矿产资源评价(共12篇)
矿产资源评价 篇1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但国内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缺口却在不断加大, 急需对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现状进行研究, 以便采取合适措施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一、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建国60多年来,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现已发现矿产171种, 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 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 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为世界第53位。现有矿产储量中只有60%可开发利用, 仅有35%可采出, 实际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尽管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的利用经验, 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量将依然十分巨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第一,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少;第二, 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 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第三, 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第四, 共、伴生矿多, 单矿种矿少, 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资源安全管理的范畴, 包括资源安全政策、资源安全评价、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资源安全应急反应等。由于资源安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 这里仅仅分析我国资源安全的现状趋势、保障体系的大致框架和现阶段我国资源安全的政策要点。
1、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 市场指标。价格、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贸易供应方集中度 (即生产集中度) 、消费集中度、消费增长、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储备量。这类指标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资源国际和国内市场, 通常是通过资源的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变动显示其作用的。这类指标的作用显现出其直接性的一面。
(2) 战略指标。储量份额、储采比、消费强度、资源量/储量 (资源勘查潜力) 、勘查投入强度、境外运输距离。这一类型的指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来实现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的。这类指标短期作用不显著, 但它们却是资源安全的基础性指标, 决定着资源安全的长期走向。
2、指标使用范畴
事实上, 对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 以上的两组指标在战略与市场层面都起一定的作用, 只是相对而言, 某些指标在战略方面所起的作用强, 而另一些指标在市场方面表现活跃。但是在初期, 在两个层面的安全值进行运算的过程中, 都将这些指标纳入, 经过运算, 确定了这些指标的权重之后, 在最终的安全值评价运算中再将那些在本层面中作用微小的指标剔除。
通过对影响资源安全主要因素的分析, 剔除掉一些与其他因素存在较强相互关联的次要因素和偶发的非市场因素。本文选取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中4大类12个指标。
(1) 资源因素。储量份额:指某种矿产品的我国储量与世界储量的比值, 说明我国资源的自然丰富程度。储采比:某年度矿产品国内储量与产量的比率。储量/资源量:年度资源量与储量的比值, 表明资源勘查潜力。
(2) 技术因素。勘查投资强度:勘查业投资占财政支出 (或行业收入) 的比值, 表明我国勘查业投资的力度, 也是资源安全政策的重要表现。
(3) 经济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依据国际市场矿产品年度价格 (个别矿种选取有代表性的价格) 。供应方集中度:即生产集中度, 指国际前十位或前五位生产商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进口集中度:指进口国别或地区的集中程度。消费集中度:指前五位消费国的消费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例。消费增长:指国内对该矿产品消费的增长变化率。
(4) 政策因素。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指参与世界资源市场控制和开发的能力。战略储备量主要指国家战略储备量, 包括商业储备能力。运输线路安全包括境外产品运输的距离、方式及路径安全保障能力。
3、评价方法
研究选取了储量、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价格、消费强度、供应方集中度和境外运输距离等8个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产生9个指标:消费量与产量之比 (Cl) 、对外依存度 (C2) 、供应方集中度 (C3) 、进口价格 (C4) 、消费量 (C5) 、世界储量与我国储量之比 (C6) 、我国产量与储量之比 (C7) 、消费强度 (C8) 和境外运输距离 (C9) 等为评价指标。以上指标数据值与安全程度成反向相关关系。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了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判定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级别, 采用SPSS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Q型分层聚类分析。
三、评价结果
经过对1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铁矿石、铜、铝、镍的多指标安全程度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表明, 我国金属矿产供应的安全程度逐步变低。以2002年安全值为基准 (数值为l) , 近十年来, 主要金属矿产的不安全程度几乎加剧, 普遍的资源不安全程度上升近一倍, 个别的矿种资源不安全程度提高一倍以上。从1997年的0.7到0.8提升到2007年的1.3到1.5。最为突出的是金属镍资源的不安全程度从0.7上升为2.7, 十年间不安全程度上涨四倍。
以铁矿石为例, 计算铁矿石的安全度。以Q型聚类分析对H年的铁矿石数据相互关联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Maximuln magnitude确定各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以Squared Euelidean Distance测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采用Between-groupLinkage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以下为剔除铁矿石产量指标后的Q型聚类。
首先得出各年份间的不相关性矩阵, 纵向和横向交叉处为两年的不相关系数。对近10年来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全程度变化大致分为2002年前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 我国金属矿产消费增速和消费量还不是很大, 进口依存度也不高, 世界矿产品市场相对低迷, 价格基本延续过去20年来的走低趋势。2002年之后, 随着中国等国家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世界矿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开始加剧, 兼并造成世界矿业集中度 (垄断程度) 不断提高, 垄断与供需失衡的共同作用使矿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金属矿产对外依存的种类与数量全面攀升, 主要矿产保障程度急速降低。这种刚性需求与保障手段缺位使得大型垄断矿业公司哄抬价格, 以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这一现象构成了我国资源供应危机的显著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 1997—2007年间,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在不断下降。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得出:造成资源安全程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即是储量保证程度和国内相对供应能力不断降低, 消费量、对外依存度、价格和境外供应集中度不断升高。
(注:以2002年为1, 指标越大, 安全程度越低。)
在金属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和经济发挥战队金属矿产资源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及国际的持续发展。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自己的金属矿产资源安全:首先, 建立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金属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安全运行的矿产资源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从利用全球资源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问题;从战略储备的需要、经济安全保障储备的需要和市场安全储备的需要出发建立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和管理体系。其次, 实施“走出去”战略,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必须实现国际化, 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今后15—20年内, 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将呈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格局, 这对我国参与世界矿产勘查与开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勘查与开发国外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资源自我储备的需要。国家应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 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 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振华: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研究思考[J].地质与勘探, 2002 (2) .
[2]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 2002 (7) .
[3]孙永波、汪云甲: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 2005 (4) .
[4]张大超等: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 (5) .
[5]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矿产资源评价 篇2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手段和工具,同时促进了传统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技术悄悄地发生变革.在GIS技术支撑下,大量的地物化遥空间信息数据库正在建设,这使得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的原始信息的`应用得到了改变,也迫使我们要研究基于空间数字化数据库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系统.介绍了以矢量数据结构为主体,在MAPGIS平台上开发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及成果.
作 者:肖克炎 张晓华 宋国耀 陈郑辉 刘冬林 王四龙 Xiao Keyan Zhang Xiaohua Song Guoyao Chen Zhenghui Liu Donglin Wang Silong 作者单位:肖克炎,张晓华,宋国耀,陈郑辉,Xiao Keyan,Zhang Xiaohua,Song Guoyao,Chen Zhenghui(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刘冬林,王四龙,Liu Donglin,Wang Silong(中国矿业大学计算中心,北京,100081)
烟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篇3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烟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8-02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设施建设、重经济产出而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对于海洋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倡导者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旅游包括海滨文化旅游、海上文化旅游、海岛文化旅游等,都是以海洋文化为依托。来满足人们对于大海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
二、烟台海洋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全年平均气温12℃,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烟台的黄金海岸线长达702.5km2,有多处天然海水浴场,大小岛屿63个,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城市形象多次被评为全国最佳休闲城市,2009年纳入中国“滨海度假”国家旅游线当中。自然资源方面,烟台海岛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在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联动战略中,青岛、烟台、日照、潍坊各有定位。而烟台“绿色海岛”的定位既突出了烟台旅游资源的特色,又能与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这里有“海上仙山”长岛.“中国夏威夷”之称的养马岛,中国第一陆连岛芝罘岛,另外崆峒岛、三山岛、屺坶岛等也各具特色。依托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经过千百年甚至万亿年的人类活动行成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典型的包括蓬莱沿海以蓬莱阁为依托的神仙文化,以市区白石村遗址为代表的白石文化和长岛大黑山岛的史前文化,围绕海洋形成的妈祖文化,以烟台山为代表的近代开埠文化以及沿海各种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
三、烟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神仙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
烟台是东方神仙神话的发源地,从“登州海市”、“三神山”传说、徐福东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创立和兴盛、八仙过海的传说,神仙文化长盛不衰,并对山东半岛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成为中华神仙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蓬莱城北的海面上自古就常有海市蜃楼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由于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岛屿,三神山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恰与浩茫的大海遥相辉映,时有云雾缭绕,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就出自于此,这里因此被誉为“人间仙境”、“东方神仙文化之都”。
(二)史前文化留下大量遗址和遗迹
白石村遗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它是迄今为止胶东地区发现的最早(距今六七千年)、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烟台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白石村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除了房址、陶器、骨器、磨制石器等生活用具,渔猎工具和深海鱼骨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捕捞技术和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有大量蚌壳、螺壳和鱼骨的堆积层,是国内罕见的贝丘文化遗址。这里因此被史学家称作“白石文化”。
(三)妈祖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妈祖文化随着妈祖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妈祖被称为“海洋女神”“世界和平女神”。千百年来,长岛妈祖赐灯避浪、护佑漕船的灵迹一直在海内外广为传诵。长岛显应宫(海神娘娘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距今880多年历史,距长岛县城2.5海里,占地90多亩。它不仅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也是世界重要的妈祖官庙之一,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宫内存有世界上唯一一尊历史最长的铜身妈祖塑像。长岛因此被确立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目前山东省正在积极建设以妈祖文化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区,积极构筑山东“南有泰山,北有长岛”和“南祭孔子,北祭妈祖”的文化格局,长岛妈祖文化园建设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位于烟台芝罘区的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是由在山东的福建船帮商人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古典寺院建筑,距今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四)开埠文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城市发展的缩影
烟台作为山东省内第一个开埠城市,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湾。在14个最早开放的城市中,烟台独具“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从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看,烟台山可谓是烟台的形象和标志。烟台山三面临海,建于明洪武35年的烽火台坐落山巅,为防倭寇海上侵扰,在烽火台上设狼烟墩台以此报警,烟台由此而得名。1861年,英、法、美等17国先后在烟台山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等机构,目前还有27幢保留完好的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是亚洲最大的领事馆群,2006年“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成为了烟台开埠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烟台的城市名片。随着开埠文化同时开启的还有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等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共同形成了当今烟台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情。
(四)渔家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烟台海岸线漫长,渔业发达,祭海、渔灯节等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祭祀形式,更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蓬莱的祭海风俗特色鲜明,有着广泛的文化影响和群众基础,已成为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沿海居民则十分崇拜海龙王,把他当做海神,从西汉时起,人们每年都要到东海神庙拜祭四次。渔民们将正月十八的祭祀仪式俗称为“十八庙”,也称“出渔日”。按照惯例,只有祭祀完神庙后渔民才会出海打渔,所谓“正月十八出海打渔”。渔灯节则是烟台开发区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自发地抬着祭品、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蓬莱北部沿海居民则把正月十六作为海神娘娘的生辰,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然后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上观看戏剧、大秧歌表演,并趁兴游览蓬莱阁及附近名胜,在阁下古市一条街、小商品市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长岛渔家号子、渔家秧歌、莱州单山鱼号等都是渔家在出海打渔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歌唱。其中长岛的渔家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岛的木帆船制造技艺,起源于长岛北部的砣矶岛,现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自行设计木帆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这种船是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的图纸,全靠工匠心中的尺寸和技艺。这些海洋艺术和民间技艺也都是渔家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
三、结语
烟台有着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拥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旅游的良好形势下,烟台必须加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使得烟台的海洋文化得以推广,从而提高烟台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分析 篇4
1 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
1.1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属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早期阶段工作,是以国家投入与政府实施的形式开展具体工作事项的,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理论一般包含了定位理论、类比理论与求同求异理论。在实行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过程时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地质方法与数理方法两种类型[1]。
1.2 矿产资源评价中的GIS应用
GIS是对地球立体空间数据实行数据采集、信息存储、资料搜索、建模分析与逻辑表达等处理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是集自然地理科学、测绘遥感学、立体空间科学、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资源管理科学等综合为一体的边缘交叉性科学。在矿产资源的评价环节中,GIS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在计算机系统辅助下对地球地质、地球物理与遥感测绘等多方面的地理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化管理与综合性分析的功能。对于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而言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构建合适的找矿模型,传统模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是通过专家找矿模型来完成的,然而使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实现找矿模型的反推功能,有利于促进评价模式的高效转变。
2 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
2.1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相关性的研究不多,矿产资源的竞争力是指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相应能力,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被认为是以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发展趋势作为主要根据的,在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实质作用下,需要对其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2.2 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
目前有观点提出基于RESS架构的非传统形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这可以看作是矿产资源进行联合评价的初始形态,在RESS架构的体系框架内提出具体形式的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方法[2],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是以发展贡献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根据信息流、物质流与经济流的实质性研究作为方法论的一种新项目评价体系,其能够将评价对象的物质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相互交融的目的。根据发展贡献论的理论意义进行考虑,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内容包括了基础性评价、社会性评价与经济性评价等方面,在具体评价内容上不但可以体现出宏观的特征,同时具备中观与微观的特征。对于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需要在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创新。
2.3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评价
矿产资源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阶段社会与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横向式,即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原本处在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当中的资源子系统模块之中,这项具体的指标体系通常是用于测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另外一种是纵向式,即为专门对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实际性研究,并且可以试图构建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对于横向式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成效明显,一般会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的合理性开发、矿产资源的高效性使用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然而对于纵向式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依据目前阶段所掌握的资料看只有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初步阶段研究,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行相关的论述。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人类和自然矿产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达到合理配置的目标,保证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的规模与质量可以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升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强调了人类和矿产资源的相互协调性,在各个地区之间遵循矿产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构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应当提出创新的理念,然而在指标体系的可操作与量化计算环节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研究。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使在理论方面已经逐步进入完善阶段,然而在评价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方法与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多无法相融的地方。对于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人员而言,因为自身知识的不足或者评价体系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庞大规模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非是一个人所能够完全胜任的,需要完善矿产资源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升评价体系的工作效果。
3 结语
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矿产资源的评价体系表现出很大的上升发展空间,对于未来阶段的评价体系应当会发展成为综合各项具体化指标实现计算机系统智能的评价方式。对于当前阶段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落实解决,需要进行适宜的理论分析,构建一个系统性使用创新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质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促使实际的矿产资源评价效果趋向准确性发展,全面系统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引入先进的高端技术,从而能够促进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志明.自然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邓文婷.矿产资源评价评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3(13).
景观资源评价 篇5
景观资源评价
摘要:评价景观的价值,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景观.识别与评价能够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景观资源,防止景观的.破坏或影响,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评价首先要求识别景观资源,识别具有保护意义的景观;然后评价景观影响,评价景观的价值.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即景观的可利用性和经济性.作 者:韩勇 房小燕 王一鸣 HAN Yong FANG Xiao-yan WANG Yi-ming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管理学院,青岛,266033 期 刊: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9(6) 分类号:X24 关键词:景观资源 美学意义 观赏价值 景观评价
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篇6
国网冀北固安县供电有限公司 065500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电力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电力技术与科学管理水平的竞争越演愈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竞争的关键力量,是电力企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支撑。但是,我国电力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好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绩效评价方面,所以,重视对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无论是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还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评价
引言
我国的电力事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大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加强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绩效评级体系的确立,不断改进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做到内部人员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为国家节约经济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为自己获得预期的生产经营效果。
一、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在电力企业里的基本涵义
绩效评价在电力企业里面来说,就是电力部门为了实现其生产电力目标而定制的量化标准和评价标准。电力企业依据工作人员的劳动质量和水平来对个人的薪酬划分不同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劳动报酬,以达到对不同水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员工能够真正的重视起自身工作,杜绝了一些人员玩忽职守、工作态度随意的不良现象。一个好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得企业建立起与员工利益相接近的生产经营目标,使得员工能够将自身需要的利益同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确立和完善,电力企业可以摆脱以往人员冗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员工薪酬标准,因人而异的设计发展培养计划,为电力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储备,促进电力行业的进步。电力行业构建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会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而且在薪酬和工作质量挂钩的绩效评价体系下,员工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激励员工积极学习知识,钻研技术,劳动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使得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得到提升,绩效不断完善。
二、电力企业从业人员特点分析
(1)缺乏专业人才
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迅速扩展和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对生产运行、检修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猛增。但由于传统体制机制制约、生产组织方式滞后,部分单位人员入口把关不严、用工方式不尽合理,人员结构调整措施不力、员工退出渠道不畅、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等原因,致使一般管理岗位、后勤辅助岗位冗员较多。许多员工的工作经验与知识层次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的经营模式,管理僵化,导致干部管理思想保守,员工创新意识不够,不少人被动应付眼前的工作。
(1)整体冗员过多
为解决内部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过多的职工子弟进入企业就业,形成大量冗员。而且,在长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福利待遇比属地其他企业高出很多,地方大量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涌进,也是造成电力企业冗员过多的重要原因。
三、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不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
首先,对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进行管理考评时,主要以评价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忽视了考评机制本身的可执行性,考评结果难免出现凭印象打分、凭人情打分的问题。
其次,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性较差,评价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另外,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具有片面性
有的考评人员为图考评省事,没有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标准,而是采用单一的标准。同时,考评标准没有与不同的工作岗位相结合,缺乏针对性,采用统一标准,忽略了岗位的差异性,考评结果缺乏说服力。
(2)不合理的考核机构
目前电力企业的职能部门单独负责考核职责,按不同标准,依据层级身份将企业员工划分类别。对员工的评价考核依赖于领导决定和民主评议两个方面,它存在诸多弊端。领导的主观臆断性造成评价考核结果的不真实,而民主评议的片面性又造成评价考核结果出现偏差,严重挫伤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且使员工之间的矛盾加大,产生不必要的内耗。被考核部门的主管人员不愿协助进行考核工作,敷衍塞责,不但增加了考核的难度,而且使企业的目标无法通过管理层传递到员工个人。
(3)绩效考核的反馈不科学
首先,由于考核結果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有理有据的考评资料。原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观色彩极浓,缺乏可以随时公开的客观资料。其次,很多考评管理者由于顾及自己的地位与形象,担心被考评对象对考评结果发生质疑,在考核结果出来后直接交送人事部门处理,很多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评价结果一无所知,就让员工心中无底,极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消极性思想,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加强我国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的策略
1、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1)建立竞争上岗的机制
电力企业中一些专业性质强的岗位,应采用“能者居上” 任人唯贤的竞争性激励机制,不能任人唯亲,而要唯才是用,切实加强绩效考核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决定人员的留任、升职还是更换岗位、降级等,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2)培养和引入专业人才
加强对电力生产运行、电力检修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合理引进这些专业人员。根据企业工作所需进行人才的配备,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切实根据工作需要搞好人员分配;
(3)建设高新技术人员培养机制
新进入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要求其具有相应的资质,持证上岗,并进行岗前培训,做好电力技术方面的交底培训工作,以确保其能够迅速在电力工作岗位上进入角色,快速成长起来。
2、规范电力企业人员引入制度
首先,引入社会竞争机制,打破内部职工子女内部招聘垄断制度,向高校、社会开放,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把握人才引入关。坚决杜绝各种非正规渠道的人才引入方式,将人员数量控制在预计范围内。其次,严格控制引进人员指标数量,确实做到按需择优引入。
3、加强绩效考核评价实效性
首先,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时必须注意考核标准与工作实践的相结合,增强两者的相关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其次,对电力人力资源绩效进行管理考评时,应该增强考评机制本身的可执行性,注重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另外,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标准与不同类别的工作岗位、等级相匹配,充分考虑不同岗位、不同等级的差异性,以增强考评结果的权威性。还有,充分利用个人需求量表及行为量表等,进行绩效考核能力方面的评价。
4、重视绩效指标的合理性
首先,在进行综合考评时,不仅考虑到岗位的等级,更应该注意到不同岗位类别的特殊性,对不同工作岗位均采用与之对应的标准实施考核评价,以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其次,细化工作岗位职责,确保职责清楚,分工合理。绩效管理评价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合理地量化与细化,克服操作的随意性、主观性,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使绩效管理评价更加真实,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陈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03)
矿产资源评价 篇7
区域内不同矿产资源的优劣类型是在全面考虑区域内各种矿产资源地质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经济潜力等诸因素的基础上判别评价得出的,其优度值的大小可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建设规划的科学依据,并为与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的部门制定建设规划提供信息。
从这一点来看,地质勘查工作就是一个淘汰无工业价值的矿床,肯定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不断筛选勘查项目的过程。为了搞好区域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和建设项目的取舍,必须进行区域矿产资源在地质评价基础上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矿产资源区域配套情况和经济建设规划需要,选择开采条件优越和经济效益好的矿床优先转入下一步的勘查工作和开发建设工作,以避免盲目提高勘查程度和造成矿山开发投资失误。
一个矿的经济价不仅在于探明的主要元素含量的多少,有的矿其共生矿产及生元素的价值超过主元素价值几倍。因此,地质工作需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在查明主元素的同时,也应查明共生矿产及伴生元素;矿山开发工作尤其需要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区域内对不同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工作有先有后,限于过去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共生矿产和伴生元素未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情况,可以说十分普遍。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充分利用了新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发资料,提取了丰富的共生矿产和伴生元素的信息,因而可以促进矿产的综合勘查工作,提高矿产的利用价值,并且可为矿产的开发利用提供综合利用的信息。
二、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区域矿产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是其具有价值的基础。人类在认识矿产资源使用价值及研究掌握开发利用技能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已经凝结了人类一般“附加”劳动,地质勘查劳动使矿产资源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使其具有价值。但矿产资源价值的大小不是由劳动投入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矿产资源中所含的有用物质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所决定的,它们决定着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其被开发后预期收益的多少,此外,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周围环境,而与此相关的环境补偿价值,也构成矿产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因此,矿产资源的价值由地勘劳动投入及其权益、开发后的超额收益、环境补偿价值三部分构成,即地勘劳动价值、潜在收益价值和环境价值,即为:VC=VL+VN+VE。式中,VC为矿产资源资产价值;VL为地质勘查劳动价值;VN为矿产资源潜在收益价值;VE为矿产资源环境价值。矿产资源的估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现值法
现值法是针对地下矿产资源等自然资产进行估价所提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认为矿产资源的出售价格超过各项成本之和的部分,即为其内在“价值”。如果矿产资源是在若干年内开采出来的,则应视其开采时距现在的时间长短,对矿产资源的价值进行贴现,各年的现值总得即为该自然资源存量的价值。估价模型为:
式中:V是资源存量总价值;
T是预计开采年限;
St是资源在t期销售额;
Ct是t期开采费用(包括中间消耗、工资、折旧等)
Rt是t期投资资本的“正常回报”;
r是贴现率。
现值法采用了目前比较成熟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及未来价值的贴现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作为自然资源的估价方法,它尚存不足: (1) 该方法要用到贴现率,人们对贴。现率大小的选择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同估算者选择不同的贴现率,对相同自然资产会得到不同的估值。 (2) 现值法需要用到的数据太多,有的不易得到。该方法要求预测出未来各年的资源开采量、销售价格和各种开采成本。如果开采寿命期较短,对这些变量尚可以估算,然而,如果开采寿命期较长,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这些变量的预计值误差将会变得很大,影响到对矿产资源的精确估价。
2、净价格法
净价格法也是对矿产资源为主的实物供给类型资源估值的一种方法,它对矿产资源价值的界定与现值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认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无论是当年开采的,还是未来开采的,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内在价值。不能因为人为的开采技术能力的限制或对产量的限制,而影响到矿产资源的本身价值。因此,不需要对未来开采的矿产资源价
值时行贴现。估价模型为:
式中:Vt为t期矿产资源的全部存量价值:
St、Ct、Rt与式中的相同,分别表示该资源在t期的销售额、开采费用和投资资本的“正常回报”;
Qt为t期矿产资源开采量;
∑Qt为矿产资源预计开采总量。
上式右边括号中表示矿产资源的单位价值。用单位净价格乘以经济活动消耗的矿产资源量,则得到矿产资源的价值量。因此,净价格法不仅能用于矿产资源存量估价,也能用于矿产资源的流量估价。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现值法相比,净价格法的形式较为简单,它只需估算自然资源在寿命期中的开采总量,而不需要估算出各年的开采量,此外,它也不需要使用贴现率,避免了人们对其大小选择的争论。
然而,净价格法对矿产资源价值的规定与现值法相同,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作如下剖析: (1) 这两种方法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规定,限制了它们对自然资源估算的应用范围。对于矿产资源来说,现值法和净价格法仅能估算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即按这两种方法定义的“价值”为正(St-Ct-Rt>0)的资源,对于目前尚无经济开始价值的矿产资源,按这两种方法估算的“价值”为负值。 (2) 按照这种“价值”定义,矿产资源随着不断开采而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会不断提高,因而资源的“价值”会不断减少。这就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对应着较小的环境耗减成本,即此时这两种方法会较少地反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当开采成本上升到使地下资产的“价值”为零或负数时,由于实际资本转移的相对困难性,此时即使投资资本“正常回报”有一定的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虽然自然资源被不断开采和消耗,但这两种方法反映的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成本都为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低估了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成本。
3、可持续性价格
Von Amsberg (1993)年提出一种方法,他称为可持续性价格,是以强可持续性标准为
基础。他同意EI-Serafy提出的论点,应该区分出真实收入与用于可持续投资的耗竭补贴。Von Amsberg定义可持续价格为“来自耗竭自然资源服务能够通过可持性替代品无限地提供所支付的成本,如果对于每个单位耗竭自然资本,可持续价格为用于替代品的投资。”如果没有可耗竭资源的替代品,没有开发这种资源的新替代资源的手段,在将来没有资源价值的知识,这种方法不能使用。
这个公式的用途是计算资源的价格,以保证获得资金流。如果在替代品生产中投资,甚至在可耗竭资源被开采后,会产生效益流且等于真实收入部分。例如假设石油储量可供未来T年开采,每年产量为qt吨,平均成本为Co有可再生替代品存在,其价格为pu。可持续价格ps,由Von Amsberg定义为ps满足下式:
左边积分等于ps产生的未来收益流的折现值;右边的第一项积分为生产可耗竭资源成本的折现值,第二项积分为T年后使用替代品的年生产成本现值,含资源开采的投资资本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耗竭成本为ps-C,即Vc=ps-C, C为资源开采成本。
4、交易价值
因为在理论上,资源存量的市场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折现值,资源存量的矿业权流转价格提供了这些收益的价值,这是资源定价最理想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一直受到公众可得数据缺乏的制约。使用储量交易而得出的价格作为其他储量耗竭成本,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这一事实上,每位储量的价格是变化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两处资产是完全相同的,用于出售的资产经常包括其他非资源资产,开采成本、运输成本及已探明储量占潜在储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地点变化很大。因为这些原因,实际上,储量的交易价值不是资源价格估计的最优来源。
地勘劳动价值评估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成本加和法。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市场性原则,当期的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以资本投资计入投资帐户。潜在收益价值评估常用的估价方法有收益现值法、净价格法、可持续性价格法、交易价值法等,与矿产资源资产估价所不同的是,应将地勘投入、环境成本及损失扣除。矿产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评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机会成本法、工资差额法、资产价值法及意愿调整评估法;评估为防止或阻止环境污染与破坏而支付的费用可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
参考文献
[1]、田家华, 牛建英.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6 (3) 。
[2]、杨昌明, 洪水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探讨——焦点问题法[J].资源·产业.2001 (1) 。
矿产资源评价 篇8
1 资料的收集与预处理
1.1 资料的收集
本项目组依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技术要求》收集以下方面资料:1) 地理资料:1∶50 000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及其空间数据库;2) 地质资料:1∶50 000, 1∶200 000地质图数据库,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 陕渑煤田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报告;3) 物探资料:1∶200 000区域重力资料、航磁资料, 局部地区1∶50 000航磁、重力、电法测量数据, 石油勘查和天然地震研究方面的地震资料和成果;4) 化探资料:1∶200 000化探扫描数据, 1∶50 000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5) 遥感资料:1∶10 000, 1∶50 000航空遥感资料, 1∶250 000 TM/ETM遥感影像数据;6) 矿产资料:矿床或矿点名称、矿种、坐标,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控矿构造、蚀变作用、规模、产状、成矿年代等方面的资料数据;7) 其他资料:实地调查获得的新资料, 近年来评价区的科研成果、专题研究成果等。
1.2 资料的预处理
在入库以前,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文字类资料主要是依据相关的勘查规范及标准进行信息提取, 合并重复的内容;图纸类资料经过熨烫、压平等处理后再扫描生成栅格图像, 然后进行屏幕数字化;电子类图形图像资料, 则进行图像处理、配准、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转换等操作。
2 数据库结构设计
2.1 数据类型
GIS中的数据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基于栅格的空间数据有遥感影像、扫描图像等;基于矢量的空间数据用抽象的点、线、面数据模型来表达空间地理实体, 如MapGIS软件中, 矿点、断层、评价区分别抽象为点 (*.wt) 、线 (*.wl) 、区 (*.wp) 文件。MapGIS对数据的管理采用分层的方式, 即图层。为了便于建库、更新和应用, 应合理的划分图层。属性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以采用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Access来存储;非结构化数据由于没有明显结构, 如各种文件、法规等, 一般存储为word文档。
2.2数据库组织结构
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分为基于MapGIS空间数据库和基于SQL非空间数据库两大部分。基于MapGIS空间数据库包括图形库和内部属性库。图形库存储空间数据, 用MapGIS工程文件 (*.mpj) 组织点、线、面、msi文件分别存储管理。内部属性库是用MapGIS自身的属性管理模块存储图元对应的属性信息, 这些属性信息通过ID与图形库直接关联。非空间数据库又称外部属性库, 主要以关系数据库SQL等为主体建立关系表, 结构化的存储图形库中图元的属性信息, 它与内部属性库通过公共字段进行连接。
3数据的输入与更新
数据的输入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属性数据的输入。图形图像的输入通常通过扫描原图、配准、屏幕数字化得到, 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再进行拓扑错误检查和误差校正。属性数据通常采用键盘输入方式。数据的更新主要包括属性数据的修改、添加、删除;图形数据的输入、编辑等。图形数据的更新必须在MapGIS的输入编辑模块中进行, 属性数据的更新可以在MapGIS内部属性库中进行, 也可以在SQL数据库中进行, 然后通过公共字段与图形数据库连接, 完成数据的更新。
4陕渑煤田资源评价数据库建设
4.1数据库建设流程
1) 收集了1.1步骤中所列的资料;2)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分为: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对各阶段的研究报告进行信息提取, 录入计算机并保存成Word文档;图纸资料进行读图分层, 依据提交成果的要求, 选取质量较好、图形要素完整的图纸扫描成tiff或jpg格式图像;3) 预处理, 将来源不同的栅格图像在图像分析模块下进行栅格校正, 产生同一比例尺的图件。本课题组采用1∶1 000比例尺, 主要是方便作图和导出坐标数据, 此时MapGIS输入编辑窗口状态栏显示的图像坐标即为平面直角坐标;4) 修改系统普通图层层名, 建立要素图层 (*.wt, *.wl, *.wp) 文件, 同时编辑属性结构, 设置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长度等;5) 在输入编辑子系统中依据GB 958-99 1∶50 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符号库、线型库、填充图案库;6) 建立工程图例板, 设置子图、线型、岩性符号的系统库号、颜色号、X系数、Y系数、辅助线型、辅助颜色、图层号, 不启用透明输出;7) 输入编辑窗口输入点、线、区图元, 在输入时启用即时属性输入。对于有精确坐标的图元可以在投影变换模块下使用用户文件投影转换, 由坐标数据直接生成图元, 如钻孔;可以由数据生成的各类等值线图层, 如煤层厚度等值线, 则由DTM分析模块下的平面等值线功能生成;经纬网或公里网、图框在投影变换模块下由程序生成;8) 使用根据属性赋注释功能, 添加图元的注记;9) 依据《潜力评价图式》要求, 将某一类图件所需表达的内容进行图层叠加、拓扑错误检查、图框校正、整饰布局, 输出成果图件。注意此时选择1∶1输出时图纸的实际比例尺为1∶1 000, 需要进行整图变换或在打印输出时将X, Y系数均设置成0.02, 便可输出1∶50 000比例尺图件;10) 建立属性数据库, 在属性库管理模块下将图形属性导出, 生成Access数据库, 导出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导出的字段。图1为导出的陕渑煤田部分钻孔成果数据。
4.2存在问题
1) 由于勘察工作由不同单位在不同时期完成, 标准不尽相同, 数据不一致的现象普遍, 如采用了不同的坐标基准, 在进行图层叠加之前先要进行投影转换;没能收集到全部钻孔的原始坐标, 本次钻孔成果数据库中的坐标是从图形上导出的, 经与部分有坐标钻孔的交叉验证, 误差均在2 m以内, 符合本次评价的精度要求。2) 由于MapGIS和Access软件不同的数据结构, 在数据存储方面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由MapGIS内部属性表导出成Access数据表时会产生语义的变化。
5结语
利用MapGIS软件构建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 实现了对大量资料的科学管理。它的建立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 提高了成矿预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由于数据库自身缺乏专家评价系统, 在具体评价工作中, 诸如控矿因素分析、变量选取、建立成矿靶区、空间检索与分析特征的提取与合并, 以及最终形成预测图和相关的地质解释等步骤中, 都需要矿产资源评价领域的专家们参与。
摘要:指出多源地学数据库的构建是衡量具有专业特色评价系统优劣的指标之一, 基于MapGIS软件平台, 介绍了MapGIS构建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的一般流程, 并建立了陕渑煤田评价数据库, 以提高成矿预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MapGIS,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梁济宇, 范继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构建[J].吉林地质, 2004, 23 (4) :132-136.
[2]徐翠玲, 钱壮志, 梁婷.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 9 (4) :4-7.
[3]游珍.基于MapGIS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的建设[EB/OL].http://www.lrn.cn/zjtg/academicPaper/200708/t20070823-142056.htm, 2007-08-23.
[4]张建平, 孙春娟.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图数字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4, 35 (4) :404-406.
[5]姜德义, 李林, 任松, 等.矿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 31 (5) :4-5.
矿产资源评价 篇9
矿产资源投资, 是指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直接或间接从事矿业资源开发, 以期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与非矿业公司的投资活动相比, 开展矿产资源投资, 特别是海外矿产资源投资, 具有以下鲜明特点: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 投资所涉因素众多、项目决策复杂, 投资转移与替代性差, 以及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大。自2005年以来, 我国国内经济强劲发展, 对矿产资源需求量激增,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迅速增加。但在投资热潮的背后, 存有项目选择不科学、项目运营管理不完善和项目收益不连续等问题。项目后评价作为项目建成并投产运营达到一定生产能力后, 对项目计划、决策、实施和运营全面系统的总结, 对于检查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项目本身是否合理有效、预期目标是否达到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筛选
2.1 过程后评价指标遴选
项目是有生命周期的, 项目周期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都会直接影响项目目标和效益的实现。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中, 由于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不同、工业基础强弱不一、工作效率高低不同等原因, 其进度影响因素众多, 因此, 项目过程后评价, 通过比较项目前期工作和实施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工作实绩, 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对策, 对于加强今后前期工作和改进项目管理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1,2], 遴选出14个评价指标, 具体有:前期工作方面, 包括可行性研究水平和决策内容与程序;项目实施方面, 包括勘察设计水平、招标工作情况、施工准备工作情况、施工进度控制水平、施工成本控制水平、施工质量水平、施工安全控制水平和竣工验收情况;运营管理方面, 包括生产运营准备工作情况、生产运营管理水平、项目达产情况和项目经济效益情况。
2.2 财务后评价指标遴选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是从企业的财务角度出发, 根据评价时点以前各年项目实际发生的投入和产出, 计算项目已发生的财务费用和产出的财务效益, 然后将它们与项目前期评价报告和贷款条件评审报告相应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得出两者发生偏离的原因, 为今后财务预测和项目微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了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 首先要根据实际发生的财务数据, 重新计算反映项目实际财务效果的指标;然后, 结合可行性研究中的预测财务绩效指标, 计算实际指标与预测指标间的偏离程度, 即各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3,4], 遴选出9个评价指标, 具体有:盈利能力方面, 包括内部收益率变化率、净现值变化率、投资回收期变化率、投资利润率变化率、投资利税率变化率和资本金利润率变化率;偿债能力方面, 包括资产负债率变化率、借款偿还期变化率和流动比率变化率。
2.3 影响后评价指标遴选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作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必然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而项目后评价中的影响评价主要任务就是对于项目实施后对周边事物所产生作用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等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 分析其原因, 提出缓解或消除其不利影响的各类措施。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5,6,7], 遴选出12个评价指标, 具体有:经济影响方面, 包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和对当地财政税收的贡献率;社会影响方面, 包括对人均收入变化的贡献率、拆迁安置影响度、单位投资就业效果、对恩格尔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对文体教卫的贡献率以及与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融合度;环境影响方面, 包括大气环境影响系数、水环境影响系数和噪声影响系数。
2.4 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遴选
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提出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研究的深入被人们逐渐认识。它通过对项目运行中所涉及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分析, 评价项目是否能够依靠自身力量持续发展下去、是否能持续实现既定目标等, 进而找出影响项目不可持续的障碍因素, 以及克服现有障碍的途径和措施。结合现有研究成果[8,9], 遴选出12个评价指标, 具体有:经济社会可持续性方面, 包括利润增长率、净现值增长率、地区GDP增长率、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变化率和脱贫率变化率;环境资源可持续性方面, 包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变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变化率;管理体制与政策可持续性方面, 包括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情况、管理人员素质情况和管理适应性。由此可见, 为了区别于财务后评价、影响后评价, 这里所选取的指标强调动态性和长期性。
3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以上通过理论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但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而且一些指标还难以获得, 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有必要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筛选, 简化、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增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3.1 专家群体问卷调查
本文选取业内项目投资、项目管理理论方面的资深专家或在国内外项目实践中具有较长工作时间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然后将理论遴选出的评价指标制成调查问卷, 通过传真、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发放。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用利克特7点量表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查, 二是评价指标易获得性的频率统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 收回问卷64份, 其中有效问卷52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80%和65%。
3.2 应用灰色统计法筛选评价指标
为了避免因专家意见不同而造成折中现象或调查结果受异常值 (极端值) 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专家群体决策, 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系统法, 即利用白化函数处理数据, 以进一步筛选评价指标。
首先, 将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设为高、中、低3个灰类, 构造出各个等级的灰类白化函数, 具体见公式 (1) ~公式 (3) 。
第一类“高”, k=1, 其白化函数为
第二类“中”, k=2, 其白化函数为
第三类“低”, k=3, 其白化函数为
式中, 设fk (ij) 为第j个评价指标其重要程度为i的白化函数值, k为灰数类, k=1, 2, 3, dij为第j个评价指标其重要程度为i的分值, i=1, 2, …, 7, j=1, 2, …, 48。
然后, 将专家群体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所赋予的分值进行整理, 并根据灰色统计法计算公式, 计算灰色决策系数ηk (j) 。[10]
式中, ηk (j) 为第j个评价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的决策系数, n (ij) 为第j个评价指标其重要程度为i的专家数量。
第三, 确定各指标的灰类决策向量均由{η3, η2, η1}3个灰类的决策系数经过公式 (4) 计算得到, 即{η低, η中, η高}。
在评价指标具体筛选中, 本文将综合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易得性两个方面, 只选取重要程度为“高”、指标可获得性不低于50%的指标, 其他指标则筛除, 具体见表1所示。
结合表1筛选结果, 共筛选出39个评价指标, 最终得到的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 小结
本文在借鉴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过程、财务、影响和可持续性等方面遴选出47个评价指标, 初步构成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然后, 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 实证筛选评价指标, 最终得到由39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筛选科学、合理, 代表了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观点,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需要指出的是,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后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 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实践的增多, 需要动态地调整与更新后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本文首先从过程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影响后评价和可持续性后评价4个方面, 理论遴选47个评价指标, 然后利用灰色理论和方法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灰色统计计算, 实证筛选评价指标, 从而构造出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海外矿产资源,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牛东晓, 李建青.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火电厂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37 (6) :49-54.
[2]张华社, 刘维友, 柯洪, 王慧.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筛选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3 (1) :71-72.
[3]黄昀, 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1 (1) :21-23.
[4]李勇, 王玥.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电力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102-105.
[5]李平, 王宏伟.大型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理论基础及其评价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2) :34-41.
[6]张飞涟, 张涛.城镇市政设施投资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 2006 (11) :6-8.
[7]孟凤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7) :181-187.
[8]黄德春, 许长新.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后评价研究[J].软科学, 2004, 18 (4) :13-17.
[9]陈岩.大型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动态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4) :53-55.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风景资源的有关认识是从自然和人文资源2方面入手, 并根据其限定了自然、文化遗产范围。从相关定义得出, 风景资源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2大类, 不是单纯的景物, 而是满足人们审美、求知欲望和社会生活需要等人格化的产物, 其外在体现了风景的自然美或人工美, 内在则是艺术价值的凝聚, 是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
2 风景资源的内涵
(1) 基础性: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形成的基础。 (2) 吸引性:资源表现形式名目繁多。但并非都能成为风景资源, 只有那些具有吸引性的资源才是风景资源。 (3) 开发性:风景资源应是具有“原材料”作用的资源, 这些资源必须具有可开发性。 (4) 物质性:风景资源既包括物质、有形的客观实体, 也包括非物质、无形的主观虚体。 (5) 时空性:风景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时间上看, 包括了人类发展史;从空间上看, 包括了人所能及的范围。
3 风景资源的特点
(1) 广域性:风景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 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都有风景资源的分布。 (2) 区域性:各种风景资源既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同时, 其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 不可移动性:各种风景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 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 (4) 文化性:大多数风景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特征, 即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或社会的哲理。 (5) 永续性:在风景资源中, 绝大多数风景资源价值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特点。
4 风景资源的分类
4.1 风景资源两分法
2大类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8个类型为: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与天象类、历史类、近现代类、文化、游乐、体育胜地类、风情胜地类。
4.2 风景资源三分法
按风景资源三分法的方法可将风景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综合景观3大类。
5 风景资源评价
5.1 风景资源评价的概念及主要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就是寻觅、探察、领悟、赏析、判别、筛选、研讨各类景源的潜力, 并给予有效、可靠、简便、恰当的评估。目前影响景源评价的文化观念及思维方法主要有2种。 (1) 经验性概括。具有整体思维的观念, 综合性很强, 但带有模糊性的特征, 虽有利于总体把握景源评价特征, 却也容易流于深奥莫测, 难以传达和普及推广; (2) 定量评价。具有微观分析的精神, 源于自然科学, 具有明确性的特征, 有利于评价认识的深化及其普及, 较为机械是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对风景资源的评价, 应该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2 风景资源基本类型评价
5.2.1 风景资源分类原则。
(1) 性状分类原则, 强调区分景源的性质和状态; (2) 指标控制原则, 特征指标一致的景源, 可以归为同一类型; (3) 包容性原则, 即类型之间有较明显的排他性, 少数情况有从属关系; (4) 约定俗成原则, 社会和学术界或相关学科已成习俗的类型, 虽不尽合理而又不失原则尚可以意会的则保留其类型。
5.2.2 风景资源聚合区等级评价。
参照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资源聚合区应分为特级、1级、2级、3级、4级5个等级。 (1) 特级区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 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景源条件, 总评分大于95分; (2) 1级区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 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总评分94~85分; (3) 2级区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 在省内闻名和有省域吸引力, 总评分84~75分; (4) 3级区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 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总评分74~60分。 (5) 4级区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 具有地方的吸引力, 总评分59~40分。
6 结语
景观资源的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系统的科学, 必须在深入调查资料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对评价对象作详实的比较分析, 最后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才能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楚文, 鲍沁星, 冯巨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比较评判法相结合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09 (5)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措施 篇11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评价;保护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00-02
引言
水资源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其中,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弥补了我国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区域供水不足,同时支撑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在缓解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地下水评价工作主要农业和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评价因子:pH值、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铁、锰等19项。
评价方法:采用以标准对照法为主(参数统计、画分布图等均以该方法为准)、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为辅进行评价,统计各项水质参数的平均值、最高值、检出井率、超标井率。
式中:检出井—某项目年内有一次检出的井为该项目检出井;
超标井—某项目年内有一次超标的井为该项目超标井。
二、地下水资源量
本次评价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浅层地下水指与当地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具有自由水位的潜水和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微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是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做出评价,现状条件为评价的基础。根据水均衡原理,采用水均衡评价方法。不同水文地质区域中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同。
(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根据水均衡原理,在某一时段内地下水的补排平衡式为:
总补给量=总排泄量±蓄水变量
分项计算地下水的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蓄水变量,并进行水平衡计算。
1.补给量。
石家庄市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径流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水库渗漏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和人工回灌补给量等)、排污渗漏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等,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
2.排泄量。
石家庄市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排泄项包括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即:
Q排 = Q采 +Q侧排 +Q越
式中:Q排—— 地下水总排泄量;
Q采—— 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Q侧排 —— 侧向排出量;
Q越—— 越流排泄量。
3.地下水补排平衡分析计算。
水均衡一般指均衡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即:
Q总补 — Q总排 ± ΔW =X
δ= X/Q总补(%)
4.平原区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指淡水区第三含水层以及咸水含水层底板以下的深层淡水,由于埋藏较深,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且浅层水底部与深层水顶部有一较厚相对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具有承压性质,不宜接受垂直补给,其交替调节能力较差,故补给来源只能是侧向补给和通过“天窗”、越流补给(主要为负越流)。其排泄方式主要是深层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其计算方法如下:
Q补= Q侧入+Q越入 Q排= Q开采+Q越出
(二)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由于山丘区地下水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方向性和分带、分段性,受研究程度和资料的限制,直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高差悬殊,河床深切,同时含水层较薄,调蓄性较差,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形成地下径流,经过相对较短的径流途径以泉或潜流形式排入河流,排泄机制较为简单。故按地下水均衡原理,可以用各项排泄量之和近似代表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1.基岩山区。
基岩山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包括以下几项: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地下水开采净耗量和潜水蒸发量等。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为:
Q总排 =Rg + Q侧 + Q采+ε
⑴河川基流量。
河川基流量是基岩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项。可通过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计算。
分割的具体方法有:直线平割法和直线斜割法。直线平割法又可分为枯季最小流量和保证流量平割法;直线斜割法考虑了壤中流的影响,按其确定退水点的方法不同,可采用退水点目估法或综合退水曲线法。
⑵山前侧向径流量。
山前侧向径流量是指山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一般平原区排泄的水量,计算方法同山前侧向补给量。
⑶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
基岩山区地下水开采量,主要为山区人畜用水及河谷地带的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近年来山区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成为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项。采用开采净消耗系数法计算。
2.岩溶山区。
岩溶地下水由于其特有的赋水性质,对山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岩溶分布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单独的计算。
三、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一)节水。
全面节流、以供定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保证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管理,增强全民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建成节水型社会;要适当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要认真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限制高耗水产品的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流域内开源工程。
當地水挖潜重点是实施水源枢纽工程和雨洪利用工程,以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
(三)外流域调水工程。
水资源匮乏,特别是平原地区水资源更为紧缺,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而靠当地开源、节流等措施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外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四)水资源保护工程。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治水污染、使水质达到规划要求的目标、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实施削减、调配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等。这些措施都要十分强调其针对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文司.SL183—2005地下水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0-11.
[2]叶水庭,施鑫源.《地下水水文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6.
矿产资源评价 篇12
本文主要从GIS的技术体系及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方面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GIS主要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1.1 组件GIS (COM GIS)
所谓COM GIS (Component Object Model GIS),是指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具有某种功能标准的通讯接口,允许跨语言调用组件的GIS。它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组件,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组件之间,或GIS组件与非GIS组件之间可以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环境集成起来,形成最终以GIS为基础平台的应用系统。
COM GIS具有: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无须专门的GIS开发语言;大众化的GIS[2];强大的GIS功能;跨语言、跨平台系统;易维护、可配置、可扩展、开放性强;系统开发周期短;小巧灵活、成本低等传统GIS无法比拟的优点,这使组件GIS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大GIS公司相继推出了COM GIS软件,推广性比较高的是ESRI的MapObjects和Maplnfo公司的MapX等。两者都可以在多种标准的可视化环境中开发自己的GIS应用系统,比如:Visual BASIC,Visual C++,Delphi,Power Builder等。
1.2 万维网GIS (Web GIS/WWW GIS/Intemet GIS)
Web GIS是利用Internet环境来扩展、完善及实现各种交互操作的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它是分布式、开放式的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浏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编辑和修改数据、制作专题图,进行各种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以及发布信息。
与传统的GIS相比,Web GIS具有适应性强、应用广泛、易维护、时效性强.操作简单、系统开发和应用成本低等特点。基于众多优点,地理信息软件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如:ESRI的MapObjects IMS(Internet Map Sever)和ArcView IMS、Maplnfo公司的Maplnfo ProSever和MapXtreme、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以及Bently的ModelSever/Discovery、国家遥感工程中心的地网GeoBeans和武汉吉奥公司的GeoSurf等等。未来COM GIS和Web GIS将互相贯穿,趋于融合。
1.3 开放式GIS (Open GIS)
对于用户而言能方便的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方便地使用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数据非常重要。Open GIS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技术公开性、可移植性、兼容性、可实测性和协同性等特点顺应了这些要求。将GIS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面向对象方法、数据库设计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Open GIS技术是当前GIS发展的热点问题。
1.4 3D GIS
目前诸多软件都具有3维虚拟现实可视化功能。比如ESRI的ArcView和ERD AS都可以实现3维空间的可视化。但是这些并不是真3维地理信息系统,因为它们没有体现在空间位置与拓扑关系的描述及空间分析的伸展方向上。3D GIS具有还原现实世界、三维空间的分析和操作以及决策等特点,从功能上说,3D GIS除了具备2维GIS的传统功能之外,还应该具有:①包容一维、二维对象;②可视化2.5维、3维对象;③三维空间DBMS管理;④三维空间分析;⑤应能及时受益于现代数据获取方法的进展和大数据量处理技术的发展等功能[3]。基于3D GIS的特点和独有的功能,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服务业、检测、决策管理和模拟仿真等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5 时态GIS (T GIS)
3D GIS加上时间维方面就是4D GIS,也可称为时态GIS (temporal GIS)。许多应用领域要求GIS能提供完善的时序分析功能,高效地回答与时间相关的各类问题,运用时空数据模型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全面处理地理信息系统[4]。我国的张祖勋最先对时态GIS的概念、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外还提出了各种时空数据模型:时空立方体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基于事件案的时空模型、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等等。
“时空效率”是实现数字化地球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实现的最大困难在于海量数据的组织和存取。时态GIS目前还处于模型研究阶段,不是真正实际意义上成熟的应用系统,但是随着市场的需求以及大量的研究成果,时态GIS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6 移动GIS (Mobile GIS)
移动GIS融入了IT技术,是一种应用服务的集成系统。其系统组成分为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移动GIS的用户终端四个部分[5]。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关键,丰富的信息源至关重要。移动GIS具有获取数据、数据描述、数据处理、查询、检索、分析等功能,其中包括对运动对象的查询与分析功能。
移动GIS具有移动性、动态性、对位置信息的依赖性、移动终端多样性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移动GIS有着广泛的应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要普及移动GIS,还存在着一些难点:①实现移动GIS的标准化,使多种数据可以共享;②优化个种算法模型;③提高定位精度等等。
1.7 虚拟现实GIS (RV GIS)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与GIS相结合产生了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 GIS)。VR GIS是通过视、听、触等感知与三维虚拟镜像互交的过程。该技术是个综合性的技术领域,需要本文上述的各种GIS技术支持。由于利用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 Language)的VR GIS更侧重于虚拟部分,而空间分析和查询功能较弱。故提出了V GIS (虚拟地理信息系统)暂时代替VR GIS。V GIS侧重于空间分析的能力。
VR GIS技术对于地学研究、模拟实验、重现真实现场以及地理空间可视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该技术是实现数字化城市和数字化地球的主要技术,有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故它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1.8 多媒体GIS (M GIS)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的扩大和深化,使得GIS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更灵活、更友好、操作更多样化、更便捷。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 GIS)是指把多媒体的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加入到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中。一般M GIS软件可分为管理、编辑和控制三大模块。、
理想的M GIS应具有:①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所应具有的功能,②良好的多媒体应用接口;③超级链接;④媒体数据输入;⑤应用连接;⑥动画显示[6]。它可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决策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生动、直观、高效的信息服务等领域,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 GIS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2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2.1 国外现状
随着GIS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它在地质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多元地学数据库的建设和矿产资源评价等方面。
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已建立并部分实现了地矿数据信息的联机检索或商业化服务。美国地质调查局经过30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美国资源库、全国煤炭数据库、海洋地质数据库、地球化学与岩石分析数据库等等。在这些数据库中存入全美国数万个矿床和矿点信息,数十万钻孔和野外露头的观测数据资料,USGS还建立了全国数据制图数据库(NDCDB)存入了全美国数万幅简化地理底图。英国地调所(BGS)也先后建立了陆地钻孔数据库、水文钻孔数据库、全国重力库、全国地球化学库、石油数据库、世界矿山数据库、矿山地质索引库等等[7]。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地质学家们开始尝试将GIS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新一代的矿产资源评价方法。GIS不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矿产资源评价的有力工具,在中国、巴西、南非、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美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美国国土资源评价计划(CUSMAP)。确定了对栅格、矢量和表格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相互间接口的需求,以及在GIS内建立应用模型和表示评价结果的制图功能的需求。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提出了适合于GIS平台上操作完成的资源预测的证据加权模型,开展了基于GIS的Nova Scotia地区的金矿勘探地质资料综合利用以及基于GIS的新布瑞克省北部矿产资源评价[8],并研制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GIS多元信息综合评价系统[9]。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基于GIS平台开发了从澳大利亚成矿系统出发的成因概念模型数据结构GIS评价系统。Bonham-Carter研制出基于栅格数据结构GIS多元信息综合评价系统。
2.2 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也建立了诸多数据库,例如国家测绘局完成了1/100万、1/25万数字地形图和部分地区1/5万DEM图;国土资源部建成了全国1/50万、1/20万数字地质图、1/20万区调数据库、侵入岩地质数据库、地层数据库、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库、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非金属矿产储量数据库、固体燃料矿产储量数据库、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数据库、全国煤炭数据库等。
我国在8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了地质勘察数字图像处理与综合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应用自行开发的多种图形图像软件包在安徽铜陵、湖南香花岭、新疆哈密等六个地区开展了不同矿种的矿产资源评价应用试验。1995年,地调局在川西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和遥感等多元地学信息的综合评价工作,在Arc/Info上开发了证据加权法软件模块。在工具型GIS软件平台上开发了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如中国地质大学胡光道教授等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开发了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系统(MORPAS)[10]。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与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合作在Arc/Info和ArcView软件平台上开发了基于GIS的矿产资源区域评价方法(AMS-GIS)。长春科技大学王世称教授等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开发了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系统(KCYC)。中国地质科学院,肖克炎等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开发了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11]。陈石羡利用MAPGIS对鄂东南地区铁矿资源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
这些预测或评价系统大都是基于国产工具型软件MAPGIS平台开发的。预测的对象(矿种)主要针对内生热液多金属矿产,且多是全国范围内小比例尺的预测。
3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在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GIS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地质、地理、遥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元信息进行集成管理、有效综合与分析解译,成为改变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的有利工具。运用这些多元信息综合研究区域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及其时间、空间演化规律,总结矿床的综合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信息,形成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然后运用到矿产资源评价中。所以说在创建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过程中,建立多元信息数据库和建立找矿信息模型是重要的工作任务。
3.1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GIS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是因为GIS具有强大的综合及分析多学科地质数据的功能,是辅助完成矿产资源评价的理想工具。
①集成多元信息。多元信息有空间的和非空间的、矢量的和栅格的、定量的和定性的,GIS可以将多学科地质数据集成起来长期保存在计算机中,并且可以实时更新[13];
②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功能。GIS能够有效的、量化的分析多元集成数据;
③多元信息在GIS中可以实现快捷、准确的叠置功能。利用GIS专题图层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完成多学科多来源的图形叠加,实现空间信息查询检索;
④信息提取。矿产资源信息越来越多,如何在海量的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地质数据、化探数据、物探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利用GIS技术可以完成数据的集成分析,进行成矿信息的条件提取,对矿产资源前景作出科学预测;
⑤空间实体统计。在GIS中可以精确的统计各种空间实体的周长、面积、坐标等空间几何属性,以便定量的反映地质实体;
⑥空间可视化。利用DEM数据或TIN数据完成三维可视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地质异常等信息;
⑦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预测成果图件。
3.2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步骤
根据上述的GIS提供的功能,它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收集与研究区有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如地质数据、地理数据、遥感数据、矿产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对这些多元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建立多元信息空间数据库;
②对空间数据库中的多元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利用GIS工具中的统计分析功能处理数据。
③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可以圈定化探异常、航磁异常及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
④根据处理结果,分析研究区的成矿规律,结合地学统计方法,建立找矿模型;
⑤根据找矿模型,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找矿标志;
⑥利用GIS的空间可视化功能,直观的反映找矿标志的空间关系,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分析和评价工作,并确定靶区;
⑦输出成果图件。
以上七步骤中建立研究区综合数据库是基础,统计分析处理数据是手段,建立找矿模型、确定找矿标志、圈定靶区是目的。图1直观的反映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工作流程。
4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前景与趋势
当今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短缺形势推动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新高潮。虽然目前矿产资源评价学者不仅要有较丰富的地质矿产知识,又要掌握GIS矿产评价技术,也存在建立多元综合数据库花费大、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等问题,但是GIS强大的功能,将大大地提高地学资料的综合利用和工作人员的效率,为研究工作缩短了周期。
多维矿产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将依赖于GIS在三维或四维技术上发展,矿产资源评价将逐步实现多维模型的建立。未来的矿产资源评价将趋向模型化、定量化、数字化、信息化及国际化,所以对于矿产资源评价要统一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