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共8篇)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1
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对矿产资源的实际需求不断扩大,所以矿产资源的评价体系效果显得非常重要。把新型技术与方法引入到矿产资源评价体系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应该充分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信息全面提升矿产资源评价的准确度。
1 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
1.1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属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早期阶段工作,是以国家投入与政府实施的形式开展具体工作事项的,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理论一般包含了定位理论、类比理论与求同求异理论。在实行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过程时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地质方法与数理方法两种类型[1]。
1.2 矿产资源评价中的GIS应用
GIS是对地球立体空间数据实行数据采集、信息存储、资料搜索、建模分析与逻辑表达等处理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是集自然地理科学、测绘遥感学、立体空间科学、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资源管理科学等综合为一体的边缘交叉性科学。在矿产资源的评价环节中,GIS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在计算机系统辅助下对地球地质、地球物理与遥感测绘等多方面的地理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化管理与综合性分析的功能。对于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而言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就是构建合适的找矿模型,传统模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是通过专家找矿模型来完成的,然而使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实现找矿模型的反推功能,有利于促进评价模式的高效转变。
2 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
2.1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
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相关性的研究不多,矿产资源的竞争力是指把矿产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相应能力,矿产资源的竞争力评价被认为是以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发展趋势作为主要根据的,在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实质作用下,需要对其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2.2 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
目前有观点提出基于RESS架构的非传统形式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这可以看作是矿产资源进行联合评价的初始形态,在RESS架构的体系框架内提出具体形式的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方法[2],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是以发展贡献论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根据信息流、物质流与经济流的实质性研究作为方法论的一种新项目评价体系,其能够将评价对象的物质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相互交融的目的。根据发展贡献论的理论意义进行考虑,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内容包括了基础性评价、社会性评价与经济性评价等方面,在具体评价内容上不但可以体现出宏观的特征,同时具备中观与微观的特征。对于矿产资源的联合评价需要在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创新。
2.3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评价
矿产资源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阶段社会与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式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横向式,即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原本处在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当中的资源子系统模块之中,这项具体的指标体系通常是用于测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另外一种是纵向式,即为专门对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实际性研究,并且可以试图构建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对于横向式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成效明显,一般会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的合理性开发、矿产资源的高效性使用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然而对于纵向式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依据目前阶段所掌握的资料看只有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初步阶段研究,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行相关的论述。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人类和自然矿产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达到合理配置的目标,保证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的规模与质量可以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提升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强调了人类和矿产资源的相互协调性,在各个地区之间遵循矿产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构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应当提出创新的理念,然而在指标体系的可操作与量化计算环节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研究。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使在理论方面已经逐步进入完善阶段,然而在评价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方法与实际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多无法相融的地方。对于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人员而言,因为自身知识的不足或者评价体系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庞大规模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非是一个人所能够完全胜任的,需要完善矿产资源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升评价体系的工作效果。
3 结语
矿产资源的评价工作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矿产资源的评价体系表现出很大的上升发展空间,对于未来阶段的评价体系应当会发展成为综合各项具体化指标实现计算机系统智能的评价方式。对于当前阶段的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落实解决,需要进行适宜的理论分析,构建一个系统性使用创新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质矿产资源评价体系,促使实际的矿产资源评价效果趋向准确性发展,全面系统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引入先进的高端技术,从而能够促进矿产资源评价体系进行不断探索与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志明.自然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邓文婷.矿产资源评价评述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3(13).
[3]杜国银.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中矿产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2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手段和工具,同时促进了传统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技术悄悄地发生变革.在GIS技术支撑下,大量的地物化遥空间信息数据库正在建设,这使得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的原始信息的`应用得到了改变,也迫使我们要研究基于空间数字化数据库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系统.介绍了以矢量数据结构为主体,在MAPGIS平台上开发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及成果.
作 者:肖克炎 张晓华 宋国耀 陈郑辉 刘冬林 王四龙 Xiao Keyan Zhang Xiaohua Song Guoyao Chen Zhenghui Liu Donglin Wang Silong 作者单位:肖克炎,张晓华,宋国耀,陈郑辉,Xiao Keyan,Zhang Xiaohua,Song Guoyao,Chen Zhenghui(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刘冬林,王四龙,Liu Donglin,Wang Silong(中国矿业大学计算中心,北京,100081)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评述 篇3
近年来有关矿产资源评价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用语颇广, 比如“矿产资源评价”、“自然资源评价”、“成矿预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战略评价”、“矿产资源联合评价”等等, 对于矿产资源评价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划分, 本文针对前人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分五大主题进行综述。
1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理论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1) 地壳矿产资源富有度理论。 (2) 类比理论。 (3) 模型理论。 (4) 地质变量的综合和分解理论。 (5) 地质解释理论。
1.1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勘查的前期工作, 是由国家投入, 政府实施的公益性地质基础工作,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理论主要包括:矿产定位理论, 相似类比理论和求同求异理论。在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质方法 (矿床模型法, 丰度估计法, 镶嵌模型法等) 和数理方法 (区域价值估计法, 体积丰度估计法, 德尔菲法等) 两大类。
1.2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建模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 是集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在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 GIS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进行集成管理、综合分析及解释的能力, 成为改变传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的有利工具。
2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就是在矿产资源地质评价的基础上, 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 把人们的收益与消耗做出对比, 综合地评价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时间很长, 其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使这种生产要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以何种指标来进行经济评价为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上。
3 矿产资源环境评价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与野生动物植生存环境的改变, 水环境污染, 土地与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 噪声污染等。
3.1 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方法
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已经发展了几十种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诸如图型叠置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图示法、指数法、决策分析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法、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法等等。评价方法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
3.2 矿产资源环境评价模型
闫军印进行了矿山开采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的经济评价研究, 结合最基本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建立了基于矿产资源消耗费用、土地资源消耗费用、水资源消耗费用等的损益评价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就矿山开采工程整个寿命期的建设, 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田家华等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建立了自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系统的设想、以及系统的组成。陈新燕等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的、生态的、环境的方面, 对其费用和效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认为只要环境效益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大于环境费用的话, 该开发利用项目就是可取的, 在考虑投资者的效益和成本的同时, 更要考虑社会的效益和成本, 在灾源消耗和资源功能的退化方面,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资源功能的退化问题。
4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了地质的、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等因素是一种多因素多指标相对全面的评价方法, 发展至今,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的方式主要有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 矿产资源联合评价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矿产资源持续综合利用评价等。
4.1 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
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比较少, 矿产资源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地质大学赵鹏大院士提出, 认为矿产资源竞争力是指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 王志宏在此基础上做了具体的评述, 认为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是以矿产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趋势预测为主要依据, 在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 对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的评价。分析了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的5种指标, 即资源禀赋, 市场环境, 投资环境,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做出了指标的量化计算研究, 建立了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竞争力比较评价模型。洪水峰等在赵鹏大、王志宏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矿产资源整体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建立了以资源要素优势、成本要素优势、市场要素优势、区位条件优势、制度因素和区域环境因素为参数的指标模型, 据此资料, 目前对这六个参数权重的确定方法还只能采用得尔菲法, 因此在权重的确定研究上还待进一步发展。
4.2 矿产资源联合评价
杨泓清等提出了基于RESS (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Society) 构型的非传统矿产资源的评价模型, 可视为是矿产资源联合评价的雏形, 杜国银等在RESS构型的大框架内提出了具体的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方法, 认为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是以发展贡献论作为评价的基本理论, 以信息流、物质流和经济流的研究为方法论的一种把评价对象的自然属性、物质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项目评价体系。从发展贡献论的理论内涵出发, 矿产资源联合评价内容由发展基础评价、社会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等构成, 在评价内容上既有宏观特征, 有中观和微观特征, 共分4个时期11个阶段进行。矿产资源联合评价是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体系上的全面创新。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评价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和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向式, 即矿产资源可持续指标隶属于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资源子系统之下, 这类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测度一个国家或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类是纵向式, 即专门针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来研究, 并试图建立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前一类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且富有成效, 主要涉及内容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造、矿产资源的代际均衡、矿产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而对于后一类的研究设计较少, 根据掌握的资料看仅有余敬等作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的初步研究, 对矿产资源评价在可持续力角度进行了论述, 认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力是指在人类与矿产资源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矿产资源在时间 (代内与代际间) 和空间 (区际间) 上合理配置, 使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数量不被降低而有所提高, 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5 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展望
矿产资源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 发展至今矿产资源评价总体状况是单项的多, 综合的少, 横向的多, 纵向的少, 基于理论技术分析的多, 基于计算机智能化的少。矿产资源评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必须找到一套更加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矿产资源评价中来, 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 考虑因素更加全面, 技术更加先进, 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摘要:矿产资源评价是一项结构繁杂、功能综合、因素众多的复杂系统工程, 矿产资源地质评价是基础,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是一种评价指标相对全面的评价方法。系统评述了矿产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状况, 预测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矿产资源,地质,矿床技术经济,资产,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朱裕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学导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2]封志明.编著.自然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4
矿产资源与评价是对资源的内外部条件、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价值的评价, 它应用地质理论及其他技术预测出可能存在的矿床或者矿产资源, 同时对其潜在的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的地位作出推测。我国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发展阶段分为:统计预测矿床阶段、以“求异理论”为基础的资源预测评价阶段、结合“数字找矿”的资源定量预测评价阶段。“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新理论以识别、揭示、提取和圈定成矿地质信息异常为重点, 把可疑矿产资源作为评价预测对象, 通过对建立矿床谱系以及地区成矿多样性进行深入揭示, 来达到预测矿床的目标。
1 地质不确定性、矿产预测不确定性来源及其评定预测途径
1) 地质及矿产预测不确定性首先来自于所取预测资料的不确定性, 其次, 还会由于地质测量的精度不够精确以及测量结果表达出现误差产生, 此外, 预测方法途径选择不当及研究过程中对地质变量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不确定性。
2) 概率论理论及地质统计学是传统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存在处理地质不确定性的不足, 经研究发现模糊数学适合地质不确定性评价。对于矿床品位评价的主要方法:地质几何学及地质统计学。研究表明, 建立在随机函数并考虑样本点空间关系的地质统计学不适于对小型矿床品位不确定性进行评价。模糊集因为可以以透明的方式表达任何概率下的不确定性而优于其他方法。利用模糊成员函数代替缺失数据可以大大减小由于区域矿产预测与评价过程中数据缺失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2 地质异常
2.1 地质异常特征
1) 地质异常的属性特征包括:不均匀性和多样性、等级性和相对性、不连续性和突变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自相似性。
2) 地质异常的几何特征包括形态特征和边界特征。地质异常按形态分类分为线性地质异常、环形地质异常以及面性地质异常。其中面性地质异常为面性分布的地质体的一些属性或者其组合所形成的异常场;线性地质异常是指具有线性特征的地质体及界面的地质异常场, 例如受古河床控制的沉积岩厚度异常;环形地质异常是沿某中心向外扩散所形成的带状异常。地质异常场的边界特点分为有确定、明显的边界, 例如古溶洞铝土矿沉积;有确定、不明显的边界, 这种边界表现不太明显而且时隐时现, 如韧性剪切带中的金矿化;以及有不确定、不明显的边界, 这种异常边界的标定随临界值的改变而改变。
2.2 地质异常时空演化
将研究区域层层划分, 不断缩小划分区域发现有异常的单元, 异常尺度会随着观测尺度的改变而改变, 虽然异常空间的分布具有不规则性以及不均匀性, 但有异常与无异常单元比例保持不变, 在时间间隔方面仍存在这种情况。由此可知, 地质异常的时空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例如对于非常常见的断裂构造, 已经证实其断裂空间及几何分布有明显分形结构。
地质异常的演化呈现规律的时间交替阶段性, 并且集中分段。在不同的演化阶段, 地质异常具有不同的特点。地质异常的演化行为、动力学条件以及演化强度的强弱随着演化时间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地质异常演化同时具有继承及叠加性, 例如对广西地区早期地质异常特征的回复和揭示, 采用层层剥离的方法逐步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地质异常的空间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广西地区的地质异常基本框架是由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奠定下来的, 之后晚期地质异常便是对早期的继承及叠加。同时结合广西地区不同演变阶段的矿产类型进一步研究, 发现不同时期不仅产生的矿产类型不同, 而且各自的组合特征以及资源潜力都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2.3 地质异常识别提取及圈定
识别提取地质指标的方法包括地壳升降系数法 (即G值法) 、熵值法 (简称H值法) 、地质关联度法 (R值法) 、以及地质相似系数法等。此外, 还有地层组合熵和断裂密度等方法识别地质异常指标。圈定地质异常主要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法、极值理论法、模糊数学法、数量化理论、非线性地质异常分离提取技术以及经验法。数理统计法采用数理统计工具通过确定测量平均值及统计规律确定地质异常临界值;模糊数学法的核心是确定隶属函数, 之后才能确定阈值而得出异常临界值。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除了采用统计实验法等数学方法还可以一句专家评分而定, 这种专家评定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 但能反映大量经验积累。
3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流程
3.1 预测单元划分
作为矿产资源评价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 预测单元划分可以确定地质变量观测尺度及取值范围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单元类型和大小取样不同, 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则不同, 从而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因此, 确定最佳预测单元非常重要。一般预测单元可分为规则网格单元以及不规则地质单元。
3.2 地质背景划分
地质背景场研究的实质是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质环境分类, 是地质异常研究的基础。地质背景是指在一定地质环境及作用下的地质演化阶段可以形成在物质成分以及成因序列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区域的各种地质体。通过对地质背景的划分有利于帮助查明不同地质环境及作用的分布。
3.3 异常识别与提取
面性地质异常识别和现行地质异常识别是主要的地质异常识别方法。上文已经对其识别、圈定以及提取指标方法进行了讲解。这里主要介绍提取区域成矿地质信息的研究对象。它们包括地基构造、地层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同时这些也是控制区域成矿作用以及确定矿床点产出状态的基本因素。
3.4 圈定预测区域、估算资源量
矿产预测将相关资料进行处理转化为资源量的数据, 从而层层圈定目标, 提高找矿成效。按矿产预测成果性质划分预测方法可分为定量预测、定性预测、主观预测以及经验预测。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即整体性、动态原则、最优化及实用性原则。
3.5 预测区域优选原则及方法
预测远景区优选是体现成矿预测研究成果直接物化的形式, 为后续工作安排提供依据。预测远景区优化遵循系统优化、综合评判原则。可以采用经验类比法、综合信息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对预测远景区进行优选。
4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
4.1 地质不确定性分类及不确定性来源
地质不确定性是由于地质复杂性、变化多样性及人类认识不完备导致的。地质不确定性随着地质体或者地质特征的变化度的增大而增大;由于人类认识不完整导致的矿产预测不确定性占很大部分。在数据准备阶段、地质评价和解释阶段都会产生地质不确定性。
4.2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
地质异常研究以及成矿预测的不确定性存在于预测研究的全过程, 其目的在于确定影响矿产预测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分析风险大小。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一方面源于矿产预测中的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及综合、成果表达等带来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源于地质不确定性。
4.3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传播
由矿产资源不确定性模型和矿产预测评价的不确定性根源来自于地质数据的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地质本身的复杂性及变化多样性导致, 其次, 由于认识不完备引起地质观测不确定。目前对于不确定性分析上都是分阶段的, 将这一复杂系统分为几个阶段,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逐一解决。
5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
5.1 矿产预测评价体系在“三联式”矿产预测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以求异思想为基础的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以“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矿床谱系”为核心的“三联式”定量成矿理论。“三联式”以其理论方法为核心, 结合GIS技术, 突出其数字化、定量化矿产评价特色。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地质异常是指地质体或者其组合体在构造、成分结构以及成因次序上与周围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基于GIS地质异常预评系统的核心是识别、提取、圈定新型隐式和深层致矿地质异常。该系统利用控件对工作区进行分析操作, 将单元划分为规则网格单元或者地质单元, 通过地质变量与变量购置完成地质异常识别、提取与圈定。
6 工程实例
广西贵港某金矿原本是一个小型金矿, 经过多年的开采, 资源已接近枯竭。2007年, 为了寻找接替资源, 延长矿山寿命, 对其进行了矿区外围及深部的成矿预测研究, 将矿区分为5个找矿靶区, 共收集了近100多个工程的基本数据, 样品300多件, 主要取自坑道刻槽, 专家根据矿质条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利用数量化理论和变异函数计算拟合, 借助“三联模式”建立了“矿床数学模型”, 预测深部找矿潜力很大。后经钻孔验证, 深部矿体平均品位×.××g/t, 平均厚度×.××m, 新增黄金××.××t, 效果非常好, 解决了矿山的接替资源。
7 结语
地质异常矿产预测体系不断发展形成了“三联式”成矿体系。探讨了地质异常的地质基础和数学基础开发利用机制、模糊数学等方法, 它基于GIS系统, 从而达到矿产定位预测和矿产潜力预测。
摘要:随着寻找矿藏难度的日益增大, 国内外地质学者都非常关注如何提高寻找矿藏效果。提高矿产勘查主要应从加强相关实验研究和成矿地质理论探索以及加强找矿方法研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地质异常,矿产,预测,评价
参考文献
[1]叶天竺.固体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 篇5
一、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建国60多年来,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现已发现矿产171种, 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 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 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为世界第53位。现有矿产储量中只有60%可开发利用, 仅有35%可采出, 实际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尽管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的利用经验, 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量将依然十分巨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第一,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少;第二, 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 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第三, 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第四, 共、伴生矿多, 单矿种矿少, 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资源安全管理的范畴, 包括资源安全政策、资源安全评价、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资源安全应急反应等。由于资源安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 这里仅仅分析我国资源安全的现状趋势、保障体系的大致框架和现阶段我国资源安全的政策要点。
1、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 市场指标。价格、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贸易供应方集中度 (即生产集中度) 、消费集中度、消费增长、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储备量。这类指标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资源国际和国内市场, 通常是通过资源的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变动显示其作用的。这类指标的作用显现出其直接性的一面。
(2) 战略指标。储量份额、储采比、消费强度、资源量/储量 (资源勘查潜力) 、勘查投入强度、境外运输距离。这一类型的指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来实现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的。这类指标短期作用不显著, 但它们却是资源安全的基础性指标, 决定着资源安全的长期走向。
2、指标使用范畴
事实上, 对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 以上的两组指标在战略与市场层面都起一定的作用, 只是相对而言, 某些指标在战略方面所起的作用强, 而另一些指标在市场方面表现活跃。但是在初期, 在两个层面的安全值进行运算的过程中, 都将这些指标纳入, 经过运算, 确定了这些指标的权重之后, 在最终的安全值评价运算中再将那些在本层面中作用微小的指标剔除。
通过对影响资源安全主要因素的分析, 剔除掉一些与其他因素存在较强相互关联的次要因素和偶发的非市场因素。本文选取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中4大类12个指标。
(1) 资源因素。储量份额:指某种矿产品的我国储量与世界储量的比值, 说明我国资源的自然丰富程度。储采比:某年度矿产品国内储量与产量的比率。储量/资源量:年度资源量与储量的比值, 表明资源勘查潜力。
(2) 技术因素。勘查投资强度:勘查业投资占财政支出 (或行业收入) 的比值, 表明我国勘查业投资的力度, 也是资源安全政策的重要表现。
(3) 经济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依据国际市场矿产品年度价格 (个别矿种选取有代表性的价格) 。供应方集中度:即生产集中度, 指国际前十位或前五位生产商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进口集中度:指进口国别或地区的集中程度。消费集中度:指前五位消费国的消费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例。消费增长:指国内对该矿产品消费的增长变化率。
(4) 政策因素。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指参与世界资源市场控制和开发的能力。战略储备量主要指国家战略储备量, 包括商业储备能力。运输线路安全包括境外产品运输的距离、方式及路径安全保障能力。
3、评价方法
研究选取了储量、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价格、消费强度、供应方集中度和境外运输距离等8个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产生9个指标:消费量与产量之比 (Cl) 、对外依存度 (C2) 、供应方集中度 (C3) 、进口价格 (C4) 、消费量 (C5) 、世界储量与我国储量之比 (C6) 、我国产量与储量之比 (C7) 、消费强度 (C8) 和境外运输距离 (C9) 等为评价指标。以上指标数据值与安全程度成反向相关关系。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了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判定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级别, 采用SPSS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Q型分层聚类分析。
三、评价结果
经过对1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铁矿石、铜、铝、镍的多指标安全程度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表明, 我国金属矿产供应的安全程度逐步变低。以2002年安全值为基准 (数值为l) , 近十年来, 主要金属矿产的不安全程度几乎加剧, 普遍的资源不安全程度上升近一倍, 个别的矿种资源不安全程度提高一倍以上。从1997年的0.7到0.8提升到2007年的1.3到1.5。最为突出的是金属镍资源的不安全程度从0.7上升为2.7, 十年间不安全程度上涨四倍。
以铁矿石为例, 计算铁矿石的安全度。以Q型聚类分析对H年的铁矿石数据相互关联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Maximuln magnitude确定各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以Squared Euelidean Distance测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采用Between-groupLinkage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以下为剔除铁矿石产量指标后的Q型聚类。
首先得出各年份间的不相关性矩阵, 纵向和横向交叉处为两年的不相关系数。对近10年来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全程度变化大致分为2002年前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 我国金属矿产消费增速和消费量还不是很大, 进口依存度也不高, 世界矿产品市场相对低迷, 价格基本延续过去20年来的走低趋势。2002年之后, 随着中国等国家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世界矿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开始加剧, 兼并造成世界矿业集中度 (垄断程度) 不断提高, 垄断与供需失衡的共同作用使矿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金属矿产对外依存的种类与数量全面攀升, 主要矿产保障程度急速降低。这种刚性需求与保障手段缺位使得大型垄断矿业公司哄抬价格, 以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这一现象构成了我国资源供应危机的显著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 1997—2007年间,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在不断下降。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得出:造成资源安全程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即是储量保证程度和国内相对供应能力不断降低, 消费量、对外依存度、价格和境外供应集中度不断升高。
(注:以2002年为1, 指标越大, 安全程度越低。)
在金属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和经济发挥战队金属矿产资源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及国际的持续发展。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自己的金属矿产资源安全:首先, 建立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金属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安全运行的矿产资源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从利用全球资源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问题;从战略储备的需要、经济安全保障储备的需要和市场安全储备的需要出发建立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和管理体系。其次, 实施“走出去”战略,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必须实现国际化, 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今后15—20年内, 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将呈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格局, 这对我国参与世界矿产勘查与开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勘查与开发国外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资源自我储备的需要。国家应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 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 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振华: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研究思考[J].地质与勘探, 2002 (2) .
[2]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 2002 (7) .
[3]孙永波、汪云甲: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 2005 (4) .
[4]张大超等: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 (5) .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6
1 资料的收集与预处理
1.1 资料的收集
本项目组依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技术要求》收集以下方面资料:1) 地理资料:1∶50 000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及其空间数据库;2) 地质资料:1∶50 000, 1∶200 000地质图数据库,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 陕渑煤田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报告;3) 物探资料:1∶200 000区域重力资料、航磁资料, 局部地区1∶50 000航磁、重力、电法测量数据, 石油勘查和天然地震研究方面的地震资料和成果;4) 化探资料:1∶200 000化探扫描数据, 1∶50 000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5) 遥感资料:1∶10 000, 1∶50 000航空遥感资料, 1∶250 000 TM/ETM遥感影像数据;6) 矿产资料:矿床或矿点名称、矿种、坐标,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控矿构造、蚀变作用、规模、产状、成矿年代等方面的资料数据;7) 其他资料:实地调查获得的新资料, 近年来评价区的科研成果、专题研究成果等。
1.2 资料的预处理
在入库以前,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文字类资料主要是依据相关的勘查规范及标准进行信息提取, 合并重复的内容;图纸类资料经过熨烫、压平等处理后再扫描生成栅格图像, 然后进行屏幕数字化;电子类图形图像资料, 则进行图像处理、配准、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转换等操作。
2 数据库结构设计
2.1 数据类型
GIS中的数据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基于栅格的空间数据有遥感影像、扫描图像等;基于矢量的空间数据用抽象的点、线、面数据模型来表达空间地理实体, 如MapGIS软件中, 矿点、断层、评价区分别抽象为点 (*.wt) 、线 (*.wl) 、区 (*.wp) 文件。MapGIS对数据的管理采用分层的方式, 即图层。为了便于建库、更新和应用, 应合理的划分图层。属性数据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以采用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Access来存储;非结构化数据由于没有明显结构, 如各种文件、法规等, 一般存储为word文档。
2.2数据库组织结构
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分为基于MapGIS空间数据库和基于SQL非空间数据库两大部分。基于MapGIS空间数据库包括图形库和内部属性库。图形库存储空间数据, 用MapGIS工程文件 (*.mpj) 组织点、线、面、msi文件分别存储管理。内部属性库是用MapGIS自身的属性管理模块存储图元对应的属性信息, 这些属性信息通过ID与图形库直接关联。非空间数据库又称外部属性库, 主要以关系数据库SQL等为主体建立关系表, 结构化的存储图形库中图元的属性信息, 它与内部属性库通过公共字段进行连接。
3数据的输入与更新
数据的输入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属性数据的输入。图形图像的输入通常通过扫描原图、配准、屏幕数字化得到, 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再进行拓扑错误检查和误差校正。属性数据通常采用键盘输入方式。数据的更新主要包括属性数据的修改、添加、删除;图形数据的输入、编辑等。图形数据的更新必须在MapGIS的输入编辑模块中进行, 属性数据的更新可以在MapGIS内部属性库中进行, 也可以在SQL数据库中进行, 然后通过公共字段与图形数据库连接, 完成数据的更新。
4陕渑煤田资源评价数据库建设
4.1数据库建设流程
1) 收集了1.1步骤中所列的资料;2)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分为: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对各阶段的研究报告进行信息提取, 录入计算机并保存成Word文档;图纸资料进行读图分层, 依据提交成果的要求, 选取质量较好、图形要素完整的图纸扫描成tiff或jpg格式图像;3) 预处理, 将来源不同的栅格图像在图像分析模块下进行栅格校正, 产生同一比例尺的图件。本课题组采用1∶1 000比例尺, 主要是方便作图和导出坐标数据, 此时MapGIS输入编辑窗口状态栏显示的图像坐标即为平面直角坐标;4) 修改系统普通图层层名, 建立要素图层 (*.wt, *.wl, *.wp) 文件, 同时编辑属性结构, 设置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长度等;5) 在输入编辑子系统中依据GB 958-99 1∶50 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符号库、线型库、填充图案库;6) 建立工程图例板, 设置子图、线型、岩性符号的系统库号、颜色号、X系数、Y系数、辅助线型、辅助颜色、图层号, 不启用透明输出;7) 输入编辑窗口输入点、线、区图元, 在输入时启用即时属性输入。对于有精确坐标的图元可以在投影变换模块下使用用户文件投影转换, 由坐标数据直接生成图元, 如钻孔;可以由数据生成的各类等值线图层, 如煤层厚度等值线, 则由DTM分析模块下的平面等值线功能生成;经纬网或公里网、图框在投影变换模块下由程序生成;8) 使用根据属性赋注释功能, 添加图元的注记;9) 依据《潜力评价图式》要求, 将某一类图件所需表达的内容进行图层叠加、拓扑错误检查、图框校正、整饰布局, 输出成果图件。注意此时选择1∶1输出时图纸的实际比例尺为1∶1 000, 需要进行整图变换或在打印输出时将X, Y系数均设置成0.02, 便可输出1∶50 000比例尺图件;10) 建立属性数据库, 在属性库管理模块下将图形属性导出, 生成Access数据库, 导出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导出的字段。图1为导出的陕渑煤田部分钻孔成果数据。
4.2存在问题
1) 由于勘察工作由不同单位在不同时期完成, 标准不尽相同, 数据不一致的现象普遍, 如采用了不同的坐标基准, 在进行图层叠加之前先要进行投影转换;没能收集到全部钻孔的原始坐标, 本次钻孔成果数据库中的坐标是从图形上导出的, 经与部分有坐标钻孔的交叉验证, 误差均在2 m以内, 符合本次评价的精度要求。2) 由于MapGIS和Access软件不同的数据结构, 在数据存储方面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由MapGIS内部属性表导出成Access数据表时会产生语义的变化。
5结语
利用MapGIS软件构建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 实现了对大量资料的科学管理。它的建立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平台, 提高了成矿预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由于数据库自身缺乏专家评价系统, 在具体评价工作中, 诸如控矿因素分析、变量选取、建立成矿靶区、空间检索与分析特征的提取与合并, 以及最终形成预测图和相关的地质解释等步骤中, 都需要矿产资源评价领域的专家们参与。
摘要:指出多源地学数据库的构建是衡量具有专业特色评价系统优劣的指标之一, 基于MapGIS软件平台, 介绍了MapGIS构建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的一般流程, 并建立了陕渑煤田评价数据库, 以提高成矿预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MapGIS,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梁济宇, 范继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构建[J].吉林地质, 2004, 23 (4) :132-136.
[2]徐翠玲, 钱壮志, 梁婷.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 9 (4) :4-7.
[3]游珍.基于MapGIS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数据库的建设[EB/OL].http://www.lrn.cn/zjtg/academicPaper/200708/t20070823-142056.htm, 2007-08-23.
[4]张建平, 孙春娟.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图数字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4, 35 (4) :404-406.
[5]姜德义, 李林, 任松, 等.矿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 31 (5) :4-5.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7
对于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定义,学术界和企业界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总的来说,可分为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 前者是指从事与矿产资源相关业务的企业,后者是指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工以及销售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仅通过资源的消耗比拼就可赢得市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普遍不高。经调查表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战略绩效评价不全面导致绩效提升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世纪中后期,企业绩效评估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管理工具在西方开始流行。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绩效评估也随之不断发展。总的来说,西方企业绩效评价发展可大 致分为三 个阶段: 成本分析 核心阶段( Taylor,1891; Harry,1911) 、财务指标核心阶段 ( StifenGilman,1925; Persen & Lezzig,1979; Alfred Rappaport,1986) 以及战略绩效创新核心阶段体系 ( Jeffrey,1997;Mc Nair等,1990; Kaplan & Norton,1992) 。随着社会经济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也越来越全面。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根据我国具体经济特点和行业特征,参照西方评价理论来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政府导向型的企业绩效评价和民间研究型的企业绩效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必然要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早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采用单一财务指标,指标间缺乏联系,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20世纪初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由原来单一的、缺乏联系的财务指标,发展为采用系统的财务指标体系 ( 如: 杜邦分析法、波士顿矩阵等) 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价值和经济附加值管理模式的发展,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是价值评价指标,比较关注企业的长期绩效。之后,价值和经济附加值管理模式逐步发展成综合考虑企业的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评价,普遍采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企业绩效,从战略角度把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绩效评价更加综合,结果更加科学全面。
3 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现实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既要科学又要具备现实性。指标的选取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性和综合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量化和指标数据的获取等现实问题。一些相关度高,综合性强的指标如果无法量化或是指标数据获取困难,那么就不应作为评价指标的选取对象。第二,系统性。为了全面地反映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其评价指标体系由多个层面构成,而且每个层面下要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构成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可量化性原则。对于财务指标的设计,要重点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度,以及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 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其量化的难度和准确度,尽量选取代表性好、量化难度低、准确性高的非财务指标。第四,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要求。要强调和坚持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宗旨。既要保持战略绩效评估的客观公平,又不能忽视定性指标在战略绩效评估中的作用,做到定量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第五,可靠性与代表性。这要求无论是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都应选取代表性好、准确性高的指标。同时,也要关注这些指标数据的可靠程度,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第六,预测性和预警功能的要求。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当前绩效的评价是为了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提供基础。因此,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体现预测性和早预警的特征,提示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 2. 1 评价维度设定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较传统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倘若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进行衡量,不仅不能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绩效水平,甚至会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恰当的非财务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平衡计分卡 ( 简称BSC) 是美国学者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强调非财务指标的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是对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把企业绩效评估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相互影响、各有侧重的四个维度 ( 财务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以及客户维度)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导向,并将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后,自上而下有效地实施战略管理的战略管理工具。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满足程度和实现程度。因此,本文采用平衡计分卡来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分把企业战略绩效分解为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客户四个维度。当前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面临着竞争优势降低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导致企业在战略制定上除了必须与国家资源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外,还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针对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行业特征,本文在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平衡计分卡传统的四个维度基础上,加入第五个维度———资源与环境维度。因此,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其中,这五个维度各有侧重点: 财务维度侧重于企业所获得的财务回报,内部流程维度侧重于企业业务流程是否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学习与成长维度侧重于企业的创新与成长能力,资源与环境维度侧重于企业环境治理及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方面的绩效,客户维度侧重于企业的客户目标和细分市场。但五个维度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与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也密切相关。
3. 2. 2 评价指标选择
( 1) 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财务目标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等原则。这就要求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产品的产量和销量,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增长的利润基础。因此,财务维度的指标应反映企业获利、偿债、营运等方面的效益 ( 如: 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存货周转率等) 。
( 2) 内部流程维度的评价指标。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其生产流程的安全性、机械化程度、生产规模以及产业机构等息息相关。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流程要达到保证矿产区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控制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包括员工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百万吨死亡率等。
( 3)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评价指标。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能力,避免由于短期行为阻碍企业长期战略的实现。由于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员工成长,因此,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应反映企业员工队伍的建设,劳动效率的提升等方面效果 ( 如: 员工培训费用率、员工晋升比率、关键员工流失率、员工满意度等) 。
( 4) 资源与环境维度的评价指标。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在其开采、加工等环节都与生态环境相关,倘若处理不恰当会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是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资源与环境维度须重点反映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两方面的效果 ( 如: 节能减排完成率、资源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率等) 。
( 5) 客户维度的指标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要获得长期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明确企业战略客户目标,并与客户建立相互满意的长期合作关系。这就要求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提高矿产资源的质量,以便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客户维度的指标应包括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投诉率、顾客退货率等。
综合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资源与环境、客户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所示。
4 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方法选取
本文选取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将复杂的决策问题细分为不同的层次 ( 如: 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 ,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在各个层次上分析问题。模糊层次分析法具有分析思路清晰、灵活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其分析思路与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结构相吻合,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量化的难题,有利于保证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全面性。因此,本文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方法。
5 结 论
本文根据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行业特征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与要求,运用平衡计分卡把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细分为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资源与环境、客户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选取相应的二级指标,从而构建了包含22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在平衡计分卡传统四个维度基础上,结合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在资源耗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的特点,将资源与环境维度加入评价体系中,使得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贴合行业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以期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摘要:运用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资源与环境以及客户五个维度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
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 篇8
1 课程建设内容
1.1 突出煤炭特色更新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近年来,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GBT17766-1999)、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 T 0080—2010)、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 T 0078—2014)及煤田地质填图规范(DZ/T 0175—2014等标准规范实施,矿业权市场建立。因此,本课程以矿产地质勘查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兼顾管理法律法规和办法,结合煤炭地质勘查领域的新进展及研究成果,关注新的标准规范、新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实施出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编写了《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
1.2 专业实践性强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
针对矿产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并编写了《课程实验指导书》和《专业综合设计指导书》。专业综合设计指导,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企业指导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加强了工程实训环节。调整专业综合设计的内容,从原来只做勘探线剖面图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调整为根据普查报告材料和详查任务书完成一个详查设计,其主要包括编制预想钻孔柱状图、预想勘探线剖面图、勘查工程布置图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预算资源/储量和编制详查勘查设计等。学生分组进行专业综合设计,每组4~5人,开展设计成果评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综合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矿产勘查实验室
由于矿产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实践性强,所以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矿产勘查实验室非常重要。矿产勘查实验室(如图1所示)由典型现象岩心标本陈列、钻探设备、钻机和井场模型、多媒体展示、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图件等几部分构成,配套有岩心库。陈列岩心标本为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中的典型现象标本包括含煤岩系典型岩性、沉积构造、变形构造岩心;岩心库存放了我国典型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系钻孔岩心500多米,可供开展岩心描述实验教学。钻探设备有各类钻头,扩孔器、岩心管、绳索取心工具、钻铤、钻杆、钻杆接头、扶正器等钻具实物,并配套说明展板。钻机和井场模型展示钻机、动力机、钻塔、泵等钻探四大系统的空间配置、钻探过程及钻机现场情况。视频演示用以展示勘查现场钻机及钻探过程及操作。图件和资料包括煤炭地质勘查的主要图件,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图件、与矿产勘查相关的各类标准和规范;可供开展勘查设计、勘查资料解释和编制勘查报告等实践教学使用。
图1 矿产勘查实验室
1.4 与多家煤炭行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为了把煤炭地质勘查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课题组积极努力下,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河北煤炭地质局、河南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局、青海煤炭地质局、湖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请实践基地单位技术专家做学术报告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将学生送到实践基地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
1.5 参与国家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修订
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修订了《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DZ/T0002-)。准代替DZ/T0002.1-1991《含煤岩系钻孔岩芯描述标准-沉积构造部分》、DZ/T 0002.2-1991《含煤岩系钻孔岩芯描述标准-岩石成因类型部分》、DZ/T 0002.3-1997《含煤岩系钻孔岩芯描述标准-岩性岩类部分》和DZ/T 0002.4-1997《含煤岩系钻孔岩芯描述标准-煤岩煤相部分》,本标准将原来的4个标准合并为一个标准,相关章条和内容重新统一安排;补充了部分术语;修改了部分含煤岩系岩石分类方案;增加了各种沉积构造的概念及成因解释;更新并充实了煤层煤心描述内容;增加了变形构造部分;增加了含煤岩系钻孔揭露的岩溶和砂岩型铀矿的岩性描述要求;更新并充实了岩石和煤典型现象的图版;增加了岩石成因类型划分依据;增加了钻孔岩心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方法与步骤。本标准中的典型现象岩心保存在我校矿产勘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
1.6 构建矿产地质勘查课程综合教学体系
结合我校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点、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及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方面出发,构建了由“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专业综合设计—毕业生产实习”四位一体的矿产地质勘查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的保障
图2 矿产地质勘查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图
2 建设效果
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的调整,加强教学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软件条件。
通过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
通过指导方式改变、教学内容调整、标准修订、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构建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专业综合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的矿产地质勘查综合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指导方式、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修订、教材建设等方面构建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专业综合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的矿产地质勘查综合教学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炭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矿产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我校培养出更适应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地质专业本科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质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64-66.
[2]魏迎春,曹代勇.矿业类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5):80-82.
[3]曹代勇,魏迎春.矿业类院校《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