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2024-08-05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共12篇)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1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二条界定,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大。至2009年12月止, 在国务院公布的共七批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 民族地区就有74处, 约占35% (1) ;至2009年为止, 在国务院审批、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 民族地区就占36座, 约占33% (2) 。除此以为, 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 以及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 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条件, 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重要战略措施的西部大开发中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必须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加强对法律保护。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旅游业, 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 因此, 应当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保存好旅游资源和保持旅游资源的高品质, 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可以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种方式, 由于法律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引、评价和强制作用, 因此法律保护方式成为诸多保护方式中最为稳定、最强有力的保护方式。各项旅游资源保护方法最终都应通过国家立法以成文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 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 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作出界定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赋予旅游资源保护措施以法律强制力, 规避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来防止出现对旅游资源的实际破坏。此外, 通过法律的指引与教育功能, 培养、提高人们的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意识, 引导人们依法行为。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言:在使环境与发展的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 国家的法律和规章是最重要的工具, 它不仅通过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执行, 而且它还是经济计划和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框架。

二、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不足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但是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 使得我国现行法律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我国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旅游基本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虽然有一批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缺少一部专门的、统领全局的、效力层次较高的旅游基本法律, 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散见于各种环境与资源单行保护法律法规中。旅游基本法的缺失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地方性立法缺少可以参照的典范和制定依据, 影响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质量。

2. 旅游资源保护专门立法薄弱, 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 立法保护工作则显得较为单薄。以我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截至2009年, 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个, 各类的自然保护区35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处,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立法保护上看, 全疆关于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截至2004年底不足10项, 显得有些单薄。特别是对于极具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工作更为薄弱, 对于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 这将极易导致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 立法形式单一, 缺乏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 在进行管理和保护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中, 应当突出这一特点, 着眼于国家立法不能解决的民族地方的特殊问题, 这样立法的质量就高, 更具有实用性。而现实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立法在制定的时候往往缺少对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规定, 所制定出的条例与国家和其他地方的条例具有高度相似性, 缺乏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针对性, 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实施。

4. 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法律责任与违法后果不相当。

法律的制定最终是要实现静态的制度向动态的实施转变的, 既保护守法者正当的权利, 也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颁布的旅游资源相关法律规定太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有7章46条中大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的处罚方式是行政处罚和罚款。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 同时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其破坏行为产生危害后果不相当, 无法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

5.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

严格执法是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环节。正如有学者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作用的前提, 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才能使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变成制约人们行为现实规范。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权责不明, 各部门只顾经济利益, 推卸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 导致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不能落到实处。违法者违法成本不高, 以至于部分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 肆意破坏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 从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者素质不高, 不能切实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 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对策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容易破坏, 而现行旅游资源立法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1.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处理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应该采取“保护优先”原则,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当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时, 应主要突出旅游资源的保护, 切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掠夺式开发。同时禁止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 决不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 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来发展。而应在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与开发、合理利用,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 制定国家旅游保护基本法, 统领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旅游资源涉及范围广泛, 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规定, 既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海岛、海洋等各类旅游资源, 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因此需要一部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基本法律。在制定国家旅游基本法的基础上, 构建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立法保护提供上位法依据。而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 属于部门法规, 效力层次较低, 不适应旅游资源保护实际的需要。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论证, 争取早日出台《旅游资源保护法》。 (2) 以地方旅游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地方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富含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而言,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短期内无法出台的情况下, 地方立法机关应该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主动立法, 完善地方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工作。在民族地区地方立法中要注意立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避免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同时要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 争取建构比较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3. 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保护执法工作

《旅游资源保护法》应当理顺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及相互关系, 地方行政法规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定明确地方政府保护旅游资源的职权职责。同时, 还应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体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执法保护。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 在执法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

结论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加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 避免重蹈工业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参考文献

[1]李崇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法理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 2009, (2) .

[2]付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法律探析[J].改革与战略, 2007, (10) .

[3]黄沙.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8, (1) : (下) .

[4]杨音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 2009, (2) .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2

年11月25日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言......................................................3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4 2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 2.1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完善..........................................5 2.2宣传力度不足....................................................6 2.3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6 3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法律建议....................7

3.1完善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7 3.2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执法力度.......................................8 3.3加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宣传...............................8 3.4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9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资源之一,它具有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过于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的恶化,大量野生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同时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关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在法律方面的相关的对策。

关键字:野生动物 现状 管理和保护 法律法规

Abstract

Wild animals resources is reserved for the most valuable wealth of human nature.It is also one of necessary resources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it has scientific value, medicinal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ornament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value.So wild animals protection is to protect human oneself.Bu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is too pursui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 large number of wild lose their habitat, and disorderly, and the hunt is the survival of wild animals are facing all kinds of threa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egal Ang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ild animal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wild animals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the legal aspects of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Wild animals

The status quo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引 言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管理与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与发展对策,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关键。

野生动物是那些生存在自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自然自由状态,虽经短期驯养但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有价值的野生动物。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占世界的6.5%,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陆生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这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鳄、黑颈鹤、黄腹角雉、褐马鸡等特产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马鹿、麝、狍子、野猪、黄羊、环颈雉、雁鸭类经济动物400多种。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就有46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美国、原苏联、欧洲都没有灵长类动物,我国就有16种之多。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还有一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我国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完善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仅在总则部分第二条中规定了该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范围即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很明显,此处的野生动物并不包括所有的野生动物,是保护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指生存于野外的非家养动物,但其中的生存并没有区分是出生在野外还是出生后生活在野外,还有就是如果在野外取得野生动物种源后带回家里饲养的动物属不属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定义没有明确必然会导致平时的一些执法活动无所适从。

我国目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实行等级保护制,现行法律规定,受保护的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而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并要求相应制定四个方面的名录。对普通野生动物的保护,该法强调的是行政许可和收费,对那些大量的尚未发现有利用价值或不起眼的小动物,该法根本未予保护,同时该法忽视了对那些所谓的“有害动物的保护,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既然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就应该涵盖所有的野生动物。等级保护制对重点野生动物的保护本身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从动物的食物链来看,普通动物是这个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毁掉动物世界的食物链,同样也会危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2.2 宣传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成为人们的装饰品,成为高档服饰,野生动物的肉、蛋也成了食客盘中的“美味”,认为野味“时尚”、“药补不如食补”、祛病有营养、对健康有利、可以强身健体等传统消费观念的片面认识,因消费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市场需求。虽然先进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有以食野味“提升身价”的落后观念,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2.3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地,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些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傅芸生说:“每年我们都会接到不少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话,这说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提高,但且不说那些蓄意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人,就是想保护的人认识也有待提高,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动物、人为建设野生动物园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保护观念,保护野生动物就应该让它们自由生活在天然栖息地中。”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干扰。大规模改造森林造成树种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森林完整意义上的生态功能,不适于动物生存,也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种破坏,还有就是对湖泊、湿地的破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野生动物渐渐的绝迹。

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对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强调不够。关注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动物的生存权,包括动物福利与伦理等内容,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几乎没有这些内容,在立法上存在了很大的漏洞。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法律建议

3.1 完善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为了保护、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针对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及时的完善法律体系,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加以建立、修改与完善,同时及时的为野生动物管理保护做出合理的对策。

3.2 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执法力度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这样的法定刑偏低,不足以威慑犯罪分子。有些犯罪分子捕杀野生动物的数量惊人,手段极其残忍,还有的犯罪分子疯狂捕杀珍稀的濒危动物,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资源,其行为须严厉惩处,仅用有期徒刑这样的刑种来惩治,在情节恶劣的情况下,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所以,我国刑法在惩治该类犯罪行为时,应规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和死刑,以警醒世人。

同时,应该明确森林公安机关的独立执法地位。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有一支高效、有力的执法队伍,为了使森林公安机关能够更加公正、高效执法,有必要明确森林公安机关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刑事、行政执法地位,明确森林公安的财政经费来源,明确森林公安民警的行政编制或公安专项编制,明确森林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等。3.3 加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宣传

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民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变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的餐饮陋习,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自觉同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物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适当的利用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3.4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重视。根据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实际情况,栖息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应当包括野生动物国家公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重要湿地等其他形式。人工种植的单一树种的树林里很难有动物生存,而没有动物栖息的树林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系统。因此应该强调对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加入动物福利与伦理等内容,让动物不受人类干扰,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

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以发展为中心的三项原则。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要坚持做到“四防、四不准”:防盗、防火、防乱砍乱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防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不准国家和地区规定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买卖、收购、走私野生动物及皮张,不准进自然保护区放牧,不准随便进自然保护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副业生产。

结 论

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并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利益,更加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关系密切。而如今我国而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现状令人堪忧。因此,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任务,而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加以完善,政府加大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力度,同时要求我们每个公民提高自己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只有这样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才能为我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人民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最后,我希望人人都能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来保护我们那已为数不多,甚至濒危的“野生朋友”。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丁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丁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丁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参 考 文 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J]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网,2003.

[4]孙佑海.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重点[J] .法制日报,2003. [5] 仇永胜, 叶利华.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思考 [J].生态经济, 2005,(2)[6] 赵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J].山西林业, 2007,(6).[7]魏婉红,我国野生动物园的发展定位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陈文汇,刘俊昌,温亚利,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产业化的认识与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1期。

[9]张谊,韦汉群,龙霞,蔡霞,李洋甫,浅析野生动物园的可持续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法律对策 篇3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支撑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不可代替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在从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内的水资源进行保护。目前,中国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中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问题所在,并从法律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问题;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92—04

20世纪,世界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在这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但是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用水的浪费和对水资源的污染,使世界上的水资源日益短缺。以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来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宣言呼吁:通过在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拟订促进公平获取用水和充分供水的水管理战略,制止不可持续地滥用水资源,并确定了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具体目标。联合国第58届大会确定2005—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敦促各国、各地区更加关注与水相关的问题,实现与水相关的目标。在全世界致力于加强水资源保护的21世纪,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国内水资源的保护。

一、中国水资源和水资源保护现状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首先,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其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看,东南、西南地区水量丰富,西北、华北地区水量贫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径流量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径流量不到全国的7%,耕地却占全国的40%。再次,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等流域,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有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已成为排污沟。

(二)中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中国水资源保护工作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开展而逐渐进行的。自建国以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水资源保护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配置水资源的模式正逐步被市场所引导的机制代替,市场经济的各种手段被逐步引入水资源保护,这对改善效率、增加供水量和保护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同时,中国的水务行业经历了建国之后的大规模建设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污染防治与开发、利用以及管理并重的时代。在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由单一的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注重技术与体制的结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正在逐渐成为指导思想;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中国先后颁布、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关键性法律以及许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二、中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中国在水资源保护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水污染还在不断恶化,水资源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

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利益优先”思想的影响,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很多地方都没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致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合法不护、违法不究”、“以罚代法”等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盛行。2004年3月,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就是这方面典型的实例。“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很多排污型企业将未经净化或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这些企业虽然在经济利益上为地方政府“谋了福利”,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却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系统和生态资源,失去了水资源的生态价值,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水资源保护手段单一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是在水环境受到污染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始并顺势发展起来的。就专门的水资源保护部门而言,工作基本上是围绕水污染防治进行的,水资源保护即水污染防治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单纯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造成了目前很多地方水资源保护手段的单一化,过多地重视技术手段,通过污水处理、兴建工程等科学技术手段来保护水资源,而忽视了水资源保护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社会手段。长期以来,单一化的水资源保护手段不仅使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也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水资源保护的其他方面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制约了中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中国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建立了很多水资源保护制度,如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远不能满足中国现阶段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尚未真正建立起水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的加重以及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而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位,经常使政府部门做出许多不当决策,给水资源污染防治开发、利用和管理带来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同时,中国还缺乏针对具体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如流域水资源保护制度、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制度等。水资源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使中国水资源危机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尽管2002年中国修订的《水法》第12条明确规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归水利部,地下水归国土资源部,大汽水归国家气象局,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城市和工业用水归建设部,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

和林业局。多部门管理往往缺乏合作与协商,造成了部门间政策不协调,消弱了水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目前,中国“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水资源保护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五)水资源保护队伍不健全

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或制约水资源保护的组织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较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严重影响了水资源保护的效率。

(六)水资源保护宣传不到位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水的问题还存在着“水是天上掉下来的,地下自然形成流动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错误观念。社会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除了受经济利益驱使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到位,致使很多群众缺乏水患意识,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水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宣传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社会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合力难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

三、完善中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

现代人类社会处于多元利益的博弈,各种各样利益的评判、实现标准和尺度是不同的,因此人们选择了许多不同的机制来调节和调和这些利益,其中,利益伸张和实现所借助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法律。法律存在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的、个人的利益。法律通过界定相关主体权利和义务并强制保障这些权利义务的实现来满足多元的、不同的利益需要。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并兼顾各方的利益,运用法律调节手段是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确立水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宣言式的解释,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的基本战略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水资源作为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好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中国的水资源立法(包括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等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过程中,都应当摒弃传统的强调经济发展优先的思想,废除“经济利益优先”的传统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现行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1、修改和完善现行的水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首先,理清四部基本法律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这四部法律作为中国水资源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尽管它们所涉及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使命是共同的。因此,要理清四部法律之间的关系,修改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之处,注重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它们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注重法律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强调法治、强调依法行政的今天,特别要求立法的科学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和与国际规范的可比性,尤其是水资源方面的立法更应当切实可行,才能有效地治理、管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确立水权交易制度

水权交易,亦称水权移转、流转,是指基于一定事由,水资源使用权由原权利人转移到受让人所有的现象。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水权交易制度,而水权交易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方面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了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完善中国的水权交易制度。通过修改现行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初始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水权交易原则、交易范围、交易场所、交易价格的形成原则等做出明确规定,确立水权交易登记制度,建立水权交易的法律保障体系。确立水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浪费,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达到保护水资源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确立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使该项决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公众参与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为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决策与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在水资源保护领域,中国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水资源立法,确保公众参与权利和决策权利的真正实现,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途径,规定公众参与的程序以及法律保障体系,为公众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政府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政府和公众产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水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建立具体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已经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每一领域水资源保护都应当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填补中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空白之处,组织力量对流域水资源和农村饮用水资源等相关领域进行调研,加紧制定针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农村饮用水水资源安全的法律规范,有针对性地解决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执法管理制度

1、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的管理机构和职责

中国现行《水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主要是考虑了绝大多数水资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国家应从整体的生态效益方面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在现实的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应始终处于主导和统筹的地位,其他部门都应当严格依法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当严格坚持《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机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消除地方政府对流域水资源的越权管理现象,把流域水资源的行政区域管理作为整个流域管理的辅助性管理,地方政府应积极地配合流域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

2、克服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进入21世纪,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缓慢和落后的地方政府应当树立生态效益和环保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地方保护主义在环境监督检查方面,尤其是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水资源污染查处方面的危害性。地方各级政府要吸取已经发生的水资源污染事故的教训,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对违反水资源污染防治法律的人和事进行查处,严格执法,公正办案,以推动依法治水、管水、保护水事业的顺利发展。

3、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执法和其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在执法人员当中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优先等理念,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优质的执法保障。

(四)完善公众对执法的监督制度

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是执法工作依法进行和防止执法人员违法执法、滥用职权的重要保证。环境执法监督同其他执法监督一样,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内部监督就是执法机关自己对自身执法的监督检查,环境执法的内部监督在中国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而环境执法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其他机关、社会公众对环境执法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在水环境执法的外部监督方面,广大社会公众最应成为监督的主体。国家应当建立水环境执法的公众监督机制,拓宽公众监督的渠道,使水环境的执法工作,乃至整个环境执法工作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一方面,可以督促环境执法机关更加严格、公平、有效地执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和其他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此更好地促进中国水资源保护的顺利开展。

(五)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公众的水法律意识

开展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就是要使社会公众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水资源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采用案例、图片、演讲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水法律法规和有关水环境的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公众的水法律法规意识,增强他们的水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节水责任感和自觉性,丰富他们的水污染防治知识。舆论宣传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唤起群众和全社会的重视,水资源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网络财产安全法律保护措施分析 篇4

一、网络财产的概念、特点及法律属性

网络财产就是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是指在网络上有财产性质的电磁记录,同时还包括虚拟的网络本身。网络财产的具体形式包括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等级、社交网络工具号码、电子邮箱等,这些财产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与传统财产的形式并不同。网络财产具备一般财产的属性,与现实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实中财产的延伸。

网络财产具有现实性、价值性和局限性的特征。网络财产所反映的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网络财产可以使用和交换,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具有财产的特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网络财产的局限性是指网络财产的所有者只有成为服务合同的当事人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网络财产的法律属性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债权说、物权说、知识产权说几种观点。债权说观点认为网络财产并不符合物的特性,而是一种债权关系。物权说认为网络财产具有物的特性,是一种私有财物。知识产权说认为网络财产是一种无形财产。伴随着网络游戏的繁荣发展,与之相关的网络财产案件频发,对于诈骗、盗窃网络财产的行为如何判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司法、刑法的真空地带,是法律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境外,侵犯网络财产安全的网络游戏违法犯罪都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类型,并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二、网络财产的法律对策研究

(一)刑法对网络财产的保护

目前我国的网络财产保护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他的法律法规能够为解决网络财产的保护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措施。也正是因为法律的无力,而导致了很多被害玩家采用过激的私立救济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刑法角度完善网络财产的保护:

首先,要确立网络财产的合法性。应尽快出台网络财产相关的司法解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在恰当的成熟时机将网络财产安全法推出。根据《刑法》92条的规定,网络财产属于公民的合法收入的一种,应当受到《刑法》的保护,这就为网络财产合法性的管理以及相关的立法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司法解释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财产的概念在不断地扩展,涌现出很多新的财产形式,原有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够完全概括现实社会中的财产概念,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的需要,针对一些财产形式缺乏相应的法律配套和保护,这就使得网络财产的保护存在现实困难,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解释的更新,使得司法解释与时俱进,能够满足公民网络财产受保护的权利。为网络财产保护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刑法》在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中的作用。

再次,司法解释应对财产评估方式作出明确规定。网络财产由于其特殊性,在财产评估上存在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困难,由于目前缺乏网络财产评估的方法、计算的公式与原则,使得网络财产的评估存在困难,难以保护公民网络财产的安全,难以维护其享有网络财产的权利。需要进一步对网络财产的评估方式方法、计算公式及指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促进公民合法的网络财产得到保障。第四,刑法对网络财产保护要体现人本精神。社会主义的法制要求尽快出台网络财产保护的细则,体现出对公民权利的维护,要在对网络财产保护上体现出人本精神,尊重网络财产的保护,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加强网络财产保护。

(二)民法对网络财产的保护

首先,通过司法解释将网络财产纳入民法财产的外延中来。针对网络财产的保护学界有三种争论,有的倡导将现有财产体现空间进行扩大,使得网络财产被纳入法律保护中来,将网络财产做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将网络财产做为物权的客体,受到物权的保护。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将网络财产的保护突破现有的财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将网络财产视为一种新的财产,为其专门立法,使其成为民法中的一部分,并通过民法进行保护。目前第三种观点在学界的认可度较高。目前对网络财产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合同法、计算机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合同法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有效保障公民网络财产的安全。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对网络财产的管理仅限于窃取财产方面,针对其他方面的网络财产纠纷缺乏理论依据。而通过民法,将其中75条中的“其他合法财产”的外延不断扩大,将网络财产纳入到合法财产中来,使得网络财产与其他财产具有同等的地位,才能有效利用民法对网络财产加以保护。

其次,针对网络财产制定出具体的新法律。只通过司法解释扩大财产的范围还是远远不足以保护网络财产的,还要根据网络财产的不同类别,设计和颁布更多的专业性法律,如网络游戏法、网络虚拟财产法等,致力于解决目前网络虚拟财产的规范,虚拟交易平台的规范等等,切实保护网络财产。

总之,网络财产作为一种新的财产形式,需要充分了解其概念和特性,并将其纳入到刑法和民法的法律保护之中,有效确保网络财产的安全。

摘要:网络财产是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主要是指在网络上有财产性质的电磁记录,包括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等级、社交网络工具号码、电子邮箱等,网络财产具备一般财产的属性,但是在法律监管上,一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财产安全的法律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财产安全,法律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冯红.关于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相关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4).

[2]高剑,徐宇娟,祝丽燕.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及法律规制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13).

[3]张梦华,刘贵容.网络虚拟财产的维权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13).

保护森林资源措施 篇5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

2、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应分期分阶段和分不同地区来实现。

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发挥森林小气候作用,抗御自然灾害。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和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很低,上海市仅为人均0.5m2,距国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国外差距更大。

6、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发展。

7、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例如:

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黑龙江到新疆,来,使许多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

另外还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

总之,主要有两种措施:

1.防止自然因素:防治森林大火;防治病虫害;注意地质与气象灾害……

论银行业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措施 篇6

关键词:银行个人金融信息;侵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近年来,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人金融信息既是金融机构的宝贵财富,也关系到客户的隐私权和财产安全。

一、侵害银行个人金融信息的情况分析

1.银行滥用个人金融信息,作为交叉营销的手段

在没有取得客户事先同意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凭借客户提供的个人信息向客户营销其它金融产品,以达到扩大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这样就会对客户的个人安宁造成严重的影响。

2.银行向其他经济机构泄露或者出卖个人金融信息,使客户成为其他经济机构的营销对象

个人金融信息的商业价值很高,这些信息往往是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梦寐以求的。这些经济机构在获取了个人金融信息之后,就会通过各种形式向客户营销产品,突出的表现为海量的垃圾手机短信和纸质宣传材料,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3.个人金融信息缺乏准确性

个人金融信息是个人征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记录个人金融信息不正确,或者不全面,都会影响客户的社会信用评价,进而损害客户利益。

4.银行泄露个人金融信息,使客户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

个人金融信息内容丰富,且涉及敏感领域,是犯罪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的“最佳”作案工具。可以说,个人金融信息的泄露是电信诈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个人金融信息的泄露,也为违法犯罪分子冒用他人名义办理业务而盗取财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个人金融信息还涉及个人金融交易习惯,如往常的大额取现的时间、取现地点等,它的泄露,为暴力犯罪创造了条件。

二、银行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措施

1.制定专门法规,为保护个人金融信息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个人信息保护只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内部规范之中,但是,制定规则的主体往往是交易的优势方,这必然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而且,个人信息资料的保护和控制权限的界定往往是通过商业合同来确定的。由于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个人信息资料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因此,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个人信息资料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在起草阶段,而我国的行业执法权比较分散,立法者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意见,该法律的出台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然而,个人信息资料侵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问题必然会演化为法律问题。面对即将到来的执法、司法难题,《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当尽早制定。

相比而言,银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需要积极营销方能占据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银行的发展成本也逐渐增加,银行没有很好地权衡利润和再生产的关系,使得安全问题频发。为此,银行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走在了前列。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规则应当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作为该部法律的一个章节,即《个人信息保护法》采用“总则与分则”的行文模式,先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规则,然后根据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等顺序,分别规定不同主体、不同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对于具有特殊性的行业,例如金融业、通讯业等,可以专门制定一个章节。

2.建立个人金融信息的维权机构,减少个人的维权成本

在银行业个人金融信息的维权行动中,个人往往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维权成本,二是证据的获取。因此,个人维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困难重重。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说,“为权利而斗争,是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个人权利的普遍缺失,应当成为社会共同应对的问题。对于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问题,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应当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传统的消费者协会,限于专业知识的缺乏,难以胜任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工作。而单独将银行业划出来,成立专门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又会面临机构过小而丧失生命力。金融业存在互通性,而且目前存在众多金融产品集中销售的情况,金融业应当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目前金融业面临着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多个监管机构分业管理的局面,在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上,特别是跨行业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如果能建立一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将能起到引导金融消费者维权、与各个部门的协调作用,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就目前情况下,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应该设置在央行之下,由央行主办成立。

对于银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问题,以及其他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保护问题,如何收集证据是权利人难以回避的难题。在此类纠纷中,不宜适用举证倒置的规则,即不应当由银行承担不存在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首先,举证倒置会促使银行更加谨慎的保留业务操作的相关资料,增加银行的运行成本,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举证倒置促使诉讼激增,不但银行无法应对,就连司法机关也难以承担如此大的工作量。再次,消费者可以通过央行、银监会和司法机关等机构获取与银行的相关证据,如向公安机关报案,可以申请公安机关调取银行留存的文档和视频资料。所以,个人金融信息纠纷不宜适用举证倒置规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样就会造成个人获取证据的成本过大,很多人会因受侵害的权益普遍不大而主动放弃了维权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专门的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机构是相当必要的,它既可以引导个人获取证据,提供法律咨询,也可以组织集体诉讼,降低个人的维权成本,促使银行业重视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协调各个部门,减少行业冲突。

参考文献:

[ 1 ]李瑞红.完善银行客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6):23-25.

[ 2 ]徐建敏.试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J].飞:素质教育版,2014,(3):153-154.

[ 3 ]周武,江山.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与银行业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J].海南金融,2011,(7):56-58.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7

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地下水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我国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中都或多或少的对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再加上执法、 守法方面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当前保护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的首要任务。

1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1保护农村地下水层结构不受破坏的需要

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经济成本,我国工农业发展用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更高。据山西省相关专家称:“山西省地下水用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年开采量逐年升高,目前已超过40亿m3,超采现象严重,累计超采超过百亿m3。[1]”河北、山东地区的地下水也占到用水总量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我国农村地下水位已经大幅下降,据统计,个别农村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高达每年2~3 m[2]。不合理的开采使农村地下水层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含水层枯竭、地面沉陷等地质问题。我国农村许多地下水超采区的地基也不再牢固,村舍、房屋受到巨大影响, 时刻面临墙体开裂、倒塌的威胁,这些都是由于农村地下水层结构遭受破坏引起的。所以,及时建立与完善相关保护法规, 对农村地下水超采行为进行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1.2防治农村地下水污染的需要

我国农村地下水除了面临上述地下水层结构遭受破坏的困境外,还面临水体污染的困境。虽然地下水处于地表以下, 但由于地下水与土地紧密接触,污染物会随着雨水、农业灌溉用水渗透到土壤中,再由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又由于地下水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其自净能力较地表水弱许多。通常来说,地表水的自净周期一般为20a左右,而地下水的自净周期长达1 400a,这样漫长的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其一旦受到污染便是永久性的。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工矿业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地下水现状令人堪忧。以山西太原西山农村地区为例,其地下水主要表现为pH值不断降低,地下水酸化严重,而且水的矿化度、硬度、 铁离子浓度逐渐升高,汞、银、铅等重金属含量也严重超标,这便形成污染度较为严重的有毒酸性矿坑水[3]。这种有毒地下水一方面威胁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另一方面还通过农业灌溉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为了防止农村地下水污染的发生,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制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2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困境

2.1立法上的困境

纵观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几乎没有一部法律规范是直接针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而设置的,对该特殊对象的保护大多散见于各种关于环境资源、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之中,这就使得法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我国农村地区地下水正面临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恰恰急需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进行规制。

具体来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关于水资源的内容仅仅是对其归属做出界定,至于水资源保护问题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最为基础性的法律,其中虽然有一些条文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规制意义,比如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便间接体现了对地下水资源污染的规范;第四十九条则直接针对农业生产生活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做出具体规范,这也是新《环保法》的亮点。但其中大部分内容仅仅是以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并没有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保护,许多条文都是以“应该做什么”的方式表述,但“怎样具体做”并没有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直接针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的立法,其中第三十四条对向水体排污问题做出规范;第三十六条对地下水开采问题进行原则性的规范;第五十条主要是对农业用水方面的问题做出原则性规范,可以看出这几条规范都对我国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也存在类似的原则化问题,例如其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其中“有效措施”具体指何措施并没有进行具体化。同样,对于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也严重缺失,大多数规范都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但违法后应该怎样制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具体规定,而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进行概括,以至于该类法律规范流于形式,近似于一种生态性宣言。虽然在地方性法规、文件中具体规定了责任形式,但由于其立法层级较低,权威性与适用性都难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相比。《水污染防治法》与其《实施细则》则是对《水法》的进一步细化,其中有专门章节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出具体规定,但也没有具体到农村地下水资源方面。

2.2执法上的困境

在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执法问题上,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职权分配不合理,导致监管混乱;另一方面是监管不具有过程性,导致监管失衡。从职权分配上看,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主体众多,形成“多龙治水”的局面[4]。 这种多头管理方式最容易产生问题,例如:权力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管理部门职权相互交叉重叠、遇到利益相互争抢、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最终导致管理混乱。这些管理部门所形成的不相协调的局面正是由于法律法规对主管部门职权分配不合理、 不明确所造成的。从监管的过程性上看,地下水污染具有潜伏性、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点[5],这就对事前监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对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监管主要强调事后监管,当发现问题时才去管理,事前监管很不到位,严重缺乏预防机制,这便对事前监管执法带来障碍。

2.3守法上的困境

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关主体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与法制观念,为了一己之利而为所欲为。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飞速发展,村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第一,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村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的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化肥、有毒农药残留在土壤之中,随着农田的灌溉和雨水的冲刷一起渗入到地下水中;第二,污水灌溉。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干旱地区个别农户会采用污水灌溉的方式,这些被污染的水也会渗入到地下水中对其造成污染;第三,村民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随着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大,在地表水利用受到客观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村民把目光转向了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用量成倍数的增长,地下水层结构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第四,农村生活垃圾及养殖带来的污染。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大多数农户还保留着室外坑式厕所,这些简易厕所的防渗漏措施都很不到位。养殖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节省资金,许多养殖户将养殖废弃物随意倾倒。这些生活生产废弃物随意排放最终都会污染到农村地下水。

一些工矿企业主在农村周边非法开设煤窑私挖滥采,不仅直接对地下水资源本身造成污染破坏,而且还通过影响地表径流和排放规律,间接对浅、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影响,从而破坏了水体循环。有专家分析认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当矿坑低于当地河床底部时,基流便不再排向河道而是排向矿坑。随着开采的进一步深化,裂缝与塌陷随之加重,一部分地下水直接排向矿坑,使地下水体运动方向发生彻底改变”。个别冶金类重工业企业通过渗井和渗坑向地下填埋废料、排放废水,使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进一步遭受污染。

3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3.1立法的完善:加强立法的针对性与协调性

3.1.1重视立法的针对性

通过上文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不足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立法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从立法模式上入手进行完善。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直接制定一部层级较高且直接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法》,例如韩国的做法就与之类似,该国在1994年颁布了《地下水法》[6],虽然没有将地下水保护范围限制在农村,但专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特殊保护也是一种突破。但是这样的立法模式如果引入我国,无形之中会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庞杂。笔者认为,更为合理的做法是在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关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有关章节,并在这些章节中体现对农村地下水的保护即可,没有必要进行国家层面的专门立法。个别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与完善地方性法规,使国家与地方立法相互配合。

3.1.2重视立法的协调性

有学者指出“多方交叉的行政管理模式,特别容易导致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出现”[7]。只有将地下水资源管理主体权力统一,才能减少管理主体之间因为权力竞争而带来的负面影响[8]。笔者并不否认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但这种配合需要有主次,职权分配应清晰明确。在立法时,可以考虑以水利部作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部门,农村地区专门设立农村地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其他部门则主要起配合、辅助作用。 这样有主次的管理体制可以使机构精简、权力统一,从而消除体制性的障碍[9]。

3.2执法的完善:依法行政,权责统一

3.2.1建立健全农村地下水资源监测机制

由于对事前监管的忽视,我国目前的监测机构相对分散, 主要由水利部、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分别进行,检测方式与结果不统一,不利于数据的整合。荷兰在对地下水资源监测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其成立了统一的地下水资源检测机构——— 应用地质科学院,对该国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监测与分析。我国也可以借鉴该经验,成立统一的监测机构对农村地下水资源进行集中监测。另外,我国的监测机构分布较为不均,农村监测网点分布较少,这就需要在农村增加监测网点,在工矿业密集的地区还应当安装自动报警系统[10]。这些分散的监测设备还应当与地下水监测主管部门的设备联网,构建完整的地下水资源监测体系[11]。

3.2.2责任机制的构建

国家赋予了相关部门农村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权,当相关部门怠于行使职责,对农村地下水资源监管保护不力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由于我国当前农村地区行政执法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等不法行为,这就需要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同时完善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督促农村地下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

3.3守法的完善:政府导向与公民参与相结合

3.3.1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我国《水法》第49条规定了水计量制度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这两种制度正是运用价格的手段实现用水的调节。但遗憾的是,这两项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用水,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村民仍可以以及低廉的成本通过自打井获得地下水。所以,针对农村周边的企业也可以利用价格手段对其用水进行调节。这里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该国于1992年施行《地下矿藏法》,其中规定了有偿开采地下水的制度,并明确了具体收费标准。我国也可以在法律法规中制定相应的地下水开采收费标准,从而使企业自觉调整用水模式,尽可能节约用水。山西省目前已经制定了对煤炭企业地下水开采的收费制度,从2011年起,山西省每吨煤征收3元采矿排水费,并且每年投入30亿元作为水利专项资金。与此同时,山西省每年还从煤炭发展基金中抽出近10亿元用于地下水保护,部分农村地区也以类似的经济措施鼓励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这种利用市场机制的做法可以向全国推广。

3.3.2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农村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涉及许多不同资源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对各自存有的资料应该互相共享,对于污染、破坏的监测结果及时公开,使其他部门可以及时应对,防止危害的扩散。例如国土资源部门与地下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各自管理的资源污染调查监测成果就应当及时互相通报[12],加强对资源破坏的预防能力。另外,公众对于农村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的了解程度不仅体现了公民环境知情权的行使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公开还可以对公众日常行为产生影响,提高农村居民对地下水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许多相关法律当中都象征性的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仅仅简略规定了主管机关“应当征求有关单位及公众意见” 或者“公民有权对污染提出检举、控告”,这样规定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参考外国的做法,例如欧盟在对水价、排放限制标准进行规范时,便采取了听证会制度,让公民广泛参与其中,从而制定切实合理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听证会制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国也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听证环节让民众充分参与其中,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3.3.3加强法制教育,合理化农业用水

上文已述,由于农村地区个别主体法制观念的缺乏,导致了农村地下水受到严重威胁,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可以在村镇中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农村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不正当使用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并鼓励互相监督,设置有奖举报制度,以此更好地提高村民守法觉悟和环保意识。

摘要: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目前正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严重影响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通过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法律困境为突破口,分别从立法、执法、守法方面进行考量,最后结合国内外先进立法经验,对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困境,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原.拯救山西地下水[N].发展导报,2013-08-06.

[2]邢云鹏,薄云山.拯救地下水,山西在行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08-22.

[3]乔小娟.采煤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山西太原西山煤矿开采区为例[J].水资源保护,2010,26(1):49-52.

[4]梅婷.论我国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3.

[5]杨艺.农村地下水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2015,(15):34-36.

[6]臧冰洁.韩国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借鉴[J].经济师,2014,(1):96-100.

[7]赵绘宇.生态系统管理法律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0]雷天朝.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30年回顾与展望[J].地下水,2008,30(5):1-3.

[11]李树旗.河北省农村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及综合治理措施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8-10.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8

1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

1.1 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农村林业资源的管理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由林业执法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对林业加大宏观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推广农村生态价值和商品价值相结合的经济产品。

1.2 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

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 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并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质量的提高就要从分类经营、造林设计、提前整地、良种壮苗实现技术和管理突破。加快对林业产业的发展, 提高森林质量。

1.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管理

现在信息化的时代, 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对林地资源进行管理, 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运用一些较好的管理手段, 通过网络向政府和林业站提供相关信息, 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2 农村林业资源保护的实施

2.1 建立健全的队伍网络

建立健全的队伍网络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为了做好林地保护工作, 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样建立的护林队伍和护林网络才有实际意义。具体的实施方法:

2.1.1 确定保护的对象以及保护范围

必须要明确在哪个范围, 并在林业站加挂“林地保护站”的牌子, 规定林业站在实施林地保护中的职责和任务, 并派专业人员负责当地林地的保护工作。

2.1.2 组建护林队伍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公开招聘, 护林员必须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人来担任。

2.1.3 对所在的林地进行划分

分配到每个林业站点, 认真搞好林地的勘测工作, 并做好林业资源的管护工作。

2.1.4 对所有的林业站形成一个网

做到每个村都有护林员, 每个镇都有林业站, 从而很好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

2.2 完善队伍的制度

建立了护林队伍, 就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管理这些护林员, 在建立林地保护工作时, 只把中心放在了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工作上, 对林业站自身没有一定的约束。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林地资源管理制度, 制定《林地资源管理保护制度》、《护林员主要职责》、《护林员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对林地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要求, 并依法进行林木管理。

2.3 管理好护林员队伍

从实际出发要做好林地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护林员是否敬职敬业, 护林员如果工作认真, 那么林业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在林地保护工作中, 护林员起到主要作用, 他们负责管理保护区森林的防火、防虫和防止乱砍伐的三防工作;保护野生动植物不被破坏;防止乱征用林地行为等。因此, 对护林员的管理必须落实的每个护林员身上, 严格做好护林员的招聘工作。

3 我国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制度

3.1 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法规没有完善, 主要是农村林区林补很少, 缺少政策上的扶持;集体的林权改革颇有成效, 但是相关的政策并没有完善;政府干预过多, 没有实施正确的采伐;林区的设备差, 导致无法实行旅游项目;资金的缺乏, 没有很好地实施保护措施;还有就是人们的积极性的缺乏, 使我国现在的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3.2 法律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林业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在林权流转法规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 不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这是因为林地流转市场的欠缺, 没有很好地发展林业市场, 不能合理的使用林地资源。

3.3 法律制度的改进

林业是我国关系国民生计和国家环境的重要产业, 应该极其重视林业发展并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然而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存在很多缺陷, 改进与完善法律制度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3.3.1 完善林权流转法律制度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 并没有发挥林权流转法规的作用, 在实际中很多的林农失去林地的使用权, 对自然也造成了影响, 因此完善林权流转法相当重要。要制定全国性的林权流转法律, 并去积极培育林地流转市场, 让其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3.2 完善集体林权法律制度

在2012年的再次集体林权改革中, 落实了“产权明晰, 包产到户”的改革任务, 因此, 完善林权法规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3.3.3 增加公共参与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林业

提高人们对林业保护的意识, 改善生态环境, 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想农村林业的发展, 就必须得到公众的积极参与, 改善林业资源管理的落后状态, 发展地区经济, 提高林农的收入, 这样就能很好的管理和保护林业资源。

总之, 管理和保护好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维持国民生计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穆贵生.农村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 2010 (2) :58-59.

[2]徐海云.推进新农村林业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 2010 (1) :10-11.

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篇9

在网络背景下各国网络隐私权在现有的法律保护模式下仍屡屡遭受侵害行为, 各国根据其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 规范各国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侵犯行为。因此, 国外形成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法律保护模式。

(一) 欧盟国家的立法保护模式

欧盟的立法保护模式, 主张在网络隐私的保护中, 政府与国家起主要作用, 通过国家的立法, 制定一定的法律保护原则、法律制度、法律措施。这种模式有助于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 使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具体的立法规定来采取行为, 维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 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网络空间以促进网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但它的弊端阻碍了网络行业、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实现网络安全的实现。

(二) 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以美国为例的行业自律模式, 则是在其本国内没有规定专门的法律, 只是规定了相关的单行法律条款, 主张网络行业自身加强自觉性, 通过技术手段和自律性来具体的规范行为, 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对于加入到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协议组织或计划公司的行业且自觉的遵守相关的行业规定, 能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但是对于未加入到该协议组织或计划公司, 或者是加入到其中但是拒绝遵守规定与约束的, 则该规定难以发挥作用。

二、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具体策略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是一项重任, 可以从国家立法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公民、政府、技术、国际这六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关的措施, 进而实现立法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维护我国网络环境健康与良好的秩序、保护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合法权利、提高网络技术的更新。

(一) 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策略

解决中国的网络隐私权问题, 必需丰富、扩充我国与此相关法律制度。改变我国原有对于网络隐私权相关立法方面的理念、原则、制度, 确定其自身独有法律地位, 使其得到真正的独立。网络隐私权相关法律保护, 应使其在内容上权责分配、有关名词等和操作上证据、司法、执行上都具体明确。同时要注意维持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协调、秩序, 联系其他的部门实体法 (民、刑、行政法等) 和诉讼法 (民诉、刑诉、行政诉讼法等) 的相关的保护规模式、制度, 这样既能解决网络隐私的侵权问题, 又能维护法律的权威、统一。

(二) 加强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

保护我国的网络隐私权, 行业在自律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行业之间加强自律具有灵活性, 可以很好地弥补我国法律在立法规定上的不足, 及时的反应与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真正地使网络服务者们承担起应负职责, 强化行业自身监管意识。我国需要吸收、引进美国的保护模式,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行业之间建立一整套确切、全面、科学的行业规章制度, 结束之前各行业分散、残缺的活动规则与办法。

(三) 提高公民网络道德水平和强化法制教育建设

提高公民的网络隐私维护观念, 切实养成健康正确用网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 强化自身的法制理念, 在网络环境中严格的要求自己, 维持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 健康、科学的运用网络, 尊重法律尊严、他人的权利、道德的约束, 做一个新时代明智的网络用户者。

(四) 发挥政府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监管职责

除了依靠法律规定之外, 对于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辅助、支持。政府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公共性、强制性、执行性, 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 提高其法律服务于权利意识。政府应紧跟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先进的网络监督管理技术, 实现权责统一, 为人民大众服务, 均衡各方的利益与责任, 真正的有法可依, 有据可依, 维护各方的权利, 解决纠纷。

(五) 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不能缺少网络技术的支持。强化网络技术的提高的重任, 不仅仅是网络行业, 还有政府, 公民, 应该实现网络技术提高主体的扩大化。我国应该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强化网络技术建设, 提高网络环节中各方的技术水平, 制定全国相对统一、严格的网络技术规范、制度, 以约束各方的活动、行为。同时, 应该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接轨, 不断的学习、探讨, 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全世界的网络技术进步, 也发挥网络技术对于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贡献。

(六) 国际之间进行网络隐私权的借鉴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 也引起了外国其他国家的关注。网络隐私权, 是一项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权利, 也得到了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实现全面、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从立法规定、行业自律、技术提高等等各个方面着手。我国在认真遵守国际的相关的规章、制度, 履行我国所负的国际义务, 同时, 不断提高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倒羽.从“人肉搜索”谈我国公民隐私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8 (27) :221.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10

河西走廊是我国陆地连通欧亚各地的重要通道, 是曾经古丝绸之路的要塞, 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石羊河、黑河三大水系为河西走廊400余万人生存、生产提供水源。河西走廊作为当前甘肃经济最为发达、水源似乎很充足的版块, 大部分人都没想到实际其是一条十分干渴的走廊。一直以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们都不曾了解祁连山水源的稀缺, 盲目的开发应用水源发展经济。尽管河西走廊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河西走廊的生态、水资源危机现象已经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态势。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对当前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现状以及以石羊河和疏勒河的生态现状为例推广分析, 并从法律保护方面考虑解决问题, 这一分析对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危机

(一) 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危机

首先以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危机为例对河西走廊地区面对的这一窘境进行分析。石羊河是河西走廊的的门户, 年平均降水量在15.5亿立方米左右, 实际可以利用水资源量为17.5亿立方米。人均仅有780立方米, 远低于甘肃人均1150立方米的水资源量, 由这些显著的数据佐证可知石羊河流域是一个及其稀缺水的地区。

当前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水资源管理和其他二大水系基本类似, 流域的管理机制基本都在探索和试验阶段, 基于当前的发展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地方政府和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缺乏协调, 管理缺乏主动性;水资源管理的运行存在问题较多, 缺乏应对;流域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不齐全;由于水源紧缺, 矛盾管理、处理问题多;地下水乱采严重, 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这些问题分析看出, 一切矛盾根源还是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 没有法律依据就无从谈起管理的依据性, 没有法律保护应对乱采时处理监管部门的责任问题也没有依据性, 反之有的话则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二) 疏勒河流域的水资源危机

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 干流全长670公里, 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疏勒河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极干旱区, 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常年受高空西风带与青藏高原动力磨擦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气旋性高压脊下沉气流作用, 夏季气候燥热, 冬季气候干冷、多风。现有耕地面积为5.18万hm2 (保证灌溉的水浇地占99.9%) ,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0.8%、绿洲总面积的41%和绿洲外盐土质平原总面积的11%, 土地垦殖率不高。与上述分析石羊河类似, 这一地区的数据也很好的佐证了疏勒河流域的稀缺水现状。

另外, 在疏勒河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极其脆弱, 实践表明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该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有下游河道变成季节性河流, 或断流, 湖泊萎缩或干涸, 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枯萎等。疏勒河流域管理与石羊河现状基本一样, 也是急需从法律层面进行解决这类问题。

(三)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河西走廊地区有这么一句话:要想富须开地, 实际也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该地区生态不断恶化的原因, 也就让水资源的承载力问题更为突出——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流域水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 人口问题才是当前水资源严重超载的直接原因。河西走廊的人口与上世纪780年代相比已经增加了1.6倍以上, 耕地面积也增加了2倍以上。而主观角度来说, 人们因为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缺乏水资源超载能力的概念, 就算出现了河流枯竭的现象, 当地人民依然还是不断开垦发展经济, 从未有生态危机感。这些主观原因, 使得河西走廊地区的水资源危机一直未能有可靠的处理方式, 对于人口与文化素质来说,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利用现行的法律规范, 协调各方面利益群体才有可能解决这些主客观原因。

(四) 水资源生态认识问题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河西走廊水资源危机引起的生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当前就生态和环境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普遍的认识问题:发展经济不惜一切代价, 一切向前经济发展看;水资源危机的处理通过外流域调水, 实际当前财政和科技水平均还未达到;绿化多种树就能解决生态危机, 实际这样水资源消耗更大并且导致河西走廊植被破坏严重;耕地、生产用水大于一切, 实际上当前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已很难继续承载这些新生产。这些错误的选择, 不仅是文化宣传方面的不足, 也是法律法律的认识不足, 实际上当前国内出台的规范已经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了。基于以上分析, 图1给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危机发展的问题模式。

三、法律手段的应用

(一) 法律保护的紧迫性

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就如温家宝对石羊河流域批示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一样已经到了必须从法律层面给予坚决执行的阶段了。甘肃省委书记等相关领导也多次明确提出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 必须综合治理、有法可依坚决解决这一生态问题的根源。由中央和地方的明确表态可以看出, 河西走廊地区的水资源法律体系的形成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阶段。有上述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法律规范的实施已经到了没有退路和接口的阶段了。

(二) 法律保护的基础

早在10年国家就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这也是河西走廊地区管理和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新颁布的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也明确规定了实施统一管理的必要性。这几项法律尤以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国家《水法》的颁布实施, 为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制定完善法律体系条例的形成给出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些法律规范其实足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水资源危机问题。

(三) 法律保护的作用

前述分析已经知道河西走廊水域存在着管理效能低下、建设规划缺乏统一性等问题, 这些使得生态恶化趋势触目惊心, 要想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就必须遏制生活环境变化, 从法律条例管理入手, 制定和颁布符合河西走廊流域实际情况的水是规范, 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四) 法律保护的方向

解决生态问题处理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法律保护的方向或目标作用应该是包括:实现完善高效的流域管理机制, 明确各部门各机关执法义务和执法服务;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的法律依据, 解决好跨县跨水系的法律体例行使范围;地下水取水要有规范条例明确规定, 不能随性自由;从法律层面上给出节水防污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点;对水流域周围的植被、林木的保护给出明确的法律规范。河西走廊的法律保护条例的形成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和实践:给出全面的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作为法律依据;加强当地相关水法部门的执行能力;做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促进各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合河西走廊的生态现状, 图2给出了法律保护处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危机解决的处理过程。

四、小结

河西走廊流域的经济发展已经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 解决生态、水资源危机现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法律的指挥棒必将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途径, 本文分析和得出的法律过程将对未来河西走廊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军.中国西部农业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0 (03)

[2]徐晓锋, 岳东霞, 汤红官, 安黎哲.基于GIS的甘肃省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6 (05)

[3]Ree W E, Wackernagel M.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1994

[4]张贞明.肃河西走廊草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 (14)

[5]李潇.湖北省2008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 (05)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措施 篇11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评价;保护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00-02

引言

水资源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其中,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弥补了我国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区域供水不足,同时支撑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在缓解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和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地下水评价工作主要农业和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评价因子:pH值、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镉、铁、锰等19项。

评价方法:采用以标准对照法为主(参数统计、画分布图等均以该方法为准)、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为辅进行评价,统计各项水质参数的平均值、最高值、检出井率、超标井率。

式中:检出井—某项目年内有一次检出的井为该项目检出井;

超标井—某项目年内有一次超标的井为该项目超标井。

二、地下水资源量

本次评价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浅层地下水指与当地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具有自由水位的潜水和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微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是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做出评价,现状条件为评价的基础。根据水均衡原理,采用水均衡评价方法。不同水文地质区域中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同。

(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根据水均衡原理,在某一时段内地下水的补排平衡式为:

总补给量=总排泄量±蓄水变量

分项计算地下水的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蓄水变量,并进行水平衡计算。

1.补给量。

石家庄市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径流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水库渗漏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和人工回灌补给量等)、排污渗漏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等,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

2.排泄量。

石家庄市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排泄项包括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即:

Q排 = Q采 +Q侧排 +Q越

式中:Q排—— 地下水总排泄量;

Q采—— 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Q侧排 —— 侧向排出量;

Q越—— 越流排泄量。

3.地下水补排平衡分析计算。

水均衡一般指均衡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即:

Q总补 — Q总排 ± ΔW =X

δ= X/Q总补(%)

4.平原区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指淡水区第三含水层以及咸水含水层底板以下的深层淡水,由于埋藏较深,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且浅层水底部与深层水顶部有一较厚相对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具有承压性质,不宜接受垂直补给,其交替调节能力较差,故补给来源只能是侧向补给和通过“天窗”、越流补给(主要为负越流)。其排泄方式主要是深层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其计算方法如下:

Q补= Q侧入+Q越入 Q排= Q开采+Q越出

(二)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由于山丘区地下水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方向性和分带、分段性,受研究程度和资料的限制,直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高差悬殊,河床深切,同时含水层较薄,调蓄性较差,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形成地下径流,经过相对较短的径流途径以泉或潜流形式排入河流,排泄机制较为简单。故按地下水均衡原理,可以用各项排泄量之和近似代表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1.基岩山区。

基岩山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包括以下几项: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地下水开采净耗量和潜水蒸发量等。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为:

Q总排 =Rg + Q侧 + Q采+ε

⑴河川基流量。

河川基流量是基岩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项。可通过分割河川径流过程线的方法计算。

分割的具体方法有:直线平割法和直线斜割法。直线平割法又可分为枯季最小流量和保证流量平割法;直线斜割法考虑了壤中流的影响,按其确定退水点的方法不同,可采用退水点目估法或综合退水曲线法。

⑵山前侧向径流量。

山前侧向径流量是指山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一般平原区排泄的水量,计算方法同山前侧向补给量。

⑶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

基岩山区地下水开采量,主要为山区人畜用水及河谷地带的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近年来山区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成为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项。采用开采净消耗系数法计算。

2.岩溶山区。

岩溶地下水由于其特有的赋水性质,对山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岩溶分布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单独的计算。

三、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一)节水。

全面节流、以供定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保证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管理,增强全民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建成节水型社会;要适当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要认真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限制高耗水产品的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流域内开源工程。

當地水挖潜重点是实施水源枢纽工程和雨洪利用工程,以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

(三)外流域调水工程。

水资源匮乏,特别是平原地区水资源更为紧缺,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而靠当地开源、节流等措施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外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四)水资源保护工程。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治水污染、使水质达到规划要求的目标、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实施削减、调配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等。这些措施都要十分强调其针对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文司.SL183—2005地下水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0-11.

[2]叶水庭,施鑫源.《地下水水文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6.

保护矿产资源法律措施 篇12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法律体系,资源保护,立法缺陷,思考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日益恶化, 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物种数量不断变化, 虽然1988年通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修改, 但是仍然未触及到关键问题, 对于目前面对的现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正。野生动物在生态体系中占有关键的位置, 是生态系统构成的重要有机部分, 当今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造成对各种环境资源的更大需求, 开发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受到威胁。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亦是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经济的一种保护和延续。因此,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球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

2 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保护对象的缺陷

现在颁布并修改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是对保护对象概念的模糊性和法律规定的范围性两个方面。

(1) 野生动物一般被认为是生活在野外的动物, 这种动物并非家养动物, 而是与之相对概念的动物。但是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理解有所偏差, 有些人认为野生动物包括一切野生的脊椎和无脊椎动物, 而一些则认为是仅仅包括部分动物, 比如野生的哺乳动物或是野生状态下的动物。对于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 并没有明确要求哪些动物是野生动物, 这样使得很多不法分子有空可钻, 因此, 法律必须规定野生动物的意义, 立法的目的不仅在于合理利用野生资源, 还应立足于对濒临危险的动物进行重点保护措施, 从而防止法律定义上的概念模糊而造成损失, 最终使我国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2) 应明确所指野生动物的范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的、濒临灭绝的以及有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但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珍贵的动物并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安置, 远远做不到在任何环境下使它们的安全得到保障。虽然一部分濒危动物免受不法侵害, 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野生物种的生存环境。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上来看, 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拥有多样性的野生物种资源, 我国法律所能保护的范围仅仅是有限的, 忽略了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态地位和生存环境, 使得大量的珍稀动物处于非保护的真空区域, 因此, 我国法律必须严明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 使其受到合理的对待。

3 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刑事、行政、民事立法上的问题

野生动物的立法宗旨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 在使用野生动物条款时应有待补充和修订, 在刑事立法、行政立法及民事立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以下说明3个方面的立法缺陷。

(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与刑法所规定的一些原则相矛盾。如罪行相当的原则等规定。刑法中对于捕杀走私珍贵野生动物的规定所体现出的刑罚不相协调, 在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上仍然存在罪状限制较多和情节指标模糊的严重缺陷。比如刑法中规定非法收购、捕杀、出售国家濒危野生动物及重点保护的人工驯养动物, 并没有提到地方范围内, 这些相矛盾的法规很容易出现一些差池, 这样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同于我国刑法的规定不仅使很多不法分子逃脱了刑事责任、受害者不能及时得到弥补外, 还动摇了我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立法目的。特别注意的是, 我国的刑法规定也不能定义是否发生在边境上采取的刑罚准则。

(2) 在行政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使得行政层面上存在着权责脱离的现象。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 对于法律责任的提出只是针对主管部门提出, 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人员的相关行政处罚, 而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 并没有明确提出法责规定。此外, 行政处罚不能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在赔偿范围内存在一些纰漏。一些条款只能反映出所属部门的保护工作特点而与法律产生冲突, 还会导致管理出现混乱, 按照我国制定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比照《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来看, 对于不同的损失程度应提供救济的标准不尽相同, 但是由于立法存在标准的漏洞, 使得赔偿添加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赔偿范围被随意性的扩大, 最后导致行政处罚不到位、缺乏权威上的协调、人民的利益没有有效的保障。

(3) 关于民事立法上的缺陷体现在侵害责任的不合理性和盲目的法律责任规定。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曾提出公民因保护国家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失的, 可以向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请示的规定, 但是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补偿方式, 也没有指明补偿的具体部门, 这样造成出现问题时没有法律作相关依据而导致的混乱行为, 不仅大大减低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而且在社会稳定和保护野生动物积极性的问题上存在不良影响。因此, 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法规作出明确的补偿政策, 并应针对这些情况予以有效的回应和解决, 确立“破坏补偿”的法律原则, 在保护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同时, 从而保证野生动物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

4 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意见与对策

4.1 规范野生动物的法律含义

明确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和立法目的是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首要方式。以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 取消法律法规里对野生动物的限制规定和用词, 规范其法律定义, 并参照多数国家承认的野生动物范围来对其进行划分归类, 在现行的法规上做有关类别的修订和变更, 可以成立相应的机构或委员会, 定期加入和完善物种保护名录, 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的必要手段。此外, 完备立法目的, 使立法目的立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范围内, 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濒危野生动物的物种不断上升, 必须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关于捕杀野生动物的规定做出完善的修改。在当今状态下, 很多不法分子对我国野生动物大范围的肆意破坏, 以及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和方式应增设新的罪名, 比如故意伤害、贩卖、走私、滥杀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可以在刑法中加入明确的有关规定, 以法律手段遏制和警戒不法分子的作为。因为这些行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 对此行为所设严明的定刑及补偿措施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我国的野生物种资源。

4.3 重视外来物种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并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导致我国局部区域原有物种的瘫痪状况, 亦会使许多我国的物种消失灭绝, 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严重的损害。目前, 我国没有明确的有关法律防范规定, 这就使得对外来物种的预防和解决带来困难, 因此, 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预防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制度, 对原有的立法规定进行大面积的整理和更正, 这就要求找出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缺陷, 使之完善成为适应我国当今野生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从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制止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发生。

4.4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狩猎制度

因为我国目前对于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现象普遍比较严重, 使得濒危物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我国需要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作出有关的更正, 比如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场地进行开发前的评价和事后的完善, 比如限制狩猎活动, 对于珍稀物种应严禁狩猎, 以及在可狩猎范围内对于数量和时间的限制等等。这样, 在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的同时注意完善捕猎制度成为保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又一可靠手段。

5 结语

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与发展承担着生态平衡与稳定的艰巨任务,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 我国很多野生动物面对很大的社会威胁, 特别是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研究题目。我国有关部门应在找到立法缺陷的同时, 加快和完善我国关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律法规, 并从立法范围、防范措施及生境制度上完善法律保障, 这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正具有参考价值, 最终维持我国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 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董邦俊.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罪的立法思考[J].理论月刊, 2006 (6) :61~62.

[2]焦福作.野生动物保护法与相关法律应协调[N].法制日报, 2003-9-11 (6) .

[3]梁双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1) :141~142.

[4]吴献萍, 胡美灵.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6) :53~54..

[5]陈本寒, 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兼析我国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应有定位[J].中国法学, 2002 (6) :27~28.

[6]曹明德, 王良海.对修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几点思考——兼论野生动物生态补偿机制[J].法律适用, 2004 (11) :73~75.

上一篇:当代艺术教育教学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