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权的法律保护

2024-05-18

姓名权的法律保护(精选4篇)

姓名权的法律保护 篇1

姓名权属于自然人的一种人格权, 与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于侵害姓名权的行为进行规制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 也是我国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加强公民姓名权的保护, 可以使受侵害的权利及时得到补救, 也是我国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姓名权概念的界定及法律特征

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不同, 对于姓名权的法律规定也不一样, 但是, 总体上讲大部分国家要求对姓名进行登记。姓名由姓和名组成, 特定的姓名表示自然人的存在, 同具体的自然人相联系。不同的姓名可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来识别和区分。姓名权是自然人对自己姓名进行变更、设定以及专用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由此可见公民对于其姓名有决定权、使用权以及变更权。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命名, 任何人无权干涉;公民通过使用自己的姓名来明确自身的身份, 通过姓名来与其他成员进行区分;同时, 公民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更改自己的姓名。

姓名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 具有权利的一般特征, 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姓名权具有专属性

自然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 能够以自己的意思表示来行为并承担责任。姓名是区别自然人的特定社会标志, 特定的姓名就对应特定的民事主体。自然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通过姓名来相互区别的, 标识自然人人格的文字就是姓名。只有自然人才具有姓名权, 法人对其名称所享有的权利是名称权, 不是姓名权。

2、姓名权具有支配性

姓名权是一种支配权, 自然人对其姓名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变更甚至是注销,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姓名。这就充分体现出了姓名权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权利主体可以对其进行支配的属性。

3、姓名权的义务主体是本人之外的任何人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姓名权, 这就说明了姓名权是绝对权和对世权, 具有专属性, 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当然, 现代社会还存在着许多重名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姓名权的专有性, 但是, 他人的姓名只要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就不构成侵权, 也不影响姓名权的专属性。

二、侵害姓名权的主要形式

现实社会实践中侵害姓名权的主要方式是作为, 也就是通过积极的作为来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1、非法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的行为

主要是干涉他人的命名权, 通过暴力或者变相的胁迫方式来强迫他人命名或者不命名;干涉他人使用或者不使用已经确定的姓名;强迫他人改变或者不改变自己的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

盗用姓名的行为主要是基于非法目的, 未经权利人允许擅自用权利主体的姓名进行民事活动或者非法活动。在现实生活中, 盗用他人姓名的行为主要表现在通过盗用他人姓名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或者身价而获取不正当利益。实际中还有一些出于善意或者无恶意的目的盗用他人姓名, 这种行为也构成了侵权。

3、假冒他人姓名的行为

假冒他人姓名主要是冒充他人姓名, 甚至是冒名顶替他人为自己谋利的活动, 有些人甚至是冒充名人, 使用知名人士的姓名进行活动, 这些行为主要是利用了这些名人的身份和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有侵权就必然有救济, 姓名权的侵权责任承担实际上就是侵权人对他人姓名权进行侵害后对造成的不利后果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侵犯姓名权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是国家立法对受侵害的权利进行补救的方法, 通过强制性的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实现对姓名权的利益进行补救和修复。侵权责任形式主要表现为财产责任, 但是, 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和第134条的规定, 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任何权利受到侵害的最基本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应该是停止侵害。停止侵害姓名权的方式可以是直接要求侵权人停止也可以是通过法院诉讼的方式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这一责任承担方式可以限制侵害姓名权产生不好影响的范围。

2、赔礼道歉

当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 姓名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通过口头形式或者登报以及发表公开声明的方式来对姓名权人进行赔礼道歉, 当权利人表示接受并认可的条件下就可以解决侵权事件, 可以使权利人得到精神层面的抚慰。

3、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当侵权人盗用、冒用或者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使受害人的人格以及名誉遭到侵害。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人为其恢复名誉并消除影响, 主要方式为在报纸、杂志上刊登材料进行公开说明。

4、返还财产

侵权人由于盗用或者冒用他人姓名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失的情况下, 侵权人应该将取得的财产利益返还给受害人。该承担责任方式要求原物必须存在否则就无法返还, 另外, 请求权人只能是姓名权人。

5、赔偿损失

有侵权就应该有救济, 赔偿损失是侵犯姓名权的一种最为重要的责任承担方式, 侵犯姓名权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利益损失, 所以, 民事责任的大小要与受害人的损失相匹配。受害人受到了财产损害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数额的赔偿, 同时, 姓名权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属性, 所以, 因为侵权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四、结语

姓名权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 也是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姓名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 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也不断加强, 姓名权的民法保护力度也应该不断加大, 所以, 姓名权的民法保护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公民享有绝对的姓名权, 姓名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一直以来, 姓名权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也缺乏法律的专门保护。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姓名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姓名权保护的需求。完善姓名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姓名权,民法保护,基本人权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13.

[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18-85.

[3]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法律出版社, 2009:4-161.

论编剧的署名权保护 篇2

[关键词]编剧;署名权;法律保护

一、纠纷简介

正当《墨攻》在全国影院上映后,好评如潮之际,作家李树型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自己已经聘请了律师,正式状告导演张之亮的剧本侵权,并要求制片方在电影结尾字幕中打上自己的名字, 以行使署名权。?譹?訛

据作家李树型透露,电影《墨攻》的编剧是他,但是影片公映后,片中的“编剧”却变成了张之亮。《墨攻》的片尾字幕开头是“张之亮作品”,第二行就是“编剧、监制、导演:张之亮”,而且都是用大空档的明文来凸显“张之亮”这个名字。一段间隔之后,就是密密麻麻、快如疾风的演职员名单。试想,这时电影院的大厅已经开灯,观众开始离场,谁还会去看剧本创作一栏的作者是谁?而且,除了电影字幕外,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中,无一不是“ 张之亮作品”和“编剧、监制、导演:张之亮”的字样。

而当李树型将导演张之亮的侵权行为公之于众后,张却在回应署名之争时说:“关于影片署名,一个都没漏掉,我不希望遗漏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场工、茶水工,能够给他们署名的,我会全部都署名。”双方各执一词,究竟孰是孰非?

其实, 在影视圈里,编剧和制片方尤其是导演发生纠纷的例子已比比皆是?譺?訛, 因此编剧的署名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电影《墨攻》引发的纠纷为例,就编剧的署名权及其保护进行评析探讨,并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二、理论梳理

从以上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墨攻》的编剧署名权之争,核心在于导演对编剧的侵权行为,即在编剧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导演没有与编剧进行协商并取得编剧的同意,编剧也未以书面合同的方式向导演转让其署名权,导演单方面将编剧的署名加在了自己头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案,首先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编剧为何人?有何作用?是否享有署名权以及受法律保护?编剧的署名权是否可以导演等说了算?

(一)编剧的地位和作用

编剧又称剧作家,是指通过文字创作出剧本即影视剧的故事来源的作者,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编剧有莎士比亚、唐涤生、曹禺等。编剧是整部影视作品的核心与灵魂。他不仅创作出故事情节,还要写作剧本和构思演员台词。编剧的作用主要是编写剧本,即创作出故事情节,设计台词,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因此,编剧往往是故事以及影视作品的原创者,一出电影往往是由编剧首先创作好剧本,然后交付导演进行二次创作,此次二次创作是由导演以及编剧一同完成,但是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

一部影视剧的制作,需要编剧的全程参与, 编剧在拍摄前即与投资方谈构思、列分集大纲、订合同,而后开始写剧本, 经过后期修改开始了艰苦的跟组拍摄, 直到拍摄顺利完成才能完事。

在日本的影视界,管理整个剧集或电影的往往是编剧,导演较次,美国编剧的地位亦不低。但是在中国,编剧的地位和作用几乎是被全部抹杀的。不仅报酬极低,而且几乎所有的颁奖礼上,颁发最佳编剧奖时,上台领奖的都是导演、副导演。因此,2002年以前,中国曾经闹过编剧荒,许多编剧工作成功之后会转为导演或者其他职位,例如著名导演李安先生,在成为导演之前则做了足足六年的编剧。

编剧是个朝阳职业,目前正逐渐走向职业化,是影视界必不可少的一个强力支柱。因此,可以这样说,编剧的不受重视,直接导致了好的剧本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影视业的发展。

(二)编剧的署名权不得随意侵犯

署名权,也称姓名权,是指作者为表明其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譻?訛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 署名权系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作品是作者心智和劳动的结晶,在作品上打上标记,以真实反映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血缘'联系,既是对作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表现”?譼?訛。

在一般情况下, 社会公众主要通过作品上的署名来确定作者, 因而署名反映了作者与作品之间排他的、固定的联系, 除非作者自愿放弃, 否则这种联系不应被他人随意改变。就电影作品而言, 其整体著作权应由制片者享有, 而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则享有各自的署名权, 有权要求他人承认其创作作品的作者身份, 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编剧的署名权属于人身法律关系,适用《著作权法》有关人身关系的规定, 可我国《著作权法》只规定了著作权人和表演者可以许可他人使用、转让其所享有财产关系, 未规定人身关系的许可使用、转让。在民法领域, 自然人的生命权、姓名权、健康权等专属于人身的权利, 不能轻易转让、放弃更不允许他人未经许可而擅自使用。署名权是《著作权法》中人身专属性最强的, 因而受到最严格的法律保护。即使著作权是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职务作品, 作者仍享有署名权;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著作权虽然由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 但署名权也除外。?譽?訛法律保障署名权,意味着法律禁止任何未参加创作的人在他人创作的作品上署名,而参加创作的作者即使没有在作品上署名也不能否认其作者的身份。不署名也是署名权行使的方式之一,不署名不等于没有或者放弃署名权,也不等于没有或者放弃作者的身份,更不等于不享有或者放弃署名权。编剧享有署名权, 他就有权在合法的范围内合理地行使其权利, 署真名、署笔名、署艺名, 都由编剧说了算。

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规定:“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制片者享有。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著作权。”因此,影片应依据《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的“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规定的顺序在片尾排名。除合同约定外,未经编剧书面许可, 影片不得将他人挤进编剧署名,报刊媒体影院海报、后期出版的各种音像制品,包括产品封面广告、有关影片的宣传,都不得忽视和有意抹掉编剧的署名。否则,侵害编剧的署名权将被要求赔偿和公开道歉。

(三)编剧在署名权的保护上处于劣势地位

在实际生活中,多年来编剧的权益受到多方侵害,很多编剧写成剧本而得不到报酬,没经许可剧本被倒卖他人,不与编剧打招呼胡乱修改剧本,不经同意随意加人挤占编剧署名,各种电影海报及其他宣传有意无意忽视和抹杀编剧的署名权等等这些现象层出不穷,因影视剧本创作产生纠纷的案件直线上升,严重损害了编剧的合法权益,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由于编剧处于弱势地位,订立的合同常常是不平等的。比如规定剧本需要修改到“委托方满意为止”或者“可以开拍为止”。而这个“满意”、“开拍”是含糊的,编剧无法具体掌握和确认。这样的规定将影视项目拍摄的复杂性、风险性无形中转嫁到编剧身上是不公平的, 不开拍就不支付稿酬,编剧的自我价值和作品的社会价值都得不到体现,甚至有的编剧辛苦写作而拿不到任何回报。

由于绝大多数编剧为分散的个人,经济实力薄弱,“影视界中,编剧在里面处于什么地位呢?编剧奴仆之,是奴是仆;编剧苟且之,用钱请你过来,任人宰割”。?譾?訛比起一般剧组里的场工、灯光来,编剧的地位当然还不错,但在一些剧组,制片方往往忽视编剧的劳动,随便删改剧本,任意署名,编剧本身该有的作品完整权、署名权、修改权等都得不到保障。

三、纠纷评析

由上述分析可见,导演并非不能挂编剧的名,但前提是,两者必须在相互尊重、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署名问题。但香港导演张之亮,既未与编剧协商,也未与编剧签订署名的合同,甚至在影片完成之后也未告知编剧,就掠走了编剧的署名权。

在此次署名权之争中,任何道德煽情也改变不了侵权的事实。虽然在片尾的鸣谢名单中有编剧李树型等三人的名字,但事实上,影片字幕最为醒目的部分凸显的是张之亮身兼“编剧、监制、导演”于一身。

四、对维护编剧署名权的相关建议

鉴于实际生活中,编剧的署名权容易受侵犯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编剧自身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编剧为影视作品的完成付出了创造性劳动,其劳动成果理应得到尊重和回报,为此编剧应做好事前预防措施。任何事前的预防措施都要比事后的救济措施更直接有效, 特别在法律没有直接规定的情况下, 编剧完全可以和制片方进行平等协商,并就署名权等问题签订书面合同,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事后的麻烦和纠纷,防患于未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当前影视剧本合同无章可循,很不规范甚至只有口头协定,在责、权、利方面内容简单含糊不清,使编剧的创作成果缺少法律保护,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向编剧提供一份规范格式合同,即《影视文学剧本著作权使用合同书》。?譿?訛

同时,编剧还要积极请求援助。在包括署名权在内的纠纷发生后, 编剧如果通过和制片方调解仍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向有关机构或律师请求法律咨询或司法援助, 还可以通过媒体向制片方施加压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导演等应尊重编剧,加强平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中国影视界对于编剧的轻视并非从来有之, 但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商业运作下, 编剧的地位越来越轻。观众有喜欢武侠的倾向就疯拍武侠,观众喜欢特效就特效满天飞。唯观众喜好为前提的商业路线, 注定将编剧视为诠释某一商业味噱头的工具,编剧应有的创造性和个性被抹杀, 中国编剧开始丧失作为编剧应有的创作原动力, 而仅被当作匠人使用。

(三)建议成立中国影视编剧协会,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

大多数编剧都是经济实力薄弱的个人, 没有和大公司“叫板”的资格, 成立编剧协会可以化零为整, 增加这个群体的力量, 协会在编剧签订之前可以提醒他们一些注意事项, 发生纠纷之后还可以协助编剧与制片方沟通谈判, 维护编剧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协会的成立可以使全国的编剧团结起来,共同维权,提高剧本的质量和价值,提升编剧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其劳动成果得到制片方的尊重。

(四)提倡尊重编剧,提升编剧的地位和影响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产品,在影片获得奖励和荣誉时,编剧享有主创人员的待遇和奖励,不得贬损编剧的荣誉和歧视编剧。因此,建议大众电影百花奖增设编剧奖,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等重要影视评奖,除设有最佳原创编剧奖外,应增加一项改编剧本奖,以尊重原始文学作者的权益。

总之,全社会应为编剧营造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催生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让他们能够身心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五、小结

编剧在影视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才能“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唯有如此,编剧才能创作出做多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中国的影视业才能繁荣发展。

[注释]

?譹?訛尤云,从法律角度看《墨攻》的署名权问题.,艺术评伦,2007(1 )。

?譺?訛这些例子当中,比较有名的有2006年发生的两起侵害编剧权益的事件,电视剧《沙家洪》和电影《墨攻》是两部口碑不错的作品, 但是前者侵犯了原作者文牧的版权, 后者导演张之亮侵犯了编剧李树型的署名权。

?譻?訛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譼?訛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54页。

?譽?訛参见《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第13条。

?譾?訛魏明伦,呼唤正义公道,维护编剧人权,艺术评论,2007(1)。

?譿?訛参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维护电影编剧权益的声明》,影视快递,2009(2)。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尤云.从法律角度看《墨攻》的署名权问题.艺术评论,2007 (1).

4.张运水.天下编剧要注意!——浅评《墨攻》的编剧署名权之争. 艺术评论,2007(1).

5.胡云红.著作权法中电影作品的界定及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

以中日著作权法为中心.知识产权,2007(2).

姓名权的法律保护 篇3

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人们的姓名不尽相同使得我们可以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 但是,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很多商家利用他人姓名, 特别是知名人士的姓名, 进行商业活动, 从而达到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效果, 以便推销或推广自己的产品, 获取经济型利益。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商家为了缩小经营成本、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未经他人同意, 使用他人姓名进行商业化活动, 带来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现象最早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1953年, 在“海兰”案中, 法院第一次评价了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相关问题, 此外,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案件还包括“萨尼奇”案、“猫王”案等, 在这些案件的基础上, 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对姓名权的商业化使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法律定义和保护, 出现了“商品化权”、“公开权”等概念。我国也出现了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现象, 主要包括“王跃文案”、“鲁迅案”、“乔丹案”等。我国主要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人格权的商业化利用”, 其是指人格权可以依法授予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如果人格权受到侵害, 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 人格权即包括了姓名权。

二、我国法律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规制

(一) 人格权法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规制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从该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公民有权禁止他人冒用、盗用自己的姓名, 尤其是当姓名未经自己的同意而被商业化使用之时。《民通意见》第一百五十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 公民要求赔偿损失的, 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 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此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姓名权遭到非法侵害之时, 可以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由此可见, 我国法律对姓名权没有专门进行规定, 但是由于姓名权属于人格权的一部分, 对其的保护散见于不同法律条文之中。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不仅涉及到人格权的范畴, 当姓名权具有商业利益时, 其就从人格领域进入到了财产领域。对姓名权的保护和人格权的保护具有不同之处, 首先, 对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公众熟知的姓名进行保护上, 而对人格权的保护需要落实到每个自然人的身上。其次, 对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的保护主要在保护姓名的财产价值, 规制姓名被许可他人使用并获得经济利益的问题上, 而人格权保护主要集中在使用并保护自己姓名的权利和自由上。最后, 对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而言, 主要应从预防他人对姓名权进行商业利用而损害商业价值的角度进行保护, 关注财产损害赔偿, 而人格权主要关注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

(二) 商标法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规制

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八条的规定, 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商品进行区别的可视性标识均可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因此, 只要自然人的姓名能够将一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区分, 具有显著性特征, 不违反他人合法权利和《商标法》的禁止性规定, 姓名就可以作为商标或商标的一部分注册。这对姓名权的商业化使用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并不局限于作为商标, 其还包括其他不同形式, 例如, 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姓名用户广告宣传。由此可以看出, 商标法并不能对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进行有效的保护, 其对于姓名的保护仅仅局限于商标这个层次。此外, 仅就《商标法》对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的保护而言, 也有一定的问题。第一, 《商标法》规定了商标的注册取得程序, 其耗费时间长、步骤繁多, 姓名权被商业化利用时, 姓名的价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时间效应的影响往往会产生波动, 这会造成权利人的经济损失。第二, 商标权的保护需要先进行申请, 如果他人对商标的申请存在异议, 则需通过商标异议程序解决, 而权利人往往无法事先得知其姓名权将受到损害, 这对于权利人的保护较为不利。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规制

在“王跃文案”中, 法院判决河北王跃文的行为符合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 判定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是指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由此可以推知, 《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维护竞争秩序, 只要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涉及了市场竞争, 即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但是, 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状况通常发生在名人身上,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明星的姓名被商业化使用, 这些名人显然不是存在竞争关系的经营者, 因此, 其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此外,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姓名权的方式是禁止他人使用, 但是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现象中, 权利人通常想获得经济补偿, 《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为权利人设定直接取得经济补偿的方式。

三、域外法律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保护

(一) 德国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保护

德国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进行了权利统一的保护, 在1957年,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了一个在隐蔽处偷拍快照的案例, 这个案例使得德国民众对公开人格权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德国法律保护广告中使用的姓名、肖像和声音等, 法律给予人格权很大的保护, 这种规定没有在法律条文中明确指出, 但是法院却作出了很多权威判例, 在德国的判例中, 对人格权的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定位的最明确的案件中“MARLENE DIETRICH案”。

在经济呈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姓名权商业化使用的趋势不断增强, 德国在原有的人格权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其提出了姓名权体现财产性这一观点, 提出了统一的人格权保护模式。统一的人格权保护模式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方面, 保护人格权的精神利益, 另一方面, 保护人格权的财产利益。作出该种区分使得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问题得以解决, 当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姓名时, 可能只损害精神利益, 不损害财产利益, 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两者都将受到损害。值得注意的是, 当权利人死后, 其继承人也可以保护权利人的形象权不被非法利用, 继承人可以提出不作为禁令和精神损害赔偿, 如果侵犯了财产利益, 还可以提出财产损害赔偿。

(二) 美国对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保护

美国对姓名权的保护比较深入, 其通过形象权对姓名权的商业化使用进行保护。在“海兰案”中, 法官提出不体现商业性的使用他人身份特征仅属于精神利益损失, 形象权是一种财产权, 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财产利益应当被考虑其中。美国通过禁令的方式可以完成对精神损害的救济, 通过损害赔偿进行规制来完善对财产损失的救济。

美国对形象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制定法和判例法两个层次之中, 美国有二十四个州对形象权进行了规定, 侵犯形象权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商业性的使用不是附带的。这是指商业性使用是指在商品广告或服务广告中使用, 但是不包括在新闻、娱乐、作品或广告中进行附带性使用。第二, 这种使用应当是未经允许的。第三, 在被使用的作品中, 应当能体现出相关权利人的形象。

四、我国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法律保护完善

我国应当承认姓名权的商业化使用, 在此基础上, 应当完善我国法律, 以规制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现象。通常情况下,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完善我国的法律, 进而达到保护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问题。第一种方式是根据现有的保护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法律规定, 作出部分修改。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看出, 这种方式并不适合解决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问题, 我国既有的以人格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方式保护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之时, 各有无法克服的缺陷。第二种方式是, 我国可以参考上文提及的德国的法律规定, 以“统一人格权保护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我国的人格权法与德国不尽相同, 其不涉及财产性问题, 如果借鉴德国的规定, 就需要对《民法通则》进行修改, 这将使问题更加负责。第三种方式是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规定, 设定新的形象权制度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这种方式适合解决我国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问题。

形象权是指为了维护自然人姓名、声音、肖像等可识别特性的经济价值, 赋予该自然人积极的利用其可识别特性的经济价值而获得商业利益, 同时免受他人未经许可而使用该种可识别特性的法律制度。侵犯形象权的构成要件主要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侵权人使用了权利人的可识别特性;第二, 侵权人使用权利人的可识别特性是基于某种商业利益;第三, 权利人并未同意侵权人使用该种可识别特性;第四, 这种使用可识别特性的方式给权利人带来了损害。但是, 如果权利人试图证明其形象权受到了侵害, 则必须先证明其形象具有特殊价值。

以形象权保护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形象权需要具有商业利益, 在广告中, 厂商使用名人的名字, 是为了带来商业利益, 但是如果一个网站转播了新闻报道中报道的姓名, 网站如果没有利用报道者的形象进行宣传, 而这种报道也与网站收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则没有侵犯被报道者的形象权。第二, 形象权的使用需要经过权利人的统一, 在授权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授权的期限和范围。例如, 权利人和侵权人达成拍电视广告的协议, 那么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 侵权人继续使用了权利人的形象做广告, 超越了授权期限且未经权利人同意使用其形象, 这就侵犯了权利人的形象权。但是, 与之相对, 如果权利人的父母与摄影师达成协议, 同意摄影师拍摄其孩子的照片并拥有使用权, 那么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同意摄影师使用自己的照片, 并提出摄影师侵犯其形象权, 则这种诉求是不能被认同的, 因为其父母当时代其作出了意思表示, 约束了日后孩子的行为。第三, 由形象权产生的损害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如果权利人试图证明形象权被侵犯, 则其无需证明实际损失, 如果权利人想获得金钱赔偿, 则必须将损失量化。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很多商家利用知名人士的姓名, 进行商业活动, 从而达到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效果, 以便推销或推广自己的产品, 获取经济型利益, 产生了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问题。我国应当承认姓名权的商业化使用, 在此基础上, 应当完善我国法律, 以规制姓名权被商业化使用的现象。

关键词:姓名权,商业化使用,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叶刚.人格权中经济价值法律保护模式探讨[J].比较法研究, 2014 (1) .

[3]隋彭生.人格派生财产权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 (5) .

浅议我国姓名权的保护 篇4

姓名包括姓氏和名字, 姓氏是一定血缘关系遗传的记号, 名字是特定人区别于他人的称谓。姓名是用来确定和代表一个人的符号, 并在法律上具有使某一公民同社会其他成员区别开来, 以便参加社会活动, 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特定意义。姓名构成公民的人身专用文字符号, 是公民姓名权的客体。公民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姓名包括登记于户口簿上的正式姓名 (包括别名、曾用名) 和艺名、笔名、雅号等非正式姓名。姓名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姓名决定权, 指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自己姓、名及其组合的权利, 何人无权干涉。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姓名决定权的时限和程序要求。由于自然人出生时无明确的意思表示能力, 其最初的姓名决定权是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的。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7条规定, 婴儿出生后1个月以内, 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姓名一经户口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并记入户籍档案, 就成为该人的正式姓名。但这并不妨碍自然人在具有意思表示能力后, 依法变更自己姓名的权利, 这是由姓名权中的姓名变更权决定的。

(2) 姓名决定权中的姓氏要求。目前, 对自然人的最初姓氏决定问题, 仅见《收养法》、《婚姻法》等规定。特别是《婚姻法》第22条“子女可以随父姓, 也可以随母姓”的规定。此规定属任意性法律规范, 子女可以随父姓或母姓, 也可以使用其他姓。

2、姓名使用权, 即自然人对自己姓名的专有使用权, 任何人不得阻止或妨碍, 也不得盗用或假冒。

姓名使用权是自然人姓名权的重要内容, 自然人在社会活动中, 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使用正式姓名或者在某些场合下使用笔名、艺名等, 同时也有权要求他人正确使用自己的姓名。

3、姓名变更权, 指自然人依法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 它是自然人姓名决定权的延伸。

目前, 姓名变更权之所以在户籍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 是因为自然人的首次姓名决定权是由其监护人行使的, 并未代表其本人的意志, 而随着公民独立人格的增强, 要求变更姓名的人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 自然人变更姓名,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都应允许。但考虑到自然人变更姓名不仅仅是私权利的行使, 而且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或社会利益, 还涉及到国家公权力的干预问题, 因此, 为保证自然人社会关系和各种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变更姓名不仅需要遵守有关规定和程序, 而且需要在户籍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后, 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姓名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权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 也不得由权利人抛弃。姓名权是非财产性的权利, 它本身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其客体姓名也不能随意转让、赠与或继承。姓名权是绝对权, 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 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 任何人不得侵害或妨碍他人行使姓名权, 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关于姓名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和不足

目前, 我国涉及公民姓名权的法律法规, 有宪法的一般保护、民法通则关于姓名权的规定、有公安部起草但尚未实施的《姓名登记 (初稿) 》。总体来说, 现行法律关于姓名权保护的规定并不详尽, 对于现实生活中有关姓名权的纠纷或者由于规定得过于原则而难以直接适用, 或者由于其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而受到学者的质疑。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 存在以下不足:

姓名权的各种具体权利内容, 没有具体规定, 目前主要靠学理解释。如《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姓名决定权、使用权和变更权三项权能, 但对于各项权能的具体内容却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行使权利没有具体的规则, 在司法实践中更不易掌握。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关公民姓名权的形形色色的纠纷, 此规定稍显苍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这只是彰显了我国民法对姓名权的精神性利益的保护, 但对经济利益未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务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就周海婴诉浙江省邮政局侵犯其父亲鲁迅的肖像权一案的批示中说道:“由于肖像权属于人格权, 不属于财产权, 因此, 不在继承范畴内, 是不能继承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一样, 都是具体的人格权, 也都能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予以利用。由此来看, 目前我国无论从立法和实务中对诸如姓名权和肖像权其中涵盖的经济利益是不承认的, 当然更谈不上很好地保护了。但在现代社会中, 在广告和商业经营中利用人格上有价值的特征, 如姓名, 是很常见的, 这样增加了商品被消费者搜寻到的可能性, 从而使经营者获得较多的利益。这种状况说明姓名权其中蕴含着经济利益。但我国学界传统理论认为, 姓名权在性质上应为人格权的一种, 本身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 也无法体现为确定的财产价值, 作为姓名权的客体的姓名也不可以像财产权客体一般可以转让或继承。虽然随着姓名权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得到体现, 出现了商事人格权、无形财产说、商品化权等学说理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但这些理论往往在面对如何保护姓名权中经济利益这个问题时, 又会倾向于另一个失衡的状态, 即过多考虑了经济利益。毕竟, 姓名权所承载的功能主要还是社会识别的功能。

三、完善姓名权保护的建议

1、要正确认识姓名权的本质, 姓名权本质是人格权已有定论。

但历史上姓名权是否一直以人格权的姿态受保护?在人格权弱小、身份权发达的封建社会, 姓名具有表明等级关系的功能, 姓名可以成为身份权的客体。在从身份到契约演变的同时, 姓名权也经历着从身份到人格的演变,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姓名不再仅仅体现人格利益, 经济领域的姓名体现了财产权的本质, 伦理领域的姓名体现了人格。

2、规定自然人的姓名权财产利益可被继承, 自然人的姓名权

人格利益完全与人格本身相依存, 自然人死亡, 人格利益终止, 不能继承。但是自然人的姓名权财产利益是可以由其后代继承的。因为作为人格标识的姓名在事实上会为其后代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不允许他的后代像享有死者生前的其他财产利益那样享有这一利益, 首先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不效率的。同时, 如果不承认其可继承性, 势必使这一客观存在的财产利益主体处于不确定状态, 从而诱发许多不合法使用死者姓名的行为。因此, 给姓名权财产利益以法律保护, 就必须承认其具有可继承性。

3、针对姓名侵权行为不同的侵权方式和后果, 受害人可以采取不同民事救济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具体有:

请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当然, 我们对姓名权进行保护, 并不意味着姓名权的行使不受任何约束, 实际上, 姓名与社会生活及许多相关制度息息相关, 姓名除具有识别功能外, 还具有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保护姓名权的同时要对姓名权的行使进行合理地限制。

摘要:姓名是每个人都有的, 也是人格权利的基本组成部分。首先通过姓名权的法理分析对姓名权有个明确的认识, 然后以我国姓名权立法保护的现状以及其不足为视角, 提出自己关于完善姓名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姓名,姓名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林启.确立姓名权商品化制度浅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 (3) .

[2]陈爱国.浅谈姓名权的法律保护[J].公安研究, 2004, (5) .

[3]王利明, 杨立新, 姚辉.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思维联想下一篇:运动减肥的健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