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

2024-09-09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共10篇)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 篇1

1 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之分析

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问题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基本理论和保护强度, 是明确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依据和保护方式的关键性问题, 同时也是确定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核心依据, 因而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秘密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 其凝聚着权利人的收集、筛选、汇编等智力活动, 是权利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从这一方面来讲,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 这一权利属性不仅为各国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所承认, 而且为国际条约所认可。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协议) 设立专章规定商业秘密的相关问题。

然而, 商业秘密是不同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的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类型。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商业秘密没有保护期限的限制, 能够无限期的保护下去。其次, 商业秘密的排他性不能及于善意第三人。最后, 传统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需要通过公开才能换取法律的专有权保护, 而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保护却在于其秘密性, 而且其依托的载体可以是人的记忆, 通过记忆保留的有价值的信息仍可以称为商业秘密。

2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商业秘密作为法律术语最早出现于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中。该法规定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判。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对商业秘密作了司法解释, 即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这种列举式的规定未能揭示商业秘密的本质内涵。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给商业秘密作了明确的立法定义并提供较全面的保护。1997年《刑法》专门设立了侵犯商业秘密罪。1999年《合同法》规范了合同各方当事人在涉及商业秘密时的权利和义务。

总之, 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刑法》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中。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统一的法律体系。目前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专门、统一的立法体系

对于商业秘密, 我国没有制定专门法律予以保护, 现存的对商业秘密保护的一系列单行立法显得过于分散、内容片面, 立法不统一必然造成执法上的冲突或不协调。

2.2 商业秘密保护范围过于狭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类。这两种秘密类型既不符合商业秘密立法的宗旨, 也不符合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

商业秘密遍布开发、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和各类行业, 范围极其宽泛并且呈现出动态发展趋势, 因此, 其保护范围绝不能仅限于技术和经营两方面, 需要不断地充实扩展。

2.3 缺乏科学完备的程序法规定

商业秘密案件的程序性问题, 目前只有《民事诉讼法》、《仲裁法》作出了简单规定, 即规定商业秘密案件实行不公开审理。这种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化, 缺乏法律操作性。其他问题, 如举证责任及举证方式, 诉讼中如何防止商业秘密被灭失或毁损, 诉讼参与人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等, 现行诉讼法没有任何规定。

2.4 侵权主体范围界定不准确

首先,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商业秘密的侵权主体规定极为分散、不统一, 极易造成法律适用的困难。《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为“竞争者”, 对于竞争者之外的其他人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合同法》将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规定为“合同当事人”, 显然忽略了舍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形。

3 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之建议

随着高新技术及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使的商业秘密受损更加容易和频繁。因此, 迫切需要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以加强对其保护, 促进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3.1 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

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显得更为急要, 全面系统规定商业秘密的基本制度, 完善商业秘密的各种具体保护措施。此外, 我国传统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都有相应的专门法律《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予以保护, 对于同样属于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也应制定专门法律予以规范。再者, 这也符合商业秘密国际立法的趋势, 美国、英国等都是制定专门法律予以规范和保护。

3.2 适当拓宽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我国立法明确保护的只限于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这两类商业秘密。对于一些传统手工艺, 工业制作, 餐饮等领域的民族优秀技术却只字未提, 这种情况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工艺文化是很不利的。因此, 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中, 可以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未公开信息。

3.3 增设科学的程序性规定

我国目前对商业秘密的程序性保护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和《仲裁法》中。一是,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 人民法院可以不公开审理;二是, 商业秘密作为证据应当保密, 需要开庭出示的, 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等。这一简要、笼统的立法规定显然不利于对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有效保护。

因此,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程序性规定, 既包括完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也包括在《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就商业秘密刑事与行政案件增加专门条款, 进行具体的规定。可以参照其他知识产权专门法律, 增设一些基本管辖制度和证据制度。如地域、级别管辖、诉前禁令、诉前财产及证据保全等制度, 尤其要对证据制度作出明确、完善的立法规定, 降低商业秘密一旦被侵犯后给权利人带来的巨大损失。

其次, 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第一, 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由被告证明其主观没有过错, 否则推定其有过错, 进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 我国现行立法中对于商业秘密侵权是按照一般侵权案件分配举证责任, 即“谁主张谁举证”因此, 实践中, 被侵权人因为商业秘密的无形性, 往往要花费很大精力、成本、时间举证侵权损害, 一旦举证不了, 巨大的侵权损害只能有苦自己吞;即使举证成功, 侵权赔偿额也只限于侵权人“侵权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利益”, 不包括被侵权人的调查取证等费用的, 明显补偿不了“被侵权人所遭受的一切损失”。

4 结语

商业秘密是一种重要的无体信息财产权, 属于知识产权, 对企业、国家、社会都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只是简要地从商业秘密专门立法、扩大保护范围、完善诉讼程序规定、引入惩罚性赔偿等几个宏观方面论述了完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其他许多问题, 如侵权主体、侵权行为方式、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等, 也尚待予以立法完善。只有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科学的法律体系, 才能顺利地开展商业秘密的有力保护。商业秘密得到全面保护, 才能使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完善, 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要:商业秘密是一种重要的无体信息财产,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注重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现状展开论述, 以期为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提供些许建议, 进而促进商业秘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学龙.WTO与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法[J].财经政法资讯, 2002 (1) .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 篇2

上海大学法学院 01级研究生 沈冕成

【摘要】:随着我国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许多运作对于个人数据的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能使这些花费巨额成本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当前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作为个人数据拥有者所热衷探讨的课题。然而伴随这一课题同时值得重视的又极易被忽视的,就是如何在收集、加工、使用这些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保护数据提供者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必须同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使得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能使作为其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得到切实的保护,已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立法和制度建设都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写作的目的也仅仅是抛砖引玉,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做一块铺路石,为立法者与制度建设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浅析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商业秘密; 保护 ;法律问题

一、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此商业秘密包括两部分:非专利技术和经营信息。如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经营信息;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技术信息。商业秘密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秘密性、价值性、新颖性。以下便是商业秘密的现状。

(一)保密环境日趋复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使企业的经济活动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企业和团体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公司、大集团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涉密人员的无序流动等等因素,使保密环境日趋复杂,泄密渠道明显增多。一方面,我国企业保密技术还比较落后,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使保密防范难度加大,给做好保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融入世界大家庭时间不长,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经济科技情报斗争的经验,而目前经济科技领域已成为情报斗争的重要战场。经济科技情报地位空前提高,涉及内容越来越广,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科技情报,可以给国家或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日益受到重视。

(二)商业秘密涉及领域越来越宽

一是科技秘密。科技秘密的含金量最高,企业窃取到某项科技秘密,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先进、最具经济价值的实用技术,直接实现其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二是经营秘密。经营秘密涉及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竞争对手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等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情报。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手,才能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相应对策。以便在与对手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对外经济贸易秘密。概括地说,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途径和策略;具体来讲,甚至包括某项经贸谈判的意图、底牌及谈判人的风格、喜好等,掌握了这些情报资料,可取得谈判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权;取得有利于本企业经贸的谈判结果,可采取先于他人的措施。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三)商业秘密越来越容易受到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有的企业特别是有的国有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比较淡薄,保护措施滞后,致使侵害商业秘密权益的案件不断增加,商业秘密泄密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商业秘密都是其权利人投入了一定的时间、资金或精力而得来的,对其权利人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价值或竞争优势。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商业秘密在我国法律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保护范围从窄到宽,保护力度从弱到强的过程。我国采用以竞争法为主体的立法模式,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一些单行法律和法规中。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我国1993年9月2日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对商业秘密的具体保护措施,这是当前保护商业秘密的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其保护商业秘密的特点如下:

(1)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

(3)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二)《劳动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当前我国在人员流动中侵犯商业秘密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跳槽”者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重新择业的砝码。为此于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第22条和第102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劳动合同条款之一。事实上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了合理竞业禁止制度。实施保护商业秘密的合理竞业禁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合同约定竞业禁止。二是在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中明确规定竞业禁止。但我国《劳动法》没有对保护商业秘密的竞业禁止具体作出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竞业禁止的合法尺度。由此可见,我国上述单行法律,均从不同侧面对商业秘密保护作了有关规定。

(三)我国上述单行法律,均从不同侧面对商业秘密保护作了有关规定,但存在下列的缺陷:

(1)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范围狭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限于“经营者”,对于非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属该法调整的范围,实际上员工恰恰是侵害商业秘密的最主要主体,主体范围狭窄,不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2)商业秘密保护范围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商业秘密的概念及表现形式,但法律所保护的商业秘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保护范围究竟有多宽,尚未作任何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3)缺乏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赔偿损失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而不是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为依据。损失应当包括权利人开发商业秘密的成本,因被侵权造成的利润的减少,调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为诉讼付出的合理费用。这远远大于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

三、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始终并存。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或被他人盗用,就会给权利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法律上给予商业秘密充分有效的保护,是每一个商业秘密的持有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各市场经济国家已达成共识。本文将对商业秘密沿革、定义、构成要件的特性、法律性质、权利归属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针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和现行法律保护制度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规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其保护分散,不够全面系统。而对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最有效的途径是制定专门法,规定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构成及制裁方式,并在民法中确立其财产权属性。因而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根据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草案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局。送审稿共五章三十九条,内容包括商业秘密的实质条件、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权益、商业秘密的保护、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及应负的责任。

(二)有关具体内容的充实。

(1)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和构成条件,使之更加具体,易操作。以区分商业秘密与其他概念,明确商业秘密与专有技术、技术秘密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规定对于外国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而向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的关于医用和农用化工产品的秘密数据的保护;对保密期限不再适用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的有关规定,而与《世界贸易与关税组织》的规定一致,即商业秘密的受方任何时候都负有基于商业秘密法而产生的保密义务。明确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就使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三) 规定对于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以适应网络环境给商业秘密保护带来的新问题。

规定对于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以适应网络环境给商业秘密保护带来的新问题。有人提出网络目前对中国的传统媒体影响并不大,尚无须针对网络立法。确实,在我国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针对目前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作出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超前立法远比滞后立法更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需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消除贸易障碍,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方面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因而有必要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并在其中规定网络传输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五、结束语

经过20多年的立法进程,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体系,而且我国的法律也从多方面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相关规定,然而,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立法及保护程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再加上我国己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必然要遵从国际性的各项法律文件规定,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纷至沓来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无论是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都应该对商业秘密给予更多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魏麟燕.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探讨.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2

[2] 杨霞.员工跳槽涉商业秘密列粤十大知识产权案.新华社网络版

[3] 孔瑜,刁振娇.竞业限制合同保护商业秘密的一道闸.法制日报.2001.5

[4] 姜小川.商业秘密及其法律保护.北大知识产权评论.2000(3)

[5] 吕鹤云,刘立,徐朝贤,刘华.商业秘密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 刘大洪.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思考 篇4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商业秘密一般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 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从以上商业秘密的概念界定, 可以看出, 商业秘密具备以下特征:

1.秘密性。秘密性是指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 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秘密性是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基础, 是商业秘密得以存在的关键。客观上, 商业秘密只能是一定范围内由特定或少数权利人所掌握和知晓的技术或商务信息。主观上, 权利人对这些信息有保密意识, 采取了适当的、合理的包括订立保密协议, 建立保密的规章制度在内的保密措施。

2.价值性。即该信息能够在生产经营中被实际利用, 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

3.独特性。商业秘密中“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秘密特征, 含有一个隐形的技术要求, 即独特性。要求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不是显而易见的, 即该技术秘密或商务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或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是无法以公开渠道直接获得的。

二、商业秘密泄露的原因

商业秘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密武器, 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 企业就会失去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企业将失去创造更多利润的机会。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原因包括:

1.企业员工泄密。作为企业所有或者具有正当使用权的商业秘密, 企业在使用的过程中, 必然为企业的一部分劳动者知悉和使用。这是企业实现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 也造成了商业秘密的泄露。

(1) 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秘密最广泛途径。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 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才流动引起的。掌握商业秘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流向新聘用企业服务, 与原企业竞争, 构成对原企业商业秘密侵权。一些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外单位兼职或在离退休之后, 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 进行有偿服务, 也会造成泄露原企业的商业秘密。

(2) 企业内部职工为了私利或保密观念淡薄泄露商业秘密。一些掌握商业秘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为了个人私利或家属私利, 故意泄露本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有的职工保密意识不强, 过失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3) 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直接泄露商业秘密。因为商业秘密不具有其他知识产权研究开发的专有性, 法律并不禁止企业相对人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企业的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企业相对人可以从公开发表的论文、申报的科技成果等方式中收集该信息, 分析、归纳、提取、获取商业秘密。

2.企业本身忽视对商业秘密保护。有的企业仅将商业秘密局限于技术信息类, 忽视了对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保护;有的企业严密性不足, 没有分层次保护商业秘密, 致使商业秘密流失。

3.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做了归纳, 有四种情形: (1)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 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 违反约定, 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 (4) 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 仍从侵权人处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三、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

分析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发生的原因, 企业对技术秘密的松散管理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中想保护自己, 争取主动, 必须依法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但是否属于商业秘密, 采取怎样的形式保护, 保护的效果如何等, 都是需要从法律角度做出判断。

1.针对企业人员泄密。 (1) 建立内部保密制度。应制订包括内部人员和离职职工在内的保密管理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 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 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 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根据该条规定, 企业可通过民主程序制订的保密规章制度, 向职工公示, 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2) 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合同。企业的员工, 因工作需要知悉企业的商业秘密, 应当承担保密义务。但是如果仅仅依靠道义来约束员工的话, 往往会使企业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所以, 《劳动法》第22条规定,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这是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法律依据。该规定是指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 但不妨碍在劳动合同之外, 另行签订保密合同, 以约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此一来, 保密合同有利于促进商业秘密的涉密人员履行保密义务, 如果违反保密协议, 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一个与保守商业秘密相关的问题是竞业禁止问题, 包括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和离职员工的竞业禁止。对于竞业限制协议的违反, 一般很容易举证, 只要员工到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工作, 或者自己生产、经营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不管是否泄密, 都是违约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竞业限制条款一般应当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竞业限制的期限、补偿费的数额及支付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企业应注意支付补偿费, 否则, 竞业禁止条款自行终止。补偿费的支付标准, 由企业与劳动者自行约定。

2.企业本身加强对商业秘密的管理。 (1) 企业要制订商业秘密保密制度, 包括设备、信息技术和保密区域保密等;要确定秘密等级, 明确接触人员范围, 制定严格的借阅办法, 减少泄密的可能。在技术转让或合作时, 也要讲明商业秘密的内容, 并约定保密义务和违约责任。 (2) 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经济交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交往的存在, 也伴生着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签订合同是克服这种风险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即不管从事何种交往行为, 只要存在企业商业秘密有泄露的可能, 就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而合同保护则是民法保护的主要手段。如签订合作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同、商务咨询及服务合同、正式合同订立前的商业秘密合同均要约定保密条款。

四、商业秘密的法律救济途径

虽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商业秘密的泄露。我国现行法律对保护商业秘密作了具体的规定, 当企业的商业秘密被侵害时,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救济:

1.民事救济。当企业商业秘密遭到侵害时, 民事救济包括违约金和赔偿损失两种责任形式。第一, 违反保密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商业秘密保密合同, 负有保守秘密的一方当事人违反保密合同约定, 违约泄露或者擅自使用其知悉的商业秘密, 应承担违约责任。企业可以根据保密合同中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 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 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应承担侵权责任。应当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 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权利人的损失难以计算的, 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润, 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两者同时成立时, 企业对于提起侵权之诉还是违约之诉有选择权。

2.行政救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5条规定, 如违反该法侵害商业秘密, “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暂行规定》规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和处理。当企业 (申请人) 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 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 当侵权人侵权行为成立时, 其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企业因损害赔偿问题也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调解请求,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调解。企业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请求损害赔偿。

3.刑事救济。根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 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 (企业) 造成重大损失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和单处罚金, 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企业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六单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第1款第7项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提出刑事自诉, 要求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章的规定,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案件, 企业作为权利人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控告, 要求立案侦查, 追究其刑事责任。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 企业可依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 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企业对于违约的员工劳动者有违反企业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保密合同或者竞业禁止合同约定的违约行为, 给企业造成损失的, 可依据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提请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劳动者违反上述约定, 擅自解除合同或者终止合同后违反保密约定, 将其知悉的商业秘密泄露给存在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的,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6条的规定,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 篇5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妇女权益管理 法律保护

当前现行法律法规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土地流转背景下,要想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有一定难度。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展开了对完善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完善措施的分析,望引起关注。

1.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背景分析。

通过对大量实践研究经验的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而言,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有关这部分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失。同时,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在权益法律保护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农村出嫁妇女,妇女因结婚出嫁可能对自身土地权益产生的影响在于:娘家土地承包权以及婆家土地承包权的丧失。一般传统习俗认为妇女在出嫁后户籍将会从娘家所在的户籍单位迁移至婆家所在的户籍单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部分农村妇女在娘家的土地权益基本丧失,部分土地权益甚至会面临被村委会收回或者剥夺的可能性,更常见的情况是被父兄占有,这种情况是由来已久的。再如农村丧偶妇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妇女特别是他们中的丧偶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权益方面受到的侵害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妇女所承包的土地可能会面临被强行回收的问题,她们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往往会被单方面的终止。

2.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量的时间研究结果证实:之所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主要问题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与不明确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在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漏洞。

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环境下,涉及到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尽管上述法律法规当中,均针对农村妇女在享有土地权益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与保护,但通过对相关保护条款的仔细研究与深入分析,发现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执行方面不够可靠与有效。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15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于农村妇女承包土地的方式,大多选取为建立在农村集体组织基础之上的家庭土地承包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农村妇女受到婚姻变动因素的影响,将极有可能出现土地承包权的丧失问题。

(2)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差。

从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为农村妇女合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方式与方法提供建议,因此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差。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妇女权益保护法》第32条、33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以及宅基地使用方面的权益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严禁对农村妇女合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进行威胁与侵害。但具体到威胁与侵害行为的认定方面,现行法规当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有些法律法规条款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法律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差,亟待改进。

3.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措施分析。

法律法规是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不受威胁与侵害的最关键工具。特别是在针对农村土地实施流转改革的过程当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需要特别针对妇女的土地权利有关的条款及规定加以完善。主要有:①我国对于土地的承包是以“户”作为单位来开展,但是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同样需要享有平等的权利,需要将个人作为独立单位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当中;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来看,在规定的土地承包流程规范当中,男女应所享有权利的平等性;③在遵循土地承包相关流程、签订土地承包以及土地转让合同的过程当中,承包/转让合同相关要件当中不单单需要注明承包方当事人的姓名,同时还需要将承包方当事人配偶姓名填写至合同要件当中;④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应补充以下规定:在娘家迁入城市,自愿放弃或者是全家去世的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予以保留,这部分土地承包权不得被农村集体组织所回收。

(2)从《妇女权益保障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当前,对于出现婚姻变动问题的农村妇女而言,能够返回原集体组织并获取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总的来说,作为对妇女权益进行法律保障的针对性文件,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当中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条款过多的重视原则性,实践操作性与可利用性不够强。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需要立法机关构建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款的实操性,从而加强对农村妇女权益的维护。

总之,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还有待加强,包括从《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角度的入手,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与完善。相信通过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必定能够在此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8-15.

[2] 张笑寒.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10-14,34.

[3] 陈小君.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J].现代法学,2010,32(3):56-64.

浅析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篇6

1. 法律定义及特征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对商业秘密所做的定义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从商业秘密的定义来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秘密性、价值性、管理性、实用性。这四个要素是商业秘密获得法律保护的必要条件,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2.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侵犯商业秘密, 是指行为人未经权利人的许可, 以非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并加以公开或使用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1) 以非法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2) 以非法手段处置了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3)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实施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4) 恶意第三人获取、使用、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不足

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规定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

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起步较晚, 1991年《民事诉讼法》首次将“商业秘密”一词作为法律用语使用, 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由于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上都各不相同, 因此, 散见于诸法中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条文, 很难保证其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的完整性。此种分散立法所带来的弊端导致法律、法规之间各自为政, 司法实践无所适从, 不能有力、及时地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2.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与国际规范的规定尚有差距

中国现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基本符合的,。但我国对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法律规定与国际规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商业秘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相比,范围小了一些。但这只是大的趋同趋势下的差异,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随着国家经济技术交流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对商业秘密认识的差异总的来说应该是逐渐缩小的。

3.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对于商业秘密这一概念的规定时间尚浅,有很多规定还不是非常地明确和清晰,连立法者和执法者还在不断地探索,更何况普通公民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商业秘密本身的特点,使得受害者不愿利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其商业秘密。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意见

1. 尽快制定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界定没有完全揭示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和范围,不利于司法实践部门的操作,应借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4条的司法解释所使用的方法,对商业秘密采取末穷尽列举式表述,使之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操作性。

2. 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

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地使受到侵犯的商业秘密得到合理的补偿,使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更为了减少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也是必要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更加完善。以《商业秘密保护法》为核心,其他法律就要与之相配合,这样才能做到法律保护的和谐统一。

3. 应加强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意识

加强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意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保密观念,加强保密措施;遇到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行为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商业秘密还要让可能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知道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后果,从而让他们从心理上打消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念头,确实做到用法律来保护商业秘密。

四、结语

虽然我国还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法制的很多方面我们还处于落后的状况。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便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借鉴国际习惯做法,尽快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同时,还要在如《民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中不断体现出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协调规范,从而尽量规范到经济生活中与商业秘密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而达到完善中国法制的最终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渐完善, 加强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问题, 我国也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要规定商业秘密的法律, 规定了商业秘密的界定和特征。由于商业秘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越发重要的地位, 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显现出一些不足。我们渴望建立一个以《商业秘密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体系。基于此, 本文就将探讨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道路如何前进。

关键词:商业秘密,法律定义,法律特征,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邱本著:经济法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颜祥林: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与策略.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柴振国:经济法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孙欧:商业秘密概述及诉讼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年版

[6]种明钊:竞争法.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7]郑成思:知识产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年版

商业秘密权及其法律保护 篇7

在不少论文、专著中出现了将“商业秘密”与“商业秘密权”混用的情形,如“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1)“对商业秘密是否为财产权的肯定说和否定说”(2),等等。“商业秘密”一词究竟是指“商业秘密”还是“商业秘密权”,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判别。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受到已有的知识产权体系的称谓的影响,如专利、知识产权等词往往兼具权利本身和权利客体两重含义。鉴于理论研究深入的需要,以及思维的清晰与严谨,有必要将作为权利客体的“商业秘密”与作为权利本身的“商业秘密权”两词区别使用。

一、商业秘密权的主体和权利内容

(一)商业秘密权的主体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质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这部法律当中,商业秘密权的主体是经营者,其立法本意是指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工商企业、联营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按照这项规定,主体仅限于经营者,非个体工商户的自然人是被排除在商业秘密权主体之外的。显然,这样做是不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和第六章第三节有关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的规定中对知识产权的主体表述为“公民“和”法人”。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的主体范围应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符,至少是大致相符。我国《合同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订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明文规定(第342条)技术秘密是合同的对象,而技术秘密又是商业秘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合同法》规定的商业秘密权的主体的范围也大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在Trips协议第39条第2款当中规定,只要有关信息符合规定,自然人和法人应当能够防止他人未经其同意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取或者使用其合法控制的信息。在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第39条的规定就成为了中国必须恪守的义务,不仅要保护国内自然人的商业秘密权,还要保护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的商业秘密权。为保持立法的一致性,履行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方的义务,促进提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必要突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六款当中,对商业秘密权的主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本规定所称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综上,可将商业秘密权的权利主体概括为:享有商业秘密权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享有商业秘密权益的方式可以是原始取得,也可以是继受取得,甚至是善意取得。

(二)商业秘密权的权利内容

基于商业秘密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和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商业秘密权的权能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大的部分,具体有开发者的身份权、合法拥有者的保密权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1. 开发者的身份权。

商业秘密权的客体是无形的智力成果,是开发者脑力劳动的结果。因此,与开发者的身份紧密相连。商业秘密的开发者有权表明其对商业秘密的开发身份,不得以商业秘密本身是严格保密的为由,否认开发者的身份权。同时该项权利是专属于开发者的,不得转让、继承。商业秘密开发者的身份权主要包括:(1)在自己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商业秘密所制造的产品或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注自己的身份。(2)有权在商业秘密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开发者的权利。这两项权利的行使在一定程度还能起到警示作用,提醒他人不得侵权。(3)(3)有权排斥他人假冒开发者的身份。与其他的知识产权一样,开发者的身份权是无期限的,当商业秘密由于某些原因进入公有领域后,商业秘密权人的财产权就丧失了,而身份权仍然享有。

2. 合法拥有者的保密权。

这是商业秘密权的诸项权能中关键性的一项。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重要构成要件,也是其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商业秘密权人的其他权利都是建立在商业秘密尚处于保密状态的基础之上,一旦失密、泄密、窃密,则商业秘密不存在了,商业秘密权也就无从谈起了。保密权的主要内容有:(1)有权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不受其他任何人的非法干预。(2)有权决定保密的方式、范围。(3)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如受让人、雇员)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在有些情况下,保密既是权利人的权利,又是他的义务。如在商业秘密转让合同中,转让人与受让人既有保密的权利,又负有保密的义务。

3. 合法拥有者的所有权。

依据民法的基本原理,所有权又具体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四种权能。商业秘密的合法拥有者的所有权也具体体现为这四项:(1)有权对于商业秘密进行实际的占领、控制。这是权利人对商业秘密进行使用的前提条件。(2)有权依法按照商业秘密的性能、用途加以利用,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只要不违反法律,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或社会公共利益,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干涉。权利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是自己使用还是转让给他人使用)。同时,权利人有权要求非法获取、使用该商业秘密的人停止侵权。(3)有权从商业秘密的占有、使用、处分中获得经济利益。(4)有权处置商业秘密。如可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他人有偿使用,形成商业秘密许可使用;也可将商业秘密的所有权整体转让给他人;自然人可用遗嘱或其他形式决定商业秘密的继承和遗赠。

二、商业秘密权的法律特征

与其他的民事权利,尤其是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权有许多法律特点。这些特点是商业秘密权与其他权利类型的区别点,是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机制的特点,也是商业秘密权得以产生、发展为一种新兴的权利的原因。

(一)主体的复杂性

商业秘密权的主体是享有商业秘密权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首先,商业秘密权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享有商业秘密权的主体可能是基于自己的脑力劳动而成为开发者,享有开发者的权利;可能是受让者通过支付对价获得商业秘密权益;可能是基于自己的独立开发或反向工程,构思出与既存的商业秘密相同或相类似的信息,从而享有商业秘密权益;还可能是由于上述商业秘密权主体的疏忽,而善意取得商业秘密的人。其次,在一项商业秘密上可能存在多个权利主体。传统的知识产权一项权利只能有一个主体,以专利权为例,专利权是一项垄断性的权利。经国家专利机关审批后,一项专利就只能授予一个主体,当然,人数可以是多个,但主体仍是一个。除法律另有规定以外,非经专利权人许可或经转让,其他任何人不得享有专利权。而由于允许任何人基于自己的独立开发或反向工程,构思出与既存的商业秘密相同或相类似的信息,在同一或相类似的商业秘密上就可能有多个并立的合法权利人存在,各个权利人的权利是平行的。最后商业秘密权的主体具有隐蔽性。由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商业秘密权的主体一般是在权利被侵犯时才显现出来。

(二)客体的复杂性

第一,作为商业秘密权的客体,商业秘密与传统知识产权客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秘密性。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的是公开的智力成果,如专利保护的客体是公开的技术成果,而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是保护秘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第二,商业秘密权的客体范围难以界定。传统知识产权的客体都是确定的,在专利和商标的保护中,受保护的专利和商标在申请书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中都有详细具体的描述,无论内容还是范围都是确定的。商业秘密处在秘密的状态下,除了开发者以外,可以不向任何人公开,甚至可以只保留在开发者的头脑当中。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对商业秘密的范围很难确定。

(三)权利保护的便利性

商业秘密权的权利人为所持有的商业秘密寻求保护非常得便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构成要件上看,商业秘密获得法律保护的门槛很低。在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中,对受保护的客体都有许多条件,对商标有识别性的要求,对作品有原创性的要求,对专利更有“三性”的要求。商业秘密只需具备秘密性和价值性就可以了。第二,从程序上看,传统知识产权在获得法律的保护之前,一般要依照法定程序,履行法定义务,进行权利确认,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如缴纳一定的费用。而由于商业秘密更多的是依靠自我保护,在未发生侵权之前,不需要法律对它进行权利确认。即使在侵权发生后,要寻求法律救济了,法院在认定商业秘密时也只需要对它的构成要件进行审查,而无须审查程序要件。

(四)权利的相对独占性

在上文论及商业秘密权的属性时就已分析过,商业秘密权是有独占性的,但这种独占性同时具有相对性。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权的相对独占性就显得更突出了。在下面几种情形下,商业秘密权人的独占性权利受到影响:(1)他人自行构思出相同或相类似的信息;(2)他人通过反向工程获得信息;(3)他人因为商业秘密权人的疏忽大意而善意取得信息;(4)他人从上述除商业秘密权人之外的其他合法权利人处合法受让信息。商业秘密权人对上述几种情况下其他权利人的权利必须尊重,不得以侵权为由寻求法律保护。

(五)保护期限的不确定性

传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就是权利人以公开智力成果的内容为代价,换取一定期限的、受法律保护的垄断使用权,因而权利就具有了时间性,即权利保护的期限是法定的,是固定的。在我国,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限是10年,公民著作权为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期限是不确定的,因为商业秘密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同。商业秘密权的保护依靠的是事实行为,即权利人的保密措施。法律对于已公开的商业秘密没有“回收”的效力,一旦公开、扩散,权利人的权利就覆水难收,受到的损失也就无可挽回。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期限的长短,取决于权利人的主观愿望和所采取的保密措施的严密程度。如果同行业竞争激烈,权利人的保密措施不当,或由于权利人的过失很可能使商业秘密在短期内丧失秘密性,进入公有领域。倘若权利人措施得当,权利的保护期限也可能很长,如可口可乐配方虽历经百年,仍是一个秘密。所以,开发者在选择保护方案时对于那些短期内他人难以开发、自己比较容易保密的信息可以考虑选择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

(六)地域性

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认为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相比具有地域性,即“只能依一定的国家的法律产生,又只在其依法产生的地域内有效”。(4)那么商业秘密权是否有地域性的特征,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商业秘密权无地域性的限制,是一种独占的事实权利不存在另一国家重新认定或授予的问题。(5)有的学者以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来否定传统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否定商业秘密权的地域性。(6)因此,从比较传统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权,以及保护商业秘密权的角度出发,商业秘密权是具有地域性的。商业秘密权的地域性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是否保护商业秘密权,与是否保护专利、商标一样,由该国自主决定。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技术合同法》,没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权在我国就得不到保护。之所以会产生否定商业秘密权的地域性的观点,恐怕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对商业秘密权进行保护,尤其是WTO的Trips协议签订以后,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成为各国加入世贸的必要条件;二是在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机制中,在信息获得法律保护前不需要像专利那样,必须以经过有关行政机关的审定为前提;三是在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上,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国民待遇原则和对等原则,掩盖住了商业秘密权的地域性。实际上,在商业秘密权的保护中是否采用国民待遇原则和对等原则是主权范围内的事,由各国自主决定,一般在国内法中规定。

三、对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机制及其经济分析

专利权人以公开专利技术为代价换取一定时限内受法律保护的垄断使用权。在专利保护中,公开技术内容是专利权人为求得法律保护所支付的代价,这一代价使得专利法“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学进步和创新”的宗旨得以实现。一定期限内的受法律保护的垄断使用权是对专利权人前期投入的开发成本的回馈,同时也是对其发明创造行为的鼓励,并激励其进行新的发明创造活动,就这样构建起一个“投入——回报——激励”的体系。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机制以商业秘密权人对信息的秘密性的自我维护来换取法律的保护,法律上所构建的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机制主要以以下两点为基础的:一是体现上述的两条宗旨——维护商业道德,促进科技进步;二是充分考虑权利客体商业秘密本身的属性。

与其他的智力成果不同,商业秘密是一种秘密信息。它的秘密性是商业秘密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也是自身价值之所在。依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生产的成本很高而传输的成本很低。在一项有价值的信息被生产出来后,人人都期待成为只支付传输成本而不必支付生产成本的“免费搭乘者”,这些“免费搭乘者”有可能将支付生产成本的信息生产者淘汰出局,进而抑制新信息的生产。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不利,不仅侵害了商业秘密权人的权利,挫伤了开发者的创造热情,还可能破坏竞争秩序,使商业道德沦丧。有鉴于此,法律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建立起一套独特的、有力的保护机制。法律保护对秘密信息的要求很低,在权利受侵害寻求法律保护前不需要象专利那样公开信息的内容,不需要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履行法定的义务(如交纳一定的费用,提交法定的文件等),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方可求得法律的保护。只有当争议发生时,商业秘密权利人才有必要向法院证明所持信息的秘密性和价值性,获得法律的保护。同时商业秘密权没有时效限制。门槛低,保护便利,无时效限制,这一切似乎说明法律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太过偏爱,这种机制有效填补了以专利为代表的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漏洞,势必对专利保护机制造成冲击,甚至将取而代之。同时,还有可能会使人们用过度的资源来保守秘密。但应该认识到,商业秘密权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权利。法律对商业秘密权所提供的完全是权利人自我保护的补充和完善。事前,只能依靠权利人的保密措施来维持信息的秘密性,能维持多久,商业秘密就存在多久。相对于专利,这种保护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只有当发生权属争议或侵权时,商业秘密权人方可向人民法院求助,通过证明所持信息的秘密性和价值性以及持有的正当性,方能求得法律对其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同时,在对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机制中,一切通过独立开发,甚至是针对合法商业秘密的反向工程都被认为是其他人获得该信息的合法途径。这虽然是对商业秘密权人权利的弱化,但这是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前述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的成本很低。

波斯纳的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极大程度上,商业秘密法所防止的是不当使用(通过侵权或违约)商业秘密,竞争者完全可以通过独立发现、甚至是商业秘密持有人产品的反向工程和利用持有人意外披露的商业秘密而进行免费的使用。因此,竞争替代了专利制度中的严格的标准和时限要求来制约权利。具体来讲,如果商业秘密很容易被独立开发所发现,或是信息被运用回收成本的周期很长,那么商业秘密的开发者投入大量开发成本、支出保密成本就难以获得回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这类信息开发者不会去开发,或者不会采用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方式。如果商业秘密富有独创性而在专利保护期限内不可能被独立开发所发现,或是回收开发成本的周期很短的情形下。商业秘密权保护机制下所授予的可能更长的保护期限将会吸引开发者采用这一机制来保护信息。当然,如果商业秘密只有大量的投资才能被揭开,但针对预期收益而言其支出是值得的,那么商业秘密持有人就不得不担心:如果他不对其秘密产品和方法采取专利保护,他的竞争者将会这样做。因此,他自然会考虑选择专利的保护方式。可以预计,商业秘密持有人只有在竞争者花很大的开支都很难独立发现的信息以及虽然很有可能被独立开发但开发者回收开发成本周期很短的情况下用形成商业秘密权的方式来保护信息。因此,商业秘密权的保护机制与专利保护机制是两套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体系。二者在对各类信息的保护中,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无法替代彼此。对信息持有人而言,将会根据所持信息的特征以及自身的保护要求来选择适用其中之一。有可能在选择了商业秘密权保护机制后,依据形势的变化转而采用专利的保护机制。当然,这种转变只能由商业秘密权转向专利权,无法逆向。

摘要:商业秘密权与商业秘密是权利与权利客体的关系,它与以专利为代表的传统知识产权相比较,在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方面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对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应秉承维护商业道德、促进技术进步的宗旨,构建起一个“投入——回报——激励”的体系。

关键词: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谢铭洋.营业秘密法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 篇8

一、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理基础

( 一) 合同理论

商业秘密的使用范围与时间都在保护商业秘密的明示或默示的合同中被明确的限定, 权利人行使权利超越了商业秘密的使用范围和时间即是保护商业秘密合同的理论实质, 换句话说就是违约, 但是合同理论存在的缺陷还是比较明显, 针对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法行为它是没有办法进行对抗的, 更严重的是该理论在一般的雇佣关系中显现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大的。

( 二) 侵权行为理论

侵权行为理论将破坏保密关系的行为看作是一种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者泄露或使用商业秘密必须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诚然, 保密关系的存在是该理论存在的前提, 保密关系中默示的诚信合同条款是该理论的法理基础。与其他理论相比, 侵权行为理论有些不同, 如果认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那么侵权者会受到禁令、损害赔偿的惩罚, 除此之外, 违法者还会受到罚款处罚。

( 三) 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中将商业秘密视为一种受保护的知识产权, 这一观点被很多国家普遍接受。但与一般的知识产权相比, 商业秘密又存在不同的特点, 其与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商标权有着很大的区别, 商业秘密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 但是这种属性是相对的。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决定了其排他性具有很模糊的界限, 这种情况致使一些国家的商业秘密的排他性比较弱, 商业秘密的产权属性被否定。

尽管世界上对商业秘密属性的定义各有不同, 但是我国已经将商业秘密定义为知识产权, 该理论在我国已经被普遍接受。

二、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存在的主体问题

( 一) 不明确的商业秘密权属性质

现阶段,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描述与规定商业秘密究竟属于哪种权属, 定位不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在现在实行的不正当竞争法中被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但是仍然没有明确规定商业秘密到底属于哪种性质。根据最新修订的刑法规定, 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归纳到法律中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罪的规定, 但依然没有明确规定和描述关于商业秘密权的属性, 因此, 在我国, 没有科学、统一界定商业秘密的具体权属性质,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功能的发挥, 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的难度。

( 二) 程序性规定的缺乏

侵犯商业秘密, 既是侵犯无形财产的行为, 当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受到侵犯, 就会引起纠纷, 此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诉讼程序进行维权, 但是国内现行的相关法律没有对此诉讼程序做出规定。现行的法律对商业秘密的相关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主要包括商业秘密的定义、范围以及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要件等。但是关于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 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定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 并且也没有列举相关的内容。

( 三) 惩罚性赔偿金机制的缺失

现在实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损失的赔偿金额, 这些金额主要包括侵权人在侵犯期间获取的全部利润。赔偿依据并不仅仅是被侵害者在此期间内蒙受的实际损失, 其中被侵害者的实际损失包括了权利方开发商业秘密的成本、被侵犯过程中损失的利润、对侵害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时投入的合理费用、诉讼过程中投入的合理费用等, 与侵权方在侵权阶段应该获取的利润额相比, 这些损失的数额要多的多。

三、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完善措施

( 一) 对商业秘密权属性质要明确

首先, 明确商业秘密的属性, 即将其定义为商业秘密权,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权, 将保护商业秘密的工作上升到保护权利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商业秘密与财产标的相似可以进行转让,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与法律实践中, 可以看到商业秘密不仅可以进行独立的转让, 还可以与专利权或者有形财产等知识产权一起转让。随着国际技术贸易的高速发展, 技术秘密的交易已逐渐发展成为进行贸易的主要对象。其二, 与知识产权相比, 商业秘密具有不同之处。首先, 权利的产生不同。以法律规定为依据而产生的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必须办理法定的登记手续与批准手续之后才能诞生, 但是商业秘密则不同, 商业秘密获取的权利是以事实层面的专有为条件为依据的, 而知识产权获取的法定专有权利是以公开条件为依据的, 其独占了事实层面。第三, 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定期限与地域性限制。对于知识产权来说, 其权利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 如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 此权利的属性就会发生变化, 超出期限后其就变成了国家所有或社会公共财产, 因此, 只有在授权的地区和国家才能使其得到保护, 如果超出了规定的区域, 其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商业秘密的保护就不受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 一旦其得到一国的法律的认可, 那么其也会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与保护, 权利方对其实施保密的情况决定了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的具体时间, 商业秘密只要不被泄露和公开, 就可以受到法律的长期保护, 换句话说, 在事实层面上, 权利方可以长期对其拥有专有权利。

( 二) 加强商业秘密案件的程序性规定

从程序方面着手, 可以将以下相关条款增加到民事诉讼法中: 第一, 公开开庭时不能将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出示; 明确参加诉讼的人员 ( 法官、书记员、法警、被告人、诉讼双方的代理人员等) 应该遵守的保密义务与失密责任。第二, 把《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的“可以”用“应当”代替。即如果涉及商业秘密案件的当事人申请不要公开审理, 人民法院遵守当事人的做法, 应当不公开审理。第三, 由于关于商业秘密的案件, 在审理过程中呈现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审理难度较大的特点, 知识产权的审判庭审理部门应该由级别管辖和审理部门规定, 一般规定为中级以上法院进行审理。此外, 权利人滥用商业秘密保护的限制问题的规定应该增加在《反垄断法》中。即反垄断法要明确界定商业秘密滥用的概念, 确定合理利用与滥用的界限以及滥用商业秘密的形式有哪些等问题。

( 三) 惩罚性赔偿责任机制的增加

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 将惩罚性赔偿责任机制增设在内。增设惩罚性赔偿金的意义较大, 一方面, 对现行的单一补偿金机制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 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 对侵权方的经济制裁和惩罚的力度被大大提高, 使侵权方意识到其作出的侵权行为将要付出的代价与其获取的经济利润相比要大得多, 可以促使参与到商业活动中的参与者, 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增强遵守市场规范与法定要求的自觉性, 使侵权纠纷的事情大大减少。除此之外, 行政处罚的实施力度也要加强, 增加多种行政处罚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商业秘密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渐增大, 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 对于商业秘密试行的法律保护措施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弊端, 为了保证对商业秘密实现全面、周密的保护, 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保护意识, 采取措施将法律保护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 有利于促进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红贞.浅论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09 (04) .

[2]刘正祥.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之缺陷与完善[J].九江学院学报, 2009 (01) .

电子商务商业方法法律保护的完善 篇9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方法, 其实际上是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商业方法的一种变革。在这样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必将面对一些新兴的法律问题, 特别是在商业的保护和电子产业的专利保护两个方面。这两个部分同时也对电子商务环境的合理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互联网而言, 技术上的难度也导致了商业秘密难以维护, 而由于互联网特有的公开性, 商业的保护力度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以, 本文将从如何维护电子商务发展的法规角度出发, 对于电子商务的各类观点进行总体性和技术性的规划;同时从专利法的角度出发, 对于商业层面和法律层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从而对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具体的完善, 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中新型的商务模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促进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2 对观念进行转变, 把电子商务纳入专利权保护

2.1 对智力活动的解读

在《审查指南》中, 其对于智力活动的定义如下:所谓智力活动, 其一般指的是人们的思维过程, 而智力也一般源于思维, 所以, 其通过大量的思维做出判断, 在推理中得出确切的结论。而且, 所谓思维必须通过完整的判断而产生, 它将他人的思维活动作为中间的传播媒介, 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确切的自然结果, 同时, 在对于智力活动进行相关描述时、必须对人们的思维进行领导, 并且将记忆的规则容纳于其中, 通过一定方法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和记忆。而这种通过规则来帮助人们进行记忆的方法, 和专利权中第25条内所规定的款项是十分吻合的, 所以, 把电子商务中的方法和规则纳入专利权的保护规则, 其实质上也是十分合理的。通过《审查指南》的各类规定我们可知;定义智力活动的原则如下:首先, 其要求主观意愿必须由当事人所控制, 当该意愿进行变化时, 人也会依照意愿的不同而不断进行相关的变化, 其无法通过人类而单独进行存在。其次, 智力活动从人类的某种思维活动加以诞生, 能够通过某一类自然性规律而加以存在, 并且能够实现某一个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进而对效果进行技术性的达成, 所以, 对于专利法而言, 这就是实际意义是上的技术手段。

2.2 从法律手段进行变革

首先, 从电子商务的方面进行判断和改进。对于组成部分而言, 要进行明显的、科学的意义和判断, 进而应该对科学给出一个明确的范围, 同时, 要对专利进行申请, 通过专利的制定区别于其是否有别于法律上的范畴, 并且对专利进行一定意义上和审查和核实。以确定专利的审查是否能达到入门级的标准。

2.3 在刑法方面所进行的改善

(1) 要对专利性的犯罪行为加强管理和惩处。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 对于专利犯罪的惩处和保护其实都是很不完善的。而对于专利上的很多侵权行为, 更是缺乏相关的惩处和保护。而且,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没有经过专利人的允许下, 任何对于其专利随意使用的行为都属于故意的侵权行为, 而这样的行为无疑具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性作用。所以, 如果没有完整的刑法方面的维护, 这种专利上的侵权行为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 这种侵权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国家和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损害, 同时, 如果是必要的情况下, 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电子商务的专业权利是十分合理的。而且, 由于对专利权可能造成侵犯的人不仅有自然人, 还有相关的法人, 这就使得更应该加强对专利的保护, 及时维护专利人的利益。

(2) 要加强对被侵权人的保护。首先, 对于目前的刑法部分而言, 对于侵权的处罚方式一共有两种, 一个是自由刑罚, 一个是罚金上的处罚。这种处罚对于被侵权人来讲是公平而又狠厉的, 事实上, 每一个成果的出现其背后都是产权所有人大量的付出和心血, 所以, 对于国家而言也理所当然的应该对其进行回报。但是事实上, 我国目前的罚金刑罚都是把侵权人取得的利益都上缴给国库, 而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对于被侵权人来讲其实有时并不公平, 因为这样会导致侵权人无法偿还对被侵权人的赔偿, 所以, 在此基础上我国其实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法律, 比如要求侵权人将所获得的利润折价后赔偿给被侵权人, 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被侵权人的成本, 同时, 也能增加犯罪成本, 减少专利侵权行为的发生。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依托、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型的商业模式, 在对社会发展创造源泉涌流的财富的同时, 面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电子商务特有商业模式与商业方法的重要问题。以技术的分析手段出发, 经过系统的战略思考, 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方法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郑万青, 姜文鹏.简论电子商务的商业方法专利[J].知识产权, 2011, 45 (2) :22-23.

[2]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商业法律保护研究管理 篇10

关键词:竞业禁止,商业秘密,法律保护

一、竞业禁止在商业秘密保护引入的必要性

商业秘密本质上是一种未公开的技术和经营方面的特定信息。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其蕴含着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利润。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配方, 其商业价值难以估量, 在市场竞争中经久不衰, 便是鲜明的验证。知识时代的发展使得商业秘密的作用越发突出。企业发展往往与商业秘密保护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商业秘密的特征, 其需要一直将商业信息保持下保密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其价值。

磁盘、图纸以及文件是商业秘密重要的载体, 同时由于工作需要直接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更是商业秘密的重要活化载体。由于商业秘密的人格化, 导致在人才流失时造成了商业秘密的流失和泄露。

二、商业秘密保护盒竞业禁止合同之间的协调

(一) 竞业禁止合同中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基本内容

1.人员范围的确定

根据对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技术权益的影响大小一般将竞业禁止义务的主体划分为技术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几类。同时依据其接触商业秘密机会的大小以及职位的高低将其分为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秘书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等。上述的人群分类也不是绝对的, 根据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以及职位的不同在具体的竞业禁止限度也是有所区别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义务主体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程度以及其实际生存能力来具体决定竞业禁止合同中所履行的义务。

2.确定业务范围限制

实践中, 对竞业禁止业务范围的限制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限制技术领域, 规定品、规定服务、规定行为。这些形式的使用方式既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在所选取的形式当中都需要对雇员所不能从事的业务范围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否则协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竞业禁止合同当中业务范围限制是最为严格的限制, 规定不当就会对员工未来的生存在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雇员未来再就业的限制范围越大其自主选择的择业空间也就越小, 雇员所能够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的概率也就越低, 发生纠纷时获得法院的支持就越困难。

3.确定地域范围限制

对雇员未来不能够进入竞业的地域进行限制称之为地域限制。在对员工地域限制时应充分考虑到员工未来的生存权, 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雇员能够自由的进入市场。不过在进行地域限制时, 还要考虑商业秘密所涉及到的地域范围。在确定地域限制时要充分考虑雇主的竞争利益是否收到影响来进行判断, 如果其合理性超过一定范围时, 法院可对其进行修改。

(二) 违反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合同的法律责任

1.违反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合同的构成要件

(1) 竞业禁止合同合法有效

竞业禁止合同既涉及到雇主的商业秘密和竞争优势的维护, 又涉及到雇员的自由业权和生存权, 所以在处理竞业禁止纠纷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以维护当事人双方利益平衡。对于认定竞业禁止合同的效力, 主要根据前文所论及的竞业禁止合同的合性来加以判断。应该指出的是, 竞业禁止合同同样也适用于民法中有关部分无效与全部无效的理论。

(2) 义务人实施了特定的竞业行为

在竞业禁止合同关系中, 作为义务方的雇员, 其禁止竞业的行为应当是特定的, 非与雇主具有竞争性的行为都不能进行。雇主的商业秘密得以能够被保护从而维系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是竞业合同设立的目的。因而, 对于雇员利用工作中知悉的商秘密与原雇主进行竞争的行为, 就应该加以禁止;对于雇员从事的与原雇主商业秘密关的但仍存在竞争性的活动, 比如雇员利用在原雇主处所掌握的一般性知识、经验、能为新雇主服务, 则不应该加以禁止。

2.责任形式

(1) 支付违约金

竞业禁止合同作为权利人保护商业秘密的事先防范手段, 一般都包含有违约金款。在签订合同时可以适当合理的约定违约金从而能够督促义务人能够认真考虑其所违约所带来的代价, 能够有效的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而避免发生违约行为的出现。我国《劳动合同法》也有关于劳动者违反竞禁止合同需承担违约金的规定, 当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时, 要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违约金赔偿。

(2) 停止侵害

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体中的重要成员, 没有规定禁令救济的保护措施, 对它的保护是不完备的、不全面的。于此,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禁令救济的经验并参照我国其他知识产权法律中有关临时禁的规定, 在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中引入禁令并进行规范。我国有学者从实体法和程序法角度提出了在商业秘密保护领域设立禁令制度的具体举措, 特别是在程序法中设立保、听证等制度以防止法院滥用权力, 充分保障商业秘密权利人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益。

(3) 损害赔偿

该责任形式的适用前提是雇主必须证明损害的存在。在竞业禁止纠纷中, 由于雇员的竞业行为而给雇主带来不必要的商业秘密权益的损害, 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竞争优势的弱化, 或是丧失由于这种损害不可能单纯地由雇员违背不竞业义务而产生, 往往是在违背不竞业义务同时又侵害了雇主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产生。要以经营利益作为损害赔偿规定的主要依据, 其中开发费用不正当使用所有者所得利益、损失利益以及商业秘密许可使用费的相当额等都是其损害赔偿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对商业秘密中竞业禁止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 从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引入的必要性、竞业禁止合同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以期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竞业禁止问题作以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

[2]孔祥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版.

[3]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4]唐海滨.《美国是如何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上一篇: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展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