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2024-09-29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通用10篇)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1

无论是在某个地方、一个国家、一定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1]。“遗传资源”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定义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2]。对于家养的畜禽而言,种群不仅最有意义,而且最有价值,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主要形式。我们习惯将畜禽不同的种群称作“品种”,而对品种的严格的定义应具备几个条件:来源相同;性状及适应性相似;遗传性稳定;一定的结构;足够的数量;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鉴定或审定。

人们通常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反对人类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3]。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中,人类活动都被认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干扰。此外,还有折中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空间或生境,同时给人类活动分配其他的空间。但是,还有一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人员旨在阐明,保护和开发应视为互相促进的[4]。因为畜禽的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更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以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更值得我们讨论。

本文的目的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要表明开发促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第二,是当开发和保护同时考虑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特定问题;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经验。

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1 活体保种是主要方式

在实践中,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是采取原产地活体保护的形式,也就是说,农民将饲养的活体动物作为他们正常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国际科学界最为推崇的方式[5]。冷冻保存遗传材料和移地保护活体动物通常都是辅助方法。原产地保护受到推崇有三个原因:一是在将来必要的情况下,原产地保护是真正有可能从保存的遗传材料中重建种群的方式;二是某些动物的遗传材料还无法实现冷冻保存(如家禽的胚胎),并且目前已经成功实现的一些畜种(如驴、羊、猪、鸡)精液的冷冻保存并不保险;三是保存活体动物是使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唯一途径,因此能够确保科学和文化价值与所保存遗传资源紧密相联。

1.2 畜禽遗传资源处于进化过程中

采用活体动物保护的结果之一是种群受到几种进化压力的制约。原产地保护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选择,因为养殖者并非随机选择自己饲养的动物。遗传资源的进化在多大程度上应该被接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然而,有几种观点反对过于严格的保护观念[6]:首先,进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保持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接受种群育种目标的变化是防止它消失的唯一方法,例如,1970年代法国的奥布拉克牛(Aubrac),1980年代挪威的挪威红牛(Norwegian Red)[1],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选育的美利奴绵羊(Merino)[7]。

1.3 养殖场户处于保种工作的核心位置

原产地保护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养殖户处于整个过程的核心位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呼吁“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2]。养殖户既是畜禽遗传资源管理者也是使用者。他们的参与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确定品种和育种目标,实施遗传管理制度,开发品种的价值链。

2 开发促进保护

2.1 利用经济附加值进行商业性开发

因为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是由养殖场户保种的,所以充分利用畜禽的经济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8]。这也是唯一能够避免保护工作过度依赖育种爱好者的自愿或财政拨款的方式。通过地方品种生产地方特色产品,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反过来,地方品种保护工作也从产品开发中受益。

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的优良性状,加强特色品牌产品的商业性开发,以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苏太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猪肉产品全部通过自设的50多家专卖店销售,太湖猪纯种肉猪开发定位高端市场,售价高达100元/kg[9]。东海种猪场年生产“古淮”牌优质商品淮猪7000头,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50%以上,同时,还获得世界动物福利养殖最高五星级金猪奖,不断提高淮猪及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在国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布列塔尼黑牛(Bretonne Pie Noire),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稀有牛种。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布列塔尼黑牛就被列入了保护计划。饲养人员不仅保护该品种,还开发了不同的饲养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升级产品和品种。大多数专业的饲养人员开始在农场内加工牛奶,并建立商业网点,包括乳、肉制品直销点、有机农业营销网络、农贸市场销售点以及定点供应的餐馆。一些饲养人员在从事养殖的同时,也在农场门口销售牛肉。此外,许多拥有土地的人购买少量的牛来维持景观或用于自己的消费。这些养殖场户在进行开发的同时,严格遵守当地遗传多样性管理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布列塔尼黑牛的实际种群规模逐渐从1976年登记的311头增加到2011年的1554头[10]。

2.2 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保种效果

虽然开发有时也会与保种的目标产生冲突,比如,在确定什么是真正“好”的畜禽品种或优良性状方面存在分歧,开发的过程也可能影响选育标准的确定,但是,不进行开发则更不利于保种。法国猪种--西部白猪(Blanc de l'ouest)就证明了这一点[11]。这种稀有品种主要饲养在法国布列塔尼区,法国一半的生猪产业均分布在此。2005年,西部白猪的饲养者主要是农民、育种爱好者、退休人员和公园等公共机构。养猪技术研究所开展的定期评估证实,饲养者们坚持使用推荐的方法保护该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西部白猪的数量仍在不断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对该猪种的开发工作明显滞后,饲养者很难找到产品销售网点。

3 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协同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措施。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国内外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附图)。

首先,品种开发的动力能够吸引新参与保种者。近年来,江苏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价值就吸引了不少经济技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参与保种[12,13]。苏州乡韵太湖鹅有限公司是由苏州云兰奶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金坛米猪原种场由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外种猪生产基础上投资建设;沙乌头猪由海门市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收集和保护。在国外,比如加斯科涅猪(Gascon),一个保护风干火腿原产地名称的项目与此猪种有关,因此,当地创建了联合育种协会。此后,加斯科涅猪的群体规模得以扩大,注册了商标,产品的声誉也由此增加。得益于这个新开发的项目,新的饲养者被吸引参与加斯科涅猪的保护[14]。在参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整个市场链的相关人员关注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尽可能达到品种、产品的标准),还包括与创造附加价值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新参与者的加入会带来品种管理方式的变化。马内奇黑头奶绵羊(Manech Tete Noire)的案例表明,在两方保种者中产生了争议[15]。一方参与育种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增加奶产量的同时保持蛋白和脂肪含量。另一方则关注的是该品种的标准性状,尤其是角的形状、适应山地放牧的能力等。在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协会,代表两方保种者的折中意见,并由该协会负责管理该羊种的育种工作。

第三,开发的过程可以引起育种目标的改变。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用绵羊地方品种[16],近年来,江苏在已有苏州种羊场和东山湖羊保护区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泰州市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江苏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湖羊种质企业,在保持湖羊羔皮优良性能的前提下,使其肉用性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国外,大多数布列塔尼黑牛育种者的品种开发项目严格遵守该品种的管理计划,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只要对品种保护不构成威胁,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选育标准[10]。

第四,品种开发的力度与饲养该品种的农业系统的变化紧密联系。比如江苏的海子水牛[17],历史上曾是沿海地区运输海盐、水产的得力役畜,形成了体躯高大、役力强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产区农作制度的改变,养牛业使役需求下降,海子水牛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以来,产区加大了培育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肉用牛的力度,海子水牛群体数量保持稳定,并显示出较好的开发前景。

第五,当不同观点出现,他们可以并存,也可能产生争议[14]。这种争议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比如在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达成协议。首先,从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是克服可能矛盾的第一步。其次,有必要创造表达和讨论不同观点的平台。

4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复杂的多元素相互作用

目前,在自然资源管理中,针对许多失败的保护项目,学界和管理部门已经在呼吁将保护和开发进行融合。特别是,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资源保护区已经很常见,比如保护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18]以及本省的国家级二花脸猪保护区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19]。但是,重新思考资源保护与开发结合的管理方式仍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当地实施者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

地方品种的原产地保护计划一方面要考虑饲养、管理和使用这些生物资源的参与者,以及这些参与者的项目、技术和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在确保保护方案有效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开发力度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资源本身的进化,就必须理解开发力度和项目的范围。

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的原理是相同的。然而,对于同时实现保护和开发这两个不同的目标的可能性,许多参与者仍表示怀疑[18,19,20]。尤其是在生态修复领域,产生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决定将来的行动之前,用来评估群体或环境状况的参考状态是什么?争论的出现取决于倡导者是处于“固定论”还是“进化论”的位置。事实上,从“固定论”的角度,这些品系、物种和种群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意识,人类尊重自然,也更多地强调保护政策。从“进化论”角度,基于达尔文的理论,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人工干预只是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诸多选择性压力之一。

遗传资源保护真正强调的是动态的保护。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护畜禽遗传资源适应未来的能力。对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回顾[14],我们看到的是生物资源与饲养者社会化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而不是保护资源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该领域的许多工作都在关注可能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21]。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刻意的行为和群体动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控制这些相互作用,从而确保遗传资源具有适应未来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相信,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他们的协同效应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动态保护。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2

联系人: 赵玲 张小玲联系电话: 0371-65778863 /65778562

办理程序:企业提出申请,填写《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申请表》(可从

农业部网站或河南省畜牧业信息网上下载),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

部审批。

7个工作日。

1、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的单位,应当是依法

取得法人资格的中方教育科研机构、中方独资企业;

2、研究目的、范围和合作期限明确;

3、符合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4、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研究成果共享方案合理;

5、不对境内畜禽遗传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6、国家共享惠益方案合理。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合作研究合同;

3、与境外合作者签订的国家共享惠益方案。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生物遗传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158-02

1前言

生物遗传资源是指所有具有实用或潜在实用价值的含有遗传功能的材料,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基因组、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国际上已将遗传资源的占有量和研究利用深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遗传资源已成为一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被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所重视,且我国是具有丰富生物遗传资源的国家,其更成为发达国家掠夺生物资源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如何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生物遗传资源是一种新型的资源,人们对它还不是很熟悉和明确,对它的保护就比较困难。且由于生物遗传资源属于公共性资源,其必然会导致利益失衡的现象,即一方因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而获得巨大利益时,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的一方却会受到损害,这样的利益失衡必将会导致利益受损的一方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而破坏生物遗传资源,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受损。因此,为了真正调动起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的积极性,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独特的地理地貌,为我国和全世界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有记录的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约8.3万余种,其中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2 %,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 347种,占世界总数的14 %,均居世界前列。而且特有类型繁多。我国拥有高等植物特有种1.73万种,脊椎动物特有种667种,分别占总数的57 %和10.5 %,还包括大量的亚种、变种、品种和品系,其中很多具有重要经济、科研和生态价值。同时,中国是世界八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驯化了大量经济性状优良的作物、果树、家禽、家畜物种和数以万计的品种。中国的生物遗传资源为世界农业、畜牧业以及医药等多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 75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个;建各类风景名胜区600多处、森林公园1 000多处,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就地保护网络,使80 %的野生动物和60 %以上的高等植物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批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库(圃)、植物园、动物园、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和低温离体保存设施,保存了161种作物的37.7万份遗传材料、重要喬灌草原生物的遗传资源5万份、药用植物近4 000种,以及一批珍贵家养动物名种和微生物菌种。

3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是指由生物遗传资源的全体受益者给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地区一定的利益补偿,调动该地区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积极性的制度。而生物遗传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十分必要。

3.1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由于生物遗传资源作为一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但是随着动、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遗传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遗传资源已经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利益之争越演越烈。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以使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国家利益、公民利益和社会利益共赢,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容量协调,全面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3.2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物遗传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丧失,大多数都是不可逆转、还原和再生的。而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目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产活动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因此,我国尽快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发展的需要。

3.3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体制保障

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形成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遗传资源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协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3.4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要求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加快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对这些地区为保护国家生物遗传资源做出的贡献给予合理补偿,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关键,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内在要求。

4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4.1适度原则

生物遗传资源国家补偿的适度原则是指根据情况支付适度的补偿。由于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所受到的损失难以精确计算,且要绝对、一一对应对所受到的损失做出补偿,必然难以做到或者会大大增加国家的负担。因此,国家补偿应遵循适度原则。

4.2法制化原则

目前,制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专门立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立法趋势。因此,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国家补偿应坚持法制化原则,使得国家补偿的程序、对象、方式、渠道等方面都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构建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框架,从而保护好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

4.3对应原则

国家补偿的对应原则是指:一是地区的对应,即国家补偿一定要针对具体的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的地区,不能范围过大也不能过小;二是数额的对应,即根据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在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损失大的多补,损失小的少补。

4.4保护优先原则

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补偿的最终目的,国家之所以对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进行补偿,主要是为了该地区更好地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当保护与开发矛盾时,应该坚持保护优先,而且对于国家补偿款的使用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限制,保证一定比例的补偿款用于生物遗传资源的实际保护工作中。

5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补偿方式

5.1货币方式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国家可以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在其财政收入中专门拨款用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大力整合资金,本着“横向整合、集中投入”的原则,将不同部门管理的环境保护资金,在职能分工和管理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要求,集中投向生態遗传资源补偿重点地区,形成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灵活运用贴息、奖励和采取BOT、TOT等多种融资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环保投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加快生态补偿项目建设,尽快发挥效益。积极探索因素法、集中打捆转移支付等多种资金分配方式,进一步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完善的环保资金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技术补偿方式

技术补偿是指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获得其他地区或者国外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国际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中都已经有了类似的规定。即可考虑将一些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的机构,将生物遗传资源探究开发机构设在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并且要积极培养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的探究人员,帮助该地区科研能力的提高。

5.3知识产权方式

知识产权是运用创新技术抢占生物资源的最为有利的武器。要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国家应在法律上规定,对于利用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开发出来的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该地区有权分享,尽管在法律上,某一地区很难成为知识产权的主体,但是可以规定合理分享制度,如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该地区可以免费使用该成果。

5.4政策、立法补偿方式

对于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在保护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损失,国家可以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相关产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促进生态旅游项目的政策等。同时,国家可在立法中规定,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的商业生物公司,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补偿款给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生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紧密结合实际,通过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给予生物遗传资源所在地区人们一定的利益补偿,充分调动起各地方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保护好我国珍贵的生物遗传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日报,2003.05.23(14)

2 吴丽涵、黄明健.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J].行政与法,2005(8)

3 孙昊亮.西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补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4)

4 吴小敏、徐海根、朱成松.遗传资源获取及利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2(2)

5 杜莉莉.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Bio-genetic Resources

Conserva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Lin Hai

Abstract:The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sustainable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overall strength. In this paper,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from our biological status of analysi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the need for prot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se areas are national compensation elaborate for peer reference.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4

中国矮马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是体高处于西南马下线的低矮群体, 按地理区域的不同主要划分为广西德保矮马、贵州矮马、云南马关矮马、四川安宁矮马、陕西宁强矮马[1,2,3]。德保矮马属于中国西南马系百色马中的石山矮马, 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德保县。主产区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余脉, 北纬23°10′~23°46′, 东经106°37′~107°10′, 喀斯特半喀斯特地形纵横交错, 地形地貌特殊复杂, 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德保矮马2002年被列为全国78个国家级畜禽重点保护品种之一, 成年母马平均体高 (98.35±4.55) cm, 成年公马平均体高 (97.42±3.76) cm[4,5]。

1 德保矮马起源

德保矮马是在石山地区特殊地理自然环境下长期选育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马品种。其原名为百色石山矮马, 属中国西南马系山地亚系[6]。德保矮马于1981年被西南马考察组发现, 1986—1990学者们以广西德保县为基地, 综合生态学、血型学、考古学、养马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 证实德保矮马的矮小性状可稳定遗传, 是一个古老的马品种[7,8,9,10,11]。脊椎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德保矮马是我国汉代史书中记载的“果下马”的后裔之一, 是中国小型马的代表[4,12]。2009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正式从“百色马”中分出, 成为独立的畜禽遗传资源, 正式命名为德保矮马。

2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特征

2.1 遗传资源特点

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稀有珍贵自然形成的优良马种。成年马体型矮、短、粗、壮, 结构匀称;头清秀且长, 少数有额星, 额宽适中;鼻翼张弛灵活, 鼻梁平直, 少数稍弯;头颈结合良好, 颈长短适中, 清秀;胸宽、深、发达;腹圆大, 向两侧凸出, 稍下垂, 后腹上收;毛色有红、黄、白、黑、片花及沙毛等;蹄型复杂, 个别马有明显黑或褐色背线;四肢端正, 整体稍有前冲姿势;眉毛浓密, 长至地面;膝关节、飞节、腕关节坚实、强大。

2.2 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及运输业的发展, 马属动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役用地位明显降低。主要马品种面临种质资源退化、种群数量及质量降低的严峻形势。德保矮马的存栏量一直在减少, 1983年德保县存栏矮马不足2 200匹;2006年末, 存栏量不足1 000匹;现在德保矮马数量越来越少, 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稀有物种[5]。近年, 国内有关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马种外在特征与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生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马的起源、遗传种质及遗传差异。为加强德保矮马保种育种工作, 保护这一稀有品种, 现已开展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以研究生长激素基因位点突变与矮小的相关性[5];开展德保矮马精液品质分析及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 研究开发及优化德保矮马精液冷冻保存的配方[7,8], 以保护、开发、利用德保矮马种质资源。

3 德保矮马遗传资源保护理论与方法

3.1 保种理论

保种理论主要有2种, 即随机保种理论和系统保种理论。随机保种理论认为保种应该是保存现有的全部基因, “原封不动”地保存品种或群体;从畜牧学角度讲就是保存现有的品种及品种特殊的变异类型, 避免其混杂、退化、泯灭。系统保种理论把一定时空内某种畜禽品种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种类或基因组合体系组成的基因库作为保种对象, 依照基因库与品种生物学特性及育种目标性状的遗传关系, 经系统规划分配到各个品种中去, 并结合一切可用的技术手段, 建立并筛选能够最大限度保存畜禽品种全部基因种类的基因库及基因组[9,10,11]。

3.2 保种方法

保种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活体保种即动态保种、生物技术保种即静态保种。活体保种即可保留畜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甚至还可增强该种能力;在保种的同时可检查和消除基因缺陷, 改良不利性状[10,11,12,13]。生物技术保种有冷冻保存、建立DNA基因文库、克隆、胚胎分割、分子遗传标记辅助保种等。冷冻保种即超低温冷冻精液、卵子、胚胎或品系的配子及胚胎进行保存。从理论上讲建立DNA基因文库进行保种是一种最安全可靠、维持费用低的动物遗传资源保存方法, 该方法可长期保存畜禽基因, 并可随时取用[14]。胚胎分割可增加优质种畜的数量、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并有效保存遗传资源。分子遗传标记可基本保存群体中全部的基因, 但也可能使群体生产性能下降。

现已建立国家级德保矮马资源保护场, 创建保种场“集中保种”, 保种基地“国有民养保种”, 对德保矮马进行活体保种。蒋钦杨等[5]克隆、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基因全序列, 以寻找生长激素基因位点突变与矮小基因的相关性。杨胜林等[15]利用13个微卫星基因座对中国5个矮马品种即德保矮马、贵州矮马、宁强矮马、四川矮马、云南矮马进行遗传平衡检测。蒋钦杨等[16]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 技术分析德保矮马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 为深入研究矮马矮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马月辉等[17]及周向梅等[18]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将德保矮马耳缘组织进行培养并建立该组织成纤维细胞系, 使德宝矮马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保存下来, 为基因组和体细胞克隆等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想的生物材料。

活体保种种群会受到疾病、近交、有害基因等不利因素的侵袭, 会使保种群遭到严重损害;建立专门的保种群体, 维持成本较高;自然选择也会造成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活体保种时, 应严格禁止亚种或品种相互间进行杂交, 按亚种或品种划定一定区域和亚群。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活畜保种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主要方式,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保种是另一条有效途径。

4 德保矮马保护现状及展望

针对德保矮马濒危现状, 当地政府采取“国有民养”及建立保种场、保护区的方法, 建立德保矮马活体保种体系及保种核心群。随着德保矮马主要产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 矮马使役价值降低, 农民养马积极性下降。现以建立国家级保种场为重点, 进行集中保种, 同时建立“企业+景区”开发模式, 以促进德保矮马资源保护。

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政府行为, 设立经常性的管理机构很有必要。建立德保矮马冻精、冻胚“基因库”, 开展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方面的研究;依据群体遗传学理论以各家系性别比例等量留种, 但不一定采取随机交配, 以避免全同胞、半同胞交配以降低近交率, 进而提高保种效果。保种应当尽可能与利用结合, 并把从利用中取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保种中去[19]。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法律保护 篇5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0思政2班 学号:201024021204 姓名:陈海平

内容摘要:野生动物资源兼具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价值,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而且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许多国家的动物保护法律越来越丰富,而我国动物保护的立法还停滞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已远不能满足动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本文梳理了我国目前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对完善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

法律保护

完善

野生动物占据着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的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挥这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其中野生动物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有:经济价值、娱乐价值、生物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和谐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越发强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课题,以法律保护手段介入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是发展的必然。

一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

按照传统的说法,野生动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 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我国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滥捕乱猎、偷猎盗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以及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许多物种退化、生长繁殖能力降低,一些物种面临生存危机。近百年来,已有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10多种动物绝迹,而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鳍豚等20多种珍稀物种也面临灭绝的危险。[1] 二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有关动物保护的立法及规定都无法满足保护动物的迫切需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许多立法空白,无法形成体系[2] 目前我国动物保护立法单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实行等级保护制度,法律只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而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被排挤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从动物的食物链的联系来看,这些动物是这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毁掉它们的食物链,势必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立法内容空洞、重复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缺乏具体措施的规定,实施条例也仅是在管理程序上大做文章,地方性法规多是对中央立法的简单重复,没有根据当地的动物资源的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地颁布更为相符实况的法规,对动物保护无法切实地发挥作用。

(三)、法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人为开发活动的干扰。”如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盗伐、滥伐、毁林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生存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另外,中国大量的栽培人工林,树种单一,造成生态功能上的不协调,也是对野生动物造成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之一。此外,如湖泊、湿地的破坏,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不高以及快速发展森林旅游业也是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一方面原因。

(四)、对野生动物的虐待和伤害体现了现行法律的不能

我国现有180多家动物园,野生动物被当作旅游资源倍受青睐,但是那些失 去天然环境的动物们确倍受虐待和伤害,很多动物由于吃了游客擅自扔的不洁食物,出现了病状甚至因此死亡。而我国现行法律只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相关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惩罚措施,而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却找不到相关的处罚依据。

(五)、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食用消费和经营利用仍然不能有效遏制

我们中国人对吃蛇、青蛙、鸟、穿山甲、乌龟等野生动物成风,已经吃出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据有关统计,深圳每天要吃掉10吨蛇,南宁市园湖路有“雀粥一条街”,平均每天约有3000多只麻雀成为了南宁人的腹中物。[3]此外,我国作为中药制剂的生产大国,其中不仅涉及到大量的普通野生动物,也涉及到一部分珍稀重点野生动物。另外,对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也存在着大漏洞。对野生动物制品经营利用的许可证制度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完善

(一)、明确野生动物的法律定义,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

明确我国野生动物的定义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野生动物的定义过于狭窄,所以在人们理念上造成了许多误解,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指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目前,我们只有将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扩大,才能为法律执行设置理论上的依据,才能将野生动物的保护置于法律的监管之下,从而达到对动物权利的尊重。

(二)、树立物种平等的立法理念

野生动物与人类同样都是地球的物种,在野生动物保护上应树立物种平等的理念。物种平等是指地球生物圈内的物种都是平等的,它们享有生存的权利,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族中的普通成员,而非是生物圈的主人。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存在的权利,并以此为指导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在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三)、立法条文应具体化,加强可操作性[4]

目前我国有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但是一些规定较为粗糙,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实施。拿现行法律规范当中的补偿性条款来说,我国的《动植物物种保护法》都有规定“因保护野生动物造成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与一定补偿,补偿办法则有地方政府规定。”但就具体的计算损失标准与赔偿标准等在法律规章中并无具体规定,而法律规章也并没有规定当地方政府在没有给与补偿时的救济途径,这些象征性的规定势必会给相关 人取得补偿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指定补偿办法的权利,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然后由具体的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执行,以保证当事人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遭受损失,要求补偿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加大对栖息地保护的力度

栖息地是指动物栖息的生态地理环境,是动物生存的首要条件,从其所生存的周围环境取得一切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水、食物、隐蔽地和繁衍场所。每一种都有它所需要的特定的栖息地,一旦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缩小或消失,动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减少或灭绝。上世纪,北大荒的开发,得到了北大仓,但是人们也发现了,失去一块宝贵的湿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是许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重要的栖息地。由于过度的开发,湿地的消失,一些野生动物只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所以,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五)增加对残害动物行为的制裁,完善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刑法规定[5]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只有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才追究刑事责任,而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甚至虐待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只有适当扩大处罚残害动物的范围,对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包括故意伤害、虐待非珍贵、非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可以让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完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

(六)、对野生动物的食用和经营利用加以限制

对我们这种重视“吃”文化的传统大国,要在不吃和少吃的基础上来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更是不易。但是,我们期望通过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对野生动物不卫生食用带来的后果影响,在思想上慢慢改变国人对待野生动物的观念得到改观和升华。以及在法律制定上对于严重食用野生动物的打击上配合,使得国人在对野生动物权利的理解和认同,最终能得到真正和普遍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对于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应当规范管理,加强查处非法无证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活动。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6

1 川南黑山羊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1.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需要

川南黑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我国山羊基因库,保护山羊品种多样性的客观需要,可使优良的地方山羊品种资源更好地贡献人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1.2 符合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重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提出种草养畜、种养循环、绿色高效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方向。川南黑山羊属于草食家畜,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符合国家畜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畜牧经济发展。

1.3 品种优势明显

川南黑山羊具有性成熟早、早期生长快,肉质鲜嫩无膻味,耐粗饲,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等优良特性,市场前景广阔。能利用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等资源进行养殖,投资小、风险小,效益稳定。通过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发展,将大大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羊业发展,生产出更多安全、健康、绿色的羊肉产品。

2 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1 种群规模小,保种提纯扶壮工作有待加强

由于养殖户盲目进行杂交改良,造成川南黑山羊纯种群体不断变小。保种群体规模不够大,纯度不高。建议政府加强对保种工作进行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做好川南黑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提纯扶壮工作。

2.2 开发利用不足

目前,对川南黑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仅限于自繁自养方式,没有进行杂交改良和选育工作,不利于品牌建立和品种推广应用。建议做好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利用一部分纯种羊与引入的外血进行杂交改良,有计划地培育出适应养殖需求和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优良新品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2.3 科学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应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科学适用的川南黑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川南黑山发展产前、产中、产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发展新型饲用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实现饲草均衡供应,以满足养殖所需的饲草。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使养殖环境更舒适,并满足山羊的营养需求,使其具有更好的生长和繁殖性能;不断推广标准化养殖,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产品规格化,形成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养殖模式。

2.4 市场体系建立和产业化发展有待加强

目前,川南黑山羊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化发展体系尚未建立,知名品牌尚未创立。应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开发山羊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和开发川南黑山羊的销售平台,通过网络、杂志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产品,创立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拓展市场。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著名山羊品牌。

3 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3.1 政府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加强引导,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做好川南黑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种,选择有实力的保种场和农户进行保种,财政根据保种的数量,给与资金补助。同时利用项目、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惠农政策,扶持参与保种的企业和农户,保证保种工作的开展。

3.2 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要加强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科研和推广应用,提高养羊的科技水平,解决规模化养羊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各级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并使养殖户所需的科技知识得到推广,以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3 做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应按照国家对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依托专家作为技术支撑,指导保种场制定《川南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技术方案》,规范建立保种的相关档案资料,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做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应在知名山羊育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川南黑山羊选育技术方案》,采用切实可行的选育技术路线,开展杂交选育、横交固定的选育方式,经过长期选育,培育出具有川南黑山羊的优良特性,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得到提高的川南黑山羊新品系,更好地适应养殖和市场需求。

3.4 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培育出集优质牧草种植、川南黑山羊养殖基地、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种羊销售与推广、肉羊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或公司+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带动广大养殖户共同发展,形成集川南黑山羊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建品牌,使企业和养殖户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促进适度规模户标准化发展,使地方优良品种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3.5 建立保障体系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7

永宁马以驮载和骑乘为主, 运动灵活, 善走崎岖山路, 能长途持久劳役。永宁马繁殖能力强, 遗传性能稳定, 抗病虫、抗逆性强, 性情温驯, 易管理及对高海拔冷凉地区恶劣气候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1987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7年被农业部列为遗传资源调查品种, 2008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1.1 品种分布及数量

永宁马主产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 中心产区为宁蒗县永宁乡, 在大兴、红桥、翠玉、宁利、拉伯等乡镇均有分布。据调查统计2008年末, 永宁马群体总数6518匹, 占宁蒗县马匹存栏总数的21.26%, 其中能繁母马2338匹, 用于配种公马240匹。

1.2 产区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 横断山脉中段东侧,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的结合部, 相连四川大凉山, 俗称:“云南小凉山”[1]。位于东经100°22′~101°16′, 北纬26°35′~27°56′之间。境内属金沙江和雅砻江水系, 江河纵横, 深度切割, 形成高山峡谷相间的地形, 构成复杂多样的高原地貌。海拔1350~4510m, 高差悬殊3160m。土壤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植被属滇中西北部高原亚热带云南松、寒冷带云冷杉亚区。全县年均总辐射为577.78J/cm2, 年均日照为2321h, 日照率为53.80%, 年均气温12.70℃, ≥10℃的积温为3782℃。年均降水量918㎜, 降雨多集中在6~9月。霜期150~170d, 相对湿度为69%, 年均风速3.3m/s。属明显的低纬度高原区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6025km2, 其中2500m以上的高寒层面积占82.30%, 是云南省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县。畜牧业是宁蒗县的一大传统优势产业, 是当地农民实现增收、促进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地23.71万hm2[2]、多年生人工草场1.18万hm2、光叶紫花苕0.5万hm2, 年产鲜草及农作物秸秆140.97万吨。

1.3 品种来源及发展

唐宋之后, 直至明清, 云南、西藏交界地区为西藏所辖, 藏族及纳西族杂居一区, 加强了云南、西藏地区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 形成重要的牲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3]。通过交易, 经茶马古道, 藏马进入宁蒗永宁, 在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 经当地居民长期选育而成了藏马中的优秀类群—永宁马 (永宁藏马) 。永宁马体型大而敦实, 运动灵活, 善走崎岖山路, 主要用于驮载和骑乘, 是产区人民主要运输工具, 在产区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永宁马与金沙江以北的古代野生祖先及古代西藏良种马均有血缘关系, 又区别于今日的西藏马和川西藏马[3]。长期以来都在宁蒗县永宁、中甸县等地自群繁育, 很少受其它外血影响, 遗传性稳定, 具有一定数量, 成为藏马的一个云南地方类群。

1.4 品种生物学特性

永宁马具有耐高寒, 耐粗饲, 抗病虫, 合群性强, 性情温顺, 易饲养的特性。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繁殖, 运动灵活, 善走崎岖山路, 富持久力, 适合驮载和乘骑。适应于高山深谷及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环境条件。

1.5 品种特征

1.5.1 体型外貌

永宁马体型中等、敦实, 肌肉丰满, 骨骼粗壮, 结构匀称。头短而重, 额面微凸, 耳小直立灵活, 眼大明亮[3]。颈粗短, 肌肉发育良好, 头颈结合、颈肩结合良好。鬐甲明显, 胸宽腰短, 背腰平直, 腹大而深, 尻斜, 背腰结合、腰尻结合良好。肢势端正, 关节、肌腱发育良好, 四肢粗壮, 管部长短适中, 蹄质坚实, 形状正常。尾础低, 尾毛长而稀疏。公马睾丸大, 左右对称, 母马乳房发育正常。全身被毛粗厚, 毛长浓密, 距毛多[3], 毛色以栗毛 (41%) 、骝毛 (23%) 、黑毛 (19%) 、青毛 (9%) 居多, 其它毛色 (8%) 较少;头部、身躯、四肢和尾无白章和别征。

1.5.2 体尺体重

2006年11月15日, 宁蒗县畜牧工作指导站在永宁乡的落水、永宁、温泉、拖支、木底箐5个地点, 选择农户正常饲养条件的10匹公马, 50匹母马, 分别进行体尺测量和体重估算, 结果见附表。

1.6 生产性能

1.6.1 役用性能

永宁马以驮载和骑乘为主, 运动灵活, 善走崎岖山路, 能长途持久劳役。长途驮载负重50~70kg, 可行40~50km, 骑乘快步行1km需3min。在缓坡地带一马拉胶轮大车, 载重1900kg, 在碎石路上挽行1km需8min[3]。

1.6.2 繁殖性能

永宁马公马2岁性成熟, 3岁开始配种, 4~12岁为最佳配种时间, 自然交配比例为1:10~1:15。一般种公马使用年限为10~15年, 普通饲养条件下可生存22年左右。母马初情期在2.5岁左右, 4岁开始配种繁殖, 5~15岁是配种繁殖旺盛期, 1年1胎、3年2胎者居多, 终年产驹8~14匹。母马发情季节为4~6月, 母马发情时, 表现不甚明显, 被公马跟踪, 并接受爬跨, 则认为发情。母马发情周期15~28d, 妊娠期335±5d, 一般在次年3~4月产驹。马驹出生重公驹13.5kg, 母驹12.4kg, 马驹断奶重公驹46kg, 母驹断奶重38kg;哺乳期日增重公驹0.27kg, 母驹0.24kg。繁殖率92.68%, 繁殖成活率88.4%。一般母马利用年限12~15年, 普通饲养条件下可生存25年左右。

2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现状

永宁马属役用型地方品种, 于1987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2008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但还未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也未进行过生化或分子遗传等相关测定及品种登记制度等。

永宁马在产区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前因产区交通运输不便, 永宁马成为主要的运输交通工具, 群体数量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交通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产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以机动车辆为主, 马匹驮运和乘骑作用已基本丧失。目前, 永宁马大都成为泸沽湖景区供游客乘骑观光, 农户对马匹的饲养量逐渐减少, 群体数量大幅下降, 从而形成了“孤岛效应”, 马匹之间的交配和繁育出现困难, 造成马匹小范围近亲繁殖, 种质资源逐步退化, 马种群数量和质量逐渐降低的严峻形势, 保护和开发利用永宁马种资源, 已成为当务之急。

3 永宁马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3.1 建立永宁马保护区

永宁马的保种采取活体资源保护为主, 建立健全保种体系, 确保资源不流失。在永宁马主产区建立马核心保护区, 组建保种场和核心群, 在分布较为集中的周边地区成立保护区, 组建二级保种群。严格选种选配, 杜绝外来品种, 确保保种区内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

3.1.1 核心保护区

在永宁村委会建立保种场, 选择体型外貌一致, 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高于一个标准差, 2~3岁不同血统的公马3匹只、母马60匹, 以1:20公母比例配置组成核心种马群。同时组建100户种马扩繁户, 户选符合品种标准的能繁母马3匹作为扩繁群。

3.1.2 二级保护区

在拖支村委会、泥秋沟村委会、木底箐村委会和落水村委会建立二级保护区, 选择200户养殖户, 户选符合品种标准的能繁母马2匹作为二级保种群。

3.1.3 选育方法

保种形式采取保种场、扩繁群和二级保种群相结合, 对扩繁群和二级保种群实行保种补贴、繁殖奖励政策, 严格选种选配, 确保保护区内马匹繁殖力不下降, 种群不出现体型结构的不良变异, 马匹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变, 使原有优良性能得以保留和提高。保种场为扩繁群和二级保护群提供种公马配种, 配种方法采用人工选择本交配种, 种公马3年一换, 轮换使用, 防止近亲交配。保种场提供技术指导, 实施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选育方法、统一档案登记制度、统一防疫治病规程。

3.2 综合开发利用

永宁马是在青藏高原南缘, 横断山脉地带, 以群牧方式保存下来的古老良种, 是当地民族长期选育而成的藏马中的优秀类群。具有适应于高山深谷及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环境, 耐粗饲, 富持久力, 易饲养, 运动灵活, 善走崎岖山路, 适合驮载、乘骑需要的特点。是冷凉地区的优良遗传资源。加强该资源的保护工作及种质特性研究, 同时制定选育计划, 提高质量。一方面选育具有优良役用性能的马匹, 向交通不畅高寒山区销售, 解决运输问题。另一方面, 永宁乡境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泸沽湖, 一年四季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永宁马结构匀称, 性情温顺, 深受游客的喜爱。选育出体态匀称、颜色纯净的马匹, 供游客乘骑、赛马、观赏、摄影和绘画, 增加旅游项目,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促进永宁马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力实施全方位的开发利用, 深度挖掘资源潜力, 以开发促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

3.3 建立健全保种及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1) 成立永宁马品种资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种与开发利用规划、选育和保护方案, 严格组织实施、强化监督检查;抽调具有保种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专职负责保种工作的具体实施。邀请有关专家组建保种技术研究专家组, 解决保种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建立健全科研体系, 使其工作纳入科学轨道。

(2) 在保护区和保种场规划、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保证保种工作的顺利推进。

(3) 各级政府应加大永宁马保护与开发的投入, 并鼓励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资金参与其保种工作, 建立长久、持续和稳定的投融资机制。

(4)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品种资源保护机构, 加大永宁马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品种资源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提高群众参与选育的积极性, 实施群选群育。同时加强保种综合配套技术的培训及推广应用, 提高科技含量。

(5) 组建永宁马协会, 扩大永宁马的影响力, 协调与筹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资金, 促进保种技术交流。

摘要:永宁马又称为永宁藏马, 是我国重要的地方马品种资源。为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地方种群资源, 本文从永宁马的形成历史、品种特征、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并根据永宁马生产现状及产区实际, 提出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 希望对我国的马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宁马,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第一版.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3:43-123.

[2]武丕琼主编, 云南草地资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3]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写委员会.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第一版)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26-28.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8

近年来, 发达国家及其生物技术公司, 利用剽窃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研究后, 申请专利保护, 获取了高额利益, 使拥有该遗传资源的原产国一无所获, 甚至还要付费去买属于自己国家所有的遗传资源, 对遗传资源原产国造成了实质的不公平, 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这主要是遗传资源的全球分布不均和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本性所决定的, 发达国家的生物资源相对贫乏而发展中国家相对丰富。为了制止这些行为的再发生, 国际社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CBD) 》, 它规定:“确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的主权权利, 因而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国家政府, 并依照国家法律行使”。另外, 2008年6月5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纲要》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中,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列人了近五年的战略目标。在纲要第三部分“战略重点”中, 适时做好立法工作也成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方面需要完成的任务。在纲要第四部分“专项任务”中提出: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制度, 防止遗传资源流失和无序利用。协调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 构建合理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保障遗传资源提供者知情同意权。现阶段, 我国还未将CBD的规定转化为国内法, 同时, 也未见其它省、自治区公布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作为祖国大家庭一员的西藏,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基因库。在破解基因密码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了不使西藏的丰富遗传资源被剽窃后, 经大量研究后申请权利保护且对利益一无所获。本文就以西藏地方立法的形式来探讨西藏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

1 西藏的生物遗传资源概况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生物多样性重要基因库。遗传资源是21世纪生物技术经济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贮备库。首富比尔盖茨预测21世纪首富将在生物技术领域产生, 这说明对遗传资源的控制是当务之急。

1.1 西藏生物资源的丰富度:

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 高等植物6400多种 (其中, 维管束植物5700多种, 苔藓植物700多种) , 隶属270多科, 1510余属, 有855种为西藏特有。有特殊用途的藏药材300多种。

西藏动物种类极为丰富。野生脊椎动物798种, 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1/3以上, 有196种为西藏特有。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等物种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此外, 西藏还有多种特殊的裂腹鱼类, 其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鸟类488种, 有22种为西藏特有鸟类;昆虫类近4000种, 其中中华缺翅虫, 墨脱缺翅虫是中国的重点保护动物。西藏水生生物中的浮游动物760多种, 其中, 原生动物458种, 昆虫208种, 鳃足类56种。水生植物中硅藻类共计340种 。

这只是西藏遗传资源的一部分, 还有些遗传资源的本底不清如微生物遗传资源等。

1.2 我国西藏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特点

西藏动植物的分布从热带到寒带, 从较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分布, 与全国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以藏东南为例。

(1) 遗传分化的多样性

藏东南地区植物特有种极为丰富。据不完全调查, 仅墨脱地区种子植物就有当地特有种133种及变种, 占当地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51%。有70%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海拔2400m以下地带, 该地带是当地植物遗传分化、变异的调频区。

(2) 遗传适应的多样性

藏东南地区植物遗传多样性具体表现在:生长优异和对严酷生境的适应及特殊的生态型方面。在藏东南有不少生境十分严酷的地带, 主要表现为寒冷或干寒、贫瘠, 但却也生长有许多植物如在海拔4100处岩石上匍匐生长的杜鹃、柳树, 以及在高海拔地带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的高山灌丛等, 这些是植物遗传适应性在严酷或特殊生境中的典型体现。

由上可知, 西藏的生物遗传资源极其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 它的气候和生境的丰富程度是选择理想基因的理想地方,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西藏遗传资源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将无法估量, 研究和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

2 西藏生物遗传资源的地方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西藏生物遗传资源的地方立法现状

2.1.1 地方法规的建设。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 《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

2.1.2 规章的建设。

《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2009》, 《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 《西藏自治区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 《西藏自治区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细则》, 《西藏自治区原产地标记保护实施方案》等。

2.2 遗传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从上可知, 西藏地方立法是对国家立法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的补充。是对生物资源的立法,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种群、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从这一权威的定义来看, 我国和地方的生物资源立法, 在管理和保护上的一系列制度同样适用于遗传资源。

西藏有关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的适用, 一方面直接适用国家法律体系, 另一方面又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体系, 这一从国家到地方的立法体系, 是从宪法层面到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都对遗传资源保护进行了规定, 对防止遗传资源的流失启到了保护作用, 如依据立法体系的规定西藏建立了遗传资源的原生态保护和移地保护制度。在原生境保护方面采用自然保护区制度, 这一自然保护区制度又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保护区甚至还有地市、县级保护区。截至目前, 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4.3%, 居全国之首, 有国家级保护区9个, 省级保护区20个。此外, 西藏还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和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藏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自然保护区并得到了较为严格的保护, 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保护原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这些自然保护区基本涵盖了西藏重点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里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此外, 还建立了采集和利用制度、行政许可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来说有着无法估量的贡献。但这一立法体系还存在着缺陷, 一方面是法制本生具有的缺陷如规定的某些制度太原则, 不好操作, 另一方面是现代生物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法制变革。生物技术揭示了生物资源的遗传本质, 基于这种揭示又推动了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居于世界的前沿, 它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剽窃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研究后, 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获取了巨额收益, 从而制约了资源原产国的进一步的利用和开发, 而原产国一无所获甚至还要付费才能使用。这一事实的出现, 暴露了现有生物遗传资源制度的缺陷, 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重点突出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缺乏遗传资源的专门立法, 同时现有的法规也没有涵盖遗传资源的所有内容, 如对动物和微生物新品种的保护没有规定。没有专门对微生物遗传资源进行规定。现行的与遗传资源相关的法规忽略了对遗传能力的保护。对于这些立法体系的欠缺, 西藏自治区人大没有行使地方立法权进行完善。

2.2.2 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内容上的缺陷。

(1) 现有法律法规对遗传资源以管理和保护为主, 遗传资源的获取制度存在立法缺陷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等对遗传资源的获取进行了粗略的规定如对保护目录的畜禽提出申请、现有制度关注审查和审批等, 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 没有一部国家或地方法规对获取问题进行详细规定, 内容上的缺陷有:获取的原则没有规定;获取前的事先知情同意和获取中的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没有进行规定;针对遗传资源所有者的不同, 是否在获取上规定不同的获取制度如私人拥有的遗传资源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根据获取的目的不同进行分别规定如对遗传资源进行遗传物质及其功能的研究, 没有区分为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研究;外国人及其国家如何获取没有规定;获取的起止时间和获取未成的附随义务等等无法可依。“很多想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外国公司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获取制度有利于减少遗传资源的流失和双方降低机会成本。

(2) 对非法获取的遗传资源如何处理没有规定

1997年《刑法》规定了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关于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 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关于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以及违反狩猎法规, 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及其刑事处罚的规定。这些规定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人对遗传资源的合法或非法研究后, 将获得的优质基因序列通过互联网卖给外国人, 我国的众多法律如何处理确没有规定。另外。这些罪名不包含非法获取之物进行遗传物质及其功能以及用于表达的内容, 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所以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非法获取的遗传资源, 才能制止遗传资源的流失。

(3) 行政许可制度过于复杂, 增加了利用者成本

在多重立法下, 采猎同一种资源, 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多重行政许可, 如采集保护的野生药材, 必须同时具有采药证和采伐证, 若在自然保护区还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许可。多重许可制度, 对于利用者而言, 则可能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官僚体系, 大大增加了资源利用成本。

(4) 未针对获取目的对遗传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是基于生物资源这样一个概念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关心的是, 资源的减少和丧失, 资源的增加意味着管理和保护的成功。而忽略了, 可能利用其含有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开发后控制一个种甚至一个属的现实如植物新品种保护。遗传资源的获取与生物资源的获取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基于对其遗传物质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进一步研究开发之用, 一旦获取就可脱离原有的资源;后者的含义更丰富, 几千年来的利用习惯如生活在当地的人民用柴生火煮饭, 做菜、动物吃草、草本药用植物的利用等的应用, 这样的利用基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 是国家法律不需要进行过多干涉的, 只需要对一些重要生物资源进行调控就行了, 以防止人们习惯偏好和利益驱使对其过度利用, 采取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基于以上粗略的分析, 对一事物进行两方面的规定, 也正符合事物的两面性, 是遗传资源是生物资源的根本、是利用目的不同和知识产权授予条件混乱 (美国人为了利益混淆发明与发现的区别) 所致。

(5) 缺乏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当地人民之间关系的内容

现行的立法没有规定这方面的内容, 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削弱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在实践中, 国有资源被偷取、偷伐等屡禁不止, 都给他们未参与其中有关。做好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 与当地人民是分不开的, 只有与当地人民建立遗传资源的共管和资源的补偿制度, 才能有效的做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6) 缺乏公平分享惠益的内容

只有《畜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中规定了国家共享惠益, 但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

(7)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现对从遗传资源中获取的基因的最强保护是专利法,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 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的, 应当陈述理由。但是却没有表明未指明遗传资源的后果以及基本的程序处理原则。这涉及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在专利法中是一种形式要件还是实质要件的原则性问题, 并涉及适用何种程序处理。只是在专利申请上建立了披露制度, 并没有建立披露制度与公平惠益分享之间产生联系。另外, 《专利法》和《植物新品种条例》都是对专利权人和育种权人进行的私权保护, 通过专利授予和育种权的授予, 使他们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而忽略长期保护和管理遗传资源人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遗传资源管理人还要为自己提供的基因买单如农作物优良基因, 这有违法理。

3 对西藏生物遗传资源地方立法的建议

发达国家通过生物剽窃获取原产国的资源, 然后进行研究后申请私权保护, 通过这一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很容易的获取了别人的财富。法律对这个不正当行为的规制总是要滞后于不当行为的产生。不管怎样, 出现了不正当行为总是要用法律去规制的, 即亡羊补牢未时未晚。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国家和地方立法在法律体系和内容上欠缺, 跟不上国际法律的潮流, 为了管理好和利用好丰富的遗传资源, 以解决当前和后备发展所需, 就西藏遗传资源的保护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对西藏地方立法有所益处。

3.1 进行遗传资源的专门立法

现有法律法规是基于生物资源的角度设计的, 而忽略了生物资源的生存、生长还需要遗传物质及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对其进行绝对的控制, 才能完成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及其生存。基于遗传物质的特点, 筹划一部完整的专门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 设计统一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保护范围, 协调各部门法和单行法, 确保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这一专门法是专门用于解决遗传物质及所带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和商业开发中产生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全部的生物遗传资源, 目的之一是防止基于技术进步或者其它因素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不及。目的之二是有价值的基因既可能存在于重点保护的遗传资源中, 又可能存在于非重点保护的遗传资源中;现有法律法规主要保护重点保护的动植物资源, 其它非重点遗传资源的保护涉及较少, 存在客体上的保护不全面。专门法对遗传资源保护的客体不仅包括遗传物质及其所带的信息, 而且也包括基于基因所产生的衍生物。

3.2 建立综合的遗传资源管理部门

为了与现行的机构改革相配合, 在现有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对现有管理部门赋予其新的职能和责任, 担负起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职责, 在其管理机构中设置专门的遗传资源管理岗位, 主管或协调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其它权利的保护。

3.3 建立较为完善的遗传资源获取制度

对遗传资源的研究即遗传物质的研究, 并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如一片树叶、一小块组织、一根毛发、几毫升血液等都可进行研究, 并不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和有形的流失, 主要是遗传资源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 掌握了遗传信息即基因的编码规律, 生物资源这个载体就没有用了。基于此, 建立完善的获取制度是必要的。

在获取原则上应采用宽松和鼓励的策略;着重设计好获取的事先知情同意制度, 就不同的遗传资源所有人或组织或国家, 建立不同的知情同意制度如西藏农业遗传资源之青稞, 它的所有者是不确定, 就要建立适合他们的遗传资源获取的事先知情制度。获取前的事先知情同意和获取中的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规定, 特别是获取遗传资源的目的, 有无违犯当地的善良风俗要进行审查, 因为西藏藏民族有他的特有风俗习惯, 若处理不好可能引起当地民族的情绪波动甚至影响稳定;获取的地点、品种、采样的范围、起止时间和获取未成的附随义务, 外国人及其国家如何获取等进行规定。

对生物资源获取的许可制度也可适用于遗传资源, 对其完善即可。对多重许可要简化行政许可制度, 针对用途进行许可, 不需要办理多个许可如采集重点保护的药材, 直接在中医药管理行政部门办理即可, 减少了利用者的成本, 提高了效益。

3.4 建立遗传资源的公平惠益分享制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CBD) 对获取的遗传资源规定了公平分享惠益制度, 而《波恩准则》则细化了惠益的内涵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惠益。在立法中规定, 在事先知情同意的同时就启动提供方和利用方的共同商定条件以达成公平分享惠益的内容。重点对共同商定的条件的内容进行规定。

3.5 建立与遗传资源相关的处罚制度

如对非法获取的遗传资源如何处理进行规定。特别是跨国非法获取, 要涉及司法管辖权, 对其处罚有许多现实的因素存在。若被发现是非法获取的, 一方面要求中央政府进行外交干涉, 另一方面要求中央政府对其进行处罚如宣布限制或禁止其在中国的一切活动包括商业市场和非商业市场, 或者高额罚款和补偿;也可通过中央政府同周边国家或者资源丰富国家建立遗传资源联盟来打击非法获取和研究等措施来防止遗传资源的流失。

3.6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制度

西藏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 国家和地方通过大量的立法来保护这一战略资源。虽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许可证制度、原生境和非原生境保护制度、分级管理制度、交易制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法律责任等等。但事实上遗传资源的流失和生物剽窃行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 特别是珍稀动植物种群至今未得到恢复反而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如西藏黑熊、藏羚羊、麝、红豆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国有资源的“公地悲剧”所决定的。为了有效的减少盗猎、走私、出卖动植物资源, 笔者认为国家主管机构应与当地民族建立长期共管, 让本地民族参与其中并给予长期的资源保护补偿, 使当地民族在资源的持续保护中获得利益, 使他们认为保护好资源有他们的一份责任, 从而使他们更积极的去阻止乱采、乱挖、偷猎、盗卖现象的发生。而不象现有制度那样排斥另一方, 导致管而不理想的局面。建议成立以主管机构为主和本地民族代表组成的组织, 赋予本地民族资源监管权并建立一系列运行机制, 从而防止遗传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3.7 建立遗传资源的研究成果共享制度

如前所述, 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将研究成果私权化即研究成果握在了现有权利人手里, 体现了私有者的利益, 而忽视了遗传资源所有权人在研究成果中的贡献, 所有权人在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如农业遗传资源, 若不体现所有人的利益, 就等于为别人忙活了半天, 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大挫伤了所有权人的积极性, 就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基于这样的粗略分析, 专门法将规定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成果共享机制就可将资源的所有者和现有成果的拥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成果中既体现了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又体现了遗传资源所有权人的利益。这样所有权人就可基于所有权去争取利益。

摘要:以西藏生物遗传资源的丰富度及其特点为例, 分析我国及其西藏地方立法的缺陷, 提出针对遗传资源进行专门立法, 进而对一些制度的建构进行讨论。

关键词:西藏,地方立法,生物遗传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2009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0-06/12/content-20247256-4.htm, 2010-10-4

[2]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0-01/21/con-tent-1516435.htm[EB/OL].2010-9-24

[3]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8-09/04/content-1087573.ht[EB/OL].2010/9/25

[4]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17010[EB/OL].2010-9-26

[5]薛达元, 崔国斌, 蔡蕾.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6]田金花.论遗传资源的专利保护[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7) :108

[7]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8]薛达元, 秦天宝.生物多样性获取与惠益分享—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经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9]赵富伟, 薛达元.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国际趋势及国家立法问题探[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 24 (2) :92-100

[10]朱雪忠, 杨远斌.基于遗传资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生物法律, 2003 (3) :54

[11]张小勇.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9

1.1 2006年以来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变化

1.1.1 2006年滇中黄牛存栏56979头, 占全县黄牛存栏61279头的92.92%;滇中黄牛出栏20871头, 占全县黄牛出栏22097头的94.45%;滇中黄牛能繁母牛存栏18575头, 占全县滇中黄牛存栏的32.6%。

1.1.2 2010年滇中黄牛存栏47431头, 占全县黄牛存栏62656头的75.7%, 比2006年下降17.22个百分点;滇中黄牛出栏20721头, 占全县黄牛出栏27627头的75%, 比2006年下降, 19.45个百分点;滇中黄牛能繁母牛存栏14463头, 占全县滇中黄牛存栏的30.5%, 比2006年下降2.1个百分点。

1.1.3 2011年滇中黄牛存栏43579头, 占全县黄牛存栏62623头的69.58%, 比2006年下降, 23.34个百分点;滇中黄牛出栏13794头, 占全县黄牛出栏19641头的70.23%, 比2006年下降24.22个百分点;滇中黄牛能繁母牛存栏12389头, 占全县滇中黄牛存栏的28.43%, 比2006年下降4.17个百分点。

1.2 保护和利用情况

1.2.1 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情况根据县辖区域肉牛冻精改良现状和滇中牛分布状况, 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结合项目发展规划, 初步划定滇中黄牛保护区, 但未建立保种场。

1.2.2 保种方案、品种标准等制定情况。到目前为止未制定滇中黄牛保种方案、品种标准。

1.2.3 保种方法、措施落实情况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由于缺乏保种资金支持, 未确定保种方法、保种措施, 工作成效为零。

1.2.4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情况。由于地广人稀, 总量小, 开发价值意识不强, 到目前为止滇中黄牛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工作尚未开展。

1.2.5 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情况。州县乡党委、人民政府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未投入滇中黄牛保种资金。

1.2.6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情况。县委、政府已将滇中黄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2 撒坝猪的基本情况

2.1 2006年以来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变化

2.1.1 2006年撒坝猪存栏19929头, 占全县猪存栏172745头的11.54%;撒坝猪出栏10821头, 占全县猪出栏159787头的6.77%;撒坝猪能繁母猪存栏3587头, 占全县撒坝猪存栏的18%。

2.1.2 2010年撒坝猪存栏15330头, 占全县猪存栏189358头的8.09%, 比2006年下降3.45个百分点;撒坝猪出栏9965头, 占全县猪出栏217198头的4.59%, 比2006年下降2.18个百分点;撒坝猪能繁母猪存栏2165头, 占全县撒坝猪存栏的14.12%, 比2006年下降3.88个百分点。

2.1.3 2011年撒坝猪存栏12969头, 占全县猪存栏196932头的6.59%, 比2006年下降4.95个百分点;撒坝猪出栏10016头, 占全县猪出栏244348头的4.1%, 比2006年下降2.67个百分点;撒坝猪能繁母猪存栏1751头, 占全县撒坝猪存栏的13.5%, 比2006年下降4.5个百分点。

2.2 保护和利用情况

2.2.1 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情况。根据县辖区域猪品种改良现状和撒坝猪分布状况, 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结合项目发展规划, 初步划定撒坝猪保护区, 但未建立保种场。

2.2.2 保种方案、品种标准等制定情况。到目前为止未制定撒坝猪保种方案、品种标准。

2.2.3 保种方法、措施落实情况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由于缺乏保种资金支持, 未确定撒坝猪保种方法、保种措施, 工作成效为零。

2.2.4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情况。由于地广人稀, 总量小, 开发价值意识不强, 到目前为止撒坝猪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工作尚未开展。

2.2.5 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情况。州县乡党委、人民政府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未投入撒坝猪保种资金。

2.2.6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情况。县委、政府已将撒坝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3 云岭黑山羊的基本情况

3.1 2006年以来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变化

3.1.1 2006年云岭黑山羊存栏170769只, 占全县羊存栏172718只的98.87%;云岭黑山羊出栏95532只, 占全县羊出栏96289只的99.21%;云岭黑山羊能繁母羊存栏56354只, 占全县云岭黑山羊存栏的32.63%。

3.1.2 2010年云岭黑山羊存栏162368只, 占全县羊存栏172853只的93.93%, 比2006年下降4.94个百分点;云岭黑山羊出栏110868只, 占全县羊出栏116945只的94.8%, 比2006年下降4.41个百分点;云岭黑山羊能繁母羊存栏53581只, 占全县云岭黑山羊存栏的31%, 比2006年下降1.63个百分点。

3.1.3 2011年云岭黑山羊存栏152661头, 占全县羊存栏173478只的88%, 比2006年下降10.87个百分点;云岭黑山羊出栏94173只, 占全县羊出栏122538只的76.85%, 比2006年下降22.02个百分点;云岭黑山羊能繁母羊存栏50378只, 占全县云岭黑山羊存栏的29.04%, 比2006年下降3.59个百分点。

3.2 保护和利用情况

3.2.1 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情况。根据县辖区域云岭黑山羊品种改良现状和分布状况, 未划定云岭黑山羊保护区, 但已建立保种场。

3.2.2 保种方案、品种标准等制定情况。到目前为止未制定云岭黑山羊保种方案, 品种标准。

3.2.3 保种方法、措施落实情况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由于缺乏保种资金支持, 未确定云岭黑山羊保种方法、保种措施, 工作成效为不明显。

3.2.4 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情况。由于地广人稀, 总量小, 开发价值意识不强, 到目前为止云岭黑山羊畜禽遗传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工作尚未开展。

3.2.5 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情况。州县乡党委、人民政府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未投入云岭黑山羊保种资金。

3.2.6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情况。县委、政府未将云岭黑山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当地“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4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发展

4.1 加强组织与领导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高度重视, 切实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纳入重要议程。要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 做好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工作。要正确把握畜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政府、企业、个人的关系。坚持保护利用和引进改良并举,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 改变以往畜禽品种改良就是“改洋”, 就是引进外来“洋种”、淘汰地方“劣种”的片面观念,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 深入贯彻落实畜牧法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 严格执行保护制度, 健全配套法规, 落实专项经费,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解决畜禽资源保护、选种选育和开发利用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实现依法保护和有序管理。严格执行畜禽遗传资源处理审批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未经农业部批准, 国家级保种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受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的管理, 涉及畜禽遗传资源的对外合作项目, 要签订有关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4.3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依托大型种畜禽生产企业, 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等力量,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科研计划,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基础理论、保种技术和开发利用研究, 为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利用现代育种技术, 推进种质创新工程, 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生产水平较高、抗病性较强、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禽新品种。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 创新机制, 选拔、引进和留住技术人才。鼓励相关院校开设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课程, 加强对骨干人才的培养。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中央和地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局面, 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重点突出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重点保护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地方人民政府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列入财政预算,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强化省级畜禽保护品种的保护。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参与保种, 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4.5 加强宣传和培训

遗传资源法律保护 篇10

兰坪县地处滇西北高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纵谷区, 位于北纬26°06'~27°04'、东经98°58'~99°38'之间, 造成境内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垂直差异明显, 形成“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为主的立体特征。兰坪县境内有兰坪绒毛鸡、兰坪乌骨绵羊、指独山乌鸡、兰坪无角黑山羊等遗传资源, 在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 基本摸清了这些畜禽遗传资源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情况。2009年, 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 兰坪乌骨绵羊和兰坪绒毛鸡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丰富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 为发展兰坪县特色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1.1 遗传资源的分布、数量、特征及开发利用价值

1.1.1 兰坪乌骨绵羊

兰坪乌骨绵羊中心产区为玉屏山脉, 集中分布在通甸镇的龙潭、弩弓、金竹、水俸等村委会。兰坪乌骨绵羊具有适应能力强、耐粗饲、合群性强、易管理。2012年末, 全县共存栏乌骨绵羊8312只, 现已在乌骨绵羊原产地建立了兰坪县乌骨绵羊保种场, 组建核心群631只;在兰坪县金顶镇建成兰坪乌骨绵羊扩繁场, 发展乌骨绵羊养殖户234户。

兰坪乌骨绵羊外貌与一般绵羊没有明显区别。但通过仔细观察, 成年乌骨羊眼结膜呈褐色、腋窝皮肤呈紫色、犬齿和肛门乌黑, 解剖后可见骨骼、肌肉、气管、肝、肾、胃网膜、肠系膜和羊皮内层等呈乌黑, 甚至分离出的部分羊血清也呈现灰黑色, 表现出明显的乌骨乌肉特征。

1.1.2 兰坪绒毛鸡

兰坪绒毛鸡产于怒江州兰坪县, 中心产区为河西乡的白龙村、共兴村、新发村、玉狮村、仁兴村;原产地为兰坪县河西乡白龙村委会。兰坪绒毛鸡在兰坪县境内啦井镇、兔峨乡、营盘镇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兰坪绒毛鸡生长快、对环境适应性强、易饲养。2012年末, 全县绒毛鸡存栏16235只, 现已在金顶镇建成兰坪绒毛鸡良种繁育场, 组建核心种群640只。

兰坪绒毛鸡属中型品种, 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格小, 腿细短, 骨骼粗壮结实、肌肉发育良好。全身羽毛呈丝状, 头小, 凤头或平冠, 冠色有红色或紫色, 喙短粗, 微弯, 不带钩。

1.1.3 开发利用价值

兰坪乌骨绵羊是一种具有乌骨乌肉特征的优质肉用羊。根据云南省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兰坪乌骨绵羊肉质的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的含量略高于本地绵羊, 且保水性能好, 味美多汁, 肉质细嫩;乌骨绵羊具有高活力的酪氨酸酶, 其催化合成了较多的黑色素沉淀, 各组织器官的黑色素含量较高。且黑色素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和肝脏解毒能力,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兰坪绒毛鸡具有肉质香浓细嫩、口感好的特点, 具有祛风除湿和滋补的药用价值, 发展前景可观。

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意义

2.1 保持生物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是我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 是培育兰坪县畜牧业产业优势品牌, 提高商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2 促进畜牧业健康和谐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当地的畜禽遗传资源, 是推动兰坪县畜牧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促进畜牧生产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是实现畜牧业战略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 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兰坪县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能提供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的畜产品,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如兰坪乌骨绵羊的特殊黑色素含量、抗氧化功能和药膳价值, 兰坪绒毛鸡的美味可口及特殊香味等, 这些产品均供不应求。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为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兰坪县的具体情况, 突出名、特、优, 在特色上做文章, 既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又能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发展。

3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明确规定:“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放松了对地方禽畜遗传资源的保护, 随意引入外地品种进行杂交和私自出售珍稀的畜禽遗传资源, 以致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基因, 造成了地方品种资源的混杂和流失。

3.2 投入严重不足

当地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畜禽遗传资源缺乏发展后劲, 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种群数量难以扩大。

3.3 保种措施不力, 管理力度不够

保种基础设施简陋、设施与保种任务不配套;保种技术力量薄弱, 保种和选育技术路线不尽合理, 造成家系混乱、血缘不清, 选种选育工作滞后。

3.4 保种体系不健全

缺乏专门的保种机构和体外保存及检测设备, 长期以来以活体保存为主, 成本高, 难管理;另外, 开发利用力度低, 特别是对政策性研究不够,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奖惩办法, 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尚未形成社会共识。

4 兰坪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4.1 发展思路

立足于保护, 着眼于开发, 以保种为基础, 有效保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优良特性;以科技为手段, 创新保种选育技术;以开发促保护, 加大保护力度, 健全省、州、县分级负责的保种投入机制。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努力扩大兰坪乌骨绵羊、兰坪绒毛鸡种群数量, 实现保护性开发, 开发性保种, 逐步形成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

4.2 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策

4.2.1 加强领导, 建立兰坪县畜禽遗传资源保种机构

遗传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又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而短期不能见到经济效益的工作, 主要投入来自政府并由技术部门参与实施, 因此, 要建立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机构, 加强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县人民政府要与主管部门、保种单位及相关单位签订地方畜禽资源保护责任制, 明确各方的职责, 使资金、人员、技术落实到位, 同时搞好人员变动时的交接工作, 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4.2.2 提高认识, 加大保护力度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一要加强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宣传教育, 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意识, 尤其是要向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宣传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使畜禽遗传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议事日程。二要筹集资金, 力争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大幅度的增加, 同时要向各级财政争取, 力争把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建立保护与管理稳定的投入机制,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

4.2.3 依法保种, 分层次建立保种场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明确任务, 强化责任, 严格执法, 真正做到依法保护, 通过申请注册兰坪乌骨绵羊、兰坪绒毛鸡的原产地商标, 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防止资源流失, 尽快出台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法规和规章, 使本县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同时, 积极争取各级资金, 分层次建立保种场, 建立地方良种繁育体系, 带动地方畜禽养殖良性发展。

4.2.4 培养人才, 提高保护与利用水平

重点是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管理研究, 不断提高资源保护的组织水平和保护手段, 尤其要对本县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独特性状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 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要针对当前资源保护人才短缺的弱点, 积极开展多项形式的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达到提高保种的质量和效果。

4.2.5 正确把握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日常使用故障下一篇:尿管拔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