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特点(精选3篇)
遗传特点 篇1
水西乌鸡养殖历史悠久, 具有乌皮、乌骨、乌肉、内脏乌、肉质鲜美、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 体型中等偏大, 觅食力强, 摄食范围较广 ( 野草、野菜、草籽、昆虫、五谷杂粮均可食用) , 适合散养散牧。水西乌鸡主要分布在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周边几个组, 其他乡 ( 镇) 有零星分布, 现数量约5 000 只, 濒临灭绝。因此, 加强水西乌鸡的品种资源保护, 扩大种群数量, 提纯复壮迫在眉睫。
1 概况
水西乌鸡主要产区海拔970 ~ 1 215 m ( 平均海拔1 050 m) , 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8 ℃, 无霜期220 天, 相对湿度78% , 年降雨量1 100 mm左右, 年平均日照1 150 小时, 常年气候宜人, 雨量充沛,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西乌鸡为地方品种, 常年散放, 鸡觅食范围较广, 山坡嫩草、草籽、昆虫都是丰富的饲料来源, 喂养乌鸡的饲料主要是玉米、稻谷、统糠、青菜叶等青粗饲料, 因此形成了其耐粗饲、觅食力强、体格紧凑健壮、抗病力强、肉质美味可口等优良特性。
2 体型外貌与生产性能
2.1体型外貌水西乌鸡体型中等偏大, 胸深背宽, 腿高胫粗, 肌肉丰满, 毛色鲜艳, 具有肉蛋兼用。
2.1.1公鸡:单片直立冠, 冠齿6~8个, 冠、髯、耳叶均呈乌黑色, 肉髯下垂较大, 喙短而稍弯, 为黑色, 颈羽、背羽、鞍羽为金红、金黄色并有黑斑点。主翼羽、副主翼羽为黑色, 尾羽为墨绿色, 胫、趾粗壮为黑色。
2.1.2母鸡:单片直立冠, 冠齿6~8个, 髯薄小而呈黑色, 喙短而稍弯, 为黑色。全身以黑色羽毛为主, 颈羽、背羽、腹羽为金黄色或浅麻黄色并带有黑斑点或条纹呈少量分布, 主翼羽、副主翼羽为黑色。胫、趾为黑色, 体型呈元宝形, 羽毛紧实, 腹大松软。
2. 2 生产性能
2. 2. 1 体尺体重: 水西乌鸡因饲养管理饲料条件的不同, 个体体尺体重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成年公鸡:体斜长 ( 24. 82 ± 2. 0) cm; 胸宽 ( 8. 22 ± 0. 75) cm;胸深 ( 10. 82 ± 1. 35) cm; 龙骨长 ( 13. 56 ± 1. 5) cm;径长 ( 11. 31 ± 0. 8) cm; 径围 ( 5. 51 ± 0. 5) cm; 活体重 ( 2. 33 ± 0. 37) kg。成年母鸡: 体斜长 ( 22. 04 ±2. 0) cm; 胸宽 ( 7. 41 ± 0. 85) cm; 胸深 ( 9. 69 ± 0. 8) cm;龙骨长 ( 12. 04 ±1. 5) cm; 径长 ( 9. 03 ± 0. 95) cm; 径围 ( 4. 67 ±0. 5) cm; 活体重 ( 1. 84 ±0. 34) kg。
2. 2. 2 繁殖性能: 公鸡开啼一般在60 ~ 80 天, 母鸡开产日龄平均在180 天。母鸡就巢性较强, 每年就巢3 ~ 4 次, 每次就巢30 ~ 40 天。年产蛋80 ~ 100枚, 蛋平均重45 ~ 50 g, 蛋壳呈粉白色, 孵化期21天。公母比例为1∶ 12 ~ 1∶ 15, 种蛋受精率95% , 受精蛋孵化率92% , 育雏期存活率90% , 育成期存活率95% 。
3 市场前景与开发价值
3. 1 水西乌鸡具有肉质鲜美可口、绿色无公害的优点, 有较好的滋补、药用等功效。据《大定府志》、《黔西州志》记载, 被历代医家视为补虑劳之圣药。水西乌鸡还有抗衰老, 延年益寿, 乌黑毛发, 润肤美容之功放。
3. 2 水西乌鸡适合于林下散养放牧, 林下种草养鸡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生态养鸡模式。种草可以涵养水源, 减少水土流失, 鸡产生的粪便是天然的有机肥, 排放林地肥林肥草。粪便还可堆积发酵生蛆供鸡食用。鸡还能吃掉林地里大量害虫, 提高经果产量、质量, 节约饲料、肥料,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饲养模式, 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
4 保种与开发
4. 1 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要提高对水西乌鸡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认识, 增强保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资源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则中,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统筹安排, 突出重点, 分级负责, 宏观调控等工作。
4. 2 掌握分布情况, 划定保种区域, 以中心主产区乡 ( 镇) 建立保种区和保种群。选择有一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好、放养条件具备的鸡场建立水西乌鸡核心群。
4 . 3扩大水西乌鸡种群,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以基地为中心选择体型外貌特征符合品种要求, 生产性能突出的优秀个体组成保种核心群, 通过选种选配, 提纯复壮, 定向培育, 保持水西乌骨鸡原始的特征。
4. 4 建立以保护促开发, 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机制。保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 把保种与开发结合起来,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 实现品种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遗传特点 篇2
1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产区及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1.1 关岭牛
1.1.1 产区
关岭牛产于贵州省西南部, 中心产区位于关岭县。产区分布于18个县, 分别为黔中丘原区的镇宁、紫云、六枝、西秀、普定、织金、平坝、清镇;黔西南高原山区的水城、盘县、普安、晴隆;黔南山区的兴仁、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
1.1.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贵州高原, 海拔800~1 500 m, 最高1 850 m, 最低370 m。气温变化小, 年平均气温为16.2℃, 无霜期长 (311 d) ;年降雨量为657~1 205 mm,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照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4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产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高粱、豌豆、蚕豆、大豆等[2]。
1.2 威宁牛
1.2.1 产区
威宁牛的中心产区在贵州西部高寒山区的威宁县, 分布于赫章、毕节、纳雍、大方、黔西和金沙等县。
1.2.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东延部, 属贵州高原的高寒山区。境内谷地幽深、峰峦叠嶂, 海拔1 000~2 800 m, 年平均气温为10℃, 最高气温为31℃, 最低气温为-10℃, 无霜期120 d;年降雨量为900~1 200 mm, 相对湿度为75%~80%, 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80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贫瘠, 土壤以黄棕色土壤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燕麦、荞麦和豆类等。草地宽广, 牧草资源丰富, 天然牧草多为狗尾草、野古草和马唐草等[2]。
1.3 黎平牛
1.3.1 产区
黎平牛原产于贵州东南部黎平县, 主要分布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和黄平县等周边地区。
1.3.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山峦叠嶂, 沟壑纵横, 最高海拔1 589 m, 最低海拔137 m, 年平均气温为17.4℃, 最高气温为36.5℃, 最低气温为-9.3℃, 无霜期为266~300 d;年降雨量为1 089~1 322 mm, 年平均雨日达189 d, 相对湿度为83%,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从江县和榕江县还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点。黎平县水资源丰富, 属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其次有甘薯、木薯、小麦、油菜、马铃薯等, 牧草以野生牧草为主[2]。
1.4 务川黑牛
1.4.1 产区
务川黑牛主产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分布于邻近的凤冈、道真、绥阳、遵义、正安和德江等县。
1.4.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山脉东南麓, 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平均海拔为700~800 m, 最高海拔为1 743 m, 最低海拔为325 m。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气温为39.5℃, 最低气温为-6.5℃, 无霜期为287 d;年降雨量为1 282 mm, 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014 h,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源属乌江上游水系。草地、草坡多分布于1 0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带,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2]。
1.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1.5.1 产区
思南牛的中心产区位于娄山山系, 由于思南牛与产于湖南的湘西牛、湖北的恩施牛来源相同, 生态条件基本一致, 体型外貌极其相似, 属同种异名, 故《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将其归并, 取名为巫陵牛。思南牛的中心产区在思南县,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内的江口、石阡、沿河、德江、印江、铜仁、松桃、玉屏、万山、绥阳、湄潭、凤冈、余庆、瓮安等县 (区、市) 。
1.5.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地处贵州、湖南、湖北三省交界的边缘及云贵高原东斜坡向四川盆地、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 地势复杂, 切割强烈, 山高坡大, 多为中山峡谷, 属喀斯特地貌。中心产区海拔最高1 481 m, 最低350 m, 平均海拔506 m。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7.3℃, 最高气温为40.7℃, 最低气温为-5.5℃, 无霜期为280~300 d, 年平均日照为1 248 h, 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 153 mm, 且集中在4月中旬和10月中旬, 相对湿度为80%。产区农作物种类多, 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 饲料作物主要有红薯、马铃薯、牛皮菜及各类秸秆, 牧草以牛鞭草、黑麦草、皇竹草为主,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2]。
2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来源及群体数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有49个民族, 有养牛的传统习惯。清代《黎平府志》记载, 苗族有“兽壮中祭天地祖先, 谓之吃‘吃鼓藏’”之习, 侗族有“接其牛以之婚丧”, “婚礼以牛行聘, 议聘之以牛, 牛必双。”回民颇善育肥, 常用老残牛短期催肥, 一般春末返青或秋收开始时购牛, 以舍饲为主, 饲喂洋芋, 至霜降前后, 牛已膘肥肉满, 即宰杀腌制为“牛肉干巴”。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是经过长期选育, 精心饲养而成。因历史上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地广人稀, 绝大部分地区呈闭锁的自然经济状态, 对本地品种肉牛的形成起稳定作用。因产区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 田土分散, 梯田狭小, 田块之间相对高差大, 只适宜行动灵敏的黄牛役作和放牧;加之耕作制度原始, 至今许多区仍然是“牛马放山坡, 犁田用人拖”, 对牛的役用性能要求不高。饲养管理粗放, 一般在春耕结束后即赶牛进山, 无人管理, 公母混牧, 任其自然繁衍生息, 早交乱配, 近亲繁殖, 从而形成了耐粗饲、适应性强、个体矮小的特点。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在主产区的群体数量见表1。
3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特征及体重、体尺指标
3.1 关岭牛的特征
关岭牛毛色以黄色居多, 褐色与黑色次之。头中等大小, 额平宽, 鼻镜宽大, 口方平齐。角短, 角型多为萝卜角或鹰爪角。颈稍短, 垂皮发达, 公牛肩峰特别发达, 一般高出背线8~10 cm (个别高出18 cm) , 峰型分为高峰型和肉峰型, 母牛肩峰平缓。胸较深而略显窄, 背腰平直, 欠宽大, 荐部较宽, 尻部多倾斜, 四肢筋腱明显, 系部强壮, 蹄质坚实, 前肢平直, 后肢略显外弧。
3.2 威宁牛的特征
威宁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毛色以黄色居多, 黄褐色、黑色次之, 间有少量黄白花。皮肤呈粉色或黑色, 眼睑颜色为粉色或黑色;头中等大小, 稍长而清秀, 额平直, 鼻镜宽, 口方正。角短, 角型不一;颈短,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不发达。公牛肩峰较高, 母牛平直;胸深, 但宽度不足, 背腰平直, 腹部饱满, 尻部倾斜而略高。四肢较细但结实, 前肢端正, 后肢多狭蹄和前踏;四蹄呈灰色或黑褐色, 蹄质坚实。
3.3 黎平牛的特征
黎平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多为黄色或黑色, 褐色次之, 皮肤呈黑色或粉色。公牛头部宽短, 嘴圆大, 口角深;耳型平伸, 角粗大, 呈倒八字, 颈粗短, 垂肉发达,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欠发达;肩短, 胸宽深, 背腰平直;前肢直, 肌肉较发达, 后肢向前弯曲, 肌肉欠丰满;四蹄呈黑色、黑褐色或灰色, 后躯较差。母牛头清秀, 角短细, 向前两侧弯曲, 多为黑褐色;颈细长, 垂皮不发达皱褶少;鬐甲低平, 肩峰不明显, 后躯略高于前躯, 腹圆大而充实;四肢短小, 后躯发育良好, 尻部较宽且丰满, 不易难产。
3.4 务川黑牛的特征
务川黑牛全身被毛为黑色, 毛细短, 皮肤呈黑灰色。头中等大小, 额中等宽、平, 耳壳薄, 耳端尖, 眼睑呈粉红色。公牛为萝卜角, 母牛以挑担角为主。公牛颈粗短, 垂皮不发达, 肩峰明显。母牛颈较薄, 细长, 肩峰不明显, 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尾长达飞节以下, 大尾帚, 四蹄呈黑色。
3.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的特征
思南黄牛全身短毛, 被毛颜色较杂, 主要以黄色为主 (约占70%) , 黑色次之 (约占13%) , 其余为棕色、黑褐色、草白色等。头长中等, 面部平整, 轮廓清晰, 公牛头雄壮, 额较宽短, 角质细致、紧凑、坚硬, 角基较粗、微扁, 角尖较尖, 角型多样, 多为弯八字向内向前微弯;母牛头清秀, 脸面较长, 母牛角相对较短, 角基圆、细, 角尖为钝圆形, 向前向上微弯曲。倒八字角为主要角型 (占56%以上) , 角色有黑色、灰黑色、乳黄色、乳白色等。公牛颈较粗短, 肩峰肥厚, 比背线高6~8 cm。头、颈躯部结合良好, 垂皮从下颌至前胸有较小皱褶。母牛颈细长, 肩峰不明显, 垂皮不发达且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胸较宽。四肢细长, 前肢雄健, 骨骼细致结实, 筋腱明显, 肢势端正, 运步稳健, 强壮有力。前肢肌肉较发达, 后肢肌肉欠丰满。
3.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体重及体尺指标
2006年10—12月份, 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量, 结果见表2。
4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性能
2006年10—12月份, 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畜禽品种改良站、贵州大学、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屠宰性能进行测定 (每个品种屠宰5头成年公牛) , 结果见表3。
注:屠宰的肉牛均在自然条件下饲养, 未经育肥。
5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保护及研究利用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均未建立保护区或保种场, 未进行系统选育。目前, 基本采取本交方式对关岭牛进行纯种繁殖, 本地没有公牛采精、生产冻精, 未进行人工授精。曾经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对本地品种肉牛进行杂交改良, 效果较好。
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评价
关岭牛是贵州省的地方优良品种, 体质健壮、肉质良好、耐粗饲、适应性强。该牛数量多、分布广, 具有很好的肉用性能, 今后应进行系统选育,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商品率及经济效益。
威宁牛具有耐粗饲、耐寒、善于爬坡、易育肥、肉用性能较好等特点, 能适应黔西北高寒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放牧饲养条件, 是一个具有较大选育潜力的小型地方品种。
黎平牛属于小型品种, 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性成熟早、繁殖力强。今后应以本品种选育、保种为主, 建立黎平牛保种区, 在保种区外引进外血进行杂交改良, 生产优质牛肉。
务川黑牛是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小型地方品种, 适应性强, 不易发生难产, 具有抗病、抗湿、抗寒的特点。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 建立选育保种基地, 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在保种的基础上, 可引进优良肉牛进行少量有计划的杂交改良, 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肉役兼用品种。
思南黄牛数量多、分布广, 是贵州省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体质结实, 肢蹄强健, 善于爬山, 适于山区耕作和放牧, 有较好的挽力和肉用性能。商品率高, 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母牛繁殖率低, 体重增重缓慢, 近年来体质有所下降, 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现阶段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积极进行杂交改良, 改善饲养管理, 选留足够的种公牛, 以提高繁殖率和生产性能[3,4,5]。
7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开发利用对策
7.1 加强地方品种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建设, 积极采用和推广肉牛繁育新技术
在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中, 缺乏质量监督和产品分级管理, 没有统一的选种、选配计划, 配种计划和配种登记制度, 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繁育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完善,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盲杂交、轻选育”, 严重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 地方品种肉牛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轻选育”现象严重。总认为本地牛生产性能低, 但没有意识到其肉质好、抗逆性好等优良特性, 未从根本上对现有群体进行系统改良, 弱化了对肉牛群体的选育工作, 几乎将“良种化”直接理解为“洋种化”, 形成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6,7]。
地方品种肉牛选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种公牛的优劣, 每年可选留1岁左右的后备公牛50~100头, 经过后裔测定选留20头左右作为生产冷冻精液的种公牛, 选育的种公牛必须档案齐全, 连续3代系谱清楚。采用先进的肉牛繁育技术, 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母牛的性成熟、发情、配种、妊娠、分娩到犊牛的断奶、代乳料的配制及饲喂方法、犊牛的早期护理等环节均应有一套较成熟的技术, 如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诱发双胎、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犊牛早断奶等。
7.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国内调研为主, 参考国外经验, 尽快制订肉牛产业扶持政策, 对基础母牛及犊牛给予政策性补贴, 鼓励广大群众投资肉牛养殖业, 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繁育基地, 以基础母牛至少占牛群40%的比例为依据, 设定存栏头数的下限值, 对专业化养牛村、肉牛小区、养殖企业, 按照当年犊牛出生和成活比例对基础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补贴。稳定技术研发队伍, 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从制种到餐桌, 按照产业链的关键点, 逐点设立专项科研课题, 以科研院校为研发据点, 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技术、经费支持, 稳定技术队伍, 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8]。
7.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肉牛养殖综合水平
畜牧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技术培训, 使农户掌握更多的技术:1) 掌握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不断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降低饲养成本, 增加收入。2) 掌握如何通过测量牛的体尺, 估算肉牛体重, 推算产肉量, 计算应售价格, 从而避免受骗, 减少经济损失。3) 掌握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知识, 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提高安全生产认识,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9]。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编委会.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3.
[2]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戴燚, 金深逊, 曹娟, 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威宁黄牛育种策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5上) :52-54.
[4]杨正德, 杨忠诚.贵州地方黄牛肉质的营养特性与氨基酸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 (9) :4-7.
[5]李必胜, 杨正德, 谢应才, 等.黎平黄牛肉质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 2008, 34 (4) :21-23.
[6]岳宏, 张越杰.中国牛肉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12) :4-7.
[7]许尚忠, 李俊雅.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10) :11-14.
[8]赵玉民, 张国梁, 吴健, 等.肉牛企业值得商榷的发展思路[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6) :39-42.
遗传特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从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多地通过临床家系调查, 筛选出18个Lynch综合征家系, 其中肿瘤患者共70例。调查内容包括家系调查, 对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经过、预后等内容, 术后随访记录。Lynch综合征患者根据Amsterdam标准Ⅱ (1991版) 和日本修正标准 (1993版) 进行诊断分组, 分为典型组 (A组) 和非典型组 (B组) , 将同期调查中的其余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C组) 。
1.2 统计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 对Excel数据库分析, 其中对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的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 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系调查结果一般情况分析
A组家系10个, 病例数38例, 男女患者比10:9, 平均年龄 (43.9±6.8) 岁, 结肠癌患者25例, 直肠癌8例, 多发癌5例, 直肠癌Dukes分期情况为:Dukes A期患者13例, Dukes B期患者13例, Dukes C期患者5例, Dukes D期患者2例, 病理类型情况:管状腺癌13例, 粘液癌20例, 混合型癌5例;B组家系8个, 病例数32例, 男女患者比9:8, 平均年龄48.8±7.5岁, 结肠癌患者20例, 直肠癌7例, 多发癌5例, 直肠癌Dukes分期情况为:Dukes A期患者13例, Dukes B期患者10例, Dukes C期患者6例, Dukes D期患者3例, 病理类型情况:管状腺癌12例, 粘液癌26例, 混合型癌4例;C组病例数68例, 男女患者比9:8, 平均年龄57.4±6.6岁, 结肠癌患者34例, 直肠癌34例, 多发癌0例, 直肠癌Dukes分期情况为:Dukes A期患者42例, Dukes B期患者13例, Dukes C期患者9例, Dukes D期患者4例, 病理类型情况:管状腺癌44例, 粘液癌18例, 混合型癌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情况, 病理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组在性别比较重物明显差异性, P>0.05;A组和B组发病平均年龄明显早于C组, 并且在肿瘤分期、肿瘤病理分类、肿瘤分类方面, A组和B组结肠癌、Dukes A期、粘液癌发病率明显高于C组。
2.2 其他恶性肿瘤发生情况
A组家系共10个, 发生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6例, 主要情况为胃癌6例, 胰腺癌4例, 膀胱癌3例, 子宫内膜癌3例。B组家系共8个, 发生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0例, 主要情况为胃癌3例, 胰腺癌3例, 肝癌2例, 膀胱癌1例, 肺癌1例。C组发生3例其他恶性肿瘤, 情况为肝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各1例。结果显示A组和B组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C组。
2.3 随访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 (11.2±0.3) 年, 三组患者3年期存活率无明显差异, P>0.05;但是A组和B组患者的5年期存活率和10年期存活率明显高于C组, 存在明显差异性, P<0.05;A组和B组的5年期存活率和10年期存活率, 无明显差异性, 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现代分子生物学病理基础是MMR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笔者在本院收治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为全部大肠癌患者的4.86%, 与国内报道大致近似[3,4]。研究结果表明A组和B组发病平均年龄明显早于C组, 并且在肿瘤分期、肿瘤病理分类、肿瘤分类方面, A组和B组结肠癌、Dukes A期、粘液癌发病率明显高于C组。提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不佳、结肠癌和多原发癌常见的特点,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家系中出现其他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较无家族背景的大肠癌患者, 主要胃癌, 胰腺癌、膀胱癌等癌症, 其中胃癌发病率最高, 风险最大。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不佳、结肠癌和多原发癌常见的特点, 但其5年以上的存活率优于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3,6]。分析主要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侵袭弱和转移少。笔者研究也发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肿瘤Dukes分期主要是以A和B期为主, 侧面印证了这一结论。目前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散发性大肠癌和正常粘膜中COX-2、异位β-cat和MMP-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存在差异性, 这提示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相对于散发性大肠癌侵袭力弱和转移少的部分原因[2]。这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有待研究者继续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 在多地通过临床家系调查, 筛选出18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 其中肿瘤患者共70例, 分为典型组 (A组) 和非典型组 (B组) , 将同期调查中的其余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C组) 。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 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关系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与C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 但在发病年龄、肿瘤情况、病理类型和预后方面差异显著。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不佳、结肠癌和多原发癌常见的特点, 但其5年以上的存活率优于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结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明显, 与散发性大肠癌生物行为有显著的差异, 预后较无家族遗传背景的大肠癌佳。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病理特点,预后
参考文献
[1]丁元升, 张剑权.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10) :131-133.
[2]顾国利, 王石林, 魏学明, 等.COX-2、β-cat、MMP-7表达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特殊侵袭转移行为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 :151-157.
[3]王石林, 顾国利, 魏学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20家系81例患者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08, 2 (1) :86-89.
[4]刘合利, 晏仲舒, 廖国庆, 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治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4 (8) :757-761.
[5]涂云忠, 张坚, 刘惠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6)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