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保护(精选12篇)
资源保护 篇1
1 现今煤炭资源发展状况
1.1 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
在我国总资源开发当中, 煤炭资源占了绝大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供热度, 煤炭资源占有量为87.4%, 石油主要用于机动车, 占2.8%, 天然气用于做饭等家庭用途, 占0.3%, 水能主要用于发电站等, 占9.5%。
1.2 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煤炭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而且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都是比较高的。在国内国外市场支持下, 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买卖也是比较平稳的, 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自从2005年之后, 我国煤炭销量超过了22亿t, 大型煤矿、中型煤矿产量为54%。小型煤矿产量较小, 但是数量巨多, 装备较差, 采矿水平一直处于手工回收的水平, 资源回收程度只占了35%。
1.3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一方面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较多。因为国家企业多, 人口多, 所以要用到大量的资源, 这些资源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挖掘, 大部分主要来源于煤炭的开采, 可是开采后资源回采率、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有时候资源会浪费掉。美洲、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 资源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 但是煤炭的回收率却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根据统计发现,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煤炭浪费量就已经达到了300亿t。我国采煤的手段不是最先进的, 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在国内采煤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土采法, 这样会直接让资源回收率降低, 也会出现一些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强度大, 缺乏制度。最近这几年煤炭价格越来越贵, 这跟国内国外需要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地方煤炭生产的量, 已经产出了他们本地资源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有很多大中型企业, 不顾资源情况, 胡乱的开采煤矿, 这导致煤矿安全日益严峻, 事故频频发生, 过度的开采, 还会造成资源短缺, 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2 煤炭资源引发生态环境的问题
对植被和土地资源有着破坏影响。井工开采土地、已经破坏了植被, 更影响到了土地和植被的生长状况, 这对煤炭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大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让土地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塌陷也会引起山丘、山地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 严重的更会破坏矿物等资源。经过专家分析, 井工开采量达到上万t, 煤炭会随着土地进行塌陷, 如果有0.1hm2煤炭塌陷, 那么就会有0.2hm2的土地塌陷;其次, 露天开采方法会对植被、土地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属于挖掘性的毁灭方法。根据统计, 运用露天开采上万t煤炭的同时, 就会有0.08hm2土地会被破坏挖掘。
3 煤炭开采的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科学来规划开采的资源, 建立开采环境指标制度, 要有至于的开发煤炭
煤炭资源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它不同于其他资源, 运用广泛, 我们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 合理的开发, 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 节约煤炭资源, 改变传统思想, 将“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一并抛弃, 建立开采煤炭相应的环境指标, 如果在检测中, 指标不合格, 就算有再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要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3.2 建立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
我国颁发了很多关于资源保护法的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 用来对那些所谓打着开采资源, 胡乱开采的大中型开采企业进行限制。让资源合理化的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近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 法规当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在资源合理利用上还是很难实施这样的法规, 成效较低。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煤炭开发的发展, 更希望我国在煤炭开发环境保护法上能够加强管理力度。
4 结论
煤炭开发中存在着回采率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矿区的环境加强管理, 合理开发。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是供热的主要手段, 由于国内人口较多, 冬季到来, 尤其是北方城市, 煤炭是主要的取暖来源, 因此, 北方城市污染比南方城市煤炭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 会破坏到生态环境, 煤炭资源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煤炭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御措施
资源保护 篇2
学校:骊山中心小学班级:五年级一班姓名:
徐晨杰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不过人们总是把环境保护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重在实际啊!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6;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在生态环保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包含着林木资源、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丰富的资源类型,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是促进我国林业领域健康发展重要基础性措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处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1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
1.1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与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
我国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主体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导致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由以前的政府主导转变为以林农为主导的森林资源社会化保护管理体制[1]。所以,在现阶段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中,对于保护管理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是主要的任务内容。在原有的森林资源的管理形式之下,主要进行的是针对林木资源的保护,控制与管理的范围也主要包含在采伐限额相关的内容上,以木材的生产为重要的管理背景,这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虽然能够对森林资源起到保护管理的作用,但却没有规范的遵循森林资源管理市场的经济运行原则,这种相对单一的保护管理模式使得我国的林木业的综合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在今后的改革和管理中,需要对森林资源的采伐以及处置权利进行切实的落实,明确保护和管理规范,满足人们采伐林木的使用需求,达到保护与管理之间的平衡。
1.2 林业资源的不合理流转带来的隐患
林地流转的政策的实行能够起到促进林木行业发展的作用,但在改革过后,我国林地流转方面的法律等规范依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其中的很多管理保护行为都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所以,在林地流转的实际工作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符合规范的问题,其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第一是森林资源的流转工作在开展程序上的问题,在农村地区经常会出现口头上的协议,有的存在流转过程没有经过大部分村民同意的问题,这也是流转流程管理不完善的表现。第二是林农的经营权益受到了侵害,在森林资源的流转中存在价格偏低的情况,这使得林农的实际权益受到了外界市场行情的威胁。第三是林地的使用形式受到了不合理的转变,在缺少监督管理的情况下,很多流转后的林地被用作了建筑用地。第四是生态公益性质的林地的不科学的流转问题,也就是操作过程的不合理,改变了林地的使用性质,这种情况造成了乱砍滥伐情况的频发。第五是林地流转上合同的制定问题,出现了责权不明确的情况,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2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策略探析
2.1 提升观念认识,加强法治教育
想要更好地让森林资源得到保护管理,首先要从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观念认识方面着手[2]。从实际的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来看,大部分都与人们的观念认识以及法治认知程度不高有关,人们对于自己的滥砍滥发等行为并不能有一个明确的严重性以及后果上的认识。因此,其中的错误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地群众缺乏法治观念且受经济等状况的驱使,造成很多人为了维持生计走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道路。所以,要想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实践效率,首要任务是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使其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意义。另外,相关的森林管理部门也应该将与森林资源保护有关系的法律法规大力的进行宣传和推广,重点针对农村地区的群众宣讲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知识,使其树立合法利用森林资源的观念,进而促进保护管理教育的实施[3]。
2.2 严惩毁林占地行为
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占用林地,这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阻碍,这样的违法行为必须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给予制裁。在发现违法占用森林资源时,管理部门应首先进行说服告诫,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的占用林地的事情,如果遇到屡教不改则可根据其违法情节的严重性进行相应地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非法占用林地者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同时也可以起到警告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森林资源的管理,不放过任何一件违法事件,严禁杜绝出现执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等,确保保护管理人员的公正性。
2.3 创建现代化科学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其自身的特点基础上,主要针对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其监督管理等过程进行具体的划分,将管理平台延伸到县级单位,而监管则需要建立在市(州)级单位之中,管理服务延伸到基层乡镇,在这一体系中需要兼顾地级、省级森林资源监管的不同要求,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电子政务形式进行资源数据的共享,建立森林资源经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森林防火联动监管系统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信息体系,在一定管理范围的森林资源的流转中,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林业土地权利也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主要程序进行全面的覆盖,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的形式,将经营、管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3 结语
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增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是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以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都与之有重要的关联,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绩,但是也显露除了一些问题,如乱占林地、伐木盗林等,而伴随着林改出现的林权流转不合规、不合纪的问题,管护责任如何在县、乡、村和农户几级真正落实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教育,提高人们认识,在管护机制的创新和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林旺煜.浅谈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66,170.
[2]马云.林改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形势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5(5):164-165.
[3]何结容.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5):18,28.
资源保护 篇4
1.1 森林防火工作
一是野外用火管理难度大,森林火灾隐患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很多林场内部火源管理比较严格,但是其它林区和耕地与森林交界处火源管理难以控制,上坟烧纸、农事用火、踏青旅游者吸烟、痴呆弄火造成的森林火灾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二是通讯设施不适应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的需要,无法就近调度防火队伍开展扑救,贻误战机,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是近几年在造林规划实施过程中,引进苗木检疫不严格,纯林面积过大,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诱因;二是个别地方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没有抓实,为森林病虫害的传播留下漏洞。另外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无法对病虫害实施有效、彻底地除治。
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森林资源管理出现无人管、无人问的现象,不能有效调动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林木采伐作业活动不规范,存在少批多伐的现象;三是地方林业立法不完善,不能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
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2.1.1 扩大宣传教育面。
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知识,全面提高人们防火意识,减少野外违规用火。
2.1.2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森林资源都分布在基层林场和村庄,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所以,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主要有基层来实施,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做出第一反应的应该是基层单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非常重要。要在林权明确、责权利挂钩的基础上,促使基层单位配备森林防火设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2.2 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
2.2.1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工作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合理配备测报或病虫情调查人员,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建立测报信息档案数据库,定期发布森林病虫害测报信息,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2.2.2 控制病虫害源头。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与林业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保方针,加强种苗生产基地的病虫害防治,严把种苗关。
2.3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2.3.1 加强地方林业立法。
以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促进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以实现林业资源自主管理;出台《义务植树实施办法》,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加快森林资源培育速度,提高群众爱绿护绿意识;对森林生态效益使用补偿办法通过人大立法,实施碳汇交易,减少企业污染排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提高企业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2.3.2 规范林木采伐作业活动。
实行设计、审批、发证、检查、验收人员“五分离”和采伐证审批“三把关”制度(即:乡镇林业站、区县林业局林政科、分管领导三级把关)。确保不越权、不超限、不乱发采伐证。不断加强伐前设计、伐中检查和伐后验收管理,杜绝违规作业,坚决把采伐数量控制在采伐限额以内。
2.3.3 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
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亲自参与研究部署,亲自抓工作落实,从而为搞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将森林资源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区、县、乡镇各级要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对辖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监管职责,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指导和检查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并加大考核督查和奖惩力度,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兑现奖惩。
3 结语
总之,我国的森林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森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品质。所以,人类应该尊重森林资源的自身价值,不得肆意破坏森林、滥伐林木、乱捕、乱杀森林资源系统内的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从而使森林资源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雪东.周薇.如何加强林业建设[J].北京农业.2011(15)
环境资源保护方案 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落实责任,综合治理,健全机制,惩防并举”的原则,规范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有效防范医疗废物环境污染风险,形成随机抽查、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生态环境安全。
二、检查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急救中心等机构。
三、检查内容
(一)建章立制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废物管理责任的建立和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情况。
(二)申报登记情况。重点检查各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按时完成申报登记,申报登记的废物种类、数量和去向是否真实准确(其中19张床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废物送往其他医疗机构集中收集、转移的,可不单独进行申报,代收的医疗机构需做好台账记录和申报登记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废物源头分类、收集、运送、暂存、交接的方法和程序。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准确分类,医疗废物包装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要求,暂存场所要符合规定。要建立登记交接制度,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四)培训工作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医疗
废物管理人员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组织落实(20xx年6月14日前)。制定我县工作方案,召开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医疗废物专项督察工作。
(二)医疗卫生机构自查(20xx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医疗机构全面梳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运送、交接、运输、贮存等环节是否规范,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制定、转移联单制度、专人或专部门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分类收集制度执行情况,按规定对医疗废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情况,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是否存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是否存在非法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等情况。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存档。
(三)集中督察(20xx年6月21日至6月25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组织领导中的责任分工,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实行分类收集情况,使用专用包装物及容器情况,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建立情况,医疗废物交接、运送、及暂存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迎接市级抽检(20xx年6月26日至7月5日)。市联合检查组将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抽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五、组织领导
县卫计局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细化任务措施,摸排基础情况,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主体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效。
(二)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完善医疗废物监管长效机制,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消除日常监管空白,实现医疗废物监管的全覆盖。
试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重点
0.前言
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可以更有效的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总体形势虽然日趋好转,但是,也确有个别地方的政府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屡屡发生。本文就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进行初步探讨。
1.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是以木材生产为主的背景下形成的,以林木资源管理为主,以采伐限额管理为中心,尽管它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本质上有悖于森林资源构成的基本特性和市场经济规律,已成为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瓶颈。现实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严格规定了林木的采伐年限、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同时实行林木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大大束缚了经营者的林木处置权。林改后林农有了经营自主权,成为森林资源的直接管理者,但现实林权管理制度的行政方式尚未促使林业部门在森林资源管理上角色的发生转变和调整,一些审批制度尚制约着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因此,如何明确经营责任、提高经营水平和整体素质,引导经营者可持续发展经营,将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关键。
1.2林地流转不规范
推进林地流转,对促进林业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林地流转还处于初始阶段,林地流转有关法律制定滞后,缺乏切实可行的外部拉动政策,许多行为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在现有林地流转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规范,带来矛盾和纠纷隐患。特别反映在村集体反租倒包后租賃给集体组织成员外的单位或个人的林地流转中,村与村民有的只有口头协议,或虽有书面协议但期限等方面倒置,且未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这一必要程序。调查发现,在林地流转项目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是为了建房而流转。很大部分集体统管山低价流转,严重侵犯林农的权益,导致林农维权不断。没有明确相关责、权、利,使得森林资源火灾、有害生物防控责任难落实;没有按照规定而随意将生态公益林流转为一般林地,使得乱砍滥伐、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如何规范林地流转,确保森林资源得保护、林农得实惠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
1.3管理设备落后
林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发展在比较封闭、落后的环境下,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在管理机制上设施设备更加落后,林权档案管理原始手工化,测量测定目测估算法,经营管理粗放化。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在森林资金源管理方面历史欠账太多,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林业经营者的现代经营需求。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
2.1强化林地管理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坚决克服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强化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缴库和使用管理,凡多收、减收、免收、缓收或者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进一步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确权登记和发放林权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加强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四荒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必须依法进行。认真做好山林权属纠纷处理工作,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争议地区采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对违反者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各省对辖区内进行的非法侵占林地的道路、水电站、输电线路、采矿等建设工程,要组织力量立即制止,对相关单位要依法处罚,并及时报告查处结果。
2.2合理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和强度。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森林采伐检查力度,严把伐区调查设计、拨交和验收关,坚决制止超范围、超强度采伐林木。林业执法机关要强化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和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行为,堵住非法采伐木材流入市场的渠道。重点检查各经营加工单位的原料来源情况,对违法收购没有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合法证明的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要坚决取缔和关闭非法经营加工单位和厂(点)。各省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对本地区林木采伐、运输和经营加工方面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清理本地区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与《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规定,必须立即纠正、废止。
2.3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森林公安等林业执法单位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其执法能力。建立健全重大森林资源破坏案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有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严格执行违反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行政案件报告制度。对森林资源管理混乱,破坏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打击活动。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不管涉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相关人员该行政处分的必须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不得姑息、包庇或者借故不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处理结果,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教育和警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意识。
2.4规范林地流转
逐步规范森林资源的流转,是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由此,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订的有关森林资源流转管理规定。同时,积极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认真开展业务工作,逐步建立配置合理、适应需要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组建要素市场,建立森林资源产权交易中心,对依法流转的林地、林木等生产要素实行挂牌交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森林资源流转的程序、办法,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合法、有序流转,切实保障林农利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林业生态地位的提升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林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依法规范森林资源利用行为,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1.09.
资源保护模型述评 篇7
1、压力的研究发展
“压力”这个词是从物理学领域中借用过来的。Walter Cannon (1932) 可能第一个将“压力”概念应用于人的研究。Cannon主要关注冷、缺氧等类似的环境压力源作用于人的有机体所产生的效果。他推断, 尽管有机体有能力抵挡这类压力源, 但是长期性的或者程度严重的压力源将会导致生物系统的崩溃。Hans Selye (1950, 1951-1956) 拓展了Cannon的观点, 指出压力是有机体生物系统所采用的控制防御手段, 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周围环境的伤害。他称这为“一般适应症状”。特别的, 他认为对紧随警觉、拒绝和枯竭的结果而来的外部压力源来说, 有一个共同的反应。Gerald Caplan (1964) 和Eric Lindemann (1944) 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压力, 认为心理压力是特殊压力事件的产物, 比如日常生活危机或者个体所面临的重大挑战。Elliot和Eisdorfer (1982) 拓展了这种观点, 从引发压力的刺激角度将压力源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目标, 他们概括了四种压力源: (1) 剧烈的、有时限的压力源, 如设法登上正在行驶的汽车等; (2) 压力源结果, 如离婚、失业等; (3) 长期的、间歇性压力源, 如学生的考试等; (4) 长期性压力源, 如慢性疾病。
Spielberger (1966, 1972) 在研究中也非常注重压力事件的分类, 但更注重评估这些压力事件时的个体差异, 提出了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观点。他认为如果某一事件对身体的自我或者现象学上的自我有威胁, 那么这一事件就会对人产生压力, 他分别称之为身体威胁 (physical threats) 和自我威胁 (ego-threats) 。尽管不同个性的人们对身体威胁的反应较为一致, 但是对自我威胁的反应则与其个性特征有关。借鉴压力研究中的认知观点, Higgins等 (1992) 认为压力是促使一个人内心产生不平衡状态的原因。可见研究压力有很多方式, 对压力的见解也很多。可以说, 压力是一个过程, 任何一种压力的构成, 除了压力源存在之外, 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对峙性情境或事件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形成威胁;二是当事人不能对压力源进行有效的应对。这其中, 个体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此环境所作的认知结果成了压力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
2、资源保护模型
Stevan E.Hobfoll (1989) 提出的资源保护模型可能更确切地反映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压力现象, 它也许能架起环境与认知这两种观点之间的桥梁, 更全面地解释压力环境下的行为。这个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努力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 并且威胁他们的是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损失。资源保护模型中的压力概念也来源于这个模型的基本原则:个体对环境的心理压力反应, 这类环境包括: (1) 资源净损失 (net loss) 的威胁; (2) 资源的净损失; (3) 资源投入之后资源再获取的缺乏。所以, 感知到的以及实际的资源损失或者资源再获取的缺乏都足以对个体产生压力。
2.1 资源与损失的概念
“资源”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对理解压力是很必要的。这个模型中, 资源被定义为个体认为有价值的那些事物、个性特征、情境或者精力, 或者为获得这些事物、个性特征、情境或精力而需要的方法, 如精通、自尊、博学的足智多谋、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等。这个模型将资源分为四类:一是实物资源, 它的价值, 或者因为它们的一些物理属性, 或者因为鉴于它们的稀有程度和费用而获得的身份价值。二是情境,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所追求的对个体或者群体有价值的非实物资源, 如婚姻、对未来工作的希望等。三是个性特征,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本身所具有的应对压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四是精力, 它包括时间、金钱和知识等资源, 这些资源很有典型性, 这不是因为它们内在的价值, 而是因为它们能帮助人们获得其它种类的资源。
周围的环境状况经常威胁或引起人们的资源损失, 它们可能会威胁人们的身份、地位、经济稳定性、爱人、基本利益或者自尊, 这些损失主要针对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对人们的有用价值, 二是资源对人们的象征价值, 象征价值可以帮助人们确认他们自己是谁 (Brow n&Andrews, 1986;Cooley, 1902;Erikson, 1968;James, 1980) 。如果这些损失没有直接影响到个体, 那么其产生的压力反应可能就不太明显。
2.2 资源复位
资源保护模型认为, 尽管资源的损失能对个体产生压力, 但是个体可以使用其它资源来弥补此资源的净损失 (Pearlin, 1981) , 资源复位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对职称考试失利的解决方式就是再参加此类考试。当无法实现直接的资源复位时, 人们也可能会采取象征性的资源复位或者间接的资源复位。人们在资源复位过程中会使用一定的认知和行为策略。人们会大致判断他们潜在的损失, 并且分析采用某种策略应对压力时成功的可能性或弥补损失的可能性。至于人们采用哪种策略去应对压力, 这与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理性程度等息息相关。这样的策略会因个体的情绪情感等问题而具有个体差异。
当然, 资源的分布不是均等的, 人们如果缺乏弥补损失的资源, 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即压力的螺旋式发展, 他们也可能会通过获取更多能够拥有的资源来尝试高代价低成功率的损失控制策略, 如果他们不这样做, 就会有失望或绝望的感觉, 并导致进一步的损失。
2.3 资源评估
在理解资源评估时, 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客观损失, 而且要考虑造成损失的社会性因素, 注意社会角色、社会发展等造成的压力。
2.3.1 注意力焦点的转换
个体保护资源时可能会采取的一个途径是对威胁的再解释并将其看作挑战 (Kobasa, 1979, 1981) 。因此在特殊的条件下, 人们经常会注意他们可能获得的资源, 而不是他们可能失去的资源。这种情况并不是针对所有压力源 (Hobfoll, 1985a) , 因为许多损失几乎没有补救机会。对于许多日常性压力源, 由于资源评估的个体差异, 其产生的压力大小程度也会不同。
2.3.2 资源再评估
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对受到威胁的或者已经失去的资源进行再评估来减少或消除自己的损失感。这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 因为这与忍受压力及与压力源作斗争不同, 人们只是改变他们对事件和结果的解释就可以了。对资源的高估或低估可能会与个体的自我发展或世界观等有冲突, 然而这也表明与资源的实际价值相比, 资源的评估价值对压力大小影响更大。
2.3.3 资源净获得的期望
资源保护模型预测了人们暂时没有面临压力源时的行为。这个模型认为, 当暂时没有面临压力源时, 人们为了弥补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会努力发展盈余资源, 以阻止资源的损失或者进行自我保护。当人们获得了盈余资源时, 可能会感到安宁;相对的, 当人们不能获得盈余资源时, 将把这看作是一种损失, 是一种对预期收获的损失。Schönpflug (1985) 也认为, 为了预测人们的压力反应, 付出资源的代价必须加进消极的结果或者减去积极的结果。资源保护模型还认为当人们投入其它资源来丰富现有资源时具有长远眼光, 如人们对亲戚或邻居的帮助, 这不必要求当时就有回报。
3、简评
资源保护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压力的研究领域, 指出了许多可验证的方向, 鼓励研究者采用更具理论化的方法去调查。这个模型强调资源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 鼓励人们通过测量行为上或者认知结构上对资源的操作化定义, 或者通过寻求临床医生的评估去研究客观的可观察的资源, 这样还可以减少对自我报告法的依赖程度。当然自我报告法在资源保护模型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即能较好地判断个体是否全面地考虑了他们对资源的适合性要求, 并尝试着去预测某种资源满足或弥补特殊要求的适合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更细致的去描述某种特殊要求是怎样通过某种资源来满足的, 并且资源替代、资源复位和资源投资可能能提供一种较为明确的表达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对造成不同损失的资源的调查, 可以研究资源种类、多少等对损失程度的影响。资源保护模型也提醒人们, 由于损失的螺旋式上升和资源投资的预测性, 以及事件本身随时间发展的变化性, 注重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随时间如何变化变得很重要;另外, 由于这些过程都能导致资源的潜在损失, 所以资源与损失的因果关系也变得很重要。
当然, 如果仅仅认为能减少损失或者促进资源净增长的资源才是有益的, 那么在某种情况下资源实际上也可能是有害的 (Hobfoll, 1985b) 。虽然资源保护模型中使用“资源”这个词, 但仍要持一个科学的态度, 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多途径研究, 才可能正确地解决区分积极的与消极的资源等问题。
摘要:资源保护模型从资源的角度对压力给予了独特的解释, 认为人们努力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 并且威胁他们的是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损失, 这些损失都足以对个体产生压力。本文将介绍这种代表压力研究一个方向的资源保护模型。
关键词:压力,资源保护模型,资源,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丽, 张日晟.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1]刘丽, 张日晟.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
[2]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49-51[2]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49-51
[3]王道阳, 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 交通高教研究.2004 (6) [3]王道阳, 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 交通高教研究.2004 (6)
[4]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4]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
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篇8
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新闻发布会的资料,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4, 全国各地森林覆盖面积不一, 森林分布不均, 森林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第6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比此前上升了1.66%, 达到了18.2%,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但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hm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7.95hm2, 居世界首位。我国森林从东到西分布不均, 东部森林覆盖率较大, 比例约占全国的34%, 中部地区为27%, 西部仅为12%[2]。以甘肃省为例, 根据省林业厅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 到2014年底, 甘肃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已达49个, 保护区总面积805.45万hm2,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9%[3]。
2 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现如今, 全社会共同的追求目标是保护生态安全, 稳步推进生态建设, 因此, 森林资源对治理土地荒漠化、洪涝灾害及维持物种数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 又要当好生态文化的建设者。森林资源的发展在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 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生态灾难和自然灾害都与林业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林业建设与发展, 可以减轻自然灾害,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研究表明, 森林年有效含水量为9855t/hm2, 由于森林形成后, 植物根系较发达, 持土能力较强, 同时森林系统中的草本及枯枝落叶层减缓强降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刷, 具有控制水土流失作用。另外, 森林可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优良的栖息场所, 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基础保障。第三,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 向大气中提供大量的O2, 还可以吸收CO2, 具有调节小气候, 净化局部空气,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功能[4]。由此可见,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应用, 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 还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 干旱缺水, 森林资源相对匮乏。河东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河西地区风沙危害较重,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这些自然环境问题长期制约着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保护森林资源任务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3 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3.1 滥砍盗伐
过去人们森林及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燃料及房屋建设的需求较大, 对森林资源进行无节制的乱垦乱伐, 造成开荒和森林滥伐现象严重。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开始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逐渐增大, 个别地区出现森林生长量小于消耗量的现象, 给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森林资源属于国有资源, 国家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其进行开采[5]。然而, 由于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变大, 各个地方出现了大量控制计划外的森林资源开采, 不合理的开采计划对森林资源的更新产生严重的影响。
我国木材消耗量较大, 过去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森林资源的发展前景, 若不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最终将导致用材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 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因此, 应加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 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 使森林资源有阶段性的开发使用。现如今滥砍滥伐现象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减少不合理的采伐量。只有通过加大森林滥伐的监管执法力度, 健全森林保护法规, 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才能真正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因此, 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正常开采量, 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病虫害严重
近几十年来, 中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 重大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对中国森林资源构成巨大威胁, 尤其是经济林病虫害的影响和损失更严重。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知, 人工林面积的逐渐增大与病虫害发生频率呈正相关趋势[6];林分发生改变, 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不合理的农药使用等也是病虫害大范围发生的主要原因。
对森林资源而言, 加强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的一个重要环节, 进行病虫害防治对森林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森林资源形成过程中, 一旦发生严重的病虫害, 会使森林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 影响到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及成材量。然而, 在实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 由于技术手段问题的困扰, 相关人员很难做到对病虫害进行预测及病虫害发生后的有效治理, 这对森林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中可以发现,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化学药剂防治只能应急性的使用, 主要应以生物防治为主, 即利用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培育和种植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树种等方法, 同时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能力及植物的检疫工作。
3.3 森林火灾
在我国, 森林火灾发生频繁, 对森林植被的危害严重。森林起火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自然火源多为雷击火, 其发生的概率很小;绝大部分起因是由人为引起的, 在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 人为疏忽起火、刻意纵火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森林资源极其可贵, 但我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 森林火灾防治是现阶段林业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森林防火需要全民参与, 首先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 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要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林区作业点及森林公园等地区的宣传, 同时要进村入户开展宣传, 从而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 参与森林防火事业的自觉性。其次, 要加大火源管理, 禁止一切野外生火取暖、吸烟等用火行为。必要的生产用火需经防火指挥部门严格审批后方可使用。第三, 要落实防火责任, 建立林区防火队伍, 健全防火预案,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森林防火巡逻队, 将林火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4 地方林业工作中的问题
武威市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 地区森林涵养水源作用重要。由于该地区由于毗邻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面临着荒漠化的严峻考验, 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 当地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草等政策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更明显的看出林业发展在当地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 随着林区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以农、牧逐林等破坏林草植被的矛盾比较突出[7], 通过农牧民整体搬迁, 使被破坏的林草得到相应的恢复。在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等工程后, 林区采取了严格的封育管理措施, 使森林资源得以恢复, 但长期的封育也逐渐造成林分结构失调、天然更新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后期投入的问题, 使造林后的维护较难。天然林区及人工林区道路交通、护林站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 使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的工作任务更加重要。
5 结语
首先, 应该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多重功效。森林资源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关键和纽带, 不仅为人类社会供应木材、薪柴、原材料等, 还为改善生存环境及局部小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在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认识的逐渐加深,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成立自然保护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等工程, 注重森林资源使用的控制, 尽可能减少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影响, 使林业的发展具有可观的前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更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喻杰.关于森林资源保护中的若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4)
[2] 潘立增.关于森林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J].农业与技术, 2015 (10)
[3] 金秋艳, 马存世, 顾振东.甘肃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J].甘肃林业科技, 2015 (1)
[4] 胡小柯, 魏怀东, 丁峰等.甘肃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J].甘肃科技, 2008 (23)
[5] 陈雷.浅谈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神州旬刊, 2012 (25)
[6] 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6)
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 篇9
1 保护森林资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植树造林, 是我们一直以来所传扬的口号, 森林、自然, 也是我们一直所向往的绿色家园。所以, 造林、护林成为了我国保护森林资源工作的首要任务, 但是, 在工作的进行中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阻碍。以下是在保护森林资源工作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1.1 造林质量差
造林, 不仅仅是挖坑、栽树苗那么简单的体力劳动, 有很多人都只看重了形式, 投入的时间和劳力不少, 取得的效果却不差强人意。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缺少科学造林的意识, 不注重选种、检查验收、抚育的过程, 受到人类和动物的破坏, 造成''植林不出林、在树不见树, 树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差的现象。
1.2 乱砍滥伐
近年来, 人类为了个人、单位、当前的经济利益, 不惜乱砍滥伐、破坏植被, 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偏远山村, 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薄弱, 带头破坏森林资源, 为了一己之利, 将以后产生危害的影响抛之脑后, 毁林开垦、乱占林地、偷砍滥伐、乱采滥挖, 渐渐的, 我国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 越来越珍贵起来。
1.3 火灾和病虫害危害严重
危害森林资源最强大的杀手应非火灾莫属, 森林火灾的发生可谓是防不胜防, 有可能是人为火, 也有可能是天然火,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火势凶猛, 涉及面积大, 扑救起来非常困难。另外,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森林病虫害繁殖快、种类多、分布广, 再加上有关部门在监测、预报和防治上的技术落后, 危害十分严重。
1.4 森林经营水平低
科学的经营管理, 林木的生长率才能够提高, 管林要明显高于造林, 反之, 森林资源则会增长缓慢。我国森林普遍经营水平偏低, 致使造林难以成林, 森林只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虽然植树的数量多, 造林面积大, 但森林覆盖率增长却甚微。
2 保护森林资源工作的方法与建议
2.1 抓好森林防护工作
森林防护工作在保护森林资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火灾、病虫害等不可抗拒的森林灾害, 只有通过全面、认真的防护措施才能保证森林资源不会急剧的下降。林业有关负责人要加强对森防工作的指挥, 要全面实行林防责任制, 提前做好森林防护安全措施方案, 强化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尤其是在节假日, 更要提高警惕, 防护基础设施、工具要配备齐全, 加大监控力度, 制定昼夜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同时还要加强护林人员专业技术培养, 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与指导, 明确岗位的责任, 随时待命、随时巡查, 对排查出的森林隐患及时整改落实。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 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森林防护工作, 采取随机抽查、跟踪访问等方式, 避免大的森林灾害发生。
2.2 加强工作管理制度
三分造, 七分管。造林再多, 若管理制度不到位, 植被的覆盖率也不会加快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同时要多加进行管理工作, 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才能使森林资源保质保量。林业建设人员应认真编制森林资源规划方案, 既要长远规划, 又要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充分考虑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 要分阶段、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制定森林采伐数量标准, 加强采伐许可证的管理, 使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 加大对森林产业的资金投入
森林产业是一项具有社会性质的公益事业, 是一项全民行动、人与自然互助的义务事业。加大对森林产业的资金投入, 就是要以营林为基础, 加快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与恢复。在财政、银行、税收、群众中筹集资金, 投入到护林道路、交通工具、培植工具、护林监测设备等的基础设施设备中去, 改善护林造林的工作环境, 解决基础设施落后、林业工具不足等问题。考虑到森林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慢的特点, 国家还要争取扩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范围, 保证林业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 制定优惠的政策, 提高补偿标准, 鼓励个人和单位做好保护森林资源的工作, 调动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奖罚分明, 力求种活一片林子, 带富一方人民。
2.4 健全林业法制, 依法治林
法律, 是除恶扬善的有力武器。那些滥砍滥伐、乱排乱放、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耕地、绿地等, 使保护森林资源受到威胁的案例都应该受到严厉惩治。最近几年, 出台了许多有关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 切实有效的对森林资源进行的防护。依法治林, 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保证。用法律的令牌,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制定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 坚定造林护林观念, 建设和完善林业机构, 认真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法规, 严格依法行政, 执法守法, 以治标治本的原则, 依法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业发展稳定, 让森林资源在法律的屏障下逐渐庞大起来。
3 积极宣传保护森林资源
随着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 媒体宣传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报纸、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高举封山植树, 退耕还林的旗帜, 大造舆论, 使这项建设家喻户晓, 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体会到林业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保护森林资源, 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林业有关部门干部人员要深入山村进行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工作, 真正把精力落实在实际上, 从根本上做工作, 转变村民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 不断灌输村民的法律意识, 通过宣传学习法律法规, 让村民们了解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重要关系, 从源头上防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论
青山不老树为本, 绿水长流林是源。人受伤时, 人会流泪, 会有他人去照顾, 树受伤的时候, 有谁会去保护?人类是离不开森林的, 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 而且森林回报给人类的礼物将远远大于人类轻而易举的贡献。森林, 是人类的朋友, 作为人类的我们更要自觉的争当保护森林资源的好卫士, 建设节约型社会, 提倡低碳生活, 自主发扬保护森林资源的精神,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用心去呵护森林、去呵护那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去呵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让我们手拉着手, 共同打扮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和谐美好世界, 为保护森林资源事业献一份心、出一份力。
摘要:森林, 是人类的守护者, 也是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 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我们生活环境的周围, 处处可以看见树木的影子, 房子、筷子、家具等等, 可以说森林资源与我们人类是息息相关的, 倘若森林资源出现问题,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 保护森林资源是我们永远坚守的责任。本文就我国的森林资源问题做一下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保护,森林资源,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杰.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1-25.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篇10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1 森林资源是我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
1.1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环境法颁布以来, 作为我国陆地资源之一的森林资源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国家加大了对国有林业资源的使用及规划, 确定了林业资源是自然资源之首, 是我国陆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保护是水土资源, 大气能源, 气候调整, 生物繁衍的前提和基础, 对整个资源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防治土地沙漠化, 减少自然资源的水土流失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森林资源定义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国家需要重点保护和培养的自然资源。
1.2 林业发展是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关键
纵观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史, 林业的发展在自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自然经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有力保障。一系列可观的数字显示出, 林业产业的丰硕不分规模都有着长足稳健的发展。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直至最后的上市、营销都为国民经济创造了不匪的利润。因此治理和重塑森林资源就是在调整国民的自然生存环境, 同时也是在改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森林资源保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农民意识淡薄, 轻造林, 使采伐迹地递增, 林分质量下降
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对森林资源保护认识不够。林粮间作现象很普高, 这是影响造林成活率主要因素, 对林木保护意识很不强, 只考虑眼前即得利益, 以种地为主, 还林为辅, 真种地假还林, 造林成活率较低。同时, 由于2005年以前《森林法》有关侵占林地刑事处罚法律依据没有量化标准, 非法开垦林地无法定罪, 致使部分农民无视法律约束, 非法开垦林地, 致使发生了大面积的滥砍盗伐、毁林开荒现象, 这之后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通过扩地边、拱地头等蚕食方式, 毁林开荒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2.2 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执行难度大
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 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 并由此制定森林年采伐限额。森林年采伐限额是保证森林资源“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在大部分林业产材县却普遍得不到有效执行。采伐限额的难以执行归根结蒂于农村的乱砍滥伐现象。缺一技之长的山区农民, 把采伐林木当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黄金通道。这其中当然有部分人通过合法渠道达到致富目的, 但另有部分人则经常超计划采伐或无证采伐甚至盗伐林木, 以此谋取非法利益。
2.3 林政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偏低, 但却从事着管理、指导辖区内的一切林业生产活动。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包括育苗、造林、抚育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等营林业务;同时必须熟读、精通《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法规政策, 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完全信任林业站复杂繁重的工作。
2.4 木材流通秩序混乱, 非法加工普遍
经营者利用人熟、地熟优势, 白行进山收购木材, 转手倒卖, 谋取暴利。一些盗伐、滥伐的林木经过他们转手顺利进入流通市场, 助长盗伐、滥伐风气, 增加林政管理难度, 同时干扰国家木材收购计划的完成。
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3.1 强化木材流通秩序管理
要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 运输木材必须持有林业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要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进行合理布局, 控制总量。要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原有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 淘汰规模小、资源消耗大、附价值低的加工企业。对违法收购木材的, 取消其经营加工资格。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无固定场所、无正当木材来源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木材加工企业必须合法经营, 使用木材应该建立木材收购、销售明细台帐, 严禁收购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
3.2 改革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林业管理职能部门要按照森林分类管理、分区施策的要求, 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 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模式, 逐步建立积极有序的森林经营体系、公正透明的指标分配体系和规范便民的采伐审批体系。一要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公布采伐限额数量以及森林采伐管理政策, 公开采伐限额分配和审批情况, 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二要建立采伐指标公开公平分配制度。采伐指标分配实行阳光操作, 分配结果在政府驻地向社会公告公示。三要简化采伐审批程序, 可依据林权证直接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四要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森林经营者对伐前、伐中、伐后自主管理, 林业主管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五要坚持凭证采伐制度, 规范采伐证管理, 采伐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发证合格率达到100%。
3.3 狠抓落实, 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在本辖区内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 提高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要严格执行野外用火许可制度, 各林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本辖区内野外用火监督和野外用火审批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和落实扑火预案。建立森林防火应急小分队和防火物资储备库, 在重要区域, 进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3.4 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3.4.1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以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 强基础、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森林公安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要求, 不断强化队伍教育和管理, 着力在提高民警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认真落实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3.4.2 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严格队伍管理
认真遵守执行考勤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警车使用管理规定, 继续坚持把禁踏“三条红线”、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六个不准”作为队伍管理的重点。提高办案、办事质量和效率, 在办案过程中, 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 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 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贯彻“谁办案谁负责, 谁审核谁负责, 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 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账。
3.4.3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树立林业执法威信, 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特情”和“耳目”, 对森林资源较好、交通方便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和重点人员实行监控。
4 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已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引导人们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及怎样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是我们每一个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 也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林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林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城市滨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途径 篇11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滨水区现有的开发模式分析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的建议,进行了分析。在景观规划三元论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以管理、控制和使用为核心的“1+2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来寻找城市滨水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 “1+2模式”,开放性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史看来,城市中的滨水区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从古至今,都市的形成都与水系密不可分。在当今社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中有就60%是分布在沿海地带的。并且世界上有70%的人是居住在滨水城市[1]。在古代,中国筑城理论就有说到“以山着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可见水系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从城市的构成要素来看,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的意义和价值非常巨大,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地位显著。它对整座城市的整体感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形象的丰富都极为重要[2]。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Charles Moore提到,城市滨水区不但是人们远离生活压力之地,同时也是城市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机遇。城市中的滨水区是人類珍贵的资源,加进着人和自然的亲近,是人们在压力锅式城市生活中获得放松自我,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3]。
滨江区是城市空间中最具有特色价值的地方,城市的多重功能都汇聚于此,包括城市的风貌景观展现、城市的道路交通、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特色资源,因此,城市滨水区具有不可代替和不可再生性[4]。
2 城市滨江景观资源概述及问题的突出
2.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在城市中临近河流、海洋等的土地。其概念就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区域的总称。其概念是相对于自然状态的滨水和乡村滨水区来说的,具有更多的人工性特征,它也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5]。
2.2 城市滨江景观现存的问题
2.2.1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城市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无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湖泊等,造成许多水体水质恶化,无论生活指标还是视觉感受层面均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公众对于这种环境只能望而却步。长期不合理的开发也致使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退化,滨水景观的动态、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6]。
2.2.2管理的混乱与力度不够
滨水区域土地与管理权属复杂,往往涉及诸如规划、水利、环保、国土、园林等部门,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执行统一的建设和管理,在滨水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职责不明、监督不利等问题。发生在武汉长江河道内的号称“中国第一亲水楼盘”的“外滩花园”炸楼事件,就生动的说明了滨水土地开发管理混乱之严重。
2.2.3开发的盲目性与掠夺性
一些城市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将河道随意填埋或改成暗沟,是城市原来完整的水系变得支离破碎。建筑用地的一再入侵,非生态化的建设,使得滨水资源遭到掠夺性的破坏,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2.4开发方式的单一
我国城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卷入城市滨水区开发这一世界性潮流,目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滨水区的建设与开发之是停留在单一的物质层面。一些城市在滨水区景观资源的开发模式上单一,没有创新,致使一味的模仿抄袭。滨水城市的确以某种“典型”形式发展着。可是,必须铭记的是“典型”形式并不适用于任何一座城市,滨水城市的发展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其自然的地貌特征与独特的历史[6]。
2.2.5忽视了公共利益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常常交织着政府、开发商和市民之间相互斗争、妥协的过程。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方面,社会力量对市场力量的牵制是必要的,社区组织是帮助社区发展和保障公众利益的关键,针对滨水区再开发“繁荣”景象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社区组织正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不能寄望于以一个大型滨水区项目来完全拉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忽视滨水区再开发的社会内容,已变得越来越危险。
3基于现状提出的“1+2模式”
3.1“1+2模式”的意义
纵观国内外滨江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市滨江地带治理观念经历了由单纯的符合工程设计原理向符合自然原理及生态原理的转变。“1+2模式”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这里的“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人的需求”为前提,而是以“人的参与”为前提。传统模式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属于规划师取得规划结论之后再来征求市民的走过场式公众参与模式,而公众对于这种保护利用规划参与的兴趣也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规划模式途径单一、开发过度、功能单一、景观无特色、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产生的核心应该说本质上是属于“人”的问题。
“1+2模式”的提出正是试图探索一种开放性的城市建设模式,将城市建设的过程透明化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争取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树立起城市建设的主人翁精神,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内容所涉及的社会分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政府的服务管理内容,在重大建设项目中,规划部门与相关建设单位在现阶段的前期主导工作中还是不可替代的,主要体现在城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组织,项目可行性的调研,基础资料的整合,但这一切都应是本着为民众能更好的参与城市建设为目的工作,而不是一味的迎合领导需求,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应进行广泛的意见听取与论证。其次,规划控制内容,在项目进入到规划设计阶段时,设计者与规划管理部门应是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关系,要使规划既能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又能达到政府的建设目的,更要契合时代的发需要,这种规划需进行开放性的规划控制,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对于规划人员与主要使用者意见的听取与采纳,而不将上级领导的意见视为唯一标准。再则,民众使用内容,在项目落成后,上级主管部门往往面临着后期维护的巨额成本问题,这主要是民众对于项目环境的维护管理意识薄弱,一方面市政府积极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处罚规范民众的使用行。另一方面是民众对于一系列法规出台的不理解,对于这种局面我们能否通过政府引导的民众自我规范使用为前提的开放式使用。
3.2“1+2模式”的内容及相关概念
3.2.1开放性管理
在规划设计中政府机构、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规划管理部门尤为突出,一方面要满足上级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戳穿开发商的“阴谋诡计”并予以纠正,最后还要接受公众与媒体的监督管理。近些年来不少省市的规划部门“一把手”先后因城市建设中的管理腐败问题落马。杜绝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各种市民和社区的领导机构的沟通渠道,尤其是涉及大型工程的选址、规划与实施等过程的沟通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规避了个别单位与个人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具有一定作用,进而达到日后大部分人对于政府所主导的大型项目的建设意图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3.2.2开放性控制
城市建设的开放性控制主要是指规划设计者与民众对于项目规划阶段与实施后的自主控制。这首先需要摈弃设计者在规划设计阶段中的作用仅仅是为政府多出方案辅助领导做出决策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规划设计在施工阶段很可能被改的面目全非,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让城市居民与设计师共同探讨的结果占据主导地位,因为通过后两者探讨初步方案的过程可以为拓展思路、形成多个概念设计提供不同的途径。
3.2.3开放性使用
开放性使用是一种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方式实现以民众自主管理为主体,政府机关监管为辅助的开放空间使用模式,对于原来在城市开放空间建设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关来说需要通过转换思想与部门职能,组织以民众为主的民间专家团体与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团体同政府机构共同协商有效地设计途径及最终方案,让民众从项目启动开始便有强烈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城市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为民众在使用开放空间时能形成自我管理与监督行为提供有效途径。
4 结语
美國心理学家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国家的强盛也带来了一批国家精英阶层的崛起,这批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眼界,知识储备丰富,觉悟较高,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这种觉悟与国家的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催生了许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也正是国家借此时机对这部分人给予了一定意义上的开放政策,使其借助改革春风的浪潮迅速的扶摇直上。如果只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只要在建设的管理、控制、使用三个方面加以适当引导与开放,相信中国的普通民众在不远的将来都会成为民间领域的专家,进而对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如同很难预测未来我们的生活一样,滨水带景观作为山地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形态是很难预测的。但随着政府和大众对滨江资源的重视,打造亲近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滨江景观成为了大家共同的期望[7]。
参考文献:
[1]王颖,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1):13~17.
[2]张沛佩.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3]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规划信息,2001,25(7):41~46.
[4]扈万泰,翟长旭,周涛.长江上游城市滨江地带规划与发展研究—基于重庆滨江道路建设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7.
[5]廖柏寒.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
[6][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编.马青,马雪梅,李殿生译.都市滨水区规划[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资源保护 篇12
人们通常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反对人类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3]。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中,人类活动都被认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干扰。此外,还有折中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空间或生境,同时给人类活动分配其他的空间。但是,还有一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人员旨在阐明,保护和开发应视为互相促进的[4]。因为畜禽的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更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以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更值得我们讨论。
本文的目的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要表明开发促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第二,是当开发和保护同时考虑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特定问题;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经验。
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1 活体保种是主要方式
在实践中,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是采取原产地活体保护的形式,也就是说,农民将饲养的活体动物作为他们正常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国际科学界最为推崇的方式[5]。冷冻保存遗传材料和移地保护活体动物通常都是辅助方法。原产地保护受到推崇有三个原因:一是在将来必要的情况下,原产地保护是真正有可能从保存的遗传材料中重建种群的方式;二是某些动物的遗传材料还无法实现冷冻保存(如家禽的胚胎),并且目前已经成功实现的一些畜种(如驴、羊、猪、鸡)精液的冷冻保存并不保险;三是保存活体动物是使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唯一途径,因此能够确保科学和文化价值与所保存遗传资源紧密相联。
1.2 畜禽遗传资源处于进化过程中
采用活体动物保护的结果之一是种群受到几种进化压力的制约。原产地保护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选择,因为养殖者并非随机选择自己饲养的动物。遗传资源的进化在多大程度上应该被接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然而,有几种观点反对过于严格的保护观念[6]:首先,进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保持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接受种群育种目标的变化是防止它消失的唯一方法,例如,1970年代法国的奥布拉克牛(Aubrac),1980年代挪威的挪威红牛(Norwegian Red)[1],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选育的美利奴绵羊(Merino)[7]。
1.3 养殖场户处于保种工作的核心位置
原产地保护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养殖户处于整个过程的核心位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呼吁“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2]。养殖户既是畜禽遗传资源管理者也是使用者。他们的参与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确定品种和育种目标,实施遗传管理制度,开发品种的价值链。
2 开发促进保护
2.1 利用经济附加值进行商业性开发
因为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是由养殖场户保种的,所以充分利用畜禽的经济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8]。这也是唯一能够避免保护工作过度依赖育种爱好者的自愿或财政拨款的方式。通过地方品种生产地方特色产品,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反过来,地方品种保护工作也从产品开发中受益。
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的优良性状,加强特色品牌产品的商业性开发,以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苏太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猪肉产品全部通过自设的50多家专卖店销售,太湖猪纯种肉猪开发定位高端市场,售价高达100元/kg[9]。东海种猪场年生产“古淮”牌优质商品淮猪7000头,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50%以上,同时,还获得世界动物福利养殖最高五星级金猪奖,不断提高淮猪及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在国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布列塔尼黑牛(Bretonne Pie Noire),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稀有牛种。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布列塔尼黑牛就被列入了保护计划。饲养人员不仅保护该品种,还开发了不同的饲养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升级产品和品种。大多数专业的饲养人员开始在农场内加工牛奶,并建立商业网点,包括乳、肉制品直销点、有机农业营销网络、农贸市场销售点以及定点供应的餐馆。一些饲养人员在从事养殖的同时,也在农场门口销售牛肉。此外,许多拥有土地的人购买少量的牛来维持景观或用于自己的消费。这些养殖场户在进行开发的同时,严格遵守当地遗传多样性管理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布列塔尼黑牛的实际种群规模逐渐从1976年登记的311头增加到2011年的1554头[10]。
2.2 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保种效果
虽然开发有时也会与保种的目标产生冲突,比如,在确定什么是真正“好”的畜禽品种或优良性状方面存在分歧,开发的过程也可能影响选育标准的确定,但是,不进行开发则更不利于保种。法国猪种--西部白猪(Blanc de l'ouest)就证明了这一点[11]。这种稀有品种主要饲养在法国布列塔尼区,法国一半的生猪产业均分布在此。2005年,西部白猪的饲养者主要是农民、育种爱好者、退休人员和公园等公共机构。养猪技术研究所开展的定期评估证实,饲养者们坚持使用推荐的方法保护该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西部白猪的数量仍在不断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对该猪种的开发工作明显滞后,饲养者很难找到产品销售网点。
3 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协同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措施。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国内外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附图)。
首先,品种开发的动力能够吸引新参与保种者。近年来,江苏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价值就吸引了不少经济技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参与保种[12,13]。苏州乡韵太湖鹅有限公司是由苏州云兰奶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金坛米猪原种场由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外种猪生产基础上投资建设;沙乌头猪由海门市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收集和保护。在国外,比如加斯科涅猪(Gascon),一个保护风干火腿原产地名称的项目与此猪种有关,因此,当地创建了联合育种协会。此后,加斯科涅猪的群体规模得以扩大,注册了商标,产品的声誉也由此增加。得益于这个新开发的项目,新的饲养者被吸引参与加斯科涅猪的保护[14]。在参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整个市场链的相关人员关注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尽可能达到品种、产品的标准),还包括与创造附加价值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新参与者的加入会带来品种管理方式的变化。马内奇黑头奶绵羊(Manech Tete Noire)的案例表明,在两方保种者中产生了争议[15]。一方参与育种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增加奶产量的同时保持蛋白和脂肪含量。另一方则关注的是该品种的标准性状,尤其是角的形状、适应山地放牧的能力等。在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协会,代表两方保种者的折中意见,并由该协会负责管理该羊种的育种工作。
第三,开发的过程可以引起育种目标的改变。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用绵羊地方品种[16],近年来,江苏在已有苏州种羊场和东山湖羊保护区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泰州市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江苏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湖羊种质企业,在保持湖羊羔皮优良性能的前提下,使其肉用性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国外,大多数布列塔尼黑牛育种者的品种开发项目严格遵守该品种的管理计划,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只要对品种保护不构成威胁,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选育标准[10]。
第四,品种开发的力度与饲养该品种的农业系统的变化紧密联系。比如江苏的海子水牛[17],历史上曾是沿海地区运输海盐、水产的得力役畜,形成了体躯高大、役力强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产区农作制度的改变,养牛业使役需求下降,海子水牛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以来,产区加大了培育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肉用牛的力度,海子水牛群体数量保持稳定,并显示出较好的开发前景。
第五,当不同观点出现,他们可以并存,也可能产生争议[14]。这种争议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比如在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达成协议。首先,从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是克服可能矛盾的第一步。其次,有必要创造表达和讨论不同观点的平台。
4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复杂的多元素相互作用
目前,在自然资源管理中,针对许多失败的保护项目,学界和管理部门已经在呼吁将保护和开发进行融合。特别是,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资源保护区已经很常见,比如保护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18]以及本省的国家级二花脸猪保护区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19]。但是,重新思考资源保护与开发结合的管理方式仍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当地实施者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
地方品种的原产地保护计划一方面要考虑饲养、管理和使用这些生物资源的参与者,以及这些参与者的项目、技术和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在确保保护方案有效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开发力度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资源本身的进化,就必须理解开发力度和项目的范围。
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的原理是相同的。然而,对于同时实现保护和开发这两个不同的目标的可能性,许多参与者仍表示怀疑[18,19,20]。尤其是在生态修复领域,产生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决定将来的行动之前,用来评估群体或环境状况的参考状态是什么?争论的出现取决于倡导者是处于“固定论”还是“进化论”的位置。事实上,从“固定论”的角度,这些品系、物种和种群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意识,人类尊重自然,也更多地强调保护政策。从“进化论”角度,基于达尔文的理论,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人工干预只是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诸多选择性压力之一。
遗传资源保护真正强调的是动态的保护。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护畜禽遗传资源适应未来的能力。对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回顾[14],我们看到的是生物资源与饲养者社会化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而不是保护资源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该领域的许多工作都在关注可能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21]。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刻意的行为和群体动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控制这些相互作用,从而确保遗传资源具有适应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