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2024-09-14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精选12篇)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篇1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汨罗市境内,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8″~113°10′6″, 北纬28°47′19″~29°3′59″, 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954.1hm2。所在区域属江河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区过渡区域, 并以江冲积平原地貌形态为主。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 呈现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

2 湖南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

2.1 湿地类型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中的湿地分类系统, 依据野外调查结果, 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主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大湿地类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 (表1) 。

2.2 湿地结构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湿地斑块划分标准, 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类型小班区划, 经GIS软件求算, 得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2812.24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95.2%。天然湿地面积为2812.24hm2, 占公园总面积的95.2%, 湿地总面积的100%。其中, 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分别为2095.31hm2、453.06hm2、263.87hm2, 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74.5%、16.1%、9.4%, 分别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0.9%、15.2%、8.9%, 详见表1。

2.3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外业现场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关技术规定,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分为草地、旱地、沙地、水域、有林地、沼泽地6大地类, 各个地类面积分别为:1059.08hm2、29.96hm2、125.04hm2、1345.96hm2、130.19hm2、263.87hm2, 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35.9%、1.0%、4.2%、45.6%、4.4%、8.9%, 详见表2。

2.4 资源要素构成

2.4.1 湿地水资源

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位于中国湖南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 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 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罗江全长253km, 流域面积达5543km2。长乐以上, 河流流经丘陵山区, 水系发育, 水量丰富。长乐以下, 支流汇入较少, 河道展宽可通航, 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2.4.2 湿地水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 根据2011年汨罗江新市断面水质报告, 汨罗江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

2.4.3 湿地生物资源

(1) 植被类型:根据《湖南植被》的分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 湘北滨湖平原栲栎林、旱柳林、桑树林、湖漫滩草甸、沼泽、水生植物及农田植被区的洞庭湖平原及湖泊植被小区, 与湘中、湘东山丘盆地栲稠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毛竹林、油茶林及农田植被区的幕阜、连云山山地丘陵植被小区毗连。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和水生植被, 在河流周边山丘上分布小面积的针叶林、阔叶林和灌草丛。

(2) 植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种子植物576种 (含种下等级, 以及栽培、逸生植物) , 隶属121科365属。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 11种, 被子植物116科355属565种。去掉栽培以及外来逸生植物, 该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13种, 隶属于108科323属, 以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 、莎草科 (Cyper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为优势科。

(3) 野生动物种类: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 在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 隶属于30目74科。其中鱼类有5目13科52种, 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 爬行动物有3目8科20种, 鸟类有15目41科113种, 哺乳动物有5目8科12种。其中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 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及兽类达114种, 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20种, 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7种, 此外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 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 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12种。

2.4.4 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汨罗江下游, 其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泛滥地、沼泽湿地于一体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在我国洞庭湖区河流湿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汨罗江形态自然, 岸线优美, 湿地景观独特, 观赏性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景观、河滩景观、水塘湿地景观与沼泽湿地景观为主体, 景观类型多样, 组合度高;同时融合了历史悠久的屈原端午文化、洞庭水乡文化、农业耕作文化, 旅游资源内涵与类型较为丰富。在汨罗江湿地生态系统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且孕育了与其相适应的湿地文化, 体现了湿地公园丰富的文化资源。

3 湿地公园资源主要胁迫分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自然压力、社会经济压力, 以及文化和其它压力。

3.1 自然压力

(1) 洞庭湖湿地演变趋势。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汨罗江的下游和汨罗江入洞庭湖湖口处, 整个洞庭湖区的地貌演变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的演变趋势好坏, 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演变方向。

(2) 洪水。由于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腹地, 洪水是近代以来洞庭湖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洪水与湿地的关系较为复杂, 在较长周期演变历史来说洪水一方面能促进湿地的演变, 同时对于短时间序列演变来说洪水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 洪水对于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促进湿地资源的演替,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湿地资源以及附属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3) 血吸虫。在亚热带暖湿气候条件下, 湖滩草洲的湿地环境给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钉螺的盛衰与湖水的消长及湿地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据专家介绍, 25m是钉螺 (血吸虫的寄主) 繁殖的最佳水位。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 处于洞庭湖区的边缘, 而且湿地公园下游大部分范围处于25m附近高程, 河滩湿地为钉螺的孳生提供了生存环境, 使得灭螺难度增大, 无法彻底有效地消灭钉螺, 加上耕牛敞放, 人、牛极易反复感染, 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因此, 如何加强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管理, 从而消除血吸虫危害, 将成为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2 社会经济压力

(1) 对湿地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尽管汨罗市政府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许多的宣传, 但是实际的对策、行动与重视力度不够。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 更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的意识。这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较大障碍。

(2) 河道的滥采滥挖。近年来, 汨罗江上采金船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 开采深度由5~6m上升到15~20m, 甚至更深, 可以将汨罗江挖个底朝天。一艘中型采金船每昼夜可挖掘砂石60m3。在采金高峰期, 采金船多达百余只, 1d挖出的砂石有6000m3。砂石严重阻塞河道, 改变水流方向, 冲刷两岸, 造成堤岸破坏, 对汨罗江湿地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 汨罗江两岸采石采砂场也越来越多, 不仅破坏河道, 而且造成两岸堤坝景观凌乱, 同时破坏了两岸植被,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严重影响湿地景观。

对河道的过度开发, 尤其是翻砂采砂, 对湿地资源、湿地植物产生重大破坏, 同时也对鱼类的洄游及水生软体动物的生存带来影响。一些软体河蚌本来是生活在河床的表层, 但由于采沙时要把底下的沙翻起来, 然后将不要的沙再覆盖到上面, 这样就极大地破坏了河蚌的生存环境。在当地有一种叫爬山壳的贝类, 正是由于采沙, 近几年来已经很少见了。采沙引起汨罗江浑浊不堪, 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

(3) 河道人工化、渠道化。由于长江上游、汨罗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化, 洞庭湖入湖泥沙淤积已经成为近代湖区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 也导致洞庭湖区、汨罗江洪水位记录的屡次刷新, 洪、涝、潮等灾害频繁发生。河流湿地面积的减少, 河道严重淤积, 大大地削弱了河道的容蓄能力, 致使在雨季季节经常因暴雨使防汛墙出现险情, 甚至造成决堤事故, 给汨罗江附近百姓正常生活、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抵御这些灾害, 常常通过加高防汛墙增加河道的容蓄能力, 或者通过综合整治将土堤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 并通过“裁弯取直”将河道拉直, 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这样, 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 河道的形式变得单一, 河道中的水的流动也将是一样的, 环境条件非常单纯, 而且, 这样形成的生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

这样, 一方面, 汨罗江大量河流湿地被填埋、隔断。从数量上来讲, 大幅减少;另一方面, 水质污染, 加之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 生物的生息条件被破坏, 使河流湿地丧失了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性。

(4) 水质污染。汨罗江水污染主要来自上游平江县和汨罗市的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随着各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企业不断增多, 农业作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大面积推广, 以及水上运输和水上生产作业船只的机器漏油, 已经对汨罗江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饮水、渔业生产等。

(5) 政府各部门观念的不一致。林业部门希望退耕还湖, 恢复湿地, 保护湿地, 而对于农业部门和血防部门希望保持原状或者减少湿地。生态专家希望河道自然化, 水利专家希望河道渠道化、人工化等等。也基于此, 政府政令有时候相互抵触, 为湿地公园建设造成一定阻力。

3.3 文化和其它压力

(1) 外来物种入侵。尽管目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还没有发现有害的外来物种, 但是有些物种的入侵危害性也许不是在短期能够体现的, 其危害一旦出现, 带来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2) 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意识。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社区涉及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不是很高, 这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 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据调查, 汨罗江流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 (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冬寒) 、冰雹、高温热害、作物病、虫害、草害、鼠害, 还有农业地质灾害 (如地震、滑波、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农业生态环境灾害 (如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其特点是灾种多、面积大、危害重。显然, 自然灾害给汨罗江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灾害是极其严重的。

4 保护对策与措施

(1) 完善湿地管理法律制度, 加大湿地公共教育的投入。目前汨罗市还没有对湿地进行专门立法, 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依据散落在各种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湿地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必须建立一门专门的湿地立法。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大对建立湿地教育基地的投入, 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普及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知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公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 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2) 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 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 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 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 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 开发的各个方面, 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 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 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 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 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 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 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 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 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 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 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 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 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 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 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科研力度, 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 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 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 采取相关措施, 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 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 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 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 因此从长远看, 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 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 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 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 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 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 未经整治, 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疏浚量大。对此, 可以因地制宜, 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 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 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 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 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 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 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 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 逐渐还地于河, 改造现有防汛墙, 降低防汛墙高程, 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 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 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 对于关键的环节, 例如, 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 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 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 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 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 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 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 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 提高对湿地的认识, 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 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 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 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 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 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 引导合理开发利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大力种树种草, 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 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 重建示范工程, 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 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 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 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 开展环境监测管理, 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 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 2001 (2) .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 2000 (2) .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 2000 (2) .

[4]毛德华, 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 2002 (4) .

[5]来红州, 莫多闻, 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 2004 (1) .

[6]雷璇, 杨波, 蒋卫国, 等.东洞庭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 2012 (3) .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篇2

论述了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目前向海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向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的科学对策.

作 者:姚桂萍 Yao Gui-ping 作者单位: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刊 名:林业勘查设计英文刊名:FOREST INVESTIGATION DESIGN年,卷(期):“”(4)分类号:F3关键词: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类型 湿地保护 对策

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3

一、以生态效益为根本,充分体现湿地功能的重点责任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作用众说纷纭,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然而这三种功能并非平衡发展,而是处于彼消此长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的湿地保护应重点维护其生态功能作用。

湿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湿地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世界上的城市总体是依水而立、依水而兴。因而,界于水陆交替地域的湿地,被称为生命摇篮和城市摇篮。从湿地来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人与湿地等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早期阶段,人类为获取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较大程度上受到自身主体性力量的制约,不得不依附自然界。加上活动范围相对狭小,自身能力有限,湿地问题没有超越自然的承受限度,人与湿地基本和谐共处。工业文明产生之后,人与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逐渐从和谐共处走向严重对立,进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问题、湿地问题。而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热”进一步强化了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湿地保护骤然进入人类视野。

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作用。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显著,是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载体;在降解污染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第二,湿地具有强劲的经济功能作用。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重要的水资源、独特的矿物资源和能源、水运等重要资源。第三,湿地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作用。它既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直接功能,还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总体来看,湿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功能主体,是其三大功能交替作用的自然综合系统。

但是,湿地的三大功能并不是平衡发展的。湿地存在的基本条件,一在“湿”,二在“地”。生态功能是湿地三大功能中的首要功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湿地的三大功能中,生态功能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意义。只有保护好湿地,维护好湿地的生态系统,才能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提供基础条件,才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物质产品的生产服务、多种生态调节服务以及美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服务。从而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以今昔比较为视角,高度增强湿地保护的历史责任

事物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近年来,中国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是,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据官方数据,中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新问题。

一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加剧湿地面积锐减。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国湿地呈现出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显著特征。据统计,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其中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围垦湿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日益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湿地面积锐减50%以上。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报告称,30年来,中国(未包括港澳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净减少8,152.47平方公里。在目前城市扩张、工业外迁、高速交通普遍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与地、城与地的矛盾在继续加剧,湿地面积面临进一步减少的危机。

二是科学进步的“双刃效应”加快湿地功能下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就具有“双刃剑”作用。工业污染、过度捕捞、富营养化等,进一步加快湿地质量的下降。例如,前几年的滇池、太湖水质不断恶化,蓝藻事件频发,严重破坏了这些湿地的生态功能。专家分析,从“九五”时期国家就开始投巨资进行滇池“蓝藻”治理,增加人工湿地,但其生态功能显然无法与天然湿地相比。再比如,2011年5月,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的鄱阳湖在其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中,5,000多亩水面只剩下1,000多亩,整个鄱阳湖湿地的9个子湖中有8个干涸;鄱阳湖中心区成为一片大草原。同样,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洪湖也在这一时间干涸见底。专家评估,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科技进步面前,人们不应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合理使用科学技术,防止科技对于人类的自我伤害。

三是执法过程中的“条块分割”酿就湿地管理缺失。2007年国家林业局组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同时成立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公约》国家委员会。此后,各省、区相继出台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但在管理和法律上仍然存在空白和漏洞。围垦造田、过度捕捞、地产开发、养殖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如2010年南方某省这样总结:“仅‘十一五’以来的四年,我省就圈围了47万亩……”,围垦造田成为湿地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之前的2005年,东北一个城市的审计局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发现非法开垦湿地4,047公顷。统计显示,由于许多湿地功能退化,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沙化,另外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使40%的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nlc202309021409

三、以生态文明为取向,大力增强湿地保护的政府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单独列为一个部分的架构深刻阐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湿地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保障。

中国政府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有目共睹。一是覆盖大部分重要湿地的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编制行动计划、制定法规政策、实施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监测、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机构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湿地生态保护的快速发展。二是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良性发展。通过在全国实施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一批典型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退化湿地逐步得到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湿地科研监测水平得到提高。三是湿地保护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社会湿地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资料显示,1,795万公顷、约49.6%的自然湿地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武汉为例,湿地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武汉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江河沟渠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湿地分布非常广泛,是全国著名的“江城”,也是“千湖之省”中的“百湖之市”。新世纪以来,武汉的湿地保护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全市人民的有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一是集中进行两轮湿地调查,初步摸清湿地家底,为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打下良好基础。2009年,以“让湖泊休养生息,全球挑战与中国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在武汉召开了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发表了《武汉宣言》;二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将湿地保护推进到地方立法保护,在武汉城市圈首个施行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2月2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部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法规《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于3月1日起施行,依法实施湿地保护。三是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辅以湿地公园的保护形式,基本形成武汉湿地的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小区)9个,其中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4个;湿地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3个,湿地保护面积从6,801.47公顷发展到33,630.7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武汉市21.54%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国家重点保护的38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地,通过保护区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建立解放公园、菱角湖、后襄河湖、沙湖等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初步形成由不同利用管制级别、多种管护形式相结合的城市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四是保护湿地资源与加强水生态、水环境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原生态、近自然、亲市民”的湿地生态水网系统。湿地保护从湖泊向江河发展,东西湖府河湿地成为武汉湿地保护的新亮点。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法规建设、管理体系、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力度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湿地保护为重要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在观念上实现彻底转变,跳出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的发展视野。实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关键是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部署上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对城市化、工业化形成的资源环境巨大损失进行深刻反思作出的必然选择。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潮流越来越逼近原生态土地的时候,要选择一条与传统农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不同的保护路径,将湿地保护引向自然生态的恢复,特别要防止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对湿地的蚕食鲸吞。进一步增强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投入力度,改变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状况,健全湿地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湿地保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在措施上实行大保护,站在大区域的高度规划大湿地保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流域性的大湿地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类似长江湿地网络等流域性的大湿地保护网络,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和减少湿地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长江流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二是建立健全地区性的城市保护网络。自然生态城市不能被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态系统。比如,武汉是长江、汉江流域整体中的一个部分,长江、汉江的支流上下游相通,武汉的湖泊多与相邻城市共有。我们不能按行政区划划分自然生态系统,要以自然自身的规律,把武汉湿地纳入更大的系统进行考察,建立武汉城市圈乃至更大区域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圈,实施有效保护。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实施多年,武汉先行先试,在武汉城市圈第一个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从生态流域角度,建立协调机制,保护湿地生态,必将促进武汉在湿地保护中的率先作用。

第三,在体制上实行大改革,理顺湿地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和各地的湿地管理工作设在林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与农业、农垦、渔业、海洋、石油、旅游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力不同向的问题,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为解决这一矛盾,武汉在蔡甸区探索建立了专门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司湿地保护的相关职能。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各地亦有类似做法。为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中国湿地管理局,以建立健全湿地综合管理体制、统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及相关政策体系。

第四,在保护上实行大提升,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的生态环境大升级。湿地保护应由单纯保护转向引导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划定范围,阻止破坏,只是实现湿地价值的第一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恢复生态,发展野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恢复生物多样性。鉴于自然恢复周期过长的特点,须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结合起来。武汉沉湖15,000亩湿地的野生芦苇覆盖率,由原来的10%左右现已提升至40%-50%,不少区域的野莲、野菱、水厥等植物密度达80%,且种群稳定,还新发现了白鹤、蓑羽鹤、斑头雁、白枕鹤、卷羽鹈鹕、黑翅长脚鹬等新的越冬候鸟种类,显现了人工修复的重要成果。应充分借鉴各地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可贵经验,大力提升湿地生态的自然性水平。

第五,拓宽资金渠道,实行湿地生态修复补偿制度。在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中,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支撑。建议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湿地保护事关建设美丽中国,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中国内陆湿地资源丰富的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湿地保护为突破口,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叶金生 研究员,博士,武汉长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盘锦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4

一、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入海口, 共有3149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 是保存完好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被誉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在这片湿地中, 栖息着263种鸟类, 其中有丹顶鹤、大天鹅、黑嘴鸥、白鹭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鸟类36种。每年3、4月份是候鸟迁徙季节, 5月是鸟类繁殖观赏季节, 成群结队的各种鸟类在盘锦驻足停歇, 为盘锦这片“世界重要湿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盘锦湿地不仅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苇塘, 而且也是各种水禽候鸟的重要迁徒地。其中雁形目鸟类就有23种, 占该区水禽的22.6%。盘锦湿地雁形目鸟类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在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上既有其共同点, 也有其各自的差异。然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的大量开发, 盘锦市湿地出现一系列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盘锦湿地保护现状

1. 天然湿地面积剧减

随着近年来气候逐渐转暖, 以及人为的不合理行为, 如过度围垦、鱼塘开发、苇塘建设、稻田建设、以及石油开采和区域地下水超采等, 使湿地水资源补给减少、土壤和植被遭受破坏, 最终导致盘锦市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

2. 湿地环境恶化

由于接纳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 湿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湿地功能呈明显退化趋势,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盘锦城市湿地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天然湿地遭受破坏后, 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大, 廊道效应弱化, 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尤其是珍稀水禽食物链减少、营巢条件恶化, 最终栖息地功能下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盘锦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正受到破坏, 表现在一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生物物种、生产量减少, 天然鱼类、水禽多样性降低, 捕猎种粪和产量下降等。

4. 生态经济结构欠佳

盘锦湿地保护区内以渔业、稻田养蟹为主, 并且有盐场和大量油田的开发。由于湿地保护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低, 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 产业升级和替代缓慢, 科技创新能力差, 从整体上看竞争力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自然资源耗损破坏、总体生态恶化、局部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逐渐显示出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系统所存在的这些诸多问题, 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较低、产业升级难度大、工业经济效益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 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产业结构。

三、盘锦湿地保护对策

1. 尽快制定盘锦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盘锦湿地作为亚洲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之一, 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 确保湿地资源的安全和发展。根据湿地资源保护的客观需要, 建立完善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区体系是在现实情况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法。通过建立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 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 这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2. 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 健全湿地资源管理与协调机构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政策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是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区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适合于当地实际的湿地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使盘锦湿地管理尽快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

近年来, 湿地资源缺乏统筹计划协调管理机构, 形成的是依据湿地权属, 实行行业部门多头管理或谁开发谁管理的局面, 这是造成湿地资源滥用和破坏的主要症结。要实现对湿地科学保护和统一管理, 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统筹湿地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 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以改变目前多头管理, 又多方不管的混乱局面, 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 保护资金统筹使用, 使盘锦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纳入正常轨道。

3. 加强湿地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

对湿地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 也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认识来源。湿地作为一个典型的生态景观, 在其保护、管理、利用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诸方面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 湿地生态涉及面广以及专业性、学科综合性强, 因此, 应该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配合, 共同探索其理论和实践问题, 使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同时, 湿地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它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制定相应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长江口地区涉及湿地开发利用的重大政策、规划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应进行湿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研究, 对有关湿地开发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评价。

4. 加强缓冲区建设, 注重生物恢复

湿地自然保护区通常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3部分组成。鉴于盘锦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特点, 应加强缓冲区建设, 合理规划与管理, 将有条件的区域建造成以芦苇群落、菖蒲群落、香蒲群落为主要植被群落的园林湿地, 在满足局部生态环境需求、丰富湿地休憩、旅游等活动的同时, 还可逐步增加湿地面积, 对天然湿地的减少形成补偿效应, 实现真正有效地保护核心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已受损天然湿地的修复中, 首先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后续的破坏、干扰程度,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退耕还湿、还苇等补偿工作, 通过恢复湿地土壤及人工栽培原生植物群落等生物技术手段来逐步恢复湿地原生环境, 进而达到整体修复目的。

5. 适度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应用

根据盘锦湿地资源状况和区域经济特点, 工业和农业活动应实施向集约、持续、生态的战略转移。工业农业活动空间范围和资源开发强度要严格限制, 以有利于保护水禽及其栖息繁衍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为前提,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5

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连云港市当前湿地保护现状,分析了连云港市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研究并提出了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的对策与措施,对于政府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措施和实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作 者:解妍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连云区环保局,江苏,连云港,222042期 刊:科技信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X3关键词:湿地保护 现状 对策研究

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篇6

关键词 湿地;湿地保护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2-02

当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统称为湿地。但随着人类对湿地利用的无限制,导致湿地在逐年的锐减和遭到破坏,急需我们人类加大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创新生态恢复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关于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技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同时呼吁全人类共同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1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湿地具有较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而覆盖地球表面约6%的湿地要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此外,湿地更是大型遗传基因库,在维持多种生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筛选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湿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储库,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与此同时,它还是主要的地下水补充来源,尤其是其具备抵御洪水和调节径流的生态型功能。

1.3 湿地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况下,湿地的污水净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说,将五类水质的水在湿地中净化之后,水质能提升到三类。这是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较慢,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存储、积淀、分解,将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浓度。

1.4 湿地的生物生产力极高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极高,就单位土地来比较,比其他栖息地的生物生产力要高很多很多。据相关调查,在蛋白质生产方面,每年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三点五倍。我们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鱼虾蟹贝大都来自湿地此外,湿地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的经济性也较高。

从上面所描述的湿地功能来看,这么好的资源,试问,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没有重要的意义吗?

2 关于现代湿地保护的相关技术探讨

1)做好湿地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预防为主优先保护,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始终确保湿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与湿地之间的和谐共处基本原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眼前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四是遵循生态效益为主,效益协调化、统一化的基本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重点保护的突出性和全面保护与利用的和谐性。

2)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以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保障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行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和相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有效的运行。

3)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运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开发利用。严禁围湿造田,实行退耕还湿,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所谓湿地恢复,主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化工程,修复或者重建那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湿地,并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几点湿地生态修复

技术。

3.1 栖息地恢复技术

恢复栖息地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升栖息地的稳定性、一致性。栖息地的恢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修复,一是湿地的基底;二是湿地的水状况;三是湿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复最为重要,在基底恢复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实现,从而确保湿地基地的稳固性,而对于湿地水状况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稳定湿地面积来实现,恢复湿地的土壤则主要通过改造湿地的地形地貌来实现。

3.2 生物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对被破坏的湿地生物物种,利用现代生物培育技术、保护技术和生物物种引进技术,以及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的调控技术和群落结构的配置优化技术、组建技术、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对湿地被破坏的生物进行修复或再植再造,修复湿地的生物生态

系统。

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几种技术:一是总体设计技术;二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三是生态系统集成技术。在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中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应由国家和湿地所在地有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4 基于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我国地大物博,湿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生态修复技术也就不尽相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基于生态类型的不同,谈谈常见的几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主要是由于当前河滨湿地不断被陆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目的来说,应集中于减少洪水危害、净化水质,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术,实现河漫滩湿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续性,预防被侵蚀或者沉积物的进入等技术措施控制湿地被陆地化,例如通过切断污染源和加大非点源污染的净化处理力度,尽可能的将河滨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或重建,因受到农业的开发和城镇化的改扩建,而导致大量的湿地受损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净化水质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就必须对湿地规模、位置以及形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充分发挥海岸带湿地的功能。

4.3 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和重建与草泽湿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几十年,因而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复或改造,并以植被种植的辅助方式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4.4 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湖泊的水体相对平静,虽然其面积能很好的修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扩大,但水质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且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而通过上述的切断污染源和对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外,还应采取深度处理污水和加强生态调控的技术措施,尽量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 总结语

总之,湿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应成为当前林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极具专业的一门技术,我们应抓住“十二五”大好发展,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1.

[2]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湿地公园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2.

[3]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5]王思元,牛萌.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07.

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篇7

近年来, 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导致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质污染、水位下降等多种生态失调问题, 因此积极研究、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十分重大[3]。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4]。

1 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

临泽县境内的湿地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我国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区域, 湿地总面积11 222.56 hm2,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1%。全县有4个湿地类, 11个湿地型。全县湿地维管束植物有46科, 131属136种, 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其中胡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临泽县水鸟、两栖、爬行类、兽类和鱼类113种, 湿地无脊椎动物30种。

1.1 河流湿地

该类型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2个类别, 面积4 427.35 hm2, 主要分布在黑河及其一级支流梨园河 (包括大沙河) 沿岸, 包括低洼草湖、沼泽、滩涂等。该类湿地受河流的影响, 以柽柳、河柳、芦苇为主的湿地植物种类繁多, 是各种野生动物重要的息栖地。存在的问题是围垦现象严重, 其次是河流改道频繁, 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1.2 湖泊湿地

主要分布在平川镇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 面积20 hm2, 现仅存的只有平川锁龙潭、平川墩风燧及其周围滩地等几处。该类型湿地是由地下水涌出地表汇集于低洼地而成。植物为芦苇、红柳为主, 生长茂盛, 盖度较大, 零星分布有胡杨等植物, 鸟类以赤麻鸭数量最多, 偶尔有黑鹳、白鹳、大天鹅停留。该类湿地位于沙区, 周边为农耕区, 近年随着农业灌溉用水量的增大, 地下水位下降, 湖面有缩小趋势, 有的甚至消失, 同时风沙危害也正威胁该类湿地动植物的生存。

1.3 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在临泽县中部泉水溢出区, 包括西平滩、小屯滩、马营滩、曹家湖、双泉湖等, 面积为5 400.05 hm2, 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 年泉水溢出量达0.7亿m3, 水泉、沼泽、水库星罗棋布, 是临泽县中部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该类湿地地下水升降频繁, 季节变化明显, 春秋季节随地下水位的上升, 大部分地段有薄层积水, 有的地方形成季节性池沼, 夏冬季节随地下水位下降, 水域面积缩小, 大部分地段积水消失。土壤以草甸盐土、沼泽地、盐土等为主, 地表积盐明显, 土壤含盐量高, p H值为8.7~9.2。植被以冰草、芦苇、柽柳为主, 植被盖度在40%左右。这些池沼、水库、塘坝是鸟类活动的天堂, 主要有赤麻鸭、大天鹅、疣鼻天鹅、黑鹳等, 以赤麻鸭数量最多。现存的也表现为退化趋势, 植被由芦苇、蒲草+冰草群落退化为冰草+鸡爪芦苇群落, 地表积水减少, 积盐严重, 地下水位下降和大面积围垦是威胁该类湿地的主导因子。

1.4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水库、塘坝、稻田、鱼塘、排灌渠系等, 人工湿地面积为1 375.16 hm2。该类湿地全县绿洲区各处均有分布, 主要用于水稻种植、调节径流、蓄水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等。

2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湿地保护是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项全新课题。过去, 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严重不足, 把河流当作提供水资源的来源来对待, 把沼泽当作水洼和滩地来对待, 把水库当作解决灌水矛盾的产物来对待。由于这些认识不到位, 从来没有把这些重要湿地当作重要的湿地资源来加以对待和保护, 取之有余, 管护不足。

2.1 湿地开垦和改造存在盲目性

据临泽县志记载, 临泽县历史上曾是湖泊沼泽遍布的地方, 临泽县也由此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变迁, 昔日“风吹草地见牛羊”、“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已不复存在。人口的急剧膨胀, 盲目地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 湿地用途改变, 还使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 湿地物种失去了发展场所, 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4]。

2.2 湿地污染加剧

湿地周边的工农业开发活动加剧了湿地污染。在湿地周边地区, 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湿地中,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此外, 农田施肥、喷药等措施也会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河北省沽源县湿地调查表明, 水量的减少使湿地面积逐步缩小, 植被的退化使得湿地的净化能力不断降低, 加深了湿地污染程度, 湿地功能不断下降[5]。

2.3 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湿地是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等的主要水源, 由于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用水不断增加, 造成其他行为与湿地争水, 湿地水资源量明显不足, 湿地面积萎缩[6]。同时, 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极大, 由此而导致水资源的超量利用。挖沟排水, 导致湿地水文发生变化, 湿地逐渐萎缩, 功能下降, 甚至消失。

2.4 其他方面威胁

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 存在着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法制体系不完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最终也会导致湿地数量和面积的下降, 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湿地功能下降甚至遭到完全破坏[7]。

3 原因分析

3.1 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体系不完善是目前影响临泽县对湿地实施有效保护主要制约因素。尽管各相关部门对湿地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储备资源都有相应的管理法规、政策和措施, 但出现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方”的局面, 这种多头管理看似大家都在管理, 实则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缺乏综合协调管理和利用监督机制。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状况不能适应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实际需要。

3.2 法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 尽管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或应用于湿地管理领域, 甘肃省也已颁布了《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 并于2004年2月2日起实施, 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 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 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的条款比较分散, 未形成系统, 相互交叉、重复或无法可依, 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 存在缺少必要装备、执法人员不足等问题, 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临泽县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管理, 制止荒地开发, 废水、污水排放等相关的政策、文件, 对湿地资源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与对湿地实施有效管理和的要求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违法占用、开垦、破坏湿地的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3.3 湿地监测体制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关于湿地资源的监测体制尚不完善。2010年开展的全县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基本查清了全县湿地的面积分布、类型、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及湿地主要威胁等要素。但是, 由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手段落后, 调查时间短, 缺乏专门的湿地调查、监测队伍和机构, 调查结果只能是粗线型的, 对湿地水资源状况及变化、野生动物资源的变化动态、植被演替规律等深层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观测和研究。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还不健全, 严重地制约了对湿地保护和管理作出科学的决策。开展湿地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势在必行的[8]。

3.4 缺乏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

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许多服务功能属于公共产品, 亟待依靠政府公共政策构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秩序, 而其保护与恢复的资金是维持此秩序的关键, 是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经济保障[9]。临泽县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刚刚起步, 由于湿地保护缺乏必要的经费, 用于人员培训、队伍建设、湿地监测、调查、管护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一些好的保护措施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3.5 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宣传教育可以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使更多人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和建设中[10]。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象认识的层面上, 而对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知之不多, 由此而导致对湿地不自觉的破坏。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呼唤全社会共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

4 对策

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篇8

1 临泽县湿地资源保护现状

1.1 资源概况

在自然地理区划上, 临泽县的湿地资源属我国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区域, 主要分布在黑河、梨园河沿岸及中部泉水溢出区。全县湿地可分为两大类4个类型8个类别, 总面积为1.08万hm2, 占当地区域总面积的3.96%。其中, 沼泽湿地0.68万hm2, 主要分布在该县中部泉水溢出区, 占区域湿地总面积的63.0%, 其地下水位较高, 沼泽、水泉、水库分布较多, 年泉水溢出量0.7亿m3, 是临泽县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来源;河流湿地0.27万hm2, 包括黑河及一级支流梨园河 (包括大沙河) 沿岸的沼泽、低洼草湖、滩涂等, 占区域湿地总面积的25.0%;湖泊湿地66.67 hm2, 占区域湿地总面积的0.62%, 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平川镇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 现仅存的为平川墩风燧、平川锁龙潭及其周围滩地等;人工湿地0.13万hm2, 包括塘坝、水库、鱼塘、稻田、排灌渠系等, 占区域湿地总面积的12.0%, 该类湿地在河西走廊绿洲地区均有分布, 主要用于作物种植、生产灌溉、水产养殖、调节径流、休闲旅游等。据相关部门调查, 目前临泽县内有湿地维管束植物17科51属61种, 有野生鱼类、兽类、鸟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疣鼻天鹅、鸢鹗、大天鹅等野生水鸟也在县境湿地内安家落户。

1.2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近年来, 在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临泽县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制定湿地保护方案, 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应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影像等电子技术手段, 以乡镇为单位, 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现场验证等方法, 主要调查境内所有湿地板块的名称、类型、面积、土地权属、动植物资源、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湿地资源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由此建立了完善的全县湿地资源档案, 为区域湿地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动态管理提供了决策数据、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在此次湿地资源的调查期间, 绘制出了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分布图。二是利用调查资料, 制定《临泽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2005年—2030年》《临泽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临泽县双泉湖湿地公园规划方案 (草案) 》, 并且已经由张掖市人民政府和临泽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三是为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 县政府成立了由林业、公安、环保、水务、财政、国土资源局、市发改等16个部门及各乡镇组成的临泽县湿地资源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为加强对全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依法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县政府根据《临泽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和《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要求, 采取设立宣传牌、勘定保护界线、埋设界桩等措施, 将黑河干支流沿岸湿地和双泉湖草本沼泽湿地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从而促进全面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恢复和提高湿地功能, 合理利用流域湿地资源, 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五是县政府结合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恢复以“新临泽八景”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强化舆论宣传,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的认识不足

湿地是水的重要载体和调节器, 具有保护水源、调蓄积水、补充地下水、交换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在小环境内增湿增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2]。长期以来, 人类对湿地生态价值的认识过于滞后, 一直停留在表层认识的水平, 即认为湿地只是草地、水洼、沼泽、灌丛等, 对湿地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 甚至在某个小流域中的功能却知之甚浅。由于人类忽视了湿地作为独特的生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以致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该类资源并造成破坏。

2.2 大肆围垦致使湿地数量剧减

历史上临泽县曾是湖泊、沼泽遍布的地方, 也由此而得名。仅黑河沿岸的蓼泉镇, 曾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 一些地区曾是古老民族的驻牧中心, 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的大量增长, 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据统计, 临泽县的人口由20世纪50年代的7.30万人, 增加到2009年底的14.66万人, 相应的耕地面积由1.22万hm2增加到2.32万hm2, 分别增长了2.0、1.9倍。由于对湿地资源的围垦急剧加快, 大量湿地消失而变成耕地, 水资源消耗迅速增加。昔日“水天一色”、“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壮丽景观已不复存在。近几十年来, 临泽县蓼泉镇的马家湖、程家湖、东明湖, 平川镇的三坝湖滩、贾家墩南湖, 小屯乡的五泉滩, 沙河镇的梁家湖等十多处沼泽湿地因人类活动而几乎消失殆尽。

2.3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致使湿地萎缩和功能退化

近年来, 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灌溉用水的增加, 加之打井提灌和排阴工程建设, 使湿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大面积的沼泽、湖滩消失, 湿地植被群落表现为逆向演替, 由水生植物群落向耐旱耐盐碱的旱生群落发展[3]。同时, 大量修建高标准混凝土渠道等水利工程, 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沼泽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 导致湿地水文发生变化, 功能逐渐消减。自然湿地面积的锐减, 使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生物多样性降低, 出现了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加重、湿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

2.4 缺乏应有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积极性不高

20世纪80年代, 土地、草原的部分经营权划分给了农牧民, 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则属生态、公益性范畴。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湿地保护区后, 农牧民封育禁牧、退耕 (牧) 还泽 (滩) , 却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 经济收入受到影响, 致使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5 湿地保护投入不足, 科学研究滞后

湿地研究在世界上属新型学科, 其监测、保护、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殊性[4]。临泽县湿地保护工作刚刚起步, 但由于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缺乏相应的湿地保护优惠政策, 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迟迟不能启动, 围垦改造、破坏湿地等行为时有发生, 严重地制约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3 湿地保护与建设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 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 以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 建立健全湿地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 依法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 通过采取划定湿地范围、建立重点湿地保护区等措施, 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围绕“生态立县”为临泽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3.1 加强黑河流域的湿地保护工作

在黑河干流重点湿地保护区, 实施黑河流域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 采取退耕还泽、围栏封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还林恢复等措施, 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5]。充分利用黑河及其一级支流梨园河水量丰富的优势, 在巩固稳定现有河流沿岸的低洼草湖、沼泽、水库等湿地面积的基础上, 坚决制止无节制围垦、开荒行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 人为改变和消除湿地发展的不利因子, 使其健康地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湿地的自我修复与净化能力。

3.2 完善大沙河的综合治理工作

大沙河是黑河最大的支流, 全长38.35 km, 纵穿临泽县城, 是重要的城市湿地。大沙河对孕育当地灿烂的绿洲文明、成就“塞上江南”的美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功不可没。应坚决摒弃浪费资源的开发方式, 制止牺牲环境的发展速度, 纠正破坏生态的错误做法, 举好生态旗, 保护水资源, 做活水文章, 培育水系特色产业带, 营造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点面结合、城乡一体、河流平原自然衔接的绿色体系, 打造绿色生态临泽, 使生态资源成为临泽县的最大资源,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 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着力培育大沙河流域特色产业带, 打造枣乡临泽城市景观带, 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旅游功能。

3.3 启动双泉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规划工作

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调查, 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植被类型的地段, 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对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规划进行重新定位, 启用全新的设计理念, 编制科学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案。依托双泉湖旅游景区建设, 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 建设集垂钓、餐饮、避暑、健身、水产养殖、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

3.4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一是立足于湿地生态系统中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如罗布麻、甘草、麻黄、苦豆子等, 结合湿地植被恢复与治理工程的建设, 建立野生药用植物基地, 发展特色药物产业, 缓解野生药用植物利用的巨大压力, 解决药材市场的供求矛盾, 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充分利用黑河干流两岸的池塘、水库、泉水溢处地带及低洼积水区域, 开发水产养殖业, 尤其是在泉水溢处地带, 利用水温低、冬季不结冰的特点, 推广养殖金鳟鱼、虹鳟鱼、七彩鲑等特色冷水鱼种, 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和功能[6];三是开发以湿地景观资源为主的旅游产业, 挖掘诸如塞上江南、临泽黑河烟林、昭武故地等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 推动黑河流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5 扩大对保护湿地资源的宣传力度

采取办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 定期不定期对全县机关干部、村社干部、党员群众、学生开展湿地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网络、新闻、电视、书籍、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 使各个群体建立对湿地系统资源价值的正确认识, 增强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方位地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3.6 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行为

从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加强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的普遍保护, 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各种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开发和建设工程对自然湿地利用规模, 禁止对湿地资源有非法占用、违法开垦或改变湿地用途的行为, 否则应及时采取各种保护和补救措施, 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

3.7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根据临泽县湿地发展现状,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制订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规划, 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减少人为因素对湿地资源的破坏, 并且修复因人为因素而遭到局部破坏的湿地, 以重新恢复湿地功能[7]。同时, 在不破坏湿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业和水产养殖业, 使经济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8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应推广建立并健全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包括管理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内容。其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提高对湿地保护的投入比例, 促进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同时,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临泽县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治理恢复等的项目投入, 建立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其价值主要体现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坚持保护环境、水禽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湿地的资源优势,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出路。

参考文献

[1]王德文, 丁继双, 刘连成.扎龙湿地水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 16 (10) :1105-1107.

[2]林联盛, 严玉平, 刘木生, 等.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分区布局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 :124-126.

[3]卢会娟, 刘浩, 董莹, 等.武汉城市圈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0 (2) :40-42.

[4]焦守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内蒙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24, 36.

[5]李海鹏.长江中游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4) :15160-15162.

[6]赵东, 王晓霞.保护湿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张掖日报, 2008-12-07 (1) .

滇池湿地退化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滇池,湿地退化,保护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2]。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3]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可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滇池是云南第一大湖泊, 也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流域拥有众多的湿地, 人类活动频繁, 工农业发达, 也是古滇池文明的发源地。但近年来, 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城市化与工业化速度加快, 围水围湖海造田、滇池水质恶化, 湿地的生态结构功能弱化, 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影响。目前, 滇池面积缩小、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灾害问题日益严重[4], 已成为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滇池湿地资源对昆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因此研究滇池湿地退化和保护对策有助于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对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滇池流域湿地概况

2.1 滇池流域概况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面, 平均海拔1885.5m, 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 被誉为“高原明珠”。地处102°36′~102°47′E, 24°40′~25°02′N, 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5], 气温四季如春, 全年温差较小,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 无真正的夏季;雨量集中在6~9月, 年降雨量为900mm左右;年蒸发量2228mm, 最大蒸发量主要集中在3~5月。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 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属金沙江 (长江) 水系, 湖岸线长199.5km, 南北长40km, 东西平均宽度为8km, 湖面积310km2, 湖岸线长163.3km, 最深处8m, 平均深度5m, 总容量为15亿m[6,7]。滇池是构造段陷湖, 属重碳酸盐型湖, 湖体略呈弓形。湖泊年平均水资源量为5.4×108m3, 湖面年平均降水量为2.667×108m3, 年平均出湖径流量为4.172×108m3, 湖面年平均蒸发量为3.970×108m3[8]。

2.2 滇池流域湿地构成

整个滇池流域由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县、嵩明县等7个县 (区) 构成, 区域面积2920km2。流域内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冲积平原和滇池水域三个层次, 其中山区丘陵居多, 约占69.15%, 平原占20.12%, 滇池水域占10.13%[9]。根据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淹水程度和人为影响, 可将滇池湿地分为3种类型, 即湖滨湿地、湖泊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10]。昆明的海埂位于盘龙江三角洲的西南端, 长约3.5km, 做东西向延申, 其东端稍宽, 与三角洲相连, 西段深入滇池, 将滇池水面分割为北侧的草海和南侧的“外海” (即滇池主体) , 面积约占圈湖的96.7%, 草海与外海相互连接。草海湖滨湿地总面积20km2, 主要为河岸草海湖滨;外海区, 湖滨湿地面积40km2, 包括滇池北岸、东岸、南岸近湖坝区。湿地面积361.4km2 (图1) 。

3 湿地退化及其原因

3.1 滇池湿地退化现状

目前滇池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使得湿地利用不合理, 导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破坏, 最终引起地区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 进而导致湿地退化。

3.2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3.2.1 盲目围垦、改造和占用湿地, 湿地面积减小

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进程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围垦是造成海岸湿地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类的直接围垦, 全球海岸湿地正以每年1%的速率消失[11]。湿地往往是在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 是该地区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区域人口增加, 工农业迅速发展, 加速了对滇池流域地区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引起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而导致流域内湖水富营养化、湖泊湿地被围垦和水资源危机。城市建设用地向湖滨湿地大面积扩张, 大量沿湖农用地土地被转化为建设住宅小区、旅游休闲渡假区等, 造成湖区湿地面积缩小, 更加速了湖泊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表1、表2) 。

km2

km2

表1中1994年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最大, 次之为耕地, 建设用地面积146.99km2;而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中也是林地面积最大, 次之为耕地, 变化不大, 相比之下, 建设用地在2008年面积达到364.28hm2, 比1994年增加近一半。

从表2可以看出, 1994~2008年,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类中, 水域面积减少10.66km2, 变幅达-33%;14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 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17.29km2和43.85km2, 变幅分别为95%和59%, 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而同时期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明显减少, 分别为-77.07km2、-286.99km2, 且森林变幅达到-51.9%。这主要是由于昆明滇池周围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导致建筑用地增加, 森林过度砍伐。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直接导致了滇池流域地区湿地面积的消减, 使得湖泊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大为减弱;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急速扩张进而加重了滇池水体的污染, 消减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据统计, 昆明市主城区的占地规模从1990年的不足70km2扩大到2004年的160 km2, 2012年达到360km2。1990年滇池流域耕地总面积为1315km2, 2004年仅剩461km2, 耕地总面积减少67%, 年均减少率51.7%[12]。湖泊围垦导致湖滨区域土地紧张, 这是造成湖滨生态带破坏和恢复的主要难度之一, 甚至成为制约滇池湖泊湿地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3.2.2 生物资源过度破坏

围垦与填湖建房, 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还缩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 迫使水生植物优势种改变, 植物物种组成单一。据调查统计, 20世纪50年代滇池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8科37属;70年代有22科26属33种;90年代有12科18属22种;50年代, 滇池至少有脆轮藻 (Chara fragilis) 等8种轮藻科植物, 70年代末, 在湖中全然不见;举世闻名的海菜花曾经随处可见, 80年代以来, 多以渺无迹影。目前在滇池普遍存在的仅有狐尾草、菹草、苦草、红线草等少数几种水草, 在滇池过去的水体中, 狐尾草、菹草可以形成80%的盖度, 苦草的盖度可以达到90%, 目前, 这些水草都非常稀疏。滇池水草种类大量减少, 生物产量也大大下降。水生植物物种逐步退化衰退, 分布面积日益缩小的同时, 部分水生植物区系成分灭绝, 植物居群密度下降, 面积大为减少, 群落结构简化, 群落多样性降低。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外来植物迅速发展, 耐污能力强的物种得到了大发展。就是由于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破坏, 才引起了滇池流域湿地生态危机。

3.2.3 水体污染严重, 水环境状况恶化

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滇池生态环境承载能力[13]大幅度下降, 滇池水体在生态环境上表现特别突出, 在水体生态环境极度破坏后, 水体自净能力削弱, 污染物排放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 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和水体质量下降。以我国地面水循环质量标准 (GB3838-88) Ⅵ作为评价标准和综合污染指数水质分级见表3。

滇池流域的污染物排放超过了滇池水环境承载力, 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造成了滇池水生生态结构的失调和恶化,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了流域湿地环境, 从而影响甚至限制了滇池流域的进一步发展。据2012年一季度滇池水质改善及治理情况公告公布的数据 (表4) 显示:2012年滇池草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7.3。滇池外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 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2, 属于重度营养化。从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来看, 滇池水体氮、磷比较高, 滇池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相当严重, 养分充足。数据表明滇池已经属于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 (表4[14]、表5) 。

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V类水功能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V类水质类别相关指标指:氨氮≤2.0mg/L, 总磷≤0.4mg/L (湖、库0.2mg/L) , 总氮≤2.0mg/L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增长, 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口急剧增加, 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km2。流域平均水资源量5.7亿m3, 流域总人口203.1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48.7万人[15]。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也是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 滇池流域作为其腹地, 污染物排放量仍将增加, 流域水污染仍将进一步恶化。

4 湿地保护对策

湿地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 又具有环境的脆弱性, 不当的人类活动必将会产生难以预料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好滇池流域现有的湿地资源, 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1 监督滇池流域湿地围垦

湿地围垦是扩展建设用地资源, 满足和补充农业、工业和城市等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城市化的扩展, 滇池流域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一方面土地资源被破坏, 区域环境承载量下降, 另一方面,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 最终影响滇池流域湿地。而在今后, 围垦滇池湖滨湿地仍将是湖岸地区增加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 加强对滇池流域湿地围垦的监督, 严格围垦审批程序尤为重要。在围垦前, 应充分考虑其围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在保护湖泊湿地的基础上来审批滇池流域湖滨湿地。同时, 流域湿地周围要发展循环经济, 保证滇池水质和湖岸带生态功能。

4.2 建设滇池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退田还草、还湖以及多种人工措施恢复与重建滇池湿地环境, 其目的是通过恢复与重建湿地植被, 还湖泊的本来自然属性, 确保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保护。充分运用生态修复的方式改善滇池水质, 引入外来生物系统。利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一方面对生态景观修复, 另一方面采用水葫芦净化水质。水葫芦繁殖速度快, 又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湖面打捞相对比较容易。针对滇池流域湿地, 要做好退田还湖工作, 滇池流域湿地湖滨带能够调节洪水, 消减洪峰, 生长水生动植物, 在净化水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 应做好滇池流域湖滨带的保护工作, 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已退化滇池流域湿地湖滨带上应该大量植树造林, 涵养湖泊水源, 清洁湖泊水质。

4.3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为湿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滇池流域湿地类型多样, 每种湿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了解不同湿地在滇池流域的生态定位, 探讨生态价值和生态系统演变特点、生物群落结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特点, 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另外, 对滇池流域湿地的监测是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湿地环境连续监测, 了解湿地动态变化发展, 可以正确指导滇池流域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实现湿地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4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改善湿地水质

污染也是滇池流域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多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 滇池流域湿地生态功能的弱化与滇池流域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滇池水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起, 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要保护和改善滇池流域湿地环境还必须通过人类的努力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防止流域内湿地生态恶化。一方面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镇污水厂建设, 实现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另外一方面要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水质和水生生态监测及入河污染物总量监测系统。

5 结语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篇10

1 湿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自然界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湖、河、溪、沼泽地等等, 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下, 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涉及到的物种即为湿地资源。湿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生存, 需要在湿地资源附近进行耕种渔牧, 依靠湿地资源进行家园建设。而且利用湿地资源如草木、水产品、药材等促进交流与繁荣, 推动人类不断走向生态文明。因此, 人类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湿地资源。

2 福清市湿地资源调查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 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地域, 形成各种各样的湿地类型。运用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3 位合体调查, 配合跟踪定位、现场调查、野外调查等手段, 对福清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次共调查湿地241 个板块, 总面积74144hm2, 分布在福清市的江镜农场、白鸽山淡水养殖场、柯屿垦区、福清湾、东张水库、青屿垦区、潭边农场。福清的湿地资源类型大体可以分为滨海湿地、森林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河滩湿地以及水田及池沼湿地五种。湿地植被主要有4 个植被型组, 即森林植被型组、灌丛植被型组、杂草植被型组、浅水湿地植被型组。湿地物种资源较多, 如主要湿地候鸟类有10 多种, 陆生、水生动物共计300 多种, 湿地红树种7 种, 海洋生物2000 多种。这些调查数据为福清市湿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提供详细的资料。

3 福清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3.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湿地鸟类保护活动。以“关注湿地, 爱护鸟类”为主题, 在《侨乡报》、《福清电视台》等媒体及网络上以重篇宣传报道, 并建立福清湿地宣传网和信息发布制度, 进一步加强我市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对保护湿地生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生态、保护鸟类的意识和参与性,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氛围。

3.2加强监督管理

虽然福清湿地资源丰富, 对环境起到生态恢复的作用, 但必须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 否则随着人类的不断掘取, 福清湿地资源必然走向水枯河干, 湿地不现的尴尬境地。近年来,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 福清湿地资源已经遭到破坏, 面积逐渐减少。因此加强保护福清湿地资源, 监督管理成为必要手段。监督管理的内容很广, 包括动物的保护监管、植物的保护开发监管、水产生物种群保护监管等等, 还有湿地的水土资源保护监管, 部分湿地流转监管等, 这些都是监督的内容, 也是监管的重点。监管的目的就是对涉及的湿地资源进行开发监督与管理, 生态恢复过程落实的监督与管理。达到保护为主, 开发有度的湿地保护目的。

3.3加强水质污染防范

目前, 湿地污染受水质污染的影响最重, 一旦污水进入湿地, 就会迅速与原湿地水质融合, 造成水质恶化, 污染物极难排除, 而且会对水生、陆地、空中飞禽等均造成严重伤害, 其破坏速度快, 影响面积大。因此, 加强污染水质防范措施成为重要。要构建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将福清生活污水和城市发展污水及其它类型的污水进行分级排放、分管道排放, 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回收利用;增加污水处理专项资金支持, 加强污染处理厂的设备升级与改造, 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污水排放彻底治理, 将福清所有可以排入污水的工厂全部纳入管理系统, 进行排放指标的监督与管理, 加大抽检频率和抽检范围, 建议“不通知受检单位”抽检制度的落实, 促进污水管理的效果提升。需要加强对港口的水质污染监测与管理力度, 保证福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3.4生态恢复性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湿地资源的开发日益严重, 湿地资源面临破坏严重的局面,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性保护, 以保证生态资源能够可持续进行。生态恢复性保护以保护湿地现有资源为基础, 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的运用, 如加强红树林生态营林、对珍稀物种建立核心自然保护区等, 水产品特产物种的保护力度加大, 水生植物的合理开发措施等, 从而重建湿地资源的生态多样性, 实现湿地资源的开发有度, 资源优化利用, 保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5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无论是水生还是陆生, 湿地生物均受不同程度的病虫害的侵扰, 比如苗期的立枯病与猝倒病, 湿地松粉蚧等, 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威胁植物的安全性。因此, 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湿地资源保护的工作重点。首先应该需要将外来病虫害源头进行把关, 加强检疫工作, 防止外来病虫害物种对本地资源的破坏。, 应该采取生物和农业防治的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对于本地常发病虫害和偶发病虫害进行科学分析, 利用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及时有效的进行预防和防治, 同时加强管理力度。

3.6制定湿地保护规划

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市将结合本地实际, 把湿地保护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2 ~ 2030) 年》和《福建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11 ~ 2020) 年》已相继出台, 要组织专家对福清市湿地保护资源进行综合评估, 编制《福清市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与国家和省市湿地保护规划相衔接, 确定合理的湿地红线, 将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敏感区和湿地生态脆弱区确定为重点管控区域, 实施严格分类管控的红线制度。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之后, 要按照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把湿地保护的任务和具体措施, 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级财政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应逐步增加对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4 结语

福清市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对地方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福清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管理漏洞, 找出限制发展的瓶颈问题, 同时从加强宣传、湿地修复、加强病虫害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为实现福清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摘要:湿地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说明了湿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并对福清市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 从加强监督管理、水质污染防范、恢复生态及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关键词:福清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全民, 付宗斌, 邓茂林.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4 (6) :13-15.

[2]周冬良.福建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 :79-81.

[3]李英华, 李景光, 田振华.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 (3) :16.

[4]杨永丽, 杨忠兴, 徐吉等.云南省宁蒗县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J].2014 (4) :46-48.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湿地;立法;生态

一、河北省湿地保护的意义

湿地、森林、海洋并列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更有“地球之肾”之说。由此可见,湿地地位之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意义

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春旱夏洪是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特征使得农业生产损失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湿地拥有的特殊地形,能够减缓地面水流的流速。它像一块海绵,遇到大量降雨时能够储存水,在缺水时可以释放水。因此,湿地的保护、存在能够缓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湿地另一个重要的生态价值是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在我国超过一半的鸟类是以湿地为繁殖栖息地的,在迁徙季节,大批候鸟都会在湿地停歇。2016年4月22日,河北省沧州南大港湿地发现了濒危物种——青头潜鸭。这种渤海鸟类在世界上仅存5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而在南大港湿地就发现了4只,这为我们保护湿地打了一剂强心针。除此之外,湿地还能够净化水、降解污染物质;湿地能够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补给地下水等。

(二)经济意义

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白洋淀湿地中有着大量的芦苇,这些芦苇不仅仅可以净化水,还是造纸的材料之一;在昌黎黄金海岸湿地、北戴河湿地等中,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还有一些湿地中有藕、菱以及鱼、螃蟹、虾等农副产品;一些水田种植、池塘养殖也是依赖着湿地;昌黎黄金海岸湿地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优美的风景,国际滑沙活动中心、葡萄沟、金沙湾海洋沙雕大世界等景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这些都体现了湿地的经济价值。

二、河北省湿地现状及破坏原因

河北省湿地资源相对较少,全省湿地面积有1.1万平方千米,但是湿地类型多样。湿地主要可以分为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水库)湿地5大类,其中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面积超过了湿地总面积的一半。虽然河北省湿地面积不大,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忽略它的重要性。中国重要湿地有7个,包括昌黎黄金海岸湿地、滦河河口沼泽区、白洋淀湿地、北戴河沿海湿地、沧州南大港湿地、张家口坝上湿地、衡水湖湿地;湿地保护区分为国家级与省级,国家级有3个,省级有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2个,保定市涞源县拒马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03年、2013年,我国分别进行了两次湿地资源的调查,调查发现,2013年我省湿地总面积要比10年前下降了15%,虽然我省的湿地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但是一些湿地仍然面临着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的危险。例如,邢台的宁晋泊曾经是著名的湿地,与白洋淀齐名,但现如今,再也看不见它的踪影。

据一些专业人士介绍,省内的湿地面积出现大幅度萎缩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一天两天,原因也并不是单一的。

(一)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湿地是培育微生物的天然器皿,所以天然的湿地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因此给农作物提供了完美的生存环境。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靠地吃饭的农民人数多,为了增加种植面积,村民们将湿地变成耕地,此举是加速减少湿地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2014年,在白洋淀旁边发现别墅林立,这种违章建筑的出现也对湿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受利益的驱使,造成了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二)湿地的严重污染

湿地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在省内存在很多的工厂将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排入河流、土地,这些未经过处理的水就会对该流域内的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农业中不免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些农药化肥渗入土壤、流入河流,不仅会恶化水质、污染土壤,也会威胁湿地生物的生存;村民大量生活垃圾的倾倒也会污染湿地。

(三)湿地保护意识薄弱

保护水、森林资源,保持空气的清洁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提及湿地保护,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概念。在藁城区贯庄村,村民倾倒的生活垃圾已覆盖了半个桥面,该村的养牛场紧邻汪洋沟,牛粪也是直接流入沟内。问及是否知道这些垃圾会污染湿地,村民是一脸茫然。这种现象在我省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可见,保护湿地的意识并没有在人们心中形成,意识仍然薄弱。

三、河北省湿地保护立法现状

与其他省相比较,河北省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晚。2002年4月16日,衡水市政府批准的《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意味着河北省湿地保护拉开帷幕。虽然2002年批准的《办法》对于湿地保护有一定意义,但是这份热情并没有延续下去,接下来的十几年内,河北省并没有出台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的《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河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保护,对于破坏行为也有相应处罚措施,但这两个条例中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湿地”字眼,对于湿地的保护力度甚微。

河北省湿地保护的空白直到2013年12月26日《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定》的出台才进行了填补。《规定》于2014年2月1日实施,针对我省湿地种类多,分布不均等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更能有效的解决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省湿地保护有法可依,为我省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2015年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规划以保护、修复和扩大湿地生态空间为目标,到规划期末实现湿地面积增加9.06万公顷等。

四、河北省湿地保护立法建议

(一)建立地方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

对湿地的开发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有必要对湿地范围内的居民进行补偿,对他们因开发或湿地保护而遭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进行相应的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既是对居民生存权、发展区的保护,同时也为湿地保护减少阻力,推动湿地保护目标的实现。①

(二)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想要参与立法,切实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势在必行。公众参与比较常见的是听证会这种形式,采取这种方式,能够使公民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加强与公民之间的交流,听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历,不同行业的意见,使得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制定更加健全。

(三)健全湿地管理体制

从《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定》中可以看出,林业部门是湿地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协助林业部门开展工作。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湿地、河流、土壤、森林等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各部门之间对湿地保护问题会存在职权交叉和利益关联。在《规定》中,第五条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但仅仅是“……具体负责有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旅游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并没有对交叉重叠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所以,应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防止“推诿责任”、“各自为政”现象出现。

(四)提高湿地破坏成本

在《规定》中第三十条是对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的规定,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除了对排污费数额是以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其他的最高罚款是三十万元,并且还必须是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湿地破坏的成本较低,一些企业会不惜违法来获取利益。除此之外,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刑罚手段来惩戒这种湿地破坏行为。(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注解:

① 白宇飞.我国地方湿地保护之立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 白宇飞.我国地方湿地保护之立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 朱建国,王曦.中国湿地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篇12

1.1 自然状况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 位于北纬24°24′16″~25°20′10″, 东经97°31′40″~98°15′0″, 东部、南部分别与梁河县、陇川县相连, 东北部与腾冲县接壤, 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与缅甸毗邻, 国境线长214.6km该县土地总面积为442 900hm2, 林业用地面积346 139hm2,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最高点为北部中缅交界处的大娘山, 海拔3 404.6m;最低点为那邦镇勐乃河与羯洋河交汇处, 海拔210m, 境内相对高差达3 194.6m。全县呈“两山夹一坝一河”的地貌景观, 其中一坝即为盈江坝, 一河即指大盈江, 盈江被誉为“中华翡翠毛料城”和“中国坚果之乡”, 2013年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申报, 又为盈江县树立了一张国家级名片。

1.2 气候

盈江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是:温热湿润, 雨量充沛, 日照长, 霜期短。境内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悬殊, 气候条件千差万别, “一山三带,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较明显。在海拔1 000m以下地区, 属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2.6℃, 年极端最高气温38.5℃, 年极端最低气温2.0℃。

1.3 河流

盈江县河流有大盈江、竭羊河、勐戛河和龙江4个流域区。自产水量约67亿m3, 入境水量37.3亿m3, 共计为104.3亿m3, 大部分河流落差较大,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14.8万kW。全县有温泉24处, 水温在30~94 ℃之间。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范围

调查县内符合湿地定义的各类湿地资源, 包括面积4hm3以上的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 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渠道等湿地。

2.2 调查方法

采用遥感 (RS) 为主、地理信息系统 (F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为辅的3S技术。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平均海拔、植类型、面积及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及资料收集, 获取水源补给状况、动植物分布情况、土地权属、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3 湿地资源现状及特点

3.1 各类型湿地

全县湿地总面积9 011.81hm2 (不包含19 783.87hm2的水田) , 占国土总面积442 900hm2的2.03%。其中一般调查湿地面积8 324.79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92.38% (面状斑块79 块, 面积6 436.72hm2, 线状228条, 面积1 888.07hm2) ;重点调查湿地面积687.02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7.62% (面状班块9 块, 面积462.1hm2, 线状22 块, 面积224.84hm2) , 水田面积28 795.68hm2, 占国土面积的6.5%。全县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4种湿地类, 有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运河、输水河、水田9种湿地型。

3.2 湿地植物资源

根据实地调查, 参照《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关于植被类型划分的原则, 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盈江县湿地范围内的主要湿地植被主要划分为3个植被型, 即莎草型湿地植被型、禾草型湿地植被型、杂类草湿地植被型。主要植物群系有李氏禾群系、辣蓼群系、芦苇群系、莎草群系、雨久花群系、野芭蕉群系、紫茎泽兰群系、灯芯草群系、大漂群系、鸭跖草群系等35种群系分布于该县湿地。

3.3 湿地土地权属

按土地权属分:一般调查国有湿地面积2 049.65hm2占一般调查湿地面积的24.62%, 集体湿地面积6 275.14hm2占一般调查湿地面积的75.38%;重点湿地调查国有湿地面积665.78hm2占重点湿地调查面积的96.9%, 集体湿地面积21.24hm2占重点调查湿地面积的3.1%。

3.4 湿地分布规律

全县各乡镇均有湿地分布, 永久性河流湿地多数呈高海拔流向低海拔的趋势, 常年有河水径流的河流, 洪泛湿地多分布于各乡镇坝区, 平原镇多有分布, 湖泊湿地 (永久性淡水湖) 分布于弄璋镇、铜壁关、平原镇3个乡镇, 沼泽湿地 (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 分布在苏典乡及旧城镇, 由水生和沼生的草本植物组成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人工湿地的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主要分布在平原镇、太平镇、旧城镇、弄璋镇、新城乡, 多数属农业局修建的东大沟、西大沟, 为村民方便灌溉的人工湿地。

4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

4.1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盈江湿地目前由凯邦亚湖投资公司负责管理, 大盈江的一段24.8km成立了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所, 水槽河由自来水公司管理, 香额湖成立了管理机构, 权属是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湿地由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 其余均未采取系统的保护管理措施。

4.2 湿地受威协因素

4.2.1 湿地受威协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 导致了湿地资源遭到普遍破坏。主要表现在:小城镇建设、水利工程的修建、开垦、采沙等随意侵占湿地, 导致湿地发生变化, 湿地不断萎缩甚至消失;城镇化推进, 人口密度加大, 农村旱厕改水厕, 导致进入湿地的生活污水增多, 加之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大量使用, 给湿地水体带来严重污染, 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由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使部分河段河床抬高, 河流蓄水能力减弱, 使得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功能衰退;放毒、铁夹、电击等老式的狩猎禁而不绝, 乱捕滥猎时有发生, 使得陆生、水生动植物不断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也使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协。

4.2.2 湿地受威协因素分析

目前, 盈江县湿地既没有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也没有划定专门的保护范围, 保护资金匮乏。没有把湿地生态与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 宣传力度不够,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不完善,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和动态分析不足等。

5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和建议

5.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成立湿地保护的专门管理机构, 构建湿地保护动态监测体系,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建立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合力。同时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盈江县“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目前, 湿地管理自上而下均以林业部门牵头, 但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也分别承担了湿地资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极易造成“大家都能管、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而湿地管理又涉及保护经费筹措、保护机构建设、保护人员培训、湿地权属单位关系协调等各个方面, 不能靠“单枪匹马”解决所有问题。因此, 保护湿地,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必须要跳出固有管理模式, 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5.2 加强宣传, 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设计制作大型宣传牌, 宣传横幅, 印制湿地宣传手册, 通过盈江电视台摄制播放湿地保护专题片, 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林业局网播发相关信息。使湿地管理的政策法规、湿地知识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从而提高广大干群的湿地保护意识。

5.3 加强湿地保护巡护工作

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巡护信息网络。选聘村级兼职巡护员, 进行辖区常态化巡护, 制止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规范巡护日志填写, 及时将巡护情况按月统计上报, 为湿地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在各电站及水库周围划出一定范围建立库塘类型的湿地保护小区, 开展生物多样性和鸟类栖息地保护, 禁止狞猎、采集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标本, 禁止猎杀候鸟和捡拾鸟蛋等非法活动, 打造动植物资源的安全通道。

以大盈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第一层山脊内区域为重点, 结合汇水区域生态治理, 通过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等措施, 优化流域森林质量, 恢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 构建沿河森林生态屏障;保护好县域内各电站库区两岸野生动植物, 科学规划, 建设好城市链上的绿色长廊。

5.4 湿地资源开发

以大盈江为重点, 以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县政府着力打造《水韵大盈江》为协契, 建立河流湿地旅游路线, 上至支那, 下至那邦, 之间有羯洋河、南奔江及各支流各流、凯邦亚湖、香额湖、大盈江各级水电站库区、水田等湿地斑块;主打生态保护、科普宣传、民族文化体验品牌。保护流域范围内江河两岸珍稀野生动植物,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建设水上乐园, 形成沿江休闲度假观光胜地。

严格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科学规划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湿地旅游应以科考, 科普为主, 功能包括观光、科考、科普、野游、垂钓、划船、观鸟等。以湿地保护为基础, 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 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 支持“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方针, 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

5.5 开发中的补救措施

在新修公路及各电站区域内临时生态脆弱区加强弃土场、拦泥坝等泥石流人工补救工程建设,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 全面完成综合治理工程。

摘要:调查分析了盈江县湿地资源现状, 获取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状况等数据, 建立了盈江县湿地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探讨了盈江县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湿地资源,现状,调查,管理,对策,盈江县

参考文献

[1]盈江县林业局.盈江县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盈江:盈江县林业局, 2012.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盈江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局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 2009.

[3]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R].昆明:云南省林业厅, 2012.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下一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