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

2024-09-14

大学生社团(精选12篇)

大学生社团 篇1

社团是一个具有制度规范性的,基于共同理念、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有内在部门及成员等元素及各元素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关系组成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些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性,有85%左右的大学生会在大学期间选择参加社团活动。现在各高校普遍认识到社团在校园文化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大作用,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社团。有的社团,老字号了。按理说应该有很好的社团文化传承下来,但事实是,老字号的社团和新成立的社团一样,没有历史。或者说历史没有被记载和传承。很遗憾,有的老字号社团已经像没落的贵族了,想保持风度,但又显得力不从心,有的社团,新成立的,按理说,应该很有朝气,但事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也许几届一过,加上新任社长没有积极运作,也就名存实亡了。例如西安工程大学“绿风”环保协会,是成立1999年的老社团了,虽然有自己的大事记和资料库,但是在2007年,最为核心的社员人员却不知道会徽的含义,可能当时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也把报纸存档了,然而在换届的时候或在学校管理集中的时候,某些原因遗失了,以至于我们还需要重新就此问题咨询老会员。

学生社团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流动性强和传承性弱。流动性强是无法避免的,这是由学生这个团体属性所决定的,而传承性弱这个问题就需要依靠完整的社团文化传承来实现,社团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要把社团继续作下去,不仅仅是坚持环保社团这样一个基本宗旨,更要在明确本社团优势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社团的特色,坚持把自己社团的特色活动坚持下去,把社团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1、社团文化的组成

(1)社团的宗旨

社团的文化,首先体现在建设社团的目的上,每一个社团都应该很明确这样一个宗旨,这样在社团成员流动的情况下,不至于让整个社团迷失自我,失去前进的方向,针对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校的优势,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社团的特色和主办活动的方向。

(2)社团的管理

社团的管理体制是社团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部门制、项目制和理事会制等,个别社团采用部门制与项目制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所谓部门制,即基本上采用各个部门有部门固定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分别处理不同活动中同一内容的管理办法,部门一般分为宣传部、外联部、网路部、秘书处等。在部门的命名和具体工作上,不同的社团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在社团传承时,部门的职责一般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同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有些时候会造成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而项目制一般应用与规模较大的社团,这些社团由于拥有较大型的长期活动,需要相对固定且了解整个活动的人员的参加,采用项目制能够更好的将活动继续下去。

(3)社团刊物

根据网上关于大学生社团的社刊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成熟社团都拥有自己的社刊。社刊是社团文化的承载形式,也应该是社团人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团辛辛苦苦经营的结晶。社团不是活动的清单,也不是文摘似的剪贴报。有些社团很注重社刊的精美的包装和文章语言的流畅,但却往往忽略了社会的内涵。社刊应该体现的是社团人的活动和思考,一届一届的社刊连接起来应该展示的是社团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曲折和艰辛。在报刊上报喜不报忧或者不敢于在社刊上深刻反省社团活动中的错误和不足,是最不真实于事实的表现。

2、如何有效地进行社团文化传递

针对以上的社团文化组成,提出以下建议:

(1)社团的宗旨

社团的目标和宗旨是需要上下届会长和协会固定的指导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无论是社团的宗旨不够明确还是总指挥跟随人员的变化而理解出现误差,都将对社团的发展造成极为不便的影响。

以环保社团为例,大部分的环保社团的宗旨体现了高徒的一致性:提倡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提高大学生和公众的环境意识,立足校园,辐射社会。这样的宗旨针对广大的环保社团来说,是很好的概括,但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社团来说,有些空而泛了。如西安交通大学环保协会的宗旨就是“为热爱自然,关心环保的同学提供一个舞台,共同去关注我们的环保事业”.所以,具体的某个学校的社团。宗旨应该包含对本社团的优劣势的认识,移民和该包括对本社团如何立足校园,提高公众意识的活动方向和特色.

(2)社团的管理

社团的管理体制一般在社团的传递的时候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有些时候由于社团规模的变化可能会有适当的调整,在调整中要注意人的因素,重视梯队的建设可以尽可能避免传承人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团队应该是社团现在的主要负责人。第二梯队应该是社团内部的部门负责人、骨干,第三梯队应该是普通会员,也就是要对社团内部成员进行广泛的能力培训、思想交流。

整个梯队呈金字塔型发展,第一梯队的各种原因退出日常工作后,第二梯队能够接上来,他们了解社团的发展情况,可以顺利传承。对于学校内部的社团,估计两个梯队之间共同在社团内部的时间在半年左右,能够按接班的在社团内部时间需要一年以上才能保证顺利传承,第一梯队离开后,第二梯队接上来作为第一梯队,以此类推,后面需要培养新的第三团队。

关于第三团队的培养,我认为第一;在招新时期就尽快是新人融入社团氛围。如有些社团会在招新出其创造机会,让社团的新人和老友有机会一起去郊游或野营等,以期尽快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有些社团会在赵新初期社团大型活动,期望社员能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社团情况,尽快加入社团的活动中来,种种办法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消除陌生感。

第二;由老团队向新社团人讲述社团历史和社团宗旨、定位、活动范围等。并翻阅记录社团历史和活动历程及活动经验总结的社刊;

第三,会员培训,可以由社团自己来作,也可以由社团联盟里边经验比较丰富老社团人来做,使新会员树立社团理念,增强工作能力。

除了社团的管理体制以外,社团管理者如何与相关社团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还有社团的固定联系网络等也都是社团管理的重要内容。

部分较为熟悉的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会员在外面有了一定的个人发展,但人关心社团的建设,就把退位的老社长及老的社团干部继续吸收到社团的社团管理中来,成立了理事会,来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监督等。这样的体制对于避免新社长由于不清楚情况偏离社团宗旨,做出一些不利于社团发展的决定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社刊的组织机构

目前很多社刊流于形式,往往是社团为了完成任务而在社刊出版之前进行拼凑之后的效果,其中虽然并不缺乏社团活动的报告,但缺深度,缺乏自我评价与自我批评。虽然不乏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但较多情况下是对新闻事实的摘抄,很少加入舍断自己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思考。虽然有时会刊登信任感受,但也是好话说得多,而真正对社团有实际用处的批评和冷眼旁观的冷静评价都十分缺乏,社刊应该是一个社团的精髓所在,更是一个社团文化的结晶所谓假、大、空或者临时拼凑出来的社刊,是不能给他的社团的社员以亲切、真实、富有凝聚力的感觉的,而应该对每次活动有成体系的记录,把社团对此次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刊登出来,对活动进行有效总结,避免下次在活动中重复犯错。

3、社团文化传承中的一些其它问题

针对现在的信息化社会,建立社团自己的网上平台(即社团网站如绿风环保协会的www.lvfeng.ngo.cn等)无论是对于加强内部联系,保持于已毕业的社团成员的联系,还有地区性社团联盟的网站都是提供资源和交流的平台(如http://www.gsean.org济溪网络;www.msc.ngo.cn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http://fund.green-stone.org绿石基金等),还是对于社团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其他活动,都不无裨益。

另外,社团的自主学习性较强,以相关院系为依托结合学院特色的社团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针对一些非相关专业同学主办的社团来说,有时候往往会在科学性上犯一些错误或直走一些极端。这样缺乏背景的专业知识的依托而盲目社团活动,有时往往会造成错误的舆论影响,并且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所以,在活动筹备之初,都应该做好可行性分析,从想达到的结果逆推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分析如何促进这些条件的出现,从而实现社团活动的计划性;在活动开展中细心观察学习,把握活动的各个环节,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活动总结中,要对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看是否已经做到最好,讨论此环节的完美状况是什么,作为下次活动的目标,周而复始,就能达到社团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摘要:社团文化具有其独特存在性, 在某些程度上是一个社团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社团的健康法杖的内在无形动力, 针对大学生社团文化传承性差的特点, 分析了社团文化传承体系的组成部分, 指出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团宗旨、社团管理和社刊等几个部分, 对这些部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团文化,社团宗旨,社团管理,社团干部,社刊

大学生社团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名称

本社团全称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南区)影视动画系电影》。

第二条组织性质

本社团是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动画系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组建的学生社团,是受系团总支监督和引导的非营利性学生社团组织。

本社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维护校园环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与发布为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团。

第三条社团宗旨

用影像去展示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我们将会配合系团总支,共同建设我校积极、上进、和谐的社团文化。我们的社团更是为了唤起同学们心中的电影梦,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他们把好的创意想法付诸行动。

我们的口号是:年华易逝,光影常存。

第四条社团信念

我们的信念是:只要你坚持,成功是必然的,用青春的热血,谱写我们绚丽的篇章。

第二章社团成员

第五条入团条件

凡取得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籍,承认本社团章程,提出申请加入本社团并经审批合格的,均可成为本社团成员。

第六条成员的基本权利:

(一)对本社团工作建议、批评和实行监督;

(二)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成员有权参加本社团举办的活动,享受章程所规定的权利;

第七条社团成员的基本义务

遵守本社团章程,服从上级安排,完成社团交给的任务。维护社团荣誉。

第八条成员的退出和除名

(一)学生毕业离校,自动退出社团。

(二)根据本人自愿原则,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即可退出社团,取消组织成员资格。

(三)有严重影响社团名誉行为的成员,违反工作制度以及违法乱纪等破坏学校名誉、触犯法律的组织成员立即除名。

(四)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不积极主动的成员,经社团大会研究可予以开除。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 组织机构

本社团设社长一名,副社长两名,组长若干。本社团管理机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精通本社团工作,有一定组织能力;

(二)思想积极上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学习上勤奋刻苦,成绩优良;

(四)工作上积极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

第十条社长的权利和义务

(一)服从社联、团委的领导。

(二)定期召开例会并制定本社团的规章制度、活动计划。

(三)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各项活动。

(四)根据社团规章制度收取管理、使用会费,吸收和处分成员。

(五)负责开展各项活动,并做好工作记录及活动总结。

(六)加强校内、外之间的社团交流,扩大社团影响,树立社团良好形象。

(七)培养推荐社团接班人,做好负责人换届选举工作。

第十一条 副社长的权利和义务

副社长协助社长处理日常工作,做好分工负责的各项工作,社长不在时,代理会 长工作。

第十二条 具体分工

社团下设组织策划部、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一部三小组的形式。各部门职能具体为:

(一)组织策划部

1、对每次社团活动作详细的记录,每次活动结束后,写活动总结。

2、与各部门联系,收集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社长;及时给社团成员下发有关活动的通知。

3、负责社团的所有材料的整理、总结与收集、存档工作。

4、负责制定奖惩制度及社员管理制度。

5、负责对社团的活动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听取成员批评、建议。

6、组织策划社团活动。

(二)各小组分工 社团成员按个人喜好和能力平均分配组员,有社长和两名副社长带领三个小组,进行日常活动和学习。

第四章 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成员考勤制度说明

(一)各部工作及召开例会时,由各部副部长统计出勤情况后,交工作室记录。

(二)每学期工作、会议等活动中迟到五次者给予警告;无故缺席五次者,视为自动退会。

(三)请假须在事先所在部部长递交书面请假条,经部长同意签字批示后,交办公室存档。

第十五条 奖罚、缺席说明

(一)对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者,可视情况定为部委。

(二)惩罚制度,对本社团工作漠不关心,且不服从社团各项安排者可给予适当的批评,情节严重者可给予除名处理;对于社团章程不服从的成员可以进行劝退,对违反章程且经教育不改者,取消成员资格;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者予以惩罚。

附则一

(一)社团成员连续三次或总计五次不参加社团活动者取消其成员资格。

(二)任何个人不得盗用本社团名义开展活动,否则后果自负,社团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三)成员在会期间不得参与和进行任何有损国家、集体和社团的事情,如有发现,开除出社。

(四)成员在会期间有权参与本社团各项公开活动,并有权知晓本社团的有关信息。

(五)成员在会期间有权向社团主管机构反映社团问题,并督促社团改正。

(六)退会后,成员不得已任何方式以社团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违者后果自负

附则二:活动内容

社团会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召开例会,交流心得并制定下一阶段的任务。

(一)组织成员进行项目制作,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学期一部

作品。

(二)组织带领成员参加校内外各项比赛。

(三)组织带领成员进影视剧组参观学习。

(四)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影视赏析,学习经验。

(五)邀请校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

(六)邀请行内精英进行经验讲座。

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社会化 创新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99-03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最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组织,本身具备准社会组织的特性,是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之外,有限时间、空间去参与群体活动、社会活动的有效方式,其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作用,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校方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开展大学生社会教育和加强社会联系的有益平台和渠道。然而,学生社团毕竟是学生的自律组织,主體上还是由大学生构成,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认知、沟通、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还不能完全自主地去理解和认识并有效地组织和融入社会生活。所以大学生社团虽然很活跃,但是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社团管理、活动组织、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合作交流、社会效应等方面距离培养适应性、高素质、社会化的人才还有差距,需要校方积极地组织和引导,通过搭建平台、开拓渠道、组织实践、加强教育等帮助学生社团和学生尝试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更新观念和变更思维,创新社团建设发展模式,探索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转型,通过“创新”驱动力不断激发社团及其成员的潜力和活力,为建设优秀社团,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出了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在国家宏观新政的导向下,教育如何服务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其中的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前沿阵地,必然成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人才战略的指向标。为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不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就成为高校改革创新的关注点。

高校中的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类准社会组织,在经历了20余年的摸索发展期,已变得相对稳定和成熟,目前已成为各高校最积极活跃的群体,其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凸显的社会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受到了教育单位、社会组织和学生个体的普遍关注,就这一点来说,大学生社团已经成为了这一时期最能有效结合大学生社会教育的平台和途径之一,相关工作应该顺应社团发展趋势做出适当调整。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刚刚突破高考的封闭式学习模式,步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加入学生社团成为其认知和接触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生活的最早尝试。如何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教育、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定位,主动进行能力和素质提升,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高校自身对大学生社团在育人功能和作用发挥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培育机制,提供必要的帮扶和保障措施,积极扶持和引导社团建设发展,通过创新社团发展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的因素很多,从社会层面来看,包括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有限资源的利用与分配、社会组织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公众接纳认可的程度等。从学校层面来看,包括领导重视程度、学校扶持引导的力度、指导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社团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支持和渠道拓展等。从社团层面来看,包括社团的组织规范、成员的认知程度和主观能动性以及成员的能力素质,等等。以大学生社团创业为例,首先能否得到校方的支持和认可就是问题,相当一部分院校为了规避风险是拒绝大学生在社会兼职的。即便同意,学生社团自身又并非法人,如何作为责任主体注册成立公司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就会涉及法律、工商、税务等问题。进一步,如果成立,其行为如何有效地与政策、市场、环境、客户等关系相互融合,其社会行为产生的风险、责任和后果如何承担,加上学生社团组织的松散性、技术限制和责任主体的影响,能否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单单依靠某一个层面上的作用都是达不到的,需要社会、学校和社团等多方共同努力,从宏观、微观,从外部、内部来综合考虑。所以,大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需要强大的推动力,这种力量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三、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思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对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应用型、社会化、创新能力等成为衡量人才符合经济社会需求适应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标准和尺度。在此前提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创新,例如以大学生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发展模式,就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转型方式之一。当然,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思路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需求出发,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

首先,从社团发展定位上,校方应该重视并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教育革新的思路,从观念上、思维上打破校本位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封闭式校园育人环境,多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为其建立广阔、自由、开放的空间和平台,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真正让大学生社团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社团与社会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合理作用,让社团成员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去实现自身定位和角色转变,这一点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潮流和主要趋势。所以“社团社会化发展”是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

其次,从社团实践育人平台来看,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学校扩大宣传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途径。学生社团作为此类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大学生社团活动受重视的程度和校方对实践活动关注和支持力度的有限,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留给公众的印象往往是敲锣打鼓造声势的感觉,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组织分散,不成体系;盲目开展,没有规范;专业结合不紧密、实践活动无特色;育人功能不明显,社会效应不突出;经费投入不充足,活动内容无效果等问题。因此,应当从转变观念,自上而下地进行引导,从学校的高度去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平台作用和社会作用,有效地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协助地方建设发展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进而实现实践育人工作出成绩、有成果、见实效的良好局面。

最后,社团及其成员发展,应当对应就业和市场需求。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素质需求上越来越注重创新和实操能力,这是人才適应市场竞争和职业发展的要求,许多大学生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转型,但是大多数学生自身尚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条件,需要校方发挥主导作用,广开思路,多方尝试和探索。

四、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模式

大学生社团是在教育模式适应环境变化和人才需求基础上发展的,其既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又要迎合自身成长需求,而有效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主要来自创新。换句话说,大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需要有所突破,要能有效结合外部环境的优质资源,向社会领域渗透和延伸,并能够结合社团组织的自身的特点,运用跨界思维,打破传统惯例,走社会化道路,不断尝试新方法、拓展新渠道,更好地为社团及其成员提供更好、更快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下面以部分社团创新发展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政策牵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其政策、法规是改革创新的宏观导向和强有力的推动者,以其为主导的政策导向性牵引模式,具有高效的政令执行力和行动的一致性,对于引导和带动大学生社团的创新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例如,为配合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导向需求,以教育主管单位为主导,共青团组织为先锋,发起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协会及配套的创业扶持项目和创业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就是在政策导向下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为主导,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前提下,主动干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发挥牵引作用的有效实例。这种自上而下、主动干预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大学生社团发展靠自己、目标方向不明确、思想观念跟不上、行为举止放不开等缺乏认识高度和行为力度的滞后性被动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此类以官方组织为龙头的多方合作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引导方式更多地引入高校,以项目化的方式嵌入到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当中,提供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引导帮扶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然而如何将这一模式引入社团的建设发展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很多高校在做社团的品牌化发展,要结合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而其内容大多都停留在社团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上,真正有效地将社团带入企业经营搞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实际领域的还不是很多。建议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或方式来实现社团与企业的结合:一是以校方为主导,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业务精英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按照一定的课时量计发报酬,或者放权给社团,由其自主选聘指导老师,自筹资金支付必要的费用。二是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由社团参与企业的业务和项目,在实践中从事一定的工作,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艺术类、科技类、技术创新等类型的社团不乏成功案例,例如社团帮助广告公司、工厂、装饰公司等作产品或工业造型设计,计算机协会帮助软件公司进行软件开发,等等。三是鼓励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在企业兼职,参与工作实践。比较常见的是体育竞技、艺术表演、营销策划等类型的社团,如跆拳道协会成员在健身会所担任教练、艺术社团参与社会演出、营销协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等等。四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引入企业的创业资金、创业项目,鼓励以社团组织为主体进行自主创业,例如有些学校的动感协会、摄影协会等都是在利用高校自身资源来和企业合作来发展的。五是校方与企业共同设立企业基金或者创业基金作为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发社团的主动创造力和参与的积极性等。

综上,校企合作模式在社团层面上的推广运用主要针对的还是特定的小微企业,其局限性是有的,但是其活力和成长空间却是最大的,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来说更是有益的助推剂。当然,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有风险的,其有效推行还需要校方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和引导,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扶。

(三)网络拓展模式。当代大学生的诉求是多方面的,社团的组织体系和内涵建设也是多元化的,现如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的使用群体,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已成为其学习、生活中必不可或缺一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来弥补社团实体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和诸多不足,进而更好地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社团之间的学习交流以及开展教育宣传与创业就业,成为另一类创新思维在实际中运用的尝试。

例如,近年涌现出来的微博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网络俱乐部、网络志愿者组织等都是依托互联网而建立起来的新兴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互平台和深度发展空间,加上微信、微博这一类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所带来的辐射效应,使得社团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呈几何式膨胀,甚至在校园里还出现了微商这类利用自媒体创业的普遍现象,其影响力和活跃程度可见一斑。故此,作为校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思维创新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模式,组织开展与大学生紧密联系的各种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一是引导学生社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进行创业,与企业合作开展电商大赛等系列活动;二是组织记者团、文学社、摄影协会、动漫社等成立媒体中心或者网宣工作室,提升专业技能,协助开展思政教育和舆情引导,也可以组织开展微博、微电影大赛等竞技活动;三是将学生社团引入易班或者大学生网络社区,搭建起跨国籍、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经验交流和素质提升;四是建立全国性社团专题网站,实行大学生社团的网络申报与注册制度,建立社团的分类管理模块,开设社团创业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和资源库,促进大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等。相信新媒体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将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开创更为开放、自由的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四)跨界思维模式。社团的发展创新需要打破定势思维,从传统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活动内容、行为方式、个性元素等方面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新举措新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跨界思维,跳出现有的空间、领域去寻找新的机遇和合作模式。以管理为例,提出大学生社团的品牌化建设与发展,引导其在目标、使命、文化、内涵、潜力、实力、愿景、发展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区别于其他同类社团的特色、亮点以及突出的成效,就是将企业文化引入社团管理的一种跨界模式。再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基金会、绿色联盟等公益类社团,如果可以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进行跨界合作,创新社团的管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能力、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社团组织,将对社会公益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社团和学生自身来说也将获得最大的收益。大学生社团创新的必要性和有益之处很多,但是真正实现社团创新发展的关键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和扶持,需要校方从宏观上重视社团的建设发展,转变对社团组织功能的定位和培育观念。

总之,如何用好大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和渠道,实现人才培养新目标,为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做好服务,需要我们及时转变观念,打破固有优势、思维和利益的阻碍,大力促进和提升社团的创新发展,促进人才社会化成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路伟,马方伟.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程亚红,尚丹.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提升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3]崔冶敏.制约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4]章琼.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3SZ033);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桂工业院2014055002)

大学生社团 篇4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点

当前, 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社团活动非常活跃, 学生社团已成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培养特长、塑造人格、提高能力、培育素质等多种功能, 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社团精神”的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愈来愈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具体说来,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如下几个独特的发展特点。

1.学生社团组建、成立和运转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下, 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其它各种需求, 自发组成的自愿性群众团体。从社团组建、成立时的发起人到社团的具体负责人, 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它的组建和成立往往基于几位甚至某一位同学的倡议, 完全来自于同学自发的热情, 有较大的自发性。学生既是社团的天然主人, 又是社团的服务对象, 学生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自然地会成为社团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也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的许多大学生都能自发自主地参加到各类社团当中去。

2.学生社团类型的多样性和专门性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满足各类不同的需求而建立的群众组织, 学生社团组建的自主性又决定了其类型的多样性。一般而言, 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不同, 学生社团大体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 (如“三个代表”理论研究学会) 、学术科技型 (如北地文史学社) 、社会公益型 (如法律咨询中心) 、志愿服务型 (青年志愿者协会) 、文体休闲类 (如管乐协会) 、宣传报道类 (如学通社) 。依据其挂靠的单位不同, 又可以分为院级社团和系级社团。同时, 以上的分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几年, 随着高校新社团不断的出现,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更加显著。同时, 学生社团还体现出专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3.学生社团成员的广泛性和波动性

高校学生社团有着最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从社团组织的成员来看, 成员自愿、自由结合, 由此, 在一个社团中, 横向上,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补充;纵向上, 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学习、相互借鉴。除了广泛性之外, 学生社团成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波动性, 这种波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社团完全是学生自愿加入的, 所以学生可以 “自由”的加入, 也可以自由的退出。二是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团要发展, 需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样一来, 便会出现“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看不起”的现象。

二、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的素质

在高校社团的发展过程中, 学生社团的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所在, 也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够很好地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凝聚力的体现。毫不夸张地说, 在一个实行社长负责制的社团中, 一个干部的负责与否, 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正所谓, 一个优秀的社团背后总有着一群优秀的干部。社团干部在社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享有决定社团绝大多数事务的权力, 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管理以及干部的自身管理, 充分发挥社团干部的作用, 进而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高校的学生社团。

对于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的干部来说, 管理好、发展好自己的社团不仅仅需要其具备传统的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精神品质, 诸如:品德修养高、勤于思考、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还需要有一些其他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以管理和组织好高校学生社团这个自发、自主的组织。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 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如何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激发其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高效、有执行力地开展相关活动, 是每个社团干部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社团工作中,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或一项工作的进行, 都是一个整合利用资源的过程, 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这样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进行, 而一旦这种和谐统一的氛围遭到破坏, 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一名学生社团干部一定要有团队意识, 要把个人目标自觉融入社团目标中去, 在实现社团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一个社团中, 成员往往是来自不同年级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有时甚至是不同的学校, 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认知水平和思维角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社团学生干部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是各个组织部门和成员的纽带,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社团学生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 社团极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陷入混乱、无组织的状态, 社团活动将无法顺利地组织和开展。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成员实现有效领导的又一重要因素, 它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开阔的心胸等方面。社团中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同样地志向或者兴趣从而加入到这个社团中来, 在缺乏约束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成员属性和特质方面的极大差别。在社团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其他学生干部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 作为社团学生干部, 要运用好心理调适方法,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在妥当处理好社团活动和实务的同时, 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社团干部素质培养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社团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 他们渴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而学生社团为这种渴望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与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爱好特长、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 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某一类社团中去, 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 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锻炼, 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 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从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高校学生社团还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帮助社团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实现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性格互补, 最终实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 可谓是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和谐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甚至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问题,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同时,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社团和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还是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诸高校要求普遍建设和谐校园大背景下,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社团学生干部, 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优势, 大力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能够极大地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最终也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综上所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树立营销理念、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 以推动社团的发展、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多途径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便让学生干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共同开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志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

[2]刘欣欣.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性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5) .

[3]武传涛.谈高校社团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9, (06) .

大学生社团 篇5

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宣传中心章程 总则 第一条:宣传中心是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直属部门。本着 “管理社团、服务社团”的精神,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安排,保障社团的基本利益。

第二条:宣传中心坚持“社团活动人人知”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各个社团的特色和资源,以社团的自身特色为基础;聚集各个特色风格的社团人才,共同将个社团特色和文化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工作效率高、宣传方式多样、富有社团文化的宣传团队!

第三条:不断完善内部建设,提高自身软实力。做出自己的特色,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团及社联。

一、组织机构

第一条:宣传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干事4-7名。干事由与宣传方面有紧密联系的社团推荐一名宣传能力强的会员,其他社团自愿推荐有宣传能力的同学并通过面试筛选后可编入宣传中心。

第二条:宣传中心主任的权利和义务

1.主任是本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同时接受大学生社联合会主席团的领导。2.主任对内全面主持本中心的日常工作,对外代表本中心参加各种相关会议,行使职权。

3.主任主持本部门的干部会议,协调中心内部建设问题。

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4.主任有权召开各校级社团宣传部联席会议,传达上级精神,下达有关指示。

5.主任有组织策划开展各项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的义务。6.主任对各社团宣传部必须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第三条:宣传中心副主任的权利和义务

1.副主任是本中心的骨干部分,接受主任及主席团的领导。2.副主任要全力配合主任的工作,并协调好中心成员间的关系。3.副主任做好在各自负责的工作(网络、新闻、海报)之外,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不可出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袖手旁观的现象。

第四条:宣传中心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1.接受所在社团的领导,同时接受社联会宣传中心的领导。

2.有参加相关会议,参加宣传中心各项活动及提议工作方案,讨论工作计划的权利。

3.应遵循社联会及本部门章程,遵守社团相关管理制度。4.对各个校级社团宣传部必须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5.应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6.在任期一年满后由社联颁发聘书。

7.每学期对社团联合会宣传中心副部及干事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由主任负责进行个人的评优推荐。

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8.参加及在宣传中心作出贡献者将给其社团在年终星级评定中一定比例的加分。

二、部门职能

第一条:为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条:提升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及各个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第三条:组织协调各个社团,并协助协会的宣传骨干参与大型活动的前后期宣传工作。

第四条:积极配合好社联和各个社团,协会开展工作。第五条:对各社团宣传工作进行督导。

附则

第一条:宣传中心宗旨

责任、务实、创新。繁荣校园文化、传递校园信息、展示校园风采、宣扬时代精神、发展特色文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各个社团提供一个更好的宣传平台。

第二条:宣传中心的工作范围

1.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水平。

2.对社团联合会下属各社团的活动,要参与、支持其宣传,并协助其做好宣传工作。

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3.提高社团联合会宣传及各大社团宣传部成员的海报制作能力,提高社团海报的整体质量。

4.规范各个社团张贴海报的位置,提高校园内海报张贴的规范性。

5.协助各个社团开展统一有意义的宣传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红河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宣传中心。

社团,学生飞翔的舞台 篇6

关键词:自主管理;社团建设;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62-01

常德市第七中学创立于1912年,前身为常德市武陵县府“育德女校”。100余年来,学校五迁校址,五更其名。2003年10月进入“湖南省重点中学”行列。常德市七中在“育德女校”时期,开始倡导“博雅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广博通达的智慧,良好的思辨能力以及对抽象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这种追求新知、重视修养的精神与理想,就是七中“博雅教育”的传统精神。正是遵从这种“博雅教育”的实质,我们在学生社团的创立与管理上,也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摸索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我校社团的发展现状

我校“秉承办有品位的学校,当有灵魂的教师,做有涵养的学生”的办学目标,培养博学雅行的现代人,让学生人格健全有涵养,勇于创新有智慧,全面发展有特长。我校重视学生社团的创立与发展,社团涉及到各个学科与领域。比如:文学方面的阳光文学社、演讲与辩论协会、诗社等;艺术方面的“飞乐”合唱团、民乐团、“雅韵”舞蹈社、“纪年”摄影社、“pink Dancer”街舞社、电影社、音乐社、动漫社等;历史方面的时光协会;体育方面的篮球社、田径社、武术社等;语言方面的播音与主持社等;生活方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仪协会等。每个社团设立社长、副社长、秘书长职务,都由学生担任,并配有相关的负责领导与指导教师,而且都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情展示自己的领导力、管理组织能力,这是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天空,是他们自由翱翔的舞台,虽显稚嫩,却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二、我校社团的建设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社团,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课程。学校社团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融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斗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寓德于乐。

(二)多元性原则。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由结合的青少年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自愿选择的对象性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探索人生的重要实践活动。正是基于此,在社团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只要不违背基本准则的,秉着多元文化并存的理念,允许社团百花齐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兴趣出发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三)发展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之需的“社会人”。要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就必须积极发挥学生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参与作用,不仅要在课内实现,在课外也要推行。学生社团的活动正是在课外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我校社团的自主管理模式

(一)自主管理。有位教育家说过,最成功的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自主管理。在社团管理上,我们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从章程的制定到活动的具体开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协商决定。除了有关社团的总章程以外,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分章程,以此明确每个社员的职责和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参加不同的部门。每一届社团成员都自主招聘,每个社团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社长和其他学生干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社团负责人还需召开成员会,讨论形成本社团的章程,要求全体社员严格遵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社团成员需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考虑本社团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有效地开展活动。通过老社员带新社员,不断地完善社团的组织规范,形成稳定的发展体系。这种有序的制度管理,使社团的活动有了基本的组织保证。

(二)自主活动。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定期培训下,自主开展各类活动。阳光文学社团依托文学书写自己的青春,经常举行好书大家读,心得大家享等读书写文活动,并将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在校刊上发表或在宣传栏展出等,有力的提高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体育社团在学校运动会的组织、安排、展示活动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尽情展示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组合,篮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遍地开花,在学校掀起运动热潮。摄影社团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瞬间,并将自己成员的摄影作品通过宣传栏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镜头下的美丽。舞蹈社团、民乐社团、街舞社团等艺术社团,更是充分展示了我校的艺术特色,每年都会举办社团的艺术节,为大家奉上精彩的歌舞节目,受到同学们的热捧。每个社团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在社长的带领下自主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部分社团还利用假期灵活开展了一些特色活动,提高了假期生活的质量。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需要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成败得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意识也得以增强,这种强烈的责任情感更能激发学生们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形成个体心理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自主评价。社团既然是学生飞扬的舞台,那评价权自然也交给学生做主。每个社团自行设计内部评价体制,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每一个社团成员都要有一本自主成长记录,作为年度特色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主参与各项活动的频率和质量的量化统计;另一方面是测评社员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一过程性的评价体制,不仅能够激励全社团人员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使每一个社员都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发展的方向,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每年优秀社团、明星的评选也采用民主竞选、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在学生社团这个大舞台上,我们七中的学生实现了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享受着成长的快乐。学生社团,学生飞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学生社团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喜添. 浅议学校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5).

大学生社团 篇7

1 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的特点和分类

1.1 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的定义

所谓高校学生奖助社团是高等学校中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指导,在校方和捐助方的共同理念指导下,由获得某项奖助学金的同学共同组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学生团体组织。

1.2 高校奖助社团的新特点

学生奖助社团是高校众多学生社团组织类型之一,有着学生社团普遍的共性,但由于其特殊的成立背景而在成立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上别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奖助社团运转的多重管理。一般性学生社团的运转模式为校方提供宏观指导,学生自主规划发展方向、活动组织架构等内容。而奖助社团是学校和捐助方共同指导。捐助方在高校设立某项奖助学金,并号召所有获得该项奖助学金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社团。在校方和捐助方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以达到锻炼自我、丰富校园文化、回馈社会等目的。

(2)奖助社团的定位主要由捐助方确立。在校方和捐助方共同指导之下,奖助社团的定位和活动组织不像其他社团一样由学生自主决定,而是从校方和捐助方共同的育人理念出发,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下组织活动。如奖学金社团大多定位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学金社团的活动大多侧重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3)奖助社团人员组成的身份同一。奖助社团的成员是由获得某一项奖助学金而聚集在一起的。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一般具有非常强的指向性,或奖励全面发展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兴趣指向型社团兴趣同一性或者发展型社团的规划同一性相比,奖助社团的成员在身份特征上具有极为相似之处,呈现出身份属性上的同一性。

(4)奖助社团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奖助社团不仅能够获得学校支持,而且还能获得捐助方的大力支持。捐助方每年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之外,还给社团运作提供固定的活动经费。捐助方凭借自己的社会资源,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发展要求提供假期实践工作、能力培训、海外实习、工作岗位等相关资源。这样不仅保证社团能够按照特定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学生也有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实地应用,实现了学校的知识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实践教育资源良好的互动与对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合利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借鉴其先进的培养模式和育人经验,也是高校节约成本、获取更多资源、拓展育人思路的有效捷径。

(5)奖助社团跨学校跨地域交流。捐助方往往在许多高校捐资设立同一名称的奖助学金。学生奖助社团不仅在本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而且还通过捐助方搭建的平台实现了各高校的交流。通过社团刊物介绍各高校该奖助社团的建设和活动状况;组织年会,使各高校社团成员定期相聚,加强情感建设和经验交流;完善社团网站,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兄弟院系社团的最新状况。奖助社团跨学校跨地域交流也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交流空间。

(6)社团成员和奖助学金评定的互动。捐赠方、校方与社团主观互动是奖助社团的重要特征。捐赠方、校方与社团成员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且具有良好的互动。社团成员为捐助方奖助基金的发展献言献策,同时老的社团成员加入到新一轮的奖助学金的评定。这种互动既为社团选拔补充有生力量,又在时空意义上缩小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距离,体现出健康的运行模式。

1.3 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的分类

由于高校奖助社团成立的特殊背景,其社团宗旨也大多与奖助基金捐资育人的理念相一致,表现出极强的育人导向。其中,奖学金社团更加注重于学生个人能力才干的培养,而助学金社团则更加注重于学生社会责任、公益理念的培育。以清华大学为例,比较成熟的奖助社团有唐仲英爱心社、凯风公益协会、好读书协会、思源社等。

唐仲英爱心社由清华大学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同学组成。爱心社以唐仲英先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十六字方针为工作理念,在学校和唐仲英基金会的指导下,旨在传递爱心,放大爱心,倡导一种充满爱和感恩的社会氛围。

好读书协会由清华大学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学生组建的社团。协会以清华老校友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提出的“好读书、读好书”的倡议为宗旨。好读书协会定位营造校园的读书氛围和人文氛围,弘扬和传承老一辈学术大师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并给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交流发展的平台。

在学校和凯风公益基金会共同指导下,由凯风奖学金获奖同学成立凯风公益协会。协会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融入社会、回馈社会和“凯风同学汇”。凯风公益协会传承凯风公益基金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和谐发展”的宗旨,践行“致力于优秀青年的能力建设,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领导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理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思源社是由获得香港思源奖助学金的同学组建成立。其宗旨为“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协会成立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理念。

根据奖助社团的定位和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术型奖助社团:学术型社团的建立大多缘起于学术基金的设立,主要是由获得某一项学术基金奖励的优秀学生组成,旨在引导学生学术发展,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如:好读书协会——旨在增强全校的人文氛围,倡导读书治学的良好风气。

(2)发展型奖助社团:发展型社团的建立大多缘起于素质基金的建立,主要是由获得某一项素质基金奖励的学生组成,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如:凯风公益协会——旨在为同学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资源,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公益型奖助社团:公益型社团的建立大多缘起于公益基金的资助,主要是由获得某一项公益基金资助的学生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公益行动力和反哺社会的责任。如:唐仲英爱心社和思源社——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公益服务意识,塑造公益服务精神。

2 高校学生奖助社团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而高校奖助社团组织也以其先进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生活的实践与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发挥出积极的育人作用,显露出“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功效。

2.1 奖助社团是捐助方与学校育人理念得以贯彻实施的新组织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公益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教育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根本,将关切的目光投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上。同时,时代的发展变化也要求学校的育人模式必须与社会接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与需要的人才。捐助方和校方对奖助社团的共同指导和支持,给予学生不仅仅是物质的奖掖和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回馈社会的理念促进了志愿公益类奖助社团的兴起,育国栋梁的理念则促进了领导力奖助社团的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奖助社团通过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利用奖助社团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灵活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捐助方的育人理念和校方的育人理念相融合,既体现出了浓郁的育人教人色彩,也更加贴近社会的要求,奖助社团成为捐助方与校方育人理念得以共同贯彻实施的新组织。

2.2 奖助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的新舞台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奖助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浓郁的学习氛围、传达健康的文化信息、弘扬蓬勃的创造精神。如好读书协会通过开展纪念展览、好读书征文、人文图书展、学术讲座、悦雅书品茶语沙龙、创办好读书期刊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增强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证明,众多学生社团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本身,也使校园文化的各种丰富内涵得到了表达。校园文化蕴含的丰富涵义通过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得到了有效、直观的表达;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深刻涵义,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缺一的辩证关系。

2.3 奖助社团是学生成才发展的新平台

捐助方与校方共同的理念贯彻使得社团活动更具指向性,社团发展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强有力的指导使得学生获益匪浅;同时学生在奖助社团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后续反馈等环节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在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奖助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成才发展的新平台。

2.3.1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实践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一大特色,实践性的社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知识、技能的转化。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例如清华大学凯风公益协会2011年暑期组建了北京、重庆两支实践队伍开展关于公租房需求状况的调研。同学们通过学习公租房相关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亲自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专家座谈、与居民访谈和实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践,同学们收获很大。凯风实践支队获得了2011年清华大学银奖实践支队,而且这项关于北京、重庆两地的“公租房”调查结果,将为政府部门今后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3.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大学校园内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主要载体的高校学生社团无疑也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奖助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在组织活动中,不同的活动创意相互交流,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很有效。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清华大学唐仲英爱心社在去河北怀来支教的过程中,同学们集思广益,创建了“小手拉大手”爱心图书馆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前期调研、募集图书、爱心图书馆建立、图书管理和借阅章程的制定、学生答疑手册的编撰各个环节中,无不闪耀着同学们创新的思想火花。“小手拉大手”爱心图书馆建设项目获得2011年清华大学“北极光杯”公益创意实践大赛金奖。

2.4 奖助社团是培育学生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青年大学生行动的指南针。在正确的理念指导和健康的机制运营下,奖助社团已经成为学生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奖助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如清华大学唐仲英爱心社,自2007年起,在河北省怀来县的14所中学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介绍,励志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乡村中学图书馆建设,贫困学生家访调研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了自身的发展,树立将爱心传递下去的信念,培育回馈社会和报效祖国的理念。奖助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奖助社团作为新兴的学生社团,将获得某一项奖助学金的同学组织起来从事有意义的学术引导或公益培育活动,更加注重以奖育人、以助励学的教育理念贯彻,发挥着励学助困、激励先进等其他社团不具备的重要作用。最为新兴事物,高校要不断地研究和总结其独有的特征和发展的规律,并借鉴学校已有优秀社团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建设好学生奖助社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在学生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功能。

本研究得到清华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基金的资助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在高校中出现了以某奖助学金获得者组成的社团,即学生奖助社团,该类社团呈现独有的特征,作为新兴的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它以其先进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生活的实践与青年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学生奖助社团成为捐助方与学校育人理念得以贯彻实施的新组织、丰富校园文化的新舞台、学生成才发展的新平台和回馈社会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奖助社团,育人

参考文献

[1]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C].全国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蔡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以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为例[J].青年探索,2011(2):32-36.

大学生社团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艺术社团,建设,价值

引言

“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提出, 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决定》中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随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慢慢地从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当前,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今被高度提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艺术社团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普通高校音乐公共课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成为了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代表之一, 也为建设大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提高其质量起到了奠基作用。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和高校艺术团的现状

(一)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含义和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 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为高校音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 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乐、艺术院校里的专业音乐教育, 这一类音乐教育旨在培养音乐艺术领域里的专业技术和音乐理论人才, 例如钢琴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培养等;第二类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专业或是音乐教育专业, 这类音乐教育是培养学校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文化传播或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例如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唱片、演艺公司、艺术团体的工作者或管理者;第三类便是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 这一类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又比以上两类的音乐教育更为普及, 其作用和意义是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内心, 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以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和感受音乐。如今, 在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 公共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戏曲及舞蹈作品的赏析, 部分高校还会开设如声乐、二胡、竹笛、萨克斯等音乐技能课。但不管是理论还是技能, 都是含带了解和感受性质的学习, 更多地是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教育部办公厅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摘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 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至少要选修1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在这种形势下, 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投入到这项大众音乐教育中, 使这门“年轻”的课程不断地朝着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也正是因为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稚嫩, 暴露出了如课程专业单一、课堂教授刻板、专业教师缺乏或一肩多职等弊端, 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除了公共音乐课, 高校还会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大学生艺术社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

(二) 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现状和意义

在我国的高校中, 各类社团犹如雨后春笋, 又似百花齐放, 有艺术类的、语言类的、科技类的、体育类的等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一轮轮的音乐狂潮席卷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音乐在人生活中的须臾不离的情况让许多音乐类的社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学们可以在这些社团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挖掘自己的潜力, 同时这项活动也推动着当代大学生爱美、审美。因此, 国家教育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从2005年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 三年一次的大学生艺术盛宴成为了年轻人的聚会, 也给高校艺术社团一个更高、更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从各类主题晚会到比赛, 从校内到校外, 广阔的的舞台带给当代青年人更多的机遇, 也让他们实现了许多儿时就怀揣着的音乐梦想。当下的艺术社团不仅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丰富和宣传作用, 也锻炼着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为学生开拓了更广的发展前途。在我国现如今的艺术社团中, 声乐类、器乐类和舞蹈类的具有表演性质的团体成为了主力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些音乐创作类、戏曲、戏剧类的社团也开始走进了大学校园。艺术团的建设也由一开始学生自己策划、排练发展到现阶段音乐专业老师也介入并进行指导, 因而使艺术团的质量日益提高, 这一点在前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让人瞠目结舌。大学生艺术社团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 它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关系

(一) 公共音乐课是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基石

1.技能基石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学生文艺团体, 因此音乐、舞蹈等表演技能是组成一个文艺团体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技能的展示, 一个艺术团也只是躯壳。然而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没有音乐技能特长的, 大多数学生单纯地向往、渴望去学习表演一种音乐技能, 因此技能的基本学习和提高是艺术团建设的首要条件。由于大学繁忙的学业和课程的开设, 不可能让同学们像专业艺术团体那样去学习和训练, 因此公共音乐课这个第二课堂便担负起了重要的责任。专业音乐教师以几十人的大课、十几人的小组课和一对一的小课来传授音乐技能, 这种形式的教育和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这种教育模式改进了早期由学生纯粹地依托兴趣去自学、自排、自演的雏形, 使学生业余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有了一个专业的指导, 也推动了高校社团的建设逐渐趋向系统化、规范化。

2.理论基石

艺术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并都是以技术、技能为主要手段的, 但任何形式的表演如果只是单纯的炫技就变得单调乏味, 情感的表达才是艺术的灵魂, 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我们在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中也不能只注意表演技术、技能的培养, 而是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 培养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我情感、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需要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教育层面即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层面。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 音乐欣赏、中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课程向大学生传播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 丰富了学生文化底蕴。我们只有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正确理解和表现各类音乐作品, 只有对音乐作品的含义和表演形式进行多方位的了解才能够在新时代下承前启后, 创造出大学生自己的优秀剧目和品牌社团。并且, 普通类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 吸取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强烈, 音乐理论课程不仅满足他们对知识拓展的要求, 也使艺术社团的成员们在训练音乐技术技巧的同时学习如何理解音乐语言, 为今后的表现、创造、欣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二) 公共音乐课是大学生艺术社团质量提升的有利条件

在高校艺术社团活动参与的学生中, 有部分是曾经业余学过音乐等艺术技能的, 比如从小学过钢琴、器乐、声乐、舞蹈等。有些高校是招收艺术类特长生的, 因此给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然而, 这些特长生在业余学习艺术技能阶段所获取的知识总是不够完善的, 对提升大学生艺术团的质量和影响力的帮助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当给社团的学生排练时发现, 在如今社会音乐水平考级现象普遍的大环境下, 多数学过音乐技能甚至有十年以上功底的学生仅是停留在音乐作品的表面上, 即便能够基本完成一部作品, 也并非能准确理解和诠释作品的含义。或者说一些学生只是在迷恋和炫耀基本技能, 而没有深入去分析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我们仅限于作品的“复制”而没有在音乐表演中进行“第二创作”, 我们便无法在音乐海洋中寻找到自己的“欢乐岛”;没有音乐情感和心灵的沟通, 我们也无法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也就更谈不上艺术审美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而公共音乐课的开设, 为这些音乐素质还不够全面的大学生补充了新的养分。在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赵弘光老师编著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音乐鉴赏》中, 我深深地感到音乐知识的全面和深入已经成为当今普通音乐公共教育的目标之一。教材以“中国篇”、“外国篇”为主要框架, 涵盖了音乐的起源、内容与功能、中外音乐家简介、民族民间音乐、中外器乐作品、中外声乐作品、中国外歌剧、中外舞剧、交响乐以及当前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等内容。本书仅是当代中国高校普通公共音乐众多教材中的一个代表, 但书中丰富的音乐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代大学生殷切的期望。尤其作为艺术社团中的表演者, 更应该了解相关的知识和背景。就如美国音乐家默赛尔所说:“音乐鉴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 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出发和归宿”。我想, 通过以音乐欣赏为代表的理论课程的开设, 极有利地提高了艺术社团成员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从而稳固提高了社团的水平。另外, 技能类的公共音乐课在表演技术上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提高。由于大学生多数是寄宿在学校, 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外拜师提高技艺, 所以我们公共音乐课的老师们在这一点上也能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三) 公共音乐课为丰富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内容开拓了新领域

当我们不断完善公共音乐课课程和教材的同时, 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也在不断的聚增。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近几年的公共音乐课音乐欣赏的教材中, 内容不断地丰富, 尤其是流行音乐的发展也被纳入了音乐教育的重点之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广阔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也给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启迪。在课堂启发和社会影响下, 学校组建了一些新生的艺术社团, 在新民乐、街舞、音乐剧、乐队等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甚至有些学生在吸收了古典音乐和戏曲知识后, 将其巧妙地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颖的表现形式。在我校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色经典歌咏比赛活动中, 某学院的学生合唱团依据历史歌曲的背景和内容巧妙地将自编的情景剧和舞蹈融入了演唱当中, 将红色经典文化以新时代青年的理解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下来。九十年代, 中国内地校园民谣的创作便开始风行, 以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还回响在大学校园里。二十年过去了, 校园歌曲的创作有了飞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乐队组建起来, 乐器编配和作品内容创作也变得五花八门, 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迎合了时代的主题, 展现了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我校音乐社团的建设中, “音极社”以新颖的乐器配置、丰富的和声编配和良好的台风深受校内外大学生的喜爱。这不仅是当今媒体、网络传播影响的结果, 也是我们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社团专业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

(四) 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科学地建设艺术社团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以兴趣爱好为基调的业余文艺团体, 但单纯凭借兴趣是不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 应该有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同时提高自己严谨治学的学术和管理思想, 要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手段是兴趣式的, 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管理却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 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下去的建立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体系;要养成规范学习的良好习惯。公共音乐课和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建设艺术社团时有“法”可依, 树立了他们在社团建设甚至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理论引导实践的思想。笔者在和学校新进合唱团成员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中的部分人一开始只是抱着娱乐的想法加入了合唱团, 因此难免有些学生在合唱中个性化较为突出。但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尤其是在音乐公共课中了解到合唱及其他相关知识后, 他们深深地感到音乐也是有章法的, 合唱的宗旨是要相互协作寻找共性的。更可贵的是, 学生们渐渐理解到音乐课的教授和艺术团的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是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热忱地希望学生在社团中娱乐身心, 但更期望学生在娱乐身心之余能够快乐地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提高, 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所追求的育人目标。

(五)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公共音乐课的实践载体

在育人途径中, 我们始终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校园里创造了一个综合发展的实践平台, 从设想、策划、组建、管理等各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将这个平台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实践性较强是艺术的一个特性,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音乐知识技能后总是渴望一个锻炼和施展的舞台, 而音乐素养也是在实践的大力配合下慢慢提升的, 因此艺术社团不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也是有利的实践环节。同时, 音乐会、巡演等社团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 师生共建的绚丽舞台实现了音乐业余学习者的音乐梦想和成就感。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的几点不足

(一) 公共音乐课设置与教学单一, 内容和体系需完善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内容范围不够宽泛, 大都是以音乐欣赏课和音乐史论课为主, 内容也多以中外歌曲、器乐曲、交响曲、戏曲、歌剧、舞蹈等欣赏体裁为主, 较少地涉及到与时代相接轨的流行、电子音乐及音乐戏剧等更广泛的内容。由于每门课仅修满一学期便可结业, 更多内容和形式的音乐课程得不到拓展, 加上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开设不全, 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了解了“皮毛”, 没能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另外,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多以讲授法为主, 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笔者认为, 教师可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优点, 在课堂上以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专业指导力量比较薄弱

虽然高校艺术社团是在校团委的组织管理下发展起来的, 但现如今社团的类别和内容更多是学生自发创建的, 因此社团的提高需要更多艺术专业的老师来指导。然而, 目前多数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主, 专业老师指导的力度相对薄弱, 并且由于师资有限, 有些具备单一技能的老师还要兼职其他类别的指导工作, 因此对艺术社团的进步和提高有一定的制约性。公共音乐课的教师也是身兼多职, 很多欣赏课的老师也要教授音乐技术课, 如此以来, 公共音乐教育很难形成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体系。除以上问题有待解决, 高校还应该加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艺交流的力度, 为学生创造广泛的艺术氛围, 并可以适当邀请一些艺术名家来做专业的指导。

(三) 公共音乐课与艺术社团建设相脱节

中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音乐选修或必修课, 艺术社团也相继被建立起来, 但仍有很多高校因师资、理念等原因将两者独立地发展或者仅建设其中之一者。尽管公共音乐课是一门学分制的课程, 艺术社团是学生组织, 但两者有必然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作用。若能将两者相结合去建设, 不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的教育结构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也为公共音乐课的开设和艺术社团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 作为从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社团建设工作的笔者深感近几年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还有更多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将投身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当然, 更要感谢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校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有了国家的政策和领导的大力支持, 教育工作者们才更应当严谨治学、拓展思路。虽然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但我们要将这个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构建得专业化、系统化, 时刻以学生为本, 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 并结合学生和教师自身与专业的特点去开创教育的新模式。

(本文2011年获得上海市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7.

[2]王晖.江苏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张骞文, 黄牡丹.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paper.edu.cn.

[4]詹怡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之我见[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1, (3) .

[5]林晖.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大学音乐课[J].现代教育教研, 2008, (12) .

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研究 篇9

目标管理理论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 (P.F Drucker) 提出。他认为: (1) “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如果一个特定的领域没有目标, 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1]; (2) 各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 并以实现目标的程度来衡量每个人的贡献大小, 才能保证一个组织的总目标的实现。因此, 他提出每个人都要根据组织的总目标制定个人目标;组织要充分信任职工, 实行权利下放和民主协商;目标实施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必须按照职工的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进行。他倡导目标管理的宗旨是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他人统制的管理”。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 目标管理开始在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应用, 并取得较好的实效。又经过20多年的实践、充实和完善, 这一科学的管理理论正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其强大的管理作用和巨大效益。本文着重阐述了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力图为大学生社团的实践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平台。

一、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不明确, 缺乏计划。

大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设置依据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或主观意志来制定, 结果造成目标不符合实际情况, 要么过高, 超过现实而使社员失去完成目标的信心;要么过低, 影响社团长远发展。具体来说, 比如在对社团活动计划的把握上, 许多社团活动的开展不能立足于实际, 使参与者得到实践的机会。34.22%的学生认为“很多社团都徒有虚表, 学生没有得到实践”, 只有8.55%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因为许多社团都只是盲目跟风开展活动, 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而在组织策划过程中却缺乏全面、实际的考虑, 对活动的效果也不能做出大概的估计。

(二) 目标实施不力。

绝大部分社团在学期初都会制定计划, 但具体实施时并没有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许多学生反映社团只有开学初开展社团活动, 其余时间活动很少。而且社团活动的开展不能产生最大范围的良好影响, 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知识或启发。首先是社团活动的内涵问题。27.89%的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意义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表示置疑, 认为活动仅仅就只是形式化或娱乐化的东西, 只考虑活动的规模、活动的吸引度, 却忽视了其本质——为学生服务, 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造成了低品质活动泛滥的局面。其次是社团活动的形式问题。44.46%的学生对社团活动开展的形式表示不满意, 认为太枯燥单一、没有新意, 每次活动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 参与的也都是同样的人, 而不能引人入胜、让人有轻松快乐新奇的感觉, 使学生对下次活动的期待值一次比一次低。

(三) 内部协调沟通不足。

目前, 大学生社团一般“进出都不设卡”, 学生只要交纳一定数额会员费, 甚至不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会员, 大都不接受资格审查, 也不会拥有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 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部分社团缺乏科学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指导, 造成社团内部人员更换频繁, 使社团组织松散、内部协调沟通不足, 社团发展滞后。

二、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对策

(一) 合理设置目标, 做好相应规划。

大学生社团目标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尽管各个高校社团管理的方式不同, 其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如下:

适度发展, 不可一味求大。再大的社团, 其能量能有效辐射到的也是中心层的人员, 而从里到外社团的影响力是迅速递减的, 常常使处于外层的学生感受不到加入社团所带来的实际效果, 影响了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 甚至给社团带来负面影响。另外, 社团布局要合理, 有重点、建精品, 形成自身的特色。

追求质量, 坚持高品位, 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社团活动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要在理性上下功夫, 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 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 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加强创新意识, 注重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主要是指社团发展的观念创新, 它需具有时代意识、融入时代气息、适应时代的发展;方法创新是指工作方法上的创新, [2]这种方法应把理论与实践、社长与社员、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社团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统筹起来, 在探索中创新, 在创新中求发展, 形成具有自身社团文化特色的新模式。

立足校园, 走向社会。如文学社, 可以与各级文联、作协、校外文学社等加强联系, 与传播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同时, 还可以寻求商家的资金支持, 制作自己的网页, 通过网络与外界保持联系, 并且可以发展网上虚拟社团, 使社团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 积极实施“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 具有自主效应。这样不仅有利于社团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 而且有利于促进管理者的成长进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的能力、综合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社团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做好社团负责人干部培训工作, 提升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最好要求社团负责人由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废除社团负责人“世袭制”, 实行社团负责人公开竞聘制。

抓好会员的招生工作, 是把好会员质量的第一关。我们要在会员招生前, 结合社团的自身特点, 结合开展社团活动的实际需要, 科学核定招生名额, 招生时要认真做好会员资格审查, 确保生源质量。同时, 我们要重视平时对会员的关心和培养, 引导会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 严格执行会员的奖惩制度。

(三) 改善社团管理工作机制。

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 (理事会) , 直接隶属于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负责人要处理好内部责任的分工, 由主席统筹管理各项大型事务, 管理各个部门;秘书部管理资料和主持社团日常事宜;财政部负责把关财政支出, 受理各类投诉;宣传部负责宣传造势的工作, 扩大社团的影响。[3]

学生社团的发展要以提高活动层次为着力点。学生社团活动首先要做到全校一盘棋、全年一盘棋, 加强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和规范性, 做到宁精毋滥。其次要重视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筹划、设计、包装, 保证活动效果,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再次要充分调动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 有条件的社团可以为学生社团聘请专职指导教师, 建立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制度, 为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 按教学工作量的标准发给指导教师适当的劳务津贴。

在经费管理上, 社团联合会应执行严格控制管理, 保证用有限经费资源来产生最大的效益, 以追求实现会员利益的最大化。制订大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条例, 规范社团经费的审批、预支及报销, 确保经费能够用到实处, 真正地做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同时通过制订学生社团活动审批管理条例, 搞社团活动不提倡“规模大”、“影响大”, 但要求各学生社团的活动能够符合自身社团发展的需要, 符合全体会员利益, 真正做到为会员办实事、做好事, 达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对于办公场地的问题, 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归类, 精品社团每两个社团安排一个办公室, 其他社团分四类, 每类集中一个办公区, 可以增强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社团联合会专门成立档案办, 负责收集整理社团的资料, 进行档案管理, 以确保社团资料的保存。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定期对社团、社团干部进行考核, 对表现好、受学生欢迎的先进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对社团活动不突出、组织结构不完善、问题较多的学生社团予以批评、清理或整改。我们应建立社团活动学分 (加分) 制度, 把社团干部和社员在社团期间参加、组织的重大活动纳入其“艺术课”、“德育课”、“文体课”等课的成绩, 享受加分, 并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

我们应多方面多角度建立对学生社团的监督评价体系, 包括社团规模、社团组织结构设计构成、社团活动举行次数、会员参与社团生活 (社团活动) 程度、活动在学生之中产生的影响力、社团参与社会程度、社团活动资金来源、社团资金使用情况, 等等, 并每两周一次对全校所有学生社团详细评比, 结果进行公布。另外, 每月一小评, 每学期一总评, 按照评选结果, 对排名前十 (视学校社团总数而定) 名的社团予以明确表彰, 并在下一学期资金、场地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对排名连续两个月都在后十名, 学期总排名倒数第一的学生社团勒令定期改进甚至注销。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Press, 1954.

[2]赵朝发, 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3]李志权.简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 (7) .

[4]秦军, 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4, (3) :97-99.

大学生心理社团发展模式探析 篇10

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是高校大学在校园生活中必须培养的能力。在压力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各种焦躁情绪也覆盖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使得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扰[1]。 而心理社团则通过各种心理活动的开展,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正常轻松的人际交往, 从而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信任和鼓励,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提供有效依据,深入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复杂化,独生子女作为现今高校的学生主力承载了过多的关注和期望。在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 SCL- 90)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时,居首位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敏感,这是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不适应校园生活的主要表现[2]。 随着学业压力和竞争关系的加剧,焦虑、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定位模糊、逃避竞争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 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不了解,认为心理健康没有必要普及;有的学生因为思想观念保守,即使知道自己有了心理疾病碍于面子也不会积极地去接受治疗,从而耽误时机;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就是普通的聊天说话,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而心理社团则是大学生自行组织的团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吸引着学生参加,在一些团体辅导中很多学生愿意吐露心声,释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得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活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线,为各个部门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使心理社团活动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减轻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自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关系着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但是整个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严峻紧张。 这种情况下,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经受就业的巨大困难,更要经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此时,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便有所展现。 例如其中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选择逃避,自身的性格也导致其缺乏竞争勇气,就业中稍微遇到一点儿挫折往往便放弃努力;另一部分毕业生是对自己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没有规划,无法将自己的特点与条件与相关工作和职业配套,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浪费很多社会资源和机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遭受就业碰壁后不懂得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而怨天尤人,故步自封,整天抱怨,却从来不付诸行动等等[3]。 而高校心理社团就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指导和规划,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最大程度的调试和整合,利用模拟情景剧、团体辅导等形式使大学生对当今的就业形势有更明晰的认识,培养职业生涯选择的能力,科学的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其实,高校大学生心理社团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宽大学生的视野,给予他们其他学生社团所达不到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健全稳定人格的完善。 在高校心理社团的各项活动中,学生能够有更多交流和倾诉的机会,增强存在感和归属感,在真情实感的流露中体验接纳、信任和支持的力量,从而降低消极想法,缓解负面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社团发展现状与分析

( 一) 影响力不强

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社团组织数不胜数,心理社团如何增加吸引力,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加和了解,是心理社团发展的关键问题。 唯有品牌活动,系统的策划、明确的目标和连贯有趣的活动内容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才有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其实现实的状况是,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心理社团只是大学校园中一个普通社团,对学生而言没有甚多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心理社团的活动学生的认知度低,活动缺乏深度还没有形成品牌化,影响力上大有欠缺[4]。

( 二) 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目前, 高校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利用传统媒介普及心理知识外,还经常举办各类专业型的辅导活动。但有不少心理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导致活动现场冷清无趣,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价值和对学生的现实意义。 在心理社团的管理方面,常常出现“ 来去自由”,缺乏一些必要的规范和制度,导致心理社团内部建设显得过分单薄,换届时交接工作的仓促也导致许多优良资源流失,心理社团的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 三) 大学生对心理社团存在认识偏差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社团认识上的偏差是高校心理社团发展的一大阻碍。 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在不了解心理社团的功能和作用时,认为心理社团没有太大作用,对学校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辅导工作漠不关心。

此外,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习惯从医学角度考虑,将常见的心理状态统统归结于精神疾病,不能正确地看待心理健康[5]。 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大学生处在心理成长活跃期,同时面临的压力也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异常脆弱。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常常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运气不好、心情郁闷等,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了心理社团的功能,但由于碍于面子不会积极地参加到心理社团的活动中,更有一部分学生对心理社团敬而远之,原因竟是怕自己的秘密在活动中得不到保护。 正是由于这些对高校心理社团的认识偏见,导致高校心理社团工作缺乏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社团发展模式的对策

( 一) 创新模式,扩大影响

高校心理社团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它将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学生本身的参与和体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实践中实现真正完整的放松,培养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本着“ 自助、助人、互助”的原则,以大学生实际生活状态和基本心理需求为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地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等经常会产生困扰的方面进行心理状况调研,结合全校性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 二) 完善制度,加强引导

高校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是确保心理卫生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社团管理制度在内部机构设置上主要分三类: 一是日常事务类;二是活动组织类;三是调查类。 日常事务类往往是从事学生社团日常事务兼有有办公室的职责。活动类是心理社团的主要部门, 也是宣传心理知识的主要实践基地,经常开展的活动有春秋两季的健康活动月、主题纪念日宣传等。 调查类主要是深入学生内部,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心理普查、测试等。

此外,心理委员与心理社团制度也是及时获得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途径。只有心理委员在心理社团中培养足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在工作中尽心帮助身边遭遇心理问题或遇到挫折的同学,那么就占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阵地。 另外,高校心理社团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选取的丰富化以及活动主题的新颖化都是能够真正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手段。

( 三) 朋辈互助,消除疑虑

心理健康教育朋辈队伍包括受训过的学生骨干、学生心理协会的学生成员等。年龄相仿总是有更多的共同点,在高校学生追求个性的今天,相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想法经验往往使同龄人有更多的话题,也有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朋辈辅导更容易建立信任感,处理的效果也会更加完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想要做到全员覆盖、全程覆盖和动态覆盖, 只有学生的全面参加才能取得成效,保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想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并能够取得时效性,就必须把握好朋辈队伍的建设,不仅因为他们是学生,更是因为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基层战线的直接参与者, 能够提供具体的、最新的学生心理状态[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队伍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还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中发挥作用。

高校心理社团一方面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度和普及面,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解决很多实际的困扰和迷茫。高校心理社团的规范发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影响力的快捷的保障渠道,不断创新心理社团的发展形式,既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又能挖掘学生骨干,是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要通过扎实求真的体系扩展心理教育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青联.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R].2005.

[2]王斌,赵露.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6.

[3]王晓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9.

[4]肖志伟.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6.

[5]梁吉.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

大学社团,你离中国学生有多远? 篇11

所谓学生社团,就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由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她可以是体育的,科技的,音乐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等范畴。反正只要发起者敢想敢做,就会有专门的组织诞生。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你可以“想来则来,想撤就撤”,甚至享有“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自由。

就拿不伦瑞克工大为例。学生社团活动在这里可谓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该校已经备案的社团有100多个。近年来,该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校“Asta(学生会)”还专门设置了管理学生社团的专职部门--“Asta”社团部,协助并关注社团组织的发展状况。下面就猎取其中有 代表性的学生社团组织作介绍:

体育类社团

据最新欧美大学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德国大学生课余时间花得最多的项目是电脑电视,体育,音乐。可见体育在德国大学生中的不可代替作用。各种体育协会所提供的项目就像德国的“SUPERMARKT(超市)”里的商品一般琳琅满目,真有“挑花了眼”的感觉。这也是大学生们参加最多的一类社团。

传统体育类:田径 ( 马拉松 , 竞走,竞技项目等)

球类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 游泳,体操,乒乓球等等

新潮体育类:冲浪,滑翔,航海,国际舞蹈,健美等等

智力体育类:围棋,国际象棋,航模等等

音乐社团

对很多德国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不要父母,不要学位,不要工作。但有一样不能缺少,那就是音乐。对这部分人来说,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如果你也是音乐的执迷不悟者,为何不加入到其中的队伍中去。或古典音乐社团:领略一番贝多芬生命的搏击,巴赫与自然的吟唱,舒伯特诙谐生动的音符……或流行音乐社团:放纵自我,放逐自我,这里也是最“自我”的中心。用你的歌喉,用你的灵感唱唱,奏奏,还有快乐!

政治社团

如果你对政治抱有浓厚的兴趣,“民主,自由”的观念在你的生活中根深蒂固。毋庸质疑,德国大学政治社团已经为你搭建了一个施展政治理想的舞台。这里没有禁锢,没有恐惧,只要你确实有说服别人的政治魅力。说不定若干年后,你就是新一代的政治新星。

同乡社团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随着在德中国学生队伍的日渐庞大,中国学生会组织也日渐增多,增强。每到中国春节,我们的学生会干事们活像父母亲,任劳任怨。为的是大家叙叙,乐乐,感受感受同胞之情,互通互通各路信息。如果你有什么困难,不妨打个电话询问询问所在地的中国留学生组织,说不定他们能帮助你出出主意。

一些中国学生会组织网址

http://www.berlin-chinese.de,

http://www.chinastudent.de,

http://www.gwdg.de/~chinstud/,

http://www.chinahannover.de,

http://www.saarchina.homestead.com ,

http://www.uni-stuttgart.de/STUDinfo/VCWSS,

http://www.tu-chemnitz.de/gcsw ,

http://www.tu-dresden.de/china,

http://www.china-frankfurt.de/,

http://www.uni-potsdam.de/u/csap /,

http://www.stud.upb.de/~q9liu/vcsw/main.htm,

http://www.dear.to/csa,

http://www.ruhr-uni-bochum.de/china/,

http://www.uni-muenster.de/ChinaVerein

宗教社团

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一定会对德国的宗教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当然有“陌生感”,但更多的是“了解的欲望”。这时候,如果在德国的大学校园内就有这样的组织,很多人就会滋生蠢蠢欲动的“了解欲”。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生活(对很多德国人来说宗教也是一种生活) ?那么你就试试跨跨这道“神的门槛” ,无论如何你会有所发现。

专业社团

目标明确,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可能最青睐这类社团。就象国内的兴趣小组一样,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成果。因为这类社团跟所学专业紧紧相扣,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促进也最大。如信息网络社团,学生电视台,农业研究组等等。

协助社团

德国大学的协助社团大都来头不小,如国际上最著名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支援亚非青少年为目标的国际爱心社等等,都会大学设置一个联系点并开展国际活动。时间有限,爱心无限。

另类社团

穿越光怪陆离的德国校园,你会惊异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差异,这当然也体现在社团组织中。像几乎校校都有的CSD同性恋组织,他们很欢迎中国留学生的加入。只可惜事与愿违。

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认识 篇12

一、大学生社团的科学内涵

1、大学生社团的涵义

大学生社团是以高校学生为群体自发组建而成且相对独立的群众性团体, 是按照团体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2、大学生社团的特性

(1) 包容性。大学生社团的包容性综合体现于其成员加入的自主性、成员来源的广泛性、成员活动的自发性和成员思想的开放性之中。

(2) 流动性。作为一种学生群众组织, 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来去自由, 人员流动较为随意。此外, 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群体, 老生毕业新生入学, 这就使得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运行成为了一个非静止而动态的过程, 体现出明显的流动性。

(3) 趣味性。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开展社团活动时善于标新立异, 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 总是彰显青年人的特点, 丰富多彩, 趣味恒生。

(4) 脆弱性。学生社团的自发性和自愿性决定了社团活动的规模大小不一、时间不固定、形式自由、内容灵活, 活动较随意;且大学生群体本身所具备的流动性, 也加剧了社团的脆弱性。

二、大学生社团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社团的特殊属性, 使得其在三个层面中扮演着三个不同的角色: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和自身层面。理解并遵循此三个层面的不同定位, 有利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

1、国家宏观支持与引领层面

以共青团和教育管理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大学生社团宏观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在支持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与行为的引领, 彰显出国家对大学生社团的角色期待, 即以高校党团组织为主体, 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角色定位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本质体现, 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本质性定位, 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社团, 都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局意识, 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成长目标和作用发挥, 努力追求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自身逐渐打造成为培育人才、发展人才和锻造人才的广阔平台。

2、高校具体管理与引导层面

担负具体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责任和义务的高等院校, 建立起以培养和锻炼人才为导向的社团管理机制, 在为大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关心与教育、管理与指导时, 所表达出的对大学生社团的角色期待, 即以大学生社团为抓手, 充分发挥和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并通过大力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社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跃和繁荣校园文化和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水平, 为加快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此角色定位是大学生社团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 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完善性定位, 是大学生社团发展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为实现其最高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因此, 大学生社团应当在发展过程中, 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拓展新渠道, 探索新途径, 实现社团的稳定、快速和持久发展, 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作用, 为学生成长和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3、大学生社团自身发展与运行层面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 在高校的关心和引导下, 大学生社团以社团个体的发展为准则, 依据社团现实情况, 从自身发展规划、阶段性目标和社团成员要求等方面, 寻求社团与社团成员的和谐共生和科学发展, 体现了社团成员对大学生社团的角色期待, 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为社团成员提供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展示个人魅力的广阔舞台, 进一步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增进社团成员的社会化程度, 在社团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转中实现个人与团体的和谐, 完成二者共赢的基本要求。

此角色定位是大学生社团的基础性定位, 是保障和加快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坚固基石。因此, 大学生社团应当在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 牢牢跟随和把握社团成立的目的、发展的预期和成长的内动力, 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社团成员共同推进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主动地为广大同学的成长与成才服务, 为实现和超越大学生社团的完善性定位打下基础。

三、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大学生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大学生社团由于参与人员广泛, 志趣一致, 情感易沟通, 信息易交流, 深得大学生的认同、信赖和支持, 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带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以社团为媒介有效地把课堂与课下相连接, 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能够更加顺畅地内化于学生心中, 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使大学生社团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凝聚青年、武装青年、培育青年的重要途径。

2、大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中的活跃因子, 在校园中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辐射力的“社团群”、“社团圈”, 其举办的既受学生喜爱, 又弘扬主旋律、有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 常常见诸于校园的各个角落, 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精神面貌的象征, 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持续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 有力促进着校园文化向主旋律、深层次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同时, 长期的社团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社团文化、社团精神, 有益于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的固化和渗透, 也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生长环境奠定了基础。

3、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和锻造拥有综合素养人才的广阔平台

大学生社团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个人兴趣、展示个人特长、表达个人思想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另一方面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情操, 培养和转化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上, 起到了显而易见的良好效果。此外, 来自不同地区, 学习在不同的院系、专业的社团同学, 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 增加了学习多种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的机会, 有利于形成互为促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促进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加强大学生社团的深度研究, 明晰大学生社团的内涵,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社团做出科学的角色定位, 努力实现大学生社团作用发挥的广泛性、针对性与深刻性的有机统一, 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内涵,角色定位,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5-6-10.

[2]中共天津师范大学委员会.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求是, 2005, (23) .

上一篇:冠心病合并糖尿下一篇:湿地资源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