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

2024-06-18

洞庭湖湿地(精选8篇)

洞庭湖湿地 篇1

湿地是世界上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 有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诸多生态功能, 被誉为“地球之肾”、“人类基因库”和“人类摇篮”, 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7]。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自然湿地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使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日益迫切。国外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较早, 以美国为代表的团队开展了全国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目前我国在湿地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还相对较少, 主要是从生态特征、功能整合性及社会政治环境等方面构建指标, 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单因子和多因子评价法等来进行湿地系统健康评价。其他学者基本都是在此基础上围绕物理、生物、化学和社会几个方面建立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10,11]。美国环保局 (EPA) 在湿地健康评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美国国内的大量湿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健康评价和诊断, 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方法的强度和尺度, 美国EPA提出了3个层次的湿地健康评价方法, 通常称为LevelⅠ, Ⅱ, Ⅲ[1]。

洞庭湖湿地是亚热带少有的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大面积湿地之一, 具有多种生态、社会、经济功能和潜在价值。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 洞庭湖湿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定量分析洞庭湖湿地的健康状况, 提高湿地系统及其资源的监测和研究科学水平, 也能够为其规划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利用美国环保局提出3个层次的湿地健康评价法中的景观发展强度法LDI (LevelⅠ) 和快速评价法WRAP (LevelⅡ) 来对洞庭湖湿地健康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 为湖区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地跨湘、鄂两省, 占据长江中下游最敏感又最脆弱的生态区位, 空间上介于长江东西不同景观生态的过渡地带, 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不到50m。本研究选择的范围位于湖南省行政区内的洞庭湖区, 为环绕洞庭湖水域的丘陵和冲击平原地区, 地处湖南省东北部 (北纬28°17′~29°57′, 东经111°32′~113°45′) , 涉及益阳市、岳阳市和常德市, 共包括8个县级单位、4个县级市以及7个区。其中有益阳的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和南县;岳阳市的君山区、岳阳楼区、云溪区、汨罗市、华容县、岳阳县、临湘市、湘阴县;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临澧县、汉寿县、澧县、津市市、安乡县。湖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网密布, 湘、资、沅、澧四水流经, 水土、生物等资源要素丰富。湖区产业基础较好, 内外交通便利, 生态资源独特, 城镇分布密集, 具备潜在的发展空间。研究区域面积3.2万km2, 占湖南省面积的15%;研究区人口1147.72万, 占全省的16.05%;GDP总量为3858.34亿元, 占全省的比例为19.62%。

2 研究方法

美国环保局 (EPA)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湿地调查和健康评价工作, 也开发了许多实用的健康评价方法。其监测和评价策略可以简述为“三级框架”, 从区域、景观尺度的LevelⅠ到快速的实地调查法LevelⅡ, 再到强大的生物和物理化学方法。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方法可以互相校正和检验。LevelⅠ, 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一种景观尺度的评价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来评价大面积或大量的湿地, 但其对单个湿地的基本情况的评价精度相对较低。LevelⅡ评价方法是利用单个湿地简单的观测数据来快速评价, 一般仅需要几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并且评价精度适中。因此LevelⅡ评价方法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LevelⅢ评价方法是一种利用野外采样定量进行场地评价的强度较大的方法, 该方法精度最高, 可以评价湿地的健康或生态完整性, 但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1 景观发展强度法 (LDI)

LDI法是一种典型的LevelⅠ的评价方法, 它通过GIS和遥感影像数据在大尺度的景观乃至区域水平对湿地健康状况作评价。LDI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活动同土地利用相联系, 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健康、整合性等产生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来评价人类干扰强度, 进一步反映湿地的健康状况。通过土地利用程度来量化人类发展强度是为了确定LDI系数。LDI系数是根据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能值 (energy) 来定量人类活动。对energy取自然对数并且将其标准化至1.0-10.0的范围内, 即得到LDI系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不同的LDI系数, 完全自然的土地对应1.0, 而受到高强度干扰的土地利用类型则对应10.0。已有的研究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耗能平均值进行了计算[3,4], 本文参考了Brown和Vivas提供的LDI系数。

LDI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DItotal—————某一景观单元的LDI值;

%LUi—————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所有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LDIi—————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发展强度系数。

2.2 湿地快速评价法 (WRAP)

快速评价方法是最早被用于湿地评价的方法, 该类方法花费低廉, 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所需的数据, 主要用来评价单个湿地或数量较少的湿地。湿地快速评价法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个分级概括 (图1) 。它的实质是根据湿地的区域类型及相关特性 (模型左边部分) , 从众多能体现湿地性质的指标中筛选出最能反映湿地系统健康状况的精炼且有针对性的指标 (模型右边部分) , 并确定适合该湿地类型的评价方法。因此一个有效的湿地快速评价方法必须是基于快速评价指标的, 而这些指标的选择需要对区域中的湿地过程 (湿地的产生、维持及退化) 进行深入分析[5,6]。

快速评价法的步骤包括:湿地的分类, 确定评价范围, 选择评价指标, 确立赋值标准及指数模型, 实地调查, 结果分析。

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空间数据包括shapefile格式的行政区矢量数据和覆盖研究区范围的遥感数据。其中, 遥感数据为Landsat-7卫星遥感影像。主要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湖泊志》等资料。外业调查数据包括: (1) 利用GPS采集的地面控制点, 对照遥感影像进行地物辨认以实现部分解译, 分析各地类在遥感影像上的成像规律和影响特征, 为室内判读分析建立解译标志。 (2) 完成自然及人类干扰的调查, 并填写湿地快速评价打分表及人类干扰调查表。

以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响 (分辨率30m) 为数据源, 依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同时结合洞庭湖湿地土地利用的特点, 以及与LDI系数表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想联系, 将该区分为城市, 水体, 空闲地, 耕地, 水生植被, 林地等6类土地利用类型。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ENVI4.8, 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人机交互解译, 获得2008年比例尺为1:50万的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 (图2) , 并通过GPS进行了野外抽样验证, 土地利用数据分类总体精度达到90%。

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景观发展强度法 (LDI)

LDI实际是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来量化人类干扰强度, 主要考虑研究区范围内能够对湿地生态过程形成直接影响的单元。为了提高评价精度, 需确定边界之外的最佳缓冲区宽度。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 在所考虑的缓冲区之外没有特别的景观特征会对湿地的健康构成影响, 100m缓冲区足以抓住影响湿地健康的主要干扰[2]。为了验证LDI方法的灵敏度, 将洞庭湖区15个县、市作为研究区域, 结合野外调查的经验, 将这15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先验分类:自然、农业、城镇。其中自然湿地人类干扰相对较小, 而城镇湿地的湿地景观特征破环最为严重。根据实地考察, 将15个研究区域进行先验分类。其中, 临湘市和岳阳县为自然湿地, 其它分区均为农业湿地。据Brown和Vivas的研究经验, LDI值介于1.0-2.0之间的可被认为是自然湿地, 2.0-5.0为农业湿地, 大于5.0为城镇湿地。

利用Arcgis9.3对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1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 结合公式 (1) 计算各自的LDI值 (如图3) 。

从先验分类来看, 洞庭湖湿地15个研究区域已经没有自然湿地, LDI值全部介于2.0-5.0之间, 属于农业湿地范畴。这显示, 洞庭湖湿地正在退化, 湿地的自然状态已经被破坏。

4.2 快速评价法 (WRAP)

4.2.1 湿地类型、评价范围及评价指标

整个洞庭湖湿地特征较为一致, 属湖泊沼泽湿地。为了跟LDI法的评价结果做比较, 湿地的评价范围及分区跟前者保持一致。快速评价指标的选择一方面需符合快速评价法的四个标准, 同时还应适用于所研究的湿地区域, 所确立的各个指标必须独立[8,9]。通过比较, 认为佛罗里达州湿地快速评价法的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洞庭湖湿地。共选了六个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野生动物利用;湿地冠层植被;湿地底层植被覆盖;相邻地域支撑和缓冲区;湿地水文;输入水质和预处理系统。

4.2.2 赋值指标及指数模型

将每个评价指标的得分分为四级:0, 1, 2, 3。其中3分代表相对受人类干扰较少的状态, 而0分则说明湿地已经严重受损。每个指标可以打0.5分, 将六个指标的得分和除以它们的可能最大得分值即得到评价的总得分, 总得分介于0-1之间, 代表了湿地的健康状况。

4.2.3 实地调查及结果

由于工作量较大, 本研究只对8个县、市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做快速评价。记录湿地快速评价得分, 并且作了相应的人类干扰调查, 结果如下表。

4.3 讨论

4.3.1 LDI和WRAP间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这8个区域的LDI值和WRAP值作相关分析 (spearman’rank correlation) , 结果显示LDI同WRAP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了0.833 (p=0.0108) , 两者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图4) 。LDI法在景观尺度对湿地内的人类干扰强度作定量评价, 反映湿地健康状况。湿地快速评价结果基本上是基于快速的野外湿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而得到的, 它同LDI是两种独立的评价方法。但LDI和WRAP评价结果间显著的相关性, 说明LevelⅠ的LDI法能够被LevelⅡ的快速评价法所验证。所以在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LDI评价方法是适宜的。

4.3.2 先验分类间的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一十五个研究区域的LDI值都处在2.0-5.0之间, 根据Brown等的研究经验, 证明本研究的先验分类是合理的。但是两个先验的自然湿地 (临湘市和岳阳县) 的LDI值都已经大于2, 落入农业湿地的范畴, 说明洞庭湖区的湿地已全面收到了人类干扰, 难以再找到完全自然的湿地区域。而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参考湿地和农业湿地类型间LDI值和WRAP值差异不显著 (LDI, p=0.056;WRAP, p=0.164) , 说明我们认为的自然湿地也正在向农业湿地类型转化, 其生态健康状况正在降低。实地考察结果印证了这一结论, 在研究区内, 岳阳市, 华容县, 常德市, 安乡县, 南县等其主要景观类型已经变成耕地及城市, 这几个区域 (常德市除外) 的LDI值都在4左右。而且大多数研究区域的水域也受到了旅游, 围栏养鱼等高强度人类的干扰。LDI值得分最低的区域是临湘市地处整个湖区的东北部, 离洞庭湖相对较远, 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 湿地生态状态较为接近自然状态。

4.3.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整个洞庭湖区湿地的LDI值为3.70, 属于农业湿地LDI值的经验范畴。但是这个结果已经较为接近城镇湿地的LDI值, 说明整个洞庭湖湿地的退化较为严重, 这与湖区内的旅游开发、围湖开垦、围栏养殖等直接的人类干扰有关。与此同时, 湖区湿地面积的不断变化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 长江泄洪、旱涝等自然灾害也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发生演变。还有湖区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的湿地生物产量锐减和生态系统失衡, 环境污染的加剧使湿地环境质量严重退化, 生物多样性招到破坏。三峡工程的运行, 对长江干流水量与泥沙的调蓄, 将会引起湖区湿地水文和泥沙的显著变化, 从而进一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WRAP值虽未能给出整个洞庭湖湿地的一个平均值, 但是它与LDI结果同时反映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地区差异 (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研究区北部和中部的健康程度相对较低, 尤其是岳阳市、安乡县、南县三个区域最低;而临湘市、常德市、汉寿县的健康程度相对较高。

4.3.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的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湖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以下湿地管理及修复措施: (1) 开展洞庭湖资源调查, 建立综合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定位站, 保护和监测湿地生态环境, 为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考虑洞庭湖湿地环境容量, 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3)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依据洞庭湖湿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 选择合适的湿地开展湿地修复和重建工作, 建立洞庭湖湿地修复和保护示范工程。 (4) 建立健全的洞庭湖湿地保护政策和制度,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5 结论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对美国湿地三级评价体系中的LevelⅠ和LevelⅡ方法进行了介绍, 并将之应用到洞庭湖湿地的健康评价研究中, 并探讨这两种方法的效度。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内已经没有完全的自然湿地存在, 全部属于农业湿地范畴, 湿地退化较为明显。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湖区人口对各类土地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这必然会引起湖区景观类型的变化, 进而会影响湖区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应对政策和措施, 以确保湖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美国湿地三级评价体系中的LevelⅠ和LevelⅡ方法, 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 并讨论这两种方法的效度。结果表明:2008年整个洞庭湖区的LDI值为3.70, 属于农业湿地, 接近城市湿地范畴。湿地退化严重, 已经没有完全自然的湿地区域。从LDI值与WRAP值的相关性来看, 两者相关性显著, 说明LevelⅠ的LDI法能够被LevelⅡ的快速评价法所验证。故在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LDI评价方法是适宜的。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LDI,WRAP

洞庭湖湿地 篇2

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特性、原因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①现有洲滩湿地1 037块,破碎度2.00块/km2,其中环境资源斑块面积只占32.08%;水域1 337块,破碎度2.00块/km2;②在120多年间,由一个湖泊斑块变成2 374个斑块,中间经历了5个分割阶段,以近间的景观破碎速度最快;③被分割的.321个洲滩斑块变成820块,破碎度增大了150.00%,破碎景观面积占98.5%,扁长状斑块消失,鸟足状和岛屿状斑块占总斑块数减少了6.77%和11.34%;原始资源斑块面积减少24.2%~81.56%,人工替代引进(杨树)增加100%,干扰斑块(荻)增加63.70%,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④杨树入侵、沟河引入、荻、芦扩张、自然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天然湿地景观破碎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洞庭湖区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和管理机构模式.

作 者:袁正科 李星照 田大伦 袁穗波 YUAN Zheng-ke LI Xing-zhao TIAN Da-lun YUAN Sui-bo 作者单位:袁正科,YUAN Zheng-ke(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李星照,田大伦,袁穗波,LI Xing-zhao,TIAN Da-lun,YUAN Sui-bo(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篇3

近年来,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致使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严重退化, 湖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泥沙淤积严重等。

一西洞庭湖湿地基本概况

湖南西洞庭湖湿地地处洞庭湖西滨, 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 承接沅、澧二水, 纳沧、浪等八河入湖, 是江湖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是洞庭湖区江湖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器, 总面积为30044 hm2。

西洞庭湖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于受东亚季风和江湖庞大水体的影响, 具有湿润的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和湿润、光热充足、多风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湖区太阳辐射相当丰富, 年辐射总量在418600~456274J/ (cm2·a) , 年均气温16.7℃, 年均降水量为1200~1350mm。

西洞庭湖湿地面积辽阔, 据调查已有维管束植物87科259属414种,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栽培种) , 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动物方面, 大型底栖动物4目9科65种, 鱼类9目20科111种, 两栖类1目5科13种, 爬行类3目8科20种, 鸟类15目50科205种, 哺乳类7目14科26种,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偶见种) 、黑鹳 (Ciconia nigra)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共6种, 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

二西洞庭湖湿地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大量泥沙淤积, 洪涝灾害频繁

由于长年的泥沙淤积, 人类大量的围湖造田以及水土流失使得湖泊面积逐年减少。内湖面积的减少, 堤外滩地泥沙沉积量上升, 致使湖口水位抬高, 造成湖区的调蓄功能下降,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1525~1873年间, 汉寿发生46次涝灾;1874~1949年间, 发生26次涝灾;1950~1970年间, 发生24次涝灾, 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降低, 且严重的洪涝灾害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发展和危及湖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2. 水污染严重, 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湿地水资源受到污染。西洞庭湖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湿地的工业污水一部分来自沅水、澧水上游的工业企业, 主要是湿地周边社区的工业企业。由于湿地盛产芦苇, 周边社区的小型造纸厂、纺织厂等工业企业增多, 污水没有经过严格处理, 且排放量大, 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 2009年, 西洞庭湖区 (汉寿县)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11.87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659.19万吨, 达标率仅为59.29%。湿地周边社区的化肥、农药等生产原料的大量使用, 造成西洞庭湖水域的水质下降, 使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生存面临威胁, 同时这些有毒物质使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据相关资料统计, 西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废水、污水排入量达44273万吨/年, 生活污水排入量达4000万吨/年。

3. 人类活动频繁,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湿地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 是除了森林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 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 西洞庭湖区湿地是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 当地居民在湿地内进行的割草、放牧、挖沙、非法捕捞、植树造林、围湖养殖等生产活动十分普遍, 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在频繁的人为因素干扰下, 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湿地生物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如原分布于西洞庭湖的代表物种已基本灭绝, 而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白鲟、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物种濒临灭绝。虽然随着保护区的逐步建立, 西洞庭湖区的生物资源破坏情况得到了改善, 但人们在湖区内进行的围湖养殖、非法捕捞和植树造林等活动仍旧十分频繁, 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仍旧无法得到保障。

4.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牵涉建设、水利、农业、城管等20个各镇 (街道) 部门, 但由于生态办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 如果仅仅只靠生态办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办公室去考核、检查、监督, 力量比较单薄, 工作往往只是汇总各项目进展情况, 并且不能涉及每家每户, 也是监管力度不足的体现。同时, 环保部门自身力量也不足。西洞庭湖湿地公园是每个人都应尽力去保护的资源, 不是靠一己之力便能完成的工作。西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仍存在较大的漏洞, 湖区生态环境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三西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 退田还湖, 防洪蓄洪

面对大量的泥沙淤积, 过度的围湖造田及调蓄能力降低这些问题, 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于临近江湖, 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实施移民建镇, 将影响行洪的民院, 采取放弃和清除措施。 (2) 水土流失造成的湿地水域面积萎缩, 采取退田还湖, 实施退田还湖后的湿地要积极加以保护, 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以提高调洪蓄洪能力。 (3) 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 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

2. 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是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水污染是必须要解决的, 我们通过截污和治污两方面进行治理。截污就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从2006年开始, 先后关闭湿地周边污染严重的苎麻脱胶企业6家、造纸企业3家、小钢厂38家、其他企业2家, 投资1.7亿元新建了5家保留的苎麻脱胶企业污水处理工程、1个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同时还需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治污就是要及时处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废水。工厂排放的污水要及时地处理, 污水达标后再进行排放, 同时控制生活污水向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

3. 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参与度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赖于当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造成公众在西洞庭湖区进行围湖养殖、植树造林和非法捕捞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即是由于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还处于滞后状态, 普及力度不够, 造成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薄弱。在今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程中,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与保护区周围居民的交流和沟通,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当地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只有这样, 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更合理、更完善的保护, 才能促进西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完善管理制度, 创造湿地美丽的生态环境

由于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们肆意污染湖区环境、过度开发湿地导致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要使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 对珍稀鱼类和其他水生或陆生动物栖息、繁殖场所进行重点管理, 确保其生态环境处于正常情况;其次, 要严禁毁坏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 严禁过度捕捞和非法狩猎活动, 严禁围湖养殖并要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环境;再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严禁一切威胁到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结束语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保障。必须及时解决现存的问题, 才能使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物种资源不断丰富。西洞庭湖湿地的保护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夏飞、刘家栋.洞庭湖治理与湖区湿地保护探讨[J].人民长江, 2011 (21) :2~3

[2]黄金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 2003 (1) :73~75

[3]秦建新、尹晓科.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人民长江, 2009 (19) :2~3

洞庭湖湿地 篇4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力梯度及其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水力梯度是制约洞庭湖湿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水力梯度的变化来研究其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影响,能为该区植物多样性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洞庭湖的水力梯度,且枯水期的影响大于丰水期.其中东洞庭湖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特别是在4月和10月,洞庭湖其他地段水力梯度变化较为平稳.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影响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除了4月和5月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外,其他月份有着有利的影响或影响不大.

作 者:李倩 曾光明 黄国和 张硕辅 焦胜 曾涛 王玲玲 熊樱 何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沙,410082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55(1)分类号:X171 X524关键词:环境科学 湿地 水力梯度 植物多样性 洞庭湖 三峡工程

洞庭湖湿地 篇5

1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1 名人文化

洞庭湖湿地人杰地灵, 物阜民丰, 其中贤君名相、骚人墨客、文艺大家辈出不穷。他们为洞庭湖湿地留有丰富的遗踪胜迹, 包括名人故里、名人足迹等, 是洞庭湖湿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例如, 洞庭湖中间有个山岛叫赤山岛。此岛在洞庭湖的正中心, 洞庭湖以它分东西南北。山岛为长条形, 南北约30公里, 东西约4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 六个澳门大, 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岛。自唐天宝年间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与西施隐居该岛, 故改称蠡山岛。蠡山岛上有个湖称“蠡公湖”, 一直为纪念范蠡而称其名。在《常德府志》和《沅江县志》上都有记载。此湖即是洞庭湖的“湖中湖”。蠡公湖上还有一座小岛, 称“香炉山”。香炉山山脚自东起, 经北面, 到西边止, 有亭、榭、廊等仿古建筑环绕, 情、景、物自然合一。显古朴大气、稳重协调之韵;没有那种结构怪异、色彩浮躁的气息,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1.2 宗教文化

由于人类对洞庭湖湿地悠久的开发历史, 洞庭湖湿地留有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资源。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的宗教文化是伴随着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一起成长的。如常德津市的孟姜女文化、药山惟俨禅文化、古大同福地文化。孟姜女的故事, 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千百年以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药山惟俨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以其为宗师的曹洞宗影响深远, 远播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津市彰观山为道教第四十四福地。彰观山即关山, 属武陵山系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山脉。位于关山猫儿岭的古大同寺是湘鄂边境千年古刹, 古为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 尊为九祖道场。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的以佛道文化为主体的宗教文化, 使它与旅游充分结合, 进而实现“以旅游养宗教, 以宗教促旅游, 以旅游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从而促进洞庭湖湿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民俗文化

环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基于生存环境和人类生存需要, 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形态, 反映了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存方式, 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性格和生活习惯。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民间的节日主要有端午、中秋等。在这些节日里, 民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祭祀活动, 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民俗习惯, 闪烁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每到民间节日期间, 都举办诸如龙舟赛等民俗节庆活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唤醒了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进一步巩固退田还湖所取得的成绩, 特别是利用龙舟比赛这一载体, 利用当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活跃当地旅游经济, 并以此确立生态旅游在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4 茶文化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茶文化闻名天下, 源远流长。龙窖山茶就是例证。龙窖山, 属幕阜山余脉, 位于湘鄂接壤处。龙窖山茶区包括湖南省临湘市的羊楼司镇、文白乡、龙源乡、壁山乡、詹桥镇、忠防镇、五里乡、聂市镇、坦渡乡和定湖镇, 湖北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茶俺岭镇和新店镇, 崇阳县的桂花泉镇、石城镇、沙坪镇、肖岭镇, 通城县的大坪乡与北港镇。该茶区是鄂南、湘北的主要产茶区, 是中国黑茶的重要产地。龙窖山茶区是人工植茶的起源地之一。据瑶学专家考证, 约在炎黄时代, 蚩尤部落联盟 (蚩为苗族自称, 尤为瑶族自称) , 与炎黄部落联盟相战于涿鹿之野, 战败后被迫南迁。春秋战国时, 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 迁于临湘的龙窖山。瑶人入湘不久, 即开龙窖山种茶之先河。龙窖山从瑶民吃茶、种茶有近三千年历史。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以前, 山民均采茶作药、充饥。汉代民间自制茶叶, 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 碾末后作饼, 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 因有后发酵工序, 可以认为这就是早期黑茶类紧压茶。饮用时取饼捣碎放入皿中开水冲沏。唐代产蒸青团饼茶, 将茶鲜叶蒸熟捣烂, 拍压成形, 再烘干;因有后发酵工序, 团饼茶可视为黑茶的前身。明代生产“帽盒茶”。将茶叶筛拣干净, 蒸汽加热, 用脚踩成半圆柱形的“帽盒茶”, 用小篓套装, 每两小篓相对被捆扎成圆柱状, 便于骆驼运输。明末清初, 压制青砖。砖茶表面光洁, 规格一致, 水分适量, 贮运方便。清代湖北蒲圻刊刻的叶瑞庭《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 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 峒人迎之, 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 最粗者踩成茶砖, 号称芙蓉仙品, 即黑茶也。

2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的现状

洞庭湖湿地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 也存着诸多不利因素。

2.1 挖掘观念陈旧

在挖掘洞庭湖湿地文化内涵过程中, 开发主体观念陈旧、落后, 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挖掘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 没有考虑到要抓住文化的精神和精髓, 盲目建设, 不少景点文化含量低, 传统文化在悄然流失。[6]这就使得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能很好地向游客传递, 从而扩大文化的软实力影响。

2.2 挖掘力度不足

政府多次整修、重建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的人文景观资源, 但多停留在原有文物古迹等硬件设施的修复和重修上, 没有深入挖掘人文景观资源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使得资源的文化体现性较低, 无法形成强大的、有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 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2.2.1 整合度不高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部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处于初级开发或待开发的状态。并且没有进行资源整合, 因而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7]比较明显的就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的宗教文化资源和人文化资源之间发展的不和谐, 没有形成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旅游的产业集群。

2.2.2 宣传力度不大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宣传力度不够, 这也有历史因素, 长期以来,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还不成熟, 开发的深度不够, 没能进行高水平的营销策划和包装, 传统、保守的营销思路和营销手段使得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相当部分处于低知名度状态。

2.2.3 体验性不足

大多数的游客前往洞庭湖湿地旅游时, 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景区景点旅游资源所含的文化内涵中去, 没有机会体验到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传统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传统目前的开发状况来看, 无论是修复还是重建, 还没有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2.3 旅游纪念商品文化主题特色欠缺

洞庭湖湿地作为一个国际闻名的湖泊湿地, 接待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但是其文化主题不鲜明, 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彰显。文化主题是体验经济的灵魂。如何用特色文化主题去支撑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是个迫切亟待解决的难题。[8]

2.4 区域内缺乏联动开发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区域合作开发,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没有实现在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公共交通和旅游服务等相关机构的联动合作, 这就难以提升文化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是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和各景区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机制。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内市县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相似度颇高, 在挖掘文化内涵时, 容易产生近距离的不良竞争, 难以发挥集群优势和外溢效应。

3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对策

3.1 扭转观念, 充分认识文化内涵的软实力效应

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旅游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对本系统、本部门、社会上的从业人员加以培训, 使他们更深层次认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要充分认识文化内涵的软实力效应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益, 并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1.1 加大文化宣传力, 提高民俗文化的知名度

从三个方面加大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文化宣传力度:第一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营销手段, 紧扣时代脉搏, 推出洞庭湖湿地旅游文化精品;第二是整合政府管理部门、旅行社和媒体等相关方面的力量, 树立洞庭湖湿地深层次的文化形象, 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第三是完善洞庭湖湿地景区景点的信息资料, 借助网络, 加大对景点文化内涵的解说宣传力度。

3.1.2 加强文化体验性, 弘扬茶文化

虽然洞庭湖湿地茶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悠久, 但是没有有效的弘扬茶文化,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茶文化推广。第一, 定期举办以洞庭湖湿地茶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和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二, 以茶遗迹为基础建设集文化古迹、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茶文化公园。第三, 要重视洞庭湖湿地茶文化知识普及和推广。第四, 由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的文化部门牵头积极组织采茶舞曲、采茶歌、采茶戏的创作、演出。

3.2 加强洞庭湖湿地旅游纪念商品的文化特色

3.2.1 提升老品牌, 挖掘原有品牌的文化内涵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 产生了诸多旅游纪念商品, 如茶、藕粉、山核桃等等。但是相当部分的旅游纪念品并不为游客关注。这些看似普通的商品如果能够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内涵, 将可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从洞庭湖湿地旅游纪念商品包含的文化内涵出发, 既从制作材料、生产地和制作方式, 也从民俗传说出发, 找出洞庭湖湿地旅游纪念商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2.1 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纪念商品, 体现文化内涵

洞庭湖湿地要开发新的旅游纪念商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坚持弘扬本土文化原则; (2) 坚持市场开发原则; (3) 坚持整合旅游、文化相关部门的优势。对于洞庭湖湿地旅游经济发展而言, 务必开发出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内涵的新产品, 发扬洞庭湖湿地传统文化特色。建议建设“洞庭湖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园”, 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商品资源集成开发, 还能增加就业渠道, 提高洞庭湖湿地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3.3 以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为依托, 整合部门资源, 联动发展

挖掘洞庭湖湿地旅游的文化内涵既要依靠自身文化优势, 还要整合洞庭湖湿地周边临近地区旅游资源, 联动开发, 形成规模效益, 达到共同发展。洞庭湖湿地周边区域的市县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度颇高,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 务必统筹规划, 实现景区景点之间的联动开发。同时, 要将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纳入环洞庭湖经济带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环洞庭湖周边区域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各自为政的现状。

总之, 要想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 立足于洞庭湖湿地本土特色文化, 促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向旅游产品新卖点的转变, 最终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军, 张惠鲜.桂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2]陈奇志, 彭毅华.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J].茶叶通讯, 2003 (1) .

[3]陈奇志, 何培金, 谢大海, 卢明德, 赵田初, 周正林.璀璨的临湘茶文化[J].茶叶通讯, 2008 (3) .

[4]陈奇志, 何培金, 谢大海, 卢明德, 赵田初, 周正林.临湘聂市茶文化[C].2008中国绿茶 (古丈) 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8 (4) .

[5]陈奇志.璀璨的岳阳茶文化[J].魅力湘茶, 2008 (2) .

[6]张悦, 韩国圣, 吴国清.浅议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N].上海:学术探索, 2002 (3) .

[7]张洁, 杨桂红.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M].云南: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9) .

洞庭湖湿地 篇6

1 调查区域概况

为了较客观的评价栽培速生杨林对湿地鸟类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相近的两个退田还湖垸子,即沅江县的江渚头垸和汉寿县的青山垸。

青山垸位于西洞庭湖(目平湖)南端。具体位置于东经112°11′06″,北纬28°50′42″。地域平面呈尖四边形,其北堤长约2.6km,东堤长约1.5km,南堤长约1km,西南堤长约1.4km。总面积约为1067hm2。1998年溃垸,实行退田还湖(全退)。3年后垸内完全恢复成了原始的湿地环境,除有深水区外,还有浅水区、半干旱和全旱地。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茂盛,湿生植物丰富多样。

江渚头垸地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西边,赤山岛的东边,距沅江市城区不到5km,具体位置于北纬28°55′24″;东经112°19′23″。面积约100hm2。同青山垸一样,江渚头垸也是一个已退耕还湖的垸子,不同的是,垸子里面全部种植了速生杨,树龄已有6年左右,垸子的北面是一条河,河对面洲滩叫拐棍洲,也生长着大片速生杨。

2 调查统计方法

2.1 调查方法

(1)传统调查方法主要是利用截距法,以每小时2km的速度对两侧的活体动物进行鉴定记载,其次是查看当地群众收集的标本,审阅核对原有的考查报告,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2)种类鉴定方法(1)优势种:针对这些非常熟悉、数量又多的动物,我们常利用其鸣叫声加以辨别,并利用其鸣叫的丰度断定数量。(2)常见种:常见种包括大部分动物群体。它们经常出现,但是数量较少,我们除利用其鸣叫进行辨别外,还参考其生态环境,特别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最后加以判断,定出其名称和数量。如果还有疑问,则利用数码摄像机进行摄像,返回基地后再进行室内综合分析,判断其种类。(3)稀有种:这些动物的数量很少。我们除利用以上方法加以辨别外,主要方法是采集标本,进行传统检索判断。

2.2 统计方法

(1)动物密度统计:利用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截距法,对样带内的所有动物进行纪录,而后利用以下公式对动物的密度进行计算:

式中,Mi代表i动物在单位面积内的密度;Ni代表i动物在整个观察样带中所有的纪录数;d代表i动物距样带中线的垂直距离;n代表i动物在整个观察样带中出现的次数;L代表整个样带的长度。

(2)物种多样性指标的统计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

Pi:为物种i的个体数与所有物种的总个体之比。

(3)均匀度指标的统计采用Pielou指数:

H'同上,Hmax为ln S(物种数)。

3 鸟类资源调查结果

经过一年的艰苦调查,共鉴定动物7097只(种),青山垸和江渚头垸中的鸟类无论是物种数量、群落结构还是不同季节的鸟类个体数量,都有着明显差异。

3.1 江渚头垸鸟类资源调查结果

经调查,鉴定和记载鸟类717只(种),隶属8目21科33种。江渚头垸杨树林中的鸟类分为4种生态类型群落,其中旷野鸟类3种;森林鸟类20种;湿地鸟类5种;庭院鸟类5种(物种成分见表1)。

3.2 青山垸鸟类群落结构

调查发现,青山垸的湿地生态环境中有鸟类6380只45种,隶属14目23科。青山垸的鸟类中旷野鸟类有4种;森林鸟类有12种;湿地鸟类有25种;庭院鸟类有4种。其名录见表2。

3.3 两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分析

调查结果得知,江渚头垸速生杨林中的鸟类有33种,青山垸原生态湿地的鸟类有45种,后者是前者的1.36倍。由于两个垸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类型,鸟类结构存在着差异,江渚头垸的33种鸟类中有9种在青山垸没有分布,而青山垸的45种鸟类中有22种在江渚头垸不曾发现。有24种鸟在两个垸子都有发现。(1)江渚头垸有分布而青山垸没有发现的9种鸟是小鸦鹃、松鸦、寿带鸟、灰喜鹊、灰头绿啄木鸟、虎斑地鸫、黑枕黄鹂、褐翅鸦鹃、大斑啄木鸟。不难看出,这些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以往仅见于君山、赤山岛以及洞庭湖周边的山林中。(2)青山垸中分布而江渚头垸没有发现的22种鸟类主要是水禽,即小鸊鷉、凤头鸊鷉、针尾鸭、小天鹅、灰雁、豆雁、罗纹鸭、绿头鸭、绿翅鸭、赤颈鸭、斑嘴鸭、花脸鸭、红头潜鸭、大白鹭、白琵鹭、苍鹭、鹤鹬、白腰草鹬、骨顶鸡、银鸥、普通鸬鹚、斑鱼狗。(3)两个垸有24种鸟类均有发现,是两种生态环境的共有物种,即牛背鹭、池鹭、白鹭、夜鹭、普通鵟、雉鸡、戴胜、珠颈斑鸠、大杜鹃、树鹨、白头鹎、棕背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八哥、北红尾鸲、乌鸫、棕头鸦雀、斑鸫、大山雀、黑尾蜡嘴雀、金翅雀、树麻雀、燕雀。

江渚头垸栽培的成片杨树,在这种环境中鸟类的组成完全不同于青山垸,该地的湿地鸟类占总数的15%,森林鸟类总数的61%,旷野鸟类占总数的9%,庭院鸟类占总数的15%。由此可见,主要成分是森林鸟类。而青山垸保持着原始的湿地景观,鸟类成份以湿地鸟类为主,其中湿地鸟类占55%,庭院鸟类占9%,旷野鸟类占9%,森林鸟类占27%。从两地的鸟类组成不难看出,庭院鸟类的比例和旷野鸟类的比例相差不大,差异比较大的是湿地鸟类和森林鸟类。在江渚头垸以森林鸟类为优势群落,其次才是湿地鸟类。而青山垸正好相反,湿地鸟类为主要成分,其次才是森林鸟类。这种结构与两地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江渚头垸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类型鸟类必然多与其他类型鸟类,但它必定还位于洞庭湖区,还是有不少湿地类型鸟类栖息于杨树林中或者停留在森林边缘的沿岸上。青山垸虽说是典型的湿地景观,可垸周的堤坝上栽有杨树,因此也有一定比例的森林鸟类分布。

4 栽培速生杨对洞庭湖湿地鸟类影响的综合评价

4.1 杨树林改变了湿地鸟类群落结构

洞庭湖的鸟类共有251种[4,5,6,7,8,9],其中湿地类型鸟类123种,占总数的49%。森林类型鸟类93,占总数的37%。旷野鸟类26种,占总数的10%。庭院鸟类9种,占总数的4%。青山垸保持着原始的湿地景观,以湿地类型鸟类为主,其中湿地鸟类占55%;江渚头杨树林中的鸟群落结构则以森林类型鸟类为主,其占总数的61%。

不难看出,青山垸的鸟类群落结构与整个洞庭湖鸟类群落结构相似,其湿地类型鸟类占主要成分,分别占55%和49%,相差不大。可是栽培杨树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湿地类型和森林类型的鸟类比例发生了逆转,江渚头杨树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表现出森林类型鸟类占主导地位,其数量比例达到了61%,而湿地类型鸟类仅占15%,与庭院鸟类相似。由此可见,由于杨树的植入,原来的鸟类群落结构被破坏,形成了新的群落。

4.2 鸟类物种种群数量下降

栽培了杨树的江渚头垸鸟类物种数、科数和目数均不及青山垸,其数量分别是青山垸的73.3%、91.3%和57.1%。可见与原生态湿地环境相比,杨树林内鸟类物种明显减少。天然湿地栽种了杨树后,无论鸟类物种数量还是鸟类的科数、目数都呈下降态势。这是由于栽培杨树销毁了原来的滩涂草地,填埋了深水水域和浅水池塘,清除了矮灌疏林等景观,造就了纯系的杨树林生态群,这种缺乏多样小环境的单一植物群落,无法养育不同需求的鸟类,排挤了本应生活在该地的湿地鸟类,导致洞庭湖湿鸟类的生存面积减少,生存压力增加。

与青山垸相比,江渚头垸减少最多的是湿地类型鸟类,后者湿地类型鸟类仅是前者的20%。减少的主要类群是雁形目、鸊鷉目、鸻形目、鸥形目以及鹈形目鸟类。这些鸟类以宽阔的水域及水草环境为栖息和觅食地,栽培杨树后,这些条件丧失殆尽,依水草为生存条件的这些物种被人为的排挤出了这一区域。

4.3 鸟类密度下降

调查数据表明,杨树林中鸟类数量少,密度低,在单位时间内遇鸟率较天然湿地的遇见率低。在青山垸一次就见到6380只鸟,而在江渚头垸5次累计才遇到717只鸟。这种现象与杨树林单调的生态环境有关,由于大片的杨树林系单一树种,物种结构简单,只有那些依赖杨树林生存的鸟类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繁衍。对于其他鸟类而言,单调的杨树林不可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在这里无法赖以生存,因此,与环境多样的原生态湿地比较,杨树林鸟类数量和密度都较低。

4.4 鸟类多样性系数降低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湿地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多样性系数高于杨树林,均匀度指数也高于杨树林。调查结果见表3。

从青山垸和江渚头垸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难看出,前者两项指标均高于后者。说明原始的湿地环境改栽杨树,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的均匀度指数也随着降低。

4.5 森林鸟类成份单调

调查发现,种植杨树后,江渚头垸出现了一些森林类型的鸟类,以往在原始湿地环境不多见的鸟类在杨树林中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鴷形目鸟类、鸦鹃、松鸦、寿带鸟、灰喜鹊、虎斑地鸫等。这些鸟以往分布在洞庭湖的赤山岛、君山岛和周边林区,当改种杨树后,纷纷光临江渚头垸,尤其在杨树林发生虫灾时,上述鸟类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就局部来看,江渚头垸似乎森林鸟类有所增加,但就整个洞庭湖地区来看,该地的森林鸟仅占洞庭湖区森林鸟类物种数量的21.5%,物种数量少,群落结构单调。而且,栖息于杨树林中仅仅是一些适应性较广的森林类型鸟类,而大多数林鸟不进入或很少进入结构单一的杨树林,特别是一些以东方田鼠为食的鸮形目种类,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湖边的防浪林附近,从不进入杨树林。

由此可见,在洞庭湖种植杨树,特别是在典型的湿地环境种植杨树对洞庭湖区的鸟类群落结构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种植杨树不但使湿地陆地化,干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进化历程,改变了湿地鸟类群落结构,而且侵占了湿地面积,减少了湿地鸟类的生存空间,加大了洞庭湖湿地鸟类的生存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形成的了人工阻隔,使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化,人为的加速了湿地的消失。

摘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法对栽培速生杨的沅江江渚头垸和保持原始湿地环境的汉寿青山垸进行了鸟类资源调查。调查发现栽培杨树林后鸟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减少,森林鸟类比例增加(达62%)。鸟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杨树林中鸟类群落结构单调,其中森林类型鸟类仅占洞庭湖区森林类型鸟类的24.1%.

关键词:杨树林,湿地,鸟类,洞庭湖

参考文献

[1]邓学建.东洞庭湖冬季鸟类及其多样性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1,36(3):54-56.

[2]邓学建,王斌,邓树德.目平湖冬季鸟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3(3):76-79.

[3]邓学建,王斌,米小其,等.退田还湖对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588-592.

[4]沈猷慧.洞庭湖的野鸭及其狩猎方法[J].动物学杂志,1960,4(5):204-205.

[5]邓学建,王斌.南洞庭湖冬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四川动物,2000,19(4):236-239.

[6]刘齐德,黄正其.洞庭湖湿地鸟类的初步研究.中国水鸟研究[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152-156.

[7]邓学建,叶贻云.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及其分布特征[A].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林业厅,1997.

[8]雷刚.东洞庭湖仲冬水禽报告[J].湿地通讯,1999,9(2):18.

洞庭湖湿地 篇7

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2009年12月11日,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岳阳市召开了建设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10余家相关研究及管理机构的20多位专家应邀出席, 湿地站全体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结合该所创新目标, 介绍了洞庭湖湿地站建设历程与建设目标, 常务副站长谢永宏研究员作了详细的湿地站建设及发展规划汇报。与会代表就洞庭湖湿地站建设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和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伟研究员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刘兴土院士认为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意义深远, 对其进行系统观测与研究十分重要, 洞庭湖湿地站设定的研究方向与布局合理, 并建议加强防洪安全研究以及与林业部门的合作, 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特别强调洞庭湖湿地站研究方向要突出国家、地方和三峡工程需求, 完善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的布局, 加强与地方的密切合作。与会专家对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方合作共建洞庭湖湿地站的模式给予了赞赏, 并对洞庭湖湿地站的发展战略、学科布局以及运行机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洞庭湖湿地站站长谭支良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

在12月11日的研讨会期间, 并在2009年中国岳阳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开幕式上, 正式向国内外嘉宾进行了展示, 这标志着洞庭湖湿地站正式运行。

洞庭湖湿地 篇8

8月17日至22日, 德国Marburg大学地理系主任、水文与土壤实验室主任Christian Opp教授等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考察调研。Christian Opp重点考察了大型水利工程对洞庭湖江湖生态环境的影响、通江湖泊流域水文过程以及流域持水能力对水旱灾害等极端水文过程适应性等方面, 并希望与洞庭湖站在以上领域不断加强人员交流、开展合作研究, 以共同促进和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水平。

Marburg大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有近500年的历史。其水文土壤实验室长期关注流域地表水文生态过程, 对湖泊流域过程相关的研究充满兴趣。Christian Opp长期从事区域气候变化、水资源及土壤科学研究, 与多个国家机构具有长期和广泛的合作研究。这是他自2010年第三次对长江流域的实地考察。 (侯志勇)

上一篇:医学大数据下一篇:资产结构类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