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研究(精选9篇)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1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2007年11月3日视察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时指示:要抓紧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 为保护中国大型内陆淡水湖泊生态安全, 保护宝贵的湿地资源作出贡献。因此,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成为该所创新三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科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近2年的努力, 洞
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
2009年12月11日,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岳阳市召开了建设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10余家相关研究及管理机构的20多位专家应邀出席, 湿地站全体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结合该所创新目标, 介绍了洞庭湖湿地站建设历程与建设目标, 常务副站长谢永宏研究员作了详细的湿地站建设及发展规划汇报。与会代表就洞庭湖湿地站建设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和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伟研究员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刘兴土院士认为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意义深远, 对其进行系统观测与研究十分重要, 洞庭湖湿地站设定的研究方向与布局合理, 并建议加强防洪安全研究以及与林业部门的合作, 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特别强调洞庭湖湿地站研究方向要突出国家、地方和三峡工程需求, 完善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的布局, 加强与地方的密切合作。与会专家对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方合作共建洞庭湖湿地站的模式给予了赞赏, 并对洞庭湖湿地站的发展战略、学科布局以及运行机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洞庭湖湿地站站长谭支良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
在12月11日的研讨会期间, 并在2009年中国岳阳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开幕式上, 正式向国内外嘉宾进行了展示, 这标志着洞庭湖湿地站正式运行。
该站位于东洞庭湖西北角的采桑湖, 总面积近3000m2;核心试验观测场位于站部南面4km的湖滩薹草+荻的沼泽上, 占地120万m2, 主要分为4个区, 其中核心区占地40万m2, 试验区占52万m2, 辅助观测区占16万m2。同时, 在南洞庭和西洞庭相应部署了长期观测研究样地。该站设置了流域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优化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调控、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环境保护与替代产业技术体系等研究方向。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洞庭湖流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以及洞庭湖湿地基础科学研究, 探索湿地退化的自然过程与作用机理, 重点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条件下的湿地退化机制, 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等。在湖泊湿地生态结构、功能和演变, 湿地生物多样性, 以及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为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以及替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与技术辐射源, 并为洞庭湖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教育与培训基地。 (李波)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2
试论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和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探讨了东洞庭温地生态旅游价值.通过分析东洞庭湖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不利因素:生态环境破坏、湖区泥沙淤积和血吸虫蔓延,提出了加强保护,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持续发展对策.
作 者:赵煌庚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旅游系,湖南,岳阳,414006 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9(5)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规划 综合治理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3
8月17日至22日, 德国Marburg大学地理系主任、水文与土壤实验室主任Christian Opp教授等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考察调研。Christian Opp重点考察了大型水利工程对洞庭湖江湖生态环境的影响、通江湖泊流域水文过程以及流域持水能力对水旱灾害等极端水文过程适应性等方面, 并希望与洞庭湖站在以上领域不断加强人员交流、开展合作研究, 以共同促进和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水平。
Marburg大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有近500年的历史。其水文土壤实验室长期关注流域地表水文生态过程, 对湖泊流域过程相关的研究充满兴趣。Christian Opp长期从事区域气候变化、水资源及土壤科学研究, 与多个国家机构具有长期和广泛的合作研究。这是他自2010年第三次对长江流域的实地考察。 (侯志勇)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4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力梯度及其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水力梯度是制约洞庭湖湿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水力梯度的变化来研究其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影响,能为该区植物多样性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洞庭湖的水力梯度,且枯水期的影响大于丰水期.其中东洞庭湖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特别是在4月和10月,洞庭湖其他地段水力梯度变化较为平稳.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影响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除了4月和5月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外,其他月份有着有利的影响或影响不大.
作 者:李倩 曾光明 黄国和 张硕辅 焦胜 曾涛 王玲玲 熊樱 何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沙,410082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55(1)分类号:X171 X524关键词:环境科学 湿地 水力梯度 植物多样性 洞庭湖 三峡工程
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篇5
近年来,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致使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严重退化, 湖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 泥沙淤积严重等。
一西洞庭湖湿地基本概况
湖南西洞庭湖湿地地处洞庭湖西滨, 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 承接沅、澧二水, 纳沧、浪等八河入湖, 是江湖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是洞庭湖区江湖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器, 总面积为30044 hm2。
西洞庭湖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于受东亚季风和江湖庞大水体的影响, 具有湿润的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和湿润、光热充足、多风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湖区太阳辐射相当丰富, 年辐射总量在418600~456274J/ (cm2·a) , 年均气温16.7℃, 年均降水量为1200~1350mm。
西洞庭湖湿地面积辽阔, 据调查已有维管束植物87科259属414种,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栽培种) , 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动物方面, 大型底栖动物4目9科65种, 鱼类9目20科111种, 两栖类1目5科13种, 爬行类3目8科20种, 鸟类15目50科205种, 哺乳类7目14科26种,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偶见种) 、黑鹳 (Ciconia nigra)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共6种, 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
二西洞庭湖湿地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大量泥沙淤积, 洪涝灾害频繁
由于长年的泥沙淤积, 人类大量的围湖造田以及水土流失使得湖泊面积逐年减少。内湖面积的减少, 堤外滩地泥沙沉积量上升, 致使湖口水位抬高, 造成湖区的调蓄功能下降,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1525~1873年间, 汉寿发生46次涝灾;1874~1949年间, 发生26次涝灾;1950~1970年间, 发生24次涝灾, 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降低, 且严重的洪涝灾害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发展和危及湖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2. 水污染严重, 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湿地水资源受到污染。西洞庭湖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湿地的工业污水一部分来自沅水、澧水上游的工业企业, 主要是湿地周边社区的工业企业。由于湿地盛产芦苇, 周边社区的小型造纸厂、纺织厂等工业企业增多, 污水没有经过严格处理, 且排放量大, 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 2009年, 西洞庭湖区 (汉寿县)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11.87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659.19万吨, 达标率仅为59.29%。湿地周边社区的化肥、农药等生产原料的大量使用, 造成西洞庭湖水域的水质下降, 使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生存面临威胁, 同时这些有毒物质使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据相关资料统计, 西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废水、污水排入量达44273万吨/年, 生活污水排入量达4000万吨/年。
3. 人类活动频繁,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湿地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 是除了森林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 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 西洞庭湖区湿地是人们高强度开发的区域, 当地居民在湿地内进行的割草、放牧、挖沙、非法捕捞、植树造林、围湖养殖等生产活动十分普遍, 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在频繁的人为因素干扰下, 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湿地生物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如原分布于西洞庭湖的代表物种已基本灭绝, 而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白鲟、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物种濒临灭绝。虽然随着保护区的逐步建立, 西洞庭湖区的生物资源破坏情况得到了改善, 但人们在湖区内进行的围湖养殖、非法捕捞和植树造林等活动仍旧十分频繁, 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仍旧无法得到保障。
4.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生态环境面临危机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牵涉建设、水利、农业、城管等20个各镇 (街道) 部门, 但由于生态办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 如果仅仅只靠生态办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办公室去考核、检查、监督, 力量比较单薄, 工作往往只是汇总各项目进展情况, 并且不能涉及每家每户, 也是监管力度不足的体现。同时, 环保部门自身力量也不足。西洞庭湖湿地公园是每个人都应尽力去保护的资源, 不是靠一己之力便能完成的工作。西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仍存在较大的漏洞, 湖区生态环境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三西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 退田还湖, 防洪蓄洪
面对大量的泥沙淤积, 过度的围湖造田及调蓄能力降低这些问题, 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于临近江湖, 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实施移民建镇, 将影响行洪的民院, 采取放弃和清除措施。 (2) 水土流失造成的湿地水域面积萎缩, 采取退田还湖, 实施退田还湖后的湿地要积极加以保护, 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以提高调洪蓄洪能力。 (3) 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 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
2. 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是湿地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水污染是必须要解决的, 我们通过截污和治污两方面进行治理。截污就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从2006年开始, 先后关闭湿地周边污染严重的苎麻脱胶企业6家、造纸企业3家、小钢厂38家、其他企业2家, 投资1.7亿元新建了5家保留的苎麻脱胶企业污水处理工程、1个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同时还需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治污就是要及时处理生产、生活产生的污废水。工厂排放的污水要及时地处理, 污水达标后再进行排放, 同时控制生活污水向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
3. 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参与度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赖于当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造成公众在西洞庭湖区进行围湖养殖、植树造林和非法捕捞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即是由于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还处于滞后状态, 普及力度不够, 造成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薄弱。在今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程中,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与保护区周围居民的交流和沟通,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当地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只有这样, 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更合理、更完善的保护, 才能促进西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完善管理制度, 创造湿地美丽的生态环境
由于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们肆意污染湖区环境、过度开发湿地导致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要使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 对珍稀鱼类和其他水生或陆生动物栖息、繁殖场所进行重点管理, 确保其生态环境处于正常情况;其次, 要严禁毁坏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 严禁过度捕捞和非法狩猎活动, 严禁围湖养殖并要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环境;再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严禁一切威胁到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结束语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保障。必须及时解决现存的问题, 才能使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物种资源不断丰富。西洞庭湖湿地的保护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夏飞、刘家栋.洞庭湖治理与湖区湿地保护探讨[J].人民长江, 2011 (21) :2~3
[2]黄金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 2003 (1) :73~75
[3]秦建新、尹晓科.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人民长江, 2009 (19) :2~3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6
三峡水利枢纽为季调节水库,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水库年内下泄量实行规律性调度:12月、1-3月因发电需要而增泄;5-6月为即将到来的汛期腾空库容也要增泄;4月、7-11月因发电或防洪需要而减泄[2,3]。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将发生以下变化:①长江的入湖水量年内分配较均匀,洞庭湖的水位年内波动减小;②由于三峡枢纽的拦沙作用,入湖并淤积在湖内的泥沙量会明显减少;③由于大坝下游河道刷深,长江三口分泄入洞庭湖的水量将减少[1,4]。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位和泥沙淤积的变化将影响到洲滩的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进而影响到洲滩的动、植物群落演替[5]。经过数十年的调研,已对洞庭湖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和演替规律有了初步了解[6,7,8,9],但有关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还少有报道。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认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对于洞庭湖综合治理及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洞庭湖湿地植被及分布规律
1.1 植被概况与群落类型
洞庭湖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年洪水季节大量泥沙入湖淤积,形成了我国以敞水带、季节性淹水带、滞水低地为主的最大湖泊湿地景观,共有面积约85.78万hm[10,11]。湿地生态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和生态过程的多变性,为洞庭湖发育多样的湿地植被类型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水生植被、草甸、沼泽植被和常绿阔叶林植被,面积较大的湿生群落类型有虉草、野胡萝卜、水蓼、蒌蒿、苔草、荻、芦苇等(表1)。湿生植被多样性指数以野胡萝卜群落最高(0.768),荻和水蓼群落次之(分别为0.448和0.373),蒌蒿和苔草群落最低(分别为0.274和0.212)。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同时伴生有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如无芒稗、野燕麦、附地菜、拉拉藤、豆瓣菜等。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仅东洞庭湖就有湿地植物48科122属192种,占全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35.6%、28.2%和13.2%,其中禾本科有22属28种,菊科有14属22种,莎草科有5属15种[12]。禾本科的虉草、芦苇、荻,菊科的蒌蒿,莎草科苔草属的多个种均是重要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由于芦苇和荻占据的生态位相似,且常常混生,当地居民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在以下叙述中,也将芦苇和荻通称为芦苇。
1.2 植被分布规律
洞庭湖湖岸平缓,由岸边向湖心逐渐倾斜,植物随湖水深度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植被从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由水及陆的总趋势为:沉水植物群落—虉草群落—苔草群落—水蓼群落+蒌蒿+苔草群落—芦苇群落—美洲黑杨或柳群落。由于长江和“四水”的相互干扰顶托,洞庭湖洲滩发育很不规则,湿地植被在大区域范围内又呈镶嵌分布的特点,各大型群落如荻、虉草、短尖苔草、旱柳和鸡婆柳等,都以大面积互相镶嵌于湖中;同时,在一些特定水文环境的小区域,植被又呈同心圆分布的特点[7,8]。
2 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模式
洞庭湖湿地植被是通过湖泊沼泽化途径形成的,从形成浅水植物群落开始,随湖水深度呈带状分布格局。植物死亡后,其残体在水中缺氧的嫌气条件下因得不到彻底分解而形成泥炭,并逐年在湖底和湖边积累使湖泊变浅,植物带也相应的向湖心侵移[12]。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可分为水生和洲滩两种系列[7](图1)。
2.1 水生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1-3m左右的浅水裸地开始,首先生长着沉水植物群落如苦草、菹草、金鱼藻、黑藻、竹叶眼子菜等;随着动植物残体、泥沙淤积等对湖底的填充和抬高,出现浮叶根生植物莲、芡实等,由于这些植物叶的遮荫作用,沉水植物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浮叶根生植物群落;当填高至1m以内时,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如香蒲、芦苇等,并通过郁闭作用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群落;继续填充抬高将出现苔草属的湿生植物,再后出现荻和芦苇,最后出现木本植物群落。
2.2 洲滩演替系列
洲滩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比较复杂,不仅洲滩的淤积抬高影响着群落演替,而且演替序列随泥沙淤积的速度而异[7](图1)。在白泥滩上,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植物如羊蹄、齿果酸模等,植物死亡后积累一定的有机质,为其后的演替奠定基础。若泥沙淤积速度很快,鸡婆柳往往快速占据白泥滩形成灌丛,如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三角洲。若淤积速度较快,2-3年内就可发展为以虉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常见于航道中孤立洲滩(如鹿角)及航道两侧湿地。若泥沙淤积速度较慢、厚度较小,则逐渐出现根茎苔草草丛,并逐渐发展为苔草群落。随着洲滩的进一步淤积抬高,芦苇较容易入侵到虉草群落,并以密集的地下茎占据土壤表层形成优势群落。鸡婆柳和苔草群落也将随着动植物残体的堆积和泥沙的缓慢淤积逐渐被芦苇群落取代。
3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文环境改变对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3.1 水位变化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三峡水库增泄流量可提前淹没已干涸的滩地,对水生和沼生植物产生一定影响,但水位不能达到沼泽化草甸的最低部位—苔草草甸,对地势更高的植物群落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然而,适当的水位增高有利于植物鲜体保存以及休眠芽和种子萌发[13]。4月份,洞庭湖水位低于三峡工程运行前的水位值,洲滩裸露增加,不利于沉水植物群落的生长,但有利于苔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同时,裸露的洲滩有利于短命植物如无芒稗、拉拉藤等的萌发和快速生长,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提高。5月份三峡水库的增泄量较大,使洞庭湖的水位发生较大变化。5月份也是湿地植物生物量累积的旺盛期,较大的水位变幅对低程区湿地植物(如苔草)和一年生植物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促使这类植物提前开花结果,快速完成生活史。对于高程区植物芦苇而言,一定的地下水位上升可能更有利于刺激植物生长而增加生物量累积。同时,5月水位的上升将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调查中发现,沉水植物如马来眼子菜在5月中旬已在水分极度饱和的低程区苔草群落中大面积萌发生长,并在随后的6月初随水位继续上升而取代苔草成为优势种。6-9月,洞庭湖的水位随三峡工程增减泄流量引起的变化很小。在汛期,由于绝大部分湿地植物均处于完全淹水状态,水位波动不会对群落产生明显影响。10、11月三峡水库减泄流量,洞庭湖水位降低。水位的降低使低位洲滩提前露出水面,对低位杂草草甸和苔草草甸上的植物生长有利,有利于苔草群落向湖心侵移,但会造成一些沉水植物的死亡[13]。芦苇等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在10月已基本完成,水位变化对其产量影响不大。
总之,一年中4月、5月和10月因较大水位变幅而对湿地植物的生长繁殖产生明显影响。年内水位波动对群落生物量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影响较大,但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大。然而,植被群落演替是长期变化逐渐累积的结果。若考虑到洞庭湖入湖水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减少以及植物群落对水位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将会引起占优势的芦苇和苔草群落向前推进,挤占沉水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打破现有植被格局发生正向演替。
3.2 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
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后,洞庭湖在汛期的最高水位降低,而枯水期的水位较运行前有所提高[4]。极端水位的变化将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洪水耐受性比较差的湿地植物如杨树而言,决定能否生存的最关键因素是淹没植物顶端的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为湿地植物主要利用暴露于空气中的器官通过气体传输系统将氧气运于体内供生理代谢的需要。没顶后完全隔绝了植物与空气的接触使植物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呼吸将快速地消耗掉体内的营养物质,植物最后因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而致死[14]。典型湿地植物往往通过休眠或体内储存大量氧气尽可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达到度过极端洪水胁迫的目的[15]。另有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对洪水和干旱胁迫的忍耐力存在明显的负对称关系,也就是说,分布于低程区的植物对洪水胁迫的忍耐力高但对干旱胁迫的忍耐力低,而分布于高程区的植物对洪水胁迫的忍耐力低但对干旱胁迫的忍耐力高[16],这也是湿地植物沿高程成带状分布的原因之一。由于杨树没有形成特有的形态和生理特征适应洪水胁迫,没顶存活的时间相对较短,而苔草、芦苇和虉草由于长期适应洞庭湖水位周期性变化,能忍受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没顶胁迫。通过三峡水库对洪峰的削减后,洞庭湖最高水位降低,高位洪水持续时间变短,将有利于分布于高程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使一些原来无法存活、耐水淹能力较差的物种入侵新生境。在东洞庭湖二门闸至四门闸之间,原来在内湖无法存活的杨树在最近的五、六年已被大面积开沟种植并存活至今,便是很好的明证。杨树为高大乔木,在空间、光照和养分等方面比其它湿地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一物种的入侵将改变原有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而对湿地土壤结构、水文特征产生明显影响。
3.3 泥沙淤积
长江“三口”分流是洞庭湖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三峡大坝的修建对于减缓洞庭湖淤积、延长湖泊寿命有着积极影响[17]。洞庭湖的年均拦沙率由建坝前的65%左右减少为建坝后的30%,绝对年均淤积量由建坝前的1亿t左右减少为建坝后的1600万t左右[18];同时,入湖泥沙的粒径组成变细[1]。洞庭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入湖泥沙量在减少,但输出的泥沙仍将小于入湖来沙,全湖仍处于淤积状态,但速度趋缓。泥沙淤积的速度和方式决定了湿地植被的演变趋势和方向[7]。淤积速度减缓后,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将主要以慢速方式演替,即群落演替的主要模式为:水生植物-虉草或苔草-芦苇-木本植物。
4 研究展望
4.1 加强植被类型生态过程及功能研究
洞庭湖湿地植被类型多样,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沉降泥沙、提供产品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起着不同作用,如水生植物群落为候鸟提供食物,野胡萝卜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芦苇的促淤效应明显比苔草群落强,芦苇为良好的造纸原料等。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的土壤、水文、动植物等生态过程将发生改变,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仍处于本底不清,过程不明。因此,有必要在剖析洞庭湖典型湿地植被群落组成结构、主要环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湿地植被类型所关联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分析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如杨树的大面积栽种)对洞庭湖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如生态调蓄、候鸟和鱼类多样性保护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实施湿地植被综合管理,优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4.2 重视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
湿地植被演替机理是湿地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已成为湿地科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尽管影响湿地植被演替的因子很多,如动物捕食、土壤营养状况、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等,但水文是所有因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19,20]。洞庭湖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成因,水文环境具有以下特点:①水情变幅居全国湖泊之首,表现为“夏季湖相、冬季河相”;②人为干扰频率高,强度大,如三峡工程、围湖造田、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③泥沙淤积强度大,年平均为3.7cm。因此,尤其要重视以下研究:一是泥沙淤积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泥沙淤积为湿地植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植被的发展可能进而促进泥沙淤积,从而加速植被的正向演替;二是人类高强度干扰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尤其关注不同人类活动干扰方式对植被正向或逆向演替的影响;三是极端水文环境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因为极端水文环境(如洪水或干旱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对湿地物种生存和发展所起到抑制作用的强度存在很大差异,最终导致植被格局发生演变。同时,研究中注意采用植物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阐明环境因子对植被演替的调控过程及机理。
4.3 重视洞庭湖自身演化与植被演替的关系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7
1 调查区域概况
为了较客观的评价栽培速生杨林对湿地鸟类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相近的两个退田还湖垸子,即沅江县的江渚头垸和汉寿县的青山垸。
青山垸位于西洞庭湖(目平湖)南端。具体位置于东经112°11′06″,北纬28°50′42″。地域平面呈尖四边形,其北堤长约2.6km,东堤长约1.5km,南堤长约1km,西南堤长约1.4km。总面积约为1067hm2。1998年溃垸,实行退田还湖(全退)。3年后垸内完全恢复成了原始的湿地环境,除有深水区外,还有浅水区、半干旱和全旱地。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茂盛,湿生植物丰富多样。
江渚头垸地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西边,赤山岛的东边,距沅江市城区不到5km,具体位置于北纬28°55′24″;东经112°19′23″。面积约100hm2。同青山垸一样,江渚头垸也是一个已退耕还湖的垸子,不同的是,垸子里面全部种植了速生杨,树龄已有6年左右,垸子的北面是一条河,河对面洲滩叫拐棍洲,也生长着大片速生杨。
2 调查统计方法
2.1 调查方法
(1)传统调查方法主要是利用截距法,以每小时2km的速度对两侧的活体动物进行鉴定记载,其次是查看当地群众收集的标本,审阅核对原有的考查报告,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2)种类鉴定方法(1)优势种:针对这些非常熟悉、数量又多的动物,我们常利用其鸣叫声加以辨别,并利用其鸣叫的丰度断定数量。(2)常见种:常见种包括大部分动物群体。它们经常出现,但是数量较少,我们除利用其鸣叫进行辨别外,还参考其生态环境,特别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最后加以判断,定出其名称和数量。如果还有疑问,则利用数码摄像机进行摄像,返回基地后再进行室内综合分析,判断其种类。(3)稀有种:这些动物的数量很少。我们除利用以上方法加以辨别外,主要方法是采集标本,进行传统检索判断。
2.2 统计方法
(1)动物密度统计:利用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截距法,对样带内的所有动物进行纪录,而后利用以下公式对动物的密度进行计算:
式中,Mi代表i动物在单位面积内的密度;Ni代表i动物在整个观察样带中所有的纪录数;d代表i动物距样带中线的垂直距离;n代表i动物在整个观察样带中出现的次数;L代表整个样带的长度。
(2)物种多样性指标的统计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
Pi:为物种i的个体数与所有物种的总个体之比。
(3)均匀度指标的统计采用Pielou指数:
H'同上,Hmax为ln S(物种数)。
3 鸟类资源调查结果
经过一年的艰苦调查,共鉴定动物7097只(种),青山垸和江渚头垸中的鸟类无论是物种数量、群落结构还是不同季节的鸟类个体数量,都有着明显差异。
3.1 江渚头垸鸟类资源调查结果
经调查,鉴定和记载鸟类717只(种),隶属8目21科33种。江渚头垸杨树林中的鸟类分为4种生态类型群落,其中旷野鸟类3种;森林鸟类20种;湿地鸟类5种;庭院鸟类5种(物种成分见表1)。
3.2 青山垸鸟类群落结构
调查发现,青山垸的湿地生态环境中有鸟类6380只45种,隶属14目23科。青山垸的鸟类中旷野鸟类有4种;森林鸟类有12种;湿地鸟类有25种;庭院鸟类有4种。其名录见表2。
3.3 两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分析
调查结果得知,江渚头垸速生杨林中的鸟类有33种,青山垸原生态湿地的鸟类有45种,后者是前者的1.36倍。由于两个垸是完全不同的生态类型,鸟类结构存在着差异,江渚头垸的33种鸟类中有9种在青山垸没有分布,而青山垸的45种鸟类中有22种在江渚头垸不曾发现。有24种鸟在两个垸子都有发现。(1)江渚头垸有分布而青山垸没有发现的9种鸟是小鸦鹃、松鸦、寿带鸟、灰喜鹊、灰头绿啄木鸟、虎斑地鸫、黑枕黄鹂、褐翅鸦鹃、大斑啄木鸟。不难看出,这些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以往仅见于君山、赤山岛以及洞庭湖周边的山林中。(2)青山垸中分布而江渚头垸没有发现的22种鸟类主要是水禽,即小鸊鷉、凤头鸊鷉、针尾鸭、小天鹅、灰雁、豆雁、罗纹鸭、绿头鸭、绿翅鸭、赤颈鸭、斑嘴鸭、花脸鸭、红头潜鸭、大白鹭、白琵鹭、苍鹭、鹤鹬、白腰草鹬、骨顶鸡、银鸥、普通鸬鹚、斑鱼狗。(3)两个垸有24种鸟类均有发现,是两种生态环境的共有物种,即牛背鹭、池鹭、白鹭、夜鹭、普通鵟、雉鸡、戴胜、珠颈斑鸠、大杜鹃、树鹨、白头鹎、棕背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八哥、北红尾鸲、乌鸫、棕头鸦雀、斑鸫、大山雀、黑尾蜡嘴雀、金翅雀、树麻雀、燕雀。
江渚头垸栽培的成片杨树,在这种环境中鸟类的组成完全不同于青山垸,该地的湿地鸟类占总数的15%,森林鸟类总数的61%,旷野鸟类占总数的9%,庭院鸟类占总数的15%。由此可见,主要成分是森林鸟类。而青山垸保持着原始的湿地景观,鸟类成份以湿地鸟类为主,其中湿地鸟类占55%,庭院鸟类占9%,旷野鸟类占9%,森林鸟类占27%。从两地的鸟类组成不难看出,庭院鸟类的比例和旷野鸟类的比例相差不大,差异比较大的是湿地鸟类和森林鸟类。在江渚头垸以森林鸟类为优势群落,其次才是湿地鸟类。而青山垸正好相反,湿地鸟类为主要成分,其次才是森林鸟类。这种结构与两地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江渚头垸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类型鸟类必然多与其他类型鸟类,但它必定还位于洞庭湖区,还是有不少湿地类型鸟类栖息于杨树林中或者停留在森林边缘的沿岸上。青山垸虽说是典型的湿地景观,可垸周的堤坝上栽有杨树,因此也有一定比例的森林鸟类分布。
4 栽培速生杨对洞庭湖湿地鸟类影响的综合评价
4.1 杨树林改变了湿地鸟类群落结构
洞庭湖的鸟类共有251种[4,5,6,7,8,9],其中湿地类型鸟类123种,占总数的49%。森林类型鸟类93,占总数的37%。旷野鸟类26种,占总数的10%。庭院鸟类9种,占总数的4%。青山垸保持着原始的湿地景观,以湿地类型鸟类为主,其中湿地鸟类占55%;江渚头杨树林中的鸟群落结构则以森林类型鸟类为主,其占总数的61%。
不难看出,青山垸的鸟类群落结构与整个洞庭湖鸟类群落结构相似,其湿地类型鸟类占主要成分,分别占55%和49%,相差不大。可是栽培杨树后,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湿地类型和森林类型的鸟类比例发生了逆转,江渚头杨树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表现出森林类型鸟类占主导地位,其数量比例达到了61%,而湿地类型鸟类仅占15%,与庭院鸟类相似。由此可见,由于杨树的植入,原来的鸟类群落结构被破坏,形成了新的群落。
4.2 鸟类物种种群数量下降
栽培了杨树的江渚头垸鸟类物种数、科数和目数均不及青山垸,其数量分别是青山垸的73.3%、91.3%和57.1%。可见与原生态湿地环境相比,杨树林内鸟类物种明显减少。天然湿地栽种了杨树后,无论鸟类物种数量还是鸟类的科数、目数都呈下降态势。这是由于栽培杨树销毁了原来的滩涂草地,填埋了深水水域和浅水池塘,清除了矮灌疏林等景观,造就了纯系的杨树林生态群,这种缺乏多样小环境的单一植物群落,无法养育不同需求的鸟类,排挤了本应生活在该地的湿地鸟类,导致洞庭湖湿鸟类的生存面积减少,生存压力增加。
与青山垸相比,江渚头垸减少最多的是湿地类型鸟类,后者湿地类型鸟类仅是前者的20%。减少的主要类群是雁形目、鸊鷉目、鸻形目、鸥形目以及鹈形目鸟类。这些鸟类以宽阔的水域及水草环境为栖息和觅食地,栽培杨树后,这些条件丧失殆尽,依水草为生存条件的这些物种被人为的排挤出了这一区域。
4.3 鸟类密度下降
调查数据表明,杨树林中鸟类数量少,密度低,在单位时间内遇鸟率较天然湿地的遇见率低。在青山垸一次就见到6380只鸟,而在江渚头垸5次累计才遇到717只鸟。这种现象与杨树林单调的生态环境有关,由于大片的杨树林系单一树种,物种结构简单,只有那些依赖杨树林生存的鸟类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繁衍。对于其他鸟类而言,单调的杨树林不可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在这里无法赖以生存,因此,与环境多样的原生态湿地比较,杨树林鸟类数量和密度都较低。
4.4 鸟类多样性系数降低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湿地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多样性系数高于杨树林,均匀度指数也高于杨树林。调查结果见表3。
从青山垸和江渚头垸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难看出,前者两项指标均高于后者。说明原始的湿地环境改栽杨树,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的均匀度指数也随着降低。
4.5 森林鸟类成份单调
调查发现,种植杨树后,江渚头垸出现了一些森林类型的鸟类,以往在原始湿地环境不多见的鸟类在杨树林中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鴷形目鸟类、鸦鹃、松鸦、寿带鸟、灰喜鹊、虎斑地鸫等。这些鸟以往分布在洞庭湖的赤山岛、君山岛和周边林区,当改种杨树后,纷纷光临江渚头垸,尤其在杨树林发生虫灾时,上述鸟类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就局部来看,江渚头垸似乎森林鸟类有所增加,但就整个洞庭湖地区来看,该地的森林鸟仅占洞庭湖区森林鸟类物种数量的21.5%,物种数量少,群落结构单调。而且,栖息于杨树林中仅仅是一些适应性较广的森林类型鸟类,而大多数林鸟不进入或很少进入结构单一的杨树林,特别是一些以东方田鼠为食的鸮形目种类,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湖边的防浪林附近,从不进入杨树林。
由此可见,在洞庭湖种植杨树,特别是在典型的湿地环境种植杨树对洞庭湖区的鸟类群落结构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种植杨树不但使湿地陆地化,干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进化历程,改变了湿地鸟类群落结构,而且侵占了湿地面积,减少了湿地鸟类的生存空间,加大了洞庭湖湿地鸟类的生存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形成的了人工阻隔,使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化,人为的加速了湿地的消失。
摘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法对栽培速生杨的沅江江渚头垸和保持原始湿地环境的汉寿青山垸进行了鸟类资源调查。调查发现栽培杨树林后鸟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减少,森林鸟类比例增加(达62%)。鸟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杨树林中鸟类群落结构单调,其中森林类型鸟类仅占洞庭湖区森林类型鸟类的24.1%.
关键词:杨树林,湿地,鸟类,洞庭湖
参考文献
[1]邓学建.东洞庭湖冬季鸟类及其多样性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1,36(3):54-56.
[2]邓学建,王斌,邓树德.目平湖冬季鸟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3(3):76-79.
[3]邓学建,王斌,米小其,等.退田还湖对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588-592.
[4]沈猷慧.洞庭湖的野鸭及其狩猎方法[J].动物学杂志,1960,4(5):204-205.
[5]邓学建,王斌.南洞庭湖冬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四川动物,2000,19(4):236-239.
[6]刘齐德,黄正其.洞庭湖湿地鸟类的初步研究.中国水鸟研究[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152-156.
[7]邓学建,叶贻云.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及其分布特征[A].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林业厅,1997.
[8]雷刚.东洞庭湖仲冬水禽报告[J].湿地通讯,1999,9(2):18.
洞庭湖湿地研究 篇8
1材料与方法
1. 1监测点的设置根据《2011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职业暴露人群感染禽流感的风险研究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 依据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分布特点, 将君山区和岳阳县列为岳阳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县 ( 区) , 在各监测县 ( 区) 内分别设核心区2个和缓冲区1个, 作为该县 ( 区) 监测场所。
1. 2监测样本监测点的水、禽类 ( 含候鸟) 粪便等环境标本。
1. 3监测时间从2011年11月—2012年4月 ( 冬候鸟在此间来湖区越冬) , 每月监测1次环境标本。
1. 4监测方法
1. 4. 1标本采集用棉签采集禽类粪便2 g, 插入采样管, 用广口瓶采集水样标本500 ml。缓冲区: 粪便标本739份, 水样标本468份; 核心区: 粪便标本4 365份, 水样标本1 054份。
1. 4. 2标本运输和处理采集、分装后的环境标本在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DC)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70 ℃ 的条件下储存, 在冰块低温保存下运送至湖南省CDC。湖南省CDC负责将收集的标本每月1次送国家流感中心, 标本运输时遵守国家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
1. 4. 3实验室方法国家流感中心收到标本后及时采用Real-time PCR ( 实时反转聚合酶链反应) 对环境标本进行H5、H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1. 5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pi Data 3. 02软件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 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率的差异比较用 χ2检验,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核心区和缓冲区环境标本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核心区环境标本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12. 44% ( 其中H5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0. 26% 、H9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3. 23% ) 。缓冲区环境标本中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总阳性率为14. 75% ( 其中H5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 33% , H9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0. 83% ) 。见表1、2。
2. 2核心区和缓冲区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标准化后两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l A χ2= 4. 699, P < 0. 05; H5 χ2= 24. 946, P < 0. 05, H9 χ2= 20. 965, P < 0. 05。见表3。
3讨论
禽流感是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的重点, 禽流感有多个亚型, 感染禽类并致病的通常是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本次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研究中, 主要检测到的禽流感病毒为H5亚型和H9亚型2种, 这与目前流行于我国大陆的禽流感主要是H5亚型和H9亚型[2]这一结论一致。相关的研究认为, 野生水禽类作为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 其他鸟类及动物中存在的所有亚系都来自野生水禽病毒库[3], 所有从野鸟、家鸭和鸡分离到的病毒持续存在于水禽鸟中, 特别是迁徙的水禽鸟。在本次研究中, 从缓冲区的环境标本中检测到的禽流感病毒型别与核心区一致。另外, 核心区ful A和H9阳性率高于缓冲区, 而缓冲区H5阳性率高于核心区, 是因为缓冲区内养殖户大量使用禽流感疫苗所致。目前, 我国商品化的禽流感疫苗分为H5亚型疫苗、H9亚型疫苗和H5 - H9亚型二价疫苗3大类, 而前一类为减毒活疫苗, 后两类为灭活疫苗, 所以导致缓冲区环境标本核酸检测时H5阳性率升高。
禽流感病毒是高度可变的, 人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物种界限, 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4]。目前, 全球已发现H5N1、H7N7、H7N9、 H9N2等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 H5N1亚型、 H7N9亚型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引起人感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更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本次研究中, 无论是核心区还是缓冲区, 从环境标本中均检测出较高的禽流感病毒阳性率, 提示岳阳市洞庭湖区及周边地区职业暴露人群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较高, 他们将成为我市禽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特别是渔民与水禽养殖户有可能通过暴露某些危险环境如保护区内放牧、农贸市场内的活禽销售、宰杀及其他环境而受到禽流感病的的感染。为有效保护岳阳市职业暴露人群, 应加强如下几点: 1对职业人群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使他们了解禽流感的防治知识, 掌握日常工作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2建立和完善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 禽流感防控技术支撑体主要包括疫病的诊断、监测、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控制和扑灭等多个环节, 以及应急行动组织、应急计划和应急资源储备等。3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根据我国国情, 应成立常设的禽流感风险评估和管理机构, 根据流感及禽流感网络监测信息, 加强数模建设, 及时预报禽流感的演变趋势。 另外, 组织专家对引进动物及其产品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制定每种动物及其产品应控制的疫病名录和控制计划, 并及时进行修订, 全面完善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风险管理[5]。4加强多维合作。目前, 我国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的防控工作分别由农业部和卫生部负责, 相互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与应急协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管理体制, 应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 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 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莲, 袁萍, 王淑玲禽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J].新疆畜牧业, 2012, (7) :22.
[2]王敏, 许培扬, 池慧, 等.中国大陆H5N1型人禽流感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 (4) :17.
[3]薛峰, 陈浩, 彭宜, 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野鸭、天鹅、丹顶鹤禽流感监测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 22 (6) :565-567.
[4]曹永长, 毕英佐禽流感与人类健康[J].南华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 (3) :122-125.
洞庭湖地区肉牛养殖模式研究 篇9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2007年5~6月, 在洞庭湖滨湖地区的岳阳市作为调查研究地点。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市, 选择有代表性的养殖户 (场) , (1) 对主要养殖模式, 包括:产区生态条件、养殖方式 (舍饲/放牧) 、牧草种植、饲草资源加工利用等情况, 进行调查分析; (2) 对不同养殖规模, 包括:养殖牛群的数量、繁殖与出栏、成本与效益等情况, 进行调查分析。
数据调查方法以对养殖户实地走访、问询、测量的调查材料为主, 以对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书面资料为辅。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养殖地区的自然条件, 分为湖洲草场放牧模式 (简称湖洲模式) 、农区秸秆舍饲模式 (简称农区模式) , 以及草场放牧+农区育肥模式 (简称综合模式) 三种。
2.1 湖洲模式
岳阳市湖洲、草滩天然草场面积广大, 总计达22万公顷。全年除淹洲期 (淹水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 一般一年几天到几十天不等) 和极少数冰冻外, 均可采用全天候自由放牧, 仅在出栏前短期补饲育肥, 投资少、周转快, 适于发展中、小型规模养殖。截至2007年, 共发展养牛大户2 408户, 户平11.5头。
由表1数据说明: (1) 从养殖户总数来看, 多以中、小型养殖规模为主, 分别占全部养殖户的58%和32.9%, 这主要是由于湖洲天然草场的面积决定的, 如养殖数量过多则放牧过于分散, 不利于管理: (2) 从平均出栏体重来看, 大型>中型>小型, 差异显著 (P<0.05) , 其中大型与小型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这主要是由于在育肥后期适当补饲可以提高出栏体重, 但如补饲过多, 则降低了饲料利用率; (3) 从头均年利润率来看, 中、小型差异不显著, 与大型均差异显著 (P<0.05) , 这主要是由于养殖规模扩大后, 投资成本与维持支出相对增加, 虽然头均收入增加了, 但利润率却相对降低。
因此湖洲模式条件下, 采用中型规模 (户均年存栏14.2头) 发展肉牛养殖最为适宜。
2.2 农区模式
岳阳市耕地面积达282.87千公顷, 其中水田205.97千公顷。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由于粗放式放牧对天然草场的大量需求, 肉牛产业逐渐向规模化舍饲方向转变。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小区养殖, 可不受汛期、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有效的保证饲喂需求、便于饲养管理;适于发展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其中加华公司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带动汨罗、平江两县共800户农户发展养牛达4 000头。
由表1、2数据说明: (1) 从养殖规模来看, 农区模式相对较大于湖区模式, 差异显著 (P<0.05) , 其中特大、大、中型差异极显著 (P<0.01) , 这是由于农区模式初期投入大, 养殖数量过少则收益太低: (2) 从种草与饲养来看, 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 头均牧草地建设和头均日补精料有增加趋势, 且粗饲料有下降趋势, 这是由于规模扩大后, 初期投入与养殖成本相对提高, 为了保证养殖效益, 必须加大育肥力度, 提高出栏体重; (8) 从头均年利润率来看, 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特大型规模的利润率甚至反超小型规模, 这是由于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对肉牛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 各种资源更有利于合理配置, 且随着分批饲养、合理育肥, 使牛肉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因此农区模式条件下, 采用特大型模式 (户均年存栏133.9头) 发展肉牛养殖最为适宜, 即可创造最大利润, 又可带动周边中、小型养殖户发展, 形成基地+农户的区域养殖模式。
2.3 综合模式
近年来, 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草场资源逐渐减少和养殖成本大幅提高, 针对这种趋势, 2005年, 岳阳市颁发了《岳阳市良种肉牛养殖园区建设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探索性地提出了草场+农区的综合养殖模式。《意见》颁发后大型养牛园区发展迅速, 现已建成6个, 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济运作模式。
由表3数据说明: (1) 从养殖情况来看, “综合模式”的养殖规模都很大:平均年存栏量均超过300头, 而且都具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与人工草场、丰富的秸秆资源, 这主要是为了保证饲料供应: (2) 从场址选择来看, “综合模式”均设在湖区与农区的交叉地带或乡镇间的交通枢纽, 运输便利, 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的快速流通; (8) 从养殖效益来看, “综合模式”虽然投入与支出均大于其它模式, 但投资收益比例却也相对高出很多, 这是由于科技支撑力量加强, 各种资源合理配置, 特别是屠宰分割出售, 以及肉制品的深加工, 使牛肉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3 小结
【洞庭湖湿地研究】推荐阅读:
洞庭湖湿地06-18
东洞庭西洞庭绕口令07-05
环洞庭湖经济圈10-25
游洞庭湖作文600字06-04
洞庭湖游记作文600字10-07
写洞庭湖的游记作文400字05-10
洞庭湖区09-23
南洞庭湖区08-09
遥望洞庭山水色06-02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