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024-06-04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通用5篇)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篇1

洞庭①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③琼田三万顷,着④我扁舟⑤一叶。

素月⑥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⑦心会⑧,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⑨经年⑩,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疏⑾襟袖冷,稳泛沧溟⑿空阔。

尽挹西江⒀,细斟北斗⒁,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⒂。

注释:

1 洞庭:湖名。

2 青草:湖名,北与洞庭湖相接。

3 玉鉴:玉镜。琼田:美玉一般的田野。

4 着:安置,此指飘浮着。

5 扁舟:小船

6 素月:洁白的月亮。

7 怡然:闲适的样子。

8 会:领悟岭表:五岭以南。

9 岭表:五岭以南。

10 经年:年复一年。

⑾ 萧疏:形容头发稀少,如秋天草木。

⑿ 沧溟:茫茫的大水。

⒀ 尽挹西江:指豪饮。西江:《庄子•外物》:“我且南游吴霸占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⒁ 细堪北斗:饮酒。

⒂ 今夕何夕:《诗经•绸蓼》:今伤心夕,见此良人,此赞叹良辰美景。

赏析:

一轮秋月,万顷碧波,月沉碧水,波光映月,好一派空旷清幽景致!此间只觉有清气荡胸而来,飘然欲仙。

如此景致,前人道“读之冷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于湖词序》)。不知化作清风一缕归去,再不能亡妄评于此

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 篇2

A.“行尽潇湘到洞庭”,作者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白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双尾而明足见作者观察入微。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写出了深夜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凉”字既夜之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2.整首词在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观察角度从远处俯视变成了近观;E项心境之凉理解错误。)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3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张孝祥 辛弃疾 习题及答案 篇4

1、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爱国词人,风格豪雄旷放,近于(苏轼)。

2、辛弃疾,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居士)。

3、张孝祥的作品(抗金及感怀)之作居多;而辛弃疾词以(抒发爱国情怀)居多,人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中,(辛弃疾)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4、辛弃疾的《摸鱼儿》被梁启超以“(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称誉之。

5、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

6、辛弃疾的《醜奴儿近》所“效者”是(李易安/清照)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7、张孝祥《六州歌头》中有“干羽方怀远”,此“干羽”是指(庙堂舞蹈),在此处指(文德教化)。

8、辛弃疾《醜奴儿近》中以鸥鸟相喻,其“欧盟”指(与鸥鸟成为朋友),又喻(隐居)。

9、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中评其为“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是作品《(摸鱼儿)》。

10、《六州歌头》“羽葆霓旌”,其意为(皇帝仪仗),代指(王师)。“羽”一作(翠);“葆”指(车篕)。

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13、(应念嶺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14、把吴钩看了,(欄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6、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17、(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1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20、(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简答题

(一)、《水龙吟》的艺术特色:

1、具有豪放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2、“以文为词”,具有散文化倾向。(结构上层层推进,善于收纵转折。)

3、以文为词的特点还表现在使事用典。(下阕三处用典。)

(二)、《摸鱼儿》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上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离而复合。手法上采 用暗示。

2、比兴手法的应用已不限于局部,更不是句譬字喻,而是构成了象征性的体系。

3、风格沉郁顿挫,婉转深沉。

4、用典。

(三)、张孝祥词的特点:

1、多为表达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慨悲愤。

2、除却立意鲜明的爱国色彩外,其咏怀词也因其英姿奇气的高雅格调而为人称颂。

3、风格豪雄旷放,近于苏轼。

三、论述题

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有哪些? 答:

1、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如:辛弃疾笔下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他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他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他写他人、古人也多是“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他笔下的景物也多是飞动壮观的景色。仅如山,他写道:“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等等。

2、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

如:《摸鱼儿》(见后引)开头“‘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而结尾又将一腔怨悱之情化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衰败景色中,使全词的意境更加深邃。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列举了“醉里挑灯看剑”等几件壮事,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令人不忍卒读。

3、风格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如: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它“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胡应麟《诗薮》)这种豪放的“变调”(借用评词家的用语,评词家往往以婉约为正宗,以非婉约为变调)往往更能表现出辛词的内在气质和本色风格。

4、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

如:这类词以淡笔写浓愁,轻笔写重压,闲笔写大志,有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全词围绕同一个愁字写少年与暮年的不同心态,笔触似乎漫不经心,但内心的感慨却是十分沉重深邃的。

5、除了对豪放风格的建树外,对表现手法的发展也是辛词的重要成就。

如: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

如喜用典、善用典。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

又喜议论。议论性强是南宋初中期词的共同倾向。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篇5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罢归。这样前后三年之内,两次遭罢。这与词中所吐露的人世感慨是相一致的。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作者介绍

上一篇:新消防施工承包合同下一篇: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