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2024-06-04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共10篇)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1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高中读后感1000字学生 篇2

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式散文,是一篇情感温暖的记述篇,再阅读后,鲁讯先生的可敬可爱,情感真真切切让人更觉得鲁讯先生就在眼前!

鲁讯先生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情感,回忆记述了自己在家庭童年的片断。在记述文中的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无不为至使读者喜爱,读后使人,心情极为开朗温暖。

鲁讯先生童年的可爱,童年也是那样无拘无束,养罢自己的小宠,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绘画。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相似我喜欢的海贼王、鼹鼠的故事。

鲁讯先生的可敬,几十年过去了,对自家的一位粗俗、迷信、守旧、愚昧、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的普通保姆长妈妈。但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长妈妈,还是在鲁讯的心怀中,还是那样的情感真真切切、深情怀念。

通过鲁讯先生的记述文,使我们能更好地规范学习写作记述文,怎样能把记述文写的不跟流水帐似的。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

对一本书的描写法: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精湛的语言多么干练呢!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极至的描写!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童年的表现,在我们童年中是多么的一样呀!

在自己童年时,一次期末考试,他说,三门考好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一场角逐结束了,三门280分呀,喜欢的东西没买,那心情真个儿的是可恶可恨呢,没几日,撮了一顿(饭店吃饭)没买东西的怨恨也就消失了,切是!

再阅读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语言,可以是受文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不想做而决心做的事,灵活多样表达怎样写好记述文。

阿长与山海经语言平实形象,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万不可钻过去的……。大抵忘却了,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都是些烦琐之至,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可以说童年的鲁讯先生,是听得入神入迷。段落词句记述干练,童年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的投入,童年的鲁讯也听的入神,骇破了胆,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鲁讯先生描写的如是精湛,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词,刻画了久长久长年时,长妈妈给童年鲁讯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学生楚辞读后感1000字 篇3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牛虻学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4

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读后感,似懂非懂是每次读完一本书的常态。捕捉的总是些零星片段而已,想要整理,也是无自从下笔,只觉整本书看完,仅仅看尽‘牛虻’二字,才知道,牛虻是我们熟知的某种昆虫,我们老家叫“牛虻子”。牛皮那么厚,都恐之牛虻,似乎也是暗示了只要像牛虻一搬坚强、韧性,再强大的对手,也不会对他生出敬畏之心,终将能给予他沉痛的打击!

对于社会,或者是历史的某种状态的揭露,我并不是很理解,也不想深究。感触最大的还是牛虻的爱,对琼玛的爱,对作为神父父亲的爱。爱的那么深沉,却又那么痛苦。开篇写的是亚瑟因为父亲的欺骗和爱恋的人怨恨、不理解,而对生命失望,想要离开世界。而后骤然清醒,敲碎耶稣泥塑,伪装自己死亡的假象偷渡远去他乡,开始流浪,开始信仰破灭之后的重生!

十三年后,以另一个身份,开始新的生活,却始终还是深爱着那两个人。矛盾的是十三年所受的苦难,难以释怀,深爱的同时也恨的执着。即使是在相遇,相处之后还是不愿意告知自己就是亚瑟。因为那种与自己深爱的父亲处于对立立场的纠结,流浪生活的病痛。

文章后两节写了牛虻为了组织偷运军火,被捕,受到的种种酷刑,和再一次被深爱的父亲所抛弃的心痛。看这部分的时候,我的心是生疼的,怜惜,惋惜。对于牛虻身上的那种魅力,蛊惑人心的魅力,其实不是完全理解的。行刑时,狱卒谁也不愿意去执行枪决,掩面哭泣,子弹打偏,都祈祷是同伴的子弹来结束他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在我看来不过是让他多了些痛苦,最终,还是死去。父亲来不及看最后一眼。

牛虻生前对父亲说说“耶稣在十字架上钉了六个小时,就获得重生,而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同时也死亡中复生了!你要拿我怎么办?你几乎使我尝遍了所有的苦难,尽管那样,我还是不肯死去,我已经忍受了一切,我耐心的忍受一切,因为我要回来同你的那个上帝战斗,我把这一目的当作捍卫我心灵的盾牌。这样我才没疯,没有第二次死去。而现在,我回来后,我发现他还占着我应拥有的位子,――这个冒牌的牺牲者!”这里头第一个十字架指的是真实的生理、身体上的痛苦与磨难,而后一个十字架不单单是身体所受受的苦难,更多的是心理的,精神上的苦难。于是,他第二次失败了,这一次,真的死去。

在最后尸体游行的时候,他的父亲,伟大的蒙太尼里神父,才醒悟,他所爱戴的、敬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错误,他所祈求平安的是一群怎么样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对死亡、鲜血是那般疯狂的热衷。于是,信仰坍塌,犹如十三年前,亚瑟摔碎耶稣泥塑的那个夜晚。只不过,一个选择了重生,一个选择了终结。也许最终神父的觉醒也还不是真正的觉醒,而是选择用终结自己的生命来逃避。

活着读后感大学生1000字 篇5

刚刚把余华写的”活着"看完了。是在手机上看的,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偷偷看完的。虽然没有双手捧着书看的感觉好,但是还是深深被这本书感动着。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讲述着故事。真个小说围绕着福根一家人展开的。背景是解放前解放后以及那段时间。本来是小地主的福根由于年轻的年少无知,沉迷于嫖妓和赌博把家底都输光了。最后只能沦落为苦农民,从头开始学如何种田。让我尤为感动的是他的妻子--家珍。这个女人不管他的男人以前是如何对她拳打脚踢,对别的女人勾三搭四,她始终都是不离不弃。就算是福根破产后,她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继续跟着老公过苦日子。值得欣慰的是福根后来终于觉醒过来,不再去干那些风流快活的勾当,而是专心种田养家,照顾妻儿。他们的生活虽然拮据但却是幸福的。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使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脆弱;福根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该好好的活着。悲伤过后还要过日子。不能老是活在痛苦里,生活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好好珍惜当下。即使身边的人走了也不要永远沉寂于悲痛。

以前的我很无法接受自己也会变老的事实。可是现在我觉得人只要过得开心,不管哪个阶段都是不可畏惧的。最重要的是你身边的人对你的态度始终如一。每个人生阶段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不是吗?就算以后遇到多么不顺心的事情,只要想想福根就会觉得充满了动力。人活着就是要吃饱饭,而了吃饭而努力奋斗着。当然还要有物质生活以外的享受。我甚至觉得精神食粮比物质来的重要。我们心里只要充满爱就会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好好爱身边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吧。珍惜珍惜再珍惜!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篇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7

童年是一朵芬芳的花朵。当你增长一岁,花瓣就掉落一片;花瓣掉光了,我们的童年也就过完了。

《城南旧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先生的选集,精选了林海音先生小说和散文创作中的精品。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不时响起贩叫卖声的老胡同、屋里冒着热气的炉子、厚实而温暖的小棉裤、西厢房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书中的小英子被这些充满温情的事物包裹着,操持家务的母亲,能干又吃苦的兰姨娘,严厉却关心“我”的宋妈,还有那童年的伙伴“疯子”秀贞,再加上每年都说不定会有惊喜……这一大家子的生活仿佛十分有韵味啊!

英子的童年全在《惠安馆》里度过。一开始她是听爸爸说起的,于是她就想去闯一闯;她的妈妈和宋妈告诫她不许和惠安馆旁玩,甚至走过那都得加快脚步;因为那里面有一个“疯子”,可英子还是背着家人去那里玩,并渐渐地和“疯子”秀贞成了好朋友,还明白了她是丢了自己孩子小桂子才“疯”的。英子发现自己同龄的好伙伴妞儿竟是小桂子时,既大吃一惊,又感到很高兴,因为小桂子找到了自己的母亲,母女俩终于团聚了,秀贞也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了。

我也有自己的经历:记得那是我8岁的时候,正好是新年。大家有的打扫房间,有的出去买年货。而我在厨房里看奶奶包饺子。奶奶给两个饺子中包了硬币,谁吃到一个包着硬币的饺子,就可以得到100元的压岁钱。我十分激动,但又怕硬币被别人吃到,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

我在包着硬币的饺子上用刀子划了一个小缝,这样就好找多了,我迫不及待地等奶奶将饺子煮好,端了出来。大家忙着吃饺子找硬币,我则不慌不忙地将带着裂缝的两个饺子夹入碗中,为了不引起大家的怀疑,我先吃了两个没带硬币的饺子,接着我将装有硬币的饺子放入嘴中,“哎呦,好硬呀!”我故意大叫起来,奶奶笑着说:“还是我们的宝贝福气好,吃出有硬币的饺子了,也不知道另一个带着硬币的饺子会被谁吃到呢?”“当然还是我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

最后,在大家的追问下,我只好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奶奶亲切地摸摸我的头,笑着说:“这两百元钱还是给你,谁让我们的宝宝这么机灵惹人爱呢!”我不由得欢呼起来:“奶奶万岁!奶奶万岁!”大家都会会心地笑了。

古继堂说过:“林海音的小说既是一柄刀,也是一幅画。说是一柄刀,是因为它以锋利的刀刃剌入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要害;说它是一幅画,是它清晰地以一个个画面.展示出了具有浓郁时代特色和文化意蕴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和风俗样态。这种样态,既是大陆的,也是台湾的,是全中国的,它是中国特定时期婚姻和风俗文化的整体体现。”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真是“时光不可辜负啊!”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童年吧!乘自己还有大把的时光一定要苦读书海。俗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

《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了《城南旧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像,实在太像一个人了。而那个人,就是我。

小时候,我也经常会像本书的主人公——英子一样和最好的小伙伴在一起,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玩耍。想到这里我就不知不觉在嘴边挂上了一丝微笑。真是太幸运了,幸好我和我的伙伴不用像英子的伙伴妞妞那样,天天只能玩一小会儿就要去吊嗓子,唱不好还会被后爸打。

英子才六七岁,却机智的让人佩服:当她发现自己的爸爸与兰姨娘的关系似乎有些怪时,她立刻将兰姨娘和德先叔拉在了一起,成功的保住了自己圆满的家庭这样可实在算得上一种壮举。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当我看到惠安馆的秀贞,天天因为丧子之痛而变成了一个行为古怪的“疯子”时,我的心为之一颤,天下父母心人人皆有。谁知,正当我怀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妞儿全家团聚时,作者却偏偏在这里画上了一个不完整的句号,留给万千读者一个大谜团。我含着一丝失落继续往下看。

这本书的最后两个故事取了一个画一样的名字: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在这个故事里,爸爸病倒了,而英子也小学毕业了,她突然回忆起了往事,想起她以前和爸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第二天,当她从学校回来时,爸爸的花落了,当她正打算生气的质问妹妹时,医院却传来了爸爸去世的噩耗……

书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也感到非常遗憾,让我们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天吧,因为没准哪一天,老天就会收回你的幸福。

《城南旧事》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让人读后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刚开始读时,我只觉得这写的是作者林海音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可读完后,我觉得作者从生活中的事情里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感十分丰富,有高兴,有痛苦,有忧伤,有感动……读完后再仔细品味题目,“旧事”让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书中的人物使故事生动起来。淘气可爱的小英子,乖巧懂事的妞儿,失子发疯的秀贞,再加上丰富的情感,让你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而改变。一个个故事,有时让我开怀大笑,有时让我感动至极……

主人公小英子是个淘气的小女孩,但她的童年生活令我十分向往。西厢房、惠安馆、集市……我们现代的生活虽然无忧无虑,但也比不上他们快乐。但快乐的童年终究会过去,英子渐渐长大,快乐也渐渐过去。慈爱的爸爸,漂亮的兰姨娘,和蔼可亲的宋妈,都纷纷跟着童年里去的脚步而离开。而我,也像英子一样,上六年级了。也即将告别快乐的童年。《城南旧事》让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再次回忆童年的我,那个也曾和伙伴一起尽情玩乐的我,那个也曾到处乱跑,出门玩耍的我。那个也曾不愿上学,被爸爸赶到学校的我……这本书,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深深思念……

英子是个善良、天真的女孩,在秀贞和妞儿重逢时,她将珍贵的镯子送出去。多么善良的英子,多么关爱别人的英子!想想我自己,有这么帮过别人吗?也许正因为英子的善良,才有这么多人做他的朋友吧。

《城南旧事》是本好书,它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童年,不由自主的随着它喜怒哀乐,不由自主的细细品读……愿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这本书是她童年的回忆,讲了她童年的几件趣事,描述了她天真快乐的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那也是她最开心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故事非常细腻的描写了作者林海音那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的。

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片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篇文章写了林海音小学毕业那年发生的点点滴滴,那年“我”小学毕业了,但是爸爸在医院中去世了,那年“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包括宋妈走之前的叮嘱,还有妈妈、爸爸的叮嘱都证明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我”已经长大了,要帮着爸爸妈妈,管好弟弟妹妹。林海音回家看到石榴落下了树,而且厨师老高又告诉她她的爸爸去世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十分有诗意,而且石榴就像知道爸爸去世了似的,它也从树上掉了下来。

我的童年也非常有趣,我经常动不动就要问爸爸一些问题,在我心中有事情就一定要仔细问一问,一定要解决掉,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有什么事就要去看一看,好像不看不行似的,一定要一看究竟,才能解决问题,在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中,玩在我心中是最重要的,凡是包含玩这个字我都要去问一问,看一看。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她的童年是非常快乐、有趣的,她写得也很生动,读起她的文章,她的童年趣事就浮现在了我眼前,我还从她的笔下读出了她对童年无限的向往和热爱,由此体会出因为她不能回到她那快乐的童年而体现出淡淡的忧伤,我还从她的笔下读出了他对童年深切的怀念和多么想一直停留在童年。

《城南旧事》读后感

翻开那一袭墨黑的《城南旧事》,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我的身旁。

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妈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她妈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8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另外,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9

中国国学源远流长,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气质,这是我们中华子孙应该继承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共享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研读中华传统的国学精华,品悟经世流传的至上真理。在众多的文化瑰宝之中,我对《论语》一书情有独钟。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思想散文集,堪称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它以语录体和对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张和伦理规范,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因而《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翻开书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后时常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情吗?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吗?人家对我的学问和道德不了解。我却不恼怒,这不也是道德需要高的人吗?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间接说明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处理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这本书中,那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学习了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它,你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万事都有成功之时,但即便如此,也要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在学习中更要有好学、善学的精神。曾经我是一个小马虎,学过的功课从不复习,学习效率更是不高。自从读懂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也明白了,学习很重要,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及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只读书学习而不积极的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味着这一个个字间的韵味。 当看到“子曰:“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眼前浮现的是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章中,孔子站在为人师表的立场上,总结了自己的治学理念,阐述应该怎样去做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孔子认为人应该既当好学生,又当好老师。当好学生就是自己主动去学习,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吗,不就是终身学习吗?当好老师就是踏踏实实的教学,把自己获得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是老师责无旁贷的基本工作。孔子深知这一点,而且认为仅做到这一点不够,还要加以不倦的精神贯彻终生才行。史书记载,孔门子弟3000,其中贤者72人。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教学成就,与他的诲人不倦是分不开的。

道德经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10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书香就是醉人的花香。

书,本来是不会散发出迷人香味的。有人说书香指的是墨香,我却说:书香就是花香。

我很小的时候读过四言诗经,它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那时候,父亲带读,我翘首嚷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初生芦苇青又青呀,白水露水凝结为霜,所谓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啊。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小姑娘呐,一天不见,犹似三季长!青青子衿,攸攸我心。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啊。后来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不曾目睹过那千年烟雨中的人和事,我却能从这美妙的四言中走近他们柔软的内心,默念他们思无邪的誓言,亲吻那纤细柔和的流苏香。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书香就是花香。当你恋上某本书的时候,你就该嗅到属于它的独特芳香。读《梁祝》,读《白蛇传》,读《西厢记》,我能在这里,嗅到一片馥郁芬芳,或浓烈或淡雅或清幽。一树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楼,一口明朝的钟,一把清朝的椅子,一坛酒都可以在这醉人花香中获得比时间还久远的存在,弥留在后人心中。

一九年的某天,海子安静地躺在车轨上,连同一本书,它是《瓦尔登湖》。年长一些的时候,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名着就是《瓦尔登湖》。梭罗先生从春季开始写起,接着写夏、秋、冬,刚好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在那里,他过了两年真正意义上的隐居生活。“在我所见过的特异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当我重复默念着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陶潜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一次,我闭目把脸贴近《瓦尔登湖》,忽然我惊得几乎跳了起来——脑海中,那样清新空灵的湖畔,那样盎然生趣的水草,那样质朴原始的木屋,这一切都这么宁静致远可亲。在一片姹紫嫣红中,它如秋菊般安静地绽放,飘香,清淡示人,远离了喧嚣与纷争,它,就是一块溢满菊花香的净土。我像是个一无所知的女孩,沿着清晨的露水,满心地寻找弥天的菊花香到底蕴藏有多少个深秋的宁静。在这一片淡淡的香味中,我相信,我们能重归心灵的平静。

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却总忍不住贪恋这些书香,生命中有这么值得伫足的事,我又怎能错过呢?

上一篇: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下一篇:贪心的狗童话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