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2024-07-17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共10篇)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1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辩证的观点更是在西方产生强烈反响。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即是:“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衰竭的。最充实的东西,就好像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就好像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似的。清静能克服躁动,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静无为万事万物就能和谐自然地发展下去。”在这一章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在我看来,辨证思想就是综合运用某项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显衬其正面。其实,这种辨证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着最朴素,还有美术中的留白,音乐中的断弦之音。

而“大辩若讷”的辨证思想是一门语言艺术,不管是处于什么年龄段,什么职业的人都需要学习这种“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正处于年少气盛阶段的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何说话、如何得体地说话,对其仕途、事业、婚姻、以至整个人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根据其艺术程度的高低,把“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即是:倾听、慎言和巧言。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要做到“大辩若讷”的“讷”首先要学会倾听 人是富含情感的动物,时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需要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时希望有人鼓励。这都需要倾听的伙伴。有效正确而全面的倾听,成为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拿销售人员来说,那些最成功的销售人员往往不是滔滔不绝地劝诱顾客购买的人,而是那些询问顾客的需要、倾听顾客的需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上去看待产品需要程度的人。这种销售人员运用了倾听的语言艺术,既销售了产品,又建立了长久的客户关系,才有资格被喻为成功的销售人才。

除了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慎言。慎言可以将人性的弱点转化为人性的优点。人,很容易看出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因此,人总习惯于批评别人,然而,话从嘴里说出来了,便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尤其是恶言。即使是不经意脱口而出,也会伤人与无形之中。因此,我们要学会慎言,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长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数再努力的话,就更好了。”这段话表面看起来是表扬,但是“但是”二字却给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长能换种方式来说,例如“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就会比别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仅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龙永图在回忆中国加入WTO时提到,1998年时,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之间只剩下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双方准备“后事”时,朱镕基总理板着面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朱总理在谈判桌上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朱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我着急了,这岂不是要全盘放弃吗?我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当时真没面子。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龙永图回忆到这里时,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现场,他舒了口气说:“大家总算放心了。我后来想想,国务院不就在这儿吗?后来,美方五分钟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见。事实证明,后面四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是我们的底线,这就是我们对优先次序的判断,更是朱总理的智慧体现。”

在这里,朱总理的表现就是“大辩若讷”中的“巧言”,让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就这样“送人情”下去,还叫什么“谈判”呢?正当在场人员面面相觑、惊诧莫名时,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现在轮到美方忍痛割爱了。如果美方不让步,就意味着没有诚意,也不给面子。而后面那些问题恰恰是中方无法让步的。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实,“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最典型的体现就在于《道德经》,仅用短短五千言就论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若能掌握大辩若讷中倾听、慎言、巧言这三种语言艺术,并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谓受益无穷。————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2

一、诚信教育的现状

从网上查找发现,当前诚信教育已有基本“范式”:教育基本材料大都为诚信的名人名言,古今中外诚信或失信的故事,班级中发生的诚信或失信的事件。教育环节一般是讲故事、演小品、心理体验活动、讨论和交流,最后制定班级诚信公约和倡议书等。我们在不同场合观摩的主题班会,也大同小异。教师讲的是标准答案,而学生获得的道德知识往往高于对生活的认知。有专家认为,中小学德育“强调的是学生对规范的服从以及教育的知识化”。

虽然诚信教育努力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广泛参与并获得体验,但由于教育中未把诚信视为现实的人际关系,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因此学生获得的只是“应然”之理,一旦把所学置于生活实际,尝试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发现生活很复杂,坚持诚信很困难。如:别人不诚信,别班不诚信,自己坚持诚信,就会使自己或班级在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是否还要坚持诚信?考试不好,理应向父母坦诚相告,但因此可能面对父母的责备与恶言,是否可以撒谎?答应同学参与某项“不良”活动,明理后决定毁约,是否属于不诚信?学校和老师因某种需要,要求大家夸大或编造事实时,怎样做才算诚信?……在动机和结果相悖时,在未形成诚信氛围以及诚信制度不完善时,当直面陌生人社会和网络世界需要自我保护时……教育如果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效果不仅有限,而且还会引发各种问题。

二、在道德智慧的框架中进行诚信教育

对学生遇到的种种诚信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培养学生道德智慧的框架中予以探索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郑富兴教授等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他认为“培育学生的道德智慧应成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不少持有相同观点的学者也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是基于学生所处社会面临以信任和归属感维系的熟人社会不断被契约和利益维系的陌生人社会排挤,使人出现选择困难的考虑。学生当前和未来都会面临“各种可能性的处理与选择”,培养学生的教育智慧,就需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怎样可为与不可为”。诚信教育同样如此。

1. 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如,社会公德、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教育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范畴。尽管当前社会失信问题严重,社会诚信体系还需完善,但我们仍然应该在教育中把诚信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

2. 在诚信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真问题

当前,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工作头绪多,但对一些重要的教育,班主任仍然要提高学情意识。不少学校要求班主任对起点班家访率为100%,希望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些区域的教育部门还规定教师要对主题教育教案进行学情分析。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重视让学生在两难情景的辨析与讨论中理解诚信、做出必要的选择,同时还会启发学生不断改变与提升自己,例如: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才能杜绝以谎言来掩饰学习的困境;在答应别人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利弊,能否履约;等等。

班主任本身应是一个诚信的践行者和引导者,班主任一个不经意的不诚信行为,也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信任危机,其不良影响甚至难以弥补。

3. 班主任要尽己所能为学生创造诚信的班级微环境

一般而言,学生说谎既和家长的过高要求和教育简单化相关,也和班级缺少诚信氛围、家校缺少良好沟通等有关。班主任重视诚信教育,就必须重视相关问题的解决,注重良好班风的建设。学生质疑的社会诚信风气,或许一时难以改观,但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班级的诚信氛围,看到同学在诚信教育中的进步,看到在两难问题中班级同学坚持正确的立场,他们就会对诚信教育充满信心,就会自觉践行诚信价值观。

三、班主任创新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要取得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班主任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的认知范畴,必须融入学生的班级生活,让学生具有深刻的体验。上世纪90年初,笔者曾担任闵行中学一期课改年级组长兼班主任。针对考试测验中比较普遍的作弊行为,在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进行“期中和期末实施无老师监考”的尝试。我们把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班级口号,并形成共识:考试作弊其实对学习没什么作用,但一旦变成习惯,就会形成不良的学习心态,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经过学校领导同意,笔者让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实践。第一次有一半同学报名,第二次是全班参与。这一活动让学生感悟和践行了诚信,唤起了学生的人格自信和自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好评,当时《文汇报》和《中学生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重提当年的无人监考活动,只是想说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班主任应该积极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具有终身难忘的成长经历。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篇3

总体看来,老子的管理思想大致包含三个核心部分:无为管理、辩证管理和柔性管理。

“道法自然”的无为管理

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这里的“道”,是万物之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是玄之又玄之物。道的存在和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先天地而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崇尚自然,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反对人为干预,并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所谓“无为”,就是不乱为,不妄为,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事实。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类只能在遵循规律的条件下,认识它们,利用它们。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遭受惩罚。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管理上有几方面的意思:首先,管理者要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求管理者不胡乱作为,要把握“为”的度。老子认为,万物自有发展规律,无需外界干预。他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时,老子又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注意“为”的度。他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告戒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最后,“无为”的理想境界是“无不为”。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无为”和“无不为”是有机统一的,“无为”是手段,“无不为”则是目的,管理者只有“无为”,方能达到“无不为”。

古往今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得到了众多管理者的青睐,并收到了实际效果。汉朝初期,国家刚刚脱离战乱,百业待兴。汉朝统治者以黄老之术治理天下,采取“无为而治”原则,让百姓休养生息,才使汉朝统治得以巩固,也使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缔造者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采取个人专断治理公司,使得公司发展停止。斯隆接管公司后,以无为方式管理,把权力下放给下属,充分调动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司重获发展生机。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管理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的81章内容中,每章都蕴含了丰富的辩证管理思想。老子认为,在管理实践中尤其要注意辩证的方法准则。对于管理者,老子认为,“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管理手段方面,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

老子的辩证管理思想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老子认为,恶与善,美与丑,高与下,强与弱,难与易等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对立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二)对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在老子看来,事物的矛盾双方如强弱,祸福,曲全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三)事物发展中的质量互变关系。老子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子能认识到事物发展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性,真的难能可贵。

老子的辩证管理思想要求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很难达到管理的目的。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现代管理有极强的借鉴价值,许多管理者都从中汲取营养成分并应用于实际管理。海尔集团在成功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辩证全面地分析市场形势,坚持“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理念,努力追求上乘的质量和服务,使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上善若水”的柔性管理

老子为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柔性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德”性策略,“水”性策略和“守弱”策略等,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德”性策略。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论及“德”,“德”是“道”在世间的体现。老子十分注重“德”,他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说,管理者要搞好管理,就要注意修身养性,要有宽容博爱之心,要以身作则,对待下属要和气,管理要靠情感感化,不能只凭严厉的法规制度。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在于管理者遵循“德”的原则,恪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堂训,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不欺不哄。

(二)“水”性策略。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循地而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然其虽柔却坚,利剑不能断其身,但它却又能滴穿坚石。老子对水的特性大加赞赏,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水的性质,不仅有“心善渊”、“与善仁”的不争之德,而且能够把握时机以柔克刚,做到“动善时”、“事善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如果采取硬性的管理方法,解决问题就会陷入被动,而老子的“水”性策略则给我们许多启迪,对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守弱”策略。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柔弱的事物经过发展可以胜过刚强。“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守弱”的策略有两层含义:(1)在矛盾双方相处对立时,要采取谦让退后的态度。“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2)在时机成熟时要采取积极进取的方针,实现后发制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的“守弱”策略极具辩证法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由于其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揭示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矛盾对立转换规律,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联想,有人说是权谋之书,有人说是兵法之书,有人说是宗教之书……而当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再次翻阅这本著作时,我们不仅感叹古人的智慧,更能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迪。

(作者系厦门大学哲学硕士,任教于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与道德 篇4

在某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嘉宾是一位当今颇具知名的青年企业家,

节目渐近尾声时,按惯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请问:你认槭乱党晒Φ淖罟丶品质是什N?

沉思片刻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

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 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

凭著自己的聪明劲,他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橥蚍种三。

他樽约旱`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

他还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

自己还是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四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

自信,他开始频频地进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因樗知道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

但这些公司都是先热情有加,然而数日之后,却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

他认橐欢ㄊ钦庑┕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

最后一次,他n进了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於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然而,结局却是他始料不及的。下面的一段对话狠令人玩味。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狠重视你。

因槲颐枪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狠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

「那槭颤N不收天下英才楣蠊司所用? 」

「因槲颐遣榱四愕男庞眉锹迹发现你有三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

「我不否认这个。但榱苏獾阈∈拢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

「小事?我们并不认檎馐切∈隆

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

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槟闼底约夯共皇煜ぷ灾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

「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

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v。 」

「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N认真?以后改还不行吗? 」

「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

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擅於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槿绻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

榱私谠汲杀荆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

然而,真正让他a生一语惊心之感的, 却还是对方最后提到一句话:

道德与智慧作文 篇5

因为是周末,路边摆出了很多小摊,也引来了另一部分人:几个乞讨的人,每个人都穿得破破烂烂,全身脏兮兮的。看着那么多人在装可怜,我想绕道而走!

正在这时,一个乞丐却迎面过来,这个乞丐全身褴褛,衣服早已看不出颜色,身上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又是一个来乞讨的吧?”但出乎意料,这个乞丐没有像路人乞讨,相反,他从身后的袋子里拿出了一大叠零散的钞票,放在了刚才看到那个人的面前。

我被这一举动感动了,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光是我,路边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这是干什么?他每天乞讨,一天最多能讨个几十元钱,现在一下子都给了这个人,他是怎么想的啊?

乞丐刚离开时,这时有一个好事的冲了上去,问道:“你是乞丐,怎么把钱给他,你知不知道这个人有可能是骗子啊!”乞丐没有说话,眼睛里透露出淡淡的微笑,然后走了。再看刚才那位中年男子,却径直跪了下来,向远走的乞丐磕头。

这个乞丐傻吗?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眼前这个中年男子需要钱。

中年男子是骗子吗?不知道,只知道乞丐也给了他自己辛辛苦苦讨来的一点钱。

我发现,身边说笑的人不笑了,也投下一些钱来。于是,我也拿出了仅有的几十元钱给了他……

智慧填补不了道德空白 篇6

沉思片刻之后,青年企业家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12年前,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他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服务是自助式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购买相应价格的车票,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他发现了法国公共交通管理上的这个漏洞,或者说以他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

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他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

4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地进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因为他知道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区市场。

但这些公司都是先热情有加,数日之后,却又都婉言相拒。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为一定是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结局却是他始料不及的。而双方的对话很值得玩味。

公司:“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我们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那为什么不收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交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青年:“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公司:“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青年:“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公司:“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青年:“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认真?以后改还不行吗?”

公司:“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而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

然而,真正让他产生一语惊心之感_的,却是对方最后提到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青年企业家说这是他从前的真实经历,“从此之后,我改变了自己,后来我成功了。”

道德与智慧作文 篇7

智慧伴随着道德,就像父母伴随着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经历了历史的起起落落,留下了美丽的故事,并记录了一次又一次跌倒的教训。有道德,就留下生活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四处游说,希望各国君主实行“仁政”,善待百姓。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样,世界将会和平相处,和谐相处。“君主,君主,大臣,父亲,儿子,儿子,儿子”,君主应该像君主,大臣应该像大臣,父亲应该像父亲,儿子应该像儿子。孔子有一颗拯救世界和帮助他人的心。因此,他被誉为“孔子圣人”。然而,他以“仁”为核心的智慧却流传千古,甚至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有道德,传播道德,让孔子的智慧芬芳世界的眼睛和耳朵。

拥有道德,在生活中收获一点智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道德,一个随意的微笑能给一个人的心情带来快乐。在广场散步时不小心撞到了人,我真诚地道歉。在路上捡起一个废物瓶子,然后把它扔进垃圾桶……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事情,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的缩影和智慧的结晶。每件小事都从我开始。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我维护了我国家的尊严。

相反,社会上的流氓被我们称为垃圾工。他们总是蛮横无理。他们都自视甚高。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这种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言行都是不道德和无知的。一旦暴露在法律面前,他们就会失去虚幻的光彩。

《教师道德智慧》心得体会 篇8

----学习《教师道德智慧》

教师:余国

从“我翘脚了”、“老龙的家”谈起——学习《教师道德智慧》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与智慧》,无疑是一股清风荡涤我心中一些阴暗斑点,使我更加看清了前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道德与智慧》这本书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内容和接触的对象来划定的道德以及教师在其中的应有的智慧,我想做为一名好教师就好明白其中的道理及智慧。

2011至2012,我在上关镇福农小学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在第二学期的一天下午,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老师,您看„„”

我还没喊出“上课”两字,学生们就已经吵起来了,这时,我看到黑板上有一副学生画的漫画。画的内容是一只躺在棺材里的王八,画的旁边还用颜色突出的粉笔标指出“我翘脚了”,并画上箭头指出“老龙的家”。

我很惊讶。我很震撼。瞬间,我分明看到了调皮的学生的模样,分明看到了学生对数学老师——老师的不满,看到了学生的叛逆„„我被震住,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王老师,这是我们班的男同学画来骂龙老师的,还不准我们擦„„” 我又一次惊呆了。

“龙老师欣赏过这幅精彩的漫画了吗?他怎么说?”

“他很忙,就只这样说:‘画得不错,谁画的?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嘛!不过,今天我很忙,有事时间在和你们讨论绘画方面的知识。’说完了,龙老师就走了。”站起来发言的是我们班的班长。

谁画的?确实有漫画味道,很会学以致用嘛!我控制自己,力求淡定。

“就是今天上午被龙老师批评的那几个男同学,这是他们共同的‘杰作’。”有些女生怯怯的说。

六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次习作安排的内容是:“叙写自己喜欢的漫画,也可以是自己的创作的漫画。”在教学这次习作时,我曾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漫画,学生们都很积极,大部分力求把自己的漫画介绍给别人。看到眼前的黑板上的画,想到刚上过习作的内容,我灵机一动,说:“这几个同学画的漫画,你们能读懂吗?这幅漫画的故事,蕴含的意义谁来给大家解析解析呢?”

没有一个人举手,大家都低着头,特别是那几个男同学,他们的头埋得更低。我知道他们都能读出漫画对龙老师的不敬、不满,对龙老师的讽刺。

我顿了顿,给孩子们讲起漫画的故事来。

“有一只名叫老龙的王八,他是众多小王八的老师。有一天下午上课时,又是打雷,又是刮风,紧接着暴雨来袭。那时,只见暴风雨冲打着他们教室的门窗,好像暴风雨马上就会摧毁门窗,小王八们都很怕。就在这时,是这只名叫老龙的王八用自己瘦弱的身体为他恨铁不成钢的学生们遮挡风雨。雨过了,天晴了,老龙的衣服湿了。又有一次,老龙生病了,但是想到孩子们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就迈着沉重的步子,坚强地继续给小王八们上课。还有„„老龙就这样,他为了这群小王八,他累死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龙光荣地逝去,他的学生都来追掉他,还画漫画表示祭奠。但是,孩子们的的语文知识学得不好,他们写老龙为他人而死,却写成‘我翘脚了’。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悼词该怎样改写„„”

我为漫画编的故事,主体内容都是龙老师关爱学生的真实事,我还没有把故事讲完,学生们就已经吵起来了。

“他们太不应该了,他们得给龙老师道歉”

“就是嘛,龙老对我这样好”

„„

“如果你是漫画的作者,你应该怎样写悼词?”为了给那几个男同学台阶下,也为了抓住这个生成的教学机会,我改变了学生们的话题。

“我会写‘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班上一个思维敏捷的女同学率先用上课本中《为人民服务》的语句回答。

“那么,还可以用那些语句来凭悼呢?”

学生们纷纷发言。我看见那几个男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我乘机提问其中一个(我认为会是主创)“ 你还会写‘我翘脚了吗’?”

“我会写‘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

快下课了,我对学生们说:“下节课是数学课,罗老师来上课时,你们会把这幅漫画的故事讲给他听吗?”

“那就请班上几名男同学负责讲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故事一讲得很好的。” 下午放学了,在路上我遇到了龙老师,我问:“今天学生们给你讲了故事了吗”

“谢谢他们,我听了很感动。”

我没有再追问,但是回家以后,我想了很多。学生是孩子,他们率真、可爱、淘气„„他们有什么事,就像晴雨伞一样反应很直接。我们作为老师,就要保护学生的自尊;爱他们,就要在引导上下工夫;要学会包容学生,要冷静面对和处理孩子的调皮„„我们要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9

课交友的智慧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

7.1善交益友,远离损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益友、诤友、“哥们儿”义气以及损友的含义。

2.结合身边的实例,掌握交友的方法。

重点难点

我们要多交益友、诤友,远离损友。

学具准备

收集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具准备

新课导入

批注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故事,将故事的结尾续写下来:

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人还打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打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被打耳光的差点淹死。幸好被

朋友救起。被救起之后,他拿起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

了我一命朋友好奇的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之后,你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

刻在石头上呢?”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人会怎么说呢?

另一个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

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深处,那里任何风都

不能抹灭它。”

通过续写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

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

你会发现这世界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新课探究

益友和诤友

批注

寻友之旅

善交益友

出示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动脑动手:我的益友有:

他们成为我的益友的原因是:

益友能使我:

始发站

从小学我就有一个好朋友小鹏。有一次我摔伤了腿,请假一个月在家休养。

他就利用晚上时间给我讲白天的课,我觉得让他一点一点地讲太费劲了,想

直接抄他的作业,但他并不同意,而是耐心的给我讲,一个月从未间断。

他们俩之间的友谊有什么特点?

以下情境中的朋友是不是益友,为什么?

丁君想向天华借200元钱办生日宴会,给自己挣挣面子,可天华不但一分钱

没借给他,而且还批评了他。天华是益友吗?

我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好朋友军军帮我打跑了他们。一次,军军让我帮

忙他藏匿他偷来的玩具手机。军军是我的益友吗?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懂了什么道理?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你的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你

的损友吗?

板书设计

7.1善交益友,远离损友

、我的益友有:

2、他们成为我的益友的原因是:

3、益友能使我:

教学反思

第5节

总序第18节

课题

7.2交友的艺术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掌握正确的交友方式。

2.明确交友的三大法宝。

重点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交友的艺术。

学具准备

收集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具准备

新课传授

批注

大康在班上很孤独,每人了一同他玩儿,以至于他在家中害怕上学,在学校

害怕下课。大康十分羡慕小明,小明好像是块磁铁,同学们都乐于与他交往,课余时间都与他“粘”在一起,那么融洽、快乐。小明成绩中等,个头一般,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同他在一起呢?大康好羡慕啊!

共分享

赢得朋友的三大法宝

接受对方,接受优点的同时也接受缺点;

赞美对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扬;

重视对方,让对方明白他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交友智慧树

①对待同学和朋友要心胸宽阔,理解体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②真正的友谊不包含嫉妒。当朋友取得某方面的成绩时,我们应该欣赏并真

诚地赞美他的成功。嫉妒不仅会伤害朋友,还会使自己失去朋友。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要平等互惠。

2.要宽容他人,理解体谅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要坦诚相待,坚持原则。

批注

4.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5.要欣赏赞美他人,不要嫉妒朋友的成绩。

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想想你会怎么做:

.无情的班长朋友。

班长是你的好朋友。有一天,因为路上塞车,你上学迟到了。面对你满怀期

望的目光,班长还是在迟到记录本上记下了你的名字。你会怎么想?

2.我的野蛮朋友。

如果你的好朋友是一个急性子,他(她)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你大发

脾气。今天你的心情本来就不好,他又向你发了一通脾气。你会怎么想?

3.朋友是用来背叛的吗?

几天前,你告诉好朋友一个小秘密,并嘱咐他(她)一定要替你保守这个秘

密。第二天你一进教室,就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你的秘密。你会怎样想?

课堂小结

交友的 艺术

.克服闭锁心理

2.方法:

(1)要心胸开阔,理解体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真正的友谊不包含嫉妒。

(3)对朋友要理解、信任和宽容。

板书设计

7.2交友的艺术

交友的艺术

.克服闭锁心理

2、方法

教学反思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之树常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树立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会呵护友谊,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冲突,能用智慧来维护友谊。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建立友谊,如何呵护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友谊。

难点:呵护友谊。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3.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地去关怀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4.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人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要学会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对所有人以诚相待。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建立友谊

探究一:教材P49运用你的经验,P50探究与分享及方法与技能

(1)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你的回答是________。

(2)交朋友,任何时候都需要主动吗?

(3)交朋友,怎样做才算是主动?

(4)我采取主动,但是对方不理我,这是不是很尴尬?

(5)小强一直内向又安静,他能不能交到朋友?

(6)学生分享教材P50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

答案提示:交朋友,需要开放自己,需要主动一些,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不必难过尴尬,不要气馁,只要真诚待人就总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知识模块二呵护友谊

探究二:教材P51上面

(1)你以为哪种方式能够使小鹏和朋友的友谊更长久?

(2)如果你要对朋友好一点儿,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1)我认为倾听他的烦恼,关心支持他,帮助他学习能够使小鹏和朋友的友谊更长久。

(2)我会关心、理解、支持、帮助他等。因为朋友之间应真诚相待、相互帮助,这样的友谊才会更才久。

探究三:教材P51下面探究与分享

(1)“我”该怎么做呢?

(2)朋友之间需要保持距离吗?

答案提示:(1)“我”应该尊重他,他不愿说的事,自己就不要问,同时“我”会暗中观察,尽自己之力帮助他渡过难关。

(2)朋友之间应留适当的距离,这也是对朋友的尊重。

探究四:教材P52探究与分享及方法技能

(1)你和朋友发生过冲突吗?如果有,请写出自己的故事,不要写上自己的各字,然后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在与朋友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处理?

(2)学生分享教材P52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

答案略。

探究五:教材P53探究与分享

(1)左图中朋友的说法,你能接受吗?

(2)右图中朋友的做法,你能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你会怎么办?

答案提示:(1)不能接受,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对彼此友谊的伤害。

(2)不能接受。我会制止他们这种不讲诚信、违背承诺、不讲信誉的行为,这是对友谊的伤害,我会慢慢疏远他们。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在人际交往中,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D)

①接触更多的人②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

③交到更多的朋友④被更多的人接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真正的友谊表现在(A)

①能与朋友共享快乐②能为朋友排解烦恼,分担不幸③能坦率地对朋友进行批评④永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的是(C)

①主动给朋友提供帮助②向他们述说朋友的秘密③发生矛盾时,互相宽容④坦率地敞开自己的感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小风和小未是一对好朋友。他俩都是班干部,在班级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你认为他们正确的处理方法是(C)

A.让老师来定夺

B.谁的职位高听谁的

C.相互协商,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D.通过抓阄来决定听谁的

5.小丽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她总是忙于学习,不愿与同学交往。一天老师提醒她,要多与同学们进行交往。她心里想,与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我才不干呢!但是,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埋头于书本里,小丽也感到似乎缺点什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小丽不愿与同学交往的心理。

(2)与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你认为小丽应该怎么办?

答案提示:(1)小丽不愿与同学交往,这种心理属于闭锁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她与同学的友谊,影响她的健康成长。

(2)与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与同学进行交往,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加学习的动力;等等。

(3)小丽应该在观念上,改变错误的认识;在行动上,积极与同学交往。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上一篇:第3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下一篇:议论文各种结构 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