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共11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 篇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
孙永河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他长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精于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当然,他更为杰出的成就还是表现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初三上学期,我们曾经接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背诵――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2700多首,词340余阕,文4000余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罕有匹敌。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
1、默读
2、诵读
点评:
苏轼21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执政期间,因对新政不满,主动请求外放;42岁,遭人诬陷锒铛入狱,险些丢掉性命,后经人营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行动受人监视。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时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标志性”作品。
3、齐读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可能就出在“积累”二字上,因忽视积累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吗?
4、背诵
三、探究领会
这篇作品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背诵,它对于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当我们去用心发现时,它才会展现出应有的魅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发现――总体――风格
A、“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朗诵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C、影响――
苏轼之后,有一位词人直接继承了这种豪放的词风,创作出许多沉郁慷慨的词章,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人们常常将二人合称为“苏辛”。
背诵――《破阵子》
2、发现――总体――内容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3、发现――语言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点:
你感受到的时怎样的图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汹涌奔腾,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心潮起伏激荡,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评点:
极有分寸。苏轼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评点: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圈画出相应的动词。
D、一时多少豪杰――
评点: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E、小乔――
评点:
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F、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评点:
潇洒从容、镇定自若、风度翩翩。
G、笑――
评点:
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还酹江月――
评点:
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既是在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3、齐读――
4、思想――
面对生活的苦难,苏轼既没有自戕,也没有隐遁,而是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屡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
四、拓展
这首词,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苏轼45岁时填的另外一首词――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朗读
2、评点: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结
苏轼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节操,又能应付纷至沓来的外部打击而使主观精神不至于崩溃。原因在于,他在儒学的基础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佛、道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 篇2
同学们, 刚才我们从文学的角度, 赏析了苏轼“千古豪放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的主要手法, 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苏轼的人生,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体悟诗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汲取东坡的智慧, 升华我们的境界。理解苏轼的人生:ppt展示“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关于知人论世的名言, 也是诗歌赏析的主要手法, 要透辟解读苏轼的诗作, 我们首先要理解苏轼其人。老师提问:关于苏轼, 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后, 老师结合多媒体拓展点拨。
1. 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文学方面苏轼与其弟苏辙, 其父苏洵并称“三苏”;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方面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方面,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 并称“苏门四学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老师:同学们, 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旷世奇才, 他的仕途应该辉煌吧?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苏轼历经坎坷的一生。
2. 屡遭打击的苏轼。
母亲程夫人卒时, 他2岁;妻子王弗卒, 他29岁;父亲苏洵卒, 他30岁;幼儿夭折, 他48岁;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 他57岁, 命运凄苦。苏轼因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 不容于官场, 33岁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政”, 调任杭州通判, 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他58岁时谪居惠州, 61岁时谪居儋州, 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 当时最偏远的地方。66岁去世, 一生中有32年遭贬谪。这首词是他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囚犯。时年已45岁。老师:同学们, 博学多才的苏轼, 屡遭打击, 那些经典之作何以铸就?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
3. 笔耕不辍的苏轼。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说:正是由于被贬谪, 苏东坡突破了人们的包围, 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 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据《海外集》统计, 他居琼期间共完成诗174首, 散文129篇, 赋5篇, 颂18篇, 铭4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 (首) , 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老师:同学们, 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虽屡遭打击, 仍笔耕不辍, 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传奇, 支撑他精神的力量来自哪里?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
4. 坚忍旷达的苏轼。
苏轼思想较复杂, 在政治上他坚守儒家入世的精神, 在生活上则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 儒、释、道三家思想圆润地化为苏轼的精神血脉, 成为他在各种境遇下的精神支撑, 使他能从容地应对人生的惊涛骇浪。虽历经挫折磨难, 但他参透了人生悲欢, 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真诚的热爱, 所以能做到随缘自适、乐观旷达、宠辱两忘, 实现人生审美化的超越。升华我们的境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说:每一次政治灾难带给苏轼的与其说是惩罚, 不如说是心灵世界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开发。同学们, 现实生活中, 你在学习, 生活, 与人交往等方面, 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中, 你汲取了哪些智慧和力量?给大家三分钟交流, 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最好是书面表达。五分钟后, 学生发言。学生李平:遇到痛苦, 不做无谓的呻吟, 要走出房间, 走向自然。东坡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如画江山中, 汲取天地之豪气于灵性, 宠辱两忘, 人生就会超脱。所以遇事不要闷在家里, 多出去走走, 心情就会好起来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 。学生刘宁:虽身处逆境, 苏轼仍向往“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 心中仍点有一盏精神追求的明灯, 这样的人自然显得大气, 怎能不乐观呢?老师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走向令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巨人苏轼, 理解了他的别样人生, 感受了他精神巨人的无限魅力。“心有东坡词, 天下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 经过东坡的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让我们汲取东坡的人生智慧, 远离世俗的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面对挫折, 坦然淡泊, 坚韧旷达, 绽放精彩人生。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以《东坡先生给我的人生智慧》为题,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课后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构想 篇3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刚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结合宋词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感慨万千,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感受气势。
(1)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把学生带人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感受豪放。
(1)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也许情难自已,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领悟美感,并思考如下问题:
(1)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如怒如惊马,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引出背景)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感慨万千,怀古思今,自然引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幻灭感。
(3)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同一时代,相同的人生境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瑚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徽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恩痛,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拓展提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篇4
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定**》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已通过下发的资料详细阅读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其次,结合同时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第三,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第四,将苏轼的遭际与成就作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5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
(题目)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
“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
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情——功业无成感时伤今的豪放
4、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①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②结合同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③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思想。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④成就与遭际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四、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4、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豪放的语言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结论: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6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 篇7
审视古诗词的考查与教学, 我们深感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高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应试教育受到批判、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形势下, 诗词鉴赏教学处于深浅无度、难以驾驭的尴尬境地。坚持正确方向, 改进诗词教学, 在高考与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高考的需要。
高考与教学本是同根同源, 互相联系的。曾经流行的“考什么, 教什么;怎么考, 怎么教;考多难, 教多难”, 虽有偏颇之处, 却也道出二者之间无法割裂的依附关系。高考与教学是相同目标下的两种行为。高考是教学质量的检测和人才选拔的行为, 教学是服务这一目的行为;高考对教学提出质量要求, 教学必然成为实现这要求的过程。《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两相对照, 其核心要求是一致的。遵循《课程标准》, 尊重诗词鉴赏规律, 把考纲要求纳入诗词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 正是高考与教学的平衡点、交汇处。
长期以来, 教学中存在既违背诗词学习规律又背离高考要求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讲授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它脱离了高考的能力培养方向。教师总认为学生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度, 不如自己传授来得容易, 于是从背景到意义, 从意象到意境, 条分缕析地诠释。课堂没有学生参与, 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被教师的灌输取代, 无法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 只落得不求甚解的背诵。另一种是急功近利的习题化教学方式, 它背弃了诗词熏陶感染的根本属性。高考是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古诗词的, 教师就在教学中也出两道问答题, 学生连诗的内容都不甚了解, 就去答题, 以致鉴赏能力蜕变为答题能力。殊不知, 这种答题能力与高考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 最终学生在高考中面对试题时只能是套话连篇, 不着边际。
处理好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需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行改革。诗词教学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要关注《考试说明》的导向。上面提到的两种施教方式正是排斥了教纲和考纲, 使教学失去方向。那么, 古诗词教学又该选取何种恰当的方式, 既创造高效课堂, 又做到与高考的有效衔接呢?我曾连续教过几届高三后, 重回高一, 认真总结高三教学的经验教训, 对诗歌鉴赏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文的教学, 谈些认识。
一、吟诵涵咏, 品味意境———这是诗词鉴赏性阅读的基础, 高考答题的前提。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要津。古人一向倡导吟诵涵咏, 就是要多读, 读熟, 读出意味, 读出境界。舍此无法开展主旨把握、情感体验、艺术赏析等一系列活动, 同样也无法准确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我在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不带任何问题去熟读。梁实秋曾经说过:“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通过读, 学生才能品味诗词的意韵, 进入诗词的意境。当然, 根据古诗词自身的特点, 对于怎样读, 教师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我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是这样指导的:1.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可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 边读边标注, 先求读正确, 这是读诗最基本的要求。2.读懂内容, 整体把握。边读边想, 逐句理解, 概括大意。反复诵读几遍后, 学生很快就能划分出本诗的两个层次, 上阕由赤壁古迹写到赤壁之景, 下阕由写周瑜的风发英姿转而抒情。这是对诗词表层意义的理解, 借此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品味意境, 读出感情。意境是体会出来的, 意境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情, 感情要靠诵读得以体验。品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
在教学上阕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赤壁的雄伟壮阔, 我作了步步深入式的引导。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由对整体的朦胧感受深入到诗的内部, 通过单个词语的咀嚼, 最后以声音的形式把内心的感受外化。学生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了壮美的意境, 而且领略了诗人的豪放之情, 从而完成了由意义到意境再到情感的迈进。高考虽不直接考查读的能力, 但许多有关内容和情感的试题都是建立在品读的基础上的。
二、深入探究, 披文入情———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 也是高考的主体。
“诗言志”, 情感是诗的灵魂, 也是诗词鉴赏的难点。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研讨, 才能深入到诗的“腹部”, “探骊得珠”, 也才能在高考时理清思路, 应答自如。情感要靠对文本语言的探究和挖掘来获取。如本诗的上阕写了赤壁壮景, 下阕塑造了英雄周瑜的形象, 末尾转入抒情:“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在此, 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是难题也是重点。
(此时教师投影作者与周瑜的生平、官职、际遇等方面的对比资料) 学生借此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这个“笑”字的深刻内涵:比照周瑜, 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年华老大, 功业少成, 壮志未酬, 命运多舛, 一“笑”实为无奈的自嘲。“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 “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联系文章开头:“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 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何必过于执著呢?放得下, 才能拿得起;看得开, 才能出得来, 因此, 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也是人生的豁达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共同讨论, 对这首词获得这样的认识, 应该说是有一定深度的。
三、咬文嚼字, 深化拓展———这是诗词鉴赏的深层次要求, 也是对高考常见题型的历练。
古诗向来讲究炼字,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推敲一字, 不苟一词, 画龙点睛, 动人心魄, 这是写诗的境界, 也是品诗的境界, 更是应对高考的基本功。抓住诗词里的关键字进行鉴赏, 是学习诗词的突破口, 是教学不可疏忽的环节。炼字, 可以在诗眼上出题, 也可以针对不同版本在用字上的差异作比较。本诗教学时, 我是抓住两处不同版本的用字差异来组织炼字训练的。现以一处为例说明。“樯橹灰飞烟灭” (人教版) ———“强虏灰飞烟灭” (苏教版) 。教师:“樯橹”与“强虏”, 你更倾向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一名学生: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 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 而曹军号称80万众, 力量悬殊, 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 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 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 反而从容闲雅得很, 他打扮成儒将, 说说笑笑, 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 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另一名学生: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 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像更一致。教师:非常好。大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把历史搬了出来。我本人也赞同“樯橹”, 我的理由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 还有一点, 就是文学要讲究艺术, “强虏”太直接了。
炼字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使他们增长了学识, 学会了品赏, 增加了课堂情趣。语言鉴赏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许多时候就直接以炼字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从内容情感的整体把握继而进入局部词语的辨析, 与单纯出一道用词的习题来练习相比较, 哪一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效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师参与, 促进发展———这是诗词教学向纵深推进的手段, 也是对学生应对高考的助动。
教师一切包办、越俎代庖的做法固然不可取, 但一切不办、悉听尊便的做法更是不对。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尤其是精心设计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其次, 教师要做些必要的辅助性工作, 如背景的介绍。在解决问题时, 需要呈现相关的背景资料, 作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助之用。如在介绍苏轼与周瑜时, 把他们分别从年龄、外貌、生活、际遇、官职几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苏轼写周瑜, 是为了对比, 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以及表达对英雄的仰慕。最后, 参与学生讨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 将问题的讨论导向深入。这些工作, 貌似与高考无关, 实际它在提示、明确着高考的应对策略———回答任何问题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尊重文本, 视事辩证, 言之成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8
1.了解词人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通过对词中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写景、咏史从而抒发情感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诗歌形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苏轼的矛盾性格与丰满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苏轼被贬黄州的一篇文章《赤壁赋》,文中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之悲哀,纵情山水之旷达,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他的另一篇被贬黄州之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属四川)人。他博学多才,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寻求解脱。被贬黄州期间,他政治上跌入人生的低谷,但在文学上却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解题
标题中“念奴娇”为词牌名,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赤壁怀古”为词的标题,标题决定了词的内容。
“怀古”二字则告诉我们这首诗的题材是怀古诗,而怀古诗一般是由眼前所见的景物,引起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联想,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与胸怀。那么这首诗中描写到了什么景物与人物形象,又由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四、诗歌朗读与整体感知
1.诗歌朗读。(找班上朗读好的同学先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读)
朗读提示:这是一首豪放词,要读出词人豪壮的气势。如:“大江东去”四字,要读出汹涌澎湃之激昂,再如,描写赤壁险要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语气加强,读出雄浑的气势。结尾一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要有激愤中的洒脱之感。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上下片。(找两位同学翻译,教师点拨关键词,并做疏通)
风流:杰出的
乱石穿空: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
初嫁:才嫁给他
雄姿英发:英姿勃发,才情出众
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
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
3.教师示范翻译。
五、诗歌形象(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
(一)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侧重描写了怎样的诗歌形象?
明确:这首词的上片正面描写眼前的赤壁江景,从而引起对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怀念。侧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赤壁之景。
(1)分析: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词压轴名句,千古绝唱,“大江东去”四字雄视千古,它虽简洁、质朴,却从大处落笔,气象阔大,声势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把古来英雄的消逝与大浪淘沙的壮美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广阔背景,为全词奠下基调。长江是不尽流淌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短暂的,表现出无限的惆怅。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怀古的时间、地点、人物。由旧时营垒而联想到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人道是”则表示作者的犹疑。关于赤壁之战的具体地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内,而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矶并非周郎打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这里只是借景抒情,插入一句,轻轻宕开。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整首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秀美,人物一代俊杰,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怀古之幽情呢?
(2)侧重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请从特点、角度、修辞做具体分析。
景物形象——赤壁之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乱”写出了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②“惊”字本意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水石相击的力量。
③“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巨浪图,“雪”则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浪花、水色之纯白。
板书:
字 特点 角度 修辞
乱、穿 险怪、高峻 形(视) 夸张
惊、拍 汹涌、水石相击 声(听) 拟人
卷、雪 狂澜奔腾、水色纯白 形、色(视) 比喻
总结: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雄伟壮阔的赤壁图景,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二)这首词的下片由写景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追怀,主要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下片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1)分析:①“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女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小乔,东吴曹玄的女儿,才德兼备,容貌美丽,曹操为了娶得二乔,修筑铜雀台,并发动赤壁之战,其一重要目的“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在这里的“初嫁”一词,既非指小乔第一次出嫁,也非刚刚出嫁。试想小乔嫁给周郎时,周郎正24岁,正是受重用而取得皖城战役的胜利之后,而赤壁之战时,则又过了十年,此时的周瑜已34岁,建立功业,小乔也成为已婚十年的少妇,作者这里用“初嫁”,突出周瑜风流儒将的形象。美人衬英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突出周瑜英俊潇洒、智慧儒雅。从装束上看,赤壁之战中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一副儒将打扮,也足见他智慧的一面。能文善武、智勇双全。
③“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体现周瑜指挥若定、蔑视轻敌的英雄气概。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周瑜、刘备率领5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20万大军,以少胜多。当时曹军不习水战,将战舰首尾连接,周瑜听从黄盖的建议,用火攻曹军。当时东南风急,周瑜借东南风之利,点燃柴草,火烈风猛,顷刻间,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曹军大败,仓皇逃窜,正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板书: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俊伟风姿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英俊潇洒,智慧儒雅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蔑视轻敌
(2)作者怀古,对周瑜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怀古伤己,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怀古,对历史人物周瑜怀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惆怅失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谪居黄州,游览赤壁,看到滚滚流逝之江水,联想到古来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涛尽,长江之无尽与人生之有限相比之下,表现出无限的惆怅。
(二)壮志难酬之苦闷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神游于当年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回想周瑜少年得志,34岁建立功勋,而自己已47岁,两鬓花白,仍无建树,反被贬黄州,有壮志难酬之悲。
(三)渴望建功立业之豪迈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作者渴望像古代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一样建功立业,如三国周郎则是他仰慕的一个英雄。
(四)自我安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既有一种功业未建的消沉与苦闷,又有一种旷达洒脱之情怀,人生如梦境,又何必过于执着,姑且洒酒祭奠江月。
七、课堂小结
这首怀古诗,由眼前的景物形象,联想到历史人物形象,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的苏轼,既有功业未建之悲苦,又有笑看人生之洒脱,既有被贬谪居之惆怅,又能洒酒祭月之自慰。
八、作业布置
背诵《赤壁赋》,完成《导学案》练习。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篇9
教学要点:
一、进行有成效的诵读练习,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体会苏轼词风豪放的特点和洒脱,旷达的性格。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周来,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了国人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诵读了“诗仙”李白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以及大诗人白居易充满伤感和愤慨之情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当然还有唐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今天,让我们再穿越一次来到词的王国宋朝领略宋词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
二、板书课题《边说边写边解释词牌,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词牌)(题目)(作家)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俗话说唐诗、宋词。唐诗乃诗中奇葩,宋词则诗中极品。宋词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词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其中北宋词又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而苏轼又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揩板书)苏轼。请大家翻看题注。老师提问:北宋文学家《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同学们请思考,题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苏轼,有各的文坛奇才、全才。诗,词,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均为卓然大家,散文,苏轼直逼韩愈,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当时书法各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全才,在当时的官场上却屡遭贬谪、倒霉透顶下面请大家 听我读一段背景资料(P152参)
四、教师范读全词(以下是练习诵读时间)
1.指<男、女各一人>领读全词各一遍。
2.全体齐读课文。老师指导纠正后再齐读
五、诵读、分析、讨论
1.由学生齐读上片,<教师指导,再齐读> 2.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3.教师串讲并点拨<可参考教参P149> 教师:下阕就着重写周瑜……(参考教参P149)
A.由学生齐读下篇<教师指导> B.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指导轮读全词(分句轮读,分片轮读,男女生轮换跟读)
六、教师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怀古》领略了豪放词风的壮美,大气,也感受了苏轼为人的练达,洒脱,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豪放的 风格 2.烘托映衬
3.情景交融(可参考教参P150)
七、布置作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 篇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篇11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Tune: “Charm of a Maiden Singer” Memories of the Past at Red Cliff
Su Shi
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1 heroes of bygone2 years.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3. 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
When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ll in flame4.
Jagged5 rocks tower in the air,
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6
Made a great show!
I fancy7 General Zhou at the height
Of 8 his success, with a plume9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
Laughing and jesting10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11,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Life is but12 like a passing dream,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评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本译作利用重音和节拍的交替变换,使词语结构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对相同或相近音素的反复使用,如flows, those; years, appears; fame, flame; air, fair; shore, yore; snow,show; height, bright等构成了音韵押脚,更加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艺术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About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Xu Yuancho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His translation works include:
(1)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Drydens All for Love(《一切为了爱情》) and Scotts Quentin Durward (《昆廷•杜沃德》);
(2) from French into Chinese: Hugos Theatre(《雨果戏剧选集》) and Balzacs Un Debut Dans La Vie(《人生的开始》);
(3)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Earthshaking
Songs—Epic of Chinese Revolution (《动地诗——
中国现代革命家诗词选》), Su Dongpo — A New Translation(《苏东坡诗词新译》), 150 Tang Poems (《唐诗一百五十首》).
Notes:
1. gallantadj. 勇敢的,英勇的
2. bygoneadj. 过去的,昔日的
3. West of the ancient fortress appears the Red Cliff.
这是个完全倒装句结构,整个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
(1) In a lecture hall of a university in England sits a professor. 英格兰一所大学的讲堂里坐着一位教授。
(2) At the top of the hill stands a temple. 山顶上坐落着一座寺庙。
注:诗歌中恰当运用倒装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的作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的《浣溪沙》中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时也用了相似的修辞手法,即:In the brook below the hill there drowns the orchid bud; the sandy path between pinetrees shows not a trace of mud. Shower by shower falls the rain while cuckoos sing.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完全倒装形式。
4. in flame(s) 着火,燃烧。如:
The building was in flames. 大楼失火了。
5. jaggedadj. 锯齿状的,不整齐的
6. yoren.
of yore(archaic or rhetoric古或修辞) 相当于 long ago,“往昔”的意思。如:in days of yore 昔日
7. fancyv. 设想,想象,幻想
8. at the height of 在……的顶点,最强点。如:
He is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
9. plumen. (升上空中的)一缕(烟等);羽毛,羽饰
10. jestv. 开玩笑
11. 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
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
这句话使用了虚拟语气。“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发了作者许多感想 ——好像自己的灵魂到远古游历了一番。
12. but此处意为only。如:
I dont think well manage it. Still, we can but try. 我想我们应付不了这事,只能试试。
翻译练习:按照题后括号里给出的提示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 窗户里飘出美妙的音乐。(倒装)
2. 当时正是披头士乐队最出名的时候。(at the height of)
3. 我们到达时,房子已燃烧在熊熊大火中。(in flames)
4. 她感觉自己好像听到楼下有声音。(fancy)
参考译文:
1. Out of the window came sweet music.
2. At that time the Beatles were at the height of their fame.
3. The house was in flames by the time we arrived.
4. She fancied she heard a noise downstairs.
注: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译者在语言表达上出于押韵的需要做出个别不符合常规语法的调整,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辨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推荐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11-08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05-08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10-20
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12-25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08-18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09-1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0-2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陈广生05-28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