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精选9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1
吟诵中品味美,探讨中感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印平
一、说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读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2447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外貌高大英俊(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 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朗读。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江山如画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2447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外貌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 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 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 结合宋词教学,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 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 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 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 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 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 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 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 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 感慨万千, 高唱大江东去, 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 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 感受气势。
(1) 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 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 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 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 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 把学生带入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 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 感受豪放。
(1) 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 也许情难自已, 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 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 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并思考如下问题:
(1) 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 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 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 讨论:词的上片, 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 “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 如怒如惊马, 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 水势之汹涌澎湃, 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 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 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 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诸多英雄人物中, 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 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 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 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 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 只有用心去咀嚼, 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 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 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 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 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 (引出背景) 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 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 感慨万千, 怀古思今, 自然引发年岁渐老, 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 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 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 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 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 至少他对此有怀疑, 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 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 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 已经情难自已, 故此以景为依托, 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 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 幻灭感。
(3) 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 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 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 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 “洒酒入江, 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 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 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 同一时代, 相同的人生境遇,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 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思痛, 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 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 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 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 (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 拓展提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作为精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大气雄阔之景,衬千古风流之人,抒人生如梦之情。该词寄寓了一代文豪历经生死之劫——“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后的复杂感受。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寄情山水的旷达。学习该词,将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怀古体裁诗词的写作手法与情感特点。
“课程标准”对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本单元提示中强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词中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轼不少名作,必修二中《赤壁赋》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仅凭个人阅历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情感,鉴赏和分析诗歌还不熟练。结合“课标”内容、单元重点、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提高“感知—体悟—评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合作等方法,体会怀古诗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客观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将通过导引法、朗诵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涵泳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品、比四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即趣导先行奠基础—个性初读识苏词—合作品读析苏情—对比赏读探苏心。
1.趣味导入奠基础
教师: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猜猜他是谁?(PPT显示)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教师启发:他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缓慢出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猜想被评价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此环节以趣味设疑导入,尊重了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形式有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苏轼,激发学习该词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2.个性初读识苏词
以宋代《吹剑续录》中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为例,引导学生以“关西大汉”之风进行个性自读。初步感知豪放词风。随后进行学生代表试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感知齐读。
设置依据:课标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要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样诵读既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能在层层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到该词豪放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的独特风格,为之后分析苏轼的矛盾情感奠定基础。
以诗歌题目“赤壁怀古”引到诗歌体裁类别,明确本词类型是怀古诗,怀古诗歌特点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板书:景、史、怀)
设置依据: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但知识点庞杂。教师适当进行诗歌体裁分类,抓住怀古诗歌写法特征进行引导,简洁明了。既明确了鉴赏途径,又与后续教学环节相衔接,便于落实教学目标。
3.合作精读析苏情
教师启发:请用诵读的方式推荐分享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可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答案:包含意象选取、炼字艺术、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炼字艺术如乱、穿、拍、卷等;情感表达如慨叹时光流逝,壮言雄壮奇景等。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解读文本肤浅、分析不透彻,重要语句可能无法顾及。如重要字词“乱、穿、拍”等仅仅只能分析其妙处,却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起句相联,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黄版“惊涛裂岸”对比鉴赏,进行炼字艺术方法的归纳。
设置依据:课标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赤壁之景,请学生自行推荐喜欢的诗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对该词进行赏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上片写出眼前赤壁雄浑壮阔之景。(板书:雄浑壮阔)
教师启发: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词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学生答案: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均不符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周瑜雄姿英发、美人在怀、韶华似锦、文武双全,反观作者自己却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置依据:该环节结合“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一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的质疑。本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顾三国历史人物,巧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比得出一个“笑”字,两种形象。前者是风姿潇洒、文武双全,后者却被贬黄州,早生华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可得出,苏轼借三国风流人物感慨自身壮志难酬,华发早生。(板书:风流人物)
在合作精读环节中,学生既个性阅读,又合作共读,教师进行赏读指导,品析词句、分析意象与诵读 品味交错进行,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间,推动学生阅读鉴赏活动渐进深入,突出了教学重点。
4.对比赏读探苏心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豪放之景与壮志难酬之情这一矛盾的情景关系?请结合前面环节中对意象、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同期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蕴含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
设置依据:选取苏轼同期词作进行参照阅读,可以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词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拓展学生阅读面,全面把握词作感情。若此处学生难以自行分析得出,教师应启发引导,利用《前赤壁赋》中“江月”意象结合得出该句的复杂感情——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由此通过知人论世、对比探究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板书:旷达情怀)
学生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作者渴盼摆脱尘世困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作者愿意寄情江海、旷达自在的洒脱情怀,这与《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句寄情江月的情怀相似。本词中,人生如梦,表达作者对“得意周瑜、失意自身”的释然,将一腔失落尽付无尽江月。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也有旷达洒脱的自在。
5.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①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②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卷三“老练”。
设置依据:作业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对比探究性作业体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教学思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阅读作业拓宽学生阅读面,且针对讲读内容,回扣导入,前后呼应,使课堂浑然一体,自然完整。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4
湖南省华容县职业中专
汪晓萍
联系电话 ***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板书的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学情的分析 教材的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基础课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目的在于欣赏时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的优秀古诗文,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单元选取了唐代的诗歌、散文,宋词和清代小说,本课是学生在学完《唐诗二首》中的《将进酒》和《琵琶行》的基础上,学习《宋词二首》中的一篇,教材选取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两首,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按其艺术风格,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雨霖铃》则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通过本单元学习,要了解词的一般特点,明确词的大致发展脉络,掌握词的有关常识。了解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和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进一步学会鉴赏古典诗词,培养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这既是作者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学情的分析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在中专一年级阶段,学生在基础模块上册中掌握了现代诗歌,基础模块下册本单元前两课中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也有一定了解,对苏轼也不陌生,有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在学习习惯上,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交往上,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二、教学理念: 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从内容、思维、审美的视点和角度,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情怀,提高审美情趣”的要求,结合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积累: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2.能力与方法:(1)体味和品赏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对比、衬托的手法。(3)理解作者复杂的心情、丰富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使学生能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
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学法教法的选择
(一)诵读感悟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目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应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背诵中提高欣赏水平,提高审美情趣。
(二)合作探究、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我通过设计“读出上阕中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和“下阕中从几个方面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的细节有什么作用?”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让学生感受“豪放”词风,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分组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意境。
(三)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本课上阙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堂课的设计始终贯彻诵读这一主线,做到以读入境,以读悟情,以读促思,读写结合,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艺术魅力。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基本环节。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备二导三读四品五悟六练”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预学案:(前提测评中反馈)
(1).说说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词牌名是什么?(3).试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同时在感情上要激昂饱满,在语调上要高昂激越。
(二)导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选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展示气势壮观的赤壁图片,自然引出导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轼来到赤壁古战场,不禁俯仰古今,抒写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词作。
通过这种音画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磅礴豪迈的气势,激起情感共鸣,这是感悟诗词意境的第一步。
2.前提检测
针对学生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老师就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以及词和词的相关知识等内容的预习检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注重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以达到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结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三)读
为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分为初读(感受豪放)、研读(品味意境)、精读(探究情感)、诵读(领悟人生)四个层次来读。初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1)听名家范读
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的视频,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思考上下阙各写什么内容,整体上感知课文上阕重在描绘雄奇之景,下阕有感周瑜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2)学生朗读和自由读
a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目的在于落实语基,扫清障碍)
c 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品读(品味意境)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重点揣摩“穿、拍、卷”等重点字句,深入体会响遏行云,气势非凡的雄奇壮观的赤壁之景,从景中悟壮阔宏观之豪放;另一方面,品读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把握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从人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让学生逐步融入到诗词意境中,进而全面把握豪放风格,为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做铺垫,为此设计了问题加以引导: 问:(1)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词人在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想到了什么?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重点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2)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生:齐读 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下阕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1)说说下阕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3)下阕从几个方面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34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高大英俊(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4)在这样情感之下 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和精神内涵?(这里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降低问题理解的难度,我特设计了选择哪种观点来让学生讨论。
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达乐观的情怀。“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这真是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所以他的感情就在这个地方把它来一个转折,也使他表达的感情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最终完成了他作为豪放派代表作的整个的一首词。我想正如苏东坡他自己写给他朋友的信里面所说,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面人生。所以惆怅失意未必全部属于他。
(五)悟
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在古曲《高山流水》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朗读。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索。)
《念奴娇 赤壁怀古》用长江赤壁那无比广阔壮丽的江山作背景,展现古代东吴英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八十万曹军的英雄业绩,表达了自己对周瑜无限钦佩与向往之情,曲折地反映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将写景、抒情、咏史熔为一炉,气势豪放,意境开阔,被誉为“千古绝唱”。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六)练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作业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各自有设计的意图。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夯实基础)
2、课后搜集苏轼豪放词一二首诵读并体会其豪放的风格。
3、随堂练笔:面临大江大河,诗人多有所感。苏轼有感于周瑜;杜甫有感于昭君;毛泽东有感于项羽.......学完本首词,东坡先生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迪?当你面对苏轼时,试着用笔写下你想对苏轼说的话。
(让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撷取前人的智慧,增强自身的生命底蕴,更深刻理解苏轼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从苏轼的人生中感悟到“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因他而深刻的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从而汲取营养,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七、教后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作的,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代表作,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而且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名篇。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检测和课堂活动”,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前布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词的相关资料。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该词的结构和内容,明确该词由写景、怀人和抒情三部分组成。然后,让学生找出上阕写景的诗句,再引导学生概括景色特点,体会词的感情基调。接着让学生解读描写人物的诗句,本着心中有学生的理念,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纳百家见解,适当予以补充总结,很快的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趁学生情绪高昂,我又抛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苏轼单单怀念周瑜”这一问题,固然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积淀,各抒己见,当然有的不免肤浅,这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苏轼情感,通过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尤其是在探讨理解苏轼的“人生如梦”这种壮志难酬的情怀是否是一种消极人生态度的反映时,学生讨论得异常精彩。然后就该词归纳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的特点(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抒发壮志豪情)来小结。最后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该词教学,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词八首》中的一首词。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词八首》中又特意选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相对照的词篇,我选择这首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性的体会,因此本节课在单元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平行班与美术班的学生,其语文基础较差。经过上一首词《雨霖铃》的学习,他们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式教学法(主要针对教学难点)、多媒体演示法(主要用于诵读部分)。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第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第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全词。
2、为下面的字词注音:
瑾( ) 纶( )巾 樯橹( )
酹( ) 垒( ) 华发( )
(三)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四)教师质疑
1、为什么诗人单单怀念周瑜?
明确:
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课堂小结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当堂检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新探 篇7
一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我将这节课的多元化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 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赏析意象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质疑、探究、互动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学习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设定为赏析景与情, 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
本课, 我准备主要采用“谈话式教学法”。
谈话式教学法, 也叫“提问式”教学法, 它是指由教师先将知识点化作具体问题, 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 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通过思考和讨论, 自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并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问答、谈话的形式阐明观点, 表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 在赏析“大江东去”一句时, 可安排如下设问。
1. 作者看向何方? (答:东方。)
2. 江水什么流向? (答:东去。)
3. 江水什么特点? (答:远逝迷茫。)
4. 江水有何作用? (答:烘托感情。)
5. 表达什么感情? (答:沉闷迷茫。)
6. 作者为何东望? (答:借景抒情。)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 理解作品大意, 体会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赏析意象的技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谈话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先听清、听懂教师设计的问题, 再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最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讲清自己的看法。这样, 就分别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并间接训练了写作能力,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创设一种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谈话式教学”可以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 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提问和要求, 创设一种活泼明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不由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人的需求具有双重属性, 既有自然属性与物质方面的需求, 又有社会属性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人是以物质需求为直接目的, 又以精神需求为根本目的。
从这一角度讲, 作为人, 学生的需求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学生的精神需求, 就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就是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就是对被他人关注、被他人理解、被他人尊重的需求。
谈话式教学正适应这样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问答与讨论, 相互肯定或否定, 相互理解和承认, 相互关注和尊重, 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和同学所关注、重视和承认, 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和作用,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从而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并产生对教师、对学生、对班集体、对学习活动的精神上、情感上的归属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谈话式教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变成供学生施展个人才能、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评价的场合, 把学习变成一种体现个人能力的活动, 接受教师、同学的承认和理解,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 而且是一种过程, 一种实现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过程, 一种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 我也准备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欣赏法和诵读法, 结合使用多种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
三
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试图帮助学生自主分析作品, 自主获取知识信息,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式学习也叫“问题导向式”的学习, 它以问题为起点, 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它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学习方式, 对于我们提倡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很有意义。“合作式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 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超前作用,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例如, 在理解作品大意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质疑:
1.作者向东看, 为什么又向西看?仅仅因为“故垒西边”吗?
(提示:迎面看江水, 汹涌的江水象征激荡的内心。)
2.西看的江水为何汹涌?仅仅因为江水是扑面而来吗?
(提示:目睹赤壁, 遥想公瑾, 心潮起伏。)
3.“多情”的作者多情于周公瑾, 又为何多情于小乔?
(提示:羡慕公瑾的事业, 羡慕公瑾的幸福家庭。)
4.“一樽还酹江月”时, 为何不酹空中的明月, 而要酹江中的月影?
(提示:联想“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赏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谈话式教学法的组织下, 自主探究问题, 合作分析问题, 和老师一起亲自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质疑、探究、互动的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素质, 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四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即“感觉与知觉”过程、“记忆与表象”过程和“联想与想象”过程。据此, 除了开头的“导入新课”和结尾的“总结与布置作业”以外, 我把主要的教学程序也安排为三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巩固阶段和思维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理解, 为的是“听得懂”, 就是学会分析景物描写和体会作者感情;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记忆, 为的是“记得住”, 也就是通过复习, 巩固上一阶段所学习的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第三阶段的任务是运用, 为得是“用得上”, 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我认为, 只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先“听得懂”, 再“记得住”, 最后“用得上”,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实现了一次完整的心理过程, 也就实现了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 我拟定第一阶段分析作品大意与特点, 第二阶段复习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能力的印象, 第三阶段我将结合尾句“一樽还酹江月”的讲解, 安排以下讨论题目。
1. 杜甫在《登高》中为何写“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也是向西看?
(提示:联想“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赏析。)
2.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为什么写“呆到满地都亮起月光”?而不是说“呆到月亮升起在空中”
(提示:联想“一樽还酹江月”赏析。)
3. 他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经历?
(提示:都历经痛苦和磨难)
4. 他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精神?
(提示:都积极乐观, 不屈不挠。)
5.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提示: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自主解决原先未能解决的问题, 学会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实践, 才能真正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且,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和综合, 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伟大作家的高尚情操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篇8
一、语言境界
语文课堂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能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关键是靠教师掌控语言的能力,毕竟学生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获得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教材里“死”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活”的口语传授给学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中的“感悟苏轼旷达的境界人生”情节中,教师借助于焦晃老师那极具穿透力的朗诵带领大家进入旷达的境界,并用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这种共鸣使得课堂进入了第一境界:语言境界。
当然,语文课堂的核心应当是对于文本的语言领会与语言鉴赏,因此语言境界也离不开这两点。本课例中 “读”字贯穿教学始终,在“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在“齐读”中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激情,在“品读”中彻底让学生通过有声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声境界,感受语句的形象美以及文中感情与哲理的整合。课例中还十分重视对时空的再三玩味。“大江”“浪淘尽”……这些富有质感与情感的词语支撑与贯串着丰富的形象,构成天地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作者的豪迈激情,表达了作者面对仕途的不得志所体现出来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诗歌的语句与作家的情感在赤壁与教室之间激荡,从遥远的古代缓缓走来,走进我们的文本,走进我们的心里。
二、情感境界
在语文的文本中,我们看到的是真景象、真事件、真实人,品到的是真感情、真性情,这种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意蕴,那么语文学习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在本课例中,教师先从“苏轼一生写词三百四十多首,其中豪放风格词只有20多首。那为什么还称他是豪放派代表词人呢?”导入,带领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接着通过几个大的场面来蓄势,而在介绍作者时巧妙地把他的生平带入,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和讨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中去了。当然,教师自己首先就是被文中的文辞美、人情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累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本课例是一篇蕴藏着丰富情感的文质兼美的诗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极具个性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教育,出自心灵又归于心灵,教师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精准剖析,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文章情感脉搏的准确把握,把文本中的优美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让心灵变得高尚而优雅,使情趣变得高雅而有品味。
三、生命境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理念,尊重彼此的生命,尊重各自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孕育健康的心灵,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全面提升生命境界,这是学科人文性的需要。《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语文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淌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关怀,使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
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作者的生命个体开始的。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每一篇文章都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一种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这就要求我们领会其中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笔者第一次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感觉非常容易,由于词的语言相对较少,且本词情感的抒发又比较直接,在上课时还是能较好的驾驭的,但在课后笔者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他们除了知道“这是一首豪放词”外竟没有什么别的收获。笔者想这不是文本所想呈现给我们的,于是有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今年笔者在上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这点,因此改变了教学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从对词的现有认识上去思考,把一首词和我们整个词史有机地串联起来,而且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去解读作者最后的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合作者所深受的儒道释思想,去正确把握作者的心态。这样既带领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又充分尊重了作者的人格独立,才能真正把文品和人品合二为一。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旅行的过程,是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来得深刻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独特而无可替代,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内在体验和感悟也无人可替代!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保证他们充分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所说的“生命境界”。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多向的“对话”中逐步提高感悟水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9
张迪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
2.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3.初步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教学重点】
体会全词旷达豪放的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导入。
二、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这是一首怀古词。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古人、古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说一说全词整体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气势?(预设:豪迈、壮阔)
四、再读词作,赏析全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词话丛编》 1.齐读上片。分析意象,体会旷达豪放的意境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浓缩了浩瀚的时空,创造了一个壮阔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由江水的流逝,想 1 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将空间的遥远转化为时间的无限,使之成为精神宏大的载体,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丽的画面,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豪迈。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是上片的结语,但这“画”并不仅仅是长江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千古风流”的人文景观。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上片侧重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象,视野旷达,意境雄浑。2.齐读下片。分析周瑜形象,把握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正是苏轼他自己的英雄梦!题为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才是主。运用火烧赤壁的典故,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尊还酹江月”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之意,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之意。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总结: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借用典故刻画了年轻有为、风流闲雅、气度非凡的周瑜形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怀古伤今,对比映衬当中感慨自已年将半百而壮志未酬之情。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本质。
五、再读全词感受词人的壮志豪情,并尝试背诵。
六、作业:对比阅读柳永《双声子·晚天萧索》,同样是咏史怀古词,试比较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七、板书:
豪放 英雄梦
壮丽之景 豪迈之人 豪情壮志
附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双声子·晚天萧索
【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释
①牢落:稀疏。
②麋鹿呦呦:呦呦,鹿鸣之声。吴国大夫伍员曾谏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不听。伍员认为夫差如此一意孤行,必将亡国,吴王宫殿不久也将变成废墟,故愤言:“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推荐阅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优秀说课稿12-29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09-10
《念奴娇·赤壁怀古》11-08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05-08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10-20
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12-25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08-1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陈广生05-28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