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共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 篇1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2014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指导:语文说课稿范文《赤壁赋》2014-08-14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zgjsks.com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语文素养 科学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09-01
早在 1858 年赫胥黎便在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科学和文学不是两个东西, 而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他在多次演讲中反复发表这样的感慨:“除自然科学外,还有其他的文化形式,看到这个事实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甚至看到一种为了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与美学的倾向,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对教育性质持如此狭隘的观点, 与我所坚持的应当把一种完整和全面的科学文化引入到一切学校的信念毫无共同之处。 ”他在 100 多年前的这些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深受启发。“科学与文学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学生科学教育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也是一个东西(教育)的两个方面吗?
就语文学科来说,除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语言、语法及文学知识也是一种科学知识。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把这两类知识灌输给学生,认为这样就达到了语文学科科学教育的目的,那只是一种假科学。超越知识、关注过程、培养精神是语文学科科学教育中关照人文的要旨所在。超越知识,并不是撇开知识另起炉灶,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恰恰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建立在知识的根基之上的。关键是知识是如何传授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在《赤壁赋》的授课中我就采用了学生学习小组的形式,不设定条条框框,从文本分析入手,以苏轼的思想变化为纲,指导学生研习课本,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充分预习,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形成了下列小组问题:
第一段: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美感。
(吴明慧小组问)本段秋江月夜图美在何处?同写秋江月景,本文与《琵琶行》有何不同?
(汤洋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很美,但“徘徊”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月亮一个晚上只走一次,怎能“徘徊”?
第二段:
(解学文组问)“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如何理解?
(王玲组问)歌词表达了苏子泛舟游赤壁时怎样的心态?
第三段:
(包玉组问)文中引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有何作用?
(王燕萍组问)苏子与客泛舟,这个客是否存在?
第四段:
(姚强组问)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程娟组问)苏轼到底有没有发自内心地悲伤过?
第五段:
(居震组问)第一段的“乐”与最后一段的“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苏东坡在文中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
(裴家俊组问)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是否与柳宗元与其徒“更相枕以卧”的原因一致,为什么?
(陈允清组问)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作结,是否破坏了文章的美感?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我们必须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培养思维的问题。一般人误信文学与科学不同,无须逻辑的思考。从《赤壁赋》的学生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学只有逻辑的思考固然不够,没有逻辑的思考却也决不行。“文法本由习惯形成,在语文是文法,在思想就是逻辑。”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思维。我们多数人的思想缺乏严谨的逻辑,主要是由于用语文很少注意文法的习惯。思维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语文有完整的形式,思维决不会零落错乱。通过分析不同文体的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体会结构的逻辑性,语句的严密性,用词的精确性,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维科斯基说过:“系统化的萌芽首先是通过儿童与科学概念的接触而进入他的心灵的,然后再被转移到日常概念, 从而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视角,是人类前进的两翼,只有二者互相整合,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 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获得知识,同时结合语言的运用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语文学科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往往不是以呆板的知识传授的面貌呈现的。在科学课程人文化的大趋势下,语文学科理应一马当先,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找寻科学教育恰当的生长点。一是通过审美的感性分析,二是通过逻辑的思维分析,深入挖掘文本中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叶燮《原诗》中如是说:“情必依于理,理得然后情真。”教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若在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学生不会向你敞开他的内心世界,理性的信息就无法输入;没有理性的目标,情感的交融无异于浅层的交往和盲目的运作。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融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审美的清泉,难以获得心智的全面发展。其实,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种“开放的理性”,开放的理性不是压抑非理性,而是与非理性对话。情理交融,寓理于情,融情于理,语文学科的科学教育这朵奇葩才在理性的土壤上盛开娇艳的感性之花。
[ 参 考 文 献 ]
[1]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 ,平波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2] 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55.
[3] 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04.
赤壁赋说课稿 篇3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力目标: 1.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情、景、理交融的特点以及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在“变”与“不变”中领悟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呢?他是又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前《赤壁赋》。
2.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更喜欢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但古人游览时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苏轼游览赤壁之后写下的佳作,那就是前《赤壁赋》。
二、作者介绍
提问:同学们,对于苏轼这个人,你们一定不陌生,下面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1.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3.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4.苏轼坎坷的一生。
(关于苏轼学案上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详细地看一下)
三、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学案上有关于乌台诗案的详细介绍,可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一下)
四、解题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称为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称为“文赋”。
五、朗读课文
可以放录音,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先让学生齐读。
六、整体感知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七、分析第一、二段
1.疏通第一段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本段展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美景,找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3.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本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高兴/欢快/喜
5.疏通第二段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6.第二段情感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由歌又引出箫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而箫声是悲凉的。7.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明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 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8.作者是如何写箫声的?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9.本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忧伤/忧愁/悲 10.小结.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
1.疏通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这一段写了客人阐释悲的原因,那么客人为什么而悲呢?
明确(1)古今人物对比的悲哀
“月夜”引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然联想到“横槊赋诗”、英雄盖世的曹操。“赤壁”古战场,让人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北方军队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人物,“而今安在哉”?万事万物,风流人物,终被历史风云涤荡成虚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3.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会抒发感慨,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4.作者为什么要写曹操?
明确: 写曹操的重点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二、分析第四段
1.客人的悲叹让人感觉无限沧桑,面对客的迷惘与哀叹,苏轼是如何宽慰他的?
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个人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2)物各有主,所以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吾与子可以共享这份天然的馈赠。2.作者是怎样阐述“变”与“不变”的?
明确: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和明月的永不消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暂,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3.这一段中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4.从第三段到第四段,文中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悲转为喜。
三、分析第五段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四、讨论探究:
1.课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明确: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2.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明确: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主客实为一人。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3.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总结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景—→乐(1)(以景动人)
情—→悲(2,3)
理—→喜(4,5)
高中语文必修三《赤壁赋》教案 篇5
一、多灾多难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自幼慧颖,博通经史。十岁时,父亲苏洵赴京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程氏为苏轼讲授后汉书・范滂传。程氏讲授此篇,慨然叹息,当时苏轼问母:“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母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自幼即在母亲这种教育下淬励苦读。
十九岁时娶妻王弗,感情甚笃。21岁时出蜀,与弟随父亲赴京。翌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并对家人说,三十年后,世人将只知苏轼,不再记得有欧阳修。
进士及第不久,母亲程氏于四川病逝,苏轼兄弟随父亲归蜀服丧。还京后,嘉佑六年,出任凤翔府判官。十一月赴任,踏上浮沉不定的宦途。英宗治平二年,元配王氏去世,第二年,父亲亦于汴京病逝,轼与辙扶柩返蜀居丧。三年后,娶王氏堂妹为继室。神宗熙宁二年,方赴京还朝。
苏轼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仕途之浮沉,与当时新旧党争息息相关。苏轼曾二次上书神宗,力陈新法之弊,但不为采纳。遂自请外任,调任杭州通判。元丰二年,王安石致仕后,章惇、吕惠卿等人恶意谗毁、流放旧派人士。此时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事,到任未满三个月,即发生“乌台诗案”。身系囹圄的苏轼,自觉难逃大难,于狱中写下寄子由诗(近乎绝命诗)。后适逢皇太后生病,神宗下旨减刑罪犯,于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道经金陵,前往拜访早已退隐的王安石。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殂,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苏轼被召还朝后,却与掌权者意见不尽相合,故屡请外任,先后知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元佑八年十月,哲宗亲政,新派重新掌权,兴起「元佑党祸」。苏轼首当其冲,贬知英州,途中又再传旨贬至惠州。
苏轼于惠州前后三年,常以陶潜与柳子厚之文自遣,称二人为「南迁二友」。 62岁那年,朝廷再度贬其至儋州(今之海南)。当时苏轼已绝生还之想。直至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过大庾岭曾作诗言:「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其畅快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在道途上,自题金山画像中自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归途中,卒于毗陵(今江苏常州),临终捎信与子由,要他为自己写墓志铭,享年65岁。
二、情深语真的超旷性情
苏轼一生历经多次磨难,而每经磨难,创作、人格与思想,均更进一层。
早年于父亲教授下,研读汉贾谊与唐陆贽之策议论辩之文,颇有纵横家味道;其主要思想,可谓儒释道并存一心,随外界际遇之变化,进而发展其人生哲学。而近五年的黄州谪居生涯,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转折期。由于谪宦身分,他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黄州山水成了诗人笔墨驰骋之对象。超然物外,自适适人的体悟,乃苦难中逐渐发展而成。承认悲哀并超越悲哀,是苏轼于一己生命历程以及文学创作中,发挥淋漓尽致的人生哲学。在磨难中淬励出通旷的人格及作品,亦拓深了宋诗原本凄婉的风格。
飘逸旷达之外,苏轼也有平实的一面。俗世的生活本就是最真实的,在刚到黄州之时,生活贫苦,收入却有限,于是把俸禄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勾取一份,取下后就赶快把叉子藏好。每天用剩的就存下来,积累后买酒待客。从这里一方面看到他真诚平实的生活态度;一方面看到此中的幽默与旷达──苏轼的飘逸超旷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虚矫或享乐无度的放纵。
苏轼还是一位深情之人,与弟辙手足之情笃厚,洵为千古美谈。而对元配的悼亡词,亦是千古名作。侍妾朝云,慧黠可人,东坡待之甚笃,苏轼曾教她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唱至末句,朝云感触万端,泣不成声;朝云病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唱此曲。
三、不朽的灵光
苏轼的政治论文如策略中各篇,广引史事,多设譬喻,滔滔不断,气势极盛,显然受孟子、战国策的影响。历史论文,如: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真正带有文学性的散文,是他的许多「记」和「随笔」。这些文章大都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构思奇特,笔机灵活,情趣盎然。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无论结构和手法,都无一雷同。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堪称双璧,既无汉赋的板重,也脱离六朝赋的骈俪,赋中把诗情、画意、哲理、史论浑为一体,简直是一首美妙的散文诗。
苏轼文的风格,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文集卷六六)。苏轼为后世留下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多阕、文四千二百余篇,开创新局,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被赏爱的作者。
※故宫:纪念苏轼九百年特展——
www.npm.gov.tw/exhbition/sue0701/sue-0701.htm
※附一:三苏比较表──
姓 名 | 字 | 號 | 經 歷 | 風 格 | 著 作 |
蘇 洵(老蘇) | 明允 | 老泉 | 1.年27,發憤為學。2.因歐陽修、韓琦推薦提拔,除秘書省校書郎。 | 1.文字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2.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影響後世文壇,至深且钜。 | 嘉祐集 |
蘇 軾(大蘇) | 子瞻 |
東坡居士 |
1.仁宗時,試禮部,主考歐陽修擢置第二;仁宗嘉祐二年,登進士第。2.上書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任。3.貶黃州,築室東坡,號東坡居士。4.貶海南儋州;後赦回,卒於常州。 | 1.汪洋宏肆,才氣縱橫。2.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3.詞風豪放。4.古文、詩、詞、賦、書、畫,冠絕一時。 | 東坡全集 |
蘇 轍(小蘇) | 子由 | 穎濱遺老 | 1.仁宗嘉祐二年登進士第。2.神宗時反對新法,任河南推官。3.曾出使契丹。4.徽宗時,歸隱許州,築室穎水之濱,自號穎濱遺老。 | 1.生性沉靜高潔,資稟敦厚,發為文章,汪洋澹泊,秀傑之氣,終不可掩。2.蘇軾評其文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 欒城集 |
※附二:咏东坡联──
1.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琵,我欲唱大江东去;
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琼岛,更谁怜孤鹤南飞。(黄州苏东坡祠联)
2.五年间谪宦栖迟,试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尚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张之洞黄州苏东坡祠联)
【课文深究】
一、文体辨析──赋
“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韵文体。它的名称起自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意思是敷陈其事,楚辞对赋影响深远,荀子赋篇是第一篇以赋命名的文章。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南朝梁钟嵘诗品也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可见赋的特色。由赋分化出来的用韵而较短简的文体有辞、颂、赞、箴、铭、诛、哀、祭。
通用体例:序→问答→乱。特色:问答成文,为辞赋之通体。
赋的流变:◎起源:导源于诗,兴于楚辞,盛于两汉。
◎发展
時代 |
名稱 |
特色 |
代表作家與作品 |
戰國 | 短賦 | 篇章短小、語言簡樸、用以說理。 | 1.荀子禮賦、智賦、雲賦、蠶賦、箴賦。2.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
漢 | 古賦(大賦) | 1.多長篇钜製,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用生僻字詞。2.句式參差,韻散夾雜。3.敘事為主,兼採對話形式。(漢代賦家多屬文字學家) | l漢賦四大家1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2揚雄:甘泉賦、長楊賦。3班固:兩都賦。4張衡:二京賦、歸田賦。2賈誼辭賦之作,上承屈宋,下開枚馬,開漢賦之先聲。重要作品有弔屈原、鵩鳥、惜誓。 |
六朝 | 駢賦(俳賦)(小賦) | 篇幅短小,抒情多於鋪陳,多用駢偶句式。字句簡麗,題材擴大,內容個性化與感情化。 | l曹植:幽思賦、洛神賦。2王粲:登樓賦。3陸機:文賦。(駢體文學理論)4江淹:恨賦、別賦。5庾信:哀江南賦。6鮑照:蕪城賦。 |
唐 | 律賦 | 製題新巧,音韻協調,對偶精工。內容貧弱,無文學價值 | 白居易、元稹皆擅長此體 |
宋 | 文賦、散賦、散文賦 | 以散文體作賦,駢散相間,化典重為流利。較偏重說理,不重格律規制,無異有韻之古文。 | 1杜牧:阿房宮賦。2歐陽脩:秋聲賦。3蘇軾:赤壁賦。 |
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谪居在困顿之中。这一场牢狱之灾,让东坡纵有豪情,也不得不在“多难畏人”的警惕下沉默。元丰四年与友人同游赤壁泛舟江上,面对高远景象,取记游的方式,以水月为主调,即景即心引动意兴,书写如梦如幻的感觉,表现具有哲理意味的旷放与妙悟。借水月变与不变的现象,反驳客对人生的悲调,将景色、心理、哲理在契合中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自由。
三、本文韵脚
段落 | 韻腳 | 聲調 | 說明 |
一 | 望、上、章間、天、然、仙 | 平仄互押平 | 皆自然為韻韻字間隔甚長,有舒徐之感 |
二 | 槳、光、方慕、訴、縷、婦 | 平仄互押平 | 陽韻,見歌聲之悠揚呼應簫聲「嗚嗚」 |
三 | 然、然 | 平 | 同字為韻 |
四 |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粟窮、終、風 | 平仄平 | 一世梟雄豪情萬丈,以平聲寫其氣魄失意書生淪落江湖,以仄聲寫其失意二者同歸於無 |
五 | 往、長、主、取、月、竭、色、適 | 仄 | 以常變說理,斬釘截鐵,卻仍有陰影 |
六 | 酌、藉、白 | 仄 | 主客共適自然 |
※本文全篇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又似骈赋和律赋,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又不为“赋”的体制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的佳篇。
四、相关补充
1.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语译】月儿出来多明亮啊,月下美人更漂亮啊!举止从容身姿轻柔啊,想得我心里好发愁啊!月儿出来多洁白啊,月下美人更妩媚啊!举止从容身姿娇美啊,想得我心里好烦闷啊!月儿出来四方照啊,月下美人更俊俏啊!举止从容身姿苗条啊,想得我心里好烦躁啊!
2.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3.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行之。”
4. 楚辞・九章・思美人・王逸注:“思念其君,不能自答。”
5.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6.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语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事情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就像白天黑夜在我们面前轮流交替一样,我们的智慧不能够窥见它们的开始。懂得此一道理,则一切变化都不能混乱胸中的纯和之气,也不能扰乱我们的心神。
7. 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语译】若从万物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就算是身上的肝胆也存在着如同楚越般的遥远距离;如果从相同之处观察,则它们的往复变化却是没有不同。既然如此,就不必去追求感官或心情该如何取舍才是正确,而是让自我游于冲和的自然境界。我们当透视事物的存在本质,而不要被其流变的表像所迷,甚至连断了腿都视如遗土,而不在意。
【参、延伸阅读】
一、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5,披蒙茸○6,踞虎豹○7,登虬龙○8,攀栖鹘之危巢○9,俯冯夷之幽宫○10。盖二客不能从焉,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1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12,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一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13,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5攀登险峻的山壁。
○6披,分开;蒙茸,丛生的杂草。
○7虎豹是指山上狰狞的怪石,踞虎豹即蹲坐在奇岩怪石上。
○8虬龙指盘曲之树木,登,攀也。攀上盘根虬枝的大树。
○9栖同栖,鹘,隼鸟,鹰类。危巢,高险的鸟巢。全句:攀上隼鸟的高巢。
○10冯夷,水神名,即河伯。全句是:俯视水神冯夷的水底深宫。
○11玄,黑色,缟,白色。上身衣服叫「衣」,下身衣服叫「裳」,鹤身白而尾黑,
有如人穿着白衣黑裳。
○12羽衣,鸟羽制成的衣服,传说是道家的服饰;蹁跹,即翩仙,飘然若仙。
○13寤,醒也。惊悟,一惊而醒。
※ 前、后赤壁赋比较
前赤壁賦 | 後赤壁賦 | |
寫作時間 |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 |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 |
字數 | 五三七字 | 三五三字 |
人物 | 蘇子與洞簫客 | 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 |
主客關係 | 兩人思想面向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達。 | 二客不能從;夢中道士點化蘇子的引子。 |
景象 |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寧。 | 霜露既降,木葉脫盡,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幽峭寥落 |
體悟感懷 | 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轉折由喜轉悲而樂。呈現一種曠達圓通的了悟。 | 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的描述,呈現神秘氛圍,情感壓抑而深沉。 |
寫作主線 | 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直抒胸臆 | 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哀傷之感 |
二、留侯论——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辞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翻译】
古代所谓的豪杰,一定有超过常人的气度节操。一般人在情绪上都有不能忍受的事,一个人受了侮辱,拔出了剑跳起来,冲向前和人决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突然遇到变故,一点也不惊慌;无故凌辱他,也不发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很大、而且志向高远啊!
张良接受桥上老人的赠书,这件事很奇怪。但又怎么知道这不是秦朝某位隐居的高人贤士,故意出来试验张良呢。看这老人隐然表露的心意,都是圣贤互相警惕戒勉的道理;可是一般人不加省察,以为老人是神仙鬼怪这一类,这实在大错特错啊。况且老人的用意不是著重在赠书。
当韩国灭亡,秦朝正盛时,秦王用严刑峻罚对付天下企图反抗的人。普通人无罪而被杀身灭族的,多得无法计算。虽然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本领。对执法十分急峻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轻易去触犯,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时机。张良忍不住愤怒的情绪,凭一个百姓的力量,在一次狙击时逞能冒险。在当时,张良侥幸没死,但与死亡之间差不到容纳一根头发的空隙,真是危险到了极点。富贵家子弟,绝不轻易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生命值得珍惜,不值得因盗贼来抢而拼命啊!张良凭着盖世的才华,不去拟定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谋略,却只采取像荆轲、聂政的刺杀计画,靠着侥幸才能不死,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啊!因此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深深地挫辱他。使他能够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老人说:「这孩子可以造就啊!」
楚庄王讨伐郑国,郑襄公袒露上身,牵羊去迎接;庄王说:「这个国君能谦卑待人,必能以诚信任用他的人民。」于是就放弃攻伐郑国而离去。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臣属,三年来奋勉而不倦怠。有报仇的志向,却不能谦卑待人,这是普通人的刚强。那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却忧虑他度量不足,所以深深地挫折他少年刚强好胜的锐气,使他能忍受小忿恨来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俩并没有平素的旧交情,突然在郊野间相遇,就命令他做仆人奴妾的事,他却自然地做了,而毫不感到怪异。这种修养,当然就算是秦始皇的威势也不能使他惊恐,项籍的强横也不能使他动怒的原因啊!
我们观察汉高祖所以胜利,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忍耐的差别。项羽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也轻率地耗用了战力;高祖能忍耐,保留他全部精锐的实力,来等待项羽的衰疲,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自立为齐王时,高祖很愤怒,从言语中和脸色上显露出来,由这件事看来,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要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呢?
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一定长得高大奇伟,可是见了图像,才知道他的状貌却像妇人女子,和他的志气并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能屈能伸,这就是造成子房杰出成就的原因吧!
三、苏东坡品评人、文
1. 陶 潜:质而实绮,臒而实腴。
2. 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论事似陆贽,诗赋似李白。
3. 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4. 元稹、白居易:元轻白俗。
5. 孟郊、贾 岛:郊寒岛瘦。
6. 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7. 钱公辅:带规矩而蹈绳墨,佩芝兰而服明月。
四、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
慨当以慷○2,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3。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6。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7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8?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9。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10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 ○11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
○1去日,过去了的日子。苦多,犹言恨多。
○2这一句承接首句,意谓在感叹时光飞逝之余,应当慷慨高歌,无奈忧思重重,难以释怀。
○3杜康,相传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4衿,衣领。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绵长,形容忧虑不断。这两句是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句子,表示对贤才的思念之深切。
○5但,只。君,指贤才。沉吟,低声吟咏。所吟咏的,即《诗经》中的《子衿》诗。
○6呦呦,鹿鸣的声音。苹,艾蒿,草名,初生时可食。
○7嘉宾,尊贵的客人。鼓,弹奏。瑟、笙,两种乐器名。以上两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鹿鸣》是欢宴宾客的诗篇,作者在这里表达自己期待贤者、招纳贤才的热诚。
○8掇,拾取。此句把贤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不可即,喻人才难得。
○9陌、阡,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越陌度阡”,指贤士远道而来。
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这是客气话。存,问候,慰问。
○10契阔,久别。旧恩,往日的情谊。此句意谓:在今日的宴会上,与久别的贤士们促膝谈心,使我想起了往日的情谊。
○11匝,周,圈。两句意思是还有大批贤士像南飞的乌鸦、绕树徘徊,还没有选定最后的归宿。
○12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相传古代周公因忙于接待天下贤士,有时连吃饭都要吃吃停停。
吐哺,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来。 (《韩诗外传》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五、歌咏赤壁
(一)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赤壁怀古 唐.王周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三)咏赤壁 唐.李白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 篇6
【 文本解读 】
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烁千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细品文字,我们就会发问: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由乐景转入的悲情呢?为什么景愈美,情愈哀,哀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大放悲声?文章也就顺势在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人生如寄的慨叹。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一世霸业,终于付之东流,何况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如画江山,多少英雄人物都已随波逐流,而平凡的你我,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要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涌,似钱塘潮水汹涌澎湃,将“悲”情写到了“千般”,写到了极致。
下文苏子的回答,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也是充分体现全文主旨的段落。苏轼紧扣“水”“月”来展开议论,充分阐述了自己“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它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圆月缺,但千万年来,它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反过来说,若从“变”的角度看,则人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均在变化,若以“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我”呢,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既然“物我无尽”,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理由。这里,隐含着时不我待、珍惜生命之意。“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的美好。一句话,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和理解生活。由此可见,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客人终于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而此时的“喜”已非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欢快情绪,所以显得分外欣慰和轻松。至此,文章的情感脉络也由悲转喜。至此,“客”与“苏子”合二为一,新的苏轼诞生了。这是灵魂得到再生的苏轼,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是更加觉悟和更加成熟的苏轼。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达观、笑对人生,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在他慷慨激昂的表白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与客一样,也获得了一种提升,走向一种成熟。
至此,全文的情感也被推向高潮,于是,在这景美、情真、理妙的世界中,我们和苏东坡也心有灵犀,越过千年而相逢一笑,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
人生,怎可不美呢?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3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赵齐平,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版。
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年版。
6 、《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
【 教学设想 】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学难点 】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 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幻灯片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
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 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
1 、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 、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教学过程 】
一 、提问导入
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
二、检查预习
属、斗、缪、酾、扁、藏、藉
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
1 、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 、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许多写景、抒情、议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
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重点】
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苏东坡赋的风格 【教学难点】
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品评阅读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苏轼在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对新法牢骚,表示过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被投入大狱。幸运的是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苏轼在黄州五年,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
四、文体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也就是叙事、写景;“写志”指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议论、抒情。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追求真情实景。意境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情感真挚朴实。
五、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品读文章。
2、默读课文,自主翻译。
3、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路。
1、学生阅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分析。
思考: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图中有那些景物?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明确:(板书)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板书)清风、水波、月。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全班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分析。
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正合《诗经》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的意境。“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正合“劳心悄兮”。但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乐”属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作者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对整个人生的哀思来。再加上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幽怨悲凉。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3、学生朗读第三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客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4、学生朗读第四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板书)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代代相承
5、学生齐声朗读第五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最后一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二、小结归纳: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三、作业:
1、诵读、背诵课文。(诵读指导)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
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语文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8
拓展之一: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同步作业》第14面上的《后赤壁赋》找出来,再与课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学生都很投入,大约十多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经过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拓展之二:请同学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
这一小活动立即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找出的对偶句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学生找的对偶句很多,这也说明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认识,于是我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将这些句子抄下来,多记多背多积累。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推荐阅读: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教案 语文版必修10-0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07-27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08-25
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稿01-04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03-20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08-20
花未眠高中语文说课稿09-10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师说课稿02-09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05-15
鲁教版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