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共1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篇1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启发式教学,快乐课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职语文教材收录多年的经典老课文, 用它作为开设公开课的篇目, 既显得简单, 又极富挑战性。简单是因为可参考可借鉴的资料非常丰富, 可利用的资源, 唾手可得;挑战性便是很难富有创新, 跳出别人的圈子, 上出自己的新意。我决定还课堂于学生。
还课堂于学生, 并不是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启发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发, 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字面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 对于高职孩子而言, 难度不大。但光理解词面意还远远不够, 想要读懂作品所蕴含的深意, 就必须走近诗人、走进词中, 真真切切地理解诗人彼时彼刻的心境才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有关怀古题材的作品, “怀古”是我认为理解这首词的关键, 我把它视为解读词的钥匙, 如何启发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交付钥匙是首要, 至于门后的精彩和绝妙就等着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开启了, 这也许才是课堂的乐趣所在吧!
怀揣着一份小冒险, 开课5分钟前, 我带着学生们就这首词的风格诵读了这首词, 算是对词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我便很快把话题落在了题目上, 即“怀古”, 让学生就“怀古”一词, 结合课文, 提出他的疑问。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着实吓了一跳, 教室顿时沉寂下来, 学生看看我, 又看看后面听课的的老师, 想笑又不敢笑, 你瞧我, 我望你, 一脸的茫然。这种情况我早已预料, 为了打破暂时的尴尬局面, 我继续说:“我们并不是没有疑问, 而是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不用怕, 老师现在就给你一把寻找疑问的钥匙———‘怀古’, 切不可小视这个词, 它可是解读我们这首词的关键, 能够帮我们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众所周知, 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的重要本领, 可发现问题的价值却远远高于解决问题哦!考虑到大家对这一形式不太习惯, 所以同学们可以先小范围讨论交流, 再结合自己的思考, 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 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解读深度?”明白了解读的要领, 胆大的孩子便开始小声交流起来, 其他同学在这种氛围下, 也渐渐地活跃开来, 不再拘束。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后, 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举手发问, 哎, 有疑问的学生还真不少, 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 而且提得还挺有水平, 真是不可等闲视之!最叫好的是, 有些孩子提出的问题, 是我备课时未曾设想到的, 对于这一课堂生成, 我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快速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来, 就因这一出, 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反而因真实而更显精彩!课堂气氛就在大家积极发问下变得活跃而热烈, 连听课的教师都情不自禁地和学生交流起来, 参与其中。课堂中学生的疑问主要有:苏轼为何会在赤壁怀古?苏轼怀的为何是周瑜?苏轼在写周瑜时, 为何还要写小乔 (课堂生成) ?苏轼借怀古, 要抒发何种感情……
开课前悬着的心, 在学生一串串的疑问中, 慢慢地定了下来。
发现了问题, 有了疑问, 再去解读这首词, 此时教师适时地讲解就显得恰当而自然, 带着学生们一起去解答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刻的课堂, 生机而有活力, 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而我, 更多时候只需传递手中的“话筒”, 倾听他们的智慧, 目睹他们的精彩便可, 一起感受、分享课堂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成就感!
公开课就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23—01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这时他站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却未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截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胸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不禁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一开始就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内在葭莩,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豪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畏怯,反而娴雅从容,谈笑之间,一把大火败曹操。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樽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
同为“赤壁”之作,在《赤壁赋》中,作者又表现了一种超脱、乐观的思想感情。这种“超然”之情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段秋江月景的描述,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与客人诵诗对饮,尽情欣赏那“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明月,油然而产生了一种“羽化”和“遗世”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作者政治上的遭遇,宦海中的沉浮是密切相关的。苏轼于宋神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与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而求外放,先后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获释后再遭贬谪,“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时,政局动荡不安。一方面,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渴望像周瑜、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但在现实中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文中表达的乐观旷达,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对眼前的景物的称道,是因为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思想和感情,对于苏轼而言,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对于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来说,也有一定的典型性。今天看来,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又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篇3
教学要点:
一、进行有成效的诵读练习,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体会苏轼词风豪放的特点和洒脱,旷达的性格。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周来,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了国人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诵读了“诗仙”李白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以及大诗人白居易充满伤感和愤慨之情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当然还有唐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今天,让我们再穿越一次来到词的王国宋朝领略宋词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
二、板书课题《边说边写边解释词牌,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词牌)(题目)(作家)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俗话说唐诗、宋词。唐诗乃诗中奇葩,宋词则诗中极品。宋词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词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其中北宋词又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而苏轼又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揩板书)苏轼。请大家翻看题注。老师提问:北宋文学家《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同学们请思考,题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苏轼,有各的文坛奇才、全才。诗,词,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均为卓然大家,散文,苏轼直逼韩愈,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当时书法各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全才,在当时的官场上却屡遭贬谪、倒霉透顶下面请大家 听我读一段背景资料(P152参)
四、教师范读全词(以下是练习诵读时间)
1.指<男、女各一人>领读全词各一遍。
2.全体齐读课文。老师指导纠正后再齐读
五、诵读、分析、讨论
1.由学生齐读上片,<教师指导,再齐读> 2.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3.教师串讲并点拨<可参考教参P149> 教师:下阕就着重写周瑜……(参考教参P149)
A.由学生齐读下篇<教师指导> B.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指导轮读全词(分句轮读,分片轮读,男女生轮换跟读)
六、教师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怀古》领略了豪放词风的壮美,大气,也感受了苏轼为人的练达,洒脱,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豪放的 风格 2.烘托映衬
3.情景交融(可参考教参P150)
七、布置作业
《念奴娇金陵怀古》阅读题及答案 篇4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落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分析两首词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异同?(8分)
答:
(2)分析两首词用典的艺术手法。(8分)
答:
参考答案:
(1)王安石的词写景主要采用的手法是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4分)萨都刺的词写景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字炼意精。景物特点是荒凉、冷落、晦暗、萧瑟。(4分)(两首词都要举出具体的意象来分析意境的特点,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陈胜良
一、导入
师:当代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在谈到词的诵读时说:声情随词情而变化,长吟短咏,抑扬顿挫。《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同学们觉得诵读这首词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生1:要读得豪放一些。
生2:要注意词的节奏。
生3:声音要洪亮。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诗词是用来诵读的。老师安排了一个活动:同桌对读。要求:认真倾听,并互相指出诵读的不足。
生1:对读。
师:请推荐你们的同桌来诵读。
(学生诵读。)
师:请你点评一下同桌的诵读,要实话实说。
生:他读得还是比较有感情的,语速可以慢一些。
师:点评得不错。有同学还要作点评吗?
生:他有两个读音错误,一个是“浪淘尽”的“淘”,应该读第二声。另一个是“羽扇纶巾”的“纶”,他读成了“lún”。
师:对了,这里应该读“guān”。“纶”是多音字,“经纶世务”的“纶”读“lún”。请同学自由朗读,尽量把声音放出来,把豪放的气势读出来。读后完成投影上的填空:
诗人,伫立于,看到,怀想,感悟。
生:诗人伫立于赤壁,看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怀想到了“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感悟到“人间如梦”。
师:谁有补充。
生:诗人还怀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和“一时豪杰”。
三、研读鉴赏
师:同学们很出色地完成了对这首词基本内容的梳理。看看,我们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对吗?
生(意识到):赤壁怀古。
师:对了。“念奴娇”是词牌名。从题目看,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应该是我们解读这首词的关键。又有任务了:请同桌交流,就怀古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你很想解决,又能代表你解读深度的。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小组的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怀古”主要怀周瑜?
师:这个问题很有分量。
生:为什么要写小乔初嫁了?
师:不谋而合,老师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机会,哪一组来?(学生举手)好,你们的问题是?
生:诗人写周瑜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师:三个问题都很关键,而且都是围绕“周瑜”的,那我们先来看看“周瑜”在词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请同学们先读读有关写“周瑜”的句子。
生: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上片有没有写到周公瑾?
生:“三国周郎赤壁”。
师:你来说说周瑜是怎样一个人?
生:英俊。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雄姿英发。
生2:从“羽扇纶巾”可以看出他的从容闲雅。
师:从容闲雅,概括得不错。你能用自己的话对“羽扇纶巾”作一下描述吗?
生1:拿着扇子,哦,是手摇着羽毛扇子,头上带着青丝带做的头巾。很是儒雅。
生2:“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说明他很有军事才能,指挥若定。
师:有道理。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生:当时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布阵江面,气势逼人,周瑜指挥若定,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
师:同学们好象忽视了“小乔初嫁了”,为什么要这样写?据老师所知,赤壁之战时,小乔可是出嫁十年了。苏轼有何用意?
生1:与小乔的感情如初。
生2:我觉得故意这样写是为了映衬周瑜的年轻、英俊、潇洒。
生3:我认为苏轼这样写说明周瑜是个很懂感情的人物。
生4:周瑜在生活上的儿女情长,更衬托出他在战场上的大将风度。
师:分析得有道理,情场得意,战场也得意。我们能不能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定位周瑜?
生:“风流人物”。
师:风流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有关“风流人物”的句子谁背一下?
生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不是风流人物?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不缺武功,但缺少文才,成吉思汗更没有文才。
师:那请你为“风流人物”下一个定义?
生:风流人物是具有文才武功的人。
师:如果说到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汉末英雄曹操是不是?
生:是。
师:曹操“文”体现在?
生:他是文学家,写过《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师:曹操可是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苏轼不选曹操作主角呢?
生1:曹操是赤壁的失败者。
生2:曹操的形象不佳,他是个奸臣。
师:这是真实的曹操吗?
生:不是,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师:文学形象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形象。
生1:《赤壁赋》已写过曹操了,这里再写,就重复了。
生2:周瑜年轻,曹操年纪大了。
师:有道理。大家再联系一下苏轼。此时的苏轼是怎样一个状况?
生:四五十岁了,被贬到黄州的。
师:现在看看选谁作主角好?
生:选周瑜作主角比选曹操作主角更能衬托苏轼的郁闷不得志。
师:苏轼当时已四十五岁,除了文名,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又有美人相伴的周瑜相比,内心有难以言说的痛。苏轼和曹操,一个是赤壁的失意者,一个是赤壁的失败者,两个人放在一起是……
生1:同病相怜。
生2: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对了,周瑜,他的青春年少、风流倜傥,这一切比照得苏轼自感黯然,选择周瑜是对自我人生落寞的一种祭奠。曹操安在?周瑜安在?更何况一介微官呢?面对此情此景,苏轼不禁感叹“人间如梦”。
四、主题探讨
师:“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两句真是写得太好了。老师还想请同学来读读。
(一生朗读,语气显得平淡,情感苍白。)
师:再读得缓一些,深沉一些。
(该生再读,有所改观,但还不能让人满意。)
师(示范性地): “一樽还酹江月”。
(该生胸有成竹地点点头。)
师:有把握了!再读一遍。
(这一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师:好,我们一起再来体验一下。
(生齐读最后两句诗。)
师:老师读书时,课文的最后两句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想啊,不管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专家们的选择肯定是有道理的。老师今天想让同学们当一回教材的编者。(投影)
如果你是教材的编者,你会选择哪一个版本,请向主编简要陈述理由。
(同桌交流。)
生1:我选择“人生如梦”,理由是: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是诗人被贬黄州的郁闷不得志,抒发的是他个人的情感,感叹的是自己的坎坷人生。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梦。
生2:我选择“人生如梦”,我的理由是,“人生如梦”的抒情范围小,诗人怀古抒情,可以在与周瑜的对比中,更显出自己的黯然。“人间如梦”范围大,但不能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生3:我选择“人间如梦”,我的理由是,“人间如梦”涵盖的面大,它包括“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苏轼是豪放派诗人,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不会被个人的厄运困得无法解脱。
生4:我选择“人间如梦”。苏轼外道内儒,因为太有才能而遭人嫉恨,他们就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几句诗,在皇帝那里诬陷苏轼反朝廷,酿成了“乌台诗案”,苏轼在牢里关了103天之后,被流放到黄州。这个时候的他,对人世是绝望的。因此,他到佛教、道教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炼就了旷达的人生态度。当他站在长江边上,看滚滚东逝水,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坎坷人生,同样浮想起历史上的人们,“人间如梦”就是浮想联翩后的感叹。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也想把观点拿出来和同学分享。我选择“人间如梦”,我的理由是:首先,从整首词来分析,词的开头,以“大江东去”作背景,演绎了“千古风流人物”的悲喜人生,然而,这一切最终逃不过“过眼烟云”四个字。这很符合人间如梦的意味。第二,面对如画江山,面对如斯的逝者,苏轼对人生有了很深切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这思考和感悟,有悲凉,有旷达,有感伤,有乐观……“人间如梦“仿佛要告诉我们:谁的人生不是梦呢?这样,苏轼的失意、感伤、达观,就跳出了一己的感怀,而上升到了群体性的感怀。他的洒酒祭月是对自我人生的祭奠,更是对千古风流人物人生的祭奠。
还有许多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请大家把自己的思考化成文字,探究“人间如梦”和“人生如梦”。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为什么?那是因为苏轼用他的旷达、广博、深厚,他的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声情”去呼应苏轼的“词情”。(师生一起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专家点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导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力教授)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研读鉴赏时紧扣了“本色”两字。
首先是以学情为基点的本色鉴赏。课例中探究的主要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包含的思维量和对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幼稚,也许会不合教师的心意,但幼稚,正说明需要教师的引导。真正应该让教师感到可怕的是学生提不出问题。以学生的学为基点,是一种本色的鉴赏。
其次是以教学必需为前提的本色的拓展。本课例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拓展上,即引进了两个对比的对象,一组人物和一个人物。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还是“曹操”,他们都是课中的“闲笔”,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必需时就用,没必要时就不用。拓展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对教师而言,拓展是为了引导,拓展是为了引发思考,拓展更是为了生成教学资源。
第三是以学生成长为着眼点的教学细节本色处理。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根据场景的需要,机智地改变设计,比如课例中请一位同学朗读,但学生第一遍朗读不理想,本来可以换个同学再读,但这样的话,即使第二个同学读得很理想,味道就变了,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性。于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要的指导后,依旧让这个学生读,第二遍读的效果有些出来,随即教师作了一次示范性的诵读,教师本想让学生坐下了,忽然发现学生听了示范后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让他三读“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个小小的环节应该给我们很多感悟。什么是课堂的本色,本色应来自于学生的欲求。表面上,教师只指导了一位学生诵读,但是,这个细节会长时间地留在这个学生心里,也许他会爱上诗。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在这位同学的诵读成长中感悟到自身的成长,本色鉴赏关注的是学生自主性的成长、可持续性的成长。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读技法 篇6
一.注意感情
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 其主体情调豪迈奔放、昂扬奋发。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 抒发了词人浩大的气概, 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 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朗读时, 高峰突起, 语音浑厚, 情感激昂。接下来“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描写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险恶的景色。朗读时, 感情激越、雄浑、气势宏大。下阕开头六句, 词人怀古, 羡慕年轻有为的周郎。朗读时应该轻松、愉快、热烈些。词末五句, 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朗读时感情抑郁、低沉、凝重, 但不是悲凉、哀凄。这里虽然是全词的最低点, 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但词人并不是完全的消极颓废、悲观失望, 而是在领悟了人生底蕴后的一种超脱。
二.注意联想和想象
诗词的艺术特点讲究高度的概括, 设置许多艺术空白。学生在朗读时, 就需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揣其情、抚其景、思其事,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读懂诗词字外之意, 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词的上阕“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写得何等雄浑、开阔、奇伟。朗读时就应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词人一起遨游于古战场, 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下阕开头六句, 朗读时不能作简单地模仿, 应展开丰富的联想, 联系词人的政治抱负来品味。这样, 才能读准其中的真意。原来, 苏轼也是胸有雄图的人, 希望能像周郎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关于这一点,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注意对比
古人说得好,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这说明了苏词与柳词风格明显不同, 朗读时也迥然相异。教学中, 教师可让男女生对该词与《雨霖铃》作分别朗读。前者读得豪迈、奔放, 后者读得悲凄、缠绵。
苏词气势盛大, 奔放不羁, 但他的魅力并不固于此, 一个丰满完整的人格必须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比如他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 词中描绘了新夜黯淡的环境, 衬托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气概是截然不同的, 朗读也应该不同, 应以低沉、悲凄的语调为主。
四.注意语调
苏轼的词, 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时而高昂、热烈;时而凝重、欢快。朗读时, 要注意细心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从总体上看, 形成前高后低状。从其中的句子上看, 也有其高低起伏的变化。例如:朗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时, “大江”、“浪”语调较高, 以显其声势;“东去”、“淘尽”语调较低, 以显江水与历史的流逝;“千古”语调较低, 以引起遐思;“风流人物”语调由半高到高, 以表示赞美和强调。再如:“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动词“穿空”、“拍岸”、“卷起”要读得高昂、气足, 这是为了突出那雷霆万钧、不可阻挡的气势。
五.注意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有些地方因感情或其它需要, 须作较长时间的停顿或拖声。例如:朗读“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时, 前句“江山”后停顿时间较长, “如画”后宜轻拖, 这样, 用极为舒缓的语调更能使学生体会出词人的爱国热情, 从中受到熏陶, 后句“一时”后停顿时间较长, 一从语法的角度考虑, 二也突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整个这一大句, 朗读时如果很快地一带而过, 就很难体会出“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事实。再有, 下阕开头“遥想”后宜轻拖, 因为一则“遥想”作为领字, 领起后边几句, 二则在此轻拖, 自然而然使读者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场景当中。
六.注意重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作为精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大气雄阔之景,衬千古风流之人,抒人生如梦之情。该词寄寓了一代文豪历经生死之劫——“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后的复杂感受。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寄情山水的旷达。学习该词,将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怀古体裁诗词的写作手法与情感特点。
“课程标准”对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本单元提示中强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词中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轼不少名作,必修二中《赤壁赋》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仅凭个人阅历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情感,鉴赏和分析诗歌还不熟练。结合“课标”内容、单元重点、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提高“感知—体悟—评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合作等方法,体会怀古诗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客观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将通过导引法、朗诵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涵泳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品、比四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即趣导先行奠基础—个性初读识苏词—合作品读析苏情—对比赏读探苏心。
1.趣味导入奠基础
教师: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猜猜他是谁?(PPT显示)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教师启发:他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缓慢出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猜想被评价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此环节以趣味设疑导入,尊重了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形式有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苏轼,激发学习该词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2.个性初读识苏词
以宋代《吹剑续录》中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为例,引导学生以“关西大汉”之风进行个性自读。初步感知豪放词风。随后进行学生代表试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感知齐读。
设置依据:课标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要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样诵读既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能在层层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到该词豪放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的独特风格,为之后分析苏轼的矛盾情感奠定基础。
以诗歌题目“赤壁怀古”引到诗歌体裁类别,明确本词类型是怀古诗,怀古诗歌特点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板书:景、史、怀)
设置依据: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但知识点庞杂。教师适当进行诗歌体裁分类,抓住怀古诗歌写法特征进行引导,简洁明了。既明确了鉴赏途径,又与后续教学环节相衔接,便于落实教学目标。
3.合作精读析苏情
教师启发:请用诵读的方式推荐分享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可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答案:包含意象选取、炼字艺术、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炼字艺术如乱、穿、拍、卷等;情感表达如慨叹时光流逝,壮言雄壮奇景等。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解读文本肤浅、分析不透彻,重要语句可能无法顾及。如重要字词“乱、穿、拍”等仅仅只能分析其妙处,却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起句相联,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黄版“惊涛裂岸”对比鉴赏,进行炼字艺术方法的归纳。
设置依据:课标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赤壁之景,请学生自行推荐喜欢的诗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对该词进行赏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上片写出眼前赤壁雄浑壮阔之景。(板书:雄浑壮阔)
教师启发: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词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学生答案: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均不符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周瑜雄姿英发、美人在怀、韶华似锦、文武双全,反观作者自己却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置依据:该环节结合“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一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的质疑。本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顾三国历史人物,巧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比得出一个“笑”字,两种形象。前者是风姿潇洒、文武双全,后者却被贬黄州,早生华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可得出,苏轼借三国风流人物感慨自身壮志难酬,华发早生。(板书:风流人物)
在合作精读环节中,学生既个性阅读,又合作共读,教师进行赏读指导,品析词句、分析意象与诵读 品味交错进行,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间,推动学生阅读鉴赏活动渐进深入,突出了教学重点。
4.对比赏读探苏心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豪放之景与壮志难酬之情这一矛盾的情景关系?请结合前面环节中对意象、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同期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蕴含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
设置依据:选取苏轼同期词作进行参照阅读,可以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词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拓展学生阅读面,全面把握词作感情。若此处学生难以自行分析得出,教师应启发引导,利用《前赤壁赋》中“江月”意象结合得出该句的复杂感情——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由此通过知人论世、对比探究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板书:旷达情怀)
学生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作者渴盼摆脱尘世困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作者愿意寄情江海、旷达自在的洒脱情怀,这与《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句寄情江月的情怀相似。本词中,人生如梦,表达作者对“得意周瑜、失意自身”的释然,将一腔失落尽付无尽江月。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也有旷达洒脱的自在。
5.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①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②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卷三“老练”。
设置依据:作业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对比探究性作业体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教学思路,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阅读作业拓宽学生阅读面,且针对讲读内容,回扣导入,前后呼应,使课堂浑然一体,自然完整。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篇8
孑然间,你蓦的追忆起那江南氤氲的美景,联想起了那朋友相别时的悲伤,轻吟起淡然的词句。“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幽远的声音在风中飘走,消融在你心里的尽头,我知道,你想忘记孤苦,忘记无依。但你淡然而笑。
你在我心中是那么完美,又是那么虚渺,看不清。你尘封的词句使我联想起你的身影,却摸也摸不到。
丙辰中秋,共赏明月。你(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品着樽中美酒,拂袖而笑,对酒当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用智慧的双眼与明亮对话,用耳廓接受那只有你自己听得到的天籁之音。望着月亮慢慢下移,渐渐地,你有品出酒中的苦涩袭人。思念顿时涌上心头,你迷离间望见了子由的身影,有弥散在夜里静谧的空气中;你又吟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摇了摇头。美酒并没有扰乱你的思维,终于,你无法摆脱你生来的秉性,豁达地聊以自慰,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知道中秋之夜早晚会离去,便微笑的告别那令你思绪万千的明月。
苏轼,你面对美景,不会一看而了,而会写下:“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的词言;网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苏轼懂得自我开解,吟出“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看破红尘孤舟远行的自足乐观。
眼前,滚滚长江东逝,你有志报国,壮怀难酬。长江汹涌奔腾,气壮山河,你在其中,赞而忘我,“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骇浪搏击着江岸,卷起千仞的雪浪,引起了你不由的遐想,豪杰涌现在你心头,回想三国时候的有怀之士,想起周瑜在杀而指挥作战:“遥想公瑾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关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你向往周瑜,渴望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同样,写你一样,同怀着一颗报国疆场的热忱之心。而现实却是那般残酷,你无情被贬,与有志报国的决心大相抵牾。但你仍秉持着一颗达观的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9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10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初步掌握赏析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思考:孔子可以通过对乐曲的反复研究明确乐曲的作者形象,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诗词的研究明确诗词作者的形象呢?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可能是一个隐居乡间的老者,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雨沧桑,现在已经超然世外,时而悠闲地在江边垂钓,饮酒独乐;时而自由的背着些许柴草,放歌山林。整首词表达了诗人超然世外,旷达淡泊的情怀。
面对大江,不免有所感怀,有的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有的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这节课来看看文学家苏轼面对长江作何感想。
二、出示作品,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个别读。
4、方法点拨:朗读的气息支持的重要性。
三、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提出翻译中的问题。
课下注释对整句的翻译不多,更多的是对词语的翻译,我们要结合注释较准确地理解句子。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句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总结:因为诗词的创作要考虑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要求,所以意思高度凝练,语序会有所变化。我们在翻译时有两点基本的方法,增添(词语)和调整(语序)。
四、思考讨论。
1、在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读出情感,并请学生谈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情感去读,为什么?
明确:上片是激扬豪迈之感,下片是沧桑失落之情。
原因:上片:壮阔之景下片:感慨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2、上片是如何表现壮阔的?
明确:
意象:大江、乱石、惊涛、江山
动词:穿空、拍岸、卷
数词:千古、千堆雪、多少
人物:风流人物、周郎、豪杰
3、上片最后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明确:
“江山如画”:总结上片。
“一时多少豪杰”:开启下片,由景到人,引到人物周瑜。
五、拓展探究。
1、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想起“公谨”?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的回忆的同时慨叹自己。
写到小乔,以美女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大将风采和美满的婚姻。另外,也暗示了周瑜被重用的原因。孙策——大乔(孙权的哥哥)周瑜——小乔。孙权和周瑜的关系:“外托君臣之意,内结骨肉之恩。”而作者自己的婚姻却屡遭不幸。
2、除此之外,作者把自己和周瑜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比较?
学生讨论后归纳总结:
周瑜——————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事业: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3、分析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归纳作者的情感。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与愤慨,在看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六、课堂练习:把这首咏怀诗和杜甫的《咏怀古迹》进行比较。
明确:
相同点:都是怀古诗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感情寄托,包括述史和咏怀;都是由景写到古人,再到和自己的对比。都突出了壮志难酬的情怀。
不同点:杜诗中王昭君的遭遇和自己相同,而苏词中自己和周瑜的命运大相径庭。
七、总结。
1、作者由观景到怀古再到抒情,情是本词的落脚点。和英雄人物相比,自己不免有失落和悲观之情。那么,我们在现实中和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明确:遇到比自己强很多的人,我们通常会有以下想法:一是对钦佩别人,然后自信的发现自己的优点,不必把二者强行比较;二是以别人为榜样,奋起直追。但无论如何,作为风华正茂的学子,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我们一定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对自己悲观失望,因为我们脚下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更多。
2、作为苏轼,也不是长期沉浸于苦恼之中,他也学会了自我调节,《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八、作业。
复习《赤壁赋》,预习《定风波》,将作者同一时期的三篇作品进行比较。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篇11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争议问题,综述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坡仙”这篇传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旷达中暗蕴悲郁, 豪放中饱含苍凉, 着实称得上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自其问世以来, 人们围绕这首词所发生的争执可以说绵延不绝、热闹非凡。本文试对其中的“故垒”所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所指等争议问题研究情况, 作简要综述。
一、“故垒”
历来注释家对“故垒”所指何处都未言明, 仅解释为:“旧时营垒”。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如是。而张裕庚《“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则说得颇为具体, 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 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除此之外, 还有两种说法, 即“黄州城”和“黄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遗址”。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便认为只有“曾发生过激烈战争的邾城故址, 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炽和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黄州城, 而且从方位上来看, 赤壁位于黄州西北方, 而不是西边。至于女王城遗址, 赤壁位于其西南方, 亦不是西边, 且相距十余里。认为苏轼在东坡构思创作这首词, 并由《东坡八首诗》序及其第一首诗知, “东坡原来是‘故营地’, 苏轼把它称为‘废垒’。因此, 毫无疑义, ‘故垒’确实是指东坡。”
饶晓明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中对潘、刘两位先生对方位的精确要求不以为然, 觉得不论是“西北”, 还是“西南”, 都没有离开“西边”这个大方向, 并提出一个更综合的说法, 即“‘故垒’既应泛指‘邾城’ (或称‘女王城’、‘西阳城’) , 又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们对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 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成了赤壁之战发生地。如《辞海》1979年版“赤壁”条释云:“宋时苏轼游湖北黄冈赤鼻矶, 作有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误以为赤壁之战处。”潘良炽和刘孔伏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苏轼不识周郎赤壁, “仅是人云亦云而已”。虽然他贵为文豪, 学识渊博, 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 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第二种认为苏轼并没有搞错。如朱彧《萍洲可谈》“坡非不知自有赤壁, 故言‘人道是’者, 以明俗记尔”。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数, 只不过有的人以为作者用“人道是”“卖弄狡狯, 巧设疑词”, 有的人觉得“人道是”用得巧妙, 因为这样既可借地“怀古”, 又不会犯历史常识的错误。比如王灿和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就认为苏轼采用了“借地发挥”的手法, 即把黄冈赤壁作为怀古抚今的工具, “既不是‘误用’, 也不属‘错用’”。
苏轼《与范子丰书》云:“黄州少西, 山麓斗入江中, 石室如丹, 传云曹公败所, 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 苏轼显然知道所谓的黄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败所在存在争议, 只不过他未加考证而已。笔者认为, 说到底, 文学创作和编撰史书、地志不是一回事, 即便苏轼不知道“周郎赤壁”, 即便苏轼错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怀古》诗, 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须问何处, 东坡本是借山川。”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里说道:“东坡不过是‘借山川’来抒怀罢了, 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黄州, 无关紧要。”
三、小乔初嫁“了”
“小乔初嫁了”的“了”字属上还是属下?是否勘误?人们众说纷纭。周汝昌在为孙正刚《词学新解》所作序中, 从“念奴娇”这一词牌的“正格”角度考虑, 视将“了”字放在上句为笑谈, 认为应属下, 即读为“了雄姿英发”, 并将“了”释为“全然”。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提出如果把“了”意为“全然”, 就把它当作表范围的副词, 问题在于副词“了”不能修饰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 所以“了雄姿”压根就讲不通。但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却举出了一例, 和“了雄姿英发”一模一样, 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 了东风孤注。”对于和周汝昌类似的看法, 清代工词善曲的万树早在他编著的《词律》中就曾批评过:“更谓‘小乔’句, 必宜四字, 截‘了’字属下句乃合, 则宋人此处用上五下四者尤多, 不可枚举, 岂可谓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认为:“‘了’字上下皆不属, 应是凑字。”即“了”没什么意义, 苏轼凑个“了”字是为了满足词格的要求。王季思《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认为“了”字属上, 是语气词, 表示完成时态, 即“小乔初嫁了”意谓周瑜娶了小乔, 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认为不论“凑字”抑或“语气词”, “了”字都不表达实际的意义, 并“以为这大概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对“了”字的句读问题之所以会众说纷纭, 王崇明认为是由于乐谱的丧失, 人们只能依词谱的词格来判定造成的。加以词格的不确定, 有正格与别格的区别, 而且人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争议就在所难免。毛先舒说东坡《念奴娇》云“‘小乔初嫁了’, 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 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此意见比较折中, 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了”字的勘误问题, 人们有争议。认为其有误的, 以为当为“与”字或“正”字。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认为:“‘与’旧作‘了’, ‘嫁了’是嫁与他人也, 故改之。”即“小乔初嫁与, 雄姿英发”。对此观点, 近人郑文焯笑谓“此正是湘绮不解词格之证, 即以音调言, 亦哑凤也”。施蛰存也认为王闿运“好妄改字, 全不解宋人语”。郭沫若在《读诗札记四则·大江东去》中深为称许:“‘了’字, 王闿运校改为‘与’字, 至确。二字草书, 形极相近。”
至于认为“了”字当为“正”字的, 主要有洪静渊、叶圣陶和谢世魁等人。洪静渊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认为后人错写和误植“正”字为“了”字。即应为“小乔初嫁, 正雄姿英发”。叶圣陶先生赞同此看法, 觉得用“正”字, “句式与文意俱顺适”。谢世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中认为“了”字可能为“正”字误, 且属于笔下误。而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则认为不管从音、形、义哪个方面讲, “正”字误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静渊所采用的《苏东坡全集》为明代天启壬戌版梅庆生注本, 而现存最早的苏词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词》, 最早的苏词刻本是元代云间本《东坡乐府》, 在这两个本子中, 该句均为“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且此二本显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中认为明代梅本《苏东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 不足为据”。
四、“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所指为何人?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是指周公瑾, 比如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擅长词学的俞平伯;有的则认为指诸葛亮, 比如师从况周颐、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赏识的刘永济。主张前者的主要着眼于苏轼这首词专咏周瑜。如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认为苏轼既然写“周郎赤壁”, “则人物一人而已, 似不可横生枝节”。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认为词的下阕从“遥想”到“烟灭”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公瑾”便是这幅画的中心形象, “不容横生枝节, 又岔出一个诸葛亮来”。
主张“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重在强调“羽扇纶巾”的历史演变和词的写作艺术。“羽扇纶巾”作为一种服饰习俗, 在东汉时兴起, 虽然一开始并非诸葛亮专用, 但当他穿戴使用之后, 渐为其专有, 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对象。从创作角度看, 前面写“小乔初嫁”, 意在借小乔来烘托周瑜的风华正茂, 此处写“羽扇纶巾”, 意在借诸葛亮来彰显周瑜的胆识韬略。李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管见》认为“羽扇纶巾谈笑间”前省略了介词“与”, “羽扇纶巾”一句采用陪衬和烘托的手法, 艺术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周瑜只有与诸葛亮在谈笑间退敌取胜, 才能映衬出他的风雅闲散、举重若轻。笔者认为有了诸葛亮这么一个配角, 周公瑾这个主角的形象才愈发显得流光溢彩、气概非凡。
参考文献
[1]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J].文学评论, 1983 (6) .
[2]潘良炽, 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饶晓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J].作家, 2011 (10) .
[4]王灿, 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8 (4) .
[5]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J].乐山师专学报, 1988 (2) .
[6]谢世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J].黄淮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4 (2) .
[7]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J].西藏教育, 2012 (2) .
[8]彭秀模, 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4 (1) .
[9]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J].黑龙江财专学报, 1986 (2) .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篇12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正式 篇1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整个中职语文教学和三校生高考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本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学重点
1、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2、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
3、品味作品的语言并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教学方法
1、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2、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让学生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中体味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的豪放风格,同时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乌台诗案”入狱,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三)写作背景
1、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背景;
2、对苏轼兼容儒道释三家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苏轼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四)范读正音
1、学生自读一遍。
2、教师针对学生读错的个别字词和有些断句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3、录音范读一遍。(要求学生闭眼,屏气,静心感受词中的画面和意境)(五)文本赏析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名句欣赏”栏目来品味,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这一部分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A: 研读上阕并思考:
(1)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2)苏轼是如何描写眼前的赤壁景象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 B:研读下阕并思考:
(1)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宋 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广 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他在晚年曾用 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周瑜与苏轼的生平对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了---------------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从容儒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3)“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 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消极苍凉,难掩豪放旷达。)
(六)体会豪放词风。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七)知识总结
1、怀古诗词鉴赏方法:(1)弄清史实、典故。(2)寻找连接点,体悟感情。
(3)品味技巧手法: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烘托映衬
2、本词艺术特色: 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板书
作业
1、背诵全词,并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11-08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28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05-08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10-2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09-1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10-2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陈广生05-28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07-0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简录09-29
满江红?赤壁怀古阅读答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