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盘锦湿地

2024-07-04

美丽的盘锦湿地(共8篇)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1

盘锦市拥有芦苇湿地面积800平方公里, 是我国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最完整, 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又是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 享有“湿地之都”的美誉。从宏观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芦苇湿地的直接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 主要包括提供物质产品价值、旅游服务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

1. 芦苇资源价值

盘锦市芦苇湿地境内的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赵圈河苇场、辽滨苇场, 为造纸产业提供了2000多万吨的芦苇原料, 其中每年为辽宁振兴造纸纸业集团提供造纸生产原料———芦苇资源50万吨。促进了我国造纸业的持续发展, 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使盘锦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 渔业资源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鱼、虾、蟹资源丰富。根据2013年统计, 辽河三角洲湿地境内生产的鱼类资源22.08万吨, 其中淡水河蟹、鲫鱼、鲤鱼、鲢鱼、草鱼等鱼类资源9.67万吨, 生产带鱼、海蜇等海水鱼类资源11万吨, 生产梭鱼、鲈鱼等洄游鱼类资源1.41万吨, 实现产值超过42.47亿元。盘锦是我国第一河蟹市, 苇田河鱼河蟹是天然食品, 盘锦河蟹已经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 深受海内外的欢迎。

3. 旅游资源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境内的红海滩旅游生态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圣地。每年春季候鸟迁袭归来, 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鸟摄影;每年秋季, 火红的碱蓬, 浩瀚的苇海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游玩。2013年仅芦苇湿地实现旅游收入为68.24亿元。

4. 教育功能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是我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 是人们了解湿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活教材。同时, 我们面临保护盘锦湿地生态环境的形势相当严峻, 任务相当繁重, 是向人们宣传保护生态, 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的教育基地。

5. 科研功能价值

从建国初期的1954年开始, 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盘锦芦苇科学研究所, 2004年加挂了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58年来, 国家、省市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因此, 采取国际通用的方法计算, 按照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面积的平均科研价值382元/公顷和Cos吨anza等人对全球湿地科研功能价值8615/公顷 (即6888元/公顷) 平均值3635元/公顷作为计算参数。运用价格替代法计算, 盘锦芦苇湿地科研价值为2.91亿元。

二、芦苇湿地间接使用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 主要包括净化水质功能价值、汇碳功能价值、调节气候功能价值、栖息地功能价值、调洪蓄洪功能价值等。

1. 净化水质功能

辽河、大凌河、大辽河、锦盘河和绕阳河等21条河流, 从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汇集入海。经过我们科研部门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 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水、污水, 在芦苇湿地停留5~7天, 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硝化、反硝化、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 使停留5~7天, 污水的BOD、SS、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5.8%、93%、64.6%, 大肠菌去除率99.9%。同时, 具有稳定的除臭、脱磷效果, 铁、锰、铅、砷的含量全部降低, 为减轻海洋污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汇碳功能价值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 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每年生物量为75万吨, 其中芦苇茎秆产量50万吨, 芦苇落叶12.5万吨, 每年新生根状茎量8万吨, 翅碱蓬、香蒲等杂草类等4.5万吨。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 每生成1吨干物质需吸收1.63吨的CO2, 每年固定CO2量=75万吨×1.63=122.25万吨。采用成本250元/吨和国际通用的瑞典碳税150$/吨 (按2005年人民币汇率l:8计算, 折合人民币1200元) 平均值725元/吨作为碳税标准, 每年固碳价值为8.86亿元。

3. 调节气候功能价值

根据调查和实验结果表明, 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每年生物量为75万吨, 其中芦苇茎秆产量50万吨, 芦苇落叶12.5万吨。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 每生成1吨干物质, 释放O21.2吨, 每年释放氧气量=75万吨×1.2=90万吨, 放O2价值采用O2成本法352.93元/吨和工业制氧价格0.4元/千克的平均值376.5元/吨计算, 得到放O2价值为3.39亿元。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改善空气服务质量功能价值3.39亿元/年。

4. 栖息地功能价值

栖息地是指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迁徙、越冬场所的功能。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 为丹顶鹤、黑嘴鸥等鸟类资源, 提供了天然的食物、水源条件, 又是天然的栖息、繁殖地。采用国际通用的湿地面积生态系统价值2203.3元/公顷·年这一标准计算, 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面积8万公顷、翅碱蓬湿地面积3万公顷, 栖息地功能价值为2.42亿元。

5. 调洪蓄洪功能价值

盘锦芦苇湿地具有重要的调洪蓄洪能力。采用影子工程法计算调洪蓄洪能力为: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容纳洪水 (120万亩×666平方米×0.5平方米) 3.9亿立主米, 蓄水成本按照0.67元/立方米计算。因此, 盘锦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具有重要的调洪蓄洪能力价值2.67亿元。

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不断加强, 芦苇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加大, 这为我们盘锦芦苇湿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现芦苇湿地的价值最大化, 对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2

不可想象?的确,就在一年前,这片滩涂还充斥着刺眼的“伤口”。这里曾经盘络着8.4万亩养殖场,从空中俯瞰,一方方养殖场就像一块块突兀的疤痕。更为严重的是,不合理的盲目开发,已经让近海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尽管2008年以后,盘锦市便不再审批新的围海养殖用海,但已有养殖场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仍在加重污染,养殖业效益大幅降低,周边海域水产产量也急剧减少。”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忧心忡忡。

将8.4万亩养殖场全部收回,“退養还滩”!2015年5月,《盘锦市围海养殖滩涂收回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炉。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负责人介绍,3年内,盘锦将全面实施国内最大规模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通过建设海洋生态牧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彻底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

“退养还滩”,立说立行。中国海监盘锦支队辽河口大队大队长杨秀梅坦言:“截至目前,累计已退出水产养殖近2.2万亩,最大的一户退出1000多亩。合同到期的,及时终止合同;合同未到期的,不再续约。”

盘锦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3

一、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入海口, 共有3149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 是保存完好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被誉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在这片湿地中, 栖息着263种鸟类, 其中有丹顶鹤、大天鹅、黑嘴鸥、白鹭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鸟类36种。每年3、4月份是候鸟迁徙季节, 5月是鸟类繁殖观赏季节, 成群结队的各种鸟类在盘锦驻足停歇, 为盘锦这片“世界重要湿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盘锦湿地不仅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苇塘, 而且也是各种水禽候鸟的重要迁徒地。其中雁形目鸟类就有23种, 占该区水禽的22.6%。盘锦湿地雁形目鸟类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在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上既有其共同点, 也有其各自的差异。然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的大量开发, 盘锦市湿地出现一系列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亟需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盘锦湿地保护现状

1. 天然湿地面积剧减

随着近年来气候逐渐转暖, 以及人为的不合理行为, 如过度围垦、鱼塘开发、苇塘建设、稻田建设、以及石油开采和区域地下水超采等, 使湿地水资源补给减少、土壤和植被遭受破坏, 最终导致盘锦市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

2. 湿地环境恶化

由于接纳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退水, 湿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湿地功能呈明显退化趋势,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盘锦城市湿地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天然湿地遭受破坏后, 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大, 廊道效应弱化, 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尤其是珍稀水禽食物链减少、营巢条件恶化, 最终栖息地功能下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盘锦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正受到破坏, 表现在一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生物物种、生产量减少, 天然鱼类、水禽多样性降低, 捕猎种粪和产量下降等。

4. 生态经济结构欠佳

盘锦湿地保护区内以渔业、稻田养蟹为主, 并且有盐场和大量油田的开发。由于湿地保护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低, 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 产业升级和替代缓慢, 科技创新能力差, 从整体上看竞争力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自然资源耗损破坏、总体生态恶化、局部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逐渐显示出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系统所存在的这些诸多问题, 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较低、产业升级难度大、工业经济效益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 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产业结构。

三、盘锦湿地保护对策

1. 尽快制定盘锦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盘锦湿地作为亚洲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之一, 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 确保湿地资源的安全和发展。根据湿地资源保护的客观需要, 建立完善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区体系是在现实情况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法。通过建立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 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 这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2. 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 健全湿地资源管理与协调机构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政策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是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区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适合于当地实际的湿地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使盘锦湿地管理尽快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

近年来, 湿地资源缺乏统筹计划协调管理机构, 形成的是依据湿地权属, 实行行业部门多头管理或谁开发谁管理的局面, 这是造成湿地资源滥用和破坏的主要症结。要实现对湿地科学保护和统一管理, 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统筹湿地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 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以改变目前多头管理, 又多方不管的混乱局面, 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 保护资金统筹使用, 使盘锦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纳入正常轨道。

3. 加强湿地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

对湿地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 也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认识来源。湿地作为一个典型的生态景观, 在其保护、管理、利用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诸方面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同时, 湿地生态涉及面广以及专业性、学科综合性强, 因此, 应该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配合, 共同探索其理论和实践问题, 使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同时, 湿地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它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制定相应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长江口地区涉及湿地开发利用的重大政策、规划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应进行湿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研究, 对有关湿地开发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评价。

4. 加强缓冲区建设, 注重生物恢复

湿地自然保护区通常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3部分组成。鉴于盘锦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特点, 应加强缓冲区建设, 合理规划与管理, 将有条件的区域建造成以芦苇群落、菖蒲群落、香蒲群落为主要植被群落的园林湿地, 在满足局部生态环境需求、丰富湿地休憩、旅游等活动的同时, 还可逐步增加湿地面积, 对天然湿地的减少形成补偿效应, 实现真正有效地保护核心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已受损天然湿地的修复中, 首先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后续的破坏、干扰程度,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退耕还湿、还苇等补偿工作, 通过恢复湿地土壤及人工栽培原生植物群落等生物技术手段来逐步恢复湿地原生环境, 进而达到整体修复目的。

5. 适度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应用

根据盘锦湿地资源状况和区域经济特点, 工业和农业活动应实施向集约、持续、生态的战略转移。工业农业活动空间范围和资源开发强度要严格限制, 以有利于保护水禽及其栖息繁衍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为前提,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4

关键词:石油开发,湿地保护,措施

1 引言

盘锦市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渤海湾顶部, 由大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大清河等一系列河流形成的冲海积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带为海陆交界、淡咸水交汇处, 受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 复杂动力机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辽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的景观结构, 决定了其特殊的湿地生态功能, 包括蓄水调洪功能,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功能, 营养物的滞留、去除和转化功能, 削减海流、降解沉淀物的功能, 水质净化功能, 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站。

盘锦市自然资源丰富, 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市, 随着辽河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 给盘锦地方工业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沥青厂、化肥厂、乙烯工业公司等大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工业企业, 已成为盘锦工业的骨干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也给盘锦的湿地环境带来了影响。

2 石油工业的三废排放

2.1 工业废水排放

石油企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不高, 但石油类、挥发酚等有机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大, 污染物浓度高, 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十分必要。

2.2 工业废气排放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和二氧化硫, 对辽河三角洲大气影响的主导因素仍是油气田的开发, 如钻井废气、热采锅炉废气、油气集输过程中的烃类排放。

2.3 固体废弃物排放

与石油工矿企业有关的固体废弃物有3类:第1类是油气开发废渣, 包括废弃泥浆、落地原油和油岩渣;第2类是炼油及其石油化学工业废渣, 包括酸碱渣、催化剂及锅炉渣、粉煤灰;第3类是生活垃圾。

3 对湿地的影响分析

油田开发中对湿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散失的落地原油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湿地地表水体, 如沼泽、河流等, 对湿地造成污染。如油田开发对芦苇湿地的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油污染、油管破裂、泄漏原油及井喷等事故造成芦苇水体污染和产量质量的下降[1]。

在湿地中开发油田时, 根据油气田生产的需要, 通常会修建一些引水和排水渠, 还会在一些沼泽、低洼地带修建了站、库等地面设施, 这些设施会影响湿地的水文条件。造成天然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湿地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湿地能纳洪蓄水的面积也不断减少, 其蓄水调洪能力的不断下降, 从而造成湿地生态功能的转化。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 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

3.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由于受潮上带和潮间带湿地石油开发排污的影响, 潮上带动物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等、潮间带动物文蛤等和河口湾动物小黄鱼、梭鱼、对虾等数量、生产能力降低;由于湿地面积减少, 石油开发工程活动的影响, 适于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区域有减少的趋势。

3.2 对土壤的影响

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后, 将改变土壤结构, 减小孔隙度, 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微生物迅速生长, 使土壤氮、磷成分降低。油类通过植物吸收, 经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 影响牧畜及人体健康[2]。井场落地油在雨季将随雨水溢流进入附近土地, 而井喷油和输油管线破裂散发的油则直接污染土壤。湿地土壤受到石油污染不但使生物资源受到损失, 而且很可能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二次污染。

3.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钻井过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废钻井液, 其含有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指标包括CODcr、石油类、重金属 (Cr、Hg、Pb、Zn、As等) 、硫化物、挥发酚、盐 (尤其是氯化物) 、碱等[3]。

分布在稠油区块的注汽锅炉软化水系统排放的含盐污水中C1离子浓度可高达7 000mg/L以上, 这些含盐污水排入苇田, 加重了土壤的盐渍化, 使土壤板结, 影响芦苇生长, 部分地块甚至绝收。

3.4 对植物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 井场建设及配套设施修建过程中, 场地清理会清除地面植被的地上部分;地面挖掘破坏植被的地下部分;材料堆存会影响植被的生长;这3种生产活动造成了植物生产能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从而导致其环境功能的下降[4]。原油对植物的危害大部分是植物体表面覆盖, 以吸附为主。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烃类物质, 进入土壤的矿物油累积在籽粒、茎叶和根系中。辽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 对原油具有一定抗性, 即使芦苇根部附着一层油污, 其他下根茎仍能存活、生长, 第2年重新发新芽。而顶部新野受污染时, 生长缓慢, 产量下降, 品质劣化。苇田水质的好坏也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 湿地保护措施探讨

4.1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建立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

建立油田开发区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 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 研究和提供恢复退化湿地的示范模式与技术。在典型地区还应进行定期监测,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油气田开发活动的影响, 为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对于湿地的保护还应该加强对湿地情况的调查,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加强管理和监督。

4.2 采用先进的油田作业方式

在湿地进行油田作业时可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 减少对湿地的直接危害。如可采取丛井式、打斜井等技术。此外, 在候鸟迁徙期、珍稀鸟类孵化期必须降低噪音, 避免惊吓野生生物[5]。

4.3 制定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制定合理的湿地利用规划,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消除或减少油气田开发对湿地的污染。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并推广新的污染处理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 尽可能少向湿地排污染物。

4.4 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

尽量少占土地和水面, 做好钻井、作业后的地面植被恢复、建立物种保护档案库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6]。

参考文献

[1]张兴儒, 张士权.油气田开发建设与环境影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2]王久瑞.油田开发区域草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保护恢复对策[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2 (6) :36~37.

[3]顾涛, 张立, 孟德强.油气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昌吉州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 2003, 25 (1) :13~16.

[4]黄锦辉, 李群, 刘晓丽.河南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02, 21 (1) :74~79.

[5]刘一平, 郭绍辉, 王嘉麟.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及合理利用湿地问题[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4 (12) :16~18.

盘锦滨海芦苇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篇5

1 芦苇湿地资源利用

芦苇被誉为“第二森林”资源, 我国有十三个省均有分布, 但是在管理上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的水平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应对湿地有效利用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 芦苇湿地应走提高湿地经济产能实现复合型生产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1.1 科学管理, 实现湿地产能最大化

芦苇在国内市场求大于供,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生产潜力巨大, 潜在效益可观。目前芦苇生产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 其原因是杂草田和低产田所占比例大, 盘锦苇区杂草面积占30%以上, 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水利工程不配套, 灌排不畅;淡水资源得不到保证。二是湿地利用率不高, 湿地内存在大量的自然河道和沟渠, 没有利用好广阔的空间和水面进行鱼虾蟹的养殖, 有些散养户也是各行其政没有实现模式化, 集约化。

1.2 充分利用湿地资源, 建设新的生态经济链

滨海芦苇湿地生态环境, 是鱼虾蟹繁衍生息的集散地。水中的浮游生物是鱼虾蟹的天然饵料, 而且鱼虾蟹的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 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链。盘锦滨海芦苇湿地生态环境, 是商品蟹养殖的最佳场所, 中华绒螯蟹在我国有两个产地, 一是辽河口, 二是长江口。而盘锦滨海芦苇湿地就处在辽河入海口, 所以是中华绒鳌蟹养殖的最佳场所。经过研究每公顷芦苇湿地放养扣蟹15kg, 成本600元, 秋收获成蟹45kg, 销售收入1800元, 除成本每1hm2芦苇湿地增收1050元。

根据湿地环境的不同可分别养殖草虾和咸、淡水鱼类。经过研究每1hm2芦苇湿地放养梭鱼、鲈鱼苗1500条每条0.2元, 秋后收获商品鱼930kg, 每6.6元/kg销售收入6138元, 除成本每公顷芦苇湿地增收4500元。

1.3 利用湿地景观, 建设旅游观光景区

滨海芦苇湿地自然景观独特, 春夏秋三季, 苇海碧波, 万紫千红, 景色宜人, 湿地内栖息大量的鸟类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在滨海芦苇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几百种鸟类, 栖息的爬行动物几十种, 其中, 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十几种, 而且都是属于鸟类群落的典型代表种类。在芦苇湿地建设旅游观光区, 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苇海碧波秀丽的自然风光, 观赏到鱼蟹鸟等独特景观, 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护滨海芦苇湿地, 造福子孙后代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它在人类生活环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芦苇湿地的实质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 保护湿地的核心是提高湿地质量和保证湿地面积, 促进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1 抵制人为毁坏, 退耕还苇

在“以粮为纲”的时代, 相当数量的芦苇湿地被开垦成水田, 由于淡水资源不足, 水稻产量低成本高, 大部分被撂荒, 对撂荒的湿地应立即进行退耕还苇, 实现湿地的本来面貌。

2.2 实现科学育苇, 防止湿地萎缩

芦苇是喜水性禾本科植物, 多生长在退海滩涂上, 土壤含盐、含碱量高, 淡水资源缺乏, 依靠自然降雨已经不能满足芦苇的生长需要, 逐年退化的征兆已经凸显出来。因此, 要重视湿地产业, 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 在淡水资源上要广开门路、科学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真正付诸实施, 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及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 保护湿地资源, 提高湿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加强病虫草害预报及防治

近几年来, 蝗虫、蚜虫在滨海芦苇内时有发生, 同时达氏香蒲、粗脉苔草等杂草严重地危害芦苇的正常生长,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加大科学管理力度, 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防治体系, 做到群防群治。

2.4 实现良性循环, 控制湿地污染源

滨海芦苇湿地也是辽河油田矿区, 区域内星罗棋布的石油工业, 如果不加强对有毒污水的净化和管理, 一旦排入芦苇湿地, 不仅芦苇遭到污染, 对湿地内的鱼类、鸟类将是毁灭性的毁坏, 必须引起各采油部门和湿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污染。

2.5 保护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平衡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6

近几年来, 由于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 湿地土壤资源利用与破坏的矛盾日益突出, 芦苇湿地土壤在芦苇生产中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程度地出现土壤肥力下降、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沼泽化等诸多问题, 对芦苇湿地的生物生存与发展, 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直接威胁到芦苇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为因素的影响, 破坏了芦苇湿地的土壤结构

近年来, 芦苇湿地资源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需要, 人们加大了对芦苇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和不按科学规律的水产养殖, 严重破坏了芦苇湿地表面原有的土壤结构, 影响了芦苇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降低了芦苇湿地土壤在芦苇整体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既不利于芦苇生产, 也不利于生态经济循环发展, 另外, 大规模的建设开发使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二、芦苇湿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严重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盘锦市境内多条河流干枯断流,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逐年减少, 水利基础工程年久失修, 导致部分芦苇湿地, 长期处于缺水状态。矿化度高的地下水由毛管作用上升到土壤表层, 使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积累, 造成土壤板结, 形成盐渍化。而不能及时排水的芦苇湿地, 长期处于淹水状态, 在还原条件的作用下, 严重影响了芦苇湿地土壤的通气性, 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氧化二氮等有害气体, 使芦苇湿地的积水变质、发臭, 长期积水环境使芦苇湿地土壤逐渐沼泽化。

三、大量污水的流入, 芦苇湿地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随着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游城市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随河流排放到芦苇湿地中,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大大超过了芦苇湿地土壤的承受能力, 严重影响了土壤的pH值及胶体的带电性, 重金属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破坏了芦苇湿地微生物的群落平衡, 甚至严重影响了芦苇湿地中的动植物安全。辽河油田在生产过程中的漏油现象时有发生, 石油中含有的酚类、醚类等有机物质, 进入到土壤中影响了芦苇湿地土壤的通气性、透气性和结构性, 严重影响了芦苇的正常生长, 甚至导致芦苇死亡。

四、芦苇湿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芦苇湿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盘锦市芦苇湿地养分变化状况见表1。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人们过度开发利用芦苇湿地资源, 而相应的保护机制相对落后, 这种只利用不保护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只用地不养地的管理模式, 造成了湿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二是部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的承包户, 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芦苇收割后, 对芦苇湿地进行烧塘, 严重损失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烧塘后的芦苇湿地土壤, 地表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伴随着有机质含量的下降, 氮和磷的含量也随之下降。

摘要:芦苇湿地土壤作为土壤中的一个类型, 是外部环境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芦苇湿地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本文根据芦苇生产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盘锦芦苇湿地土壤随着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7

一、盘锦实施现代湿地农业的基本现状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近年来, 盘锦市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 在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湿地上, 通过科技推动、项目带动、品牌拉动、龙头牵动, 大力发展稻子、苇子、鸭子、蟹子等特色湿地农业产业, 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路子。

1. 稻子生产稳步增长

水稻是盘锦的传统农业,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 在盘锦的滨海盐碱荒地上引种水稻至今, 经过80年的发展建设, 盘锦水稻生产逐步实现了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战略。水稻亩产由过去的50千克, 增长到1264千克, 总产量达到104.6万吨, 连续8年获得水稻大丰收。

2. 苇子产量持续提高

盘锦拥有苇田面积800平方公里, 享有“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4年, 盘锦市的苇田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 年产芦苇3.5万吨, 现在已经发展到800平方公里, 每年生产芦苇50万吨。

3. 鸭子养殖迅猛发展

在盘锦生态养殖绿头野鸭、斑嘴野鸭、北京填鸭方兴未艾。2011年, 盘锦肉食鸭出栏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只, 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肉食鸭养殖集散地。中国500强企业、国内最大的禽肉产品供应商—山东六和集团已经登陆盘锦, 为盘锦“鸭子”养殖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 拉动了鸭绒产业的大发展。

4. 蟹子养殖不断扩大

盘锦是中华绒鳌蟹 (俗称河蟹) 的发祥地, 但是, 由于围海筑堤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堵塞了河水与海水交汇的通道, 使河蟹洄游通道受阻, 破坏了河蟹繁殖的生态环境, 造成河蟹的数量越来越少。2011年, 盘锦市建立养大蟹示范区30个, 分布18个场乡镇, 涌现河蟹养殖龙头企业5个, 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 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50万亩, 年产河蟹5.1万吨, 实现产值28亿元。

二、当前现代湿地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保持湿地农业产业较快发展, 对于实现“向海发展, 全面转型, 建设滨海新盘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 促进湿地农业持续发展, 既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 湿地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生态、绿色农产品占有率不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目前部分水稻生产、河蟹养殖的农民, 依然处于投入较低的劳动力、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追求数量, 忽视质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全市每年生产的生态、绿色大米的占有率较低, 大规格河蟹的生产数量较少, 不仅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还严重地影响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 湿地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建设现代湿地农业的要求仍有一定空间

湿地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 经费投入不足, 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的需要。

三、今后现代湿地农业的发展趋势

1. 坚持科技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湿地农业大发展

科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 引领、支撑现代湿地农业大发展。要紧紧围绕提高湿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

2.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湿地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湿地农业, 要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 湿地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 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创新为手段, 质量效益为目标, 调整优化湿地农业结构,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对稻子、苇子、鸭子、蟹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集中, 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设施集聚, 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3. 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

加大对湿地农业的投入力度, 是推动湿地农业稳定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加快水田、苇田水源工程建设, 加大辽河、绕阳河、丰屯河、大凌河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排灌干渠、桥涵闸站及时进行维修, 加大西水东调工程建设, 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满足稻子、蟹子、苇子、鸭子生产对水源的需要。加快建设一批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产品检疫、分级包装、存储批发、加工营销的市场体系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 要加大财政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 加大固定资产对发展湿地农业的投入, 加大湿地农业科技装备的投入。

摘要:文章回顾了湿地之都-盘锦, 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 努力打造湿地“四子”现代农业的基本现状, 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 提出了大力实施湿地“四子”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美丽的盘锦湿地 篇8

1 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遥感室“高分一号”卫星遥感监测数据, 通过2014—2015年相同区域芦苇面积对比分析, 并利用GPS定位技术和专业人员现场勘查, 研究盘锦辽河口湿地2014—2015年湿地芦苇面积变化, 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遥感监测结果

利用“高分一号”卫星2014—2015年相同时相遥感监测数据分析表明:2014年盘锦芦苇湿地监测面积为643km2, 2015年盘锦芦苇湿地监测面积为632 km2, 较2014年减少11 km2。经过GPS定位现场勘查发现, 盘山太平镇京沈高速两侧遥感图片中绿色面积减少地块主要是翻耕进行农业开发, 如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辽东湾新区荣滨镇鸭舌岛部分是变更用途成为建设用地、林地等;部分是由于干旱引起的植被演替, 已经由单一的优势种芦苇变成杂草与灌木丛生的荒地。

2.2 湿地芦苇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是气象、水文、人类活动干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苇田作为湿地的一种类型也不例外, 下面结合2014—2015年相同时相遥感监测数据、GPS定位技术和专业人员现场勘查情况对盘锦湿地芦苇分布面积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2.2.1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一直是影响湿地面积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部分非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量苇田逐步退化为不适宜芦苇生长的滩涂或生长参差不齐的旱地苇田。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人为将不适宜芦苇生长的地块暂时开发为人工稻田或者短期作为其他土地用途利用。利用MODIS和FY-3号卫星对盘锦芦苇湿地监测结果显示, 2008年盘锦芦苇湿地面积比2005年净增加34.94 km2, 湿地面积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羊圈子苇场中部、赵圈河苇场南部、辽滨苇场东部和东郭苇场南部等地, 这也是部分湿地面积变化无常的主要原因。

2.2.2 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导致持续的高温干旱, 致使地表水面积减少, 甚至发生枯水现象。以盘锦湿地为例, 2014年盘锦湿地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1.2℃;2015年年平均气温较历年值偏高0.8℃。2014年度降水总量为399.5 mm, 较历年降水总量平均值 (655.2 mm) 偏少255.7 mm。降水严重偏少的同时湿地地下水的p H值、盐碱度等芦苇生长的等微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了从边缘到水源中心的“扇形”面积变化。

2.2.3 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

一般来说, 在同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在生态景观结构中, 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大小适中、数量适宜、结构合理, 更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平衡发展;相反, 盘锦市芦苇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 生物种类结构单一, 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 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以碱蓬草为例, 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和中上游堵河, 淡水量减少使海水盐度升高, 从而引起了碱蓬草的大面积退化、死亡。苇田水质变化、干旱等不利条件都会引起苇田面积的逐渐减少, 这与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单一、稳定性较差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借助于相同时相的遥感数据、GPS定位技术, 结合野外实地勘察,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2015年盘锦芦苇湿地监测面积较2014年减少约11 km2。人类活动的干扰、盘锦地区气候的暖干化以及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盘锦湿地芦苇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鉴于芦苇湿地重要的经济与生态调节功能和芦苇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事实,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意义上保证湿地芦苇的生态需水才是减缓芦苇湿地退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WHIGHAM D F.Ecolog 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 restoration, creation and assessment[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9, 31 (40) :31-40.

[2]杨红生, 邢军武.试论我国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24 (1) :47-51.

[3]MUSACCHIO L R.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ocess for wetland, waterfow I, and farm land conserv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56:142-147.

[4]傅国斌, 李克让.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 2001, 20 (1) :120-128.

[5]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 (6) :666-672.

上一篇:集体改革下一篇:非线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