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2024-09-29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精选9篇)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1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特点

及是否有确定的温度等方面的区别;

(3)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会识别图像。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不同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感知不同物质熔化、凝固的条件和温度特点,进而让学生归纳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能领会图像的物理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突破方法: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认识;利用图想法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教具准备】

铁架台、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钟表、海波粉末、石蜡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进行新课 启发式教学法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1

(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2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 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学生讨论并回答)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学生操作、实验)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的练习1、2、3有能力的同学加做4 【板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定义:熔化 凝固 熔点 凝固点

2、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图像:

4、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2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无法确定 酒精灯对烧杯底( )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3

教材分析:

《雨说》是郑愁予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味感情。

2、了解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学重点:

1、理解“笑”的内涵。

2、体会“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朗读体会、联想想象、模仿写作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出示目标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身在海外却仍关注中国内地。历经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四、听雨声窸窣

1、听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纠正字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2)指导学生朗读:

(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显示主旨)。

2、有感情地朗读,用心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1)雨说了什么?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雨说的内容。雨说了他来的目的:(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了他来的心情:(温声细语)

雨说了他来的希望:(亲近你们、别将我抗拒)雨说了他来的地方:(很遥远)雨说了他来的任务:(教你们勇敢地笑)雨说了他的最终归宿:(来了就不再回去)

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五、触雨丝温润

(挑选你最拿手的章节朗读,深入感知课文)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象征了什么?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3、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本诗写于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诗中突出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雨”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拓深了“雨”这个形象的深层含义,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六、品雨意缠绵

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3、“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

总结: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利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七、小结:

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八、作业:

1、积累写雨诗句。

2、选取一种自然景物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九、板书设计: 雨说 拟人 探访四月的大地

教你们勇敢地笑

爱的使者

祝福儿童 祝福中国

课后反思: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教学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教学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学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教学化学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六、教学媒体: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镊子、镁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 新课 引 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想知道以下问题吗? 1.为什么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中不同的物质? 2.为什么各种物质都有不同的性质? 3.各种物质是怎样组成和形成的? 对老师提出 的问题充满 好奇

通过给学生设疑的方式,让学 生对 下面 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 新 课 讲 授 环节一:检查预习案

课前让学生写预习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看看他们在哪方面有疑惑,针对同学们疑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解惑。环节二:探究化学改变世界

先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出与化学制品有关的例子。

介绍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化学在功能材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提问]你能将下列材料按一定的分类方式分成两类吗? 展示预习成 果

小组交流、讨论,踊跃 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化学 并简要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归纳] [牛刀小试] 用“幸运抽签”的方式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简要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踊跃发言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环节三:什么是化学?

[展示图片]1.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如雪花、水、冰糖、钻石等

2.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研究空气的组成、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等 3.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烟花的燃放、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等 4.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如用半导体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合成胰岛素等 [提问]刚才我们列举了那么多化学的研究方向,那那位同 学可以给化学下个定义呢?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 能力 环节三:探究神奇的化学变化 表演两个“小魔术”

1、折纸

2、纸燃烧

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 理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化学变化的特征有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通过 讨论 初步 学习如何 分析问 题,同时 活跃 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 极 哪些?阅读课本小组内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是。5.小试牛刀(1)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5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2.欣赏西湖美景,培养审美情趣。3.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师生共同回答。2.训练朗读能力,交流欣赏体会。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西湖一 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最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大家想一想宋朝著名诗词作者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什么?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一)明确目标

整体把握全文,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重点学习西湖一。(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棹、岚、勒、突兀、相次、歌吹、艳冶、染翠、设色、夕春、受用、目酣神醉、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2.看大屏幕出示的西湖风景,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西湖一》直抒灵性,写出了西湖迷人的景色及自己的心境。《西湖二》作者以清丽 明快之笔,描绘出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与朱司理》)“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羽翼皆胶,动转不得”(同上)备尝“人间恶趣”(《与丘长孺》),因此又羡慕陶潜“归去来兮”,决心“掷却乌纱,作世间大自在人”(《与李本建》)。于是自万历二十四年起连上《去吴七续》,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的贺怡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西湖一》又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它为西湖媚人的风光写照传神,宛若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2.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入昭庆”?(思考后回答)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⑦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五)布置作业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常识中已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回答: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二、学习新课:

1、固体的熔化。(1)概念与问题。

师: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预)

生1:见过。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生3: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师: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预)

生1:物质既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生2: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师:你能用以上结论分析课本图4—1所示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吗?(预)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一下。(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②注意: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③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

观察并思考: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思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3)作图并分析。

①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面三刀个轴的指向圾示时间和温度,硫代硫酸钠从35,松香从60开始计时,温度坐标上每小格代表2,时间“0”表示时间的起点,在加热过程中,每一时刻都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在图像上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②图像分析(4)比较与交流。

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硫代硫酸钠与松香熔化时的异同点。(5)归纳与应用。

①通过实验对比、图像分析,得出结论。

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③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记住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④知识应用及反馈: a、讨论“真金不怕火炼”是否十分准确?爱迪生为什么选钨丝做电灯的灯丝? B、做课本第125页练习1、2、3

2、物质的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通过熔化的规律和图像,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达到对知识的迁移。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总结: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规律: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四、作业:

完成《作业本》与《同步练习》(4.1)

板书设计:

4.1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设计鲁教版 篇7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

教材由“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我的成长”和“创新实践平台”五个模块组成。确立生活主题单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机整合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以多元、多层次活动设计引领教学。按照“情境探究―提供价值标准、方向引导―案例启发的路子,把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价值判断(明理),注重行为指导。

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第一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国家)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根据初中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说明正确认识交往对人的作用,积极发展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正确对待生活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四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享有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一个“爱”字为情感主线,从爱家庭上升到爱国家,从与父母平等沟通到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生活层面的扩展和探究视野的扩大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把爱家和爱国统编在一个单元中,有利于学生情感上的自然升华,拉近个人与国家的情感距离,避免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容易出现的空洞说教。

本单元由“故事引导”模块《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九》、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和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组成。同时设置了“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模块,不同模块围绕着教育学生爱家庭、爱国家这一主题,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由权威服从到自主内化的转变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富有实效、深入人心的“爱”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单元以爱小家 家庭 和爱大家 国家 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与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能力

1.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2.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

知识

1.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3.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我爱你,中国”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7课时授完。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一个项目――家,温馨的港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明确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过程与方法 在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过程中,用体验法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搜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会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问的深厚感情,学会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本框的教学重点。“爱家”是本框的教育主题,对家的爱不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爱家’’就是爱父母、爱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学生恰恰缺乏孝心和孝行,需要大力引导和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心怀感恩之情,身体孝敬之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又何谈尊重他人?一个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担负起报效祖国的重担呢?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对重难点的分析,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思路,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温暖。如情境创设、阅读讨论、自主探究以及讲读等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导入语: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岁月流逝,光阴似箭,渐渐地,父母脸上失去了脸颊上的润泽,换来了儿女的长大及其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充满爱意的叮咛,在有些儿女眼里却成了恼人的唠叨,幸福的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认识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桥,让自己的家爱意融融,温馨永驻呢?

第一课的学习会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从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一课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 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情境活动一: 见教材P3-4页图片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或让学生展示反映自己家庭温馨场景的照片

写一写:看到这组图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美妙词汇:

说一说: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讲述: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家庭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那些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生活得温馨和幸福。

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读一读: 见教材P4页材料

教师朗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歌词,从中体会感受作者对家的无比眷恋和热爱。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情境活动一:大增的故事 见教材P5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想一想: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 谈一谈: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教师讲述: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板书。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面对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该怎么做呢? 2 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情境活动二:真情回报 见教材P6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自重儿子对母亲真挚的爱 想一想: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讲的要具体

教师讲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相关链接: 见教材P7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妈妈你洗脚 见教材P7页 说一说:图中的事例告诉我们了什么?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好品德,自觉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

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那些词句是对我们提出的孝敬父母的要求。

板书: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孝敬父母,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教师讲述:孝敬父母对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其中尊重是基本态度,热爱是情感基础,回报是行动体现。

议一议: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孝敬父母 见教材P8页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下列栏目 父母

时,我会:。

父母在工

时,我会:。

父母

时,我会:。

父母给

我提

时,我会:。

生活

中,我还

做到:。

相关链接: 见教材P8页材料 教师讲述: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自觉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三 达标演练

1、快过年了,婷婷帮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她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郑浩经常帮妈妈做饭,还夸夸妈妈的烧菜手艺;李钢的爸爸是个清洁工人,他帮爸爸打扫卫生,让爸爸早点回家;年夜饭家里做了大虾,吃饭时董雷先夹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上述事例说明

A.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B.孝敬父母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C.只要学习好,就是孝敬父母 D.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就是孝敬父母

2、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山在远处巍峨是指

A.父亲对子女不抚养 B.父亲对子女不教育

C.父亲对子女没有爱 D.父亲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

3、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

A.有条件的 B.随父母离婚而免除 C.有偿的 D.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

4、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2.不忘父母养育恩

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 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反思:

五 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写出来。

2、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请列举2―3件事。我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三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二个项目――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影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在创设的情景中找到影响沟通的原因,在相互讨论中通过同伴互助捷到合适的沟通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水平不高,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而引导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主动与父母平等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造成子女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全面析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精心准备的。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找到与父母沟通的好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材料:王娜在日记里写道:“上初中后,我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像疏远了许多。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和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问我的学习情况。自己也想对他们说心里话,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道,让爸爸妈妈很不高兴,影响了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所以心里特别烦,也恨自己笨。

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过与王娜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近年来,某市心理咨询中心对近百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感到很难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还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要解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了解、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板书标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 讲授新课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了解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障碍,学会与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不良呢?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议一议: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P9页正文――4段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 按教材P9――10页讲述,板书要点。1 自我心理因素――逆反心理

相关链接――逆反心理 见教材P10页链接材料

逆反心理的表现: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造成我们与父母难以沟通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距。板书

子女与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面的差距

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就能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情境活动二: 见教材P11页材料

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同学的妈妈的做法呢?下面的解决办法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找个时间,认真地和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的是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尊重母亲的荔枝态度。

※自己的的妈妈、就让她看呗!没必要小题大做。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对母亲的宽容理解,却有一味顺从的倾向,没有体现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

※和妈妈尽力抗争,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青少年的独立、自尊,但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和尊重。

※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我的办

法是:。

教师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沟通方法,会有不同的沟通结果。沟通的效果好与坏,与沟通方法是否恰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沟通,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或遵循一定的沟通原则。

※与父母沟通应遵循的原则 沟通的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 想一想:教材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与父母沟通时应遵循的原则? 1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

理解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谅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才能消除抵触情绪,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

怎样理解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唠叨”,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多余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其次,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体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要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切之情;最后,要理解父母也有烦恼,知道他们也需要向子女倾诉,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话不能像父母说呢?又有什么想法不能和父母谈呢?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尊重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前提,也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到尊重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尊重父母,就要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与父母交谈时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作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的态度。

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与父母沟通仅有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与父母沟通都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①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等情况②虚心听取父母的批评建议

③主动和父母聊聊天④创造机会和父母开展一些活动 情境活动三: 见教材P12页图文材料

说一说:漫画中的中学生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父母沟通的? 议一议:我们怎样才能与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 相关链接: 见教材P13页链接材料 探究讨论: 见教材P13页上材料 我的高招:。

我的困惑:。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1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2 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1 理解父母。2 尊重父母。3 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反思:

三 达标训练

1、学琴六年了,李丽恨透了所有的乐器。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为反感。以致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之类的话都心生厌恶,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总之,李丽反感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如果李丽的做法继续下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无法吸纳有益的建议 B.影响与父母沟通 C.经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D.能培养她的独立性

2、暑假到了,同学约我一起骑自行车外出到郊区游玩。这样既锻炼身体,又能开阔眼界,但是不知父母是否同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管父母同意不同意,坚决去 B.向父母撒谎,回来再说实话,免得他们不同意

辽宁省盘锦市九年级物理上册 10.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鲁教版 篇8

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备考资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认识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实验结果得到不同物体的熔化规律,并能以此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并认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能通过熔化温度变化曲线图区分晶体非晶体,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难点】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设计实验并能正确、准确操作实验仪器。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以及凝固规律。对于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所展示的几张图片,展示的都是我们常见的物体。同学们都知道,冰雪是水的另一种形态。自然界中的物质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那么同学们谁能举例说说,是哪三种状态,处于这三种状态的物体又有哪些?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再看一下接下来的几张图片,可以看到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外一个状态。各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熔化,那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温度怎样变化?今天的课程将告诉我们各种物体的熔化以及凝固规律,我们来学习一下《熔化与凝固》。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分组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情况。出示实验装置,并对装置做简单介绍。让同学们思考实验过程。

2.介绍“水浴法”,以及本实验为什么用水浴法来加热。介绍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3.分组进行实验,在开始实验前先要求同学们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同学们在温度升至40℃时开始记录,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熔化后继续观察三分钟。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4.实验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直观的结果,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5.比较不同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再分析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6.固体物质分类: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提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7.凝固时晶体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同样没有固定的凝固点。与熔化时不断吸热相反,物体凝固时在不断的放热。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释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科学道理。环节四:小结作业

下雪后,经常能看到人们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人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师资格《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

考生在备考广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考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篇9

《熔化和凝固》

本章教材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内容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熔化和凝固又是本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由于本节内容规律较多,又有探究实验,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搞好本节课的教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如下: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为了能方便地搞好本课的探究实验,我把海波的熔化实验改为冰的熔化。事先在学校商店的冰箱中放置适量的水,结成冰后,在课前取出,用锤子击碎,放入试管中进行实验。

本课成功之处:

1.把海波改为冰后,成本低,熔化时不需要加热,用常温下的水即可。

2.方便、安全。实验时无明火,不需要加热,只需计时、测定温度即可。

3.能方便地分组实验,材料来源广泛,数量多。

4.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教学直观化。

本课不足之处:

1.实验耗时长,极大程度上占用了课堂时间。

2.把冰击碎后,温度能很快地升到0。C,不易测量出固体升温的过程。

上一篇:初中生寒假安排计划下一篇:路基工程考试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