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语言(共9篇)
美丽的语言 篇1
白衣天使是谁?大家都知道, 那就是护士, 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语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现代护理模式中, 护士美好的语言能促使掌握患者生理心理存在的种种矛盾和要求, 促进整体护理的落实,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表现出护士品德文化素养美。因此掌握和使用美丽的语言至关重要。
1 重要性
1.1 语言美, 是指交际中言语得体, 文雅。
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 是情感的温度计。对护理工作者而言, 美的语言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而且对人的行为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1]。使用优雅亲切的话语能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 使人的情感得到依托, 使用不良的语言可以刺激人愤怒、紧张、恐惧、悲观等消极反应, 因此, 优美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友爱、协调的桥梁, 在预防疾病促进疾病痊愈康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因素。
1.2 医院是人流量较多的场所, 护士是医院的主人, 护士的语言具有治疗性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具有信号作用, 是可变的, 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影响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护理人员本身, 使自己始终处于心境愉快的状态, 随时给患者以开朗、豁达、友好的亲切感。通过自身的情绪感染患者, 使其感到愉快、振奋。比如, 接班后来到病房, 首先微笑着向患者问候一声:"大家好!"虽是这简单的3个字, 却在短时间内拉近了我们与患者间的距离, 使患者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能使患者安定情绪, 受到鼓励,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康复。在全国各个城市各大小医院都已将"请""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多原谅"等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俗语说得好:"谦恭平人怒"。
2 规范性
2.1 一般的礼貌用语当一个人被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医院, 总是处
于郁郁不安的心理状态中, 尤其是那些有实际困难的患者更是如此。在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里, 他们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关怀和体贴。我们所说的每句话, 为患者所做的每件事, 都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安慰, 同时对疾病的康复也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护士对待每位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该态度热情, 语言有礼貌, 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将我们的亲切与友好传达给他们, 诚恳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使其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恐惧感, 让家属安心, 放心。由于护理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 称呼病人时必须以全名开头, 再加上"女士"、"先生"、"小姐"或长者的称呼, 如大妈、大伯等, 在进行治疗护理时, 一定要称呼病人的全名尊称, 以做到既尊重病人又防止在治疗中发生差错的双重目的。
2.2 护患沟通时的语言使用安慰性的语言;
当一个人患病后, 感情变得非常脆弱, 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特别敏感, 他们的隐私不愿让其他人知道。因此与他们交谈时, 一定要掌握尺度, 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谈心是预防患者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从语言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及要求, 并尽力给于关心和帮助。使用解释性语言;护士在进行操作治疗中, 偶尔会发生差错或失误, 如不小心弄脏了病人的床单或私人用品, 此时将如何解释取得谅解及原谅就变得十分重要;当患者向你咨询药物作用时, 你的言语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些语言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能使病人安心、放心。使用鼓励性语言;在整个临床护理过程中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语言始终是十分敏感的, 护理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 从内心深处发出对病人的关心。使用科学性语言;护士进行的整个临床护理都是具有着科学性质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中必须掌握和使用科学性语言, 保证我们言语的真实性、可信性。
3 语言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身体的健康不仅需要药物、手术等传统医学手段维持, 需要心理的解脱和情绪的转移。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 护士的语言对患者的心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 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 还要有相当程度的语言技巧。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语言是心理服务的重要武器, 是打开患者心灵之窗的钥匙, 是当代护士的完美体现, 开展优质的心理护理活动, 不断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重视语言修养, 掌握各个护理环节的语言应用技巧, 还应具备优良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心理品质, 健全的人格。"言为心声", 只有心灵美, 才会有语言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学、伦理学的学习, 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以护士应有的社会形象来严格要求自己, 用美的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让患者心中充满生机, 早日康复, 只有这样才撑得起白衣天使这顶神圣的白帽, 才能把天使的一生用圣洁来谱写。
美丽的语言 篇2
那是二年级的一个下午,当我得知才有八十一分时,我的泪水一涌而出,泪腺破裂似的,小敏九十八,菁儿九十九,连布布都有九十二分。当时才几岁,考个低分我都心塞。
当我捧着画册边哭边无精打采地翻看时,菁儿过来,用小手擦拭着我的脸,微笑地看着我说:“涵涵,怎么啦?”现在看来,她的嘴似乎被上帝吻过,声音甜甜的。
“我……语文小测只考了八,八十,八十一……”那时是二年级,我嘟着嘴,小声说,似乎怕被小菁嘲笑。话音一落,一片寂静,天似蒙上了一层纱,有一丝淡雅清香拂过。
本以为菁儿会大笑说:“哈!哈哈哈哈!你,你真差,不配和我玩!”谁知,她凑过来说:“我才考了七十三分,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 我一顿,不对,菁儿,她不是九十九吗?我心头一阵波动,这,难道她,我心头一噎,似乎卡了块巨石,卡在心头。
过后,经过菁的位置,我一看她的卷子,工整的试卷中上方,红笔写着九十九分,我回忆那句“我才考了七十三……”心头一阵难受,难道她……
中文是那么美丽的语言 篇3
从上世纪50年代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起,我就一直很想到中国来生活。
在那个年代,牛津中文系教的还是文言文,教材都是文言文写的古代典籍。所以我们中文系学生读的是孔子、庄子、老子的作品,以及《春秋》、《左传》、《史记》、《唐诗三百首》和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时期的古诗。我很幸运,在当时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老师——著名红学家吴世昌,他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和我的同学一直想学习白话文,但苦于没有机会。当时我们读过的仅有两部白话文作品,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胡适的一篇文章。
毕业之后,我获得了到中国留学的奖学金,但却因为历史原因无法成行。此后,我在牛津大学和巴黎第七大学执教中文和中国文化,前后共40年。其间尽管我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并数次被中国社科院邀请访问中国,但从来没能在中国“生活”——一直到我两年半前退休移居中国。
现代中文过于迎合外国语法
到了中国之后,我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今天的中文跟我读书时学的中文相比,演变得实在太多了!有的时候,年轻人讲的普通话在我听来完全像是一门外语,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
两年来,每听到别人说“早上好”,我都觉得很怪异。“早上好”应该是“Good Moming”的原文照译,但听起来显得那么不自然。我学中文的时候,只用这么精练的一个字:“早!”在我看来,这,才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中文。
到处使用后缀“们”,也是现代中文过于迎合外国语法的例子。从前的中文里,“们”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老舍和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中,就很少使用这个字。“人们”显得很累赘,使用“人家”或“人”再加上一个“都”字,在我看来是更加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
或许这是一个“代沟”带来的问题,因为语言总是在不断演进的,而我这辈的人看到变化总会怅然若失。就像我经常看到英国的年轻人不正确使用“whether/if”,“might/may”和“will/shall”一样。我们无法阻止变化的发生,但我们应该让后辈知道,语言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的学生在我说“结账”的时候,总是会纠正我应该说“买单”。但他们并不知道,我其实并不是学究,只是想坚持说一种我认为无论从视觉和听觉上都非常美丽的语言。
我的“必读书单”
是的,中文是那样美丽的一门语言,无论是字型结构还是发音。我对中国书法作品百看不厌,听到漂亮的普通话总是满心舒畅。而我尤其喜爱的,是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它像法语一样,特别适合唱歌和吟诗。
因此,我想跟中国的读者分享自己四十余年的中国文化研究中,认为永远值得一读的典籍,特别希望中国的年轻人把它们加入自己的必读书单。
哲学方面:《道德经》、《庄子·内篇》、《论语》、《孟子·告子》。其中《道德经》、《庄子》和《论语》应该是必读的书目。这些作品文风各异,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语言学上的美感,而道家的典籍尤为诗意。
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是史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叙事极为引人入胜。特别是其中的《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商君列传》、《伍子胥列传》、《刺客列传》。这是因为,《史记》中英雄人物的品格是中国文化的人格支柱。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知己”一说是来源于《史记》中愿为知交的主人而献身的豫让?
儒学方面:张载《正蒙》、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朱熹《大学章句》。这几本书读起来比较累,但是对于了解儒学的演进非常有帮助。
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
美丽的语言 篇4
1. 比喻式结尾。
如《包装糖果的绚纸》:“世界是颗糖果, 有绚纸来包装它, 无论它是什么味道, 看起来很美, 都忍不住去品尝。风景就是那绚纸, 用你的眼睛去欣赏那整张美美的绚纸, 去发现美吧!”再如《家》:“家是什么?落叶说, 家是土壤;潮水说, 家是海岸;夕阳说, 家是天涯;归燕说, 家是鸟巢;我说, 家是游子们日思夜想的天堂, 是我们的心灵港湾。”
这两篇习作, 把风景比作绚纸, 把世界比作糖果, 把家比作土壤、海岸、天涯、鸟巢、天堂、心灵港湾, 使文章形象生动, 增加文采, 使话题意义显豁, 直观易懂。
2. 疑问式 (含反问式或设问式) 结尾。
如反问式:“诚实+信任+站在别人立场为别人着想, 这就是我所教给你的友人课程, 一共三节, 一共三点, 掌握了, 就能让朋友眼中的你更美好, 是个好朋友。你记住了吗?” (《友人课程》) 如设问式:“一段永久的温暖, 定格成永恒。我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去保留。怎能不美哉?暖了心的美。” (《暖了心的美》)
这两篇习作最后以反问或设问结束, 启示人们进行思考, 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就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 曲虽终但余音缭绕, 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3. 反复式结尾。
如《和同学们在一起》:“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怕艰苦奋斗;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缺欢笑;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再孤独。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的青春五彩缤纷。”再如《美丽的心》:“笔直的大道上, 有风儿在与我赛跑;人生的大道上, 有美丽的心与我同行。啊!美丽的心!美丽的心!”
这两篇习作的结尾“和同学们在一起”、“美丽的心”的反复吟咏, 使语言铿锵美丽, 震人心魄, 收到奇佳效果。
4. 后记式结尾。
后记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经过、感触, 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问题, 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如《有朋友, 真的不一样》后记:“朋友, 你是阳光, 缺少了你, 我的绽放不再有芬芳;朋友, 你是翅膀, 缺少了你, 我的飞翔不再有力量。有朋友, 真的不一样!”又如《青春的脚步》后记:“青春的脚步急切而又深远, 我紧紧追寻着那青春无悔的脚步。”
这两篇习作的“后记”均是画龙点睛之笔, 骤然提高思想性和哲理性, 提高文章的档次, 使文章锦上添花, 增光添彩!
5. 排比式结尾。
如《和朋友在一起》:“岁月如歌, 朋友是最悦耳的音符;生活如画, 朋友是那最绚丽的色彩;人生如一杯咖啡, 朋友就是那纯白的牛奶和甜蜜的白糖。我的朋友们, 我爱你们, 我愿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如《追寻》:“长河仍在奔腾, 历史的浪花一浪接一浪;经典仍在汇聚, 永久的经典常驻人们心间;我们仍在追寻, 追寻那历史的闪烁, 经典的结晶, 感受那别样的美好。”再如《在这个不寻常的秋天里》:“我用一颗炽心感染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寂寥;我用一片枯叶勾勒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单调;我用一首诗歌赞美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朴实。秋天因道德升华而不寻常了。秋天很美很美。”
这三篇习作运用排比修辞作结, 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 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加强语气, 增加语势, 又使读者获得语言的美的享受。
6. 抒情式结尾。
如《愿这爱之花永不凋谢》:“愿这爱之花绽放在世界每个角落, 永不凋谢!”又如《读书真好》:“读一本有内涵的书, 读一本有诗意的书, 读一本有色彩的书……无论读了怎样的书, 遇见过多么独具一格的作者, 我说:读书真好!”
这两篇习作均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 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 号召式结尾。
如《爱在战争的天空下》:“战争可以摧残人的身体, 却消灭不了人的精神, 消灭不了人性和尊严和‘爱’的力量。让我们以最纯真的心与源自心的最美好的‘爱’去面对一切战争, 那么前进的道路将是和平的阳光大道。”
这篇习作作者最后发出号召, 呼吁人们勇敢去爱, 坚信爱能铸造和平的阳光大道, 这样的结尾鼓动性强,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8. 引用式结尾。
如引用名言《我的良师益友》:“书籍一步步引领着我不断进步,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头悬梁, 锥刺骨’, 宋濂毫不懈怠地抄书了。书籍, 既是我的良师, 亦是我的益友。”又如《不要在冬天里砍树》:“树的凋零并非死亡, 只是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已, 就像那句‘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引用古诗句《你就是一道风景》:“‘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道风景构成了‘英雄’这幅画卷。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
这三篇习作结尾之时, 巧妙引用高尔基、雪莱、赵翼的名言, 既体现作者的丰厚积累, 又扮靓文章结尾, 容易博得读者的好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文章增色不少。
9. 标题式结尾。
如《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为了父亲的手不再衰老, 为了父亲的手不再痛苦。我要用心付出, 用爱来回报, 用我的小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紧紧握住父亲的手。”
这篇习作用自身的标题作结尾, 巧妙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 如同开水加蜜, 芳醇久远。
1 0. 总结式结尾。
如《独上高楼》:“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不管付出有多么艰难, 是自己的理想就不懈追求, 追求自由, 追求崇高, 追求尊严, 挣脱时代的束缚, 抛开他人的劝阻, 独上高楼, 欣赏属于自己的一片景色!”如《品竹》:“竹它告诉我即使一个人爬得再高也不能骄傲, 虚怀若谷是人生的境界;竹它告诉我不要为生命的逝去而哭泣, 因为它曾经为这世界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竹, 吾一生之挚友良师也。”
这两篇习作的结尾都做到总结了上文内容, 使读者了然于胸, 在赞叹作者精辟的人生感悟之余, 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丰富了文章的底蕴。
1 1. 人言式结尾。
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结束全文。如《分享》:“妈妈, 我知道了, 分享就是在朋友伤心痛苦时, 为了赶走那些消极情绪, 而把自己的积极情绪送进朋友心里, 让他获得和我一样的好心情。”
这篇习作用主人公自己的话, 以声传情, 生动形象, 揭示了分享的主题。
1 2. 写景式结尾。
如《午后阳光》:“窗外, 午后的阳光依旧把小道照得亮堂堂。只是在他眼里,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暖很暖。”又如《红润的木棉花》:“春天来了, 木棉花真的开了。啊, 有一个快乐、坚强、健康的女孩在春天里诞生。”再如《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纯洁的天空包容着整个大地, 远山青翠高大。鸟儿在树上和鸣, 风吹过树叶发出‘哗哗’地声响, 树影在地上摇曳。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让我们每一个人, 都去享受小男孩爱花的美丽。”
这三篇习作结尾均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 分别通过午后的阳光来衬托享受父爱的温暖, 通过木棉花开衬托女孩的快乐、坚强、健康, 通过春景的漂亮衬托男孩心灵的美丽, 将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既照应主旨, 又显得情韵深厚。
中班语言 美丽的花树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小动物无意中打扮大树的惊喜心情。
2、在角色表演中,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不同动物的行为。
活动重难点:
在角色表演中,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不同动物的行为。
活动准备:
教室事先画好的无色大树、自制小鸟、小兔子、小松鼠图片及脚印~~ 悠扬的音乐、挂图
活动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好朋友来做客
教师事先把无色大树贴在黑板上,手拿调色盘。
教师:大树下有一块调色盘,上面有很多美丽的颜色。三个好朋友都要经过这个调色盘到大树家去做客,你猜猜它们看到后会怎么做呢?
1、它是谁?它会怎么做呢?
引导幼儿说出小鸟在调色盘上走了一圈,飞到大树上走来走去。
引导幼儿说出小兔子在调色盘上打了一个滚,到大树上蹭来蹭去。
引导幼儿说出小松鼠摇着尾巴跳了几下,跳到大树上
教师分别示范作画,将动物的脚印及动作后的效果显示在大树上。
2、这棵大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二、大树变花树
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播放音乐。
教师与幼儿互动:
1、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是谁把大树变成了美丽的花树?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挂图
2、他们是怎么把大树变成花树的?
小鸟(小兔子、小松鼠)在调色盘上做了什么动作?幼儿学一学。大树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学一学小鸟(小兔子、小松鼠)的动作。
3、学一学小画家的动作
帮助幼儿理解动物踩、蹭、跳等三种动作
4、小动物看到自己把大树打扮成开满“花朵:的“花树”,它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觉得它们像个画家吗?
三、我来演一演
幼儿自由选择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小鸟、小兔子、小松鼠。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 篇6
早晨起来,照例打扫办公室卫生。正在拖地的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正静静地站在走廊里用澄澈的目光注视着我。一个9岁的小女孩,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这是一个前几天我在联欢会刚刚记住的名字——小月。记住她并不是她表演节目有多精彩,其实她根本没有参加表演。当时她在观众席上坐在我旁边,也许我的表演、或许我的煽情、或许我的真情流露感染了这个孩子,孩子侧着身子对我说:“校长,如果一个很聪明的人,因为不努力学习被落下了,后来,她又想努力学习,能追上吗?”我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我给她讲了苏洵27岁才开始读书,后来成为大家的故事。从孩子充满自信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的话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并嘱咐她以后有什么困惑来找我,她爽快地答应了。
昨天检查各班同唱《感恩歌》时,走进四年三班,看到这个孩子,我微笑着用眼神暗示她校长记住你了,认识你了,并给她一个鼓励的手势,竖起大拇指。
这些,可能都是这个孩子起那么大早来到我办公室找我的原因。听到我叫出她的名字,孩子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叽叽喳喳地和我叙谈起来。其实,聪明的你哪里知道,记住你,还有个原因是我曾经认识另外一个小月。
我:“孩子,你愿意读书吗?”
小月:“愿意。”接下来孩子的话让我潸然泪下。
“校长,我发现你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你愿意和我们聊天,你和别处的校长不一样,你不是那样威严。”
“孩子,你这是对我最好的评价。”我哽咽了,再也无法继续我们的谈话。
这是一个9岁的孩子,这是一个我刚刚认识两天的孩子,这是一个我也才和她聊过一次天、只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和手势的孩子。
试想: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多么少、多么低。孩子的那颗心,那么纯洁的童心就都给了你。返校时孩子们潮水般向我涌来,放下那个抱起这个。离开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家长的埋怨,师生的人心思迁,让我背负着愧疚。以往的付出我欣慰,大家的高度评价我内疚、自责。朋友们说:“我就不知你是怎么把师生关系处到这种程度的。”亲人说:“你‘收买了大家的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神圣”。
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坚强,让泪水不会第二十三次流下来?我学不会这种坚强,也不要这种坚强!爱我的学生从微笑做起,从俯下身子坐起。
美丽的语言 篇7
一、把握词句, 重点理解
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 对于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 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 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 优美词句,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地逐词逐句地分析。
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 第一件事、第二件事都多次提到了“租借地”。对于什么是“租借地”, “租借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伯父不让少年周恩来去那儿玩……学生们 (包括当时的周恩来) 都是不理解的。教学中, 品析“租借地”就显得特别重要。什么叫“租”?生活中跟别人“租”东西要付什么? (租金) , 土地也可以租借给别的国家吗?他们的“租”与现实中的有何不同……通过品析, 我们不仅认识并记住了“租”字, 而且更借此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对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再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四段时, 我是这样安排的: (1) 边读课文便画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 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抢”“夺”“插”“举”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初步体会班长的机智勇敢。 (2) 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猛”和“磨盘大的”两个词语用得好, 因为他们不仅写出了班长的动作很迅速, 而且显示了他对敌人的仇恨。 (3)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砸”换成“扔”“投”“掷”等词, 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 就这样较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深入文本, 品词析句
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 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有选择地具体地深入文本, 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品味词句的方法很多, 在面对不同的品析对象时, 方法是不同的。具体地说, 包括通过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关键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情感。一般可以从“四个品”入手:
(一) 品文题中的关键词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关键词, 常常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如《诚实的孩子》一文, 赞扬列宁做错了事, 敢于主动承认的诚实行为;《富饶的西沙群岛》赞美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骄傲的孔雀》批评孔雀“骄傲得连自己也看不起”的可笑行动。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 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题中的“爱”字, 洋溢着作者的情感, 统领全文, 又意味深长。教师在布置预习时, 可紧扣课题提问:“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了解杨梅的可爱之处, 从而初步体会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夺”等。有的课文, 关键词“文眼”隐藏在文章中, 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挖掘, 潜心涵咏, 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 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 再跳出具体词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 品文中的中心句
如执教《赵州桥》一课, 在学习第3 自然段时, 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 结合书上插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 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 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 千姿百态, 大有一触即活之势。通过阅读欣赏, 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 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 品词句的色彩美
尽管这一类词句的意思较浅显, 但它往往通过明朗的勾勒, 把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因素鲜明地表达出来。像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中积累的语句时, 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夏天的燥热一下子减去了许多……”当即有学生纠正“不是一下子, 而是仿佛一下子”。这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绝好机会, 于是, 我作了以下引导:“仿佛”在这儿是什么意思?“仿佛”这个词可不可以不要?去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很积极:“不行!” “去掉了的话意思就是燥热真的一下子减去了, 但并不是这样的, 那只是作者的一种感觉!”——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这里的爬山虎与别处的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这些爬山虎的?应该怎么读?在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抽丝剥茧的环环相扣的提问, 我很高兴地感觉到学生们已经领会了句子的意思, 品味了语言的准确、生动, 体会了句子表达的情感, 学会了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这个教学过程使语言文字训练跃然纸上, 不仅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词义, 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概括性的语言尽量使其内容具体化, 才能使学生不至于囫囵吞枣, 切实提高阅读效果。
(四) 品文中精彩处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课文第2 自然段时, 对于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的刻画, 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素描勾勒, 寥寥几句, 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文本中出现的如此经典、精彩的语段, 我先引领学生欣赏画面, 反复诵读感悟, 然后需要精心挑选如此有价值的“空白点”及时训练。例:“作者眼中的威尼斯小艇样子如____, 如____, 又如____。你心中的威尼斯小艇又是怎样的呢?用一句精彩的感悟批注在课题后面, 请用上破折号。”发言的例文举例, 例文1—李玮博同学:威尼斯的小艇很长, 又窄又深,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一条水蛇, 在纵横交错的河道里敏捷地游动着;例文2—李益城同学:威尼斯小艇仿佛挂在天边的优雅的新月, 两头微微翘起, 犹如一位淑女轻轻提起的裙摆。
这样采用正相关的迁移形式, 观察同一种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心中呈现的小艇的样子迥异而妙趣横生。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 引发学生思维触角的碰撞, 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五) 品词句的特指性
这一类词句所包含着的情感因素比较含蓄, 学生不易理解。但“事贵详, 情贵隐”, 情感含蓄, 给读者留有咀嚼、玩味的余地。引导学生读出“弦外有音”, 可使学生印象更深。又如教学《“红领巾”真好》, 我先让孩子们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红领巾, 经过思考, 学生领悟了:这里谁就是“红领巾”, 并自始至终贯穿全文, 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红领巾, 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再从文本角度看, 只有学生很好地解读了“小鸟”之后, 才能从“小鸟”这个侧面真正感悟到“‘红领巾’真好!”。
(六) 品文中的情感基点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 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 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 还是分析, 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来的, 每一篇课文都反映和表达了一种精神和情感。从文章风格而言, 老舍的《母鸡》与《猫》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 一个是把老舍对小动物的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是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学会欣赏《桂林山水》的奇、秀、险才能感受到它“甲天下”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 并结合课文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 精神的升华。
总之, 语言文字的“运用”, 立足于“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也不是在老师的灌输中就会, 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地学会,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综合性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用, 灵活地用, 在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在“综合”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摘要: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 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 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加强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词析句,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董兰生, 杨德科.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09 (5) .
[2]孟强.以语言文字为支点, 实现美丽转身——《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及反思[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6) .
美丽的语言 篇8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文教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看来教师的教学语言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说什么
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说话,对于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话说好,达到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教师而言就更难了。经常能听到很多教师埋怨说,往往一个问题、一道题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次,口水都说干了,但是学生们还是不理解,有的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这就留给我们一个反思,到底教师该说些什么?是该多说还是少说呢?
以语文老师为例,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特点,特别天真,特别活泼,喜欢追逐打闹。语文老师特别指出:“下课文明活动,文明游戏,切记不可追逐打闹!”孩子们异口同声都说“好”!但是往往等你走后,就会有孩子把你刚才说的话抛之脑后,此时有些老师在气愤之余,会不由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讲了都没有用呢?”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开导,用真心去引导,所以适当地多说几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感染他们,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有经验的老师还会配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使孩子更能领会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什么时候该少说呢?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通常发现,说多了,他们反而听不进去,而且慢慢地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想跟你对着干,此时教师说再多效果也不明显。少说并不代表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就要注意方法,说到点上,说到他的心坎上,让他心服口服才是努力的方向。
二、怎么说
到底怎么说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语言艺术。
何为语言艺术呢?所谓语言艺术,即语言通过形象地反映事物,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说简单点,就是教师用最恰当生动、最合适的语言让学生乐于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你的意思,理解、掌握传递的知识。
1.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经常能够在草坪中发现这样的标语“爱护绿化,请勿践踏”,短短的标语警示人们不要践踏草坪,可是往往有些人看见了却当没看见一样,视若无睹。而后不少草坪中出现了这样的标语“小草微微笑,给我把手招,请你绕道行,让我快长高”,活泼亲切的语言,连小朋友一看都能牢牢记住。可见,语言表达时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体现在课堂中就不能不提到朗读了。就好比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小鹰学飞》这一课,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进行了三次学飞,每一次小鹰与老鹰之间都有一些对话,第三次的对话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读好它对于文本的揭示,对于学生的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生毛遂自荐,首当其冲,读了起来“这次,我……总算……会……飞了吧?”其他学生评价,有点平实,有些学生甚至皱起了眉头,展开了思考。“同学们注意省略号了吗?”学生茅塞顿开,“同学们有爬楼梯的经历吗?当你爬完很多很多的楼梯后,开口讲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生一起再次尝试,加上喘气,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成,开心地笑了。
原来朗读时不同的语气能够起到如此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如何表达,引导,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把文章读得更准确,更生动。
2.语言表达的亲切、和善
走进孩子的内心,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如果您的学生对您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我相信作为教师他是伤心的,是失败的。课堂上,一句鼓励,一句赞成,一句肯定,亲切地说一声“你真棒”,温柔地摸一摸学生的头,都能让学生高兴好一阵,都能使教师和学生变得更加亲近。
以文本对话,用心去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升华、拓展。“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学生满面愁容地坐下了,等到下一题,他会的,可是他本想举起的手却退缩了。“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这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围绕,最终他都没有举起他的手。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究其原因,老师的那句严厉的话语恐怕难以推卸责任。如果当时老师能亲切地跟他说:“没关系,坐下再好好想一想,你很棒,离答案已经非常接近了,对于这么积极举手的学生老师非常喜欢!”相信听到如此亲切和善的评价,学生下次举手肯定不会有诸多犹豫。亲切地对待您的学生,他是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他。
3.语言表达的节奏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控制好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起伏,要做到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控制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呢?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会昏昏欲睡而缺乏兴趣。中小学生每节课的最佳状态,仅有二十几分钟,其余时间稍不留意,学生就会“走神”。而抑扬顿挫,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够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集中。
一堂好课将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上好一堂好课语言的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艺术又何止我上述说的几点呢,还有更多更好的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我们必将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
紧扣语言 感悟“美丽” 篇9
【我的解读】
如果训教材和跳水、体操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属于“长文”范畴里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文本。首先,难在文章的体裁上——散文“形散”的特点拎清教学主线造成了障碍,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其次,难在文本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上——这篇文章抓住“美丽”这一主题,写了居里夫人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实现自己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然而,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文中谈到的科学精神、人生意义,是有困难的。
这篇长文切入口在哪儿呢?从主题入手?如何紧扣“美丽”,深入感悟?“美丽”散落在文本的四处,纵有巧手也难串珠。从语言特色入手?文章虽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它们为人物形象的凸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本文属节选,筛选后的语言还难以承担起以一点带动全篇的任务。
在反复研讨文本后,我们发现文章伊始,居里夫人的形象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即“‘形’字开头”。紧接着有了一些事情的叙述,发现镭射线、提炼镭等,即“以事写形”。其间还有许多亦情亦理的描述。全文将形、事、理穿插交错使用,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美丽”的含义。
发现了文本表达方式的这一特点,教学的“路径”清晰了:在赏形、明事、事理中悟美丽;教学难点的突破法有了:借助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富含“哲理”的语言,深刻感悟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人生意义”。
整体感知环节,我们以“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一问,引导学生将散落在文本各处的“美丽”寻找出来,然后从“形、事、理”三个角度整理学生发现的“美丽”。这样,散文隐秘的结构亦十分明晰地展现出来了。
研读感悟环节,从赏形入手,抓住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围绕一个训练点:借助事例,读懂道理,感悟人物形象展开教学。
除了关于“人生意义”的阐述,这篇文章不乏深刻的哲理,凝聚着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在细化“点”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语言特点,掌握了阅读方法,此后,放手主学生运用方法——借助事例,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自读自悟文中的哲理。这一放手,达到了“短教长效”的目的,学生运用方法,读懂文本,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我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明晰文本结构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丽,教师相机归类小结:
A类:居里夫人“形象”美。(板书:形)
B类:具体“事例”表现美。(板书:事)
C类: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升华美。(板书:理)
3.归纳写法特色:将“形、事、理”有机结合,交错运用。
二、遵循“文法”,体会精神美丽
1.赏“形象”之美。出示描写“形象”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她的美?重点理解“坚定”“淡泊”,牵引出具体事例:提炼镭、捐奖金、赠奖章……
2.明“事例”之美。学生自由读“提炼镭”的事例片段。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悟。重点理解“烟熏火燎”。①根据四字偏旁揣摩词意。②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词意。③结合具体语境升华理解。④配乐引读事例片段。⑤小结事例中体现的居里夫人的精神之美——坚毅的科学精神。
3.“事”“理”结合悟“精神”之美
(1)关于科学精神的描写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还有体现。默读这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再作上批注。
(2)指导运用“借助事例,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一法,重点研读句子:玛丽性格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①自读句子,画出难理解处。
②联系事例,理解“伟大自然发现”和“人生意义”。
(3)联系下文,升华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出示句子: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②想象在诸多成就取得的过程中,居里夫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③引读该排比句。
④小结:将“事”和“理”结合起来阅读,我们再次读懂了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
三、运用方法,感悟人格魅力
1.运用“借助事例,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理解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语。
(课件出示: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夫人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2.汇报交流各自的理解。
3.小结:这是普通人身上没有的,这是一种伟大人格!
阅读一篇篇课文,一次次与学生分享阅读的收获,我感受到的是祖国语言的丰富。除此之外,我们文本的语言还具有准确美、节奏美、隐喻美、情趣美、意象美、个性美。
【美丽的语言】推荐阅读:
大班语言活动:美丽的服装12-24
教学生用心品味语言的“美丽”06-28
初一语文《让语言更美丽》评课稿05-15
美丽中国的美丽住宅10-20
美丽的秋天 美丽的东山公园06-27
美丽的深圳,美丽的红树林300字作文05-14
美丽的七夕祝福语 美丽的七夕祝福短信09-08
美丽的阳城07-18
千年的美丽10-15
美丽的开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