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埔(通用5篇)
美丽的大埔 篇1
1 基本情况
大埔境内生物物种非常丰富, 成份复杂。植被种类据初步调查有155科748种。其中, 蕨类植物有18科62种, 裸子植物有4科4种, 被子植物133科682种。以杉科、松科、樟科、壳斗科、茶科、蔷薇科、大戟科、木兰科、竹科、禾本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等植物较为常见。主要林木有马尾松、杉、木荷、黎蒴、青岗栎、午香樟、檫木、油桐、油茶、赤椽、红椎、南岭栲、孔雀豆及毛竹、青皮竹等。马尾松、杉、木荷等是大埔县主要的建群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树种有观光木、伯乐树、粘木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白桂木。
2 存在问题
(1) 林地生产力低。 (2) 树种结构不合理。 (3) 森林灾害发生频繁。 (4) 乱砍滥伐严重。 (5) 造林质量差。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 真抓实干, 发展林业生产
(1) 封山育林, 发展资源。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 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快, 效果好的重要手段。通过封山育林, 加速恢复植被, 增加复盖面积, 减少土壤蒸发, 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通过封山育林, 使自然林或人工林进行演替和更新, 逐渐形成以常绿阔叶树为主体, 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稳定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封山育林, 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力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级, 是投入低、见效快的措施。为此, 尽快将城镇、公路、铁路干线及水库等第一重山约6.53万hm2, 实行全封, 早日成为绿色的通道, 绿色的村庄, 绿色的城。
(2) 营造阔叶林, 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种一般根系庞大, 能固定土壤。它易落叶腐烂, 能增加土壤腐殖质, 增加氮、磷、钾, 使土壤表土厚, 空隙度高, 所以, 涵养水份也多。其次阔叶林林冠是复层结构, 叶片大枝叶分布密, 郁闭度高, 有利于降雨截流, 减少雨对地面的直接冲刷, 减少水土流失。阔叶林进入中龄林后, 树木种子掉到地面, 自然更新为幼树, 所以, 阔叶林林份多是异龄林, 树龄长, 结构复杂。因此, 本地区特别要注重发展乡土阔叶树种, 乡土树种是地带性森林组成树种, 经长期考验,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树种可采用木荷、樟树、檫树、红锥、黎蒴等进行混交造林。
(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管理、利用、恢复的自然资源的基地。它是天然“资源库”和天然“基因库”, 也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宝库。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 是我省东北门部仅有的保留较完整的亚热带阔叶林。这对于保护珍稀动植物, 保存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改善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 要对丰溪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当前的重点工作就是对该保护区的植物、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详细普查, 建立档案资料, 制订出具体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方案,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以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让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灿烂。
3.2 依托资源, 综合开发, 促进林业发展
3.2.1 发展林下经济, 增加林农收入。
目前, 大埔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5466.67hm2, 并且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发展林下经济要合理布局, 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 拓宽林间种植, 因地制宜, 宜养则养, 宜种则种。据调查情况来看, 搞林下养殖是短期收入的最好途径。在郁闭的林下饲养鸡、鹅、鸭等, 放养的禽类吃食各种昆虫,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而且, 所产生的粪便为林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 促进林木生长, 形成了一条生物产业链。在毛竹林下, 可以大量种植蜂窝草、金银花。在林区还可发展养牛、养羊, 利用丰富的花源养蜂。
3.2.2 建立三大基地, 拓宽经济门路。
(1) 建立毛竹林基地。 (2) 建立油茶基地。 (3) 建立生态旅游业基地。
从资源的分布来看, 可分别建立丰溪、飞天马、西岩山、英雅五指峰、韩江河畔等为森林生态旅游基地。例如, 建立丰溪旅游基地。丰溪林场于1984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群山挺立, 森林密布, 举目一望, 莽莽林海, 令人陶醉。丰溪自然保护区不但是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王国, 又集中了山地旅游的美妙佳景, 并与神话故事巧妙结合, 形成了一种自然景观与意境融为一体的艺术美。通过游览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竹林, 观看气势磅礴的青山瀑布, 登上海拔1229m的雅子岽观看霞光万丈的日出, 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 从而使游人感悟到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从而人人成为爱绿、护绿的卫士。
3.3 严格执法, 狠抓三防, 保护森林资源
3.3.1 抓森林防火。
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要坚持森林“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的方针,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宣传森林防火意义, 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防火制度。加强野外火源的巡查, 发现一宗处理一宗, 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3.3.2 抓乱砍滥伐的案件处理。
几年来, 乱砍滥伐和批少砍多的毁林案件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林区秩序。为此, 森林公安必须重拳出击,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案件, 为林区群众提供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3.3.3 抓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害, 对森林的危害极大。前几年, 丰溪林场的七里溪坪华毛竹林受到黄脊竹蝗的侵袭, 很快蔓延到邻近管理区的竹林, 面积达800hm2。为减少损失, 各镇场必须建立虫情测报网, 以便做到及时发现虫情,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及时控制虫害的蔓延和危害。
大埔老促会的老区情怀 篇2
大埔县老促会成立于1991年。20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较好地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桥梁作用。他们结合老区实际,着力帮助解决老区人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受到大埔老区人民的广泛赞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埔县老促会一直把调查研究作为发挥自身作用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对边远山区、老区一直未能解决的行路难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促使路难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老区大都是山区,长期以来,路难行是老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困扰。”谈起老区公路建设,刘维彬会长告诉记者,县老促会深入到该县的12个镇场共17次组织调研,发现有51个老区村因道路不通或路难行,直接影响了当地老区经济发展和老区群众收入。老促会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08-2009年,大埔县掀起了加快老区村道硬底化公路建设高潮。为加快进度,刘维彬会长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带着副会长杨彬兴和张浩烈等5位理事会成员,多次深入到该县西河老区镇、水祝老区行政村、三河老区镇小坑、源坑老区自然村,湖寮镇高道、大麻镇中兰老区行政村,调查乡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情况,并写出调研报告,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全年促成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192.2公里。
此外,县老促会还对该县行政老区村址“延伸路”“断头路”作了调查研究。据调查,该县行政村“延伸路”分布在4个镇580条(段)里程1555.6公里,受益老区人口5.36万人。该县镇与镇之间的“断头路”分布在11个镇53条(段)里程292.75公里,受益老区人口12.27万人,该县“断头路”中的跨县“出口路”分布在3个镇12条(段)里程81.5公里,受益老区人口6830人。此调查报告及时上报给省老区办和省老促会。省老促会当年就下拨10万元给百侯、高陂二镇大坑、福缘老区自然村修建乡道共6公里,较好地解决两个老区自然村长期存在的路难行问题,使老区自然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县老促会在调研中还了解到枫朗镇有三个二战时期的行政村中有39个老区自然村,全长共有18公里仍未通公路,他们及时向县委汇报。由于资金落实有一定困难,刘维彬会长主动与时任县委书记张远方联系,争取承包工程的刘老板支持,垫付120万元,将此路开通,解决了当地群众交通问题。
高陂镇五加輋龟子地属二战时期老区村庄,全村有21户136人,水田50多亩,山地500多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路不通,老区群众年人均收入不到2300元。2009年冬,老促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6万元,支持五加輋龟子地修路,有效地解决了当地行路难问题。当地村民也筹集了5.2万元,开通龟子地连接五加輋村道3.2公里自然村道。路通财通,当地村民根据高山土质和气候特点,大力发展种植茶叶和蜜柚、香蕉等经济作物,收入大为增加,为致富奔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群众们都称脚下的水泥路为“致富路”“翻身路”“小康路”。
高陂镇古西村下芹湖自然村是二战时期的革命老区,也是李明光烈士的故居。2010年县老促会了解到该村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老区群众生产生活资料仍用肩担手提时,及时向省老促会打报告申请立项,2011年争取到省老促会支持,拨给该村5万元,开通3公里村道。“外出干部张坤水,看到家乡的路通了,主动放弃了在深圳经商的计划,回到家乡,在自己的责任山上开垦土地,种上红肉蜜柚30多亩,以及种植茶树和其他果树各10多亩。”县老区办副主任、县老促会秘书长连国良告诉记者,张坤水的行动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目前已有3户贫困户在自己的责任山上种上长短期经济作物。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当地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茶阳镇高乾甜祝老区,四面都是高山密林,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由于道路不通,山高路陡,直接影响到这个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改善。当地群众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油盐”的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村中的农副产品因难以外运,产值极低。望着村民们期待的目光,倾听着村民们强烈的呼唤,县老促会的老同志下决心要改变老区群众交通落后面貌。他们和县老区办一起,争取上级拨款10万多元,为甜祝老区开通了一条简易的乡村道路,缓解了当地交通不便的困难。路通后,不仅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们将山里的土特产毛竹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或者加工成竹制品销往各地,收入大大增加,迅速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如今该村3户村民买了农用小卡车,11户对住房进行了翻新改造,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们高兴地说:“老促会的同志真是老区人民的贴心人!”
据统计,近年来,大埔全县共完成老区公路硬底化1127.3公里,总投资3.38亿元,补助5600万元,194个老区行政村全面完成公路硬底化任务,成为梅州市最早完成的一个县。同时,县老促会还促使14个老区自然村村道实现了硬底化,全长59公里,共投入资金50多万元。
几年前,大埔县村村相连的还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不通,人难行。如今,面对坦途连万家,大埔老区群众形象地说:“交通便捷了,脑袋瓜才灵活,只有路通、车通,才有人通、财通。”
“县老促会坚持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支持老区建设,为老区发展尽心尽力、四处奔波,他们帮助老区人民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无私精神令人感动。”大埔县委办副主任黄更亮说,老促会老同志的老区情也感染了许多在职领导干部。但刘维彬会长认为,大埔老区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老促会作为老区建设的义工,还须继续努力,促进大埔老区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篇3
一、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施省人大议案,全县文化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遗留问题较多。
(一)遗留问题还较多
部分镇级新扩建文化站因市、县、镇三级承担的建设资金拖欠而无法进行室内装修;大部分文化站因人员、经费问题制约,难以开展正常的活动。戏剧走下坡路,观众断层。观众断层是阻碍发展大埔广东汉剧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文艺走向多元化,年轻一代逐步对我们自身的特色文化品牌逐渐疏远,没有切实树立起传承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建设的观念。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拔尖人才。目前虽有本单位以及部分业余爱好者在维持着广东汉剧及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发展目标、专业的角度相比,依然还存着较大的差距。拔尖人才,编导和重要行当相对缺乏。
(二)发展还很不平衡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镇文化站文化工作滞后,每年年终考核处于后进。整个文化队伍业务素质较低,骨干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科学的用人机制无法形成。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回原藉就业的还不多,特别是少得可怜的一线技术人员,即使回来的也还有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
(三)文化事业专项经费缺乏
如文艺创作、文艺下乡、文物保护等经费难以列入县财政预算,因此,开展文化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不足造成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导致文化市场范围狭窄,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要求。
(四)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来推动大埔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埔是人文秀区,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名史、名居众多,为促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部门只推出了花萼楼、泰安楼、张弼士故居、孙中山纪念堂等文化文物景点。
二、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各级党政领导对文化工作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没有建立新型的科学的用人机制,进人不当,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考核、晋升、辞退的新机制还无法执行。
(二)文化体制性障碍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难以实行。比如:县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因受经费不足制约,以及用人机制的束缚,无法有大的发展;镇文化站活动经济成为两不管、两难管,县文广新局无法争取县财政列入预算,镇政府又因财政困难而不能解决。
(三)经费制约成为“瓶颈”
因经费不足造成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导致文化市场范围狭窄,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要求。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经费与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远达不到省人大的要求,经费问题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大埔县是贫困山区县,经济发展缓慢,县、镇两级财政困难加上不少单位、企业经费困难,虽然改革开放,面貌有所改观,但因经济基础总量小、底子薄、造成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
(四)文化市场整顿力度不够
文化政策难以落实,大埔县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网吧及书刊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组织专业队伍,对网吧市场存在的无证经营、变相经营和违规经营的现象和书刊市场的无证经营,销售非法出版物等社会反映强烈热点问题进行了清查、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经营户,整肃了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也取得了一些的效益,但离大埔县社会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还有差距。
三、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为完成文化事业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
1. 实行政事分开。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要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成为干事、创业上的完全法人单位。镇级文化站的建制归属各镇人民政府,镇文化站只在业务上接受县文广新局的指导。大埔县汉剧团转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属事业一类拨款单位,然后和市场相结合,逐渐成为文化产业。
2. 建立新型的人才机制。
首先是要严把进人关,通过用人单位严格考核后聘用。其次是建立在岗人员业务培训、考核、晋升和辞退的新机制,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实行择优评聘。
(二)弘扬客家文化,打造人文品牌
1. 挖掘、整理、创新展示民间艺术。茶阳镇在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基础上,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花环龙之乡。我县又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汉乐之乡,使大埔拥有了花环龙和广东汉这两项知名品牌。继续做好“广东汉剧”“鲤鱼灯”“仔狮灯”“黑蛟灯”“五鬼弄金狮”一个地方戏剧,四个民间舞蹈申报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工作,从而形成大埔民间艺术系列知名品牌。
2. 发挥大埔人文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大埔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大埔丰富的名人、名居、名史、名产的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好客家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三)挖掘整合资源,建立文化网络
1. 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创作、公共图书阅览、文化市场、城镇文化广场活动等网络。
以十四个镇文化站和社区居委会为网点,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并以此为基点,向村落文化、家庭文化延伸,从而形成全县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2. 运用文艺展演的形式,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同时,县文广新局会同县委宣传部贯彻好上级精神,坚持搞好文艺下乡活动。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
(四)运用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1.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
发展和壮大传媒业、旅游业、出版业、美术王艺业、艺术培训业等,形成以县城为龙头,镇、场为骨干的社会文化产业群。
2.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强做大成为支柱性的文化产业。
利用大埔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把大埔的汉剧、汉乐、花环龙、鲤鱼灯、仔狮灯等民间艺术推介到东南亚、港、澳、台等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拓展海外演出市场。
大埔革命斗争简史 篇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和中共中央交通局大埔中站,使大埔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埔一度成为华南地区、闽粤赣边区的指挥中心,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中共华南分局等机关均设在大埔;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队也在大埔成立。
“八一”南昌起义军、红四军、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等数以千计的忠骨永远留在了大埔;亦有数以千计的大埔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1925年春,进步青年赖释然在汕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农讲所学习后,被派回大埔任农运特派员。他在高陂仰文小学组织教师联合会,发展党员,成立大埔第一个党支部。这也是梅州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党组织。
大埔党团组织建立后,加强了国共合作,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大埔工农学生运动的开展,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大埔地方党组织在党的“八·七”会议及“六大”精神指引下,领导工农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暴动。“八一”南昌起义军在大埔进行史学专家称为“扼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军。存蓄革命种,共举井冈旗”的三河坝战役。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撤离大埔时,留下黄让三、李井泉、张华丁、李西亭、李友涛等数十名伤病员,充实大埔革命力量。11月,中共潮梅特委负责人郭瘦真在桃源郭氏学校召开大埔、梅县、丰顺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后,中共大埔县部委改为大埔县委。此后,中共大埔县委领导工农武装举行系列暴动,在大埔创建了埔西、埔南、埔东、埔北四个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10月,朱德等率领红四军游击粤东北,在大埔县进行虎市之战。1930年1月1日,大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夏,成立大埔县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是年夏秋间,大埔苏区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断,划归闽西苏区领导。9月后,闽西苏区逐渐扩大为闽粤赣根据地。是年冬,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埔苏区与饶平、平和三县在大埔东部的双溪和村统—成立饶和埔县委、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大埔县成为闽粤赣根据地闽西苏区领导的饶和埔县苏区中心区。1932年春,闽粤赣省委改为福建省委后,大埔县苏区归福建省委领导。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此时,有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其中知名的有26人,为广东省之首。另外,编入东江红军第11军48团的大埔籍工农军北上闽西后,编入红军第12军34师100团,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1935年夏,中共东江特委遭破坏,不久,东江革命根据地丢失。东江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古大存带领17名游击队员,由八乡山辗转大埔南部山区坚持斗争,并在大埔瓷工和农民中吸收了一批党员,成立了6个中共支部。他们坚持活动到1938年秋,为东江革命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大埔地方党组织宣传、发动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7月,肩负着领导闽粤赣边抗战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机关迁至大埔茶阳太宁村,不久迁梅县。1940年夏,机关又在饶德安等护送下迁至大埔西河大溪背兢业楼。1940年10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南委机关设在广东省大埔县境内,方方任书记,张文彬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大埔因此一度成为华南地区抗日救亡的领导中心。
1942年6月,南委因叛徒出卖遭受严重破坏。原南委组织部长、叛徒郭潜带领国民党特务破坏了粤北省委后,6月6日,又带领特务抵大埔高陂逮捕了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宣传部长涂振浓,破坏了南委高陂交通站,逮捕了交通员和途经该站的师生十余人,当晚奔袭南委书记方方住地大埔角,方方与机关人员接到通知,得以及时转移。7月9日,郭潜带领特务到桂林,破坏了中共广西工委,逮捕了副书记苏曼等三十余人。此事件史称“南委事变”。
1943年夏,方方北上延安前,根据大埔的具体情况,指定李碧山为联络员,灵活执行上级解散组织的指示,逐步组织党员进行分散隐蔽,保留党的力量,为大埔乃至闽粤赣边抗日战争后期的武装斗争和解放战争准备了骨干力量。
1945年2月,李碧山适时地组织了抗日游击队韩江(梅州)纵队,并进行反顽自卫斗争,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1945年8月,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埔地方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方针,依靠群众,壮大革命武装。特别是1947春,在中共闽粤边工委“先粤东,后粤西南”的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创建了粤东支队和游击根据地,逐渐使大埔县成为闽粤赣边区的中心区。
1946年2月20日至27日,中共闽粤赣中心县委在大埔银江胜坑成立,李碧山任书记。会议根据党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结合闽粤赣边实际,确定争取和平民主的具体斗争策略。
1948年8月7日至24日,中共闽粤赣边区党代会在大埔县光德漳溪村启明寺召开,会议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立了下辖闽西、闽南、梅州、潮汕、韩东5个地委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同时宣布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会议的召开和边区党委的成立,统—并加强了闽粤赣边区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对边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群众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工作,对粉碎敌人的第二期“清剿”,转入战略反攻,夺取边区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作用。
1949年5月14日,由黄维礼、范元辉等指挥边纵四支队第13团,七支队第3团、—支队埔永梅独立大队联合进攻大埔县城。占据县城后,即组织大埔军管会和人民政府,负责接管国民党大埔县政府和高陂、大麻、三河区政权,建立了高陂、侯云、附城、湖寮区人民政府,大埔全境宣告解放。
大埔县获评“中国蜜柚之乡” 篇5
大埔蜜柚种植历史悠久,在一些古村落的房前屋后还留存有百年柚树。从1985年起,该县开始逐步规模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为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蜜柚种植县之一。20多年来,全县种植蜜柚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蜜柚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蜜柚种植农户6.64万户。至目前止,全县蜜柚面积12.4万亩,总产量约13.4万吨,产值3.8亿多元。全县农村人口蜜柚人均收入达900元以上,种植蜜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大埔县委、县政府瞄准大埔蜜柚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进一步扩大蜜柚种植面积,不断丰富和提升蜜柚品种和品质,并千方百计扩大销售渠道,全力推进产业化,着力打造蜜柚“航母”。
为开拓国内市场,该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农博会和展销会拉订单,并在北京哈尔滨、上海以及广东珠三角等20多个省市设立了柚果直销点。同时,实行“农超对接”,在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和连锁店建立销售网点。该县还充分利用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欧盟GAP 认证出口水果种植企业的优势,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产品销往法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阿联酋等10 多个国家。2011年,全县蜜柚加工包装自主出口7000多吨,占梅州柚类出口总额的近70%。
【美丽的大埔】推荐阅读:
大埔中学共青团委员会改革落实情况06-14
美丽中国的美丽住宅10-20
美丽的秋天 美丽的东山公园06-27
美丽的深圳,美丽的红树林300字作文05-14
美丽的七夕祝福语 美丽的七夕祝福短信09-08
美丽的阳城07-18
千年的美丽10-15
美丽的开始10-16
美丽的哀愁05-13
美丽的语言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