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量(精选12篇)
商品价值量 篇1
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传世名作《国富论》中指出“价值”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某种特定物品的效用, 就是使用价值;二是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也就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 往往交换价值极小, 甚至没有;反之, 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 往往使用价值极小, 甚至没有。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 钻石几乎谈不上什么实际用处, 却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其他物品。”[1]钻石是奢侈品, 不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对于平常人没有什么使用价值, 但是价值极其昂贵, 等同于黄金和货币;而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其价值却十分低廉甚至一文不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价值悖论呢?下面就以钻石和水为例, 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从而也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 钻石与水各自不同的用途
我们以矿泉水和钻石为例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我们要明确矿泉水和钻石都是用来交换的,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们都是商品, 都包含着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
1. 矿泉水对于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来说, 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都以水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人的体重约60%~70%是水分。脑组织大约含85%的水, 血液大约含有90%的水。如果一个人不吃饭, 仅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身体组织, 可以活上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 连一周时间也很难度过。水是人类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人体内一切生理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人体的细胞和体液也要依靠水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 人体通过水循环完成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给人体调节体温、润滑关节和内脏器官。体内失水10%就威胁健康, 如失水20%, 就有生命危险, 足可见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正常人每天除吃饭以外还需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 才能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这种能够满足一切生物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属性就是水的使用价值。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但这些物品如果不是由人类付出劳动才获得, 那就不是商品。
2. 钻石的心理暗示与象征
钻石以晶莹剔透、璀璨夺目和坚硬无比的优秀品质深得世人喜爱,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集最高硬度, 高色散和强折射率于一体的珍贵宝石品种。在皇室贵族, 人们把它视为、权力、地位、威严和尊贵的象征, 把它镶嵌在国王的权杖和王冠上。英王权杖在1661年英王查理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制成。1910年, 在权杖上端镶上了世界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I”, 它形似水滴, 重达530.2克拉。[3]英帝国王冠上镶有著名的: (a) 世界第二大钻石“非洲之星第II” (b) “黑王子红宝石” (c) 圣爱德华蓝宝石。王冠上共镶有超过2800粒大大小小的钻石。[4]如今, 钻石不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忠贞爱情的象征。“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钻石戒指和镶嵌钻石的凤冠是婚礼上的新娘必备的装饰品, 它们象征着忠贞永恒的爱情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钻石以其雍容华贵、璀璨夺目的属性来满足人们对于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追求, 对于忠贞纯洁爱情渴望。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有用性就是钻石的使用价值。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钻石和矿泉水分别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要, 其使用价值的巨大差异是由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等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它只有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 才能把自身价值表现出来。假设:1克拉优质钻石的市场价格是20万元, 1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元, 因此, 1克拉钻石可以换得10万瓶矿泉水。 (1克拉钻石=10万瓶矿泉水) , 这10万瓶矿泉水就是1克拉钻石的交换价值。在这里, 钻石和水是两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因此, 交换价值就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只有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才可能发生交换关系。
那么, 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呢?从理论上看, 只有同质的东西才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使用价值具有差异性, (是不同质的) , 是不可以比较的。我们必须抛开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 去寻找它们蕴含的能够进行比较的共同的东西。例如:1克拉钻石=10万瓶矿泉水。1克拉钻石可以和10万瓶矿泉水相交换。这个等式说明相交换的这两种商品中含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显然, 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钻石和水的物理的、化学的天然属性, 即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 商品之间这种可以等量交换的共同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三、商品的价值
如果抛开使用价值, 矿泉水和钻石都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为什么在市场上1瓶矿泉水的价格只是2元, 1克拉钻石的价格却是20万元, 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一) 生命之水为何如此廉价呢?
在正常条件下:人们通过具体劳动形式获取自然界江河湖海中的水资源并对其净化、消毒、过滤, 包装, 最终得到1瓶矿泉水, 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极其微小。所以一瓶矿泉水的价值才比较小, 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才如此低廉。而1克拉璀璨夺目的钻石之中蕴藏着难以想象的人类巨额劳动量。我们来分析一下钻石如此昂贵的原因。
1. 钻石在自然界中的存量极其稀少, 物以稀为贵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 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 是钻石的原石。钻石是在地壳运动和岩浆喷发过程中, 在地球深处极端高压、高温的特殊条件下, 经过亿万年才形成的一种由碳 (C) 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5]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丽, 也是最昂贵的物质和财富。正是因为金刚石矿物的形成条件和时间极其复杂、苛刻和特殊, 致使其在自然界中的存量极其稀少。
2. 获得1克拉钻石耗费了巨额的人类劳动
一是金刚石矿床数量极其稀缺, 且分布零散, 矿床深藏地下, 因此勘探、寻找金刚石矿床要花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劳动, 要依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勘探经验和探测知识积累, 耗资千万甚至数十亿美元。二是开采的规模浩大、难度极高。金刚石矿床的开采过程, 要充分开采含有钻石的矿石, 又要确保矿石中的钻石原石颗粒, 完好无损。开采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论是露天开采, 还是地下挖掘, 人力物力的投入是难以想象的。三是采出的宝石级金刚石矿床品位低。在开采出的金刚石中, 平均只有20%可以用来加工钻石, 而其余80%只能用于工业原料。但这20%宝石级金刚石的价值却相当于80%工业金刚石的5倍之多。据专家估算, 要得到1克拉 (0.2克) 已打磨好的钻石, 需要挖掘约250吨矿石。[6]四是钻石加工程序复杂, 工时量大。对开采出的矿石精心破碎和分选后, 要对每一粒钻石毛坯进行精心细致的分析, 才能确定切磨方案, 以确保其重量、净度和款式。有些世界著名钻石的加工, 由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工匠设计和分割, 每天工作14小时, 花费几年时间才完成。[7]五是到消费者手中, 一颗钻石的经历程序繁多。一颗钻石, 从它的开采、分选、加工、分级、销售, 到最后卖到购买者手中, 大约涉及200多万人, 一枚钻戒是天然造物主和200多万人精心劳动的结晶, 一克拉钻石包含了无数人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钻石极为难得, 其价值极其昂贵的原因就在这里。
经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知道生产钻石和矿泉水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它们不同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抽去生产矿泉水和钻石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 这些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 全都化为相同的抽象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如此, 凝结在矿泉水和钻石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了它们的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一切商品中蕴含的共同的东西, 也是商品之间可以相交换的本质原因。两种商品相交换所形成的比例, 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数量上相等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商品价值相等的表现形式。所以,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 就是因为它们彼此具有相等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假设在市场上, 当人们用矿泉水和钻石进行交换时, 交易双方都把各自的商品还原成一定数量的、同质的抽象劳动, 然后互相比较, 彼此包含的劳动量相等就可以成交。可见, 在这种价值交换的背后,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按照等价原则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经过对钻石与水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 我们已经深刻的领悟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关于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 也明白了“水的使用价值很大, 但交换价值极小, 钻石的交换价值很大, 却使用价值极小”的原因。在当今社会, 人类的用水量很大, 水资源污染也很严重, 适合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 越来越稀有, 远不是亚当.斯密那个时代极其丰裕低贱的水了。现如今, 水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以后也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了, 水的价值也日益增加。商家们早已瞄准了商机, 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瓶装矿泉水琳琅满目。昂贵的钻石是上流社会从心理上炫耀权力和尊贵的奢侈品, 或者是精美的艺术品, 对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使用价值, 自不必盲目追求。水虽然交换价值小, 但一切生命一刻都离不开它。为了美丽的地球, 为了子孙后代, 我们切记要珍惜、节约每一滴水!它是比石油、天然气、煤炭更加宝贵的自然资源, 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同价。淡水的枯竭将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终结。保护水资源, 人人责无旁贷。否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2]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9.
[3][4]戴英.12颗世界名钻的故事[J].上海工艺美术, 1994 (1) .
[5][6]郑一星, 胡思颐.实用钻石知识讲座 (二) ——钻石的形成、发现与品级分选[J].珠宝科技, 1997 (3) .
[7]李海波, 余晓艳.金刚石在切磨过程中的损伤及相应的处理方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5 (2) .
商品价值量 篇2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知识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可以用于交换,最终体现其使用价值;生产资料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仅作为一种工具起作用,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是两者在今天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知识经济 商品 价值 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 物质资本
劳动价值论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就会接触到“商品”与“价值”的概念。由“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揭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而构建了其庞大的资本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商品成为此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简单的经济范畴。 “价值”成为“商品”有利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涉足经济学领域,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进一步地学习和探讨,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论》旧说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仍为大家继续探讨的对象,而且还赋予了新事物以新说。
知识价值新论
当今社会,不知何时“知识经济”这一名词悄然兴起。何为“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19科学、技术和产业声望》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已向经济渗透,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那么,“知识”可否“经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剖析知识,进而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中关村IT行业的研究人员,月收入可以与国内一些地区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师、教授们的自家用车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汽车大军,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一种新认知。在不存在生产及交换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经济的概念从无到有,知识可以说是一个荒谬的存在,既不能满足人们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带来更高一层次的享受。社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知识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们所认知,但仍是一个依靠原始的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过程。直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被称为后工业时期的阶段原本在生产中只能扮演辅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人们意识到不仅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劳动是劳动,新的发明、创造也是劳动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识具有无差异的劳动的属性,而且在交换中实现了其创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与商品的形式,即价值形式。人们将为了使用知识,而购买知识,并且对知识定价,按照市场规则,得到其使用权。知识将会为了出售而被生产,消费者为了使其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去购买并使用。
知识具备了商品的所有属性。知识由劳动创造出来,知识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能够带来收益,给人们的需求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满足,而且还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识的成本如何衡量?这不仅包括在知识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机械,仪器等价值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识是一种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存在供需,存在市场。
知识定位为是商品,知识的价值就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会因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识的价值也是在交换中得到实现的。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知识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知识,这是对知识的价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使用价值,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错误之一。知识的价值应说是知识本身内在的,而知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经济价值,仅是知识被消费的一种表现,是知识产品投入生产后,知识价值实现转移,使新产品增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再者,知识的学术价值,也是知识使用的形式之一,表现了其在一定领域中的使用性、创作性。
在这个生产力发展,经济腾飞的时代,知识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个崭新的知识文明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时代,知识不仅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也将如一些学者所说,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知识产业,形成拥有知识的知识阶级,并在生产中实现知识资本的投入,以进行最优的生产活动。
评析生产要素价值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创造的,即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价值,并参与了利润的分配。这便有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以马克思理论的角度分析萨伊的观点就是表明,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是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通俗点说,一辆汽车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所需要素的活劳动价值(V+M)的总和。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再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看起。首先,商品是一个外界的物,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最终产物。这种物与人们的需求直接联系,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效用来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那么,生产资料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吗?不!满足人的这种需求的是人们通过生产资料借助生产资料的一切功能创造出的另一实物,生产资料在这一实物的生产过程中,仅是一个能够简化人类劳动的工具、手段而已。有劳动者借助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在其中,这种物才是商品。再者,商品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的,生产资料参与交换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如上,生产资料并没有具备作为商品所需的最基本的特点,因此便不能称之为商品。
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违背了劳动创造价值论,认为除了劳动之外,生产资料仍为价值的源泉。那么生产资料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误解,又将如何解释呢?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产生价值的现象本身,用其逻辑推导、总结,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首先,由生产资料的参与得到的新产品价值的增值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一种表现。价值增值越多,转移的价值就越多,决非生产资料在创造价值。再者,生产资料是在通过简化人类劳动,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增加了产品的相对剩余价值。这种作用在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原始劳动的社会,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也就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资料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随着剩余价值量的大幅度增加,人们才更多的意识到使最终产品增值的这一重要因素。
分析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得出: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概念。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部门的产品时,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是经过了人的劳动的。但作为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时,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没有投在生产资料上,而是完全体现在新创商品的价值上。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它不了解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仅仅是起到了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中,物质因素的作用。鉴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在以上问题的判断,于是便有了不仅人的劳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能够创造价值的结论。这种说法不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物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是人的劳动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它是物本身,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由于其中包含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且不仅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还要参与交换。其中,生产资料的作用表现为简化人们的劳动,加快人们劳动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一个工具或者载体。在每一轮新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动物等生产资料,都是过去劳动的产物,然而不能够由此认为它们能够进行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以上,我们讨论了知识的性质,否定了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看出,这都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客观运用。
人力资本
――劳动价值论的回归
随着知识文明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政策。在经济领域,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要素,投入到了生产过程,并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限量的贡献。知识与生产要素结合,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回归。
什么是“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给了它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劳动者身上所形成的特定劳动能力。顾名思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为资本的两种形式之一。但是,不能由此混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概念。由定义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区别于原始劳动力,是一种经过了人力投资的劳动力,一种高级的劳动力,具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既然人的这种劳动已经被物化,那么,它就具有了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一些性质。作为生产资料的前一阶段,人力资本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参与交换。作为生产资料阶段,人力资本就是一种手段,价值通过生产新产品得到体现。
人们是如何注意到人力资本的存在的?战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结果,给人们提出了思考。首先,按照原经济学理论――高积累带来高增长,无法解释德、日两战败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并挤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一现象。如大家所知,德、日两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国内无法达到高积累状态,战争后期,工业又受到重创,加上日本的自然资源又极为贫乏,是什么力量,使两国奇迹般的迅速恢复并发展?再者,舒尔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初的50年间,美国农业的产出迅速增加,生产率迅速提高。但,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数量的投资都没有明显变化。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必定得到一个资本――产出比上升的结论。但统计结果表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的这一指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那么,带来高产出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资本,又是什么?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这些由发展带来的问题。经过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又是如何带来高增长的?
人力资本最终能够被使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阶段,也就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前期,体现其商品的性质,被生产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成为掌握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技能的要素。既然这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同样存在基本要素的投入。教育和培训,个人经历、时间的花费即为此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此类商品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资本。同一要素的投入会得到不同质的产品。经过这一过程,人力资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一种自由的商品,进入市场,准备交易。第二阶段是产出阶段,也可以说是收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投入使用,与物质资本协作,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价值。这一过程解释了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带来经济倍增的源泉所在。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不断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收益将趋于0。但是,在经济发展时期,随着物质资本的投入,经济产出一直呈现了一种高于、甚至是倍增于资本投入比的趋势。而且,即使没有增加资本的投入,经济仍保持了一种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停滞。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 时居胛镏首时静煌??哂幸恢直呒适找娴菰龅男灾省T谠擞萌肆ψ时镜墓?讨校?嗣浅浞址⒒悠渲?丁⒋丛炝?安拍埽??浼壑底?浦列律??飞稀U庵旨壑档淖?疲?共?吩鲋担?庵中вΓ?窒?宋镏首时颈呒适找娴菁醯男вΓ?踔量梢允迪植?芳壑当对龅哪勘辍S纱耍?胶笞时痉植疾痪?猓??梅⒄共痪?獾南窒蟮玫搅艘桓龊侠淼慕馐汀?/P>
“劳动价值论”解释、发展了的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又再一次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存在性与正确性,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再次认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3、 洪远朋:《<资本论>难题探索》。
4、 李廉水:《知识经济究竟是什么》。
5、 伍装、张熏华:“现代经济学中的两种价值判断理论”,《经济学家》。 .5。
6、 顾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9.4。
7、 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社会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经济评论》 1999.5 。
8、赵曙光:“知识经济时代的价格特征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3。
商品的价值底线 篇3
这段时间的下跌已经与国庆节前的下跌不太相同了,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下跌的动能,同时认同了下跌趋势的形成,而且认为目前是2008年翻版,如出一辙,笔者一直相信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的重演,在每个投资者回头看的时候总觉得期货投资是那么的简单,趋势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可真正能在当下做出正确判断的却只能是少数人。
事实上,没有人会怀疑市场仍处于弱势之中,这一切的主因仍然是宏观经济的问题,和具体的商品的供求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而这些因素不论是美债、欧债、还是国内宏观调控都与“钱”脱不开关系!
自从铜价冲破过80000元/吨,就注定了资金驱动、商品的金融属性成为了研究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即便是2009年的迅速上涨也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资金催化出来的结果,而此次的下跌也仍然是资金惹的祸,当巨幅下跌后,当金融属性逐渐被褪去后,裸露出来的就是商品实际的需求和价值,这一点不能被投资者所忽视,因为商品毕竟是商品,它具有它的使用价值。
从需求上看,中国今年对铜的需求增速预计仍达到5-6%,9月铜进口量分别反弹至16个月和8个月新高,表明中国对铜的需求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仍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而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今后五年内,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仍将排在首位。
为对抗高通胀,中国自去年10月初以来密集出台紧缩政策,包括五次加息及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过9月CPI如期回落则进一步确认了通胀拐点已现,亦给予货币政策喘息空间。而随着近期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及国内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全面放松还为时尚早,但未来政策面或将迎来结构性微调。
对于未来商品的价值,其实就指的是成本,当价格跌至成本附近甚至成本以下,则需要尽快扭转思路而不是一意孤行!
我们粗略计算可以发现当前铝锭成本在16000元/吨附近,氧化铝保守只按3000元/吨计算,需约两吨左右,电价0.5元/kwh,需电15000kw,阳极碳棒:1000元,冰晶石、氟化铝等其他原料:300元,其他成本(工资、管理、厂房等)估计:1200元,这样估算可得,铝锭成本大约为:16000元/吨,因此当前跌至此位置,已是空头考虑部分了结获利头寸的时机。
我们说,全球经济放缓及欧债危机加剧导致大宗商品重挫,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宏观因素都非常不利于大宗商品,但微观面看,商品的实际价值仍然存在,由于铜、锌等品种因矿石品位不同,很难估算其成本价值,但从铝价上我们也可管中窥豹,发现这类商品价格也已跌至成本附近或接近成本位置。
商品价值量 篇4
一、理解并灵活运用教材定义以及公式
只有真正理解教材中的定义, 才能深入把握题目的要义, 这是做好计算题的基础。例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而且经常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额等联系起来, 所以必须理解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A、B、C、D、E五个都是独立生产布匹的工厂, 当时绝大多数的厂家用织布机生产, A、B、C厂用织布机, D厂用手工, E厂用电脑, 它们生产同一匹布所花费的时间:A用10小时, B用12小时, C用8小时, D用20小时, E用4小时。试问:此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考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的计算题, 我们只有完全把握并理解定义才能得心应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 我们可以知道上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10+12+8) /3=10小时。“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当时绝大多数生产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因此, 商品生产者D与E的时间不能加进去, 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属于“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二、认真审题把握关键信息, 做到举一反三
一般情况下, 题目中的信息都是引入所求问题的索引, 因此, 关键信息的把握至关重要, 例如关于商品价值量。通常情况下, 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倍提高或是降低时, 我们的学生很容易算出答案。如该商品价值量是10元, 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该商品的价值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答出是5元,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关系, 但如果换成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30%, 一些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其实大家可以设现在的商品价值量为x, 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后的价值量与变化前的关系是x (1+30%) =10, 那么现在商品价值量x=10/ (1+30%) 。把握这个知识点, 学会举一反三,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变都不难了。在考试中很少让我们直接求商品价值量, 通常是与商品价值总额甚至是与纸币升值或贬值等联结起来。但最基本的商品价值量一定要算对, 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一步。
例如:M商品2009年生产了10亿件, 商品价值总额为100亿元, 2010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 而此时纸币贬值了30%, 问:2010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多少?
此题分三步:第一步, 2009年M商品的价值量:100/10=10元。
第二步,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价值量:10/ (1+20%) =100/12元。
第三步:纸币贬值后商品价值量:100/12/ (1-30%) 元, 这就是最后的答案, 把握了知识后一定注意举一反三, 灵活应用。
商品价值量 篇5
网上生意作为现在人们更理性的消费者行为、 采购面对面,他们可能没有提到无形触摸在线购物的眼睛。但他们说甚至网上银行是假的谁说在网上你可以信任呢?减少正是因为我们希望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复杂性增加,许多在线商店只有才能保证,前面的一些存储区操作更难达到,所有在线服务,使它很难接受吗?事实上,别怪天空和大地,你应该看看他们的“管理”或者“管理”活跃度?你要去走上街头,大多数人会选择官方店里,同样为在线购买,我们要做到赞成的著名、 功能强大的在线业务。
如果他有固定的经营地址的在线商店,你可以通过一个在线的现实,如荣幸地在网页上显示办公空间、 公司的车间,以及消费者的公司的声誉、 会信任你迎来更多的消费者。尽管消费者并不能保证真实,是摄影的产品已经决定再购买意图,模糊,站点和节日商品是很难图令人感兴趣,因此页面应该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的照片香榭丽舍大街,找准亮度分布的角度、 设置为火,或只是为了取悦你的“容器”项目的专业广告摄影工作人员。
首先,你要使用的处理订单的速度快和维护过程,提供优良的服务,
如果你在12:0 am 内保证传递,则它不应25个小时。完成交易后,除了以赚取利润,客户联系的电话号码、 电子邮件地址和其他信息作为“无形资产”,您可以使用此信息来跟踪客户服务。例如,询问客户,是否他们在指定的时间内收到货物隔了几天,然后通过电子邮件、 电话、 短信、 和其他形式的询问客户端满意购买货品,藉此机会介绍自己的新产品。对超过一定数量的客户购买您可以获得VIP客人刷卡,给定的适当优惠,让客户感觉到你的注意,这些客户端将是您的利润的来源。
价值商品博览会重返大西洋城等 篇6
名爵设计举行发布会
战略营销市场中的领头羊名爵设计公司邀请芝加哥展览行业参加LIVESTRONG发布会。名爵设计总裁MIKE GRIVAS和奔迈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运营官ROB HENRY携手主持在5月2日举行的LIVESTRONG发布会,其目的在于宣扬LIVESTRONG的成功之处。
获得国际会展杂志终极机会
如何巧解有关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 篇7
一、商品价值量计算题的高考命题特点
1. 命题率高。
1992年至2009年的高考思想政治对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共考查过13次, 仅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对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就考查过11次, 远远高于居于第二位的关于汇率的计算 (共考查过4次) 和并列居于第三位的关于股票价格、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居民存款收益以及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各考查过3次) 。
2. 命题保持多年的连续性。
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在1992年的全国卷中首次考查之后“沉寂”了13年, 于2005年在广东文理大综合卷中再次“浮出水面”, 是唯一一种在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的高考中保持命题连续性的计算题类型, 而且考查次数稳中有增。其中, 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和卷Ⅱ各考查了1次;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 北京、四川、宁夏和海南文综卷各考查了1次;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和卷Ⅱ、安徽文综卷以及江苏政治单科卷各考查了1次。即2007年至2009年, 各类高考政治卷对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分别考查了2次、5次和4次, 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 每年4至5次的考查次数也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计算题类型的考查次数。
二、掌握好“3对概念”和“8对关系”
要突破商品价值量的计算这一重点的关键在于熟记、理解并区分“3对概念”和“8对关系”。“3对概念”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8对关系”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例: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 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 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____。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
A.720万元, 6元 B.720万元, 5元
C.600万元, 5元 D.600万元, 6元
解析:该题考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一步:判断、区分相关概念。
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
第二步:把握相关关系。
根据题意, 该国2009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6÷ (1+20%) =5 (元) ;那么, 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5×100 (1+20%) =600万元, 故选C项。
误区警示:如果考生将题中的劳动生产率误解为个别劳动生产率, 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则甲种商品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仍然是6元;那么, 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6×100 (1+20%) =720万元, 答案就误选为A项了。
让顾客所想成为商品价值 篇8
对于服装制造企业来说, 让用户自己设计衬衫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如果能够把公司的生产完全按照顾客自己的创意来运作并且受到市场追捧, 那就是一个大创意了——而这正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营销的模式。
几年前, 尼克尔和德哈特产生了一个将使他们成为百万富翁的点子。那时, 他们刚刚走出高中校门, 在进入网络T恤设计行业之后, 这两个年轻人觉得这种体验式营销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T恤生产销售的非常重要的模式。
那时, 大多数商店都遵循传统的售卖方式:按照统一的模板, 印制一整批衬衫, 但结果总有一些顾客不喜欢, 让商店赔钱。所以, 他们想, 为什么不让顾客在购买之前在网络上先体验一下感觉, 然后给衬衫打分, 只印制那些得高分的衬衫呢?这个点子后来变成了Threadless在线商店, 引发了芝加哥内外熟悉网络的设计师的响应。2006年, 尼克尔和德哈特一共卖出价值1600万美元的衬衫, 这个数字让许多大型T恤生产商相形见绌。
让顾客的想法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让顾客在购买之前就形成深刻的体验, 就是Threadless所遵循的价值观之一。
Threadless每周举办设计竞赛, 近700名参加者将T恤衬设计上传到网站 (其中6个设计将被印制出来) 。Threadless让浏览者按5分制给设计打分, 网站员工从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出优胜者。6位幸运的艺术家每人获得2000美元的现金和奖品, 而公司得到了胜出的设计。
Threadless的成功之处并非其产品, 而是在于其独特营销过程:一方面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之中, 使消费者的创意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让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 提前体验到产品的独特之处, 虚拟营销成为体验营销最佳平台。
与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同的是, 网络化的虚拟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体验方式:你不再只是观众, 而是使用者, 在这种高度的互动过程中, 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有更深刻与直观的认识。
Threadless的成功正好体现出营销3.0时代的核心之处——在新的市场环境中, 营销传播不再像以往一样单纯追求对消费者进行信息灌输, 而是以媒体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传播沟通方式的创新去征服目标受众, 这种新的营销传播浪潮也称为“创意营销传播”, 也即是Marketing3.0时代。
在个性化需求的3.0阶段, 产销合一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更加个性化的消费者, 以及伴随而来的“碎片化”市场——大众市场被打碎, 重新分化组合, 顾客追求更加独特的消费体验。而Threadless的创意就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与扩散, 不仅令消费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 也大大提升了他们消费的满意度。
网络时代的体验式营销
与Threadless的成功一样, 在一个想象力统治世界的时代, 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往往就是一些貌似疯狂、但其实睿智无比的创意。
在一个大规模的生产时代, 产品往往是相同的, 但品牌的感觉却各有差异。先销售感觉然后再销售产品, 这种全新的体验式营销方式革新之处就在于先占领消费品牌认知心智, 再灌输具体产品信息, 让消费者在多次的体验之中, 成为品牌再传播的自发载体——“第二人生”的诞生, 则为体验式营销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改变了营销传播的面貌。
在2003年问世的三维平台“第二人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世界——网民可以用鼠标和键盘控制着自己的虚拟化身 (avatar) 四处走走看看。如果你讨厌走路, 也可以选择在天上飞, 或者直接远程传输 (teleport) 到想去的地点。除了和同样满心好奇的路人交换一下初来乍到的感受, 还能体验体验热带别墅、摩天大楼、高尔夫球场、虚拟紫禁城和数码连锁商城。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不仅仅是创造和展现出了一个个的虚拟化身, 而是同样可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开展类似传统的商业活动。正是由于“第二人生”不断涨升的人气以及巨大的商业潜力, 越来越多的著名企业开始进入其中, 如微软、丰田、可口可乐等世界品牌都陆续在“第二人生”举办虚拟世界中的营销活动。这些品牌全力投入到这个全新的互动世界, 以一种非传统的体验营销方式, 来获得这些技术先验性用户的关注。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 消费者有了控制信息流的权力, 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控制力——而这对于品牌来说, 要成功征服消费者的心, 就必须有意识地去释放消费者的控制欲望, 赋予其更多的控制权力, 而网络虚拟体验带来的正是实现其控制权力、自由表达思想的有效方式。
网络体验式营销的精妙之处
2006年11月份, 戴尔公司在“第二人生”的虚拟世界举办“Dell Island”新闻发布会, 并借助虚拟世界的平台开展真实世界的营销。戴尔计划向“第二人生”公民销售虚拟个人电脑, 同时也允许他们订购真正的个人电脑。区别在于, 用户可以使用林登币 (一种使用于“第二人生”中的虚拟货币, 可以与美元进行真实兑换) 购买个人电脑的虚拟版本, 但真正的个人电脑则需使用货真价实的美钞。
除了消费品牌之外, 娱乐品牌也正在不断涌入这个虚拟的舞台。从诸如Jay-Z、Duran Duran和U2这样的乐队品牌的虚拟现场表演, 到BBC“大周末流行音乐节”为将近6000名乐迷开展的同步联播, 连MTV新闻台都开始着手播报这些音乐会。
时代华纳在推广其旗下歌手雷吉娜·斯派克特 (Regina Spektor) 的新专辑《Begin to Hope》时, 专门在“第二人生”中搭建了虚拟音乐聆听室, 访客们不仅可以在专辑正式上市之前就听到所有歌曲, 还可以坐在这个大摄影棚的沙发上和其他人分享感受。随着曲目的变化, 整个房间内的陈设都会随着旋律的感情基调重新摆放, 窗外的风景和室内的灯光也会自动调整。走进那个房间, 用户就会觉得像是活在那张专辑里面一样, 这次非常有趣的体验让新专辑《Begin to Hope》在网络上知名度急升, 在推出市场之后一炮而红。
可以说, 虚拟世界为新产品的市场试验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功能测试和利润估算的环境, 使消费者可以体验那些在目前的现实世界里所无法体验的东西。你可以雇佣那些“化身”成为你的产品大使, 回答一般性的问题。甚至, 你还可以展示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三维图像, 通过鲜活的视频和图片, 增加用户体验和帮助教育用户。而这正是吸引企业不断将营销推广活动融入“第二人生”这个虚拟世界的最大原因——当消费者越来越厌倦、逃避现实商业广告的包围时, 这个虚拟世界所提供的一切新鲜、有趣的、见所未见的体验使消费者心甘情愿花时间去投入其中, 愿意接受企业或品牌所传递的信息。
任何一种营销策略无非是在消费者的心理接受与品牌价值之间找到情感的按钮, 使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接受品牌。营销的本质就是让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发生关系, 让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产品的价值付费。
无论时代如何变, 消费者永远是在产品的理性卖点表达与品牌的感性心理诉求之间做出购买的抉择, 而在产品同质化的当下, 创意营销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能够为品牌增添感性价值, 启动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按钮, 从而使消费者成为品牌的俘虏。
浅议商品销售中蕴涵的数学价值 篇9
关键词:经济数学,需求价格弹性,商品销售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学与经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早在一百多年前, 马克思就在用微积分来研究经济学。近年来,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方法之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向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 数学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 无数经济问题都要数学来解决, 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向数学提出新的挑战。
作为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配置的重要手段, 商品定价一直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 商品定价又是企业经营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种促销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相应的定价理论研究却还比较匮乏。在市场上, 有的商品价格下降后, 会吸引大批的消费者购买, 使商家的销售收入迅速增加;而有的商品价格下降后, 只吸引少量的销费者前来购买, 使商家的销售收入减少, 为什么两种商品降价后, 给商家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1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当某种物品的价格变动时, 消费者增加或减少需求量的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我们知道需求函数为价格的递减函数, 所以需求弹性EP一般为负值。其经济含义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或上升) 1%时, 其需求量将增加 (或减少。当EP=-1 (即=1) 时, 称为单位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例如:报纸。当EP<-1 (即>1) 时, 称为富有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需求变化, 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换句话说, 适当降价会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上升, 从而增加收入。例如:空调、汽车等高档生活用品, 旅游和专业服务等。当-1
(1) 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的商品EP=0。例如:一些特殊药品, 像胰岛素, 对于一些糖尿病人至关重要, 无论价格如何上升或下降, 他们都不会改变购买量。
(2) 需求有无限弹性。需求有无限弹性的商品, EP=∞, 说明价格既定时, 需求量是无限的, 或者说对于价格的微小变动, 需求量出现了无限大的反应。例如:两台相邻饮料机中的同质软饮料, 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 都会拥有一批消费者, 而当一台机器中的软饮料价格上涨时, 即使量很小, 人们也不会购买, 而是购买另一机器的饮料。在一般情况下, 必须品由于生活中不可缺少, 少量的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需求急剧变动。因此, 被认为是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则是富有弹性 (比如高级化妆品) 。
2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对商品定价
我们知道, 需求价格弹性指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映程度的衡量。用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弹性。决定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如:
(1) 如果某种商品有大量的替代品, 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大, 反之则需求弹性就小 (这是因为商品价格上升时, 消费者会购买其替代品, 而价格下降时, 消费者会多购买该商品而取代其替代品) 。
(2) 比重小的产品, 其需求弹性小, 而比重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也大 (比重是指: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如果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小, 商品价格变动时, 对需求的影响就小, 需求价格弹性就小, 像毛巾、香皂、火柴之类的商品。反之, 消费者支出占消费者收入比重大的商品, 像空调、汽车之类的商品, 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大, 从而需求弹性也大) 。
(3) 一种商品用途越广 (如:水、电) 需求弹性越大, 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越少 (如:鞋油、夹克油等) 其弹性越小。
(4)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 像粮食、蔬菜、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 需求程度大而稳定, 因而需求价格弹性就小。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大。
(5) 时间短时弹性小, 而长时就会变大。
(6) 市场竞争激烈时弹性比较大。企业应根据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制定价格, 需求弹性大的商品, 在正常情况下提价不如降价有利。例如:一块手表的价格从40元人民币上升到50元人民币, 需求量从30减少到20, 则总收益从1200元减少到1000元。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 因价格变动对销售量影响较少, 降价不如提价有利。例如:一管鞋油的价格由1.2元人民币上升到2.5元人民币, 则需求量从100下降到80, 而总收益从120元增加到200元。任何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存在定价问题。如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制定价格时, 能考虑到价格变动对某种商品的弹性大小, 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最佳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
3 需求价格弹性的理论应用
在生活实际中, 我们可以看到, 有的商品降价, 会吸引大批消费者前来购买, 从而使商家的销售收入增加, 这是因为这些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因此, 对商品经营者来说, 若能判断出自己所经营的商品是属于富有弹性的, 则可以采取降价的策略, 即“薄利多销”的策略, 但不能采取提价的策略。例如:河北省承德市是一个旅游城市, 市内和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 和皇家寺庙群 (外八庙) 。但是这些旅游景点的门票贵的将近100元, 最便宜的也要30元。由于旅游具有季节性, 夏天游客比较多, 但到了冬天游客就稀稀拉拉了, 从而造成资源的闲置, 很可惜。根据承德人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花十元八元去公园游玩的这类商品就是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是避暑山庄还是外八庙, 冬季的门票都应该下调 (特别是外八庙。因为承德市区有约33万人口, 如果门票较低, 人们可以去晨练, 白天老年人也可以去遛弯儿, 因为这里毕竟是游玩的好地方, 有山、有树、有水、有新鲜的空气, 还能使人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何乐而不为呢。而对公园 (或寺庙) 来说, 一般是固定费用较大, 而变动费用较少, 游客增加对公园支出的总费用不会有太大影响, 公园在增加收入的同时, 支出费用却增加很少, 从长远来看, 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相反, 有的商品降价后, 只会吸引少量消费者前来购买, 造成商家销售收入减少, 这是因为这些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经营中, 如果商家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某种商品是属于缺乏弹性的话, 就不能采取降价的策略, 而应该采取提价的策略。
商品定价作为沟通商品买卖双方行为的基本桥梁, 它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配置的重要手段, 商品定价一直是经济理论、营销理论等多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传统的经济学领域内, 对价格的研究占了极大的篇幅。经济学, 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称为价格学说史。经济学中, 市场化定价理论是研究定价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定价的主体, 其定价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以上我们只是分析了需求弹性在理论上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我们提到的总收益包括了成本和利润, 总收益增加不意味着利润增加;总收益减少不意味着利润减少。二是一定要注意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会因为时间、收入水平、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总之, 企业在制定或变动商品价格时, 一定要考虑自己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价格策略增强竞争力, 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林曙.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 (微积分) [M].
[2]姜奇平.后现代经济的数学根源[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8, (07) .
[3]谭克虎.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J].科技导报, 2001, (11) .
商品价值量 篇10
随着商品指数基金、高频交易策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大宗商品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化进程中的投机行为与价格操纵导致大宗商品供需扭曲和价格波动剧烈,从2003年美联储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大宗商品的实物交易后,以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资银行为首的国际资本进入国际商品市场,使得商品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大幅超过实物产量,金融机构取代传统商品买家和卖家,成为市场主要力量。金融投资者不仅进行金融交易,也通过买入大宗商品仓库,囤积商品投机获利,使得大宗商品金融属性凸显,扭曲了市场正常的供需曲线。大宗商品的价格水平和动态收益更多地由金融部门而非实体部门决定。另外,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量非商业交易者在多个市场同时操作,使得商品期货与传统金融资产的联动变得更加复杂[1]。
相关的早期文献主要探讨商品期货是否应当作为一种资产纳入到最优资产组合中来分散风险,以获得风险调整后的较高回报。商品期货对构建投资组合的分散化优势得到大量实证证据的支持(Satyanarayan和Varangis,1994;Gorton和Rouwenhorst,2006;Chong和Miffre,2010)[2,3,4]。然而,最近越来越多学者对商品期货的风险分散功能产生质疑,不少学者认为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模式正在改变,商品期货和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表现出系统性的上升,这使得将商品期货加入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效果下降(Li等,2012;Annastiina和Susan,2013;Buyuksahin和Robe,2014)[5,6,7]。Choi和Hammoudeh(2010)[8]分析了布伦特原油、WTI原油、黄金、白银、铜与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数据,发现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相关性自2006年开始上升,并且两个市场在极端外部冲击下可能表现出超出预期的协同变动。Creti等(2013)[9]研究了25种商品期货与标普500指数的动态相关性,发现金融危机后商品期货与股票的相关系数增大至历史高位,并且波动也随之增大。
尽管国内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市场并不成熟,但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特别是2012年底CTA业务的正式开闸,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有可能在市场投资需求的推动下加速金融化,促进商品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整合。国内对大宗商品金融化的研究尚未深入,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定性角度进行相关研究(饶育蕾等,2013)[10];也有学者如张雪莹等(2011)[11]基于BEKK-GARCH模型发现我国商品期货与股价指数收益率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性;而田利辉和谭德凯(2014)[12]则通过构建AVGM-BEKK计量模型发现,股票指数是中国商品现货价格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格兰杰原因,中国大宗商品定价存在金融化问题。可见,现有实证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综合看来,在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是否已经表现出系统性的上升目前尚不能明确,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实证的问题。此外,当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凸显时,基础面的供求力量就不再是决定商品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商品期货与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出非线性以及结构异化特征,因此刻画商品期货对资产配置的分散效果也需突破现有文献采用的线性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文将首先通过构建DCC-MVGARCH模型,从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动态相关性这一层面考察其长期变化趋势,接着引入MS-VAR模型,将其作为处理变结构问题的工具,分析在不同区制状态下商品期货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以为国内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时提供决策依据,以有效降低投资组合风险,提高投资组合决策的针对性。
2 模型构建及估计
2.1 DCC-MVGARCH模型
本文采用Engle(2002)[13]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的多元GARCH模型(DCC-MVGARCH)来研究我国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动态相关性。该模型不仅允许所研究的各收益率序列存在条件异方差,而且允许各收益率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随时间改变,可以较准确地刻画不同资产间的动态相关性,另外,DCC-MVGARCH模型相对其他刻画动态条件相关性的模型,有便于实现、应用广泛的优势,因此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假定第t期k种资产的收益率rt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Ht的条件多元正态分布:
其中rt为k×1维向量,It-1表示第t-1期的信息集,Ht为条件协方差矩阵,Rt是k×k阶的时变相关系数矩阵。k阶对角阵是时变标准差矩阵。单变量GARCH模型的标准化残差εit=Dt-1rit,εit~N(0,Rt),则动态条件相关结构为:
其中Qt是标准化残差uit的n×n维时变协方差矩阵,珚Q=E(utut′)是uit的n×n维无条件方差矩阵,α和β是DCC模型的系数,满足约束条件α+β<1。只须Qt为正定的或半正定即能保证时变相关系数矩阵Rt的正定性。
DCC-MVGARCH模型的估计采用Engle提出的两阶段法。首先是估计每一项资产的单变量GARCH模型,得到标准化残差然后利用标准化残差uit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出动态相关结构的参数,通过两阶段方法估计得到的DCC估计量具有一致性和渐进正态性。
2.2 MS-VAR模型
徐绪松和陈彦斌(2001)[14]、张永东(2003)[15]等国内学者认为我国股市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收益率、波动率以及相关系数,因此研究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动态相关性也必须要考虑这种非线性以及结构异化等特征。马尔可夫区制转换(Markov-Switching)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是Hamilton(1989)[16]提出来的,它是当前学术界较流行的一种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该模型包含多个结构方程,因此可以描述金融变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机制生成特征。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MS-VAR模型分析不同股市状态下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间的动态相关性。
滞后p阶MS-VAR(p)表达式如下:
其中,St为状态变量,vt(St)为常数项,它来自不同状态下的母体,Ai(St)为外生变量的系数向量。
依据方舟等(2011)[17]对我国股市状态的研究,认为我国股市存在三区制状态,即常有的股市膨胀期、股市低迷期、股市平稳期,因此可以假设本模型存在三种状态(价格膨胀时期、价格低迷时期、价格稳定时期),当St=1时是价格低迷时期,当St=2时是价格稳定时期,St=3时是价格膨胀时期。
三状态的马尔科夫模型的状态转换矩阵可由式(7)加以表示:
其中,表示状态转换的概率。本期(第t期)处于状态i而下一期(第t+1期)转换为状态j的概率为Pij.
对MS-VAR模型可以使用EM算法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具体过程见Hamilton(1994)[18]。
3 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动态条件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我国的商品期货主要分为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及能源化工期货三类。因此本文选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货合约作为农产品期货的代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期货作为金属期货的代表以及天然橡胶期货作为能源化工期货的代表为研究对象,并且这些期货品种市场规模和影响较大,交易活跃,流动性较好。股票则选用上证综合指数为代表,依次记为Sm、Copper、Aluminum、Nr、Stock.
本文所有样本均为日度收盘价,出于考虑在2002年左右,大宗商品期货的金融化趋势开始凸显,选取样本期为2002年7月12日至2013年7月11日,剔除节假日及不匹配的交易日后,共2667个观察值,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各资产收益率通过对数差分方式计算,即rt=ln(pt/pt-1)。采用ADF检验对收益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所有收益率序列在1%置信水平下平稳。
3.2 实证结果
为简化研究过程,也出于主要研究两种资产间收益率的动态条件相关性,本文对均值方程的设定采用很多学者(胡东滨和张展英,2012;Paul和Eric,2013)[19,20]提出的基本形式rit=ui+εit,关于GARCH族类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研究表明当p=q=1时DCC(1,1)模型最适合拟合金融时间序列[21],并且在待估参数个数上相对节俭,具有较好的计算优势,适用于估计大样本的时变相关系数矩阵。因此本文设定模型条件方差的设定形式为GARCH(1,1),DCC模型的阶数也为1,运行结果在MATLAB7.0上实现。对建立的GARCH(1,1)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RCH LM检验,结果发现残差序列已无ARCH效应,这说明GARCH(1,1)模型对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的设定是合理的。
本文采用Engle两阶段法估计DCC-MVGARCH模型参数,并采用公式计算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为了更加清楚地反映资产间相关性的长期变化趋势,本文采用Huang等(1998)[22]提出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DCC-MV-GARCH模型所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进行信号分解,滤除波动成分并分离出其中的趋势分量。经DCC-MV-GARCH模型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结果及其EMD趋势分量如图1至图4所示。
在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动态相关性方面,除连豆粕期货与上证综合指数始终保持低相关性以外,沪铝、沪铜和沪天然橡胶与上证综合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表现出了系统性的上升趋势。经扩展样本检验后发现,自期货合约上市日以来,沪铝、沪铜和沪天然橡胶与上证综合指数间的时变相关系数基本在-0.1~0.1波动。直至2003年左右,三种商品期货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性都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在2011年左右达到极大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由EMD分解的趋势分量可知,目前沪铝和沪天然橡胶与上证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在0.4附近波动,略低于沪铜与上证综合指数0.5的相关性水平。趋势分量的方差贡献度均大于80%,可以看出长期趋势分量对沪铝、沪铜和沪天然橡胶与上证指数间的动态相关性有良好的解释作用,各阶波动分量对动态相关性的实际影响不大。因此,如果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重大冲击,沪铝、沪铜和沪天然橡胶三种商品期货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仍将保持在目前的水平,其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明显下降。
与上述三种商品期货不同,豆粕期货自上市日起一直与上证指数间保持着低相关性,其时变相关系数基本在-0.1~0.15波动,样本期内均值为0.0488,具有很好的风险分散能力。这种区别可能是由于豆粕合约金融属性相对较低造成的。豆粕是大豆提油后的副产品,基本被用于饲料的生产,其工业用途单一、市场整体规模较小并且不适合长时间保存,这些都限制了豆粕成为一类“准金融资产”。相比之下,铜、铝和天然橡胶的金融属性更加明显,具有更好的金融化基础。随着跨市场信息流动和跨市场交易的增加,宏观经济中共同的基本面因素、投资者的资金约束以及资金“安全转移(flight to safety)”等原因都可能增加商品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协同变动,引起相关性上升[5]。
4 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下面采用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的VAR模型,它允许回归参数依赖于一个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而时变,且此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遵行MS过程。
4.1 股市收益率和沪铜收益率的动态条件
相关系数与股市收益率的二元MS-VAR
下面建立CORR_CU_SH和R_SH的二元MS-VAR模型。本文首先利用Eviews6.0软件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依据AIC、HQ、SC等准则综合判断模型滞后期选择为2;接着关于区制m的确定,依据前文分析,本文将我国股市设定为股市膨胀期、股市平稳期、股市低迷期三种状态。最后根据模型截距、方差、均值等是否随状态变化而变化,形成各个参数随状态变化的MS-VAR模型,分别建立线性VAR模型、MSM(3)-VAR(2)、MSMH(3)-VAR(2)、MSI(3)-VAR(2)、MSIH(3)-VAR(2)、MSIAH(3)-VAR(2)模型,从AIC、HQ、SC规则和对数似然值LL规则来确定最优模型。综合比较发现MSIH(3)-VAR(2)是最优模型。MSIH(3)-VAR(2)模型的LR检验值为30.3695,卡方统计量的P值小于1%,显著地拒绝线性系统原假设,因此选择MSIH(3)-VAR(2)是合适的。
本文用Krolzig的OX-MSVAR包在Givewin平台对模型进行估计,表1详细列出了模型MSIH(3)-VAR(2)的参数估计结果。比较表1中的各方程在不同区制下的截距项可知,区制1表示的是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的状态;区制3表示的是股票市场处于膨胀时期的状态;而区制2表示的则是不处于区制l或3的状态,即股票市场处于平稳发展时期的状态。
从变量对区制转换的响应来看,当系统不论是维持在区制1还是从区制3、区制2转移到区制1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显示为负,并且负向程度呈增强趋势,说明当股市处于低迷期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负向相关性较高,沪铜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好;当系统不论是维持在区制2还是从区制3转移到区制2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也呈负向增强趋势,但是较区制1的负向程度较小,且当从区制1转移到区制2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当系统不论是维持在区制3还是从区制1、区制2转移到区制3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股市处于膨胀期时,股市收益率与沪铜收益率的相关性较高,沪铜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差。总体来看,股市低迷期下沪铜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最好,其次是股市平稳发展期。
接着针对沪铝、沪天然橡胶建立CORR_AL_SH、CORR_RU_SH和R_SH的二元MS-VAR模型。发现变量对区制转换的响应与沪铜相类似,都是股市低迷期下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最好,其次是股市平稳发展期。
4.2 股市收益率和连豆粕收益率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与股市收益率的二元MS-VAR
建立CORR_M_SH与R_SH的二元MS-VAR的具体实证步骤如上文。由MSIH(3)-VAR(2)回归结果及区制概率图可知,区制1表示的是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的状态;区制3表示的是股票市场处于膨胀时期的状态;而区制2表示的则是不处于区制1或区制3的状态,即股票市场处于平稳发展时期的状态。
从变量对区制转换的响应来看,当系统不论是维持在区制1还是从区制3、区制2转移到区制1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显示为负,并且负向程度呈增强趋势,说明当股市处于低迷期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负向相关性较高,连豆粕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好;当系统不论是维持在区制3还是从区制1、区制2转移到区制3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股市处于膨胀期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相关性较高,连豆粕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系统无论是维持在区制2还是从区制1转移到区制2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条件相关系数呈正向增强趋势,但是较区制3的正向程度较小,且当从区制3转移到区制2时,股市收益率与连豆粕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总体来看,股市低迷期下连豆粕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好,股市平稳期与股市膨胀期下豆粕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效果较差。
5 结论
本文利用2002年7月至2013年7月的数据,运用DCC-MGARCH方法测算沪铝、沪铜、连豆粕、沪天然橡胶与股市收益率的动态相关系数,并进一步运用MS-VAR方法分析商品期货与股市收益率的动态相关性与股票市场特征的关系,从而为揭示金融化背景下不同商品期货的风险特质以及为提高投资组合决策的针对性提供新的线索。主要结论如下:
(1)商品期货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价值出现了分化,金融化程度较高的铜、铝、天然橡胶等有色金属期货、能源化工期货与股票的相关性从2003年左右开始出现出了系统性的上升,其对股票资产的风险分散能力下降,而金融化程度较低的以豆粕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则一直与股票保持着低相关性,风险分散能力最好。
商品价值量 篇11
[关键词] 价值价格产出足球产业
一、1994年~2002年中国足球产业发展回顾
8年來,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共进行了2000余场,遍及20多个省、30多个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电视观众达几十亿人次;直接到场观看的人数达3000多万,职业足球联赛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8年来,中国足球协会从国际管理集团共获得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各会员协会获得200万元的收入,各俱乐部每年的收入多者3000万元,少者1000万元,14个职业俱乐部共计22亿多元人民币。全国到场直接观看比赛的观众消费按每年300万元计算,共计24000万元。还有足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通讯、交通、服装、饮食等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尽管如此,我国体育产业的收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而西方发达国家该项指标高达5%左右。其中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另许多商家垂涎的。
二、近年来中国职业足球发展步入困境
短短的10多年,中国的职业足球发展就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体育产业的龙头变成了近年来被全国球迷所冷落的行业。一时间球迷、赞助商、媒体等,似乎放弃了中国职业足球,这块风水宝地难道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就连报刊杂志、电视新闻里出现足球的机会都少了许多。增经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中国职业足球难道价值一下跌到如此地步?国内如此,国外对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持什么态度呢?
2003年德国西门子移动与中国足协签约,之后又拿到中国之队的赞助权,成为中国足球的主要赞助商。2005年年初,由于经营不善,西门子宣布放弃赞助中超,面对日益不景气的联赛,转而赞助中国之队项目上。2005年6月,明基全面收购西门子,中国之队的赞助商更名为明基·西门子。2006年9月底,因过度亏损,明基·西门子公司欧洲分部宣布破产,中国之队主赞助商缺失。这意味着中国各级国家队失去主赞助商。之前曾经与中国足协签约的海外公司诸如1999年LSL公司,负责电视转播权、广告权、杯名权、门票经营权及整体人员的肖像权等,保证向中国足协提供两亿五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同年IMG公司在与中国足协的“五年职业联赛”协议到期后,为继续占领中国足球市场,咬紧牙关以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签订了新协议,购买了中国队的“装备权”。但所获得的商业利润与他们的期望并不相符。在中国足球这块肥地上投资是一种风险,现在的状况证实了他们的预见。其他的公司企业会继续向中国足球投资吗?中国足球的价值何在?
三、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探讨中国的足球产业
1.足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足球职业化改革已经10多年了,作为一门特殊的产业进入到市场经济,足球既是商品又是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市场。我们从商品的角度来看足球,用商品的价值规律来分析它的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既使用价值与价值。但足球是特殊的商品,因为足球的“产出”是由俱乐部球队的胜率来衡量的。它的特殊性在于至少有两支球队在一起比赛才能产生产出。这种俱乐部之间同时需要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只存在于体育产业中。
(1)足球有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等的需要,能让千万人为之振奋、为之欢呼。这是足球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足球拥有价值。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量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足球联赛的一张门票只需要几十元钱,而一张英格兰联赛的门票(1999年甲级联赛)平均价格为16.27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00元。而现在的一欧洲五大联赛的门票甚至炒到几千欧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足球价值就和别人相差这么远?我们要从一家企业的产品来进行分析。
2.足球俱乐部的产出现状
(1)足球俱乐部的特殊性。足球产业化以来,我们通常把俱乐部看成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因此它一切运作要通过市场,它的产品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并向社会提供服务。足球作为一门产业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加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但足球俱乐部却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因为只有通过球队之间的合作才能产生比赛,才能有共同的产量。单一的企业团体是不能供应整个市场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整个足球联盟(足协)被看成一个企业,是一个多植被的大企业,而各个俱乐部是植被,它必须服从足协的决定并坚决贯彻落实,整个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2)对足球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门票)进行探讨。直到现在,对于足球的经济分析大都取决于需求的决定因素或是有关比赛出席人数的数据统计。从当今全球角度看,虽然电视转播、球员转会和赞助方面的收入不断攀升,但门票收入在多数俱乐部的总收入中占据重要比重。现场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的参与而产生的热烈气氛是一种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方式提高了比赛的质量。这种“热情效应”使得供应与需求真正达到相互依赖。因此对门票的销售量进行研究可以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可以了解俱乐部的运作是否正常。因为广大球迷观众是足球的忠实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是足球产出的最终消费承担者。
(3)中国足球联赛门票销售现状。中国足球联赛从1994年~2002年共计进行了2000多场,平均每场2万多人,最高记录达6万人。门票价格平均在30元~50元左右。2002年到现在,中国足球在低谷中挣扎了4年多依然没有反弹的迹象。除了山东鲁能、上海申花、天津泰安极少数俱乐部还拥有一定的人气外(一天津泰达俱乐部为例,主场观众保持在2万人左右),其它俱乐部的看台是空空如也,一场中超联赛的门票只卖出几十张已不再是新闻。难道中超的门票涨价了?非也,甚至不及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而且是贬值最快的物品。中超的球迷哪里去了?中国球迷的人口基数下降了?非也,每当直播欧洲五大联赛的时候,仍然是各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时段。球迷不愿意去现场看球是因为他们心寒了。水平低下,一系列的假球、黑哨等充斥中超联赛,球迷已经不敢再相信眼前的比赛了。近年来,中超没有球迷关注,大多数俱乐部一年的票房根本不够场租费用。联赛赞助商相继退出,甚至有的俱乐部的主要投资人也在撤退。以至于整个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链处于持续崩溃之中。对比足球联赛火爆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像是一场泡沫经济,中国足球产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4)欧洲五大联赛门票销售现状。欧洲五大联赛2000赛季每个国家的顶尖俱乐部平均国内出席人数都高达5万~6万人,如国际米兰(65930)、巴塞罗那(65526)、多特蒙德(64535);以下图表是各大俱乐部主场出席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顶尖俱乐部的平均出席人数较为相似。
欧洲五大联赛的各大牌俱乐部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主场观众。也就是说对足球市场需求的一种稳定性。而中国足球市场却经历了大起大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3.对中国职业足球经济危机的分析
(1)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供求关系发展。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短期内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甚至这种偏离的幅度会很大。中国职业足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西方国家发达的足球产业(特别是欧洲五大联赛)100多年历史的影响,全国人民迫切需要有一支值得骄傲的国家队,为此我们曾经付出几代人和巨额资金投入的代价,但结果是令大多数人失望的。我们更需要有自己发达的足球产业,1994年~2002年间,各足球俱乐部和足球训练基地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职业联赛更是达到了火爆的程度。这一期间,足球市场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职业足球在短期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是足球产业发展的高涨期。许多俱乐部的门票出现供不应求,球迷对足球的热爱达到疯狂。
(2)需求的质与量的关系。中国职业足球从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基本满足了球迷们对足球产出量的需求,但对于足球產出的质的需求与全国人民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其中存在的隐患是我们难以发觉的,年薪过百万的“球星”不断涌现,球星成了各种广告商的摇钱树,成了万人瞩目的偶像。但好景不长,我们没有抓住足球产业这样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利益的驱使下,假球、黑哨充斥联赛,球员和裁判参与赌球,职业水平低下等等。中国足球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蜜月到2002年世界杯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一球未进,2006年世界杯入选失利,甚至国家队败在也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手上,随之而来的是全国球迷的抱怨和对中国足球信心的缺失,媒体、商家一下抛弃了足球,全国人民对中国足球的发展产生了怀疑,曾经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足球产业陷入了困境。在这期间,中国职业足球产品的价格受巨大需求的影响已经远远偏离其价值,它的高速发展不排除有炒作的成分。我们没有预先意识到失去球迷的中国足球产业从此会举步维艰,因为球迷远离了职业足球,我们的足球产业失去了消费的主体,足球产品的生产将失去意义。西方足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拥有稳定的需求之上的。悔之晚矣,再把球迷拉回赛场看台谈何容易?
四、走出中国职业足球目前的经济危机的对策探讨
1.提高职业足球产出的质量
球迷们暂时的远离中国职业足球不是别人所为,正是我们足球产业自己,我们的球迷依然热爱足球,只是我们职业足球产出的质量无法满足广大球迷的需求,如何提高一支职业球队的技、战术水平是我们足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失去球迷的足球产业,其发展是没有根基的。
2.尊重足球市场的价值规律
在目前足球产业萧条的目前,不宜再有“量”方面的产出,注重“质”的提高,面临困境的俱乐部可以通过合作或兼并,使得职业技术水平高的球队得以暂时的集中,等到发展成熟后再拓展。因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我们足球改革的步伐在前段时间发展过快,许多市场经济所具备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其中职业技术水平低下是不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各俱乐部在自身建设不成熟的情况下频繁的队员高额转会只能加剧炒作的攀升,要把整个足协看成是一个企业,任何有损足球职业联赛的违法行为(假球、黑哨、赌球等)不但损害了俱乐部本身,而且整个中国职业足球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中国足球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但相信我们还有机会从头开始,有能力解决当前的困境,这需要我们广大球迷对中国足球的忠实支持,继续热爱中国足球。不久的将来球迷会重新回到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看台。
商品价值量 篇12
一、藏元素商品的品牌幻象
搭载中国高铁, 5100西藏冰川天然矿泉水高歌猛进, 定位高端水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5100矿泉水是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 水源地位于海拔5100米的高原, 纯净无污染的水源是其核心竞争力。它的平面广告中, “双手托起泉水形成的哈达”“人物身上的藏银饰”“蓝天白云下的雪域高原”这些无不是西藏文化的代表符号。水流形成的洁白哈达, 既暗示了该品牌所具有的产地背景, 也向消费者表达了真诚的敬意。通过隐喻的手法, 广告把画面中藏元素符号所负载的自然、健康、高贵、神圣以及真诚的追求转移到商品上, 从而达到了对商品品牌内涵的表达。
布达拉宫广场上, 奇正药业的几幅户外广告非常醒目, 广告里那个扎了无数条辫子、脸上有高原红的小姑娘成了进藏旅游的人们抹不掉的西藏印象。电通公司为奇正藏药制作的电视广告:藏族少女千里迢迢从青藏高原来到现代城市与汉族少男相见, 带出奇正藏药“心灵的故乡, 健康的希望”的信息。尾镜:“奇正藏药, 重在疗效” (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出品) 。奇正的成功, 除产品本身如广告所说“重在疗效”外, 品牌传播中隐含的藏地印象和藏医药文化意蕴恐怕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奇正藏药1993年发端于甘肃兰州, 1995年才在西藏林芝建厂, 算不上纯粹意义上的藏区企业。但在多数消费者心中, 奇正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西藏品牌, 这也是奇正努力营造的品牌形象。从奇正开始, 少数民族医药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大众关注。西藏概念为品牌所属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同时品牌的成功也为藏医药文化乃至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 “布达拉酒”却非当地生产。再如“西藏红”出自青岛, “珠峰”啤酒却产于广州, 越来越多的非藏产商品打着西藏的招牌涌向市场。这些品牌的塑造似乎都看中了西藏元素, 看中了人们心中对于西藏的联想和想象。产品制造商通过广告把这种原本与产品毫无关联的联想固化下来。广告修辞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作出承诺, 也通过语言诱导、控制消费者, 这种语言包括声音、图像和文字。人们被引导, 走向语言所营造的幻觉空间, 常常把对广告修辞的认同当作对广告宣传的品牌或商品的认同。广告修辞话语构建起一个幻象世界, 它借助各种符号与象征构成品牌幻象, 在仿真时代用强有力的情感震荡和驱动, 将受众载入一个似乎比日常生活还要真实的世界, 最终戏剧性地达到劝服目的。
二、西藏生活的想象与现实
藏元素品牌的塑造是商品品牌与西藏形象的关联, 而西藏形象也一样是一种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联结, 各种关于西藏的符号/能指构成了人们对西藏的想象。数百年来, 西藏的形象带着描绘者的想象和心意, 总能变成满足各种标榜需要的表征符号。
“香格里拉”本来是西方自称通灵的神智者的预言中的“理想王国”, 后来又被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 在其游记式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放置在中国的西藏。小说杜撰出这样一个融合佛教、基督教、儒家等诸多文明, 超越地理和文明界限的地方。本质上, 它是一种远在藏区之外的西方文化的单方面臆想。在西方人眼中, 西藏就是“香格里拉”, 一个想象地图上的神秘王国, 西方文化想象中的人类救赎之地。佛寺古刹、神山圣水以及朝圣路上的孤独行者就是西方媒体认为的“真实的西藏”, 他们甚至控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藏文明的衰落。长期以来, 西方媒体在对西藏的媒体构建中存在刻板印象和诸多集体误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所谓的“西藏热”或“西藏文化热”表现在文化市场上则是《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的歌声不绝于耳, 难以计数的以西藏为名的畅销书大行其道。还有无数旅游者背着行囊奔波在雪山、圣湖之间。西藏的诱惑产生于西藏被再现和被表述的过程当中。正如米歇尔·泰勒在《发现西藏》中所说, 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 还是一种思想的造物。集结在“西藏”名下的音乐、文字和影像不断再现西藏的同时, 也营造出有关西藏的迷人神话。
西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限制,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加上宗教文化的盛行, 西藏成为外界向往的神秘之地。在一些人眼中, 西藏是人间的天堂, 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 但他们却忽略了西藏现实中的另一面:生活条件艰苦, 自然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藏区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未完全改变西方人对中国和西藏地方形象的认知, 真实的西藏往往不能客观地呈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视角中的西藏形象与中国互不交接, 南辕北辙。在西藏形象和西藏话语上, 中国在承认西方普世论话语作为主导话语权的同时, 更要努力打造中国的价值观, 在西藏形象和西藏话语上, 中国必须坚持历史的主题和发展的主题。
三、商品流通中的文化交流
商品流通对文化传播具有巨大作用。商品流通到哪里, 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亦随之而至。从某种意义上讲, 商品可以算作自由跨越文化障碍, 特别是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惯用的文化文本。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庞朴指出, 市场上的商品也总带着它的出生风貌呈现。任何人造的非自然的对象, 都有时代和地区的烙印, 都有当时当地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宗教情绪、审美趣味刻成的烙印, 表示自己的年龄和籍贯。在展现民族生产力水平的同时, 优秀商品也表现出其承载的传统气质和思维水平。科学、宗教、艺术乃至战争, 在历史上它们都充当过跨国界文化传播的工具, 而唯有商品承担文化传播使命时最易让人忘记意识形态。文化的价值、意义附着在商品的功能之上, 与日常情境相连, 更具平易的态度和风格。商品文化含蓄地通过商品的造型、包装等要素给消费者以某种文化暗示或启迪, 消费者需借助自己的知识背景、审美经验以及想象力才能领悟和解读这一价值、情感, 然而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却更具说服力。
商品承担了广泛的文化联系与幻觉功能。广告把商品诠释为展开“文化联系与幻觉”的文本, 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各种意象附着在平庸的商品之上。商品文化不像文化商品那样直接、完整地以文艺形式表达意义, 许多意蕴是内在的、隐喻式的。商品生产者或许并没有在商品的形式中注入明确的意义, 而广告等营销活动却通过文化解码赋予那些原本寻常之物以情感和价值, 激发消费者源于文化的种种欲望和幻想。在消费者的想象空间中, 商品与传统、未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对象。
对于西藏商品来说, 其进入市场晚、生产成本高, 在商品日趋同质化的环境下, 靠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竞争, 恐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西藏的神秘性, 以及与西藏有关的符号联想, 如产地、功能和工艺等, 这些都是西藏商品与生俱来的无形价值, 是西藏商品品牌的天然优势。对西藏商品品牌的符号化传播, 目的是通过把藏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西藏商品的品牌塑造之中, 形成商品品牌的价值符号体系和文化内涵, 进而形成品牌的竞争优势。塑造品牌的同时, 在西藏商品 (包括区外的藏元素商品) 品牌的传播和商品流通当中, 西藏的文化传承, 西藏的风土人情和有关发展中的藏区人民真实生活的信息也随之一同带到消费者身边, 这些都是在对外传播西藏, 以一种跨越文化障碍和意识形态壁垒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一个真实的西藏。
随着传播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人类已进入泛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渠道、方式也泛化了, 一切中介“物”都成了传播的通道。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 西藏对外传播应跳出传统单纯的信息传播思路和宣传模式, 以泛传播的理念来指导西藏对外传播体系的构建, 以西藏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传播力, 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西藏对外传播体系, 以服务西藏地方和整个国家的对外传播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入手, 以传播西藏特色民族文化作为内在动力, 以文化交流代替宣传, 实施对外传播, 通过文化的传播带动国家理念的传播, 以软性的传播方式实现最终的传播目的, 使西藏的对外传播融入日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消费的过程中, 实现我们的对外传播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当代商品传播中的文化融入[N].文艺报, 2003-04-29 (003) .
[2]刘小三.对外传播中西藏形象建构的策略和方式[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