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贸易

2024-09-17

商品贸易(精选12篇)

商品贸易 篇1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情况决定该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状况,而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

同样,我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关系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分析过去一个时期以及今后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富有现实意义。为便于分析,本文按贸易额比重及贸易结构特点把东盟十国划分为2组:第一组,老东盟成员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第二组,新东盟成员国,包括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文莱。

1 我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基本情况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扩大双边贸易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 311亿美元。

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但由于我国市场广大,东盟各成员国都能在与我国实施自由贸易中获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市场准入机会。但迄今为止,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主要是在我国与老东盟5国之间进行。2008年,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34.7亿美元和524.4亿美元,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45.83%,而我国与越南、文莱、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5国贸易额同比高速增长,总贸易额238.57亿美元,所占比重增加到10.32%,所占中国-东盟贸易比重有所提高。

2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前五大类商品主要是石油与燃料、木材、植物油脂、计算机、机械与电器设备。随着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总额最多的产品由资源类转向制造业产品类,计算机、机械和电器设备等由资金和技术决定的产品比重迅速提高,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2.1 我国从老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老东盟国家中,以2008年为例,与这几个国家的贸易就占我国对东盟国家贸易总额的89.7%,占我国对东盟国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进口商品以机电、资源性产品、农产品为主。具体商品参见表1。

2.2 我国从新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新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都以农业经济为主,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尽管目前我国与新东盟国家的贸易所占比例很小,但随着农产品零关税的实现,我国与新东盟5国的贸易会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其中,我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占我国与新东盟国家贸易额80%以上,2009年我国从越南进口47.5亿美元商品,主要商品有煤炭、橡胶、矿石等。

2.3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特点

综合以上数据,具体地说,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有以下特点:

2.3.1 机电产品是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

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

目前,我国在机械及电子设备方面的主要进口国是老东盟5国,其中又以从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最高,2006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的机电产品增幅超过50%。200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出口至我国的第一大类产品是机电产品,分别占我国从该国进口商品的61.6%、49.2%和45.3%。与2007年相比,我国进口机电产品总额增长,其中从马来西亚进口的贸易额同比增长最多,达22.7%。

2.3.2 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占我国从东盟进口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供应不足,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进口。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中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所占比重较大。东盟在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煤炭和铁矿砂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2008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矿产品总额40.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从马来西亚进口矿产品总额102 900万美元,同比增长80.1%;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进口矿产品总额523 500万美元和186500万美元,分别增长26.6%、29.4%;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口橡胶等同比也大幅增长(见表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的进口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从石油战略角度来考虑,将寻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我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贸易合作前景将很广阔。

2.3.3 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总量迅速扩大,产品进口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1994年这些农产品向我国的出口额达到19.12亿美元,占当年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4%。其后,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的总量快速增长。21世纪初,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50%左右,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50%,其中鱼类约占到13%,蔬菜约占到7%,水果约占到7%,食糖约占到6.5%,谷物约占到5.5%。东盟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零关税计划的逐步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在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实惠,200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92.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6倍。实施“零关税”以来,我国自东盟进口水果量从2003年的77.6万t逐年增至2009年的100多万t,占进口水果总量的70%,东盟已成为我国进口水果最大的“果园”,使我国水果市场上可供市民选择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

我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农产品进口额占对各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均高于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占我国对全球进口贸易总量的比例。虽然东盟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发展很快,但由于基数低,双方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 我国出口东盟各国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但近年来,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得以优化,资金、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并且自1993年以来,其比重一直在迅速上升,在各类商品的出口中占绝对优势。

3.1 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在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中,出口额居前几位的几类商品依次是机电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矿产品、纺织品服装、蔬菜、塑料制品等。在这几大类产品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最大。具体商品参见表2。

3.2 我国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新东盟国家工业不发达,对工业制品(如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建材设备、农业机械、交通通信设备等)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对新东盟国家出口以机电、成品油、钢材、纺织品为主。

在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中,我国对越南的出口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09年我国出口越南的商品160亿美元,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成品油、化肥等。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3.3 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结合以上表2的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现就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的特点作以下几点归纳:

(1)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等电子业发达国家基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考虑,将电子加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带动了当地机电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后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于东盟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将电子加工业陆续转移到我国。由此,我国和东盟国家电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关产成品互为产业链,我国机电产业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我国出口到东盟各国的商品中,机械及电器设备总值位于第一,达304.6亿美元,所占对东盟出口总值比重超过50%。2007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资源性产品向工业化产品转化的趋势明显。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是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我国出口至印度尼西亚的机电产品增长超过141.2%。

(2)纺织品、植物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2005—2006年出口东盟国家的增长比例很高,由于其价值低,因此相对于高价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其占比重低。尽管比重呈现下降,但总量仍然在扩大。纺织品出口东盟国家的比重从1997年开始稳定在稍高于10%的水平;植物产品出口东盟国家的则迅速下降到3.6%;化工产品在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中的份额一直比较稳定,每年略有增减。由于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达,东盟国家对我国纺织纱线和布匹等服装、鞋类原料需求量较大,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是服装、摩托车、手提或车载无线电话、棉织物等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东盟国家主要依托我国劳动力优势及已有一定基础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2003—2007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纺织品、纱线量出口保持在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出口东盟的纺织品和服装达到43.72亿美元,占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总额的1 1.3%,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2008年我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同比增长达196%。我国的服装贸易面向东盟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较大,特别是在东盟国家消费量较高的T恤衫、套头衫、外穿背心、长裤、上衣等产品方面,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从整体上看,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呈上升趋势,出口额由1996年的14.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5.8亿美元,年增幅超60%。具体品种中,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较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对主要的出口国家仍然保持出口贸易增长势头。

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2008年,我国在植物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方面对东盟的出口下降,与2007年同期相比呈负增长态势。

(3)其他产品出口增长的不同态势。同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运输设备虽然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较低,但也呈现出出口增长的态势。另外,2008年矿产品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出口的矿产品同比下降都超过2成,而化工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幅较大,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长60%。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和东盟10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介绍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和东盟10国的双边贸易当中,技术类产品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类产品居双边贸易额的比重最大。这是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所以机电产品进出口就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但是双方进出口的机电产品的品种不完全相同;生产型原料、能源以及农产品也是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我国出口东盟的其他商品主要是棉织品、化工产品、农产品等。总之,我国与东盟进出口的产品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近年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合作愈来愈紧密。对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分析使我们对贸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双方的合作和发展。E

摘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是在一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进行的,而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量持续攀升,据此,文章对中国-东盟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助于把握双边贸易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东盟,贸易,商品结构

商品贸易 篇2

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常用贸易术语——FOB [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与之有关的国际惯例,明确国际贸易惯例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掌握FOB术语的含义、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及相关问题。

[教材分析]重点: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FOB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与义务;FOB术语下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

难点:国际惯例的性质;FOB术语中船舷的理解;FOB术语中装船费用的分担 [教学方法] 案例导课,分析引出内容,精讲与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导读案例一:某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300吨,成交条件FOB上海。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要求,货物出运后,卖方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导读案例二:业务员小王向美国客户就童车对外报价如下:CIFC3纽约USD120.00/套,数量20000套。美国客户接到报价后认为我方价格比较接近,于是要求我业务人员报出CIFC5纽约价,小王核算后报给客户CIFC5纽约USD122.40,客户收到报价后,立即表示接受。小王后来一核算,按照他的算法一共损失2520美元。

可见,贸易术语是对外磋商和订立合同不可缺少的专门用语,它表明了价格的构成,确定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涵盖了价格、运输、保险、通关手续、单证提交等内容,它的使用影响着合同的性质及风险的划分界限。

一、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 1.国内外单价的比较

国内商品的报价: 大米 每500克 1.3 元

国际贸易中的报价: 大米 每公吨350美元 CIF香港 2.贸易术语的含义

所谓贸易术语是指在长期贸易实践中形成的,以英文缩写表示商品价格构成,说明交货地点,确定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语。

例如:FOB术语下,卖方要在约定的装运港将货物装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并负责办理出口通关手续,买方则需要租船订舱,自己办理海上货运保险,并支付保险费。

3.贸易术语的作用

(1)简化洽商的内容,缩短成交的过程,节省业务费用(2)说明了价格构成的因素,划分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可确定一个买卖合同的性质,并要求全部合同条款与之适应

二、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2.《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缩写形式为INCOTERMS,它是国际商会为了统一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而制定的。

《INCOTERMS2010》共有11种贸易术语,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小思考:国际惯例是法律吗? 分析:(1)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它对贸易双方不具有强制性,故买卖双方有权在合同中做出与某项惯例不符的规定。

(2)国际贸易惯例对贸易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如果双方都同意采用某种惯例来约束该项交易,并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时,那么这项约定的惯例就具有了强制性。另一方面,如果双方对某一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也未注明该合同适用某项惯例,在合同执行中发生争议时,受理该争议案的司法和仲裁机构也往往会引用某一国际贸易惯例进行判决或裁决。

《2010通则》中贸易术语的分类

★E组术语(启运术语,Departure):卖方在商品产地交货 ★F组术语(主运费未付术语,Main Carriage Unpaid):

买方订立运输合同或指定承运人,并负担从交货地至目的地的运费 ★C组术语(主运费已付术语,Main Carriage Paid):

卖方订立运输合同,但不承担从装运地启运后所发生的货损或货物灭失的风险以及额外

费用 注:C组术语的风险划分界限和费用划分界限相分离

注:以F组和C组术语成交的合同都属于装运合同,是象征性交货术语。

★D组术语(到达术语,Arrival):卖方须承担将货物运往指定的进口国交货地点的一切风险、责任和费用。

注:以D组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到达合同。E组和D组术语是实际交货的术语。

注:D组术语中,除DEQ下卖方负责卸货外,其余的术语下卖方均不负责卸货。

第二节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1)

导读案例:某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300吨,成交条件FOB上海。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条件;卖方在装船后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问题:(1)FOB术语下,买卖双方各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2)买卖双方对货物所承担的风险界限是什么?

一、FOB术语

1.FOB的含义——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风险点=交货点

从责任、费用、价格、运输、保险、交货点、风险这几块去考虑,然后再注意点

指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装上船,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2.适用范围——海运或内河运输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 4.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

卖方义务:⑴交货至买方指派船上,通知买方;⑵承担货物装上船前一切风险和费用;⑶办理出口⑷提供相应单据或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⑴安排船只接货,支付运费,通知卖方;⑵承担货物装上船后一切风险和费用;⑶办理进口;⑷受领货物、支付货款

5.FOB术语下需要注意的问题(1)装船的概念和风险划分的界限

(2)船货衔接的问题(由于运输、保险都是由买方负责)

思考:若卖方因货物尚未备妥而未能及时装运,由此导致的空舱费或滞期费由谁承担? 思考:若买方未能按时派船而导致卖方无法按时交货,由此导致的空舱费、滞期费以及卖方增加的仓储费由谁承担?

注意:若买方要求卖方代为租船订舱,则有关费用和风险仍由买方承担。

案例分析:某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皮茶具,买方要求公司代为租船,费用由买方负担。由于公司在约定日期内无法租到合适的船,且买方不同意更换条件,以致延误了装运期,买方以此为由提出撤消合同。问买方的要求是否合理?

(3)装船费用的负担问题

①FOB Liner Terms(FOB班轮条件)②FOB Under Tackle(FOB吊钩下交货)③FOB Stowed(FOB理舱费在内)④FOB Trimmed(FOB平舱费在内)

注:FOB的上述变形,只为表明装船费用由谁负担,并不改变FOB的交货地点以及风险划分的界限。

案例分析1:美国出口商与韩国进口商签定了一份FOB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出售2000公吨小麦给买方。小麦在装运港装船时是混装的,共装运了5000公吨,准备在目的地由船公司负责分拨2000公吨给买方。但载货船只在途中遇高温天气发生变质,共损失2500公吨。卖方声称其出售给买方的2000公吨小麦在运输途中全部损失,并认为根据FOB合同,风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已经转移给买方,故卖方对损失不负责任。买方则要求卖方履行合同。双方发生争议,后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问:仲裁机构将如何裁决? 答:货物是否特定化

案例分析2:美国哈迪公司以FOB里斯本条件向英国庞德有限公司购买300吨葡萄牙松节油。在签汀合同时,卖方知道买方打算以东德一港口作为目的港。而作为卖方的英国公司是向葡萄牙供货人购买这批货物的,并规定由该供货人取得出口许可证。但是,当作为买方的美国船只到达里斯本港口时,葡萄牙政府拒绝签发货物发往东德的出口许可证,美方船只因此未能装船,但同时美方也拒绝另外指定目的港,于是美方向英国提起上诉。试分析,在此案中美方能否胜诉,并说明理由。

[小结] 贸易术语表明价格的构成,确定了交接货物时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和风险的划分,明确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三个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包括《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这些贸易惯例一旦被商人采纳,对买卖双方就具有约束力。

FOB术语是属于装运港交货的一个术语,是指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装上船,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以免造成损失。

[习题] 1.什么是贸易术语?为什么国际贸易中要采用贸易术语? 2.《2010通则》中包含有多少种贸易术语?它们是如何分组的? 3.如何了解国际惯例的性质?

4.如何做好FOB术语下的船货衔接问题。

5.FOB的变形是怎样产生的?常用的变形有哪几种? [教学反思]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班级

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常用贸易术语——CIF、CFR [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CIF、CFR两种贸易术语的含义、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及相关问题。

[教材分析]重点:CIF、CFR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CIF、CFR术语的变形

难点:CIF术语中的保险;象征性交货和实际交货;CIF合同的性质;CFR术语中装船通知的重要

[教学方法] 案例导课,分析引出内容,精讲与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2)导读案例:有一份CIF合同,英国公司向比利时公司出口一批花生油,英向保险公司投保一切险,货物从亚洲某港装运。1914年8月,英德爆发战争,货运船只在海运途中被德国战舰捕获,连船带货挟持到汉堡卸货。当卖方凭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要求付款时,买方以货物被德国战舰挟持为由拒绝付款。买卖双方争执不下,遂递交仲裁。问题:(1)在CIF术语下,卖方是否需要保证货物最终交至买方?(2)该术语下买卖双方各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二、CIF术语

1.CIF的含义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指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装上船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但其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运费;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均转移给买方。另外,卖方还须办理保险并支付保险费。

2.适用范围——海运或内河运输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总成本+主运费+保险费 4.买卖双方的义务

卖方义务:⑴安排运输,支付至目的港运费,及时通知买方;⑵承担货物装上船前一切风险;⑶办理保险,支付保费;⑷办理出口;⑸提供相应单据或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⑴承担货物装上船后一切风险;⑵负责装船后装运港到目的港通常运费、保费以外费用;⑶办理进口;⑷受领货物、支付货款

5.CIF术语下需要注意的问题(1)关于象征性交货

所谓象征性交货是指卖方只要在约定日期和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证,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

所谓实际交货是指卖方必须将货物实际交给买方或其指定人,不能以交单代替交货。CIF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合同,即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

(2)关于风险划分界限的问题——CIF术语下,风险划分界限与费用划分界限相分离。(3)CIF合同中的保险问题

①卖方是为买方代办保险的性质:风险转移界限说明风险已经转移,卖方无利益可言,是为买方利益进行投保,保险费最终由买方承担。

②保险险别:合同明确规定保险险别、保险金额等内容,卖方按合同办理投保;合同未规定则卖方只需投保最低的险别,但若买方要求,并由买方承担费用可加保其他险。

③买方有权拒绝未经保险的货物,即使该货物已安全抵达目的港也不例外。(4)关于租船订舱的问题

①卖方若不能及时租船订舱而导致不能及时装船交货,为违反要件。

②卖方只负责按通常条件租船订舱,使用通常类型的轮船,经习惯行驶的航线装运货物。③考虑到实际交货时运费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可在合同中订明运费上涨额度由买方负担。④装船后一般都发装船通知。

(5)关于卸货费用的负担问题(CIF术语的变形) CIF Liner Terms(CIF班轮条件) CIF Landed(CIF卸至码头) CIF Ex Tackle(CIF吊钩下交货)

 CIF Ex Ship’s Hold(CIF舱底交接)

CIF的上述变形,只为解决卸货费用的负担问题,并不改变交货地点以及风险划分的界限。案例分析:某进出口公司以CIF伦敦向英国某客商出售供应圣诞节的应季杏仁一批,由于该商品的季节性较强,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以前将信用证开抵卖方,卖方保证不迟于12月5日将货物运抵目的港。否则,买方有权撤消合同。如卖方已结汇,卖方必须将货款退还买方。请分析该合同中有关条款是否合理。案例讨论:我某出口公司就钢材出口对外发盘,每公吨2500美元FOB广州黄埔,现外商要求我方将价格改为CIF伦敦。请分析:(1)我出口公司对价格应如何调整?(2)如果最后按CIF伦敦条件签订合同,买卖双方在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方面有何不同?

三、CFR术语

导读案例:我某公司按CFR术语与英国A客户签约成交,合同规定保险由买方自理。我方于9月1日凌晨2点装船完毕,受载货轮于当日下午起航。因9月1、2日是周末,我方未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3日上班收到买方急电称:货轮于2日下午4时遇难沉没,货物灭失,要求我方赔偿全部损失。问题:(1)CFR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各是什么?(2)该术语下风险如何划分?风险的转移有无前提条件?

1.CFR的含义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指卖方于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即完成交货,但其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运费;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均转移给买方。

2.适用范围——海运或内河运输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主运费 4.买卖双方的义务

卖方义务:⑴安排运输,支付至目的港运费,及时通知买方 ⑵承担货物装上船前一切风险和费用 ⑶办理出口 ⑷提供相应单据或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⑴承担货物装上船后一切风险和额外费用 ⑵办理进口 ⑶受领货物、支付货款 5.CFR术语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卖方装船通知的重要性(运输由卖方负责,保险由买方负责)

思考:FOB和CIF术语下,卖方也有发出装船通知的义务,为什么在CFR术语下要特别强调这一义务?——若未及时通知,会导致风险推迟转移。

(2)为明确卸货费用的负担而产生的CFR术语的变形,类似于CIF术语的变形: CFR Liner Terms CIF班轮条件 CFR Landed CFR着陆费在内 CFR Ex Ship’s Hold CFR舱底交货 CFR EX Tackle CFR吊钩下交货

案例讨论:我方按CFR“卸到岸上”条件对外出口,并按规定提交了全套符合要求的单据,货轮在航行途中触礁沉没,货物全部灭失,买方闻讯以“卖方需将货物运到目的港并安全卸到岸上才算完成交货任务”为由拒付货款。请分析买方拒付的理由是否合理?我方应如何处理?

[小结] CIF属于装运合同,典型的象征性交货,卖方凭单收汇,买方凭单付款。保险由卖方负责办理,但由买方受益。为了区分卸货费用的负担,由此产生了CIF术语的变形。

CFR也属于装运合同,象征性交货性质。运输由卖方负责办理,必须及时发出装船通知,否则会导致风险推迟转移。为了区分卸货费用的负担,由此产生了CFR术语的变形。

[习题] 1.什么是象征性交货?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装船通知在哪一种贸易术语中变得尤为重要?

3.某CIF合同规定,卖方必须将货物于×年×月×日之前送达目的港,是否合理?如果是FOB呢?

4.如何看待CIF术语中的保险问题?

5.采用装运港交货的三种常用贸易术语成交时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班级

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常用贸易术语—FCA、CPT、CIP、其他贸易术语

[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FCA、CPT、CIP三种贸易术语的含义、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及相关问题;理解并掌握常用的六种贸易术语的异同;了解其他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及相关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

[教材分析]重点:FCA、CPT、CIP术语中买卖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买卖双方责任费用风险划分的界限;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难点:FCA术语中的交货;FOB、CFR、CIF与FCA、CPT、CIP的异同;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

[教学方法] 案例导课,分析引出内容,精讲与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3)

四、FCA、CPT、CIP

(一)FCA(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

导读案例:美国T公司是一家饮食品加工公司,它在某年3月与巴西的L公司签订了购买900公吨咖啡豆的货物买卖合同,交货条件是FCA布宜诺斯艾利斯每公吨950美元。合同中规定,由T公司在签约后的20天内预付货款金额的40%作为定金,而剩余款项则由T公司在收到货物后汇付给L公司,合同签订后20天内,T公司如约支付了40%的定金;L公司也于5月2日将货物交付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运输代理公司,即T公司指定的承运人。L公司交货后,即电告T公司要求其付款。然而,5月3日晚,布宜诺斯艾利斯突遇罕见大雨,由于货运代理公司疏忽大意,致使堆放货物的仓库进水,100箱咖啡豆受水浸泡损坏。由于货物损坏,T公司以未收到货物为由,拒绝汇付剩余的60%的货款。因此,L公司于7月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事仲裁员提出申诉。试问:(1)《2010通则》中是如何界定FCA术语下买卖双方的义务的?(2)本案中T公司是否应支付余下的60%的货款?为什么?

1.FCA的含义——是指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并办理出口清关手续,即完成交货义务。

2.适用范围——各种运输方式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 4.买卖双方的义务

卖方义务:⑴交货至买方指定承运人;⑵承担货交承运人前一切风险和费用;⑶办理出口;⑷提供相应单据或电子信息

买方义务:⑴安排自指定地点起运输,承担运费并通知卖方;⑵承担货交承运人后一切风险和费用;⑶办理进口;⑷支付货款

5.FCA术语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交货的问题——若卖方在其所在地交货,则卖方应负责装货;若卖方在任何其他地点交货,卖方不负责卸货。

(2)关于运输及相关费用问题

(3)关于风险划分界限的问题——货交承运人为界,但可能存在风险提前转移的问题。案例讨论:北京A公司拟向美国纽约B公司出口某商品5000箱,B公司提出按FOB新港成交,而A公司主张采用FCA北京的条件。试分析A、B公司各自提出上述条件的原因。

(二)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1.CPT的含义——是指卖方除按约定向指定的承运人交货外,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的运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买方承担货交承运人之后的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

2.适用范围——各种运输方式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主运费 4.买卖双方的义务

卖方义务:⑴安排运输,承担运费,货交承运人,及时通知买方;⑵承担货交承运人前一切风险;⑶办理出口;⑷提供相应单据

买方义务:⑴承担货交承运人后一切风险;⑵交货后一切费用,除非根据运输合同规定应由卖方支付;⑶办理进口;⑷支付货款

(三)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导读案例:某年6月,美国AG公司与我方BF公司签订瓷具进口合同,价格条件为CIF San Francisco,支付条件为不可撤销跟单信用证,我方需提供已装船提单等有效单据。之后,BF公司与某运输公司(以下简称承运人)签订了运输合同。9月初我方将货物备妥并装上承运人派来的货车。然而由于装运港离内陆较远,途中驾驶员由于疲劳发生了意外,错过了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得到此消息后,BF公司即刻与AG公司洽商要求将信用证的有效期和装船期延展半个月,并本着诚信原则告知AG公司有两箱瓷具可能受损。AG公司回电称同意延期,但要求货价应降6%。我方回电据理力争,同意受震荡的两箱瓷具降价2%,但认为其余货物并未损坏,不能降价。但AG公司坚持要求全部降价。最终还是我方作出让步,受震荡的两箱降价3%,其余降价2%,为此受到货价、利息等有关损失共计达9万多美元。事后,我方作为托运人又向承运人就有关损失提出索赔。对此,承运人同意承担有关仓储费用和两箱震荡货物的损失,但利息损失只赔40%,理由是我方修改单证耽误了时间;而且对于货价损失不予理赔,认为这是由于我方单方面与AG公司的协定所致,与其无关。而BF公司则坚持认为货物降价及利息损失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承运人的过失,其应该全部赔偿。4 个月后经多方协商,承运人最终赔偿各方面损失共计4万美元。我方实际损失7万美元。试问:(1)倘若该案例中的合同双方当事人采用CIP术语,结果会是怎样?(2)CIP术语下买卖双方各有什么样的责任及义务?

1.CIP的含义——卖方除按约定向指定承运人交货外,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地 的运费,交货后的一切风险和费用则由买方承担。另外,卖方还必须负责订立货运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

2.适用范围——各种运输方式

3.价格主要构成——出口商品成本+基本运费+保险费 4.买卖双方的义务——除保险外,其他与CPT相同

五、FOB、CFR、CIF与FCA、CPT、CIP的异同

联系: FCA、CPT、CIP这三种贸易术语实际上是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的推广,即将术语的适用范围推广到任何运输方式。

区别:(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2)交货地点、风险转移界限不同(3)装卸费用的负担不同(4)运输单据不同(5)投保险别不同

第三节 其他国际贸易术语

一、其他国际贸易术语概述

(一)EXW术语

这是指当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点(如工场、工厂或仓库)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卖方不办理出口清关手续或将货物装上任何运输工具。

(二)FAS术语

这是指卖方在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交到船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承担自那时起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

(三)DAT术语 卖方在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将货物从抵达的载货工具上卸下,交给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

(四)DAP术语

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将还在运抵运输工具上可供卸载的货物交由买方处置时,即为交货。

(五)DDP术语

这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办理完进口清关手续,将在交货运输工具上尚未卸下的货物交与买方,完成交货。卖方必须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包括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在目的地应交纳的任何进口“税费”(包括办理一切海关手续、交纳 海关手续费、关税、税款和其他费用的责任和风险)

该术语是唯一一个需要卖方办理进口清关手续的术语,也是卖方承担责任、费用及风险最大的术语,卖方所要的价格也最高。属于实际交货,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

二、贸易术语的选用

在实际业务中,买卖双方都希望选用对自身有利的贸易术语。因此,要根据形势、任务和政策的要求,结合我方的经营意图。充分考虑运输条件和货源情况,运价动态、港口因素与风险程度合理地选用。

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考虑运输条件(2)考虑货源情况(3)考虑运费因素(4)考虑运输途中的风险

(5)考虑办理进出口货物结关手续有无困难

案例分析:我西北某市某出口公司于1997年12向日本出口30吨干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售价为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期为1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出口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于是在12月上旬边将货物运到天津,由天津办事处负责订箱装船,不料货物在天津存仓后的第三天,仓库午夜着火,1200箱甘草膏全部焚毁,办事处立即通知内地尽快补发30吨,否则无法按期装船。结果该出口公司因货源不齐,只好要求日商将信用证的效期和装运期各延长15天。日商同意但提出价格下降5%,经双方协商,最终降价3%。请问出口公司的失误是什么?

[小结]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FCA、CPT、CIP三种货交承运人的术语被应用的越来越多,与前三种贸易术语比较起来,内陆城市更适合选用这三种术语。

除了前面介绍的6种主要贸易术语外,在《2000年通则》中还有其他7种术语,这些术语虽不常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以满足买方或卖方的特定要求的。

在实际业务中,买卖双方都希望选用对自身有利的贸易术语。因此,要根据形势、任务和政策的要求,结合我方的经营意图。充分考虑运输条件和货源情况,运价动态、港口因素与风险程度合理地选用。

[习题] 1.F组中包括的三种术语有何共同特点?

2.与其他组贸易术语相比,C组术语有何显著特点? 3.什么是到达合同?它与装运合同有何区别? [教学反思]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班级

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商品的价格(1)

[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出口商品的作价原则和作价方法,懂得如何根据汇率的变动来选择计价货币,并掌握佣金和折扣的有关知识;掌握商品价格的构成。要求学生掌握三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换算方法,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条款。[教材分析]重点:作价方法;计价货币;佣金和折扣

难点:计价货币的选择;商品价格的构成;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的对外报价核算

[教学方法] 精讲,实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第四节 商品的价格

一、商品价格概述

(一)商品的价格表述

USD 300 per metric ton CIF New York 计价货币 单位价格金额 计量单位 贸易术语

(二)作价原则和作价方法 1.作价原则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结合国别(地区)政策,考虑购销意图来进行作价;同时要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如:商品的质量和档次、交货条件、运输距离、成交数量、季节性需求的变化、支付条件和汇率变动的风险,等等。

2.作价方法(1)固定作价

(2)非固定作价——具体价格待定;暂定价格;部分固定价格、部分非固定价格

(3)价格调整条款

(三)计价货币、支付货币 1.计价货币的选择

通常,买卖双方愿意选择汇率稳定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但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出口方倾向于选用“硬币”,即币值坚挺,汇率看涨的货币,而进口方则倾向于选用“软币”,即币值疲软,汇率看跌的货币。

合同中采用何种货币要由双方自愿协商决定。若采用的计价货币对其中一方不利,这一方应采取合适的保值措施,比如远期外汇买卖,就应把所承担的汇率风险考虑到货价中去。

2.支付货币

如果合同中只规定了计价货币,而没有规定支付货币,则计价货币就是支付货币。这两种货币既可以是出口国货币和进口国货币,也可以是第三国货币。

(四)佣金与折扣 1.佣金(1)佣金的含义——交易通过中间商或代理商进行,而由中间商或代理商收取的酬金。 明佣:在合同价格条款中明确规定佣金的百分比。

 暗佣:佣金问题没有在贸易合同中体现出来,而由当事人另行约定。 双头佣:中间商/代理商向贸易合同的买卖双方都收取的佣金。(2)佣金的规定方法  文字说明——USD600 per M/T CIF Hong Kong including 2% commission  缩写——USD600 per M/T CIFC2% Hong Kong(百分号可以省略) 绝对数——commission USD6 per M/T(3)佣金的计算

 单位货物佣金额=含佣价×佣金率

 净价=含佣价-单位货物佣金额 = 含佣价×(1-佣金率) 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2.折扣

(1)折扣的含义——卖方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百分比的减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2)折扣的规定方法:

 文字说明——USD600 per M/T CIF Hong Kong including 2% discount. 缩写——USD600 per M/T CIF Hong Kong less 2% discount. 绝对数——discount USD4 per M/T(3)折扣的计算

 单位货物折扣额=原价(或含折扣价)×折扣率  卖方实际净收入=原价-单位货物折扣额  含佣价=净价/(1-佣金率)

二、盈亏的核算 1.出口换汇成本

单位的外汇所需要的人民币成本。如换汇成本高于银行牌价,说明出口人民币亏损。计算公式: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元)/FOB出口外汇净收入(美元)

出口总成本=购进价格+进货费用—出口退税 2.出口盈亏率

出口所得人民币净收入扣除出口总成本,即为出口盈亏额。出口盈亏率是指出口盈亏额与出口总成本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它是衡量出口盈亏程度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出口盈亏率=(出口销售人民币净收入-出口总成本)/出口总成本×100%

三、商品价格核算

(三)三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换算 1.FOB价换算成其他价格 CFR=FOB+F CFRC=(FOB+F)/(1-佣金率)

CIF=(FOB+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CIFC=(FOB+F)/(1-佣金率-保险费率×投保加成)2.CFR价换算成其他价格 FOB=CFR-F FOBC=(CFR-F)/(1-佣金率)CIF=CFR/(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

CIFC=CFR/(1-佣金率-保险费率×投保加成)3.CIF价换算成其他价格

FOB=CI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F FOBC=[CI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F]/(1-佣金率)CFR=CI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

CFRC=[CI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1-佣金率)

例题1:某公司按每公吨1200美元FOB大连对外报价某出口商品,国外客户要求改报 CIF旧金山,问应报价多少?(设运费为每公吨130美元,加一成投保,保险费率为1%。)

CIF=(FOB+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1200+130)/(1-1% ×110%)=1330/0.989= 1344.80(美元)

例题2:某公司与外商洽谈出口某商品,公司发盘每公吨3000美元CIF新加坡,而外商的还盘为每公吨2880美元FOB中国口岸。经查该种商品由中国口岸运至新加坡按体积10级货物每运费吨运费为89美元,保险费率合计0.95%。问:单纯从价格考虑,公司是否可以接受该还盘?

将该公司发盘的CIF价换算成FOB价:

FOB=CIF-F-I=3000-89-3000×110%×0.95%=2879.65(美元)将外商还盘的FOB价换算成CIF价:

CIF=(FOB+F)/(1-保险费率×投保加成)=(2880+89)/(1-0.95%×110%)=3000.35(美元)

四、合同中的价格条款

(一)价格条款的基本内容

单价:有四个组成部分(货币名称、单价金额、计量单位和贸易术语)总值:单价数量

例如:单价:每公吨200美元CIFC2%伦敦 总值:100 000美元

1.HKD5.00per dozen net CIF Hong Kong.每打5港元CIF香港净价。2.USD21 per set FOB Shanghai including your commission 5% on FOB basis。

每套21美元FOB上海在FOB基础上包含你方5%佣金。

(二)订立价格条款应注意的问题(1)写明计价货币的名称(2)正确填写单价金额

(3)计价单位应与数量条款中的计量单位一致

(4)贸易术语的表述要准确、完整,不能省略港口名称 思考:下列我方出口单价的写法是否正确?

3.68$ CIFC Hong Kong £300 Per Case CFR USA USD Per Ton FOB London Fr98.50 Per Doz.FOBD2% DM28.85 CIFC2% Shanghai

案例分析:某年我国某出口公司售以西欧甲商货号为A101、B201、C301的商品各5公吨,2~4月份每月分别各装5公吨,D/P即期付款,2月份A101按约如数装运出口,并顺利收汇。但3月份的装运因B201缺货,短少的2公吨,拟用较低等级的同类产品B202。该出口公司在与甲商洽商替代货物B202的数量和价格时,在电传中将应为每公吨RMB27000元的价格,少打一个“0”,错成2700元。随后甲商曾两次在电传中重复确认“2700”元的价格,但我方有关人员不仔细阅读电传,始终未察觉这一重大错误,3月间B201和部分替代货物B202装运出口,替代部分的价格我方按27000元列发票,经银行向甲商托收,遭甲拒付。试分析案例并指出我方的教训。

[小结] 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表述有别于国内贸易;价格的制定要遵循一定的作价原则,选择正确的作价方法;计价货币和支付货币的选择要考虑到汇率的因素;正确运用佣金和折扣来调动进口商的积极性。

实际业务中,有时我方按照某种价格术语报价,而对方要求改用另一种术语报价,这就要涉及到价格术语的换算问题。

掌握价格条款的主要内容及其制订是本章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价格条款是买卖合同的核心内容,制约着合同的其他条款。

[习题] 1.请谈一谈进出口商品的作价原则,在确定进出口商品价格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在进出口贸易中为什么要正确选择计价货币? 3.在国际贸易中如何正确使用佣金与折扣?

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机制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机制

一、我国大宗商品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际寡头垄断削弱了我国的定价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类似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了商品的供应和信息资源,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合并组建的CME集团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导致处于需求方的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国际贸易的定价过程中没有影响力,失去了贸易主动权。

2.发达国家信息垄断削弱了我国议价能力

发达国家的农业部等机构定期向全球公布期货市场交易中的供求信息,再加上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服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致使企业难以对国内外需求做出及时合理的判断,也无法预测后期的走势,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国内贸易定价中的话语权。

3.国内工业粗放增长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

我国在生产过程中大多依靠大量人力、资源要素的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弱,这样就加大了原材料的进口,加深了工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这种依赖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在进口中的议价影响力与话语权。

4.我国期货市场不完善,不利于竞争

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大宗商品贸易的基准价大多是在期货市场中形成的,期货市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但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晚,与国际发达期货市场差距大,相关制度不健全,尤其是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没有夜市,与美欧主要市场严重脱节,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处于信息溢出影响的弱势地位,影响力低。

二、对我国大宗贸易定价机制的思考

1.增加大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鼓励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增加产出,进一步降低资源类大宗商品的刚性需求,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资源进口,继而降低价格波动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与此同时要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缓解对进口资源的依赖,还要在此基础上完善战略储备系统,降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建立健全期货市场

(1)期货市场是形成大宗商品贸易基准价格的中心。发展期货市场时,要以产品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为重点,发展带动效应,目前我国的一些品种通过多年来的培育,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领头羊效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橡胶从原先跟随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侧重现货定价)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侧重期货定价)到与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全球天然橡胶价格的定价机制水平。

(2)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为国内大宗商品金融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国际平台,与国际接轨的重量级的原油期货也将在不远的未来推出。同时,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夜盘也将逐步上市,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国际主要的交易所“无缝对接”,融入全球化。

3.政府协调,产业适度集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类产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不但影响了该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减弱了我国在资源定价过程中的影响力。我国应加强对资源类行业的调控与引导,进行联合重组和兼并,形成战略联盟,加强对外竞争性,争取对外话语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风险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资源类产业的集中度,积极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

4.发挥行业协会功能,规范出口秩序

作为行业代表的一种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维系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行业发展等问题,行业组织有义务去进行协商传达,积极协助企业良好发展的同时规范行业的生产运营秩序,协调国内各企业的进出口数量与定价方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促进企业间的联盟,使企业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对外谈判,加大我国企业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讨价还价筹码。

5.加大对大宗商品贸易的扶持力度

我国大宗商品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政府的加大扶持力度主要体现是扶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以及减少贸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收和佣金等,可喜的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明确以原油期货设计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为突破口,借助相关的政策和条件,把交易所成熟的品种都对外开放,也传递出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将逐步到位。

6.提高政府与行业组织应对国际组织的能力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宗商品贸易的定价权大多数是由国际组织控制的,国际组织通过对资源的控制,以及对投资资本、金融衍生品工具的运用,不断地对各国的大宗商品交易进行冲击,为此我们要提高政府与行业组织在应对国际组织的能力,通过充分使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对大宗商品的定价进行合理的干预和影响,还要加大商品期权的推出力度,从而规避风险,来捍卫国家的经济利益。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宗商品贸易量还会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定价不能永远处在一个听任别人处置的地步,我们有必要构建中国在世界的话语体系,建立属于中国的大宗贸易商品定价话语权,与此同时,要正确认识在信息收集分析以及公布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培育期货期权市场,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启兵.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机制浅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06:35-39

商品贸易 篇4

一、中俄贸易的发展

我国与俄罗斯 (前苏联) 最初建立贸易关系是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里, 满、汉两族得到统一, 促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中俄贸易关系在康熙时期确定的, 中俄通商的开始是由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恰克图条约》则奠定了中俄贸易基础, 进入了贸易发展的黄金阶段。清朝灭亡后,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自1911年与前苏联进行贸易往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建国后, 进入了新中国与前苏联贸易的新时期。1991年末,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列夫制定了错误决策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以致解体, 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取代了苏联, 新成立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并不那么迅速, 正需要一个能够促进本国发展的长期合作贸易伙伴, 而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 两国于1992年建立了新型的贸易关系。但1992年到至今, 中俄贸易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俄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1992年-1993年) , 前苏联薄弱的经济基础, 使得俄罗斯国内资源短缺, 生产力低下, 此时俄罗斯需要与其他国家建交以此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边大国, 且处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 同样也需要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建立贸易, 中国和俄罗斯双方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贸易政策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此阶段两国贸易发展较快且稳定, 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76.8亿美元。

第二阶段 (1994年-1996年) , 虽然两国经济水平均得到很大提高, 但俄罗斯开始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俄罗斯采取了提高进口关税的政策, 因为进口关税的提高会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利益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采取降低出口关税的政策, 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 此政策对两国的进出口总量都产生影响, 直接结果是1994年的中俄贸易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6.5%, 这样的态势延续到了1995年和1996年, 使得这两年期间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额发展始终达不到当初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 (1997年-1998年) , 东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俄罗斯且俄政府在这严峻的经济情形下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 导致中国和俄罗斯贸易额同比下降了10%左右, 但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边境的地区贸易发展较为良好, 贸易额增加了20%左右。

第四阶段 (1999年到至今) , 1999年到迄今为止, 中国和俄罗斯双方贸易额在十多年内一直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 另外, 中俄双方各取本国所需的产品, 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鞋类、玻璃等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资源,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矿产品等原材料资源。2001年, 中俄贸易额达到了106.7亿美元, 2004年, 贸易额达到了212.32亿美元;2005-2007年, 由于中俄军事演习、“俄罗斯年”、“中国年”三大事件的发生对中俄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是中俄贸易迅速发展的主推动力, 三年内分别创造了291亿美元、481.65亿美元、568.19亿美元的新高, 中俄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渐渐地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二、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 中国以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 与世界各经济大国 (如:美、日、俄) 均有贸易关系。虽然中俄双方贸易关系整体上呈现的是良好的状态, 也没有出现较大的贸易争端, 但在在某些贸易领域已经存在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就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来分析:

查询《中国统计年鉴表》得知:1992年至2011年, 中俄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在2008年后, 由于中俄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 双方的进出口总额都有所下降, 金融危机过后, 经济发展迅猛, 两国贸易总额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此外, 进入21世纪以后, 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 石油的价格不断地上涨, 俄罗斯的经济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可持续发展, 转轨十多年来, 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在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下, 会导致俄罗斯的经济产业失去平衡, 长期地作用下可能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质量, 甚至会破坏俄罗斯起初的经济基础。在出口方面, 俄罗斯原材料和能源十分丰富, 主要向中国出口这些附加值低的且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占贸易量的比重却是很小。查询国别数据网可以看到, 出口方面, 矿产品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多年以来一直维持出口总额比重的40%, 其次所占比重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是:矿产品、金属、机器设备等。在轻工业产品领域, 俄罗斯几乎没有在中国出口。进口方面, 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较单一和稳定, 俄罗斯主要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机电产品、鞋靴等。由2014年国家商务部下属的国别数据网查知, 2014年俄罗斯自中国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贸易总额的最大比重为46.2%, 其次, 服装等产品占比重为9.7%, 家具等产品占比重为6.7%等。综上, 俄罗斯的进出口商品比较单一和稳定, 即贸易商品结构较为不合理, 导致俄罗斯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此外, 中国和俄罗斯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贸易增长乏力, 贸易额不平衡等问题。

三、优化举措

由于中俄的过于简单的贸易商品结构并不能促进中俄经济得到长期高效率的发展, 所以要使中俄双方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近些年来, 虽然俄罗斯从我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总量比以往有所下降, 一些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品比重略有增加, 但总体来看, 中俄的贸易商品结构还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 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商品结构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对于这一问题, 有以下几种的优化措施:

1. 两国发挥所长延续保持原有优点, 创新和发展新的经济产业和贸易结构

中俄在诸多经济产业方面各有所长, 所以导致了其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很强。俄罗斯在矿产品、金属等领域占有比较优势, 而中国在家电、汽车制造业等领域占有比较优势。两国应该保持原有的产品竞争优势, 创新和发展其他相对薄弱的经济产业, 提高这些产业的质量, 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节约资源和成本

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普遍不高, 利润很低, 所以政府要鼓励相关的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革, 可以通过对生产工人进行技术培训、革新生产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的生产率和生产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俄罗斯的资源虽然丰富, 但也不是用之不竭的, 俄罗斯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来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的使用, 防止不法分子的滥用, 此外, 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政府调控, 完善贸易政策

现如今中国和俄罗斯都已加入WTO, 两国面对的是世贸组织下的多边贸易规则, 两国需要在WTO的多边贸易规则下解决高关税壁垒、贸易争端等问题, 中俄政府不断完善和规范本国的贸易制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人才来发展经济产业, 优化贸易结构, 扩大和提高本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纵观全文, 为了不错失中俄双方贸易的机会, 中俄不仅仅应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完善贸易制度、丰富贸易方式, 还应培养中俄贸易的稀缺人才并以此满足双方对精英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两国应该加强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 基于中俄双方贸易主要局限于中国的北方, 现应立足于北方贸易的基础和贸易优势, 建立南北贸易的传输带, 并以此带动东西边的联合发展, 使中俄贸易关系开启新篇章。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毗邻, 且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今时期, 中国和俄罗斯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也要勇于面对其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加快了中国贸易的成长, 使贸易不断完善和成熟。当前, 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仍有因素制约。本文将从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的发展开始分析, 其次阐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中俄贸易发展,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董会举.近五年来中俄贸易商品结构问题刍议.西伯利亚研究, 2006 (3)

[2]万红先, 李莉.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 2011 (5)

商品贸易 篇5

【摘 要】通过研究盲目抵制外国商品对我国国际的影响,研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盲目抵制 国际贸易 商品 影响。

抵制外货运动是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种辅助形式。 同时抵制外货运动又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一、盲目抵制外国商品的原因。

尽管经济全球化可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一贯主张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利益集团和生产企业,却担心从中国进口价廉物美的商品,使本国市场竞争加剧威胁其本土同行业的发展。

于是,这些国家的政府不顾其本土进口商和消费者的意愿,也不再宣扬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宏论”,而动用各种手段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甚至把他们的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之上,对“华货”设置人为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和商品进入,同时,却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其本国的企业和产品实行保护。

显然,这种“抵制华货”的行为属于主动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有时甚至是贸易霸权主义行径[1]。

二、盲目抵制外国商品的影响。

许多人在网上发帖子倡导抵制别国商品,只买中国制造。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其中包含的民族主义精神则有些偏激了。首先,我国政府在这件事上的看法是:坚决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而我国决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可见,抵制外国货的做法,与我国在国际上提倡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2]。第二,抵制外国商品严重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虽然有些好处,但却不利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又谈何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如果外国的商品销不出去,便会引起国外的商品积压,一些外国公司破产,股市大幅下滑,外币汇率走低,我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提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受阻,我国为出口而制造的商品积压,一批企业破产或被兼并,出口贸易额下降,GDP增长率下挫。

三、盲目抵制外国商品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以抵制日货为例。

(一)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了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 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

(二)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 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 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

(三)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 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 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 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 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 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3]。 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

四、应对盲目抵制外国商品以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如果盲目抵制日货打击了在华日资企业,很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的中国职工下岗,从而损害中国同胞的切身利益。

(一)政府层面上的对策建议。

盲目抵制日货将破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投资环境,有损我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国内社会和谐环境。

去年中日贸易总额约达1700 亿美元。 中国对日本出口 738 亿美元,其中约60%来自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企业。 截至 年底,日本在中国直接投资累计合同金额为666 亿美元。 大大小小的日本企业、饭店、公司、事务所遍布中国各个城市,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企业层面上的应对策略。

由于低价竞争的价格优势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如果要在国际化竞争中取得成功并获得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规范外贸竞争秩序,提高行业集中度,做到有序出口。

为此,要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加强研发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提高营销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走专业化和国际化经营之路以及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等诸多方面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避免国内企业再为争夺产品出口相互打价格战了。

(三)行业协会层面上的应对策略。

要减少“抵制华货”发生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须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 做好对出口贸易许可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动态管理和引导,实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策略,避免在出口市场上互相“扎堆”过于集中,以根治恶性低价竞销,避免利人不利己反招人算计的“抵制华货”发生。

【参考文献】

[1]叶茂中。论消费伦理与企业力[J].广告导报,(2)。

[2]柳华文。“烧温州鞋”和“抵制日货”[J].中国企业家,(8)。

商品贸易 篇6

会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党组书记兼局长、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李静援表示,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与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互为“姊妹”展,是商务性专业展。从2014年起,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为顺应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改为逢双年举办博览会、逢单年举办商务性专业展的“一会一展”新模式,更加突出市场化、专业化,突出市场引领发展模式。

在谈到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对新疆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组委会主任于欢表示:“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来自五大洲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5名政要以及800余位中外部长级嘉宾出席;共举办高层论坛、专题活动及各类投资贸易洽谈推介数百场,累计10.9万余境内外客商参展参会,124万人次进场参观;集中签订内联项目8926亿元人民币,对外经贸成交总额234亿美元。”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篇7

一、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一)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

根据日本统计年鉴 (平成21, 2009) 的数据资料, 2005年日本向亚洲各国 (地区) 进口的贸易总额为349940亿日元, 其中从中国 (除香港和台湾地区) 进口的贸易总额为119750亿日元, 占其向亚洲国家 (地区) 进口总额的34.22%, 占日本向世界其他国家 (地区) 进口贸易额 (569490亿日元) 的21.03%。这表明中国不仅是日本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进口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同样位居日本进口贸易额的榜首, 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

(表1) 反映的是1992-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变化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外, 日本向中国进口贸易额连年增长, 到2007年, 日本从中国进口额贸易额已增至1185.16亿美元, 为1992年169.53亿美元的7倍。

(表2) 是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数据, 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较多的商品种类是半导体等电子产品 (占出口总额的9.28%) 、钢铁 (占出口总额的5.97%) 和有机化合物 (占出口总额的5.96%) 等, 日本从中国进口较多的商品种类是衣服及其附属品 (占进口总额的15.34%) 、电脑产品 (占进口总额的7.76%) 和音响视频等机械 (占进口总额的5.11%) 。

(二)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

从中日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来看, 尽管贸易额在不断扩大, 但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 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初级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 其中以第一类产品 (活动物及动物产品) 、第二类产品 (植物产品) 和第四类产品 (食品, 饮料、酒及醋,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 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缓。而以第五类产品 (矿产品) 为代表的矿产品的出口出现徘徊增长的局面。

第二, 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 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尤其是在中国对日的出口商品中, 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 同时比重也日益增加。具体表现在第十六类商品 (机器、机械器具等) 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增长迅速, 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重大比重;第十五类商品 (贱金属及其制品) 和第十八类商品 (光学、照相等器械及其零件、附件) 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第六类商品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和第二十类商品 (杂项制品) 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

第三, 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中, 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在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中, 排在前十位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变化, 并且占据绝大多数比重, 其中, 中国对日进口的第十六类商品 (机器、机械器具等) 所占比重最大。

二、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成因分析

(一) 贸易政策因素

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 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我国出口的扩大, 并增加创汇, 但是这只适合于1990年代以前规模较小、依存度较低、外汇比较短缺的时期。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 出口规模逐渐扩大, 外贸盈余连年增加, 中国整体的贸易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日贸易经常出现逆差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之间的贸易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 并且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 加工贸易所属行业只是完整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 使得中国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 造成了对日贸易的过分依赖性。而在日本, 由于日本政府1960年代开始推行以结构性保护关税和严格限制外资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进口贸易政策, 有效提高了日本的化学、石油化学、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部门的实际保护率, 为实施更高级阶段的贸易政策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以后, 日本以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为契机, 不断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力度, 为了规避贸易摩擦, 许多大企业选择“以直接投资替代贸易”的战略, 致使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被迫向技术立国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化, 曾经作为日本支撑点的日本保护贸易政策开始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由于日本和中国两方面政策变化的影响和共同作用, 从而形成了中日贸易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增长速度较快等贸易商品结构特点。

(二) 产业结构因素

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连,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地调整升级, 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这也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第三产业略有上升, 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第二产业结构内部, 重加工工业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 但是, 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 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缓慢, 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能源消耗量偏高, 工业结构层次仍低等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日本的产业结构则在动荡的石油危机与经济萧条中不断进行调整, 不断走出国门, 加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 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 成为影响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新生变量。

(三) 技术差距因素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和积累, 在部分底端产品的生产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 但由于存在技术差距, 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 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导致了中国对日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低。以机械类、车辆类、电机电气电子类产品为例,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则是技术含量较高高的产品, 尽管是同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但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可贸易商品的结构以及两国生产者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 并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各自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差异产品, 然后进行交换,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

三、结论

本文从分析中日之间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着手, 分析了近20年来中日进出口贸易的变化趋势以及2007年中日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从特点上来讲,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 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 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中, 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贸易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差距因素, 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共同影响着中日之间商品贸易的结构, 并将对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elpman, Paul Krugman.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The MIT Press, 1998.

[2]Paul Krugman.“Introduction:New Thinkingabout Trade policy”in Strategic Trade Poliey and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IT press, 1986:131-141.

[3]汪斌, 邓艳梅.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J].世界经济, 2003, 4.

[4]魏龙, 白雪.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调整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商品贸易 篇8

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业发展和贸易模式的概念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 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 以份额表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 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 又包括产业总体, 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而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 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 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 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 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

贸易模式一般指的是正在作层面上的业务流程设想, 也称为贸易发展战略。国际上通常将贸易战略分为外向型战略和外向型战略, 内向型战略又被称为进口替代战略, 外向型战略又被称为出口导向战略。建国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变。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逐渐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

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定义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决定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而每种贸易模式下又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结构。总之, 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下图:

上图展示的是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图示,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 (1) (2) (3) 三层关系, 下面, 我们分别对其关系进行阐释。

首先, 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的关系来说, 商品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而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推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 产业水平决定了贸易水平。

其次, 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模式的关系来说, 贸易模式决定商品结构, 什么样的贸易模式下, 就有什么样的商品结构与之相对应。分工模式决定贸易模式, 贸易模式对促进分工的深化具有推动作用。

最后, 从产业和对外贸易模式的关系来说, 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选择主要受产业特征和利益取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它对商品结构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以临界产业参与国际分工, 既可以打破国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又可以强化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主要对策

1.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因此, 要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应该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对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速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而努力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2. 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从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上, 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直以来, 我国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对很多工业企业来说, 技术水平低、资源使用率差等都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问题, 这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的等级还比较低, 主要依靠从外国进口。因此, 我国应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步伐, 减少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增加企业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和优质原料, 自主研发新产品, 促使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进而加快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

3.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口多, 劳动力充足, 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一些低技术构成的产品 (或者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比较劣势的产品主要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 我国应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并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技术层次, 将我国产品不断推向国际市场, 尽可能多的占据市场份额。

4. 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因此, 国家应充分发挥其职能, 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体做法主要有: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消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快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深化税法改革, 对于产品进出口的关税问题, 要合理调整税率, 鼓励优势产品的出口, 限制奢侈品的进口;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国家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洪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0.

商品贸易 篇9

大宗商品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大。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主要指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 如稀土资源、铁矿石、农产品等。中国自从正式加入WTO以来, 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一直都处于弱势的地位, 尽管在很多产品上我国是贸易大国, 但由于定价权缺失等原因, 导致我国一直是贸易弱国。因此, 对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大宗商品的贸易现状

(一) 稀土物美价廉

稀土被广泛地应用在高科技领域、军工领域等, 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国, 也是全球稀土出口量最大和稀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几乎占据了全球99%的稀土份额,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我国不具备稀土资源的产业优势和价格优势, 既不是稀土强国, 也不是稀土应用大国。中国尽管占有这么多的稀土资源, 但是却完全不能主导国际市场稀土价格, 完全由国外市场来控制稀土市场价格的决定权。

(二) 大豆门户洞开

在我国还没有加入WTO之前, 中国大豆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仅次于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 约为1 500~1 700万T。但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大豆产业开始大门彻底打开, 国产大豆产量远远不如大豆进口量, 甚至到2009年, 大豆进口量占到了国内大豆油市场的90%, 达到4 200万T, 而且国外大豆企业还在不断地通过控制炼油厂等大豆的下游行业来控制大豆的定价权, 导致我国对于进口大豆高度依赖。

(三) 铁矿石屡战屡败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钢铁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是我国的铁矿石开发明显不足, 铁矿石供求矛盾加剧。而我们都知道, 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70%的铁矿石贸易量, 这三家公司在2010年废除了长期以来的年度定价模式, 改为季度定价, 甚至还有可能改为现货价。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蒙受损失高达7000亿元。

三、如何有效加强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贸易

(一) 努力重构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

目前, 很多跨国公司已经逐步形成了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 涵盖全球范围。第一,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争取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制, 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政策环境营造好。第二, 应该引入一系列的全球型的大宗商品贸易商, 如主营黑色金属和农产品的嘉吉Cargill公司 (美国) , 如主营能源和金属的托克TBBV公司 (荷兰) , 如主营金属的嘉能可Glencore公司 (瑞士) , 我们应该积极地借鉴、参考它们的成功管理经验和贸易网络来努力重构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第三, 应该积极地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 实现云管理、云物流、云供应。

(二) 创新交易制度, 争取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

中国之所以没有掌控住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 以伦敦期货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欧美期货市场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发展较为成熟, 也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第二, 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已经逐渐地变为了一种金融工具, 已经不再是实体现货贸易。因此, 我们应该推出现货连续价格交易制度。

虽然我国目前还很难掌握住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 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借力巧取, 摒弃豪夺, 将大宗商品贸易定价引导得趋于合理。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定期真实地向国内外公布月度粗钢库存量、月度粗钢产量、港口铁矿石库存量等数据, 同时, 让更多机构参与到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来。

(三) 加大对大宗商品交易的政策扶持力度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扶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二是减少贸易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收和佣金等。同时, 设立大宗商品交易专项财政引导资金, 主要用于对贸易商、授权服务中心 (会员) 、专业服务机构和团队 (负责人) 对地方贡献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黄隽, 王方君, 李汶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2011 (01) :112-114

[2]苏振锋.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 (04) :103-106

[3]王玲.破解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发展难点[J].中国外汇.2011 (05) :130-133

[4]白明.透视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尴尬[J].中国经贸.2011 (02) :103-105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 篇10

一、日本出口产业 (商品) 结构的演变

(一) 1945—1988年的出口结构

战后初期, 日本纺织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8%, 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产业, 金属及其制品 (18.3%) 次之, 机械机器排名第三 (9.9%) , 化学制品、非技术矿物制品的比重都在5%以内。

(单位%)

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 机械机器行业在出口中的比重增加, 而纺织品的比重减少。到1962年, 机械机器类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9%提高到了25.1%;纤维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由1950年的48.2%下降到了25.6%;金属及其制品的比重曾经在1952年达到过25%;大部分年份保持在10%—20%之间;食品出口占日本出口的比重在5%—10%之间。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60—1971年, 纺织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到1971年已经下降到11.6%;机械机器的出口比重迅速提高, 1971年已经达到了49.4%;金属及其制品以及化学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比较稳定, 分别维持在18%和6%左右;食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6.9%下降到了1971年的2.8%。

在70年代的稳定增长时期, 除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略有降低以外, 日本机械机器出口的比重总体不断提高, 到1988年已经达到了74.3%。与之相对应, 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1974年曾达到24.7%, 随后逐步下降, 1988年仅为日本出口额的8.2%。化学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最高曾达到7.3% (1974年) , 随后基本保持了5%左右的比重。纺织品与食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截至1988年, 分别仅为出口额的2.6%和0.8%。

(二) 1988—2011年的出口结构

1984—1995年的10年间, 日本的机械机器出口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 1994年最高达到了71.48%, 1996年之后逐步下降, 到2009年最低下降到了59.61%, 之后略有上涨。自1961年以来的50年间, 日本的机械机器出口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出口产业, 1971年以来的40年间, 机械机器出口占日本出口的比重在50%以上。

从1987年开始, 化学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5.1%) 逐步提高, 到2011年, 化学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逐步提高到了10%以上。金属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自1988年开始有所下降, 2000年开始上升, 2011年化学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了9.15%。

二、日本进口产业 (商品) 结构的演变

(一) 1945—1988年的进口结构

二战结束后, 食品是日本最主要的进口产品, 在1946—1949年, 食品进口占日本进口的40%以上, 1947年的食品进口达到了52.7%。由于战前的产业基础以及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改革, 日本的纺织工业保持发展, 纺织品的出口比在战后恢复期曾达到48%, 纺织原料成为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 进口比例达到了38%。

在奠定基础期, 日本的进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图4) 。主要体现为食品以及纺织原料进口比重急速下降, 而金属原料、矿物性燃料以及机械机器的进口比重增加, 日本进口的商品分布呈现平均化的趋势。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恢复, 到1962年, 矿物性燃料的进口比重为18.5%, 成为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 而食品、纺织原料、金属原料、机械机器的进口比重在13%左右, 化学制品的进口比重在这一时期基本稳定, 一直维持在5%上下。

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日本纺织业逐步呈现衰落, 1960年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有12%, 1972年仅占7.6%。这也导致了日本纺织原料进口比重进一步下降, 1972年纺织原料进口占比仅为5.7%。而随着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 日本矿物性燃料进口比重逐步增加, 1972年日本矿物性燃料进口几乎占日本进口额的四分之一 (24.4%) 。其他产业的进口比重变化不大, 其他原材料 (除纺织原料和金属原料之外) 及食品进口基本维持在15%左右。金属原料以及机械机器的进口略超过10%, 化学制品的进口为5%。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的矿物性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从1972年的24.4%提高到了40%以上。第二次石油危机后, 1979—1981年这一比重甚至达到了50%。与之相对应, 日本其他产品的进口在日本进口额中的比重有所减少, 食品占比11.8%, 其他产品的比重大多下降到10%以内, 化学制品进口比重略有提高, 仍维持在5%上下。

随着日本产业由“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的成功转型, 加上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 矿物性燃料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下降。到1988年, 已经下降到了占日本进口额的20.5%, 食品、机械机器的构成比再次上升到15%左右, 其他原材料 (除纤维原料、金属原料外的) 进口占8.7%, 化学制品进口占7.9%, 金属原料及纤维原料在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下降到了4.5%和1.8%。

(二) 1988—2011年的进口结构

日本机械及运输机器在进口中的比重自1988年逐步上升, 1999-2004年保持在28%以上, 随后逐步下降, 到2011年下降到21%;矿物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从1989年开始下降, 整个90年代基本保持下降的态势, 直到2000年才恢复了增长的趋势, 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使其再次下降, 但仍是日本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化学制品的比重仍比较稳定地保持在8%左右。

三、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进特点

战后60年间, 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日本的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50—1988年, 日本经济逐步恢复自立, 并经历了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这一时期日本纺织品的出口地位下降, 机械机器和化学制品的出口迅速增加;进口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日本纺织类原料进口迅速下降, 矿物燃料以及金属原料的进口迅速增加。机械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及其制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且竞争优势迅速提高, 而食品工业、矿物性燃料工业有严重的竞争劣势。

随着经济的日趋成熟, 1988—2011年日本的进出口结构也趋于稳定。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是机械机器工业 (包括普通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 以及金属及其制品业 (包括钢铁工业、有色金属、金属制品) 。进口的产业分布趋于分散, 除矿物性燃料的进口比重比较高之外, 其他行业, 如食品及动物、饮料及烟草、按原材料分类的商品、机械及运输机器业的进口比重均保持在10%左右。

这一时期, 同一产业内部发生了分化。钢铁工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各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和电气设备工业的竞争优势迅速下降, 通讯设备、电子数据处理与办公设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自2000年以来也在迅速下降;但集成电路与电子产品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

四、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出口环境更加宽松, 国际贸易加速发展。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超过了10%。随着贸易额的扩大, 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比战后日本贸易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 日本贸易结构有明显的产业升级特征。出口支柱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逐步提高, 劳动密集度和资源密集度逐步下降;与出口结构的变动相对应, 日本的进口结构中, 资源能源类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 但食品及动物、饮料及烟草、食品原料的比重合计高达30%左右, 已超过矿物性燃料的进口比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加工制造业的进口需求下降, 而居民消费类的进口需求增加。此外, 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产业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这在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的时期表现非常明显。而对于日趋成熟的经济体来说, 国内需求对于贸易结构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贸易顺差过大, 外汇储备过多, 导致了国内巨大的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也对中国的出口提出了挑战。因此, 内需对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内需增加的背景下, 怎样才能实现既解决中国贸易收支顺差过大的问题, 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通过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有效引导进出口结构的演变是当务之急。

摘要:贸易立国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两大支撑。本文利用战后日本货物贸易的数据, 分析了1950—2011年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此为基础, 揭示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 并结合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贸易形势的变化, 提出了日本贸易结构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贸易结构,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第二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日本通商产业省通商产业政策史编纂委员会编.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 (第16卷年表统计)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商品贸易 篇11

【关键词】义乌对外贸易;贸易结构

义乌对外贸易市场以出口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品牌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主要以价格优势取胜。但如今面临诸多问题,由于价格过低而造成各国贸易壁垒的加深,多国对我国实行了反倾销政策。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人民币汇率调整,以及国内的通貨膨胀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国内的劳动力价格升高,导致了劳动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也减少了出口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数据显示,1999年义乌出口的圣诞礼品的利润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而现今仅仅不到百分之十。出口市场的分布对于一个地区的贸易增长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地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于个别的出口国依赖较大的话,那么这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增长必然会受到限制,二来过于依赖个别国家的出口会大大增加贸易出口的风险。从上文可知美国是义乌的第一大出口国,仅仅一个国家就占到了义乌地区出口总量的16.13%,那么试想一下,只要美国发生了像2007年的金融危机或者对我国实行反倾销政策增加出口阻力,那么对于义乌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从2007年的第二季度出口增速就明显下滑,到2008年的第一季度,出现了-10%的负增长率。足以见得过度依赖个别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压力。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义乌对外贸易成交量增长快速,但是所出口的大多数都是低价的小商品,产品附加价值以及加工度不高。主要竞争力在于其价格优势。根据网上资料义乌衬衫2008年的出口均价为仅仅3.21美元。其在外销售的价格一般都在10-30元之间,而且日本国内许多的百元商店的商品也都是来自于义乌,售价仅仅100日元,按照现在的汇率,也就是6.2人民币左右。在如此低廉的价格下可以说完全没有其品牌或者技术附加价值,赚的仅仅是加工费而已,而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受到人民币升值以及通胀影响下其利润空间会迅速被压缩。要是以这种贸易产品为主的话,那义乌的贸易增长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2.贸易对象过于单一

根据资料显示,欧洲,亚洲,北美是义乌最主要的三大出口市场,它们分别占了出口总额的百分之31.82%,28.17%,16.87%,从单个国别来看,为美国、阿联酋、俄罗斯、德国、乌克兰、西班牙、韩国、英国、意大利、印度。其中,单单美国就占了出口总量的百分之16.13%,阿联酋为9.08%。出口市场比较集中。由于义乌销售的产品又是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出口国反倾销的政策影响,比如中国维C企业遭美国反倾销指控。而且美国作为第一出口国,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义乌的出口也造成的巨大的影响,可见出口国过于集中会增加出口风险。并且更容易受到反倾销等贸易限制措施影响。所以出口国别的单一造成了义乌市场对于个别出口国家的依赖,影响了出口贸易的增长。

三、义乌对外贸易市场应采取的对策

1.改变外贸增长方式

现今义乌的外贸增长方式为主要靠出口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非常容易受到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进口技术以及设备的成本降低,,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向国外购买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逐步将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加工度,提高产品质量,将以低价取胜的策略转变为以质量取胜,为自主品牌的推广打好基础。而且由于进口设备和技术,我国的外贸顺差会减少,进而减少了我国与各贸易国之间的摩擦。由于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货膨胀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于利润的影响也会随之减少。

2.多元化出口市场以及贸易对象

义乌的出口贸易过多的依赖某些市场,所以造成风险集中,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通过多元化出口市场来分散风险。所以我认为应该从政策上引导鼓励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的结构,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兴市场。

3.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环境下,外贸企业必须不断致力于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来为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以及利润空间,但是由于义乌都是些小型民营企业,实力不强,而且考虑到风险很多商家不愿去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行品牌研发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以行业协会形式促进企业整合,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并且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企业逐步向集约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4.注重自主品牌的开发和营销

在面对全球经济的竞争下,我们仅仅只靠出口无牌和OEM商品来赚取加工费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鼓励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推广。对在国外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进行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外注册品牌,寻找国外市场的高端消费群体,提升品牌档次,增加产品的品牌附加价值。改变以低价加工出口模式的现状,逐步将重点放在品牌的研发和营销环节。

参考文献:

[1]杨正位.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探讨 [J].经济透视,2005.(07)

[2]闻潜.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经纬,2005.(03)

[3]隆国强.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06-03-27

[4]李玉举.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J].对外经贸实务,2005.(05)

商品贸易 篇12

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商品编码 (HS码) 进行商品分类, 黑龙江与俄罗斯双边贸易中所涉及的商品包括21类:1.活动物;动物产品。2.植物产品。3.动物油、脂等。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等。5.矿产品。6.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产品。7.塑料、橡胶及其制品。8.皮革制品及箱包等。9.木及木制品等。10.木浆及纸制品。1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12.鞋、帽、伞及其零件等。13.石料、石膏、水泥及其类似材料制品等。14.珍珠、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等。15.贱金属及其制品。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17.运输设备等。18.光学、计量、医疗仪器、钟表等。19.武器、弹药等。20.杂项制品。21.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述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其衡量指标G-L指数, 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也体现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本文将G-L指数的公式细化为:

HRj=1-|Ej-Ij|/ (Ej+Ij)

其中, HRj即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双边贸易中第j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Ej和Ij为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和进口第j类产品的金额。HRj值一定在0和1之间, 而该值越趋向于1, 则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越趋向于0, 则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 即产业外贸易水平越高。

(二) 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本文将2007年、2009年、2011年三年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分别计算得出20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除第19类非民用项目,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黑龙江商务年鉴》及哈尔滨海关2008—2011年公布数据计算

在这20类产品中, 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 将其划分为6大类:农副产品;机电类产品;林、矿、油等资源能源类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珠宝、古董等。

1.农副产品。

结合表1及海关公布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2007年、2009年、2011年进出口产品统计数据可知, 涵盖前4类的农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其中, 第1类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 贸易额度较小, 主要集中在从俄罗斯进口的水海产品。而第2类植物产品中, 以黑龙江省出口的蔬菜和粮食等产品为主, 进口主要是俄罗斯的大豆等, 该类产品的进口额较小, 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偏低。第3类动物油脂等产品几乎未发生双边贸易, 双方不具备相互贸易的比较优势, 该类产品在两国的生产水平相近。第4类产品, 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花生、茶叶、罐头和啤酒等产品, 自俄进口酒类, 进口额相对出口额偏小。农副产品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黑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

2.机电类产品。

主要是指第16类及第15、17、18类各章部分商品。其中, 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 其2009年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1。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钢材、铝材及手用机用工具, 从俄主要进口钢材和铜材。2011年, 自俄进口钢材锐减, 对俄出口钢材的贸易额同比增长约3000万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后, 俄罗斯制造业、建造业等行业对原材料需求增加。第16类,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电器、机床、电池等产品, 自俄进口机床等。该类产品近年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值在0.3左右, 即发生产业内贸易, 也存在产业间贸易, 俄罗斯的电器行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具有相对优势。俄方机床装备业比较发达, 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未来会逐渐升高。第17类车、船、飞机等运输设备, 以黑龙江省对俄出口为主, 表现为贸易顺差, 产业内贸易指数偏低。黑龙江省汽车出口表现突出, 呈逐年上升趋势。第18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等, 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较为明显,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手表、日用钟、相机等, 自俄进口的主要产品较为单一, 为计量检测仪器等。随着黑龙江省对该产品需求的增加, 第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随之上升。

3.林、矿、油等资源类产品。

第9类木及制品等,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额较小, 出口产品主要为胶合板等初级加工制成品, 而自俄进口额较大, 主要为原木等原材料产品, 俄罗斯此类产品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预计近期内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会有较大变动。第5类矿产品, 随着黑龙江省从俄进口铁矿砂、煤、原油、成品油等产品大幅增加, 而对俄出口粘土、水泥等产品的相对减少, 第5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下降, 排除政策干预, 则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能源紧缺形势下, 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会升高。第13类矿物材料制品等, 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家用陶瓷器皿等, 自俄基本没有进口此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保持在0。该类产品中, 黑龙江省表现出了巨大的比较优势。

4.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等。

在第6类化工产品中, 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在0.1左右, 这源于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对俄罗斯肥料的巨大需求, 而俄罗斯对黑龙江省该类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小。第7类塑料、橡胶制品等, 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稳定, 也是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开展较好的一类产品。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如橡胶轮胎和塑料制品, 而黑龙江省自俄主要进口工业用原材料, 如合成橡胶和初级形状塑料。这种贸易模式类似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模式, 是资源禀赋型区域和技术禀赋型区域开展贸易的典型形式, 而产业内贸易指数0.6的平均值说明, 产业间贸易额也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黑龙江省对工业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产生的贸易逆差。

5.日常生活用品, 包括第8、10、11、12、20类产品。

第8类革、毛皮及制品;箱包等, 由于黑龙江省该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及俄罗斯的巨大进口需求, 产生了较大的贸易顺差, 随着俄罗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俄罗斯政府的政策导向变化, 虽然黑龙江省该类产品的出口额呈下降趋势, 但仍体现为产业间贸易。第10类木浆、纸制品等, 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印刷品和牛皮纸, 自俄进口纸浆和纸及纸板, 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由于黑龙江省自俄进口纸浆的数量巨大, 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12类鞋帽伞等及第20类杂项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为0, 这三类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黑龙江省从俄进口三类产品金额极小或没有, 而对俄出口额则相对很高。这三类产品也是黑龙江省与俄贸易主要的顺差来源, 也是黑龙江省乃至我国的传统出口优势产品。

6.珠宝、古董等。

第14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等, 以及第21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主要表现为黑龙江省对俄出口, 虽然此两类产品的出口金额较小且不稳定, 但基本不从俄罗斯进口, 所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均为0。

综上所述, 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商品为第7类塑料、橡胶制品和第15类, 其他的18类商品均为产业间贸易。其中第5类矿产品、第6类化工产品、第9类木及制品、第10类木浆、纸制品这4类产品贸易上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 其余14类产品均体现为黑龙江省具有优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俄罗斯对黑龙江省主要出口资源、能源及工业原材料等产品, 黑龙江省对俄主要出口机电、服装鞋帽和农副产品等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海关2008—2012年公布数据整理

(三)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

根据2007年、2009年及2011年黑龙江省对俄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黑龙江省对俄出口主要商品的结构变化情况, 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装及衣着附件类产品, 出口份额大幅下降, 但有回升的趋势;农副产品的出口情况较为稳定;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机电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贸易份额中稳步上升。呈现黑龙江省对俄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 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下降趋势,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正逐步改善和日渐优化。

三、小结

黑龙江省与俄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贸易, 这种贸易形式产生的基础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资源禀赋存在极大差异。一方面,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的双边商品贸易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存在互补性和非竞争性, 这也为双方扩大贸易合作提供了巨大而广阔的空间。

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势必会加深和扩大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黑龙江省的传统出口优势产品也将在俄罗斯市场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类产品冲击, 这就对黑龙江省现有商品贸易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黑龙江省应加快对俄商品贸易结构优化步伐, 占据有利先机, 提升贸易质量。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讯, 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J].财贸研究, 2004 (3) .

[3]韩立华.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7 (6) .

[4]邓飞霞, 聂姝媚.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商业时代, 2007 (12) .

上一篇:网络资源接口下一篇:网络安全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