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商品

2024-10-20

伪劣商品(共5篇)

伪劣商品 篇1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 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 这些现象不仅没有随着一轮轮的打假得到遏制,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把这种假冒伪劣鲜牛奶出售给了“三鹿集团”, 而“三鹿”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没有发现鲜牛奶中“三聚氰胺”, 导致悲剧的诞生。此类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 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因此, 治理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迫不及待。本文借助博弈论为工具, 建立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与监管者的博弈模型, 分析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问题, 找出引起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原因, 确定生产者是否造假和监管者是否监管的条件, 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帮助监管部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治理商品市场。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博弈情境是指参与人在进行博弈时所面临的对手、信息和市场等等有可能影响博弈结果的参数集合。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复杂的, 为了便于分析, 对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情境作如下的假设:

第一, 商品交易之间的博弈只存在两方参与人:生产者与监管者, 且二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二, 假设生产者和监管者都了解博弈结构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另外双方不存在合作、共谋的情况, 双方各自利益是各不相同的, 双方博弈是一种变和博弈;第三, 假设生产者有造假的动机或内在要求, 他的纯策略是选择“造假”或“不造假”。 (1) 如果生产者选择“造假”策略, 有两种情况: (a) 未被监管者查出, 获得收益为D (D>0) ; (b) 被监管者查出造假, 生产者将被处罚F (F>0) ; (2) 如果生产者选择“不造假”策略, 所得收益为0;第四, 政府监管部门有责任对生产者进行监督, 监管者的纯策略为监管或不监管。 (1) 如果监管者选择“监管”策略, 监管者需付出的成本为C (C>0) , 包括监管者的时间和精力等, 有三种情况: (a) 如果生产者造假被查出, 监管者受到奖励E, 则监管者的收益为E-C; (b) 如果生产者造假而未被监管者发现, 除了需要付出监管成本C, 还要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M, 则此时监管者的收益为-C-M; (c) 如果生产者未造假, 监管者需要付出监管成本, 收益为-C。 (2) 如果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策略, 有两种情况: (a) 生产者存在造假行为, 这时监管人员将被追究责任, 即不作为行为, 将被处罚M (M>0) ; (b) 生产者诚信经营而不造假, 则监管人员收益为0。

二、博弈模型求解

生产者与监管者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图中方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生产者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为监管者的收益。该博弈显然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 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由于该博弈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具体假设为:生产者“造假”的概率为p, “不造假”的概率为1-p;监管者“监管”的概率为q, “不监管”的概率为1-q;监督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r, 未发现问题的概率为1-r。

根据图1的博弈树, 可以得到生产者和监管者的期望效用函数。

生产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R1=p{q[r (-F) + (1-r) D]+ (1-q) D} (1)

其一阶条件为:undefined

解得:q*=D/ (rF+rD) (3)

监管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R2=q{p[r (E-C) + (1-r) (-C-M) ]+ (1-p) (-C) }+ (1-q) p (-M) (4)

其一阶条件为:undefined

解得:p*=C/ (rE+rM) (6)

于是, 式 (3) 和式 (6) 为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解, 即生产者以p*的概率选择“造假”策略, 监管者以q*的概率选择“监管”策略, 此时双方获利最大化。同时, 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 在每个商品市场上, 同时有许多生产者和监管者, 其中有p*比例的生产者选择“造假”策略, (1-p*) 比例的生产者选择“不造假”策略;有q*比例的监管者选择“监管”策略, (1-q*) 比例的监管者选择“不监管”策略。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根据生产者与监管者博弈模型的求解结果, 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 由式 (3) q*=D/ (rF+rD) 可知, 监管者的监管概率跟生产者的造假收益D成正比, 跟对生产者造假的处罚F、以及监管发现概率r成反比。具体分析如下: (1) 如果生产者的造假收益D增大, 将吸引生产者更多的造假, 同时监管者意识到了造假者的行为, 因此加大监管概率。 (2) 如果加大对生产者造假的处罚F, 将使生产者的造假行为有所收敛, 监管者也因此放松了监督, 降低了监管概率。 (3) 如果监管者的监管发现概率r提高, 即监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监管者的监管概率就会降低, 这是由于监管水平提高和威慑作用, 生产者造假的概率会降低, 使监管者不必经常进行监管。

通过上面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有趣的“激励悖论”问题: (1) 监管者监管与否或是否加大监管力度在于生产者“造假”收益和处罚力度:如果生产者造假的收益越高或对其处罚越少, 监管者就会查得更仔细, 也就是说监管者的认真程度取决于生产者的表现; (2) 随着监管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监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高, 这将使监管者放松警惕, 更多的使用高技术和最新手段实施监管, 而不亲自参与, 此时, 生产者可能会利用监管技术的漏洞逃脱处罚, 而增加生产者的造假概率。

第二, 由式 (6) p*=C/ (rE+rM) 可知, 生产者的造假概率跟监管者的监管成本C成正比, 跟对监管者不作为的处罚M、对监管者查出造假者的奖励E、以及监管发现概率r成反比。具体分析如下: (1) 如果监管者的监管成本C增大, 会使监管者偷懒而降低监管概率, 此时, 生产者便会加大造假的力度, 使造假概率上升。 (2) 如果加大对监管者不作为的处罚M, 将使监管者尽职尽责, 增加监管力度, 此时, 生产者的造假行为便会有所收敛, 降低造价概率。 (3) 如果加大对监管者查出造假者的奖励E, 将激励监管者努力去监管生产者, 试图获得奖励, 导致生产者不得不降低造价概率。 (4) 如果监管者的监管发现概率r提高, 即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对造假者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使生产者造假的概率降低。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 人们大都认为生产者是否造假主要取决于造假所得的收益和造假被查出的处罚, 但是, 通过分析此博弈模型, 我们发现生产者的造假概率跟监管者受到的奖惩, 以及跟监管效率和质量关系密切。如果监管部门对监管者有效的管理, 加大对监管者奖惩力度, 并提高监管发现概率, 可以使生产者担心被监管者查出而放弃造假。

四、有效的管理策略

通过对生产者与监管者的博弈分析, 为了商品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对生产者而言, 可以防止生产者“造假”, 诚信经营;对监管者而言, 可以规范监管者行为, 激励监管者“监管”。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管理策略:

一是监管部门需要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可以采用最新的监管手段、技术和措施, 还需要提高监管者执法水平, 包括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降低监管者的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发现概率, 减少“漏网之鱼”, 使生产者受到威慑而降低“造假”的概率。

二是监管部门应充分的做到奖惩分明, 加重对监管者不作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大对监管者查出造假者的奖励力度, 监管者作为“经济人”, 不仅仅需要精神鼓励, 也应适当考虑物资鼓励, 有效的管理监管者的监管行为可以达到防止生产者“造假”的目的。

三是监管部门在管理好监管者的同时, 还应该加大对生产者的管理, 例如加大对生产者造假的处罚, 提高他们的造假风险, 主动放弃造假的念头。

四是监管部门还应该加强生产者现代商务观念的教育, 使商品生产者树立长远的策略眼光, 不要急功近利,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 加强政策引导, 使企业更多注重可持续发展, 不生产假冒伪劣商品, 诚信经营。

五是监管部门可以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鼓励公众和媒体对生产者和监管者进行监督, 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方便公众和媒体, 建立一个广泛的群众监督网。

五、结语

本文借助博弈论为工具, 建立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与监管者的博弈模型, 考虑到监管者对生产者进行监管的实际情况, 在模型中引入了监管发现概率, 并对博弈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问题, 找出了引起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 改变过去治理假冒伪劣商品低效的特点, 帮助监管部门管理生产者和监管者, 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治理商品市场。

参考文献

[1].李萍, 阮平南.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 2003, 5:8~10

[2].郑强国, 李秉龙.假冒伪劣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4, 10:32~33

[3].李厚刚.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博弈行为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2:78~7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5~137

[5].丁正平.假冒伪劣品与真品共存市场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 2007, 5:29~30

伪劣商品 篇2

为进一步推动打假行动深入开展,不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近日,XX公安局采取三项措施,积极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宣传活动。

一是注重宣传活动,增强群众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材料、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向辖区群众宣传此类犯罪的惯用欺诈手段和特点,重点提醒广大群众不要贪占小便宜,强化群众心理防范意识。

二是加强现场识别,手把手开展宣传活动。县局在学校、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宣传点,开展现场宣传展示活动,手把手教会群众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在日常生活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后该如何处理等内容,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我防范能力。

伪劣商品 篇3

9月25日,在落实国务院“清风”行动及国家质检总局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黄埔检验检疫局对发货人自我声明销毁的出口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监督销毁。销毁商品包括哈尔滨百喜利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出口的标有“HERMES”、“GUCCI”、“LEVI?S”、“DIOR”、“CHANEL”、 “BURBERRY”、“DIESEL”等假冒注册商标的皮带、钱包、女包等,珠海海之轩贸易有限公司出口的标有“ADIDAS”、 “LACOSTE”、 “SERGIO TACCHINI”等假冒注册商标的球衣、运动外套、T恤等。共计46012件。此次销毁活动,也是国家质检总局在广州举办的打击进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培训班的一期现场培训课。

假冒伪劣商品往往品质低劣,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旦经我国口岸出口流入国际市场,将会扰乱经济秩序,对“中国制造”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目前通过不法渠道从我国出口的假冒伪劣商品被国外退运、召回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外国政府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货物采取更严格甚至惩罚性监管措施等。

出口商品被国外检出质量问题,不仅常会遭遇国外退货、销毁,甚至索赔等。同时,也会降低我国产品在国外消费者中的信誉和口碑,为同类产品出口造成严重障碍,也影响我国对国外新兴市场的开发。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初探 篇4

一、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概念和客体

根据刑法414条的规定, 可以把本罪界定为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徇私舞弊, 不履行法定的追究职责, 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于本罪的客体, 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有人认为是“国家机关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职能”有人认为是“国家对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追究制度”有人认为本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笔者认为, 上述表述都没有准确抓住本罪侵犯的客体实质, 本罪的客体准确地说应该是国家对生产、销售商品的质量监管秩序。秩序是一种稳定存在的社会关系, 符合我国学界通说关于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 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这一观点, 而“国家对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追究制度”和“国家机关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职能”都是秩序维护的手段, 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则是一种外化的具象活动, 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与犯罪客体是社会关系的通说不相符。

二、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犯罪构成

1. 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是徇私舞弊,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对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追究职责, 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 其客观要件首先是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已知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不管不问不追究的不作为行为, 如该立案不立案、该查处不查处, 该查封不查封、该鉴定不鉴定等。其次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 具体来讲就是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还要求行为人的不作为行为是基于徇私舞弊, 即基于私情私利才对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放纵不管。根据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徇私舞弊”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徇私情、私利, 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 伪造材料, 隐瞒情况, 弄虚作假的行为。最后构成本罪还要求上述行为情节严重, 至于什么是情节严重, 根据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是指:

(1) 放纵生产、销售假药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 (2) 放纵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行为的; (3) 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4) 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 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 (5) 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 或者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6)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 本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主体, 即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关于本罪的主体范围, 有人认为既包括各级政府中主管查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人员, 有查禁职责的公检法机关的司法人员, 也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如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也有人认为本罪的主体不包括司法工作人员, 而是最先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产品质量监督机关的工作人员等。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 因为从法条规定和语义逻辑上看, 本罪的主体应该包括有查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职责的公检法机关的司法人员, 虽然在司法人员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时可能存在法条竞合。

3.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即明知对方是在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而基于私情私利违法放纵, 若不知对方在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因而没有立案查处, 不构成本罪的犯罪故意。

三、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司法认定

认定本罪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本罪与放纵制售伪劣商品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前者要求放纵的是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而非一般违法行为, 实践中负有监管查禁职责的工作人员如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基于各种原因对制售伪劣商品的一般违法行为不管不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十分常见, 由于其放纵的非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而是一般违法行为, 因此并不能构成本罪。

2. 本罪与徇私枉法罪的区别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 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 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这两个罪一般情况下容易区分, 但当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 对明知是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分子而故意包庇不予追诉的, 则与徇私舞弊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构成法条交叉竞合, 应该择一重罪论处。

3. 本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区别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 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 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范围上有交叉关系, 但在主观罪过上本罪是放纵的故意,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不移交的故意。在客观方面, 本罪是放纵行为,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 而违法以其他方式处理, 如予以掩饰隐瞒不追究任何责任 (放纵) 或者把犯罪行为当作违法行为处理结案, 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当对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 对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既不移交, 也不追究任何责任, 而是予以掩饰隐瞒, 则其既构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也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属于法条竞合, 应当择一重罪论处。

4. 本罪与受贿罪的竞合问题

本罪是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 放纵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行为。当行为人在收受了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分子的财物后徇私舞弊, 对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放纵不予追究的, 则其既构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又构成受贿罪, 属于这两个罪的想象竞合, 应该择一重罪论处。

摘要: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生产、销售商品的质量监管秩序, 客观方面是徇私舞弊,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对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追究职责, 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是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是故意。认定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应注意其和放纵制售伪劣商品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以及在和徇私枉法罪、受贿罪产生竞合情况下的认定和处理问题。

关键词: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犯罪构成,司法认定

参考文献

[1]肖扬主编《.中国新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一版, 第694页

[2]何秉松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第1098页

[3]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第706页

[4]高铭暄,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第658页

[5]何秉松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第1098页

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承诺书 篇5

一、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不坑骗消费者。不经销来历不明的商品,不窝赃、销赃。

二、建立进货验收制度,设置进货台帐,从合法渠道进货,保证商品质量和商品来源合法。如顾客在本店购买的商品经鉴定是假冒伪劣商品,保证退货,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发现赃物,保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三、自觉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自觉遵守商业道德,做到文明经商,守法经营。

如顾客在本店发现或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请拨“12315”投诉。如发现其他违法违章行为,请向相关部门举报。

承诺人:

上一篇:创新能力教育观念下一篇:科技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