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美丽

2024-11-05

学习的美丽(精选10篇)

学习的美丽 篇1

“改革课堂, 阅读先行”———沈阳市大东区小学于2013年3月正式加入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三年来, 面对新的课程挑战, 我们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从起步时的懵懵懂懂、学步时的跌跌撞撞到迈步时的从从容容。一路走来, 我们在经历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艰辛过后, 终于感受到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一份执着———始终向上的姿态

新的课题, 新的理念, 需要我们以新的姿态、新的体验投入到每一次的学习感悟中。实验初期, 区教育局克服重重困难, 投入了大量资金做培训经费, 先后五次组织了各校校长、骨干教师共计310余人到山东、潍坊、青岛、吉林等地参观学习;同时, 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等12位学者先后来沈报告讲学。

课改专家亲自走进了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 面对面地交流、心与心地沟通, 让我们的孩子沉醉其中, 更让我们的老师如饮甘露, 感受到主题实验的魅力。

两种转变———挑战自我的勇气

(一) 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转变

从教课文到教课程, 我们历经了三个阶段:

1. 摸索期:“主题”引领, 大胆取舍

主题实验将主题丛书引进语文课堂, 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 视野拓宽了。然而, 课时没有增加, 时间没有增加, 上不完课———成为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最大难关。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呢?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主题”引领上。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单元导读”模块, 包含人文和语言训练两个主题。2011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理念。因此, 我们摒弃逐字、逐词、逐句的内容式分析, 将人文主题的感悟留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课上老师紧紧围绕语言训练这样一条主线, 一课一小得, 一单元一大得, 逐步实现两个梯度:

(1) 激发兴趣, 触碰文字的温度

我们首先定位于阅读数量及阅读速度上的提升, 即“提量、增速”。遵循“兴趣第一, 儿童本位”的原则, 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 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文字障碍, 遇到不懂的地方, 能运用在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解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尽情抒发阅读的感悟, 触碰文字的温度, 爱上阅读。

(2) 促进思维, 提升阅读的深度

教师在前期“提量、增速”的阅读要求下, 逐步开始“提质”, 即在深入研究教材、深度研读课标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以“单元导读课→集中识字课→精读引路课 (1+X) →略读悟法课 (X+1) →对比研读课 (X+Y) ”为基本教学流程展开研究。特别是“对比研读课”, 着重加强了课文内容与拓展阅读间的联系, 例如:S版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话世界”的教学, 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拇指汤姆》 (教材) 《做出点样子来》《“三颗纽扣”的房子》 (丛书) 这三篇课文, 让我们对‘善’字有了哪些新的理解?”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异同, 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提升了阅读的深度。

2. 沉思期:“内涵”引领, 科学整合

实验走过了一年, 我们针对课型使用作了一次教师问卷调查, 发现课型的运用不均衡, 而且悬殊很大。其中“1+X”课型使用率最高为85.5%, 单元导读课31.8%, 集中识字课20.2%, X+1课10.1%, X+Y课5.4%。是什么导致了数据的悬殊呢?老师重点研读一种课型会不会陷入套用模式的怪圈呢?忽略了其它课型的研读如何体现“主题学习”的内涵呢?问题的出现让实验走入了沉思期, 我们带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通过深入的调研, 找出问题所在,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课型多元化

我们发挥课题中心组的引领作用, 在全区范围内, 同时开展多种课型的研讨观摩活动, 消除了老师的畏难心理。

(2) 备课全局化

我们提出教师要围绕着单元主题进行一单元的整体备课, 从不同课型切入单元的学习, 循序渐进地完成单元的整体目标, 而不是一蹴而就, 就一篇课文进行拓展, 以此来培养老师备课的全局观, 深化对主题内涵的理解。

3. 成长期:“课程”引领, 智慧开发

两年来,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课标的年段特点, 逐步研发了具有年段特征的课程。低年段“养成课程”中的“科学书写”、中年段“研墨课程”中的“胸有笔墨”、高年段“本色语文”中的“学以致用”, 注重了写的指导, 可谓是“以读促写”两相宜。

(二) 从一人评到合作评的转变

我们的“课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改变, 还延伸到了课后的研评方式的改变。“合作评研”是大东区课改工作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活动, 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通过群体参与的讨论、交流, 实现了智慧共享。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1. 品学情:体会意图, 了解学情。

2. 巧选题:以学论教, 体现课程意识, 关注动态生成。

3. 细分工:尝试引用课堂观察, 运用数据说话, 充分调动组内成员。

4. 深剖析:正视问题, 平等对话。

合作评研正是通过这四个层次逐步深入, 抽丝剥茧, 从评价的角度发现课程的本质和规律。创新的教研模式, 让我们于曲径通幽处看到了柳暗花明, 有力地助推了新课程的成长。

三样修炼———感悟成长的喜悦

新课程、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 仿佛给大东小学语文课堂打开了一扇窗。我们沐浴着阳光, 享受着微风, 用智慧、自信、魅力诠释着这份美好。

(一) “讲座”促教研员专业成长

新课程把教研员和教师抛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角色要求教研员必须做领跑者。日新月异的课堂、特色鲜明的师生以及内涵丰富的课程, 对教研员的专业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来, 我区三位语文教研员努力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新问题、新变化, 共下校进行了20场讲座, 为师生的内涵发展注入了最专业的支撑。

(二) “大赛”促教师自信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中, 我们努力搭设平台, 开展了各级各类竞赛, 为实验教师营造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园地。我们在全区开展了两次主题学习实验评优活动, 评选出区级优秀课40余节, 从中选派出11名优秀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别的评优大赛, 佳绩频传。一批批青年骨干教师因为成长而更加自信, 在悄悄抹去汗水的同时, 我们心中萦绕的是一种喜悦和甜蜜!

我们连续两年在全区小学生中开展“写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写得一篇好文章”“三个一”语文实践技能大赛。

为了让家长能够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改革动态, 让家长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阅读, 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开放日、家教课堂等方式对家长进行了系列的指导。

上有文化内涵的语文课, 做有书香气质的语文人, 一直是我们大东人眼中最美的那道风景。我们将怀着美好的信念,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条路上, 一路坚持, 一路花开。

学习的美丽 篇2

小学三年级时,我因家庭的变故,从市里的一所小学转到这里。开学第一天,让我印象深刻。学校的大门边是一块木头做的牌匾,上面写着——桦南乡中心小学。学校的操场是黄沙铺成的,正赶雨天,操场变得坑坑洼洼,里面蓄满了积水。这样的天气,使得那条土路变得泥泞起来,我的鞋上沾满了泥浆,正常来讲,在这里生活的人,这种天气是要穿靴子的,我想,我也需要一双那样的靴子。我带着那双鞋,一路走一路拖拉着泥水,直到走进教室才结束了脚下的鬼画符。就这样,我一步没有挪动的上完了上午的课程。

上午尴尬的经历和初到这里的不适应,让我不免有些沮丧,思绪像一根绷紧的线,拉着我一直向下跌。

这时候,有几个男生抬着一架不知是什么的东西,磕磕绊绊的从窄小的教室门里挤了进来,小心翼翼的把那个物体放在了教室讲台边上。我看到那是一件古老的器具,下面还有两个木质的踏板,老师轻轻掀开那个木质的盖子,一排有些发了黄的琴键露了出来,竟然是一架钢琴,而这,只是开始。老师慢慢的走到钢琴前,安静的坐了下来,只见她优雅的抬起了她的双臂,下一秒钟,一个清亮的音符从老师的指端腾跃而起,我被彻底惊呆了,那琴声如乌云缝隙射出的阳光,穿透我的身体,穿过教室与窗外的细雨,覆盖了坑洼的操场,泥泞的土路。也因为这架钢琴,这所小学,已不再是一所乡村小学。 直到现在,每当听到钢琴的声音,我的思绪就会飞回到那间教室,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那架钢琴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早已镌刻在我的心里。

也是在那天,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学校里开了乐器二课堂,在当时,没有几个孩子能有机会学习乐器,我激动的报了名,最后真的入选了,这样的结果让我兴奋极了。在小学校园的几年时间里,我打下了坚实的乐理基础,这也为我以后的艺术道路,埋下了伏笔。

另一件令我没想到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小山村里竟然有一位能歌善舞,精通各种乐器的老师,她成了我艺术道路上的明灯。我在她那里见识到了一种从未接触过的乐器——古筝,对!就是古筝,那件我第一次见就爱上的乐器,看到它的第一眼,修长的身姿,优雅的相貌,就已经让我挪不动步,当我用手指轻触琴弦,那如天籁般的声音,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间教室,我就这样陷进去了,内心的那颗深埋的种子像是发了芽。我与她像是认识了许久的老朋友,仿佛她已经等了我很多年,亦或是我已经等了她很多年,终于在对的时间相遇了,从此,我踏上了我的筝途。

学筝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风雨和坎坷,那颗发了芽的种子,一直推动我走过一切困难和挫折,转眼已是数年,我坐在台下看着我的学生们,优雅的舞动双臂,指尖游移,清筝妙曲,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

作者|卢净

公众号|咱们村

★ 偷书贼读书笔记500字

★ “偷书”作文

★ 哲理故事:一幅“贼”的画像

★ 回忆农村的母亲范文

★ 偷书作文450字

★ 偷书的经典散文

★ 贼的谚语

★ 学会做 贼 作文范文

★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

学习的美丽 篇3

关键词: 丹顶鹤 美丽 自主参与 积极探究

苏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第20课《美丽的丹顶鹤》一文,语言优美,形象而传神地描写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介绍了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引起了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师生对丹顶鹤鲜有接触,而且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难理解,因此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紧扣“美丽”学文识字,引领学生领略丹顶鹤的美丽、高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享受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美好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见“美丽”

上课伊始,老师一边播放丹顶鹤迁徙飞行的图片,一边解说:“一群丹顶鹤,两群丹顶鹤……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唯美的图片,伴随老师深情的语调,将一个个调皮好动的小家伙牢牢吸引住。

借用地图形象理解:根据以往经验,第一自然段中的“遥”极容易和“摇”混淆不清,因此就要给学生准确清晰的第一印象。我讲解丹顶鹤迁徙习性:“在地图上,南京到上海只有这么一丁点儿长,可是却要坐两三个小时的高铁,而东北到江苏的距离这么长,可见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同时,在黑板上标示,一条极短的线段与一条长长的曲线在孩子们的眼前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和相关的句子。虽然孩子们年龄很小,老师也没有多加指导,但是学生读出路途漫漫、无比辛苦,相信这个字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用老师说教,美丽、高雅的丹顶鹤已经成功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学习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而是来自内心的渴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丽”

揭示课题之后,要求学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字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精准地范读,将孩子们带入丹顶鹤的世界,无论是颜色、形体、姿态,都显得那么美丽、高雅,没有一个孩子走神,仿佛正和美丽的丹顶鹤一起飞到黄海之滨自由、幸福地生活着。“课文美不美?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课文。”不要认为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场面话,因为通过听,文字符号连同老师的语音、语调,转换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成了孩子们此时此刻最希望做的事情,那亮晶晶的眼睛里仿佛真的飞翔着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

三、细读课文,品味“美丽”

“丹顶鹤美在哪儿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这是为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则是教给学生自主品悟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品悟的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其实对教师的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信心观察、善于聆听,捕捉课堂随时生成的信息,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巧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学生初步感知丹顶鹤美在一身的羽毛是洁白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老师不能善罢甘休,还得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洁白”就像雪一样洁白,像云朵一样纯洁;对比生活中的红宝石,理解“鲜红鲜红”是指红得鲜艳、红得耀眼,而丹顶鹤的名字就源于此。对于丹顶鹤脖子和翅膀边儿的黑色,很少会有孩子能够注意到。所以,我将这一看似奇怪的问题抛给学生:“羽毛洁白当然美,黑色有什么美的呢?”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够抓住“却”字体会。

借助字理巧妙辨析: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部首就是“却”的“单耳旁”,“单耳旁”表示一个人,“却”就是背对着一个人离去,引申为“相反、反而”。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了解到丹顶鹤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反而是黑的,这样一衬托显得高贵典雅,真有点儿像穿着白色礼服,戴着黑色领结的绅士。看起来无比复杂的图像却蕴含深奥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学生非常感兴趣,且在观察、联想中辨析、记忆,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前面的指导,学生学着抓住关键词体会丹顶鹤形体修长、姿态高雅。除了让学生借助图片、视频形象直观地理解外,还做做动作,联想生活中舞蹈家、歌唱家的深刻体会。

观察图像形象理解:本课生字“引”并不陌生,但是这里的“引”是什么意思?老师要求学生对照图片学做丹顶鹤的动作,想象左边的“弓”就像丹顶鹤弯曲的脖子,右边的一竖就像把脖子拉长了,了解本文就是指丹顶鹤放开嗓子高声歌唱。接着老师指导大家想象歌唱家的姿态,最后通过观看视频和丹顶鹤近距离接触。无需教师言语点拨,学生只是通过自己的朗读,就将丹顶鹤姿态“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孩子们仅仅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方块字嚼出味道,虽然浅显,但是语文味十足,读得有滋有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四、了解保护区,共护“美丽”

文章最后一小节写丹顶鹤飞到黄海之滨过冬,如果只是读读了事,二年级学生就很难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而且很难理解其中的四个四字词语。于是我以“从哪里看出它们被保护得很好,平安、幸福、快乐地生活”引导学生找出句子、抓住关键词自读自悟,感受丹顶鹤在保护区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例如:第二个新学的部首是“虑”外面的“虎字头”,代表老虎身上的花纹。“虑“就是指心里害怕老虎的侵害”,“无忧无虑”就是指没有一丝担忧和害怕”,引导学生想象丹顶鹤在黄海之滨的保护区里有吃的,有喝的,没有人或天敌的伤害,生病了还有人照顾,当然没有一丝担忧和害怕。这样就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让美丽的丹顶鹤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如今追求课堂返璞归真,崇尚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求发展。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最传统的“导入揭题—初读课文—研读课文—复习巩固”教学程序,将读文、识字巧妙结合,因为情感的投入,语文教学显得温情而又美丽。

学习的美丽 篇4

一、场景演绎法———切身融入学习场景

角色扮演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我分析、揣摩、演绎课文中各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将课本中的生动形象完美再现“化物为我”地加深学生对课本语言、故事意义的理解。 以《小马过河》一课为教学案例,该课中小马和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符合小学生口语的特点, 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各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动物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各个动物,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喜爱上各种可爱的动物形象,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再现文中的故事场景,加深对文中情节和语言的掌握,培养学生口语、组织策划和实施等能力。

二、描述对照法———在比较中发现语言文学的美

描述对照法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课文中穿插的一幅幅色彩分明、趣味盎然的图画,是教师实施描述对照教学方法的最好蓝本, 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述,将图中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教师以其描述与课文中的描述对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图画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小鸭子回家》一课为例,课文中共三幅插图,教师在让学生描述第一幅图之前,可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小鸭子和小蜜蜂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描述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继而学生描述第二幅图,对照学习第5至第7自然段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如“蜜蜂说:别怕别怕,让我保护着你回家”等语言,让人感觉到虽然在大森林里,但是很温暖,没有孤独感。最后学生比赛描述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鸭子是怎样回到家的?三位朋友是怎样帮助下鸭子的?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学生通过图与文本描述对比,从中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三、情境创设法———在情景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1.用 音 乐 带 动 情 绪

物理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 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音乐作为我们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无疑是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之前,可以先放一段与所读课文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音乐描绘的情境中, 这样就容易建立关于所读课文的具体形象。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校教师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配以亨德尔的《水上音乐》,讲孟郊的《游子吟》则配上琵琶曲《泣》,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很快投入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教授《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可通过放一段青蛙在池塘边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这样开课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如我在乡下听到青蛙的叫声,接下来学生听录音,听一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学习兴趣大增。

2.用 图 画 挥 洒 想 象

孩童时代是孩子最具有想象力的时代, 童话作品的奇异幻境和奇妙幻想让学生着迷,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情境绘画的方式再现作品, 使孩子将对作品的理解和天马行空地的想象挥洒于纸上,展现给我们。以《小闹钟》一课的教授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把2到5自然段中猫头鹰的家、小兔子的家、小熊的家等内容画一画,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再就学生的话展开小型的“画展”讨论。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

3.用 讨 论 激 发 想 象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合作讨论,对于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激发,不同思考角度的火花碰撞,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我校某位老师在教授《七色花》一课过程中,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名为“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讨论会 ,让学生想象 ,假如他们和课文中主人公一样,拥有了一朵七色花,他们会怎么做? 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向美、向善。

四、结语

从学习中美丽蜕变 篇5

作者:魏小花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02更新时间:2011-08-2

4怀揣压力前往

身为一名稽查新手,深知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法律法规、掌握财会知识、熟悉税收政策。太多太多的知识需要填充,拿起业务书籍猛啃,可依然是一头乱序。当得知要前往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参加为期20天的稽查业务培训,我尤为惊喜,同时,也深感压力,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前往培训。

细细品味院色

走进扬州税院,映入眼帘的是两旁的喷泉高低起伏荡漾,与音乐共舞;继续前行,只见小鸟在绿树间毫无畏惧的穿行,池塘里荷花朵朵开放,偶有几对鸳鸯在池中戏水游玩;教学楼、宿舍楼、餐厅错落有致,图书馆、体育馆应有尽有,一贯浮躁的我,竟深入其中,静坐聆听那蝉声、蛙声、鸟叫声……这里,不带有世俗的繁杂,不掺杂都市的喧嚣,犹如回到了大学时代,再次体味三点一线生活。

潜心领略稽查

20天的培训生活,个中滋味,苦乐相间。苦于课堂上留下的一个有一个问号,乐于问号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学院教授深入浅出、诙谐而又幽默的讲解,特别是四天的稽查案例分析与稽查仿真实践,感受颇深:对稽查业务涉及到的法理法条、会计核算、税收政策有了一个全面的印象,对稽查程序有了一层粗略的了解,对会计科目、账簿、凭证有了一次客观的认识。课后,学院组织辛连珠等五名知深教授举行了现场答疑会,580个座位无一空缺,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荣幸

之至;教授们对任何一个法条、政策都是耳熟能详,学员们将近100个疑难问题在2个小时内被迎刃而解,更为让人惊叹!。

详读笔记自勉

学习的美丽 篇6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实现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 十八大报告里, “美丽中国”的基本含义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 即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中国。在这里的“美丽中国”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环境美。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之美的表现, 也是创造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前提。人与自然始终是互相影响和改变的关系:在人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 自然环境也在改变人类, 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自然会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而丑陋, 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的维护和合理改造而美好, 自然会赋予人们相应的“回报”。因此,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

其次是社会美。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 还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和谐的社会给人与自然提供了平台, 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美好的环境维护和创造,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 美丽中国才能实现。近年来, 我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最后还应该有人之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是人们处理好其他关系的前提, 他关系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当人们处理好了与他人的关系, 才能处理好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 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也直接影响到生态文化的形成,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人与自然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美丽校园”建设的措施

(一) 加强校园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的精神风貌和灵魂无不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和理想几个方面。“美丽”校园校训中应体现出责任意识, 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我, 更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校风是精神底蕴, 是每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学风是求学态度和学习风气, 校园生态文化中的学风不仅是学习具体知识, 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等的学习;理想应着眼未来, 把握当下。要努力使校训、校风、学风和理想融入生态观念与思想, 让校园文化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使其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的大学校园焕发着精神魅力。

(二) 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大学活动应该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不管是教师活动还是学生活动, 主题应该健康、积极向上, 包含和谐理念。在学生活动中,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精神学习透彻, 使其有所“得”, 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和各方面能力, 而不应该把加学分作为参加活动的唯一目的。教师的各种活动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且, 教师的科研、集会、训练等活动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 而不是作为指标和任务, 更不应该把科研等活动拿来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指标。

(三) 加强校园规划建设

大学校园是集生活、学习、娱乐、交友、运动、实践为一体的成长和完善自我的新天地。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的学校应该本着这样的思路来建设:应用现代理念制定校园建设整体规划, 把握好方向并适应改革,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 体现环境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并根据学校特点, 合理布置各个功能区域。

(四) 加强校园管理建设

公正、民主、包容、和谐的理念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宗旨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校园建设中。首先, 学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意见征求、管理制度制订以及管理活动实施的各环节中应该地位平等、不分级别;其次, 校园各个主体的管理活动应体现出生态的和谐思想, 把自由、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校园管理建设中。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校园管理建设和监督, 把我们的校园创建得更“美丽”。

三、加强“美丽校园”建设的意义

美好的生态校园, 能够给学生“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般的启迪, 可以触发师生最深处的情感, 给师生愉悦的精神体验, 让校园处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同时, 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 正是建设“美丽校园”的具体体现, 更是在党的十八大号召下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践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响应。生态文明的“美里校园”的建设,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 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需要, 更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在党和国家的号召和带领下, 建设小的家园——“美丽校园”, 然后拥有大的家园——“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基于这一思考, 本文着重从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 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从而为我们在参与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借鉴性的建议。搞好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 也是对党和国家号召和政策的一种响应。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校园生态文明,措施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8.

[2]黄蕾等.生态大学景观校园的营建[J].艺术教育, 2008 (12) :31.

[3]徐萱春.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汉论坛, 2008 (7) :120~121.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 2012—1l—16, (4) .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 2006—06一15。 (4) .

[6]黄应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缺口达20%[N].南方日报, 2012—08—23. (A15) .

学习的美丽 篇7

这一标准的制定, 无疑对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出了更高的、现实性的要求, 那就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走出功利化语文的不良倾向, 让语文回归本质, 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古诗词这种远古而来的、穿越时空的高雅艺术, 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沁人心脾的教学素材,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引入古诗词,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生一般说来从十一岁至十四岁, 正是人生的花季, 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 他们开始关心社会, 渴望了解生活, 积累人生经验。从某个层面上说, 他们又是一群狂热的追星族, 他们好奇、好胜, 对新事物特别有兴趣, 在他们的眼中语文老师应该是兴趣广泛的, 热爱文学的, 多才多艺的, 能言善辩的, 这样的老师举手投足间才能让语文自然流淌。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打心底佩服你、亲近你, 才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你的语文课。那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如何利用古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对此, 笔者认为:

一、导语中引入古诗词,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曲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有强烈的求知的欲望,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其实,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他们都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儒雅的、博学的人, 然而他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却囿于他们的知识局限而无法满足。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很难让学生窥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妙, 内心的渴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 会让学生对那些富有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古诗词萌生出强烈的内心需要。这为我们利用古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 能够根据文章的特色精心设计导语, 并恰当引用古诗词, 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 我用了这样的导语: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 古人用“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着蒙蒙的春雨;“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蕊商量细细开”描绘着春花的初开;“东风便试新刀尺, 万叶千花一手裁”描绘着春风的神奇;“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着无限春光。春天, 给我们带来了一抹绿色、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今天,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 领略作者笔下那不一样的春吧。”用这样极富美感的教学语言, 特别是古诗词的巧妙引用, 既让学生领略了古人笔下的春日风光, 又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在课文学习中, 巧妙解析、引入古诗词, 就能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初中语文教材中, 收录了很多优美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源泉, 是不可多得的美育教育资源, 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手段, 用优美的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 去体味祖国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 就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陶冶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在这当中, 古诗句蕴涵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就能为我们挖掘课文的“美点”、“育人点”提供广阔的空间。其实,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本身就收录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词精品, 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歌颂美与真, 批判丑与假, 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望岳》, 诗人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征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了一个整体印象。表现了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

同时, 在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现代文中, 也有不少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 引用了一些古诗词, 例如《春》这篇文章中作者就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说“屏”》中作者引用了“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夏感》中作者也引用了“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的诗句。这些诗句的引用, 既激活了语言表达、彰显了文章底蕴, 又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气息。教师在现代文教学中, 如果能够根据诗句出现的不同位置, 灵活处理, 巧妙解析, 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满足内心的认知需求, 调动起学生审美积极性, 激起学生的“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诗句用在《春》这篇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的开头, 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确, 它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可以让读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又如“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用在《夏感》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末尾, 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 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 应充分认识到这些诗句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抓手, 让学生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可轻描淡写, 一晃而过, 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就不同课文的特色, 创造性加以发挥, 在课堂中, 适时引入古诗词来辅佐教学, 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样, 既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教师儒雅的、博学多才的风采, 又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的热情与冲动。既能让他们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 又能塑造他们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还能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素质。例如:在教学《背影》时, 在分析作者四次描写父亲背影, 淋漓尽致表现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时, 我就引用了“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来激发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珍视浓浓的亲情。回报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之恩。又如,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 在谈到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是通过描写夏天的自然景象, 表现夏天蓬勃的生命力时, 我就引用了“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的诗句。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达到了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陶冶情操, 加强修养的教育功效。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古诗文时, 必须注意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所运用的古诗文要浅显易懂, 最好是学生熟悉的; (2) 运用古诗文必须要适时、恰当、不要刻意牵强; (3) 所运用的古诗文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的融合。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古诗词, 必然能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习充满欢乐, 让学生走向成功。这样就能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所提出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终极目标。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回归本质, 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古典诗词这种远古而来的、穿越时空的高雅艺术, 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沁人心脾的教学素材,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的美丽 篇8

一、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在对婺源、黟县等地的几天考察过程中,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生态环境好。我们一路走来,主干道两旁绿树葱葱、植被茂盛,江河、溪流清澈见底,当地对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所到的几个村,村内环境干净整洁,这与县、乡(镇)对农村清洁工作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他们每年给予行政村1万元的补助,且县委书记亲自抓,下到各乡镇、村去督促检查农村卫生工作。二是古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好。婺源思溪延、洪村、江湾,黟县西递、宏村等村文化底蕴深厚,江湾村的官文化,西递村的徽商文化等等,都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沉积,各种徽派建筑保护较好,石雕、木雕、竹雕、砖雕虽年代久远,但都栩栩如生。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古村的徽商文化、官文化、徽派建筑等元素,结合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些村庄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流连往返的旅游圣地。三是注重环境整治。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整治,要正确认识到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拼环境,不拼财力,不引进对环境影响大的工商业,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规划管控好。无论是整体规划、区域规范还是控制性详规,到一般农民建房的规划,抓的比较好、比较实。例如在主干道沿线两旁,没有开天窗乱批乱建的,村庄内几乎没有土坯房,新建房屋基本是拆旧建新,且农民建房统一徽派风格。五是长效管理机制好。在确定了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后,一届领导接着一届领导干,没有以领导变换而变化,没有以领导意志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狠抓这项工作不动摇,形成了境域内主干道沿线村庄上百公里徽派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传承了徽派文化。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做好“一区一带”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建设。

“一区”即把“一城连四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带”即把敦永公路沿线打造成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四位一体的百里示范带,重点打造敦永线上吉安段百里示范带。全面推进可视范围内的房屋坡屋顶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沿线各乡镇和县直相关帮扶单位把工作着力点向“一区一带”倾斜,乡镇按照新建住宅统一房型、旧房统一坡屋顶改造、房屋外墙统一粉刷、房屋美化统一色调、破旧危房和猪牛栏舍统一拆除的“五统一”要求,对公路沿线村镇进行改造提升。

二是高标准打造106个基础村点。

2013年,吉安县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争创亮点”的要求,围绕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大村整体推进的重点,着重建设好今年省批106个新农村建设点。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注入庐陵文化元素。整治建设规划结合当代农民需求和乡村居住功能,与“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大格局相匹配,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点、文化内涵,重点打造1—2个村镇联动示范点,2—3个整村推进、村落连片示范点,8—10个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蜜柚、油茶、横江葡萄、畜禽、蔬菜、花木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推进庭院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

三是推进重点圩镇建设。

巩固提升敦厚、永和、凤凰、横江、永阳、敖城、桐坪等7个率先启动乡镇的圩镇和镇村联动点建设,全面推进其它12个乡镇的圩镇及镇村联动点建设,县里对12个乡镇分别给予300万元资金支持,并优先安排50亩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撬动每个乡镇不少于1500万元资金投入到圩镇建设。坚持镇村联动,圩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要与圩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高标准打造镇村联动美丽乡村示范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结合扶贫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促进农村人口向圩镇和中心村集中。支持重点乡镇争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佳乡镇”,加大镇村改造力度,督促12个重点示范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四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

学习的美丽 篇9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案例一:《年的来历》教学场景描述。

教师引导:“孩子们,还记得过年的事情吗?”教师一边介绍春节,一边运用课件展示扬州人过春节的画面:放鞭炮、吃饺子、写春联、贴春联、舞龙、挂红灯笼、跟长辈要压岁钱、玩游乐场等。随着课件画面的展示,孩子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教师抓住机会,向幼儿提出主题“愉快的春节”,要求幼儿说说自己家里春节是怎么过的。孩子们积极举手……

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疑惑明明是很简单的语言表达,为什么孩子们就难开口呢?笔者认为:孩子的语言表达,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背景,教师须要引导幼儿在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因为,匹配的语言环境能给幼儿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幼儿有了语言表达的情境,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尽管孩子在春节期间活动丰富多彩,但是时过境迁,孩子对春节的记忆模糊。因此,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就着幼儿记忆,展示春节的画面,以勾起幼儿的经验。这样一来,气氛活跃了,春节期间的画面就像过电影一样在幼儿脑海里出现了,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家过春节的热闹场面,环境给了幼儿语言学习一个有力的支撑。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案例二:《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教学场景描述。

教师在刚上课时,运用课件出示一只大老虎的图片,这只大老虎牙齿没了,嘴也瘪进去了。课件一展示,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了。这时候,教师提问:“孩子们,这大老虎怎么啦?”有的说:“老虎老了,牙齿掉了。”有的说:“老虎摔了一个大跟头,牙齿掉了。”有的说:“老虎牙齿有病了,牙齿掉了!”……于是,教师继续进行课件展示,孩子们很快就进入语言学习状态……

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总是在关注自己的预设的完美,有意无意地失却了孩子们的兴趣元素。笔者认为:当孩子的所有感官都指向于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在这一教学场景中,教师充分关注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比较弱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有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因为,课件中生动的画面、丰富艳丽的色彩、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更容易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语言学习难点

案例三:《秋天的雨》教学场景描述。

在大班《秋天的雨》语言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孩子语言学习的难度,教师制作了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了形象生动的精彩画面:银杏树下金黄一片,枫树叶变得火红火红的,菊花一朵比一朵更美丽,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像蝴蝶一样落在地上,农民伯伯忙着收稻子……以此作为引导幼儿感受诗歌意境的背景,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训练……

思考:

对于教学散文诗《秋天的雨》来说,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并使诗歌的形象美、动态美走进幼儿眼中,走进幼儿心里,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但是,孩子们的阅历很浅,对于秋天概念还是很模糊,仅仅知道秋天到了,树叶黄了。所以,秋天无法在孩子眼前形成丰满的形象。这对幼儿进行语言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难度。因此,引导幼儿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幼儿对秋天缺乏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实上也很难寻到与散文诗所描绘的相匹配的实景画面,孩子很难感受诗歌的意境。作者采用课件的形式,将秋天特有的景色融合在一起,在课堂上给孩子展示。这样一来,声音、色彩、图像以及文字被课件整合在一起,孩子眼前就会有一个感染力极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全身心地欣赏秋的意境,自然而然地走进散文诗的意境,理解感悟了诗歌,语言训练的难点就突破了。

学习的美丽 篇10

一红军艰苦生活、英勇抗战的精神永传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影响深远。这里是典型的大山区气象, 四面山峦环抱, 林木葱葱, 山间云雾缭绕, 峰回路转。依山迭起的现代建筑裹覆于挺拔的杉、松和榆、槐、枫、竹等绿茵之中, 优美典雅, 点缀着这座小城别样的风姿。街道市容整洁, 给人以舒坦的感觉, 气温明显低了许多, 感觉有几丝凉意。到了茨坪毛泽东同志的旧居, 茨坪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 也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湘赣边界党的前敌委员会、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军官教导队、军械处、新遂边陲特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都先后迁来这里, 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 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旧居里记录着毛主席学习和生活的细节, 抚摸着矮黄的房屋, 看着这一件件革命时期的物件, 仿佛能体会到他们当时的艰辛与决心, 更为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所折服。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让我心动, 也让我感动。

而黄洋界, 这儿是个山丫, 是江西通往湖南的必经之地, 地势险要。当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与蒋介石所谓的围剿部队在这里进行过激战——黄洋界保卫战。数倍的敌军将红军重重围困。红军英勇抵抗, 用迫击炮击中敌军指挥部, 他们误认为红军主力来了, 吓得丢盔弃甲, 慌忙撤回老巢。其实, 毛主席率领的红军主力远在郴州, 主席接到喜讯, 写下名词《西江月》——“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将主席这首词和朱总司令重上井冈山所题“黄洋界”的手迹, 一一镌刻于屏壁之上。附近的山梁上还保留着多处堑壕和树枝绑搭的哨所及支起的迫击炮物件, 当年红军踩出的林间小路, 仍历历在目, 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方。凡来此的学生和游人无不为之肃然起敬。革命先烈们的聪明和智慧令人佩服。正是他们的大无畏、坚强和从容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走在黄洋界的路上, 我们看到了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 里面条件简陋, 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红军战士成功地开辟了农村这块土地, 赢得了农民和无产阶级的信任。今天的我们也一定不负众望, 用勇于开拓的革命胆略, 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 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用自己的辛勤和双手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用自己的梦想筑起美丽的中国梦。

二战胜自己、坚持到底的精神永记

井冈山上的五龙潭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区, 山势险峻, 风景奇秀, 沟壑陡峭, 水流终年不断, 由上而下分五段, 600多米的落差直泻到谷底, 构造五道气势恢宏的瀑布, 奏起轰鸣的乐章, 在深谷的上空回荡。一级一级的林涧陡峭小路把大家引向各瀑布点。其中碧玉潭瀑布为其首, 水流从七十来米之顶陡然直泻谷底深潭, 盛景真有“如裁一条素, 白日悬秋天”之感。旁边还有小桥流水, 轻烟轻雾, 清清龙潭水, 会让你沉醉, 幽幽古道台阶记录着千年的秀美。由于时间和体力的原因, 真正到达潭底的仅仅几人而已, 在这大自然留下的人间仙境, 大家尽兴地欣赏, 或于潭边戏水, 或拍照留影。大家徘徊一阵后, 接着就沿着原路返回入口, 这时大家已经精疲力竭了, 男生鼓励大家坚持到底, 喊口号, 帮女生努力向上爬。女生们相互扶持一级一级地沿着台阶往上爬, 我们彼此相互鼓励, “快到山顶了, 大家坚持一下, 坚持就是胜利”。不知谁提醒了一句, 大家顿觉希望满满。其实, 这只是激励我们坚持爬上山顶的一种手段而已。但是这真情在流动, 热情的相拥, 一份真的关怀, 不说我也懂。我不敢看这绵延向上的台阶, 因为太高、太陡, 我担心自己一看就会坚持不下去。索性低头只看脚下, 一步步向上爬。汗水湿透了衣背、头发。在一个半小时里, 我们顺利完成了下潭和上潭的整个路程。井冈山精神是一种友爱, 即革命大家庭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而我们大家都很佩服自己惊人的意志力。真是不虚此行, 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汗水和劳累使我感到要想成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极其不易, 更应该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用我们一个个微小的梦想去堆砌成伟大的中国梦。

三缅怀烈士、激情澎湃的大无畏精神永保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布局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博物馆相似, 馆里的陈列反映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出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 其中美术作品均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所作。陈列形式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恢复、保护、宣传井冈山上的革命遗址, 是这个馆的另一主要业务。遗址大都分布在茨坪和大小五井, 多数作原状陈列, 少数有辅助陈列。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还保存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工事等遗迹。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在黄洋界哨口上筑纪念碑两座。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我们陶冶情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更加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忠诚。正所谓“学历史不如走历史”, 这样印象更深刻。而这里有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年井冈山革命牺牲了五万多人, 有名字的有一万多人, 革命烈士陵园建立在北岩峰上, 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 坐北朝南, 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 免费开放参观游览。门口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字。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在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这一幕幕场景让人们启迪思想, 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奋发向上。沿着阶梯往山顶走是井冈山雕塑园, 它坐落于陵园东侧山头, 它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 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 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 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 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它们再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 陵园的最上方。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两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 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 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 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四结束语

上一篇:问题因果分析论文下一篇:播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