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关系嵌入

2024-05-17

网络关系嵌入(通用8篇)

网络关系嵌入 篇1

目前,企业网络资源已经成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其他资源难以替代的资源,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针对企业的创新类型,企业选择建立怎样的企业网络关系的问题。本文在理论上解决了关系嵌入性的悖论,也回答了企业经营者关于如何选择建立企业网络的问题。

一、企业网络关系嵌入性与企业创新

自网络嵌入性概念提出以来,企业网络的关系嵌入性一直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它是理解网络结构对经济行为影响的重要研究基点。Granovetter(1973)最早提出关系嵌入性的概念,是用于对个人之间联结的定义。后来,该观点被引用到了企业层面的研究中,成为了分析企业网络的重要视角。Granovetter(1985)把关系嵌入性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两类,主要从是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判定分类。

有学者认为弱联结是行动者与外界接触的关键通道,“充当了信息桥”,可以为行动者提供异质性非常高的信息,而由于强联结信息的同质性较高,导致信息的价值下降,因此认为在资源传递过程中,弱联结比强联结更为重要。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强联结比弱联结作用大,较长时间的合作能提升相互间的信任、收益、互惠和长期性并带来缄默知识的共享与转移和积累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由此产生了强弱联结的理论悖论。

二、创新类型与强、弱网络联结的关系

企业创新战略包含两种类型,对现有技术、技能、知识的开发利用,称之为开发型创新;探索新事物或寻求重大改变,称之为探索型创新。开发型创新的本质是对企业现有的能力、技术和范式的提炼和扩展,而探索创新的本质是新的、不确定的实验。这两种创新都是需要的,而且可能同时发生。但企业战略需要对这两种创新进行选择,是投资现有的技术,赚取当前的利润,还是投资新技术,以应对将来的环境变动,赚取将来的利润。

开发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对知识有不同的需要,而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环境正是知识的提供者。在探索型创新中,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新技术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广而全面,因为目的是为了发现切实可行的选择而不是充分理解去开发任何创新。因此探索者会专心于广泛的搜索,从而建立将来可能用到的新技术选择池。例如,丰田公司的供应商会建立大规模多样性的其他客户网络,从而了解那些可能改变现有方向的行业和环境的变化趋势。在开发型创新中,为了提炼现有的技术,重点主要在于收集特定的知识,获取某个领域有更专业、深入的知识。对于开发者来说,技术空间环境是确定的以及有限的。因此开发者会在有限的技术空间中去搜索。在丰田公司的供应商网络中,核心的5-7家供应商共享普通的操作工作,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和经验的转移,比如如何减少成本。这种知识共享协助了每家供应商去开发其核心的创新技术。

探索型和开发型创新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网络嵌入性需求。如前所述,开发型创新需要对行动者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挖掘。Uzzi(1996)认为要获取这种类型的知识需要强网络联结,因为经过筛选的强网络联结,减少了企业接收到的信息噪音,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资源承诺,从而使他们交换更深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性知识,有利于开发型创新。在探索型创新中,行动者不需要通过强联结获取某一特定方向上的深入知识,相反,花在强联结上的时间和资源,会减少他们接触其他不同结点的机会,从而降低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得可选择的创新的数量。Afuah(2000)研究认为,在一个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环境中,企业不应该只投入资源在一小群供应商或者横向合作伙伴中。因为这种过分的嵌入性会限制企业的视野,从而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而广泛的弱连接来自于不同的群体、社会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的结点之间,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拥有信息量充足,因而它能将其他结点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结点的行动者,也就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来获取信息及资源的桥梁,为行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可供选择的创新池。而这种大量的显性知识,有利于探索型创新。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以上探讨,本文认为,对于开发型创新居多的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强网络联结的建设,建立长期、稳定、基于信任的网络关系;对于探索型创新居多的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弱网络联结的建设,建立大规模、多样性的网络。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网络关系嵌入性与企业创新类型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双边的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继续探讨企业网络的结构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从而补充企业网络理论,指导企业经营者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Barden,J.Q.Disentangling the influ-ences of leaders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oninterorganizational exchange[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1440-1461

网络关系嵌入 篇2

Linux操作系统及嵌入式应用

实验报告

系(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班

级: 物联网1111

名: 蒋振 学

号:1111307116 指导教师:

孙成富

学年学期:

2014 ~ 2015 学年 第 学期

实验1 Socket全双工通信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网络套接字编程

2)掌握网络通信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工作过程 3)利用多线程实现全双工通信 4)下载并运行网络应用程序

2实验环境

1)宿主机:Fedora 10 2)嵌入式Linux软硬件系统:TQ2440(基于S3C2440A)开发板

3实验准备

3.1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

进程是程序执行时的一个实例,即它是程序已经执行到何种程度的数据结构的汇集。从内核的观点看,进程的目的就是担当分配系统资源(CPU时间、内存等)的基本单位。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执行流,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由几个线程组成(拥有很多相对独立的执行流的用户程序共享应用程序的大部分数据结构),线程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本实验使用多线程解决了并行通信的难题。关于多线程的函数主要是使用pthread.h头文件中定义的多线程操作函数,如pthread_create、pthread_cancel等。

3.2TCP/IP概述

3.2.1TCP/IP的分层模型

OSI协议参考模型,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发展起来的,它分为7个层次: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这个7层的协议模型虽然规定得非常细致和完善,但在实际中却得不到广泛 的应用,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过于复杂。但它仍是此后很多协议模型的基础。与此相区别的TCP/IP协议模型将OSI的7层协议模型简化为4层,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和使用。

TCP/IP的协议参考模型和OSI协议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所示:

SYN J SYN K,ACK J+1 ACK K+1 图1 TCP/IP协议与OSI协议参考模型对比图

3.2.2TCP的三次握手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进行数据通信,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TCP在建立连接时又分三步走:

第一步(A->B):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包含SYN即同步(Synchronize)标志的TCP报文,SYN同步报文会指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以及TCP连接的初始序号;

第二步(B->A):主机B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后,将返回一个SYN+ACK的报文,表示主机B的请求被接受,同时TCP序号被加一,ACK即确认(Acknowledgment)。

第三步(A->B):主机A也返回一个确认报文ACK给服务器端,同样TCP序列号被加一,到此一个TCP连接完成。

3.3套接字(socket)概述

3.3.1套接字类型

1)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

流式套接字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流;它使用TCP协议,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2)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

数据报套接字定义了一种无可靠、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数据通过相互独立的报文进行传输,是无序的,并且不保证是可靠、无差错的。它使用数据报协议UDP

3)原始套接字(SOCK_RAW)

原始套接字允许对底层协议如IP或ICMP进行直接访问,它功能强大但使用较为不便,主要用于一些协议的开发。3.3.2

套接字编程

使用TCP时Socket编程流程图如图2所示。

服务器端 socket bind bind listen accept recv/recvfrom send/sendto close connect send/sendto recv/recvfrom close客户端 socket

图2 TCP时Socket编程流程图

使用UDP时Socket编程如图3所示。

socket listen accept recvfrom sendto或 socket connect send recv close或 recv send closesendto recvfrom或或 图3 TCP时Socket编程流程图

实验过程

4.1

简单的Socket通信程序设计

在Fedora 10操作系统的/home目录下创建NetCommunicator目录,并新建client.c和server.c源文件,NetCommunicator目录如图4所示。

图4 NetCommunicator截图

分别编写Socket通信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源代码。编写完毕,使用gcc编译上述client.c和server.c源文件生成client和server可执行程序(x86平台),编译过程如图5所示。使用arm-linux-gcc编译上述client.c和server.c源文件生成a_client和a_server可执行程序(ARM平台)。编译过程如图6所示.图5 编译x86 Socket通信程序过程截图

图6 编译ARM平台的可执行程序

PC机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7 执行服务器端程序

图8 执行客户端程序

图9 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消息截图

使用gcc-linux-gcc生成ARM平台下的可执行程序a_client和a_server,编译结果如图10所示。

图10 编译ARM平台可执行程序

4.2

全双工Socket通信程序设计

为了实现全双工通信,服务端进程和客户端进程均使用了两个线程,一个负责收,另一个负责发。

在NetCommunicator目录,并新建clientV2.c和serverV2.c源文件,如图11所示,编写完毕,编译通过生成clientV2和serverV2可执行程序。

图11 NetCommunicator工作目录

PC机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2 客户端进程

图13 服务器端进程

实验总结

网络关系嵌入 篇3

企业实际上是嵌入在社会或者经济网络中, 这种网络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横向或者纵向的各种关系, 这种嵌入关系是企业间主要连接关系。嵌入关系也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主要连接关系。由于嵌入关系的存在, 供应链上企业通过结点间的互动整合增加了企业间关系亲密度, 促成了供应链整合模式的形成。

以往文献对供应链整合模式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整合的内容, 包括物流、资金、信息甚至是文化方面的整合。本文从新的视角——嵌入关系的视角来探讨供应链企业间的整合模式关系, 分别从嵌入结构的形式、嵌入的联结方式以及嵌入的程度分析了四种供应链整合模式。其中这种嵌入关系视角是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供应商—制造商) 的二元嵌入关系为例来展开的。

二、背景概念

格兰诺维特指出“嵌入是指二元关系以及整个关系网络对交易结果的影响”;嵌入性结构是关于网络成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些相互影响如何变化的函数。嵌入性结构使得网络成员之间相互了解, 网络中的嵌入程度越高, 其他成员对某个成员的信息就越了解, 嵌入性结构对每个成员的行为也就形成了更大的制约。嵌入性结构的形式有:

(1 (影响力对称分布结构;

(2) 影响力不对称分布结构;

(3) 混和结构。

由于嵌入关系纽带多样性, 从某一种纽带的影响力来说, 甲方影响力大一点。就另一种纽带的影响力来说, 乙方影响力大一点。

嵌入关系的联结方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联结方式决定不同的结点间关系。供应链上企业是通过结点间相互联结来获取利益的, 而这种联结方式也多种多样的:包括从传统的资产纽带、产权关系、法律合同、契约, 到信息交换、协议规则、章程、感情、信任、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等, 不同的联结方式决定着供应链企业之间不同的整合模式状态。

三、四种供应链整合模式

1、交易模式

交易是供应链企业间最基本的行为, 企业因交易而连接起来。交易模式属于供应链企业间较弱的嵌入关系模式, 企业间的信任度不高, 其嵌入性结构包括了影响力对称和不对称结构以及混合结构。交易模式下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纯粹的法律合同和契约作为主, 这种关系的维持随着合同履行的结束而结束, 下一次双方建立关系意味着另外一场谈判。

2、适应模式

单边的适应是由于双方相互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相互之间的不平衡, 企业通过调整自己的资源或行为来适应另一方, 使自己从交易中得到更多的收益。适应模式属于供应链企业间一般嵌入强度的嵌入关系模式。适应模式一般来讲是单方面的, 其嵌入性结构体现为影响力不对称结构, 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资产纽带、产权关系为主, 当然也涉及到一定信息交换。戴尔公司和其供应商之间的整合模式是典型的适应模式, 对于戴尔大多数的供应商来说, 他们必须及时更新生产预测并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来适应戴尔“零库存”和“高响应度”的要求。

3、协调模式

协调模式是通过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一些机制来保证、控制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 并强调供应链间企业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 其嵌入性结构体现为影响对称结构, 属于供应链企业间强的嵌入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信息交换、协议规则、章程、信任为主。宝洁公司与沃尔玛之间的整合模式是典型的协调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双方合作是长期的而且要共享彼此信息, 双方不但在策略上相互协调, 在营运的执行上也要相互协调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要协议对对方信息的保密, 设定营运的监控方法以及利润分配的策略, 这都需要通过高度的信任机制来得到保证。

4、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是供应链企业间整合的高级阶段, 属于供应链企业间较强的嵌入关系模式。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目标、价值观、企业文化为主, 它强调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方面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关系的提升, 最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供应链联盟。这种模式嵌入性结构体现为影响力不对称结构, 核心企业对依附于自己的企业伙伴控制力比较强, 要求对方在各方面与自己保持高协同性。

以上主要从嵌入结构的形式、嵌入关系的联结方式以及嵌入程度三个角度分析了四个供应链整合模式, 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嵌入关系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主要连接关系, 由于嵌入关系的存在, 供应链上企业通过结点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来获取利益。本文采用从嵌入关系的视角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的整合模式关系, 企业通过借鉴能更加有效地认识供应链整合模式关系并可根据需要来调整与供应商的模式状态, 这有助于增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481-510

[2]、Burt, R.,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33-51

网络关系嵌入 篇4

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资源基础理论基于独特资源的重要性,但对资源的培育以及能力的演化问题总是没有得到解决。Prahalad和Hamel(1990)通过案例研究法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提出只有培育核心能力,企业才能持续成长。Burgleman(1994)认为核心能力并非必然地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1994年Teece和Pisano发表了《企业动态能力导言》一文,提出企业为了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必须经常迅速调整自己的资源布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为现代企业价值创造与获取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Teece(1997)等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1]。这篇文章是动态能力研究的里程碑,对后续动态能力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动态能力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促使他们从不同视角加以研究。如Eisenhardt和Martin以及Zollo Winter认为,一个组织能够有效地利用其内部资源如人力资源、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等竞争优势时可以强化其动态能力,并迅速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2,3]。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动态能力研究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热门话题。

纵观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仍存在许多缺陷。一是研究仍停留在一些抽象空泛的要领和框架上,缺乏对动态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可操作性研究(陶志锋等,2001),无法指导企业有效的实践,这将制约动态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缺乏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整合,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以及测量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三是动态能力理论和操作化研究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知识管理角度来探索动态能力。研究动态能力如何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和能力,这对企业的绩效乃至生存都具有决定性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揭示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了解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知识嵌入性概念

知识嵌入的概念最早见于Polany与主流经济学的原子论的争斗过程中,他在《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嵌入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嵌入性”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目前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知识嵌入性是随着人们对知识属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寻找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方法以及对嵌入性概念更细致的研究中逐渐产生的一个概念。Badaracco较早使用“嵌入性知识”,他认为知识因为高度嵌于复杂的社会互动和组织内的团队关系而难以迁移;Weiss认为嵌入性知识是情景依赖的;Lam指出嵌入性知识是存在于组织惯例与共享规范之中的隐性知识的集体形式。

知识在竞争制胜中发挥主要作用,一直引起经济学者的浓厚兴趣。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知识不同于众多普通资源,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Alvin Toffler在《权利转移》中将知识看成世界经济中竞争力的最终源泉。James Quinn在《智能企业》中认为,企业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知识这个不可见的资源。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式、系统的语言进行。隐性知识是个人的,适合特定环境的,难以正式化和交流。西方学者对知识的研究习惯于处理,认为知识是用文字和数字表达的。日本企业则认为用文字和数字表达的知识仅是“冰山一角”,认为知识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并根植于个人的行动、经历、理念、价值观和情感中。

企业的知识体系,根据其嵌入性的特性,肖冬平等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本研究据此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表一所示。

1.2 动态能力概念界定

目前对动态能力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但各种界定仍基于Teece对动态能力的阐述。即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4]。有的学者将Teece的概念从实证的角度视为一系列具体战略和组织过程或活动能力,另一些学者则将动态能力概念定义为比较抽象的构建、整合以及重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威胁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Winter(2003)以及Cepeda、Vera(2007)则根据能力阶层理论提出了常规能力或“零阶能力”与动态能力的概念,常规能力或“零阶能力”定义为企业的生存能力,而动态能力定义为扩展、改变或创造常规的能力的高阶能力。Collis(1994)基于能力阶层视角,将组织能力分成企业基本能力、企业动态提升完成各种职能活动的能力和促进企业识别其他资源固有价值或者促进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制订并实施新战略的更为抽象的战略洞察能力。

由于动态能力概念定义的分歧,导致学者们在动态能力测量的问题上也存在多种维度划分,但总体上还是沿用Teece所界定的动态能力概念以及Eisenhardt和Martin(2000)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完成具体的战略和组织过程的能力[2]的概念。随着研究对维度划分和测量日益精细,冯军政和魏江(2011)认为动态能力测量呈现出两种研究倾向:一是从行为维度扩展到组织认知维度甚至态度维度;二是把动态能力视为完成具体的战略和组织过程能力[5]。

1.3 知识管理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

动态能力在维度划分和测量方面的文献较多,资源整合和重构能力的概念相对比较成熟,而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检验。Teece(1998)提出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观点,包括有意识地抓住新的机遇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Winter(1982)创造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强调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性资源在组织变迁中的重要性。强调企业不仅应具有创造知识的功能,还要有储存知识的功能。企业知识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固有的做事方式,而这种固有的技能和惯例性成为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异质性资源。Slater和Narver(1995)认为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为了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应该不断学习,才能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努力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6]。Baker和Sinkula(1994)认为通过收购新知识,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影响组织行为[7]。Davenport和Prusak(1998)认为知识是一种多维概念,组织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和存储系统中,还应存在于路径、流程和规范中,所以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一个系统管理的收集、整理、提炼、分析和传播。组织内的所有形式的知识,将帮助企业创建、共享和利用知识。学者们还研究确定了知识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Teece(1998)将知识管理确定为建立、转移、组成、集成和利用这几个环节[8]。Grover和Davenport(2001)则将知识管理确定为产生、获取、传输和共享这几个环节[9]。Gold等(2001)则将知识管理确定为收购、转化、应用和保护四个关键环节[10]。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整合和重新配置其知识来发展动态能力,以迅速应对市场赢得竞争优势。Zahra(2006)从企业战略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角度探讨动态能力的内涵。Cepede(2007)则从知识管理角度讲述了动态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操作能力。Tsoukas(2006)认为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系统,通过研究知识、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提出通过组织学习创新可以把新知识提升到组织成为制度化来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1.4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从资源基础观点出发,企业绩效的定义包含了对股东以外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例如对顾客、员工和债权人的满意度也可纳入评价绩效的范围。然而,Barney则认为资源所有者对企业绩效的期望可能因人而异,也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因而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定义在战略研究中难以操作。巴泽尔和盖尔(2002)以一个公司或事业部自身以往的经验、同行业其他公司或事业部的绩效、资金成本以及行业平均绩效水平作为参照来判断企业的绩效优劣,这种观点目前被许多学者采用。

Zott(2003)认为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效果。事实上,在其他学科已经证实了企业绩效和组织动态能力有积极正相关关系。Iansiti和Clark(1994)探索了汽车和计算机产业,找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动态能力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基础,在各个领域促进知识的获取、整合、重新配置及应用,以提高企业绩效。Malik和Kotabe则以政府政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间的关联关系模型,并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制造业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所包含的组织学习、变革能力和制造柔性三个维度都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11]。Macher和Mowery通过对半导体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对组织的一种动态能力(开发、引进新的流程技术)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是半导体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来源,并对半导体企业的绩效提升具有明显作用。总之,动态能力是通过快速满足顾客需求来适应市场环境,通过快速学习新技术来应对市场变化这两个方面来提高组织绩效的。

1.5 理论假设

总的来看,知识管理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正的影响,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但知识管理的不同维度和动态能力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知识管理也会影响企业绩效,但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且知识管理与工作绩效的机制,以及中间是否有其他的中介变量也有待研究。在考察知识嵌入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动态能力是作为中介变量出现的,因此本研究将动态能力作为知识管理影响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并将加以证明。综上所述,并参考有关文献,设定各变量及其衡量指标,提出相应假设,从而构建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基本关系模型(见图一)。

依据相关研究和模型,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知识吸收对知识创新产生正的影响

假设2a知识吸收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正的影响

假设2b知识创新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正的影响

假设3企业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产生正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统计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测量变量进行了很多研究。本研究在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17家企业深入访谈,重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测量变量、动态能力以及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作前期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有关企业基于知识动态能力调查的提纲。考虑被调查者对相关专业术语不很理解,对其中概念进行了翔实的解释。我们选取了8家电子通讯类企业与9家制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企业性质涵盖国有、集体、民营与三资等各种类型。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受访者尽量全面了解公司背景、经营状况和企业绩效。在这次调查中共回收有效问卷275份,占总问卷的73%。年龄30岁及以下占28%;31—40岁占47%;41岁以上占25%。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二所示。

本文运用SPSS13.0和AMOS5.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对275份有效问卷随机抽取60份进行探索性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需最低样本容量一般认为5—10倍即可,因此认为60份可较好满足要求。对余下215份问卷进行验证性分析。

2.2 研究工具

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通过调整和提升企业知识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对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提出了两个测量维度:知识吸收、知识创新。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的学习能力或者知识吸收能力是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企业区分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应用于组织。这次研究所用知识吸收的测量根据Smith(1995)的框架将知识吸收运用了五项测量指标:市场资源、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业界及学术界的关系、公共机构、人才流动。一个企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先打破现有的知识基础,再创造新的知识,本文采用Becdrra和Sabherwal(2001)四项知识创新测量指标:运用新知识进行创新、运用知识检索进行知识创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更多的创新、在组织内部分享新知识[12]。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动态能力使用知识调整战略方向,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采用Gold(2001)五项指标测量企业动态能力:运用于新产品/服务、链接知识来源解决问题、运用知识满足竞争需要、使用知识过程中调整战略方向和使用知识过程中解决新问题[13]。Harris和Ogbonna(2001)认为企业绩效具有多维特性[14]。本文设立与公司每一个部门经营绩效相关的七个测量指标,采用Pelham(1997)的分类:(1)代表企业效率:产品相对质量、新产品成功率、顾客忠诚度。(2)代表市场真实情况的企业增长份额,测量指标包括销售情况、销售增长率、目标市场份额[15]。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对调查结果采取克朗巴赫α系数进行了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吸收、知识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超过了0.7,显示本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的问卷由前人文献经过适当修改而来,因此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对具体测项进行检验,从表三可知,除观测变量L2的因子载荷小于0.5之外,其余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2 概念模型检验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本研究主要基于知识管理视角来研究企业动态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和人员访谈形成现有的九个测量项目。本文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保证样本适合因子分析方法,本研究对样本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大于0.7,Bartlett球形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说明问卷适合作因子分析,如表四所示。

本次研究采用四次方最大法对项目正交旋转法探索性得出两个因子,累积解释总变量的63.441%。按照负荷超过0.5的标准,因子分析的拟合情况较好,见表四。本研究第一个因子由五个项目构成,根据它们的共性,我们将其定义为知识吸收,其主要包括:能够从新的专利技术中获取知识;能够从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中获取知识;能够通过吸引人才获取知识;能够从外部市场获取知识;能够从高校及科研机构获取知识。另一个因子定义为知识创新,其主要包括:善于运用新知识进行创新;善于运用知识检索进行知识创新;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更多的创新;善于在组织内部分享新知识。

通过分析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量变量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及小组座谈结果,本文对两个因子进行命名及深入阐释:因子A1(知识吸收),反映企业知识吸收途径;因子A2(知识创新),反映企业利用并运用知识创新方法。

3.2.2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本研究拟采用AMOS5.0应用软件来分析基于知识吸收、创新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需要首先建立各个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如上所述,本研究的潜在变量有4个,观测变量有21个。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到该模型间因果路径系数,如图二所示。

注:***表示P<0.01。

各项拟合度指标、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如表五所示。其中=362.1,达到显著。同时考虑NFI、GFI、RMSEA、IFI、CFI、PNFI等拟合指标来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各拟合度指标的研究结果符合评价标准,说明假设模型具有很好的整体拟合度(见表五)。

3.3 假设验证

模型内在拟合度评价。本研究采取潜变量标准化系数、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及潜变量的P值等四种指标评估模型内在拟合度。本研究各测项的标准化系数值大于0.5,表明本研究模型测量指标确实符合真实情形;各项潜变量的CR值均大于0.7,表明各潜变量所属的观察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说明假设模型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拟合度。

注:(*P<0.05;**P<0.01;***P<0.001)

表六汇集了本文假设需要检验因子间相关系数以及假设检验的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吸收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0.728,***P<0.01),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知识吸收对动态能力的一致性表现一定的影响(0.298,P=0.03,P<0.05),说明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原假设成立,因此假设H2a得到验证。企业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具有很显著的影响(0.607,***P<0.01),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假设H2b得到数据的验证,故假设成立。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一致性表现出积极的影响(0.824,***P<0.01),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4 结束语

本研究在调查国内17家上市企业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知识吸收与知识创新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为了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这次研究中,通过知识管理如何影响和支持组织绩效,我们认为是通过以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是基于动态能力来影响企业绩效。动态能力一词强调企业通过适应、事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组织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使公司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通过对17家企业的调查,我们认为知识管理对动态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以知识为基础的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显著相关。表明动态能力是知识吸收、知识创新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当然,动态能力还包括不同的测量维度,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客户管理等,这可能会导致组织中其他层面的动态能力。本次研究仅从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角度来研究,但为以后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即加强对产生组织绩效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投资。当然,可以更进一步研究具体的有关知识管理流程如何对组织不同的动态能力产生影响,调查寻找知识吸收和创新的价值,找出实现组织绩效的直接目标。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知识吸收和创新可能不能直接提高组织绩效,但是它却是组织的重要资源,是实现组织战略的重要来源。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研究样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仅仅从电子通讯和制药企业两个行业来采集样本。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尽量拓展更多的行业收集数据,以求结论更加可信。

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并以动态能力作为知识管理和组织绩效中介变量,分析动态能力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揭示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选取了6家电子通讯类企业与6家制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次研究对探讨动态能力培育路径以及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借鉴。

网络关系嵌入 篇5

关系具有传递性或转移性 (Park&Luo, 2001) 。关系传递意味着作为“中间人”的第三方能够将与一方的关系传递给另一方,引发后两者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传递作为一类社会现象,曾引起社会网络学者的关注。Uzzi (1997) 就曾提及作为“中间人”的第三方通过关系传递使另两方建立关联,并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由此所形成的关系嵌入进行了探讨。在所做的研究过程中, 主要以交易环境为理论依据, 分析企业网络组织中通过关系传递所建立的关系嵌入策略提升价值创造, 以提升竞争绩效为实践特征, 并在已形成的关系嵌入的基础上再以关系传递的方式形成结构嵌入作为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基于关系传递的关系嵌入研究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本文将依此框架从理论演进和效应分析两方面对企业网络中基于关系传递的关系嵌入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

2 网络关系嵌入的理论演进

2.1 嵌入到关系中的交易:交易环境的要求

琼斯 (Jones, 1997) 提出了四种交易环境,分别为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任务复杂性和交易频率。环境的不确定性,指个体或组织不能预测未来要发生的事件 (Milliken, 19 8 7) 。不确定性的来源可以是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监管机构,联盟或财务市场 (Miles&Snow, 1978) 。鲍威尔 (Powell, 19 9 0) 站在嵌入的视角上,提出了嵌入性的网络组织,即以社会形式组织起来的市场交易更具有竞争优势。资产专用性交易指,在一定时间内投入一种或几种专门化的产品或服务,会提高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Jones, 1997) ,物质资本专用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入后不需要人力的介入,定制化交易就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投入 (Wi l l ia m son, 1985)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客串地进入对方公司服务,就要求形成关系嵌入的双方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式进行合作 (Poppo&Zenger, 2002) 。由坎贝尔 (Campbell, 1988) 提出的任务复杂性除了需要在一项任务中投入专用性资产和加强合作方相互依赖外,还特别强调对时效性的要求。任务复杂性增加了任务分解和分配的复杂性,使契约的不完全性增加,这就需要通过关系传递的关系嵌入形成的机制作用于不完全的契约上,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彭正银,2011) 。交易频率关心的是一方与另一方开展交易的经常性程度。网络组织中,高频率的交易需要合作各方相互依赖与互惠互利 (Jones, 1997) ,这就促使通过关系传递的关系嵌入的形成。形成关系嵌入关系后,交易频率使专用性人力资本从“干中学”中得到发展,使持续的信任感得到加强,使企业中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得到稳固 (彭正银,2003) 。

2.2 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网络组织整合的行动策略

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进行了研究。一是从信任角度:嵌入的观点强调,具体的关系以及关系结构能产生信任,防止欺诈 (Granovet ter, 2004) 。信任通常被视为企业间关系能力获取的关键 (Ahuja, 2000) 。交易双方高度信任时,企业不只考虑从自身的短期利益 (Gulati, 1995) 。彼此间建立信任的交易伙伴希望在契约以外做出额外的努力 (McEvily&Marcus, 2005) 。二是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交易成本经济学 (TCE) 解释了市场并不总是最有效的治理结构,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的一些组织可以提供比较有效率的交易 (Rooks et al, 2006) 。要免除这些成本,可以建立企业,用行政决策手段来分配生产要素。同样,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可通过介绍方获得嵌入关系,利用形成的信任、细致的信息传递和联合问题解决的安排来制定价格 (Uz z i, 19 9 7) 。三是从社会资本角度:社会资本是企业可以借助社会关系得到的能够促进企业目标达成的有形和无形资源 (Gabby&Leenders, 1999) 。社会关系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而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不能产生信任 (Granovetter, 2 0 0 4) 。通过关系传递的关系嵌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网络由小单位的关系,发展为关系网络来产生社会资本。四是从强弱关系角度:通常企业会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定义为强关系,把与认识的公司的关系定义为弱关系 (魏江,郑小勇,2010) 。企业强关系有利于信任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相互间知识传递的意愿,带来信任和隐蔽信息的传递的及时性,降低搜寻成本 (Larson, 1992;Dayasindhu, 2002) ,弱关系则可获取新颖的,不为小范围集体所知的信息 (Hansen, 1999) 。

2.3 价值创造:网络关系嵌入的行动目标

在知识和技术创新层面: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合作伙伴带来的信息是异质性的,如供应商和客户间就拥有不同的信息,在思维的碰撞中可提升对创新的贡献 (王家宝,陈继祥,2011) 。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技术与资源不易获得,即使是大企业也无法完全掌控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必须要跨越组织边界整合和获取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信息,也为企业取得先动优势提供了机会 (张钢,任燕,2011) 。探索性创新主要依靠脱离现有知识和获得新知识来进行新的生产设计、开拓新市场和开辟新的销货渠道,弱关系带来的外部新鲜的知识对探索性创新具有正面的影响;利用性创新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基础上进行渐进性创新,强关系网络能加强对现有知识的运用 (Rowley, Behrens&Krackhardt, 2000) 。

在团队建设层面:要实现创新,不但要获得可用以创新的知识和信息,还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吸收和转化,并形成最终的用来创利的产品 (Hulsink, Elfring&Stam, 2008) 。利用知识进行交流与合作,就要建立具有高度信任和价值分享机制的团队,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可以形成这种团队。企业也可以通过关系嵌入形成创新能力,利用现有的知识和资源,对获得的知识和资源进行筛选和积累 (Ahuja, 2000) 。竞合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会在企业网络中形成新的价值传递链,网络中拥有独特的资源,网络中彼此互相依靠对方 (张章颖,陈莉萍,2009) 。能力进化方面的研究也指出,企业从合作中获取自身经验的增值和在路径依赖的过程中产生能力 (Helfat, 2000)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明:经由持续的合作,双方形成一起工作配合的良好习惯,并从日常工作中得到社会互动的满足 (Granovetter, 2004) 。

3 网络关系嵌入的效应分析

3.1 竞争绩效:关系嵌入的实践特征

大量文献围绕企业间的关系嵌入对竞争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认为该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资源获取。网络关系本身就可看作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Gulati (1999) 把网络带来的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定义为“网络资源”。Powel l (1996) 等对生物高科技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网络的中心性能够促进共同理解和合作,加强信息交换频率,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知识,产生更好的绩效。强关系通过频繁紧密的联系他人已有的信息资源的传递 (Larson, 1992;Uzzi, 1997) ,弱关系通过提供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等资源 (G r a novet t e r, 1973) ,促进绩效的提高。在适用领域方面,高度联结的强关系网络更适于现存开发性知识的扩散,弱关系网络更适用于新的探索性知识 (Nobeoka et al, 2000) 。 (2) 竞争优势。企业通过与核心竞争伙伴的互动来发现、评估和学习如何完善竞争能力 (McEv ily&Ma rcus, 20 05) 。D yer&Si ng h (1998) 认为嵌入在网络中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专有性资产、知识共享、互补资源和有效治理产生关系性资产,从而帮助其获取竞争优势。 (3) 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前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调整 (Nelson&Winter, 1982) ;后者是“技术推动”的创新,是需要全新的科技知识和资源并淘汰现有技术和产品的破坏型创新。强关系更有利于渐进性创新,因为高密度的联系使得网络成员更容易获取潜在的有价值资源,有利于隐性知识和复杂技能的转移 (Larson, 1992) 。弱关系由于互动频率低,便于主体之间搜寻异质性信息,吸收新的观念和视角,增加具有新价值的资源 (Granovetter, 1973;Petersen et a l, 20 0 0) ,有利于企业知识创造活动独立性的形成而进行突破性创新 (Hansen, 1999) 。

3.2 结构嵌入:关系嵌入的发展趋势

结构嵌入指个体占据了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以此获得差异性的稀缺资源,并且可以控制资源分配的行为 (Burt, 1992)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嵌入积累成能交流丰富信息的网络,而不只是二元关系之间的交流,这个信息交流的网络能够通过可靠的合作伙伴,进一步形成新的结构嵌入性关系 (Kogut, Shan&Walker, 1992;Gulati 1995;Powell et al.,1996) 。

从前期的关系嵌入性网络获得的信息优势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促使新的结构嵌入性关系的建立:通路 (access) ,先机 (timing) 和举荐 (refer rals) (Bur t, 1992) 。通路是指关于当前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可信度的信息,和对需要利用这些信息的可行合作伙伴的一种吸引力。先机是指及时带来有关可行合作伙伴的可靠信息的优势,企业必须早于竞争对手接近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才能使之加入自己的网络并为己所用。企业还可把前期的关系嵌入中优质并适合的合作伙伴举荐给其他企业,即在关系嵌入的基础上通过关系传递形成结构嵌入。在网络中处于介绍方位置的企业,在介绍两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巩固了与双方之间的业务联系;在网络中处于被介绍位置的企业,可以通过共同的中间方促进双方合作的建立和开展。因此,信息交流并不只局限于一个企业的静态网络关系,也依赖于一个企业在网络中的动态位置 (Gulati, 1999) 。基于关系传递的结构嵌入既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又会对网络组织资源配置的结构与方式产生影响。此外,非重复性的关系嵌入形成的结构嵌入构成的结构洞具有控制优势,意味着处于中间位置的行动者,可以利用得到的信息,选择性的向合作伙伴进行传递,为自身获得控制收益 (Burt, 1992) 。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网络组织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的理论发展遵循着从整体交易环境的要求到企业的价值创造的交错演进的逻辑思路,这构成进行关系嵌入分析的理论基础。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在网络中通过关系传递的结果进行资源与信息共享, 应对复杂性任务,通过关系嵌入行为策略的实施,促进网络的价值创造,而这正是关系嵌入的行动目标所在。企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长期保持因关系嵌入而产生的专用性的难以移植的竞争优势,促进整个企业网络组织的协调发展, 并可在这一基础上提升整个网络的国际竞争力。

应当指出, 诸多学者在企业网络关系嵌入理论领域所做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但对于以下五个方面还有待开展研究:第一,研究逐渐从关系嵌入过度到结构嵌入。李世超等 (2 011) 指出应突破二元关系,对结构嵌入给予更多的关注。许冠南等 (2011) 指出应综合考虑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的交互作用,为企业的管理实践带来更大的意义。第二,深入探寻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杨俊等 (2009) 提出要深入探究社会资本与创业过程中各企业活动的关系及其对形成的新企业的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剖析社会资本对资本集聚、资金周转、资源整合、节约成本和价值创造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形成理论模型,对企业是很有益的 (隋敏,2011) 。第三,注重企业活动的动态性。研究本土企业与全球企业的互动关系 (洪茹燕,2012) ,企业关系与互补和创新资源的互动 (高伟,聂锐,2010) ,企业价值随网络和竞争情况的演化而变化 (方建国,2005) ,都体现了动态发展的思想和要求。第四,提升社会关系的计量方法。如何区分企业层面和管理或业务层面的信任 (寿志钢等,2007) ,对社会资本进行精确的计量 (隋敏,2011) 和开发出贴近实际的创新网络演变的动力学 (蒋军锋等,2007)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五,研发出关系网络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黄中伟,王宇露 (20 07) 提出嵌入关系的治理机制以及嵌入与企业网络绩效的关系还不明。王国红 (2011) 等指出,为规避嵌入过程中引发的风险,应集社会各界之力,形成联合的治理结构,保证嵌入性网络的绩效。

摘要:企业层面上, 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已成为企业网络中成员资源获取和开展合作的方式。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关系嵌入研究脉络的梳理, 可构建由关系传递形成的关系嵌入的研究评析架构。其理论演进是:企业网络整体交易环境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 以关系嵌入为行动策略, 以价值创造为行动目标, 作为关系嵌入形成途径的关系传递, 保障了交易环境的质量, 为价值创造提供了更便捷的环境;在实践效应上, 竞争绩效是实施关系嵌入策略的实践效果, 而关系嵌入为结构嵌入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关系传递促进关系嵌入形成绩效, 借助关系再传递形成结构嵌入。

关键词:企业网络,关系传递,关系嵌入,价值创造,竞争绩效

参考文献

[1]Jones C, Hesterly W.S.&Borgatti S.P.A General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and Social Mechanisms[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7, 22 (4) .

[2]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Network: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

[3]王家宝, 陈继祥.关系嵌入、学习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基于多案例的探索[J].软科学, 2011 (1) .

[4]张钢, 任燕.关系嵌入对创业导向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9) .

网络关系嵌入 篇6

并行计算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底层的互连网络的有效性。我们一般将互连网络用一个图来表示,图中的节点和边分别对应并行计算系统中的处理器和处理器之间的通信链路。在模拟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时,互连网络对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模拟问题就转化为图嵌入的问题。一个图能够嵌入的子图越多,那么说明该图的通用性就越好。人们在评估一个互连网络的性能时,其中主要关注的是这个互连网络嵌入其他图形的能力。图的嵌入问题一直是并行计算理论上研究的热点问题[1,2,3],它在互连网络结构的模拟与重构、数据结构的存储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涌现了许多关于互连网络的嵌入问题的研究成果[4,5,6,7,8,9]。

超立方体网络( 简称Qn)[10]是一种流行的并行计算系统的互连网络模型。至今为止,已取得了不少与超立方体网络Qn相关的研究成果[11,12,13]。然而超立方体网络Qn并不是最优秀的网络,为了改善超立方体网络Qn的性能,人们在超立方体Qn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变体结构,如交叉立方体网络[14,15],梅氏立方体网络[16],交换超立方体网络[17,18],局部扭立方体网络[19]等变体网络结构[20,21]。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是近年来提出的超立方体网络Qn的优化变种网络之一,它具有某些优于超立方体网络Qn的性质。例如,所有长度在4 到2n之间的圈都能以扩张率1 嵌入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中[22,23],即具有泛圈性,但超立方体网络Qn中只能以扩张率1 嵌入偶长圈; n维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的直径大约是n维Qn直径的一半[19]; 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具有汉密尔顿连通性[22,23],而超立方体网络Qn不具有这个性质。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的优越性质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们的关注,短短几年,涌现了许多关于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的研究成果[22,23,24,25,26]。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中并未提及二项树、超立方体网络及交换超立方体网络这3 种重要的网络结构在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中的嵌入问题。为了使局部扭立方体网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在本文中,我们深入研究了超立方体网络、交换超立方体网络在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中的嵌入问题,以便于局部扭立方体网络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 预备知识

互连网络可以用一个图G = ( V,E) 表示,其中V表示图G的顶点集,E表示图G的边集,图G的每一个顶点都用一个二进制串来表示,则称G为标号图。设x = xn -1xn -2…x1x0∈ { 0,1}n,xi称为二进制串x的第i位,xi的补码记为xi。记 εi为第i位是1,而其余位是0 的二进制串。记 πi( xj) 表示第i位为xj,其余位是0 的二进制串。

定义1[19]LTQn的递归定义如下:

( 1) LTQ2的顶点集为{ 00,01,10,11} ,边集为{ ( 00,01) ,( 00,10) ,( 10,11) ,( 01,11) } 。

( 2) 当n ≥3 时,LTQn是由两个n - 1 维的LTQ0n -1和LTQ1n -1相互连接而成的n - 正则图。其中LTQ0n -1≌ LTQ1n -1≌ LTQn -1,即将LTQ0n -1中的每个顶点0xn -2xn -3…x0和LTQ1n -1中对应的顶点1( xn -2+ x0) xn -3…x0相连,其中‘+ ’表示模2 加法。

图1 给出了LTQ3和LTQ4,也具体标识出了其中各节点的二进制串编号( LTQ3从000 到111,LTQ4从0000 到1111) 。由图1 也可以看出,3 维LTQn互连网络的直径为2,各节点连接度为3; 4 维LTQn互连网络的直径为3,各顶点连接度为4。

引理1设 ∀x = xn -1xn -2…x0,y = yn -1yn -2…y0∈V( LTQn) ,则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的连接函数可表示为:

根据文献[19]中给出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边连接的定义,很显然可以得出上述连接函数。如果x与y在LTQn中邻接,并且它们的最左端不同位为i,则记为y = fi( x) 。

定义2[17]交换超立方体网络定义如下:

其中,V是顶点集V = { as -1…a0bt -1…b0c︱ai,bj,c ∈ ( 0,1) ,i ∈[0,s) ,j ∈[0,t) }

E是边集:

其中,v[x: y]表示顶点v的第y位到第x位的二进制串。H( v1,v2) 表示顶点v1与v2之间的海明距离。关于边集E ,上面比文献[19]给出了更为精准的定义。

图2 为s = 1,t = 2 的交换超立方体EH( 1,2) 。

引理2[8]设∀x=xs+txs+t-1…x0,y=ys+tys+t-1…y0∈V( EH( s,t) ) ,s ≥ 1,t ≥ 1,则交换超立方体网络的连接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

定义3 对于两个标号图G和H,如果存在映射对< φ,ψ > 使得: ∀u ∈ V( G) ,φ( u) ∈ V( H) ;∀( u,v) ∈ E( G) ,ψ 将( u,v) 映射到H中连接 φ( u) 和 φ( v) 的路 ψ( ( u,v) ) ,则称< φ,ψ > 是G到H的嵌入映射,称宿图G可嵌入到主图H中。

定义4 设有两个标号图G和H,< φ,ψ > 是G到H的一个嵌入映射。扩张率dilation( G,H) = max{ dilation( u,v) ︱( u,v) ∈ E( G) } ,其中dilation( u,v) 表示 ψ( ( u,v) ) 的路径长度; 拥塞度congest( G,H) = max{ congest( u,v) ︱( u,v) ∈ E( H) } ,其中congest( u,v) 表示 ψ 的所有像中含有边( u,v) 的路径个数; 负载load( G,H) = max{ load( v) ︱v ∈ V( H) } 其中load( v) =︱{ u︱u ∈ V( G) ,φ( u) = v } ︱ 。

定义5 设s表示一个二进制字符串,则LTQn( s) 表示顶点前缀为s的LTQn的子图。

引理3 LTQn(s)同构于LTQn-|s|,记为LTQn(s)≌LTQn-|s|。

2 局部扭立方体网络的嵌入问题

定理1 对于 ∀u ∈ V( LTQn) ,以u为根节点的k阶二项树Bk( 0 ≤ k ≤ n) 可以同构的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中。

证明: 下面运用数学归纳法对上述定理进行证明。

( 1) 当n = 1,2 时,LTQn与Bk拓扑结构一样,故定理结论成立。

( 2) 假设n - 1 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 -1可以同构的嵌入以任意顶点为根的k阶二项树Bk( 0 ≤ k ≤ n - 1) ,∀u =un -1un -2…u1u0∈ V( LTQn) ,设u为二项树Bk的根节点,由于,由假设可以得出,在LTQn( un -1) 中存在以u为根的k阶二项树BTk,在中存在以fn -1( u) 为根的k阶二项树BT'k,0 ≤ k ≤n - 1。又因为( u,fn -1( u) ) ∈ E( LTQn) ,那么将fn -1( u) 作为u的后代,则BTk,BT'k及边( u,fn -1( u) ) 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以u为根的k + 1 阶二项树Bk +1( 0 ≤ k ≤ n - 1) ,如图3 所示。图4 画出了LTQ4中嵌入的二项树B4。

综上很明显二项树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满足dilation( Bk,LTQn) = 1,congest( Bk,LTQn) = 1,load( Bk,LTQn)= 1 ,那么定理得证。

应用说明1: 二项树具有良好的递归结构,也是许多标准分治算法的基础,二项树中已有的某些算法也很有用,所以能将二项树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中说明了局部扭立方体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那么二项树上的算法就能平行地移动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上。

定理2 对于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和n - 1 维的超立方体网络Qn -1,Qn -1可以dilation( Qn -1,LTQn)= 1,congest( Qn -1,LTQn) = 1 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中。

证明: 首先构造V( Qn -1) 到V( LTQn) 的映射 φ: V( Qn -1) →V( LTQn) ,∀u ∈ V( Qn -1) ,φ( u) = u0。对于 ∀u,v ∈ V( Qn -1) ,如果( u,v) ∈ E( Qn -1) ,那么根据超立方体网络顶点连接的关系可知u与v之间满足v = u + εi,下面参考定理1 对i的取值分情况进行讨论:

设u = un -2…ui…u0,v = vn -2…vi…v0,满足uj= vj,j ∈[0,n - 1] 且j ≠ i,那么 φ( u) = un -2…ui…u00,φ( v) = vn -1vn -2…vi…v00; 设k = i + 1 ;

( 1) 当i = 0 时,Qn -1中顶点关系满足v = u + εi= u + ε0,此时LTQ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满足 φ( v) = φ( u) + εk= φ( u) +ε1,则有 ψ( ( u,v) ) = ( φ( u) ,φ( v) ) = ( u0,v0) ∈ E( LTQn) 。

( 2) 当1 ≤ i ≤ n - 1 时,Qn -1中顶点关系满足v = u + εi,那么LTQ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为 φ( v) = φ( u) + εk+ πk -1( 0) =φ( u) + εk,此时也可得出 ψ( ( u,v) ) = ( φ( u) ,φ( v) ) = ( u0,v0) ∈ E( LTQn) 。

由上可知,对于∀( u,v) ∈ E( Qn -1) ,ψ( ( u,v) ) 总存在,且︱ψ( ( u,v) ) ︱ ≤ 1; 所以很明显的上面构造的Qn -1到LTQn的嵌入映射 φ 满足dilation( Qn -1,LTQn) = 1,congest( Qn -1,LTQn)= 1,load( Qn -1,LTQn) = 1。如图5 所示,Q3嵌入到LTQ4中,其中括号里的表示Q3的顶点。

定理3 当n ≥ 3 时,对于2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2n和n + 1 维的超立方体网络Qn +1,Qn +1可以dilation( Qn +1,LTQ2n)= 2,congest( Qn +1,LTQ2n) = 1,load( Qn +1,LTQ2n) = 1 嵌入到2n维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2n中。

证明:首先构造V(Qn+1)到V(LTQ2n)的映射φ:V(Qn+1)→V(LTQ2n),∀u∈V(Qn+1)。

对于∀u,v ∈ V( Qn +1) ,如果( u,v) ∈ E( Qn +1) ,那么根据超立方体网络顶点连接的关系可知u与v之间满足v = u + εi,下面参考定理1 对i的取值分情况进行讨论:

当n ≥3 时,设u = unun -1…ui…u1u0,v = vnvn -1…vi…v1v0,满足uj= vj,j ∈[0,n]且j ≠ i :

( 1) 当i = 0 时,有中顶点关系满足v = u + εi= u + ε0,那么根据 φ 的定义有 φ( u) = unun…u3u3u2u1u00,φ ( v) = vnvn…v3v3v2v1v00,此时,LTQ2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满足 φ( v) = φ( u) + ε1,则有 ψ( ( u,v) ) = ( φ ( u ) ,φ ( v ) ) = ( unun… u3u3u2u1u00,vnvn… v3v3v2v1v00) ∈E( LTQ2n) 。

( 2) 当i > 0 时,有中顶点关系满足v = u + εi,那么根据 φ 的定义有 φ( u) =unun…uiui…u3u3u2u1u00,φ( v) = vnvn…vivi…v3v3v2v1v00,此时,LTQ2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满足 φ( u) + ε2i+ π2i -1( 0) = φ( u) +ε2i,那么 ψ( ( u,v) )可取如下路径,可知ψ( ( u,v) ) ∈ E( LTQ2n) 。

根据上面分情况讨论可知,当n ≥ 3 时,对于 ( u,v) ∈E( Qn +1) ,ψ( ( u,v) ) 总存在,且 ︱ψ( ( u,v) ) ︱ ≤2; 所以很明显的上面构造的Qn +1到LTQ2n的嵌入映射 φ 满足dilation( Qn +1,LTQ2n) = 2,congest( Qn +1,LTQ2n) = 1,load( Qn +1,LTQ2n) = 1 。

应用说明2: 超立方体网络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立方体网络,关于它的相关研究不计其数,其作为一个中心对称的网络结构,具有许多优秀性质,那么能将超立方体网络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中说明用局部扭立方体网络模拟超立方体网络上的运算是很容易实现的。

定理4 对于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和交换超立方体网络EH( s,t) ,当s + t + 1 = n - 1 时,存在一个EH( s,t) 到LTQn的嵌入映射 φ,φ 满足dilation( EH( s,t) ,LTQn) = 1,congest( EH( s,t) ,LTQn) = 1,load( EH( s,t) ,LTQn) = 1 。

证明: 首先构造V( EH( s,t) ) 到V( LTQn) 的映射 φ:V( EH( s,t) ) → V( LTQn) ,∀u ∈ V( EH( s,t) ) ,φ( u) = u0。对于∀u,v ∈ V( EH( s,t) ) ,如果( u,v) ∈ E( EH( s,t) ) ,那么根据引理1 得出的交换超立方体网络顶点连接的关系可知u与v之间满足v = u + εi,其中:

下面参考定理1 对i和u0的取值分情况进行讨论:

设u=us+t-1us+t-2…u1u0,v=vs+t-1vs+t-2…v1v0;那么φ(u)=us+t-1us+t-2…u1u00,φ(v)=vs+t-1vs+t-2…v1v00;

( 1) 当i = 0,u0= { 0,1} 时。设u0= 0,那么u =us + t -1us + t -2…u10,EH( s,t) 中顶点连接的关系可表示为v = u +ε0,此时,LTQ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也满足 φ( v) = φ( u) + ε1,则有 ψ( ( u,v) ) = ( φ( u) ,φ( v) ) = ( u0,v0) ∈ E( LTQn) 。当u0= 1 时同理可证。

( 2) 当1 ≤ i ≤ t,u0= 1 时。那么u = us + t -1us + t -2…ut…uiui -1…u11,此时EH( s,t) 中顶点连接的关系可表示为v =u + εi,则,而LTQ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满足 φ( v) = φ( u) + εi +1+ πi( 0) = φ( u) + εi +1,此时也有 ψ( ( u,v) ) = ( φ( u) ,φ( v) ) = ( u0,v0) ∈ E( LTQn) 。

( 3) 当t + 1 ≤ i ≤ s + t - 1,u0= 0 时。那么u =us + t -1us + t -2…uiui -1…ut +1…u10,此时EH( s,t) 中顶点连接的关系可表示为v = u + εi,则,而LTQn中顶点连接的关系满足 φ( v) = φ( u) + εi +1+ πi( 0) =φ( u) + εi +1,可以得出有 ψ( ( u,v) ) = ( φ( u) ,φ( v) ) = ( u0,v0) ∈ E( LTQn) 。

根据上面分情况讨论可知,对于 ( u,v) ∈ E( EH( s,t) ) ,ψ( ( u,v) ) 总存在,︱ψ( ( u,v) ) ︱ = 1; 所以很明显上面构造的EH( s,t) 到LTQn的嵌入映射 φ 满足dilation( EH( s,t) ,LTQn) =1,congest( EH( s,t) ,LTQn) = 1,load( EH( s,t) ,LTQn) = 1 。

应用说明3: 交换超立方体网络是通过移去超立方体网络的部分边得到的变种网络结构,它不仅继承了超立方体网络的许多优良性质,而且本身具备较低的网络连接复杂度等优点。那么能将交换超立方体网络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说明可以将其上的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移植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中,即力证局部扭立方体网络拥有很强的通用性。

3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用局部扭立方体网络结构去模拟二项树、交换超立方体网络结构和超立方体网络结构,得出了以下结论:对于 ∀u ∈ V( LTQn) ,以u为根节点的k阶二项树Bk( 0 ≤ k ≤n) 可以同构的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中; 对于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和超立方体网络Qn,Qn可以dilation( Qn,LTQn) = 1,congest( Qn,LTQn) = 1 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中; 当n ≥ 3 时,对于2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2n和n+ 1 维的超立方体网络Qn +1,Qn +1可以dilation( Qn +1,LTQ2n) =2,congest( Qn +1,LTQ2n) = 1,load( Qn +1,LTQ2n) = 1 嵌入到2n维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2n中; 对于n维的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和交换超立方体网络EH( s,t) ,当s + t + 1 = n时,存在一个EH( s,t) 到LTQn的嵌入映射 φ,φ 满足dilation( EH( s,t) ,LTQn) = 1,congest( EH( s,t) ,LTQn) = 1,load( EH( s,t) ,LTQn)= 1 。那么是否可以将Fibonacci树、星型网络等网络结构嵌入局部扭立方体网络将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摘要:局部扭立方体网络LTQn(Locally Twisted Cube)作为超立方体网络Qn(Hypercube)的优化变种网络,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依据局部扭立方体网络的性质及图嵌入的理论提出二项树、交换超立方体网络和超立方体网络嵌入到局部扭立方体网络的方案,并严格证明了这几种嵌入映射的扩张率、拥塞度及负载等都是最小的,这说明了局部扭立方体网络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嵌入性研究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贸易壁垒被广泛的撤除, 信息技术成本大幅下降, 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趋势并没有削弱区位因素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 相反的, 产业本地化趋势愈发明显[1]。形形色色的产业集群就是产业本地化的产物。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2]。根据“存在即合理”的假设, 产业集群这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必然有其经济合理性。然而由于学科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目前的解释主要有:①以马歇尔 (1920) 和韦伯 (1929) 为代表的外部经济说;②以仇保兴 (1999) 为代表的交易费用说;③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说。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却忽视了经济活动中个体的能动性以及个体之间潜在的关系性[3]。因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新社会经济学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兴起。以Granovetter为代表的“新社会经济学”主要是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在分析框架上, 主要沿用三大核心概念:嵌入性 (embeddedness)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和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其中Granovetter的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自从Granovetter[4]提出嵌入性理论以来, 很多西方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Uzzi[5][6]。通过对纽约23个制衣工厂以及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Uzzi提出了嵌入性与企业绩效呈现U形关系等结论, 加深了我们对嵌入性的理解。国内运用嵌入性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目前还处于描述性阶段, 代表性的学者如林竞君[7]。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嵌入性的研究, 一方面对嵌入性的分析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分析方式, 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嵌入主体和客体, 即“什么嵌入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往往把嵌入性看为一种既定事实, 来分析这种嵌入性对企业和整个集群的影响, 而没有考虑到这种嵌入性的形成过程;最后, 对嵌入不足以及过度嵌入的关注比较少, 较少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 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1 嵌入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分类

最早提出“嵌入性”概念的是经济史学家Polanyi, Polanyi在进行有关经济制度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 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同时, Polanyi区分了经济制度的三种方式, 即互惠、再分配和交换, 并得出了“经济行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嵌入于社会关系中, 而在工业社会里日益非嵌入”的结论。Polanyi的研究对后续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也不免具有时代局限性。

真正把嵌入性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是Granovetter[4], 他在评论了经济学家“社会化不足”和古典社会学家“过度社会化”的观点之后, 提出“人类的经济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他对“嵌入性”的定义为“具体的个人间的联系以及催生信任、防范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他的理论贡献[8]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确立了嵌入性理论基础; (2) 认为个体是处于社会网络中的自利行动者; (3) 提出了把网络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嵌入性的分类比较混乱, 如根据嵌入的对象[9]可将其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等。实际上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中的嵌入性研究就是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对行动者行为结果的影响, 过细的划分嵌入类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以下的研究中将沿用Granovetter对于嵌入性的划分, 即关系型嵌入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和结构型嵌入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连接了微观和宏观, 而且其他的各种嵌入类型, 如历史嵌入、文化嵌入等大都可以纳入这两种嵌入分类内。

2 产业集群的网络属性——定义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网络是由网络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的, 网络的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是网络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根据节点的属性、连线的强度和网络的作用不同, 可把产业集群中的网络分为如下的三类。

2.1 生产网络

从一些产业集群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生产网络是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一种最基础性的网络关系, 如Porter (1998) 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的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 比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等。经济发展使得企业没有必要完成全部的经济活动, 即使可以, 其成本和收益也是不对称的。因此, 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活动绝大部分是依靠其生产网络完成的。该网络中的节点主要由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相关的服务商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市场交易关系, 不过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 市场交易关系嵌入社会关系, 会使得连线的强度加强。网络的作用主要是超越企业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使得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2 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网络, 更是一种创新网络。知识经济时代, 只有创新才是竞争优势的最根本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 创新网络是整个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刘友金[10]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企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 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 产生创新聚集效应, 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魏江[11]则将创新网络定义为“在狭窄的地理区域内,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并结合规制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 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 创新网络的节点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构成。创新网络的作用是整合各个节点的资源, 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

2.3 社会网络

广义的社会网络[12]指的是多种社会主体 (包括商业公司, 法人行动者等) , 通过某种关系, 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种关系包括亲缘、地缘, 也可以是商业交换、贸易往来所形成的市场关系。可以看出, 上文定义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都包含在广义的社会网络内。本文讨论的社会网络指的是狭义的社会网络, 即去除了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关系外的一种关系网络。该网络的节点可以是任何集群中的主体。关系强度一般来说比较大。社会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使得集群社会资本达到最大化。

2.4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13]是指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马克思认为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 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而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这里讨论的社会结构是指一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社会联系, 如某一区域特定的信任水平, 价值观等结构性特征。

2.5 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 关系型嵌入中,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的主体, 而社会网络则是嵌入的客体;结构型嵌入中, 社会网络以及嵌入其间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的主体, 而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则是嵌入的客体。嵌入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关系型嵌入关注的是:在微观层面上,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嵌入社会网络并受其影响;结构型嵌入关注的是:在宏观的层面上, 社会网络是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 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

3 内生与外生——嵌入的不同形成过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集群中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 而社会网络是嵌入在更宏观的社会结构中的。由于关系型嵌入是结构型嵌入的微观基础, 并且社会结构等一些文化、价值因素往往在短时期内保持恒定, 并通过关系型嵌入而不断自增强, 因此, 这里主要讨论关系型嵌入的形成过程。Larson[14]在一项关于快速成长的企业之间合作的开创性研究中指出“在关系的缔结方面, 人的威望、历史及个人间的友谊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这不久之后, Uzzi[5][6][15]在一系列关于组织嵌入性的研究中指出, 组织间关系的缔结主要是通过个人间的社会联系而实现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通过中介的第三方或者其他的社交圈。同时Uzzi也指出, 这种嵌入关系一般不会由市场交易关系而产生。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组织间联结的宏观过程可以看作是人际间信任形成过程的一种反映。这些研究虽然很有启发意义, 可是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夏京文[16]指出西方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是基于内生性能力和资源的内生型集群;而我国的产业集群, 如苏州工业园等, 往往是基于外部加工需要而建立的外生型集群。因此, 本文认为, 集群形成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影响了嵌入性关系的形成过程。

3.1 内生型集群

内生型集群是基于内生性资源和能力而形成的, 如美国的硅谷, 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和上海光通信集群等。这类集群中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建立往往基于其间存在的社会网络。由于集群企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系基础, 如浙江集群中的血缘关系, 上海光通信集群中与政府存在的关系, 从而使得嵌入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表现为图2的形态。

3.2 外生型集群

与内生型集群相比, 在初始阶段, 外生型集群缺少关系基础。企业往往是根据外部厂商需要或者政府规划而集聚在某一区域内。如2003年9月底, 南京市政府在江宁区建立了出口加工区,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 福特、台湾佑宝电子、华宝通讯等企业相继在加工区内投资设厂, 而这些企业之间明显的缺乏关系基础。虽然缺乏关系基础, 群中的企业还是要进行生产, 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的分工协作。在这一时期, 显性的经济理性是选择相关企业的主要动因。但是, 随着交易的持续进行, 企业家的信誉、信用、能力等社会属性不断得到显现, 使得纯粹的交易关系转变为企业家间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影响到已有的交易关系, 如此反复, 最终使得交易关系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同时, 交易关系对嵌入关系具有反馈作用。具体的嵌入关系形成和演变如图3所示。

4 嵌入不足与过度嵌入——关系型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具体的讨论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问题之前, 有必要讨论一下适当的嵌入可以给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很多了, Uzzi[5] (1997) 做了综述:关系型嵌入对组织的绩效影响可以从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博弈论等方面进行解释。以林竞君[7] (2004) 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结构型嵌入作为一种宏观层面上的嵌入关系, 主要给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一种“氛围”或者“环境”, 这会对创新网络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硅谷的成功是与硅谷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以及乐于合作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讨论关系型嵌入“度”的衡量以及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问题。

既然适当的嵌入可以给焦点企业带来绩效的改进, 这就涉及到考察嵌入关系是否存在, 以及嵌入的“度”的问题。Uzzi[5] (1997) 在其实证研究中将企业间的关系分为两类, 即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 并从焦点企业所处企业网络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的分布情况出发来描述嵌入程度, 并得出了绩效与嵌入程度呈现“U”形的结论。而Granovetter对Uzzi所做工作的评价是:试图测度嵌入性的程度, 可能不是一条合适的路径, 而应该把嵌入性作为一种能够容纳多种不同研究的“概念伞”, 用以研究社会网络对经济、经济行为的影响。虽然Granovetter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低度嵌入导致的非效率以及过度嵌入导致的“锁定”等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 本文还是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对这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4.1 嵌入关系的特征及“度”的衡量

要区分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首先要明白嵌入关系的特征。Granovetter[17]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交往频率的疏密、互惠程度的高低、情感的深浅将嵌入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Uzzi[5][6]将行动者的关系分为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 并认为信任、优粒度信息传递、柔性的问题解决机制是嵌入关系的典型特征。Granovetter和Uzzi对嵌入关系的分类只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 因此很难确定集群企业中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也很难用来衡量嵌入的“度”。

对于这种情况的最新研究来自于Julie M.Hite[18], 在分析了已有对嵌入性关系的分类之后, Julie M.Hite提出了一个流程来识别嵌入关系的类型和程度, 该流程如下: (1) 根据两个标准来判断在交易中是否存在嵌入关系。第一个标准是是否存在社会因素影响交易的达成, 如在交易达成前交易双方对交易的预期、沟通方式等等;第二个标准是交易契约的形式, 是完备的市场合同, 还是口头协议等关系契约。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中的一个, 即认为存在嵌入性关系;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标准都不成立, 则认为不存在嵌入性关系。 (2) 如果存在嵌入性关系, 则先分析交易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行为表现, 并归纳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 根据这些特征, 辨别交易关系所“嵌入”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3) 根据嵌入性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类型 (有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社会关系) 和紧密程度, 区分嵌入关系。在讨论集群的嵌入关系时, 首先可以依据该流程确定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然后结合Granovetter和Uzzi对嵌入关系特征的分类来确定一些衡量指标, 以判断这种嵌入关系的“度”。

4.2 嵌入不足与过度嵌入

该部分的分析主要关注关系型嵌入对焦点企业A的影响, 嵌入不足及过度嵌入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圆点表示群中企业, A是关注的焦点企业, 假定产业集群中企业A通过和企业B、C的联系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网络和 (或) 创新网络, 连线的粗、细代表了嵌入关系的强度。另外, 除了和企业B、C的联系, 企业A还可能与群外的企业或群中的其他企业建立联系, 但一般来说是比较弱的关系, 图中用虚线表示。

4.2.1 嵌入不足

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 对嵌入不足的情况论述的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对嵌入性的研究大都关注适当嵌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而嵌入不足恰可以看作是适当嵌入反面的缘故。在这里, 本文还是要讨论一下嵌入不足对焦点企业A的影响。

如图4-a所示, 企业A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构筑在和B、C的关系基础之上。就生产网络而言, 较弱的嵌入关系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代理问题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就创新网络来说, krackhardt[19]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有效的创新是与企业间的强关系息息相关的, 强关系可以使知识传递和分享更有效率, 而弱嵌入关系对于群内企业而言不能达到有效创新的目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嵌入不足对企业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就要求群中企业积极的与其他企业建立基于信任的联系, 政府和相关机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保证嵌入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另外, 从第三部分讨论的嵌入关系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外生性集群更可能遇到嵌入不足的问题, 因此, 这是外生性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着重注意。

4.2.2 过度嵌入

过度嵌入的图示如4-b, 企业的生产网络和 (或) 创新网络构建在和企业B、C的强嵌入关系基础之上。Uzzi[5]认为嵌入关系在3种情况下可以转变为企业的“负债”, 即嵌入关系中核心企业的缺失、基于嵌入关系竞争优势的巨大风险和过度嵌入。本文认为, 嵌入关系中核心企业的缺失以及基于嵌入关系竞争优势的缺失只有在企业间建立强嵌入关系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 因此, 核心企业以及竞争优势的缺失风险都可以认为是由过度嵌入所导致的。

另外, 对生产网络而言, 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当交易双方的社会理性超越经济理性的情况下, 嵌入性关系便会制约交易者的交易伙伴选择和交易行为的变更, 使得交易关系成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交易。就创新网络而言, 企业处于一个紧密的社会关系中, 紧密的社会关系催生了各企业的共同认知, 这种共同认知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网络成员对外界的信息有选择的接受;另一方面使得网络成员对信息的认知趋同。而根据Morten T.Hansen[20]等学者的研究, 集群中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所获得的异质性信息是创新的主要出发点, 因此, 在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群中企业和机构的认知趋同和对信息的有选择接受可能会使得集群演变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从而导致“锁定”现象的出现。

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嵌入关系演变为企业的一种“负债”, 企业有必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 (1) 积极与群外或网络外的企业建立联系, 以增加信息的异质性, 将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 (2) 生产网络中适当引入纯粹的交易关系, 以改善企业效益; (3) 适当减弱与其他企业的嵌入性关系, 增强企业灵活性。而政府可以从如下二方面努力: (1) 鼓励集群地区新企业的创立, 尤其是其他地区或者国外的企业; (2) 为科研机构等进入集群创建良好的条件。另外, 由嵌入关系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内生性集群更可能出现过度嵌入的情况, 这是群中企业以及管理部门都应该注意的。

5 小 结

“嵌入性”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理念已经被众多的学者用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之上, 然而却遗漏了“嵌入性”本身的一些问题。因此, 本文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 首先回顾了“嵌入性”概念的发展过程, 然后讨论了产业集群中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并依据产业集群产生机理的不同讨论了嵌入性关系的形成过程, 最后讨论了产业集群中关系型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对焦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探讨, 因此, 必然有很多地方, 如过度嵌入对企业的影响等, 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技术 篇8

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优点分析

利用嵌入式的操作系统的目的在于其有一定的实时性, 这在自动化的控制过程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就以航空的领域作为一个例子, 这个领域对于嵌入式的自动化要求是非常高的, 而且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以及运行的效益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这就需要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完成对应的指令, 并及时作出反馈, 并且保证做出的对应动作的正确合理, 对于这种要求, 只能使用实时性比较高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且, 嵌入式操作系统相对比较复杂, 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比较高, 无论是在进行硬件的配置上, 还是在软件的设计上, 都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根据其嵌入的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合理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可以在所需要的环节上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缺点分析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嵌入式的操作系统处理的数据比较繁杂, 对于嵌入式的要求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或者环节内实现相应的数据信息的接收, 然后分析这些数据信息, 得出需要的分析结果, 然后将这些结果反馈给系统, 这样才能实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价值。然后, 事实上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并不是这么理想的, 由于整个系统比较大, 所以可能出现bug的地方也比较多, 如果过度地关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性, 而忽视运行的环境, 嵌入式操作系统很有可能在外部的干扰下, 出现错误。

2 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技术

2.1 嵌入式实时网络运行要具有及时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嵌入式实时网络的设计和编程的时候, 必须要将每一个子系统的信息进行一个耦合。在达成耦合的过程中, 会对整个嵌入式系统的运用过程有初步的要求, 同时需要这个系统要具备一定的实时性。对于整个网络的实时性控制方面, 可以使用一些网络的协议进行必要的控制, 在进行控制的时候, 对于嵌入式实时系统的反应时间和反馈时间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如果一个嵌入式的网络系统运行的不是很好, 会大大影响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效率。如果整个工作环境的电磁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嵌入式网络系统在这种电磁环境下进行运作, 就必须自行开启抗干扰的探测模块, 搜寻嵌入式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搜寻到必要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后, 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克制, 让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面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2.2 嵌入式实时网络要具有通信效力

每一个嵌入式的实时网络里面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子系统, 在整个嵌入式的实时网络进行运行的时候, 也需要这些子系统可以利用程序里面对于其自身功能的控制将有效的信息进行实时传递。然而这些子系统在进行信息的传递时所含的长度必须是有效的。为了解决传输过程中的问题, 可以利用一些短帧的结构。这些短帧的结构可以帮助嵌入式系统有效地利用带宽, 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

2.3 嵌入式实时网络要具有开放性

为了让整个嵌入式的网络系统进行高速或者是高效的运行, 就必须让整个运行环境变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运行环境。在这种相对开放的网络运行环境里面, 嵌入式的网络系统才可以进行快速的运行。相关的企业会将嵌入式的实时网络和互联网进行必要的连接。对于连接了外网的嵌入式系统而言, 信息的交互更加快捷而且方便了, 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在对管理平台进行操作和具体管理的时候, 更加便捷和有效。

3 提高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技术水平的措施

3.1 提高关注度

第一是要在一定规模上对于我国的整个嵌入式行业的实时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管理和监督, 提高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只要从国家的层面上去提高关注程度, 给予一些相关的先进企业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就可以很快地建立和健全我国对于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技术这一块的综合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辅之以有效而且合理的政策法规, 并且要注意加强对于整个嵌入式网络通信行业的实践考核, 只有定期对嵌入式实施通讯技术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测,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我国对于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加强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力。

3.2 进行创新和改革

如果想要让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 就必须衡量我国当前的网络发展水平, 然后把嵌入式的网络通信技术与之进行有机地结合, 在这整个基础上, 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对重要部分的改革, 做到不断的自我完善。除此以外, 为了能让我国的嵌入式系统技术水平得到一个整个提升, 需要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保证。

3.3 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嵌入式网络通信技术的有序快速发展。国家的政策给了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机会。如果想要让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踏步的发展, 就必须要让我国嵌入式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系统进行优势的相互配合和利用,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3.4 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加强整个国家对嵌入式网络通信相关技术专业的对口人才进行培养, 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统筹和安排, 对某些关键部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以便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技术和水平。对于国家而言, 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人才才是整个国家进行竞争的根本动力。

4 结束语

对于嵌入式实时网络通信技术而言, 必须要有一套具有科学性的管理方案来与之相结合。针对我国当前使用的嵌入式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必须要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奋斗和努力过程中, 不断地对嵌入式的实时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造, 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桢迪, 蒋志豪.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通讯世界, 2015 (06) :3.

上一篇:汽车的发动机下一篇: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