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2024-09-30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共12篇)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1

知识系统可以被视作为知识及其活动和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而企业网络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网络[1],知识活动存在于组织之间,因此,组织间知识网络的行为与表现具有一定的涌现性和非线性特征。通过仿真方法可以更直观了解整个网络内企业的行为的整体复杂性。仿真方法适用于组织间知识网络这样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划与分析知识系统以及企业网络的动态发展。目前,在管理学研究领域中,仿真实验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企业行为的研究中。Lazer等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Reagans等则对知识、网络和企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互动这一系列假设展开了仿真模拟[3]。Pyka等则通过构建基于Netlogo的SKIN模型,演化了知识密集行业的创新动态过程[4]。此外国内研究学者近年来也不断尝试采用仿真建模的研究方法,通过仿真实验检验企业创新行为与创新策略。如,阮国祥等运用仿真建模分析创新网络成员间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式与策略[5]。禹献云等通过netlogo平台对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过程的关系进行了假设检验[6]。刘贻新等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创新战略下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7]。这些相关研究的开展,为本文的模型构建与研究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尽管较多的仿真模型比较简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部的现实实践中的企业行为,但这种方法对动态性和复杂性的表现作用的优势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于研究企业知识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尤为合适,因此,本文将采用基于多主体的仿真方法构建创新导向的组织间知识网络模型,并进一步对企业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进行仿真对比实验分析。

1 创新导向的知识网络仿真模型构建

采用基于多主体的仿真分析,利用Netlogo仿真软件平台作为分析工具,在借鉴Gilbert等提出的SKIN模型中所采用的对企业知识以及创新的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SKIN模型,全称Simulating Knowledge dynamics in Innovation Networks,该模型由Gilbert与Ahrweiler等在2007年发表的关于创新网络学习能力的研究中被首次提出,并以此深入组织间的知识流动。

1.1 模型的基本元素

本研究建立的知识网络仿真模型主要包括3个基本元素,分别是知识元、产品与创新。下面对这三个基本元素展开具体说明。

(1)知识元

Gilerbt在SKIN模型中提出知识元(kene,即gene of knowledge)的概念,这一概念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知识基因(gene of knowledge)[8]。将知识以三元组[C,A,E]的方式表现。其中,C代表capability,A代表ability,E代表expertise,分别表示知识领域、细分知识内容以及知识掌握水平。李金华使用[C,L]对这个三元组的知识元概念进行了简化与提炼[9]。本研究采用这一更为简洁的二元组对知识元进行基本设定。其中,C代表具体知识的领域,是三元组概念中C、A的简化,L代表level,即知识的掌握与熟练水平。知识元集合表示如下:

(2)产品

本模型将产品作为基本元素之一进行设定,考虑到服务行业的产品特殊性,此处产品既表示实体化的生产经营产品,又代表某项盈利性的服务。以若干知识元的集合表示产品的组成。如[C1 C5 C9]表示企业经营的某一产品或服务是通过C1、C5和C9三种具体知识组成的组合。衡量产品的质量水平或服务等级,则使用组成该产品的知识掌握水平L共同决定,如[L1 L5 L9],即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Q=L1×L5×L9。产品中包含的知识种类数量决定了产品的复杂程度,由此,也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困难程度。

(3)创新

创新由“IH”即创新假设(innovation hypothesis)决定。当企业发现并获得了一项创新假设,且该创新假设与企业原先的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元组合不同,即可视为创新假设,成为最终创新产品的来源。IH的获得,既可能来自于自身研发,也可能来自于供应商或者客户等各种关系的信息反馈,即从企业的合作伙伴、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处获得。

1.2 模型的基本设置与假设

(1)主体的设置

创新导向的知识网络中主要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等主体,本文中为了简化模型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只考虑作为知识载体的企业为主要的创新主体。

企业的主要变量如下表1所示(此处仅列举部分重要变量),在仿真模型运行时,主要通过初始设置、滑行条以及选择窗设置完成。

(2)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知识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总体模型的基本假设主要从知识网络总体、企业个体和企业个体行为三个方面展开:

①知识网络总体方面:

假设1:网络关系特征。研究对象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内,这个系统的网络关系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即节点数和节点之间联结关系在仿真过程中不会改变。也就是说,不考虑创新过程中知识网络成员关系的变动情况。

②企业个体方面:

假设2:企业创新资源假设。企业的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元表示,内部的创新资源即为初始的intial-kene,外部创新资源为get-IH。由于知识网络是不变的,因此,企业可投入创新的资源总量为自身知识元initial-kene和可得共享资源get-IH之和。

(3)企业个体行为方面:

假设3:个体只选择一种创新模式,即企业初始变量中的strategy的选择只能通过选择窗进行单一选择。如图1所示。

假设4:个体之间知识共享假设。由于知识网络内企业之间都是平等的,假设两个个体在进行知识交流时,是共享一样多的知识;假设两个企业在知识共享的数量,与两者的知识总量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强度w成正比,同时受环境参数影响,那么两个相连网络节点i和j之间的知识共享量为:Zi,j=ɑ|w|(zi+zj)(2)其中,ɑ为环境参数。

1.3 模型的具体运行

本研究构建的创新导向的知识网络仿真模型的具体运行描述如下:

(1)系统初始化

生成网络密度为m,网络成员个数为n(nfirms)的初始网络。开始时间计步。

(2)企业(群)层面

2-1:初始化企业(群)。

通过滑行条、选择窗及Netlogo程序语言进行一系列参数的初始设置。主要包括:ih、inputs、supplier、customers、new-ih?、age、capabilities、level等。

2-2:建立企业(setup-firm)

包括步骤:创建知识元(make-kene)、创建创新假设(make-innovation-hypothesis)、创建产品设想(make-advert)、生产(manufacture)。

2-3:企业运行

包括步骤:执行企业运营命令(合作、研究、生产、交税等)、寻找供应商、寻找买方、执行销售命令(获利、价格调整)、如达到临界值,可继续创建新公司(start-up)。

(3)知识层面

主要步骤包括:知识元创建、创新假设创建、产品设想创建、产品创建、质量创建、投入创建。开始生产命令。

(4)市场层面

主要步骤包括:执行命令寻找供应商、购买原材料、获利等。

(5)合作层面

这一层面的命令主要是指在现产品无法进入销售环节时,企业在知识网络内寻找合作伙伴并形成合作关系。

主要步骤包括:执行命令寻找合作伙伴、向合作伙伴学习、合并知识(merge-capabilities)、创建new-IH。

(6)研究层面

这一层面的命令主要是指企业选择创新战略后,调整知识领域(capabilities)、知识水平(level)。

主要步骤包括:研发、调整capabilities、调整level、调整产品价格。

(7)行政层面

这一层面的命令主要包括:交税、分配网络收益、建立新企业等。

(8)显示层面———仿真结果绘图

2 仿真过程描述及仿真结果分析

2.1 仿真实验———理论预设

本节的研究目的是明晰知识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联,研究的任务需要通过对现有的创新导向的组之间知识网络仿真模型进行变量控制,进而实施对比实验,以此作为服务于整体研究开展的探索性分析。因此,在进行对比实验之前,首先对对比实验的前提理论做出预设。

创新网络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模式,它以网络为联结方式,以创新为核心,促进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趋势。其内在的运作机制、核心的支撑技术以及组织结构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适宜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10]。组织间知识网络的兴起,不可避免的将知识在网络化创新中的重要意义凸显,更明确了知识网络对企业创新活动开展以及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性。

“网络嵌入(network Embeddedness)”通常指网络的结构嵌入和网络的关系嵌入[11]。结构嵌入侧重于对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总体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强调网络密度、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直接与间接影响[12,13]。关系嵌入,则更多的关注知识网络中的参与者之间理解、信任和遵守承诺的程度等[12,14]。

众多研究者近年来对网络关系嵌入给企业行为带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对“强网络关系”与“弱网络关系”的探讨中逐步形成了网络关系嵌入理论。一些学者认为,网络中的弱关系联结更能促进企业创新的开展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其原因在于有距离的、不常往来的的企业所掌握的知识更为多样化、异质化[12,13,14,15];也有其他学者提出,网络中的强关系联结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更有帮助,其原因在于频繁的交流、紧密的情感关系等等因素使组织间的相互联结关系更为紧密,这有助于网络中的企业间互帮互助,能够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顺畅、资源的传递范围更广且效率更高;此外,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网络关系嵌入对企业的影响既不是并不是简答的正负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14]。

知识网络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的外部环境,而知识网络关系则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维度之一,因此知识网络关系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必然起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研究,试图探索知识网络关系究竟如何作用于创新绩效。

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以及网络化的今天,环境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想要获取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源,就不得不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实施网络化创新战略在外部知识网络中获取、转化对自身有益的、异质的新知识,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16,17]。在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更多竞争压力及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往往需要通过所处网络中进行学习吸收,以提高自己应付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18,19]。例如,通过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加深相互信任程度等方式,提升组织间的网络关系,从而共同应对恶劣的外部竞争环境。因此,本节将实施的对比实验提出两个理论预假设:第一,知识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有重要的相关关系;第二,不同敌对性环境下,知识网络关系的提升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本节将对知识网络关系、环境等变量进行控制,通过建立的创新导向的知识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考查知识网络关系是否对创新绩效有影响,在外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又会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

2.2 仿真实验———模型初始化

通过上述建立的创新导向的知识网络模型,对知识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以期初步寻找到两者间的影响作用。图3是本次仿真实验中的知识网络主体交互关系示意图。

上图为仿真实验中每1时步每个企业主体将进行的活动,每40个时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1年时间。本次仿真实验共计进行800时步的仿真,用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约20年的时间。

本次实验中涉及的需要初始设置的变量主要包括:知识领域、产品可能性、知识网络内企业数量、企业初始资本、企业原先掌握的知识元数量、最大合作企业数量、新产品临界值、创新假设生成周期。具体变量设置见表2

2.3 仿真实验———实验描述与结果分析

本章所进行的仿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对知识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初步寻找到两者间的影响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为后续进一步的理论建模与假设检验提出最初假设预设、为理论框架的构架做前期准备。

本次仿真实验主要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将根据不同状态的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对比实验,第二组则是在控制知识网络关系状态的情况下,对比不同环境敌对性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变化。

本次实验不重点关注创新策略的选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了简化实验并凸显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对比实验中的创新策略均选择突破式创新战略,以保持前后对比的异质性。具体对比实验情况如下。

(1)对比实验1: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该实验基于如下假设:模型中不存在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研究机构的节点,企业是唯一的主体;为区别于对比实验2,此处企业的外部环境取值为3,即处于一般环境情况(根据基本设置,环境取值在1-5之间,分别为环境恶劣、环境敌对、一般、环境友善、环境优良。取值情况通过环境参数影响知识共享,见基本假设4)。

在研究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模式的影响情况的仿真实验中,具体仿真步骤如下:首先初始化系统,生成网络成员个数为100的初始网络,并开始计步。其次,初始化企业,通过滑行条以及程序的设置,完成企业的初始资本、初始知识元等参数的初始设置,通过setup-firm建立企业并开始运行。通过滑行条将网络关系第一次取值为0,随后由计算机模拟仿真完成整体模型中预设的知识层面、市场层面、合作层面等各个企业运行层面的基本行为方针。运行至800时刻时,记录下至该时刻网络中个体的产品平均水平与创新产品数量的情况。完成第一次运行后,重复上述步骤,并再次通过滑行条将网络关系第二次取值为20,最后记录至800时刻时网络中个体的产品平均水平与创新产品数量的情况。然后,继续进行分别为50和100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网络关系取值。最后,将四次记录的个体的产品平均水平与创新产品数量的绘图情况进行整合,具体如图4和图5所示。

①知识网络关系对个体产品水平的影响

图4是知识网络关系对个体产品水平影响的仿真实验结果。横轴表示时间,每40个时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1年时间,共计进行800时步的仿真,用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约20年的时间。纵轴是个体产品水平,根据仿真模型的假设前提与基本设置,用知识水平L表示。4条曲线自下至上依次为知识网络关系为0、20、50和100。可以发现,首先,随着时间的增加,网络中个体产品的平均水平是逐渐增加的,这说明知识网络中的个体进行创新活动导致个体产品水平逐渐增长。其次,随着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加,个体产品水平随时间而增大的趋势逐渐变强,这说明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加,使网络个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互动更为紧密,且相互间的信任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从而企业可以从合作企业获取更多信息、知识等资源,这些创新资源在被企业消化吸收后,有效提高了企业产品水平,从而使个体摆脱了自身知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创新力不足的约束,从而更容易创新成功。而且,随着网络关系的增加,线条趋于平缓,这表明个体产品平均水平随时间增加趋势的幅度逐渐变小,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相同网络关系情况下,每个个体的知识水平已经基本满足了个体创新的需求或达到了该产品的饱和状态,网络关系已经不能明显提高产品水平。

②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图5是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产品成果影响的仿真实验结果。横轴表示时间,每40个时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1年时间,共计进行800时步的仿真,用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约20年的时间。纵轴是创新产品数量,根据仿真模型的假设前提与基本设置,创新产品有IH组成,用知识的二元组知识领域C和知识水平L表示。4条曲线自下至上依次为知识网络关系为0、20、50和100。可以发现,首先,随着时间的增加,网络中企业的创新产品数量是逐渐增加的,这说明知识网络中网络关系的提升,促使个体进行创新活动导致新产品或服务逐渐涌现。其次,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网络关系情况如何,创新产品的出现大多在70时步以后,这说明,网络关系对创新成果产出的作用需要通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运用自身能力将从合作企业处获取的知识元转化为产品产出。

(2)对比实验2:不同环境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该实验基于如下假设:模型中不存在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研究机构的节点,企业是唯一的主体;

在研究不同环境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模式的影响情况的仿真实验中,具体仿真步骤如下:首先初始化系统,生成网络成员个数为100的初始网络,并开始计步。其次,初始化企业,通过滑行条以及程序的设置,完成企业的初始资本、初始知识元等参数的初始设置,通过setup-firm建立企业并开始运行。通过滑行条将网络关系第一次取值为20,此时同时设置environment的滑行条取值为2,即敌对环境情况,随后由计算机模拟仿真完成整体模型中预设的知识层面、市场层面、合作层面等各个企业运行层面的基本行为方针。运行至800时刻时,记录下至该时刻网络中创新产品数量的情况。完成第一次运行后,控制网络关系取值为20不变,此时将environment取值为4并重复上述步骤,最后记录至800时刻时网络中创新产品数量的情况。完成网络关系为20情况下不同环境情况(取值2和4)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仿真试验后,下一步改变网络关系情况,并在此模拟不同环境情况下,高网络关系状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将网络关系滑行条取值为50后,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将environment取值依次设置为2和4完成第三次和第四次仿真实验并记录创新产品数量的变化情况。最后,将四次记录的创新产品数量的绘图情况进行整合,具体如图6所示。

在研究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模式的影响的仿真里,将通过滑行条将网络关系取具有代表性的4组,使environment为2、4时,network-relationship分别为20、50,运行800个时刻,并记录下每个时刻网络中个体的产品平均水平与创新产品数量的值进行绘图、分析。

图6是不同环境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产品数量影响的仿真实验结果。横轴表示时间,每40个时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1年时间,共计进行800时步的仿真,用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约20年的时间。纵轴是创新产品数量。图中4条曲线描述的是环境赋值分别为2、4(敌对性越强,环境赋值约小)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分别为20、50时,创新产品数量。可以发现,首先,相同环境赋值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越强,创新产品数量越多。这进一步验证了对比实验1的结果。其次,环境敌对性增强时(即环境赋值从4下降到2时),知识网络关系的提升能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数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认为环境敌对性有助于知识网络关系对创新产品数量的提升。

3 进一步结果探讨

在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之前,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预设:第一,知识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有重要的相关关系;第二,不同敌对性环境下,知识网络关系的提升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这两点分别在仿真实验中等到了相关证明。通过本研究构建的创新导向的组织间知识网络仿真模型,在将对知识网络关系、环境等变量进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组对比实验,考查知识网络关系是否对创新绩效有影响,以及在外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又会有所不同。

在第一组对比实验中,本研究提出知识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知识网络中的企业通过创新行为的开展导致产品水平以及创新产品数量分别逐渐增长。其次,随着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加,个体产品水平以及创新产品数量分别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逐渐变强,这说明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加,带来的是知识网络中企业之间更为频繁、紧密和相互信任的交流。企业在这样的网络关系下,可以从合作企业方获取更多信息、知识等竞争性资源,这些创新资源在被企业消化吸收后,有效提高了企业产品水平以及产品数量,从而使企业摆脱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创新力不足的约束,从而更容易开展创新活动。

在第二组对比实验中,本研究提出不同环境敌对性情况下,知识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所不同。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相同环境压力与风险情况下,创新产品的数量受知识网络关系影响。这进一步验证了对比实验1的结果。当环境敌对性增强时,知识网络关系的提升能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数量的增加。可见,敌对性的环境虽然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开展带来竞争性的压力与风险,但是这也会促进企业对网络关系的注重程度,当企业由于受到较强的外部环境压力转而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互动时,网络关系的增强对创新绩效带来更为明显的提升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两组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强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环境敌对性越强,知识网络关系的增强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因此,企业有必要积极增强对知识网络的建设,增进组织间知识网络关系强度与质量,充分利用与挖掘合作创新关系组织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进行创新活动、创新合作时,企业也不应忽视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当企业面临敌对性环境时,更应积极寻求知识网络关系以促进创新的发展。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2

张老师的课,对我收益很大。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课堂老师讲授的多,学生活动少,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新课改的教学,如何在吸收旧课程优点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在实践中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旧教材的关系,把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持续传承、丰富、创新、发展,从而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因此,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

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础,认真研究优良传统对做好课改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在创新中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课改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实现教材的整体优化,提升教学整体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批判的眼光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在继承中创新奠好基。

继承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历史沉淀与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形成的特色得以延续,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宝贵经验得以光大,好的做法得以应用。

三、用全新的思维求新,以新图变,为在继承中创新导好航。

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求变。如果思维僵化,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做到切合实际,灵活变通,主动突破。我们要创新发展,思维方式的调整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思路办法上解放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继承是教学的基础,创新是教学的动力,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新课改发展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网络;电子商务;消费者;发展

前言:

电子商务,是一种商业创新,它基于互联网。2008年,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但电子商务非但没有受其影响,反而以雨后春笋般的模式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的网络销售额就达1.3万亿,占到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比例为6.3%[1]。电子商务之所以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兴起,是因为它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种多、价格实惠、尤其对购买提供了相当的方便,同时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而深入人心。而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消费者的行为关系入手,加强研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对电子商务环境的把控,对促进互联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消费者不分人群,走进店里,选择所需,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媒介就可以完成交易。1998年3月,第一笔网上交易的成功标志着网络交易的开始,相关单位如政府、银行等也开始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些便民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电子商务的大力支持,使之由此很快进入推广阶段,但那个时候普遍消费者还是受到传统观念制约难以短时间接受新事物。21世纪,我国加入WTO,消费者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加强了电子商务意识,2006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商城得到绝大多数消费者认同,由此我国电子商务迎来里程碑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因素就是能抓住消费者的心,通过建立安全、简洁、有效的机制,以透明化的经营模式,引导消费者并且对其提供良好的服务。相比之下,传统实体门店经营的一些劣势也凸显出来,最重要一点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首要因素就是价格的差距,传统店面因为中间环节过多导致价码层层叠加,再多吸引消费者的打折活动页都是建立在保全利润的基础之上,所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不同时期的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及意义也不同,曾经规模小,市场小,意义就小;后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扩大和人们意识的转变、品种多、支付系统完善、物流通道便捷,两者影响亦不断扩大,从而达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对消费者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消费意识也日益提高,不再受到一些不合理的制约,消费者已经对自身的消费趋于合理性。同时消费者很难再受到传统店面销售模式的干扰,从而减少或者避免冲动消费,因为在网络,消费者拥有足够的空间去货比三家,节约了时间成本减少奔波。电子商务也培养了消费者的专业程度,消费者可以在自主购物时不被商家的“广告”所迷惑,通过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来判断商品的质量价格销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能够对商品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完完全全变被动为主动。

2.消费者的购物理念的转变

电子商务的兴起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决定购买某一样商品时能够更好的决策,因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很多时候可能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需要,很可能受到外界刺激产生“从众”心理,而互联网则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促进销售。网络的平台又能让更多的新产品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传统店面若是销售一些新鲜的个性产品则会有滞销的风险,而基于网络的销售就有它独到的宣传模式,最大限度打消局限性。销售一件商品,所有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也能以透明的方式进行衡量,进而商家也因通过公开的评价而必须接受诚信的扎实拷问。

三、商务创新推动下的消费行为变革

追本溯源,网络消费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变革,动力源头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的创新[3]。纵览上文可以,电子商务作为网络销售平台,其流程是:网上推广、信息交流、订货、付款、成交、售后、以及售后的调研,包括近年兴起的团购等,电子商务流程不断创新,不仅仅因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新,重要的是因为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创造出来的市场效率。每推出新的电子商务渠道,都会使电子商务的效应成倍提升。例如网络直销、采购、旗舰店等都会带动很大一批新客户。其次就是销售平台,新的销售平台将采购商品的所有流程集于一体,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方便,才能促进销售,诚信双赢。品种的增多、仓储物流的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构建起来的新的内外关系等等都因为电子商务的创新提供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网络连接经济,经济推动网络,紧密的连接将直接推动人们消费行为的变革。

四、商务创新决定消费行为的变革

1.信息搜寻方面

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都会先搜寻购买对象的详细信息。基于网络的平台,消费者可以轻易的搜寻到任何商品信息,能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此方式在消费行为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商家可以通过网络将商品信息个性化的展示,或者结合广告将产品特色有效融合,供消费者选择,也是变相的商品推广,而消费者乐于在网上购买,这样就在无形中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门店则需要通过消费者口耳相传、广告来进行宣传,相对比,劣势不言而喻。

2.选择方式上的便利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往往要做对比,实体门店货物供应数量种类等限制过多,消费者在选择时通常要辗转多家才能进行比较,成本过高。而电子商务商家品种多、容量大,对比比较容易进行从而更快下决策,省时省力效率高,品种的多样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消费。

3.品类的众多带来的消费变革

网络消费群体越来越大,造成网络零售额越来越高。网络购物的品类也在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拓展,大到服装、数码、家电类,小到生活起居、微小的日用品等,使得消费者网络消费的兴趣大增,将不断促进网上购物。

4.网上支付的变革

网络消费的支付方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诸多的便利,通过网上银行或者银行卡直接支付,省去了现金结账的繁琐,而传统店面消费则多以现金为主,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便利性都不如网络购物。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历经过去数年风雨,凭借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其提供的一系列便利,逐步迎来大好的前景。在互联网不断创新的背景下,电子商务致力于平台、价格、种类,服务上的强力优势,日益吸引着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从而不断扩大发展的空间与规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行为的变革。作为消费者,理论逻辑是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及个性去搜集市场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品类质量进而达到满足自己所需。也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逐渐颠覆了传统门店的销售模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化需要,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电子商务与消费者,相互影响、互利共生,也是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的动力。(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结.从消费者行为视角看我国电子商务前景[J].现代商业,2013(6):96.

[2] 郑英隆.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型分析[J].人文杂志,2001(2):60-66.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4

一、企业网络关系嵌入性与企业创新

自网络嵌入性概念提出以来,企业网络的关系嵌入性一直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它是理解网络结构对经济行为影响的重要研究基点。Granovetter(1973)最早提出关系嵌入性的概念,是用于对个人之间联结的定义。后来,该观点被引用到了企业层面的研究中,成为了分析企业网络的重要视角。Granovetter(1985)把关系嵌入性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两类,主要从是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四个方面进行判定分类。

有学者认为弱联结是行动者与外界接触的关键通道,“充当了信息桥”,可以为行动者提供异质性非常高的信息,而由于强联结信息的同质性较高,导致信息的价值下降,因此认为在资源传递过程中,弱联结比强联结更为重要。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强联结比弱联结作用大,较长时间的合作能提升相互间的信任、收益、互惠和长期性并带来缄默知识的共享与转移和积累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由此产生了强弱联结的理论悖论。

二、创新类型与强、弱网络联结的关系

企业创新战略包含两种类型,对现有技术、技能、知识的开发利用,称之为开发型创新;探索新事物或寻求重大改变,称之为探索型创新。开发型创新的本质是对企业现有的能力、技术和范式的提炼和扩展,而探索创新的本质是新的、不确定的实验。这两种创新都是需要的,而且可能同时发生。但企业战略需要对这两种创新进行选择,是投资现有的技术,赚取当前的利润,还是投资新技术,以应对将来的环境变动,赚取将来的利润。

开发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对知识有不同的需要,而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环境正是知识的提供者。在探索型创新中,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新技术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广而全面,因为目的是为了发现切实可行的选择而不是充分理解去开发任何创新。因此探索者会专心于广泛的搜索,从而建立将来可能用到的新技术选择池。例如,丰田公司的供应商会建立大规模多样性的其他客户网络,从而了解那些可能改变现有方向的行业和环境的变化趋势。在开发型创新中,为了提炼现有的技术,重点主要在于收集特定的知识,获取某个领域有更专业、深入的知识。对于开发者来说,技术空间环境是确定的以及有限的。因此开发者会在有限的技术空间中去搜索。在丰田公司的供应商网络中,核心的5-7家供应商共享普通的操作工作,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和经验的转移,比如如何减少成本。这种知识共享协助了每家供应商去开发其核心的创新技术。

探索型和开发型创新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网络嵌入性需求。如前所述,开发型创新需要对行动者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挖掘。Uzzi(1996)认为要获取这种类型的知识需要强网络联结,因为经过筛选的强网络联结,减少了企业接收到的信息噪音,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资源承诺,从而使他们交换更深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性知识,有利于开发型创新。在探索型创新中,行动者不需要通过强联结获取某一特定方向上的深入知识,相反,花在强联结上的时间和资源,会减少他们接触其他不同结点的机会,从而降低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得可选择的创新的数量。Afuah(2000)研究认为,在一个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环境中,企业不应该只投入资源在一小群供应商或者横向合作伙伴中。因为这种过分的嵌入性会限制企业的视野,从而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而广泛的弱连接来自于不同的群体、社会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的结点之间,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拥有信息量充足,因而它能将其他结点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结点的行动者,也就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来获取信息及资源的桥梁,为行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可供选择的创新池。而这种大量的显性知识,有利于探索型创新。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以上探讨,本文认为,对于开发型创新居多的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强网络联结的建设,建立长期、稳定、基于信任的网络关系;对于探索型创新居多的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弱网络联结的建设,建立大规模、多样性的网络。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网络关系嵌入性与企业创新类型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双边的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继续探讨企业网络的结构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从而补充企业网络理论,指导企业经营者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篇5

文/四川农业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摘 要:

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概念及自主创新的内容,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内容,阐明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珍贝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坐落在纺织业极为发达的江南历史名城—湖州;是一家以生产羊绒衫、羊绒大衣、羊绒内衣、牛奶蛋白纤维内衣等产品为主的毛纺织企业,是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大型骨干民营企业之一。

珍贝公司现下辖6个分公司和18个驻外办事处,占地面积600多亩,员工3000余人,拥有各类先进设备3000多台(套),其中95%的设备均是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等国家进口的,拥有年产380多万件羊绒制品的能力。

产品主要以优质的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羊绒,为主要原料,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珍贝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形成了

4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营销网络,500多个营业网点。此外还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注重自主研发

珍贝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创新,稳健,求实,包容” 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创新精神引领公司的发展,积极探索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几年来,珍贝公司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

①珍贝可机洗羊绒

由于羊绒纤维特殊的表面鳞片结构,在机洗过程中因机械力的作用会导致定向摩擦效应,从而使羊绒纤维产生毡化收缩,针对这个问题,珍贝公司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利用最优质的羊绒,并对羊绒织物进行活化处理,研制成了易保养“可机洗”羊绒产品。这一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家纺织行业标准,并通过了国际羊毛局可机洗测试程序TM-31认证,目前可机洗羊绒制品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并已投放到市场上。

②珍贝抗静电羊绒

在干燥的气候下,羊绒纤维的表面鳞片相互摩擦极易产生静电,在穿着和使用中产生电火花,刺痛身体,并引起吸尘及衣服缠裹肢体的现象,对人体产生电击。珍贝 “抗静电”羊绒衫不吸灰尘,不吸头屑,不起静电,特别是在穿脱时,不会产生放电现象,且这种性能不受洗涤次数的影响,形成永久的抗静电功能,深受北方干燥地区顾客的青睐。

③珍贝抗起球、防虫蛀羊绒

羊绒具有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着表面易起球,影响整体美观的缺陷。因此,珍贝公司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抗起球”羊绒衫。

羊绒是蛋白纤维,容易被虫蛀。为了解决羊绒制品在春夏季的储藏问题,珍贝公司在所有羊绒制品出厂以前,对每件羊绒产品做了永久防虫蛀处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穿着后,只需把羊绒衫清洗干净放好就可以了,不用再放樟

脑等防蛀药物,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和担心。珍贝的“抗起球、防虫蛀”羊绒制品经国际羊毛局,英国依其利测试中心测定,确认其抗起球、防虫蛀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不会刺激皮肤,符合安全卫生质量要求。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为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专门制订并完善了相关鼓励制度,推动内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设,并从资金上给予保证。

公司设有培训制度,由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对员工的操作技巧、研发技术、管理技能进行讲课指导,激励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来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公司与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上海湛和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机构/院校进行技术合作;与各大城市的设计公司合作,组成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不断提升公司的研发、设计能力,以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 自主创新成效

作为传统行业,公司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已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70余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8项,获得世界生产率自主创新中国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最具竞争潜力100家、浙江省百强科技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等荣誉称号。公司为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市场走访调研、与经销商深度洽谈等方式捕捉市场需求,建立合作创新平台。在分梳、纺纱、针织、后整理技术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同行,其中编织密度系数,普遍要比同行高0.1-0.2。公司产品遍布全国、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羊绒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北京市场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北京亿元商场销售量第一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部、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市亿元商场市场调查报告》);2009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评为“同类产品市场销量第二名”,“珍贝”牌获得产品销售额第二名。200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对“珍贝品牌”作出43亿价值的评估。3珍贝发展经验及目标

珍贝人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向社会介绍自己的名片,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珍贝人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行CI战略,以优秀的企业理念引导职工,切实加强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营造企业内部融洽的人际氛围,培养和树立企业先进集体,激发员工“塑造自我,真诚奉献”的团队精神,在全国及更大范围内树立起与珍贝公司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社会知名度。在新的世纪,珍贝公司全体员工将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用于进取,为公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迈上新的台阶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传统的纺织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羊绒同行中实现快增长,并保持领先优势。同时公司在转型中跨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要多元发展、多元兴旺。

一个企业要发展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已远远不够了,应当改为“一个国家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玉荣 唯有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05-20

[2].许永土 创业富民,创新强企.企业谋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2-16

[3].蒋黔贵 斯达信息化与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

2致谢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创新;经济增长;关系

一、引言

广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新的金融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新的金融市场的创设,从宏观的层面,金融创新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这时,金融创新就等同于金融发展。目前对金融创新作用的研究,大都是在广义的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的。

以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为起点,经济学家们逐渐开始关注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其中,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曾一度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了金融自由化后都陷入金融危机中难以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以Levine和King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們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新金融发展理论。

二、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界现有的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很强的相关性只是一种巧合,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代表人物是琼·罗宾和卢卡斯。

(二)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

代表观点是“因应需求论”,即经济的发展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建立。

(三)金融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90年代,Levine和King对80个国家从1960年到198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该观点认为,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要求金融市场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金融的发展。

(五)金融创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理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形成的价格参数扭曲,不能达到真正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有阻碍作用。

三、新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

以Levine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市场具有改善资金融通中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从而有利于企业融资,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金融市场发挥功能的机制主要是: 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下边进行分别论述:

(一)风险管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在此,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流动性风险,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流动性创造功能。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有两种投资选择,一种是流动性差但收益高的长期项目;另一种是流动性高但收益低的短期项目。流动性冲击的存在,使大量资金流入短期项目,而长期融资困难,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市场的发展集中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不可能同时受到流动性的冲击,因而有变现需求的投资者可以把持有的长期投资转卖给其他投资者。这种流动性的创造激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从而有利于长期项目的融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信息揭示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信息的获取和汇总方面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具有比较优势,其对信息的揭示有利于降低单个经济主体搜寻经济信息的成本,也使社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公司治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极高。金融中介的出现带来了“代理监督”的功能,不但节省了投资者的重复监督成本,还便利了公司的治理,也有利用按比较优势进行更精细的分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动员储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动员储蓄就是把分散的储蓄转化成资金进行投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给居民提供了一个持有分散化证券投资于高收益项目的机会,也能使经营效率好的

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尤其有利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从而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五)便利交换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的产生,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刺激了生产率的提高,又反馈到金融市场的发展上,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

虽然存在争议,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问题,对非正式金融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注释]

①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②李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5.10.

③R.Levine,1991,“Stock markets ,growth, and tax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e 46,(4):1445—65.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7

一、坚守“学”与“导”的立场, 长文短教可在取舍之间求变

处理好“学”与“导”之间的辩证关系, 离不开八个字:“以学定教, 以教定导”。“以学定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但“以学定教”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 迁就学生, 还应与“以教导学”结合起来。教师应在淤塞之处疏通, 在阻梗之处点拨, 在分叉之处引导, 善于寻机点拨, 善于启发诱导。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课堂快慢适中, 动静结合, 收放有致, 产生一种波澜起伏的曲线美。

1.另择文脉, 独辟蹊径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是一篇经典课文, 语言朴实、情节清晰, 浅显易懂。以往教学这一课, 常常从两个角度着手:要么由事入手, 在事件中感受人物形象;要么由人入手, 在分析人物特点中了解事情发展。这两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将人和事两条线交叉在一起, 使得主线不明, 思路不清。在反复思考后, 有位教师独辟蹊径, 另寻切入点———“行侠”。由“行侠”一词引思,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行侠’”让学生初步感知;紧接着, 再通过“鲁智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启思, 让学生感受人物的聪明、自信、仗义。教师又用一句“他想得很周全, 他想到了如何去保护刘小姐。他唯独没有想到谁”来促思。这样, 一个只想他人、不顾自己的行侠仗义的鲁智深便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行侠”二字, 将“义气深重性洒脱, 嫉志如仇如烈火”的鲁智深那聪明、细腻、自信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陆游的词《诉衷情》的教学, 在保证准确深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这节课尝试了另辟词的教学新路:初读不走小碎步 (整体读四遍) , 品读不要逐句讲 (上阕想象读悟, 下阕写话读悟) , 布局不能走老路 (直奔学生疑难点, 先中间再上挂下联) 。这个整体思路确定了, 课堂实践中,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写得有模有样, 激情飞扬, 个性绽放。

2.借图理线, 取疑舍易

一节课有所教, 有所不教。何以不教?学生知道的不教, 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 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在《少年闰土》这课中, 教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 (如下图所示) , 说说文中的“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后, 画出相应导读图。导读图将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对写作思路梳理合二为一, 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并有条理地表达时, 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体感知水平。老师再借助旁批提示, 让学生找出直接表达人物感情的句子, 说说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很快就能在数个“不知道”中读出文中的“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佩服之情。此时老师定位教学的起点不再是学生的一无所知, 而是一个比较高的平台, 后期的目标就是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上一个台阶。这样, 一节课的效率就迅速得到了提高。

再如《空城计》一文, 导图的绘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同学们概括的课文内容, 直奔重点进行设问:空城计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紧扣重点, 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描写, 以及城中的环环相扣的部署加以分析, 层层剥笋, 得出答案。与其说教师和学生是在因“计”析“计”, 不如说教师和学生是在结合关键处析计品人。具体分析详见下图。

3.化繁为简, 授之以渔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 它节选自小说《故乡》。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来看, 这种类型的长文成人阅读起来尚有难度, 更何况孩子?需要辩证地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用新的方法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写法上看, 鲁迅的文章咀嚼之处甚多, 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想做到长文短教,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都不到。于是, 教师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教学《少年闰土》, 老师们多数从写人的角度考虑, 抓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展开教学, 而这对六年级学生而言, 是不是新知呢?如果不是, 再讲是不是重复呢?于是, 我们在写法渗透的指导上, 侧重选择了对比的手法。因为这是《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乃至《故乡》这篇小说中最鲜明的一点写法。从写作方法入手, 引领学生去推敲、琢磨、体会具体的内容和语言, 能起到化繁为简, 授之以渔的作用。

从学法上看, 诗的教学也有不少突破。一位教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 讲解到“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借月亮、乌鸦来表达内心的愁苦”时, 借用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范仲淹的“明月倚高楼,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和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等词句, 让学生去理解诗人不尽的哀愁。在简介了寒山寺、枫桥因此诗而闻名、留下不少诗人的佳作后, 又介绍了陆游《宿枫桥》、顾瑛《泊阊门》、高启《泊枫桥》、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等诗作。这样以一诗带多诗, 也是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法的指导。从学诗方法入手, 引领学生将同类别诗句进行类比、积累、斟酌、互补, 从而降低了古诗词的学习难度。

4.取整舍零, 详略分明

《雪》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诗。老师通常让学生整体感受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不同的特点, 通过品词析句感受特点, 最后升华情感, 了解作者表达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流程尽管还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如果每个部分平均用力, 往往耗费了时间, 也不能给学生强烈对比的感受。我们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初步感受了两地方的雪的特点后, 重点抓住江南的“雪野之景”和朔方的“飞雪之图”来对比学, 中间贯穿的江南雪的二、三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自己感受江南的雪带给他们戏雪之乐、融雪之憾。这样详———略———详的时间分配, 个人———小组———个人的方式变化, 柔美———轻松———壮美的风格改变, 让文章深邃的思想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中逐渐迸发出来。

教师执教《诉衷情》时, 整节课以“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这个学生疑难处为主线, 先质疑关河梦里有什么, 联系上句, 想象揣摩, 读中悟情;再顺势引导, 梦醒梦断, 貂裘尘暗, 推测陆游心里会想些什么。而词的下阕, 教师大胆采用“以写促读”的方法, 以写激情, 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关键字眼, 取舍得当。上阕和下阕的处理详略得当, 还巧用引语对比, 做好聚焦与联系, 强化整体感受。课堂上呈现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自主学习氛围, 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坚守语文的言语意识, 深文意会可在读悟之间求变

语文的属性既具有工具性, 又具有人文性, 还具有言语性。所谓言语性, 指的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与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课堂教学常常遵循内容———意义这一学习途径, 学生的言语意识常常被催眠了。语文学习应该同时睁大两只眼睛, 一只注视思想内容, 一只聚焦语言形式, 言意必须兼得。还是以《少年闰土》为例, 多数老师重点关注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处含义深刻的句子, 把读懂、读深、读透当做语文教学主要甚至是全部的内容, 殊不知得了“意”忘了“言”。《少年闰土》虽是节选的插叙片断, 但言语形式非常有特点。文章开头“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 不仅凸现了闰土机敏勇敢”的少年形象, 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里,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然后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娓娓道来, 故事最后在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无尽思念中悄然结束。看似水注东海的无痕与自然, 却和文章的开头那一段神异的画面脉脉相通。这种首尾情通意合、一脉贯底的完美结构, 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写回忆文章的典范。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 让一个鲜活的“少年闰土”带领他们去亲近鲁迅, 去感受鲁迅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这样尝试唤醒意会:“同桌合作读读这段对话, 试着体会人物感情, 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明明是好朋友间的一段对话, 干嘛加入这一段?去掉行不行?”“听着闰土滔滔不绝的讲述, 对比着自己的经历, 文中的‘我’会想些什么呢?”“读着闰土和我的对话, 此时此刻你有更深的感受吗?”教师一次又一次地传递、激活、启示、引领着孩子在读悟理解文本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读的, 自然就是那原汁原味的文字, 而悟呢?一要悟言语形式, 一要悟意象情味;入则言语形式, 出则意象情味;悟不离读, 读不离悟。就在这一次次的读悟之间, 深刻的思想得到顿悟, 孩子的言语意识得到了切实的觉醒。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达成对人存在的确认, 从而达到一种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境界。

三、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旧文新教可在解读中求新

语文具有人文性, 担负着价值培养的任务。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教材进行新的解读和建构, 既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更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但一味承接以前的解读之法, 则毫无突破;一味求新的解读, 也更不可歪曲正确的价值导向。

《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他之所以能施计成功, 不仅是靠他的聪明、智慧, 更表现在他“知己知彼知变通, 心思缜密好胆识”上;《鲁智深行侠桃花庄》告诉我们的, 也绝不仅仅是那么一个行侠仗义的鲁智深, 他的“粗中有细”“有谋有略”, 才是让他真正称得上是“行侠”英雄的原因;鲁迅写《雪》, 决不是简单地表达内心的喜好, 他更是在借江南的雪赞美生命的美好, 托朔方的雪颂扬精神的力量……

在课堂上, 学生的回答也能带给我们新的解读, 教师要善于捕捉。比如, 在执教《少年闰土》时, 有个孩子说:“我觉得闰土也像一只井底之蛙, 他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 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而已。”对这个理解显然是老师没有预设到的。此时老师的引导要做到辩证思考和换位思考。这位教师当时说:“你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 只不过他的‘天空’与‘我’的‘天空’不同而已, 对吗?你的见解很独特。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真不简单。他们怎么做才会知道更多的知识呢?”学生接着回答:“‘我’应该去大自然中, 这样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 懂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读读书, 就会知道书本上的许多知识。”孩子稚嫩的语音落地, 场下掌声雷动, 教师趁势总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看来我们要了解更多的事情, 不但要读书本上的有字书, 还要走出家门, 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读无字书。”教师给了孩子展示个性的空间, 同时也给予了他正确的引导。课堂因这么一个另类的答案和这么一个巧妙的引导而显得更有魅力。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8

市场上每年都有许多新产品出现,但每种新产品上市获得成功及成功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Tom. Haar在报告中指出,有近80% 新投入的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长久存活,绝大多数新产品均会遇到创新抗拒[1 - 2]。而创新抗拒( Innovation Resistance) 被认为是消费者在面对创新事物时所产生的天然反应,主要表现为拒绝、延迟和反对这3种类型[3]。 因此,企业必须关注那些可能造成创新扩散失败的因素,降低新产品扩散的风险。

在影响新产品扩散或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中, 消费者所属的社会网络及其群体的影响不可低估[4]。 社会网络在新产品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Rogers[5]特别指出,人际关系会影响个人对于创新产品的态度与购买决策。创新在消费者中的扩散实际上是创新在人际网络中的传播,在此过程中消费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6 - 7]。此外,学者在定价、促销政策、分配、发布策略等多个层面对社会网络效应进行了实践检验[8 - 10]。

复杂社会网络以往的研究对象涉及现实经济系统中的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如Watts、Stroga- tz[11]及Newman[12]等学者引入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对全球电影演员合作网络进行了研究; Parhi[13]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供应商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汽车零配件供应链网络。随着复杂社会网络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真实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并试图解释网络结构是怎么样影响创新扩散的。 Abrahamson和Rosenkopf[14]提出了网络结构效应的另一种数值模型,他们质疑了被广泛接受的假设, 即创新扩散是充分的,或扩散过程会一直继续,直到每一个潜在采用者采用,他们的质疑成为本研究的基础。然后,他们研究了消费者在面对从众压力的情况,如增加前期使用者的数量,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数值上证明了不完全采用的可能性,即存在创新抗拒。特别是,他们研究了社会网络结构( 网络节点密度,网络压力点,网络内部边界的薄弱点) 是否能够完全影响创新扩散。

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创新扩散行为( 过程) 与社会网络( 包括企业网络与群体网络) 结构间的关系。如李卓蒙[15]提出个人是否采用创新是任意时刻相邻个体博弈的结果; 赵良杰等[16]认为个体是否采用某一新产品,主要受其自己偏好和其所处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累积转化为个体在某一时刻采用新产品时获得的效用。赵正龙、陈忠、 李莉[17]基于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的拓扑特征构造了具有自然选择特点的创新扩散过程。研究发现,创新扩散过程受网络拓扑结构和企业行为模式的影响; 企业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会显著影响网络上各种动力学过程,进而影响网络的整体功能。

在营销领域,Goldenberg、Libai和Muller[18]从复杂网络的视角解读过口碑传播的渠道,实质也是想要了解创新通过在微观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扩散。Lee和O'Connor[19]建立了关于具有网络效用的产品发布策略和成功之间关系的经验模型。 其研究结论是,用户规模的大小和发展速度对产品的长期业绩起着关键作用,即在早期阶段建立网络效应对创新扩散的成功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关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创新扩散过程的,没有研究扩散失败( 即最终出现创新抗拒) 的情况,有些只证明了创新抗拒是存在的,这就给研究消费者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与创新扩散失败的联系提供了方向。在研究方法上从以前的定性分析转向了定量研究,采用建模的方法,试图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微观个体的行为,以得到宏观层面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可以借鉴采用的。

不同的复杂网络类型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复杂网络内部成员的互动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互动的方式,抽象出来体现为不同的网络结构。所以,本文实质上主要致力于考察创新( 产品或服务) 在复杂社会网络中扩散的情况,其中的创新抗拒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消费者对创新采取的拒绝采用的行为,二是指宏观层面( 整体规模上) 的创新抗拒,即如果创新在社会网络中扩散的程度不高,就可以认为在其社会网络中出现创新抗拒。

2建模理论基础及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复杂社会网络结构与创新抗拒( 扩散失败) 的关系,创新抗拒出现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要进行仿真研究,就必须借助扩散模型, 同时选择合适的复杂社会网络模型借以代表实际的社会网络。

2. 1创新扩散模型

至今为止,对于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根据研究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微观层面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 见图1) 。宏观层面创新扩散模型侧重于统计社会网络中总体的采纳数量,微观层面创新扩散模型侧重于对社会网络中的个体采纳行为进行模拟。

2. 2本文所采用的扩散模型

Padmanabhan、Rajiv和Srinivasan[20]从略微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社会网络效应如何影响新产品扩散的成功或失败。其研究指出,消费者不仅关注用户群大小( 即其社会网络中采纳创新人数的多数) ,同时还关注产品质量,这和本研究的模型类似。他们起初假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是一致的,然后逐渐放宽假设条件。本研究模型假设该变量呈正态分布,与罗杰斯的实际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消费者往往处于复杂社会网络中,创新信息主要通过这些复杂社会网络进行传播,所以复杂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创新扩散的载体,创新扩散实质上是,网络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表现出一种宏观上的扩散成功或者创新抗拒。所以本文选择采用微观扩散模型,认为消费者是否采纳创新主要受到产品本身及自己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的影响及消费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而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3所示。

为了弄明白社会网络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创新抗拒,本文开发了如下仿真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模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1: 经济人假设,身处复杂社会网络中的消费者会综合考虑采用创新所带来的效用及支出, 做出决策。

假设2: 本文中的创新产品指代一般大众消费品或服务。

假设3: 本文忽略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单个消费者是否愿意采取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是由3个主要建模元素组成: 产品( 或服务) 的独立效用,社会网络的影响和消费者内在的抗拒。在此忽略营销活动对创新扩散的影响,认为营销活动的影响会通过社会网络中口碑传播等形式影响消费决策。

消费者i在t时刻愿意采用的产品或服务的意愿是

Uit表示消费者i在t时刻使用某产品或者服务的意愿,Uit的值大于零时,消费者采纳创新,其值小于等于零时,抗拒创新。

Qi表示消费者i所感知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属性( 表现为其质量或工艺性能) ,即创新能够满足消费者i的某种需求,其值大小不受其他用户是否采用的影响。这里假设Qi相对于时间表现为常数值,且其值服从均值为Q、方差为S2的正态分布。

a Ni( t - 1)表示社会网络效应造成的影响,即消费者i的选择受到市场上所有其他顾客对创新使用情况的影响,本研究模型假设消费者只受到局部社会网络的影响。也就是说,Ni( t - 1)表示在t - 1时刻消费者i所在的局部网络中邻居( 比如朋友和家庭成员) 使用创新的占比。比例系数a表示社会网络影响相对于个体总体收益而言的权重。

最后,Ri表示消费者i对于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固有的内在的排斥程度。此排斥效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阈值,当消费者采用该创新的益处( 产品本身的效用与社会网络效用的总和) 超过该阈值时,顾客才会购买该创新性产品或服务。换句话说,消费者i将在公式2 - 1中UM it的值为正时购买创新性产品。假设最初有若干人倾向于采用创新,他们会在没有社会网络影响的情况下购买创新性产品( 如Ni0= 0) 。他们满足条件: Ri< Qi,亦即所谓的 “创新者”。随着创新在市场上的扩散,更多的人会在前人的影响下变成使用者,即市场上逐渐出现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大众。注意Ri是受时间影响的变量,因为保守程度代表用户的创新性或对待创新的内在态度,正如Katz和Shapiro[21]所指出的,Ri可认为遵守均值为 μ,方差为 σ2的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被广泛用来表示顾客的异质性或者差异性[22]。

2. 3仿真过程

仿真过程通过Matlab 7. 0实现。

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置仿真模型中的所有参数值( 表达式) ,每个消费者所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属性被指定一个数值,所有赋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根据小世界的运算法则,消费者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对其决策的影响,由参数p表示,p值将决定扩散模型中所运用的网络类型或者网络连接的拓扑结构。

第二阶段: 为了创新扩散的进行,要初始化模型,简而言之,要设定最先试用者的比例,这部分人不会受到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的影响,他们使用产品可能仅仅是因为自身喜欢创新也可能是因为容易受到市场宣传等因素的影响。根据Rogers的研究, 这部分消费者占到总体消费者的2. 5% ,当然这个数值并非对所有的创新适用,但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调整Q,s2,u,σ2的值来确定最先试用者的数量。反映在公式2 - 1上就是Ri< Qi。如果Ri> Qi或者Ri= Qi消费者i在创新刚开始扩散时是不会采用创新的,因为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除非消费者i的社交圈中开始有 “朋友” 向他传播这项创新,即i的决策受到了复杂社会网络的影响。

第三阶段: 仿真过程会从计算Ni0开始,即计算所有可以接触到最先试用者的消费者。对于处于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消费者i而言,如果他所感知创新的内在效用及社会网络效用a Ni( t - 1) 的总和大于其内在的消费抗拒,他就会采用创新,反之, 他不会采用,仿真过程按照这一规则循环进行。

3仿真结果及分析

3. 1基本特征

为了检验仿真模型的效果,本研究检验了3个基本的外生因素。

首先,图4反映了当改变早期采用者的数量时, 创新扩散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到当初始使用者的数量越大时,扩散过程越快; 初始使用者的数量越小时,越容易出现创新抗拒的情况。这个结果符合人们的常识,当周围有很多人使用某种产品时,人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不错,或者出于从众心理, 做出购买决策,而且如果觉得使用效果不错,会向其他人推荐,这样的推荐又会加速产品扩散的进程; 当周围使用该产品的人数较少,面对此类产品时, 人们决策的时间会比平时长,而且在心理上,大多不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采用的意愿很弱。

其次,本文单独分析Qi的作用,当均值Q变小时,在扩散成功前,可能出现扩散失败的情况。 这一结论也符合一般常识,均值Q代表当人们感受到的创新的质量或者某些功能的效用,如果Q值小, 表明消费者认为使用创新可以带来的效用小,当创新的相对优势较小时,创新进入市场的困难就加大。 最后比例常数a代表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对于消费者i的影响,研究者发现a值与Q值一样,当其值较大时会加速扩散过程; 当a的值低于一定的水平, 在扩散过程中途停止,扩散失败,其图形类似于图4。

最后,研究者还检查p和其他网络测度指标的关系,比如与群体中心性的关系。群体中心性衡量的是具有最高度的节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节点的不同。群体的中心性与重新连接概率p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图5 ( 数据点是由1 000次的模拟平均值获得) 所示,随着p值的增加,群体中心性变大, 但p值增大到一定数值时,p值对群体中心性的影响减弱。总的结果表明,作为子网络连接桥梁的增加( p值较大) ,群体中心性增加,个体的异质性增加。但WS的小世界模型的中心性的变化是相当小, 主要因为连接分布与较大的p值可由泊松分布来近似[23]。小世界网络的这个属性与无标度网络存在很大差异,无标度网络中其他所有的节点都会连接到一小部分所谓的 “社会枢纽”的节点上。

3. 2仿真结果

3. 2. 1扩散失败。首先,通过调节p值,可以模拟消费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网络的结构,模拟实验表明, 增加p的值与子网络连接数量呈现正相关。图6显示了在1000模拟实验中部分“失败”扩散或者遭遇创新抗拒实验的比重。根据Rogers关于创新采用者的分类,本研究定义,当创新的采纳人数在达到消费人群的16% ( 即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总和在总人群中的占比) 前停止扩散,就认定创新扩散失败即创新扩散遭遇抗拒。参照图6发现,p值很大时, 创新扩散更加可能失败。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的仿真实验中,除了网络结构不同,其他参数相同, 也就是说都是相同的所有实验。这一结果表明,创新在有过多子网络连接的小世界网络中反而更容易遭遇创新抗拒。

3. 2. 2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传播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网络结构和扩散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图7示出的平均时间( 即仿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 研究设定实验参数为创新扩散超越了总人口的50% 。结果表明,当p的值是0时,创新扩散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在创新扩散的早期,规则网络或者小集团网络是不利于创新快速传播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研究者推断可能是因为处于类似规则社会网络中的消费者,接触到的人群比较少,已采用创新者的意见或评价没有及时的传播到该消费者的耳中,其决策行为只受到很少人的影响( 比如亲戚、朋友) ,这时候对于创新负面的信息一旦多余正面的信息,其采用行为就会推迟或者拒绝采用。整体来看,创新在整个网络中的扩散速度较慢。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创新扩散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创新采用更可能发生在有更多的子网络连接桥梁或随机连接的网络中,创新抗拒更可能出现在规则网络或者小集团网络中。

在一个有社会网络效应的市场中,当网络效应的影响无法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创新扩散就会出现失败。所以,对创新扩散至关重要的是,创新产品的最初使用者一定要达到最少采用数量以上,不然就会遭遇创新抗拒。类似的还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推出的一些服务的扩散。

3. 3实证分析———米聊兵败微信

移动即时通信( IM) 服务就是一项应时而生的产品,它是以准实时的方式在用户之间传递文本、 图像、音频或视频的业务或者应用。早在2010年10月Kik应用通过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上线, 在短短15天便吸引100万用户( 获得同样规模的用户数Twitter花费了2年,Facebook用了9个月的时间) ,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又一个奇迹。Kik应用短时间内成功的扩散,其他企业纷纷开始开发此类应用,国内企业中反应最快的当属个信互动( 北京)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小米科技,分别于2010年的11月和12月推出了移动即时通信应用个信与米聊。随后腾讯推出了微信、奇虎推出了口信、电信推出了飞信、中国电信与网易共同推出了易信等[24]。除此之外,由个人电脑应用软件向手机应用延伸的手机QQ、手机旺旺、飞信等应用也属于移动即时通信。还有国外厂商开发的手机MSN、LINE等在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

这些手机即时通信应用在市场上发布后,其扩散效果或者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手机QQ依据其强大的用户规模稳居移动即时应用的榜首。在新兴的手机即时通信应用中具有可比性的是米聊与微信。 它们均是基于通讯录的新型移动即时通信,依托后台运行、信息推送、节电和省流量等特点,活跃用户增长率明显高于传统移动IM。

对比2011年第三季度与201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第三季度微信的累计账户份额为2. 5% ,较第2季度0. 5% 的市场份额,实现爆发式增长; 而比微信更早出现的米聊的累计用户份额为0. 5% ,与上季度持平。2013年第三季度的微信的累计账户份额30. 3% ,2年的增长速度为1112% ; 米聊的累计账户市场份额时1. 1% ,增速为120% , 虽然累计用户有所增长,但相比微信而言,米聊的市场扩散无疑是失败的。

小米公司在自身出产的手机上绑定安装了该聊天软件,最初目的是想在及时通信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但其最初的使用者无非是部分小米手机的使用者 ( 其用户在整体手机用户中的占比并不大) ,在与其他手机聊天软件的竞争中,如手机QQ、飞信、 微信,小米米聊等,最终没能在手机应用市场上扩散成功,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短短几年后几乎消失 ( 见图8) 。

研究者试图去寻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米聊扩散的失败呢? 单就产品本身功能而言,米聊与微信的差异并不大。应该说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初始用户和产品扩散的渠道。

在初始用户方面,微信与米聊的初始用户都应该算是移动IM的创新使用者了,而且在产品刚上市时,米聊的初始用户要多于微信的初始用户,因为小米公司在自身出产的手机上绑定安装了该聊天软件,而腾讯推出的微信并没有这样的推广策略,所以在最初阶段,米聊不仅在上市时间,而且在初始用户规模上是领先于微信的。

在扩散渠道方面,微信的特质在于基于手机号码和QQ朋友形成了每个用户的初始朋友圈; 而米聊的特点是基于手机号码形成了每个用户的初始朋友圈。米聊与微信的目标顾客基本是一致的———拥有智能手机的消费者,换而言之,米聊与微信扩散的社会网络规模一致。

米聊扩散的渠道或者社会网络是消费者手机号码形成网络; 而微信的扩散渠道或者社会网络包括消费者手机号码形成网络及QQ朋友网络。消费者手机号码形成网络是一个熟人网络,基本上类似于在一种规则网络或者小集团网络或者子网络桥梁较少的小世界网络,其创新的最初使用者数量较少, 且扩散的范围有限。根据上述仿真的结果,可以知道创新在这类网络中扩散,容易出现创新抗拒,创新扩散以失败告终。

微信的扩散渠道或者社会网络有一部分与米聊是一样的———消费者手机号码形成的熟人网络,但包括QQ朋友形成的社会网络,QQ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用户,同时使用过QQ的人都很清楚,你的QQ好友的数量一定会大于你手机里储存的电话号码,因为QQ好友里有很大一部分的陌生人以及不那么熟悉的人。也就是说微信扩散的社会网络类似于拥有众多子网络桥梁的小世界网络。

米聊和微信自上市至今,仅仅3年多的时间, 它们的扩散成果完全不一样,米聊一开始领先却最终没能保持快速的增长,微信的市场份额却一直持续地增长,最终成为仅次与手机QQ的移动即时通信,目前微信用户已超过3亿,而米聊仅仅4 000万用户。通过对比它们最初的采用人数以及各自扩散的社会网络,它们最终的扩散成果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仿真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4结论与启示

4. 1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采用决策容易受到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使用情况影响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探索的关键问题是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是否会影响创新采纳,以及创新在何种社会网络结构中容易遭遇创新抗拒,并试图找寻在这类社会网络中创新扩散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前述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创新在类似的小集团网络中扩散是容易遭遇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类似小集团网络的社会网络中缺少连接小集团的网络子桥,创新信息不易在整体中传播,另外一旦消费者接触一些负面信息,又没有正面信息来平衡,出于风险规避心理,也可能拒绝采用创新,从整体上看,创新抗拒出现的几率就较高。

其次,社会网络中的初始使用者人数较少时, 创新也不易扩散成功。这一结论与平常的认知是一致的,如果周围没有使用同样产品的人,当面对此类产品时,人们决策的时间会比平时长,而且在心理层面,通常不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采用的意愿很弱。在技术层面,一个社会网络中的初始使用者人数较少,就会影响创新扩散的动力学过程,所以创新扩散也易失败。

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微观层面的创新扩散模型,开发了社会网络结构影响创新抗拒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模拟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与创新抗拒的关系,从而丰富了社会网络与创新抗拒关系的理论研究。( 说明: 这是修改后增加的部分,突出显示而已。谢谢! )

4. 2营销启示

本研究显示,创新扩散时有两个策略可以使用: ( 1) 利用网络子桥; ( 2) 专注于高度聚集的小集团网络。在创新信息扩散的情况下,一个网络中许多网络子桥的存在会降低社会平均距离,从而提高了扩散的速度。

产品上市时常常采用的快速渗透策略就是试图加快创新扩散的过程,但事实证明,快速渗透策略是有风险的。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培养自成一个小集团网络来减少这种风险。Palm公司曾成功地推出过PDA产品,其成功主要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小集团的社交网络营销。现在,很多商家已利用某种小集团网络展开营销活动,比如安利的网络营销。

虽然一个小集团网络有利于建立一个早期的客户群,但它往往会抑制创新的快速扩散。为此,营销人员可以采用混合营销策略。也就是说,可以选择一个小集团网络与几个小世界网络,以达到既快速又全面扩散的效果。病毒式营销模式的成功正是同时利用了小集团关系和随机子桥的拓扑性质,其目的不仅在于利用熟人关系达成口碑效应,而且还通过桥梁迅速地传播信息。社交网络服务软件如My Space 、Facebook、微信等软件已变得非常流行, 也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此外,研究发现,如果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社会网络影响不足,那么创新很可能无法扩散。因此,可以借鉴约翰·迈克菲创建的一种新的创新发布策略,在产品上市前期个人客户免费提供杀毒软件产品,其他软件公司其后跟随这一策略。 因为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开发成本( 固定成本) ,一旦软件产品开发成功,其成本以某种方式收回就可以了,营销过程中可以采用更为自由的营销策略, 以避免扩散失败。

摘要:通过建模与仿真的方法,选择小世界网络模型代表实际社会网络,用微观扩散模型模拟实际的创新扩散过程,考察复杂社会网络结构与创新抗拒(扩散失败)之间的关系。仿真研究发现,在连接更加随机的社会网络中反而更容易出现创新抗拒,而且社会网络中的初始使用者人数较少时,创新也不易扩散成功。并就如何减少市场的创新抗拒给出营销建议。

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 篇9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不仅可以为人们供获取比传统、大众传播更鲜活的信息, 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交流与沟通。因为网上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 从而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拥有独特性质和运行方式。

1. 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和本质。

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2) 网络信息传播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关系, 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 (3) 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 (4) 网络信息传播有目的性, 期望产生影响, 引起反映。网络信息传播要求信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要有可交流、能沟通的意义空间。

2. 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可传导性, 使得传播与反馈存在着依附的复杂关系, 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由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 通过自组织过程控制实现复杂系统的平衡状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收者角色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收的融合。 (2) 由原来传播者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 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 (3) 在网络空间, 接收者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 还能主动地发布信息, 与传播者完全出于平等的地位。

二、知识创新需要网络信息传播

1. 什么样的知识更具有创新价值

(1) 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使主体最经济地分配注意力, 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 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有利于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产生。

(2) 断层的和不确定性知识。知识是有逻辑的, 但逻辑并不是越细越好, 适当的知识断层, 有利于产生学习矛盾。正处在猜想、假设中的知识, 不仅能激发创造的兴趣, 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使思维不受既成答案的干扰, 可以进行自主的假设、推论和创造。

(3) 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 不仅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而且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为底蕴, 使得创新的范围更广、更深。

(4) 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 将专门的知识纳入到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 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 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跳跃性越强, 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2. 网络信息传播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 信息是知识创新重要原料, 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得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知识创新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给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带来重要的影响。

(1) 知识创新的综合性。知识创新中交叉学科将继续发展, 学科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 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走向新的高层次的综合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更加普遍和流行。知识创新的综合性, 必然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跨学科性。

(2) 知识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的学科差异性和很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是多样性的:既有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或由国家利益导致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的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 既有“大”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也有“小”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3) 知识创新速度的变化。科学进步速度日益加快,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缩短, 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 要求来自科学前沿的最新的信息的传递必须十分及时、迅速。

(4) 知识创新的国际化和网络化。知识创新将更多地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 使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转变为对全球信息资源的需求。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的变化和新特点, 使得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信息资源, 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新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新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传统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 且能即时交流;网络信息传播资源组织方式灵活。是由于这些优点使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 成为知识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信息源。

摘要:在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上, 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具有创新价值知识的类型, 提出网络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重要的信息源。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金镇毕强:作为一门学科的网络信息传播[J].情报资料工作, 2006 (3) :5~7

[2]陈刚马扬: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3) :141~144

[3]陈喜乐廖志丹: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J].自然辩证研究, 2001 (1) :24~27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10

1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简介

1.1 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这一概念, 诞生于企业竞争环境与社会网络化进程的结合中。笔者通过分析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报告, 并结合自身企业网络管理实践, 将网络管理的概念总结为:网络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和其他资源基础上, 通过对网络价值与机会进行判断, 构建网络结构, 对各个层次网络关系进行开发与维护, 以此获取珍稀资源并能引导网络变更的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可以详细分成三重含义: (1) 网络能力的形成建立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基础上; (2) 层次性是网络能力的基本特征; (3) 网络能力是一种不断严禁发展的动态能力。

网络能力的基本层次是对企业二次元关系进行管理。比如, 管理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 或对企业网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评价企业多个网络关系组合等。

网络能力的动态性要与网络演进特性相结合适应, 网络结构的变化对网络演进有重要影响, 因此, 为了将网络能力充分运用于企业生产, 企业必须不断更新网络结构。在革新网络结构的过程中, 企业要不断积累网络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网络能力水平。

1.2 技术能力

从知识活动观点, 笔者将技术的概念总括为: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固有的技术知识基础上, 通过整理、运用、革新生产技术知识为企业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一概念可以细分为三重特征: (1) 技术能力依托于企业固有的各类技术知识; (2) 技术能力的变化有赖于企业知识活动的开展; (3) 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技术能力的支援。

2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联系

2.1 两者在知识属性方面具有较大重合性

从知识属性层面来看, 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重合性, 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 因此, 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在基础知识层面,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企业在执行网络管理任务时所需的相关知识大多都包含于技术能力的内容范围中。从知识载体层面看,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也存在重合区域。网络能力所需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管理的人力资源中, 而技术能力知识来自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设备, 二者的重合点就是即具有技术开发知识又具有网络管理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 肩负沟通企业技术与外界技术的责任, 不仅要负责生产企业的内部知识, 还要负责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发。

2.2 两者在活动特性方面具有可相互促进作用

从能力活动特性层面看, 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于相互促进又体现于相互制约。企业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 必然会与其他组织产生相互作用, 这种基于网络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沟通交流上, 对促进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企业积累技术能力必须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着手, 在内部要积极开展研发活动, 从研究中获取知识, 在外部则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 引进其他企业或组织的新技术知识。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的连接范围, 关系到企业网络的交换频率, 因此, 企业网络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力积累外部知识的效率, 对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外, 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的相互作用中, 网络能力的知识积累与整合包含于技术能力知识活动中, 网络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网络关系时要借助技术能力的相关知识。因此, 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与网络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必不可分的练习。如果企业内部知识活动效率低下, 那么当企业获得接近稀缺资源的机会时, 就无法很好的把握住机会, 无法获得稀缺资源会对网络管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相互提高。为了有效提高网络能力, 必须加强网络建设, 通过网络建设获取网络管理所需的知识, 同时, 也可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累积网络管理知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 企业要积极开展内部创新研究活动, 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活动提供的各种渠道从外部吸纳新的技术知识。

只有加强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合作关系, 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3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要想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必须通过网络作为中介来吸纳稀缺资源、转移次要业务, 网络能力的重要性便充分体现于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都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两种能力的增长机制与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同, 造成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情况。从经济学层面看, 只有当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相同影响效果时, 才能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两种能力的协同合作作用。只有将两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作用发挥到最大效果时,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网络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合作的关系, 这两种能力共生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 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交流, 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企业竞争形式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 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和技术研发工作, 从中积累经验、总结知识, 为提高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的生产、管理环节中, 因此企业的网络能力与生产技术能力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 笔者深入探析企业的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如何通过提高网络能力促进生产技术能力的创新与发展, 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网络能力,技术能力,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松挺, 蔡宁.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的测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5) :12-15.

[2]赵岑, 张帏, 姜彦福.基于与大企业联盟的技术创业企业成长机制[J].科研管理, 2012 (2) :35-37.

浅谈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关系 篇11

翻开历史看看,在学习的长河中,哪一位成功者不是经过从模仿到创新的修炼?屈原模仿学习《诗经》中的国风,创造了千古绝唱的楚辞,后世评论说“楚之骚文,矩式周人”;韩愈、柳宗元模仿学习先秦古文,发起古文运动,创作了一系列流传千古的名篇;曹雪芹模仿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创作了《红楼梦》中诗词精品《秋窗风雨夕》;著名作家贾平凹模仿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腊月正月》;牛顿模仿学习亚里士多德力学理论,推陈出新,创立了著名的牛顿力学;达尔文模仿学习物种神创论,提出举世闻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魏书生、于漪、钱梦龙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新的语文改革路子,可鉴日月。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直至成功,是一条不容置辩的客观规律,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崭新的。

语文学习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学习。从科学家、政治家到普通的人,都要学习语文,而且要终身地学习。因而语文学习更广泛地更普遍地反映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模仿与创新的统一性显得尤为突出。以中学生为例,初一高一学生刚入学,初高中的知识,初高中的课程,对他们来说还是零。虽然语文课他们已经有了多年的模仿学习,但初高中语文的教材在内容、难度、学法等方面还是新的课题,不从模仿入手就无法投入学习。他们需要增加词汇量,需要培养语感,需要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需要感悟课文谋篇布局的奇妙,需要学习作家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记录生活、评价生活、描绘生活的方法。还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即如何去积累词汇,如何去阅读课文,如何去欣赏评点语段,如何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进行有选择、敢质疑、会合作、懂交流、能反馈调控和重新组合等创造性的学习。

进行语文创新学习,初二高二是一个转折契机。初二高二学生经过初一高一阶段较为充分的模仿学习,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知识功底和学习经验,具备了较为宽阔的知识背景,才有能力把思维指向新角度新领域。同时,他们独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也较强烈。可以这样说,初二高二是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的最佳汇合点。在它之前应侧重于模仿学习,在它之后应侧重于创新学习。即是说,初一高一是模仿学习中有创新,初三高三是创新学习中有模仿,而初二高二则是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完美的融合,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的特征。如果教学中能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将模仿学习变为创新学习的“脚手架”,那么学生就能一步步登上创新学习的台阶,形式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进一步模仿、进一步创新的全程递进的良好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有些教师忽视了模仿作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的地位,简单地把模仿学习视为被动学习而加以排斥。这是混淆必要的模仿学习与专门模仿学习的错误做法。我们认为批评专门的模仿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把必要的模仿打入冷宫,因为那样做有损于创新。为了把创新教育推向健康、稳步的道路,我们很有必要为模仿学习正名,也就是讨论一下怎样看待和如何运用模仿学习的问题。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模仿学习可以实现这样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在模仿活动过程中养成感悟、理解、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并进而理解体会中华民族以及世界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借以养成学生自身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操守和发散性的思维。模仿学习有科学的方式方法:一要因势利导,即因需要而模仿,因美而模仿,因兴趣而模仿。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创造需要的氛围,让学生觉得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而迫切要求模仿学习;教者也应该把教材的美,诸如语言美、节奏美、形象美、逻辑美、意境美等等揭示出来让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自觉去模仿学习;教者更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让学生凭兴趣爱好去模仿学习。二要以感悟为活动形式,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并不需要太多的另外的解释。中学生学习语文,当然也应该以感悟为主。感悟而获得知识就像见到水面波纹就知道微风吹过一样,自然而且牢固。三是模仿的一切都是为了创新,都是为了适应创新的需要。因此,模仿学习要时刻服从创新的大局,这是模仿学习的大方向,大主题。只要牢牢把握这个大方向、大主题,模仿学习就不会陷入专门模仿的泥潭。这里涉及到模仿学习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专门的模仿。专门模仿就是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捧教师用书、权威参考书为神圣,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这样的模仿不是真正的模仿。真正的模仿是不把学识当做敲门砖的。以上是我们为模仿学习所作的正名,也是揭示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关系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从模仿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关系看,没有模仿就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模仿也就毫无意义。模仿的最终目的就是创新。人的成长离不开模仿,人的许多能力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始终注意必要的模仿学习。这样,创新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所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网络教学与创新的关系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集群的发展, 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同时, 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必将产生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 增大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将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进步,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教师实践平台, 研究二者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网络中企业、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协会的基本定位

(一) “四位一体”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

企业、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协会创新网络的创新参与者包括企业、政府和大学及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通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 通过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等合作方式, 达到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体作用和定位各有不同。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大学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这种目标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与相互补充, 使得政府、企业和大学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 创新网络结构中各主体的基本定位

1、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政府通过鼓励和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的方式来促进区域网络的技术创新。这些合作形式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等。政府在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上, 政府是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制度环境和市场规则, 犹为重要的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建立由政府组织各方共同参与的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 提高竞争能力。

2、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智力、知识、信息资源, 基础研究是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优势所在, 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支持和先导作用。他们通过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 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并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政府合作, 充分发挥其创新源作用, 从而促进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 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创新网络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理论, 再到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都把企业的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杠杆。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中, 更是把企业的创新作用放在核心地位。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 技术创新就没有具体实施者和最终的实现者, 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完成者, 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所有主体的功能发挥、互动关系的确立及最终目标的实现, 都要通过企业这一核心主体。

4、行业协会是一种推进各种创新活动中间性治理机制。

行业协会推进集群创新的基础功能可以分为事前的信息平台、技术学习与交流网络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扶助;事中的质量整治、技术培训、标准认证;以及事后的技术检测三个方面。行业协会不仅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学习与交流网络平台建构、质量整治、技术培训、标准认证和技术检测基础服务助推集群创新, 还借助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的设定、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高层次的人才培育与保护等深层手段, 积极助推集群创新与集群升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现状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导致互动模式应用范围过小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来对专业进行统筹规划, 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培养对口人才, 这才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 并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10个年头, 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专业的建设工作, 但由于创建时间不长, 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在实际的专业设置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下面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说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看, 涉及第一产业专业没有, 第二产业专业6个, 第三产业专业13个, 分别占全部专业的31.5%和68.5%。从中可以看出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传统产业开设的不全面, 例如温州区域经济中主导产业服装、制鞋等均没有开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要的专业还没有合理配置, 比如新兴的动漫、创意等产业也没有开设, 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导致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合作的模式结构比较单一。

(二) 高等职业教育科技成果少和科技成果转化低, 互动模式难以产生高效益

近年来, 高校科研成长数量增长迅速, 促进了区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受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 高校教师科研仍局限于出论文、出成果, 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研的选题往往忽视市场的导向作用, 片面追求学术价值和意义, 脱离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以教学为主的类型, 科研转化率相比来说就更低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导致了互动合作模式效益不高, 制约了高校发展和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

三、创新网络中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 面向地方产业集群, 合理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服务地方, 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进行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第一, 应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建设。学校新设置的专业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外, 还必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开展重点专业建设时, 一方面, 应以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另一方面, 还应根据地方的行业结构, 对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形成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就是贴近温州市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而设立的。通过为温州的支柱产业及相关行业培养人才, 推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对东方学院的专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双方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第二, 应根据学生就业的需要和学生的选择, 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 鼓励学科交叉。因为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需求和质量的评判。

(二) 开拓创新,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

一是地方政府要搭建产学研政策、管理、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 要从机制、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创新, 并且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重点打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技术平台, 形成全社会开放、各方面共享共用的公共实验室、通用技术中心、监测中心等, 培育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基地。二是温州市高等职业院校要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把自己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与地方单位联合承担科研任务、共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并从温州市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 共同承担关键技术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 促进有优势的研究成果在温州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 更新教育理念, 加大教育投资,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现今的情况属于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已对提高教育水平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投资重点应转向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上。鉴于此, 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增加教育投资的各项措施。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 (T.W.Schuhz) 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 得出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也就是说, 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们以温州为例, 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温州人力资本对温州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温州的人力资本与温州的经济增长无明显关系, 温州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因此, 增加教育投入的比例,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5) :

[2]、林用.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6)

上一篇:数学概念教学下一篇:倒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