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

2024-11-05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精选12篇)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 篇1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已成为高校整体教学科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则会造成整个高校实验信息资源的发展失衡。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应基于共享与保护的“双轮驱动”模式下进行建设与管理,既注重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又注重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轮驱动”,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高校实验信息资源是高校整体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逐步成熟,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认同与研究,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通讯技术基础上的高校实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对于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则相对滞后很多。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方面,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后果则会造成整个高校实验信息资源的发展失衡或一方的快速发展反而迟滞了另一方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本文认为,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应基于共享与保护的“双轮驱动”模式下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既注重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又注重实验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尊重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整个资源的共享。

1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高校教学、科研互惠共赢,避免教学资源浪费的重要保障

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是指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与传输的数字化资源。其中包括各种教学课件、教师教案、教学资源库、实验数据、科研成果、网络音频视频作品,各种教学软件、教学案例、教学参考资源,以及数字图书馆中供读者检索、阅读的各种数字资源。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不同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的实验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相互传播与共同使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使各高校之间方便快捷地访问每个高校的实验信息资源及相关实验信息,并把它们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及学生学习中去。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高校实验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率,减少或避免实验信息在采集、加工制作、存储与管理过程中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实验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理念,实现高校间实验资源集约化、高效率、互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验中,师生可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验、研究、学习中去,并在教学科研中实现资源的应用和共享,达到信息社会化所要求的目的。在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在达到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保护,使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二者兼备,良性循环,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有效地实施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才能推动高校实验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与保护的相互促进,互惠双赢,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对网络环境下实验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网络化背景下,高校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大势所趋,它既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又优化了实验资源配置,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实验信息资源的运用模式与管理模式,缩小了各高校间的差距,避免了各高校因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现象。

1.1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实验资源利用模式

以数字化、交互式、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实现高校实验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传播与共享提供了实时互动的物质基础和承载、传播的共享平台,同时也使高校实验信息资源由传统的封闭式传播和使用转向了开放式、交互式、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共享与应用。互联网作为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存储、传输平台为实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共享提供了物质基础。高校老师、科研工作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把各种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习资源和管理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文体、音频、视频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中供各高校及本校各部门的老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浏览、学习、下载,并且通过网络自身的交互性工具实现与信息资源的管理之间的互动式交流,解决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把优质资源传播到其他渠道供别人分享,从而达到实验信息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2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空间,拓展了实验教学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传授并答疑解惑,即“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资源利用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实验教学资源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发挥效益和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实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封闭式、面对面的传授限制,呈现为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实验资源共享模式。同时,网络中的实验教学资源使用的便捷性和复制的无限性,也拓展了这些信息资源使用的范围。任何人在法律充许的情况下都可以浏览、下载、复制、传播这些资源而不会使这些信息资源受到丝毫的损耗。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无论使用者人数多寡,也无论是何时何地都可以享用这些实验资源。并且在对这些资源进行使用时资源本身不会产生任何有形的损耗,其信息量也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教学的功能效用不会因为其被使用而降低,相反使用得越多这些教学资源的价值就会越高,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越大。

1.3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信息优化了高校间实验资源配置,避免了教学与科研资源因重复构建而带来的浪费现象

在传统的实验信息资源的运用模式下,各高校甚至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都可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实验教学资源大多仅局限于本校或本部门之间的应用,无法做到实验资源的全方位共享。由此带来的实验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很难避免,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实验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架起了各高校间信息互通的桥梁,相互之间联系容易且便捷,为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平台和物质载体。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实验信息的共享平台可以为任何高校利用与分享,避免了其他高校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一些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在网上构建的优质实验信息资源库也为那些相对落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资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距,促进了优质实验信息资源的普及与共享。

2 尊重和保护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是实现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各高校对建立网上实验信息资源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日益深化,网上实验信息资源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形态。与此同时,要求对网上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实行保护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并且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依法保护网上实验信息资源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也是实现网上实验信息资源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合理开发、有效管理,保护开发者权益,尊重开发者智力劳动成果,防止网上实验教学资源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及侵权行为的根本措施。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保护与其他网络数字资源的保护同样不容乐观,存在着重使用轻保护,借用资源非法谋利,实验信息资源滥用等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过侵权复制谋取经济利益

这是发生在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服务中最多的一种侵权行为。有些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使用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网络上各类课件、教学文案、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教学软件、音频、视频资料采用下载、复印、刻录、印刷等技术,把它们汇编成册或翻刻成软件,出售给需要的用户,其目的已不是教学、科研与学习的需要,而是带有纯粹的商业化营利目的。

2.2 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非法修改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是制作者和传播者按照一定的程序上载的,具有完整可靠的特性,是用户自由获取信息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保证。一些用户凭借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检索、浏览、使用信息资源时,可能会对原有的实验信息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随机修改、删除网络数据或程序。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网络实验信息中的数据、程序或其他信息资源的应用程序,给其他使用者带来不便。同时,这种随意的修改或删除是对产权人的侵犯和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完整性、系统性的破坏。

2.3 未经许可擅自转载侵权

一些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将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在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予以转载,在转载时既没有标明作者姓名,转载发表后也没有向相关的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此种侵权行为侵害了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所有者的著作权,挫伤了著作权人继续创作、开发实验信息产品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个网络实验资源的进一步充实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在实行共享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给予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唯其如此,才能激励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开发者、制作者与传播者的热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信息产品,实现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良性发展。

3 “双轮驱动”下的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是驱动实验信息资源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两上轮子,缺一不可。前者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后者则是一种资源所有者的一种个人私权,是网络作品采集、制作、发布、维护者的私人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的层面来说,一个人享有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是因为他有权获得自身劳动的报酬,别人也应当尊重这种智力劳动成果。因而,既要合法使用网上的实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又要在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唯其二轮驱动才会不断激发实验信息资源的制作者的创作热情,使网上资源不断丰富、不断更新,大量的优质实验资源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互联网上,供人们共享。

怎样才能处理好既能充分利用、共享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又能恰到好处地保护这些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这涉及到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所有者所具有的知识产权的私有权与信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共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大力提倡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推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共享正在成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促进社会科技文化进步,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的巨大推动力量。作为服务于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是在传统的实验资源的基础上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表现形态,凝结着前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是建立在前人智力劳动基础上的数字化智力成果。因此,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建立在信息开放基础上,总结前人知识、经验并加以创造的智力成果,在根源上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的本质属性,其一经上网就可能被所有接触网络的个人或集体使用。

从信息全球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共享正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共识,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价值,体现着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在涉及到私人利益的著作权保护时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扩张使两者的利益出现失衡。著作权作为一种私权,是个人基于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具有专有性、排他性,代表着权利人的私人利益。在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上,我们既要保护著作权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又要维护建立在信息开放基础上代表广大公众利益的数字化实验资源的公共权,即通过“双轮驱动”,谋求二者平衡,使二者矛盾得到合理化解。

3.1 在现有著作权法范围内,协调解决好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公共性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面对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共享与资源创造者、建设者个人利益需要保护的矛盾问题,如何做到既要维护资源所有者的个人知识产权,又能实现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之间的平衡,是当前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国外著作权立法的初衷来看,其目的都基本体现为维护公众利益,使社会公众能从创作者的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产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著作权立法的宗旨也是通过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激励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进而繁荣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其公益性也是显著的。著作权虽是一种私权,但这种私权是带有强烈公益性特质的私权。

我国的著作权法一直追求“知识共享”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力求保护公众的利益。2001年10月27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协调著作权人利益与公众知识共享方面明确其立法初衷是“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第2章第4节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2005年4月,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网络著作权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用行政手段切实保护著作权人的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对规范互联网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6条规定通过信息网络“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以上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都明确规定在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公众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正常需求。在著作权保护过程中,其平衡的精神所追求的实质上是各种冲突因素处于相互协调之中的和谐状态,既包括著作权人权利义务的平衡,也包括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也相应适用这些法律规定。

3.2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产权保护

对网络空间中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及有关法规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网络资源的公共与共享性特征,并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问题的层出不穷,现有法律法规、管理条例中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规定中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因此,立法机关应当及时根据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细化现有法律体系以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现行法律规定对于网络教学系统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属性未作明确规定,且对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的范围界定亦缺乏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应当在完善现有著作权法及相关信息网络传播条例中明确规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利属性及权利归属的具体情形,以及对于教师以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的具体范畴,如:对教师上传的独创性资源,像讲稿、教案、视频等内容做明确的知识权利归属界定。对非独创性资源做界限做认定,复制及合理使用的数量做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保证网络系统中教学实验信息资源的规范运用,从而维护不同主体的利益。

从网络实验信息系统开发及现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来看,我国现存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未对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实验信息资源做专门的保护界定,即未对网络实验信息系统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应当在现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下细化著作权人的权利与资源使用的义务,避免侵权的发生。因而在今后的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中,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其逐步适应网络时代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

3.3 通过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各个学校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我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这一宏伟蓝图强调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共享,让全国人民都能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性成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科研机构又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它们的建立、发展与强大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智力劳动的特征,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这些资源既要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现实需要,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回报以维持实验信息资源的更新、充实与完善。唯其如此,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整体目标。因此,在调节高校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的关系时可适当采用经济杠杆调节各高校间,高校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资源开发、创造、维护、管理的个人和集体在为公众提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比如,网络实验信息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通过签订合同在提供实验资源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为其后续研发、维护奠定经济基础。

3.4 建立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的保护机制

针对网络实验信息资源现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设立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和保护的同时亦应充分体现这一共享、保护原则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服务性”。制定相应的共享保护机制,坚持做到“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标准,以促进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和保护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从而使网络实验信息资源能更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建立监督、保护平台以及在线申报有偿服务专栏,开辟诚信记录,解决共享与保护中的冲突与纠纷,实现互惠共赢的和谐局面。

(1)推进监管体制创新,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平台。构建适应高校实验信息资源共享与保护的科学的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以有效监管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环节、以平台建设为基本模式,适应高校教学、科研根本要求的大监管平台,以适应我国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实验信息资源需求。

(2)推进监管手段创新,建立诚信记录监管平台。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传统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实验信息资源共享与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协调资源共享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与之相关的复杂问题。必须通监管手段的创新,实现实验信息资源保护的全面与有效到位。建立诚信记录监管平台,完善以诚信为主的信用监管体系,通过注册、检查等方法掌握信息资源使用者的诚信情况。建立和完善用户信用记录制度,进行事前预警式监管,对于失信行为及被查处情况由监管平台进行全面客观记录,对失信的集体或个人进行惩戒。

(3)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建立纠纷自行和解平台。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推动实验信息资源共享与保护争议的自行和解制度,不断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化解实验信息资源共享与保护中出现的纠纷与矛盾。一方面为产生纠纷的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另一方面还可以主持和引导纠纷当事人的和平协商,促进和解。

(4)创建“网络实验信息资源共享网上超市” 服务平台。建立在线申报有偿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依托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中实现实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网上实验信息资源的大型“超市”,为了规范进入这一“超市”的人的行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在线实验信息资源的使用申报平台,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补充、完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为他保护网络“超市”的知识产权,这个平台可以是有偿的,付费的方式可以灵活选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这个“超市”中各取所需,为自己的教学、科研服务。对所有用户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让实验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发挥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丽莉.浅议高校网络教学系统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情报,2009(10):192

[2]孙进康,陈章其.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8(1):62-63

[3]林亮亮.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86

[4]李更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7):39

[5]刘其淑,赵琦,位广红.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07):52-53

[6]刘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J].信息网络安全,2009(2):5

[7]魏孔鹏,余巍巍.数字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8]杜怡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现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44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 篇2

1、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本业务网络信息编辑核算等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其他机构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信息检查等网络信息编辑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内容却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造成有失全面的严重影响。

2、现阶段校外网络信息编辑实习收效不佳。

在网络信息编辑学习中,学校大多采用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学环节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3、学生对网络信息编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网络信息编辑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影响其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提高,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再次,学校的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

二、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

1、网络信息编辑理论与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网络稿件和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合、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其重难点,做好信息资源文案策划和编写等工作,以提高网络信息编辑处理的效率。

2、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素质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网络信息编辑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关于网络信息编辑理论和实验课程设计的研究性地进行基础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编辑处理知识,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网络信息编辑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应根据网络信息编辑的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与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合办学等新路,开拓创新,解决职业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以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为网络信息编辑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1、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需要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前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梳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只有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不能仅仅从网上下载公共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机械、公式推导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定理推导解释用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2、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要有互动性。

虽然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让教师在课堂不用向以往那么辛苦。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略和学生的交流,要注意学生课上的动态,而不是点击PPT放映就可以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过程。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网络信息编辑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要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小结

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 篇3

网络隐私权指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网络个人信息是其主要内容之一。[1]网络时代,个人隐私被侵犯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隐忧与困扰。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个人电脑被黑客入侵,网上购物清单被人留底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既恰当地保护隐私权,又不妨碍网络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方周大战”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冲击

“方周大战”是方舟子和360之间的“口水战”。2012年10月9日,方舟子建议用户卸载“360安全浏览器”,称该浏览器窃取用户数据、侵犯个人隐私。360安全浏览器通过远程控制用户电脑,搜集用户各种隐私数据。“方周大战”被互联网行业视为国内互联网首个针对个人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案例,这不仅是因为普通网民对网络个人信息不甚了解,还由于我国对网络个人信息侵权并无专项司法解释,这可能造成司法审判上的困难。“方周大战”的主要争论点在于“360是否侵犯网友的网络个人信息”。对于360侵犯用户网络个人信息的行为,在2010年底,一些谷歌用户就发现,通过谷歌可以搜索到大量用户使用互联网的隐私记录,而这些数据来源都指向360。对于360浏览器被指侵犯隐私的案例,是否属于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范畴,具体侵权事实的认定需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认定,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三、我国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困境

今年3月1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方周大战”中,用户的网络隐私看起来无异于在互联网世界中“裸奔”,但除了技术带来的监管难题外,立法的滞后性也使得网络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无法可依,这使得保护网络个人信息成为数据时代的难题。根据互联网信息中的最新统计,有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在这些网民中,平均每人遇到2.4次信息安全事件。[2]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360浏览器侵犯了用户网络个人信息,那么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的网络隐私就是在网络上“裸奔”。试想,没有专业技术背景,又没有完善法律知识的普通网民,该如何判断是否被侵权,又该如何取证,如何有时间、精力打官司,如何索赔,这些都是大难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个人信息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个人信息侵权主体的确定

在网络中,用户的身份绝大部分是自己虚拟出来的,同时这种形式也使得在侵害行为发生时难以找到真实的侵害主体,而且互联网中的侵害证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删除,这使得在取证时根本找不到明显的侵害现场,更难知道有多少人参与,以及侵权的时间等情况。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侵权者都具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他们在发明侵犯网络隐私技术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隐匿技术。“方周大战”中虽然方舟子矛头直指360浏览器,但是在网络隐私侵权过程中,网络服务商、网络提供商和网络用户都有侵权的可能性,如何具体确定侵权人,明确侵权责任承担还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个人信息侵权举证责任分配

在网络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事实认定如果根据传统民法侵权案件的一般规则原则的过错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来分配举证责任的话,则由主张自己权利被侵害的主体承担举证责任。[3]但是网络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的被侵权方大多是没有网络专业技术的普通网民,对于自己的网络隐私侵权证据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取得,而相反网路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提供商具有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在提供技术证据方面能较网民而言容易得多。并且由于网络个人信息侵权没有专项的司法解释,隐私权的精神赔偿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最终审判结果对赔偿金额以及赔偿方式的判决会有较大的不同。

(三)网络个人信息格式合同普遍存在

本人于2013年4月13日在hao123网址之家对其所列网站中选择了20个比较知名的网站做了一项调查,如表1。有的网站在首页已经制定了隐私权声明,而对于网络用户来说,访问这些网站要么只能接受,要么就只能拒绝,从而放弃访问,而网络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在赚取流量的同时又将用户的网络隐私截取,这样明显是不公平的。网络个人信息声明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合同性质,其内容就应该由双方协商达成,而不是网站单方面制定。

Table1 the Situation List of 20 Sites’ Online Privacy Statements

四、我国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建议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

要求以真实姓名从事各种活动的“实名制”,似乎正在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终极良方。如存款实名制、手机卡实名制、买火车票实名制等。[4]网络实名制并非我国独有,印度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实行了火车票实名制,2007年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要求网络用户以真实姓名发帖。网络兴起后,由于网络匿名的特点,使网络言论空前繁荣。在现实生活中不习惯发表意见的“沉默的大多数”,都会在网上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也使得一些网络侵权者可以利用此漏洞,收集大量网络个人隐私,从而牟取暴利。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草案,草案规定实行网络身份管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网络身份管理,从而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利用实行后台的身份管理办法,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可以使用其他名称。对于网络个人信息保护而言,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通过后台程序确定网络个人信息侵权主体的身份,从而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也有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二)确立过错归责原则为一般情形

对于传统隐私权侵权中的归责原则,学界一般认为适用过错归责原则。然而对于网络个人信息侵权而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变化性,使得在具体案件中的证据取得变得尤为困难,尤其是作为网络个人信息主体,普通网民不具有专业的互联网知识,所以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网络个人信息侵权的归责原则。首先,对于一般网民侵权来讲,归责原则可以适用一般过错规则原则;其次对于网络服务商而言,其在提供网络服务方面具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公司财力支持,如果其实施侵犯网络个人信息的行为在一般公众看来是零容忍的,那么对于这种网络服务商侵权而言,我倾向于适用无过错原则。

(三)制定网络个人信息协商性声明

通过表1中有隐私权声明的网站中的声明条款可以看出,现阶段网站的隐私声明只是单方面的,而且没有统一形式,甚至有些网站还没有保护隐私的声明。声明具有合同的性质,根据订立合同时的平等自愿原则,就要求网络提供商与网民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订立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声明,而不是由网络提供商单方面的提供。这就要求我国须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以加强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制定统一形式的隐私保护声明,使网络用户在涉及网络隐私方面可以与网站进行协商,协商内容可以具体到哪些上网数据是可以公开并且允许网站搜集的,哪些是不允许的等。

五、结论

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完善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只是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措施,它可以提供网络个人信息的权利来源、网络个人信息侵权主体的认定依据及侵权责任的规则原则等法律依据。但是,它不可能覆盖所有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所以只有要求我们加强行业自律,提供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使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取得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华明.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2002,(专刊):165.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212/t20121227_38418.htm.[2012/12/27][2013/4/14].

[3] 卢爱国.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6.

网络信息资源供需 篇4

关键词: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供需

1 网络信息资源的界定

目前,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信息管理领域、图书情报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计算机领域侧重信息系统与技术的整合,也即“数据集成”,主要研究数据逻辑集成和物理集成的方法与技术。信息管理领域侧重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与应用的整合。图书情报领域则比较侧重数字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例如,H.Peter指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即“深网”挖掘(Deep Web)、较为合理的标注网络文献、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一些经过有序组织的数字信息资源入口,使得用户获取信息无需来回切换环境。社会管理领域偏重从合理配置资源入手,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配置网络信息资源,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在空间上配置合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一些跨领域的学者,利用数学的、社会学的手段从对信息资源评价的侧面出发,研究了大量的信息评价模型,为信息资源的量化评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无论是计算机领域、图书情报领域还是信息管理领域,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学科和领域知识,而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多领域的成果来展开研究。这不仅为我们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也为更有效地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多种途径。

2 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方式

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是指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建立的最具权威性、公信力的网络站点。具备品牌形象的推广、信息政策的公开、新闻发布、产品信息、联系方式等功能。官方网站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往往具有唯一性。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代表的是该组织的意志,为公众提供最为准确的信息资源。如:政府部门招录工作人员,在其网站上发布招录通知、报名方式、招考流程等,都应字字斟酌,不能出现理解上的歧义,要体现唯一性和权威性。官方网站除了具备信息发布功能之外,有时候还会提供办公自动化(OA)平台的入口,提供给内部人员使用。个人的官方站点一般都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建设和维护,由本人或其代理人负责发布信息,作为表述观点或自我宣传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官方网站,获取机构或个人的最新、最权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网络服务。

2)互联网门户。互联网门户全称为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是指将不同来源的信息以一种整齐划一的形式整理、储存并呈现的网站,是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通常,用户可以根据信息地图、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关键字词检索以及其他方式,来筛选并获取在网站内发布的所有内容。门户网站通常从不同的渠道来源获取有关信息,将这些信息复制并进行二次加工后到自己的网站上,成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直接提供链接。构建一个门户网站需要用到的底层技术与构建其他类型的网站没有差别,但是门户网站有几个突出的要点。为了能够适应这些要点,也需要选用相对比较特殊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就如定义所说,一个门户网站需要从不同的其他消息来源跟踪并抓取信息,并将信息复制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生成单独的页面。这些页面的版式不可以跟来源网站相似,而应该有自己统一的风格。这要求整个抓取过程,需要只抓取这个网页当中真正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冗余信息。此外,门户网站的排版非常重要。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链接所在位置不同不仅会影响到信息的浏览量,以及所附带的广告价值,也会让读者对一个门户网站选取信息的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推断出这个门户网站的倾向性。这跟报纸、杂志的排版其实是类似的道理。门户网站还应该允许用户以不同的方式检索并使用信息,因此信息架构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首页、专题页、频道页、列表页、搜索等方式来查找信息或信息的集合。通常,互联网门户网站都具备两类检索功能,一个是内部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来搜索其中的内容,另一个是面向互联网的检索功能,这个面向全网的检索会和Google、Yahoo、Bing、Baidu等一些大型搜索引擎合作推出搜索业务。

3)专业数据库。专业数据库是指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所存储的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为同一学科,专门为某一领域提供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通过引进和自行建设的方式逐步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也迅速从传统的数据处理发展到基于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工程数据库、办公信息库和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应用,使得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长。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服务系统包含前端Web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两个部分,Web前端服务器负责生成界面并与用户交互,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处理前台的请求,并且根据请求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增加等操作。数据库服务提供者依靠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对数据的管理,用户通过给定的方式来使用数据服务。对DBMS操作者而言,需要关注界面及资源导航模块、检索功能、资源整合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底层技术等方面。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文献数据库有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www.nlc.gov.cn)、万方(www.wanfang.com.cn)、重庆维普(www.cqvip.com)等,行业数据库更多,如: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cas.rcloud.edu.cn)等。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类型是关系型数据库,发展趋势为数据挖掘、海量存储、数据仓库、智能商务运算、高性能并发管理与控制。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然而随着用户使用的数据库资源种类的逐渐增多,各个数据库资源描述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同样的查询需求,用户需要频繁登录与退出各个数据库,在不同的数据系统中重复查找,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用户检索的时间,降低了其检索效率。

4)开放知识平台。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和自由的特性,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更为便利的简单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官方网站、门户、数据库等传统媒介提供资源的途径,这种需求使得开放知识平台应运而生。开放知识平台旨在创造一个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信息收集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层次上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这种开放性的平台强调自由内容、协同编辑,允许任何访问其网站的用户使用网页浏览器自由阅览和修改绝大部标签页面的内容,在政策上坚决拥护可供查证以及中立观点这两项要求。如:某一个用户创建了一个词条,可能其内容只有一个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他用户就可以编辑这个词条,或者加个单独的标签,专门对“计算机”进行编辑,写了一条“计算机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第三个用户也可继续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编辑,如在“发展”上加一个标签,这样一来,每个标签都指向一个新的链接,用户点击相关标签就可进入新链接,很可能这个时候,第三个用户写的是“发展是硬道理”——这虽然背离了最初的主题,然而因为用户数量的巨大以及人们兴趣千差万别,因此各种词汇都可以被解释,很多观点都可以被表达。现阶段,网络开放知识平台最主要的用途是创建网络百科全书。据统计,英国的开放知识平台站点所收录的条目已经超过英国百科全书了。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开放平台以及相关新技术带来各种工具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也会成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3 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网络用户最为熟知信息检索系统,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14 年12 月份,中国网民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52223万人,使用率80.5%,仅低于即时通讯类应用。一个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4个部分组成。搜索器负责在网络中漫游并抓取信息;索引器负责理解和整理搜索器抓取的信息,并按照某种规则建立索引数据库,以备检索;检索器负责根据用户请求在索引数据库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同时还要按照设定的规则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用户接口负责与用户的对话,即用户输入、结果反馈等。按照工作方式划分,搜索引擎可分为全文搜索、垂直索引和元搜索。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在用户界面输入要查询的关键词,然后搜索引擎在全网中或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大部分的搜索引擎提供商,会建立起自己庞大的缓存服务器,将全网用户搜索过的或者经过预读而抓取的信息资源存放在服务器中,并进行定时的更新,这样一来,即使目标服务器暂时中断服务,用户一样可以通过访问缓存服务器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提高了用户的检索效率,还保证了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得益于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他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入口,对用户的粘性更大。互联网虽然提供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但因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信息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未来搜索引擎将会朝着智能型的方向发展,以期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2)专业检索工具。这里所指的专业检索是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使用对象为文化、教育、科研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世界三大专业检索工具为《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检索》(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检索工具是相对于用户而言的,对信息提供者而言可以称为数据库。信息提供者通过对大量的、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存储,建立各种各样的检索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检索与存储所采用的特征标识匹配,使用户获取及利用信息资源。早期用户为了检索所需文献,不得不登录多个数据库并不停的切换,操作比较繁琐,专业检索工具出现后,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库进行集成,实现跨数据库联合检索(一站式检索),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用户即可以采用默认的模糊查询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精准查询,比如由用户定义文献的主题、关键词、发表年份、文献类型等,当然这些专业检索工具往往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或由用户直接支付或由一些公益性平台支付。高质量的检索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专业检索工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其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避免耗费精力走弯路和重复研究。

3)信息推送。信息推送,就是“web广播”,将合适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人,是一项有效减少信息过载的技术。推送(Push)技术通过自动发送信息,来减少用户用于网络搜索的时间,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而言,信息推送是一种被动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收到的信息即可是自己定制的,也可以是由信息推送者根据用户行为轨迹分析得出的结果而主动发送的,后一种情况有时候会有利于激发用户的兴趣,有利于挖掘潜在的用户,但有时也会变为“垃圾信息”对用户造成困扰,但不管怎么说,信息推送技术仍然是给用户获取网络信息多了一种选择。推送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对用户的信息技术素质要求低,二是及时动态,三是推送信息的单位数据量小。除了处于发展初期的组织,一些比较大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也会提供推送服务。推送技术的应用:RSS、广告信息群发、移动客户端推广等。

4)网站地图。网站地图又称站点地图,是网站中的一个页面,提供了一个网站中的所有链接,便于用户或搜索引擎找到网站内容。网站地图体现了一个网站内容自上而下的整体架构。许多用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浏览一个网站的时候,因为页面链接太多,信息量太大而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访问网站地图,根据网站地图的指引,找到所需要的页面。所以,网站地图帮助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网站规模越大效果越明显。对搜索引擎而言,网站地图可以优化搜索效果。

实验一网络信息的查询与处理 篇5

一. 实验目的:

1.2.

学会在网络上查询信息的方法。学会常用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要求:

1.通过查询与搜索指定信息内容,熟练掌握因特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

2.通过搜索指定的复合信息,熟练掌握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三. 实验内容:

现以在网络上查找提供网上购物的网站和有关网络营销的文章为例,来说明网络信息的查询与处理。

四. 实验步骤:

1.使用并熟悉搜索引擎Google、百度、维普资询等,比较这些搜索引擎的相同与不同处,以及各自优缺点。

2.应用搜索引擎查找关于“信息系统管理风险”的内容,并下载一篇完整的报道或论文附在实验报告中。

3.应用搜索引擎查找关于“无线电子商务”的内容,并下载一篇完整的报道或论文附在实验报告中。

4.进入阿里巴巴网站,查找有关“广告瓷杯”的商品供求信息,并下载相关内容附在实验报告中。

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分析 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建设;网络;功能;意义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内涵。我的理解是:在整体网络环境下,通过我国政府有关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及有效整体规划,但应在档案相关部门成员应平等、自愿和互惠的基础上;并采取大量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能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平台设计上,都拥会有对应总体设计阶段的各个系统,而每个系统也将会实现其相应的功能,例如:信息资源管理功能、数据采集与核对功能、数据存储功能、数据信息查询分析功能、任务管理功能和信息安全管理功能等等;没一个功能都能为档案信息建设提供帮助,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意义。1.有利于加快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如果,每个行业和部門的档案馆网络化建设都有着一定的意义,缺少某一项就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能不能实现。若是我们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在一个较稳定、安全的网络平台上运行。

2.有利于实现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之间优势互补。对于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类型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它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同时,这种的差异性既会产生消极的一面,也会产生积极的一面。一方面,消极就是会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紊乱,对此就要加强控制与预防;另一方面,积极就是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在寻找各管的优点和特色时,应慎重并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强,从而实现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之间优势互补,并相互发展和促进。

3.有利于推动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进程。在实现我国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时,应积极鼓励各个行业和部门的档案馆成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观看,也让更多人利用。

二、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量的不足。根据我对一些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统计数据非常的少,对一些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也比较少,还有在网络上所公布的档案数量远远不及我国档案馆的档案十分之一。我国档案信息网站在网络上公开的档案资料表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总量比较大,而上网的档案信息量还不到万分之一(是以随机抽取的10个网站来计算的),甚至有一些档案信息网站根本就查不到档案内容。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上的档案信息内容不足,还会出现相同档案文件内容,甚至还会存在几乎一字不差档案文件的现象。其一,在档案信息网站之间会存在内容相互重复,无论是全国性档案法规内容,还是地方性档案法规内容,都存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复。其二,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和一些其它行业网站的信息内容完全一样,和法律网站的信息内容重复较为严重。

(三)档案信息检索功能不全面。据我详细调查表明:从检索档案信息网站来看,具有一般审阅功能的网站只占有68%,就是说还有32%的网站信息检索工具不全,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检索工具功能。

问题的所在分为三点:一是,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没有考虑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方面,知识考虑对档案部分自我宣传,栏目设置较多,就会把档案信息网站搞得一团糟;二是,我国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部门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三是,档案现代化人才的不足,有一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有限,对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就会严重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的步伐。

三、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建设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网络环境下,要制定统一的共享制度来营造良好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

(一)建设好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站。国家应建设完善的档案信息网站,方便人们使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要想建立一个完好的档案信息网站,就必须要选择好建站系统,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贡献的要求来说,一定要有比较完善的检索功能(是全文检索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们;其次,在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页面上要简洁,但不失美观;再次,档案信息网站的互动功能也一定要有,沟通是最有利于人们直接接受的功能;最后,档案信息网站的设计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人才培养。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来说,应该拥有一批专业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一些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管理和高效的档案信息资源队伍。可以积极开展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课堂,让他们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走向真正的档案信息工作者。

(三)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目前,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制定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划和标准,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今后,我国会对全国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也应有一定规范。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应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加强管理,从而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安全稳定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网络共享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整个网络平台上的永恒主题。在当前档案信息资源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们应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只有通过合理和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建设,才能使我国各行各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走向标准化的道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建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林兴.王婷婷.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2):83-87.

[2] 邢华洁. 论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J].兰台世界:下半月.2010,(4):15-16.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 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编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高职学校

在网络信息编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 如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网络信息进行编辑, 这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职业学校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 一般主要是围绕基本业务网络信息编辑核算等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 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其他机构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信息检查等网络信息编辑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内容却很少涉及, 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 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造成有失全面的严重影响。

2、现阶段校外网络信息编辑实习收效不佳。

在网络信息编辑学习中, 学校大多采用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的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但是, 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学环节疏于管理, 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3、学生对网络信息编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网络信息编辑学生实习点多面广, 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 影响其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提高, 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再次, 学校的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 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 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 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 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 长期下去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

二、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

1、网络信息编辑理论与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 对于网络稿件和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合、改写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掌握其重难点, 做好信息资源文案策划和编写等工作, 以提高网络信息编辑处理的效率。

2、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素质的培养。

首先, 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 针对网络信息编辑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 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基础知识。其次, 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编辑处理知识, 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网络信息编辑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应根据网络信息编辑的特点, 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 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 以保证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多与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 走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联合办学等新路, 开拓创新, 解决职业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 以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 为网络信息编辑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1、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也需要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前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梳理, 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 只有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 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不能仅仅从网上下载公共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方便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时, 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将一些机械、公式推导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定理推导解释用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 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2、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要有互动性。

虽然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 让教师在课堂不用向以往那么辛苦。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略和学生的交流, 要注意学生课上的动态, 而不是点击PPT放映就可以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双向的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过程。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有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 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 在进行网络信息编辑教学的时候,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 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要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见解, 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在网络信息编辑的教学中, 职业学校应该正视存在问题, 积极面对不足, 加大网络信息编辑资源整合力度, 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 加强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传淑.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J].企业文化 (中旬刊) , 2014, (5) .

[2]罗卓君.以能力递进为目标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建设研究[J].消费电子, 2013, (12) .

网络实验信息资源保护 篇8

一、网络攻防技术分析

(一) 网络平台分析

网络攻防技术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 网络平台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路由器、3层交换机、防护墙、二级交换机等各个部分。其实网络平台主要为实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服务端口, 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 防御系统; (2) 攻击系统。其中防御系统主要是为网络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 避免一些病毒入侵, 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另外, 攻击系统主要是对其病毒进行有效地攻击和解决, 为实验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

(二) 攻防技术

1.防火墙。防火墙在网络攻防技术运用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主要是在外部的网络以及专用和公共网络之间有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大部分,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攻防技术运用的安全、稳定等性能。并且, 防火墙主要存在互联网的安全网关, 进而在内部的网络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避免违法分子的随意入侵。

2.安全检测。在网络攻防技术运行的过程中, 安全检测主要将软件和硬件系统, 有效地相结合。并且通过利用远程系统, 对网络攻防技术的运用形式, 进行全面地监测。但是, 在监测的过程中, 应当对其时间进行设定, 一般情况下, 网络安全监测的时间可以达到7×24小时。同时, 在安全监测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提升安全防护等性能, 更为信息安全实验室提供重要的安全保证。

二、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分析

(一) 信息安全实验室的总体架构

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 总体架构的成形是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中主要包括网络平台、攻击系统、网络安全检测、防火墙防御系统等各个方面, 如图1所示。其中, 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 网络平台主要是将其相关的信息与互联网有效地结合, 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实验子系统。同时, 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 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平台终端将其子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 并且再通过利用相应的安全检测系统, 对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进行全面地监测,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稳定等性能。

图1是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架构。

(二) 攻击系统

攻击系统是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利用漏洞扫描和信息安全实验室的攻击工具等系统组成的。其中, 漏洞扫描系统通过利用Web应用弱点扫描数据库的形式, 对其网络平台和主机进行全面的扫描工作。另外一部分主要是利用网络攻防技术, 对外界网络中的一些的病毒, 进行有效地防御, 从而为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建设, 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这也是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应用系统。

(三) Web防火墙系统

1.对网络中的一些危险数据进行有效的拦截, 从而满足了信息安全实验室中规则会话的原则。

2.对网络中一些访问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网络中的安全模式。

3.对一些编程错误的系统, 启动了屏蔽的功能, 将其安全隐患尽可能的排除。

(四) 信息、数据安全验证功能

1.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满足我国一些法律中的规定, 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

2.信息安全实验室对病毒入侵、业务中断、信息数据破坏等方面, 进行了有效的防御, 避免一些信息和数据破坏等现象, 提升了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稳定、可靠等性能。

3.对于一些网络中的安全漏洞, 应当进行及时地监测和修补, 这样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为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 漏洞库管理功能

漏洞库管理功能, 主要是对信息安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 所产生的漏洞, 进行全面的整理, 并且建立一个相应的漏洞库。在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其种类的不同, 对其漏洞产生的过程以及危害等各个方面, 进行详细地描述。同时, 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的过程中, 通过漏洞库管理的形式, 对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 进行有效的模拟,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了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稳定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网络攻防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并且从总体结构、Web应用防护墙、信息和数据安全验证功能、漏洞数据库管理、攻击系统等方面, 对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有效地提升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安全、稳定、可靠等性能, 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网络攻防技术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实现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对网络攻防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 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其中主要包括有建设的目标、攻防技术等各个方面。同时, 在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是信息安全实验室的组建、第二是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功能,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攻防技术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实现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网络攻防技术,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威, 王刚, 陈乐然, 等.网络攻防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J].华北电力技术, 2014 (12) :55-59.

[2]刘东生.网络攻防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9) :57-58.

[3]高永明, 卢昱, 王宇.网络对抗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构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 (11) :11-13.

[4]蔡灿民, 邹瑞源.网络攻防实验室建设探究[J].科技广场, 2011 (5) :55-57.

[5]么利中, 文伟平.电力信息安全实验室攻防演练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 2014 (6) :78-83.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正在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将使世界各国图书馆连结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共同体, 建设跨国界、跨地域的虚拟图书馆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及运用, 促使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新阶段。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了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将来自分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联结成一个庞大的具有海量信息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库, 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1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形式记录, 以多媒体形式表达, 存贮在计算机网络上的磁介质、光介质及其他各类通信介质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 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种类繁多, 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取、传递、利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社会网络化日益普及不断发展进步, 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及利用信息的模式正发生极大的变化。网络仿佛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 能够给人们提供无所不包的信息和知识, 任何人只要拥有PC机和信息通道连接, 就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漫游信息世界。各种先进的网上搜索引擎, SCOM、YAHOO、搜狐等工具的面世, 使人们只需轻轻点击一下, 就可以坐在家里漫游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能够较好的满足读者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需求, 并且消除了传统图书馆中一些人为的负面影响。它以“快、专、精、准”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上网。

网络资源和虚拟图书馆建设呈社会化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但是, 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建设始终优于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因此,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没有真正完善数字化技术, 馆藏文献的文本内容还无法实现完全数字化。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仍有很大的延续, 新技术只是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而不是立即消灭、取代原有的手段。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将长期生存, 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2 现代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为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使资源共享进入新境地。网络环境下, 文献信息共享模式从传统的“馆际互借”发展到现代“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并重”的转变。使图书馆藏的内涵超越了传统馆藏的印刷文本、缩微资料、视听资料范畴, 其范围已扩展到各种电子出版物、数字化信息资源及其他信息资源。包含了各种信息格式:录像带、磁带、软盘、CD-ROM光盘等, 还有其他信息类型:应用软件、节目文档、多媒体、超文本等。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式、多元化趋势及“馆藏虚拟化”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的内涵, 拓宽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范围,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 图书馆整体结构将趋向于向社会全面开放, 其服务功能将趋向于多元化。除传统利用馆藏文献的借阅、查询服务外, 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如为读者提供联机目录查询、开展网上联机检索、馆际互借、网络信息导航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运用, 为高水平、高层次的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与因特网连结, 读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到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数字化技术是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关键。与促进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还包括存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目前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技术, 并具有交互功能, 密切结合计算机、通讯、网络及信息存贮等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

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仅仅局限于馆际之间印刷型文献的互补互惠、包际互借、协调采购等有限的资源互补分享。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 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约束, 打破了地域和组织机构的局限, 使用户在任何地方, 都能随意访问全球图书馆及情报资料中心的电子信息资源。

3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趋势

信息资源社会化及网络环境的持续不断变化对图书馆情报部门资源共享产生了深刻影响。虚拟图书馆将成为全球互联网上的一个终端或节点。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整体化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从重分工、重拥有转变为重存取、重利用, 并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取、传递和利用, 这种模式将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活动模式。

图书馆信息网络的共建与共享改变了图书馆业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内部的各道工序互相融合, 部门科室之间的职能更加相近、界限变得模糊、服务内容将走向集成化、整体化。许多图书馆业务活动借助于网络进行, 如网上编目、网上查询、网上互借、知识导航等。基本实现了采编一体化、借阅一体化、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一体化。

因此, 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中心必须建立社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彻底转变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以读者为第一”的观念。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 依据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建立特色馆藏, 特色数据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

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传输的枢纽, 其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美国学者贝克 (S.K.Baker) 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 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中的一部分, 必须摆脱自己自足的状态, 必须发展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形式。必须准备将自己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为做好信息服务,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散化及文献所载信息的高度集中化、高度和谐平衡是现代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方法, 这种模式不仅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可协调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而且,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使“馆藏”的局限性扩展到计算机网络, 使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可利用的资源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文献信息的可获知能力 (accessibility) , 可获得能力 (availability) 作为重要概念将取代“文献资源保障率”, 同时, 文献资源保障不再拥有 (ownership) 的同义记号, 它结合了可获知能力于可获得能力并运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网络将来自馆藏及其他不同媒体的丰富信息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存贮, 其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可观的。因此, 对这些海量信息资源要重新进行识别、发现、删除、分组整合、加工处理, 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整合及研究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广、快、精、准”的报导系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有利于促使知识信息创造出更大的使用价值。美国研究图书馆中心主任辛普森 (D.B.Simpson) 指出:“有效的资源共享计划是存取和拥有的总和”, 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有利于我们规划各种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宣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6) .[1]刘宣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6) .

[2]廖潘.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6) .[2]廖潘.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6) .

实验室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的构建 篇10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

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信息资源查询系统, 即把我校实验室有关的信息, 以实验室为单位, 按照设定的管理模块功能组成一个信息库, 方便用户快速、准确、完整地了解和利用实验室各方面的信息。具体做法是以我校实验室的信息资源作为基本数据, 结合高校实验室建设和评估等对实验室工作所需数据的要求, 进行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编辑, 对实验室信息的全面展示, 为管理者了解实验室综合信息方面需要提供捷径, 为领导作出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数据库可不断进行更新、完善。主要功能模块示意如下 (见图1) 。

二、信息的准备、编制

信息的准备, 完整性非常重要, 结合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实际, 对实验室的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利用现有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高校实验室项目管理系统》、《实验室人员管理系统》、《实验室基本情况管理系统》等实验室基础信息数据, 通过全面对实验室人、才、物等方面的资源信息的整理编辑, 为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

对实验室进行实地拍摄图片, 收集、整理、分析实验室相关资料, 并利用计算机对实验室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图片剪辑, 文本编制等数据信息制作过程。

三、系统的实现

基于学校的校园网功能和技术, 采取文本、表格、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各种图文信息资料, 介绍实验 (实训) 中心和实验室, 在此基础之上, 系统将各模块无缝连接在一起, 并根据详细具体的需求分析, 将各个模块建立起与属性数据库的可视化链接。系统为各类使用人员提供了图片查询、数据检索、报表输出、文档输出等多项信息服务。因此在技术上, 系统完成后应满足: (1) 操作、查询方便。 (2) 数据更新容易。 (3) 数据信息量大。 (4) 支持网络化。 (5) 该系统完成后,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信息管理模块, 即具有学校的实验室信息数据, 利用校园网站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校领导、机关职能处室的管理者、领导决策等各方面需要提供捷径, 信息可供全校师生查询、利用。

四、主要信息资源查询模块

查询结构如图2。

五、作用和意义

构建实验室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作用, 促进实验室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 在各实验室规划和项目申报时可及时查询学校相关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而不要一个个去咨询, 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也可借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经验, 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迎接实验室评估、绩效检查中需要一些材料, 都可以查询和引用, 减少到各个实验室去临时收集, 只要通过系统进行查询, 引入需要的资料, 准备材料就比较方便, 可靠、准确, 可省去许多工作量,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领导在审批, 决策时提供参考。系统完善后能及时反映实验室基本信息, 为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利用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和决策分析, 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高效利用各种实验室信息, 保证资料的完备性、实时性, 提高查询检索的速度, 促进实验室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全校师生更进一步了解实验室的情况, 提供详细的资料。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验室资源信息查询系统的构建, 概述了查询系统的主要功能、总体结构及系统实现, 对促进实验室信息资源共享方面, 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实验室,资源信息,查询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胡明星, 何望石.构建开放、共享、体现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实验室创新体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7

[2]张严锋, 刘艳妮, 王会斌.高校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科研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1

[3]张丽霞, 周志江.完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J].中国轻工教育2006, 3

[4]杜云海, 柯现辉, 余海洋, 等.谈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J].实验室科学, 2007, 5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探究 篇11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地方信息 地方文献 信息资源保存

分类号 G255.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2.004

Probe into Preservation of Jiangsu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Library Perspective

Quan Qin, Zhang Tianying, Li Wei, Cheng Longxiang, Geng Jian

Abstract The network lo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at takes the network as the carri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ultural sociopolitical. This paper analyzes loc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131 provincial government websites, 65 government bureaus and municipal departments websites, 56 public libraries, 26 comprehensive museums and 76 comprehensive archives websites, 44 county local party history websites and 23 news network, such as Jiangsu Network. It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information content distribution,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su local network information. Therefore, it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 opinion of Jiangsu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ervation.

Keywords Network resource. Local information. Local literature. Lo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ervation.

网络地方信息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发展的一种信息资源,是本地社会历史沿革的原始记录和历史见证,它具有独特价值,对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2012年,南京图书馆启动了“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试验性工作。为了进一步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课题组调查研究了江苏省131家政府网站、65家政府厅局网站及市级部门网站,56家公共图书馆、26家综合类博物馆和76家综合类档案馆网站,44个区县地方党史网站,中国江苏网等23个新闻网站的地方信息内容,对江苏地方网络信息内容分布、类型、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对开展江苏网络信息地方保存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1 保存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图书馆责无旁贷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具有收集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人类文明记忆的社会职能,在数字时代,必须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类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长期采集与保存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使得一个地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

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信息保存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国外一些组织、机构的关注,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纷纷开始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相关研究与实践。为了保护与存取与本国和本地区有关的网络珍贵原生数字资源,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图书馆均认为开展网络信息保存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许多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实验项目。

在开展实验项目的基础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收藏互联网资源。201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与Twitter在达成了一项协议,收录2006年到2010年4月期间产生的210亿条推文,后来又补充了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的1500亿条推文。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沟通和表达方式,是一种新型馆藏资料,“对信件、日记、期刊以及其他馆藏资源形成了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替代后者”[1]。

从2013年开始,英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保存互联网上的所有英国网站、电子书、网络新闻和博客,以保存该国的“数字记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从2016年1月起,获准抓取来自电子书、博客、网站、社交媒体的所有信息,以及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任何信息。受益于此,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收集到上亿的澳大利亚网页,上万的澳大利亚电子书、期刊和杂志,以及未来将出现的各种新形式的出版物[2]。

世界最大文献服务机构——计算机联合编目中心(OCLC)在2010年研究报告《把握我们的脉搏》中指出,原生数字资源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重要挑战。目前,OCLC 92%成员馆已经开始进行原生数字资源保存工作,另外8%成员馆也正开始进行计划或实施[3]。

nlc202309042115

我国网络信息保存项目的实践与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2003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采集与保存了中国5万个政府网站信息,主要保存了2006—2008三年间我国的重大事件。2002年起,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中国Web信息博物馆”,该系统收录了超过75亿的中文网页,它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历史网页,对于追寻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的全貌有着特殊意义。我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

2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网站选取

江苏地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广泛,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网络地方信息选取时我们确定了3个原则,一是网站创建者、网站内容发布的主体,二是网站内容的权威性、资料性,三是江苏境内网站。依照上述原则,主要选取4种类型网站地方信息内容。

2.1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是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截至2015年7月7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全国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上报的政府网站共85 890个,其中地方82 674个,国务院部门3216个[4]。

政府网站主要是向全社会宣传和展示政府形象,提供政府系统、权威、详实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政府文件及其准确的解读和分析等,网站提供的内容信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公益性。政府网站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提供服务,它是一级政府在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搭建平台,对于依法行政、改善与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的政府网站共分为三个层次,省级政府网站、省级政府部门网站、区县政府网站。江苏省政府网站一般分为政府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两个部分,省级政府部门既有政府网站又有门户网站,而市县区级的政府部门网站与门户网合二为一。各级政府网站名称一致、栏目设置基本一致,一般都设有地方介绍与概况栏目,如“走进江苏、苏州概览、美丽徐州、魅力锡城”等。“走进江苏”,包含江苏概况、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开放等内容和统计数据;“镇江概览”中有市情介绍、特色文化资源、城市座标、名胜旅游、市民讲坛等内容。江苏省政府网站的栏目、页面风格等方面比较统一,但各个网站相互独立,信息不能共享[5]。

目前江苏省各级政府共有网站131家,江苏省政府厅局各部门网站共有65家,下属市一级部门网站共893家。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和13个地级市105县区级均建立了信息中心,60多个政府部门的信息机构组成了行业性信息系统,各系统均由省市县区多级网络组成,面向本行业提供信息服务。

2.2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网站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网站上的地方网络信息内容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与权威性。目前江苏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4家,综合类博物馆63家,综合类档案馆共120家,专业类博物馆共53家,综合类城建档案馆有22家。其中共有56家公共图书馆、26家综合类博物馆和76家综合类档案馆有单位网站,网站设有专门介绍当地地情的专题栏目,重点介绍地方文化、历代名人、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内容。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网站大部分设有地方文献专栏,内容有当地名人、地方文化、地方艺术、名胜古迹、街景、非遗统计、民风民俗、美食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如南京图书馆有江苏旅游资源库、江苏文化民俗库、江苏文物库、江苏政策法规库;扬州市图书馆有扬州地方法规条例、扬州名人数据库;淮安市图书馆有淮扬美食文化数据库;溧阳市图书馆有溧阳印象等。

博物馆网站上关于地方信息的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各类展览的展板图片展示为主,个别网站设有地方文献资源专栏,如南京市博物馆的印象朝天宫、金陵轶事,常州博物馆的记忆常州,如皋市博物馆的印象如皋等。

档案馆网站中也设有地方专栏,如无锡南长区档案馆的走进南长,分南长概况、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南长风采等子栏目;南通市档案馆的南通名人、通城变迁等等。部分地区城市建设档案馆内容较为丰富,如南通市城建档案馆的城建历史,沭阳城建档案馆的风土人情、城市历史栏目。

2.3 地方党史、地方志网站

地方党史办公室,主要负责当地党史研究,重要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出版工作;地方志办公室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整理编辑工作。地方党史、地方志网站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史料性和准确性。

江苏省13个省辖市都建有地方党史网站,有44个区县有地方党史网站,网站一般包括编研动态、党史研究、党史著作、党史遗址、党史人物、党史知识、党史大事等内容。如南通市有通州史志网,设有党史编研、史志动态、史苑撷英、人物春秋等9个栏目,详实记录了通州区地方党史情况和党史研究动态。

江苏13个省辖市都建有地方志办公室网站,有45个区县建有地方志网站。如南京地方志网设26个栏目,有新编方志、地情书览、南京年鉴、古籍整理、方志学会等;赣榆史志网设有方志编修、年鉴编纂、徐福文化、赣榆印象等10个栏目,在赣榆印象栏目下设有赣榆概览、赣榆山水、赣榆之最、赣榆人物、赣榆风情5个子栏目,这些内容反映了赣榆县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人物春秋、风景名胜等内容。

2.4 新闻媒体网站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功能角色的转变,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新闻媒体网站成为人们浏览查阅最多的网站之一。目前江苏省由政府主管、各地新闻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媒体网站目前共有23家,全省13个省辖市,每市基本拥有2个新闻媒体网站。如南京有龙虎网和南报网、无锡有太湖明珠和无锡新传媒。这些地方新闻媒体网站集新闻发布、文化传播、商情互动、信息资讯、公共服务等于一体,贴近网民、贴近现场、贴近市场,具有权威性和区域性特点,已经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列的第四主流媒体。

nlc202309042115

3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不足之处

3.1 内容广泛但缺少深度,利用率较低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内容广泛,既有大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民生信息,又有地方史志、年鉴、地方概览、旅游资料、名录、地图、家谱等史料性内容。如地方概览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物习俗、风士人情等;旅游资料包括介绍江苏各地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特产、旅游服务等以及江苏籍人士和在江苏工作生活过的各界人士的著作、传记、年谱等。

3.2 缺少统一规划和整合,地方信息内容重复建设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与合作,各地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地方旅游网站之间内容重复建设,缺乏共建共享,如宿迁政府网站中走进宿迁栏目里的概览宿迁、宿迁大事记、宿迁年鉴、风土人情,宿迁史志网里中有人文概览、党史记事、宿迁年鉴,宿迁市图书馆网站有风土民情,虽然栏目名称不同,但其中部分内容重复;无锡政府网站中魅力锡城栏目下的无锡年鉴、无锡人文与无锡市史志网中无锡年鉴、无锡人文的内容重复。资源重复建设加大了建设成本,浪费了人力财力。

3.3 搜索功能弱,导航系统不完善

由于网站以用户为中心意识不强,不同网站使用的软件不同,所提供的检索途径也不相同,给用户检索与利用地方信息资源带来不便,导航功能也不完善. 栏目设置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如金陵图书馆自建资源里的南京地方法律法规数据库,提供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方式;常州图书馆的古典文献栏目,就提供书名、作者、出版社检索入口;太仓市图书馆里的太仓历史人物名录数据库提供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和生平做检索入口。相同专题地方栏目归属的所在栏目名称不同,给用户查找利用带来不便,也影响到用户的检索利用效率,如南长区档案馆的“南长大事记”归到了“档案业务”,扬州市档案馆将“扬州大事记”归到了“成果介绍”,江都区档案馆将“江都大事记”归到了“服务社会”,宝应县档案馆的“大事记”归到了“新闻中心”。

4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构想

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载体,根据江苏省目前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现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4.1 提高认识、科学实施,建立全省地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体系

多年来,我国制定了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但是缺少对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政策规划。省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地方信息保存的重要性,统一规划全省网络信息保存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组织有关机构进行分工与合作,引导全省信息行业开展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字文化遗产保存指导方针》中提出,国家图书馆拥有法定权去获取和保存该国出版的文化遗产。在欧美发达国家,网络资源保存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都主要是国家级图书馆、联盟组织、专业研究机构等,其中国家级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主体,在网络资源保存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我省地方网络信息保存体系中,南京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保存工作起主要作用,积极推动全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工作的开展,通过共同合作,建立起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保存体系,成为全省范围内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中心。

4.2 加强法律保障、经济保障和行政管理保障,构建全省网络地方信息保存保障机制

网络资源的保存面临着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有相应法律保障版权与知识产权,根据欧盟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关于文化资产的数字化和在线获取及数字保存建议》,欧洲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制定了相应法规,如法国2006年制定的《关于信息社会版权和相关权利的法律》、意大利2006年制定的《公共文化资源呈缴条例》、2008年德国制定的《向德国国家图书馆缴存出版物条例》和英国2013年生效的《法定缴存图书馆(非印刷品)条例》都增加了数字与网络资源的呈缴内容,规定了数字资源采集与保存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江苏省政府需要尽快制订有关出版物呈缴法规则,明确赋予图书馆采集保存网络资源的法定权利。

网络资源采集需要长期稳定和连续的巨大资金保障,各国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基金资助、社会捐赠、政府投入等途径。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应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同时也可吸引更多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推动我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保存工作,使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我省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统一规划全省网络信息保存工作,制订全省统一技术标准,在全省统一标准的框架内开展网络地方信息保存工作。

4.3 规范全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建立全省分级分类和分布式保存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共有全面采集、选择性采集和混合型采集三种方式。全面采集主要保存本国域名或国内以gov.、edu.、org.、等域名注册的网站信息内容;选择性采集是按事件、人物、会议或学术领域等主题保存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网站信息内容;混合性采集方式主要兼具全面采集与选择性采集。在发达国家,除资金比较雄厚的国家或机构采用全面采集方式外,大多数国家与机构主要采用选择性采集方式保存网络信息资源。

江苏网络地方信息资源采集应以选择性采集为主要方式,针对本省的重要事件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采集;采集范围主要以江苏省各级政府网站、公藏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为主要网站;图书馆要根据采集的内容进行编目并保存,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还原供用户使用。全省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流程如图1所示:

2012年,南京图书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开始“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建设工作,在文献采集、技术保障和信息存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主要采集120多家江苏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网站的江苏地方网络信息,以网页模版、保留原文链接、网页快照三种方式呈现,共建立了新闻中心、政务、文化、经济、教育、医药卫生、交通、法律、农业、专题10个频道,频道下分设50多个子栏目。至2014年底,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典藏项目”已采集数据共134 934条,达22G容量。该项目积累了地方网络信息保存项目的经验与做法,将在全省起到引领导与示范作用。

nlc202309042115

江苏省各级图书馆应该结合本馆的方针任务,制订网络地方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目标,确定网络资源的建设方法和相关标准。大型图书馆应该设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网络地方信息资源的建设试验工作,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纳入本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之中,使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江苏省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江苏经济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 1 ] 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收藏Twitter上所有历史记录[EB/OL].(2010-04-15)[2015-08-20].http://www.chinan-

ews.com/gj/gj-sjkj/news/2010/04-15/2228340.shtml.

[ 2 ]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于2016年1月全面收集互联网信息[EB/OL].(2015-07-16)[2015-08-20].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5n/7y_11625/201507

/t20150717_102963.htm.

[ 3 ] 时婉璐.原生数字资源馆藏建设初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MINERVA项目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8):27-30.

[ 4 ] 85890个,中国政府网站“家庭”首次摸清[EB/OL].(2015-07-21)[2015-08-20].http://www.gov.cn/wzpc/2015-07/21/content_2899963.htm.

[ 5 ] 政府网站[EB/OL].[2015-08-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h5quUYlngzLGGj8GKQGu0YyTqB0zI

03XyflVjBTyAjj2sIBmzb7_hc1lPUvoa09tyNCh_b7ZG

YFZPeHrKO00a.

[ 6 ] 瞿建雄.中外互联网资源采集保存现状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75):33-37.

全 勤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苏南京,210018。张天颖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李 玮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陈龙翔 南京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耿 健 南京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管、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5-11-20 编校:邹婉芬)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 篇12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在虚拟社区中, 它可以与众不同的个人特征, 只有独特的信息和服务, 它可能在互联网上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和互联网指南是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它通过数字信息处理, 通过信息流来替代传统的物理流量, 使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传统的现实。互联网从商业运作开始, 就没有国界, 信息的流动是无限的自由。

因此, 互联网从诞生是一个产品的全球化, 当然, 全球化也不排除本地化, 如互联网主流语言是英语, 但对中国习惯或中国。

笔者认为, 无论是对网络信息的怎么使用?怎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归根到底是为了方便用户获取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目前网络信息搜索和利用主要借助于网络检索工具, 或直接检索相关专业数据库。网络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 娱乐场所, 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窗口和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 和人民的食物和服装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关系。

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宽松的, 没有特殊机构的集中管理网络, 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发展模式:免费连接和免费发布信息, 延长免费, 免费增加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自由发展创造了互联网, 最终形成一个网络信息资源。

与传统的信息载体相比, 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 大量的复杂内容。互联网作为一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网络, 收集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 将海量的信息来源与传统的载体进行追赶, 同时, 由于互联网自由的特性,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布各种信息, 导致了太多的网上计数信息。

2) 类型, 宽范围。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电子出版物、动态信息、软件资源, 书目数据库, 在线数据库, 个人主页, 论坛、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形式, 它们涉及领域很广,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但也包含了使用寿命, 休闲和娱乐信息。

3) 混乱的动态性。互联网是开放的, TCP/IP连接不同的网络标准, 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标准。同时, 地址、连接和内容本身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信息资源的变化, 无法预测死亡。因此, 当前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状况正处于混乱状态,

4) 质量不稳定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发布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 缺乏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使网络信息复杂和混乱, 存在安全隐患, 质量品质参差不齐, 让用户选择使用网络资源带来了障碍。

5) 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组织是以超文本链接为基础, 通过网络与传统的纸质文档的链接, 形成一个三维网络, 所有相关信息都通过一个节点连接到互联网上, 这与传统的纸质文档有很大的不同。

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信息量也使读者别无选择。

所以我们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不断根据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 并注意补充和完善各类信息。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但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除了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 还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只有技术与制度完善融合, 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网络信息的利用带来巨大冲击。信息资源没有被利用, 它就是静止的“无功”源, 这是战略资源上的一种浪费。

因此, 合理和有效地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 树立基于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理念, 重视对信息资源用研究,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 是人类长期的责任, 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在虚拟的网络里实现融合, 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单元格和区域的引用样式[J].电脑爱好者.1999 (04) .

[2]赵文娟, 宋志明.这样选择更轻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 (01) .

上一篇:语文比较法教学下一篇:聚焦解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