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2024-10-20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通用9篇)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1

一、实验概述 2

二、实验专题 2 专题1 网络分析之商店选址分析 2 1.1实验目的 2 1.2实验原理 2 1.3实验内容 2 专题2空间统计分析 3 2.1实验背景 3 2.2实验目的 3 2.3实验内容 3 专题3 线性参考 3 3.1实验目的 3 3.2实验内容 3 3.3实验原理 3 专题4灾害预警 4 4.1实验目的 4 4.2实验原理 4 专题5 地统计分析 4 5.1实验目的 4 5.2实验内容 4 5.3理论基础 4 专题6水文分析及建模 5 6.1实验原理 5 6.2实验目的 5

三、实验收获 5 空间分析实验课总结

一、实验概述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各类综合性地学分析模型的基础,为人们建立复杂的空间应用模型提供了基本方法。空间分析实验是《空间分析》课程的组成部分。ArcGIS在社会公共安全与应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遥感、水利、电信、国防等方面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低维的点、线、面对象还是三维动态对象,都可以通过其空间分析功能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实验专题

专题1 网络分析之商店选址分析 1.1实验目的

(1.)了解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理;(2.)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进行网络分析的技术方法重点:理解掌握网络数据集的建立及各个参数的意义;

(3.)利用网络分析功能进行商店选址战略定位。1.2实验原理 网络分析是对地理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电缆线、电力线、供水线等)进行地理化和模型化,基于它们本身在空间上的拓扑关系、内在联系、跨度等属性和性质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满足必要的条件得到合理的结果。1.3实验内容

利用ArcGIS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st模块进行网络分析,对在墨尔本市地区商店的扩张进行战略定位。主要进行服务区分析、最佳路径分析、最邻近设施点分析、计算起始-目的地(OD)成本矩阵。专题2空间统计分析 2.1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展,特别是在流行病学、生物学、气象、地质等这些特殊的行业中需要的是根据多种采样的数据来研究空间事物的变化特征、分布特征等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一种统计分析的结果,而在空间上,事物的分布又是相互关联的。所以,空间统计应运而生。2.2实验目的

理解空间统计的含义,熟练利用ArcGIS9.3中的Spatial Statistics Tools进行空间统计相关操作,并理解其相关理论。2.3实验内容

空间统计主要的工作是研究空间自相关性(Spatial Autocorrelation),分析空间分布的模式,例如聚类(cluster)或离散(dispersed)。专题3 线性参考 3.1实验目的

理解并掌握线性参考的基本涵义、特点、相关概念及作用;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进行线性参考的技术方法。3.2实验内容

生成和校准路径数据、显示和查询路径与路径事件、编辑事件数据。3.3实验原理

矢量格式数据在为具有静态特性的要素建模时很成功,如地块边界、水体和土壤性质。然而,有些应用需要为沿不同线性要素的相关位置建模的能力,由于这种需要,用沿着已存在的线性要素的相对位置来简化数据的记录。就是说,位置是根据一个已知的线性要素和一个沿该要素的位置或度量值给定的。专题4灾害预警 4.1实验目的

利用ArcGIS9.3软件,对澳大利亚的沿海城市——凯恩斯市的风暴潮灾害进行空间量化,初步理解GIS在环境风险建模中的应用。4.2实验原理

实验通过整合该地区社会和环境空间数据,得到对于土地利用管理和突发事件疏散管理非常重要的危险指数分布情况。对危险指数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距海岸线的远近,即水平距离;二是建筑物的高度,即垂直高度。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综合后得到容易遭受风暴潮灾害的区域及建筑分布情况,为凯恩斯地区土地利用及灾害管理提供预警信息。专题5 地统计分析 5.1实验目的

熟悉ArcGIS 9.3 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了解地统计分析模块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 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通过分析选择一种适合的插值方法生成预测表面;

熟悉并理解六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掌握每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的实现过程,体会在具体应用中的实用性。5.2实验内容

利用ArcGIS 中Geostatistical Analyst 提供的数据探索工具(explore data),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气臭氧浓度数据进行探索分析,检查数据的离群值,全局趋势分析,观察空间自相关性和方向效应;

利用ArcGIS 中Geostatistical Analyst 提供的地统计向导工具(Geostatistical Wizard),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气臭氧浓度数据进行预测,绘制臭氧浓度图。5.3理论基础

地统计(Geostatistics)又称地质统计,是法国著名统计学家G.Matheron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新的统计学分支。它是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借助变异函数,研究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或具有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一门科学。专题6水文分析及建模 6.1实验原理

水文分析是DEM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DEM生成的集水流域和水流网络,成为大多数地表水文分析模型的主要输入数据。表面水文分析应用于研究与地表水流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洪水水位及泛滥情况,或者划定受污染源影响的地区,以及预测当某一地区的地貌改变时对整个地区将造成的影响等,应用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农业及森林、交通道路等许多领域,对地球表面形状的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2实验目的

(1.)使用ArcGIS9.3中的Hydrology工具进行水文分析,理解基于DEM数据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利用该工具进行水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结合水文分析的基本流程,初步学习在ModelBuilder环境下通过绘制数据处理流程图的方式实现空间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加深对地理建模过程的认识。

三、实验收获

ArcGIS 9.3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分析模块、3D分析模块、地统计分析模块、网络分析模块、跟踪分析模块等。GIS上机实践是空间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了我们的上机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拓展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六个相关的空间分析专题,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练习,我们加强了对空间分析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对该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2

在这种宏观格局下, 新兴专业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如何借鉴, 并能顺利消化吸收新的网络信息技术, 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建立并适应当前新兴专业需求,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与其中的教师、 学生如何应对, 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能否借此产生等诸多问题都会接踵而至。本文就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优势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的优势

1.地下空间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教学不同于科学探索实验, 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实验原理, 根据实验目的拆分后设计实验内容, 达到验证理论知识, 并尝试开展思维扩散,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围绕岩土工程实验内容展开,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即为土工实验。因此,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能否契合学生特点以及能否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将直接决定实验教学效果。

目前, 在高校中针对地下空间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停留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改善上, 一方面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按照教学内容和试验项目进行分层教学。上述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达到实验教学的初始目的, 即学生经过训练可以基本满足实验技能的要求, 但由于此过程中没有能持续引领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动力及学生熟悉的辅助技术手段的帮助, 使得学生缺乏对持续性学习掌握知识的后续学习能力, 造成知识无法通过温故知新转变为自己的终身技能。基于此, 要在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其他辅助技术手段对学生纳新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本、图形、视频、声音等信息的技术,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 实验教学已经从单一教师口授的模式发展为计算机化的Power Point形式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丰富、色彩生动、形式活泼的演示文稿, 帮助学习者自主训练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实验者进行模拟实验操作的实验型多媒体课件及提供教学功能和教学资料的电子书、辞典等。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目前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较之单纯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纳”模式, 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势和特点: (1)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为实验教学带来新的教学视角, 借助动画、声音、视频及图片等辅助手段, 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也有相应的改变, 从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模式, 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当今科技高水平发展的环境中, 仅靠这种最基本的多媒体技术已经不足以长久吸引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关注。 (2)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传统课堂教学中, 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解释和表达的内容, 可以很容易地在多媒体课堂中通过动画演示, 逐层地、三维地给予剖析和展示, 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一些传统实验教学中仅靠教师传授的内容, 特别是一些学校囿于场地和实验条件所无法在讲授中清楚说明的部分, 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的手段得到实现。

3.网络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网络技术大规模发展, 各种基于网络技术开发出的教学辅助平台、软件等比比皆是。大部分的网络辅助教学技术多面向理论学习内容, 实验教学在此浪潮的冲击下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 即可以考虑采用诸多新近研发的网络教学模式, 结合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经过加工改进, 使其更适宜为实验教学服务。目前看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 基于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的协作式学习, 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哈佛《幸福课》和慕课都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产物。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盖因网络占据学生课余时间的很大比例。 能很好地调动这部分时间, 使学生寓教于乐, 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其二, 优质资源辐射模式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在职人员或社会人员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时至今日, 覆盖范围远远超过最初的预计。大批的在校师生、社区学生享受到远程教学的福利。远程教育不局限于学习时间, 随时随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加入学习。其三, 基于手机APP应用日趋广泛背景下的移动学习模式。

二、网络信息覆盖环境下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1.新型媒体手段演示为主的“讲授型实验教学模式”。“讲授型实验教学模式”课程的全部授课学时在课堂中进行, 但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后辅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也有相应改变, 从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 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2.课堂讲授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半开放讲授型实验教学模式”。此方法为结合前述中提到的网络辅助实验教学手段, “半开放讲授”即指教师讲授与学生借助网络自学相结合, 于学生提供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环境, 灵活利用课余及闲暇, 为终身学习意识的萌发提供土壤, 对教师来说, 这种改革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板书和改作业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和教学法, 提高教学效率。

3.鼓励学生共同设计、全程参与的“全开放设计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共同设计者的理念为起点, 结合地下空间工程实验教学课程的定位, 树立全程参与意识, 主张在课程中为学生创建全程参与式学习环境, 允许他们参与课程各个环节, 包括做出与实施决策, 提升学习控制权和主导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主人翁, 促进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投入。经过前期课程实践发现, 相较于传统教师进行课程讲授方式, 这种全程参与模式会让学生在课程开始无论被动或主动投入学习, 最终效果会显示, 当课程结束,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基本达到90%以上的熟练记忆程度。

三、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议

高校实验教学的初衷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人才培养, 拓展终身学习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 完成网络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 达到网络信息技术为实验教学所用的目的, 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 不能排斥现代日趋新颖的各类新事物。第二, 必须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呈现与新型的教育理论相对应的新型教与学方式。第三, 构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的教学环境设计中应能充分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娄国充, 王树栋, 叶朝良.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2) :106-108.

[2]王亚希.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13) :9-11.

[3]黄敏, 代兵权, 胡小弟.土工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内将科技, 2011, 11 (2) :71, 81.

[4]王亚希.高校数字化校园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探讨[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 2010, 205 (5) :37-41.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3

互联网网络空间物理实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渐步入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及网络空间不仅逐渐参与到教学之中,为师生提供更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也逐渐渗透到实验范畴之中,丰富实验内容,研讨实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检测,降低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准确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既能保障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学效率,还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互联网基础上网络空间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当前网络“教学空间”在学校物理教学中已然进行了良好的运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便利。互联网基础上网络空间的引入扩展了学生实验环境,开辟了现代互联网教学空间。实际上,物理自身作为一门解释科学的学科,运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运用物理实验验证身边相关事件,帮助人们迈进科学的殿堂。物理教学以学生年龄进行划分,不同年龄阶段物理实验难度也不同,相对于低年级物理实验难度,高年级需要学生掌握的数据更加细致,对于实验的要求也多,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物理实验之中,运用互联网对数据进行整理与运用,更加便捷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实验,将物理实验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最终传到教师客户端之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掌握情况,通过信息反馈保障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优势

1.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构架新型的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享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及时查找到相关实验资料。传统物理实验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在知识见解后,告知学生如何进行物理实验,如何得出结论,实际上,这种填鸭式教学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所有物理实验皆为同一种模式,学生之间,亦或各小组之间得到的实验结果相同,这种通常为传统课堂希望得到的结果,但却并非新课改教学希望得到的结果。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真实性及科学性,运用实验得出结果,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知道物理知识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达到经验增长的目的。另外,实验也可使得学生了解物理现象质变和量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认知,学习方法的积累,刻畫学生物理学习技能。而现代信息时代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构架网络空间,并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反馈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掌握,以此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数据对其进行搜索设计研讨等,掌握物理实验过程,亲自动手最终得到见解,深化物理知识,由此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物理实验教学更加自主化,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更加便捷化的实验教学方式

信息化时代发展赋予了现代教育更多的功能,在互联网网络空间的促进下,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多种展现形式,比如软件交互式白板、BBS、E-mail、同步浏览等,现代物理实验交互功能也被逐渐开启,众多的交互工具满足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网络空间的需求,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物理实验教学也不仅仅是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式教学。此外,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也可进行交流。更加便捷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是在互联网网络技术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其实验步骤较为具体,但这种具体化的实验方式,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实验的对与错,忽视了整个物理实验过程,而互联网技术大背景下的物理实验,将会进一步明确物理实验目的,开放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自主化物理实验教学管理

教学并非一种任务,其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更希望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获得多种能力的增长。将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空间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之中,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也可以实现自主化物理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利用互联网交互式教学方式,开展适合学生的不同风格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互联网基础上网络空间引入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资源整合,丰富物理实验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可以实现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但五花八门的教学资源也使得学生不知所云,难以真正掌握到适合自身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虽然丰富的物理实验资源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繁多的资源如若不能适当地引用,也将会为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众多麻烦。因此,教师在利用互联网网络空间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也应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资料整理中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将网上相关资料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学生实验进行整理归纳对比,以此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对于此种教学以我区城关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资料整理较为完善,先后搭建了系统内的网络技术平台,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经验交流,学生也可利用网络空间相互传递、共享各种资源,缩短学生查找资料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全面发挥互联网网络空间特性

网络平台具有众多特性,全面激发网络空间特性,可进一步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通过互联网搭建网络空间,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在讨论中得到知识的增长,在实验中体验经验的增长。例如在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运用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师生之间共同探讨,或者教师也可将相关问题交于学生,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既全面发挥互联网网络空间特征,又提升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网络教学空间为学生快速有效的理解学习主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及时快捷的交流;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出的问题。

四、转变传统教学师生之间关系,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筛选,并通过网络空间的交互性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针对性与广泛性,保证师生之间进行相交互流,在交流之中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并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之前,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各小组之间设定不同的实验项目,各小组之间成员共同参与话题研究,并利用网络将相关物理实验数据传递于老师,教师实现在互联网上查看学生研究成果与过程,利用互联网进行师生探讨,教师对实验进行指导,以便于缩短研究与点评时间,通过小组间学习,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学习主动性。以此,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既是实验参与者,也是实验组织者,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空间架构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主要手段。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着相应的特点,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理论的生成亦是起源于实践的作用,因此,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切实需求,加大对互联网科技的运用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本研究旨在能够进一步挖掘互联网基础上网络空间引入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共同为物理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贡献出绵薄的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潘永华,高惠滨.把探究性实验引入文科“演示物理”教学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47-148+161.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4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理解网络营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的内涵,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任务1 登陆当当网、京东商城、天猫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等网站,分析比较各个网站在页面设计、商品分类、产品报价、网站服务体系方面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各自优点与缺点。任务2 在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网站搜索同一本书如《大数据》,比较价格差异和促销策略的异同。再在两个网站搜索其他同样产品,比较差异。任务3 互联网上玩具类、化妆品类产品的价格策略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说明每种定价策略的特点。任务4 如果有一家企业面向全球市场供应家电产品,应当如何设计渠道策略?每个渠道的成本、信用、覆盖、特色等有何差异? 任务5 登录当当网、京东商城、八佰拜、EBay网、淘宝网查询这五个网站的支付方式各有哪些?比较区别及其与市场定位关系(如货到付款、银行卡支付、直接付费、银行电汇等等)。任务6 登录销售型网站,分析当前比较受网民欢迎的网络产品有哪些?网络中有哪些免费提供的商品(请记录商品种类)?这些免费商品有何特征?分析企业为什么提供这些免费商品? 任务7:

综合任务:结合实践项目选题,设计项目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与促销策略。将有关内容写入结课实验任务项目策划书中。三 实验结果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5

教学大纲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規范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着教学大纲进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该对计算机网络教学以及教学大纲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其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抽象且繁多,尤其是理论知识。在学校的传统教学理念中,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轻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网络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对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第三,在教学的实际改革中,例如OSI网络模型,由于其是纯理论的网络体系结构,从未应用于实际操作,所以应该减少讲解该理论知识的课时。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应适当增加课时,例如交换机、路由器配置、WLAN划分等实用性较强的实践操作。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课时上进行适当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3.2增加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从项目上多为学生增加技能型、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有效减少验证型的实验。因为验证型实验只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再次重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帮助不大。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公布实验大纲,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探讨实验是否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改善,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网络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3将实验成绩列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体系仅以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导致学生只重视学习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验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考核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种考核方法应该进行改革。为了教学期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不冲突,保证实践课程的完整性,所以理论课和实践课必须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另外,将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科学合理的设置理论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在考核体系中占有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充分展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并重,同时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也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重新重视实践操作,有效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网络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4总结

实验十三 双表查询 篇6

一、实验目的

复习ADO.NET数据库编程方法

复习DataGridView控件、BindingNavigator控件

复习DataSet对象模型中的组件、DataSet中Table关系的建立、DataTable常用属性和方法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二、主要仪器及设备

PC机一台

预安装Visual Studio 2008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安装armv4I的wince 5.0模拟器

实验内容

1.用户登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内容及参考步骤

1.学生信息管理(二)任务分析: 在实验十二,我们建立了学生的基本信息表baseinfo,我们将再建立一个课程成绩表score,并设计查找界面。

任务实现:

(1)使用VS2008新建一个基于C#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项目名称自取,使用.Net Compact Framework 3.5。

(2)为项目添加数据库,选择VS2008主界面中的数据添加新数据源。

选择数据库,点击下一步

选择新建连接

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Compact 3.5,然后点击“浏览”

选择实验十二中使用过的数据库student.sdf,然后点击打开

点击确定后回到如下的界面,点击“下一步”

在下面的对话框中选择“是”,将数据库拷贝到当前的工程项目文件夹下

忽略接下来弹出的错误信息,完成数据库的复制。

(3)在student数据库下新建一个表格,名称取为score,添加五个字段,学号、课程号、课程名、成绩、学分,其中学号和课程号为主键。

(4)为score表添加数据如下图

(5)将BindingSource控件拖到窗体中,将name属性采用默认的bingdingSource1。(6)在窗体中放置一个Label控件,控件的Text属性设置为“表名”。

(7)在Label控件右侧放置一个ComboBox控件,name属性设置为cmbTables

ComboBox的Items属性设置如下

(8)在ComboBox右侧添加一个按钮,按钮的Text属性设置为“保存”,name属性设置为butSave。

(9)向表中拖入一个DataGridView控件,name属性为默认,调整控件的大小,以填满Form1,如下图

(10)在解决方案中右击引用,选择添加引用。

选择System.Data.SqlServerCe,然后点击确定。

在Form1.cs上右键,选择查看代码,添加命名空间using System.Data.SqlServerCe;

(11)定义如下的变量

大空间温度场预测模型与实验分析 篇7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空间温度场的预测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进行大空间实验的难度大、费用高、人力物力需求大、实验场所建立难等原因。针对大空间建筑的火灾研究主要用区域模型和场模型的数值模拟,同时结合实验进行分析研究。而当前比较完善的温度场预测模型有三个:李国强、杜咏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空气升温模型,薛素铎、梁劲的大空间升温模型,张国维、朱国庆的大空间烟气预测模型。这三个模型并非十分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主要通过大空间全尺寸火灾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优缺点,研究模型的适用场景。

1 大空间温度场预测模型

大空间建筑发生火灾后,火灾和烟气蔓延迅速,不断卷吸空气的烟羽流在浮力的作用下持续上升直至顶棚,然后形成射流,热烟气向周围扩散并下沉直至充满整个室内。从该过程中可以发现,火灾烟气对结构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并且顶棚温度预测的意义相对更大一些。

1.1 李国强、杜咏模型

同济大学李国强、杜咏在基于大量数值模拟的前提下,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烟气升温非定场简化模型,提出预测任一时刻建筑内任一位置火灾烟气升温过程的模型,给出了近似表达式,见式(1)。

式中:T(x,z,t)为大空间任一时刻任一位置温度值,℃;T0为环境温度,℃;Tgmax为火源正上方高度z处最大温度值,℃;f(β)为火源增长系数β对升温模型的影响;κ为距离衰减系数。其中有决定性作用的Tgmax可以由公式(2)得出。

式中:Q为火源功率,MW;H为大空间建筑高度,m;A为建筑面积,m2。

另外,火源增长系数β对达到峰值温度的影响f(β)可由式(3)得出。

其中,火源增长系数β对应值分别为:超快速火0.004、快速火0.003、中速火0.002、慢速火0.001。

最后,温度衰减系数κ可由公式(4)得出。

式中:η为由建筑面积和高度决定的形状因子;r为火源有效半径,m;Af为火源面积,m2。

1.2 薛素铎、梁劲模型

北京工业大学薛素铎、梁劲同样基于大量的数值模拟,考虑烟气排放等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提出大空间升温模型,见式(5)。

式中:T(x,z,t)为大空间任一时刻任一位置温度值,℃;T0为环境温度,℃;Tgmax为平衡时温度,℃,可由杜咏公式(2)计算;r为升温速率系数,可由文献[9]查表得出。

1.3 张国维、朱国庆模型

中国矿业大学张国维、朱国庆基于大量实验得出的BFD模型,优化得出大空间温度场模型,实现了火灾全过程预测,见式(6)。

式中:T0为环境初始温度,℃;Tg为温度场烟气温度,℃;t为火灾发展时间,s;td为火灾开始进入衰减阶段时间,s;Tm为顶棚下某位置处火灾发展过程中烟气温度最大值,℃,可从杜咏最大温度值公式得出;ω1、ω2为火灾发展阶段(火灾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烟气曲线形状系数和衰退阶段烟气曲线形状系数。

火灾进入衰减阶段的时间td可由式(7)得出:

式中:ts为火灾发生全过程的时间,s。

2 大空间温度场试验

试验在徐州市黄山区一个高大钢结构厂房内进行,该单层厂房的长边为60m,宽边为30m,工程为坡屋顶,最高处为9m,屋檐最低处8m。厂房两长边底部各有两个5m×4m的出口,厂房两短边底部各有一个5m×4m的出口,且屋顶有两个6m×3m的天窗,开窗面积率为2%。厂房具体详情如图1所示。

2.1 试验设计

图2为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空间布置情况,火源正上方共布置18个热电偶,从火源正上方0.4m开始布置,0.2m间隔的共4个用来测量火焰温度,从5号开始间隔为0.5 m的热电偶共14个用来测量烟羽流温度。用盆口直径为35mm内装柴油的油盆作为试验火源,共进行两组功率不同的火灾试验:分别为8个油盆和5个油盆的火源。采用CELTRON STCS型拉压双向称重传感器、Agilent34970A数据采集器采集油盆火源的质量损失和热电偶温度变化。

2.2 试验结果

2.2.1 火源功率测定

图3为两组试验过程中火源稳定阶段油盆质量变化曲线,图4为试验过程中油池火源质量损失速率。

从图3可以看出,火灾燃烧稳定阶段火焰质量损失基本呈线性变化,曲线拟合公式见表1所示。其中,柴油热值为42 600kJ/kg,实验测得燃烧效率为93.9%,计算得出火源热释放速率Q。

2.2.2 火源正上方升温情况

笔者主要考虑烟气温度场预测,选取火源正上方烟羽流即2m以上温度变化情况,通过仪器采集不同位置处烟气温升,图5、6分别为试验1、试验2的升温过程。可以发现,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减小,整个燃烧过程也符合典型的三阶段燃烧模型,而且试验1的温度要相对高于试验2的结果。

3 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分析

试验中距火源较近的热电偶测得的温度受火焰辐射影响较大,而且大空间建筑一般为高度大于4m或6m的高大建筑,选取试验1火源正上方4.0m和7.5m位置处,探讨温度场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差异。试验环境温度为16℃,建筑面积为1 800m2,两组试验的火源功率分别为1 080、640kW。由于三种预测模型都需要得出4.0、7.5m处烟气最大温度值,故根据公式(2)计算可得到:

此外,预测模型在4.0m处其他参数取值分别为:杜咏公式中β取0.022,因x=0,所以κ值为1;薛素铎公式中r取0.035;张国维公式中ω1取12.0、ω2取0.08、td取800s。将各有效参数代入公式(1)、(5)、(6),得出4.0m处烟气温度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如图7所示。7.5m处的参数取值为:β取0.006,r取0.02,ω1取9,ω2取0.09,td取800s。将各有效参数代入得出4.0m处烟气温度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如图8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三个大空间温度场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出火源正上方4.0m处的温度变化,尤其是在火灾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稳定温度在120℃左右。三个预测模型只有张国维公式给出了火灾的全过程预测,其他两个模型都只能预测火灾前半段,无法表示火灾衰减情况。另外,薛素铎的公式能够完美地展现出火源的t2增长阶段到稳定阶段的过渡过程,这种趋势是杜咏公式和张国维公式无法得到的。然而,三个预测模型最大烟气温度值Tgmax均使用杜咏的计算公式,所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预测结果。

从图8火源正上方7.5m处的温度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对比看出,二者具有较大的差距,实验稳定阶段的温度为65℃左右,而模型预测结果大约在110℃左右,但是预测模型的整体变化趋势还是比较符合火灾的发展过程。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Tgmax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大量火灾场景,计算拟合得出的经验公式,首先据经验知道火灾模拟软件计算出的温度结果普遍要高于火灾实验结果,这主要是因为软件模拟无法完全模拟现场环境,造成一定的误差;另一个原因主要是Tgmax公式来源的火灾场景是上部没有设置排烟装置,而在底部开有两个足够大的补风口,火灾后烟气会集聚在顶部,且与外界的热交换很少,而试验厂房上部有一定面积的通风口,烟气无法完全集聚在厂房顶部,且热烟气也与外界冷空气不断进行热交换,这就使得试验温低于计算值;最后一个原因是模拟软件设置的火源物质发烟量相对高于试验柴油的发烟量,较少的烟气量无法集聚较多的热量,试验中火源产生的热量会更多地释放到周围冷空气环境中。上述三个原因造成图8理论计算值高于试验结果40℃,因此当适当修正7.5m处最大温度值后,取70℃,预测与试验对比结果如图9所示。其中,β取0.017,r取0.02,ω1取9.04,ω2取0.15,td取800s。

从修正后的对比结果看出,三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有很高的吻合度,差距均在5℃以内。通过火源正上方不同高度温度预测情况与试验结果对比可以发现,三个模型对Tgmax依赖性较高,杜咏最大温度计算公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近火源高度处的温度,而对垂直火源距离较大位置处的最大温度预测有较大的偏差,所以适当修正或提出更完美的Tgmax预测模型很有必要。

4 结论

(1)对于高大空间油池小功率火灾,杜咏、薛素铎、张国维的预测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火源正上方温度变化,张国维的公式能预测火灾全过程,其他两模型不能。

(2)对于高大空间油池小功率火灾,薛素铎的模型能够完美地描述出t2火源的增长阶段和到稳定阶段的过渡段,其他两模型对此阶段的预测都偏大或偏小。

(3)三个模型都对空间位置最大温度值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只有杜咏给出了该计算公式,该公式对于火源正上方近火源处温度预测准确性相对较高,而对远火源处的温度最大值预测有较大的偏差,故提出一种更合适的预测最大温度值模型有很大必要。

(4)除杜咏模型外,其他两个模型中的参数并没有全部给出详细取值,某些火灾场景并不能直接预测出来,对于高大空间油池小功率火灾,实际取值与模型给出取值有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介绍国内三个大空间温度场预测模型。通过在某高大钢结构厂房内进行大空间小功率油池火实验,得到火焰正上方4.0m和7.5m处的温度变化情况。将实验结果与三个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个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出火源正上方4.0m处温度变化的趋势;只有张国维公式给出了火灾全过程预测;薛素铎公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增长阶段到稳定阶段的过渡过程;对7.5m处的预测结果偏差较大;三个公式都对最大温度值有较强的依赖性。

关键词:高大空间,火源,温度场,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杜咏.实用大空间建筑火灾空气升温经验公式[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3):283-287.

[2]Du Y,Li G.A new temperature-time curve for fire-resistance analysis of structures[J].Fire safety journal,2012,54:113-120.

[3]薛素铎,梁劲,李雄彦.大空间建筑火灾空气升温经验公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9(2):203-207.

[4]Zhang Guowei,Zhu Guoqing,Yuan Guanglin,et al.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steel temperature curv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a localized fire in large spaces[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4,(2)1-12.

[5]Barnett C R.Replacing international temperature-time curves with BFD curve[J].Fire safety journal,2007,42(4):321-327.

[6]廖曙江.大空间建筑内活动火灾荷载火灾发展及蔓延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7]杜咏,李国强,黄珏倩.大空间建筑火灾中烟气温度计算模型的比较[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6):99-103.

[8]黄晨,李美玲.大空间建筑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研究[J].暖通空调,1999,29(5):28-33.

[9]梁劲.考虑烟气排放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空气升温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10]黄珏倩,李国强,杜咏.对运用双区域模型计算大空间建筑火灾温度方法的修正[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3):279-282.

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思想十一个 篇8

一、直接比较法

高中物理的某些实验,只需定性地确定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得出实验结论的,这即是直接比较法。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可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和推理,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复杂问题采用等效方法,将其变换成理想的、简单的、已知规律的过程来处理,常可使问题的解决得以简化。因此,等效法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要求用一个弹簧秤单独拉橡皮条时,要与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同时拉橡皮条产生的效果相同——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O,即要在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条件下,才能找出它们之间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守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用小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小球的水平速度;画电场中等势线分布时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调节木板倾角,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的影响,等效于小车不受阻力等等。

三、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即在多因素的实验中,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一定,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先控制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电压一定,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四、累积法

把某些用常规仪器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将小量变大量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小误差。如在缺乏高精密度的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常把细金属丝绕在圆柱体上测若干匝的总长度,然后除以匝数可求细金属丝的直径;测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常先测量若干页纸的总厚度,再除以被测页数而求每页纸的厚度;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单摆周期的测定就是通过测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的总时间除以全振动的次数,以减少个人反应时间造成的误差影响。

五、模拟法

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直接实验和测量,于是就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模拟条件,在这样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模拟法是一种间接实验的方法,它是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说明原型的规律性。模拟法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典型应用是“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这一实验。由于直接描绘静电场的等势线很困难,而恒定电流的电场与静电场相似,所以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模拟静电场中等势线的分布情况。

六、留迹法

留迹法即是利用某些特殊的手段,把一些瞬间即逝的现象(如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以便对其进行仔细的研究。如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迹记录小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平抛运动中小球的位置、轨迹;用沙摆显示振动的图象;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用大头针的插孔显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位;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的实验中,用探针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记录等势点的位置,都是留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七、转换法

将某些不易显示、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显示、易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称为转换法(间接测量法)。转换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测力计是把力的大小转化为弹簧的伸长量;打点计时器是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的周期性振动;电流表是利用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把电流转换成指针的偏转角;还有一些物理量不能由仪器直接测量,这时可利用待测量和可直接测量的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将待测量物理量的测量转换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八、外推法

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但作为它的极端状态是无法直接观测的,但把这些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通过图象或思维运用外推到极端情况,即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断路(I=0)时的路端电压和短路(U=0)时的电流,通过一系列U、I值对应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U轴点为电动势,交I轴点为短路电流I短。

九、放大法

在现象、变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放大法。根据实验的性质和放大对象的不同,放大所使用的物理方法也各异。如游标卡尺、放大镜、显微镜、示波器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许多电表如电流表、电压表是利用一根较长的指针把通电后线圈的偏转角显示出来;又比如在《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其测定引力常量的思路最后转移到光点的移动,跟库仑静电力扭秤实验一样,都是将微小形变放大的具体应用。

十、理想模型法

影响物理现象的因素往往复杂多变,实验中常可采用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假定一些理想条件的办法,以突出现象的本质因素,便于深入研究,从而取得实际情况下合理的近似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抓大放小)。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假定悬线不可伸长,悬点的摩擦和小球在摆动过程的空气阻力不计;在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质点、点电荷、等等,实际都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十一、微元法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引起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和提高能力的作用。比如:V-t图像求位移,F-X图像求功,瞬时速度等等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列表法

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常将数据列成表格.数据列表可以简单而又明确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出物理量之间联系的规律性.

列表的要求:

(1)写明表的标题或加上必要的说明;

(2)必须交代清楚表中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的意义,并写明单位;

(3)表中数据应是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2.平均值法

现行教材中只介绍了算术平均值,即把测定的数据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的次数.必须注意的是,求平均值时应该按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决定应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3.图象法

图象法是物理实验中广泛应用的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图象法的最大优点是直观、简便.在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由图象可以直观地看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变化趋势,由此建立经验公式.

作图的规则:

(1)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位数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2)要标明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的间距按有效数字的位数标明数值;

(3)图上的连线不一定通过所有的数据点,而应尽量使数据点合理地分布在线的两侧;

(4)作图时常通过选取适当的坐标轴使图线线性化,即“变曲为直”.

实验十空间网络分析 篇9

一、实验目的

1、研究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规律和特点;

2、学习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了解电路参数对时间常数的影响;

3、掌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设备

1、GDS-1072-U数字示波器

2、AFG

2025函数信号发生器

(方波输出)

3、EEL-52组件(含电阻、电容)

三、实验原理

1、RC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RC一阶电路如图11-1所示,开关S在‘1’的位置,uC=0,处于零状态,当开关S合向‘2’的位置时,电源通过R向电容C充电,uC(t)称为零状态响应。

变化曲线如图11-2所示,当uC上升到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时间常数。

2、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在图11-1中,开关S在‘2’的位置电路电源通过R向电容C充电稳定后,再合向‘1’的位置时,电容C通过R放电,uC(t)称为零输入响应。

输出变化曲线如图11-3所示,当uC下降到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时间常数。

3、测量RC一阶电路时间常数

图11-1电路的上述暂态过程很难观察,为了用普通示波器观察电路的暂态过程,需采用图11-4所示的周期性方波uS作为电路的激励信号,方波信号的周期为T,只要满足,便可在普通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形成稳定的响应波形。

电阻R、电容C串联与方波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用双踪示波器观察电容电压uC,便可观察到稳定的指数曲线,如图11-5所示,在荧光屏上测得电容电压最大值:

取,与指数曲线交点对应时间t轴的x点,则根据时间t轴比例尺(扫描时间),该电路的时间常数。

4、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在方波信号uS作用在电阻R、电容C串联电路中,当满足电路时间常数远远小于方波周期T的条件时,电阻两端(输出)的电压uR与方波输入信号uS呈微分关系,该电路称为微分电路。当满足电路时间常数远远大于方波周期T的条件时,电容C两端(输出)的电压uC与方波输入信号uS呈积分关系,该电路称为积分电路。

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输出、输入关系如图11-6

(a)、(b)所示。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11-7所示,图中电阻R、电容C从

EEL-51D组件上选取(请看懂线路板的走线,认清激励

与响应端口所在的位置;认清R、C元件的布局及其标称值;各开关的通断位置等),用双踪示波器观察电路激励(方波)信号和响应信号。uS为方波输出信号,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从示波器上观察,使方波的峰-峰值和频率为:VP

P=2V,f=1kHz。

1、RC一阶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1)测量时间常数τ

选择EEL-52组件上的R、C元件,令R=3KΩ,C=0.01μF,用示波器观察激励uS与响应uC的变化规律,测量并记录时间常数τ。

(2)观察时间常数τ(即电路参数R、C)对暂态过程的影响

令R=5kΩ,C=0.02μF,通过双踪示波器观察并描绘电路激励和响应的波形,继续增大C(取0.02μF~0.1μF)或增大R(取10kΩ),定性观察对响应波形的影响。

2、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1)积分电路

选择EEL-51D组件上的R、C元件组成如图11-8电路,令R=10KΩ,C=0.1μF,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激励uS与响应uC的变化规律并绘出曲线图。

(2)微分电路

将图11-8实验电路中的R、C元件位置互换,组成如图11-9电路,令R=600Ω,C=0.01μF,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激励uS与响应uR的变化规律并绘出曲线图。

图11-8

积分电路示意图

图11-9

微分电路示意图

五、实验注意事项

1、调节电子仪器各旋钮时,动作不要过猛。实验前,尚需熟读双踪示波器的使用说明,特别是观察双踪时,要特别注意开关,旋钮的操作与调节。

2、信号源的接地端与示波器的接地端是连在一起的(称共地),以防外界干扰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但由于他们内部已经“共地”,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因共地使被测电路造成短路。

六、预习与思考题

1、用示波器观察RC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时,为什么激励必须是方波信号?

2、已知RC一阶电路的R=10KΩ,C=0.01μF,试计算时间常数τ,并根据τ值的物理意义,拟定测量τ的方案。

3、在RC一阶电路中,当R、C的大小变化时,对电路的响应有何影响?

4、何谓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它们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它们在方波激励下,其输出信号波形的变化规律如何?这两种电路有何功能?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内容1(1)观测结果,绘出RC—阶电路充、放电时UC与激励信号对应的变化曲线,由曲线测得τ值,并与参数值的理论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根据实验内容2观测结果,绘出积分电路、微分电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对应的波形。

上一篇:鸟巢下一篇:女儿生日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