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管理

2024-09-02

网络空间管理(共10篇)

网络空间管理 篇1

一、如何区分互联网主体身份和个体身份

(一)区分互联网主体网身份和个体身份,因当结合国家社会国家政府主体、经济主体和经济组成形式来考虑区分。根据国家经济组成形式:有国家政府机关和组织主体身份、集体经济主体身份、私营经济主体身份和个体经济组织身份及普通网民个体。为此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即:网络主体身份和网络个体身份。

1.网络主体身份也分为两类:A,国家政府部门办公网络主体身份:在国家管理社会时,为了体现国家管理社会的公开、公平、公正。近几年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公布政治、经济、行政、司法等各项信息。为此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政府部门网络和网站,为了体现政府部门为人们服务的宗旨,使老百姓办事简化程序少跑路多办事,也能使广大网民更好的了解社会信息参与管理国家事物,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所以,国家政府各部门及其地方政府各部门成为独立的网络主体身份由此而生了。

2.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以其他经济形式组成的企业,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发销售产品,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办公网络和网站。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挖掘人才、研发产品、推动销售增加效益。为此,网络主体身份分为两大类,能更好的对网络空间进行管理。

(二)网络空间个体身份。网络空间个体身份是由借助互联网营运商和企业主体身份产生的个体工商户和网民,也有其企业个体客户。个体工商户、公民个体网民成为网络空间大军中的一员。个体身份网民中也有借助互联网空间新主体产生了网商。如:互联网金融主体身份之中的金融理财客户、微商等。也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家里了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它本身是一个普通网民是合法的网络个体身份。为此,看出网络空间主题中的个体身份不论其是做啥业务的,都是独立的网络个体身份。

正确的区分网络主体身份和个体身份,是体现国家管理网络空间秩序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正确的区分网络主体身份和个体身份,才能在管理国家网络空间秩序中做到公平公正、科学管理,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二、网络空间管理方法浅谈

要建立一套细化的管理网络空间的社会管理体系。因为管理网络空间不是靠一个部门能够管理好的,需要国家各相关部门协同管理。所以,在网络管理各相关部门关规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网络管理统一管理机制,减少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不全面和片面管理的现状。建议制定统一的国家网络空间管理条例。由网络空间管理具体部门分责管理,出现有违规和违法上网的情况,互通信息根据职责进行网络管理和干预。

具体依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一)国家网络社会秩序管理:遇到利用网络空间违反国家法律的,因当由国家公安部门网络监理机关,具有网络空间专业技术和理论的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在日程管理中要提高区分合法上网和违法上的企业和网民的执法能力。正确保护合法上网的企业和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建立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社会秩序。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也要在公安和网信办公室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之上,在进行甄别区分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由国家安全机关依法侦办。在进行侦办案件时要注意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依照程序法办案,不能为了侦办案件在公民个体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取证侵犯依法上网的网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网信办公室负责对不属于违法的日常网络进行管理,主要对利用网络做违反社会公德的网络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移交公安部门或者联合办案。

(二)国家网络身份审批管理:国家网络空间建立的审批权以党员剖公家工业和信息部负责审批建立网络空间,对网络空间的主体身份进行审核批准建立和备案。在审批网络空间主体身份时除了国家机关和其管理部门外,对其它主体身份的建立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必要时对企业网络建立移交国安部门进行审查。

(三)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利用伪基站、盗号软件、改号软件等网络电信照片犯罪工具的查处和打击,必要时和公安国安机关协同查处。对伪基站、改号软件、盗号软件等犯罪工具制造商和经销商的主要犯罪人员追究其刑事责任,从源头上根除网络诈骗犯罪,维护好国家网络空间秩序、维护好普通网民依法上网的合法权益不收非法侵害。

(四)建立网络空间商业企业协会网站,在工信部和网络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商业和企业网站进行日常监管,对违反商业道德和网络社会秩序进行网络监督。因为商业企业具有其专业性,需要有懂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只有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来应对复杂的网络空间显得力量不足。企业商业网站、工信部和网络信息办公室负责对网络空间秩序管理和网民依法上网的教育。在网站里要有宣传教育网页,使网民能够了解啥样的行为是反公德秩序的,啥样的行为是违法犯罪的。这样网络空间秩序管理也就容易管好了。

综上所述,国家网络空间管理,需要国家各部门、商业企业和网民共同管理才能使网络空间秩序发展规范,利用网络价值,维护合法的上网行为,维护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体现人当家作主的政体制度。

摘要:当今时间是互联网世界,互联网络空间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也使人类进入了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时代。它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面对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遇到了复杂的管理网络空间的问题。为此,对互联网空间进行很好的管理是当务之急。如果管理不好,轻者,国家社会秩序混乱;重者会威胁到国家安全。要进行互联网空间管理,就需要对互联网空间社会主体身份和个体身份进行区分。

关键词:网络空间,管理

珍惜网络舆论空间 篇2

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在我们渐渐适应web2.0的微博模式之后,便慢慢进入了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即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ID都是一个小媒体,每一位网民都是“麦克风”,拥有发表言论的自由。

但自由是建立在一定道德、法律基础上的。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二者在这一点上有着必然的共性。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就像三番五次高喊“狼来了”的男孩终将尝到失去诚信的恶果那样,有意无意在网络上释放虚假信息,最终损害的将是媒体的公信力。而这些虚假信息,经过微博等平台被广而告之,再经过网友们有意无意的宣传和放大,其危害性和破坏力堪称几何级倍增。长此以往,还可能给社会秩序和安全带来冲击。

为了让我们的网络世界更健康有序,笔者呼吁,所有处于这个“信息广场”的人都应该珍惜网络的舆论空间,不造谣、传谣、信谣。不要让头脑中的道德律令只对他人挥舞,却忘了对披着马甲的自己做出自律。每一个活跃在自媒体平台上的“麦克风”,在享受网上便捷的言论共享和信息传播的同时,更应铭记我们共同的使命与责任:不做煽动谣言的蝴蝶,义正言辞地对虚假信息说“不”。

——张晨

网络空间政府危机管理及应对措施 篇3

一、互联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汇集、自由等优点。但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 互联网的隐匿性可能会加重公众的恐慌程度

在现实世界中, 每个人都要为他说出的话负责任的。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 使坐在电脑前的个体网上的胡言乱语并不会给他带来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不仅是舆论的相对开放和自由, 更有舆论的高度情绪化和粗俗化。在网络的隐匿性特征中, 有些网民出于“恶搞”的心理或其他一些目的, 在网上散布扭曲的信息、虚假的信息, 使其他人无法明确地知晓事实的真相, 从而扰乱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这些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尤其是在发生危机时, 公众的心理及其脆弱, 他们对小道消息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极易被虚假消息所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公众的恐慌程度。

(二)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加大了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 互联网无需经过中间环节, 只需要确定了要发布的信息, 然后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将分类信息瞬间传递到每一个网民, 传播速度很快。它们能凭借网络以极快的速度运载海量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网民。信息在网上迅速、大面积传播, 不仅大大减少了留给政府的危机反应时间, 使地区性的危机常常演变为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危机, 而且在极短的时间使全国公众都出于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 这种恐慌及其引发的社会动荡往往比危机本身更可怕, 从而加大了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 互联网带来的公众的广泛参与扩大了危机的规模

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 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 不管是在危机预警阶段, 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救助阶段, 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的种种障碍, 为民众进行利益表达、输入政治愿望、参与政治决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互联网带来的公众参与在稳定时期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但在危机来临时, 由于情况的紧急性、事件的不确定性, 人们会盲目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 借助网络技术, 可以迅速传染给其他网民, 一些小事件可以演变为难以控制的危机, 一些已经发生的危机可能被迅速放大、恶化和蔓延。比如SARS危机中, 各类保健药品大幅度涨价、恐慌情绪以极快的速度蔓延。

二、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 及时公开真实客观的信息

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 往往会被社会广泛关注, 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所以当危机发生时, 网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消息。面对网上出现的海量的信息, 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 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的态度在民众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如果政府能在危机的发端, 就及时地介入, 在网络舆论中引入政府机构的权威信息, 或者政府相关官员来网站做客, 接受民众咨询, 实现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 不但可以有效地根除流言, 而且也能抵御由于公共危机而产生的社会恐慌。

(二) 监测各大网站对危机事件的报道

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 政府应密切关注各大网站对危机事件的报道, 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排序, 分析各类信息对危机处理效果的影响, 抓住主要矛盾, 使后期的行动有的放矢。比如, 当网站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消息时, 政府应及时通过权威途径进行澄清;当网上出现的信息是政府还未掌握的信息时, 政府应及时调查。

(三) 提高公民危机管理的参与能力

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机会。我们应利用这个机会让公民的网络参与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帮手。公民的有序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所需要的, 而公民有序参与的前提就是公民有着良好的危机管理参与能力。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中, 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 对公民进行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培训和演习, 不断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以塑造发达的公民危机管理参与文化。当危机爆发时, 公民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 可以对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辨明真假, 避免危机带来的恐慌, 并且能极大地减少危机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四) 加强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对创办新媒体审核登记,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等等来对他们进行规范。而我国对网络信息系统的法律监管, 还只是停留在某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部分条款上, 并未形成一部真正的网络法律。这些管理型的规章难以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应制定一部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 用来控制网络舆论, 对其把关。

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尤其是发生公共危机时。政府应重视互联网在危机管理中的影响, 尽早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恶意传播虚假信息, 并积极运用网络的各种优势性为政府的危机管理服务。

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转型使得制度在现实中成为一个具有多重特征的结合体,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公共危机事件。互联网筑就的先进的信息网络使得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与互动十分及时。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能是化解危机的武器, 也可能成为恶化事态的祸水。因此应发挥互联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互联网及时公布正确的消息, 提高公民危机管理的参与能力, 加强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等, 避免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公民参与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危机管理概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年。

[2]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4]杨燕绥:《国家公共安全和公民知情权——“非典”事件引起的法律思考》,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4期。

[5]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 《政治学研究》, 2001年第2期。

[6]郭琰:《信息技术与民主政治——浅析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 《天府新论》, 2008年第6期。

网络改造拓展应用空间 篇4

为了更好地支持创业团队的工作,车库咖啡近日对内部网络进行了完整的改造。针对车库咖啡存在的网络割裂、设备不合理配置、应用流量失控以及Wi-Fi体验欠佳等问题,网络厂商H3C向车库咖啡赞助了无线接入点(AP)以及控制器等产品。应用于车库咖啡网络改造的H3C产品包括WX3024E无线控制器和WA2600无线AP,二者组合搭建成了统一管理的FIT AP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了车库咖啡400平米空间内IEEE 802.11n无线网络全覆盖。

然而,仅仅拥有了足够性能的网络设备并不能够保证网络无阻塞。随着互联网应用种类的不断丰富,包括下载、高清视频等应用正在逐渐“吞噬”企业内部的网络带宽。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和管理网络流量,同时减少安全隐患和成本,企业部署流量控制产品已经势在必行。北京派网软件有限公司向车库咖啡免费提供了流量控制产品。

网络空间管理 篇5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云计算,网络学习

0 引言

网络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最新应用成果, 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使每个人都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便捷提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我国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 加强网络教育、网络学习之时,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重点要求做好“三通两平台”, “三通”中即包含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 是教学新模式, 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体现, 是重要的探索[1], 加强建设和管理网络学习空间, 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显著意义。本文旨在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管理, 分析和整合影响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管理的关键因子, 以求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率。

1 网络学习空间简介

1.1 网络学习空间概念

网络空间就是学生和教师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空间, 可以自主学习, 也可以互动学习, 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突破了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 可以利用零散时间, 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 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 既有知识的学习, 也有能力的学习。

1.2 网络学习空间特征

1.2.1 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论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猜想, 简单概括就是:与任何一个不熟悉的人认识最多只需要6个中间人。六度分隔理论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可信的社会网络。

1.2.2 云处理、云存储[2,3,4]

网络学习空间通常由专业的服务商提供业务服务, 实现数据远端存储。网络学习空间的最终用户都无需关心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是如何进行数据交换, 更无需担忧用户数据存储在何处。这就是采用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学习空间, 它包含远程软件服务、远程平台服务、远程基础逻辑架构服务、远程在线大数据存储和移动应用服务等。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存储, 无论身处何处, 只要能接入互联网, 就可得到云服务, 即便是接入设备性能很低。

1.2.3 互动性、跨时空[5,6]

对于学习者, 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交友;对于传授者来说, 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 指导学习, 及时掌握学习的现状, 并进行实时互动。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接入Internet, 就可便捷获得服务,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终端设备的性能限制。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2 网络学习空间结构模型

网络学习空间的模型结构包括四层:用户层、控制层、虚拟资源层和物理层。用户层是所用空间用户的集合, 它们通过终端设备经Internet向空间服务提供商获取服务;控制层是由一些特定的控制和任务高度算法组成;虚拟资源层负责将物理层的分布式硬件资源虚拟成一个整体集合, 提供资源的分布式处理与存储;物理层主要包括各种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如服务器集群和存储阵列等。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网络学习空间模型的处理过程:用户层的客户终端向控制层请求服务, 控制层通过特定的控制中心和任务调度算法协同处理, 将已利用虚拟化技术的软硬件资源转化成虚拟资源池, 向空间用户提供服务, 返回处理结果给服务请求的用户终端[7,8]。

3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管理

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学习空间建设的友好性、开放性, 以及通过何种机制来保持空间使用率攀升, 使之良好有序地运行, 让更多的使用者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受益。通过分析, 发现影响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很多方面, 造成空间资源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 缺乏评价空间资源质量的标准, 不重视空间资源制作工作或对空间资源制作工作安排不恰当, 等等。为了增加空间资源质量, 提高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 有效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 笔者给出以下几点意见:

(1) 提供高质量的空间资源。空间资源作为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内容, 对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每个阶段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网络学习空间中用户最关心的也就是能在空间中获取到何种有价值的数据, 所以, 在空间中分享的数据质量非常重要。上传到空间的数据应该是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价值不高、不准或不一致, 会导致空间的利用大打折扣。学习空间的数据应具备互补性的知识结构、高价值的知识内容、交互性的交流方式。高质量的空间资源应当体现针对性、精确性、清晰性、完整性、灵活性等特点。因此, 空间资源质量是日常空间资源质量管理中必须切实做好和加强的工作。

(2) 加强领导, 推动空间使用进程。领导重视是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的推动力, 领导的督促有助于形成一个网络学习空间的环境。网络学习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在高校的应用, 它涉及网络空间学习模式的运用, 从而使高校教学发生许多新的变化, 这些都决定了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 许多问题和障碍也不是仅靠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运行需要高校最高领导层的介入, 但在一些高校中, 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管理层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运行交给信息技术部门, 网络学习空间的良好运行必将受到影响。

(3) 加强空间用户团队建设。最终用户是空间建设和管理的核心人物。空间用户团队建设就是培养、改进和提高个人及团队整体的工作能力, 使空间团队成为一个特别有能力的整体, 在空间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为了促进个人和空间团队的健康发展, 应该组织空间新用户参与空间使用培训学习, 对于网络空间成员而言, 如何制作和提供高水准的空间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这对提供优质空间资源很有好处。另外, 通过学习, 新用户能够懂得如何利用空间与他人进行网络交流, 提升网络空间沟通能力。网络学习空间是人占主导因素的, 其最终用户通常是教师和学生, 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的关键也就是要让最终用户接受空间学习的方式。网络学习空间投入使用之后, 通常不能马上形成有效的空间学习效益, 中间要有一个熟悉、适应和磨合的过程。首先, 要改变最终用户长时间形成的一些工作、学习习惯;其次, 要熟悉并掌握网络学习空间的一些技术和工作方法, 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类人群中, 一部分人空间使用水平相对较高, 一部分人水平相对较弱, 如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空间建设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4) 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紧密合作。网络学习空间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团队协作活动, 最需要的就是管理维护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紧密协作。如果在建设和管理网络学习空间的时候, 组织人员和技术人员都不愿意担当责任, 相互推脱, 只希望自己身上的任务越小越好, 也会影响到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推进。

(5) 建立网络空间使用多元化的评价与激励制度。空间用户是网络空间使用的最关键因素, 而空间用户是需要激励的。利用空间的交互式功能,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同学、教师、自我等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同时, 还可以采取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优秀空间评选、精品空间展示等激励措施。正确的激励制度, 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空间使用的目标顺利实现。

4 分析验证

为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分别通过5种管理因子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验证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 (表中值1为有助于, 0为不影响, -1为无助于) 。

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明显有助于提高空间使用率和增加空间资源质量, 能使空间实施的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占元.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EB/OL].http://www.edu.cn/xs_hui_yi_5674/20120530/t20120530_783133.shtml, 2012.

[2]李乔, 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1 (4) .

[3]ARMBRUST M, FOX A, GRIFFITH R, et al.A view of cloud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4) .

[4]GUPTA D, LEE S, VRABLE M, SAVAGE SETAL.Difference en-gine:Harnessing memory redundancy in virtual machine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2 (10) .

[5]朱超.基于虚拟化技术构建高校分布式云计算数据中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4) .

[6]周红伟, 李琦.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 (7) .

[7]程苗, 陈华平.基于Hadoop的Web日志挖掘[J].计算机工程, 2011 (11) .

网络空间管理 篇6

编者按:当前, 国家正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 加快向网络强国、制造强国迈进。我省也制定了加快发展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 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应用, 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网络安全对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作为处在全国互联网发展第一方阵的江苏, 始终把加强互联网发展与安全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重要任务, 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两项重点”, 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 促进互联网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国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篇7

2015年1月底, 民调公司零点调查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生态环境的各方面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显示, 80%以上的网民认为网络充满正能量、网络秩序变得更好、网络舆论环境得到改善;网民普遍认为网络有害信息和侵权行为有所减少;90%以上的网民表示支持政府发起的各项网络治理行动;90.6%的网民对我国网络的健康规范发展充满信心。

点评:国家整顿网络环境的各种行动得到群众的认可, 政府部门可以总结这两年的经验, 将网络治理工作列入常态化的工作内容中, 持续维护好互联网环境秩序。

网络即时通讯空间认知 篇8

研究者假定每一个传播信息的媒介因各自的设置与表达形式的差异, 在人们试图通过它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形成了性质与形态各异的空间。本文挑选即时通讯工具这一典型人际传播媒介, 分析文本与表情类型中QQ聊天中延伸出的空间, 其中QQ聊天过程中的语音与视频不在讨论范围内。

这份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在即时通讯软件交流过程中延伸出的空间具有怎样的特点, 怎样对使用者现实空间造成影响的。意义在于, 帮助人们更全面本质地理解软件使用, 建立起实时通讯软件的基本规则和共识。

2 研究方法与范式

本次研究以思辨的方法将以往使用QQ的经验过程抽象出一套假设, 这套假设是——在网络即时通讯中延伸出了一个和现实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交流空间。研究者将整套假设操作化, 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 又因不能触及到能够代表整体的样本, 因而以问卷为访谈的基本框架, 访问了7个QQ重度使用者, 得出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采取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试图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世界, 认为人的行为在于对事物的诠释, 这种诠释是主观的, 并认为我们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 但是却可以对其中的意义做出诠释。在研究的过程中, 价值的影响不可避免, 但是可以尽量减少, 或者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3 研究维度

以下综合QQ软件本身的设置和个体的人际关系, 从身份验证、在线状态、使用过程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3.1 身份验证:新空间的准入

设定身份验证的使用者能够将QQ好友的增减严格地控制在自己意志范围内;不设定身份验证的使用者则把自己完全暴露在QQ的环境中。绝大部分被访者都不想被骚扰, 表示自己设定身份验证。不设定身份验证的使用者是为了方便信息传递。

人们从身份验证开始就意识到, 即使影响微弱, 每同意一个人加自己为好友都会改变空间形态。这说明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和现实中一样高度戒备。但也有人认识到网络带来了新的规则。

3.2 在线状态:新空间维护

在线状态指的是, QQ使用者在登陆QQ之后在他人QQ窗口中的状态。

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 女性几乎都表示采用隐身或忙碌的状态;受访问的男性一般采用在线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选择在线, 也有部分男性选择隐身。状态的选择更与性格有紧密的联系。

3.3 使用过程:新空间交流法则探寻

1) 现场感与压迫感。

被访者们对延伸出的交流空间的感知各有不同, 把登陆QQ作为习惯的被访者从不关注有哪些朋友在线上, 也有被访者和自己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同时在线时就会有向对方发送消息缓解压力的倾向。被访者还表示并不总是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回复, 在结束谈话时, 并不采用结束语。

2) 反应速度。

多数被访者会认为如果交流时对方的反应速度比较慢的话, 通常还在做着其他的事。如果自己在专注地聊天则会认为自己不受到重视。

4 研究结论

4.1 新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以下分别从强关系与弱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即时通讯中的新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

1) 强关系:补充。

由于交流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大量交流, 并且大多数在现实交流多过通过即时通讯的交流, 或在通过即时通讯之前, 已有熟悉自然的重复模式。新空间对现实关系的塑造十分微弱。交流双方对于彼此已经十分了解, 交流十分随意自然, 可以随时开始及终止, 即使交流出现问题, 双方也会不在意或者有强劲动力通过其他方式解除, 跨越出这一空间, 通过电话, 或面对面解决问题。

2) 弱关系:塑造。

即时通讯使许多未曾谋面或者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们保持联系。这意味着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这一延伸出的新空间了解彼此, 即彼此脑海中对方的影像完全来自双方丢入这一新空间中的所有信息的积累。从而交流双方的词汇量, 文字表达能力, 生动性, 鲜活性, 多媒体的使用习惯, 都直接转化为人的影像本身。

4.2 新空间的基本规则与应当达成的共识

即时通讯为人际交流提供新的途径, 也带来了交流障碍。

当网络延伸出的空间成为双方认识彼此及培养感情的唯一空间时, 这些交流障碍表现最为凸显, 即局限于弱关系条件中有待发展的强关系。典型情境为在现实或网络中产生, 并主要通过网络发展并维持的现实恋爱关系。特征为, 交流双方具有形成强关系的强烈愿望, 但只具备弱关系的交流条件, 比如见面机会甚少, 无法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声音, 举止去充实丰富形象, 而只限于个人化的对文字及文字中空隙的解读。

访问材料显示常见的细节包括“回复不及时”、“回复过于简短”, “有一搭没一搭, 好像还在做什么更重要的事”等, 将这些细节抽象化并探寻其原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 在线并不意味着在场。

QQ使用者常常在忙着其他的事情, 所以即使是在线状态, 也和现实生活中的在场性质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信息发送出去之后是否到达何时到达, 发送者并不能确定, 再加上信号强弱带来的延时干扰, 交流的节奏难以把握。

2) 被消解的沉默。

在即时通讯交流中, 只有被文字能够被无损的传达, 而面对面交流过程中的面部表情、语调、身势语, 甚至对话间隙中的思考与沉默都被消解。肢体学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语言 (仅指文字) , 38%来自声音 (其中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 , 剩下的55%全部来自无声的肢体语言。在QQ对谈中, 沉默往往被解读为正在做别的事情, 而不是沉思。

3) 被鼓励的分心。

一个QQ账户上通常都会有超过一个可供联系的好友。这样的设置是为了方便使用, 但同时也意味着, 它容许并鼓励同一时间与多人交谈, 即分心。将一人在QQ上同时与多人交谈的场景直接搬入现实中, 就会出现上一秒在和恋人说情话下一秒在和老师讨论学习问题再接着一秒与发小忆当年。而这种极端古怪的场景在即时通讯中却完全不显得吊诡, 自然无比。

4) 必须人为结束的对话。

即时通讯具备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有传达信息的条件, 这一状态并不存在一个终结的点。即意味着有随时接收到信息的可能, 但并不同于使用者随时随地在场。这使得虚拟空间的开场与收场都是完全是由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这一行为达成的, 成为并不含有物理变化的仪式。现实生活中的见面与分别都伴随物理位移, 自然而然地带来心理变化。而通过口头仪式结束的对话缺少物理空间的自然过渡, 对于只具备弱关系条件而强烈欲望发展为强关系的个体而言, 何时结束, 如何结束是合适得体的, 更使人为难。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彬.传播符号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安东尼·吉登斯, 李康.社会学 (5版) [M].北京大学出版, 2009.

无形的站场;网络电磁空间 篇9

2003年,布什政府公布《保护网络电磁空间国家战略》,将“网络电磁空间”定义为“由成千上万互联的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转换器,光纤组成,并使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能够工作的网络”。

2006年,美参联会公布《网络电磁空间行动国家军事战略》,把“网络电磁空间”定义为“利用电子和电磁频谱,经由网络化系统和相关物理基础设施进行数据存储、修改和交换的域”。

2008年5月12日,美国防部副部长戈登·英格兰专门就“网络电磁空间的定义”签署备忘录,指出“‘网络电磁空间’是信息环境中的一个全球域,由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在内的相互依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组成”。

2009年,奥巴马上台不久,美国白宫发布了《网络电磁空间政策评审》报告,援引第54号国家安全总统令/第23号国土安全总统令中的网络电磁空间定义,指出“‘网络电磁空间’是由各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组成的一个彼此相互依存的网络,包括因特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和关键行业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及控制器”。

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理论界在网络电磁空间的概念和内涵上还有不同认识,但是在以下两点看法基本一致:一是网络电磁空间构成要素是网络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网络电磁空间是完成各种信息活动的主要载体。

网络空间管理 篇10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受到广大民众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新闻媒体、国家的安全战略、政策文件等中都频繁出现这些词汇,普通民众对于它们的详细定义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本文主要对它们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归纳总结。

1 信息安全

20世纪50年代“信息安全”这个专业词汇开始出现在科学文献之中,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的政府文件中陆续出现“信息安全”一词,这一学术概念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信息安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国际信息系统安全认证组织将信息安全划分为通信与网络安全、操作安全、物理安全等十个领域。随着各国政府逐渐开始出台信息安全相关的法规条例,信息安全这一问题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具体来说,信息安全指的是保证个体本身、社会机构以及国家的信息资源、空间、载体不受到内外各种危害。现阶段,各国建立了各种信息安全机构,包括行业机构、学术研究机构、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发布了各种信息安全政策,包括国际政策、地区组织政策、国家政策、城市政策等,可以说21世纪,世界各国开始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

2“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了网络社会领域,信息安全问题与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

2.1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开始聚焦于网络数字世界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自发端至今,互联网迅速在全世界普及应用,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非法入侵等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了计算机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信息安全研究也逐渐开始将网络数字世界作为实际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实际上很难以“信息安全”进行整体的概括,也难以表现出网络空间安全与网络安全的一些特征,因此“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渐渐开始与“信息安全”处于同一研究平台之上,200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一个关于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的指南文件,“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的关注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2.2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之间的相同点

国内外各种非传统领域安全政策及标准文献中,在使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时经常会三者交替或者并行,社会广大民众对于这三个概念也大多分辨不清晰,这主要是因为三者之间相似点较多。首先,与传统安全问题相比,这三类安全问题都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三者都是20世纪末甚至21世纪初才逐渐凸显出来的安全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在全面各大会议中提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的相关问题。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及组织签订双边或者多边协议中也都将这三类问题作为重要的协商内容之一。其次,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环境安全实际上工作的核心问题都是为了保障个体本身、社会机构以及国家的信息资源、空间、载体不受到内外各种危害,只是三类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及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信息安全包含线下及线上两类安全,实际上也包含了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它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网络安全的侧重点主要是网络社会安全及线上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具有很浓重的军事性质,侧重于海陆空等并行空间的安全问题,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地协调配合。

2.3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三者的不同点

为了能够清晰的认识这3个概念必须要对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行归纳分析。

首先三者的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信息安全的主要视角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则指的是基于网络的一些问题,网络空间很明显反映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空间”问题。

其次,三个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信息安全的具体实践在很多年前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出现,只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直至20世纪50年代,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信息安全提出的学术概念。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都是基于互联网及网络社会的到来提出的新的概念,它们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域成为与海陆空三域并立的现代社会及国家公域空间,基于此出现了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

由于三个概念提出的背景及三者视角之间的区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及外延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长期以来,信息安全都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信息系统的技术安全、物理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物理安全主要涉及系统配套部件、设备的安全性能、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载体相继出现,伴随着它们而来的各种新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以往的问题更加复杂,具有泛在模糊性、隐蔽关联性、总体综合性等特点,网络安全问题的扩展往往十分迅速,危害较大,为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风险。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等都是网络时代最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比如07年初熊猫烧香病毒肆虐我国网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网络病毒的传染性强、繁殖性高、破坏性大,对于普通的计算机用户来说很难发现,将其彻底清除也很有难度,计算机病毒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毒瘤,再比如许多网络黑客通过口令入侵和盗用IP地址两种形式非法入侵他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对目的主机实施攻击活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这些问题都是“信息安全”概念难以完全涵盖的。此外,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还可以与其它的安全领域交叉渗透。网络空间安全具有很强的专指性,虽然与网络安全同样聚焦于网络,但具体对象差别很大,网络空间安全注重全球及空间范畴,体现出网络空间的专指性。

3 结束语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是现阶段非传统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互联网时代,各国都已经加强了对这三类问题的研究讨论,三者拥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自有着自身的特点,实际的工作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三者的异同点,才能做好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及网络空间安全的保障工作,从而实现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兴盛的目标。

摘要:近年来,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了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大多数人对于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都不太了解,在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很多人将这些问题混淆起来,本文主要就这三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定义进行简单的介绍,就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相同点,不同点

参考文献

[1]冷爽.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探讨[J].通讯世界,2016.

[2]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3]周莲波.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

上一篇: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下一篇:稳态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