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

2024-10-11

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精选5篇)

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 篇1

摘要:表达自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动作、等传播载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自由, 具体有言论、出版自由, 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结社自由等;在网络时代, 为表达自由提供了新的载体, 公民的权利行使更加充分, 但同时, 自由的行使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现如今在新媒体时代, 言论自由存在种种问题, 如: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对他人进行抨击、侮辱, 大肆渲染一些不利于社会安定的言论等, 因而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表达自由,言论自由,舆论监督

一、新媒体时代的表达自由

网络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 互联网所具有的它特有的优势:不受时空限制, 传播快、覆盖面广等。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加上网民在网上活动的自由程度高, 可以用虚拟身份在网上进行活动, 自由发言, 不受约束。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广泛的被人们使用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它无论信息量、点击数都无可争议的超过传统媒体。

新媒体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公民提供了行使权利的平台, 使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人们利用网络, 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 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利用网络为载体、对国家、社会发表一定的看法、对政府和国家的政策提出质询和建议、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谴责、对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举等。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 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沟通方法和表达方式。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旧媒体时期的大众传播媒介, 在互联网使用者亲身成为互动的主体, 对其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可以亲自去实现, 这是为了摆脱对大众媒体过分依赖的需要, 从而使信息在传播上也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必要的限制。它也使得话语权的行使从传统的精英阶层开始转向平民阶层, 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亲自表述出自己的主张。

网络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这表现在:第一能够在社会各阶层、群体间搭建起的沟通平台, 让舆论与现实的完美互动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 实现公民政治自由的基本权利;第二增加我国的监督渠道, 提高公民的监督权, 这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现实要求, 加强公民对政府公权力行使的监督;第三, 便于国家公权力机关利用该渠道充分了解民意、与人民进行沟通, 达到“问政于民”的作用, 使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 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互联网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 中国领导人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 有时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 讨论国家大事, 回答网民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前, 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做法。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都通过互联网征求公众意见[1]。

现如今网络空间成为公众舆论的沃土, 在网络空间中发言者享有平等和自由的话语权, 人们在这里畅所欲言的讨论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随意的发表自身的见解。甚至很多国家领导人利用网络交谈的方式, 直接与民众进行沟通, 以便于在做出决策的时候, 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 从公众利益出发。网络作为一个无界的虚拟空间, 这里的内容五花八门, 在表达言论自由上有赞美、有抨击, 有的是诚心诚意的为国家建设献计, 但有人则唯恐不乱的散播不良思想。如大肆传播黄色文化, 暴力文化, 黑色文化等, 这种不良思想在网上的大肆传播使得社会治安混乱, 甚至引起刑事犯罪的高频发生。互联网具有有利有弊, 为了缓解人们在利用互联网时所带来的问题, 应该对互联网进行调整, 使公民在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 不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二、网络的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的发表言论, 它的依据来自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 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美国著名的大法官卡多佐曾经说过“言论自由是其他权利产生的摇篮, 几乎为其他每种权利不可缺少的前提”[2], 言论自由作为自由的一项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现代各国都受到同样重视,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确立宗教的法律, 不得制定禁止自由信仰宗教的法律;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的法律, 不得制定禁止出版自由的法律;不得制定法律, 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3]。在我国, 《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言论自由关系到公民基本的表达权———无言论自由, 就无所谓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因此自由表达权的保障是以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为核心。公民在新媒体上表达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这是公民对言论权的行使, 何人都有权利用网络来主张和发表意见而不受限制的权利。公民在网络上自由言论的形式多样, 可以是文字, 图像, 声音, 也可以是视频的, 话题可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等等。公民的在网络上自由的发表言论是言论自由权利的具体表现, 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越是民主的社会环境, 言论自由的权利更应该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 应强调其在人类精神文化中所占有的比例, 这是衡量人权社会质量的一项标准, 强调每一个人“主体性”的地位和自由意志都应该收到尊重。[4]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政府利用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 使得在了解民情的基础上、汇集人民的智慧智, 从而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互联网已成为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的新平台。另一面民众利用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形成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的新局面。

在互联网上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 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网络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应提高对网络建设、管理的重视, 使互联网促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促进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的平台、扩大精神生活的空间并使其健康的发展。

为了维持网络空间正常有序的发展, 从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不断提高对网络发展方向的重视, 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法律、法规, 如《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还开展一系列的净网活动, 这些都是为了打造一个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一个有利于公民权利合理行使的网络环境, 使网络的功效最大化。

三、我国在保障言论自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宪法》相关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爱人民监督;人们享有有言论的自由,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此外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说明我国已经对言论自由的表达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但目前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现在社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 保护力度不够

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到严重的限制, 就拿我国现行的关于网络的规定来说, 大部分规范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为出发点而制定的, 所以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针对对网络行业或者对网民苛以义务, 而其中一些条款严重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的实现[5]。在2009年2月, 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青年王帅, 因为在互联网上发帖反映举报市政府不法征地, 然后被以涉嫌“诽谤”的罪名跨省追捕, 羁押回乡后在看守所里关了八天。在现实中, 类似案件比比皆是, 公民老是因触碰到某些“禁忌”, 从而身陷囹圄, 这样的自由权已然变味。

(二) 救济渠道不畅

在网络中有的是诚心诚意的为国家建设献计, 但有人则唯恐不乱的散播不良思想, 上面的消息五花八门, 往往有公民因此而受到侵害成为受害人。在网络空间中, 个体力量十分薄弱, 大多数发言者利用的都是虚拟身份, 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不当言论侵害时, 想要维权时就缺乏一定的现实性。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 少有涉及网络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和救济渠道。当下在网络空间中不管是构成、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网民法律素质不高, 绿色上网宣传不到位, 从而难以最大限度的维护网民的权利。从“杨幂事件”、“林妙可受辱事件”, 再到优衣库事件, 大量的事实证明, 网络并不是一块净土, 我国网络的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三) 法律可操作性较差

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过于简单和模糊, 虽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可对于行使的具体形式, 方式, 范围和界限都不明确使在执行起来缺乏现实可行性, 而导致对于网络的失控。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 信息传播速度快, 网民利用虚拟身份在网上活动, 自由发言, 不受约束, 导致大量的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事件波及面广, 再管辖上往往难以具体, 各地政府相互推搡, 使网络的监管失灵。再加上各个地区发展不一样, 导致各个地方制定的网络管理法规不一样, 地区间的宽严也不一。最重要的是, 对于在网络上犯罪的规定十分模糊和过于宽泛, 缺乏法律的评价作用, 民众在行使权利是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而侵犯他人的权利。

四、完善我国网络自由表达的思考

提倡公民在网络空间中享有言论的自由, 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给我国的公共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由于网上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导致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受到侵害, 不仅经济上受到损失, 甚至有的在生命上也受到一定的伤害。不正确使用网络平台的情况频繁发生, 胡乱的去指责, 滥用监督的权利, 这对我国公权力的正确行使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因而对于网络进行管制, 清扫、维护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一)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立法

良法善治, 做好立法工作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行使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几年各种网络侵权问题层出不穷, 网络成为犯罪分子的另一阵地, 为了应对这种现状, 原有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抽象, 无法现实的保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下的合法权利。为了改善网络立法较为落后的现象, 完善国家管理机关在网络空间中的资源配置, 实现法律的预期效果, 建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 线上线下全面维护公民的权利, 这是建立民主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制定网络管理规范、行使守则、明确权利边缘, 使法律规范与净网活动相辅相成, 共同铸造绿色上网环境。对网络出现的各种问题适用统一标准, 使网络的运行变得有法可依, 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 能够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 以促进互联网事业安全、有序的长期发展。

(二) 加强网络监管队伍建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要注重网络立法的施行问题。建立一支科学的网络监管队伍, 提高对网络的监管, 使立法与执法相互配合。政府发挥它的公权力管理职能, 组建专门的网络监管队伍, 对互联网进行管理, 使相关立法得到贯彻落实, 而不是一纸空文。就拿网上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来说, 想要杜绝是不可能的, 但并不意味着无能为力, 法律和政府可以相互配合, 引导、教育人民正确的使用网络, 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组建专门的队伍, 对网络活动进行审查, 减少不良信息的出现, 并防止该类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堵不如疏, 净网不应该一味的进行限制, 政府应该加以正确引导。

(三) 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依靠公民的内心服从,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它的涉及面广, 点击量大, 所以要想使网络能够实现自由的表达, 且不损害各方权益。这就要求网民的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了解法律规定, 从而尊法、守法。

互联网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虚拟世界, 各种各样的网络侵权时有发生, 如果单单依靠现有的法律和有限的网络技术, 难以达到制止网络侵权行为发生的目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事实上, 整体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不高, 这导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发生。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网络问题, 要提高公文明上网意识, 正确的使用网络。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公民的素质教育, 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养成理性上网的习惯。总地来说对互联网进行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要想一挥而就是不现实的, 也不能仅靠某一项治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相关管理机构相互合作, 各种措施齐头并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 使网络世界成为一片新的净土。

参考文献

[2]余履译.卡多佐-Palko v.Connecticut, 302 U.S.319, 327 (1937) .Peter E.Quint.宪法在私法领域的适用——德、美两国比较[J].中外法学, 2003:616-617.

[3][美]卡尔威因, 帕尔德森著, 徐卫东, 吴新平译.美国宪法释义[M].北京:华厦出版社, 1989 (10) :178-179.

[4]赵娟.论人权意义上的言论自由[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5]张庆虎.论网络中的言论自由[J].法制与社会, 2010 (8) .

网络空间言论自由法律 篇2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更多的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都有其身影的存在,网络谣言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断探索网络谣言的形成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网络谣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从源头上解决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2015年12月15日,网民“游戏王”在其微信朋友圈内发布一条信息称:急找孩子,求转,求帮忙实验小学寻人启事。有线索酬金10万,帮忙扩散。今天上午一个三岁多小孩在锦绣花园小区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说出她爸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四十多岁男人抱走了,现在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之,万分感谢!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如果看一眼懒得转的冷漠的人也请你伸出双手指按3秒。此信息一发布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为避免给社会造成更多恐慌旗公安局网安大队立即组织警力核实此信息真伪,经核实奈曼地区并无丢失小孩案件。于是,民警迅速落地核实该发帖人,经查证发帖人为大镇居民辛某。并将其传唤到公安局,辛某承认该帖是他所发,称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信息的真实性,只是感觉恐慌想转发给更多的人知道,并无恶意,没想到会造成严重后果,对自己鲁莽的行为表示后悔。《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辛某在网上散布谣言的行为违反了上述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奈曼旗公安局网安大队对辛某违法行为处以行政罚款伍佰元的处罚,并责令其立即删除此造谣信息。

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网民造谣、传谣,制造恐慌,网安大队已在相关网站和贴吧等媒体公布了此信息的真实性,及时进行了辟谣,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并向广大网民发出呼吁,要对网络信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认真辨别和分析信息来源及准确性,在没有掌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不要随意转发、评论或支持,做文明、守法的网民。

上述网上散布谣言的案例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平台,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他在推动人们生活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因为使用不当或缺少必要的规范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谣言泛滥成灾。网络谣言的推波助澜,不仅损坏个人和集体的荣誉,增加了事件的解决难度,而且降低了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引起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现就当今网络谣言的特点及危害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传播速度快

传播速度快是网络谣言最鲜明的特点。传统媒体发布信息要经过专业人员的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网络传播则有效缩短了这个过程。网民在收到信息后可以快速、直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这些观点可以自由的发表出来,在手指点动之间便可使这些观点和看法传播至全球的互联网用户,这种方便快捷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对网民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诱惑,这都为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2.覆盖区域广

二十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地球上每一个机构和个人获取和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由于对网络信息进行复制粘贴的操作简单易行,信息传播者通过群发功能,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向全世界的网民同时发送相同的信息,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接收到网络谣言,并通过互联网及时迅速的把谣言传播到世界各地。网络谣言覆盖区域的广泛性是传统谣言所无法比拟的。

3.传播方式隐蔽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的方式非常隐蔽。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的言论缺少了有效的监督,在自由传播言论的同时不必担心会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隐蔽性来掩盖其真实身份,在极度膨胀的欲念的引导下在网络上做出一些与正常人的人格悖离的行为。4.传播目的复杂

网络谣言的传播目的复杂多样,既有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谣言实现政治意图或经济利益的刻意为之,也有出于吸引网民眼球,提高网站点击率的娱乐目的,更有一时心血来潮的无中生有和无厘头的恶搞。

5.传播途径多样

网络谣言之所以传播速度快、覆盖区域广与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五种传播途径:

(1)网络新闻和新闻跟帖。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新闻已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妻渠道,并且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领域,正在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论坛社区。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参加各类论坛社区。论坛不仅主题分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能够较长时间的保留同一个话题以便更多的人看到和加入,网民每天的发帖量也非常大。(3)QQ群和MSN群。利用QQ群和MSN群不仅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聊天而且还可以进行群聊,且在聊到任何一个话题时都能得到对方的快速回复,这种方便快捷又是论坛所无法比拟的。现如今,QQ群和MSN群已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4)微博。目前,国内有三亿多微博用户,微博己成为中国当今最热门的新媒体。由于微博具有传播及时、迅速且相对自由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用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微博已逐渐成为广大网民抒情言志、褒贬时弊、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新渠道。(5)微信。微信是继网站、论坛、微博之后,备受大众青睐的一款新的社交媒体,现在微信活跃用户数、微信使用人群、微信对社交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据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5.49亿。可见微信现在已经成为了个人社交网络及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影响

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一些谣言经过二次或多次传播,会很快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严重扰乱人们的思想,误导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市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曾经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对外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这样一份假文件竟然引来包括国内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可见,相对一般的网络谣言来说,政治谣言更加具有杀伤力,因为重大政治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政治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

(五)网络谣言的传播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空间极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候感到难以应付。传统的谣言,不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手段都很单一,其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都很有限。而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的特点,在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方式方面,都大大的超过了传统的谣言。互联网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信息铺面而来,未经证实或者虚假的信息也夹杂其中。所以,这些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难以应付,甚至有时候也会感到真假难辨。

(六)网络谣言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除了一些偏远的地区,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高校的办公、教学、科研、行政等场所都已经接入了校园网,甚至绝大多数高校的宿舍也有了网络。“网络已经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到了社会的最前沿,网络谣言因其基本特征以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而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理所当然地使高等学校在第一时间成为谣言的受害者,给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

(二)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网络谣言预警机制;

(三)建立网络违法违规处罚体系,及时打击不法行为;

(四)呼吁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 篇3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几乎没人会否认网络的巨大力量, 发生在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最牛钉子户事件等, 发生在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红心爱国”抵制家乐福活动、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等等, 我们的生活早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

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 种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的思想首先要通过口表达出来, 人的交往也是首先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言论自由对对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是最为基础的自由。“人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自由!“无自由, 毋宁死”, 千百年来, 为了争取自由权利, 人类已做出了无数的牺牲。也正是有了自由的意思与要求, 才使得人区别于动物界, 成了具有独立思考与关怀自身的存在。而言论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表达形式, 无疑是自由最突出的体现。

1 言论自由的含义及其价值

1.1 言论自由的含义。

言论自由, 又称“表达自由”, 在我国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第2款中这样表述了言论自由:“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应当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 不分国界的追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广义的言论自由涵盖了宪法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自由、批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和提出建议等条款。

1.2 言论自由的价值。

言论自由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追求, 是人类精神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是健康社会和人权质量的重要标识。最早为论者所强调的言论自由价值即是它有助于我们增进知识与获知真理。当我们可以自由地认识一切事物, 自由地抒发我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 那么真理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自动显现。我国有学者提出:随着生存权问题的基本解决, 自由权特别是言论自由权将成为我国人民的首要人权。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载入宪法, 有124个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发表意见自由, 占总数的87.3%。同时, 言论自由在维持和健全现实社会的民主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言论自由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表现:言论自由是人民表示同意和进行自我统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原则, 没有言论自由即没有民主;言论自由是制约公共权力和避免民主从多数统治走向多数暴政的重要保障;以及言论自由促进着社会内不同群体之间和政府与公民之间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关系。言论自由不仅是增进知识获知真理、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 而且其本身即是目的。作为手段, 它促进着听者的利益;作为目的, 它促进着言者的利益。

2 网络言论属于言论自由保护的对象

无论是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 还是从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各国对言论自由的通常理解看, 互联网都属于言论自由保护的对象。

首先, 互联网是人们继书本、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传播信息和交换思想的一个新的载体。无论网上出现的是文字, 还是图像、声音, 无论网上的内容是关于政治的, 还是关于经济的、宗教的, 都是人们发表的言谈、议论和意见, 都属于言论的范畴, 与传统的言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 理应受到保护。

其次, 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 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不论口头的、书面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作为人权经典性文件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也有类似规定:“人人有权……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在这里, “任何其他媒介”或“任何媒介”不仅包括公约列举的媒介形式, 还包括声像、广播、电影、摄影、音乐、图画以及电子媒体等等。它们都是公约确立的人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方法和途径。简单地说, 一切关于人类的思想、观点、意见和议论的载体, 都属于公约言论自由保护的范围, 网络也不例外。

在网络诞生以前, 言论自由主要是依靠法律、社会规范来保障的,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由于传统媒介都有一定的传播形式, 我们对于违反法律的不当言论可以通过对传播媒体采取一定的措施, 甚至是预防措施进行预防;对于那些过激的但法律并没有要求对此承担后果的言论, 社会规范就会发生作用, 将其排斥出社会主流媒体之外, 使其很难起到蛊惑人心的效果, 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但网络出现后,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因而给传统限制和保护体系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同时, 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高效性、对于知识的传播、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 对于网络的不适当的、过度的管制都会降低互联网的这种效用。对于网络言论我们应该给予比传统媒介中更为宽松的环境。这也给传统的限制和保护体系带来了挑战。

3 各国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及其保护

由于互联网给传统的言论自由保护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建立互联网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第二, 制定法律和政策, 规范和保障互联网上的言论。在各国, 立法通常是政府规范和管理网络言论的主要手段。如美国1987年修改了计算机犯罪法, 并对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欺骗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美国还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个人隐私法、电子通信隐私法、正当通信法、电讯法等, 以加强对这一领域言论的规范和保护。德国在1996年夏出台了《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 还通过了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 并对刑法、治安法、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在这些法律中, 各国为探讨与自己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言论自由保护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除了立法手段之外, 各国还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来处理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保护问题。例如, 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政策, 在信息系统和网络中使用强密码来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 以保护个人隐私, 并开发和利用良好的商业化安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这些政策规定看, 各国主要是从抑制互联网带来负面效应的角度来保障言论自由的。

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美国等国家在对待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网络言论上的谨慎态度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言论的多元化是民主社会的根本要求, 言论自由不仅应该保护主流意见和观点, 更应该保护少数的、边缘的和非正统的意见。其次, 美国等国家注意到了网络特殊的性质并认识到网络需要适应于这种特性的保护原则, 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 美国等国家开启了网络言论保护的新思路, 即不仅仅依靠法律, 而且注重发挥技术及用户控制对规范网络的作用。

4 我国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及其保护

我国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 网民人数不断激增。这给我国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给言论自由的保障和正确规范带来了难题。

在立法上, 从1994年2月起至2006年7月, 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网络方面的政策、法规达47部多。比较重要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互联网网上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电子认证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总的看来, 在信息化时代, 我国较好地回应了网络对言论自由保护的新挑战。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强, 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公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 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从网络的硬件设施看, 网络安全的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 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考虑得较多 (当然, 这是极其必要的) , 但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考虑得还不够;在某些领域, 如公民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等方面的立法还存在空白;在理论研究上, 如何处理好因特网与我国人权保障, 尤其是与言论自由保护之间的关系还未广泛而有效地展开讨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时代我国言论自由保护事业的发展。

5 如何促进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

第一,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首先, 网络技术的提高, 在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机制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 密码技术的改进以及IP协议实施真实性原则等都有助于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 能够有效地保护隐私权, 防止非法信息的发布, 从而缓解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干预的压力。其次, 网络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改善, 与大量的、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切相关。因此, 我国应当重视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 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队伍, 为网络时代更为充分地言论自由实现提供人才保障。此外, 对全体公民, 特别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进行互联网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也是极其必要的。不懂起码的网络常识, 政策制定者就无法制定正确的网络言论保护政策, 公民也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二, 加强互联网上言论自由保障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 网络信息安全、因特网与言论自由表达、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的关系、因特网与信息公开及电子出版等, 以便为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 政府直接参与互联网言论的交流和传播。就一国范围来说,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打破了在传统媒介时代主要由官方提供信息资源的模式,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可能成为人们评论的对象, 从而给政策制定者造成极大的压力。但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并不排除政府的参与, 相反,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快捷、有效的传播工具, 解释、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目的, 回应公民对有关政策的疑问和评论。这既有利于今后对政策的补充、修改和完善, 又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 扩展和深化民主, 促进言论自由的充分实现。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篇4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

由于网络言论自由有种种好处, 但并不是说人们在网络上就可以放肆自己的言行, 正如我们传统的言行一样, 网络言论自由也是有自己的限度, 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范围内行使。

1) 个人利益。相较于公共秩序而言, 网络言论自由更容易损害的是私人利益, 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权利似乎更受青睐。然而我们对任何权利的保护都不是绝对的, 即使是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保护, 当它和另一项宪法基本权利的保护相冲突时, 也必须作出让步, 我们要寻找的是在各种权利保护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言论由于缺乏把关人, 比传统言论自由度大的多, 所以更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 危害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当事人的生活圈。二是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正因为这样, 权利人因网络言论自由而遭受的损害程度是不同以往的, 所以笔者认为, 网络言论的发表必须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2) 社会利益。与个人意义相对应的社会利益也同样受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侵犯, 所以我国在立法上, 从1994年2月起至2006年7月, 国家已经颁布了多方面的法律法规,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互联网网上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电子认证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比较重要。这些条例有效的保护了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 尤其是国家安区、司法独立及公序良俗。随着网络的兴起民众对于国家安区、司法独立及公序良俗也越来越有理性的见解。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上的观点、意见能轻易的迅速的形成压倒性的舆论, 故我们要以法律的手段, 保证理性思考的存在, 从而避免伤害社会利益。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

孟德斯鸠说过:“要享受自由的话, 就应该使每一个人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 也应该使每一个人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个国家的公民可以说或写一切法律所没有禁止的说或禁止写的东西。”人类已经走进互联网时代, 已经拥有了目前最开放的言论空间,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很多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 在网络上却成为“吐槽”高手, 所以思考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是我们在法律上为它定位的前提, 也是我们要保护他的原因。

(一) 对公众的价值

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 它迅速、开放、自由而且平等。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批评政府或是名人, 弱小的消费者可以使得财大气粗的企业不敢小觑, 地位显赫的人也不敢忽视平民的声音。由于网络的兴起改变了舆论的方式, 使得我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被网络放大声音的见解。网络的兴起也使得我们可以更加迅速的掌握信息, 其传播速度是其他传统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二) 对个人的价值

最近几年, 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基本上都是关于权力的表达和维护。例如:“佘祥林案”是对司法审判公正的呼吁, “孙志刚事件”是对迁徙自由权的认可和推动收容制度的改变, 发生在各地的“虐待动物事件”是对生命权的关注, 这些例子表明大家通过网络开始对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开始表达自己的声音, 显示出了网络对于权利诉求的宽容和推动。网络的兴起, 使得现实世界中阻碍的交流因素在虚拟世界化为乌有。

三、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自从网络进入中国, 发展迅速, 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 网络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多, 原有法律已经不足以适用于网络空间, 因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立法。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国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存在严重的缺陷。目前在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未被明确指出是属于言论自由的一种而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这在宪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有所体现。

(一) 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立法目的忽视言论自由。我国现有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的立法价值以安全、秩序为主, 而言论自由却被放在了附属地位。我国就现有的规则来看, 立法重在规范, 压制性强, 保障弱, 并且缺乏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侵犯时的救济性措施, 甚至在部分涉及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做了禁止性的规定。网络空间之巨大使得我国网络立法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即偏重于网络及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两大方面, 这不能覆盖网络产生的各种法律现实问题, 去多重要而实际的网络问题缺乏法律引导和规范。2) 立法笼统且忽略网络言论特性。我国网络立法存在失衡现象, 即偏重于网络管理、网络及信息安全两大方面, 远远不能覆盖网络产生的各种法律现实问题, 许多重要而实际的网络问题缺乏法律引导和规范。其中关于网络言论自由就缺乏具体有效的规范, 网络言论自由具有不同于传统言论自由的特性, 传统法律未必完全适用网络, 因此, 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和规制并不都适宜照搬传统法律。

(二) 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机制

不论是英美法系的国家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 都认为言论的多元化是民主社会的根本要求, 我们除了保护主流的意见和观点, 更应该倾听少数的、非主流的、边缘化的意见。网络言论很自由也很容易受到权力的伤害, 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对网络言论自由是一个威胁。因此, 法律必须明确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规制的条件, 而这个条件也必须是严格而谨慎的。网络言论自由需要规制但是规制必须是小心谨慎的, 否则极容易造成对网络言论的压制, 我国在立法的时候也应该考虑网络言论自由的这一特性。

从行业本身的角度来说, 我们可以加强行业的自律性, 提高行业的素质。“政府也可以放宽对新闻的审查力度, 采取欧美的事后审查代替严格的事前审查。通过行业的自律弥补法律在互联网当中的不足, 调动互联网的活力, 缓解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规避间的矛盾。让网络言论自由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它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又一次的开拓了言论自由的空间。同其他权利一样, 我们既要保证它的实现, 又要确保其不被乱用, 给予适当的界限和法律规制。对于网络言论自由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发挥好它的切实作用。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权利,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网络空间的基本法律问题 篇5

一、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特点

网络空间的提出最早是由吉布森·威廉在1984 年出版的《神经浪游者》中提出, 书中将网络空间称为“交感幻觉”。[1]当前使用的“网络空间”指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媒介, 用以在线交换信息。“网络空间”现已经成为表达互联网与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的基本术语。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型的领域, 大大拓宽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方式, 是个人生活的延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网络空间是人们在传统空间基础上观念再生成。如今, 随着手机的变革,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空间, 群体庞大, 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成为交织网络的重要节点。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空间的特点使之成为一个新领域, 对现有秩序无疑提出了挑战。

( 一) 网络空间技术快速革新

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以电子计算机为例,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45 年研发成功, 重达27 吨, 占地150 平方米, 标志着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开始。1965年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 年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0 年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成功至今。技术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快, 由20 年缩短至8 年, 7 年, 这仅是主板的技术革新, 包括其他计算机内部技术和衍生技术至今层出不迭, 技术进步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

( 二) 网络空间的便利性

网络功能日益繁复, 各种功能被发掘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科研勘探等。人们在网络空间可以实行许多功能, 浏览新闻、即时通讯、游戏娱乐、办公处理等等。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和电子计算机等, 能很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功能需求, 这是传统空间里难以企及的极大便利。这是人们能切身体会到的特点, 也是网络空间得以拓张和伸延的重要原因。

( 三) 网络空间无中心化

网络空间有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庞大的社会群体自发形成各种群体聚合, 主要以兴趣或以社交等为人际交集的中心, 如各类热点贴吧、新闻阵地、微博等。过多中心实际上也是无中心化的特征, 何况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所处的中心点并不是单一的, 很可能是多元和多方面的。而传统空间是主要以资源集散为中心的层级结构, 社会资源的分布与群体的分布和集中程度具有很大的相关度。

( 四)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传统空间的关联性

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互动跨越了时间地理的障碍, 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络, 这种虚拟既包括使用人身份虚拟, 也包括情节物质虚拟, 如网络游戏。同时, 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可以把人们的许多个人信息隐去, 更自由地发表言论。在网络注册账号, 就可以评论写博文等。网络空间是虚拟的, 传统空间是现实的, 但这并不代表网络空间和传统空间是割裂对立的, 恰恰相反,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重大联系, 交错复杂, 给法律提出了巨大难题。假使不同的人使用同一网络账号在网络游戏上取得虚拟财产, 却对分割归属有争议, 这在法律上需要更多理论和法规支持。网络和传统空间的关系会有许多种声音, 或者网络空间是传统空间的投影, 或者前者是后者的衍生, 或者就本没有两者的区别。但无论哪一种, 从未否认两者之间的重大关联交错性。

二、网络空间的法律属性

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空间的独特性在多大意义上影响了法律理念, 在法律实践中应当采取怎样的观点和途径去解决网络空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先要解决网络空间的法律属性问题。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法律自治体, 还是作为媒介的法律通道抑或一种法律调整的新型空间? 这其实是关乎网络与传统空间之间的联系, 虽有不同也要辩证地看到它们的联系。

网络空间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为完成现实目的, 以终端设备为工具, 网络为介质而形成的虚拟空间。虽然网络空间有作为传统空间媒介的功能, 但这并不仅仅代表网络空间是作为媒介的法律通道, 作为媒介意味着网络空间对法律关系没有实质影响。法律关系亦称法锁, 是连接法律与人的主要逻辑和内容, 是实施法律的重要逻辑和参考。然而, 有时候经过网络空间异化的法律现象令法律关系无所适从。

2004 年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法院受理过一桩“虚拟人的名誉权问题”案件。原告李某 ( 注册网名“豪门·玉儿”) 诉称自己是“四国军棋”的资深玩家, 在游戏中排名首位, 而2003 年1 月份, 某游戏公司在BBS发布公告称, 接到大量网游客户投诉“豪门·玉儿”利用系统漏洞, 用同一ID号同一时间在不同服务器炒分, 经其核查确认此事。据该游戏公司的规定, 决定对“豪门·玉儿”予以清零处分。李某诉称, 在未被事前告知的情况下, 该公司单方面将自己的积分清零, 并取消排名, 给自己名誉带来恶劣影响, 侵犯了名誉权, 请求游戏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该公司提出, 根据法律的规定虚拟人物没有名誉权, 本案李某并非合法诉讼人。其对“豪门·玉儿”因炒分作弊而清零积分, 针对的是网络游戏中的“豪门·玉儿”, 并非针对李某本人。游戏网络的ID号有两个层次, 一是注册人, 二是使用人。但从“豪门·玉儿”的炒分作弊状况看, 却有多个使用人。李某在网络游戏ID号中注册的信息与“豪门·玉儿”并不一致, 原告的真实身份不是“豪门·玉儿”, 因此根本不存在清零积分从而侵犯李某名誉权的问题[2]。

从该案例中可以窥见一斑, 争议点在于: 1. 虚拟人物是否有名誉权, 注册用户、使用人与虚拟人物有着怎样的联系。2. 李某是否为合法诉讼人。运用传统法律关系分析此案件发现当中的关系并不清晰明了。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 19 世纪中期, 德国法学家卡尔·冯·萨维尼第一次对法律关系做了理论阐述, 认为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在此案中, 实体的法律关系里除了游戏公司, 另一主体是仅指注册人李某还是仅指使用人, 抑或既包括注册人也包括使用人? 更或者是虚拟人物? 客体是虚拟人物还是人的精神利益? 主体是自身享有名誉权抑或通过虚拟人物间接享有名誉权等? 这些问题对处理该案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意在通过此案说明网络空间已经对法律关系的判断带来了干扰, 亟需进一步研究, 网络空间并不仅仅是作为媒介的法律通道, 至于案件的分析处理在此暂且不提。

那网络空间是完全独立的法律自治体吗? 当前我国部门法主要是以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进行划分, 如果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法律自治体, 也就可以像其他部门法一般自成体系, 然而, 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系, 网络空间的法律现象仍离不开传统空间的现实, 无论是以调整对象还是以调整手段论, 现实和理论中, 都难以将网络空间的法律归为一个部门法。我国关于网络空间领域发生的法律纠纷的调整主要是散布在民法、侵权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不仅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法律关系等基本法律关系, 网络空间不是完全独立的法律自治体, 制定网络空间涉及的法律专门法规并不符合立法成本与原则。

笔者认为, 网络空间的法律属性是一种法律调整的新型空间, 新在其空间属性。网络空间的介入让法律现象中法律关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如前所例, 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需要重新作出解释。网络空间的基本法律问题也涉及另一个方面, 就是法律与空间的问题, 作为法律调整的新型空间, 这种空间与传统空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法律与空间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三、网络空间下的法律价值

对于空间的法律问题研究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倾向于以封闭性的视角对法律进行研究, 强调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领域与社会和政治生活在诸多层面上的分离, 意及法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 其哲学依据是认为理性具有普适性和高度一元性, 亚里士多德提出科学普适性信念, “纯科学知识的对象是靠证明得来的真理, 它是必然的, 它有这样的根本性质: 在与对象有关的一切事例中都是真实的[3]。”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或者体现, 因此法律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

另一种是提倡开放性的研究, 强调法律应该被还原到具体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德国历史主义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源于民族精神, 不同民族的特质决定了法律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法律。这种视角提倡法律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这与网络空间的法律价值更为贴近,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跨越了距离时间、文化环境, 也决定了网络空间的法律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开放性。法律的价值不仅有着何种价值还有价值之间的位阶问题, 网络空间尚未兴起之前, 人们更多关注到的法律价值主要有自由、正义、秩序、安全、平等、效率等价值[4], 在网络空间兴起之后, 这些法律价值依然具有很大意义。然而, 对于网络空间, 创新、开放、共享的法律价值日益突显。

( 一) 创新

人类传统社会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同阶段注入了新鲜元素, 社会日益繁华丰富。然而, 网络空间的发展比传统社会更富创新精神, 在求新求变的领域里, 网络空间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编织起来的世界, 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 网络空间具有了生命力和动力, 网络空间也就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自20 世纪末期起, 我国就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能够为网络空间的创新保驾护航, 支持提倡和鼓励网络创新。

( 二) 开放

开放精神使得网络空间保持了进步性和独特的吸引力。马尔科夫说过: “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 也都是开放的, 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 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 而更多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异地交流。人们进入网络空间的门槛不高, 并且能够获得很多网络资源的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进入网络空间交流评论和运用, 这又进一步促进网络空间的扩张, 正向循环的结果是让网络空间越来越丰富。伴随网络空间的开放而来的也有经济的开放、社会的开放。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烈,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频繁, 这些都在观念上助益网络空间的进一步开放, 也催生了制定网络空间具有开放精神的法律要求。

( 三) 共享

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庞大的领域, 它也只是作为一种载体, 实质内容是巨大的信息流。网络空间中最难得之一也是其信息的沟通。信息的流动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获取减少, 相反, 分享才是信息效益最大化的体现, 信息还会因为其流动, 通过人类的再创造而再生成。美国著名撰稿人哈蒙德指出: “一个电脑的能力非常有限, 但当它与数百万台电脑相联, 成为网络中的一个成员时, 它就具有了网络的神奇力量, 是网络使孤零零的一滴水变成了大海中的一份子。”[5]没有人能真正地占有网络空间和信息, 共享也是信息时代网络空间的目的和用意。

网络空间的法律基本问题是解决后续其他网络空间法律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 网络空间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与现实中网络侵权案件的上升不无关系, 当前《网络安全法》正在酝酿通过。2015 年6 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 草案)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 草案) 》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6]。网络空间的法律作为新兴的法律领域值得更多的关注。

摘要: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势领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法律问题。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法律的稳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显凸出, 这些问题需要先从基础上解决网络空间基本的法律问题。网络空间相较传统空间, 有着技术快速革新、便利性、无中心化、与传统空间紧密相关等特点。法律关系的迥异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法律调整的新型空间, 因此, 网络空间中创新、开放、共享的法律价值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网络空间,法律属性,法律价值

参考文献

[1]William Gibson.Neuromancer:20th Anniversary Edition[J].New York:Ace Books, 2004.

[2]网络社会凸显的四个法律问题[EB/OL].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2/110010133181.shtml, 2016-3-2.

[3]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4]葛洪义.法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59.

[5]许榕生.网络媒体[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9.9.

上一篇:村级基础设施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