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实验室(通用3篇)
网络传播实验室 篇1
一、网络推手的定义
“网络推手”最早出现于2005年10月, 是由浪兄、非常阿锋、立二拆四三人创立的。“网络推手”在网络媒介间对特定对象进行策划、实施并推动, 以此使该特定对象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网络红人。他们在受访“天仙妹妹”事件时, 首次提出“网络推手”概念。《成都晚报》在2005年10月13日的报道《“乖妹儿”引来“天仙MM”》, 成为最早报道“网络推手”的纸媒。
网络推手很好地诠释了网络推广从业者的角色。包括人、企业或产品在内都是网络推手工作的推广范围。网络推手的运作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 使现实中的素人一夜爆红网络。网络推手工作的另一部分就是做企业推广。同时网络推手具有隐蔽性、自由性、资本性、传播效果快速显著、组织性、媒体间互动性、手法的巧妙性等特点。
二、网络推手的类型
网络推手主要是个人推手和商业推手, 以广告公司、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策划公司的形式存在。网络推手中的商业推手所从事的网络公关活动是成立网络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网络营销策划公司;作为网络推手中的特例:政治推手, 从事一些政治爆料, 从而强调自身的政治立场, 以此得到客户的青睐, 并以此盈利。网络推手的另一种伪装——“公知”的作用是对网络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并推动其发展, 倾向性地偏向一方, 以此盈利。
网络推手的工作准则决定他们必须熟稔网络操作规则、深谙受众的信息接收心理、可调动的资源面很广, 他们必须精通用炒作推广个人和商品、达到制造网络话题的效果, 在网络推广后使这些话题变成网络热点话题, 最终达到营销目标。在工作性质上, 网络推手与专业的策划人与营销者间有很多共通点。作为策划人和营销者的网络推手, 借用网络推广炒作, “网络推手”是诞生于网络时代的有别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产业。
三、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以网络传播的发展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 网络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 为网络推手出现的契机提供了机会, 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上来看, 因为网络传播同样包含如电视、图书、广播、电影、报刊或电话等的传统媒介, 与之前新旧媒体间更迭革命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传播史上的多种传播方式——个人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在网络传播中同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里, 人们渴求信息, 依赖信息, 使用网络的人们都将成为网络推手们的资源。网络传播被侧面印证其重要性。由于具有传播方式或者途径等的先进性, 网络传播受到受众的青睐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 这种先进性的优势也同样使受众得到信息的速度等变快。通过对网络的各项功能的归纳和收藏集合, 潜在受众群体逐渐稳定, 并且为网络事件所造成的热点问题被追捧而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传者与受者的地位在网络传播中逐渐模糊。传受角色的自由变换, 使传受双方不再有明确的概念设定。这是网络推手出现并发展壮大的另一种有理论依据、也有现实基础的条件。
从另一角度来看, 受众群体的需求在网络传播中变得逐渐细化, 不同人对信息的需求都不同。网络发展的各种特性, 促使网络推手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炒作。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有方方面面:性别、年龄、学识、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是部分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受众所关注的信息还受其兴趣爱好、所处的群体地位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网络信息传播效果有所影响。
以上都是促使网络推手出现的契机和条件。对于不同需求和层次的网络受众, 网络推手能够推出引起不同群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利用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制造高关注度, 提供了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 (如多媒体、动画等) 便于不同受众接受, 并针对不同的议题分别推广。
四、网络推手的社会影响
网络推手有一定存在的理由, 有如下的优点:强化舆论监督, 推动公正执法;提升舆论引导, 弘扬传统美德。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推手确实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黄色新闻理念的持续, 追逐商业利益丢失媒介职业伦理;扭曲网络民意, 干扰政府决策;铺天盖地的媚俗信息是对中国网民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严重误导;将轻易使社会间的诚信毁坏殆尽, 导致互联网信任危机。
网络推手是一把双刃剑, 要持客观辩证的眼光来对待, 网络推手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他们不负责任的工作手段是使网络世界的道德沦丧的一把快刀, 斩断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守护的底线, 新闻传播伦理在网络新闻世界中的传递间很难体现, 是网络红人削尖脑袋为求爆红无底线炒作的挑战。
这种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去完善和保护, 网络推手现象带来的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相关监管规定的制定和相关权益的维护。网络监管、网络公平竞争、商业信誉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有新的秩序。
摘要:现今网络传播中新媒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个人传播由此产生巨大效果。拥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互联网为个人提供了信息传递的交流平台。互联网在家家户户中的使用度有所提高, 具有使用方便快捷、门槛低的特点, 所以其网络传播区域增大, 导致个人传播威力变大。在这种环境下, 一种新的职业——网络推手应运而生。从2005年至今, 是网络推手发展的黄金时段。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需求的增多, 逐渐转型为包装人, 宣传人等, 本文将从传播学, 心理学等方面对网络推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推手,网络传播,传播学,心理学
参考文献
[1]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诚.“网络推手”现象的传播学解读[D].吉林大学, 2011.
[3]周党华.“网络推手”研究[D].南昌大学, 2010.
[4]银娜.解析网络推手现象——从网络造星谈起[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5]黎秋玲.“网络推手”与网络传播[J].新闻与写作, 2007 (09) .
[6]燕道成, 杨瑾.网络推手炒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其防控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
网络传播实验室 篇2
1项目建设的总体概况
随着河南工业大学的建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拓展,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目前在校生人数近30000人,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在校生人数近3000 余人,分三个校区办学。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特别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是信息教育传播技术,而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电子采编技术与传播学技术是该学科的基础专业核心。学校自2001年开始,招收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设计艺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但学科的实验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上述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2004年学校在新校区设计建设大、小演播厅各一座,专业录音棚一个,同时设计建设电子编辑、非线性编辑、现代媒体制作、图文设计制作、播音录音、灯光音响及导演导播等一大批专业教学实验机房,由于资金困扰,上述实验室设备一直未能实施,较大程度影响了专业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2013 年—2014 年期间,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兄弟院校新闻与传播学科专业实验室、演播室进行考察调研。以上各学校各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投入教学使用。但我院以上设计建设的实验室由于各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因装修、电路、灯光、空调等原因,一直未能交付使用,近2000平方米实验用房目前闲置。
目前两个老校区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80平方米演播室两个,拥有80 年代90 年代购进设备两套,大都已老化,而新校区新建摄影室一个(170架光学相机),18台DV摄像机,18套非线性编辑工作站机房一个,60台电脑设计机房一个,模拟简易录音室两个及相应画室、音乐教室、形体训练室各一个。由于摄影室和电脑机房与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共用,近2000 学生共用两个机房同时实验,造成设备实验室非常紧张。目前广电、广告及播音主持的学生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新闻与传播学科专业实验室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2实验室设备项目总体规划
2.1基础设施条件
2004年竣工的新校区由中广电设计院设计,建设了400平方米演播厅一座、100平方米虚拟演播室一座、100平方米专业录音棚一座、有线电视前端总控机房一座,以及相关专业配套用房、电子采编、非线性编辑室、媒体实验室、图文设计创作机房等,配套设施用房已建成,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2.2考察采购设备方案说明
根据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科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目前国内外传播媒体数字化趋势,专业实验设备应满足与教学和社会发展接轨要求,我院组织人员调研了国内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以及英斯泰克公司、日本索尼公司、松下公司、JVC公司、雅马哈公司、美国苹果公司、法国汤姆逊公司等国际生产商和国内索贝、大洋等公司,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制定出以下方案:
1)实验室一:演播室
设备主要由摄像机、录像机、编辑机、调音台、数字工作站、180英寸高清大屏幕等主要设备组成,其产品定位于广播电视数字专业级,属中档水平,配件附属产品未造入计划。
2)实验室二:数字图文设计实验室
由50套G5苹果图形工作站和服务器组成。
3)实验室三:广电采编制作实验室
由35 台中端高清数字一体机和35 套苹果非线性编辑机,两台特技机和两台视频服务器构成,以上产品均为日本索尼公司和美国苹果公司产品,部分附件为国内配套未含其中。
3实验室设备项目的要求与管理
1)与国内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实验室比较,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相关专业学科教学实验需求,设备采用国际高清数字化专业设备构成三套系统实验设备,在目前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实验条件应属一流,同时可与国家广电总局要求2010年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要求及全球广电数字电视标准接轨。
2)实验室管理及人员配备
由学校及新闻与传播学院根据专业教学实验工作量统筹计划调配。
4项目建设的未来与发展
综上所述,此次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学校新闻与传播学科三套实验室系统设备,建立专业实验室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1)通过本项目实施提高本科教学实验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编导制作、播音主持、数字艺术设计等高层次专业人才。
2)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我校新校区对外宣传学生活动的窗口,是学校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与校园网和学校有线电视联网,与社会媒体接轨。
网络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 篇3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 我们不难看出, 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 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 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 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 当电视出现时, 有人断言, 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 时至今日, 报纸仍在, 广播仍在, 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 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 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 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 但是, 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 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 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 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 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 使用方便, 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 检索快速便捷, 图文并貌, 交互性强, 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 并且成本低, 出版的周期段, 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 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 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 超文本功能, 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 能及时反馈, 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 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 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 经过传播, 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 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 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 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 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 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 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 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 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 从图书到音乐, 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 尽管时代飞速前进, 一本好书在手, 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 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 符号效果上, 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 能及时了解民意, 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 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电视、报纸、广播, 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 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 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 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 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 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 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 虽然网络兴起迅猛, 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 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 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 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 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 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 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 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 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 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 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 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摘要:网络传播发展至今, 给传统大众传播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它的出现和发展, 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打破了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 它既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又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视野, 延伸了人们接受新信息的领域。但是尽管网络传播有其他三大传播媒介没有的特征和优势, 但是它是永远不会替代三大传统的传播媒介, 因为媒介本身都会遵循固有的平衡规律, 它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的适应新兴的媒介, 从而更好的调整自己, 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只有网络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才能扬长避短在信息化日益激烈的今天互动互利, 共同进步。
关键词:冲击,融合,发展,合作,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386-393.
[2]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7-19,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