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资源保护

2024-08-19

语言资源保护(共12篇)

语言资源保护 篇1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以下简称语保工程) 是由国家财政支持、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的一项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自2015年起开始实施,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语保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众多、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此,需要制定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一实施策略

语保工程是对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 以下简称有声库建设) 的延续、扩充和提升。在实施策略方面,语保工程延续了有声库建设“政府主导、学者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并根据新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具体情况如下。

( 一) 工程管理体系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工程管理办法) 第三条,工程按照国家统一规划、专家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采取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以下简称语信司)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语保中心) 、省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或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自上而下的分层组织管理模式。

根据上图所示,语保工程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级“工程”: 语信司、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语保中心。

教育部、国家语委是语保工程的主管部门,由语信司负责语保工程的管理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语保中心作为专业机构,负责研究拟订工程的总体规划以及工程工作、技术、培训、验收等规范,并受主管部门委托,指导和管理工程的具体实施。为确保工程层面的管理工作有效推进,由国家语委、语信司向语保中心下达管理专项课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和运营”, 并通过监督该课题的执行情况来掌握工程运行状态。

为确保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语信司联合业内相关专家组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工程的整体规划、宏观协调和重大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二级“项目”: 省级语委或项目负责人。

语保工程在 “ 项目 ” 级同时推行两种管理模式:

1. 省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负责制 + 首席专家制

汉语方言调查类项目( 例如“浙江汉语方言调查”) 采用这一工作模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省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如申报、设点、培训、试点、指导、监督、验收等。由于调查整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专业技术方面,通过首席专家制( 例如“浙江省首席专家”) 配合省级语委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工作,如设点、组建团队、人员培训、试点和验收等。首席专家的产生方式可根据本省( 区、市) 专业队伍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由本省( 区、市) 自设首席专家或专家组,并将首席专家或专家组名单递交到语保中心报批; 部分专业队伍较弱的省( 区、市) 可向语保中心提出委派首席专家指导业务工作的申请,由语保中心根据当地方言情况委派有关专家进入该地承担首席专家工作。但无论首席专家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其身份都由语信司任命,受语保中心委派,必须按照语保中心的统一要求开展工作。

2.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这种工作模式面向除了“汉语方言调查”类项目以外的其他调查类或研发类项目。以2015年的情况为例,执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有“主要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濒危汉语方言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语言文化调查”等调查类项目以及“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建设”“已有资源汇聚”“顶层设计”等研发类项目。项目负责人由在本项目研究领域内拥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负责项目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

“项目”是连接“工程”与“课题”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阶段,“工程”向“项目”( 省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首席专家、调查或研发类项目负责人) 下达管理工作专项课题,并通过监督课题执行情况来掌握该项目的运行状态。

第三级“课题”: 各省( 区、市) 或各项目下设的课题组及负责人。

“课题”由“项目”直接管理,全面负责本课题实施及其完成效果。“调查类课题”负责本调查点的田野调查、模板表填写、调查材料校对、归档工作。如果本课题组有熟悉录音、摄像、 照相和电脑技术的工作人员,也可独立完成音像摄录、剪辑、命名工作,不必与本项目的音像摄录课题进行配合。音像摄录课题在调查类课题的配合下,负责本省( 区、市) 或本项目的音像摄录、剪辑、命名工作。研发类项目也可根据需要将研发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研发类课题。

根据上述管理模式,三个层级互相协作,权责分明。“工程”面向“项目”,“项目”面向“课题”。“工程”层面发布的各类管理办法、规范和通知等,均先下达至“项目”,再由“项目”转达至“课题”; 在执行过程中,“课题”遇到的问题先向“项目”提出,由“项目”根据管理办法和相关规范提出解决方案,如为“项目”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省级语委部门、首席专家或项目负责人汇总上报至“工程”,由语保中心决策。

( 二) 统一标准,规范先行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 教语信[2015]2号) 和工程管理办法,受语信司的委托,语保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管理办法,构建了工程管理监控体系,让各级管理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有据可依。

1. 工程业务工作规范

( 1) 调查类工作规范: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 初定版) 、《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其中,《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和《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 均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 已于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目前为初定版,由语保中心统一编印发行。

( 2) 技术类工作规范: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库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言资源加工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线采录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编写规范》。

2. 工程管理办法解读文件

包括: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立项管理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期检查管理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结项管理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重要事项变更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培训工作管理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作管理办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验收工作管理办法》。其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培训工作管理办法》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作管理办法》仅用于调查类项目及其课题,其他文件适用于全部项目和课题。

上述规范和管理办法经国家语委、语信司审定后,将作为正式文件编印成册,下达至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有关省、自治区民委( 民语委) 以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工程执行标准。

( 三) 激励和约束

2015年为语保工程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均具有试点性质,为了确保及时完成任务,本年度大部分项目课题均采用委托方式下达。从2016年开始,语保工程所有项目和课题将采用 “委托+ 竞标”双线并行的方式立项。对于基础较好、研究实力雄厚的已有项目和课题,以及濒危程度较高、亟需立即进行抢救性调查保护的调查点,采用委托方式立项; 其他项目和课题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立项; 无论是通过委托方式还是竞标方式,所有项目和课题都需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同时,为了培养专业队伍,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语保工程所有项目和课题均由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书和结项证书; 对于本年度任务完成较好的项目组或课题组,将在下一年度转为委托方式,给予优先立项鼓励。

为了加强对项目和课题的监督,所有获得立项的项目和课题都需与语保中心签署《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协议书》,接受工程的统一管理,研究经费将视工作进展情况分批拨付。对于执行力度不够或未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的项目或课题,必要时将追究其违约责任, 并不再接受该项目或课题组其他的立项申请。

二实施方法

“大规模语言资源汇聚”是语保工程的工作重点,“社会化”是语保工程的显著特色。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语保工程实施方法有以下四大特点。

( 一) 重视已有语言资源汇聚工作

1. 对有声库建设的整合

2010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出版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汉语方言》( 以下简称有声库调查手册) ,作为有声库建设工作的规范体系和调查表在全国推行使用; 按此调查手册的规定和要求,目前已完成数百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采集和整理工作,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有关有声库建设的基本情况、特点和作用, 请参看李宇明( 2010) 《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

为了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语保工程注意吸纳并延续使用有声库建设的工作规范和调查表,并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新编写出版的《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包括“工作规范”“调查表”两个部分。工作规范包括“调查规范”“语料整理规范”,调查规范与有声库调查手册大体相同,但对录音、摄像、照相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了调整; 语料整理规范是对原调查手册“资料整理”部分的细化和补充,下设“音像资料剪辑”“填写模板表”“文件命名”“文件归档”“校对”五部分,使其自成体系,更为完善。调查表“语音”“词汇”“语法” “地方普通话”与原有声库调查手册保持一致,新增“口头文化”的调查内容,“概况”“话语”随之进行了少量增删修改。语保工程对有声库调查表所做的调整已由数据库技术人员编写调查条目编号映射表,确保有声库建设的调查材料能顺利进入中国语言资源库,并与语保工程的调查材料打通使用。

2. 利用先进技术开展文献典藏工作

除了有声库建设以外,自20世纪初以来,在几代语言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的语言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把这批珍贵的资料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平台,将纸质材料进行电子化、 规范化后进一步发挥其研究和应用价值,是语保工程的工作重点之一。这方面需联合语言学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完成,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语言资源编码规范、录入加工规范、图片化规范、电子化规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光学字符识别( OCR) 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等来实现。

当前文献典藏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十年来经过统一规划调查采集所得的语料,例如《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普通话基础方言词汇集》《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国的语言》、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北京口语语料等。其他语料待规范标准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成熟后也将逐步纳入。

( 二) 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文化同时展开

1. 为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保护制定规范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水平发展不均衡,研究团队之间缺乏沟通。在以往从国家层面组织的语言调查工作里,均以调查采集汉语方言为重点,相对而言, 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保护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1956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 《关于汉语方言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由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开展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同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建7个调查工作队,分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普查。在两年多时间里,共调查了1849个县市的汉语方言,42个民族的50多种语言。但此次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分头调查,布点数量很不均衡,调查要求、内容、条目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研究人员水平差异较大; 后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调查资料尚未出版或已散失,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将少数民族语言纳入工作范围,语信司曾组织专家编写《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民族语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有声库建设的试点工作也未能在少数民族语言地区展开。

语保工程明确要求须从语言资源保护的角度统一设计调查规范和调查表,使汉语和民语两支队伍有效整合、统一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动员力量,真正实现保护全国各民族语言资源的目标。在语信司的指示下,语保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的编写工作。1根据我国语言分布情况,本次编写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手册分为8册,包括藏缅语族、侗台语族( 兼用于南亚语系) 、苗瑶语族、突厥语族( 兼用于塔吉克语) 、蒙古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俄罗斯语、朝鲜语,为便于使用,各分册单独印装,每册工作规范、调查条目数量相同。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分为“工作规范”和“调查表”两大部分。工作规范包括“调查规范”“语料整理规范”,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相同。考虑到在少数民族语言地区开展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可行性,与汉语方言的调查手册相比,部分内容降低了调查难度。例如,调查地点提出按语种及其方言设点的原则,不受限于行政区划单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调查对象的数量少于汉语方言调查项目,民语发音人只需调查1名老年男性发音人,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只需调查1名普通话水平属于当地中等水平的发音人; 调查内容“话语”只调查“讲述”,删去需多人参与完成的“对话”。调查表包括 “概况”“音系”“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地方普通话”,其中,概况、音系、词汇( 1200通用词) 、话语、口头文化、地方普通话是各语族语言通用的调查项目( 除了音系以外,以上部分也与汉语方言的通用) ; 词汇( 1800扩展词) 、语法( 100个语法条目) 则按各语族语言特点分别设计。这是我国语言学界首次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为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设计工作规范和调查表,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语言学界首次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不同语族语言的调查,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 初定版) 已用于2015年开展调查的82个少数民族语言点,从2016年开始,语保中心将根据调查团队的使用情况进行优化完善,并尽早正式出版。

2. 优先开展濒危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性调查保护

从语言国情出发,语保工程提倡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逐步推进。根据我国语言方言的生存状态和使用情况,在面向全国推开大规模调查工作的同时,优先对当前使用人口少、分布范围小、语言活力弱的语言方言进行抢救性调查保护,力争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获得先机。这是对有声库建设实施方案的改善与提升,体现了语保工程对“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探索与践行。

语保工程设立“濒危汉语方言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项目,每个项目下设数十个课题,要求承担课题调查研究的人员对此濒危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该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调查记录《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或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工作要求与其他调查点相同,确保材料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二是在完成上述调查记录工作的基础上,每个调查点依据该语言方言的特点,增加3000 ~ 5000个语言条目,进行重点调查,最大程度采集保存这些正在消逝的声音。三是在全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语保工程成果编写规范的要求,撰写濒危汉语方言志或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志。

3. 重视语言文化调查

语言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在民间,保护语言文化的呼声和行动已出现多年,近年来社会上更是掀起了“记住乡愁”“寻找传统文化基因”的热潮。但与此不相符的是,我国语言文化调查研究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多作为语言本体调查的附属,或其旨趣方法偏向于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缺乏语言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语保工程把语言文化看作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同时,同步推进语言文化调查。 重视语言文化调查,是对“以人为本,语言与文化一体”理念择良而用的体现( 李宇明,2012) , 也是语保工程实现社会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在进行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时,须调查当地的口头文化形式。《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的“调查表”部分设“口头文化”一节,内容包括歌谣、故事、自选条目( 口彩、禁忌语、隐语、骂人话、顺口溜、谚语、歇后语、谜语、曲艺、戏剧、吟诵、祭祀词等) 三类,要求调查采集总时长共20分钟的音像资料。口头文化语料经过整理转写才能发挥其作用,根据语料整理规范,这三类内容至少各转写1个完整的条目,其中歌谣1分钟以上,故事3分钟以上,自选条目1分钟以上,转写要求包括汉字( 汉语为方言语素转写,民语为普通话直译) 、国际音标、普通话意译; 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还需进行语素分析。2

另一方面,设立语言文化调查项目,包括“汉语方言文化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调查” 两部分。调查工作以《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为依据,对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等语言文化现象,以及顺口溜、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童谣、民歌、曲艺、戏剧、故事、吟诵、口彩、禁忌等说唱表演形式进行调查。语言文化条目要求记出方言汉字( 民语为普通话意译) 和国际音标,并对该条目所反映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说明,调查研究中既要运用语言学的方法,也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的方法,要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如婚礼、丧礼、节日庆祝仪式) ,通过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搜集语言文化材料,而不能像一般的语言本体调查那样只找一个典型发音人,完全依赖提问的方式搜集记录材料。说唱表演的所有条目都必须经过转写,转写要求与上述口头文化相同。所有调查材料通过规范整理转写后,需根据规范编写语言文化图册。

( 三) 利用全媒体技术调查采集语言资源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纸笔记录、纸质调查报告是调查保存语言资源的唯一方式。随着便携式录音设备的推出,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作为纸笔记录的辅助材料,田野调查工作者陆续使用录音机、录音笔、MD等设备进行录音。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导,以往所得的录音文件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年代久远后完全失真或破损,没有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开发利用,留下了巨大遗憾。有声库建设工作将录音看作是语言资源调查采集的工作重点,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录音文件,调查规范对录音设备、录制参数、背景噪音、录音音量进行了统一规定,研制了适用于条目式录音的专业软件“北语录音”,为录音文件的储存、展示、开发搭建了专业的数据库,这是对传统语言资源调查采集方式的巨大突破。

人们说话时要使用发音器官,还伴随动作和表情,实态采集记录语言资源,不仅需要利用录音来记录其声音,还需要利用摄像来记录语言使用者的发音状态; 在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消失的今天,在进行语言文化调查时还需利用照相、摄像的手段把语言所反映的物体或行为拍摄下来。在有声库建设工作时期,限于当时的摄像、照相技术发展水平,除了在采集话语、地方普通话录音材料时要求进行同步摄像,并拍摄发音人、调查场景照片之外,摄像、照相手段未能广泛运用于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工作中,当时的调查规范也未对视频、照片的拍摄方法、拍摄格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近年来电子通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集合了通讯、打字、录音、照相、摄像等多种功能,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录音、 照相、摄像技术已由专业技术转变为通用技术,成为记录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语保工程提出了“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调查采集方法,以达到实态采集保存语言资源的目的。

汉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濒危汉语方言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项目主要通过录音、摄像和纸笔记录来进行语料调查采集。在完成《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或《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民族语言》的调查记录后,所有调查条目( 包括单字、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地方普通话) 都需同步进行录音和发音摄像。在吸取有声库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相关技术发展水平,语保工程对录音、摄像及照相作出以下新规定:

1. 在保留原有声库建设“调查团队中应有熟悉录音、摄像、照相和电脑技术的工作人员” 的基础上,提出组建专业摄录团队的工作模式。各省( 区、市) 或项目可根据工作需求组建专业摄录团队,专门负责各调查点的录音、摄像等工作,即语言方言的调查、音像摄录工作由调查团队和摄录团队分别承担。

2. 根据实践经验并咨询有关专家,录音背景噪音由原有声库建设“控制在- 60以下”改为“控制在- 48以下”,以确保音像摄录工作难度适中、切实可行。

3. 对摄像器材、摄像要求、视频文件等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例如: 摄像器材规定使用全高清数码摄像机; 摄像要求尽量用最远拍摄模式拍摄,不使用变焦( 拉近放大) 功能。如果必须变焦,只能使用光学变焦,不能使用数码变焦; 提高视频文件质量,规定一律选择摄像机的最高画质、采用全高清模式拍摄,视频文件参数不低于1920 × 1080 /50i。

4. 介绍了两种音像摄录同步进行的操作方案以供选择。

5. 照相器材最好使用一线品牌1200万以上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 照片文件一律选择相机的最高画质模式( 最高分辨率和精细度) 拍照,采用* . jpg格式,分辨率最好不低于4368 × 2912像素。

语言文化调查项目对语料录音、发音摄像的要求与上述项目相同。除此之外,语言文化调查项目还需对部分重要的文化活动本身( 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 进行文化摄像; 除了发音人像、调查工作场景以外,所有语言文化调查条目反映的名物或活动都需按照规范进行照相。

此外,在建设中国语言资源采录与展示平台时,采集展示的语言资源类型也包括录音、视频、照片以及文字国际音标转写等方面。

( 四) 通过开发“在线采录”,对语言资源进行长效搜集保存

“在线采录”通过借鉴众包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语言资源调查保护工作,实现对语言资源进行长效搜集保存的目标。它将突破时间、空间、人力、经费的限制,实现语言资源的大规模、可持续增长,为语言资源保护开辟广阔的空间,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语言资源保护方法。

“在线采录”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收集语言资源,包括Web网页、移动App以及微信、微博等其他开放应用平台; 采录的地点、语种、对象不限; 数据形式有音频、视频、照片、 文本等,与上文“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理念吻合; 采录内容包括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限定性内容是指事先设置好的采录条目,例如语保工程调查类项目中缺查的调查条目,已有资源汇聚中缺少音、像、图的条目,口头文化中未能及时转写的条目等,都可通过在线采录获得; 也可定期推出文化性、趣味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主题进行限定性内容采录,如“说地名”“唱民歌” “中秋诗词方言吟诵”“乡音话乡愁”“母语传家风”等; 非限定性内容是指通过系统前台上传端口自由上传的任意条目,以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在线采录要与全媒体语言资源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采录所得的语料须通过展示平台回馈社会; 另一方面,设计精美、体验友好的展示平台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参与采录的积极性。二者共同开发,相互促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保工程实施方案的创新性举措,将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局面。

首先,语保工程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 鼓励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开展实施,把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伟大事业。语保工程制定的系列工作规范标准,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调查研究,按照工程规范标准调查采集的其他语言方言材料,包括海外、国外的语言资源, 均可通过已有资源汇聚的工作方式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平台,实现长效采集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

其次,语保工程重视发挥现代先进技术对语言资源调查、采集、展示、开发的作用,例如录音、摄像、照相方面的数字化新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促进了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高度结合。目前语保中心已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语保工程专用录音软件( “北语录音”软件升级版) 、摄录软件、规范命名软件、电子材料校验软件、语料标注软件等的研发工作,以建设国际化、先进性的语言资源平台。在实施过程中,语保中心针对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软硬件使用等进行专项人员培训,逐渐培养出一支具有新思维、新技术的研究队伍。 以上工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最后,在“社会化”定位的指导下,语保工程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语言资源保护工作中来,使每个语言使用者都成为保护者。这将促使“语言资源保护”从政府工作、学者行为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通行动,使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价值观,从而为提高国家公民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方案。首先,从工程管理体系、规范标准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介绍工程实施策略;其次,从已有语言资源汇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技术等角度阐述工程实施方法上的创新点。

关键词:语言资源,语言保护,实施方案

语言资源保护 篇2

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作 者:瞿继勇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7“”(1)分类号:H0-05关键词:濒危语言 语言哲学 存在

法国如何保护“纯洁语言”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外来语“侵蚀”本国语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在维护本国语言“纯洁性”的同时,又能推动本国语言与时俱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避免英语“文化殖民”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外来文化“入侵”现象。当时,法国很多杂志为了赶时髦,在文章里大量夹杂英语单词,还把美国人经常使用的一些用语习惯生搬硬套到了法语文章里;法国很多产品都用英语来宣传,甚至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夹杂英语单词,给学生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为此,1992年,法国政府修改了宪法,确立了法语也是法国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法语在法国的主导地位。

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94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颁布的《法语使用法》,又称“杜蓬法”,旨在保护法语不受英语的影响,让规范的法语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该法规定:公共场所的标语、公告等必须使用法语,如果是引进的广告,原文旁必须附加字体不小于原文的法语;召开国际会议,主办者需提供所有文件的法语概要;法国公民、法人签订合同必须有法语文本,任何个人违反此法令将被罚款。法国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法令,避免让英语在法国出现“文化殖民”的现象。

1996年,直属法国政府的专门术语和新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目的是为了配合法兰西学院加快专门术语、新词的推出和普及速度。按照这项规定, 只有满足以下4个条件,才允许引进外来词:现存法语词汇无法表达某个外语词汇的词义;无法创造出合适的法语替代词;虽创造出替代词却过于冗长不便使用;尽管是引进词,但发音和书写合乎法语规范。

到了2006年,法国政府又对这条法令进行了强化,要求法国境内的全部企业中,只有法语文件是唯一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些英美企业驻法国的分公司,也必须将相关文件翻译成法语,才能在企业内使用。

语言不规范就没有未来

然而,人们对法国政府的政策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语言不应受到政策的控制。但无论反对者还是赞成者,大家都有一点共识,即语言需要规范和发展,否则没有未来。法国政府也强调,其语言政策是为了帮助法语生存下去。

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认为,一些国家出台措施保护本国语言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出于民族的文化情感;二是外部相对强势文化和语言的冲击,威胁到一国语言文化的独特性。

现在,在地铁里,法语虽然是最重要的语言,但关系到乘客切身利益的停运、改道、清洁等通知,政府都会在法语提示后面附上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及意大利语的翻译版。

凭借文本资源训练学生语言 篇4

课文在改编时遵循了保留原意、格式不变的原则, 但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课文对话的形式单一, 都是××问, ××答, 提示语缺乏一定的修饰或限制。针对这一情况, 如何因学而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 我就以“提示语”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语言。进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 添加提示语言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疑惑地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边瞄准边答道:“禀报大王, 我在打鸟。”

吴王关切地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颇有心计地说:“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 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少年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拍着少年的肩膀夸奖道:“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看完这改编的对话, 与文本一比较, 由于添加了提示语, 文本带给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就完全不同, 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吴王和少年的内心、表情及神态、动作等, 将简单的对话, 变成了内容丰富、神态传情的表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为“因课设练”留下了广阔的训练空间,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发展文本的意识。

二. 改变提示位置

提示语位置有四种: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 或省略提示语。在《螳螂捕蝉》中, 提示语单一地只在前, 学生在对话时, 就是一问一答, 简单枯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全局限于对内容的理解, 因而对说话人的动作、心理、神态、语气的表现缺乏传神的作用。在学生添加相关的提示语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顺时引导, 让学生试着变换提示语的位置。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亲切地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禀报大王, 我在打鸟。”少年边走向吴王边答道。

“你打着鸟了吗?”

“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少年不假思索地说。

吴王来了兴趣, 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少年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你看得真仔细!”吴王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是的,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并不难, 但是随着提示语位置的改变, 标点符号的改用也随之改变, 同时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后, 细细意读, 文章更加连贯, 语感也丰满得多。学生在整个改编的过程中, 既体验到挑战文本的刺激, 在实践中灵活地训练了对话的方式, 描写的形式, 标点符号使用的格式。这就使他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更积极、更主动, 为他们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打开了大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突出模仿表演

《螳螂捕蝉》提示语中修饰词的添加, 位置的调整, 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们改编、添加提示语, 就是模仿吴王和少年的语气、动作的表演过程, 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去, 表演变成了真正的体会、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教学在传道授业中还应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自由探索的求知能力。

重建母语读写,保护濒危语言 篇5

重建母语读写,保护濒危语言

语言濒危已成为现当代社会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通过母语读写的.重建来保护濒危语言是可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激发母语使用者对母语的热爱,更好地保护族群文化,发挥语言的工具性能,拓展母语的使用范围,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作 者:瞿继勇 QU Ji-Yong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青海民族研究 PKU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年,卷(期):18(1)分类号:H2关键词:濒危语言 母语 语言态度 读写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成立 篇6

当今时代,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社会资源。科学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华语言资源,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急迫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正在逐渐形成,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文化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语言自身的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日益显现。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有必要像开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一样,对语言资源进行科学的产业开发。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正是在这一理念和潮流的推动下应时而生。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指导下的实体性研发机构,致力于把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中心依托商务印书馆,以“中国语言产业的研发、示范基地”为定位,以壮大语言学队伍、拓展语言学领域、提高语言学的社会影响力为己任,力求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和学界服务,引导语言生活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目标是,一、把语言学成果产业化,对成果进行梯次开发、普及和应用;二、进一步加深产业与学科间的联系,注重与语言产业人员的衔接,让语言产业人员回归到语言学领域;三、努力在上述两项之间寻求切合点,形成良性的、体制性的互动。

充分利用电视资源充实作文语言 篇7

一、看电影、电视剧, 汲取语言精华

电视连续剧、电影当中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旁白的语言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 佟大为扮演的方言回忆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旁白:“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 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 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 有欢笑, 也有泪水;有朝气, 也有颓废;有甜蜜, 也有荒唐;有自信, 也有迷茫。我们敏感, 我们偏执, 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 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 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 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这一段语言写得非常有哲理, 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辞,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 如果能把这段语言记录下来, 并在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引用, 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我们还可以学习台词的真情实感, 文字所流露出的情感, 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写作文并不一定要写得声势浩大才以为可以打动人心, 再短的语言也可令别人为你所感动。所以, 我们要学习台词中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与会情感的表达处理, 让文字作品如生动的场景再现在人们眼前, 让每一篇文章都“活”起来, 用有生命的文字去打动人心。电视剧《东邪西毒》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 唯一可做的, 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当我们写关于“珍惜”话题作文的时候, 就可以把这句话用上。

二、看文艺栏目, 吸收精彩台词

许多电视节目的台词, 尤其是一些文艺晚会节目主持人的台词, 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反复修改而成的精品, 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借鉴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观看一些著名栏目时, 要有意识的吸收精采的台词, 要有意识的记下主持人的即兴评价, 这些往往都是优秀主持人的言语智慧, 容易一闪即逝。

在一次庆祝教师节活动晚会中学生有这样一段献给恩师的话“加减乘除, 算不尽您的奉献;诗词歌赋, 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的甘露, 滋润我们理想的花朵, 您用心灵的清泉, 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对您的热爱和感激我们道不尽、说不完, 只有用美好的文字将它们记录, 再用最真挚的感情献给您。”如果我们学生观看了这一栏目, 听完这一段倾诉, 相信一定会为之感动, 我们为什么会心动就在于这段语言的魅力, 如果我们在写关于称赞老师的作文时把这些话语借鉴过来, 一定能使你的作文与众不同, 从而得以提高一个档次。

各种文艺晚会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最佳契机, 例如春节晚会上主持人的台词包含了大量优美的词汇、句子、修辞, 还有近年来春节晚会新兴起来的对联, 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文章中。

三、采撷缤纷的歌词、广告词, 使语言呈现新意

“文章合为时而著。”时下流行歌曲、广告词备受学生的青睐, 在作文生活化的今天, 善于发现、捕捉流行歌曲、广告词中的闪光点并能在作文中正确运用这些语言材料, 对于我们的写作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引歌入文, 用歌行文能给人一种生动新鲜之感。因为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学会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一些成功的同学的例文, 如一篇写鼓励同学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朋友, ‘要生存, 先把泪擦干, 走过去, 前面是个天’从挫折失败中走出来吧!”, 另一篇写自己的沮丧和失落的文章:“‘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 把我的泪吹下’……”另外, 我们也可以用歌词作标题, 开头、结尾, 标题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如果我们能将一些流行歌曲歌词恰当地引用到作文中, 点作传神的“善睐明眸”往往能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如表现母子亲情, 可用“常回家看看”, 谈论上网的利弊, 可用“上网, 让我欢喜让我忧”这类标题。也可在开头或结尾引用流行歌曲歌词, 有位同学在作文中用歌词结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的奉献》) 不仅笔法简约, 同时也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广告是我们看电视时所接触到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仿写广告词也可为自己的作文增加亮点,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终于考完了, 我暗自估计了一下分数, 还不错, 可以向父母交待了。顿时, 我觉得要也不酸了, 腿也不疼了, 走路也有劲了” (新钙中钙高该片) ‘他用广告语来形容考试成功的心情, 会于心, 溢于形, 新颖贴切。

还有一位同学用广告语写我爱我的校园“来到这里, 除了相片, 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 什么都不要留下。” (环保工益广告) 。这些广告语容易走进人们的心灵, 模仿这样的广告词怎能不打动读者?

四、看相声、小品, 学习语言的幽默

相声、小品是人们最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语言幽默风趣, 让人感到温暖、亲切, 感到有说服力。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没有幽默的语言是一篇公文, 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 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说:“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一种酷刑, 没有笑声的生活不成。著名作家老舍也有经验之谈:“文章要生动有趣, 必须利用幽默。”可见,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能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引用郭得刚的相声讽刺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现在穷人吃肉, 富人吃虾, 领导干部吃王八。男想高, 女想瘦, 狗穿着衣裳人露着肉, 乡下早上鸡叫人, 城里晚上人叫鸡”。这句话诙谐幽默, 惟妙惟肖的概括了当今社会的种种不正常现象, 正好与作文的思想立场相符, 又极富讽刺意味。当然, 我们并不一定非得引用相声、小品的原文, 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幽默手法, 那就是言语尖锐却不刻薄;言语俏皮但不风凉;语调调侃但很委婉。

我们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不要盲目看电视, 看电视不仅不会影响学习, 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言, 我们可以把电视中的语言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 灵活应用, 不断创新, 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写作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

[2]陆文兵.利用影视剧进行语文教学.

[3]潘洪刚.让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4]田梦萍.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5]龚徐冬.

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篇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 中, 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待中国语言文字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的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中, 也指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当前全国上下广泛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形势下, 我们民族语文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指导思想, 做好民族语文工作。

一、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社会和谐、民族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 共有120种以上的语言和33种文字。各民族语言曾长期被各民族所使用, 是各民族生存、发展必不可缺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仅是构成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而且是民族的一种重要资源。凡有母语的民族, 不论民族大小, 都会热爱自己的母语, 都与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且都还具有维护自己母语、捍卫自己母语使用权利的天然感情。民族平等, 自然包括语言平等;对民族的尊重, 自然也包括对语言的尊重。而且,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语言是民族特征中的一个最为敏感的特征, 语言和谐了, 有助于民族和谐、社会和谐, 语言不和谐, 就会引起民族矛盾, 甚至会引起社会不安定。

我国语言关系的主流是好的, 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其案例举不胜举。如:分布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基诺族, 是一个只有两万余人的民族, 但他们至今仍稳定地使用自己的母语, 而且母语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他们相信自己的母语今后三四代都不会衰退, 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基诺族又是全民兼用汉语的民族, 母语与汉语在使用上互补。基诺山和谐的双语生活, 既保证又促进了基诺族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又如:分布在中缅边界怒江州片马地区的景颇族茶山人, 只有二百余人, 虽然处在多民族的包围之中, 但他们还普遍稳定使用自己的母语——茶山语。茶山人还普遍兼用汉、傈僳等其他语言, 成为具有几种语言能力的多语人。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 转换使用不用的语言, 形成了一种宽松有序的、多语和谐互补的语言生活。

二、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人们虽然天天都在使用自己的语言, 但对语言的重要性并非都会认识到位。许多人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能理解、接受, 能很快就认识其重要性;但对语言和谐却不易很快就理解、接受,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缺乏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使用功能上存在“三性”:资源性、感情性、长期性。资源性, 是指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工具, 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工具;感情性, 是指各民族对自己的语言都有天然的深厚感情, 都热爱自己的母语;长期性, 是指语言有其稳定性的一面, 会长期被使用。即使是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少数民族语言的“三性”也会继续保持下去。但当前存在一些不符合语言保护的认识。如:“时代进步了, 少数民族语言的消亡已成趋势, 保护和抢救有什么价值”,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与经济一体化是背道而驰”, “少数民族语言功能小被汉语代替是必然趋势”, 等等。因而, 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全社会具有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要使人人都认识到, 不管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都有大小不同的资源, 都要予以保护。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 要形成一种自觉尊重别的民族、别的语言的社会风尚或公共道德, 任何轻视、歧视别的民族、别的语言的现象都要受到抵制。

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 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语言或杂居程度很高的语言, 会出现衰变, 甚至会出现濒危。这是客观事实, 是多民族国家语言关系演变的自然趋势。中国如此, 世界各国也是如此。面对这一变化, 要采取什么对策?应当认为, 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 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 仍然要坚持保护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双语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 还要学习国家各民族的通用语——汉语, 母语和通用语构成一种“互补兼用”的双语关系。

“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所谓“两全其美”, 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 既要保护他们母语的使用和发展, 又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 使得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两全其美”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团结, 符合各民族的愿望。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越来越感到学习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 对学习通用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们深深体会到, 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流, 有利于接受新知识, 有利于走上致富的道路。学习通用语, 是民族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并有其历史的承接性。可以预计, 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潮在今后将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情况、语言特点十分复杂, 北方和南方不同, 民族人口多少不同, 内地民族和边疆民族不同, 加上历史情况和现时分布的情况不同, 解决我国的双语问题必须根据不同民族语言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号入座, 绝不能只用同一模式对待, 更不能按一个模式“一刀切”。在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问题上, 要善于倾听本族人的意见。

学校的语文教育如何安排, 是少数民族十分关心的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族的意愿, 安排好母语和通用语的学校教育。

四、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必须弄清我国的语言实际情况和理论问题。当前, 加强语言实际的调查和语言文字工作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 势在必行。

要开展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 弄清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语言国情不清, 就难以制定符合实际的对策。要分批、分地区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 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保存语言, 特别是濒危语言。

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字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如:怎样认识我国各民族语言的关系, 怎样认识多民族国家中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的关系, 怎样认识母语和兼用语的关系, 怎样估计现代化进程中小语种的生命力, 怎样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 怎样认识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关系, 等等。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挖掘语言 篇9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 包罗万象, 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 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 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1 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1.2 数量大, 类型多传播范围广

网络信息类型多样, 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 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 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1.3 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 信息更新快, 寿命短, 管理相对困难

信息发布自由, 来源广泛, 内容混杂, 质量不一, 控制也比较困难。

1.4 信息提供利用方式

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1.5 网络功能

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 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2 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 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2.1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 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 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

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 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 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 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 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 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 提出了被称作Get Rule和Selct Rule的原语。

2.2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 (Predictive Model Markup Language) , 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 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 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 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 不需要独自开发, 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 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 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 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 (header) 、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 、数据流 (data flow) 、挖掘模型 (mining schema) 、数据转换 (Derived 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 、预言模型 (Tree Model、Naive Bayes、General Regres-

Rules、Neural Network、Center and Distribution based Clustering) 、模型组合定义 (ensembles of models) 、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 (rules for selecting and combining models and ensembles of models) 、异常处理的规则 (rules for exception handling) 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 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 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 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 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 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2.3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 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 DB for 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 既能定义模型, 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 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 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 DB for 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 扩充了SQL语言语法, 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 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 DB for 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 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 (Data Mining Model, DMM) :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 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 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 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 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 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 (Predication Join Operation) :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 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 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 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 (recordset) 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 (Schema Rowsets) :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

3 结论

语言资源保护 篇10

4 月1 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事业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社、《语言规划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字科学保护高端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行。论坛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国际高端专家来华交流项目”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活动由三个分论坛组成。第一分论坛主题为“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研究员主持。英国杜伦大学Michael Byram教授、陈章太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朱艳华副教授和王莉宁副研究员、喀麦隆高等教育部杜迪就各国语言文字保护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分论坛主题为“中外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主持。Michael Byram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Edmond Moukala介绍了国际组织及各国应对语言濒危所采取的措施。第三分论坛主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主持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戴曼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孙宏开研究员和黄行研究员分别从汉语方言保护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角度解读了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出路,并讨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保护举措对我国的启示。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语言资源的保护应建立在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基础上,学者应担当起启蒙者的角色,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

本次论坛为国内外语言文字保护领域的专家提供了智慧碰撞的平台,为我国的语言文字科学保护事业提供了诸多启示。

语言资源保护 篇11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筛选资源是保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取舍”,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美。那该选哪一瓢呢?

一、可以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苏版三下)《槐乡五月》,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比如,课后第三题的六个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这种ABB式的词语就值得归类梳理,让学生读读、品品、背背,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对称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有声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为范例让学生背诵积累并仿写。

二、可以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槐乡五月》这一段文字直接写花香的词就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香海”,足见其香。此外,文中的“省略号”和“浸”字同样让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玩一番。其次为了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版五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平淡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品评林冲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应该说“让”是林冲的最本质的品格。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是“礼让”;被洪教头奚落、羞辱了一顿,他不但不怒,反而连声说“不敢,不敢”是“忍让”;洪教头掂起棒来,“耍了一阵”,大喝一声:“来!来!”林冲说“请教了”,是“谦让”;一交手,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三五回合后,林冲找了个破绽,却只是“一扫”,洪教头“扑”地倒地,而未受伤,是“宽让”。

三、可以精选需要诵读的内容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须诵读(朗读、背诵)。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比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苏版6册),可以设计:夏日,公园里鲜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悦地飞来立在上面。看着这情景,我不由吟诵道……仍以《槐乡五月》为例,这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用煽情的语言激发学生诵读:放眼望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仔细观赏——“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用心聆听——“‘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浓香……”;赶快品尝吧——“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四、可以精选需要研读的关键词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以《谈礼貌》一课为例,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一不小心在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可是周总理只一句话就打消了朱师傅的顾虑。这句话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学问。细读不难发现,从提示语中的一个“安慰”可以读出周总理的宽容;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读出周总理不光宽容,还把责任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了;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读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从简朴的一句话里读出了安慰,读出了尊重,读出了学识,文雅、和气、宽容的周总理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这就是研读文本的大学问,大智慧。

五、可以精选需要拓展的文本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教师当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凡与文本有关的,教师都应通过看工具书或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查阅,解决心中的疑问,丰富教材的内容。比如,我们教材中有一种文体,叫科普小品文,像四年级的《雾凇》,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三年级的《石头书》等,这样的文章科学性较强,备课时你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让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突发的状况,面对“异样的声音”,才不会惊慌失措,解决问题的手段才能灵活多变。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权的正当性研究 篇12

联合国体系内的人权保护文件对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总是显得那么小心翼翼, 尤其是在正式公约的起草过程中, 围绕要不要给予少数民族权利, 给予何种权利、给予到何种程度, 国际成员之间总是争吵不休。但从法理和实践的角度分析,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权是有其正当性的。

一、平等原则要求对少数民族语言权给予特别的保护

平等的观念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核心理念之一, 可以说是普世价值之一。作为人类长期实践得来的一种知识, 平等原则在国内法与国际法层面都得到了很多强调, 一方面各国宪法都无一例外地宣称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平等的保护, 另一方面, 所有的国际人权法文件中, 都宣示平等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平等?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平等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平等就是相类似的事物受到相类似的对待, 与此同时, 不相同的事物根据它们的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对待。 (1) 细究之下, 亚里士多德关于平等的定义只是一种表面上符合逻辑的推导, 并无实质意义。按照这种理论, 给同样的奴隶带上同样的镣铐, 就达到平等原则的要求了, 奴隶社会即可被认定为是平等社会了。显然, 这是荒谬的。平等可以分为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 如果没有对实质平等的充分重视, 个体的社会成员即使获得的机会是平等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所有人的实质平等。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保护尤其要注重这种平等和非歧视原则, 即在考量多数者与少数者的形式平等的前提下, 也要充分注意到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性。 (2)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平等观念的局限性, 很多国家在实践中调整了原来的民族平等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基于国内种族冲突的压力, 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实施了向部分弱势群体适度倾斜的社会政策, 即“肯定性行动” (Affirmative Action) , 其名义上是以反歧视为目标, 实质就是一项扶持少数民族的倾斜政策。语言权作为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部分, 理应得到政府的尊重、保护和有意识的促进。少数民族成员个人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不应受到政府的限制, 尤其是运用本民族的母语的权利, 政府应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母语的权利, 采取特殊措施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并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只要这种特殊措施不超过一定的比例, 不对其他人享有权利造成一种不公平, 就没有超出平等的要求。

二、民族国家天然的“制度性歧视”要求对少数民族语言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在有的西方学者看来, 在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现代民族国家在文化上是保持“族裔中立”的。这种中立自由主义国家最显著例子莫过于美国, 其族裔文化中立的表现是:在宪法上不承认任何官方语言。 (3) 但事实上现代民族国家是不可能保持这种民族之间的文化中立的, 看一下美国的政策, 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中立”的幌子下是严重的不公平。在美国联邦制国家形成的过程中, 各州的边界的划定以及它们加入联邦的时间都是经过认真计算、精心安排的, 目的就是为确保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以在美国的50个州中都占多数, 这种安排使英语在美国全部领土确立了主导地位。其他的一些政策又继续巩固英语的主导地位。例如, 法律规定儿童在学校里要继续学习英语;移民 (50岁以下者) 要取得美国公民资格, 也需要学习英语; (4) 要在政府内工作或受雇于政府, 有一条不成文约定:申请人必须讲英语。美国政府故意制造出这种社会性文化, 并促使其公民融合进去。政府鼓励公民把投身到以英语运作的共同的社会性机构中去视为他们的人生机遇。政府培育了一种民族认同, 这一认同部分地决定于同一种社会性文化归属。在这方面, 美国决非惟一。促进公民融入某种社会性文化是所有自由民主国家都采用的“民族国家构建”计划的一部分。 (5)

除了政治的因素, 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权的发展、存续也是一个隐性不利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位置相对偏僻, 经济大潮对一些母语保持较好的少数民族村寨的冲击, 首先表现为外出务工潮。笔者曾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做过调研, 这个乡的初中毕业生只有10%可以考入该县唯一的一所高中继续读书, 其他的失学青少年全部外出打工。这种现象对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从城市带来了新事物、新文化, 改变着下南的生活方式, 也带来了新的语言。这不是个别现象, 几乎是一代人, 毛南语在这一代人可能不会死亡, 但一定程度的衰亡却是不可避免的。其次, 商品的流通为语言的变化提供了渠道。在下南乡, 毛南语是通用语言, 但在下南乡政府所在地, 有些商家是不讲毛南语的, 因为那些商家是从外地来到下南经商的。

民族国家在构建过程中为弱势民族施加的种种不利, 使其天然地处于弱势的处境。对少数民族群体和少数民族成员的权利给予特殊的保护, 正是为了保护这些“制度性歧视”的受害者免遭再次的歧视。

三、语言的“文化市场论”是自相矛盾的

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 我们还要反对“文化市场论”的论调。这种理论认为: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的“优胜劣汰”, 是文明进化的自然结果, 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国家既不能扶持也不能抑制任何语言的发展和维持。

以中国现阶段对待语言权的态度来看, “文化市场论”在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语言工作者中大有市场。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强调语言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 政府的力量不应过多干涉;另一方面, 政府并没有为语言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平台。在全社会提倡普通话的政策指引下, 没有适合民族语言生长的土壤, 发展双语教育缺乏内在动力。首先, 缺乏经济诱因。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是商品流通高度发达、市场充分融合, 普通话意味着更顺畅的沟通和经济利益, 精通民族语言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其次, 缺乏就业优势。即使在民族地区, 一个掌握民族语言的年轻人在寻找就业机会时, 并不比一个不会民族语言的人具备任何优势, 无论政府公务员岗位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都基本上对民族语言没有要求, 很多岗位对普通话有过级的要求。再次, 缺乏发展优势。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 在决定他的 (她的) 命运的高考中民族语言是不能作为考试科目的, 衡量其语言能力的标准是普通话和英语 (大多数情况下) 。

由此可见, 语言的“文化市场论”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 世界各国都不存在这样一个完全公平的“文化市场”, 这种“文化的市场论”理论也是不成立的。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由于少数人群体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方面都处于一种天然劣势的地位, 除非当一个少数人群体业已被同化到基本放弃其传统、习俗、宗教以及其语言的程度, 才可以认为该群体已不属需采取特殊措施予以保护的少数人群体。 (6)

四、民族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要素

“认同”一词最先为弗洛伊德提出, 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 (7) 弗洛伊德认为, 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其本质上与心理方面的认知与感情依附有关。在英文中认同一词是“Identity”, 有“身份”、“同一性”、“特性”、“认同”多种解释。但“Identity”是一个含义很复杂的词汇, 学者们提供过一些答案, 虽不相同, 但在一个中心主题上, 它们却是彼此吻合的。这中心主题是:“Identity”的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 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 或我们不同于他们。 (8) “民族认同”的英文表述是“national identity”, 即“民族身份的确认”。我国学者对于民族认同的定义为:“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识和感情依附。” (9)

民族认同的要素包括哪些内容?学者们众说不一。传统的斯大林理论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堿、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通常被称为四大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 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10) 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 就是以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四个特征为标准进行的, 但学者们经过一段时间到民族地区调研, 发现斯大林的理论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后来的民族识别工作中, 对于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标准也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将“共同文化特点作为识别民族的标准”。11

语言是各民族长期实践的产物, 从发音方式、表达习惯、语法构成等多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语言具有“符号分界线”的功能, 具有认定某个个体是否为本民族成员的功能。每种语言都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独特体验。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报告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可能是解决未来一些基本问题的关键, 每消亡一种语言, 意味着人类理解语言结构功能、人类史前史、维持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证据的减少, 最重要的是语言族群的基本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丧失。12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形成、维持和发展过程中, 民族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 还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于事物的深层次认识和哲学观, 例如, 对于“法”的认识, 汉语里讲“法”者从水, 即法的概念来源于水, 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于法律朴素的、最本能的要求和认识, 即要求法必须是平直的、是公平的。在西方人的词典中, 法 (即Law) 的本意是人们遵循一定的方式而行为, 或是遵循物理意义上的规律, 或是遵循人事的命令, 因此, 在西方人的语言环境里, 法更多地表现为规律、规范、规则、命令等。同一个“法”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 其含义有着较大的差别, 这种差异投射到司法实践中就是对于同一事物的规范不同、程序不同、处理结果不同。

五、结语

第十届国际语言法学研讨会于2006年6月在爱尔兰国立大学举行, 研讨会的主题为“语言法学和语言权利:成文法及其实施的挑战”。研讨会最后通过的倡议书认为:世界上有六千多种语言, 但从语言使用的场合、能力和使用模式角度来看, 许多少数者语言遭到多数人语言严重的压迫, 很多语言几乎失去了存在的空间。正如地球的存在需要生物多样性一样, 人类文明的存续也需要语言多样性的存在, 采取行动来支持语言多样性已刻不容缓。

注释

1[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3.

2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Walzer,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Marsilio New York, 1992, p.9.

4中国人应该非常了解这项规定.在中国,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报考TOEFL、GRE.

5[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6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7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8[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9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 1995 (6) .

10[苏]斯大林.斯大林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3.

11 黄淑娉.民族识别:困难和突破[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1) .

上一篇:特色乐器下一篇:政府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