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资源(精选12篇)
语言资源 篇1
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是篇寓言故事, 讲述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故事, 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不顾身后的祸患是危险的, 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在改编时遵循了保留原意、格式不变的原则, 但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课文对话的形式单一, 都是××问, ××答, 提示语缺乏一定的修饰或限制。针对这一情况, 如何因学而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 我就以“提示语”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语言。进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 添加提示语言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疑惑地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边瞄准边答道:“禀报大王, 我在打鸟。”
吴王关切地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颇有心计地说:“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 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少年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拍着少年的肩膀夸奖道:“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看完这改编的对话, 与文本一比较, 由于添加了提示语, 文本带给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就完全不同, 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吴王和少年的内心、表情及神态、动作等, 将简单的对话, 变成了内容丰富、神态传情的表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为“因课设练”留下了广阔的训练空间,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发展文本的意识。
二. 改变提示位置
提示语位置有四种: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 或省略提示语。在《螳螂捕蝉》中, 提示语单一地只在前, 学生在对话时, 就是一问一答, 简单枯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全局限于对内容的理解, 因而对说话人的动作、心理、神态、语气的表现缺乏传神的作用。在学生添加相关的提示语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顺时引导, 让学生试着变换提示语的位置。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亲切地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禀报大王, 我在打鸟。”少年边走向吴王边答道。
“你打着鸟了吗?”
“我没有打着鸟, 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少年不假思索地说。
吴王来了兴趣, 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 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少年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你看得真仔细!”吴王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是的,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并不难, 但是随着提示语位置的改变, 标点符号的改用也随之改变, 同时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后, 细细意读, 文章更加连贯, 语感也丰满得多。学生在整个改编的过程中, 既体验到挑战文本的刺激, 在实践中灵活地训练了对话的方式, 描写的形式, 标点符号使用的格式。这就使他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 更积极、更主动, 为他们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打开了大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突出模仿表演
《螳螂捕蝉》提示语中修饰词的添加, 位置的调整, 对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们改编、添加提示语, 就是模仿吴王和少年的语气、动作的表演过程, 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去, 表演变成了真正的体会、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教学在传道授业中还应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自由探索的求知能力。
在总结课文时, 学生畅所欲言、百花齐放并纷纷主动要求进行现场的模仿表演, 个别有心计的学生课前竟然准备了头饰。原本枯燥的对话, 在添加、变换了提示语的位置后, 再加上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 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乐, 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
语言资源 篇2
摘要:土家语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核心成分,它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旨在从土家语言资源中挖掘和创造代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以加强和拓展文化符号研究的方式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纵横两个维度采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关键词:土家语;土家语言资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
一、引言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曾指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也提出要“开发民族语言资源”。世居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口口相传。本文从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土家语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一)土家语
作为苗族代表的湖南湘西永顺县的田心桃在1950年9月28日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说:我不是苗族,我是“毕兹卡”。从此,“毕兹卡”受到严学窘、潘光旦、向达、王静如、汪明瑀等一大批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尽管王静如(1955)、田德生、何天贞(1986)、何天贞等著文讨论过土家语的支属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土家语的资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语音资源据《土家语简志》载,土家语共有25个音位,其中19个辅音音位中,有14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完全相同。土家语的元音在充当韵母时有22个,分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和鼻化元音韵母等。22个韵母中,有17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相同。土家语有舌面鼻辅音[捱]、浊擦音声母[奕],汉语拼音则没有;土家语有舌尖前音[z],无舌尖后音[鬫],汉语则有[鬫]无[z]。徐世璇()观察到外来语音系统性的增加和固有区别性特征的消失是土家语音变化的两大表现;向亮(2012)发现南部土家语正经历着高元音舌位“i>匏>扪”的渐变式后移过程。这些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正向汉语趋同,为进一步做语言接触研究和演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支撑和事实证据。2.词汇资源土家地名是土家词汇的重要代表。一个地名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经济等一切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文化、地形、位置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地名具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称得上是研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往往与历史名人和行政建制有关,如湖南龙山县的“洛塔”就是以土家首领八部大王的名字命名的,“洛”是他的官职。地名还与经济、地形地貌、当地景物等有关,如湖南石门县泥沙区苏市乡的“苏步”,在土家语里指“板栗”,因土家人爱种板栗树;湖南慈利县的“热市”,即“酒市”。湖南溆浦人严如煜《苗防备览》共记录140个土家语词汇和陈廷亮()的校释都是研究土家语不可多得的资料。3.语法资源叶德书()发现土家语的肯定判断句有隐性判断和显性判断两种。南部土家语是OV型语言,即动词位于宾语之后。但能愿动词又位于主要动词之后,构成“宾+动+能愿动”的格式。随着语言接触的产生,汉语否定词“不”的进入,又形成“能愿动+宾+动”的格式。4.语义资源相同事物之于不同语言可能会“名”异“实”至。以“梯玛”为例,谭志满()认为是“非敬神的人”,是“女神”;而叶德书(2003)则认为是“敬神的人”,是“男巫”。土家语共有5个颜色词“黑、白、红、黄、绿”,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相应词素,但却能完成对色谱的区分和色彩的表达需要。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上述属于狭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而土家语不仅是土家族人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还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媒介。因而广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土家族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1.民间文学土家族先民们居住在武陵山区,这一带自然条件恶劣,山大人稀,猛兽出没。如何生存和繁衍便是土家先民们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借助生产劳动;另一方面祈求于自身生命之外的神秘力量,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迄今为止土家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21项,其中民族文学类的有3项,分别是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梯玛歌和土家族哭嫁歌;被湖北、湖南、贵州以及重庆等列为省级或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别有24项、19项、11项和14项,其中也不乏民族文学类项目。2.传统戏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土家族的传统戏剧有:恩施的灯戏、思南的花灯戏、恩施和鹤峰的傩戏、来凤和咸丰的南剧,以及永定的张家界阳戏。土家族傩戏是土家族人为了迎傩神驱疫消灾、酬傩神还愿而唱的戏。3.土家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永顺土家年被列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恩施土家女儿会和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被列为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部大王祭、古丈跳马节、土家糊仓习俗、土家族过赶年和土家族舍巴日等被列为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过赶年和下洞祭风神被列为贵州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土家族非物质遗产的产生、发展、实践和传承与土家语密不可分,且通过口传延续。正是语言这一要素把土家族的各方各面串联起来。土家语言及其资源无疑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核心部分。
三、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土家语的使用区域正在缩小、使用人数逐步减少、使用者年龄趋于高龄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可从文化符号视角出发实施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确定“非遗”符号
在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之际,响起了让濒危语言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呼吁之声,这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条文。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却是以言语的表现形式存在,且时刻有新的元素进入,不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所必需的稳固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家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首先,从研究角度出发,土家语是重要的语言资源。叶德书、田德生等学者对土家语较详实地描写为建设土家语语料库提供了原始的语言资源。据此学者们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跨语言比较、语言类型学等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其次,从文化符号角度出发,土家语言资源为今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如“女儿会”、“龙船调”———崇尚自由平等的生活观符号、“哭嫁”、“陪十姊妹”———以哭代喜的婚姻观符号、“西兰卡普”———纯朴自然的审美观符号、“廪君崇拜”、“摆手舞”、“茅古斯”———慎终追远的信仰观符号等。从土家语民间文学和口传作品中挖掘更多地反映土家族的文化符号,使之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如被韩国人称为“妈妈的味道”的泡菜,不仅仅是一道道小菜和代代相传的技艺,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的体现。韩国泡菜文化也在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研究“非遗”符号
虽然土家族已有21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但还存在纵深空间,能挖掘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可以从土家语言资源方面进行开展。1.人生观符号———“撒叶儿嗬”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共有8个部分,除了第4部分外其余部分都由丧鼓歌或跳丧描写开始。整个小说中丧鼓歌共出现了8次、跳丧场景出现了7次。如小说的开头覃老大跳丧,随后整个激情狂欢的跳丧场景表现出“乐死”的死亡观,与“死亦我所恶”、“人之所恶,死甚矣”、“恶其死”等儒墨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土家人看来,死亡是今生苦痛的终结,是来世轮回的起点。因而死亡是“白喜事”、“红丧”、“喜丧”。土家族人还为尚在人世、身体健康、年过六旬、儿孙满堂,且父母已故的老人,用丧葬撒叶儿嗬的仪式作为寿诞生辰庆贺,即土家人的“活丧”、“生斋”。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寿命的长短是上天所赐。一般情况下,父母已故且儿孙满堂的60岁以上的人会认为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值得庆贺。不管是亡人灵魂之彼岸生活的喜丧红丧,还是在世之人的生辰寿诞的活丧生斋,“撒叶儿嗬”已然成了土家族重生乐死的人生观符号。不仅歌词众多,还具有一定程式,如“开场”、“拜殿”、“封棺”、“入土”等。鼓师们还现场创编较为有韵的唱词与衬词。唱词多以七字上下句结构,也有三字、五字的。唱词与衬词穿插进行,或领唱,或帮和。歌师们则双槌击鼓,鼓点或急或缓、或重或轻,多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即使没有对跳丧的描写,没有对鼓歌的引用,小说《撒忧的龙船河》的故事情节一样是完整的。文化符号“撒叶儿嗬”在小说中的大量运用,无疑是为了加强小说的地域色彩,为小说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对“撒叶儿嗬”等民俗的具体描写会有差异,但是土家文化中诸如“撒叶儿嗬”等展现出的民族优秀品质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换言之,像“撒叶儿嗬”这样的文化符号正是在与其他文化优势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谐共存的。2.身份观符号———“毕兹卡”“毕兹卡”被当代的土家族青年诗人应用到了诗歌的殿堂,成为他们本土诗歌写作的代码和民族诗人的身份象征。如王世清的《献给毕兹卡》易红杨勇: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崇拜之情。诗歌中“毕兹卡”的出现,闪烁着夺目的民族光彩,表达了诗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的精神守望。孙健忠《甜甜的刺毒》中“起疑”、“打栏”、“背时的”、“生怕”等词语都是湘西土家山民的方言土语,极具乡俗;“低声絮语”、“封”、“溜”等带文学色彩的词语夹杂运用正好实现了孙健忠的创作梦想“一点湘西味”、“一点山味和野味”、“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成就孙健忠成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
(三)传播“非遗”符号
土家族文化符号的传播也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文化部出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保护的办法,希望用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延续施以保护,同时辅之以数字化、音像技术等来进行保存并传播。但是随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以及年经人快速接受外来文化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轻视本族文化的现实,一些“文化符号”很快就消失了,如“薅草锣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走向了消亡。一些“文化符号”是小众传播,其覆盖的区域也逐渐缩小,传播半径也逐渐减小,也就逐渐失去其张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延续也不是没有对策。如在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撒叶儿嗬”组合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这些舞台上的撒叶儿嗬表演体现了曲目选用上的去禁忌化、演出方式的去仪式化和演出目的娱乐性等特征,古老的文化符号被书写了新的时空内容。横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扩散过程。如恩施台一档全媒体新闻方言直播节目《新闻六口茶》,和一档以展示恩施本土文化、宣传推介恩施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恩施文化旅游电视品牌栏目《幺妹带你耍》就是典例。通过横向地向周边扩散的过程,提升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从而产生认同感。
四、结论
利用课程资源 强化语言实践 篇3
一、拓展课堂 感受生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树立新的教学观。而如何发展教材和延伸课堂则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秋游》是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秋天郊外美丽的景色和同学们郊游的快乐。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及时带领学生来到野外,留心观察,用心体会。清澈的蓝天飘着几朵白云,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芳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逮蚂蚱,追蝴蝶……孩子们在欢乐的笑声中,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真切地感受着秋天的收获。之后我再让同学们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秋游》,此时,他们不仅愿意写,而且都写出了不同的感受。虽然许多文字还很稚嫩,甚至有些令人发笑,但因为感受的真切,心情的快乐,所以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生活和自然的清新气息。由此我想教者在运用教材的同时,能够适时并巧妙得把课堂向大自然延伸,写话就会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生活,表达自我的真实需要。
二、鼓励模仿 激发热情
“模仿”就是学模仿样,与“创新”看似距离很远,其实,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儿童在模仿中成长,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如,在教学《乡下孩子》时,我问学生:你们也是一群乡下孩子,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那灵动的思维,精彩的回答,是我在课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他们说:和一团泥巴,做几个饺子;摘一碗蚕豆,串一条项链…… 当我把学生的发言写在黑板上,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自己写的诗的时候,一张张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诗歌在人们的眼中,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一种精美而玄妙的东西,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写诗,他们能不兴奋吗?当我要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写话本,每人再接着写几句的时候,一个个是跃跃欲试,写出来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在这一写话训练过程中,教者不着痕迹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乐趣。在模仿文本写作格式的同时,却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了xx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谓是一举多得!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三、搭建阶梯 树立信心
许多时候学生虽然有生活的体验,情感的积累,但因为年龄和年级特征,他们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准确而优美地表达出来。此时,教者就要做好他们的拐杖,扶着他们,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把语句写通顺写优美的信心。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累的词句入手,做好写话的准备。写春天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曾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如,春风送暖、大地复苏、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芬芳扑鼻、绿油油……我还引导学生说说写春天的句子,如:“万紫千红的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麦苗醒过来了,油菜花开了……”;“那些野花呀! 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呢! 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像一大堆金子一样,发出万道金光”;“柳树在小河边听着春之歌,微风一吹,它摇动起来,像小辫子一样的枝条,好像在说:‘春天真美! 春天真美! ’”……有了上面的铺垫练习,学生写话的畏难的情绪就会被消除,有了信心,写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或者出示几个词语,要学生能够用上它们说一段话。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写话训练时,就要耐心,要懂得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写作的阶梯,既要让他们体会到前进所要付出的努力,更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前进途中不时摘到果子的喜悦!
四、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新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特别是课文插图新颖、直观,易教易学。而文中的插图不仅是学好文章的工具,也是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良好素材。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时,我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联系识字内容和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冬天的景象和孩子们的欢乐。最后再让学生动笔写出来。教材中的滑雪图,跳绳图,溜冰图在孩子们的笔下充满了活力。
五、填补空白训练思维
课文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伊塞尔早期论文对“空白”是这样定义的:“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如《狐狸和乌鸦》一文,课文就以“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这句话作结尾,而对乌鸦看到自己快要到嘴的一片肉眼睁睁地被狐狸骗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等等,文章并没有写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抓语言训练并能深入理解课文主旨的有效信息,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写话训练:看到狐狸得意地把肉叼走,乌鸦此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种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也给了学生一种切实的情感和人性体验。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而且能够取得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效果。而在我们的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空白”,挖掘“空白”,让学生以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思维活动填补“空白”,学生的写作思维就会逐渐有广度、有深度。
六、续编故事,大胆创新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那么,怎样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觉得续编故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续编故事自然也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低年级的孩子脑袋瓜里总是有许多新奇的想法,生活中也总是充满了幻想的色彩。让他们续遍故事就会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而兴奋的状态。鉴于此,在学完一些有趣而又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故事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比如在学完《狐假虎威》之后,我就出了这样一道写花练习:不久,老虎就从其他动物口中明白了事实真相。一天狐狸和老虎又碰面了…… 现在你们就是小作者,你想怎样续编这个故事呢?我刚说完故事续编的开头,学生就积极准备起来,不一会儿,续编的精彩故事纷纷写出。同一个开头,在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后,演绎成了一个个富有创新性的各具特色的故事。可见,续编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借助教材资源,进行写话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立足文本资源 强化语言训练 篇4
一、解读文本词句, 训练遣词造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紧扣文本重点词句, 反复进行研读、品味, 并在积累文本词句、尝试造句的过程中, 运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使学生从词到句, 循序渐进地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 训练了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使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同构共生。
例如 , 教学《月光 曲》时 , 屏幕出示 文中句子 :哥哥 , 你别难过 , 我不过随 便说说罢了。 教师提出:“‘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它指的是那句话? ”生1:“‘随便说说’指 没有考虑, 顺便说出的话。”生2:“这句话指‘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 那有多好啊! ’”教师问道:“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3:“盲姑娘不是随便说说的。”生4:“她是发自内心的 , 她想亲耳听到贝多芬是怎样弹的? ”生5:“说明她家太穷, 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劵。”生6:“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生7:“说明她为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生8:“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教师点拨:“哥哥是那么爱妹妹, 而妹妹又是多么体谅哥哥, 相信大家和贝多芬一样被感动了。此时的贝多芬一定知道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 生活的姑娘 , 一定会满 足姑娘的愿望的。 ”“盲姑娘在这里的‘随便说说’一个词让我们感悟 这么多的内 容 , 你能用‘随 便说说’说一句话吗? ”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文本词句 , 理解文本作 者所蕴含 的精神 , 让学生体验文本的内涵, 又实现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训练,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研读文本句式, 进行仿写表达
在品读文本内涵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感悟文 本句子深刻 意义的同 时 , 利用文本中一些典型的句式, 或典型的段落结构进行语言训练, 体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精妙之 处, 让学生仿 照文本作 者遣词造句 , 严谨的文本 结构 , 促使学生 在语言训 练活动中 , 通过学习 、模仿、 运用文本 典型句式, 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 教学《少年 闰土》时 , 学生朗读 了课文第六、七 自然段后 , 教师提出 :“闰土对‘我 ’说了一件什么事 ? ”学生回答 : “雪地捕鸟。”教师继续说:“雪地捕鸟的经过怎样? 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之后, 屏幕上出示练习题 :我们沙地上 , 下了雪 , 我 __ 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 __ 一个大竹匾, __ 秕谷, __ 鸟雀来 __ 时, 我远远地将 __ 在棒上的绳子 __, 那鸟雀就 __ 在竹匾下了。学生填空后, 屏幕上又出示语句 :“我们沙地上 , 下了雪 , 我整理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架起一个大竹匾 , 放下秕谷 , 望鸟雀来吃 时 , 我远远地 将绑在棒上的绳子一拉, 那鸟雀就关在竹匾下了。”教师要求学生对比这两个句子, 在探讨对比交流中 , 学生体验用 词的准确 性 , 感悟闰土是个捕鸟能手。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这一句式进行语言训练, 既可以深刻解读文本内涵, 巧妙运用 语言进行表 达 , 又可以发挥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力, 提升运用语言能力。又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教师可以根据文中“漓 江的水真 静啊 , 静得让你 感觉不到它 在流动…… 才让你感 觉到船在 前进, 岸在后移。”这一片段, 引导学生用相同句式写一段 话 , 让学生在 读中悟出 写的门路, 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利用文本空白, 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教材中很多描写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 , 这些蕴含在 文本中空白 处 ,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思考, 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时空 。教师引 导学生品 读文本内 涵时, 应充分利 用文本的空 白处 , 让学生积 极思考 , 运用语言进 行填补空白 , 使学生读 懂蕴藏于文本内容和文字背后的意义, 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阅读想象力 , 实现阅读课 堂读写结合 , 提高高质 量阅读课堂活动效果。
语言资源 篇5
心得体会
语言作为交流最基本的方式,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实训中,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来学习。第一部分“维吾尔、哈萨克语言多文种识别及多文种互换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本系统包含单机版程序、B/S网络版程序、命令行程序、办公软件插件以及浏览器插件共5大类程序,用户可根据各自情况和需要,选用一类程序使用。
本程序提供3种语言的界面,通过选择右上角下拉框里的语言项,切换界面语言。
总体介绍
维哈柯文统一字库和输入法软件包括20种维哈柯文字型和11种输入法,用户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选择安装。
维哈柯文统一字库
统一字库包括20种维哈柯文字型,如表1-1所示,具体字型样张参见第5章节。
第二部分是“维哈柯文统一字库和输入法”的安装和应用
维哈柯文输入法包括11种键盘 程序启动
点击维哈柯文统一字库和输入法启动图标,即进入安装程序界面,如图2-1所示。
维哈柯文统一字库和输入法启动图标
欢迎界面
用户点击下拉框按钮,可以选择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三种软件安装界面语言,再点击「下一步」按钮继续安装。
语言资源 篇6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筛选资源是保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取舍”,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美。那该选哪一瓢呢?
一、可以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苏版三下)《槐乡五月》,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比如,课后第三题的六个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这种ABB式的词语就值得归类梳理,让学生读读、品品、背背,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再如,文中对称句式的妙用,“‘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有声有色,有花有果,有滋有味,值得作为范例让学生背诵积累并仿写。
二、可以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比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槐乡五月》这一段文字直接写花香的词就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香海”,足见其香。此外,文中的“省略号”和“浸”字同样让人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玩一番。其次为了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语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多品味语言。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版五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平淡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品评林冲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应该说“让”是林冲的最本质的品格。林冲“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是“礼让”;被洪教头奚落、羞辱了一顿,他不但不怒,反而连声说“不敢,不敢”是“忍让”;洪教头掂起棒来,“耍了一阵”,大喝一声:“来!来!”林冲说“请教了”,是“谦让”;一交手,洪教头举起棒“劈头打来”,三五回合后,林冲找了个破绽,却只是“一扫”,洪教头“扑”地倒地,而未受伤,是“宽让”。
三、可以精选需要诵读的内容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这样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须诵读(朗读、背诵)。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比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苏版6册),可以设计:夏日,公园里鲜嫩的荷花在水面上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悦地飞来立在上面。看着这情景,我不由吟诵道……仍以《槐乡五月》为例,这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用煽情的语言激发学生诵读:放眼望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仔细观赏——“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用心聆听——“‘嗡嗡嗡……‘啪啪啪……”;用力深吸——“……清香、醇香、浓香……”;赶快品尝吧——“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四、可以精选需要研读的关键词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以《谈礼貌》一课为例,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一不小心在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可是周总理只一句话就打消了朱师傅的顾虑。这句话非常神奇,里面肯定有大学问。细读不难发现,从提示语中的一个“安慰”可以读出周总理的宽容;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读出周总理不光宽容,还把责任全转移到自己身上了;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读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从简朴的一句话里读出了安慰,读出了尊重,读出了学识,文雅、和气、宽容的周总理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立起来了。这就是研读文本的大学问,大智慧。
五、可以精选需要拓展的文本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教师当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凡与文本有关的,教师都应通过看工具书或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查阅,解决心中的疑问,丰富教材的内容。比如,我们教材中有一种文体,叫科普小品文,像四年级的《雾凇》,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三年级的《石头书》等,这样的文章科学性较强,备课时你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让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突发的状况,面对“异样的声音”,才不会惊慌失措,解决问题的手段才能灵活多变。
语言资源 篇7
一、巧用插图, 激活语言。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特点, 词汇、语言的积累不够, 语言能力有限, 口头表达或过于简单或过于杂乱无章。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教学一上《ieüe er》时,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从“shùyè、xǐquè、húdié、ěr jī”中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结合图, 在我的指导下畅所欲言:
生:“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像美丽的蝴蝶。”
生:“美丽的蝴蝶在花中飞舞。”
生:“喜鹊在树上快乐地唱歌。”
生:“老爷爷在公园里戴着耳机一边听音乐, 一边散步。”
……
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从低年级时巧用文中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表达能力, 从说一两句简单的话, 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形象等,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很多时候课文插图就定格在某一精彩画面, 就是一篇文章的“特写镜头”, 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 出示插图, 让其看图读背。再如《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 写的是文中的少爷回忆少年闰土月夜在海边的瓜地里看瓜刺猹的情景。文中配了一幅与文字描写相应的插图。阅读这段文字, 就相当于从上到下地观察这幅插图。利用这幅插图, 学生可以又快又正确地理解这段文字。当学生看到插图中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这些背景时, 很容易就能记住文中的句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当仔细观察插图中的少年时, 结合他的穿戴和动作, 又自然而然地记住下面的语句:“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戴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运用插图帮助学生背诵积累,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当需要背诵时, 脑中立刻浮现出文中插图, 图文结合, 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借助模仿, 积累语言。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语言优美, 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句式的训练是语言表达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例子加以训练。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语言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 提高文学修养, 更重要的是在“依葫芦画瓢”中, 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 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我以文本资源为泉眼, 充分引入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说话训练, 实现课内文本资源与生活语文教学资源相结合, 构建语言训练平台。
如《北京亮起来了》要求积累“夜幕降临、华灯高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银光闪闪等”等词语。我以观察宿迁的夜景为突破口, 将课内外资源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模仿《北京亮起来了》介绍宿迁的夜景。思考片刻, 学生滔滔不绝地介绍道:
每当夜幕降临, 整个宿迁就亮起来了。幸福路华灯高照, 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一束束明亮的灯光照着大街。各种各样的广告灯、汽车灯、霓虹灯, 交相辉映, 整条大街焕然一新。
项王广场更是灯光闪烁, 五彩缤纷。广场上传出优美的音乐, 五光十色的灯光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跳舞, 使人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夜晚的宿迁, 多么美丽!多么明亮!
学生已经感悟出了具体的表象, 并把这些表象和抽象的词句结合, 词句的语言色彩立刻就形成了丰富的形象, 好像这些词句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一样, 这个时候, 老师只需稍加点拨, 孩子们就能够完全正确地学会并运用这些优美的词句。
再如在学习《雨点》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 模仿课文自己创编诗歌。现摘录其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 你喜欢《雨点》这首诗吗?
生 (响亮地) :喜欢。
师: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 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 (向往地) :想!
师:好, 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于是, 我作了引导。
生1:老师, 我来。 (我示意他站起来说。) 雨点落在雨伞上, 在雨伞上看报纸。
师:小诗人第一。
生2:雨点落在花瓣上, 在花瓣上唱歌。
师:小诗人第二。
生3:雨点落在草地上, 在草地上跳舞。
师:小诗人第三。 (这时, 课堂上已经是小手林立。)
师:看来, 咱们班要成为小诗人班了。下面, 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雨点》诗。比一比, 看哪组合作得最认真、编得最好。行吗?
学生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很投入地当起小诗人来, 有的边说边手舞足蹈。过了好一会儿, 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 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一首首像模像样的新《雨点》诗, 从孩子们富有灵性的小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
三、想象补白, 丰富语言。
“留白”是一个和绘画艺术有关的术语, 她所留下的是天马行空般的广袤大地, 在这片大地上, 我们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心情, 让自己的心灵在这山水间纵横驰骋。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 常有“空白”, 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空白”艺术, 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 产生“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之感。
如苏教版十二册《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出示: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读读这段话,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这句话是讲“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师:能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2:大地是母亲的胸怀, 森林是她的长发, 太阳是母亲明亮的眼睛, 轻风是她甜蜜的话语!
生3:大地像母亲一样, 滋养了一切生灵!
生4:大自然孕育了世界万物, 所以说它像母亲一样“伟大”!
师:既然你们说大自然像母亲一样, 那么, 你能接下去补全省略的内容吗? (学生沉思片刻, 一会儿, 纷纷举起了手。)
生1:清澈的河流是她流动的脉博!
生2: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
生3:长江黄河是她健美的臂膀!
生4:茵茵的绿草是她秀丽的衣裳!
生5:茫茫的雾蔼是她是神秘的面纱!
生6: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生7:蓝天上飘浮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裙!
……
平白无奇的文字本无悬念可言, 但教者巧妙地抓住句末的省略号, 引导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情感被撞击, 心智被开启, 因此, 课堂上就有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美的词语、美的句式、美的意境, 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挖掘语言 篇8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 包罗万象, 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 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 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1 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1.2 数量大, 类型多传播范围广
网络信息类型多样, 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 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 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1.3 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 信息更新快, 寿命短, 管理相对困难
信息发布自由, 来源广泛, 内容混杂, 质量不一, 控制也比较困难。
1.4 信息提供利用方式
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1.5 网络功能
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 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2 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 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2.1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 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 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
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 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 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 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 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 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 提出了被称作Get Rule和Selct Rule的原语。
2.2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 (Predictive Model Markup Language) , 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 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 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 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 不需要独自开发, 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 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 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 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 (header) 、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 、数据流 (data flow) 、挖掘模型 (mining schema) 、数据转换 (Derived 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 、预言模型 (Tree Model、Naive Bayes、General Regres-
Rules、Neural Network、Center and Distribution based Clustering) 、模型组合定义 (ensembles of models) 、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 (rules for selecting and combining models and ensembles of models) 、异常处理的规则 (rules for exception handling) 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 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 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 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 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 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2.3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 DB for 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 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 DB for 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 既能定义模型, 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 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 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 DB for 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 扩充了SQL语言语法, 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 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 DB for 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 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 (Data Mining Model, DMM) :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 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 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 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 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 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 (Predication Join Operation) :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 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 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 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 (recordset) 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 (Schema Rowsets) :OLE DB for 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
3 结论
语言资源 篇9
关键词:语言资源,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解决文化资源自身的生存问题。语言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不应忽视, 有效地围绕语言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一个重要的选项。它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 以“原生态”样貌展现在民众面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市场运作方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一些得到深度开发的产品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利益, 同时它们也极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态单一、受众差异被忽视的文化产品系列。典型的如中医药、雕刻、刺绣等成为社会资金的投资热门。
从产业的形式看,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呈现了三个的倾向:经营主体的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追求高科技化和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比如, 部分地区将文化节庆活动搬到新建的园区中再现。由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这种通过建设文化园区的方式引入了大量资金, 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从效果看, 这三个倾向是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要的。通过集中资源、快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是严峻的市场竞争必然选择, 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领域内, 高科技手段的积极运用不仅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创新能力, 更是直接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形式。
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唤醒了社会意识, 极大地改变了某些文化资源的生存状态, 但仍然处于粗放的状态,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但是目前的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却有意识地将文化资源肢解开来。一些传统的民俗庆典歌舞活动被集中在公众统一的假期内, 迎合游客的需要而被重新塑造, 导致了关键的文化内涵的丧失。这种空壳化的经营方式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 甚至会对文化资源造成新的伤害。比如片面追求产业化规模, 导致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生存状态趋于恶化。由工业化方式生产的的工艺品快速占领市场, 在短期巨大效益背后, 传统技艺却面临消失。
二是在开放过程中, 在资金投入时追求效益最大化往往选择较有影响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这导致文化资源开发出现了“两极化”。这种方式并没有较好地解决一些小范围内的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问题。比如江西较有影响的兴国山歌得到重视, 而另一江西省独有的艺术形式畲族山歌几乎不为人所知。尤其如新建得胜鼓、九江县“三声腔”山歌等区域内的艺术形式, 随着产业化开发的进程, 它们的生存境况更加严峻。
三是从开发的主体看, 目前的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民众缺位现象, 尤其是当地的民众受益过少。一般情况下, 政府、专家与民众均无法参加到文化产业开发过程。由开发商进行的商业活动没有得到监督和有效的规划, 损害了文化资源的样貌。同时, 在开发过程中, 也没有进行利益的公平分配, 伤害了非物质遗产传承的群众基础。
这种开发模式在语言资源的开发显得更加突出。
一般所说的语言资源主要是针对语言教育而言, 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育两大类, 一般所说的翻译、语言培训等就是此类。但语言资源的内涵远非如此。如果从经济特征来考察, 语言具有可利用、稀缺、专有和共享等特征。因此, 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非只能由一个国家的管理层面进行宏观的设计或由其来主导开发过程。比如, 各类服务领域的语言, 如旅游、广告、地方戏曲演出等等, 需要突出的区域属性而非语言资源的全民族属性。这是由语言自身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总的来说, 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包含一切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形态的保护、传承与商业化活动。
2 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围绕以语言为核心建设文化项目, 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发展的经济项目、文化项目而具有其独特的产业属性。就当前的社会现状而言, 解决其内在的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目前, 最为迫切的是“非遗”产业开发必须先考虑项目的核心技艺和价值得到传承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 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 必然的思路只能是依据“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进行适度的标准化和开发。其规模不应成为开发时的首要选项。
以“人”为本是所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文化产业更不例外。人民网在2013年06月17日发表了题为《台湾地区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印象》一文, 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这种基于基层社会进行的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整体精细地研发某一小范围的文化资源, 并将其进行产业化发展。显然, 这并不是着眼于大型化、规模化的开发方式。
这是围绕文化资源的“生存———生产———消费”基本模式而产生的开发方式, 文化资源与人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从理论看, 这一方式的包容性在于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资源生存环境。从各类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看, 它依托的是社会生产生活系统, 这是它的客观生存土壤。台湾的作法正是基于系统性留存而进行的适度开发。这一开发模式的总体思路与大陆在2012年2月出台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一致。其共同性就在于,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社区和村落形态对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这是保护“活态”文化的有效方式, 用生产性保护来解决文化资源的生存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等五大部分。在其中, 民间艺术形式无法脱离其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而独立存在, 它完全依附于区域文化的个性和人群而存在。民间艺术形式大多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口耳相传作为传承机制而得以延续至今。因此民间艺术形式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语言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部分, 另一方面考察它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工具的功能决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相对于普通话的通用语言地位, 非物质遗产所提的“语言”更多情况下指的是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方言。而在特定的区域里, 方言往往支撑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 并发挥了构成完整的语言资源、乃至文化资源的作用。我们熟知的歌曲、戏剧、神话、故事、谚语等口耳相传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 社会实践、礼仪和节庆活动等也都与方言结合在一起, 甚至于在传统的手工艺中, 方言也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 摆脱片面追求规模化的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以语言文化消费和语言文化修复为突破口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是对语言资源开发的方式。以方言作为载体进行创造的民间曲艺、民歌等艺术形式, 也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语言经济的组成部分。可见方言不仅仅需要保护, 它本身就是资源, 是可消费的。
科学地开发利用丰富的语言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 培养了基于情感的语言消费, 最终为文化艺术产品消费提供动力。从市场角度看, 弱势方言民众有强烈而迫切的语言表达需求和提供方言服务的需求, 这种情形在和强势方言发生接触时体现最为明显。语言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尊重了个体的意愿和权利, 形成了消费主体的多样性。从个性角度看, 方言也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 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如一首原生态的歌曲或一出乡土戏曲, 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怀念, 也是对长期生活方式的尊重。这些艺术形式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情感需求。当大量的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作品能够生存并发展时, 文化产业必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样貌。
围绕语言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效益还体现在语言是“活态”的文化产品存在的重要形式。歌舞演出、节庆习俗、手工制作等都是基于语言的文化资源。构建起以语言为平台的开发模式, 有利于建构起适应所在地文化生态的生产性保护区, 从而为所在地原生态的区域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条件。在社区、村落等较为基层的社会组织形式中, 文化产业的发展除带来经济效益外, 将能够带来更多的潜在收益, 例如民众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自觉意识将逐步提高, 所在地的教育水平得到发展。
3 完善语言资源开发模式的措施
围绕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建设模式。以戏曲表演为例。村落社区的戏曲表演往往同特定的节庆活动、空间场所、社会事件有关。戏曲表演过程中的戏台、表演团队、乐器、服装、表演方式等文化信息高度浓缩, 这也是“活态”的文化产品的生存样貌。在这个商业活动中, 表演者和景区经营者、生活在村落中的民众、戏曲的研究与创作者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产和销售团队。因此, 在机制上配套成为保障商业行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健康的开发模式, 政府、专家、民众和商业开发机构四位一体, 这是前提。政府对文化资源的整合、社会文化消费的认知、相关经济政策的制订等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专家是对语言资源进行开发、包装、深入研究并扩大影响的重要群体,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保障。民众是方言的使用者, 也是语言资源构成的社会基础。他们直接参与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 这在村落的文化表演中体现最为直接。商业开发机构对整体语言资源的开发提供资本、推向市场, 并最终产生经济效益。
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是基本保障。目前的开发模式中突出的弊端是利益分配时存在的“缺位”现象。对绝大多数文化产品而言, 其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系统性的, 而工业化的生产则割裂了文化产品与其培植的土壤间的关系。在中国, 村落社区是数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基本形态, 众多类型的文化资源特征依附于它。区域特征较强的节庆活动是在景区中常见的文化商品, 但在脱离村落形态后, 只留下了商业特征, 这只会形成新的“文化沙漠”。
行业组织协调机制。政府、专家和民众是开发活动的构成要素, 但是他们都不能完全解决跨区域、跨产品类型的商业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这就需要相关的行业组织在具体的经营方式、利润分配、成本核算、风险分摊等环节进行协调, 实现共赢局面。
适应村落社区形式的语言资源开发, 并不排斥规模化。在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大型企业仍有引领作用, 但需要在村落社区加强和生产者、销售者的连接, 合理分配利润, 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共生机制。围绕语言资源进行的文化产品开发, 往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打破了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组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并减少各个共生体之间的合作阻力, 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言午.文化修复是城市非遗保护重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9-21.
[2]王辉.语言规划的资源观[J].北华大学学报, 2007 (4) .
[3]陈丽君, 胡范铸.语言资源: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 2010 (6) .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 2008 (1) .
[5]李现乐.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J].经济问题, 2010 (9) .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人民网, 2006年09月13日.
语言资源 篇10
1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教师观念更新提供空间
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与传统幼儿语言教育比较, 有许多新的突破。它突出强调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促使他们尽可能早地掌握初步阅读的能力, 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目标是以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为手段, 来促进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的发展, 充分体现幼儿素质教育对全语言创造教育的要求。它要求跳出手可能触的教具范围, 选择新奇之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思维的创造性、精密性、跨跃性等随机产生。
然而学前教育多年沿袭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教师的头脑中, 要想发生质的飞跃, 必要从观念上更新。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和交流, 在学习中了解前沿的知识, 在实践中掌握科研的方法, 在反思中寻找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创造性理论书籍, 研读有关语言发展的理论依据, 查阅专家报告及科学指导, 教师的知识得以自我更新, 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得以调动。从思想上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观, 增加心理指导能力, 提高对活动、材料、教学及环境的综合设计能力, 增加创新和教育预见的能力, 这是实践创造性语言教学较好的前提。但现实中往往受到条件的限制, 我们无法最快地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而具有资源共享的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帮手, 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链。它可以跨越区域、跨越国界, 将万里之遥的专家现场讲授、教学论坛拘于眼前, 也可将任何图书馆的资料文献供于手边, 教师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 这种信息共享无疑使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
2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全语言教育教具准备提供来源
全语言教育一方面即指全面的语言内容, 在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中列出的学前语言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幼儿文学作品活动、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等七个大方面。这些活动大都需要文字作品和绘画作品作为教具参与教学。当然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一部分, 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全语言创造教育的实际需要。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在幼儿评价标准中指出语言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要看幼儿是否全面学习和欣赏到了各类儿童文学作品, 并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能否复述一定量的故事、儿歌、诗词、谜语;能否仿编和创编一定量的故事、儿歌、谜语等;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提到了是否有意识地通过各类语言活动, 特别是文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各类”“一定量”这些修饰语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实现在语言教育中的创造性的培养, 必须要建立在多看、多练的基础上, 由量变到质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自由选择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的创造性,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扭转管理与教学中对幼儿控制得太死的传统做法, 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 这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网络资源恰恰能够为教学提供作品来源, 弥补教学条件的限制。
3 网络资源的多维性为教学方式的更新提供可能
在语言活动中,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应该明确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教学方法。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 创造性活动具有不稳定性, 他们的创造愿望常常是瞬间即逝。幼儿的创造性活动还具有情境性, 喜欢幻想, 富于想象。同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兴趣的影响, 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 激发创造的积极性。以上特点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传统语言教育表现出教学手段静止化、教学角度单一化、评价方式模糊化的特点。教师基本上借助图画, 而图画又以单一画面和连环画为主, 这两种方式无论画面内容有多丰富, 表现形式都是静止的, 而幼儿喜欢有生命力的东西。同时, 看图说话和连环画“生命周期短”, 不能满足幼儿较强的好奇心, 因此, 不便于幼儿依据画面内容表达自我感受。再有一种重要的语言教育手段就是谈话活动, 在传统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 谈话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 主题的描述, 仅仅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的想象为基点。教师往往呈现不出丰富的事物形象, 这种方式并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所展示的物体形象不够生动, 很难再加工, 这样会约束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进行物体形象创造和设计时往往浪费材料和精力, 循环使用的次数比较少, 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的特点。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共享资源、信息技术, 给幼儿创造更多形式、更新颖的事物形象, 展现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幼儿活动的形式发生变化, 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愿望。
4 网络资源的易操作性为幼儿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 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 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幼儿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 强调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 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 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网络资源是分类布列的, 具有易操作性。幼儿自行查找资源比较便捷, 这为早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研究性学习品质的形成提供条件。幼儿经历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 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 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教育已较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领域和发展, 学前教育更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但教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资源都很少有联系学前班配套教材使用的, 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开发还有很多空白。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紧密结合学前语言教育的需要, 用完善、先进、有效的学前网络填补这一空白, 真正成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天津幼儿师范学校心理组:有关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M].幼儿教育经验研究第一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293-300.[1]天津幼儿师范学校心理组:有关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M].幼儿教育经验研究第一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293-300.
[2]唐颂英.幼儿园FLASH课件的开发与应用.2008, 1, 16.[2]唐颂英.幼儿园FLASH课件的开发与应用.2008, 1, 16.
[3]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3]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
浅谈如何挖掘课堂练笔的语言资源 篇11
一、就地取材用语言
入选教材的文本,其语言大多规范、精美,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把阅读感悟和写话表达结合在一起,就地取材,以教材的语言资源为本,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更深入感悟文本。
以笔者执教《朱德的扁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3课)一文为例,在此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他不肯。”此处抓住“劝”,进行角色体验,让大家都来“劝劝”朱德同志,并运用课文语言,劝得有理、劝得人情,在此过程中,用语言、练写话。请看案例:
师:大家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他不肯。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张孟宁:朱德同志,你不要去了。
甘辰韬:朱德同志,你工作那么忙,累坏了怎么办?请你不要去了。
师:不错,这就是“劝”。(从语气上强调,让学生感性认识“劝”的意思。)
师:不过就这样劝,朱德同志他不听,还是要去挑粮。现在,我们试着默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想想用上课文中的哪些话来劝,才更有说服力。想好了,写下来。
(学生默读、然后翻开“写话小练笔”本开始写):
师:现在我就是朱德同志,谁来劝我?
周芷莹:朱德同志,您不要去挑粮了。从这里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您工作那么忙,就让我们去挑吧!
师:劝得情真意切!还能用上课文的语言呢。这小鬼真会说话!但是,我不怕山高路陡,我要和大家“同甘共苦”!(板书,并简单解释这个词语)
李若依:朱军长,现在敌人就在山下,随时要进攻我们。您晚上要整夜整夜地想作战计划,都没休息,白天还要和我们一起去挑粮。您的身体怎么受得了呢?请您不要再去了!不然我要把扁担藏起来!
师:我真想听从你的劝告,因为你不仅用了课文中的语言,还把上课介绍的资料都用上了。可是,当我想到战士们都那么辛苦地去挑粮,我怎能不去呢?(学生踊跃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劝朱德同志呀?那好,同桌来演一演,一个当朱德同志,一个当劝说的战士。
(学生声情并茂地进入表演,只见有的同学都着急地叉起腰了。)
本课教学的难点便是让学生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以上案例,通过练写、对话,不知不觉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学生练写“劝说语”时运用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语言,在此过程中,亲历了对文本内容的整理、取舍,对课文语言的选择、提炼,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在情感、语言、思维多方面的发展。将学语言与用语言有机联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自然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提升了。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供就地取材练写话的文本,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课后第4题要求画一只丹顶鹤,就可以让学生当场运用课文语言,描述自己画的丹顶鹤;又如《梅兰芳》一课,可以结合“勤学苦练”运用课文语言进行写话。
二、填补空白巧写话
记得执教《大禹治水》一课时,对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大禹就在家门口了,却不进去看看呢?有的学生甚至说,大禹这样很不好,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去看,要是我,就不喜欢这样的父亲!面对这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见解,该如何引导?
笔者从第四自然段“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人手,先通过和第一自然段对比,想象原先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他们的心情怎样,接着抓住“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想象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请看课堂:
师: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呢?
黄宥铭:大禹,感谢你治理好了洪水,让我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郑许乐:大禹呀,你还是快回家看看孩子吧!你都十三年没有回家了!
师:老百姓在感激大禹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很多大禹带领他们一起治水的故事。让我们先读读课文,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以“他们说”为开头,将老百姓感激大禹的话写下来!(生小声读课文,然后翻开写话小练笔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五分钟后开始交流。还没写完的同学边听边修改)
师:(动情地朗读)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他们说:
郑浩扬:大禹呀大禹,为了制服洪水,让我们过上安定的日子,你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照顾。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知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许舒鑫:大禹,为了不让我们无家可归,你吃尽了干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才终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现在我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你也可以放心了。快回家去看看妻子和孩子吧!孩子一定很想你了!……
师:是呀,听着老百姓的声声感激,看着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翳子,大禹心里想——
关以勒: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呀!
(就是这个孩子,之前他说不喜欢像大禹这样不爱孩子的父亲,瑰在,他明白了,“父亲”这是为了谁!)
江小其:我的孩子一定会明白我的(说不下去)
师:一定会明自我的苦衷。
这个案例中,老百姓如何感激大禹便是文本的一大空白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去填补,不仅获得对课文更深入的感受,也使语言表达、写话训练并驾齐驱。
文本中的空白点,是教师研究文本,挖掘教材的重要资源。低年级教材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空白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空白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并在适当时机中进行想象写话,让学生在表达中与文本主旨产生共鸣。如《沉香救母》一课,说沉香为了救母亲“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这里“寒冬腊月”“盛夏酷暑”中沉香如何苦练武功,便是文本的空白点,想象练写可以更感性地感知沉香救母的决心和勇气。
面对教材资源,除了就地取材、填补空白外,还可以仿写、续写,进行大量写话,以实现“说写自动连接”的效果。
语言资源 篇12
目前MOOC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重要的学习模式和获取知识的新渠道,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讨论的交流平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MOOC课程的学习中来,它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也影响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国内非重点本科院校中,如能充分利用MOOC这种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并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十分必要,既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又顺应时代的发展。
2、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2.1 MOOC课程模式分析
MOOC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教学资源分享化,任何学习者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名师的授课,感受名校名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单元的组织吸收了许多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视频简短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学习时间自主化,学习者可自主安排时间学习,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学习过程自适应化,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基础来调节学习进度,对自身学习的难点反复学习。
MOOC课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过程的监督失控,目前的监督手段有限,对有些自觉性不够、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容易出现“账号在学习,学生在游戏”的情形;学习评价的真假难辨;目前在线作业和测试存在着可能出现“替考”的漏洞,导致学习自觉性不足的学习者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缺失;目前主要用碎片化的方式组织内容,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知识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缺失,致使紧密相关的不同知识点无法整体关联理解。
2.2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尽管MOOC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或仿真增强真实情境的氛围,但物理性实践场景缺失问题仍是MOOC不容忽视的缺憾。对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更多的知识是依靠实际应用与实训来掌握,许多“缄默技术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感悟。因此,基于MOOC理念,再造教学流程,重构教学生态链,整合线上线下教学,克服MOOC的劣势,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构建如下混合教学模式。
3、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案例设计
3.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紧张,上百个学生的课堂,教学任务繁重,作业、实践上机的工作由实验教师完成,任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课堂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高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拥有了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虚拟的网络学习和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更适合于具有个性的学习个体,从网络中获取知识、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近年大量MOOC课程的出现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
3.2“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活动案例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课堂面授课为32学时,课程
实验16学时,利用MOOC平台自主学习16学时,现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函数与宏定义”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4、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本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结束后,通过上课的观察记录、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初步了解到大多学生对本学期开展混合式教学持认可的态度,但仍有少数学生深受“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课堂讲授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的转变思想,需要时间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因此,需要教师配合与指导,进一步了解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满意程度,以及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者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以下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小结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培养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的能力。学生利用MOOC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帮助纠正理解上的错误,对这些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将课程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努力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教学模式。MOOC只是一种学习辅助平台,不能依仗MOOC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要合理地利用其在教学前后的辅助作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辅助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合理利用MOOC资源,如何根据每门课程的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是下一步需要进步探索的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MOOC教学改革实践的文献研究,分析了当前MOOC资源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了基于MOOC资源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设想,构建了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开展了MOOC资源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实践证明MOOC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魏麒,方国娟,涂黎晖,王聚丰.MOOC平台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非重点本科院校公共数学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3):14-15
[2]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99
[3]叶俊民等.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计算机教育,2014(09):13
[4]徐舜平.中国大学和教师参与MOOC的行为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06):34
[5]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140
[6]陈莉.MOOC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张碧娟.混合式学习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语言资源】推荐阅读:
语言资源管理07-11
语言资源保护08-19
非语言性“语言”06-20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09-16
c语言属于语言09-21
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10-19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05-22
【语言哲学】德里达的语言哲学10-20
汇编语言与C语言比较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