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加工

2024-10-15

语言加工(共4篇)

语言加工 篇1

在书稿的编辑加工中, 要特别注意语言规范律。书稿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表达不规范, 就难以将书稿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读者, 书稿的社会功能也将失去。

语言规范律就是要求书稿语言鲜明、生动、准确, 因此, 我们在进行书稿编辑加工的时候, 要注意遵循语言规范律。语法规范是语言规范律的基础, 只有做到语法规范, 才能使语言鲜明、生动和准确。下面侧重谈谈语法规范问题。

语法研究组词成句的规律, 审稿时要注意语法, 使之规范化, 以达到交际目的。语法中的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这里的“搭配”是指句法结构 (即结构成分) 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语义搭配关系。搭配不当, 可以指两个成分功能上不能组合, 也可以指成分之间语义上不能对应, 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一) 主谓搭配不当

通常, 句子都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 位于谓语前边, 回答“谁”、“什么”。如果主谓搭配不好, 就会使句子出毛病。例如:

1. 没有主语

(1) 看了这本书的文章以后, 使我想提笔为书作序。

按: 删去“使”, 方有主语。

(2) 在全省现有除了厦门经济特区、福州沿海开放区外, 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分类开发区共有58 个。

按:删去“在”, 否则没有主语。另外删去“除了”, 与后面“外”语义重复。

(3) 我认为更为关键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认识。

按:在“关键”后面加“的”, 形成“的”字结构做主语。

2. 缺谓语

(4) 族海内外宗亲, 或事业有成, 或学有所长, 或从政显著者, 仅岛内宗裔或高级职称者数十人。

按:“显著者”引起缺谓语, 改为“从政成绩显著”。

(5) 生产队从生产发展基金里奖励基金。

按:应在“奖励”前加“提取”, 使之有谓语。

3. 主语不当

(6) 绍兴酒的产地是绍兴酿酒总厂。

按:“产地”应改为“生产厂家”, 或删去“酿酒总厂”。

4. 谓语不当

(7) 立遗嘱可以选择采用下列五种方式。

按:删去“采用”。

(8) 无论世代相隔多远皆不得能婚。

按:“能”改为“通”。

(二) 动宾搭配不当

许多句子的谓语是动宾结构的, 即由动词和宾语构成。动词是支配、关涉后面宾语的动词性成分。它可以是一个动词为中心构成的状中关系或中补关系, 甚至是前有状后有补的短语。宾语是被支配或被关涉的对象, 主要回答“谁”、“什么”等问题。如果动宾搭配上出了问题, 就成了病句。

1. 缺动词

(9) 她对她的学生无限的爱和辛勤的劳动。

按:应在“无限”之前加“奉献了”。

(10) 唐僧停止了紧箍咒。

按:“紧”前面加“念”, 缺动词。

2. 缺宾语

(11) 这里所选的两章, 都是《论语》中。

按:句后应加“的著名篇章”。

(12) 意大利聚焦了众多的博学多识的著名。

按:“聚焦”为“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的意思, 应改“聚焦”为“聚集”, 且缺宾语“学者”。

3. 动词不当

(13) 他对乙肝病毒的基因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按:“取得”宜改为“达到”。

4. 宾语不当

(14) 告诉8 个孩子们。

按:既然有具体数字, 就不能用“们”。

(15) 必要的资产保证是银行资产案例的必须。

按:动宾搭配不当, “必须”是副词, 应改为名词“需要”。

二、修饰语不当

(16) 他们首推萨缪尔森、弗里德曼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桂冠学者。

按:“的”应在“桂冠”的后面。

(17) 主要狩猎物是当时台湾岛上最为繁息的野鹿。

按:“繁息”查《汉语大词典》9 卷, 解释为“繁殖生息”, 显然是动词, 不宜为“最为”修饰, 应改为“不断繁息”。

三、句式不当

汉语有许多句式, 如“把”字句、“被”字句等, 如果标志词语使用不当, 也会使语句不通。

(18) 我们不要乡镇企业与集体所有制相等同。

按:这句应是“把”字句, 而缺乏句式标志词语, 应在“不要”后加“把”。

(19) 民军与前来镇压的官军交火, 击败后逃跑。

按:这句应是“被”字句, 而缺乏句式标志词语, 应在“击败”前加“被”。

四、语式不当

汉语中有各种结构的短语, 如果关联词语运用不当, 也会引起语法错误。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

按:“以……为”是一个搭配方式, 应在“基础”前补“为”。

(21) 该地区民族的宗教矛盾尖锐。

按:“民族”和“宗教”是并列关系, 不是修饰关系, 应改“的”为“和”。

五、词类误用

不同的词类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如名词不能和程度副词搭配使用, 动词能带宾语, 其他词类不能带宾语等等, 词类辨别不清, 就会产生语法错误。

(22) 我们要粉碎敌人的种种妄图。

按:“妄图”是动词, 不能受量词“种”修饰, 应将“妄图”改为“阴谋”。这里将动词误用为名词了。

(23) 他们造谣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 强加给他。

按:“造谣”是不及物动词, 后面不能带受事宾语, 应改为“捏造”。这里将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六、词语赘余

书稿的语言应是简明的语言, 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24) 利用外资使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

按:删去“利用”, 改“引进”。

(25) 这些是要在长期的研究中应自我培养和发展的。

按:“要”和“应”重复, 删去“应”。

(26) 我国对违法同居系不予保护的。

按:删去“系”和“的”。

七、方言语法

书稿中的语言应运用规范的语法, 应注意普通话的语法规范。在语言表达中, 往往会受到方言语法的影响, 应加以改正。

(27) 这局面全靠他在支持着。

按:删去“在”。

(28) 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都有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按:删去“有”。

八、语义重复

有人对汉语的词义理解不够, 用了多个词义相同的词, 就使句子的词义重复, 应注意调整删节。

(29) 当然这些糟粕必须要加以剔除和扬弃的。

按:“必须”和“要”近义, “剔除”和“扬弃”也是近义, 可删去“要”和“扬弃的”。

(30) 这些甲骨文做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不仅包括

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

按:“涉及”和“到”重复, 删去“到”。

九、词语关系不当

(31) 请根据已学习内容加以解释其原则。

按:“学习”和“内容”是修饰被修饰关系, 必须加个表示此关系的助词“的”, 并删去与“解释”毫无关系的“加以”。

(32) 湖长近4 公里多。

按:“近”和“多”矛盾, 删去其一。

十、句式杂糅

把不同内容或相关的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讲, 很容易造成结构混乱、语气不畅的毛病, 这便是句式杂糅。

(一) 两句混杂

作者本来可以用不同的两个句式择其一表达同一个内容, 可是又拿不定主意, 结果便综合成一句, 成为病句。

(33) 考试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按:这里有两个句式混杂在一起, 一个是“考试场设在……大厅里”, 二是“考试在……大厅里举行”, 删去“举行的”。

(34) 听了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对我们启发教育很大。

按:这里有两个句式混杂在一起, 一个是“听了……事迹, 我们受了很大教育”, 另一个是“英雄们……事迹, 对我们启发教育很大”, 删去“听了”。

(二) 两句牵连

(35) 河套的周围已经张起了茁壮的大杨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唰唰作响。

按:应改变前半句的结构, 把主谓关系变成偏正关系, 就不会有两句牵连了。只要把“长起”后的“了”改为“的”就可以了。

(36) 领导宣布我们攻关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 我们大家都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按:“既光荣……感受”是前一句的结尾, 又是后一句的开头, 牵连不清。可在“感觉”后加上一个逗号, 在后半句“是”前面加上“这种感觉”作为后面分句的主语, 这样两句就不牵连了。

十一、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准确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注, “得”是补语的标志, 表示修饰语与中心词的结构关系, 所以“的、地、得”称为结构助词。不同的语法结构应使用不同的结构助词。

(37) 予以就事论事地通报总结。

按:动 (予以) 宾 (总结) 结构的宾语, 原来是动词, 临时活用为名词, 前面的结构助词应用“的”, 而不是“地”。

(38) 他们想让我穿戴的孩子气, 但我喜欢成熟型。

按:“的”应为“得”。

十二、用词不当

(39) 这一口号及其实施, 对于……确起了积极的作用。

按:“确”只是一个语素, 不是一个词, 应为“明确”或“确实”才规范。

(40) 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欢心鼓舞。

按:成语是固定短语, 不能随便更改字面, “欢心”应改为“欢欣”。

十三、语序不当

汉语语序排列有一定的规则, 不能随意排列。

(一)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41) 老王不知道他儿子就读的具体学校名称地点。

按:“学校”是表领属的, 不能放在形容词“具体”后面, 应改为“学校的具体名称地点”。

(二)定语与中心词颠倒

(42) 在阶级社会里, 作为文艺的上层建筑也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按:“文艺”与“上层建筑”是属与种的关系, 应改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

(三)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43)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要发挥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按:“充分”应放在“发挥”前作状语, 而不是作用的定语。

(四)其他语序不当等情况(不再一一举例)

十四、关联不当

(一)关联词语的错误搭配

(44) 只有理解正确, 就能说什么像什么, 不走样, 不含糊。

按:“只有”与“才”搭配, 改“就”为“才”。

(二)关联词语的错位

(45) 临行前, 一面张强忙着收拾行李, 一面嘱咐妻子要照顾好父母和孩子, 别惦记他。

按:前一个“一面”应放到“张强”后面。

以上是稿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作为编辑需加强语言文字修养, 提高语文水平, 在书稿审读加工时遵循语言规范律, 做到文字通顺。

教学语言深加工学习化学更轻松 篇2

一、找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历史事件,成语俗语等的联系,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1在演示了氨的喷泉实验后,为了让学生记住操作要领及现象“从胶头滴管中挤出几滴水,随即打开止水夹,会在烧瓶中看到喷泉”,我顺势概括了一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并称“这句成语典故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学生在一片笑声之余,对该实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例2为了让学生牢记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规律,我用“天平上取放桃子”来类比:现假设在托盘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若干桃子,天平两边已达平衡,现在我们从其一侧的托盘中取走若干桃子(相当于失去电子),则该托盘将要上升;反之,若在一侧的托盘中增加桃子,则该托盘将要下降.每当学生发生混淆时,头脑中想到“取放桃子”的情景就再也不会出错了.

二、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字把化学知识缩略成提纲,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3用“上上下下”表示:(1)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由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2)相对分子质量在29以上的气体一般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而相对分子质量在29以下气体一般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一氧化氮等能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的气体除外)

用“大大小小”表示:(1)当水是气态时且烃分子中氢原子数大于4时,(或混合烃中平均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大于4时)与足量空气或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气体体积增大(同温同压下测定),烃分子中氢原子数小于4时气体体积减小.(2)硫酸等密度比水大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A)与水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2;而氨水等密度比水小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A)与水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2.

例4在学习化学平衡态的判定时,课堂讨论了以下例题:

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在以下哪些选项条件下可以判断已达平衡

(1)每消耗1摩氮气的同时生成2摩氨气;(2)每消耗1摩氮气的同时生成3摩氢气;(3)每生成1摩氮气的同时消耗2摩氨气;(4)每消耗2摩氨气的同时生成3摩氢气;(5)每消耗2摩氨气的同时生成6摩氢气;(6)每生成1摩氮气的同时生成2摩氨气.

通过师生课堂讨论,得出只有2和6两个选项可以判断已达平衡,在学生弄清原理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我让他们小组讨论总结规律,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作为平衡标志的“八字规律”—“同异异同,量成比例”,这里的“同异”指方程式等号同侧的物质在叙述其消耗和生成上要体现“异”,如氮气与氢气在方程式同侧,讲氮气“消耗”的同时讲氢气应说“生成”,并且消耗和生成的量要与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才可作为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异同”是指在方程式“异”侧的两物质,如氢气与氨气必须在描述中体现“同”,如讲氢气“生成”的同时描述氨气也必须用“生成”,且两者生成的物质的量也必须与方程式中这两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才可作为化学平衡的判断依据.有了“八字规律”,这类习题将会迎刃而解.

三、利用谐音,创设情境,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5在讲授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时,为了让学生记住金属钋属于简单立方堆积,我让学生联想到“简朴”一词,就可记住;为了让学生记住金属镁锌钛都属于六方堆积,我让学生联想到时政热点——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会谈已经过多轮,谈谈停停,究竟什么时候重启六方会谈,很大程度上要看美(镁)国的心(锌)态(钛).我的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四、利用音韵编成歌诀,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6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除乙酸,溶乙醇,减少溶酯利分层”,易诵易记.

例7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方程式CH3CHO+Ag (NH3)2OH=H2O+2Ag+3NH3+CH3COONH4较为复杂难记,特别是方程式右边有四种产物,若能抓住右边水,银,氨的化学计量数依次为1,2,3这一特点,只要记住歌诀“水银氨,一二三;还有一个乙酸铵”,我们就很容易书写这一方程式.

例8对石膏的性质及用途,有歌诀:“石膏二水硫酸钙,受热变熟2前迈(受热时CaSO4·2H2O=2CaSO4·H2O,水前边的2向前迈出了一步,到了硫酸铜的前边),加水调糊凝固快,水泥模型和绷带”.

五、引导学生注意发现某些化学知识具有的特征,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9在已知某可逆反应的焓变时要判断升温或降温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们只要把H>0或H<0中的“>”或“<”形象地看成一个“路标”或看成一个没有箭柄的“箭头”,这个箭头已经指明了变温时平衡移动的方向!升温时,平衡移动的方向总是和这里的>或<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一致,降温时,平衡移动的方向总是和这里的>或<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相反,这一规律在解中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解题的错误率.

例10原电池中:正极—取得电子—还原反应-降价;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反应—升价,学生在解题中对每一链条中的对应关系常常混淆,从而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经过我的点拨:这里每个相关链条里的第一个字具有起笔笔划一致的特征:“正”“取”“还”“降”在起笔时都从横划开始,而“负”“失”“氧”“升”在起笔时都从撇划开始,把这一特征揭示出来,学生心里敞亮多了.

六、把知识要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例11以白磷为谜底的谜语:

面白似蜡,日晒变黄.长年累月住水下,历尽沧桑.莫提起,提起来我怒火满腔!(这里的“提起”一语双关,其中的化学含义是莫要随意将白磷从水中提起来,白磷很容易发生自燃,从而“怒火满腔”)

例12以过滤为谜底的谜语:口广心肠直,单筷来进食,每餐吃稀饭,清白尽公职.以上两谜语均采用了拟人手法,更加深动形象.

例13我在化学复习中常以近期所学的物质为谜底,把与该物质相关的事项作为谜面(或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比赛,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对物质的性质加深了印象:

我还要求学生按上述格式自己编写谜语,我觉得学生搜肠刮肚编写的过程,正是他们巩固知识,升华知识的过程!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化学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有一定的敏捷性和幽默感,不断总结教书育人的策略和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机智,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为唤醒师生各自潜能的时空.

摘要:要营造生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就必须用心对教学语言进行趣味设计.

关键词:教学语言,趣味设计

参考文献

[1]缪徐.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研文章的撰写.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语言加工 篇3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无理据的,还是象似的、有理据的?有两种不同观点。Saussure(1915)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两者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据的。Peirce(1940)强调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无联系的,而是有理据可寻的。他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参见沈家煊,1993)折中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性和任意性的结合(刘润楠、杨松,2007)。随着认知语言学兴起,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渐为研究者所重视。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可以论证,有理可据(沈家煊,1993)。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脱离认知的自足系统,符号只有与外界事物的规约对应才获得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结构源于身体经验。语言结构与人类经验的象似性多于它们之间的任意性。

手语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刘润楠和杨松(2007)指出,手语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强弱或多少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手语包括音位、语素、句法等成分,遵循与口语相同的语言规则。在象似性上,手语却远多于口语。象似性是指手势的语义和手形之间的一种映照关系。对口语而言,很多词汇和指代的事物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的听觉表象,象似性贫乏。手语词依靠视觉感知双手在空中的运动,加之很多手语词直接借用指代物体的外形或动作,象似性更明显。因此,象似性是手语词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规范手语中,象似性表达有不同途径。何宇茵等(2010)总结出中国手语的7种象似手段:(1)直接表达;(2)用手表达所指形状;(3)用手表达所指动作;(4)用身体表达所指动作;(5)以象似方式吸收一些口语符号及书面语符号;(6)用辅助口语的手势表达;(7)创建一个相关情形。手语词的象似性有程度区别。高度象似是指手势融合了所指的足够多的视觉或动作信息,不熟悉手语的人也能猜出手势含义;低度象似是指手势和含义的关系不透明,初学者不易明确手势含义;中度象似是指不用手语的人一时猜不出手势含义,一旦被告知,就能容易地掌握手势和意义的联系(Markham & Justice,2007)。

象似性影响手语词加工。Vigliocco等(2005)比较聋人和正常人的语言加工。实验1要求使用英国手语(BSL)的成年聋人和英语健听成人对表征工具、工具行为和身体动作的手势/英文词进行语义相似性判断,发现聋人倾向于将工具和工具行为(共享手势)归为一类,健听人倾向于将工具行为和身体动作(词性相同)归为一类。实验2要求半数健听被试在分类前对词汇进行想象,半数健听被试直接分类,发现聋人与分类前对词汇想象的健听人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使用不同语言的被试倾向于结合自身的独特经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Thompson等(2009)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考察使用美国手语(ASL)的成年聋人的词汇加工。实验包括图片凸显和未凸显手语词的象似特征两种条件,要求判断图片和手势是否指代同一事物,发现当图片凸显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反应更快,第二语言为ASL的双语健听成人和英语单语健听成人在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后,要求聋人和双语健听人评定手语词的象似性,发现两组被试的评定分数高度相关。这说明,聋人在词汇识别中自动激活了象似特征,双语讲话者仅将象似特征作为一种学习辅助策略,达不到自动激活程度。Ormel等(2009)发现,使用荷兰手语的聋童判断象似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说明聋童借助手语词的象似性来通达词义。

手语词的象似性更多地体现在语音重叠上,如手形象似、运动象似等。已有研究均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考察象似性在手语词加工中的作用。是否象似性效应必须在通达语义时才会出现?Thompson等(2010)采用语音判断任务考察英国手语的象似性效应,要求被试对某个手势的动作手指是弯曲的还是直立的进行判断,发现聋人判断象似手形的反应时显著长,表明即使任务不要求通达语义,象似的手势仍能自动地激活语义信息,并对手形判断产生干扰。由于象似性承载了手语词的语义信息,在手语词加工中,只要某个手语词的象似特征足够突出,该词的语义信息就会自动激活,表现出高象似手语词的加工优势。

词频(或熟悉度)是影响书面语词识别的重要因素,高频词更易识别。Carreiras等(2008)发现,使用西班牙手语的聋人识别高熟悉手语词显著快。已有研究多数控制手语词的熟悉性。国内研究仅采用描述法分析中国手语词的象似特点及象似手段(刘润楠等,2007;何宇茵等,2010)。与BSL和ASL不同,中国手语的词汇和语法深受汉语和汉字的表意性影响。中国手语词可以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前三类手语词明显具有象似特点。如果象似性影响使用BSL和ASL的聋人对手语词的语义加工,那么,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象似性的作用会更加显著。

词汇语义加工涉及词汇网络和语义网络。词频(或熟悉度)属于词汇网络的变量,象似性属于语义网络的变量。在对汉语动作动词提取动作器官意义的过程中,义符和词频存在交互作用: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动作器官意义认知差异不显著;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不一致时,对高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低频词快(张积家、陈新葵,2005)。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义符和词频也存在交互作用,义符对低频词影响更大(张积家等,2006)。和义符类似,象似性是手语词的语义特征。义符标记汉字词表征的事物的类属,象似性标示手语词与表征事物之间的理据。象似性和熟悉性对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的影响是独立的?还是存在交互作用?考察这一问题对揭示中国手语词的认知性质有重要意义。如果熟悉性和象似性相互独立,就说明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更类似于对拼音文字的语义加工,加工遵循形→音→义通路;如果熟悉性和象似性存在交互作用,象似性高时对高、低熟悉的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无显著差异,象似性低时对高熟悉手语词语义加工快,就说明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类似于对表意文字的语义加工,加工遵循形→义通路。因此,使用Thompson等(2009)的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探讨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和熟悉性对手语词加工的影响。

二象似性和熟悉性对手语具体名词语义加工的影响

(一)被试

广州市聋人学校高中一、二年级聋生共20名,男女各半,视力、智力正常。

(二)设计与材料

2(手语词的熟悉性:高/低)×2(手语词的象似性:高/低)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实物图片主要取自舒华等(1989)修订的Snodgrass和Vanderwart标准图库,加入几幅自选图片。从《中国手语》(修订版)(2003)中选出与图片对应的手语具体名词104个,15名不懂手语的本科健听生采用何宇茵等(2010)的分类法对手语词做象似性的5级评定,5表示手语词与图片表达的事物非常象似,1表示手语词与图片表达的事物非常不象似。选取象似值大于或等于4的手语词作为潜在的高象似词,象似值小于或等于2的手语词为潜在的低象似词。再请聋校15名高中聋生对选出词汇进行5级象似性评定,并对手语词和实物图片的熟悉性分别进行5级和7级评定,分值越高,熟悉性越高。在平衡图片熟悉性基础上,选出60个手语词—图片对,分为4组:(1)高象似高熟悉:如“”(自行车);(2)高象似低熟悉:如“”(钳子);(3)低象似高熟悉:如“”(猪);(4)低象似低熟悉:如“”(象)。每组15个手语词—图片对。高象似高熟悉、高象似低熟悉、低象似高熟悉、低象似低熟悉的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分别为4.37、4.07、2.61、2.51,平均熟悉性分别为4.22、2.86、3.97、2.83。4类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显著,F(1,14)=143.55,p<0.001。两组高象似手语词和两组低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显著,p<0.001,但两组高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不显著,两组低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不显著。4类手语词平均熟悉性差异显著,F(1,14)=97.96,p<0.001。两组高熟悉手语词和两组低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均显著,p<0.001,但两组高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两组低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加入60个手语词—图片对作为填充刺激。

(三)程序

采用E-prime系统编程。120个刺激对随机呈现。实验开始前,教师用手语给出指导语,确保每个被试清楚实验流程。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距离计算机屏幕约40cm,眼睛平视屏幕中央。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左手食指放在F键上。要求既快又准地判断手语词—图片对是否指代同一概念:“是”按F键;“不是”按J键。半数被试用手按此规定,半数被试用手规定相反。实验开始时,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500ms,空屏500ms,接着在注视点位置呈现手语词—图片对,在屏幕一边呈现手语词,在屏幕另一边呈现物体图片,物体图片和手语词出现在左边和右边的机会相等。手语词—图片对在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或在3秒后自动消失,进入下一次试验。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计时单位为ms,误差为±1ms。在正式实验前,用8个非实验手语词—图片对进行练习。

(四)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分析时去掉错误反应和M±3SD以外的数据,占1.5%。结果见图1和图2。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熟悉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31.44,p<0.01,F2(1,56)=13.97,p<0.01。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短。象似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64.53,p<0.01,F2(1,56)=14.09,p<0.01。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短。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9)=0.32,p>0.05,F2(1,56)=0.02,p>0.05。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18.11,p<0.01;F2(1,56)=9.11,p<0.01。象似性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19)=70.34,p<0.01,项目分析边缘显著,F2(1,56)=3.78,p=0.06。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19)=9.21,p<0.01;项目分析不显著,F2(1,56)=1.07,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手语词象似性高时,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p>0.05;手语词象似性低时,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p<0.01。

(五)讨论

聋生加工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显著快,说明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熟悉性效应;加工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快,说明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错误率分析时发现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手语词象似性低时,判断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显著低;手语词象似性高时,判断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对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进行语义一致性判断时,被试能凭借象似性直接、有效地做出判断,较少受手语词熟悉性影响;在对低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判断时,必须分别通达手语词和图片的语义后才能做出判断,熟悉性就会起作用。

三象似性在聋生和健听生对手语具体名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实验1发现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这种象似性效应的本质是什么?是手语词与实物整体象似,还是与实物特征象似?如果改变与手语词匹配的图片的特征,使之突出或不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是否影响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熟练使用手语会增加对象似特征的敏感性。对手语不熟练的健听生而言,口语是第一语言,手语熟练程度远不及聋人。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手语不熟练的健听生是否也出现象似性效应?换言之,手语符号的象似性究竟是正常人都能觉察的特征,还是长期使用手语的结果?象似性在语义加工中的作用是否受手语熟练程度影响?

(一)被试

24名广州市聋人学校的高中一、二年级聋生,男生13名,女生11名,平均年龄为20.1岁;24名大学一、二年级健听生,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20.2岁,均为口语—手语者,学习中国手语的平均时间为1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聋生未参加过实验1。

(二)设计与材料

2(图片类型: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2(被试类型:聋生/健听的口语—手语学生)混合设计。根据实验1的评定,选取20个高象似性、高熟悉性的手语词为实验材料。材料还包括与20个手语词对应的40幅实物图片,每一手语词均有两幅图片与之匹配,一幅图片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另一图片不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例如,手语词“”(伞)对应两幅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15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聋生对40幅图片的熟悉性及图名一致性进行7级评定。突出和未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两组图片的平均熟悉性分别为6.12和6.03,t=1.14,p>0.05,差异不显著;平均图名一致性分别为5.81和5.74,t=1.47,p>0.05,差异不显著。加入40个手语词和图片作为填充刺激。

(三)程序

采用E-prime系统编程。仍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包括两个区间,每一区间包括20个手语词—图片对及30个填充刺激对(25个不匹配刺激对和5个匹配刺激对)。将手语词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语词在区间1中与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区间2中与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另一组手语词在区间2中与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区间1中与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每一区间中,50个刺激对随机呈现。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组只接受1个区间的材料。手语教师用手语给出指导语,确保被试清楚实验流程。实验开始时,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400ms,接着呈现图片500ms,之后空屏300ms,再呈现手语词,手语词在反应后消失,或在3s后自动消失,进入下一次试验。实验前用7个非实验刺激对进行练习。

(四)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分析时去掉错误反应和M±3SD以外的数据,占1.70%。结果见图3、图4。

反应时的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表明,图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46)=27.91,p<0.01,F2(1,38)=10.89,p<0.01。图片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短。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46)=6.45,p<0.01,F2(1,38)=5.58,p<0.01。聋生反应时短于健听生。图片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46)=2.81,p>0.05,F2(1,38)=0.25,p>0.05。虽然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聋生在图片突出和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时反应时差为130ms,健听生反应时差为67ms,聋生的反应时差比健听生大。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图片类型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46)=18.04,p<0.01,项目分析不显著,F2(1,38)=2.41,p>0.05。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

(五)讨论

聋生和健听口语—手语学生对图片突出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快,错误率低,说明两组被试在提取手语词语义信息时都自动激活了象似特征。聋生在图片特征突出与不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条件下差异量大于健听生,说明聋生的象似性效应更明显,这显然与聋生使用手语有关。聋生在图片突出、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情形下,反应时均显著短于健听生。这说明,在同样激活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聋生比健听生更享有加工优势。在手语词—图片匹配任务中,象似性效应的本质在于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因此,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手语词特征与实物特征象似而非与实物整体象似。

四综合讨论

无论是聋生还是健听大学生,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均存在象似性效应,但聋生对手语词的象似性比健听生更敏感。这一结果与Thompson等(2009)对使用ASL的聋生和讲英语的健听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手语词加工的象似性效应具有跨语言普遍性。但在Thompson等(2009)研究中,当图片凸显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反应更快;在实验2中,虽然聋生在图片突出和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反应时差比健听生大,但差异却未达到显著水平。实验1还发现聋生对手语词语义加工的熟悉性效应,象似性和熟悉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一)手语词的象似性与具身认知观

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境化的活动。认知产生于身体与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依赖身体的感觉运动能力,与物理文化世界密不可分(Raymond & Gibbs,2003)。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依据,主张语言是在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概念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得到,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Lakoff&Johnson,1999)。实验1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影响聋生对手语词—图片对的语义判断,聋生判断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显著快,错误率显著低。这一结果可以用具身认知观解释。高象似手语词大多摹拟了指代物体的外形及动作,聋生提取这些手语词语义时,会激活身体经验和动作经验,进而反应更快;低象似手语词由于大多与指代事物没有形式关联,提取这些词的语义时必须依赖于语言经验,聋生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与词汇对应的意义后方能识别,反应就相对缓慢。

具身认知观把心理模拟视为语言理解的手段。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语言通过描述真实或想象中的事件帮助人们注意到当前并未出现的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官群,2007),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Gallese和Lakoff(2005)指出,视觉及动作模拟激活的神经元与人在观看、倾听时激活的大脑神经元一致。Glenberg和Robertson (2000)认为,当词或短语被索引到指代的事物或类别表征后,要从指代物中提取其功能承受性。功能承受性是一个具有特定身体类型的感知者和一个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加工。在人脑中,不仅贮存概念,还贮存人与概念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已经内化,不需要推理就可完成。由于人与抽象概念之间无法形成直接的相互作用,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语言与感觉经验的关系就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与知觉经验紧密相连:语言的意义源于人对真实世界的经验,抽象概念通过知觉经验来获得。在理解包含动作信息的句子时,动作模拟效果好于单纯的观察与聆听(Tomoyoshi,2006)。由于高象似手语词体现了身体动作上的语义和语形的映射关系,在理解这些手语词的语义时,人就倾向结合自己的身体、动作经验及相关语境信息进行心理模拟,进而准确、有效地理解词汇的语义。

实验2考察聋生及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手语词语义加工,也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效应:在图片突出了手语词所指代事物的象似特征时,反应快于图片未突出手语词所指代事物的象似特征时。这说明,中国手语词根植于汉语和汉字的表意性,具有正常人都能觉察的象似特征。聋生和健听的口语—手语者在识别手语词语义时,均自动地激活了身体的动觉经验和感觉经验,在判断与体验高度重叠和低度重叠的刺激语义时,反应时就会有明显差异。

传统语言学认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都是抽象符号,感觉及运动信息不影响概念加工。这样,在相同条件下,对概念的语义判断就不应有差异,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却与此相反。因此,本研究结果支持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支持具身认知观。

(二) 聋生与健听的口语—手语大学生的象似性效应比较

实验2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对聋生语义判断的影响比对健听口语—手语者大,这与手语熟练程度不同有关。手语熟练程度是影响聋人作业成绩的关键因素。Ormel等(2010)表明,聋童的语义分类成绩受手语词汇量及熟练程度影响。手语是聋生的主要语言。对健听的手语—口语学生而言,手语词汇量远不如聋生丰富。因此,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作业成绩就不如聋生。尽管健听口语—手语者在实验中也出现象似性效应,但对象似性的自动激活程度没有聋生明显。另外,由于对听觉损失的功能补偿,聋人在视觉注意转移和扫描(Rettenback et al.,1999)、心理图像产生和操纵(Emmorey & Kosslyn,1996)上有优势。强视觉能力对手语词—图片对加工有两个认知后果:一是聋生的概念有较多的形象特征,表象比健听生鲜明,二是聋生提取事物形象的能力比健听生强。所以,手语词的象似性对聋生的语义判断影响就更大。

在实验2中,虽然象似性对聋生语义判断的影响大于对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影响,差异却不显著。在Thompson等(2009)的研究中,当图片凸显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的反应比第二语言为ASL的双语健听成人更快。如何解释聋生和健听的口语—手语者在使用中国手语和使用美国手语时的不同表现?这既与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手语的不规范有关。美国手语是美国聋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它以词汇为基础,绝大部分手势有象形、会意及借代的特点。然而,受英语影响,在美国手语中,手指拼写占有较大比重。手语者可以用不同手掌位置表达字母,利用手指拼写作为交流方式。美国手语作为一门语言和教学手段在美国已得到公认。为使聋童掌握好美国手语,学校开设美国手语课,由专职手语教师教他们学习美国手语。与美国手语比,中国手语的历史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力上尚有很多欠缺:词汇量少,一些常用词没有对应手势;手势动作相同但词语意思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里表达意义不同;一些新词也没有相应手势。这些都给我国手语教学和使用带来困难,影响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挥。聋校对手语教学也不重视,手语只作为“辅助语言手段”,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手语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只是表达汉语的一种形式(崔淑云,2007)。正因为如此,使得聋生对手语象似性的敏感性没有充分发挥。另一可能的原因是,汉字是表形、表义文字,中国口语—手语者使用汉字作为书面文字,在加工具有象似特征的手语词时,比使用拼音文字的美国口语—手语者更有优势,缩小了同聋生的差距。

(三)关于手语词的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

实验1发现,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聋生判断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聋生判断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差异却不显著。为什么?

象似性属于词汇具体性范畴。具体性是指词汇代表的事物或动作是否具有鲜明形象。抽象词与具体词在记忆中都有语言编码,但具体词还有形象编码。在单独呈现时,具体词比抽象词有更丰富、更稳定、更易计算和更多的独立于语境的意义特征(De Groot,1989)。具体性影响词汇认知,却同熟悉性存在交互作用。在实验1中,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无论是高熟悉手语词还是低熟悉手语词,都较抽象,被试加工它们时都需提取手语词语义后产生表象,然后同图片比较。此时,它们加工过程相似,仅是熟悉性不同。高熟悉手语词语义通达速度快,低熟悉手语词语义通达速度慢,因而高熟悉手语词有加工优势。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由于词形本身有与图片相似的感觉信息,易激活概念,不需或较少需要通达词义就可容易地获得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熟悉性作用就不显著。从加工角度看,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对手语词语义加工要先进入词汇网络再进入概念网络,因而反应时长,错误率高;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由于象似性属于语义网络的变量,在通达手语词词汇表征时,相关语义结点已经激活,被试做出语义判断的时间自然就短,错误率就低。

手语词的象似性在词汇认知中的作用类似于汉字义符,它们都属于字词的结构特征。不同的是,义符标明汉字词的类别、动作器官和动作工具、词类等特征,象似性标明手语词的部分意义—事物突出的形象特征。张积家等(2005)发现,在义符与动词指代的动作器官一致时,被试采用字形分析策略,无需通达整词语义就直接通过义符得出相关意义,从而掩盖了词频的影响。只有在义符与动词指代动作的动作器官不一致或无关时,字形分析不能得出有关意义,需要通达整词语义后方能够判断,因而反应时就长,错误率也高。与义符在汉字语义加工中的作用类似,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熟悉性的作用就不显著。中国手语词和汉字在语义加工上的相似性为中国手语的语言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

(四)关于手语的象似性和聋生思维的形象性

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与实物的突出特征象似而不是与实物整体象似,为确定中国手语的性质提供了重要证据。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中,象似性遵循由高到低的路线进行。文字符号演化是从图画到形意文字,再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王娟等(2011)对英文词、汉字词、甲骨文、东巴文和图画比较表明,甲骨文和东巴文均处于形意文字阶段,还未发展成为类似于汉字的意音文字,东巴文在认知性质上更靠近图画,甲骨文在认知性质上更靠近汉字。由于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与实物的突出特征象似而非与实物整体象似,中国手语词与甲骨文和东巴文类似,仍处于形意文字阶段,还不是类似汉字的意音文字。

语言影响非语言的认知过程。手语是视觉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情境性。作为聋人的主导语言,熟练使用手语必定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受手语影响,聋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好于抽象思维。张积家等(2008)发现,聋生的分类学概念具有较强的形象化倾向。实验1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影响聋生对手语词的语义加工,也与聋生思维的形象性有关。对高象似手语词,聋生能容易地在头脑中生成表象,一旦表象与接下来的图片相似,聋生的反应就较快;对低象似手语词,聋生较难在头脑中生成表象,因此反应就慢。

(五)正确认识象似性在中国手语词认知中的作用

语言是象似性(iconicity)和任意性(arbitrary)的有机结合。虽然索绪尔将任意性视为语言的基本特性,但多数语言学家还是承认语言的象似性。在有声语言中,不仅存在拟声词和象形字,存在“语音象征”(即语音相近,语义相通),还存在语言结构和经验结构的象似性即句法相似性。手语是视觉语言,象似性更加明显。刘润楠等(2007)统计北京手语词100个核心词,发现打法和意义联系明显的有36个,打法和意义联系不大明显的有60个,打法和意义看不出任何联系的有4个。手语词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恰似一条直线的两端,大部分词处在中间地带,兼有任意性和象似性。因此,手语词的象似性必定在聋人语言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聋人的认知和思维产生影响。因此,应积极开展手语象似性在聋人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作用的研究,还要考察手语象似性对聋人的非语言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聋生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在对聋生教育中,应积极开展双语(中国手语和汉语)教学,充分利用中国手语的象似性,帮助聋生掌握书面语言、理解抽象概念,改变在聋生教育中手语教学缺乏、不规范的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应避免手语符号象似性高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教学措施突出概念的本质特点,使聋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五结语

(1)手语词的象似性及熟悉性均影响聋生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

(2)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中,聋生和健听手语—口语双语者生均出现手语词的象似性效应,支持认知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理论。

摘要:本文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通过2个实验,考察象似性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以聋生为被试,发现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和熟悉性效应。实验2以聋生和健听口语—手语学生为被试,进一步证实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聋生的象似性效应大于健听口语—手语双语学生。整个研究表明,象似性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加工 篇4

套语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或公式化的惯例语, 是程式化或现成的语言材料, 是一类有限定的话语目的, 并具有一定格式的预构性惯用语句。套语不是依据语法和逻辑临时组织生成的, 而是贮存于记忆中并在实际交际中可以复现的程式化言语材料, 它是一种不可分析的整体学习语言并运用于特别场合的一些表达形式。长期以来, 套语被认为是人类语言的次要部分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们更强调语言创造性的组合 (Van Lancker 2001a, b) 。

但套语本身具有创造性特点, 能够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颖话语和句子。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套语并非辅助性语言, 他在人类的交际中无处不在, 对成功, 有效的交际及语言教学模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对套语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 主要有以下几种 (见表1) :

Nicolas区分了三种套语形式:字词自由组合;搭配和习语。Sprenger称其为“有限制的搭配语”, 认为它的区别特征为“单一性” (unitary character) , 如,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fast asleep”“grievous injury”“a sharp turn”“hook, line and sinker”“red, white and blue” (难忘的经历, 熟睡, 严重的伤害, 急转弯, 完全的, 英国国旗) 。同样, Harris (1998) 提及两种‘牢固的结构’:习语 (如,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以及普通词组合结构 (如, last chance) 或搭配。尽管套语的分类不同, 但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儿童语言的研究以及实验证明套语和按语法规则所造的话语有极大不同, 有其独特的特点, 并且对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影响。

二、套语的特征, 交际功能和二语及外语学习者套语的学习

尽管20世纪后半叶, 语言学主要集中在对规范的句法研究, 但语言学家如 Jespersen;Fillmore;Pawley 和Syder已认识到套语的重要性, 认为话语套语的使用对习得标准语言起重要作用, 也是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者区分出几类套语, 包括习语, 俚语, 俗语, 惊叹语, 陈词滥调, 箴言, 口号及谚语, 并且使用不同称呼语来定义套语, 如, de Saussure称其为纯粹惯用语;Lyons称为预制的话语;Hockett 的习惯组成形式;及Firth的习语性搭配。同时, 还有一些结构不能用语法规则来描述。如, “Would you pass the salt?” (请递一下盐) 尽管形式上是疑问句, 但此句本意不在提出问题, 而是一种请求。如果只用yes或no 回答此类句子, 而不伴以相应的动作, 就违背了交际原则;间接请求是通过行为表达意义的语言。总之, 随着语言学界对二语和外语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 套语的研究受到二语研究者, 语言教师, 翻译工作者以及词典学家的广泛重视,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研究二语和外语的套语的学习和运用,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一) 套语的特征, 交际功能

套语主要有五种不同于按语法组合的命题句的特征和交际功能:固定, 成规性 (或衔接) ;惯常意义;社会语境相关性;态度和情感价性;为本族语者熟知性。

固定, 成规性指词语和语调具有特殊的、固定的形式。套语具有不可组合性, 不能按语法规则来描述他们, 但语法规则可作用于固定, 规范形式或习语。例如, 习语不能用其他词语来替代, 必须完全保持其原始的, 固定的形式, 但在保持原始可辨性的条件下, 人们经常对其进行改变。改写的习语主要是为吸引人们的注意, 并且具有幽默意义, 如:“avian creatures of similar appearance congregate” (长相相似的鸟总是相聚) 或“rolling stones gather momentum” (滚石积聚力量) 。报纸和广告经常运用习语增强语言效果。一则旅游广告写道:come in and we’ll tell you where to go (进来, 我们告诉你去哪) ;烹饪烤鸭食谱题目为cooking the goose’s cousin (烤鹅的表兄) , 而烹调天麸罗 (一种由蔬菜和虾、海产捣泥炸成之日本料理) 的说明书改变习语中的一个词来吸引读者的注意:[Try] Fry it, you’ll like it’ (炸一下, 你会喜欢) 。

套语的规范, 非组合形式表现在其用词的古老性, 如, nick of time (关键时刻) ;cut the mustard (符合要求) , 和语法的不规范性, 如, don’t take it so hard (形容词用作副词) ;believe you me (请你相信我) ;fancy meeting you here (很高兴见到你) 。本族语人经常通过改变其所熟悉的套语的固定、成规的形式以增强语言效果。

套语的第二特点——惯常意义——即, 其意义不能用词语的字面意义和语法规则解释:You bet your boots, I’m on cloud nine (你有把握, 我非常幸福) 。但套语的非字面意义严格上说不完全等同于习语意义, 具有其词汇意义以外的特殊内涵义, 如, Hot enough for you? (够辣吗?) ;That’s the best I can do (我只能做到这样) , Give it the old one–two (骂为魔鬼) 。套语是整体认知结构, 解释整体意义, 其特殊意义必须作为整体来学习和理解。同时, 套语可以直接表达间接意义, 避免细节的说明, 如, You’ve flipped your wig’ (你发火了) , 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吃一堑, 长一智) , You can both take a flying leap (你们两个可以有巨大的飞跃) , Once in a blue moon (曾经碰见难得遇见的事) 。

套语, 包括问候语, 请假用语, 习语等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如, You want to make a Federal case out of it? (你过分夸大了这件事吧? ) ;All power to the people (人民拥有所有权力) 。家庭, 伴侣, 同事, 俱乐部成员之间等各种社会群体经常运用各种独特的套语, 如俚语, 谚语, 行话来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 表达特殊意义和幽默。关系越密切, 套语使用越多。Bell 和 Healey调查了朋友之间套语使用情况, 发现越亲密的朋友和伴侣, 在交际中套语使用的越多。而在语篇层次, 套语主要出现在如天气预报, 各种职场特殊语境, 如, a ridge of high pressure (高压脊) ;a (shallow) trough of low pressure (低压槽) 。当然, 由于其文化影响, 套语经常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 国民使用的口号也随之改变。

第四, 套语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 而语法造句要求选择有内涵意义的语调和形容词, 副词或名词来表达情感意义。例如, 句子The cat is on the couch属于中性句, 需要附加形容词或强调语气才能表达‘厌恶, 喜欢’等情感。而谚语while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就表达了一种情感态度:玩笑, 轻松, 蔑视, 烦恼等。套语经常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和讽刺:I ought to wring her neck, (我应该拧断她的脖子) ;Nothing up my sleeve (还没打算) 。

最后, 套语的特殊性在于其为本族语者熟知。本族语者熟知它们, 了解其交际功能, 甚至只要理解了套语的某一组成部分, 就能理解整个套语的意义。例如, 当听到Besides the small world thing (世界太小了) , 就知道其意思是“偶然碰到一个同事”。并且, 小说, 报纸和卡通总是利用套语的熟知性特点, 运用套语达到特殊效果。例如, 芝加哥先驱报 (1979) 的一篇文章的副标题为“Now a drinking problem can really run its course” (关于通过跑步来治疗酗酒的故事) ;We’ll curl up and dye for you (男士美发广告) 。

(二) 二语和外语学习者和套语学习

二语学习研究已经注意到二语和外语学习者在套语学习方面的问题。套语的特殊性毫无疑问使二语学习者面临极大的学习困难, 诸如, 不能准确运用套语;不能理解其特殊惯常意义及细微差别, 或者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其社会和语言意义, 而且熟练的二语的学习者也不能很好的根据韵律学的特点区分习语和字面意义。套语的特点决定了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习得困难。不同文化背景可造成交际困难。二语学习者经常误解套语的常规意义, 或其文化内涵, 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套语。例如, 对二语惊叹语的文化意义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如, shame on you! (真丢脸) , 因此, 二语学习者在日常交流中经常避免使用套语和习语, 即使运用了也经常会出错, 不准确。例如, 母语为德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说出句子“I wouldn’t want to be in his shoes like that”时, 总是误读其重音, 而且还附加不必要的词语;而一个希伯来学习者在说“on the other fence”时, 可能混淆了两个习语:on the fence (抱观斗态度) and on the other hand (另一方面) 。成功习得套语需要语言能力, 动机和文化融入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2列举二语学习者运用套语经常出现的错误。

三、套语双过程加工模式

如果正如Jackendoff (1978: p. 201) 所说“现代语言学理论是描述人类怎样学习讲一种语言”, 那么语言学必须研究套语在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尽管对套语的运用研究较少, 对其分类和数量的研究还处于初期, 但研究指出各种语篇话语中25%属于套语形式。影响套语运用的因素包括, 话题, 交际双方, 社会环境, 其中以熟人之间的随意谈话运用套语最频繁, 而正式语篇套语使用的最少。按语法规则造出的无限语句只占人类语言能力的3/4。

关于怎样处理套语以及怎样描述其可拆分和不可拆分性一直是语言学争论的问题, 过去20年的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证实了套语的双过程加工模式:组合和整体加工。例如, 习语具有透明性, 灵活性和可拆分性的特点, 据此Gibbs (1995) 认为语法分析策略可适用习语的加工, 甚至非拆分的习语也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 (Reagan 1987, Kuiper 1997) , 单纯按词汇意义或单纯按固定意义处理习语都是不可行的赞成习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过程处理模式。Schmitt, Grandage和Adolphs报道了一项实验性研究:研究要求外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习者重复添加了套语片段的听写练习。研究分析表明并非所有在语料库中被认为是套语的结构都是以整体形式记忆的。说明套语和非套语的两种语言加工能力相互作用有助于更清楚、更创新地理解套语的细微差别和固定意义, 有助于深入的交际。

描述和解释套语和非套语相互作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图式’ (Lyons, 1968) 或词组词项 (Kuiper & Everaert, 2000) 。图式是一种至少可以填写一个开放词汇的固定形式, 如:Down with ______。这些表达法只是一种框架, 在其中可以插入各类、各种形式的词。这些表达法大量的存在生动地描述了整体和创造性这两种过程, 并且使固定套语具有创造性。表3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图式以及各种套语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创造性行为, 其加工过程同创造性语言加工过程相同。双过程加工模式结合两种不同的神经心理能力:组合和整体加工过程, 并且说明了整体语言具有组合性特点。习语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如下例句1:

William: David is really weak; I bet he spilled the beans.

Alice: Spill? He literally poured them all over the place.

长期以来Bolinger一直研究记忆的和新造句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相信语法各层次都适用于记忆的话语。Sinclair假设文本描述的两个原则:开放性选择和“习语”性特征。Fillmore et al.建议习语的描述需要结合语法规则。

语言的双过程加工模式可适用两种语言形式的加工, 能够解释许多心理现象, 并且能够调节套语似乎矛盾的特征。套语的加工是没有限制的, 因为任何固定的语言形式都可以运用生成语法规则。但熟知性或显著性是成功辨认套语, 决定加工模式的因素。在双过程模式, 套语组成词语的字面和修辞意义对其加工有潜在的影响。

四、结束语

套语及其在人类语言中的主要作用的研究刚刚开始。套语的辨认和归类研究还需要加强。套语的研究对先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模式提出挑战, 并且需要对人类知识记忆作用做新的解释和阐述 (Harris 1994) 。套语的研究还需要探讨主题、话语者、语篇类型、方言、和文化对套语运用的作用。还应区分套语不同的类别:惊叹语, 习语, 谚语, 系列话, 搭配, 停顿添加语, 并且通过对语言, 心理语言和神经学特征区分图式不同类型。习语对机器翻译也造成障碍, 对人类语言的联想模式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研究套语习得的年龄影响。所有这些研究有助于套语和非套语加工过程模式, 有助于人类语言的描述。

语言真正的创造性不在于创造新的句子, 而在于套语和新的语言的结合。套语较强的规则特征是学习者创造词语的基础, 也是创造性地运用外语的前提, 正如Pawley和Syder (1983) 所指出, 语言学习者面临的任务不仅是习得一种规则系统, 而且还要掌握一套使其能有效处理语言的词汇化的句根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 。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依据套语的特点, 运用输入的一定数量的套语化语句, 模仿和熟记套语, 并且结合文化特征来帮助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应用语言学研究需要更好地认识套语的双过程语言加工体系, 帮助二语和外语学习者的套语习得。套语的习得是二语和外语学习, 尤其是在习得初期和社交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学习者发挥积极的心理语言作用以便更好、更快地习得语言。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的同时, 培养学生掌握、记忆和运用适宜的套语, 套语已成为交际英语教学大纲里不可缺少的一项交际功能项目。

摘要:套语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或公式化的惯例语, 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特点, 是人类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语言, 对外语学习者习得语言有很大影响。但套语的独特性为语言学习者习得造成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证实了套语的双过程加工模式:组合和整体加工, 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较有效的方法。套语较强的规则特征是学习者创造词语的基础, 也是创造性地运用外语的前提, 语言学习者面临的任务不仅是习得一种规则系统, 而且还要掌握一套使其能有效处理语言的套语, 并且结合文化特征来帮助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程式化语言,语言处理模式,外语习得

参考文献

[1]Bell, R.A.and Healey, J.G., (1992) , Idiomat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olidarity in friends’relational cul-tures.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8, 307, 335.

[2]Bolinger, D., (1975) , Aspects of Languag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3]Burt, J.S., (1992) , Against the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idiom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6, 582, 605.

[4]Cacciari, C.and Glucksberg, S., 1991, Understand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the contribution of word meanings.In G.B.Simpson (ed.) .Understanding Word and Sentence Amsterdam:Elsevier, pp.217, 240.

[5]Code, C., (1987) , Language, Aphasia, and the RightHemispher.Chichester:Wiley.[6]Cowle, A.P., (1992) , Multi-word lexical units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In P.Ar-naud and H.Bejoint (eds) , Vocabular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Macmillan, pp.1, 12.

[7]Fillmore, C., Kay, P.and O’connor, M., (1988) ,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alone’.Language, 64, 501, 538.

[8]Gibbs, R.W., JR and Gonzales, G.P., 1985, Syntacticfrozenness in processing and remembering idioms.Cognition, 20, 243, 259.

[9]Giora, R.and Fein, O., 1999, On understanding familiarand less-familiar figurative language.

上一篇:觉悟能力下一篇:宾馆综合布线系统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