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能力

2024-10-15

觉悟能力(共9篇)

觉悟能力 篇1

新课改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并写入语文课程标准中。但现在,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素质教育“高深莫测”, 与中学语文教学距离遥远, 在实际教学中仍一味地照本宣科, 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 有两种教学思想一直在“较量”: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是传统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应是“万马奔腾”的景观, 这是现代的教学思想。孰是孰非?“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的名句让我们对此有了明确答案, 美国哈佛大学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 。

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发挥其主体作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质疑素质, 也就有了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质疑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可能和需要, 从而去获得新知, 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2. 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人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质疑。疑问要想得以解决, 必定是在学生能正确地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在阅读教学中对表达方式进行探究时, 学生会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中启动自己的思维, 从心理上产生对这一知识的极度渴望与追求。于是, 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就会被激活, 并与问题建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将新问题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 原有的知识经验也相应地得到了重组, 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 在形成具体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还要自己去查阅诸多的资料, 请教他人或教师, 这样, 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由此看出, 创造能力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并围绕问题的发现、反应和解决展开的。只有使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才不会在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才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质疑, 对伪科学进行观察、思维、想象和探索, 渐变自己固步自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抛弃思维惰性和定势, 在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获得了能力。”

二、巧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那么, 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巧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教学生有疑

自信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之前, 一定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所长, 使其内心充满阳光,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既熟悉又感兴趣, 在“温故”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使其能够“知新”,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思维的共鸣。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 也是引导学生产生质疑的最好时机。如在《爱莲说》经典古文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将“隐逸者也”“富贵者也”与后文“君子者也”放在一起让学生解释,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 这里的“者”译为“……的人”对于“君子者”不够恰当, 而这三个“者……也”的解释必须是相同的, 因为这样才能符合本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教师抓住引疑的时机, 学生自己得出此处的三个“者也”最好都理解为“者也”连用, 表示判断语气, 帮助谓语进行判断。

2. 让学生敢疑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疑的关键。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也就是说, 老师不仅要宽容, 还要鼓励学生, 变原来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由思到疑, 再由疑到辩, 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质疑性的探讨能激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如在一次作文课上, 话题是“上网”, 有一个学生拟的题目是《上网又何妨》。教师让学生们对这个题目进行畅所欲言的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应允许学生上网”, 理由是“网络是知识平台, 人类不能因噎废食”。这位学生有些观念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不尽正确, 教师不能全盘地肯定或否定, 而要有所针对地加以评析, 让学生明白怎样正确利用网络丰富自我。

3. 使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 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 而是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 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 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重要的文言词可具体设计如下问题:这个词以前见过吗?在哪一篇文言文中见过?怎么理解?解释可以迁移到这里吗?等等。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反思, 不仅能巩固知识、避免错误, 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正确方法和策略。教师想在教学过程中引疑, 教给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 就要巧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正如人们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中的“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教师可以借题发挥, 借题生题, 于无疑处引疑:以前学过的哪些文言文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呢?学生马上会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可能会说到《愚公移山》中“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形容词“险”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爱莲说》中“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中的“隐逸”和“富贵”动词活用为名词“隐逸的人”“富贵的人”……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 人也是知识的创造目的, 人还是知识运行的载体”。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从有疑、敢疑到会疑, 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更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摘要: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 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笔者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 重点阐述如何巧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有疑、敢疑、会疑”

参考文献

[1]陈冬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7 (12) .

[2]史云德.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 2007 (5) .

[3]余茂琴.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 (下) , 2007 (11) .

[4]杨小杰.探析新课程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2) .

[5]杨小杰.探析新课程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2) .

[6]李东亮.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J].文学教育 (上) , 2009 (2) :30-31.

[7]李莉芬.正确面对学生质疑提升语文教学品味[J].甘肃教育, 2009 (3) .

[8]贾永元.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J].甘肃教育, 2009 (3) .

口红觉悟等 篇2

周末,晚上七点半。早过了下班时间,女同事对镜化妆,准备赴新男友的晚餐之约。那男人

我们都见过,真的是很年轻,光滑紧致溢彩流光的那种,逼得她也不得不花心思,把一张素面,拾掇得花红柳绿。

整日被电脑和空调害得黄白苍干的脸,怎么才能瞬间变美女?当然有办法:先是粉底粉底,

然后是胭脂胭脂。她把整张脸都扫了胭脂,粉粉的,像是凭空染上了一层娇羞,于是眼睛很亮。

在灯下,涂再多胭脂也不会犯错。走出门时,这恋爱中的女人,已仿佛一脸微醉的妩媚。

能晕出如此无边春色的,惟有胭脂。

25岁之后,你一定会爱上胭脂。在随后许多年,你都要依赖胭脂,造出些似有似无的绯红,

枝头春意闹。在那之前,年少时光,很容易情动,身体里的血时不时就涌到脸上,胭脂?身外之物。想想看,喜欢一个人,想到他、看到他、和他说话时,脸热热地泛着桃花,由脸颊,而眼睑,而耳垂,那时,有多美?有多年轻?幼嫩透明若婴儿般的肌肤不谙世事,不懂伪装,就那么轻易地泄露了心事。人面桃花,都是青春往事。

红颜,红粉,红妆,美人一定有颜色。黛眉朱唇,是霸道,是显扬,越飞扬跋扈越好;而胭脂的一抹红,是隐忍,是自恋,是暗送秋波,低回才有韵致。所以胭脂是要用"扫"的,那工具也叫胭脂扫。在胭脂盒子里扫了胭脂,先要吹一吹,把上面多余的吹掉,再扫到脸上,上面再薄薄匀一层散粉。不能是生硬的红红的两块,而是要晕进去,要边缘模糊,要不着痕迹。玉面生春,是要仿佛从里面"生"出来。也有敢在颧骨上大张旗鼓地团出两块高原红的,俗艳也出众,比如王菲,也仅止于王菲。

说到底,胭脂只是脸上的一个热闹,不是骚乱。不能太著名,也不能太出位。

其实胭脂不需要品牌,只有这两个字就够,再没有哪两个字放在一起,能像"胭脂"这般香

艳和引发奇念:它和花瓣的汁液有关,是甜的,是涂在女孩子唇上的,是宝玉哥哥爱吃的,是埃及艳后的爱物……千万别说"腮红",不仅美感全无,还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两爿阔大的腮帮子和上面一片异样的红,太煞风景。

粉状的、膏状的,每季彩妆,都少不了有几款颜色的胭脂搭配,大大小小的品牌都不例外。

自然妆健康美女风行时,胭脂更是少不得。而它始终低调,有关女人老去的年华,不大好提。

口红觉悟

文/晓莫

只要它在我唇上轻轻吻过,我的力量便再生了,我竟不再懦弱和忍耐了。

如果不是兰蔻的名字吸引了我,我是不会买第一支口红的。

我想在口红的世界里,多数是女人的自信与爱情。我不能兼备,甚至不具其一,所以我从来都是在黑眼圈的背后端详这个世界,很少用鲜艳的唇去参与。

我与兰蔻的相遇来自一次居高临下的施舍。当那个具有掌控一切的欲望的女人拿出她不小心没买好颜色的兰蔻给我时,我甚至想拂袖而去。我厌恶了她一贯的施舍嘴脸,她以为没有她的施与,我的人生将残缺不全。她并不知道我心中的厌恶,因为我内心的懦弱说服我忍耐。

我旋开那支口红,带着复仇般的手势将它狠狠地涂在我丰盈的嘴唇上,我想将它的丑恶尽现

在它的旧主子面前,来回复她的丑恶。

可它是个善良无辜的孩子,它跳跃着在我的唇上留下轻盈柔和的朱红,衬起我黝黑的皮肤,

在阳光下闪着亮眼的光。

她显然受了惊,既而很快收敛了之后用虚得发抖的声调假意赞叹着,即使在赞叹的时候仍然

发出施舍的气喘。

我的复仇成功了,不过不是用我的方式,而是用兰蔻的方式。

然而我再也不想与仇人争锋了,因为兰蔻给我的令我放弃仇恨。只要它在我唇上轻轻吻过,

我的力量便再生了,我竟不再懦弱和忍耐了。

多少年了?我的兰蔻一直在支持着我,从此我和颜色结缘。我不再漆黑着眼珠,漆黑着眼

圈,以黯淡对待我的人生。我开始寻找颜色。曾试过无数牌子,总在找与当年那个下午一样绚烂的异族神彩。很难找到与那一刻的那一支兰蔻相当的,不过我却从中发现了爱情般柔情似水的粉嫩、晚宴上典雅的盈紫、亲和而魅力四射的玫瑰色……我的口红开始超过了10支、20支,甚至更多。

有时,我会在闲极无聊的时候,拿着口红刷,打开一支支口红,在一块白色的手绢上涂抹,

我喜欢那浓浓的色彩重重地落在绢上,又轻轻地扫开,姹紫嫣红,让我把过去的黑色完全忘记。

回想起来,不知是该感谢那支兰蔻,还是把它推到我怀里的它的旧主人?因为也许正是她的

无意甚至鄙夷般地施与,才给了我今天的绚烂。

这不是一个故事,只是我多年后的参悟,一支口红带给我的觉悟。

蔻丹生活

文/画眉

青春做伴,不拿来恣意挥霍,又是怎样呢?我不过是个凡俗的女子。

当初将英文Cutex译为"蔻丹"的不知是个怎样雪花肌肠的夫子?指甲油较之蔻丹显然是土得无法再土的名字。

一直觉得,蔻丹这样看似简单的妆品,最是奢侈的。所谓胭脂送美女,宝剑赠英雄,蔻丹的主人,只得有一对纤若玉笋的素手--有人故意暴殄天物我没有办法。

如今商场里铺天盖地的蔻丹未免有一点"作",但其实,蔻丹的本意是那样的。

世事好玩就好玩在它永远不能自已的峰回路转--当我第N次在一路呼啸而去的出租上跌宕地描绘我的蔻丹时,有一支散着青涩气息的歌氤氲响起:"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车子骤然炮弹样弹出去,我的蔻丹,就那样玉体横陈般泼出半手。

从无人处打抖着右手于左手上描出第一笔娇柔,到如今出租车上镇定着左手画右手,这中间隔着的千千万万个磨人的岁月啊。

极盛时,我同时拥有不下20支蔻丹,密密匝匝摆了半柜,粉、绿、红、金、银、蓝、紫、橙、透明、闪粉,几乎忘记自己只有十根手指。于那些香浓绮艳中进进出出,没有时间去想来易来,去难去。曾经染过十种--不,十二种颜色,脚趾上左右分别是蓝白两样。

还曾花掉整个下午,坐在日影渐斜的店里,懒懒伸手,任对面的女孩挫了扫,扫了粘,粘了剪,剪了描,剪了磨,磨了描,描了画,画了凿,凿了挂,挂了涂然后让女孩自己去我的钱包里拿钱,小心翼翼地张着市井气极浓的双手走开。之后的日子里电脑不可敲,拉链不能合,但凡想做点什么总是悚然一惊,一扎一点的,像裹了脚。而他,张大了眼睛,似喜似嗔:"你真觉这好看?"--世上惟有日本男人真以为这和服般繁复纠缠的指甲美吧,你看东京街头鳞次栉比的美甲店。

并不羞赧于曾经如此地招摇,青春做伴,不拿来恣意挥霍,又是怎样呢?我不过是个凡俗的女子。

然后就是现在了。忽然发现,如果撤掉一些蔻丹,我的日子便不会那么拥挤得人眼眶、心口火辣辣疼。柜子里重新只有简单的贝粉、棠红、桑紫,和一点新绿,我的步子和眼神,重新开始了清楚和干净。有关蔻丹的这一档人生圆周,轰轰烈烈地画过了我的青春期,接下来的会是什么呢?我仍然渴盼并翘首。

黛眉高挑

文/林叮当

拿出眉笔来描描画画,想着总有擦掉重来的机会,以为时间也可以修补轮回。

学化妆的入门功课,就是描眉。

那时候还在上学,稍有校园经历的人都知道,女学生一般都闷骚得厉害。不敢明目张胆地浓妆艳抹,小勾小画还是有的。这种境界与现在女子的化妆理念暗合,几个钟点的功夫费尽,就为了最后的若有若无。

彼时我功力不够,不敢动诸如唇膏腮红这种重东西,只一门心思想把入门功课修好--那会儿要画一对均匀对称,深浅适度,弧度自然,总之让人看不出画过痕迹的眉毛,会耗掉我20分钟时光,其间包括无数次的擦掉从来。

第一支眉笔,在女友的带领下从夜市上购得。我对着各色什物手足无措时,女友果断地指着一种细细的,一头是黑色一头是棕色的笔对老板说,3块钱。后来,那种眉笔流行了很多年,而且只在小化妆柜台或者夜市上才有的卖。

后来,这种眉笔我用了很多年,知道了如何用3分钟整理好自己的眉毛,知道了如何独自去夜市小摊上侃价,也知道了即使这种3块钱的笔也良莠不齐,要像挑男人一样小心挑它的硬度和颜色深度。只是男人倒不像眉笔,永远也不会让你在手背上就试出他的好坏来。

女人随年龄增长的,除了皱纹,还有虚荣。当我再也下不了决心去夜市上买3块一支的眉笔的时候,我选择了CD。维持体面本来就是一件不用过脑子的行为。

渐渐的,皮肤松了些,眼睛不在高挑了,包里的彩妆不怎么动了,CD的眉笔,却买了很多支。

这会儿也不敢动大块颜色,往脸上抹的全是面膜营养霜。但素面朝天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拿出眉笔来描描画画,想着总有擦掉重来的机会,以为时间也可以修补轮回。

遇见一个香港女孩。眼线液,腮红,混色眼影,妆面上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瞅着我骇笑:"你们真厉害。画了眉毛口红就敢跑出来。我哪怕少做一节,就跟衣服没穿好一样不舒服。"我也笑:"眉毛就算是内衣好了。穿内衣不图漂亮,就图个舒服而已嘛。"

觉悟能力 篇3

一、五四时期陈独秀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屈辱史, 也是一部仁人志士的探索史。自从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 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 前仆后继,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首先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企图通过农民起义的方式来抵御外侮,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 运动最终被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势力联合镇压;随着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 洋务派逐渐崛起, 他们企图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 “师夷长技以制夷”, 然而由于地主阶级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 最终成为了甲午战争的祭礼;在此之后, 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用改良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结果却在“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中落下帷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用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但革命的果实却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宣布称帝, 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 改元“洪宪”, 史称“洪宪帝制”。虽然复辟闹剧很快失败, 但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帝制的逆流。国家的前景和路途何在, 历史呼唤着伟人的出现。

正是在这万马齐喑的黑暗世界里, 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这一呼喊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深思熟虑的结果。陈独秀在1916年发表的《1916年》与《吾人最后之觉悟》两篇重要论文中, 强调了“多数国民之运动”的问题。就是说, 以往的运动,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都只是少数精英的运动, 结果导致多数国民既没有产生民主的觉悟, 也没有得到民主的权利, 人民仍然只是盼望好皇帝和清官来施行仁政。因此, 首要的问题便是倡导国民运动, 唤起国民的觉悟。只有大多数国民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动的主人的地位, 共和才能够真正实现。于是, 陈独秀提出了以启蒙为中心的新的改革思想。

二、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陈独秀从救亡图存的需要出发, 提出了伦理觉悟的任务, 而激烈的现实斗争又使其思想回归到了政治的主题上来, 转向了阶级的觉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缩影。

1. 伦理觉悟思想

陈独秀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以改造国民思想的启蒙为志, 总结了明清以来中国人逐步深入了解西方文明的觉悟史, 得出了从伦理的革新入手来进行根本的改革的结论。

陈独秀认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 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学术, 相形见绌, 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 年来政象证明已有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 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 则前之所谓觉悟者, 非彻底之觉悟。”即是说, 中国现在最紧迫的问题是思想文化的觉悟, 而伦理道德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 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他进一步指出了如果伦理问题不解决, 那么政治、学术都是枝叶问题, 即使从某一方面谋求变革, 但根本思想却并没有变, 必然会导致变革很快恢复旧的面貌。中国人虽然生活在近代社会, 但头脑中却装满着封建的仁义道德。于是, 孔子之道便成为了陈独秀批判封建儒学的基本出发点。

陈独秀首先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 指出孔子之道是不适应于现代的伦理学说的。中国虽然历史悠久, 但长期以来固步自封、不知进化。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生活、政治等所关注的只是少数君主和贵族的权利与名誉, 因此中国要想进化, 必须在引入西方文明的同时与孔子之道彻底决裂, 二者绝不能调和并存。

而后, 陈独秀依据西方的民主与自由观念,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入批判。他认为, 孔教的精华礼教是中国伦理政治的根本, 礼教的存废是中国早就应当解决的问题, 而且应该放在国体问题解决的前面, 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必须先解决礼教问题。礼教讲求尊卑贵贱, 不仅培养了忠顺服从的奴性, 而且削弱了个人独立的经济基础, 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他进一步指出, 礼教主张立君和人治, 这是与民主和自由原则完全相悖的, 主张尊孔必然要求立君, 而主张立君则势必导致复辟, 要巩固共和, 必须要消除国民头脑中的封建礼教思想。

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深入批判, 陈独秀深刻揭示出了儒教伦理与民主自由的价值冲突, 他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 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 以收新旧调和之效, 自家冲撞, 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 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 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 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 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 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 破坏无余, 焉有并行之余地”。于是, 陈独秀把伦理作为政治的根本, 把伦理的觉悟作为“最后觉悟之觉悟”, 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了以伦理觉悟为核心的思想启蒙上。

从表面上来看, 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全盘西化的倾向, 但由于他主张伦理觉悟的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所以其伦理思想有着更深层的现实考虑, 从本质上来说是利用西方文化来完善中国传统文化, 促使传统文化发生质变, 从而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陈独秀并没有脱离几千年来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 他关心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 于是这种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使得他伦理觉悟的思想最终没有成为目的, 而是成为了富国强民的手段。他的伦理思想话语是西方的, 内容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 陈独秀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大力宣扬西方文化, 另一方面又对西方文化进行着特定的改造, 使之与中国的传统相适应, 从而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2. 启蒙思想的转向

(1) 伦理启蒙的幻灭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所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 政治上封建式的军阀势力在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混战不断;经济上封建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并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勾结, 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传统的封建文化遭到激烈批判却并未连根拔起, 多种思潮不断碰撞融合但并没有形成新的主流文化。全国的状态如同一盘散沙, 人民处于饥饿与痛苦之中。这一切使得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暂时放下对民主、自由等美好理想的追求, 转而把抵御外来侵略、解放人民群众等放在首位。从理论上来讲, 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与抵御外侮、解放群众并不冲突, 二者可以在并行中相互促进。然而危亡的局势与剧烈的斗争却不断挤压着追求理想的空间, 伦理的启蒙无法在和平的环境中稳步前进, 只能通过革命的战争来救国救民, 而革命的战争必须依靠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 这股力量只有通过阶级的觉悟才能唤醒。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伦理的觉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封建主义没有消灭, 国民性的改造也没有完成。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使得“个人”变得空前渺小, 而“集体”空前强大, 虽然铁的纪律和集体的力量能够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但这种集体主义并没有接受过民主与自由的洗礼, 反而渗入了落后的封建主义。于是在进入和平环境之后, 国民性的改造与民主自由的实现历经坎坷。

(2) 向阶级觉悟的转向

尽管陈独秀把伦理觉悟作为启蒙思想的核心, 但最终的目标依然指向了抵御外来侵略和追求国家富强, 并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于是, 当他所领导的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遇上救亡性的五四运动时, 二者很快便相互融合, 他自身也与领导反帝救亡运动的人联合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的核心力量。在这一过程中,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核心逐渐发生了转变, 由伦理觉悟逐步转向了阶级觉悟。

3. 阶级觉悟思想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陈独秀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 特别是工人大罢工所体现出的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于是他逐步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了工人阶级身上。

陈独秀在写于1919年的《谈政治》一文中指出:“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这与他之前把政治问题当作枝叶, 而把伦理问题视为核心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明了他的思想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时, 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没有与封建官僚阶级彻底分化, 从而导致了其没有真正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的需要。这一观点表明他的阶级觉悟思想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1920年4月, 陈独秀在《劳动者底觉悟》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上各项人, 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的观点。因此, 他认为必须要提高劳动者的觉悟, 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 他指出:“社会各阶级中只有人类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 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 而且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之天然敌对者, 不但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他是主力军, 即在被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压迫的国家之国民革命, 也须他做一个督战者。”这标志着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核心从伦理觉悟转变为了阶级觉悟, 一切问题的中心也成为了发动组织工人阶级来进行阶级斗争。

陈独秀的阶级觉悟思想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思想界, 唤醒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 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 对中国的革命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中, 无论是早期主张的伦理觉悟, 还是后来提出的阶级觉悟, 都始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陈独秀的这一思想转变过程也正是其成为一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早在1915年陈独秀带头向封建礼教发起攻击、宣扬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时, 就曾经提到马克思, 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一些社会问题, 他曾说:“现实之世界, 即经济之世界也。举凡国家社会之组织, 无不为经济所转移所支配。古今社会状态之变迁, 与经济状态之变迁, 同一步度。此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所同认也。”这已经带有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色彩。

在论证伦理觉悟的重要性时, 陈独秀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看待了社会的进步, 他指出:“不进则退, 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 森罗万象, 无日不在演进之途, 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 陈独秀逐步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本志宣言》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刻转变, 而1920年《谈政治》的发表则标志着他正式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决裂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也正是从1920年起, 陈独秀开始对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在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组织工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陈独秀并未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而是在把握其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认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陈独秀认为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他曾在讲话中建议青年宁可少研究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也要争取多干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运动, 强调了革命的实际活动精神。当然, 这并不是说陈独秀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足够重视, 而是在当时危亡局势的大背景下, 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 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的阶级觉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前, 陈独秀便曾经对中国的国情进行过深刻分析, 并对蕴藏在劳动人民中的伟大力量进行过一些论述。在向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并取得了一些极为重要的认识成果, 得出了“阶级觉悟”的伟大结论。这个结论带动一大批青年走向了工厂和农村, 唤醒了众多处于迷茫与困惑中的群众, 进而使他们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四、结语

陈独秀吹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号角, 是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 毛泽东称他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15年, 陈独秀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 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于大力批判封建思想的同时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民国时期思想家郭湛波曾这样赞扬陈独秀, 他说:“陈先生是中国五十年之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思想之敏锐, 魄力之坚强, 非他人所可及, 是中国近代第一流的思想家。”

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是思想启蒙的宣言书, 梁漱溟先生曾经评论道:“陈先生在他所作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以为种种改革通用不着, 现在觉得最根本的在伦理思想。对此种根本所在不能改革, 则所有改革皆无效用。到了这时才发现了西方化的根本的所在, 中国不单火炮、铁甲、声、光、化、电、政治制度不及西方, 乃至道德都不对的!这是两方问题接触最后不能不问到的一点, 我们也不能不叹服陈先生头脑的明利!”陈独秀在该文中伦理觉悟的提出给予了笼罩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思想以沉重的打击, 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陈独秀不仅以伦理的觉悟启蒙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 而且以阶级的觉悟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新的青年, 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导人。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对他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 他曾提到当时许多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书籍都是陈独秀请当时的文化界名人翻译的, 因为陈独秀他才知道了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 认为自己是陈独秀他们那一代的学生。因此, 我们可以说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宣传者和践行者。

今天, 我们研究陈独秀的伦理觉悟与阶级觉悟思想, 不仅仅是对历史和伟人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其伦理思想与阶级思想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改变一切, 国民性的改造、中西文化的结合、人民群众民主与自由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许多当代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和解决, 而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则对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 吹响了启蒙的号角, 不仅以伦理的觉悟启蒙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 而且以阶级的觉悟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的大背景下, 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伦理觉悟到阶级觉悟的转变过程。研究陈独秀的启蒙思想, 不仅可以总结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经验教训, 而且对于推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启蒙,觉悟,伦理,阶级,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之纲领——论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J].天津社会科学, 2009 (4) .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7:22.

[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316.

[4]刘国强.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渤海大学学报, 2011 (1) .

[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82.

做人的觉悟 篇4

人生似乎有两个大忌:一是突遭变故,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生活或事业。二是壮年身死,撇下未完成的生活或事业,含恨撒手人寰。

可是,仔细想想,变故有大小,谁能完全躲避得了?寿命有长短,几人可称寿终正寝?

所以,从零开始与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2

从零开始是人生经常可能遇到的境况。大到地震,战争,国破家亡,死里逃生,事业一败涂地。小到丧偶,失恋,经济破产,钱财被窃,身上一文不名。凡此种种,皆会使你不同程度地产生一种废墟感。

当此之时,最健康的心态便是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条条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那么好吧,让我从头开始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了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是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不,你是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的人生的起点。

3

在人生的某个时期,行动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一心打破现状,改变生活,增加体验,往往并不顾及后果是正是负,只要绝对数字大就行。

4

习惯的定义:人被环境同化,与环境生长在一起,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所谓环境,包括你所熟悉的地方、人、事业。在此状态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渐趋平缓,终成死水一潭。

那么,为了自救,告别你所熟悉的环境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来往,从事陌生的事业。

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创一种生活,这是测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5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对任何做惯了的事情都可能入迷,哪怕这事情本身既乏味又没有意义。因此,应该经常有意识地跳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想一想它们是否真有某种意义。

6

世上事大抵如此,所谓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进行着。

7

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人们叹息:他本来还可以做许多事的……

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这几乎是必然的。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总是有爱做的事情要做,总是在做着爱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

8

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所以,不妨榨取每一天,但不要苛求绝无增援力量的一生。要记住: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成几件,都是值得满意的。9

世上事了犹未了,又何必了。这种心境,完全不是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和解与包容。

10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而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卷走罢了。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增强党性修养 提高思想觉悟 篇5

学习党的修养方法党的品质、反省自己、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达到所追求的品质。

我认为, 在“反腐倡廉”活动中, 要以突出党性修养为重点, 努力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第二、坚持党的最高纲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第三, 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拥有自己组织的能力、自律性很强、在思想史上、政治方面也统一和谐, 保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第五、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基本内容, 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入党之初所宣誓的。经过一些实在的修养维护统一和平,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全体职工面前做好表率, 万事亲力亲为, 以道德的力量引领全体职工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为国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树立终身学习品格, 践行党员宗旨理念

党员的党性这方面不是容易做出来的, 其实是学习加总结一点一滴的积累, 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宗旨理念。

(一) 加强党的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党的知识是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实践不断形成的, 是客观的真理。党的知识涵盖面很广, 是因为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 我认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进行全面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的头脑, 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 始终作为铁路稳定的维护者, 发挥自己在理论方面的建树, 使党的理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并在学术上进行创新。

(二) 提升科学管理能力, 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铁路的各级干部都是在党的培养下不断成长的,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在党性修养方面树立榜样, 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提升铁路科学管理能力, 不断在铁路管理工作上进行摸索和创新。我认为, 在铁路的管理方面, 不仅仅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是这个组织里面的党员同志, 党员同志的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 只有在党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 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在思想觉悟方面得到质的提高, 才能真正发挥这个组织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 实践党员先进, 坚定目标。

为人民服务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宗旨, 这是共产党胜利的根基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法宝。这句话虽然字数很少, 但是却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同志励精图治, 不断充实这项宗旨的内涵。

三、探索党性修养机制,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方向, 一个方向就是就是走向目标的一条道路。共产党员既然是代表群众发展先进的例子, 这就是先进的文化前进的力量, 这是跟人民群众利益相关联的。那么共产党员在各方面就必须坚持高标准, 树立党员意识, 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 高标准要求,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作为一名党员要在全体职工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 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始终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廉洁自律”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始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 切实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积极引导其他职工同志始终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积极主动、理想信念坚定、团结和睦、互勉互励。在铁路运输高峰和处置突发事件时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高贵品格, 做到战时拉得出, 拉出必能胜的钢铁队伍。

(二) 树立党员主体意识, 主动进行能力深造。

作为共产党员要树立党员主体意识, 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大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纠正错误思想、消极思想, 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 与上级党组织要绝对保持高度一致。真正达到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结合的效果, 用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我认为, 要经常性得以加强党性教育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要把贯穿党性教育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 开好民主生活会, 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力求把存在的问题找准, 把原因分析透, 明确工作思路, 提出好的改进措施。主动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进行深造。

(三) 探索党性修养机制,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党性修养的内容广泛而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性修养的机制上进行探索, 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以党性修养的提升, 全面加强党员的综合素质。

总之,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选择了党, 就是选择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只有牢固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 才能站的高、看得远, 才能胸怀大志、心胸开阔、坦荡大气, 才能有高境界、有高智慧, 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才能勇于奉献、顽强奋斗, 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 创造最佳业绩, 开辟美好未来。

摘要:当前全国正在集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我根据自身体验和感悟, 认为在“反腐倡廉”工作中, 应该努力加强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 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组织纪律修养、思想作风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业务技能修养、文化知识修养、领导艺术修养的能力。

等待的就是你的觉悟 篇6

简介海明威时, 学生们都非常震惊。我预想, 《老人与海》应该很快会被他们选读了。尤其是当我说弘毅已经读完了《老人与海》时, 好多学生都露出羡慕的眼神。

我把《真正的高贵》讲得很详细, 并不断地让学生们反思自己的内心要求:什么是严肃的生活?什么是不重蹈覆辙?你是否同意海明威的“才智的功能远不如性格, 头脑的功能远不如心性, 天分远不如自制力、毅力与教养”?

孩子们都能懂, 而且都有很强的认同感。令我更惊讶的是, 沁园竟然用小本子把这篇文章给抄写下来了。我没有批评她不跟上大家一起诵读, 因为, 我相信她这么主动地抄一遍绝对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反复地读, 学生们都很投入, 几遍下来, 有些学生已在试着脱稿背诵。随堂听课的家长和教师也一起大声诵读。侯老师说:“这篇文章真好!今晚回去要跟儿子比赛, 看谁能先背熟。”

第二节课时, 我们把这篇文章读了三遍后接着开始读《你的名字》。当我读到“如日, 如星, 你的名字———夏文德”“如灯, 如钻石, 你的名字———厉禹杰”“如缤纷的火花, 如闪电, 你的名字———章景皓”……时, 每一个被我呼唤名字的学生都对我微微一笑。我们读了几遍后, 每一个孩子都大声呼唤了自己的名字。看得出, 学生们渴望自己的名字“大起来”“亮起来”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我动情地对学生们说:“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神圣的, 都是饱含了父母无限深情的寄望。以后再叫同学的名字时, 应该让对方感到温暖啊!还随便给别人取不好的绰号吗?”

我相信, 这样的文字一定会使学生们觉悟的。

课后, 英语课王老师在我的办公室打印资料时带来了一位外教。王老师说我们班的孩子读的都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文章, 而且很多都能背诵。那位外教老师拿起我们读的《诗经》一看, 说:“我要是以前也能读到这些书真好!我学汉语时, 很希望能读懂这些字, 能理解这些字。”

在她看到我们今天的诵读资料是海明威的文章时很高兴。王老师说:“这个学期才发现这班孩子真的觉悟了。我真的看到了他们的转变, 现在上课几乎不用我说什么, 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好啊!”我想起昨天书法老师在班上情不自禁地夸赞学生们:“这学期三 (1) 班令我很舒服。一走进教室就感到很舒服, 所以给你们讲的东西也特别多。”下课后, 他还走到门口再三跟听课的教师说:“三 (1) 班这学期真好!”

“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 真正的高贵是不断超越从前的自我。”多少年前, 当我读到海明威的这个观点时, 掩卷沉思了许久。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跟别人比, 我们的很多评价是以“彼此”比个输赢的方式作为策略。实际上, 这并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自觉, 学生极少会静心内观, 他们的眼神不在自己心里, 而是射向他人。久而久之, 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相比较让学生学会自觉醒悟来说, 任何强有力的外界推动都是劣等手段。在这个班级里, 我们有一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弱, 可是, 我给了他们空间, 给了他们自信。也许, 整个三年级, 还有一些学生依然不会猛然醒悟, 不会猛然发力专注于学业。但是, 如果我们把这些促动孩子醒悟的酵母文字播在他们的心田里, 就一定有可能在某一天令他们受益无穷。

觉悟能力 篇7

1 中国佛经翻译及思想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中国的译经事业起源于东汉, 发展于六朝, 大盛于隋唐年间。此阶段的佛经翻译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在佛学翻译史上涌现过许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其中, 支谦、道安等人是佛经翻译的杰出代表。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中提出了“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晋、前秦时,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 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北朝末年及隋初, 彦琮著的《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 他主张译经应坚持忠实第一, 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唐代僧人玄奘, 是译经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2 科技翻译及思想

科技翻译时期始于明末清初, 这一时期西方的耶稣会采用“学术传教”的方针, 通过大量翻译活动, 扩大其影响, 提高天主教的地位。他们的翻译活动, 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交流。 (陈福康, 2000) 这段时期, 一批中国学者也积极参与西方文化的传介工作, 与来华传教士共同推进了自佛经翻译后第二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希望以此将别国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为中国人所用, 从而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在此时期,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被誉为中国“科学始祖”的徐光启, 主要向耶稣教会人士学习科技知识, 并开始从事翻译活动, 他译书的目的是“裨益民用”。他与利马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拉开了中国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的序幕。爱国科学家李之藻、杨廷筠也一致认为为了使祖国强大, 必须将国外的先进东西抓紧翻译过来, 他们在介绍西方科学和提高中国科学水平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 西学翻译及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族危亡, 图自强, 谋复兴, 共赴救亡图存大业, 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培养早期科学人才, 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 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秉钦, 2004) 晚清的“西学东渐”,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洋务时期的翻译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 帝国主义强盗用枪炮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 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各列强国家的入侵, 西方各色各样的思想文化潮流大量涌入;为了救国保种, 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艰辛历程。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学到西方坚船利炮之技艺, 就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于是翻译了大批科学技术书籍, 并且还创设了外语与科学技术兼学的近代学堂和翻译机构, 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家, 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魏源、林则徐和冯桂芬等人。魏源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他所认识的“夷之长技”, 即所谓的西方“技艺”。1861年, 冯桂芬撰写的一篇《采西学议》提出“算学、重学、视学、光学等, 皆得格物至理”, 而算学是西学的基础。这后来成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文化主张的起源。

3.2 第二阶段:维新时期的翻译

这一时期,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感悟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 并不全在于船坚炮利和自然科学的发达, 主要在于它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于是, 他们便对西方政治、法律等方面开始感兴趣, 并着手翻译此类图书, 为的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服务于当日维新变法的宣传。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

维新派领袖人物中对翻译问题论述最多, 最有影响的, 当推梁启超。梁氏关于翻译问题的著名思想有 (1) 关于“翻译强国”的思想。 (2) 提出译文应该以广大读者读懂的文体为准, 即所谓的通俗文体。 (3) 首次提倡翻译西洋文学, 也首次提出了“政治小说”概念。

严复是中国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信”指写文章以真实可信为本;“达”即说话写文章要通顺;关于“雅”的论述, 则颇有非议, 人们常理解为“尔雅、文采”, 要讲究“修辞”, 要有“文”以期“行之远”。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及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们高擎“科学”和“民主”两面思想文化旗帜, 用科学和民主“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形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运动。 (王秉钦, 2004) 这一时期以文学翻译为主, 目的在通过外来文学的翻译, 启蒙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郭沫若、巴金、瞿秋白等。以下着重探讨鲁迅、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杰出的开拓者和翻译家。他对翻译的论述主要涉及到翻译的目的和宗旨、翻译的言语和句法以及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翻译原则上他主张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 以信为主, 以顺为辅。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卓越的诗人和戏剧家, 同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在翻译原则上, 他一直主张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的说法。

4 新中国翻译及思想

这一时期的翻译分为两个阶段。

5.1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百业待兴, 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的翻译内容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 这就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国外有价值的文化、技术信息, 以此推动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建设。

这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如茅盾、傅雷、钱钟书等。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翻译原则上赞成“直译”, 同时又强调保持原作的“神韵”。傅雷是我国现代卓越的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观点。钱钟书是一位高才博学的文学家、文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论, 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翻译思想。

5.2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外国翻译理论的引进, 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迎来了新中国第二此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佐良、许渊冲, 叶君健等人。这里着重探讨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许渊冲是一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翻译家。其翻译思想的核心是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许氏提出了“美化之艺术”五字经, 其意是:“美”指意美、音美、形美;“化”指等化、浅化、深化、“之”指知之、好之、乐之;“艺术”指“从信所欲而不逾矩”。 (王秉钦, 2004)

5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教义, 控制人民, 维护统治阶级。这一时期出现了翻译史上最早的“文质之争”。明清之际的徐光启等人, 开始涉足科技翻译领域, 并忧患中国的积弱, 希望通过翻译来对西方科技“会通”, 以求最后“超胜”。晚清时魏源、林则徐等人为了救国保种, 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 翻译了大量西方的科学书籍。19世纪70年代, 一批译者将翻译的重点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之后, 各学科译书数量增加, 多种译论风起。“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文学翻译事业进入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时的文学翻译在思想内容上显示出彻底反封建的角色, 并在翻译理论上呈现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新局面。随后, 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 使中国翻译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家实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忠实与创新、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他们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主流。

摘要:纵观中国翻译史, 中国的翻译活动历经了几个阶段, 从早期的佛经翻译, 到科技翻译, 再到近代的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 每个阶段都是译者契合中国当时社会背景所做的探索, 体现了译者的时代觉悟, 并留下了宝贵的翻译思想, 对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译者,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修订本)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觉悟能力 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更是当前的教育所面临的紧迫形势, 及人才发展战略所决定的。

二、正文

中学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重大决策, 部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工作主要有思想政治课, 时事教育和日常工作三条途径组成。

作为德育途径之一的时事教育是指紧密结合国内外的形势,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 使学生了解国内, 国际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时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何在时事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呢?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 简单总结如下:

(一)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教师要坚持形势教育为育人服务,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促

使学生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如:在思想政治课前, 由教师指导学生做几分钟新闻报道,

内容包括国家大事, 本地区要闻等, 学生发布后, 其他同学补充或指正, 然后教师作简要评论。过一段时间搞一次时事竞赛, 教师将一定时间期内的重大时政问题和有关新闻知识编成多种形式的赛题。这样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 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就会坚持在课余时间坚持看报纸, 听广播, 搞摘抄, 整理要闻, 自己查阅资料, 并形成习惯, 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

(二)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要求学生在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

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不能脱离“知”必须通过“知”才能达到“信”和“行”如“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2月1口, 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一号文件) , 这是中央连续第六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民生问题同样是今年的社会热点, 关于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我们都要予以密切关注, 在学生搜集到这些资料后,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这些问题?这些措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切实的实惠和变化?我们应对这些措施持什么态度?等等。

也就是说, 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不仅要理解, 而且还有一个态度的问题, 即拥护还是反对, 或漫然置之。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从而使学生自觉理解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作党的方针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三)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还要求学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 根据形势发展的规律,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形式的发展不是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形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前进道路上出现了挫折和倒退, 苏联解体, 东欧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的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我们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就是证明, 2008年发生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使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但是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们夺取抗击历史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的胜利;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前提下、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中国采取的对策, 无不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实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因此要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从而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四)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同时也是澄清学生在形势和政策问题上模糊认识的过程。

2008年12月15日, 中国大陆和台湾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 两岸关系正式迈入“大三通”时代。可以预料, 实现“三通”后, 两岸关系将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搭乘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专机于2008年12月23日17时许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来到了祖国的宝岛台湾。由此可见,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少数台独分子企图搞破坏, 制造“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违背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注定要失败的, “台独分子”的下场和上述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台湾最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觉悟就是见我心 篇9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吗?更安宁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瘠,但是,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彼此平静、彼此和谐。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反而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找不到当初那种平静的感觉了。

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心理的失衡,我们才如此需要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那什么是“觉悟”呢?“觉”字下面足一个“看见”的“见”,悟是觉悟的“悟”。“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词,你去网上搜索,马上几十万条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轻易地查到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 “见我心”这件事情,能够依靠别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吗?不能。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有时游于萬仞,独立于天地万物,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牛角尖里,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这样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小沙弥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师父:“师父,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的人心特别大,有的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哪建哪,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呀,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呀,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

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谢谢!

上一篇:市场与品牌的纠结下一篇:语言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