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的觉悟(精选12篇)
真性情的觉悟 篇1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曾借韩寒说过的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抨击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确,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 儿童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童意不在, 童话流失, 童真难寻, 童趣无味。真话作文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想, 语文教师作为孩子童年精神世界的构建者和守护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每一个孩子说真话, 抒真情, 努力让儿童习作“童趣盎然、童心灿烂、童言无忌、童笔生花”。
一、走进生活, 在观察中丰富感知
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我们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例如, 一位学生偶然捡到一只受伤的鹩哥, 放进鸟笼, 带到教室。我们和它一起交谈, 听到鹩哥热情的招呼声, 孩子们兴奋极了;鹩哥展示绝活:时而飞檐走壁, 时而倒挂金钩, 时而金鸡独立, 孩子们都惊呆了;我们喂它吃香瓜, 它那贪吃的形象让大家开怀大笑。孩子们后来写的日记中把这位新嘉宾刻画得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二、组织游戏, 在活动中展现活力
游戏是儿童的“即时性”生活,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作文课可以拉开“序幕”, 搭好“舞台”, 让孩子的言语自由“舞蹈”。我们和孩子在课堂上开展了许多有趣、精彩的游戏, 如官打捉贼、吹鸡毛大赛、换位置、贴鼻子、报数、小小侦察兵……
游戏使孩子们放开手脚, 放飞思绪, 忘记了自己在学习, 忘记了习作的负担。他们习作时往往文思如泉涌, 精彩的语言时时闪现。
三、创造契机, 在体验中获得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热心参加校园、社会活动, 结合语文学习,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实践收获。”
我们可以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活动, 如缝沙包、剥柚子、学做凉拌黄瓜、煎鸡蛋、做鞋套……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提升了综合素质, 同时积累了鲜活的习作素材。
苏教版第八册习作七要求学生开展一次体验活动, 以此写一篇作文。为了使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 培养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我让学生蒙上眼睛, 在家长的看护下, 吃了一顿特殊的午餐。学生蒙上眼睛后的无助, 摸索到餐桌前的曲折, 找筷子的小插曲, 夹菜的滑稽, 喝汤的那份尴尬, 亲身体验, 感受深刻, 写起来极富真情实感。
童心是率性而为、纯真自然的, 教师应抓住契机, 积极引导, 有了体验后的积淀, 何愁学生写不出充满童趣、洋溢个性的习作?
四、激发想象, 在创新中飞扬个性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 放飞孩子们自由的心灵, 呵护他们幻想的天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想象潜力, 挖掘灵性, 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责任所在。
本学期, 我们就由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设计了一节想象作文课。课始, 出示不完整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 这个苹果特别在哪里?紧接着, 又追问同学们, 它怎么会不完整的呢?少的那一块去哪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瞬间得到了激活。有的说可能被虫子咬掉了, 有的说可能是苹果想逃走, 不小心摔坏了;甚至还有学生想象这是沙漠旅行者手中的一个苹果, 他咬了一口就舍不得吃了……教师启发学生围绕苹果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接着, 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情节, 确定重点, 把经过叙述具体。学生尽情地释放“本真”和个性, 尽管面对的是同一个苹果, 但故事情节却是五花八门, 妙趣横生。习作指导时, 进一步发散, 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人称来编故事,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赏识评价, 在激励中培植自信
学生每次写完作文, 特别希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此时, 教师不应该仅仅用一个简单的分值来评定作文, 而应怀着一颗童心去聆听一个孩子的心声, 给孩子的作文一个公正的评价。作文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作文动机的过程。教师要俯下身子, 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评价作文。
评价儿童作文要基于激励的原则, 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请孩子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 在学习园地里展示出来, 圈圈文中的每个闪光点……儿童作文的语言虽幼稚却富有情趣, 教师要常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 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 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我们的学生, 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 拥抱成功。
让我们共同来丰盈儿童的生活世界, 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
真性情的觉悟 篇2
亦舒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稍做改动却一直放在工作QQ里:故意收起真性情去迎合某人某事,肯定是极之痛苦的营生,所得的,永远无法弥补所失去的,对情侣、对领导老板、对仍何人都最好以真面目相示,以免日后造成不必要的的“误会与讽刺”。我领会这句话的真谛是“不卑不亢,毋需皇恩浩荡!”
人有富裕与清贫,但人格上却无贵贱之分。每一个人皆以劳动赚取尊严。活着,就是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还有属于自己的一切。有些人的确很“聪明”,能说会到、有模有样,见招拆招,所以一路上都是逍遥自在。这样的人,虽然下属恨得咬牙切齿。但他仍然不亦悦乎,芝麻开门自有自理。他活着的理念就是雕虫小技的能力加上将马屁进行到底;还有一些人,刚正不阿、才华卓越、性情孤傲。这样的人上下都尊敬。但也有不免遭老板恨的,其因:让你左,你偏偏给老子右,让你走后,你偏偏给老子走前;既不给面子,反倒让老板来察言观色。当老板出钱的当然心里实不烫然,却又无可奈何。而下属却无一不拍手称赞。恃才傲物是有才人的专属。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真真当之无愧的的让他领导。还有一种人才,实属特殊,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粗活不屑一顾,细活又做不来,只好长叹短吁,怀才不遇。想当老板,无赖身无本钱,想跳槽,却又无真材实料。这样的人比较糟糕,云里雾里不知道目标和方向。既不甘落又不学无术。自然是活该了!
都说人活一世,活就要活得开心,开心除了家和万事兴意外还有一层意思是事业顺利和身体健康。人淡泊名利的自然就开心了,最怕的是你明明淡泊名利,却偏偏有人来煽风点火的。搅得心静如水的心波光粼粼。人非圣人,怎能不受诱惑,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何况让人没有七情六欲。除非是大彻大悟,否者都会受到世俗的干扰。既然如此,何必苦苦压抑自己的欲望呢?只要不伤人害己,不违背良知与道德就应该尽情的发挥自己能力,尽情的舒展自己的情感。亦舒说得好既然空着一双啥事都不做的手,为何不积极的用起你的手来,学到真本领,就一定怀才能遇。学到真本领,彼邦一片天,只是无论你在何时、何景、何地对待何人都请你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真性情的你!
陈忠实的真性情 篇3
还有一次,我在北京遇到陈忠实,他请我们几个朋友吃饭,想了好半天,还是决定到秦唐府去吃。秦唐府,听着挺大,其实就是一个陕味小馆儿,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附近。我们去的时候,人很多,噪声极大,说话都得喊着说。那儿的桌子和凳子也都非常矮小,坐在那里如同蹲在地上一样。感觉来这里吃饭的人都是陕西人,因为说的都是陕西话。陈忠实到了这里,如同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不用菜谱就开始点菜。一大碗面,再加一碟小菜,吃得他四脖子汗流,看上去他就如同陕西的一个老农民一样。谁能想象,这位就是名震海内外的大作家陈忠实。据《羊城晚报》
姜文激将刘嘉玲
在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师爷夫人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在演员的人选上却是一再“难产”。姜文一开始向华语影坛顶级女星全面撒网,包括巩俐、张曼玉、林青霞等都在他的考虑之中。但是由于角色不合适、档期冲突等多种原因,这几位女星最终都没能成为《让子弹飞》的女一号。这时,服装指导张叔平建议姜文使用刘嘉玲,姜文一听也觉合适。因为在此之前,姜文跟刘嘉玲也有过交集,那是在2009年华表奖颁奖典礼上,两人曾携手颁奖。姜文相信自己会说服她出演该片。
《让子弹飞》原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戏。为了请到刘嘉玲,姜文立即对剧本进行了改动,使师爷夫人这个角色更加丰满,并给她加了许多与周润发的对手戏。
不久,姜文与刘嘉玲在北京见了面,他亲自给她讲了这个故事。能出演姜文的影片,刘嘉玲很高兴。可是她了解到师爷夫人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却要摸爬滚打,有落水戏、骑马戏甚至还有激情戏,就有些犹豫了,表示要回去再考虑考虑。
听到这话,姜文故意“刺激”她说:“嘉玲,你知道吗’这个角色我本来是打算邀请巩俐或张曼玉来演的,但她们都觉得我姜文的戏演起来难度太大,不敢接。”姜文这句话一下子引发了刘嘉玲的兴趣,也激起了她的好胜心,不由得脸上露出不服输的表情。因为在“梁朝伟夫人”的光环下,刘嘉玲一直被认为明星光环胜过表演实力,多次提名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却屡屡无功而返,她亟需演个好角色以证明自己的实力。
姜文一看有门儿,赶紧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激将:“其实这也难怪,这个角色的挑战性本来就大,她们不敢接也正常。”随即,姜文话锋一转:“不过如果你接了,我敢保证你不会后悔,因为这个角色的发挥空间非常大。”刘嘉玲立马笑了:“姜导,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我现在就给你答复,这个角色我接了!”据《做人与处世》
冰心巧试吴文藻
吴文藻在燕京大学教书时,特意向冰心要了一张她的照片,镶在相框中,放在书桌上。冰心问:“你是真的每天都要看我的照片一眼呢,还是只把它当成是一件摆设?”吴文藻立刻拍着胸脯答道:“我当然是每天都要看了。”冰心为试真假,有一天,她趁吴文藻去上课,便把一张阮玲玉的照片换到了相框里。结果,过了几天,吴文藻都没有注意到。
据《文史参考》
何炳棣与胡适的“口水仗”
何炳棣在美国读书期间,结识了胡适。1952年的一天,他到胡适家做客,胡说:“清华的文科向来不如北大的文科,只要我当一天北大校长,我就有把握把北大文学院办成世界一流文学院。”何早年曾就读于清华文学院,自然不会同意胡的这个说法。他立马反击道:“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年至1937年的清华园。”
再有,1958年,何炳棣曾将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译成英文发表,胡适知道后,就批评说:“看了很不舒服,因为你还夸他不无诗才;事实上,当年他在北大,还不配上我讲的中国文学史课呢!”何又马上与胡争论了起来,最后,胡只好承认毛泽东“是一个很有力的散文家”,何立即接道:“既然中国20世纪文艺复兴之父都承认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力的散文作家,那他怎么会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词人呢?”言罢,两人不禁抚掌大笑。
又,胡适一次当着何炳棣的面臧否学界人物,说陈寅恪只是“记性好”,而不提陈的史学功底,并讥讽马寅初是“每天晚上一个冷水澡,没有女人就过不了日子”。何听了便也学着他的样说道:“胡适学问固然有些,但总爱以当代学界第一人自居,目空一切,竟至于斯。”
林彪从小就心机很深
林彪小时候话不多,心思却很重。他在浚新小学读书时,同桌的女同学是他本房的一个姐姐,名叫林春芳。有一次,他用毛笔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林春芳看,请她给提点意见,这副对联如下:
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林春芳看完之后,不知林彪写这副联的用意是什么,故也没给他提什么意见。可能林彪觉得自己这副对联写得还算不错,就又抄一份,贴在教室的墙上。对联一贴出来,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大家都围着看,而且议论纷纷,都说他“古怪”。直到20世纪70年代,林家的一些老人还时常谈论起林彪当年写的这副对联,说是他从小就心机很深,令人捉摸不透。
作文呼唤真性情 篇4
言由心生,不平则鸣,写作本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而今却退守为高考战场上的一块战略高地。学生习作中,言必尼采、叔本华;例无非李杜陶苏、爱迪生、伽利略之流。故作深沉也好,生搬硬套也罢,无一例外缺少真情。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调查后发现,学生并非热衷研究尼采之类的哲学思想,不过多借助一些作文辅导书背诵了一些名言警句,自身对此不甚了了,不过苦于缺少素材而“信手拈来”而已。当被问及这些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他人的时候,答曰:“要想得高分,不都这样写吗?”言谈之余,令人叹惋。
若说缺少素材,首先高中学习涉及的学科不少于十科,文学、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皆有所涵盖;单语文学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通讯、科普文等模块一应俱全,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皆有涉猎,如此庞大的知识链,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提供素材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学生为什么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总是揪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老掉牙的例子不放呢?
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即各个学科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即使有学科的交融,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构建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当然,实现这种学科之间的交融不单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能将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宽到其他学科领域。
此外,功利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单纯视教科书为谋取分数的工具书,忽略了教材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所以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共鸣,没有感情,自然运用起来也十分生硬。
再次,课改背景下,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增多,课外书和网络传媒都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动辄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要么在微博微信上扮演文艺青年;甚至有些学生能够在一些网站上发布小说,担任论坛版主等。在课堂上尚且为一篇作文搜肠刮肚、脑汁绞尽,回到家中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激昂文字的论坛大侠。
究其原因,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能根据教师的好恶来揣摩写作的套路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生将现实中的自我与写作主体割裂开来,将自己的个性、喜好隐匿在作文之外,所以作文中难见真情,作文形同公文。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作文领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能以真性情示人方能迎来作文的春天。呼唤真性情的作文,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和手持一盏明灯。
“一双慧眼”,指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将自己擅长的领域拓展为文,辐射到文题立意之中。例如,有个学生只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语文老师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在几次作文课都以《西游记》为素材,将人性、智慧、团队等主题带入其中,该生受到启发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一系列以《西游记》为素材的不同风格的作文;教师趁热打铁,又向学生推荐了《希腊神话》等神话题材的文本。最后,学生不但找到了兴趣与写作沟通的方法,而且也在交流中拓宽了文学视野。
诚然,让教师去逐一发现学生兴趣所在是个大工程,如此成立阅读兴趣小组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让学生依据喜好加入不同主题的阅读小组,通过阅读课组织小组阅读、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帮助一些兴趣不明确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潜质。
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的兴趣取向的学生,或者将兴趣拓展到写作领域尚且不得其法的学生,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鼓励其养成写随笔、记观察日记的习惯,培养其捕捉心灵的触动点的能力,以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动机转换。
“一盏明灯”即教师要把好学生情感价值的底线,部分学生受社会或者网络中一些负面言论的影响,容易思想偏激、措辞有失分寸;或者在浮躁氛围中喜欢发表意气用事、哗众取宠的言论,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关注,针对学生一些心态消极、价值观扭曲的观点给予及时的疏导矫正,让学生的真性情不走歪、不异化,真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质,照亮其内心最真诚善意的窗。
真性情的觉悟 篇5
定陶县实验小学高原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定陶县实验小学的高原老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真性情读书法。
可能有的同学心里犯嘀咕不了:什么是真性情读书法呢?在这里说明一下,真性情读书法是我独创的一种读书方法,此法的灵感源于我曾经看过的三本书: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发现三位大文豪皆是以至情至性来挥毫泼墨,才有了笔下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用真性情著奇绝文,以大智慧书人间事,可谓独树一帜,旷绝今古。有句名联说的好哇!“今人能为古人事,述者当知作者心”。由此看来,古人用真性情著书立说,今人更当以真性情读书。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我的真性情读书法。
此法第一招:心灵散步读书法。
散步,既是身体的放松,也是心灵的放松。当我们悠闲散步时才有心境去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风光。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这种让心灵漫步书田的感觉,所以我时常如神仙一般的飘渺于文字之上:我忽而变成徐志摩眼前的那座康桥;忽而化作席慕容笔下的那棵开花的树;忽而走进鲁迅的三味书屋听先生讲习;忽而坐在老舍的茶馆品茶闲聊。这种读书方法让我无限的沉醉于幸福之中,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朱
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个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每当读到这里时,总会眯起眼睛,脸上充满无限的陶醉,字字有意,声声含情,抑扬顿挫。我被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而感染,仿佛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在水中随风摇曳。所以同学们,希望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读书方法,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去品读文章,但不要着急,一步步慢慢来:先把文章读通;然后再带着感情去读;最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路。当这样的读书方法已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心灵便开始在书香中漫游,相信那种感觉一定会像花开一般的美妙和令人陶醉。
此法第二招:“我是小问号”读书法。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们最喜欢老师给你们批阅作业时的什么符号,你们肯定会说:“100分”、“优”“甲+”、“ √”〃〃〃〃〃〃可是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妈妈是谁吗?也许,你们会猜是老师、是标准答案、是老师喜欢谁〃〃〃〃〃〃当然你们也有你们的道理,但最让我佩服的答案却是我班李明的说法。他说:“这些符号的妈妈是“?”号,因为学问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我们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才会提高。”是啊!一个小小的问号虽然并不起眼,可是它却给了人类多少追求和探索的动力,有多少科技成果,学术论点,发明创造都起步于一个小小的“?”号啊!所以我在课堂上,常把班里的同学叫做小“?”号。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读书课。当读到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杨平同学突然站起来问:汪伦对李白到底有多好,才使李白发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慨?难道仅是踏歌而送吗?我愕然,同学们惊讶,此问有因,有理,我们必须查阅资料,穿越时空,成立调查小组,对李白同志展开调查,才能得出结论。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读白话《旧唐书》,就这样,“我是小问号”也成了我上读书课时的口号。所以在这里,我希望电视机前的你们在读书时,也把自己当做是小“?”号,带着问题走进书中,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收获。
这第三招就是:“百读不厌”读书法。百读,不是读一百遍几百遍,而是让你对一本书回过头来反复去重读、去回味思考。我想通过自己的一次读书经历现身说法,把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时候的我就很喜欢读书,但是那时候最喜欢读的还是画多字少的漫画书。记得上小学时,我把《黑猫警长》、《七龙珠》、《篮球飞人》等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有听见。后来升入初中,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红楼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我顿时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暑假里,抱着莫大的热情,决定读一读《红楼梦》,可是,我发现太难懂了,里面的人物太多了,我都分不清谁跟谁是什么联系,我的热情直降到零
点,最后便放弃啦。我对老师说了自己的困惑,她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告诉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的好书就是经典的书,是对我们有益的书,所以要反复去细读、反复去玩味、反复去思考。自然而然的,你就会理解并熟悉了书中的内容、人物和情节,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到书中的经典与精彩。第二年暑假,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边读边画,在白纸上画出了一幅人物关系图,依图再回看此书,我发现确实好读了,很多内容也明白清晰了。如今我已经参加工作,但还经常在闲暇时重读几页《红楼梦》,并到网上看一些有关于《红楼梦》的专家讲座。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阅读诸如像《红楼梦》这一类的经典书籍时,可以采用“百读不厌”读书法。在这里呢,我想再向你们推荐一个免费的文学宝库---国家图书馆网站。这里有很多专家、教授、名家,他们的一些读书心得和经验以及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使我们受益终生。希望你们在合理的利用好网络的同时,多读书,细读书,反复回读和思考。为今后的学习,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读书无法,但有定法,那就是要勤读,勤问,勤思考,更要适合你自己的性格。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就要解放自己,随情适性的把书读好,读出个性,读出自由,读出创造!
唯有真性情,方有真艺术 篇6
马世晓(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大学教授):奉信的草书充满灵性。笔势雄逸、气度娴雅而意态自如,萧然颇有林下之风和简净空灵的禅意。其用笔融洽篆隶,凝练沉厚;结体平中寓奇,雍容大度;章法流便通贯、舒展自如;神韵逸越洒脱、气概天成,有着浓郁的书卷气和开阔博大的气度。
陈绶祥(美术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及书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奉信的画有一种大朴不雕、寓巧于拙的浓厚气息,既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也得益于他对人世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把艺术上的追求与时代的普通审美要求对立和隔绝开来,而是力求从通俗的平常中去体现一种性情与文化追求,并造就一种常人所能步入的佳境。
程大利(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奉信的作品一如他本人,淳厚诚恳,胸无城府,且为人谦和宽厚。其画沉厚大气,不事雕琢,可见美学追求和为人秉赋是率真、拙朴而又畅达大度的一路;他的书法融雄壮于婉约之中,是消化传统、体现情怀、直抒胸臆的一路。他的艺术有很浓的地域味道,像黄河古道的一缕风、一片云、一泓池水,令外地的徐州人能有很多感受。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奉信为人耿直、爽快,表里如一,我喜爱这样的人。18年前我就见过他的国画人物画,画得雄浑厚重、笔沉墨酣,而且形象生动、繁简得当,印象至深。18年匆匆而去,奉信功成名就、书画皆精,很不容易。
王冬龄(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奉信兄的行草书既有晋唐人的古雅和晚明大家的雄浑野逸之气,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特别是他高深的绘画修养,使他在线条的节奏与空间节奏的把握上,得心应手、妙造自然、沉着飞动而有凤翥龙蟠之势,这是许多书家难以企及的。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马奉信的画如其人,豁达、开朗,自信中蕴藏着几分幽默,而幽默中透出他的睿智。其画既有宋元遗韵,又有实验的色彩;既采取传统的笔法,构图乃至造型又有西画的某些造型因素。这种综合性的特征为马奉信的绘画探索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他那从整体出发、举重若轻、一气呵成的笔墨功夫,那种在艺术处理上的和谐统一和艺术语言的一致性,那种善用艺术辩证法而形成的虚实、巧拙、黑白、干湿的强烈对比、那种对画面形式美不择手段的探索追求,使他的水墨画日趋成熟。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奉信画如其人,乃是江苏水墨人物画家中的佼佼者。以形写神的造型功底,气韵生动的笔墨技巧,妙趣横生的立意,雅俗共赏的艺术格调——这些,成为奉信独特的艺术风格。唯有真性情,方有真艺术。奉信真性流露,天真烂漫,其画有刚柔兼济之大气,无纤弱矫饰之俗气。
左庄伟(著名美术理论家、教育家、画家,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他善借画中人传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既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又能给人以心理和审美的满足。奉信是位有正气之人,所以在他的形象与笔墨间总喷薄着一派阳刚大气;奉信又是个和气之人,因此他笔下的罗汉贤哲都是胸襟宽坦、和气乐观的。观其画,真如见其人也。
艺术简历
马奉信:男,1942年生于徐州。毕业于南京师大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江苏文史馆馆员、江苏文艺系列高职评委、江苏师大客座教授、江苏徐悲鸿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工作于徐州矿务集团新闻、文化单位。原任徐州文化局副局长兼画院院长、徐州文联副主席,现任徐州书画院名誉院长。
真性情的觉悟 篇7
一、个性化体验——激活真心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口语交际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与他们一起去观察自然, 接触社会, 体味生活, 获取个性化的体验。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 围绕主题, 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 观察、想象及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 可以带低年级的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秋天。看秋天火红火红的枫叶, 形态各异的菊花, 芳香宜人的桂花, 一片金黄的稻田和各种各样的水果。阳光下, 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 欢笑着, 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 流出心田。“枫叶笑红了脸!”“看, 枣树上挂满了黄中带红的枣儿, 风儿一吹, 它们轻轻摇摆, 像一个个的小铃铛。”“这朵菊花的花瓣就像妈妈的卷发, 真好看!”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 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解除了学生的束缚, 使他们的言语变得绚丽多彩。平时, 老师也可以经常带孩子们去公园吹泡泡, 逮蚂蚱, 观赏树叶, 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去面包加工厂动手制作……学生们看得尽兴, 玩得过瘾, 对于这些亲眼所见, 亲手所画的景物, 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 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 真心激活, 真情自发。
二、个性化思考——感受真我
个性化思考, 就是让每个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社会的各种现象。引导他们用眼看世界, 用心思考世界。如再教《说漫画》时, 教者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一和图三, 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质疑:两只一模一样的斑点狗,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再看图二, 学生恍然大悟:是哈哈镜迷惑了它们。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哈哈镜, 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 让我们变得自卑或自傲起来。你发现了身边这样的哈哈镜了吗?于是学生兴致盎然地寻找身边的哈哈镜。一生说:我面前也有一面哈哈镜, 那就是考试。每次考不好时, 都会被妈妈责备。由于最近一次数学考得不理想, 生日礼物也泡汤了, 我难过极了。一生说:我家隔壁最近搬来了新邻居, 他家小孩比我低一个年级, 由于他是留守儿童, 经常有不会的题目向我妈妈请教, 每回我看了题目后都觉得太简单了, 渐渐地, 在他面前我就开始自高自大起来, 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他强。我觉得他也是我身边的一面哈哈镜。
……
欣赏漫画, 既要善于解读漫画的寓意和画家的用意, 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事实原型。教师改变了指导策略, 以画为媒, 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 立足于真我,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发自内心的, 学生的表达情感是真挚的。
教材“口语交际”的每一幅“情境图”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 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可以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他们交际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 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创设“交际情境”, 使口语交际成为生命主体表情达意的实际心理需要, 同时, 在交际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个性化表达——感受真性情
论《红楼梦》中病晴雯的真性情 篇8
晴雯是纯真的。晴雯保持她的纯真, 在贾府这么一个复杂的、险恶的环境里生活, 可以说, 这是一种真的纯真, 并非演给任何人看的。五十一回中, 半夜麝月服侍宝玉吃茶后要到外头走一走, 晴雯便开玩笑说:“外头有个鬼等着你呢。”等麝月出去后, 懒起来吃茶的晴雯也起来了, 只为了吓唬麝月玩。走出门之后, 一阵微风而颇觉寒意, 知道“利害”时, 仍坚持要唬了麝月, 在这里, 我们见到了一个童心未泯的晴雯。而麝月回来后一句“一定是要唬我去了”则更说明晴雯是经常做这类小恶作剧的。五十二回中病晴雯“只顾看”鼻烟盒上的画儿而忘了应该先治病, 知道宝玉提醒, 她才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这病中头疼的晴雯竟因看画而忘病, 真是如未涉世的孩子般纯真可爱。
晴雯是好强而直率洒脱的。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 我们所看到的不少是阿谀奉承、争权夺利, 婆子丫头们谨言慎行, 唯恐不小心说错话, 走错路, 面具一戴, 内心就全然掩住了。对不少人而言, 在这个国公府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如平儿、袭人这类丫环说话仍要在肚子里绕上三圈, 会得罪人的、不得体的话都不可说, 甚至受到了委屈, 也得往肚子里头咽, 再陪出一张笑脸来。但对于晴雯而言, 生活不如他们复杂了。五十一回中, 一个老嬷嬷回宝玉话说别因她的病“沾带了别人”, 晴雯便十分不高兴起来, 认为别人是在侮辱她, 晴雯是任由自己的个性发展的。她不因地、不因人去做与本性相违的事, 所以宝玉说她“你素习好生气”。看不顺眼的事, 听不顺耳的话她都不会忍气吞声, 一根直肠子必把它发泄出来:怡红院里的丫头红玉为凤姐办事, 其他人听了也就算了, 偏晴雯会说:“怪道呢!原来是爬上高枝儿去了……” (七十二回) 晴雯当面羞袭人:“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三十一回) 晴雯明白地说即使是王夫人的赏赐, 只要是给人挑剩下的她也不要 (三十七回) 。这样的晴雯在病重会因一句怕她“沾带了别人”而生气也就合理了。这样的辛辣犀利的言辞常使人下不来台。我们在七十七回看到一群婆子闻知晴雯将被赶出贾府时笑道说她们的“趁愿之语”:“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 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 大家清净些。”可见这样的晴雯定是不得人心的, 是招人恨的丫环。明知道这样可能会得罪不少人, 晴雯也不因此而自贬自己。这一个自尊的人物, 因她自尊的语言、行动而真实、生动地跃然纸上。
晴雯还是个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人。他人做事是要考虑结果的。晴雯做事相比之下急得多, 直得多, 率性得多。平儿躲着晴雯告诉麝月丫环坠儿偷“虾须镯”的原因是“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 要是告诉了他, 他是忍不住的。”贾府里的人深知晴雯的性子, 这也就说明了晴雯的火爆个性是经常性地显露出来的, 他绝非一个会在发脾气前先考虑后果的人, 所以即使知道了平儿和麝月躲避自己说话的原因, 晴雯还是“果然气的蛾眉倒蹙, 凤眼圆睁, 即时就叫坠儿”。“果然”二字道出了她的反应正如平儿所料, “蛾眉”八字将她生气的程度描写了出来。病中的晴雯尤如此, 平时的晴雯就更不用说了。就是和平儿、麝月相比, 晴雯更是活得真。虽然她的气暂时由宝玉安抚了。但却如她自己所说的:“这口气如何忍得!”“这口气”如何忍不得?因为晴雯是追求诚、真的人, 她看不惯怡红院里的丫头做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因此, 对于晴雯来说, “这口气”是忍不得的, 所以才过了一夜, 她就将事情捅破。我们看到晴雯对坠儿的那一顿火发得确实不小:
说着, 只见坠儿也蹭了进来。晴雯道:“你瞧瞧这小蹄子, 不问他还不来呢。这里人妨月钱了, 尤散果子了, 你该跑在头里。你往前些, 我不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往前凑。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 向枕边也取了一丈青, 向他手上乱戳, 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 拿不动线, 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 爪子又轻, 打嘴现世的, 不如戳烂了!”
坠儿是“蹭”进来的, 不是晴雯叫近前, 她还不往前凑。此时的坠儿还未知镯子事发, 却还不敢离晴雯近, 可见晴雯的确是个不好惹的火爆脾气, 而且还是经常打骂小丫环的人。你看这晴雯, 过了一夜还在气头上, 对坠儿是毫不留情的又打又骂。这骂的可是淋漓尽致, 这打得可也没有手软。晴雯在病中未愈心情已不好, 此时又见着做丢脸事情的坠儿, 气不打一处来, 用丈青戳手可是钻心的疼, 那坠儿是“疼的乱哭乱喊”。坠儿这丫头若放在别处不是自己院子里的, 晴雯或许骂骂也就算了, 偏是自己园子里的。她不愿怡红院蒙羞。这由她对宋嬷嬷说的话可以看出来:
宝二爷才告诉了我, 叫我告诉你们, 坠儿很懒, 宝二爷当面使他, 他拨嘴儿不动, 连袭人使他, 他背后骂他。今儿务必打法他出去, 明儿宝二爷亲自回太太就是了。
宝玉怜香惜玉的个性, 纵容丫环是众所周知的, 他如何会说这样的话, “家只在三门外头混”的人都知道宝玉“那一件事不是听姑娘们的调停?他纵依了, 姑娘们不依, 也未必中用。”晴雯假借宝玉来撵坠儿, 说坠儿是懒而未说坠儿偷东西, 足可见, 晴雯是深爱怡红院的, 她既使忍不下“这口气”, 打骂坠儿, 但在和他人说时, 她也不愿把坠儿的丢脸事说出来, 晴雯是在保护怡红院的名声。
晴雯的急性子, 晴雯的好强难免做事会得罪人, 甚至是袭人。所有人都知道打发坠儿的事得由袭人来做才妥, 但晴雯完全不管。这样的做法对于在贾府求生存的人来说的确不够稳妥, 但她却仍得以在贾府这个环境中保留这一份率真的性格, 加上难得的天真, 使得晴雯的形象更加招人爱怜。
如何能有如此一个晴雯?我们看到了晴雯半夜为唬麝月衣衫单薄出门, 宝玉说:“倒不为唬坏了他, 头一则你冻着也不好”。当晴雯病倒, 宝玉守着大夫开完药检查药方, 发现有“狼虎药”时说“该死, 该死”, 让人“快打发了他去罢!在请一个熟的来”, 真到请了王太医, 见到里头少了狼虎药, 他才放心。宝玉在晴雯生病时记挂着她, 不断地交代她“只养病”。宝玉对晴雯是出自真心的关心爱护, 晴雯回报宝玉的是一片情愫在心。为了不让宝玉着急, 她在“头重身轻, 满眼金星乱迸, 实实撑不住”, “头晕眼黑, 气喘神虚”的病中还是“少不得恨名咬牙捱着”为宝玉补雀金裘, 曹雪芹却称她是“勇晴雯”。生病及劳累使晴雯“反虚微浮缩起来”。七十二回中袭人对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看法是:
倘或那孔雀褂子再少个窟窿, 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 我烦你做个什么, 把你懒的横针不拈, 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 横竖都是他的, 你就都不肯做。怎么我去了几天, 你病的七死八活, 一夜连命也不顾给他做了出来, 这又是什么原故?
而面对袭人的问题, 平日里伶牙俐齿的晴雯此时确实“佯憨”, 这就相当于默认了自己对宝玉的一片情愫了。
源头活水方显写作真性情 篇9
作文是心灵自由而真诚的言说, 她需要用真诚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真诚的内心去思考生活、用真诚的情怀去抒写生活。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 抒真情”的作文意识, 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 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 则必须合于世理的实际, 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 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 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 要是真实的, 深厚的, 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 要是诚恳的、严肃的, 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 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 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
然而,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 教师有时看中的是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以及作文的结构和技巧, 对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则不甚关心, 致使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 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 有的学生为了骗取高分, 甚至可以编出自己母亲身患绝症的“故事”, 还有什么假话不敢说?学生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 千山一形、万水一色, 泛泛而谈, 失却了真情实感。我们只有从教育机制上去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 解放蒙盖其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 从而持续放大生活, 既体察小日子的质朴, 也感受大时代人文气息的阳光, 充分吸收“大自然”的“氧气”, 才能克服无病呻吟、假话连篇的顽症。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投身实践,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告诉我们, 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走向生活, 他们才有乐于表达的愿望。为此, 我巧借生活的课堂, 开放语文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沐浴阳光, 让作文课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学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宋代大教育家胡瑗早年曾在此讲学, 现留下讲学遗址——安定书院, 以及胡瑗手植的千年银杏树;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抗击金兵, 现留下岳王庙屹立于小泰山之上;陈毅东进泰州曾在校园内的西山寺与李明扬谈判, 现有陈毅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让后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这些文化资源, 我们常常将写作课搬到泰山脚下, 搬进安定书院;也常常和学生一起参观纪念馆。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 而且在这些外在事物的激发下有了创作的激情, 写作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讲过:“必须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才有丰富的收获, 真教育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 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 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可叹啊!我们曾不让学生们走向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 而是像赶鸭子一样赶进“皇宫”, 关在“皇宫”里, 不见阳光和雨露。思维禁锢, 怎么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闭目塞听, 怎么能有开阔的视野?缺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作文岂有不苍白之理?
为此, 我们语文组老师极探索初中生创新写作教学的新路子, 在“作文联动教学研究与实验”上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第一, 创设情境。通过一个故事、一首歌、一段曲子、一个实物、一场游戏等营造特定的氛围, 让这些因素成为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的触发点。在这样的情境里, 学生的想象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何愁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呢?
第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开拓语文课堂的纵深度, 实现语文写作与教学多种因素的联动。
1.开展课前两分钟语文活动。每一堂语文课前都拿出两分钟来, 开展一句话新闻、教你一个成语、送你一首古诗词、欣赏一条名句、作一次简短的演讲等活动, 形式不限, 两分钟内完成。长此下去, 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 写作的语言仓库自然会流光溢彩!
2.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利用假期开展读书活动, 语文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阅读实际, 列出书目, 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学期初根据阅读范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 这样便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加强了写作思想及语言的修养。另外, 我们在假期还开展影评和书评活动, 学期初对评选出的优秀影评、书评进行表彰。既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又促进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
3.创办了“湖源文学社”, 为写作提供平台。“湖源文学社”的宗旨很明确, 就是要追溯胡瑗教育思想文化的渊源, 追随先辈们的踪迹, 发扬光大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文学社成员们搞采风, 搞笔会, 搞赛诗会, 搞写作竞赛,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作文联动教学方法的运用, 策动了语文内在的诸多因素, 并将许多积极的因素组合了起来, 构成了作文教学立体的空间。作文联动教学方法下, 师生互动起来了, 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了, 学生真正汲取了生活这样的源头活水, 彰显“真性情”的优作纷纷新鲜出炉, 见诸各大报端!
真性情的觉悟 篇10
几千年的封建等级教育, 过分强调“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这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但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有了一种心理距离。而这种距离正是教师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障碍。新时代的班主任, 面对极富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们, 适当放下教师的威严, 做一个真真切切的自己, 或许更能走进学生心里, 使得班主任工作更充满乐趣。
二、具体案例
下面具体谈谈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个别案例。
案例一, 耍耍小脾气, 让学生于察言观色中反思自己。一天晚自习前, 我提早二十分钟进入教室, 进去的那一刹那, 我原本高兴的心情再一次荡然无存,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脏透了的场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教室卫生差了, 前几次, 我都只是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 请保持教室卫生, 然后让值日生打扫好。这次我是真的生气极了, 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这次我什么话都没说, 拿起扫把打扫起了教室, 在教室里的学生吃惊地看着我,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 有学生可能看不了我的不对劲, 忙起来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来, 老师我来。”正在脾气头上的我哪里肯把扫把给他, “不用了, 你坐着吧, 我自己来。”然后直到晚自习开始, 我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就是“故意”不说话的。虽然这中间每个进来的学生都要拿走我手中的扫把, 我固执得就是不让, 有两个学生去隔壁班借来了扫把拖把一起干了起来。这个过程, 几乎没有学生敢说话, 大家都沉默了, 看着“面无表情”的班主任打扫卫生。铃声响了, 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的批评, 我平静地走上讲台, 扫视下面, 平和地说:“老师想说, 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小学生多么地讲卫生, 你们怀念小时候的你们吗?”说完再没多说什么, 转身离开了教室, 留下沉默的一大片学生。经过这一次, 第二天的教室非常干净, 看到这样的教室, 我真心地对着全班同学笑了, 这是一个多么舒服的教室啊!然后乘机给他们讲了讲卫生与个人素养的关系。我想, 这时候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案例二, 真理解促真进步, 以治水策略做好后进生工作。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方法的错误, 而不是态度的不端正。而大禹的成功除了无私敬业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疏”和“导”的策略。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也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策略做指导。学生A是一位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父母离异, 跟着爸爸和奶奶生活, 爸爸行动不便, 主要靠奶奶照顾。这位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开朗, 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错, 但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不在乎的样子。有一次, 他奶奶给我打电话, 向我说了家里的情况, 我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关注他了。有一次上课, 我走到他身边时, 发现他在玩手机, 便将他的手机暂时保管在自己这儿。课后他来找我, 强烈要求要回手机。学校有规定, 手机一经发现就要放学校保管至毕业, 这个学生也知道。趁这个机会我和他聊了下学习, 从与他的对话中我发现, 他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 认为那些认真学习、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同学都是傻子。听到这里, 我开始有点生气了,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但我能感觉他是故做无所谓, 其实他很在乎成绩, 只是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找一个借口而已。谈话持续很久无结果, 任凭我怎么摆事实, 讲道理, 他还是嬉皮笑脸。沉默了两三分钟后, 我留下一句“老师很失望”转身便离开了。或许是对我的突然离开他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他在原地站了两三分钟才回到教室。晚自习结束, 学生A的同桌来办公室递给我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说是A给我的, 我有点意外, 更多的是欣慰。打开纸张, 满满的一张A4 纸的字, 里面写了他带手机, 上课没精神, 之所以认为读书无用等的原因, 语气十分真诚。原来, 手机是他和他妈妈唯一联系的方式, 爸爸不让他和妈妈联系, 所以他只能偷偷地联系。他怕同学看不起他家里穷, 才故作洒脱。他担心努力了, 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没有了朋友。如果认真学习, 但是成绩上不去, 又担心同学笑他笨, 所以他选择了将时间花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上, 虽然充满内疚, 但出于“面子”的关系, 他那样做了。他反思了手机带给学习的影响, 也同意将手机交由我暂时保管。看完之后, 我告诉自己, 我一定要帮助他改变观念, 提高成绩。于是, 我提笔写下了一封比他写给我还长的信, 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他贫穷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穷了志气。信不是以一位老师的口吻写的, 而是以一位知心姐姐的身份写的。我和A达成了协议, 每周五将手机还给他, 回校再主动交到我这儿来。没有了手机, 有了我们之前的理解与关注, 他上课认真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 让我们成了朋友, 用理解达成共识, A收获了进步。
三、结束语
适当放下教师的身份, 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只要心中的那份爱不变, 那种责任心时刻铭记于心, 喜、怒、哀、乐尽显眼前又何妨。因为真性情, 教师才能在教育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魅力”, 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磁力”, 快乐地享受德育这门“艺术”。
摘要:班主任工作需要真“性情”, 简言之只有两句话:“扬”教师的真性情, “导”学生的真善美。通过“扬”真性情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信、活生生的人, 通过“导”真善美可以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真性情,学生,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郑丹阳.正确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J].成才之路, 2011 (34) .
爱的真性情 篇11
Q追我的男人很多,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爱上他,而且爱他爱得都失去自我了。糟糕的是,他从没谈过恋爱,毫无情趣。要是他有过恋爱经历该多好。
a我发现你倒像没有恋爱过的人,用言情小说的逻辑和思维,给自己编写了一篇稀里糊涂的“爱情剧本”,剧本中充满了琼瑶式的对白和场景。这的确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不是拥抱、接吻、上过床的人就懂得爱情了,醒醒吧!别把自己绕进“剧本”里太深。
Q因为以前交过一个男朋友是我的老师。并且已婚,所以妈妈一直非常限制我的交友自由。现在我和一个完全可以在一起的男生谈恋爱,她还是坚持翻看我的手机,我该怎么办?
a师生恋并不会使你母亲担心,但做一个家庭的第三者一定让你妈妈至今心有余悸,虽然翻看手机是一个很笨、很无效的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这是她没有办法的办法吧。你该怎么办?给自己定一些让父母放心的戒律(比如:不和已婚异性谈情说爱),然后去不折不扣地执行,让时间告诉妈妈你已经长大。
Q女朋友背叛了我,又恳求我原谅她。我给了她机会,但好景不长,前不久她又犯了。这次我决定不再原谅她,跟她有个彻底的了断,可她竟然拿死亡来威胁我,我不妥协,她真的做了很多傻事!我该怎么办?
a如果你们已经是成年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对自己负责,不然说什么追求爱情就是架空的了。自杀是她不爱惜自己生命和尊严的表现,而合理地拒绝她则正是你爱惜自己生命和尊严的方式。注意与她的沟通方法是你应该做的,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已经不是你可以负责的范围了。
Q要不要放弃“早泄”男友?和男友相恋了3年,感情很好,马上准备结婚。然而最近我发现他有早泄的现象,心里很担忧,我们以后的婚姻能幸福吗?不是说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吗々矛盾中我新认识了一个男人,并和他有了性关系,但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发现他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可这时我怀孕了。现在我进退两难。
宁宁,24岁,常熟
a在你还不清楚“早泄”是否会影响婚姻的时候,你因为“性”而放弃相恋3年的男友;在你还不确定性生活是否重要的时候,你同样因为“性”和并不了解的男性交往,说明在你的感情世界里,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性生活的和谐的确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重视和珍惜的,只是如果我们还根本不了解爱与性的种种真谛,就仓促行事,那就显得草率和违背初衷了。性生活的和谐与否,在于双方的冷暖自知和彼此协调,一对没有太多性经验的爱人,并不能百分之百在性生活最初就保证高度的和谐,男性有可能因为紧张和兴奋出现持久力不长的情况,女性也有可能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够感受到高潮,双方都需要相互的摸索和鼓励,才可能赢来甜蜜完美的二人世界。要知道,一定是在真心的爱的基础下才可能产生幸福的性,理解了这一点,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Q在别人的眼光里不知该如何继续?我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14岁的离婚男人,把初吻和初夜都给了他。可尽管与他在一起真的很有恋爱的感觉,我也很享受他给我的生活,但我还是在意别人的眼光,不知道要不要继续?
Linda,20岁,上海
真性情的觉悟 篇1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真性情的觉悟】推荐阅读:
性情真时即人生的美文摘抄12-13
性情真时即人生散文07-06
生命的觉悟美文08-10
高觉悟男士的诉说06-13
觉悟的词语意思及造句06-04
轻松之后的觉悟-《泡沫之夏》有感12-05
觉悟能力10-15
思想觉悟11-24
政治觉悟12-04
提高思想觉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