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共8篇)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实履行好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职责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三个有名的自我反思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后来又加上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对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以下简称机关基层党组织)自身而言,也应该有三个自我反思的问题:机关基
层党组织是什么?机关基层党组织应该做什么?机关基层党组织可以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直接关系着机关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职责履行好坏和使命的完成质量以及可能的创新发展空间。
市直机关业务工作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必然奠定其机关党建工作特殊的存在价值。但是,在机关基层党组织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提拔奖励不要”。有的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感叹“为什么执政党的机关党员干部不愿从事党务工作?为什么党务干部表面重要实际地位不重要?”。有的同志直接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在领导层面首先应该解决机关党委是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创造科学、规范、高效、负有责任的工作环境。机关党委应抓‘主业’,绝不是行政办公室的‘干事’。机关党委疲于应付方方面面的繁事,改革、创新便无从谈起。机关党建工作也应遵循科学发展的轨迹”。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有现实的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如果组织自身连自己是什么是干什么的都模糊不清,必然无法厘清工作的空间和边界,必然无法突出主业与优化职能职责,甚至会萎缩虚化可有可无。
一、机关基层党组织是什么
(一)机关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安邦的机关组织细胞。执政党的主体是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直接与党员发生政治联系的是党的基层党组织。党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机关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机关的一举一动都与百姓的生活、利益休戚相关,因此机关基层党组织应该在如何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下大功夫。有观点认为,市直机关党员素质高、觉悟一流,党的建设在机关只能做点陪衬,不能当真,因此机关党委(总支或支部)的领导职位是个闲职,主要用来养老和整理材料应付上级党组织检查。人性本恶,腐败滋生、不作为、乱作为等,与党员素质觉悟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机关基层党组织真正虚无化,如果机关党组织自身建设缺失,如果潜规则盛行而使制度约束与程序设计成为摆设,如果机关基层党组织无力无法监督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而让老百姓千夫所指,我们应该汗颜甚至脊背发凉。
(二)机关基层党组织是机关业务工作的力量之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旺盛生命力保障,是联系群众,推动发展的攻坚力量及力量源泉。党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机关基层党组织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维权之家和服务之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心齐泰山移。机关党的作风与正气能影响单位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作风风格,能形成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在特定领域从事政务的无形力量;党内的关怀激励机制能改善干部的工作方法,强化工作绩效,激发干事业的热情和能量。
(三)机关基层党组织是党内民主的改革探索阵地。在目前中国发展阶段所具备的发展水平上,党内民主在基层党组织中正逐步得以有效推行。民主是一个历史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范畴,在古希腊由抽签决定谁当城邦“市长”是原生态式的民主,民主的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但是“选举”始终是民主永恒的主题。党章第二十九条规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过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之一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政治体制机制必须关注民主的生长程度和民主的生长土壤,民主推进过程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内民主的探索使命应该落在基层党组织身上。机关基层党组织实际上处在政治体制改革前沿,以推行党内民主为基础的方方面面改革在机关基层党组织中应该得到有效的探索与推广。
二、机关基层党组织应该做什么
(一)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主业的内容
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主业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十大内
容,涉及除业务领导之外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机关基层党组织与党的其他基层党组织一样,主要承担着党自身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章第三十一条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八大基本任务,笔者把它概括为以下八大内容:一是宣传执行和团结协作任务;二是不断学习培训任务;三是管党员开展活动任务;四是联系群众任务;五是选贤举
能任务;六是发展党员任务;七是党要管党监督党员干部任务;八是树正气任务等。
另一方面,机关基层党组织作为机关内部一级党的组织,工作主业除了八大内容以外,还有其自身特殊职能具备特殊的另外两大内容。党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由上述规定可知,机关基层党组织的特殊职能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协助职能。机关的领导形式主要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相应的问责制,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单位的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协助行政负责人改善工作和推进工作,实际上是要求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每名党员讲大局、守纪律,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全力以赴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协助职能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不领导”,不领导单位的业务工作,既参与其中又超然于外。二是监督职能。这种监督不是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组成员的监督,而是组织对党组成员个体进行有效的监督,组织对全体单个党员干部进行充分实在的监督。
机关工作对上为上级组织负责,下对黎民百姓负责,如果把党的领导干部和机关所拥有的权力比作披荆斩棘改革攻坚的利剑,那么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主业就是要使这把利剑永远指向正义的方向。
(二)机关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方式
机关基层党组织是什么和干什么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是怎么干的问题。机关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方式不是书记或者副书记对党组或对党员“点对点”的方式,而是组织对个人“面对点”的关系,书记或副书记只是组织党员形成组织的力量而开展工作。
结合机关党建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机关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主要有以下十种方式。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委重大党内举措和会议精神。二是定时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讨论单位发展重大问题和交流沟通或相互学习,对干部中的不良苗头及时提醒进行事前监督。三是组织中心组学习会领会党的上级组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精神,研究一段时间的发展规划等。四是组织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研究班子及成员的日常工作不足和改进措施。五是组织党员大会选举委员或审议单位重大事项或听取党组成员述职;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行使党员建议权和审核权,对行政行为和领导干部个人进行监督。六是指导并支持群团组织“动”起来,积极开展有益于干部职工身心的文体活动。七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机关党建工作真正为干部职工服好务,创造优美舒适、颐养身心的软硬环境。八是大力开展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广开渠道进行业务培训。九是逐步规范干部人事工作与机关党建工作的结合机制。十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真正体现机关党组织的温暖与关爱。
三、机关基层党组织可以期望什么
所有期望的指向都是未来,所有未来的标准都要符合时代和历史的价值观,所有价值观都要归结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机关基层党组织期望的根本立足点就是现实中必须以人为本,使机关党员和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得以根本好转,使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和全面。要使机关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职责有效发挥、使命任务有效完成,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完善和改进。
(一)机关党建工作保障措施的落实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党建工作者自身和公众对机关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等原因,致使从事机关党建工作的干部职数、人员素质、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长期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机关基层党组织自身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和行使职能职责。一是领导职数少兼职干部多。目前,在市级部门中,专职的机关党委书记没有编制部门的明文配置,同时,无法推广机关党委设立办事机构(党办)的好做法,机关纪委书记、机关工会主席等职位基本上由一人一肩挑。要切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应该学习贵州、四川、安徽等省份,机关党委设专职书记(副厅局级),根据机关实际需要配够编制数与领导职数,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办等。二是经费没有单列。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开展活动没有适当的经费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机关党建工作经费在行政经费中列支而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费的筹措应该多种渠道,但主要应该依靠财政拨款专款专用。
(二)机关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
目前,机关基层党组织面临几大党内关系,关系不顺就会导致体制机制不顺,理顺关系才能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一是与党组的关系。相关党内文件明确规定部门党组对机关基层党组织是指导关系,但由于缺乏具体“指导”的内容、方式、程序和配套设施,实际上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能较好地组织机关党员形成“工作面”,使机关基层党组织职能职责难以有效发挥。党组对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主要应该是一种支持和党建政治方向上的指引。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适合自身的工作方式切实履行职能职责,对党组成员进行“面对点”的监督与管理,对党组工作进行“面对面”的协助。
二是与部门纪检组关系。党章规定机关基层党组织行使对党员个体进行监督,但由于纪检组代表纪委对党组进行监督,监督的对象和侧重点理论上并不相同,但实际上却是大家监督异化为都不监督、监督混乱或者无法监督。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明确划分监督的对象和监督的方式与分工。机关基层党组织应该监督包括党组成员、纪检组成员在内的全体党员,开展监督工作的方式主要用支部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形成组织力量进行组织对个体的监督态势;纪检组主要代表市纪委对党组的执政理念、执政方法、执政效果等进行组织对组织的监督,对违纪干部个体则应按照管理权限由纪检组与机关纪委分工进行处理。
三是与机关工委的关系。机关工委是机关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但由于机关工委所“领导”的面宽线长,待遇职级由单位自身说了算,领导关系异化为一种松散关系,大量的机关党建工作领导行为缩小为换届选举的象征性审批、材料报送、会议贯彻和工委职能部门走马观花般的年终检查等“领导”方式。机关工委应该根据党章和近期中央相关文件,对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支部组织生活会、中心组学习会、民主生活会和党员大会等用组织方式行使职能进行切实的领导,运用多种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党的五大建设,打造活力机关党建,服务重庆科学发展。
四是与其他机关基层党组织关系。机关基层党组织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相对处在一个封闭的工作环境。市直机关工委创造性地推广了“协作组”形式,搭建了市级部门机关基层党组织之间、区县工委之间的交流平台。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以会议交流为主,真正好的机关党建工作经验并未真正形成和有效交流。在城乡共建大背景下,应进一步推进市级机关基层党组织与乡镇和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有效结对共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重庆建设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全面实现“314”总体部署过程中,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应该学习先进发达地区机关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大胆走出去,拿过来,用科学发展观最新成果作指导,以开放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全面反思自身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采取实在的举措,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能职责。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2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职能,引导性
一、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引导性职能的必要性
1.对学生团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加强
除了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 就业压力也促使学生提前着手职业规划, 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 一些团员无暇去提高个人的政治理论素质, 放松了对自我的教育和管理。在政治课和政治学习中, 有相当的团员疲于应付, 敷衍了事, 致使学校的思想政治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很多团员的共产主义理想比较模糊,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也比较空洞, 只是停留在书面上, 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 陷入粗浅和片面中。
2.学生团员普遍存在团组织观念淡薄的倾向
部分学生于中学阶段加入团组织之后, 便放松了自我教育与学习, 组织观念淡薄, 对团的活动采取“为学习让路”的做法, 不积极参与, 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高校之后, 这种观念无意识地延续下来, 对团员的标准不熟悉, 对团组织的活动不了解, 虽身为团员, 实际上只是在交团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团员身份。这些情况使得团员与团组织的距离越来越远, 直接造成了团组织效力的减弱。团组织的活动少有人重视、少有人响应、少有人参与, 团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战斗堡垒作用明显不能充分发挥。团员的组织责任感淡漠, 荣誉感消解, 团员意识已被降到相当低的程度。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 其先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引导性职能
要使基层团组织发挥应有的引导性职能, 必须在团建的各个方面完善加强, 形成合力。
1.加强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制度建设, 为引导性的充分发挥提供前提和保障
(1) 基层团组织有必要以适当形式与公寓内组织、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相结合, 可以试行团干部兼任公寓内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的干部, 充分重视和发掘共青团的影响力。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 学生的学习活动越来越分散, 班级概念弱化, 公寓几近取代教室成为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 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 学生个性多样, 思维活跃, 热衷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会和社团也随之成为学生密集度高, 受学生关注度高的学生团体。要做好基层团组织建设, 必须抓住公寓、学生会和社团这几个关键点。所以, 基层团组织有必要以适当形式与公寓内组织、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相结合, 以班级为单位的基层团组织仍为主体, 可以试行团干部兼任公寓内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的干部, 充分重视和发掘共青团对公寓内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的影响力。团的活动可以与公寓、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相结合, 并固定下来形成长期制度。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也可以更加灵活, 参与的团员有兴趣, 分析探讨问题才可能更加深刻全面。团工作制度是开展好工作的保证, 要稳中求新, 鼓励先进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培养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 健全规范的工作体制, 从而使运行能够规范化、制度化, 一切以达到实效为最终目的。
(2) 基层团干部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 要进一步加强其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品格建设。 在新形势下, 团的工作更加灵活、实际, 更加有挑战性, 这要求基层团干部要有过硬的素质和出众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加强其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品德建设。校团委和院分团委或系部团总支要做好计划, 有目的和分层次通过报告、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对团干部进行不断培养, 使之与团员保持密切联系, 务实进取, 扎实开展工作, 真正体现出先进性。还要建立外在的监督机制, 如建立基层团干部定期述职制度和跟踪考核制度, 每学年进行一次, 由团干部述职, 对自己过去一年中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辅导员和团员代表根据述职和实际情况综合考核。考核可以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担任团干部。这就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促使团干部时刻自查, 从而提高团工作的质量。 基层团组织有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 有了能够随时站得出、素质硬、打得赢的干部队伍, 它的引导性的充分发挥才有了前提和保障。
2.充分发挥主题团日活动的引导性
主题团日要紧紧抓住“增强团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主题, 培养团员坚定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信念, 提高团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中心主题下, 具体的团日活动主题的拟定要紧抓时代背景, 把握社会热点, 可以征求团员意见, 吸收好的建议, 做到主题要有益, 要鲜明, 要有教育性, 要有思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 以达到实际效果为目标, 创新探索。主题团日活动是团员参与团组织生活的重要方式, 它深刻影响着团员对团组织的吸引力和信任力, 因此加强主题团日活动的引导性是重中之重。加强主题团日的引导性,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主题鲜明, 紧密结合实际。
如果主题不能紧抓时代精神, 紧抓团员的当前思想, 那么这个主题肯定不能引起团员的兴趣。
(2) 主题活动过程规范, 机制健全。
有了健全的机制, 主题活动才有可能规范, 有效避免随意、应付的现象发生。
(3) 主题活动要注意引起团员参与的积极性。
如果团员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式的参与, 那么主题活动势必要流于空泛、流于形式, 达不到对团员进行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要抓住团员的兴趣点, 引导团员深入思考, 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鼓励团支部出精品, 树立自己的品牌, 并注意保持其延续性, 真正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从而更有助于引导性的发挥。
3.紧抓工作专题, 做细做实,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环境的引导性
基层团组织不能忽视校园环境这个重要因素, 团员生活于某个环境, 耳濡目染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其影响。营造校园环境,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紧抓工作专题, 把工作做细做扎实, 持续不断地努力。如聊城大学在“5·12”地震发生后, 学校团委组成灾区支教服务团, 选拔优秀学生去四川灾区志愿支教。这一活动对全校的影响是深远的, 全体团员对支援灾区的认识更加深入, 对团组织的先进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活动的引导性就非常明显、非常成功。再如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的选拔活动, 学校团委和各分团委并没有把这个活动简化为下通知—收集报名材料—汇总上报, 而是以此为契机, 大力展开志愿者精神教育, 取得良好效果, 团员踊跃报名,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不管最后能否入选, 志愿者精神使团员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相似情况的还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校园十佳评选、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都是坚持将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做深入, 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而不断努力。
4.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团员思想的影响, 发挥社会实践的引导性作用。
要真正把正确的理念深入团员心中, 就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 充分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 培养其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学校和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团员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重点抓住假期这个有利时机, 让团员深入社会、深入农村、深入社区, 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中, 引导团员形成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建立健全制度, 立足于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 使得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据, 把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团员素质的引导作用。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引导性职能是保持团组织先进性的应有之义, 我们一定要明确加强其引导性职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创新意识, 真正使团组织担负起团结青年、服务青年和引领青年的重大使命, 不断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 树立特色, 树立品牌, 努力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丽.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12-13.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3
摘 要: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支撑这些职能的是高校的众多基层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兼顾学习与创新,为整个国家的科技和产业进步提供动力。因此,如何最大化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当下,基层学术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形式松散、结构单一、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就如何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科学确定职能定位的角度作一些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组织结构;职能定位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一个学者的集合,是高校学术系统的最小组织单位,也是构成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细胞。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研究是一个管理学的命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也经历了多次突破和变革,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但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却鲜有改变和提高。我国的高校起步较晚,其组织架构大多借鉴前苏联的体系和模式,且缺乏创新,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沿用“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结构。基层学术组织是创新创意和重大科技进步的孵化器,良好的組织结构、运行规则能够“让智慧擦出更多的火花”。基层学术组织要追求专业、高效和高质,而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每一所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的优势科学地确定一个目标,给基层学术组织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和释放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热情,让他们沿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探索。关于定位,要多一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少一点盲目跟风、不切实际。
一、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沿用“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结构,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学术组织,从最初的以教学为主要任务逐渐发展为教学科研并重。组织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研室,而进一步发展出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甚至更高的国家实验室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化了,但是从始至今,高校学术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级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大多数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遵循自上而下数级的管理体制,这一点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术组织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过度的行政化使得学术组织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变得模糊。所以,基层学术组织要想发展、要想突破,首先要解决的是“权利”归属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掌权者,或者说实际决策者可能并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便是专家学者,其所决策的也并不全是其所擅长的领域。这就造成了广大的基层学术组织虽然是最贴近研究领域的主体却无法决定其发展什么的问题。大学的过度行政化,管理层级的繁杂使得“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时有发生。去行政化,把科研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学术组织本身是非常迫切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由各自领域的专家来决定各基层组织和基层研究机构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在获得了自主权之后,至少可以带来两点优势:(1)减少了管理的层级,使得决策能够更加高效、及时和准确。(2)改变了以往一条线的多层结构,使得管理层级扁平化,有利于各专业的交叉,各领域的交流,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的网状结构。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是学术组织发展壮大、做出成果的关键前提。
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立目前还存在着过于独立和单一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历史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目前的组织形式基本以最简单的本科专业来划分,某组织内的学者也多有相似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背景,而此种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发展多学科深度交叉的特点。在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发展改革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也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的以单位或者以专业的组织形式,多发展发展以研究课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跨专业建立学术组织呢?以课题或者以项目为导向,可以集合各专业的科研力量,对某一课题进行集中公关,该组织的生命周期与项目相同。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没有必要标准化和量化,以项目为导向,或者以人为导向,能够极大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可以是因某一课题而成,也可以由某一位学者召集。形式的多样扫除了科研本身的制度障碍,交流顺畅了,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研景象。
高校的过度行政化对科研的发展是一种戕害。几千年来,我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且根深蒂固,校园这方净土也不能幸免。高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行政管理是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一套运行规范,让高校的所有活动在规范下运行,而不是为了行政而行政。行政管理者要管好自己的手,要理解自身的职能,行政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为高校的各组织的运行服务,并监督运行情况,而并不是去干预、去替大家做决定。国外的高校许多学术组织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人事任免,根据组织内的级别和分工拥有各自范围内的权限;他们还有财政自主权,可以编制自己的科研预算并决定如何使用。更多的自主权让基层学术组织在科研当中具有跟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这也是我国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方向。
此外,长期的计划经济思想使得我们在高校建设方面也受到影响,基层学术组织追求大而全,追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实际上,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基层学术组织要有所侧重,有所区分。学术组织是偏向教学还是偏向科研,应该有个侧重,两者的科研方式、组织形式及发展方向都是有区别的。
二、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位
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位,前文已有所提及。定位首先要与高校的定位相统一,同时兼顾各学科发展情况,突出特色学科的特点。我国的大学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技术教学型大学,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主要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类是教学型的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代表,其中许多是近几年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或称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开发人才;第四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与此对应,高校在发展基层学术组织的时候要结合学校特点。所谓术业有专攻,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促进高校发展的科研道路,这也是各基层学术组织建立的初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以致用;基层学术组织一定是学习型的,并应该非常关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教学型的大学同样要将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对于自身的优势专业也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基层科研组织的设置以学习型为主,重点和优势学科要加强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这个层次的学校接近生产实际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划分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能;研究型大学是科学进步和突破的主要力量,需要承担许多科技发展重大课题,专业、学科深度交叉,这个层次的大学需要更为灵活的组织形式,赋予基层学术组织更大的自主权。围绕某一专家或某一课题都可以设置学术组织,各学术组织相互介入,相互合作。
高校对整个国家科教文化的推动,决定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其次要有改革的勇气,更要有改革的决心。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者来说,革命是革的自己的命,他们要能够释放出手中的权利,赋予基层学术组织自主权,并为其做好服务和监督是改革成功的最大红利。需要看到的是,在具备了改革的眼光和决心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关的规范以及规章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能否焕发活力,能否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需要我们的制度指引、规范约束。高校基层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希望所在,广大的高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因该对此给予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苑梅.辽宁省新建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3(1)
[2]苏君阳.我国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冲突和协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培群.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4]朱博群,冯景新.美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5]胡成功.五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演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
组织部职能 篇4
1、负责研究和指导各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指导相关部门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指导各地开展公推直选、实行社会评价、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全委会权力、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等工作,改进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研究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职能建设,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2、负责研究和指导各地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区市县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区市县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促进区市县党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搞好乡镇综合改革。
3、负责检查、指导各级党组织执行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的情况。指导各区市县、市级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办理市级部门党组(党委)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调整。
4、负责承办绵阳市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的各项工作,办理市委换届选举的具体事项。协同研究制定区市县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相关政策,办理区市县委换届选举方案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各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的有关工作。
5、协同抓好县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负责指导县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协助有关部门具体承办市委班子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协调参加党的关系在绵阳的中央、省属单位民主生活会。
7、完成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干部监督科
负责对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监督管理科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组织人事干部若干行为规范》、组织人事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和参与制定有关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和规定,并负责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办和直接查办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承办拟提拔县级干部公示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承办破格提拔、领导干部家属子女提拔、非公务员身份干部调任等特别情形干部任用事项备案审查工作;负责干部监督工作信息和群众反映领导干部现实问题的收集、综合、使用工作;审理市委管理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研究有关政策并进行宏观指导;负责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一、办公室职能
1、负责科室的综合协调及文字工作;
2、负责部内的车辆及后勤管理;
3、负责接待来信来访;
4、负责组工信息采集和党刊发放工作。
二、干部一科职能
1、负责领导班子建设;
2、负责区委序列的干部调配和工资管理;
3、负责区甲项干部及区委一般干部的档案管理;
4、负责因公出国人员政审;
5、负责区管甲项干部培训工作。
三、干部二科职能
1、负责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2、负责区管甲项干部的退休审批;
3、负责知识分子工作和政工职称评
审。
三、干部监察科职能
1、负责和协调落实、拟定或参与拟定有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
2、对区管党政部和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
3、办理市委组织、区委和部领导批办工作,并提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建议;
3、督办和直接办理一举两得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和人事纪律的案件;
4、受理并协调有关部门调查了解不断创新信来访中反映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问题。
四、组织科职能
1、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负责街道和社区党的建设工作;
3、负责非公有制、机关等各条战
线党建工作;4负责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委员及社区党支部书记、委员。
五、组织员办公室职能
1、负责发展党员工作;
2、负责党员管理教育工作;
3、负责指导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4、负责党费
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
六、党史办公室职能
1、负责征集、研究地方党史资料;
2、负责编写全区组织史;
3、负责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史宣传、教
育工作。
一、主要职责
县委组织部是县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研究和指导党组织建设,制订加强党的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的规定和意见;研究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负责审批党组织的设置事项;对县以下基层党委换届选举及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予以指导;指导、协调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党员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和开展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
(二)负责县委及县委委托组织部管理的干部的考察、任免工作,对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向县委提出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承办干部待遇、出国(境)、退(离)休手续的审批;负责县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和届中调整的有关工作;负责全县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负责全县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宏观指导,承办科级(含副科)干部公开选拔的具体工作;指导全县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制度的组织实施;负责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等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组织实施;负责落实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规划和方案;会同县纪委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三)负责全县干部人事档案、党内统计、干部统计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负责干部监督工作的宏观指导。负责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督促检查,对群众反映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和督办;负责对局级单位领导干部在任和离任经济负责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有关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五)制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干部的培训工作。
(六)承办县委和市委组织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负责未设党委的县直和垂直管理单位各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负责所辖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以及负责党费收缴工作;负责督促指导所辖各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二)办公室
负责本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负责部机关事务、信访、文书档案和机关保密工作;负责有关会议的安排、筹备和组织工作;负责有关部务会议和部办公会议的记录,制定工作计划和有关工作的安排,参与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的起草工作,负责本部政工、劳资、财务、保卫、打印、收发、车辆、卫生、外事接待等后勤工作;负责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组织组
负责指导全县党组织建设,研究和提出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和指导全县党组织的设置,明确其隶属关系;对企业、农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机关、党校、科研单位及其他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指导各级党组织健全党代表大会制度;承办县直单位党委和乡镇党委党代表大会的审批手续;负
责县党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主管全县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负责党内表彰和党费收缴、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县属各单位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负责党内统计工作。
(四)干部组(加挂洞口县参照管理办公室牌子)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考察、任免工作,对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的换届、调整配备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负责全县干部因公(私)出国(境)的审批工作;负责全县干部的调配、交流工作,综合协调培养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负责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宏观指导、承办科级(含副科级)干部公开选拔的具体工作;指导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负责全县各机关、单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增人计划管理,过渡审批、考试录用等日常工作;协助市委组织部搞好县处级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负责做好培养选调生工作;制订或参与制订有关知识分子政策,调查研究知识分子有关情况,建立和管理专技人员信息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县干部统计工作。
(五)干审干教组
负责制订全县干部教育工作规划,协调、指导、检查全县干部培训工作;组织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及协调考试考核成果的运用;组织和指导干部教育理论研究;承担县委干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制订有关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规定;受理干部违法违纪和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的举报;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办和直接办理上级批办的反映领导干部重要问题的案件;负责审理部分老同志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干部的党籍、党龄、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出生时间进行审核,承办干部离岗休息、退休审批手续;负责管理县处级干部和正科级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及个人收入申报工作。
(六)调研组
负责本部的调研工作,承担市委组织部下达的调研课题和全县有关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总结推介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以及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负责起草、规范、协调、审核组织和干部工作的有关文件;承担本部重要会议和部领导交办的文稿、讲话以及重要文章的起草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调研信息任务;负责全县组织志、组织史编写等有关工作;负责全县党建学会工作。
(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编制终端站点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指导、设备采购、管理工作;负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指导工作;负责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和洞口党建网站两站合一的建设、管理、维护和更新工作;负责全县党员干部电化教育教材的管理和发放工作;负责对远程教育经费的管理、监督和使用。
(八)档案室
研究制订全县干部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规划,指导全县干部信息网络建设;负责全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九)建设扶贫办
市委组织部职能 篇5
机构职能
市委组织部是市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
(一)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和指导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研究和提出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意见,协调、规划和指导党员教育工作和党建理论研究,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二)提出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以及其他列入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市管干部的考察和办理任免、工资、待遇、退(离)休审批手续,指导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负责各县(区)、乡镇和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相关干部的调配、交流、挂职及安置事项。
(三)研究制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及党外干部工作。
(四)从宏观上研究和指导党的组织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制订或参与制订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制度。
(五)综合指导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机关,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机关参照执行(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
(六)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了解反映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审查和调查工作等。及时向市委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
(七)主管干部教育工作。制订干部教育工作的规划,对各县(区)和市直单位的干部培训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组织市管干部和一定层次干部的培训。
(八)参与制订知识分子政策。负责知识分子工作的检查、指导、综合、协调。负责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九)负责全市计算机干部信息,多媒体干部音像资料收集、管理及报送工作。
(十)负责退(离)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
(十一)承办市委和上级组织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科室职能
内设机构及职能:
(一)秘书科
主管本部机要、秘书、信访、文印、文书,负责本部会务组织、文电处理、文件审核及归档、督办检查和机关保密工作,负责本部的人事、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医疗、计划生育及本部退休人员管理、慰问工作,负责本部的财务、物资、房产、车辆、卫生管理和接待等工作,办理部领导交办事宜。
(二)调研科
负责全市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有关方针、政策的综合研究,调查了解市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为部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方案,承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研究和宏观指导,协调、指导全市组织部门的调研信息工作,主办部刊《惠州组工通讯》,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宣传报道以及本部信息、资料收集、综合、上报和反馈工作,承担部领导交办的文稿草拟和其他工作。
(三)组织科
研究和指导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研究和提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协
调、规划、检查、指导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农村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承办我市出席全省党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和市党代表大会的有关组织工作,指导县(市、区)、乡镇召开党代表大会并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检查督促县(市、区)党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内设党员电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规划全市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组织或自行制作有教育意义的党员电教片,并组织好党员电教片的引进、交流、复制播放和收看工作。做好党刊征订通讯发行工作,督促广大党员学好党刊,用好党刊。
(四)企事业组织科
研究和指导企事业、机关、街道、学校、科研等单位及其它各类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负责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公司)领导人员职务的考察、任免和出国(境)的政审工作;负责市直有关单位党内职务的任免;负责全市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组织史的收集、编审和上报工作。
(五)干部科
负责考察各县(市、区)、市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局级领导班子和县(市、区)委组织正副部长;对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和市管干部的任免、工资、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办理有关手续;办理市委协助省管干部和省管干部的职务任免及工资、奖励、待遇、退(离)休的呈报、审批和向省委组织部备案等工作;综合协调党政群、事业单位干部宏观管理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及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工作;了解和指导县以上党政群、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建议;负责各县(市、区)、乡镇和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正科级干部的任免备案审查,承办党群、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科以下干部的调动、交流及安置事宜;综合指导全市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机关,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机关等参照试行(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办理我市省管、市管党政群、事业单位干部因私事出国(境)和因公派驻境外工作人员的政审和报批工作。
(六)干部培训科
负责研究制订干部培训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检查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干部培训工作,负责省委党校及省以上有关部门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员的选调工作,组织市管干部及后备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的培训;负责由党校系统举办的学历教育的审批工作。
(七)干部信息管理科
负责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全市组织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计算机干部信息多媒体干部音像资料的收集、管理及报送工作;负责组织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负责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党内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干部统计及党内统计工作;负责市管干部及市直单位正科干部、党群系统副科以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和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宏观指导。
(八)干部监督科
研究和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和市管干部的监督工作,负责了解反映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情况,承办部领导交办的有关干部问题的审查和调查核实工作,负责审理市管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参加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
(九)人才工作科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协调、指导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划;对人才工作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指导、督促全市人才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吸引、管理和使用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协调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优秀企业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具体负责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各类优秀专家;负责市管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导县(区)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管专家的推荐申报、协管工作;协助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人才开发的交流与合作;协助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对人才的宣传,负责开展“惠州市创业人才奖”评选活动;协助做好省选派科技副县长到我市挂职的接收和管理工作;承担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承担市委和市委组织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市委党代表联络办公室
主要职责(1)负责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经验总结和情况综合上报工作,为市委搞好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当好参谋助手;(2)负责组织协调代表团和党代表巡视、视察、调研等活动,协同市有关部门做好市党代表大会及年会的筹备工作;(3)负责搞好与党代表的日常联系,协同各代表团对党代表进行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受理党代表的来信来访和提出的议案,收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向市委汇报;(4)办好《党代表通讯》,及时向党代表通报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活动情况,发挥市委与党代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负责代表、委员的增补与罢免等具体业务工作;(6)搞好与上级业
务部门的沟通联络,加强与外地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单位及研究部门的工作交流,完成市委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6
建设的通知
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文件
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
关于扎实推进2016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
通 知
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党群工作部,南湖风景区工委、屈原管理区党委组织部,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中央省驻岳有关单位、各人民团体组织部门,市直机关工委组织部,市非公有制
经济组织党工委、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推进2016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就有关重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后续工作的重要指示,抓好中央《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和省、市委有关精神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制度,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紧紧扭住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的专项整治任务不放,把整治侵害群众利益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入抓好专项整治。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整改不力的及时追究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领导带头,层层示范带动,层层传导
压力,确保各项承诺都能整改到位、见到实效。组织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解决自觉性不强的问题。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党性分析,集中开展一次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活动,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加强教育,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确保专题教育取得实效。
二、以选优训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采取引导党员群众推选、鼓励动员回村参选、重点培养择优选,县乡机关派任、优秀书记兼任、邻村干部跨任的“三选三任”办法,选拔符合“一好双强”、“三有三带”标准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精心组织全市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分期分批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中轮训,注重抓好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和合并村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选派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
记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确保上半年完成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年内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一遍。强化大学生村官队伍日常管理和服务,确保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好对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专项整治。
三、集中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对2016年整顿工作进行“回头看”,将整顿不到位的纳入今年整顿任务。按村党组织不低于10%、社区和其他领域基层党组织不低于5%的比例更新整顿对象,层层建立台账,强化工作措施,滚动推进升级。建立健全整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整顿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对2016年新识别的412个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市县进行集中布点、连片帮扶,市级着重帮扶50个重点贫困村,县级要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统筹安排帮扶力量,确保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选优配强帮扶力量,注重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担任驻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兴产业、解难题办实事、树新风促和谐,确保贫困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将驻村帮扶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对表现优秀、各方面成熟的驻村帮扶干部,单位有合适岗位时,要优先提拔使用;对消极应对、不负责任的单位和帮扶干部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全面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和民主协商,形成支部领导、民主协商、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农村全面推行“一核心三组织五基本”治理模式,简称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7
化工企业中的工会组织,作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联系纽带,应结合化工企业自身特点,将职工健康安全管理融入工会日常工作,努力改善生产环境,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尽可能降低企业员工职业安全健康风险,切实维护好职工利益。
工会这一职工群众组织,具有四项基本职能,即维护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建设职能[2]。在化工企业中,工会的职能是否能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职工利益及企业发展。
1 化工企业中工会的基本职能分析
1.1 工会的维护与参与职能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和首要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较难平衡协调,在具体利益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矛盾,企业劳动争议逐年增加,国企改制、工资发放等问题曾引发一系列劳资冲突[3]。工会作为企业内部最大的群众组织,应该全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化工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应特别重视关系职工生命和健康的生产安全问题,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职业危害等情况,应该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扶贫帮困制度,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为生活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帮助分流职工扩大就业渠道。
工会的参与职能主要体现在企业职工通过职代会等模式参与企业决策。例如工会要积极参与制定企业的薪酬改革制度、减员分流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并经职代会讨论、表决通过后才允许企业实施。工会的参与职能也体现在积极推行企业财务公开制度以及加强企业法律法规监督工作。例如指导和帮助职工按照《劳动法》、《合同法》等国家相关法规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敦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工会应充分利用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平台,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中来[4]。
1.2 工会的教育与建设职能
工会的教育与建设职能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以最佳状态投入本职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促使职工的岗位调整及职位变动更加频繁,职工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自身素质。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素质制约和最终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职工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要为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教育职能在化工企业中非常重要。化工企业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会接触到易燃、易爆、强腐蚀或剧毒物质,工作环境中存在较多危险因素。工会应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努力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刻苦学习生产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技术。可以经常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也可督促企业投入资金成立职工资料室供职工查阅技术资料,为职工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在企业内部刊物中刊登技术骨干的论文供职工交流学习。同时,工会应通过宣传、交流平台不断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和风险控制能力。
工会履行建设职能,体现在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活动,引导职工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5,6]。此外,工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职工群众中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职工的责任意识、创先争优意识导入企业精神之中。这些方面充分体现出工会履行教育与建设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
2 化工企业中工会的工作开展及组织建设
化工企业工会职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工会组织建设。当前企业工会的组织职能与经营者职能剥离不够彻底,导致其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作用不明确[3]。由于经营者职能的掣肘,企业工会往往不能有效反馈并及时解决职工的诉求。工会在组织体制、运作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工会应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解、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4],以便满足职工群众的对工会的强烈需求。工会如果能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就能赢得广大职工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企业凝聚力,从而使工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化工企业工会应紧紧围绕“公正、公平、有效”的工作原则,在组织建设上狠下功夫,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上务求实效[8]。企业内部应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工会的职责,便于信息及时传递及反馈。以厂级工会为信息源头,以班组工会小组为实施和响应单位,通过各级分工会将健康安全工作落实到班组,注重发挥班组工会小组长的作用,充分利用班组学习、演讲、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职工中普及劳动保护知识,确保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事故的技能,确保各班组各岗位切实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工会应积极参与日常安全检查,监控各级危险源,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会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有效工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是化工企业工会有效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必要保证。工会应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监督网络,及时采集并反馈生产一线职工的需求和合理化建议,督促企业切实做好劳动保护。工会应重视职工基本资料数据库(如工会会员资料、特困职工资料)、文献资料类数据库(如技术资料)、法律法规数据库(如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数据库的建设[9]。工会要构建覆盖服务区域的工作网络,并且针对工作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工作平台[10]。
3 结 语
化工企业生产环境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应将维护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建设职能等四项基本职能与化工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为更有效的开展工作,工会必须加强自身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组织建设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文关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摘要: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危险因素。重视安全生产,是每个化工企业不可回避的主题。工会作为劳资双方沟通的桥梁,应将维护、参与、教育、建设等四项基本职能与化工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重视职工健康安全管理,加强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工会应采取信息化技术等有效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化工企业,工会,职能特点,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永青.浅议石油化工企业职工安全管理中工会组织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194-195.
[2]李春燕.浅谈企业工会的职能作用[J].科协论坛,2009(4):155.
[3]曾玉贵.企业工会组织的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4):210.
[4]李荣彪.试论企业、工会和员工幸福感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73-74.
[5]霍鸣华.浅议工会如何提高职工队伍素质[J].科学之友,2012(2):127-128.
[6]周华娥.浅议工会组织在创先争优中的重要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6):114.
[7]沈蕾.试论新时期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127-28.
[8]刘春燕.不断强化工会教育着力提升员工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2012(7):83-84.
[9]孟明,张育平.关于工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工运,2005(1):38.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 篇8
关键词:宏观鉴定理论;档案鉴定;鉴定主体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in Netherlands, Canada and Australia,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links of archival appraisal and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cro—appraisal. Meantime, this paper draws 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cro—appraisal, hoping to bring some references and revelation for our country in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Keywords:Macro—appraisal theory; Archival appraisal; Appraisal subject
宏观鉴定理论改变了以往档案鉴定单纯以文件本身内容的微观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文件保管期限表决定档案处理结果的档案鉴定模式,向宏观意义上文件社会价值、文件形成机构职能鉴定方向转变。围绕社会结构与国家战略宏观意义上的价值鉴定分析,价值主体由文件形成者及国家利益为主向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与社会民众群体利益倾斜。档案鉴定主体代表谁的利益会影响到我们所留存的社会记忆的结构以及档案价值发挥的水平。“谁能代表全体利用者的利益公正地挑选和评价档案?谁能为未来选择历史?”[1]这是我们着手分析档案由谁来鉴定,分析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划分的初始化问题。
1荷兰宏观鉴定实践:PIVOT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荷兰的宏观鉴定实践走在世界前列。荷兰的PIVOT(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New Transfer Period),是基于实施缩短移交时间而开展的档案鉴定项目。该项目“站在宏观的高度,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通过鉴定文件的生成背景来鉴定文件。具体地说,是通过鉴定政府各个领域的职能来鉴定执行该职能时所生成的文件”。[2]从文件形成背景和所属部门职能对文件进行鉴定,这是一种典型的宏观职能鉴定观:以文件来源机构为核心,综合分析文件形成背景、职能性质、内容等特点,系统地开展鉴定工作。
该项目保管方案的制定流程如下,“‘三方咨询 —民众的网上评价—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Cultural Policy)部长批准—荷兰政府报纸(Dutch Government Gazette)出版生效。其中,‘三方咨询 环节是由利益相关者来研讨并决定某职能的命运,至少包括以下几方: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国家档案专家”。[3]
“三方咨询”作为保管方案制定的起点,对档案鉴定起着根本性的抉择作用。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及国家档案专家这三类主体,能够从国家战略利益、机构利益及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利益出发,对需鉴定文件作“同时空”的咨询式、研讨式的裁决。这种咨询鉴定模式,兼顾了社会记忆的延续性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满足、机构职能利益的考量以及社会潜在利用者的涉及。
民众的评价被鉴定体系所吸纳,民众的意见与建议被鉴定者所考虑。这是在宏观鉴定思想下挖掘社会档案潜在利用群体、满足社会利用需求及发挥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三方咨询方案的有效补充。民众对三方咨询的结果可以进行评价,把自己的利用需求传递给鉴定主体。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部长的批准以及荷兰政府报纸的出版生效,是对三方咨询及民众评价后的鉴定保管方案的处理结果。部长批准表明最终保管方案生效,并利用政府官方媒体“荷兰政府报”进行公开发布。社会参与度的加强,有利于鉴定标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的保持。
综合上述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荷兰的宏观鉴定实施模式从鉴定主体到鉴定主体的补充,都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持社会记忆的延续,维持鉴定标准的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妥善的保管方案的制定。同时,加入了民众鉴定这股新的鉴定主体力量,为宏观鉴定的社会价值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澳大利亚宏观鉴定实践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鉴定是基于本国文件管理标准“the Standards Australia Standard for Records Management”。该国档案学者丹尼斯·康纳指出,该鉴定模式提到了五个鉴定的取向,涵盖了长期为行政机构发挥行政管理价值以及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文件的保存。[4]社会价值的判断以及广义价值鉴定标准的提出体现了宏观鉴定的思想。
此模式有两种鉴定授权形式:一是传统的政府机构常规范围的机关部门所涉及的文件鉴定领域;二是特殊机构特殊形式的核心业务。其中,职能部门承担鉴定文件的中心任务。文件形成机构需要自行考察和分析本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机构所形成和积累的所有文件类型并将其纳入文件保存系统之中。同时,文件形成机构与政府信息管理专门机构共同来承担分析本机构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中的各中心活动所形成的文件类别和整体,分门别类划分保管期限。
随后,内部咨询是对档案鉴定进行的第二次判定。内部咨询流程由国家档案馆承担,需考虑信息获取与服务、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政府办公室需求等因素。信息获取与信息服务主要针对公众信息和文件档案参考与查询需求,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档案的整理与保管,在鉴定中,需考虑他们保管的实际条件。政府人员与档案管理部门对于鉴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例如,考察鉴定后的文件是否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和覆盖机构的业务活动等。信息获取与信息服务分析过程中,档案专家顾问的职责是提供一个相关评估:那些应该保管并作为国家档案的文件是否被挑选出来。他们需考虑:关乎澳大利亚未来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文件需妥善保管;保管好那些有足够信息量和特殊能力,来证明澳大利亚国家与人民地位和环境条件的文件以及联邦政府对于他们影响的文件;能反映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的文件;能反映并能体现澳大利亚知识丰富,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相关文件。[5]
上述内容能够反映出澳大利亚档案宏观鉴定的三个基本主体,他们分别是文件的形成机构人员、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档案专家顾问等。三者构成了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体系,分别从文件的形成背景与形成机关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实际管理,文件的国家战略意义、社会发展意义、社会记忆功能的延续、民众的利用需求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避免了仅从机关本身和业务活动本体出发鉴定的片面性。
3加拿大宏观鉴定实践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1991年,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在鉴定联邦政府文件时开始实施宏观鉴定战略。具体方案如下:“(1)国家档案馆与文件形成机构协商文件的处置方案,称之为‘历年文件办理方案;(2)依据办理方案这一原则性框架,针对不同责任者、不同的工作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文件处置实施方法;(3)国家档案馆依据文件处置期限表,对档案文件加以具体分析研究,作出鉴定的决定;(4)国家档案馆与文件的形成机构就文件的进馆问题,对其起源、保留时间、外观形态等进行协商,作出最终的进馆决定。”[6]这种从职能出发的实践模式,贯彻了宏观职能鉴定的基本思想。
加拿大档案馆在鉴定的实施过程中,馆内文件处置部门与联邦机构一起协商来确定机构及其下属部门的重要程度。在处置时,双方认可的前提下确定文件处置计划,“这一计划详细规定了各类文件鉴定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施计划表,具体规定档案馆审批联邦机构需处置的文件范围和期限”。[7]对特殊载体的文件,处置权交由特定档案小组来完成。
加拿大的宏观鉴定模式涉及的档案鉴定主体主要为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文件形成机构双方。鉴定采用的是协商机制下的“背景调查与处置计划”互动体系。国家档案馆档案人员在不断分析文件形成机构的职能与文件形成背景调查的基础上,与文件形成机构协商确立“长年处置计划”。这种协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机械地套用已形成的处置方案,灵活机动地安排最有价值的文件的优先鉴定。鉴定主体双方可以说是互相制约,围绕文件的形成机构职能、文件的形成背景调查、协商讨论等开展鉴定工作。
4国外宏观鉴定实践鉴定主体组织对我国鉴定工作的启示
4.1我国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划分现状。我国档案部门“文书处理—档案室—档案馆”的三级管理模式决定了我国档案鉴定也分成三个层级。文书处理完毕后,经由文书人员与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立卷归档,“此时,既要对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判处死刑,又要为准备留存归档的文件区分价值(划分保管期限),并据此分别立卷”。[8]文书人员与业务人员成为第一个层级的档案鉴定者。档案室在向档案馆进行案卷移交时,“主要是对立卷归档时确定的保管期限进行检查,适当调整部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并决定哪些档案应移交档案馆,对确定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造册登记并销毁”。[9]这时,档案室业务人员成为第二个层级的档案鉴定主体。移交至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档案馆按照规定定期审查馆藏档案,并对保管期限划分不科学的案卷进行调整直至销毁。由此,档案馆业务人员成为第三个层级的档案鉴定主体。
4.2宏观鉴定思想下对我国鉴定主体的组织、职能问题分析。我国档案事业中的三级鉴定模式,在前两个鉴定环节中,容易忽视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由于前两个鉴定环节的鉴定主体(文书人员与档案室业务人员)在鉴定档案时,除了依据“文件保管期限表”与“档案馆收集范围”等规范性文件外,主要考虑对本单位利用价值空间较大及对本单位记忆留存关系重大的内容等因素。档案一旦进馆,档案馆工作人员处于鉴定的第三个环节,他们仅仅是对前两个层级档案鉴定的修正与补充。对于社会记忆的构建与档案价值的发挥也仅基于各单位所移交的档案资源,无法跳出前两个鉴定环节已经划定的资源范围。同时,三个鉴定环节相对独立,协调性不足,影响整体的鉴定结果。
相比之下,荷兰等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问题。首先,他们既考虑到了文件对于文件形成机关的现行价值与本机关的记忆留存因素,也在宏观意义上,将文件的鉴定扩展到了社会价值的考虑、社会记忆的留存以及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的预见性。同时,其档案鉴定模式均从文件的产生背景、文件形成机关的分析入手,从文件生成伊始就开始考虑文件、文件形成机关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另外,鉴定主体模式都遵循了各鉴定方相互补充、协商的原则,将文件的各种价值尽可能都囊括在最终的鉴定方案。
我国可以在原有鉴定模式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以适应宏观鉴定的趋势和要求。传统的鉴定主体集中于文书处理、档案室与档案馆三个层级的档案工作者。这些可以成为新架构宏观鉴定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为他们熟悉并适应档案工作的基本流程,并能在原有基础上容易适应新的模式。借鉴荷兰等国经验,可以将档案专家顾问、社会民众评价等新的鉴定主体引入我们的档案鉴定体系,并灵活运用“多方同时空咨询”、“不同鉴定主体协商”等鉴定方式。同时,我们可以沟通协调原有三个鉴定主体层级严格、前后顺序固有的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关于新架构的鉴定主体体系职能划分,旧有的三级鉴定主体可以负责微观文件的价值判定,而国家档案馆可以承担国家战略的考虑及机构重要程度的评级,档案专家顾问负责社会价值的判定、未来潜在价值的分析及社会、历史、文明等相关因素的考量。社会民众的评价也可以吸纳进我们的档案鉴定体系,为民众服务并提供信息利用和咨询的工作观念同时可以得以实现。
档案宏观鉴定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鉴定标准的主观性,并能够从文件形成机构的社会职能以及社会价值等宏观分析层面为档案鉴定提供思想框架与实践模式。不过,宏观鉴定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把实际的鉴定工作组织好,对于鉴定主体的组织与协调也应加以重视。宏观鉴定下的鉴定模式需要摆脱相互独立的鉴定程序和不同时空的鉴定流程。不同的鉴定主体代表着不同的鉴定角度与利益代表群体,他们所对应的职能分析、价值判断后的档案鉴定处理决定都关系到宏观鉴定的最终效果。宏观鉴定下的鉴定主体组织设计需要在档案鉴定主体与其所对应的不同职能判断分析上作出具体的划分。
4.3对宏观鉴定下档案鉴定主体组织问题的思考。宏观鉴定理论下的档案鉴定工作组织和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的划分,决定着宏观鉴定思想的落实与实践领域的具体实施。从文件形成机构的职能与文件的机构价值、国家战略价值、社会公众利用价值及影响全社会历史记忆、文化发展、知识丰富、文明进步的价值出发,构建能够有效兼顾这多方面利益和价值的鉴定体系是一个很系统的课题。构建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①宏观鉴定模式下,确立档案鉴定者的主体独立、鉴定业务相互关联的工作模式;②档案鉴定者的确定与筛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来设置,同时,需要注意维护基本鉴定主体的稳定性;③避免鉴定主体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建议以规范或者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档案鉴定行为;④注意鉴定模式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保障,增加鉴定者的后备储蓄力量,增强鉴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刘东斌.档案鉴定——由谁鉴定——档案鉴定基本问题思考之二[J].档案管理,2006(3):23.
[2][3]潘未梅.宏观鉴定实践的先驱——荷兰PIVOT 项目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5):34~35.
[4]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Why Records Are Kept: Directions in Appraisal,Canberra, 2000(revised2003) [EB/OL]. [2011—12—1]. www.naa.gov.au/records—management/keep—destroy—transfer/why—records—are—kept/index.aspx.
[5]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A role for reference archivists in the appraisal process (Denis Connor) [EB/OL]. [2011—12—1]. www.naa.gov.au/search/searchresults.aspx?SearchString=A+role+for+reference+archivists+in+the+appraisal+process&htm=yes&doc=yes&pdf=yes.
[6]张姬雯,薛春刚.加拿大政务档案的宏观鉴定法[J].档案与建设,2002(5):42.
[7]黄霄羽,张宁.宏观鉴定战略在加拿大的应用[J].中国档案,2000(8):46.
[8][9]胡玉琴.中美档案鉴定工作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J].城建档案,2006(7):27.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推荐阅读:
成立基层党组织的通知07-09
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08-16
“五好”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条件09-04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07-02
党的基层组织08-14
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方案10-22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
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报告06-16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及基本途径09-23
谈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