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2024-09-30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精选8篇)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篇1

五一九厂职工技能竞赛工程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职工技能竞赛工程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技能素质,我厂每年紧紧结合院职工“技能月”活动通知要求,省国防科技工业工会相关通知要求,并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列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为目的的技能竞赛,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两年,我厂持续开展了天车工技能竞赛、钳工技能竞赛、焊工技能竞赛,并选派优秀职工参加了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借助这些平台,一大批优秀技能人员脱颖而出,成效显著,现就近两年我厂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及做法总结如下:

一、党政工组织高度重视

为组织开展好此项工作,确保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实现通过竞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增长效益的目标,我厂党、政、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抓早、抓紧、抓实此项工作。每的大型技能竞赛中,竞赛委员会牵头,组织厂思想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单位赛前一月就及时开展了宣传、动员、培训、练兵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成立了由厂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为主任,厂工程技术、组织人事、工会等部门领导和厂行政及工会副主席为副主任和成员的专业竞赛委员会。成立了由厂专家和分厂党政工领导组成的专业竞赛领导小组。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科学切实的实施方案以及务实高效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此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的竞赛程序和科学的竞赛标准

每年的技能竞赛大赛均分为选拔赛、初赛和决赛三个阶段。选拔赛的考评人员由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初赛的考评人员由厂抽调具有考评员资格的人员组成,决赛的考评员由专业竞赛委员会聘请有考评员资格的人员组成。

三、贴近生产工作实际、体现生产技术发展方向的竞赛形式 每年的大型技能竞赛中,模仿中央电视台状元360节目,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大胆性地制定场面震撼、规模浩大的竞赛方案,通过近10年的技术比武工作总结,竞赛项目逐渐由原先的观赏性为主过度到近几年的适用性为主,观赏性为辅,对实际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近几年,在比赛中,更是加大了对比赛赛中项目点评环节的策划和组织,多次聘请长治市专家及厂特技技师等对比赛项目进行点评,使新参加比赛的选手对自己从事的工种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比赛有了更加详实的方法和总结。

四、骄人的成绩

在2011的天车工技能大赛中,我厂职工XXX取得天车工第一的好成绩,随后参加省装备技术制造业比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三晋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在2012年山西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厂高度重视,外聘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为其半月的封闭式训练和辅导,在比赛中,我厂选手XXX取得钳工第四名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厂此项工作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在多年的技术比武和院技能月活动中,我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成熟的机制,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五、经验总结

总结在本次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厂党政工组织高度重视,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持,使大赛各项工作准备落实早、上下各块协调联系紧密,工作开展顺畅。

二是大赛专业竞赛委员会务实、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专业竞赛委员会从筹备阶段就抽调了得力人员,对大赛各项工作精心组织、各个工作环节精心布置安排,认真细致地制定了贴近生产工作实际,科学、切实的大赛实施方案,为整个大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三是承办单位认真细致的基础工作和广大职工学习岗位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宣传动员阶段开始,承办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就对举办此次大赛翘首以待,认为这是一次通过大赛,学习技能、提升素质的良好机会。在今年的钳工技能竞赛初赛阶段,我厂二分厂更是打破常规,不作任何考前培训,直接让选手参加比赛。该厂领导经过研究认为,此次技术技能大赛为该单位提供了一个总结、检验岗位技能,提高职工素质的良好平台,应以大赛为契机,通过贴近生产实际的“实战型”的比赛来对分厂职工一年来的技能素质进行一个摸底和促进。从实施结果来看,效果十分显著。通过这种“实战型”的比赛,全体职工都对自己的技能素质情况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也为该单位今后对每一名职工的管理、考评和培训提供了一个客观准确的依据,起到了以大赛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效果。

通过此次技能大赛,目前已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一股敬岗爱业,学习技能的良好风气,实现了通过大赛锻炼队伍,提升职工素质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我厂人才强企战略目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继续努力。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篇2

1 制药工程技术概述

实事求是地说, 我国的制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 一方面制药技术、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尤其在药物合成技术方面 (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 ;另一方面, 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弊病, 限制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开展制药工业技术创新, 对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 制药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工艺和设备。

1.1 工艺分析

第一, 针对制药过程的技术分析。一般来说, 制药过程就是对药品生产流程的模拟, 其中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应用, 通常一种药品的制造, 事先要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组合实验, 反复对比, 找出药品与疾病之间的关键要素, 减少风险和副作用, 最终才能批量生产。以合成药品为例, 当前已经进入了“科学设计时期”, 即“反合衬分析”, 从疾病特点与合成目标分子出发, 利用化学反应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 并设计出科学的合成路线。

第二, 针对制药批量技术的优化。制药企业针对工艺特点建立生产线, 需要详细剖析各个流程的特点, 如高温处理、灭菌处理等,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的设备会不断投入使用, 就要进一步从产量和质量角度对工艺进行优化, 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 针对制药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底线, 尤其是制药企业, 其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因此必须从制药工程技术角度入手, 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质量监督体系, 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审核工作。

1.2 设备分析

制药设备与制药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特别针对药物合成方面, 发挥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近年来, 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推广, 制药设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 从加大药物合成技术研究力度出发, 在设备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设备操作等方面加大投入, 一方面符合国内药品生产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 向国际高标准要求靠拢。

第二, 制药设备加大生产环节的管理。在药物合成技术的前提下, 需要对药品成分进行必要的分离、浓缩、还原、氧化、卤化等处理, 复杂的只要工业需求就决定了设备的多样性、综合性;因此, 开发易于清洗、便于灭菌消毒、方便保养维护的新型设备就成了必然需求, 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制药工业生产中的失误几率, 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 制药工程技术创新

2.1 加强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培养

药物合成技术在整个制药工程技术体系中处于顶端位置, 具有复配型居多、药物更新快、工艺复杂、周期较长等特点, 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整体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 人员因素占据很大部分。现代制药工业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 国内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知识、理论较为缺乏, 尤其是涉及制药工业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即缺乏理论方向, 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境;因此, 必须确立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重要地位, 积极构建培养的环境, 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工程技术模式。

2.2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生产经验

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任何产业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再合作范围上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际。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制药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及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成果, 不断弥补我国制药工业的技术缺陷,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进步,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自身健康维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药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直接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要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国家法律要求和市场的认可,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同时, 积极创新制药工程技术, 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摘要:制药工程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也关系得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是我国现代前沿科技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 制药工程的技术发展是建立在化学工程、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等技术领域之上的, 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由于所提供的产品与人类健康问题息息相关, 因此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更加强烈。本文以下针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结合现状分析, 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制药工程,医药工业,技术创新,药物合成

参考文献

[1]李华, 梁政勇, 胡国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制药工程技术人才[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2:42-43.

[2]李贵森.制药工程技术是决定制药工业水平的关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05:94.

[3]蒋成君, 张培志, 周孝瑞, 叶春林.制药工程技术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9, 01:72-74.

[4]张新.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浅探[J].河南科技, 2014, 10:41.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篇3

科技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抓紧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密切相关的重大专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基层和企业,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其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进一步显现。同时,着眼危机后新一轮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加紧部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近期,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根据国务院要求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摆上重要地位。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提出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安排。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全国上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虽然已分别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但缺乏协同配套、尚未形成合力,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清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尚未真正聚焦到企业。总之,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立足已有工作基础,系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聚焦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实现调结构、上水平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行动。在六部门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明确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概况起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看:

第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需要我们在提高发展水平和解决瓶颈制约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将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技术创新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与知识创新工程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我们要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有效措施。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对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支撑,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拉动还不突出,迫切需要在经济和科技之间建立一条更加快捷有效的通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创新要素集聚到对经济的支撑上来,将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第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难,深层次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实施这一工程,将推动企业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和途径,加快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加快先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和开拓新市场,为企业度过难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重要支持。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最终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个核心,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需求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从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二是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四是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五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和主要抓手。

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是基于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而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建设分布全国的创新型企业、贯穿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关于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群体,主要是为引导和支持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示范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为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形成我国创新型企业500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就是要把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引导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国家战略利益相结合,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并能够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对国家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全面支撑。

关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就是要在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仪器中心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重点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提升能力和强化服务功能,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服务,为重点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为保障技术创新工程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六部门制定了五方面保障措施。即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等。六部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集成相关资源,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六部门要求地方各级科技、财政、教育、国资监管、工会、开发银行等部门加强分工协作,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也是政府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种尝试。首先,关于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到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科技计划调整和优化立项机制。在科技计划对技术创新支持上,强调一方面要进行资源配置调整,另一方面要优化立项机制。转变过去以大学、专家为主的选项和立项做法,强调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征集渠道,应用开发类项目的指南编制、课题遴选、立项论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各类计划之间的联动和有效衔接。二是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改变过去就项目而进行组织实施的方式,强调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基地、人才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支持。积极发挥科技计划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推动产学研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这也意味着今后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将作重大调整。三是建立支持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应用的资金渠道和机制。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科技计划成果沉淀、难以转化的问题,将集中一部分资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计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上述三项具体措施,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关于如何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出,一是调整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相关计划(专项)的投入结构,向工程重点任务倾斜,并形成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二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这是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诸多障碍与现行的科技评价和考核导向有关。目前,大学里的评价还是以学术考核为主,不利于调动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分类考核。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使上述各类人员具有同等地位。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中同等对待。二是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情况建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对技术转移获得的收益,明确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措施;三是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要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要推动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集团内部各层级的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对技术人员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方面,国务院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制定了70多条实施细则。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要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到实惠,比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应用等,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做好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调研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方面,我们提出要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是考虑到当前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还不足,金融支持工具还不够丰富。所以,六部门提出要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杠和增信作用,更有效地把政府资金和商业银行资金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即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系统措施,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探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已习惯的思维模式,以实现大规模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尺度,大胆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方式,加速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篇4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等,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促进科学技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原则。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二、主要任务

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以下方面入手,着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围绕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工作布局。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整合资源建立技术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指导和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联盟的构建。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通过科技计划委托联盟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积极探索支持联盟发展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依托联盟探索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

(二)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明确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突出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按照“面向产业、需求导向;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明确权益、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转制院所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行业基础性工作。

提高平台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人员保障与激励政策措施,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绩效评价,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规划纲要》实施的要求,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加强分工协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突出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

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引导和鼓励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支持创新型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命名,发挥评价对全社会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科技奖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通过培训、示范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推动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网,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广大职工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四)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

推动高等学校、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

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等向企业开放的力度。将开放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开放情况作为其运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鼓励企业选派技术人才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接受继续教育、参加研究工作,或兼职教学。

引导高等学校学生参与企业创新实践。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吸引博士毕业生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吸引研究生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引导博士后和研究生工作站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联合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

协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实施“千人计划”为重点,采取特殊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师徒帮教、技术培训等活动。把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结合起来,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

(六)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发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发挥驻外科技、教育等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合作研发,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发展的态势,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通过科技援外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扩大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出口。

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

国家科技计划调整和优化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征集渠道,应用开发类项目的指南编制、课题遴选、立项论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各类计划之间的联动和有效衔接。

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应用开发类项目应有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强项目的系统集成;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基地、人才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持续安排项目支持。

建立支持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应用的资金渠道和机制,发挥已有科技计划成果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发挥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调整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相关计划(专项)的投入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保障技术创新工程重点任务的实施。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分类考核。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使上述各类人员具有同等地位。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中同等对待。

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应用开发类研究以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评价标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对技术转移获得的收益,明确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措施。

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发挥业绩考核引导作用,在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进一步完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内部各层级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中长期分配激励机制与政策,调动发挥骨干技术人员积极性。

(四)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抓好政策落实。加快开展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创业投资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

不断完善政策。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及时掌握新的政策需求,促进政策研究制定,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等政策措施。

(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通过贷款贴息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扩大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推动担保机构开展科技担保业务,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创业投资。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工程实施。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组成的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创新资源,督促检查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情况。

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协调指导小组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指导地方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同,完善分工负责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总体方案,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工程经济学教学创新改革策略论文 篇5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授课的方式。然而,在当今的教学中,总学时有所缩减,但工程经济学的内容不变。因此,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繁杂的课程,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授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主体型向学生主体型转变,教师进行辅助授课。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提倡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到讲台上讲课的形式,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进行活学活用的讨论分析。其次,要将课堂知识扩展到课外,积极引导学生到课外进行学习,留意观察课外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积极总结观察结果,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明确学习目标。每节课上给学生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将阶段所学知识运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3.2教学手段的创新

通常情况下,教师授课主要是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主要是听,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难以起到互动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对教学手段作出调整。

3.3提高教学实践性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工程素质,帮助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工程经济学要求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应该重视教学实践的意义,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例如:选取一个工程投资案例让学生进行经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原始数据的预算、资料的收集、报表的编制与项目风险,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实体工程中,尝试工程前期或后期阶段的基础工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工程经济学在实际工程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工程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课程做好铺垫,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喜平.《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2).

1、河南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篇6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豫发„2013‟7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促进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创新机制,系统部署,协同推进,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拉长传统支柱产业链条,强化产业价值向高端发展,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规划,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在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组织研发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产业生产流程、工艺和产品层次进行提升改造,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不断加大资金、人才等投入,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强协同创新。

(三)市场导向,产业提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组织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通过技术创新,攻克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补链、强链、延链,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围绕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在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领域,普遍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建设,加强协同创新,构建创新链,建立支撑产业各环节的研发体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示范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改造升级。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支持条件具备的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牵头组织和建设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涵盖产业链的创新链,通过联盟建设有效组织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组织联盟制定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产业创新体系规划,分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和方向,凝练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及地方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产学研各方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产业创新体系规划明确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针对我省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解决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传统产业集群。

(三)完善创新链的要素单元,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工程实施,在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各类科技计划,以及重大科技工程实施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围绕传统产业优势领域,以省定重点企业、行业骨干企业等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认定和发展壮大,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中心在行业骨干企业的布局建设,以平台揽项目、聚人才,夯实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

(四)加快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传

统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转移转化,加强专利开发和应用,搭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检验测试中心、工业设计院、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企业孵化器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中转化和推广一批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影响辐射面广的应用技术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带动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五、统筹实施

(一)组织与支撑。研究编制工程实施的年度计划,统筹组织工程实施,按照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编制的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和创新体系规划,统筹组织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计划的编制和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壮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及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项目和平台,引进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技团队,支撑传统产业技术创新。

(二)实施与考核。按照年度科技计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统一组织立项和实施。按照科技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管理规程,通过集成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中相关计划的落实。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要求,落实统计报告、财务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制定目标考核方案,组织指导重大重点项目的考核及总结验收,研发中心、平台和人才等相关计划项目的评估考核与总结验收按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资源。集成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相关科技计划的实施,按照创新链组织创新力量,统筹项目、基地(平台)、人才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上下联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划引导、统筹部署;加强领导,研究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法,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建立考核、实施和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省辖市承上启下的组织协调作用,实现省市县联动推进,构建和完善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的整体效能,形成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合力。

(三)协同创新。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产业链组织创新链,针对传统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开放。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有利政策措施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支持我省企业等创新主体与省外创新力量加强合作,积极引进省外和境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搭建对外科技开放合作平台,引进研发机构,聚集和扩大创新资源,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传统产业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和并购。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造就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水平创新

团队。

浅析土木工程技术运用与创新 篇7

1 土木工程的概述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科学技术的统称。对于人们所知道的土木工程的运用似乎只是房屋与道路的建设, 其实并非仅仅如此, 土木工程不仅是指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和所应用的材料、设备, 而且还指工程建设的对象, 例如, 房屋、道路、建设管道、桥梁、运河、堤坝等。由此可见, 土木工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上, 土木工程对于施工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的利益化, 最大限度的效率化, 最大限度的质量化, 所以, 在这些基本原则面前, 土木工程的施工难度大大增加, 在建筑上的规模也是不断增加, 因此, 土木工程俨然呈现出了自动化、科技化、质量化、效率化、生态化的新趋势。

2.1 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自动化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性发展的自动化是现代建筑业施工的必然趋势, 土木工程施工的自动化体现在由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 并且将流水线引入到建筑工业上去, 例如, 脚手架就是由工厂生产加工, 然后在工地上进行拼接而形成的, 这样做可以节省空间和时间, 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也更大限度地节约了资金, 符合新时代土木工程技术施工的原则。

2.2 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科技化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科技化体现在引用了许多高科技技术, 将网络技术与施工技术相结合, 从而使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测量更加的方便简单, 并且出现的错误率较低, 节约了大量时间, 提高了施工效率,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2.3 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质量化

当今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进了大量机器设备, 从而在施工质量上有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施工材料的生产有了质量保障。因此, 建筑工业的质量也会多了一份保障, 加上当今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有了机器和互联网的参与, 使得建筑工业的质量可靠。

2.4 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当今社会应该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能因为发展工程而忽视了环境建设, 因此,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趋向于生态化, 对于施工产生的污染应该及时遏制处理, 环境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不可轻视。因此, 土木工程技术应该走向生态化, 合理利用资源, 建设生态化的土木工程。

3 土木工程的技术运用与创新

3.1 土木工程的现状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土木工程最主要做的是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 但是在上面我们对土木工程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广义上的意义是一切与水土, 以及水土文化相关的建设和维修;而狭义上的理解是, 土木工程是包括道路, 渠务, 交通, 水利以及防灾工程等。从这些来看, 土木工程的范围一切建筑以及建设的规划工程。一般而言, 建筑一项设施主要包括3个部分, 分别是勘察、设计、施工。因此, 就需要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设计等, 所以, 土木工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3.2 土木工程的技术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原来很多属于土木工程的学科已经不再属于土木工程, 他们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在的土木工程已经是一门内涵广泛, 结构复杂, 门类多的综合性学科。因此,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 了解土木工程的技术运用, 以及发展就可以。从上面的简述中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 土木工程是一项较为综合的大型学科, 因此, 在土木工程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的学习, 如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材料等。下面简要地了解一下。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几大技术应用:

1) 工程测量。工程测量的在土木工程中是有很大的应用。工程建设包括3个部分:一是是规划设计, 在规划设计时, 我们通常利用工程测量来进行各项数据的测量, 最重要的就是在工程现场的地形测量, 这一步关系到工程的规划;二是在施工阶段, 要按照计划的规定精度进行定线放样;三是在经营管理阶段, 要进行建筑物相关的测量, 以确定建筑物的稳定性。以上3个方面只是工程测量的基本运用, 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应用;此外工程测量还包括城市测量、道路测量、输油管道测量等, 这些才是大范围的应用。

2) 工程地质勘测。工程地质勘测在一定程度上与工程测量有一些相似之处, 如, 工程地质勘测的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存在的地质影响因素, 因此, 工程地质勘测, 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地质测量外, 还要进行相关的土壤、地质勘测、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测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工程地质勘测在工程建设中有3种阶段, 分别是地质勘测, 初步设计地质勘测, 放图设计地质勘测。这三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工程建设阶段中不能随意地舍去其中的步骤, 这每一步, 都关乎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因此这就要求每一步都要认真地完成。

3) 建筑材料。在大型建筑中, 建筑材料的选取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地方因为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 完成的建筑不仅在使用寿命上达不到规定的年限,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 建筑材料的使用在工程建筑中具有重要位置。

4) 建筑设备。建筑设备的使用不仅包括建筑过程中的辅助设备, 还包括一般的使用设备。辅助设备主要是指在建筑中对材料的运输, 以及大型吊车等等;一般的使用设备包括脚手架、钢网等。一部分使用这些是为了方便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作业, 另外一部分, 也便于保护工人的人身安全, 此外, 使用钢网等可以防止高空坠落物砸到人, 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也是工地现场常见的保护措施之一。

以上4种只是土木工程中常用到的4种技术, 从本质上来说, 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不能算是技术运用, 但是这也是构成土木工程的技术之一。

3.3 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 现在很多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 下面介绍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 主要是介绍计算机技术和CAD技术在土木工程的创新应用:

1) 计算机技术。传统观念计算机能够用在网络, 而今计算机的应用遍布在各种领域, 如,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一种创新, 在计算机技术包括很多学科的学习, 其中有很多技术, 如, 无线电测量技术、CAD技术等。无线电测量技术是利用无线电的传输功能, 可以较为精准进行地形测量, 可以方便记录, 还可以在仪器内观测测量点形成的图像。这种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不仅可以为测量节省时间, 还可以提高测量效率。

2) CAD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工程制图上的应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图的准确性, 而且作图速度还是比较快, 时间较为短, 比传统的手工制图更为可靠, 使用更为方便。此外, 这种作图还有三维视图, 可以更好的观测实际工程图的效果。

4 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 土木工程的技术运用手段将会越来越科技化, 在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将会不断加强, 这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在。土木工程中, 在基础的几个阶段, 现在都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进行合理的优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土木工程是人们为了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突飞猛进, 土木工程技术响应者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在各个方面都通过实际施工过程中取得了发展与创新。就此主要是对土木工程进行概述以及对土木工程技术的运用、发展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技术,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智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江西建材.2014 (4) :15-16.

探究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篇8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 新技术 应用

从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实际运用将成为一种常态,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提升需要凭借技术革新来助力。随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日趋复杂化,进行适当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若想要使得新型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令施工效果达到最佳,则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新技术培训也是极为必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 1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趋势

自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建筑业也获得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就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尤其在创新施工技术的实践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性对于当前建筑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先把握技术创新的建筑企业就能最先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最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及时关注时代变迁和建筑业的最新发展,这样有助于及时引进一些先进施工技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使科技与时代的巧妙结合,提出科学的竞争模式,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策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资源利用率,提高施工人员劳动力的合理利用。这样对日后的创新发展都有着很大作用。

在如今的时代发展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技术创新性的提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使建筑业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尽快地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时了解世界领先的施工技术,及时挖掘创新手段并引进高端的创新人才,更注重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的实施流程。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顺势而生的,符合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够充分展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发展的程度。如果建筑工程技术创新水平不能跟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压力和障碍,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符合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努力提高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这样才能形成更优异的施工技术,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务。为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1.2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实践背景分析

就以高层住宅建筑的施工状况来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手段的开发极有必要。因为,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各类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更加关心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及其节能特性。在高层建筑施工方面,我国的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已经做了一些安全准备,同時也针对建筑屋面、门窗施工等方面采用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型节能物料以及工艺技术,以此来强化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及其建筑物本身的环保特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 阐释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 1) 建筑施工中防水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为了能够防止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与水接触的部位渗水的现象,尤其是防止建筑施工工程中存在裂缝,则需要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强化施工管理。从具体情况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执行,即多道防护、复合防水以及节点密封等原则。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材质良好的防水物料以及新型施工工艺技术。经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观察可知,近几年来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技术,这是一种需要首先做好屋面墙体板缝以及节点处理的新型建筑屋面施工技术,用以维护现代建筑项目中的墙体施工的质量。在实际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物料的特性,并均匀涂抹塔楼屋面以及裙楼屋面,并且需要在先涂好的屋面涂料干燥成膜以后才能够再一次涂抹二遍涂料。

( 2) 建筑工程钢筋连接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钢结构建筑是我国现代大型建筑项目中的核心类型,该类型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钢筋连接新技术手段,以此来保证高层建筑等实体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具体情况来看,当前建筑行业所普遍采用的钢筋连接施工新技术有两种类型,即挤压套筒连接技术与螺纹咬合连接技术。其中,前者的技术原理为利用物质间的物理特性来与施工过程相整合,凭借物理挤压作用将带肋钢筋连接起来,进而起到了固定建筑钢筋板材的作用,而且,由于此项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焊接连接技术,这样便可以避免产生建筑明火,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安全保障。

(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控制好混凝土烧筑块体的温度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在实际应用该类型技术进行施工时,首先需要计算好温度应力数据,从而选择最适合实际施工状况的浇筑方式。经实践可知,浇筑混凝土应采取分段分层式操作手段,这样一来,便可以令混凝土沿着高度匀速升高。当浇筑的过程施工完以后,需要对建筑表面进行抹压处理,将建筑体中的混凝土夯实,并用保温材料对其进行覆盖,并做好潮湿环境中的养护处理。

( 4) 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的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所提升,人们在享受经济腾飞成果的同时,也意识到节能减排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针对墙体以及施工物料等方面的管理与应用来实现建筑节能。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了太阳能技术以及隔热保温节能技术来提升节能型高层建筑项目的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性,则采取节能门窗施工技术手段来强化建筑实体的质量,首先,需要对其施工材料实施严格把控,其次,在工程整体造价的范围内,最后,适当调整建筑节能技术的实施策略。从具体来看,鉴于高层建筑楼体当中,门窗的使用量巨大,门窗的型号、数量及其规格、物料都要符合国家建筑规范的要求,并按照既定设计方案来实施安装处理。

我国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避免楼房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应用现代化施工技术来完善整个施工环节,将建筑施工中防水施工新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等内容与实践相整合,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中发挥到极致,从而保证现代建筑项目的质量及施工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产业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以期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实质上,在实践过程中,新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建筑防水施工技术、建筑物钢筋连接技术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等,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推进效率以及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技术人员若能遵循标准的施工原则,掌握好新技术施工的要点,则能够发挥出新技术的优势。实践表明,多项新的技术的应用价值极高,且值得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栓强. 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山西建筑,2013,12( 35) : 207 -208.

[2]罗重兵.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析[J]. 中华民居( 下旬刊) ,2014,03( 03) : 289 -290.

[3]陈晓玲.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门窗,2014,06( 06) : 81 +84.

上一篇:中央纪律委员会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