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2024-11-24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共7篇)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 养猪产业逐渐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由于养猪场周围环境的不达标, 导致养猪期间猪病发生是常有之事。因此, 要想使养猪产业长久地发展下去, 必须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 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争取从源头上保证猪的健康, 为猪肉产品的食用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养猪场,规模化,环境控制技术

现如今社会快速进步, 经济迅猛发展, 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肉、蛋、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用品, 尤其是对肉的需求更是极高的。因此, 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猪肉食品成为了热销肉。猪肉作为人们喜欢的肉食之一, 其需求量在与日俱增, 人们对猪肉的极高需求导致养猪产业极度盛行。在养猪产业盛行期间, 决定猪肉质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养猪产地、养猪场。而一个事物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出现其他问题, 养猪场是猪密集的地方, 由于环境的管理不到位, 经常会出现病猪的现象。但是, 由于养猪是需要大量成本的, 一些黑心人就会把这些病猪肉带入市场。出现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源头是养猪场的环境问题, 因此, 关于养猪场环境问题的探讨成为了重中之重, 养猪场环境控制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被人们重新认识并正确对待。

1 养猪场、猪舍环境的调节和控制

猪在没有出售之前的生活场所就是猪舍, 猪舍的大小视当时养猪场的规模而定。多条猪共同生活在猪舍, 进食、饮水、排便、自由活动等都是在一个共同的猪舍进行的, 因此对猪舍的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假设多只猪共同生活在一起, 环境是脏乱的、没有保障的, 那么这些猪得病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就会避免不了交叉感染, 这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 也对人们食用猪肉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 养猪场、猪舍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1 猪舍的保温、隔热

猪是一种恒温动物, 其正常体温为38.0~39.5℃。因此, 在四季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对猪舍进行改变与相应的调整, 以使猪舍的温度适应猪的体温。当猪只的体表温度低于外界的环境温度时, 可以通过空气流通、地表洒水以及猪只自身的呼吸来进行调节, 保障自身的散热维持内外温度的平衡。当猪只的体表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时, 猪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及身体活动等散出的热量是微乎其微的, 这就需要外界采取措施, 实施相应的保暖措施来达到猪只的内外温度平衡。

对于冬季严寒的地区来说, 猪舍的保温、隔热与极其寒冷地区是有显著区别的。严寒地区, 猪舍的保温需要对猪舍进行封闭式处理, 平时通风的窗户要关闭, 需要在窗户的一侧再次进行保暖处理, 比如蹦上塑料布或者其他防风布料等, 主要作用是保暖。接近中午时温度比较高, 可以把布料进行撤离, 给猪只一定的接受自然光光照的时间, 这样猪只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对于极其严寒的地区, 冬季保温方面也要做到在之前通风的位置进行遮挡, 比如塑料布、棉被等。此外, 还要对猪舍采取供暖措施, 具体供暖措施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安排, 如可以采用专门针对猪舍的一套保暖措施, 前提是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猪舍;如果经济基础一般的猪舍, 可以采用火炉进行保暖, 猪舍与猪舍之间也能够再次相互取暖, 此方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1]。值得注意的是, 此方法需要管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看管一次, 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危害猪只的安全。

1.2 猪舍的防暑

对于防暑来说, 基本不区别地区, 夏季来临, 每个地区都是比较酷热、干燥的, 猪舍需要的防护措施因此也不会相差太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凉水冲洗猪舍的地面、墙壁等, 此方法便捷、有效, 能够快速地对猪舍进行降温;缺点就是环境看起来会比较脏, 栏内冲出来的水也有异味;还可以采用淋浴或者喷雾定期对猪只冲洗身体, 使猪只体表达到降温的作用, 防止酷暑期间中暑。其中, 对于水温是有要求的。夏季井水温度过低, 如果直接淋在猪只体表, 势必会对猪只有冲击。因此, 需要先在水池中静置一段时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 待温度升至25℃左右方可使用[2]。对于母猪的降温防暑与其他成年的猪只是有区别的, 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在母猪的猪舍是有水帘的。在猪舍边缘周围搭设遮阳板或者遮阳网, 避免酷暑时期太阳光直接照射在猪只体表, 对其造成伤害。

2 科学设计, 精心选址, 完善基础设施

2.1 科学规划和决策

规划和设计恰到好处的养猪场对养猪产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比如政府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自身的经济基础等因素综合进行考量。对于养猪场的建设不是所谓的越大越好, 设备也不需要做到最先进, 猪只的品种要适度, 生长速度要符合实际情况。这一系列的养猪场的建设规模、设备的先进程度、猪只的品种数量、生长的速度以及饲养员的素质、饲料的营养程度、防疫技术、市场营销水平、排污排便处理等各种因素, 不是做到越大、越好、越多、越快就可以, 需要做到的是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要相互匹配。如果出现某项因素与其他因素不和谐的现象, 在保证其他因素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变, 如果暂时给不出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 暂时停放一下也是可以的。

2.2 选址规范、严谨, 场内建设布局合理

一般肉猪的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温度在16~22℃, 猪舍的选址最好是坐北朝南的方向, 做到冬暖夏凉。养猪场地质的选择不是随便一块空地就可以的, 需要考虑养猪场的性质、养猪场的规模大小以及培育出来的这一批猪只的成果、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水源气候条件等。对于市场的调查, 主要在于批发市场的地理位置, 也要将调查、交通、防疫站等综合考虑在内。一个猪舍内的猪只要有限度, 不可密度过大, 猪只的进食、睡觉、排便的地方要分开设置, 避免脏乱及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在猪舍要设置窗户, 不可太少, 以便通风使用。在北方地区, 一般夏季采用搭建凉棚或者遮阳板、遮阳网来给猪只避暑, 冬季一般都在外围围上防风塑料布或者草帘、棉被等[3]。

养猪场选好址之后,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风向因素等来具体规划厂区内的设施安排, 道路、绿化区、排污区及其他设施的具体分布。一般养猪场都会分为4个区域, 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及生产管理区等。生产区是要求比较严格的一个区域, 在生产区严谨外来车辆随便进入, 非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禁止入内, 在生产区内禁止随意进行猪只的安放, 每一猪只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场所, 不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影响母猪的心情, 造成产崽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生产管理区是对母猪产崽后期的安排场所, 主要负责母猪育崽期间的进食安排情况等, 设施基本上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盛放杂物的杂物室、兽医室等。隔离区, 就是当出现有疫情的猪只时, 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对猪只的发病情况进行诊断, 需要将此类型猪只进行隔离, 旨在避免传染其他猪只。生活区, 是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安排的区域。

2.3 转舍的建筑设计要做好

猪只从被产出就会在猪舍进行生活, 从最开始的猪崽到长成一只成年的肥猪, 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同时也需要生活环境、生活场所的改变。因此, 在猪只的生长发育阶段、发育成熟阶段、成年阶段都会在不同的猪舍内生活。养猪场的猪只是大批的, 猪只在进行转舍的过程中, 所能发生的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以便在转舍过程中突发事件解决不恰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伤害。我国的猪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建造模式, 对于内部的具体设施的安排及摆放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养猪场的猪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屋顶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坡式、双坡式、联合式、平顶式及拱顶式等。猪舍的地面一般采用的是水泥地面, 优点就是干净、硬度比较大, 方便工作人员对粪便的清理, 水泥地面与水平面有约30%的坡度, 目的是便于工作人员对粪便的处理、清洁及消毒[4]。距离地面1.0~1.5 m的距离要用水泥粉刷表面, 原因有两点, 一是工作人员在进行清理猪舍时会溅到墙体表面, 如果是水泥墙面就会比较容易进行二次清理;二是避免猪只用头或者身体去蹭墙体表面, 对墙体造成破坏。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所食用的食品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猪肉作为市场大量需求的肉食产品之一, 猪肉的产出质量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作为猪只产出的源头, 养猪场因此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作为规模化养猪场, 无论是养猪场的硬件设施还是养猪场的环境, 都是需要经过实地考察, 然后给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想要在这条产业链上长久地发展下去, 需要长期坚持、坚守原则, 争取培育出来的猪只质量越来越佳。

参考文献

[1]王英姿, 孙玉柏.现代化养猪场生产工艺 (上) [J].新疆农垦科技, 2001 (4) :28-30.

[2]万绪银.冬季猪场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 2014 (11) :12-13.

[3]李敬, 陈和平.浅谈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技术措施[J].畜禽业, 2011 (7) :16-17.

[4]贡金涛.规模化养猪领军中国养猪产业发展哪些方面有待加强[J].中国畜禽种业, 2008 (11) :10-13.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2

1 种猪群的猪瘟免疫程序

1.1 全群普免

免疫剂量为4~6头份, 可与口蹄疫同时免疫, 一年3次。

1.2 母猪在配种前免疫

可与口蹄疫同时免疫, 剂量均为4~6头份, 公猪一年3次。

1.3 母猪在临产前30d免疫

口蹄疫普免, 剂量均为4~6头份。公猪一年3次。

2 商品猪群的猪瘟免疫程序

商品猪三种免疫方案, 必须同时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病、气喘病等的免疫工作。

2.1

猪瘟病压力轻的猪场, 推广60日龄同时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 口蹄疫疫苗2头份。

2.2

在猪瘟病压力较重的猪场, 推广20~30日龄首免猪瘟疫苗2头份, 50~60日龄二免, 同时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 口蹄疫疫苗2头份。

2.3

在猪瘟病压力重的猪场, 推广乳猪超免技术, 即乳猪生下后即免疫猪瘟疫苗1头份, 保证免疫后1~2h吃奶, 40日龄接种猪瘟疫苗2头份, 70日龄同时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 口蹄疫疫苗2头份。

3 猪瘟疫病的控制措施

3.1 猪瘟的诊断程序

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

3.2

对发病的猪群进行扑杀深埋, 场地消毒, 隔离;对假定健康猪群进行隔离, 用猪瘟脾淋苗紧急免疫接种。

4 对规模猪场猪瘟的控制和净化

4.1 建立健康种猪群

除采取发生猪瘟疫病的控制措施外, 对生产母猪进行跟踪调查, 规范养殖档案, 反复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二次以上免疫抗体检测低于标准的, 结合生产母猪生产成绩, 即可确认为带毒母猪, 进行淘汰 (屠宰加工) 。

4.2

严格引种, 避免引进带毒后备母猪。

4.3

反复检测, 持续三年以上。

4.4

落实其它生物安全措施。

4.5

浅谈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技术措施 篇3

1 科学规划和决策,精心选址和布局建筑物,搞好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1.1 科学规划和决策

养猪场规划和设计是保持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展能力,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来进行养猪场规划布局。养猪场建设规模要适度,不是越大越好,设备越先进越好,养猪品种越全越好,或着生长越快越好,而是要求养猪场建设规模与动物防疫技术条件、人员素质、资金物资、饲料原料、营销市场与营销能力饲养管理水平以及周边环境消纳粪便污物能力等相匹配。对某些条件暂时不能达到要求的,可考虑暂缓建设或进行分段养殖或联营联销等形式与他人组成联合体,避免给养殖环境控制带来困难,影响猪群疫病防控和生产安全。

1.2 规范选址,合理布局场内建设

场址的选择根据猪场性质、规模和任务,考虑场地的地形、地势、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饲料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产品销售与周边工厂、居民点畜牧场距离等因素,进行调查综合分析后再决定。养猪场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高燥的场地,便于排污排水和通风。养猪场与屠宰场、牲畜交易场、其他养殖场保持一定距离,要远离居民区、工厂和交通要道。防止相互影响,避免损失,场区要水、电、路三通,水源要充裕,清洁卫生,交通便利,供电设施齐全。猪场占地面积一般按自繁自产每头繁殖母猪50 m2或出栏商品猪每头4 m2计划,生产区面积占场区总面积七成考虑。猪场需水量较大,水源水量必须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和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饲养管理用水的要求;一般按每头每年种猪需水40 m3,妊娠母猪40 m3,带仔母猪75 m3,断奶仔猪5 m3,育成猪15 m3,育肥猪25 m3计算。

场地选定后,要根据有利于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有利防疫的原则。考虑气候,风向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尺寸及功能关系,规划全场的道路,给排水系统、场区绿化等。安排各功能区的位置及每种建筑物和设施的朝向位置。一般猪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生产管理区,隔离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是猪场的生产中心,生产区严禁外来车辆、人员进入,严禁生产区车辆外出,生产区入口处设消毒池,生产区围墙外设置装猪台,出栏时由装猪台装车出场。生产区建设一般在主风向上,饲料库、母猪舍、仔猪舍、产仔舍、青猪舍、肥猪舍、公猪舍分开。母猪舍也可分空怀、后备怀孕3个猪舍。各种猪舍间隔30 m,减少成年猪对仔猪的影响,降低疫病感染机会。生产管理区包括饲料加工、调配车间、兽医室、办公室、水电供应设施、杂品库、清粪池要消毒和洗澡间等。一般设在猪场大门附近,门口分别设行人车辆化粪池,两侧设值班室,更衣室,隔离区,尸体处理场。粪便处理场等与生产区饲料厂应有较远距离。放在生产区下坡和下风向,场区与污道与净道严格分开,净道用于人员、饲料、猪群转动的通道,污道用于运粪,死猪等污物。粪便污水病尸等全部在生产区外无害化处理。

1.3 搞好转舍的建筑设计

猪舍的朝向关系到猪舍的通风、采光和防暑保温效果,主要根据当地主导风向和日照情况确保。我国猪舍的最佳朝向为南向,一般选择范围为南偏东到南偏西30度,猪舍的形式按屋顶形式分为单坡式、双坡式、联合式、平顶式、拱顶式等5种形式。按墙休结构分为凉棚式、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按猪栏排列方式分为:单列式、双列式。猪舍的外围护结构包括地面、墙、门窗、屋顶,它是维护猪舍的小气候环境状况的基础,猪舍地面一般为水泥地面,制作要求保温、坚实不透水平整而不滑,便于清洗和消毒。地面保持30%的坡度,以利于保持舍内干燥。墙体设计主要考虑厚度,外墙体厚度一般为37 cm,内墙主休多为24 cm,墙表面要便于清洗和消毒。对产房和母猪培育舍,地面以上1.0~1.5 m高的墙面最好设计水泥墙裙,以防冲洗消毒时溅湿墙面或猪只弄脑,损伤墙面。窗户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换气。窗户面积大采光多,换气好,但冬季散热和夏季向舍内传热也多。不利于冬季保温和夏季防暑。窗户大小数量形状位置根据当地光、热等自然条件合理设计。门一般供人,猪只和手推车出入,高一般1.8~2.0 m,宽为1.2~1.5 m,门外设坡道,便于猪只和手推车出入,门外设置要避开冬季主导风向,一般向南开。屋顶遮挡风雨和保温隔热作用,要求不漏水,不透风。猪场的产仔舍和仔猪舍一般加设吊顶以加强屋顶的保温性能。

2 猪舍环境的调节和控制

猪舍环境控制是通过合理设计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及采光、照明和给水排水,组织有效的通风换气,视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供暖、降温、通风、光照、空气处理等设备设施实现的。

2.1 猪舍的保温、隔热和防暑

猪舍的保温隔热性能取决于猪舍样式、尺寸、外围护结构所用的材料热,性能和厚度。严寒区按防寒要求宜采用无窗或有窗密闭猪舍,寒冷区以防寒为主兼顾防暑,可采用有窗密闭式猪舍。公猪、育肥猪、空怀母猪也可用半开放式猪舍,冬冷夏凉区即要注意防寒又要注意防暑,除哺乳母猪舍,断奶后猪舍,仔猪舍外,可采用未开放式猪舍,冬冷夏热区以防暑兼顾防寒。除产例子舍、哺乳、母猪舍外,其他猪舍可采用半放式炎热区空气温度大,猪舍应根据防暑要求设计,采用开放式或凉棚式猪舍。猪群在生长过程中不同月龄,适环境温度不同,猪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必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体格体重等因素提供适宜舍温。小猪怕冷,肥猪怕热,应采取综合的保温、增温、防暑设施。保证猪舍的温度。产例子猪舍、苗猪舍,必须有保温灯、电热、保温板、地暖、暖气、空调、暖风炉等保温设施,公猪舍、肥猪舍必须有风扇,喷淋系统降温水帘,滴水系统等防暑降温设施。

2.2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和干燥

调教猪群定时定点排便,及时清扫猪舍,维持猪舍清洁卫生。多数猪场采用水冲清洁方式使猪舍经常处于潮湿状态,不利于猪只健康,有条件的猪场产房、保育舍可选高床清洁干燥,可减少仔猪腹泻等疾病,一般猪场也可模仿高床样式,建水泥漏缝地板式饲养。排污沟要畅通,及时将粪便饲料剩渣猪毛破屑等污物清扫冲走。

2.3 猪舍通风与改善舍内空气质量

猪群处于高生长、高代谢状态,对氧气需求量大,通风在任何季节都是需要的,通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风可以排出舍内有毒气体和空气中微生物,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减少舍内病源体浓度。通风也是降温防暑,保持舍内干燥的作用。猪群的通风换气参数为:种公猪通风量冬季8.45 m3/h,夏季0.7m3/h,母猪冬季0.35 m3/h,夏季0.6 m3/h;育成猪舍冬季0.45 m3/h,夏季0.65m3/h;育肥猪冬季0.35 m3/h,夏季0.65m3/h;春秋季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风速一般冬季0.2~0.3 m/s,夏季一般0.6~1.0 m/s。有寄存器气体和尘埃对猪群危害很大,有害气体以氨气、硫化氢危害最大,此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挥发的有机酸、酯、醇等数十种,尘埃中含带细菌团。有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应激和传播疾病双重作用,可采用猪群带休消毒、防尘措施,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选择树木较多地区建场或对场区绿化有助于发送场区内外空气质量。粪便污物等产生不良气味的垃圾处理和控制常结合沼气工程建设进行,一方面解决猪场生产生活供暖,一方面解决不良气味产生和环境污染问题。

2.4 猪舍光照

适宜的太阳光照对猪舍的杀菌、消毒提高猪只的免疫力抵抗力都有很好作用。特别可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保证正常钙Ca、P代谢,促进骨骼生长,猪场一般要求自然采光时,妊娠母猪舍,育成猪舍采光系数1.12~15,育肥猪舍为1.15~20,其他猪舍为1.10~12。采用自然光照的猪舍也需设置一定的人工照明作智短日照季节的补光照明,妊娠母猪、育成猪要求照度为50~75 Lex,其他猪群为50~100 Lex。

2.5 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猪舍的饲养密度过大一方面影响猪舍的空气卫生,使空气变浊,湿度加大尘埃增多,另一方面影响猪的采食、饮水睡眠,运动群居等行为,引起争斗,从而间接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力。在猪舍设备设施、建筑设计和技术条件不达标的猪场应适应降低饲养密度,一般以标准密度60%左右为宜。

2.6 猪舍的排水和清粪系统

猪场的用水量很大,为保证猪的饮水调制饲料,清洗围舍舍内降温等用水,合理设计猪场的给水系统是很重要的,猪舍的饮水用集中方式,分别设置舍内饮水和清洗用水管道。饮水管道由减压水管接出,猪群自由吮饮,清洗水管直接由高压水管接出,高压喷射以提高清洗效果,猪场的粪尿及污水排放量很大,猪舍的排水系统常与清粪系统结合使用。猪舍的清粪方式常有手工清粪,刮粪板清粪和水冲清粪等。手工清粪最常见的问题是排污沟设计坡度不够或沉淤池位置设计不当造成排污沟堵塞、排污不畅通。刮粪板清粪方式粪污少量少,缺点是耗电量大,拖拉丝易损坏。水冲清粪方式污水和稀粪量大,耗水多,污水处理工艺复杂,这两种清粪方式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3 科学饲养,减少应激影响,维持猪群机体内环境稳定

猪群体质健壮时,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强,不易发病,因此科学饲养是保障,猪群健康生长。增强抵抗力的必要措施。全价平衡日粮,要根据猪群不同饲养阶段的生长系列需要配制饲料,配方应坚持稳定和严禁添加违禁药品,有毒有害物质的原则,避免发生变质,适口性差,难消化的原料生产配合饲料。饲料中可适当添加多维矿物质,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营养添加剂进行营养保健,也可添加草药、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甜味剂等进行健康调理。应注意降低场内外噪音,驱赶、捆绑等应缴因素刺激。要严格免疫、消毒、杀虫、灭鼠、防蚊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外疫传入和交叉感染,加强病情监测,预防和处理,只要有病猪就必须及时隔离治疗。发现疫情时按要求及时上报疫情和按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采取隔离、接种、消毒无害处理等综合措施,避免猪场遭受更大损失。

科技短波

蓝耳病野毒和疫苗株鉴别诊断试剂盒研制成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是影响养殖业的首要传染病。过去因PRRS弱毒疫苗散毒、致病力返强及疫苗毒本身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等原因,使该病的防控束手无策。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制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基因缺失疫苗(TJM株)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为了在猪群中有效地区别接种疫苗和受野毒感染的猪,华威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日前研发成功了首个可鉴别诊断高致病性PRRS野毒和疫苗株(TJM) RT-PCR一步法试剂盒。应用本方法能快速确诊蓝耳病野毒感染,为蓝耳病疫情监测、优化防疫方案及蓝耳病毒的净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是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TJM株)时必需的配套技术。

规模化猪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篇4

减少养殖中的粪污排放量。对养猪的工艺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加强对猪舍内小环境改善,降低单位产量的粪污排放。合理设计生猪营养配方,降低粪尿残留养分的排除来减少环境污染。在生猪养殖日粮中添加除臭剂,如沙皂素、活性炭等,从而减少粪便中硫化氨的产生。

加强对粪污的利用。将粪尿用作肥料,待其干稀分流后运出场外,可以制成绿色有机肥料,有效促进农牧结合与农业良性循环。同时,粪尿水必须要通过处理后达到无害化排放标准,使得养猪可以得到协调发展。鼓励支持大中型养殖企业建设畜禽粪污贮存、雨污分离、大中型沼气等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开展沼气集中供应、发电、制作有机肥料,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农牧循环良性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

规模养猪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篇5

1 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

1.1 选址

猪场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开居民生活区、交通主干道、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500m以上,远离其他养猪场、屠宰加工场、畜产品交易点至少1000m以上,无养猪史,水、电、路三通。最好有山坡、树林、湖泊等天然屏障隔离,同时考虑能与种植业或果园结合,充分消纳养猪产生的污水、粪便。

1.2 猪场布局

猪场四周要建有围墙,最好用砖砌,高度2.5m。围墙内分3个区,即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各区域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带;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分别为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生产区内通道应净道、污道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并实行雨污分流。同时堆粪区、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收集池应设在常年主方向的下风向。

1.3 猪舍布局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比较理想的为配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肥育舍,其间至少相距500 m。如条件限制,可分为3个区域:母猪区、保育区和肥育区,其中保育区应与母猪区和肥育区(大猪区)至少相距50m以上,可有效地预防仔猪受感染。

2 人流、物流、猪只等控制措施

2.1 人流控制

第一谢绝外来参观生产区,如需进入生产区,需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猪舍,并由场内饲养人员引导,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不得到处走动。第二外来办事人员进场办事,须经过消毒,且只能在生活区办公室内办理业务。第三禁止猪场内饲养员、管理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走动。第四禁止本场内技术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进行诊疗等服务。

2.2 物流控制

禁止携带任何与猪有关的产品进入养猪场,如:鲜猪肉、卤猪肉、猪肉罐头等。生活区内不穿生产区的衣、裤、鞋、袜等衣着用品,离开生产区时,必须沐浴、更衣、消毒。所有外来车辆需经过严格消毒方可进入生活区、生产辅助区,包括装载生猪车辆也不能进入生产区,只能停放在养猪场围墙外装猪台处,或用场内专用运猪车,把猪运到装猪台。

2.3 猪只的控制

2.3.1 场内猪只流动控制

母猪只能在分娩舍和怀孕舍之间相互流动。肥育猪流动方向:断奶仔猪→保育舍→育肥舍→出售,不可逆向流动。

2.3.2 引进猪只的控制

引进种猪时,须在隔离舍隔离观察30~60d,经临床检查健康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饲喂本场老年猪的粪便,或用老年猪隔栏饲养,以便让引进的猪逐步适应本场的病原微生物,待适应后,方可与本场猪群一同饲养。

2.3.3 病猪的控制

每栋猪舍应预留病弱猪栏,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转到病弱栏内。经2d治疗未见好转的,转入病猪隔离舍治疗。一旦出现猪只死亡,不可任意乱丢,应采取深埋或焚烧或丢入化尸池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其他控制

禁止狗和猫在猪场内四处走动,全场常年定期灭老鼠和灭蚊蝇。同时采取防鸟网等措施,控制野鸟进入猪舍。养猪场内禁止混养鸭子及偶蹄兽等动物,防止携带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或口蹄疫病毒。定期检查自来水或深井水水质是否有化学污染和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质量。注意饲料及原料质量,特别应注意饲料的霉变现象,防止黄曲霉中毒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3 消毒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存活在猪场内外环境及猪体表病原体的有效办法,可有效切断病原的传播,减少疫病的发生,因此消毒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车辆消毒

在养猪场生活区、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对进出猪场车辆的车轮进行消毒,特别应重点关注拉粪、拉猪的车辆的消毒。消毒液每3天更换1次。

3.2 猪舍消毒

有效的清洁会大大提高消毒效果,因此,清洗猪舍时可用高压热水或冷水或蒸汽进行冲洗,同时使用洗衣粉等洗涤剂,使附在地面的有机物容易松开,便于洗净;再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干燥后,进行熏蒸消毒,空置7d后再转进新猪。

3.3 带猪消毒

进猪后每周带猪消毒1~2次。使用消毒剂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能用50℃以上的热水或低于l7℃的冷水稀释消毒剂,以免降低消毒效果。同时应交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使用的喷雾器最好为电动或机动,压力为0.2~0.3kg/cm2,使用时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可在空中缓缓下降,除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外,还可与空气中尘埃结合,起到杀菌、除尘、净化空气,减少臭味的作用,在夏季并有降温的作用。

3.4 环境消毒

平时场内道路、舍内通道、值班室、更衣室要每天打扫干净。售猪后立即打扫出猪通道及出猪台、路面等,并及时彻底消毒。舍内所有垃圾一律焚烧或深埋处理。

3.5 用具消毒

料槽每周消毒1~2次,料车、笤帚等用具在使用前后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对金属饲喂用具等,可采取火焰消毒法。

4 猪群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本场传染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常规免疫程序,并定期掌握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等重点疫病的免疫抗体情况,再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5 猪病治疗及预防保健

猪只发生疫病时,应综合诊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并进行药敏实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和猪场疫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母猪、仔猪、育肥猪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药物,尽量少用抗生素,不使用促生长的激素类添加剂。特别是对待出售的肥猪,应执行休药期规定,控制药物残留。同时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并做好用药记录。

6 管理措施

(1)每栋猪舍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可预留一定的空舍时间,至少不低于3d。

(2)不同品种、年龄、批次的猪只禁止混养,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3)有通风、温度控制设施,防止因通风不良、潮湿、炎热、寒冷及栏舍肮脏等应激因素,损害猪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4)免疫剩余疫苗或疫苗瓶不可随意丢垃圾,应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6

1 蛋鸡养殖环境的控制技术

从健康养鸡的角度来看, 蛋鸡养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8~23℃, 最高温度不超过30℃, 当温度超过30℃时, 对蛋鸡的健康和产蛋率会产生不利影响。通常, 鸡舍的环境要求是氧气含量最少为19.6%, 而有害气体氨气、一氧化物含量均不超过10ppm, 二氧化物含量不超过0.3%;鸡舍内的环境湿度也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一般为50%~65%, 最高不超过85%。另外, 鸡舍内容易产生各种粉尘, 极大降低环境的质量, 因此, 环境中的粉尘的含量应控制在3.4mg/m3范围内。目前蛋鸡养殖环境的控制主要采用湿帘降温技术、光照自动控制技术和密闭式饲养舍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

1.1 湿帘降温技术

夏天天气较热, 蛋鸡养殖场内养殖密度较高, 使场内的温度较高, 及时降温保持鸡舍温度适宜才能保证蛋鸡的正常生长、产蛋。本示范点在降温方面主要采用安装湿帘风机进行控制, 降温设备的使用主要在7~9月, 鸡舍呼吸量最高为7m3/kg/h, 鸡只间的通风速度控制在0.3~0.6m/s。湿帘降温技术不仅能够维持鸡舍内的温度处于适宜范围, 同时能够调节环境湿度, 改善鸡舍内的环境。在7~9月份, 鸡舍的外环境温度平均为 (31.2±2.8) ℃, 湿度平均为70.2%, 而鸡舍内的环境温度平均为 (27.9±1.3) ℃;湿度平均为78.1%。由于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点有所不同, 湿帘风机在夏季的进风口流速应设置在2.5~5.0m/s, 才能满足鸡舍的通风需求。而在冬季, 进风口的流速设为1.5m/s, 即可达到鸡舍通风的要求。

1.2 光照自动控制技术

光照对蛋鸡的生理机能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在蛋鸡的生长、生产以及健康方面的影响非常大。在非密闭式的环境中, 蛋鸡可以受到自然光的影响而得到正常的生长, 但在全密闭式的鸡舍中, 采光条件相对不足, 光照量无法满足蛋鸡的生长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光照程序, 在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光照, 不仅能够使蛋鸡正常生长, 同时能够提高其生产性能。在蛋鸡的光照程序中, 主要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光色、强度来满足蛋鸡对光的需求。如果光照强度过高, 将会导致蛋鸡神经质、暴躁、脱肛等, 但如果光照不足, 将会导致蛋鸡的产蛋性能降低。因此要合理控制光照。光照自动控制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光照, 不仅能够满足蛋鸡的光照要求, 同时能够减少人工作业量。生产中应从蛋鸡20周龄开始, 采用人工补充光照的办法, 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 直到每周达到16h为止, 以后每天保证有效光照16h, 直到鸡淘汰前4周, 再把光照时间逐步增加到17h, 直至淘汰。人工补充光照, 以每天早晨天亮前效果最好。补充光照时, 舍内每平方米地面以3~5W为宜。灯距地面2m左右, 最好安装灯罩聚光, 灯与灯之间的距离约3m, 以保证舍内各处得到均匀的光照。

1.3 密闭式饲养舍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

密闭式饲养舍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实现鸡舍环境的全自动控制, 能够极大提高饲养效率。在规模养殖场中, 自动上料系统、自动集蛋设备、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清粪系统等共同构成了养殖场的养殖体系。通过各个系统间的控制与配合, 能够使规模蛋鸡养殖自动化, 在养殖过程中, 养殖户只要掌握了养殖各方面的技术, 购进相应的设备, 并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使养殖环境中各方面达到养殖要求, 包括鸡舍的光照、空气质量、温度等, 就可以做到健康养殖, 使蛋鸡的生长、生产性能达到预期目的, 实现蛋鸡养殖降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现阶段鸡舍控制系统有CT24、专家32等。在规模蛋鸡养殖中, 新疆地区已经有一个人饲养超过10万只的报道。密闭式饲养舍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减少人工作业量, 减少雇工人数, 降低饲养成本。

2 规模蛋鸡养殖示范点的建设

项目实施地点贾汪区塔山镇沟上村徐州市利源生态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汴塘镇荣山村徐州市苏荣养殖有限公司、紫庄镇镇常庄村贾汪区富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蛋鸡养殖场内实施及示范推广。项目的任务主要是对3个示范点标准化技术改扩建蛋鸡雨污分流自动清粪鸡舍, 配备先进的智能温度湿度控制系统、自动供料设备、自动供水设备、湿帘风机、智能光照控制系统, 并把项目实施过程中集成的先进技术与做法以及养殖经验进行推广

3 项目实施效果

3.1 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 有力推进三个示范基地蛋鸡养殖的发展, 三个示范基地存栏蛋鸡5万只, 新增存栏蛋鸡2万只, 目前, 示范点新增存栏蛋鸡2万羽, 已辐射带动我区50余户蛋鸡养殖户使用模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进行规模蛋鸡养殖, 新增规模蛋鸡存栏10万羽。徐州市利源生态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示范点蛋鸡养殖场平均成活率93.2%, 示范户的蛋鸡养殖成活率低2.1%。徐州市苏荣养殖有限公司示范点蛋鸡养殖场平均成活率91.6%, 示范户的蛋鸡养殖成活率低2.4%。贾汪区富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核心场示范点蛋鸡养殖场平均成活率91.2%, 社员的蛋鸡养殖成活率低2.2%。

3.2 社会效益

本次项目的实施, 通过举办“三新技术推广专题推介会、现场观摩、印刷规模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书籍、制作推广光盘、技术挂图。养殖户对先进的养殖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使各个养殖户以及有养殖意象的农民增加养殖意愿。通过采用新的养殖技术后, 不仅能够提高饲养效率, 从而提高经济收益。通过项目实施, 解决了规模蛋鸡标准化养殖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而且投入产出较高, 建设期短, 见效快, 自身效益高, 可带动农户发展养禽, 转变饲养方式, 推动贾汪区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林产业化进程, 提高规模蛋鸡养殖户经济效益。

4 存在的问题

(1) 虽然通过推介会向养殖户推广了“规模蛋鸡养殖的环境控制技术”, 但由于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 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固有的观念和行为, 因而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投入成本较高, 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加上养殖期间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对农民来说高投入但创收难以得到保障, 因而对新技术虽然兴趣广泛, 但在引进应用方面还需一定的考量。

5 总结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7

1. 猪粪尿及污水随意排放对环境的危害

(1) 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污染饲养场的粪污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蛔虫卵、毛首线虫卵、口蹄疫病毒等。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人畜共患疾病有90余种, 其中有20余种是由猪引起的, 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粪便及排泄物。据化验分析, 饲养场1 m L污水中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 沉淀的污水中蛔虫卵和毛首线虫卵分别高达199个/L和106个/L。如不适当处理, 不仅成为蚊蝇孽生的繁殖地, 而且还会成为畜禽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 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 氮、磷的污染由于畜禽对蛋白质饲料不能充分利用, 其粪尿中仍有大量的氮、磷化合物。据报道, 猪大约将食入氮的53.1%和食入磷的79.8%排出体外, 其中氮的一少部分以氨气挥发空气中, 另一方面, 氮、磷可转化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其中一些滞留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壤污染, 致使土壤有机物含量过多, 可使农作物包括饲料作物积累大量硝酸盐, 经还原成为亚硝酸盐, 引起猪高血铁红蛋白症, 而且更多的是通过土壤渗漏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系污染, 恶化水质。未经处理的污水若混入灌溉水中, 对农作物造成减产;混入鱼塘中, 因水中氧溶解度降低而危害鱼业生产, 若直接排入江河, 则严重影响沿岸的生态环境。

(3) 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现代畜牧业过分强调微量元素的作用, 特别是在养猪业中, 由于日粮含一定量的铜能刺激仔猪的生长。近年来, 高铜、高锌饲料添加剂在断乳仔猪的饲养中越来越多, 考虑到元素间的相关性, 其他元素如铁、锰相应提高。高剂量的微量元素不仅大量未被吸收, 随粪便排出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而且在生产中, 高铜日粮引起猪轻则腹泻、呕吐, 重则死亡等中毒事故的报道时有发生。

(4) 恶臭的污染规模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另一个问题是由粪、尿及其他废物分解产生的不良气体。如硫化物 (硫化氢、甲基硫醇) 、氮化物 (氨、甲基胺) 、臭粪素 (甲基吲哚) 等, 所有这些恶臭物质都能影响人、畜生理机能, 刺激嗅觉神经与三叉神经, 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即使没有毒性, 也会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 引起厌恶和精神不振,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也影响猪群的健康成长, 降低生产力。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 加剧了空气的污染程度和地球的温室效应。

(5) 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由于集约化养猪场在生产中滥用抗生素, 导致周围的空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到处充斥着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 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发生病变, 危害人类健康, 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6) 其他方面的污染在生产过程中, 猪舍消毒时除了选用过氧化物类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季胺盐类 (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米芬、消毒净等) 消毒剂, 还大量使用火碱、氯制剂和酚 (来苏儿、可辽林等) 醛 (甲醛溶液、戊二醛等) 类等易引起二次污染的消毒剂。

2. 规模养猪场造成污染的原因

(1) 标准化程度不高近年来, 养猪逐步从分散型转向简陋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粪便已成为生猪养殖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资料显示, 年出栏1万头育肥猪场, 每天排放粪污可达100~150 t。这些未处理的粪尿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 排污设施设备不全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必须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但大多数养猪场把粪污直接排到场外, 畜禽粪便中有害病菌、虫卵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3) 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差, 法律观念淡薄现在大多数养殖户文化程度不高, 素质较低, 不注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肆意排污而不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养猪业产生的污染, 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4) 治污宣传不够, 监管力度较差近年来,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防疫、畜牧、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但是, 宣传力度不够, 相关部门执法经费短缺, 治理污染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行政监管力度不够, 效果依然不明显, 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3. 养猪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 积极宣传引导, 加强环境监控, 提高养殖准入门槛规模养猪场污染的防治, 必须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和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首先, 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宣传引导, 普及有关科学和技术。其次, 政府应加大宣传引导工作, 对畜禽粪污资源再利用的配套技术和开发给予资金扶持, 畜牧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监控与预测体系。再次, 科学规划饲养场地, 提高养殖准入门槛, 学习欧美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对新建的养殖场首先考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2) 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 (花园式小区) 目前, 吉林、山东、安徽等多个省市积极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 既省料、又省工、还可以取暖, 又减少污染。有机发酵床厚度为80~100 cm, 填充物 (垫圈料) 为锯末、稻壳、秸秆等, 添加高活性有益微生物酵母。该发酵剂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猪还不断地拱食发酵后的可食物。一次垫料可连续使用3年, 无需冲洗猪舍, 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猪场, 更换下来的垫料是价值很高的有机肥料。据报道, 该技术养猪可节省饲料20%以上, 每头猪节约用水25 kg以上, 并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此种环境饲养的猪, 睡的是“席梦思”, 住的是“空调房”, 吃的是“自助餐”, 污染是“零排放”。这种成熟的养猪技术很值得推广。

(3) 合理设计饲料、添加剂配方, 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饲料结构, 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 降低环境污染。在满足动物有效氨基酸与日粮中氨基酸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 这不仅可以节约蛋白质资源, 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粪便中氮的排出。在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益生菌等, 能更好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转化率, 减少环境污染, 净化空气。营养过剩的饲料, 不仅造成浪费, 还会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对规模养猪场污物的排放, 要严格控制生化需氧量 (BOD) 、化学需氧量 (COD) 的浓度, 使畜牧业污染防治才能走向科学化、系列化、无污染化的道路。

(4) 创新粪污生态利用技术 (1) 堆肥法:堆肥技术是利用好氧微生物把有机物降解、转换成腐殖质的生化处理过程。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分解, 通过生化反应产生的热能使堆内温度升高, 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 使其成为无害的优质饲料。该法费用低, 不受季节限制, 技术成熟, 是目前畜禽粪便处理与推广应用较为可行的方法。 (2)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通过畜禽粪便中接种微生物菌剂 (如EM菌剂) , 利用生化工艺和微生物技术, 使有益微生物迅速繁殖并快速分解粪便和堆料中有机质, 在短时间内使堆料温度升至60℃~70℃, 进而抑制或杀死病菌、虫卵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同时, 矿质化合腐殖质化可吸收、分解恶臭和有害物质, 释放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有效成分。畜禽粪便经过发酵腐熟后, 再经热风旋转烘干处理, 便成为无害、无臭的优质有机肥, 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环境。另外, 还有青贮法、制作沼气等成熟技术可以采用。

4. 小结

上一篇:电视画面的剪接与运用下一篇:干部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