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2024-09-22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共12篇)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篇1

猪类疾病同时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作为畜牧站当中的兽医,应当对规模猪场当中疾病防治进行充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

1 规模猪场疾病特征表现

规模化养猪场饲养的猪数量相对比较多,为此,在管理方面难度相对较大。猪类疾病往往具有比较强的传播性,为此,猪病出现往往会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规模猪场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十分重要,环境处理不当会造成细菌滋生,一旦细菌传染病出现产生危害性比较大。当前阶段,养猪场当中的病种类也往往比较多样化,且已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这会对猪场当中的疾病防控造成难度。

2 规模猪场当中疾病防治主要措施

2.1 规模猪场的选址与建设

对养猪场进行科学、合理选址能够有效降低猪场当中发生疫病的几率。一般来说,规模猪场在选址的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地形、环境、向阳情况。同时,还应当确保具有较为充足的水源。应当在距离人类生活区域相对较远的位置设置养猪场,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降低养猪场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2.2 日常消毒与清理工作

猪场当中造成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细菌滋生以及猪自身病毒。为此,在猪场当中应当处理好日常消毒以及清理工作内容,确保猪场中的卫生环境情况,彻底消除可能产生细菌的环境。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的降低多种类型的猪病发生。切实达到这一目标,还应当充分发挥饲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首先,应当清理猪场当中的害虫,包括蚊子、苍蝇等。这些虫子会对猪的休息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是疫病传播的载体,为此,应当加以消灭。其次,需要设置专门的消毒室以及更衣间等。对外来人员应当进行统一规格的管理,进入人员应当进行消毒。养猪场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严格着装。对于发生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上报,还应当在雨水季节,加强养猪场当中的日常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

2.3 坚持自养自繁原则

养猪场本身属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为此,猪场中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外来猪可能会造成这种平衡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外来细菌与疫病。为此,在大规模养猪场当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养自繁。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外界引种,以免猪场当中发生相关疫病情况。当然,在需要引种交流的过程中,引进的猪种需要隔离1个月的时间左右,才可以进行引进。

2.4 饲养工作

猪类疾病产生的主要途径与进食相关,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当中,饲养方式的科学性卫生程度至关重要。往往需要采用统一方式进行饲养,但是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喂养饲料问题,则会造成这个猪场发生疾病。为此,饲养人员应严格把关饲料质量,确保饲料之后,不可以轻易发生变动。同时,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饲养人员在喂食的过程中防止猪饲料发生回流。

2.5 疫病检疫机制报告

想要确保规模化养殖质量,降低疫病发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形成较为完整的疾病检疫报告机制。同时,应当对这项报告机制进行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规模猪场的安全生产。兽医需要对养猪场的猪以及猪舍等进行系统性检查,对卫生情况以及进食与排便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形成报告。

2.6 综合防治

规模猪场当中需要采用综合防治方式进行管理。在卫生以及疫病防治总方针的指导下,应当始终坚持采用科学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疫病发生之后,应当第一时间向专业人事进行反映,详细对病情进行记录,并确定针对性措施。例如,诸城市某县规模猪场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场在事前就已经进行疫苗接种,同时饲养人员也始终坚持科学管理方式,发生了疫情之后,及时采取了妥善方法进行处理,有效控制了疫病发生发展。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篇2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猪场设计、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卫生消毒、营养,保健、免疫等诸多方面.笔者经调查研究,分析了规模猪场疫病发生原因,并提出养猪户应以“防重于治”为原则,采取必要的猪病防控措施.

作 者:华威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农业局,323300 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8 关键词:规模猪场   疫病   发病原因   防控措施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篇3

摘 要 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且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畜牧业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因为传染病的迅速流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养猪场经济损失严重的现象。控制规模养殖场猪病疫情的发展和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针对规模养殖场疫病控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养猪场;疫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46-2

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传染病在市场中迅速蔓延导致了规模养猪场出现病情蔓延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无论从养殖场规模的发展以及养殖事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来说,都起到了一个消极的影响。就此,针对规模养猪场如何防治猪病疫的蔓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1 严格消毒制度

实施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针对规模养猪场实施消毒策略,保障在源头上将病菌微生物控制起来,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情况[1]。首先,针对规模养猪场实施周周检查和消毒制度,当遇到重要病情的时候,采取喷雾消毒方法增加消毒的次数,例如可以使用常见的百毒杀等消毒剂。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先实施清水冲洗,在利用5%之下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最后在利用清水将其冲洗干净。最后,针对产猪房以及小猪培育室进行全面性的消毒工作,从而保障其消毒的彻底性和完整性。同时,工作人员也应该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注意采取安全措施和安全手段,例如可以佩戴安全手套、全体防卫衣,饲养人员在下班之后进行淋浴,针对其使用的手套等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保障微生物细菌不能蔓延和传播。

2 强化引种制度

从目前猪病的疫情来看,单一的猪病疫情非常好控制并且能有效地防止病情大面积的蔓延[2]。但是,因为目前我国猪病流行的疫情非常复杂,旧病毒和新病毒的结合在一起之后控制非常困难,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归根结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和引种有很大的关联,在引入一些品种猪的时候也引入了一些疾病。尤其是目前规模养猪场之外会出现很多个猪场引种的现象,在引种之后并没有将这些后引入的猪分隔观察,导致了猪类品种出现疫情的现象非常普遍,最后造成引入的猪种感染了原先的猪种,造成了猪病肆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在控制规模猪场疫病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同源引种,将病情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杜绝在不同地区实施引种现象,防止摒弃肆意蔓延的现象。同时,在进行引种的过程中还可以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针对引种的品牌实施申报工作,当相关部门核批之后再进行引种工作,保障引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在进行引种的过程中,还应该详细了解种源疫情的动态,查看免疫记录和疫病的监测情况,确认了健康之后在再实施引种工作。在引入之后向相关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汇报,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并且将引种的猪实施隔离情况。在观察30天之后,如果猪并没有反常的情况,应该按照本厂免疫程序进行疫苗的补打工作,从根本上防止疫病的发生和微细菌的出现,并且在补打疫苗之后还应该针对牲畜进行抽血检查,针对健康的猪种放入到正常的猪群中进行群饲养,针对不健康并且怀疑带有细菌的猪将其带到隔离室中实施观察,为了避免病情的恶化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其进行无害处理,从而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3 强化猪病的免疫程序

各地区的养猪场应该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应免疫计划,重视免疫程序和免疫的工作。养猪场应该定期的针对危害较大的传染病HC、PR、PC等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了解猪群的免疫和健康情况。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应该进行及时的免补措施,从根本上保证猪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较高水平的免疫抗体,从根本上防止因为免疫失败而出现的疫病出现或者是多病情混合感染的情况,从根本上确保猪群的健康生产。

4 完善疫病检测制度

为了能够彻底有效的完善疫病的检测机制,各个地区的规模猪群养殖场所应该和当期的兽医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建议紧密的练习,从根本上针对猪病进行检测,重点检测猪的猪瘟、蓝耳病,对检出的阳性病畜实施坚决性的处理工作,针对猪场进行净化处理,从根本上防止疫病的防止和发生。

5 防治药物预防制度

从目前猪病来看,很多疫病都没有合理的疫苗进行预防,尤其是一些细菌性传染病利用药物预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在猪场中存在气喘病、猪附红细胞体等疫病的潜伏,应针对这类病情利用定期投药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有时应该给猪更换一下环境、去势、防疫等应激反应,从而诱发疫病的发生。所以说,可以采取提前加入有关抗应激药物的策略,可以加入维生素类、抗菌素类、有侧重的使用中草药制剂,从根本上控制疫病的发生。

6 建立科学规范的饲养机制

构建科学规范的饲养机制,从根本上巩固牢猪群健康防护屏障。应定期定量针对性进行饲养,保障健康、维持正常发育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作为规模养殖场,应固定饲料品种完善减少饲料品种的随意更换,从根本上提升营养满足猪饲养的要求,严格的执行各类养猪的饲养标准。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猪舍的环境,夏季应该做到通风透光,安装电风扇、喷淋窗帘、戏水池等等,冬天应该做好保温工作堵塞风洞,悬挂窗帘,尤其是要做好小猪的保温工作,采用电热饭,红外线灯泡等取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界对猪产生的应激现象,不断的提升猪体的健康水平和抗病的能力,保障规模养猪场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规模养猪常来说,一定要保障规模养猪场的疫病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规模养猪场的抗病能力,定期进行杀菌消炎工作,从而保障养猪场的病情能够抑制住。

参考文献

[1] 郭智勇,于海培,桑爱云,王莎.猪瘟持续发生及免疫防制[J].中国果菜,2010,(1).

[2] 杨培昌,李慧姣.猪瘟持续发生及免疫防制[J].中国动物保健,2010,(1).

(责任编辑:刘昀)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 篇4

树立主动免疫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猪只体质) 和被动免疫 (免疫接种) 并重的观念, 采取综合措施, 做好饲养管理、基础免疫、消毒和保健等四方面工作, 以有效防控规模化猪场的疾病。

2强化饲养管理

“正气盛, 邪气不入”。动物健康、强壮, 自身抗病力强, 才能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 减少发病率。

动物健康、强壮又是被动免疫的基础。失去这一基础, 被动免疫会事倍功半, 达不到免疫的目的。只有在动物健康的情况下注射特异性疫苗, 动物才能建立免疫应答, 才能产生足量的特异性抗体。

2.1饲料选择

选择通过认证的饲料企业生产的无公害饲料, 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猪只所需营养标准, 科学配料和投料, 以促进生猪正常生长, 增强体质, 同时提高生长速度, 降低料肉比, 发挥不同品种的生长优势。

2.2适时断奶

哺乳仔猪体重达6.5 kg以上, 采食量达体重的3.5%以上, 日龄达21 d以上, 健康无疾病时断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断奶应激。

2.3适时补铁、补硒

哺乳仔猪1~3日龄肌注牲血素、生血宝等补铁剂1 mL。补铁量150~200 mg。

哺乳仔猪1~3日龄肌注亚硒酸钠针剂1mL, 补硒量100mg。

2.4早补料

哺乳仔猪达7~10日龄时, 选择品质优良的开食料进行诱食。

早补料一是加快仔猪消化系统发育, 促其尽早生成消化酶;二是补充仔猪生长所需营养, 促进生长;三是加快仔猪免疫系统发育, 提高仔猪主动免疫力。

2.5正确断奶

从仔猪断奶前5 d逐步减少母猪料, 每天大约减少0.75~1.00kg, 到断奶前2d, 母猪料供给量控制在2 kg/头·d。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减少母猪泌乳量, 增加仔猪采食量。

断奶仔猪应继续在产床上生活7~10 d。在这7~10 d中供给同样的开食料, 让其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2.6保暖降温

根据仔猪日龄做好降温保暖工作, 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

3严格消毒

3.1消毒药选择

选择3~4种消毒药交替应用。另外还需准备烧碱、生石灰、高锰酸钾、75%酒精、5%的碘酒、火焰喷射器等。

3.2场地消毒

3.2.1猪场周围及粪沟每隔7~10 d泼撒生石灰消毒。

3.2.2猪场入口的消毒池和消毒室应用2%烧碱溶液, 消毒池的池水保持2~5 cm的深度。

消毒室铺设浸泡2%烧碱溶液的麻袋, 消毒室安装紫外线灯管, 进场人员必须经紫外线消毒15 min, 穿彻底消毒的鞋 (有条件的应淋浴更衣) 方可进场。

3.2.3猪舍及运动场消毒

3.2.3.1生猪上栏前:清扫猪舍及运动场后进行冲洗, 待干后用2%烧碱溶液对地面进行消毒 (有条件的可用福尔马林25 cm3/m3+高锰酸钾25 g/m3+水12.5 cm3/m3熏蒸消毒) , 干后冲洗猪舍及运动场, 再喷雾消毒, 2~3 d后用火焰喷射消毒 (重点消毒死角) , 此后生猪方可上栏。

3.2.3.2生猪上栏后: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每星期带猪消毒 (预防性) 。

猪场周围发生疫病时, 要随时进行彻底消毒。每天对舍内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带猪消毒, 选用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 。

3.3分娩消毒

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阴部、乳房。分娩后再用消毒药擦洗乳房、阴部和后躯。

3.4粪便消毒

猪粪堆积发酵作肥料。猪粪、尿、污水经处理可生成沼气供利用。

4免疫接种

根据养殖场及周围的发病情况, 有针对性地接种疫苗。

4.1种猪免疫程序

4.1.1经产母猪免疫 (见表1) 。

4.1.2仔猪免疫 (见表2) 。

4.1.3以上疫苗, 种公猪春秋两季各免一次。

4.1.4后备种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以上疫苗。

4.2免疫注意事项

4.2.1免疫接种细菌性疫苗后, 7 d内禁用抗生素。

4.2.2免疫接种病毒性疫苗后, 一般7 d内禁用抗病毒类药物。

4.2.3免疫间隔时间不少于7 d。

4.2.4免疫部位应严格消毒。

5保健

5.1杀虫、灭鼠

5.1.1杀虫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环丙氨氰, 1 kg/t, 喂一个月停一个月, 至到9月份为止。这可有效减少猪场的蚊蝇数量。

5.1.2灭鼠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电网捕鼠, 一种是用粘鼠板捕鼠。

5.2预防

5.2.1微生态制剂应用:微生态制剂是一种活性制剂, 口服可调节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平衡, 可预防仔猪黄白痢, 促进生猪的消化吸收, 促进生长发育。

常用调痢生 (8501) 、乳康生、促菌生 (又名止痢灵) 等。使用微生态制剂期间禁用抗生素。

5.2.2定期预防:在季节变换、气候突变、整群、猪场周围发生疾病时, 在饲料中添加硫酸粘杆菌肽 (50~100 g/t) 、林可霉素10% (500 g/t) 等和黄芪多糖 (500~800 g/t) , 连续饲喂3~5 d。

平时间隔15 d, 预防性投药一次, 每次连喂3~5 d。

5.2.3中药应用:母猪产前3 d至产后3 d口服白头翁汤的散剂 (黄金止痢散) , 每天一次, 以防仔猪黄白痢发生。

麻黄散 (粉剂) :春秋来临前, 饲料中添加 (1 kg/t) 可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夏天可投服清热中药。

5.3驱虫

5.3.1驱虫药有: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螨净等。

5.3.2驱虫前按猪只体重计算好用药量。将驱虫药混入适口性较好的少量饲料中一次性投服, 待7~10 d后, 再投服一次。

种公猪每年驱虫三次, 后备母猪配种前驱虫一次, 经产母猪产前10~15 d或断奶后2~3 d驱虫一次, 仔猪断奶后, 采食和粪便正常时驱虫一次 (一般在30~35日龄) , 保育期结束转生长期、转群反应结束后驱虫一次 (一般在80日龄) , 生长育肥中期驱虫一次 (一般在140日龄) 。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措施 篇5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措施

1 人员管理 1.1制度的`建立 规模化猪场人员较多,一般会制定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员工管理制度、防疫制度、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无论是各项规章制度还是生产管理规程制定时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制定时也应力求详尽,制度需要延续性,不足的地方要尽快修改完善,逐步形成良好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针对性越好.

作 者:黄卫忠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畜牧兽医局,526040 刊 名:养殖技术顾问 英文刊名: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 

规模猪场的疾病控制 篇6

摘要:对规模化猪场常发疾病进行免疫防疫,是防治猪群受传染病危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免疫接种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与否和养殖经济效益的高低。各养殖场可在充分调查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常见疾病的免疫防治。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需使用质量优良的疫苗,正确使用疫苗,防止免疫失败。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常发疾病;疫苗;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95-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猪生产规模也在逐年不断地扩大,特别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更是发展迅速。目前在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猪场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猪的疫病种类不断增加,从而使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和净化越来越困难。规模化猪场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猪场饲养管理质量,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规模化猪场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猪场免疫程序,通过疫苗免疫使猪群对主要疫病及对本场威胁较大的疾病建立起较强的抵抗力,保障猪只在生长的各个环节均不受传染病的侵袭[1-4]。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猪场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要想制定一个好的、合理的、能够适用于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考虑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本场母猪母源抗体状况,猪只的发病日龄,疾病流行季节等因素,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本场猪群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

笔者总结了湖北省内多个规模化猪场的常发的疾病,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讨编制了湖北省内规模化豬场的常发疾病的疫苗防制方法,供广大同行和养猪场参考。

1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国际兽疫局将本病列入A类传染病之一。正确、有效地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防制猪瘟最好的办法。

种公猪: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1次。

种母猪:每年春、秋季以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

仔猪:在猪瘟洁净区,仔猪可于35-40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苗肌肉注射首免,60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苗二免;在猪瘟污染区,新生仔猪采取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未吮初乳前,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种1次,接种2小时后方可哺乳,然后于6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

2 猪丹毒、猪肺疫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亚急性型)或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心内膜炎。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猪发生败血症和肺炎为特征。

仔猪:可用猪丹毒和猪肺疫二联苗于仔猪50-70日龄时免疫接种1次,免疫期为6个月。

种猪:用猪丹毒和猪肺疫二联苗于春、秋两季各免疫接种1次。

3 仔猪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均由大肠杆菌引起。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上需做好本病的防疫工作。

妊娠母猪于产前40-42天和15-20天用大肠杆菌腹泻菌苗(K88、K99、987p)分别免疫接种1次,仔猪通过初乳中的抗体获得被动免疫。

目前,在防制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疫苗中,国产苗是含有K88、K99、987p的三价苗,进口苗是加了F41的四价苗,但这些三价苗或四价苗,不一定与每个猪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相符合。因此,用本场仔猪黄痢的粪便自然感染妊娠母猪,使母猪获得含本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抗体,通过初乳传给仔猪,可获得比商品苗还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妊娠母猪产前第31天、30天、29天和16天、15天、14天,用新鲜黄、白痢粪便,溶于水拌料后饲喂妊娠母猪,一日2次[5]。

4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从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防制本病普遍使用的是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6]。

母猪配种前和产前15-30天进行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母源抗体可维持70天,因此,一般情况下对仔猪不需用伪狂犬病苗滴鼻[5]。

5 猪乙型脑炎

猪乙型脑炎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母猪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蚊蝇季节到来前(约4-5月份)用乙型脑炎疫苗对100日龄至初配的公、母猪进行免疫接种1次。

针对种猪,特别是对6月龄以上的后备公、母猪,在蚊蝇到来前1个月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

6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或病弱仔猪为特征。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7]。

临床上防疫本病时,可于后备母猪配种前用猪细小病毒疫苗进行2次免疫接种即可。具体做法是:后备母猪第一次发情后进行首免,在第二次发情配种前5-7天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

7 病毒性腹泻

猪的病毒性腹泻性疾病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这两种腹泻病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都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两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

两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主要在仔猪中流行,2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死亡率高,3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死亡绿低,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取良性经过,多自然康复。

临床上常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等,通常于母猪产前4星期免疫1次。也可用自家苗进行免疫,具体操作方法是:取病毒性腹泻猪的小肠,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然后制作成匀浆。一头病猪的小肠浆加水2500ml,然后加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备用。将此自家苗饲喂给产前3周的母猪,每头125ml。小肠匀浆可冷冻保存,需要时加水即可使用[5]。

8 副猪嗜血杆菌病

使用疫苗防制本病是最有效的办法,对于病情反复发作或发病严重的猪场,更应做好本病的免疫防制工作。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商品苗效果不确定,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如果没有自家苗,也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注射。

母猪:从未注射过本疫苗的母猪,应于产前40天进行一免,于产前20天进行二免;经免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

小猪: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一般在10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首免,15天后再免疫一次。

9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本病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在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和仔猪发生呼吸道疾病。

每一次种公猪用猪蓝耳病灭活苗接种两次,第一次接种与第二次接种间隔21天。其他猪用猪蓝耳病弱毒疫苗接种。注意,对于妊娠70天以上的母猪暂不接种,待其分娩、仔猪断奶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对于仔猪做常规免疫,在仔猪3周龄和10周龄分别进行免疫接种即可。

10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本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7]。

临床上防疫本病,可用猪副伤寒疫苗于仔猪出生后30日龄和60日龄各免疫1次[8]。

11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以出血性下痢、病程短促,病死率极高为特征。

对于有本病的猪场,可于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红痢疫苗。

12 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称猪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猪死亡率不高,但可导致病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可对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防疫本病,对于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免疫一次即可。

对于以上几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疾病,养殖户可在充分调查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场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免疫防制,例如,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猪喘气病疫苗、猪乙型肺炎弱毒苗等,仅在本场或当地流行过此类疾病时才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与否和养殖经济效益的高低。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需使用质量优良的疫苗,正确使用疫苗,防止免疫失败。

参考文献

[1] 周全,夏永高,孙立彬,等.影响规模猪场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6,26(6):43-46.

[2] 王志杰,何学谦.导致猪免疫抑制的因素[J].畜禽业,2007,(8):26-27.

[3] 宋辉,吴昌河,吴冬明.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的设计及消毒卫生制度的建立[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6):50.

[4] 刘今竺,王云飞,刘飞.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设计探讨[J]. 现代畜牧兽医,2007,(12):31-32.

[5] 徐有生.科学养猪与猪病防制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张福军,刘延忠.猪场常用的疫苗及其使用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0,(6):100.

[7]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温黎俊,王斌斌.规模化猪场免疫谱与免疫程序的制定原则[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9,34(3):18-20.

作者简介:向金梅(1979-),女,硕士,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断及与防治。

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防治的对策 篇7

关键词:猪场,规模化,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猪场的规模化建设推动了养猪行业的发展、壮大, 随着猪场规模化和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 如何有效防控猪场疾病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是猪场疾病的高发时期, 猪场内的技术员、管理员和饲养员在此时期应该提高警惕, 严格遵守猪场规章制度, 同时猪场领导人应该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 杀灭和控制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群体, 建立规模化养猪场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营养供给, 强化机体自身抵抗力, 最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 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

1.1 猪瘟

猪瘟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病毒性传染病, 它具有热性、急性和败血性的特征, 同时各个时期、不同品种和不同性别的猪都会感染猪瘟。感染猪瘟表现为高烧发热, 四肢抽搐, 在耳朵、四肢内部、外阴和腹下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小红斑点, 眼睛里有分泌物等。通常一个月左右的猪幼崽不易感染猪瘟, 一个月后猪感染猪瘟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这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感染性, 一旦感染就会迅速传染, 因此感染猪瘟的猪死亡率和发病率都是较高的、尤其是在规模化猪场中, 一旦出现这种疾病, 可能会引起大面积的死亡, 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链球菌猪病

链球菌猪病常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感染链球性猪病常表现高烧、发热, 体温会达到41℃以上, 伴有绝食和厌食, 流鼻涕, 不能站立, 在头、腹、胸和大腿的内侧皮肤会出现浅玫瑰色的斑点。一旦感染这种疾病1~3d内就会死亡。

1.3 腹泻猪病

猪腹泻病是由血清型溶血的大肠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粪便中伴有黄白色和黄色水样。出生7d以内的猪幼崽是这种疾病的易感群体, 死亡率和发病率通常较高, 出生在7d以后的猪不易感染, 通常是一头发病引起数头发病, 有些严重甚至威胁猪场所有猪幼崽。

1.4 弓形体猪病

弓形体猪病是由弓形虫引起, 感染弓形体猪病后常表现为高烧发热, 死亡流产, 进食较少, 腹泻便秘, 这种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鼻、耳朵和后腿内侧会出现红点及紫红色斑点, 病猪在后期还会表现呼吸困难, 卧地不起等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会和猪瘟同时发生, 一旦感染很难确诊。

2 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2.1 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是防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规模化猪场应该制定防控的具体措施, 严格规定疫苗的选择、运输、保存和使用情况等, 成立兽医室。每半年内对猪场所有猪群定期采血进行全面的疾病检测病毒性疫病的抗体情况, 发现病猪及时处理;对抗体水平较低的猪及时接种疫苗;某些病毒、细菌的隐性感染猪要及时隔离处理。

2.2 药物预防和疾病控制

猪场常见疾病是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性细菌性感染疾病, 不单纯是细菌性疾病, 如果在猪群发病时才展开治疗, 效果通常都不太理想, 因此抗菌性药物的使用应该从发病用药转向预防用药。猪场管理人员结合猪场实际状况制定可靠的药物预防程序,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 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 保证在猪场疾病高发期之前添加抗菌性药物。

2.3 增强饲养管理

规范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的物质基础, 只有保证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供给, 才能正常发挥免疫系统的各项机能。持续的营养供给保证免疫系统地正常运行, 良好的饲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猪群的发病数量。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通风, 降低饲养密度, 做好御寒降暑工作, 保证猪群生活在一个干燥、卫生、舒适的环境。

2.4 加强猪场卫生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杀灭或者清除病源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消毒之前一定要对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洗, 消毒时着重对拐角、食槽和保温箱等进行消毒, 一定要保证猪舍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通常情况下, 每周进行一次消毒, 秋冬季节和特殊情况下每周要保证2~3次的消毒。每批猪出栏之后, 先对猪栏进行清洗, 再使用高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过程中保证使用杀灭效果好的消毒剂, 这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数量, 消毒完成后再空置5~7d, 即可重新放猪。

谈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 篇8

1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原则

树立主动免疫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猪只体质) 和被动免疫 (免疫接种) 并重的观念, 采取综合措施, 做好饲养管理、基础免疫、消毒和保健等四方面工作, 以有效防控规模化猪场的疾病。

2 做好环境控制关

2.1 猪场建设

猪场场址应选择地势高、平坦、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应建在离铁路、公路、城镇、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500米以外, 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风景旅游区2000米以外。养殖场周围应筑围墙, 墙外有防疫沟, 沟外种植防疫林带。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加工区、行政管理区和隔离区必须严格分开。

2.2 猪舍内外环境

卫生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对保证猪只正常生长、发育、繁殖是非常重要的, 温度应随着日龄增加而变化,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75%之间。保证适宜的通风、光照以及饲养密度, 场内布局要科学合理, 做到净道和污道分离, 避免交叉使用。母猪、仔猪、商品猪应分开饲养, 猪舍之间距离为20米左右。患病猪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猪无害化处理区和粪便处理区应建在下风处, 距离生产区不小于200米。

3 严格消毒

3.1 消毒药选择

选择3~4种消毒药交替应用。另外还需准备烧碱、生石灰、高锰酸钾、75%酒精、5%的碘酒、火焰喷射器等。

3.2 场地消毒

猪场周围及粪沟每隔7~10d泼撒生石灰消毒。

猪场入口的消毒池和消毒室用2%烧碱溶液, 消毒池的池水保持2~5cm的深度。

消毒室铺设浸泡2%烧碱溶液的麻袋, 消毒室安装紫外线灯管, 进场人员必须经紫外线消毒15min, 穿彻底消毒的鞋 (有条件的应淋浴更衣) 方可进场。

猪舍及运动场消毒:

生猪上栏前:清扫猪舍及运动场后进行冲洗, 待干后用2%烧碱溶液对地面进行消毒, 干后冲洗猪舍及运动场, 再喷雾消毒, 2~3d后用火焰喷射消毒 (重点消毒死角) , 此后生猪方可上栏。

生猪上栏后: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每星期带猪消毒 (预防性) 。

猪场周围发生疫病时, 要随时进行彻底消毒。每天对舍内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带猪消毒, 选用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 。

3.3 分娩消毒

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阴部、乳房。分娩后再用消毒药擦洗乳房、阴部和后躯。

3.4 粪便消毒

猪粪堆积发酵作肥料。猪粪、尿、污水经处理可生成沼气供利用。

4 严把免疫关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质量优良的疫 (菌) 苗。严格按规定运输、保存、使用疫苗。注意无菌操作, 免疫前后不要滥用药物。积极做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并于免疫后25天进行抗体检测, 检测不合格的进行补免。注意观察免疫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过敏反应严重的猪只。做好免疫档案记录工作, 如实填写疫苗的来源、疫苗生产厂家、批号、免疫时间、免疫项目等。制定疫情处置预案,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一旦出现疫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协助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部门开展控制和扑灭工作, 将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为尽快实现恢复性生产奠定基础。

5 强化饲养管理

5.1 饲料选择

选择通过认证的饲料企业生产的无公害饲料, 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猪只所需营养标准, 科学配料和投料, 以促进生猪正常生长, 增强体质, 同时提高生长速度, 降低料肉比, 发挥不同品种的生长优势。

5.2 适时断奶

哺乳仔猪体重达6.5kg以上, 采食量达体重的3.5%以上, 日龄达21d以上, 健康无疾病时断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断奶应激。

5.3 适时补铁、补硒

哺乳仔猪1~3日龄肌注牲血素、生血宝等补铁剂1mL。补铁量150~200mg。哺乳仔猪1~3日龄肌注亚硒酸钠针剂1mL, 补硒量100mg。

5.4 早补料

哺乳仔猪达7~10日龄时, 选择品质优良的开食料进行诱食。早补料一是加快仔猪消化系统发育, 促其尽早生成消化酶;二是补充仔猪生长所需营养, 促进生长;三是加快仔猪免疫系统发育, 提高仔猪主动免疫力。

5.5 正确断奶

从仔猪断奶前5d逐步减少母猪料, 每天大约减少0.75~1.00kg, 到断奶前2d, 母猪料供给量控制在2 kg/头·d。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减少母猪泌乳量, 增加仔猪采食量。断奶仔猪应继续在产床上生活7~10d。在这7~10d中供给同样的开食料, 让其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5.6 保暖降温

根据仔猪日龄做好降温保暖工作, 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

6 合理用药

根据当地猪病发生情况与流行规律, 结合猪场实际,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是养猪场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 还有不少猪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尚无有效疫苗, 但是可通过饲料与饮水添加药物喂饮达到预防的目的。许多养猪场, 在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及育肥猪4个阶段, 针对某些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 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感染, 减少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增加了产仔数、成活率和出栏率,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防疫效果。

7 加强疫病诊断、

疫情监测和净化猪场

对发生的疫病要认真分析, 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才能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选择最佳的方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定期进行免疫监测, 可及时掌握猪场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与分布, 以便及早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措施, 预防疫病的发生。

要做好此项工作, 必须尽快解决好当前动物的防疫技术问题, 如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标准, 疫病快速、敏感、准确、简便的诊断方法以及诊断试剂盒的研究与生产等问题;建立国家级重大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和地方快速诊断实验室, 解决外来病、新发病和疑难病的确诊、病原分离鉴定、疫源追踪、防治新技术等。

8 定期驱虫

后备母猪2月龄驱虫一次, 上产床前15天驱虫一次, 以后每胎上产床前15天均驱虫一次;青年公猪参加配种前驱虫一次, 以后每年驱虫2次;育肥猪在2月龄和4月龄各驱虫一次。

9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粪便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 污染严重的饲料、粪便应发酵处理。

深埋点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坑的深度、宽度视处理污染物的多少而定, 但覆盖土的厚度必须高于1.5米, 坑底铺垫石灰, 覆盖土以前再撒一层生石灰或喷洒消毒剂。坑的位置和类型应有利于防洪。

焚化、焚烧疫区附近有大型焚尸炉的可采用焚化的方法。处理的尸体和污染物量小的可以挖1.5米深的坑, 浇油焚烧, 然后用土覆盖, 与周围持平。

规模养猪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篇9

1 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

1.1 选址

猪场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开居民生活区、交通主干道、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500m以上,远离其他养猪场、屠宰加工场、畜产品交易点至少1000m以上,无养猪史,水、电、路三通。最好有山坡、树林、湖泊等天然屏障隔离,同时考虑能与种植业或果园结合,充分消纳养猪产生的污水、粪便。

1.2 猪场布局

猪场四周要建有围墙,最好用砖砌,高度2.5m。围墙内分3个区,即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各区域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带;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分别为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生产区内通道应净道、污道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并实行雨污分流。同时堆粪区、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收集池应设在常年主方向的下风向。

1.3 猪舍布局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比较理想的为配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肥育舍,其间至少相距500 m。如条件限制,可分为3个区域:母猪区、保育区和肥育区,其中保育区应与母猪区和肥育区(大猪区)至少相距50m以上,可有效地预防仔猪受感染。

2 人流、物流、猪只等控制措施

2.1 人流控制

第一谢绝外来参观生产区,如需进入生产区,需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猪舍,并由场内饲养人员引导,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不得到处走动。第二外来办事人员进场办事,须经过消毒,且只能在生活区办公室内办理业务。第三禁止猪场内饲养员、管理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走动。第四禁止本场内技术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进行诊疗等服务。

2.2 物流控制

禁止携带任何与猪有关的产品进入养猪场,如:鲜猪肉、卤猪肉、猪肉罐头等。生活区内不穿生产区的衣、裤、鞋、袜等衣着用品,离开生产区时,必须沐浴、更衣、消毒。所有外来车辆需经过严格消毒方可进入生活区、生产辅助区,包括装载生猪车辆也不能进入生产区,只能停放在养猪场围墙外装猪台处,或用场内专用运猪车,把猪运到装猪台。

2.3 猪只的控制

2.3.1 场内猪只流动控制

母猪只能在分娩舍和怀孕舍之间相互流动。肥育猪流动方向:断奶仔猪→保育舍→育肥舍→出售,不可逆向流动。

2.3.2 引进猪只的控制

引进种猪时,须在隔离舍隔离观察30~60d,经临床检查健康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饲喂本场老年猪的粪便,或用老年猪隔栏饲养,以便让引进的猪逐步适应本场的病原微生物,待适应后,方可与本场猪群一同饲养。

2.3.3 病猪的控制

每栋猪舍应预留病弱猪栏,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转到病弱栏内。经2d治疗未见好转的,转入病猪隔离舍治疗。一旦出现猪只死亡,不可任意乱丢,应采取深埋或焚烧或丢入化尸池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其他控制

禁止狗和猫在猪场内四处走动,全场常年定期灭老鼠和灭蚊蝇。同时采取防鸟网等措施,控制野鸟进入猪舍。养猪场内禁止混养鸭子及偶蹄兽等动物,防止携带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或口蹄疫病毒。定期检查自来水或深井水水质是否有化学污染和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质量。注意饲料及原料质量,特别应注意饲料的霉变现象,防止黄曲霉中毒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3 消毒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存活在猪场内外环境及猪体表病原体的有效办法,可有效切断病原的传播,减少疫病的发生,因此消毒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车辆消毒

在养猪场生活区、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对进出猪场车辆的车轮进行消毒,特别应重点关注拉粪、拉猪的车辆的消毒。消毒液每3天更换1次。

3.2 猪舍消毒

有效的清洁会大大提高消毒效果,因此,清洗猪舍时可用高压热水或冷水或蒸汽进行冲洗,同时使用洗衣粉等洗涤剂,使附在地面的有机物容易松开,便于洗净;再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干燥后,进行熏蒸消毒,空置7d后再转进新猪。

3.3 带猪消毒

进猪后每周带猪消毒1~2次。使用消毒剂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能用50℃以上的热水或低于l7℃的冷水稀释消毒剂,以免降低消毒效果。同时应交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使用的喷雾器最好为电动或机动,压力为0.2~0.3kg/cm2,使用时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可在空中缓缓下降,除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外,还可与空气中尘埃结合,起到杀菌、除尘、净化空气,减少臭味的作用,在夏季并有降温的作用。

3.4 环境消毒

平时场内道路、舍内通道、值班室、更衣室要每天打扫干净。售猪后立即打扫出猪通道及出猪台、路面等,并及时彻底消毒。舍内所有垃圾一律焚烧或深埋处理。

3.5 用具消毒

料槽每周消毒1~2次,料车、笤帚等用具在使用前后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对金属饲喂用具等,可采取火焰消毒法。

4 猪群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本场传染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常规免疫程序,并定期掌握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等重点疫病的免疫抗体情况,再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5 猪病治疗及预防保健

猪只发生疫病时,应综合诊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并进行药敏实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和猪场疫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母猪、仔猪、育肥猪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药物,尽量少用抗生素,不使用促生长的激素类添加剂。特别是对待出售的肥猪,应执行休药期规定,控制药物残留。同时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并做好用药记录。

6 管理措施

(1)每栋猪舍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可预留一定的空舍时间,至少不低于3d。

(2)不同品种、年龄、批次的猪只禁止混养,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3)有通风、温度控制设施,防止因通风不良、潮湿、炎热、寒冷及栏舍肮脏等应激因素,损害猪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4)免疫剩余疫苗或疫苗瓶不可随意丢垃圾,应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规模化猪场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篇10

1 保证良好营养水平

猪群整体有良好的健康水平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首要条件。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营养在促进生长的同时,还会改善免疫系统。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多都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增加机体对疫病的易感性,蛋白质能量下降,可引起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导致营养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仔猪早期发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是特别有害的,营养极度不良,往往使机体的抵抗力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供给营养齐全、均衡的饲料,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猪只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猪只产生较强的抗病能力。仔猪初生后让每头仔猪尽早吃足初乳,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断奶前后补饲高质量的教槽料。

2 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会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猪只的死亡。影响猪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密度过大、空气污浊,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猪体的抵抗力下降,动物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表现为抗体水平低,细胞免疫应答减弱。如果环境差,CO2、NH3、H2S、CO等有毒有害的气体浓度高、使猪感染或诱发呼吸道疾病,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菌,即使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也存在着发病的可能。

改善猪舍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尽可能减少应激

应激的动物比正常动物更容易得病,在养猪的生产中,能引起猪只应激的因素很多,如高温、低温、密度过大、有毒有害气体,饥饿、饲料变化、断奶、去势、注射等均可引起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对一些传染病易感性增强,导致各种疾病的流行。

为减少应激,在饲养过程中,应防止猪只过度拥挤,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防暑,避免潮湿。猪群要相对稳定,不要随意混群,保持猪舍安静。饲粮保持相对稳定,不要突然变换饲粮,更换时要有过渡,保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采取任何会造成猪只应激的行动之前都要考虑能否降低应激。

4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异地带进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集约化养猪业,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繁育体系,至少应建有良种繁育场和商品繁殖场,根据发展计划,猪场要培育自己的基础母猪群,自己养公猪和母猪,本场繁殖仔猪,自己养肥猪,避免从其他猪场带来传染病。对新购入的种猪必须做好产地检疫,运至本场后要再次经过兽医检疫,并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全身喷雾消毒后运入猪场或混群饲养。多年养猪经验证明,从源头上抓起是十分重要的,凡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

猪场全进全出最重要,每栋猪舍不能清空的循环进猪饲养方式是猪场疾病绵延不绝的罪祸之一。规模化猪场最好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种猪场至少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即使是商品猪场,至少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混群,减少猪相互接触和降低应激,从而降低发病。

5 加强和执行科学的免疫和保健

5.1 采取严格的清洁、消毒规程

做好养猪场环境、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猪场要严格执行合理消毒制度。定期的全场范围彻底消毒,圈舍、用具消毒要做到彻底。消毒时首先彻底清扫舍内的灰尘、粪尿,再把地面、墙壁甚至顶棚等用水冲洗干净,最后再使用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要注意消毒药的使用方法。定期更换消毒药种类。

5.2 坚持合理的免疫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制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苗给猪接种,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使易感猪群成为非易感猪群,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些传染病传染。规模化猪场必须进行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口蹄疫,乙型脑炎,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免疫。猪场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并根据猪只检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5.3 应用药物保健,进行药物预防

平时除对猪群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外,必要时配合药物预防,对提高猪只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增加饲料报酬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饲养水平和条件较差的养殖户来说极其重要,甚至必不可少。兽医人员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针对近些年疫病发生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群体药物预防是集约化养猪的重要防病内容,除有疫病发生时,要及时给猪群投服治疗和预防药物外,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定种类药物给猪群喂服,可减少疫病的发生。

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规模猪场;防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2-01

1 存在问题

1.1 规划布局不合理

有些规模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生产区、生活区和工作区混为一体,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

1.2 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猪场在免疫注射中,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免疫1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2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1.3 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猪场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养猪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有些养猪场自己从兽药市场购买,还有个别猪场自制疫苗免疫注射。这些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如存在这些问题,将会导致养殖场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

1.4 滥用抗生素

个别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使用过滥。①饲料中滥加抗生素,长期使用;②治疗滥用抗生素,大剂量使用;③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④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抗生素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

2 对策

2.1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规模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非常迫切。①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当今的国际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饲养管理员动物养殖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对饲养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饲养管理工作。

2.2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要让大家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

2.3 改进猪场布局,做好设备添置

规模猪场无论规模大小,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室和治疗室,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

2.4 规范疫苗使用

规范疫苗使用主要是指加强管理。①动物防疫用生物制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②动物防疫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

2.5 规范保健药品使用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控制技术 篇12

关键词:养猪场,规模化,环境控制技术

现如今社会快速进步, 经济迅猛发展, 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肉、蛋、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用品, 尤其是对肉的需求更是极高的。因此, 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猪肉食品成为了热销肉。猪肉作为人们喜欢的肉食之一, 其需求量在与日俱增, 人们对猪肉的极高需求导致养猪产业极度盛行。在养猪产业盛行期间, 决定猪肉质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养猪产地、养猪场。而一个事物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出现其他问题, 养猪场是猪密集的地方, 由于环境的管理不到位, 经常会出现病猪的现象。但是, 由于养猪是需要大量成本的, 一些黑心人就会把这些病猪肉带入市场。出现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源头是养猪场的环境问题, 因此, 关于养猪场环境问题的探讨成为了重中之重, 养猪场环境控制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被人们重新认识并正确对待。

1 养猪场、猪舍环境的调节和控制

猪在没有出售之前的生活场所就是猪舍, 猪舍的大小视当时养猪场的规模而定。多条猪共同生活在猪舍, 进食、饮水、排便、自由活动等都是在一个共同的猪舍进行的, 因此对猪舍的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假设多只猪共同生活在一起, 环境是脏乱的、没有保障的, 那么这些猪得病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就会避免不了交叉感染, 这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 也对人们食用猪肉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 养猪场、猪舍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1 猪舍的保温、隔热

猪是一种恒温动物, 其正常体温为38.0~39.5℃。因此, 在四季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对猪舍进行改变与相应的调整, 以使猪舍的温度适应猪的体温。当猪只的体表温度低于外界的环境温度时, 可以通过空气流通、地表洒水以及猪只自身的呼吸来进行调节, 保障自身的散热维持内外温度的平衡。当猪只的体表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时, 猪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及身体活动等散出的热量是微乎其微的, 这就需要外界采取措施, 实施相应的保暖措施来达到猪只的内外温度平衡。

对于冬季严寒的地区来说, 猪舍的保温、隔热与极其寒冷地区是有显著区别的。严寒地区, 猪舍的保温需要对猪舍进行封闭式处理, 平时通风的窗户要关闭, 需要在窗户的一侧再次进行保暖处理, 比如蹦上塑料布或者其他防风布料等, 主要作用是保暖。接近中午时温度比较高, 可以把布料进行撤离, 给猪只一定的接受自然光光照的时间, 这样猪只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对于极其严寒的地区, 冬季保温方面也要做到在之前通风的位置进行遮挡, 比如塑料布、棉被等。此外, 还要对猪舍采取供暖措施, 具体供暖措施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安排, 如可以采用专门针对猪舍的一套保暖措施, 前提是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猪舍;如果经济基础一般的猪舍, 可以采用火炉进行保暖, 猪舍与猪舍之间也能够再次相互取暖, 此方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1]。值得注意的是, 此方法需要管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看管一次, 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危害猪只的安全。

1.2 猪舍的防暑

对于防暑来说, 基本不区别地区, 夏季来临, 每个地区都是比较酷热、干燥的, 猪舍需要的防护措施因此也不会相差太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凉水冲洗猪舍的地面、墙壁等, 此方法便捷、有效, 能够快速地对猪舍进行降温;缺点就是环境看起来会比较脏, 栏内冲出来的水也有异味;还可以采用淋浴或者喷雾定期对猪只冲洗身体, 使猪只体表达到降温的作用, 防止酷暑期间中暑。其中, 对于水温是有要求的。夏季井水温度过低, 如果直接淋在猪只体表, 势必会对猪只有冲击。因此, 需要先在水池中静置一段时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 待温度升至25℃左右方可使用[2]。对于母猪的降温防暑与其他成年的猪只是有区别的, 不能一概而论。一般在母猪的猪舍是有水帘的。在猪舍边缘周围搭设遮阳板或者遮阳网, 避免酷暑时期太阳光直接照射在猪只体表, 对其造成伤害。

2 科学设计, 精心选址, 完善基础设施

2.1 科学规划和决策

规划和设计恰到好处的养猪场对养猪产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比如政府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自身的经济基础等因素综合进行考量。对于养猪场的建设不是所谓的越大越好, 设备也不需要做到最先进, 猪只的品种要适度, 生长速度要符合实际情况。这一系列的养猪场的建设规模、设备的先进程度、猪只的品种数量、生长的速度以及饲养员的素质、饲料的营养程度、防疫技术、市场营销水平、排污排便处理等各种因素, 不是做到越大、越好、越多、越快就可以, 需要做到的是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要相互匹配。如果出现某项因素与其他因素不和谐的现象, 在保证其他因素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变, 如果暂时给不出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 暂时停放一下也是可以的。

2.2 选址规范、严谨, 场内建设布局合理

一般肉猪的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温度在16~22℃, 猪舍的选址最好是坐北朝南的方向, 做到冬暖夏凉。养猪场地质的选择不是随便一块空地就可以的, 需要考虑养猪场的性质、养猪场的规模大小以及培育出来的这一批猪只的成果、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水源气候条件等。对于市场的调查, 主要在于批发市场的地理位置, 也要将调查、交通、防疫站等综合考虑在内。一个猪舍内的猪只要有限度, 不可密度过大, 猪只的进食、睡觉、排便的地方要分开设置, 避免脏乱及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在猪舍要设置窗户, 不可太少, 以便通风使用。在北方地区, 一般夏季采用搭建凉棚或者遮阳板、遮阳网来给猪只避暑, 冬季一般都在外围围上防风塑料布或者草帘、棉被等[3]。

养猪场选好址之后,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风向因素等来具体规划厂区内的设施安排, 道路、绿化区、排污区及其他设施的具体分布。一般养猪场都会分为4个区域, 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及生产管理区等。生产区是要求比较严格的一个区域, 在生产区严谨外来车辆随便进入, 非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禁止入内, 在生产区内禁止随意进行猪只的安放, 每一猪只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场所, 不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影响母猪的心情, 造成产崽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生产管理区是对母猪产崽后期的安排场所, 主要负责母猪育崽期间的进食安排情况等, 设施基本上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盛放杂物的杂物室、兽医室等。隔离区, 就是当出现有疫情的猪只时, 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对猪只的发病情况进行诊断, 需要将此类型猪只进行隔离, 旨在避免传染其他猪只。生活区, 是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安排的区域。

2.3 转舍的建筑设计要做好

猪只从被产出就会在猪舍进行生活, 从最开始的猪崽到长成一只成年的肥猪, 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同时也需要生活环境、生活场所的改变。因此, 在猪只的生长发育阶段、发育成熟阶段、成年阶段都会在不同的猪舍内生活。养猪场的猪只是大批的, 猪只在进行转舍的过程中, 所能发生的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以便在转舍过程中突发事件解决不恰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伤害。我国的猪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建造模式, 对于内部的具体设施的安排及摆放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养猪场的猪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屋顶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坡式、双坡式、联合式、平顶式及拱顶式等。猪舍的地面一般采用的是水泥地面, 优点就是干净、硬度比较大, 方便工作人员对粪便的清理, 水泥地面与水平面有约30%的坡度, 目的是便于工作人员对粪便的处理、清洁及消毒[4]。距离地面1.0~1.5 m的距离要用水泥粉刷表面, 原因有两点, 一是工作人员在进行清理猪舍时会溅到墙体表面, 如果是水泥墙面就会比较容易进行二次清理;二是避免猪只用头或者身体去蹭墙体表面, 对墙体造成破坏。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所食用的食品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猪肉作为市场大量需求的肉食产品之一, 猪肉的产出质量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作为猪只产出的源头, 养猪场因此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作为规模化养猪场, 无论是养猪场的硬件设施还是养猪场的环境, 都是需要经过实地考察, 然后给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想要在这条产业链上长久地发展下去, 需要长期坚持、坚守原则, 争取培育出来的猪只质量越来越佳。

参考文献

[1]王英姿, 孙玉柏.现代化养猪场生产工艺 (上) [J].新疆农垦科技, 2001 (4) :28-30.

[2]万绪银.冬季猪场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 2014 (11) :12-13.

[3]李敬, 陈和平.浅谈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技术措施[J].畜禽业, 2011 (7) :16-17.

上一篇:抓住自己的黄金时代下一篇:ZigBee静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