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真菌病防治

2024-12-07

规模猪场真菌病防治(共4篇)

规模猪场真菌病防治 篇1

猪疥螨是永久性体外寄生虫,寄生于猪的皮肤表皮层内,可引起剧烈瘙痒的接触性皮肤病,即猪癞子。

据报导,我国各地养猪场,均有猪疥螨病,规模化猪场疥螨阳性率为100%,但由于造成的伤害较为缓慢,并且与感染程度关系密切,死亡率低,大多数猪只呈现隐性感染,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很难引起管理者注意。目前,疥螨病已成为限制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它不像急性传染病使猪大批死亡,但它使猪皮肤剧痒,皮炎,精神不安,食欲降低,降低猪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时形成僵猪和导致慢性死亡,同时也降低母猪的繁殖率。另外,在屠宰加工时由于必须将胴体损伤严重的表面皮肤去掉,这又影响到胴体的品质。在全国规模化养猪场中,由此而造成的了一定经济损失。

1 形态

猪疥螨很小,肉眼不易看到,雌螨体长为0.3~0.5 mm,宽为0.24~0.4 mm;雄螨体长约为0.2~0.23 mm,宽约0.14~0.19 mm。虫体乳黄色,背面隆起,腹面较平,无眼,体表有大量波浪状皮纹,背面有成列的圆椎形皮棘,还有成对的粗刺、刚毛和长鬃。有8条短小的足,第3对足上有2条很长的刚毛。

2 生活史

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进猪表皮挖掘隧道,虫体在隧道内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每日前进0.5~5 mm,在隧道中,有不少可通向表皮的纵向通道,便于虫卵的孵育和幼虫由此爬出。虫体在隧道内发育和繁殖。雄虫于交配后死亡,雌虫在隧道内产卵,每个雌虫一生可产40~50个卵。雌虫的寿命约4~5周。猪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22 d,平均15 d。

3 流行病学

猪疥螨感染的主要来源是患有此病的病猪。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猪与猪直接接触而传播,特别在夜间,疥螨在宿主皮肤上爬行与交配,传播机会更多。疥螨离开宿主后还能生存3~21 d,并仍可产卵、孵化,因此也可通过畜舍和用具等间接传播。

猪疥螨适宜的生活条件是潮湿和阴暗的环境,在该条件下,虫体迅速繁殖、发育和蔓延。因此在秋冬和早春季节,因猪舍保温,湿度大,病情也较严重。而在夏季,因阳光充足,空气干燥,不利虫体生成,病猪症状减轻。

仔猪因皮肤抵抗力低,又喜集结一起,易发此病,而且病情严重。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而成为带虫者。带虫母猪产仔后,易通过直接接触传给仔猪。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和管理不善,都会使本病加重。

4 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5个月以下的猪,猪大多在感染后3~10周发病,剧痒,皮肤出现炎症。常由头部开始,易发生于眼圈、颊部和耳朵等部位,有时蔓延到腹部、尾部和四肢。病猪局部发痒,常在圈舍、栏柱相互摩擦,摩擦出血之后可见渗出液结成的痂皮。后期患猪皮肤出现皱褶、龟裂,患部被毛脱落。长期患病的仔猪明显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疥螨病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痒,可以用“抓痒指数”来描述。即以抓痒次数去除以猪的头数得出抓痒指数。例如,有50头猪,观察15 min,发生50次抓痒动作,则抓痒指数应为1.0。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大于或等于1.0,则说明必须加强对畜群的疥螨病的控制。如进行控制后的抓痒指数值仍大于0.4,则须再次进行治疗。抓痒指数随猪的年龄增加而增加。例如,肥育猪和母猪的抓痒指数要高于断奶仔猪和生长猪。

5.2 实验室诊断

病原诊断方法为:在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疥螨挖掘隧道的方向,常按宿主皮肤皱褶方向进行,耳廓内和尾根的褶处最容易检获虫体)用手术刀刮取痂皮,直到微出血为止。收集刮下的病料,按以下方法检查:将病料置于试管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在酒精灯上煮数分钟,使皮屑溶解,虫体自皮屑中分离出来。数分钟后,待虫体沉于管底后,吸取沉渣,放在载玻片上,于显微镜下检查,发现虫体。

但是,对临床症状表现健康的猪检查中发现,即使在头、颈部皮肤疥螨检查阴性,但也有约20%耳廓刮屑中能分离到疥螨。所以隐性感染(带螨状态)猪是群间传播的主要来源。

5.3 鉴别诊断

(1)湿疹。有痒觉,但不如疥螨病厉害,在温暖圈舍中痒觉并不加剧,有的湿疹不痒,皮屑内无疥螨。(2)秃毛癣。患部呈圆形、椭圆形,境界明显,覆有疏松干燥的浅灰色痂皮,易剥离,剥离后皮肤光滑,久之,融合成大癣瘢,无痒觉,镜检病料有癣菌芽胞或菌丝。(3)虱和毛虱。发痒、脱毛和营养障碍,但皮肤不增厚、不起皱褶和变硬等病变。在患部可发现吸血虱或毛虱,皮肤正常,柔软有弹性,病料中无疥螨。

6 治疗

虫螨净(复方阿维菌素)不仅能杀死皮肤隧道中各发育期的疥螨,而且可驱除猪胃肠道中的多种寄生虫,如猪蛔虫、结节虫、猪鞭虫和猪类圆线虫等。

在饲料中添加虫螨净、复方阿维菌素药物,搅拌均匀后,一次投喂,间隔7~10 d再投药1次,以杀死刚从虫卵孵出的下一代螨,达到根治的目的。

不同生长期的猪,在饲料中虫螨净的添加量也不同:(1)仔猪(最好在转群时使用)、育肥猪每吨饲料中添加1kg; (2)母猪根据空怀、怀孕,泌乳等不同阶段,怀孕母猪最好在产前15 d使用,每吨饲料添加1.5~3.0 kg,每年用药2次;(3)公猪(根据采食量)每吨饲料添加3~4 kg,至少保证每年用药3次;(4)凡是从别处购进的猪,在进入猪群前应有隔离期,在隔离期内要进行用药。

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前3周平均每周增重4.5kg,治疗后4周,每周增重5.6 kg。

在投药的同时,须对畜舍、用具、运输工具等喷洒敌百虫、除虫菊酯、双甲脒等溶液进行杀虫。

7 预防

疥螨病的控制首先应从种猪群开始,对所有公、母猪逐头检查,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在治疗病猪的同时,搞好圈舍的环境卫生,圈舍和用具也应同时消毒。

定期监测猪体外是否存在疥螨。从耳廓内刮屑镜检查虫,能较好地反映疥螨感染情况。

中小规模猪场猪丹毒病的防治措施 篇2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 主要发生在2~6月龄的架子猪。除猪以外, 其他家畜、禽类和人也能感染发病。人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叫类丹毒。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为传染源, 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吸血昆虫传播。猪丹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季发生较多, 冬、春季散发。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2.1 急性型 (败血症型)

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病猪体温升至42℃以上, 高热稽留, 食欲减退。喜卧, 行走不稳, 关节僵硬。发病1~2d后, 皮肤上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紫红斑, 尤以颈、背、腿外侧多见, 指压时红色消失, 指去复原。如不及时治疗, 往往在2~3d内死亡。

2.2 亚急性型 (疹块型)

此型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 俗称“打火印”。体温升至41℃左右, 发病后2~3d, 在背、胸、颈、腹侧等皮肤上, 出现红色、紫黑色大小不等的菱形、圆形疹块。随着疹块的出现, 则体温逐步下降, 病情减轻。7~10d左右可康复, 也有少数病例转为败血症型死亡。

2.3 慢性型常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有浆液性

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类型。

(1)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 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肘关节, 受害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困难。

(2) 疣状心内膜炎型,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心跳增数, 听诊有心内杂音, 此种病猪常因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3) 皮肤坏死型, 常发生于猪的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肿胀、坏死、变黑, 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 最后脱落, 遗留一片无毛瘢痕。

3 诊断要点

3.1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 尤其是体温升高, 皮

肤上有红色红斑, 疹块, 剖检脾肾肿大呈红色, 疣状心内膜炎、关节炎, 可初步确诊。

3.2 采取病料如肝、肾、脾、疹块渗出液, 心内膜炎

疣状物及关节液等, 涂片或触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细长的小杆菌。

3.3 注意和猪瘟、猪皮炎肾病综合症进行鉴别, 猪

瘟皮肤常呈针尖样出血, 指压不褪色, 肾脏不肿大, 针尖样出血, 脾脏也不肿大, 边缘有梗死灶, 淋巴结周边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样。皮炎肾病综合症病猪的淋巴结常肿大数倍, 但不出血。

4 防治措施

规模猪场真菌病防治 篇3

1 发病情况

龙岩市新罗区某万头规模化猪场, 在保育舍内饲养, 其中3批仔猪共385头, 33~40日龄 (该场的仔猪23~26日龄断乳, 每周从分娩舍转入一批断乳6~8 d的仔猪进入保育舍) , 体重10~15 kg, 分2栋6个单元饲养。由于连续1周阴雨绵绵, 栏舍潮湿, 空间湿度很大, 造成舍内卫生不洁, 又因饲养密度较大 (每单元内有10个小栏, 每栏10 m2, 饲养10~12头仔猪) , 最初部分仔猪出现腹泻, 厌食, 呈跳跃式在每栏内出现腹泻。这3批仔猪都曾接种过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口蹄疫等病的疫苗。曾先后用痢菌净、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个别注射和整群拌料给药, 以及饮水给药, 未能控制疫情蔓延, 并且病情越来越重。发病1周后, 大部分暴发腹泻, 部分仔猪粪便混有血液, 食欲下降、瘦弱、被毛粗乱, 发病率在80%以上。每天都有因脱水虚弱而死亡的仔猪, 个别猪上午吃料正常, 下午就突然死亡。第2批转入保育舍后5 d的仔猪共120多头病情特别严重。此次发病过程为35 d左右, 死亡仔猪35头, 死亡率9.1%, 另有大约10%弱仔可能发展为僵猪。该场哺乳期仔猪和25 kg体重以上的猪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这3批仔猪在哺乳期内和断乳后一周留原栏时正常, 在转入保育舍后5 d全群还很健康, 到第7 d开始约有15%仔猪突然腹泻, 精神沉郁、脱水、厌食。粪便呈糊状, 棕黄色或棕褐色。个别仔猪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 呈奶油状、粥样或水样。体温为40~40.5℃, 呼吸正常。发病1周后3批保育舍仔猪中大部分相继发病, 剧烈腹泻, 呈水泻状, 脱水严重, 腹泻可持续3~8 d, 极个别仔猪可自行康复。患猪因脱水而消瘦明显, 皮肤及黏膜苍白, 生长迟缓, 少数仔猪食欲废绝, 但饮水量大增, 精神很差。重症患猪嘴唇四周、腹下皮肤、四肢末梢出现紫色, 当体温下降时很快死亡。

3 病理变化

患猪死后机体消瘦、苍白。经过剖检20头病死猪, 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病变表现为空肠和回肠充满灰色稀薄水粪, 整个肠腔黏膜肿胀、透明, 肠壁血管扩张, 肠黏膜充血、出血;盲肠充满凝血块和干酪样物质;结肠内有血样粪便, 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 混有血液和黏液, 呈暗红色, 肠壁呈水肿状肥厚, 肠系膜水肿或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个别胆囊胀大, 胆汁充盈, 肛门多松弛。其他器官无特征性肉眼可见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1) 以病死猪肝、肾、心血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没有发现致病菌。

2) 采取患猪直肠内容物抹片, 用结晶紫液染色, 镜检没有发现密螺旋体。

3) 取患猪新鲜肠内容物或粪便约20 g加50 m L饱和食盐水, 搅匀后静置10 min, 取上层液滴在载玻片上, 在15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每个视野均有圆形的球虫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 其内部的球孢子囊占据卵囊的绝大部分, 并偏于一侧。另随机抽检同群10头健康保育仔猪粪便, 用相同方法操作并镜检, 也发现大量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 检出率70%以上。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该猪场仔猪感染猪球虫病。

6 防治措施

1) 用过氧乙酸对猪舍四周和猪体进行交替轮换消毒, 每天1次, 连续7 d。

2) 全群使用抗球虫特效药10%盐霉素拌料, 每吨饲料用250 g, 连用7 d, 停药3 d后,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10 g和长效土霉素300 g, 连用7 d, 可预防继发病的发生, 对个别食欲减退和废绝的患猪, 每头口服氨丙啉3 m L, 每天2次, 连用3 d。

3) 在水槽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多维和电解质, 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 减少死亡, 恢复健康。

经过2次拌料用药和个别口服用药2周后, 全群仔猪很快恢复, 腹泻从减少到停止。被毛光亮, 食欲增加明显。除在用药治疗期间死亡患猪12头外, 其余病仔猪慢慢康复。此时再取20头仔猪的新鲜粪便进行镜检, 每个视野均没有发现虫卵。

7 体会

1) 仔猪球虫病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暴发趋势, 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且分布极为广泛, 应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2) 猪球虫病的症状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混淆, 因为仔猪球虫病始终被认为是引起仔猪腹泻的次要因素, 没有引起同行们的重视而延误有效治疗时机, 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各猪场应吸取教训。

3) 每年入春, 雨水量增加时, 栏舍内湿度大, 环境卫生较差, 适宜该病发生, 加上保育舍局部需要保温, 通风不良是造成仔猪球虫病暴发的主要原因。由于猪球虫进行孢子化时,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 猪等孢球虫的卵囊才能迅速孢子化而侵入肠绒毛膜, 使之萎缩崩解, 引起急性肠膜炎症。如果饲养管理不当, 易造成其他继发病发生而增加仔猪死亡。

4) 仔猪球虫病主要发生在断乳后和转群后3~10 d。哺乳仔猪、育成猪和种猪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预防用药的重点应放在断乳和转群前后, 此时用盐霉素拌料用药预防5~7 d, 并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直到断乳和转群后15 d, 可避免该病发生。

5) 仔猪饲料中同时添加支原净和土霉素, 不仅能防止一些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发生, 而且对仔猪增重非常明显。

规模猪场真菌病防治 篇4

猪圆环病毒 (PCV)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为单股负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粒子直径为14~25nm, 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无囊膜, 是兽医学上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病毒之一, 是一种新的猪传染病。根据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 将其分为PCV-1和PCV-2两型。临床上猪感染PCV-1无致病性, 但PCV-2是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猪呼吸病综合征 (PRDC) 、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PDNS) 的重要病原, 还可引起多种肠炎病、仔猪先天性震颤 (仔猪抖抖病) 、母猪繁殖障碍等疾病。已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 应引起重视。

1 基本情况

2014年5月20日, 泸水县上江乡玉淑生猪养殖场到泸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反映, 该养殖场从5月14日开始有猪只出现发病症状, 到20日死亡母猪3头、仔猪23头。经询问畜主, 感染猪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被毛粗乱, 渐进性消瘦, 咳嗽, 稀泻, 呼吸困难呈腹式, 部分母猪出现流产, 新出生仔猪有震颤症状。接到报告后, 泸水县动物疫预防控制中心到实地进行诊断, 体温41.5℃, 有的猪腹下、耳尖、四肢末梢等处发红或发紫, 经过解剖死亡猪, 见肾脏肿大, 呈灰白色, 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现黄疸症状。初步诊断感染了猪圆环病毒, 在开展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采集了该场所有存栏猪的血清进行实验室ELISA抗体检测检测。

2 采样化验

2.1 材料

2.1.1 血清样品

采集全场存栏猪的血清772份, 包括种公猪4头、种母猪55头 (含新引入的10头、原场的45头) 、双月以下仔猪327头、双月以上育肥猪386头。

2.1.2 诊断试剂

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生产厂家是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2014007。

2.1.3 器械 酶标仪、恒温箱、移液器、无菌操作台

2.2 方法

2.2.1 操作步骤

取抗原包被板, 每孔加入稀释好的洗涤液200µ1, 静置3分钟倒掉液体, 并在吸水纸拍干, 共计洗涤2次。再分别将稀释好的待检血清和对照各取100µ1加入到抗原包被板孔中, 待检样品做1孔,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各设2孔。轻轻振匀孔中样品 (勿溢出) , 置37℃温育30min。甩掉板孔中的溶液, 每孔加入稀释好的洗涤液200µ1, 静置3min倒掉, 再在吸水纸上拍干, 共计洗涤5次。每孔加羊抗猪酶标二抗100µ1, 置37℃温育30min。再洗涤5次, 每次都要在干净的吸水纸上拍干。每孔先加底物液A一滴 (50µ1) 、再加底物液B一滴 (50µ1) , 混匀, 室温 (18~25℃) 避光显色10min。每孔加终止液一滴 (50µ1) , 10min内测定结果 (测定前在震荡器上轻轻震动一下) 。

2.2.2 结果判定

在酶标仪上测各孔OD630nm值, 用620~650纳米波长测定结果均有效, 试验成立的条件是阳性对照孔平均OD630nm值≥0.7, 阴性对照孔平均OD630nm值必须﹤0.3。样品OD630nm值>0.42, 判为阳性;样品OD630nm值介于0.38到0.42之间, 判为可疑;样品OD630nm值<0.38, 判为阴性。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室化验, 该养殖场猪圆环病毒感染情况见附表。

通过对772份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ELISA抗体检测可发现, 该养猪场圆环病毒的感染率为64.12%, 感染数最高的是种母猪, 其中新引入种母猪检测阳性率是100%, 原存栏种母猪检测阳性率是77.78%, 其次是双月以下仔猪, 检测阳性率是81.35%, 最低是双月以上育肥猪, 检测阳性率是47.12%, 种公猪没有被感染。

可以确定此次该规模养殖场圆环病毒流行的原因是引种不慎所致。该养殖场于5月10日引进了种母猪10头, 引种中没有进行严格检验, 引入后没有进行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 经过检测引入的母猪带毒率为100%, 带有圆环病毒的病猪进入该规模养殖场后, 导致母猪舍内种母猪和双月仔猪大量发病和死亡, 育肥猪舍感染的原因是由于带病仔猪转入育肥阶段时传入。而种公猪没有被感染的原因是饲养区相对独立, 引入母猪之后也没有进行配种, 并有隔离设施, 每天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4 防治措施

4.1 紧急预防

用浙江诺培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 (ZJ/C株) 进行紧急预防, 肌肉注射大猪2ml、小猪1ml。注射方法是首先对ELISA抗体检测阴性的猪只, 然后是检测阳性的猪只。

4.2 治疗

哺乳仔猪注射长效土霉素或者头孢噻呋, 同时用阿莫西林 (500mg/L) 饮水;种母猪和断奶育肥猪用阿莫西林、氨基比林、黄芹多糖分别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5d, 目的是减少并发感染,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 (1000g/50kg) 、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粉 (500g/50kg) , 加强营养。通过以上措施7d后大多数病猪有好转, 但仍有部分猪食欲下降。

4.3 消毒

在猪场内全面消毒,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切断传播途径, 杀死病原体。猪舍过道和场区用2%~3%火碱消毒, 舍内用百毒杀消毒, 1次/d。

4.4 防控措施

(1) 对所有检测出阳性的猪只进行隔离,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猪舍的通风, 淘汰感染的种母猪。 (2) 在疫病发生期间, 禁止配种, 以免公猪感染。

5 小结

上一篇:FPGA模式下一篇:小波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