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规模舍饲养羊技术(精选5篇)
高效规模舍饲养羊技术 篇1
舍饲养羊就是把羊群置于圈舍之内进行人工饲喂, 这是由散养放牧、粗放经营、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传统养羊方式, 向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养羊发展的重要模式。舍饲养羊还有利于实行和承纳各项饲养管理、配合饲料、杂交繁育、疫病防治等科学技术的实施。舍饲养羊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羊舍建造
根据羊只生活习性应考虑为羊群创造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而十分重要。寒冷地区的羊舍宜建在避风向阳的地方, 炎热多雨地区宜选在高燥通风之处。为有效防止疾病发生, 提高羊的成活率和增重速度, 羊必须养殖在舍内高床上, 即在羊舍内高出地面50cm处架设高架床。床可用钢筋、水泥预制或木 (竹) 条制作漏缝板块, 板面横条宽30cm, 厚3.5cm, 漏缝宽1.0~1.5cm, 使粪尿从缝隙中漏到地面。漏缝过狭易积粪, 漏缝过宽易造成羊只踩空折断羊腿。
2 羊舍面积
面积以羊在舍内不感到拥挤、可以自由活动为宜, 以冬季防寒, 夏季防暑、防潮、通风和便于管理为原则, 每只羊应占有的羊舍面积为:种公羊合养1.5~2.0m2/只、单养4~5m2/只;母羊0.8~1.0m2/只, 春季产羔母羊1.1~1.2m2/只, 冬季产羔母羊1.4~2.0m2/只;育成羊0.5~0.6m2/只。
3 饲养管理
实施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 能让羊群健康生长发育, 保证羊有良好的体质, 具备理想的抗病能力。
3.1 饲喂
选择适口性好、多样化、易消化的饲料, 确保营养全面和均衡的满足各类羊只的生长、发育、繁殖、增重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采用定时、定量、定质、定人的“四定”饲喂法, 即要按时喂羊, 使其形成条件反射, 利于消化吸收;要根据不同体重的羊, 确定喂量 (草、料) , 做到勤添少喂, 既能吃饱又不浪费;要保证饲料的多样化和质量, 按照饲养标准配制日粮, 饲喂时先粗后细, 先草后料, 为避免羊群拥挤, 投喂第一份料一定要少、快、稳, 待前一份料吃剩20%时再投下一份料, 这样可保证羊能吃好、吃饱, 又能使体弱的羊得到照顾, 整个羊群整齐, 剩料极少;饲养人员相对固定, 以产生亲和感。
3.2 饮水
水槽应始终保持有清洁饮水, 一般将水槽设在舍外运动场, 或安装鸭嘴式饮水器, 做到自由饮水。合适的水温有利于羊只的健康, 为防止冬季水槽内水结冰, 可采用电热丝加热, 夏季水槽上方应有遮阳网, 防止太阳照射导致水温过高。
3.3 补充矿物质
矿物元素缺乏会使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降低, 严重缺乏时饲料消化率低, 生长受阻, 身体消瘦。根据羊的日粮饲养标准主要补充硫 (S) 、磷 (P) 、镁 (Mg) 、钠 (Na) 、氯 (Cl) 。
3.4 运动
要有充足的日光浴和适度运动。羊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保证6h以上。
4 环境卫生
规模化养羊要重视环境卫生, 每天打扫舍内、舍外运动场、走道、污道, 做到“四净”, 达到洁净、干燥、卫生, 粪便和污物要堆积发酵。夏、秋季节, 每晚在舍内喷洒3~5%的敌敌畏溶液, 可防止蚊虫叮咬。
5 定期消毒
羊舍地面、墙壁、围栏、运动场、道路以及常用的用具、机械设备等都要进行经常性的消毒。一般情况下, 每周消毒一次, 如有疫情, 每周应消毒2~3次, 为防止病源微生物的耐药性, 羊场应备有常规消毒药2~3种, 定期交换使用。带羊消毒的药有:新洁尔灭、洗必泰、百毒杀等。空圈消毒药有:105漂白粉、3%来苏儿、4%甲醛等。
6 免疫接种
由于舍饲羊是群体饲养管理, 相互接触病源污染物的传染机会大, 所以对传染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应根据当地的疫情特点, 制定出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 按照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不要盲目地乱接种, 否则会诱发某些疾病。有疫情威胁时, 要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羊常用的疫苗:羊四联苗或五联苗、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第11号炭疽菌苗、羔羊大肠杆菌苗、羊流产衣原体油佐剂卵黄灭活苗、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
7 定期驱虫
羊的寄生虫病是影响养羊生产的重要隐患, 更重要的是给羊群带来不易被人们注意而又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羊感染了寄生虫, 轻则使羊只消瘦、发育受阻、繁殖及生产性能下降, 重则可导致羊只死亡。为了防止寄生虫的蔓延, 每年应在春、秋两季对羊只进行驱虫。寄生虫又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可通过内服药物或针剂驱杀, 药物主要有伊维菌素、丙硫咪唑、吡喹酮等;体外寄生虫须进行药浴, 药浴药物可选用溴氰氯酯、双甲脒、1%敌百虫、速灭菊脂、螨净等。使用时按说明配制溶液, 要现配现用。药浴时先洗健康羊, 后洗有疥癣的羊。药浴前8h停止喂料, 并要饮足水。药浴一般在上午进行, 下午观察羊只有无中毒反应。洗后羊可在运动场晾晒休息, 待干后再进行饲喂, 妊娠两个月以上母羊不进行药浴。
8 及时诊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羊群动态, 健康状况, 对有问题的羊进行细致的检查, 及时挑出体征异常的羊。查看内容有体态、眼神、被毛、采食、反刍、粪便、尿液、体温、呼吸等, 羊鼻镜是否湿润, 是羊健康与否的关键表现, 查看时一定不能忽视。健康羊体温38~40℃, 呼吸每分钟18~24次, 脉搏每分钟70~80次, 发现病羊隔离饲养, 并及时请专业兽医诊治。
高效规模舍饲养羊技术 篇2
1加强对羊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羊场工作人员特别是饲养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防疫疾病的基本知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才能做好饲养和防治工作, 认真落实预防疾病的各个环节, 减少疾病的发生。目前, 大多数羊场的技术力量较薄弱, 因此全场上下都应加强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 以提高专业技术及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笔者建议, 在山区这种培训尽量要到管理规范的羊场或者实习基地, 讲解应通俗易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便真正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2搞好绿化
大部分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羊群排出的二氧化碳, 有些还可以吸收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部分植物对铅、镉、汞等重金属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研究证明, 植物除了吸收上述气体外, 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灰尘和粉尘, 甚至有些植物还有杀菌作用。绿化好的羊场可以使羊舍内空气中的细菌减少22%~79%。另外, 羊场的绿化还可以减轻噪音污染、调节常年温湿度、改善区内小气候、减少太阳直射、维持羊舍气温恒定和冬天减少冷风渗透等诸多作用。
3净化和保护水源
场内的水源应该清洁安全无污染, 井水水源周围30m、江河取水点周围20m、湖泊等水源周围30~50m内不得建厕所、粪池、污水坑和垃圾堆等污染源, 羊舍与井水源也应保持30m以上距离。
4羊舍的清洁卫生
羊喜干、惧湿, 从建场开始就应考虑场地的卫生防疫设施。 羊舍应建在地势干燥、通风向阳、光线充足、水源水质条件好的地方。为了净化周围环境, 对羊舍、活动场地及用具等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应将舍内的粪便、污物及周围环境的垃圾清理干净并堆积发酵;羊舍应勤换垫土或垫料, 以防蹄病、寄生虫病或其他疾病发生。
5加强羊场的消毒
羊场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防止疾病蔓延。羊场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羊舍 (包括用具) 、地面土壤、粪便、污水、皮毛等进行消毒。
6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科学健康养羊
俗话说“羊以瘦为病”, “病由膘瘦起, 体弱百病生”。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营养、饮水质量, 饲养密度、通风换气、防暑和保温、粪便和污染物处理、环境和卫生消毒等。在生产实际中, 应根据羊的生理阶段、饲养方式等严格进行饲养管理。第一, 坚持自繁自养, 杜绝引进羊群过程中引进病原体;第二, 提供合理的养殖环境, 避免过冷、过热、通风不良、噪音、密度过大拥挤;第三, 杜绝饲喂霉变、冰冻、有毒的饲草料, 应以草为主, 合理补饲精料, 而以精代草的做法有损羊的健康, 饲料应多样化;第四, 禁止羊饮用死水和污水;第五,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羊的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和提高抗病能力;第六, 修蹄, 舍饲羊每2~3个月就要修蹄1次。
7认真落实免疫计划,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预防是综合防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因此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以每年春、秋两季对羊群进行集中防疫、免疫, 常年补针为主, 药物防治为辅的防治技术。一要根据本地区羊病流行的规律和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根据羊只的数量和疫苗的免疫期限制定疫苗用量计划, 并到畜牧兽医部门指定的疫苗供应站选购疫苗;第三要正确使用疫苗, 严格按说明要求的剂量、注射方法, 严格消毒后注射。
8常见寄生虫病的程序化防治
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在当地进行寄生虫区系调查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 开展程序化防治。每年春、秋两季 (1~2月和6~7月) 选用广谱驱虫药各驱虫一次, 视情况可适当增加驱虫的次数。驱虫后10天内的粪便应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杀死虫卵和幼虫。每年的春秋两季将羊集中统一进行药浴, 药浴过程中温度要适宜 (36~39℃) , 并随时补充新药液, 以保证药液的有效浓度。
9发生传染病时的措施
羊群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 立即采取外堵内防等一系列紧急措施。第一, 及时发现、诊断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类羊的传染病, 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第二, 迅速将病羊和健康羊隔离, 不让它们有任何接触, 以防健康家畜受到感染;第三, 对健康羊和可疑感染羊, 要进行疫苗紧急接种或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第四, 死亡和淘汰的羊只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不得随意丢弃、剥皮或食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国.规模化舍饲养羊的常见疫病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8) :261-262.
浅谈规模舍饲养羊的疫病防治 篇3
一、舍饲养羊的几种常见病的症状
(一)羊肠毒血症
本病是由魏氏梭菌不同血清型菌株感染羊只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饲草、饮水污染,过食精料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年龄不等,从几个月到1~6岁均可发生;在常发区,2岁以下的羊,尤其4~12个月的羔羊死亡较多。本病多呈散发,具体可采用如下防治方法:给羊群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疫苗。
(二)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
1. 对怀孕后期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冬季做好保膘保胎工作。
产房应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当,地面铺上垫草。羔羊出生后搞好护理,断脐时要搞好消毒,把初乳挤去数滴后再让羔羊吸吮。
2. 在本病流行地区,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预防。
第1次在分娩前20~30天内,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毫升,第2次在分娩前10~20天内,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毫升。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三)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
本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特征。防治方法:羊群一但发病定性后,应立即隔离病羊,并进行及时治疗。可选用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黄色素、贝尼尔(血虫净)等药物。
(四)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胃肠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并多为混合感染。尽管这些线虫种类繁多,对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引起的感染及症状极为相似,故统称为消化道线虫感染。防治措施:羊群定期驱虫,一般春秋两季驱虫,严重时可3个月驱虫1次。
(五)螨病
羊螨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病又叫疥癣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 注射或口服药物疗法。
可选用伊维菌素或与伊维菌素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此类药物不仅对螨病,而且对其他的节肢动物疾病和大部分线虫病均有良好疗效。应用伊维菌素时,剂量每千克体重50~100微克,也可应用碘硝酚注射液。
2. 涂药疗法。
适合于病畜数量少,患部面积小的情况,可在任何季节应用,但每次涂药面积不得超过体表的1/3。可选用的药物如下:1%敌百虫溶液、也可选用单甲脒、双甲脒、溴氰菊酯等药物,按说明书涂擦使用。
3. 药浴疗法。
该法适用于病畜数量多且气候温暖的季节,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药浴时,药液可选用0.2%~0.5%敌百虫水溶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05%双甲脒溶液等。
(六)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是急性瘤胃扩张,充满食物使胃的正常容积增大,胃壁扩张,食糜停滞瘤胃引起消化不良的疾病。该病临床特征为反刍、嗳气减少或停止,瘤胃坚实、疼痛,瘤胃蠕动极弱或消失。
该病主要见于贪吃了大量喜爱的饲料,如苜蓿、青草、豆科牧草,或养分不足粗饲料,如玉米秸秆、干草以及霉败饲料,或采食干料而饮水不足等。这一过程可形成食滞性瘤胃积食,多是原发性的。另外,由于过食谷物引起消化不良,常使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酸中毒。前胃迟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腹膜炎、皱胃炎、皱胃阻塞等也可引起继发性瘤胃积食。
(七)肺炎
肺炎是细支气管与个别肺小叶与小叶群肺泡的炎症,一般由感冒或支气管炎症蔓延引起。受寒感冒,机体抵抗力降低,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可引起,一些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都可引起。
二、舍饲养羊的基本防治措施
(一)搞好羊场选址和建设
场址要选择远离交通要道、远离村庄1000米以上,背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又要交通便利,水电供应方便,远离各种动物饲养场及畜产品加工厂。羊舍建设总的要求是坚固、保暖和通风良好。羊舍地面要高出外面20厘米以上,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羊舍的面积可根据饲养规模而定,一般每只羊要保证1.0~2.0平方米。每间羊舍最好不超过12只羊,群小便于管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为方便饲养管理,舍饲肉羊规模养殖应设饲养员通道,通道两侧用钢筋或木杆隔开,羊吃料和饮水时,从栏杆探出头采食或饮水。羊舍的高度视羊舍的面积而定,如果是封闭羊舍,高度要考虑阳光照射的面积。
(二)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从场内到场外,从场长到全场的每一位员工。它自始至终贯穿全场,各项工作均与之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防疫制度纳入正常的管理,建设成为由兽医人员监督执行的全体人员共同参加的全防体系。把防疫原则,制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严格规程操作,才可避免疫病的发生,防疫制度才能得到确实的落实。生产中一是要按科学的消毒程序,杀灭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病原体,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二是要做好人员进出登记工作和洗澡更衣记录。三是要坚持实行全进全出制。
(三)切实搞好定期消毒
定期用消毒药进行消毒,以杀灭环境中细菌和病毒,减少寄生虫,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建立定期消毒的制度,首先大门口要设立消毒池和更衣消毒间,使羊场与外界隔开。消毒池中消毒液应选择耐有机物、耐日晒、不易挥发、杀菌谱广、消毒力强的消毒剂,并应经常更换,时刻保持有效,确保消毒效果。其次在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疫病发生时每周消毒三次。消毒药可用生石灰、烧碱、有机氯制剂、络合碘、季铵盐类等消毒药,对不同的场所进行消毒,具体消毒程序。清除场内各种污物,用流水把场内冲洗干净,再用消毒药喷洒消毒以保证消毒质量。同时要做到外来车辆、人员一般不准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需经主管场长批准,并限定活动范围。进入羊场的一切人员都需毫不例外地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胶鞋,洗手后经消毒室严格消毒。来自烈性病传染区的饲料不准直接进入羊场。饮用水保持卫生清洁,场内污水、污物处理应符合防疫要求。
(四)认真进行驱虫健胃
寄生虫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疾病,目前在本地区发生羊的寄生虫主要有螨虫、绦虫、胃肠道线虫、肝片吸虫等。定期进行驱虫,一般坚持每季度分类驱体内寄生虫各一次,绦虫病应间隔1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驱虫,最好是丙硫咪唑和伊维菌素同时使用。具体用法。内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同时用0.1%伊维菌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肌注,这样联合用药对上述寄生虫都有较好的作用。坚持每年的3、4、5、8、9、10六个月经常检查粪便虫卵,及时驱虫,或每半月驱一次虫。加强对羔羊的驱虫与防治,放牧羊应从第一天放牧时驱虫,否则从断奶开始。体外寄生虫可采用喷浴、涂擦等进行经常性防治。
(五)定期进行检疫监测
畜禽在身体状况不良时,不能进行接种。有些母源抗体也可以影响和干扰抗体的滴度,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对某些传染病应进行母源抗体的监测,如无条件,可根据经验确定初次免疫时间。规模羊场尤其是种羊场要定期对结核菌病、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检疫监测,至少是一年一次,及时发现阳性羊并进行扑杀处理,这既是保障羊群健康的需要,又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需要。凡发生流产的羊必须在一周内进行布病检测。
(六)全面进行预防接种
规模化舍饲养羊的疫病防治对策 篇4
关键词:舍饲养羊,疫病防治,措施
羊肉味道鲜美, 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市场需求量巨大。目前, 通过舍饲养羊技术实现了羊只的规模化养殖。但必须注意相关疫病的防治, 才能最大限度减小对养殖场的危害, 确保羊肉品质。
1 舍饲养羊疫病发生的主要特点
由于该养殖模式羊群密度较大, 增加了疫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另外, 由于外部引种和供种等情况, 导致羊群流动频繁。一些外来羊只可能携带了相关病原体, 从而引发严重的疫情。疾病通常带有混合感染、并发感染及继发感染等特点。过度使用抗生素或不合理用药, 导致相关病原体的耐药性更强, 给疫病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2 舍饲养羊常见的疫病
羔羊痢疾。典型症状是持续性下痢, 初生羔羊是主要发病群体, 极易引起大量死亡。
羊肠毒血症。致病菌是魏氏梭菌不同血清型菌株, 传播途径以草料、饮水为主。防治措施是及时注射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猝疽、羊快疫四联疫苗。
羊消化道线虫病。此类线虫种类较多, 藏于羊的胃肠道, 一般属于混合感染。防治措施以定期驱虫为主, 可在春秋两季驱虫, 感染期内每隔3个月驱虫1次。
羊螨病。该病由疥螨与痒螨引起, 传染性较高。螨虫寄生在羊只体表而导致慢性寄生性皮肤病, 危害较大。治疗措施主要是涂抹药物、药浴或注射或口服伊维菌素[1]。
瘤胃积食。羊只过分贪吃, 或吃了霉变的饲料、养分不足的粗饲料 (玉米秸秆、干草、豆科牧草等) 而引发该病。该病是指胃部容积充满食物导致胃壁发生扩张而变大。这将使食物滞留在胃部, 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3 加强舍饲养羊疫病防治的有效对策
(1) 科学选址, 合理建场。养羊场必须选在地势较高、平坦、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排水方便的地方。羊舍必须满足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和坚固的要求。羊舍通常采用单列式或双列对头式, 地面要高出场外地面0.2m。同时, 合理设置羊只密度, 要求每只羊的活动空间在1.0~2.0m2左右。单间羊舍建议最多养殖12只羊, 避免密度过大, 增加疫病传播几率。在圈舍内要开辟专门的活动场所, 让羊只每天得到充足的运动。一般每日可由人驱赶2小时, 让羊群得到充分的活动。这样, 可避免由于缺乏运动而造成的前胃迟缓或肢蹄等问题。
(2) 重视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若需外部引种时, 必须做好外来羊只的检验工作, 尽量从非疫区购买羊只。凡是检验合格的外来羊只应隔离30天以上, 确定其健康方可混群。
重视饲草储备。养殖户应结合养羊场的具体情况, 如经营现状、草料储备情况等, 制定具体的草料储备计划, 为羊群提供足够的营养。另外, 要合理搭配饲料, 以野生牧草、人工牧草、农作物秸秆为主, 并且必须选择质量好、未发霉变质的草料。要遵循“少给勤添”的饲喂原则, 每日饲喂4~5次。同时, 可适量使用一些颗粒饲料, 并注意补充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盐分等, 从而提高羊群的免疫力。
(3) 及时接种疫苗。根据养殖户要本地相关疫病的流行情况及羊场疫病发生情况, 科学制定疫苗接种方案, 并及时进行接种。比如, 可及时为羊群接种常见疫病疫苗。
(4) 定期驱虫。可选用一些抗生素、微生态制剂, 将其混入饲料中, 用于消除羊体内的一些有害病菌。用伊维菌素, 按0.2m L/kg的标准肌注, 每年2次。同时用丙硫咪唑驱除绦虫、吸虫等寄生虫, 按15mg/kg服用。另外, 3~5月、8~10月需经常检查羊只粪便, 观察是否有虫卵, 并及时进行驱虫。
(5) 加强防疫消毒。对于羊圈、活动场所、所有用具均需定期进行消毒, 建议一年内开展2~4次全面消毒。将碱、苛性钠、漂白粉等加水混合均匀后作为消毒剂, 对羊圈与粪尿沟进行消毒。羊圈内部墙壁可采用生石灰乳粉消毒[2]。要及时清除粪便及其它污物, 可将其集中堆放发酵作为肥料。一旦发现有染病羊只, 要及时隔离, 并利用灭毒先锋对养殖场所进行临时消毒。
参考文献
[1]赵国杰, 孙国栋, 王建伟, 等.舍饲养羊疫病发生的特点和防治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10) :121-123.
种草舍饲养羊技术 篇5
羊也是一种具有反刍功能的草食动物, 具有发达的复胃, 并具有较强的消化利用粗纤维的能力, 羊采食的饲料中, 55%~95%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70%~95%的粗纤维是在瘤胃中被消化的。因此种草养羊中也应以禾本科牧草为主, 合理搭配豆科牧草品种。
1.1 品种选择
豆科牧草品种首选的品种是苜蓿, 也可以用沙打旺;禾本科牧草重点选择饲用高粱、苏丹草及其稗谷等品种。
1.2 搭配比例
在品种搭配上,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比例为
1∶2。每只羊每年需要消耗1 400 kg青饲料, 其中, 豆科牧草约460 kg、禾本科牧草940 kg。
1.3 种植计划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每只羊需要约0.01 hm2豆科牧草和约0.011 hm2禾本科牧草。
2 牧草饲喂技术
2.1 鲜饲利用
(1) 收割时期
用于鲜饲的豆科牧草收割时期稍早些, 一般在初蕾期至现蕾期刈割为宜, 每年收割3~4次。苏丹草及其杂交种、饲用高粱宜在孕穗初期或稍早开始收割, 最后收割的生长期不宜超过抽穗后期, 每年收割1~3次。
(2) 饲喂方法
适期收获的牧草经过稍加晾晒后直接投入畜舍让羊采食, 这种饲喂方法不科学, 虽然利用方便, 但损失浪费严重。在生产上一般把新收获的鲜草经过适当加工后再喂饲羊。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切短机械进行适当切短后再喂饲羊, 切短长度为2~3 cm。二是牧草揉碎。对于饲用高粱、苏丹草等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禾本科牧草, 利用柔碎机进行揉碎后, 提高了粗纤维消化率, 增加了适口性, 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
(3) 喂量
每天适宜饲喂量绵羊8~10 kg, 山羊5~8 kg。饲喂比例一般豆科牧草占30%~40%, 饲用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稗子占60%~70%。
2.2 青贮利用
(1) 收获时期
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多年生豆科牧草一般不是单独品种青贮的主要原料, 但在某些情况下仍要采取青贮方式保存。制作青贮的豆科牧草最适宜的收割期为初花期, 最晚不应超过盛花期, 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盛花期虽然粗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 粗纤维含量提高, 但牧草产量最高, 粗纤维经过青贮发酵分解后, 其适口性和利用率仍很高。苏丹草及其高粱、稗子最好在孕穗初至初花期收割, 最迟到乳熟期收割。
(2) 青贮方法
豆科牧草一般不适宜单独青贮, 可与苏丹草及其饲用高粱、稗子制作混合青贮, 混合比例为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为 (30%~40%) ∶ (60%~70%) 。也可进行低水分青贮, 即原料含水量降至45%~55%进行青贮。
苏丹草及其饲用高粱、稗子可以单独制作青贮。
常用的青贮设施主要有青贮窖、塑料袋青贮和拉伸膜青贮。
(3) 喂饲方法
青贮日喂量。绵羊日喂量4~5 kg、山羊为3~4 kg。青贮饲料饲喂妊娠羊时应注意, 在产前产后20~30 d不宜喂用, 也不能饲喂冰冻的青贮饲料, 以免引起流产。青贮饲料不能单独饲喂家畜, 应按一定比例与其他饲料混合饲喂, 一般不超过羊日粮的50%。每天按羊实际采食量取出, 随用随取, 尽量减少存放时间, 避免二次发酵。食槽中家畜没有采食完的青贮饲料要及时清除, 不能再放回青贮容器内。
2.3 干草利用
干草是指适时收获的牧草经过自然或人工干燥使水分降到17%以下而成的能长期保存的饲草, 是羊冬春枯草期的主要粗饲料。
(1) 干草加工
紫花苜蓿、稗子、苏丹草及其杂交种可以加工成优质干草, 饲用高粱晒干后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 一般不适宜加工干草产品。紫花苜蓿用于加工干草收获适期一般从现蕾期到初花期, 此时收获能保证草产品的质量及产量。稗子、苏丹草及其杂交种适宜的刈割期为抽穗期。
干草加工方法一般采用自然干燥法, 即适期收获的牧草刈后, 顺垄搂成草趟子, 就地摊晒, 尽量摊放均匀, 根据干燥情况及时翻晒, 使草趟子中所有的牧草都能够充分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晾晒6~7 h后, 将紫花苜蓿捆成重约1~2 kg的草捆、禾本科牧草捆成重约4~5 kg的草捆, 就地码成“人”字形草堆, 继续干燥36~48 h后, 牧草茎秆用手很容易折断, 就调制成含水量15%~17%的青干草。
(2) 喂饲方法
【高效规模舍饲养羊技术】推荐阅读:
农区规模养羊的几点建议05-20
规模猪场技术托管合同10-23
规模鸡场科学免疫技术07-11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08-18
规模猪场环境控制技术11-24
农村适度规模养猪技术12-02
规模鸡场疫病防治技术07-31
大规模储能技术08-28
规模化养鸡的管理技术09-08
高效技术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