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24-07-18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2篇)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 因此,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关注社会市场经济和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 努力使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以胜任职业岗位 (群) 需要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 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 进而设计适合于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

人才培养方案由若干项目构成, 项目之间具有逻辑联系, 如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程等。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根据项目之间的联系, 进行系统设计。有些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如“职业范围”。要注意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列全, 形成完整、系统的职业岗位群。又如“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 其课程体系既要满足“职业范围”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又要成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 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课程教学中形成;教师的数量、素质要与课程教学相适应;实习实训条件要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等等。教学是针对课程而言的,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也必然针对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之核心———课程, 必须基于教学做合一设计, 要实现课程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 课程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 课程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

(四) 相对稳定与动态适度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实际, 构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便于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内容。当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相适应时, 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要妥善处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市场规律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关系。

(五)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所谓先进性, 就是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先进性、培养模式的先进性、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引入行业标准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等等。所谓实用性, 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因素, 要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在学校条件许可或可创造条件的前提下, 尽量追求其方案的先进性。

二、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程序

(一) 组建设计团队

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由持有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观并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设计。要组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设计工作, 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效优质、科学适用。

(二) 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 人才供求状况, 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 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相应职业资格要求, 学生就业去向等。调研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访谈、研讨、现场调查等。调研成果主要包括卷调查统计分析表、企业组织架构图、职业岗位资质说明书、人才供求信息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

(三) 设计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设计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情境、课程内容三个层次。教学做课程体系, 是指针对一个专业, 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分工合理、目标明确的若干课程所组成的系统。教学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合格社会人员应具备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 还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进而确定专业教育任务和内容,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以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

设计课程情境, 就是对每门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情境构成, 这些情境的选择和精心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设计课程内容, 是针对教学情境进行的具体设计。每一情境内容的设计都包括任务、知识、指南三个方面。任务设计要科学合理, 要有利于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知识与任务相匹配, 知识的设计以任务完成为度;指南是对任务进行的详细说明。

(四) 系统设计培养方案

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绝对统一的格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学习年限、职业范围、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进程表、课外阅读文献、毕业资格、教师要求、实践教学条件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其它说明、论证意见等。

系统设计培养方案是整个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 要按照基于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是重点解决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可从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提升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进行合理安排。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为其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包括: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修订教学运行管理条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学习与研究, 制定课程相关管理制度;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4) ,

[2]李汝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顶岗实习的有效整合》, 《企业研究》, 2012, (12) 。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4):65-66.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30-02

创新指的是:把原有的进行重组、引进从而产生全新的效益。创新是不断进步的核心,是社会前进的力量。当代大学教育的革新应当围绕这个重要方向进行研究。

1.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本质内容。从社会层面来讲,具备丰富的拓展性与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拓展新面貌,并且提供创造性贡献的人才,称之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1)充足的文化知识与诚挚的人文精神;(2)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3)勇于探索的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源源不断的好奇心;(4)较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敏捷性;(5)多种多样的实践经验,团结协作的意识;(6)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夯实的创新思维。

第二,由于创新人才培养模是,它的开展方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需要借助教学团队和管理的力量进行,同时培养目的、传授方式、教育氛围、学科结构、课程模式等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该培养模式应当实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全面建设。

2.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应用型大学目前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真实的反映出教育改革的目的,培养了许多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并没有达到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缩短院校差异化的教学特点。

2.1重培养目标一般性,轻目标差异性

应用型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两个弊端,一方面是,普遍存在复制各大传统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成学术型;另一方面,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为范本,培养目标定位成技术型。

2.2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实践应用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总课时、教学周期、单一学科课时以及必修课程学时在世界众多大学中都是排名第一,学生所修学分也比几大部分的大学高,同样的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应用型大学。许多的应用型大学虽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但是其方案中仍旧根据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需求,在课程的开设上,存在过分细、全、专等问题,将知识的传授设置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忽略了专业的实践应用,最后学生都出现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

3.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

3.1抓紧创设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应用型大学应当力求地方政府与校外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校政企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机构。由于大学院校缺乏教学能力与资金,因此政府应当抓紧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机构与体系,以此弥补高校的缺陷。同时政府还可以对应用型实行优惠政策,例如:资金补助、降低税收、校舍用房等,鼓励应用型大学学生多多实践。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以促进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校外企业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院校学生担任实践培训的导师,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与指导。

3.2拓展视野,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

应用型大学应当多参考国外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研究、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等进行研究,提升我国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知识课程要对重理论轻应用的模式进行革新,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抛弃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创建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教学重点的宏观教学模式,始终以课内外相结合为教学载体。将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以此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期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急需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实行的目的与主题,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02):34-36

[2]储著斌.独立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5):140-142

作者简介: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4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知识深度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复合型专业,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验不足,并且该专业是复合交叉型专业,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医院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等模块,国内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办学高校选择知识模块的区别较大,不同的学校如西医类院校、药学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资源情况,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当前比较注重的创新创业知识人才培养方面更需加强。本文在我校5-6年的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办学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充分探讨、总结、提炼,提供出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块,各个模块课程的取舍、课程模块的衔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最新成果,以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正,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2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根据本专业的总体要求,参照本校具体情况,符合医疗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制订切实可以执行的具体内容。首先明确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完成该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其中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该专业每学期学生学习的蓝本,课程设置是核心,实验平台是支撑,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是提升,实验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标准框架,特别是交叉复合型专业不同专家认识具有一定的区别,要进行广泛论证,达成统一共识,并进行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形成相对合理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1 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医学背景和管理学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信息工程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医学信息工程复合型人才。

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人文社科、能力及知识结构要求等。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包含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具备日常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体现交叉复合型知识结构。

2.2 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学知识交叉复合型专业,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和管理学。学生主要是具有医学背景,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应用、开发和信息化架构规划与设计等工作领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类课程模块: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医学基础知识是把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进行压缩整合,开设了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及临床医学概要,每门课程都是综合了若干具体的课程,如人体结构学包括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学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大约占400学时;管理学知识模块课程开设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信息技术知识模块课程主要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原理类的课程主要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三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类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医院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与程序开发基本技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模块课程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课程门类,该部分课程与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密切相关,也是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与提升,该模块课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概论和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学概论主要讲授目前的医学信息基本框架及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基本知识,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深入,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分析设计,让学生深刻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一套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快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工作岗位。

3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探讨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校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阶段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创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把创新创业精神贯穿在课程之中,特别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突出技术开发应用型专业,比较容易实现当前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政策,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思想贯穿其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等。

3.1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及综合性课程设计

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保证课程设计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启发性强,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际的各类软件、硬件、网络及医院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是对学习本门课程的检验和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能会用到相关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有指导教师进行拟定,5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课程设计小组,每名学生既要完成相同的规定课程设计内容,同时又要完成一个专题的课题设计,在规定的期限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拟定题目,用课程设计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本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开拓性思维,以及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在医学信息学院范围内,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以往所学知识交叉和整合,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实施一个大型的综合型的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课程设计要利用实验室开放平台,在不同的实验室才能设计完成,每两门、三门或更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然后分别在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及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完成。学生通过软硬件项目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分析,然后写出实验课程设计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展示设计成果。

3.2 设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创新创业项目

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学院或者各个实验室在每学期初发布实验室中的开放科研课题,即医学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学生通过自己参加各类科研项目获得开拓视野、涉猎书本理论知识以外内容的机会,而且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医疗卫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申报该项目进一步推动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问题发现为引导、寓教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学有余力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本学科专业竞赛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全国和江苏省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很多,针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以及师资和学生情况,从其中筛选出适合的竞赛,让学生参与,例如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竞赛等。每年定期派遣老师和学生到开展竞赛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以及培训,以提高本专业参赛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

3.4 加强企业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打破工程教育改革瓶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具体包括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等内容。具体举措包括:学院积极聘任企业或科研机构具备条件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支持本院教师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本院兼职,从事专业教学或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到兼职导师所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践、实习,选择优秀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学习;校企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零距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减少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

4 结语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本专业涉及到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内部课程的选择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作为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千差万别,本文给出了各个知识模块的核心课程,并提供了创新创业培养人才的思路及具体实现方法,这是我校多年举办该专业的经验积累。

在申办该专业之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软硬件资源,把学校与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通过光缆直接驳联,构建实施了“徐医网络信息高架桥”工程,实现教学、科研、医疗资源的实时整合,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奠定了硬件基础。并率先为我校的所有临床学科专业学生开设了“医院信息系统”公选课程,使我校毕业的临床各学科学生,提前熟悉临床信息系统、医疗检验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电子处方和病历、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我校现已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生物信息学等理工管专业门类,逐步建设了一支兼具医学、理工、信息和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在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储备了师资。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硬件建设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实验室等。

在我校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5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特别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进行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加强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实验平台的创建等方面要大力加强,把创新创业思想及具体方法始终贯穿到课程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给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涉及的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医院信息系统四个主要知识模块课程的选取,同时提供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科研课题及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晓鸿,赵臻,解丹,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38-140.

[2]郑晓梅,陆志平,李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福建电脑,2013(6):168-170.

[3]陈娜,王赫楠,燕燕.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技文汇,2014(292):79-81.

[4]成冬梅.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4):115-119.

[5]吴劲芸.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5(2):249-251.

企业创新文化的培养方案有哪些 篇5

推陈出新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想要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就要推出创新产品,创新的产品需要有创新人才,企业要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员工呢?

当今世界,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大大小小的企业必须更快地推出创新产品或服务。对于许多公司来说,“不创新,就灭亡”已经成为一个残酷的现实。

有创造力的员工是一个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常常需要激励和机会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潜力。

雇主应该从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聘用、留住和激励这些员工,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培育一种创新的组织文化。下面介绍10个培育创新文化的战略:

1.思想的多元化。保持工作场所的多元化对于产生大量独创想法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产生有创意的想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数量开始,而不是质量。所以跨国公司在多元化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它们能够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那里获得各种各样的想法。

2.公开的交流。好的想法往往来自那些在一线工作、每天都和顾客打交道的员工。给所有层次的`员工创造机会,倾听他们为新产品或服务提出自己的想法。据说维珍集团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和老板理查德·布兰森直接沟通,讨论新的想法。

3.创造技能和知识。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学会的能力。公司必须要有正式的员工学习和发展项目,发展个人和组织的创造力。虽然一些员工天生就比其他人有创造力,但是每个员工都应接受开发创造力的培训。

4.激励人的工作环境。办公室的设计应该在激发创造力和增进交流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创意的想法更有可能在一个更加随意的环境里、在与员工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出来,而不是在董事会的会议上产生出来。有一个趋势是设立咖啡厅、游戏室或共同工作区来促进日常的合作。

5.信息的分享和管理。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公司内部共享信息和知识,员工们就能够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共享信息的另一个大好处是让员工们自己来承担责任。

6.支持冒风险。你必须创造一种氛围,让你的员工能够挑战传统的办事方法。这对于一些新加坡公司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们的管理风格相对来说是一种家长制和集权制的风格。在一种逃避风险的氛围中工作的员工不大可能创造出突破性的产品或服务。

7.容忍失败。期待员工每次尝试都能成功的想法是幼稚的。多多练习,创造力才能越来越强。必须营造一种氛围,即不用担心创意想法失败后会受惩罚甚至被解雇。

8.合作和团队工作。一些大公司采取跨职能部门小组来完善创意的想法。组建一个由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员工组成的小组能够确保创意是均衡的。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接受培训,明白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小组成员。

9.奖励创新。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必须得到承认和奖赏。物质奖励可以以奖金、升职或股票的形式出现。

10.更注重行动。企业的领导风格必须是锐意进取而不是打官腔。这有助于迅速决策。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6

摘要:遵循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育人方法上注入新的思维和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钱学森实验班。创办钱学森实验班是为了遵循当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思想和培养国家科技杰出人才的新模式,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从实验班走出去的学生在几十年后能有像钱学森那样的伟大科学家脱颖而出,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创办钱学森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1、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人类知识有一个科学技术的体系,这是系统化了的知识……”。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11个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地理科学、文艺理论。每一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文艺理论除外):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11个部门通过对应的11座哲学桥梁: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人学、天人观、认识论、军事哲学、建筑哲学、地理哲学、美学,将科学提升到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的进展,这11个科学技术部门也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有些部门也许重新整合,还会有新的部门产生,人类的知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适应和提升而不断变化。

钱学森提出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其“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使整个知识体系涉及的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相互渗透、学科交融、互补促进、改革创新。体现在高等教育,就是要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能够系统、综合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考虑局部最优。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

“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现代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人为本,人一机结合,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系统设计,团队协作,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这是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2、新的“通才”教育观

钱老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才”。通才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在人才培养中“不但要理工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即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钱老称其为“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相互配合”。

本科四年,时间有限,知识无限。因此,首先要解决“通”到什么程度?什么是最根本的基础?最根本的基础应该是支撑多门学科的知识,掌握了它,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继续拓展的作用,这也是核心知识。其次,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发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需要仔细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案等。再次,要解决如何教导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将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方案要点

1.实验班培养模式

钱学森实验班的学生来自工科各专业,实行六年学制:三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两年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期间不分专业,独立设班,以集中授课为主,选修为辅。实验班引入竞争机制:淘汰制与分流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或自愿四年本科毕业,不再继续深造,学生可以在前四个学期中的任一学期转出钱学森实验班,进入专业普通班学习,四年本科毕业。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总学分170+8,其中核心知识100学分(约占总学分59%),其中实践性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25%,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辅助性知识32学分(19%),以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为主,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常识性知识约9学分(5%),以讲座、选修课形式进行。集中实践及专业选修29(17%),进行专业教育。课外8学分,开展一、二年级暑期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2.实验班培养目标

钱学森实验班将按照钱老的“大成智慧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将构建体现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重视实践,淡化专业、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辅助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系统集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守诚信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有思想、有品位、守诚信,团结协作的学科拔尖人才。

3.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

应该说,自从1998年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的十年以来,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交叉。但总体还是以专业培养的主线进行教学活动。钱学森实验班真正淡化专业,按钱老提出的科学技术部门,依托西安交大优势学科,以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为主,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构建体系框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按照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常识性知识。其中,核心知识由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构成,是学生今后在学科领域发展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是本科必修课程。辅助知识由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构成,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重。它与核心知识形成唇齿相依,桴鼓相应,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品格,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思想、人格、气质和修养。常识知识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其他部门构成,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讲座为主,课程为辅,动态进行。

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科学理论扎实,培养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技术科学交叉宽厚,为系统综合处理问题打下坚实基础;(3)工程科学展现高新,实现“博的基础上的专”;(4)综合教育方

式多样,养成良好品格,发展兴趣爱好,拓展知识空间,积极探索创新。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置不在于名,在于课程体系;课程学时不在于多,在于课程内容;课程考核不在于频,在于反映能力。因此,降低学时,改进教学与考核方法,改进学习方式等是开办实验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钱学森实验班设立专项经费,以立项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教改,每学期立项,一年结题,学生参与项目验收,效果良好。

1.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只发挥大脑作用已经落后了,钱学森实验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堂研讨、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各类软件的作用,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的好处,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如大学物理课程,特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教授,将传统教学与数字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己编程,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过去用手工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和过程,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举一反三,甚至可以实现学生的假设和猜想。我们将学生带有创意的作业整理成册,并在全校作了展示。

如工程制图课程,要求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综合作业:①根据装配图了解机构的作用和功能→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对机构提出改进意见;②根据需求和功能构思设计机构→画出装配图→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完成上述①和②中的一个任务,提交训练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并制作PPT参加课程答辩。虽然学生花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作业,但收获很大。

这些课程的教改无疑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团队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希望学生在多元文化、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启迪下,具备更宽的视野,超常规想象和典雅的品味,今后在本学科发展中能够脱颖而出。钱学森实验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艺术思维与方法”和“艺术欣赏与创作”等必修课。如,“艺术思维与方法”课程是由音乐、陶艺、建筑、书法、艺术设计等学科方向教师组成的教学组承担,从介绍这些门类的表观入手,启迪学生建立与工科严密逻辑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任选两个方向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工科的学生对陶艺、建筑、音乐等方面的创作格外有兴趣,在没有专业训练的前提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可以发掘他们艺术的潜能和艺术创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专门举办了一次课程成果汇报会,学生们的精彩汇报赢得了阵阵掌声。

3.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综合考核

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严格平时考核纪律,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考核课堂内容的同时加考核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有些作业(课题)必须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拓展知识才能完成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理论力学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5%和55%。平时成绩中常规的作业与实验所占比例为15%,课外研究课题占30%。课外研究课题分为三大类12个题目,第一类为解析性题目,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自学、推演方能得到结果;第二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和编程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第三类是选做综合性实验。学生自由结组,每组至少选择4个题目。教师跟踪过程的始终,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外8学分

课外8学分是专门为学生第二课堂设置的学分,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其中竞技类竞赛2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其他活动2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竞技类竞赛,竞赛获奖得2学分,参赛未获奖得1学分,重在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感恩社会,明确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克服不良习惯、增强自主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在暑期进行,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通过电话、网络、亲友等各种方式,投递简历,联系单位。暑期实践一个月左右,开学后由学校组织答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表达、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2007级钱学森实验班暑期社会实践感文集)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的收获:“一个月是漫长的,苦吃了不少,但它是有价值的,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懂得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艰辛”(劳动锻炼意志);“进入工厂,发现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知道了工程技术中对掌握知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作为后盾”(明确学习目的);“我虽然是大学生,学历比较高,但是车间里每个人都是我的师傅,都比我有能耐,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他们才会在我有问题的时候帮助我,以后到社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懂得尊敬他人);“暑期实践让我接触到了一个从未踏足的领域,原来工人是这个样子,原来钱财如此来之不易,原来竞争与合作是这样完美地配合,原来汗水也可以让人如此感动,我懂得了尊重工人,懂得了父母工作的艰辛”(感恩父母和社会);“6周的实践很快过去,这的确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很多学得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许会用不上,但那种感受却不会忘记,每位师傅都值得尊敬,每项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研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模式几个重要要素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例,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钱学森实验班已经招收两届学生,很多课题还在探索实践中,但我们坚信,坚持按钱老提出的教育理念办学,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必定会显示其优势,展现其人才的卓越性。

参考文献:

[1]陈华新,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7

试行大类招生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源头做起

从2008级开始大胆改革创新招生方式, 试行大类招生,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课程, 主要给学生客观介绍各专业和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 介绍技能要求和就业岗位并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等, 让入学后的新生对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客观的认识, 并经过一学期平台课程的学习后, 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按照自愿与分数优先原则选择自己的专业, 以改变入学前那种对专业、行业的了解和选择的“朦胧”状态, 真正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更符合学生的利益, 学生选择专业会更合理, 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更容易发挥其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能力目标与整体设计, 创新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环节, 强调顶岗实习环节的“能力目标”和整体设计。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环节, 要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在统一安排学生在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 必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作业标准与要求, 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项目化课程来开发, 以实际岗位任务为训练项目设置能力目标, 并设计训练进程和单元安排, 构建“一个目标、双方指导、三重管理、四有制度”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整个实习环节注重职业训练, 使学生系统接受本岗位的职业资格规范训练, 逐步实现与企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规范的合格高级工, 并具有独当一面、能紧急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同时构建学校与社会的互通桥梁,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学期项目”制, 创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潜能和自信

为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与创新学习, 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 我校创新性地推行“学生学期项目制”, 将学期项目设成学生的必修课程, 根据软硬件和学生的年级层次推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项目, 每学期1~2学分。所有项目由教师编写好“学期项目”指导书 (基本要素:项目名称、项目简介、申报人数限制、能力目标、具体内容或操作步骤、成果形式、注意事项等) , 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优势、专业 (就业) 意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在学生完成“学期项目”的过程中, 提倡教师尽可能不做学生的“拐杖”,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并完成任务。项目设个体项目与团体项目, 允许学生自行组团共同完成比较大型的项目, 也允许学生结合专业和兴趣完成“自拟项目”, 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提交一份项目成果, 形式可以是产品、论文、方案、小创造与发明、创业计划书等等, 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学分。部分学生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展示、演示、演讲、答辩等形式组织评奖, 激发学生的动力与积极性。通过学期项目的推行, 尊重学生的差异, 彰显个性, 鼓励求异思维, 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与宽容的育人环境,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重构课堂, 以“6+2”为课程标准实施项目化教学

所谓“6+2”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指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素质教育和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相互渗透”, 全程实施项目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素养。

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当前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 以“真实需求”重构课堂教学内容, 如《高级分析测试技术与实训》平台课程, 其项目选取来自生活、生产实际, 指导意义明确, 譬如通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测试技术, 通过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等的测定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等等, 以任务驱动设置若干教学单元, 项目内容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 营造“真实情境”, 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 重构教学环境, 实训车间 (设立工作区、讨论区) 作为教学实施场所, 进行“学中做、做中学, 边学边做”, 使教、学、做融为一体, 在实训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渗透理论知识、延伸与拓展理论知识,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激发其创新精神。

在教学目标上, 树立职业导向的课程目标意识, 重建师生关系, 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在校生创业教育工程,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支持和鼓励在校生自主创业, 拓展“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 解决学生因创业而导致正常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的矛盾, 使其能够在创业的同时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使创业带动学业进步。在教学时空结构上, 由程序化、模式化转向个性化, 试行弹性学分制, 出台一系列学分认定、学分替代的政策。

联通岗位, 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 因此,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开发课程体系过程中, 所有专业聘请主流企业从事生产一线的专家、行家对确定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 召开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 以岗位工作项目与任务为突破口, 集思广益, 明确工作项目 (领域) 、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表, 然后聘请课程专家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确立一批项目化课程, 进一步编写项目化课程标准与教材, 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

我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在广泛开展社会 (企业、行业) 需求调研后,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联通岗位, 共同分析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内容, 重构课堂, 全程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 充分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从我院实际出发, 经过实践检验, 形成了“追踪岗位需求, 创设真实情境, 营造职业文化, 培育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孟丽涛.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4) .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3]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6) .

[4]徐献红.谈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8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

在学校“二三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为基础, 依托合作企业, 不断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 通识教育及基本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结合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职业能力。2) 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课并实施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聘请企业教师参与,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3) 综合职业技能教育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生产实际, 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为了适应云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思想, 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示范校建设要求和校级特色专业建设指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是围绕专业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 使专业人才培养能达到以下要求:

1. 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具有机械工程制图识、读能力及制图能力, 能熟练掌握基本电工技术操作技能。能够诊断机电设备故障源 (点) 、对设备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维护;具备机电设备、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掌握现代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具备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以及机电的基本设计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 达到中级技工水平;能较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并编程;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 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

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知识、机械CAD/CAM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原理及应用、机械装配技术等专业知识。

3.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有民主法制观念, 有理想, 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 实干创业的精神, 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知识;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认识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身心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身体健康, 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诚信意识、敬岗爱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守岗的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与品质。

(二)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成和职业岗 (群) 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 在对专业岗位 (群) 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支撑课程与支撑实践环节,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2. 课程考核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贯彻落实教高16号文件精神,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 还可通过培训考核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课程考核过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 注重形成性考核过程。

3.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9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仍须大力发展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发展大众化教育, 另一方面也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个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在良好地完成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 更应该担负起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的起点就具有很大差异, 学生的底蕴、特点、爱好、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培养问题, 给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提出了新的难点和挑战。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而实行大众化教育, 虽然满足了大部分学生发展的一般需求, 培养了一大批广适性的人才,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优等生的需要, 对优等生的教育, 应该是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具有创新性的精英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能够受到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 培养精英型人才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内涵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九五”和“211工程”建设中, 我校形成了以主要服务于“三海一核”,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海一核”特色的人才培养及发展目标。按照我校的全面推进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为特征的培养模式, 培养满足“三海一核”等国家战略领域需求的一流工程师、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一直是我校的培养目标, 也是自动化学院的努力方向。像我校这样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 “应当把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 下大力气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能为中华民族腾飞献身的‘国际化’精英人才”。

3. 培养精英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已培养本科生3500余人, 共有3个专业方向, 分别为“船舶控制”“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自动化专业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 2008年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的专业。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中“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学科为国家“211工程”“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并已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规划中。目前, 学院使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课程达到42门。6项成果获多媒体课件类校优秀成果奖, 其中一等奖2项, 二等奖4项。共有9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正在积极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 形成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经过3~5年的努力, 学院双语教学授课课程争取达到14门。

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正需要制订一套适合精英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自动化学院拥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和特色学科, 必然决定着我院担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覆盖面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时, 要确定培养行业的领军人物、一流的工程师、具有深厚基础、创新潜质的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 制订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精英人才的培养方案, 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能力、知识、素养等全方位的培养上,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

自动化学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教学改革。打通专业课程平台, 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优化理论教学环节, 推进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科研与创新活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 合理安排实习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压缩课内教学时间, 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课程组内教师按照统一的大纲授课, 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和完善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考分离;学业评价。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3.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质量, 自动化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识教育与特色需求相结合, 完善专业方向设置;构建课程群 (组) , 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坚持“三海”特色, 设置鲜明的“三海”特色课程;推进多媒体、双语课程建设,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本科教学,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发挥科研优势, 坚持科研支撑教学;明确奖励办法, 量化激励机制;完善约束制度, 保障教学质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 使面对学生的教师始终是最优秀的。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全面评价课堂教学。制订学生评教指标, 改善教学质量。

4.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科学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精英人才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和导引作用。精英人才培养富有创新性, 也具有不确定性, 过于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学术自由和精英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科技竞赛等举措来推进精英人才的培养。

根据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理念, 结合人才需求方向, 自动化学院针对自动化学院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建立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以此为基准,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以来, 获得了显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工作准备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及加强精英教育体系构建要求, 我院积极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意见。从2008年9月起, 就人才培养方案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专业方向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内容, 征询院内教师、学生、企业、研究所专家、海外校友等意见。

1.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自动化学院人才培养

素质要求, 初步提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三海”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协作意识、领袖性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自我校正、反馈意识、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挑战自我、鲁棒素质、追求卓越的身心健康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征询教师、学生意见。

召开相关讨论会近十次, 对交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3. 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专

业方向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内容, 信调征询海外校友、企业、研究所专家意见70份。

通过前期大量工作, 学院现已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 并制订的详细的计划、结点布置, 力争拿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版方案。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工作实施

1. 征询各方意见。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自动化学院认真履行“四个途径”, 征求了本专业国家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 包括中船工业、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学会等;征求了本专业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用人单位的意见, 包括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有限公司、锦州航星集团公司、武汉三江集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惠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征求了本专业毕业校友的意见, 84级部分校友70人, 其中包括许多海外校友、兼职教授等;征求了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意见, 其中本科生80人, 硕士生50人, 博士生30人;并对国内部分985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调研,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征询内容涵盖:人才培养需求、学分设置比例、应覆盖知识点、需要加强、补充环节、需要强化环节、可删除环节 (课程或知识) 、外语教学环节、个人实践、动手环节、计算机软、硬件教学环节、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教学环节评价 (实习、毕业设计) 等方面。

2. 总结反馈意见。

根据我们提出的征询内容, 院内教师、学生、校友等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除了课程方面的建议以外, 还提出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建议, 人才培养应该全方位、多元化, 不应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培养, 很多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 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召开各类教师座谈会。

召开了近十次座谈会, 包括中年教师、青年教师、老年教师、实验教学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座谈会。交流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并听取各方意见。

4. 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工作会议, 自动化学院召开了学院教学工作会议,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只重视高学历, 忽视需求量比较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会有极大的挑战, 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 更应该充分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工作会议, 在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 就如何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并介绍自动化学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工作计划。

关键词:创新人才,精英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雷树祥.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 2006, (1) .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10

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 在重视内部教学管理创新的基础上, 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 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美国大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 即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1]。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例如, 著名学者韩丛发提出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乔海曙等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张晓芬等学者分析了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措施[3]。从世界范围的研究成果比较看,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 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 国内的研究理论研究占多数, 而对系统地研究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关注相对比较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培训系统设计四个方面。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设计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应用型人才, 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以及思维等最终都会以具有创新性、独特性或开创性的方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力量。创新型人才自我价值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其创新需要的满足以及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而其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其创造性成果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才是否能被称之为创新型人才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创新型人才, 是指在各类人才之中的那些既具备一定专业素质, 同时又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所谓创新人才, 指的是具有独创能力, 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 他们必须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总之,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 主观上具备创新意识, 客观上拥有创新能力, 并能将这两者结合应用到不断创造突破自我和贡献社会的创新性成果的活动中去的人才。对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创新型人才首先体现的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创新”。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存在的。不管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还是创新能力, 都必须在完整健全的人格及独立适宜的个性基础上才有可能诞生并发展。

2.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在主观上有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 在客观上拥有创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或经验的人才, 两者缺一不可。赫塞和布兰查德在其提出的情境领导模型中对追随者的个体成熟度的定义 (即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愿) , 所谓人才创新成熟度指的就是特定人才在创新方面的意愿和能力大小, 这一概念不是一项个人特征, 而是指某一特定人才在多大程度上为创新做好了准备。可以用人才创新成熟度作为判断某一人才是否为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人才创新成熟度包括创新活动成熟度和创新心理成熟度。前者指人才在创新方面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情况下, 创新活动成熟度高的人才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开展创新活动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后者指的是人才从事创新的意愿和动机。创新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才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 他们靠内部动机激励。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 创新活动成熟度和创新心理成熟度必须都高。

3.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能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开创性实际成果以实现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产生于其社会实践中, 是人才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 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 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

1.

课程管理系统设计

2. 社会实践系统设计

3. 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选题、论文的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 如图2所示。

4. 就业培训系统设计

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 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

四、结论

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要在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具体设计中考虑和突出灵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 四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和统一。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上要与传统方式相区别, 重点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摘要: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要在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 (论文) 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具体设计中考虑和突出灵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 四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和统一。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上要与传统方式相区别, 重点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创新,管理,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LIU BAOCUN.The Idea of an Innovative talen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Gener-al, 2003, (5) :7-8.

[2]乔海曙, 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20.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11

【关键词】公共体育 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性设计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4-01

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高校公共体育所培养出来的多数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等问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迫在眉际。

1.高校公共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过于笼统。学校体育的目的都是在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目标,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设定。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容仍是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理论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原有的格局并没有打破。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因此,紧紧围绕这些问题,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战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高校公共体育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设计

2.1 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

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此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中心。主要包括一定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操作要素。认知要素包括一定的对体育卫生、保健、康复、体育评价等常识。情感要素包括喜欢体育运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等;操作要素则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能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等。总之,大学公共体育课应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育人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生体育为方向。

2.2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例如瑜伽、定向运动等。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其实用价值,强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担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能扩招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

3.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应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对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体系做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3.1 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目前,各校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鲁东大学体育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的比重偏高且社会学方面的课程比例也较大。优化体育教学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民主性和发展性,最重要的是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新体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选修与必修内容的学时安排上,其趋势是从小学——中学——大学,必修学时依次减少,选修学时依次增加,这样的安排使体育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增加,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同时还应加强英语与计算机的授课时数,并有通级的要求。另外,课程组织形式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体现由师生教学互动而产生的知识传递与应用的价值,并根据活动类课程的适用标准,使它们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2 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材料,它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最终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必须优化使之更具有可学习性,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公共体育课程增加一些健康教育、娱乐教育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内容,根据职业需要调整专业方向课的内容,增强课程的行业实践价值。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新动向有机结合,提高课程与行业实践的适应度,建议要动态地看待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与改变,而不是静态被动地接受。

专项训练时间与教育实践安排要合理,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术活动、运动竞赛、社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各项创新成果。我们应该增加体育健康教育类课程,加强健康教育,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运动处方等相关课程;关注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增设体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新型课程;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各学校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个性发展自主选择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创设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的选择性必修课。

4.小结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外堂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关系,凸显理论学习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教育实践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涛.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工作[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05)

[2]王碧云,刘叶.我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篇12

关键词:室内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提出新要求, 这些无疑带动了室内家装业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不少高校纷纷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 但大量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通过深入企业市场调研, 我们发现, 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 综合职业素质低, 学生所具备的岗位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以工作岗位为导向, 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团队通过走访企业、教师企业实践, 企业专家研讨会等方式, 深入分析社会需求, 对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定位, 最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负责人面向职业岗位, 确定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面向湖北地区, 服务房地产及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行业,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满足室内装饰设计绘图、设计、预算、资料整理、施工等岗位需要, 具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较强的创作设计思维, 具备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管理与预算等知识, 熟悉室内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具备一定的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校企合作企业为资源平台, 紧密联系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企业, 构建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 专业团队提炼出室内装饰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教师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学习目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培养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即基础技能积累阶段、能力发展阶段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技能积累阶段, 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室,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训练专业职业能力;第三、四学期为能力发展阶段, 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基地, 教师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项目教学, 要求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家装、公装装饰设计任务, 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是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 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 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装饰设计、预算、施工任务, 逐步养成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递进提高。

三、深入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召开专业论证会及实践专家研讨会, 确定岗位工作过程, 分析各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如下表3.1

分析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总结行动领域, 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整合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等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 形成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如下表3.2

四、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坚持贯彻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的培训措施, 让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 积累设计与施工的实战经验, 提高教师设计创意水平, 培养和建设一批创作能力强、设计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学校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聘用一批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一线设计师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 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 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与行业企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 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 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标准, 制定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5) :37-39.

[2]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58-59.

[3]王玲.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工程科技, 2012, (9) :186.

上一篇:网络设备管理下一篇:颞下颌关节紊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