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征检查

2024-10-06

病理特征检查(精选6篇)

病理特征检查 篇1

乳腺肿块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女性多发病, 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较高。乳腺肿块是乳腺癌的症状和体征, 一般为单个, 形态不定, 质较硬韧。症状转移最常见的是腋下淋巴结肿大, 少数锁骨上、颈部淋巴结也会增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 该病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 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1]。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腺肿块, 乳房胀痛的程度不一,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者是双侧同时有触痛感, 呈周期性的规律。有研究结果显示, 乳腺肿块病情发展严重时可导致乳腺癌, 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小叶增生和乳头状瘤变可被视为癌前病变[2]。所以, 对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则显得至关重要。运用超声检查能够很大程度上确定乳腺肿块的影像学特征, 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我中心就乳腺肿块的超声检查与病理对照分析这个课题进行探讨分析,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随机抽取在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中心进行乳腺肿块检查的60例患者, 其中左侧肿块32例, 右侧肿块25例, 双侧肿块患者3例。患者年龄为21~68岁, 平均为 (43±3.30) 岁。这60例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并存图, 同时收集所有患者去省市三甲医院进行乳腺肿块切除术后的病例诊断结果。

1.2方法:仪器选用aloka3600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100 MHz。检查方案为: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尽量向两边伸展, 从而将乳腺以及腋窝充分暴露。以乳头为中心, 分为4个象限, 探头依次扫描, 对腋窝淋巴结和乳腺边缘组织也要扫描, 不能遗漏一处。采用直接接触法多切面扫描双侧乳房、腋窝以及邻近的组织, 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测量动脉血流参数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以及血流Adler分级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超声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相符情况, 以及良、恶性肿块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等, 测量动脉血流参数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以及血流Adler分级情况,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分级为[3]:0级:无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Ⅱ级:中等量的血流;Ⅲ级:血流信号丰富。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 (±s) 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肿块的类别:乳腺肿块的类别分为恶性肿块以及良性肿块, 其中60例患者中经术前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为良性肿块, 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46例, 相符率为92%, 其余10例超声检查显示为恶性肿块, 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9例, 相符率为90%, 见表1。

2.2 良性、恶性乳腺超声检查特征对比分析:超声声像图主要从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四方面对良性、恶性乳腺肿块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良性、恶性乳腺肿块的超声各项指标比较分析:良性乳腺肿块在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方面显著低于恶性乳腺肿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3。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表明[4], 乳腺肿块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雌激素分泌旺盛, 长期的刺激乳腺组织, 从而导致上皮增生, 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肿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 是妇女乳腺的常见疾病, 严重影响了妇女的正常生活, 而且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 对妇女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超声检查虽然能够较早的发现并且诊断乳腺疾病, 但是由于乳腺肿块病理结构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超声检查影像图的多样性, 直接会导致超声检查在乳腺肿块诊断时会出现漏诊、误诊等, 需要将术前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做统计分析[5]。

我中心通过将60例患者的超声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做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 60例患者经过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其中有50例患者为良性肿块, 经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46例, 相符率为92%, 其余10例超声检查显示为恶性肿块, 经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9例, 相符率为90%。同时, 良性、恶性肿块在超声声像图的特征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良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界光滑、有包膜, 而且内部回声均匀, 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没有包膜、回声不均匀。良性肿块的血流分布都主要以0级分布为主, 而恶性肿块的血流分布都主要以Ⅲ级分布为主, 说明增生性疾病大部分结节处不会显示明显的血流信号, 有研究显示[6], 大部分的癌性肿块可见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主要是由于癌肿内血管丰富, 而且肿瘤生长快, 容易压迫血管, 会产高速高频率的动脉血流频谱。而我中心的研究结果和临床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在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和诊断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意义, 但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以及临床病症对乳腺肿块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患者进行超声影像研究并将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从而提高乳腺肿块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中心进行乳腺肿块检查的60例患者, 运用超声仪对患者乳腺肿块进行超声检查, 将超声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经过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其中有50例患者为良性肿块, 经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46例, 相符率为92%, 其余10例超声检查显示为恶性肿块, 经病理学证实诊断结果相符的有9例, 相符率为90%。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检查在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和诊断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意义, 但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以及临床病症对乳腺肿块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关键词:乳腺肿块,超声检查,病理对照

参考文献

[1]杨德民, 李晨, 杨裕辉, 等.乳腺肿块的高频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12) :905-907.

[2]付丽, 傅西林.乳腺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3-242.

[3]王纯正, 徐志章.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73.

[4]王伟平.乳腺增生症的彩色多普勒分型与病理组织类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4) :1849.

[5]张力, 叶丽娥, 陈腾, 等.乳腺肿块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 2013, 51 (25) :69-72.

[6]袁一杰.乳腺超声影像评分系统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 2012:1-2.

病理特征检查 篇2

各临床科室:为满足《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相关规定要求,特制定本制度,请遵照执行。

1、标本采集时间、送达时间、固定时间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及标本交接的相关规定:

(1)、标本和申请单的核对人、标本的标记、标本传送人和病理科标本接收人应有登记和相关人员的签字。

(2)、标本使用10%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固定液的量不少于组织体积的3-5倍(要确保标本全置于固定液之中),特殊要求除外。

(3)、标本从离体到固定时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4)、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及时切开,固定过夜,第二天取材。

(5)、原则上不接收口头申请的标本,特殊情况下,可先按流程接收和处理标本,需在限定的时间内(如24小时)补充书面病理申请单,否则不出具书面病理报告。

2、病理申请单书写的相关规定:

(1)、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送检科室和日期。

(2)、有患者临床病史和其他(检验、影响)检查结果、手术所见及临床诊断。

(3)、有取材部位、标本件数。

(4)、既往曾做过病理检查者,需注明病理号和病理诊断结果。

(5)、结核、肝炎、HIV等传染性标本,需注明。

3、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的操作规定:

(1)、在术前临床医师向患者或近亲属告知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诊断的局限性,签署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诊断的知情同意书。

(2)、需做快速病理检查诊断的应提前与病理科预约,以便病理科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3)、对于难以明确诊断、交界性病变、送检组织不适宜等状况,病理医师可以不作出明确诊断,等待常规石蜡切片报告

(4)、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可传真或网络传输等),防止误听和误传,严禁采用口头或电话报告的方式。

(5)、从接收到发出报告的时间,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注明,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报告书应由病理医师签署全名。

4、医务科每月对上述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1)、临床医师未做好扣绩效分0.5分。

(2)、病理科未及时上报医务科扣绩效分0.5分。

附件:

1、快速病理检查诊断的适用范围:

(1)、需要确定病变性质(如肿瘤或非肿瘤、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等),以决定手术方案的标本。

(2)、了解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肿瘤是否浸润临近组织、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

(3)、确定肿瘤部位的手术切缘有无肿瘤组织残留。

(4)、确认切除的组织,例如甲状旁腺、输卵管、输精管及异位组织等。

2、慎用范围:

涉及截肢和其他会严重致残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标本。需要此类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病变性质宜于手术前通过常规活检确定。

3、不宜应用范围:

(1)、疑为恶性淋巴瘤。

(2)、过小的标本(检材长径≤0.2厘米者)。

(3)、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

(4)、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

(5)、需要依据核分裂象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6)、主要依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如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及其他具有内分泌功能肿瘤等。

宫颈组织病理检查报告释疑等 篇3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宫颈糜烂区的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的过程。这种转化的鳞状上皮的细胞,无论从形状结构上,还是从生物学特性上,都属于正常范畴内的上皮组织的增生,完全是一种良性的变化,它既不是癌前病变,更不是宫颈癌。

不典型增生过去又称“间变”。这是宫颈组织的细胞在再生过程中的过度增生现象。上皮组织在细胞增生方面的越轨行为,是宫颈良性上皮向恶性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也可认为是癌前病变。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病变,虽属性上有所区别,但三者之间有着渐进的关系,所以,轻中度者除积极治疗外,应定期随诊,行宫颈刮片及必要时的宫颈活组织检查,而重度者以手术治疗为宜。

子宫颈鳞状上皮癌分原位癌和浸润癌。原位癌是指子宫颈鳞状上皮层完全被这种越轨的癌变细胞占据了,但癌细胞还只是局限在上皮层内,还没有越过基底膜。由于原位癌的癌细胞尚未发生转移,可采取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效果较好。倘若癌细胞越过了基底膜则称为浸润癌。由于癌细胞侵犯的范围和深度的不同,治疗效果也各不相同,早期浸润癌的治疗效果虽不如原位癌,但明显好于晚期浸润癌。

定期进行妇女的防癌检查,通常1~2年进行1次,这是及时发现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十分重要的措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阶段及早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警惕卵巢癌的秘密入侵

亚凤

年近五旬的陈女士近来常常感到胸堵、腹胀、胃口不好,腰围也明显增大。防病意识不算差的她担心会是心脏或消化系统的毛病,便去医院的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做了全面检查,均未发现任何问题。在不久后一次单位组织的妇科检查中,医生发现她腹部有肿块,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卵巢癌,而且已是中晚期。

卵巢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特别是4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增加。所以著名的妇产科专家郎景和教授常说:卵巢虽然可以老到没有功能,但却不会老到不长癌。

卵巢癌按病理大致可分为卵巢上皮癌、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内胚窦瘤,发病率虽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但它的死亡率却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最高的。其治疗手段一般首选手术切除,先切除病人体内原发灶、转移灶的肿瘤,再对那些微小的和肉眼看不到的残余肿瘤细胞进行化疗。但晚期病人即使做了彻底的手术和规范的化疗,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有复发的可能,生存率一般也只有20%~30‰这是因为卵巢癌初期部位较深,病人开始没有明显的症状,也给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所以65%~70%的病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近10年来,卵巢癌的患病率增加了30%,死亡率也增加了18%,因而,人们常将卵巢癌形容为女性恶性肿瘤中的“无声杀手”。

有关专家提醒,女性平时除了要注意生殖系统卫生和正常饮食习惯外,还要养成1~2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的习惯,以便对卵巢癌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这是保护女性身体健康的关键。

小验方

药浴治疗阴道干涩症

配方:地肤子30克,蛇床子15克,蒲公英15克,紫草15克,葱白15克,仙灵脾15克,地骨皮15克。

制作:加水2000毫升,水煎至1000毫升,滤取药液。

病理特征检查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 男81例, 女47例, 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37~86岁, 平均56岁, 其中<40岁9例 (7.0%) , 40~49岁30例 (23.4%) , 50~60岁54例 (42.2%) , >60岁35例 (27.3%) 。临床症状:上腹隐痛不适71例 (55.5%) , 反酸、嗳气28例 (21.9%) , 恶心、纳差16例 (12.5%) , 上消化道出血7例 (5.5%) , 无明显症状6例 (4.7%) 。

1.2 检查及诊断

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富士能EG-450WR型电子胃镜常规检查, 取病变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胃癌, 特殊染色检查胃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情况。光镜下检查术后标本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大体分型采用日本内镜学会分型标准:分为Ⅰ型 (息肉型) ;Ⅱ型 (浅表型) , 有3个亚型, 即Ⅱa型 (浅表隆起型) 、Ⅱb型 (浅表平坦型) 、Ⅱc型 (浅表凹陷型) ;Ⅲ型 (溃疡型) 。病理组织学分型参照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 分为高中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

1.3 结果

1.3.1 病变类型及部位分布

由表1可见, 1 2 8例早期胃癌患者肉眼分型以Ⅱc型居多, 其次是Ⅲ型;病变发生部位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窦、胃体、胃角、贲门。

1.3.2 病理学特征

由表2可见, 1 2 8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多见, 其次是印戒细胞癌。

1.3.3 淋巴结转移情况

(1) 不同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76例黏膜内癌中2例 (2.6%) 发生淋巴结转移, 52例黏膜下癌中14例 (26.9%) 发生淋巴结转移。 (2) 不同胃癌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54例低分化腺癌中11例 (20.4%) 发生淋巴结转移, 27例印戒细胞癌中4例 (14.8%) 发生淋巴结转移, 4例黏液腺癌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高、中分化腺癌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 (3) 胃癌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最大径>2cm的49例中12例 (24.5%) 发生淋巴结转移, 肿瘤最大径≤2cm的79例中4例 (5.1%) 发生淋巴结转移。

1.3.4 癌周情况及H p感染率

癌周边呈低度及高度异型增生42例 (32.8%) , , 周边黏膜萎缩伴肠化40例 (31.2%) ;行Hp检测86例阳性, 感染率为67.2% (86/128) 。

2 讨论

早期胃癌是指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肿仅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多年来, 西方国家EGC的检出率仅4%~16%[2], 我国EGC的检出率在5%~10%[3], 远低于日本50%~70%的EGC检出率[4]。因此,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对有长时间持续或不规律腹痛, 以及新出现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者, 应及时行胃镜检查, 同时需加强对无症状人群的胃癌普查和筛查工作, 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EGC内镜下缺乏特征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斑片状充血、浅表溃疡、黏膜粗糙或触之易出血等。Tashiro等[5]报道, 胃镜是EGC最好的检测方法。目前, 在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和普及放大胃镜、超声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先进内镜技术的情况下, 熟悉和掌握EGC普通电子胃镜下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资料显示, EGC的发生部位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窦、胃体、胃角、贲门;胃镜下的肉眼分型以Ⅱc型和Ⅲ型病变为主。Ⅱc型胃镜下可见边界清楚, 呈阶梯性凹陷, 凹陷周围有黏膜皱襞变化, 如突然中断、虫咬样中断、凹陷部表面凹凸不平, 从侧面观察可出现僵硬、凹凸不平的胃壁弧形变化。Ⅲ型病变的凹陷相对较深, 癌灶均在溃疡边缘较为平坦或凹陷部位。Ⅰ型和Ⅱa型隆起病变胃镜下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隆起状新生物, 色泽同周围黏膜相似或略显苍白, 表面可有出血糜烂, 一般不易漏诊。Ⅱb型平坦病变则主要表现为单发、失去黏膜特有光泽、充血、糜烂, 或黏膜粗糙、发红, 应贴近黏膜仔细观察, 特别在胃体黏膜皱襞密集处应充分注气, 尽量使胃体皱襞展平。若有条件可以采用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先进内镜检查手段。

本文资料显示, EGC病理分型构成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本文资料还显示, 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在分化差的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中均有淋巴结转移, 而高、中分化腺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在肿瘤最大径>2cm的病例中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最大径≤2cm的病例, 这些结果与有关文献[6,7]报道基本一致。

本资料中32.8%的患者癌灶周边存在低度或高度异型增生, 而存在萎缩伴肠化现象者占31.2%, 提示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与EGC的发生相关。多位学者[8,9]报道, 随访胃黏膜异型增生者最终确诊为胃癌患者中, EGC占有相当比例。吴云林等[10]证实44例具有确切病灶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 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显示38例为胃癌, 其中EGC占36.8%。因此, 对具有癌前病变高危因素如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应密切观察、临床随访。Hsu等[11]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证实, Hp感染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本组EGC患者Hp检测感染率高达67.2%。因此, 对Hp阳性患者在治疗同时应提高警惕, 随访复查。考虑到预后判断和术后复发问题, 长期随访和胃镜复查是必不可缺的。

摘要:目的 总结早期胃癌的胃镜特征和病理特征, 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0年经胃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128例早期胃癌患者肉眼分型以Ⅱc型居多, 其次是Ⅲ型;病变发生部位构成依次是胃窦、胃体、胃角、贲门;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多见, 其次是印戒细胞癌。76例黏膜内癌中2例 (2.6%) 发生淋巴结转移, 52例黏膜下癌中14例 (26.9%) 发生淋巴结转移。54例低分化腺癌中11例 (20.4%) 发生淋巴结转移, 27例印戒细胞癌中4例 (14.8%) 发生淋巴结转移, 4例黏液腺癌中1例 (1/4) 发生淋巴结转移, 余高、中分化腺癌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2cm的49例中12例 (24.5%) 发生淋巴结转移, 肿瘤最大径≤2cm的79例中4例 (5.1%) 发生淋巴结转移。癌周边呈低度及高度异型增生42例 (32.8%) , 周边黏膜萎缩伴肠化40例 (31.2%) ;行Hp检测86例呈阳性, 感染率为67.2%。结论 早期胃癌临床表现隐匿, 无特异性, 要重视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相结合的普查工作。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特征,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1]Fock KM, T alley N, Moa yyedi P, et al.Asia-Pa cific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23 (3) :351-365.

[2]Okabayashi T, Kobayashi M, Nishimori I, 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Am J Surg, 2008, 195 (2) :229-232.

[3]吴云林, 吴巍, 徐雷鸣, 等.上海不同等级10个医疗机构早期胃癌的筛选结果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 24 (1) :19-22.

[4]丸山雅一, 冯莉, 吴巍.早期胃癌的临床基础[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3, 3 (2) :79-81.

[5]Tashiro A, Sano M, Kinameri K, et al.Comparing mass screening techniques for gastric cancer in Japan[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12 (30) :4873-4874.

[6]Shen L, Huang Y, Sun M, 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analysis of 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in China[J].Can J Gastroenterol, 2009, 23 (5) :353-356.

[7]Kwee RM, Kwee TC.Predicting lymph node statu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J].Gastric Cancer, 2008, 11:134-148.

[8]Rugge M, Cassaro M, Di Mario F, et al.The long term outcome of gastric non-invasive neoplasia[J].Gut, 2003, 52 (8) :1111-1116.

[9]张品南.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2004, 3 (1) :69-70.

[10]吴云林, 吴巍, 郭滟, 等.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识别与手术病理的结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7 (5) :552-554.

病理特征检查 篇5

关键词:病理检查,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是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 经常伴有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癌变, 对于提高预后质量有明显的临床意义[1]。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都是严重的癌前病变, 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做到尽早诊断, 及时治疗, 从而能够减少胃癌的发病几率。病理检查已被广泛的运用到胃部疾病的诊断中, 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4月中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115例, 研究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相关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4月中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分别对115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计为胃镜诊断组和病理诊断组。115例患者中, 男63例, 女52例, 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 (38.6±2.6) 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49.2±8.3) 月。115例患者均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及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

1.2 方法

1.2.1 胃镜检查

采用电子内窥镜检查患者的胃部, 观察到患者的胃粘膜从皱襞变为薄平, 提示胃粘膜变薄;观察到血管暴露, 呈透明状, 黏膜红白相见, 提示为胃粘膜白相;观察到胃粘膜壁粗糙, 有颗粒或者结节, 表面凹凸不平, 提示胃粘膜粗糙。每位患者要在胃粘膜的病变部位取2~3个标本进行病理检查[2]。

1.2.2 病理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去除的标本, 先用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进行常规的HE染色, 由病理科医生进行专业的病理检查, 参考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公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3]。

1.2.3 病理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91%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幽门螺杆菌产生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等, 对胃粘膜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幽门螺杆菌的细胞毒素能够导致胃粘膜细胞的坏死, 幽门螺杆菌的抗体也会造成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损坏。

1.3 评价指标

1.3.1 胃镜检查判断标准

检查可见增粗状轴膜颗粒, 同时可见黏膜血管皱裳细小, 色泽灰暗, 此为萎缩性胃炎;检查可见呈点状、片状或条状红斑, 黏膜表面粗糙不平, 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 此为浅表性胃炎[4]。

1.3.2 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

根据固有腺体数目减少的程度, 可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固有腺体数目减少量小于1/3为轻度萎缩, 减少量大于2/3为重度萎缩, 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度萎缩。慢性炎症细胞较少, 局限于粘膜浅层, 不超过黏膜层的1/3, 为轻度炎症。慢性炎症细胞较多, 超过粘膜层1/3, 为中度炎症。慢性炎症细胞占据整个黏膜, 为重度炎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率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Kappa≥0.75两者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两者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胃镜诊断组115例患者均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中33例合并有浅表性胃炎, 发生率为28.70%;无单纯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组70例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其中22例合并有浅表性胃炎, 发生率为19.13%;45例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发生率为39.13%。对比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查处率发现, 胃镜组远大于病理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7, P=0.023) 。另外, 计算两组诊断符合率为60.87% (70/115) (K=0.294, P=0.023) , 说明两者一致性较差。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伴有浅表性炎、活动性炎, 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该组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炎症。可伴有肠化, 分为完全型化生 (小肠化生) 和不完全型化生 (胃型化生和结肠型化生) , 通常认为结肠型化生与胃癌更有关系, 该组萎缩性胃炎中有肠化的占97.8%。也可伴有异型增生, 表现为腺上皮细胞核增大, 染色深, 核浆比增大, 可见核分裂, 该组有5例异型增生。

有资料显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与遗传、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患者的年龄有很大的联系, 中度或者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0%~15%的可能性为发展为胃癌。随着胃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胃镜检查配合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成为新型有力的诊疗手段[5]。在该次研究中, 胃镜诊断组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5例, 诊断率为100%;对照组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 诊断率为60.87%。两组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7, P=0.023) ;并且经一致性检验发现, 两组符合率为60.87%, K=0.245说明两者一致性较差。周思宁[6]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种检查的符合率为61.11%, 一致性检验K=0.014<0.4, 说明两种检验方法一致性较差。

胃镜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传统的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但是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 该方法准确率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胃镜下黏膜出现白相受到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或者患者存在胃溃疡、糜烂等。因此, 胃镜检查无法作为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的标准依据。近年来, 胃粘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已经广泛应用在胃部疾病诊断中, 为临床确诊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观察下的诊断与病理检查诊断在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 因此在活检取样的时候, 在病变部位进行多点取样, 至少有3个左右, 要求活检能够垂直于胃粘膜表面, 在肌层取样, 保证取足够数量的样本, 用石蜡包埋的时候, 要掌握组织包埋深浅的平衡[7], 以确保切片中能见到粘膜肌。同时病理科医生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萎缩程度、炎症程度、肠化程度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 结合诊断标准及组织学等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诊断。需注意病理检查同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送检部位的取样深度以及准确度、病理包埋切片过程中操作规范性、病理科医生的经验水平等。

综上所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粘膜病理活检的一致性较差, 并且与病理活检比较, 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有限, 因此临床仍需采用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但是, 我们仍然要注意规范病理检查操作, 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确保及早准确诊断, 降低降低胃癌的发病几率, 提高临床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玲.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相关性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下旬刊) :29.

[2]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2 (10) :52, 54.

[3]谭华斌.胃镜结合病理分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1) :4524-4525.

[4]蒋士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8) :62-63.

[5]刘丽娜, 狄建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甘肃医药, 2013, 32 (10) :773-774.

[6]周思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5) :155-156.

[7]韩树东.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在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 (6) :98.

病理特征检查 篇6

1 城市检查井的现状分析

检查井是城市道路的重要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城市道路整体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对交通出行有重要影响。城市的检查井一般是由井座、井盖、井室等构成的[2]。按照检查井形状的不同主要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按照实际用途的不同, 有排水检查井、给水检查井、电缆检查井、煤气检查井、电讯检查井等类型;城市道路检查井的井盖主要有金属和非金属两种材质, 井室和井身有混凝土结构、砖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等[3]。

城市道路检查井对道路的结构稳定性、使用寿命、整体美观性等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如下: (1) 道路的破损多从检查井附近开始, 检查井附近的混凝土应力较为集中, 易产生破碎、裂缝、下沉、凹坑等路面病害, 减少道路整体的使用寿命; (2) 检查井本身维修难; (3) 检查井的分布不均匀, 有些地方十密集, 影响城市道路美观。

检查井对城市道路的通车、外观等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其病害主要分为行车效果差、外观不整齐美观、路面的衔接不良、人行道检查井高出人行道路面等。因此, 如何防治上述检查井造成的道路病害是市政工程建设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城市检查井病理原因分析

城市道路检查井出现的沉陷开裂等病理危害主要是由路面的沉降不均匀导致的。道路施工中, 检查井的施工顺序需要先为管道预留出井位, 等到管道铺设完成后, 再进行检查井砌筑, 进而再完成最后的道路施工。受外部条件影响, 道路的检查井难以和道路的结构层形成整体。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排水检查井和城市道路的结构层以及排水检查井都会形成沉降, 但沉降程度不同, 从而影响道路行车。检查井产生沉陷裂缝的具体原因有:检查井周围的回填土质量较差、检查井的自身施工工艺存在不足以及地基的承载能力不足。下面将对这几个原因进行详细探究。

2.1 检查井的施工工艺不足

道路的检查井与路面衔接不平整主要源于施工工艺不足。在城市道路的施工中, 难以对检查井附近进行基础夯实, 检查井附近的压实度欠缺, 为通车留下隐患。

道路检查井施工的工艺不足主要表现为: (1) 检查井的高度控制存在误差。检查井的施工放线时, 一般是砌好边石后, 参考边石的高度来确定井盏的标准高度, 此方法忽略道路纵向的坡度, 易造成设计标高与实际标高的误差; (2) 检查井的井身、井盖安装不符合要求。道路应力的不均匀造成路面沉陷、断裂、磨损、波浪等病害。路面受到破坏后, 增大了道路的坑洼面积, 当检查井受到外部撞击时, 井盖非常容易被破坏, 造成破裂或移位; (3) 检查井的基坑尺寸不满足道路施工的要求。基坑尺寸的太小将加剧病害产生的概率; (4) 道路施工流程的影响。在检查井的井桶回填时, 回填材料缺乏密实度, 检查井周围材料的压实度难以满足施工要求; (5) 检查井的衬垫材料强度偏低。衬垫材料强度低, 在车辆来回行走后, 易造成井盖座下沉, 或向车行的方向滑移, 对行车安全产生威胁; (6) 井内的砌筑质量存在问题。为配合道路施工, 砌筑材料较为粗糙, 易造成井壁的松动。

2.2 地基的承载力不足

检查井的地基承载力不够将造成检查井的下降。在长期行车载重下, 地基土受力压缩使得井体下沉。然而检查井的下沉与附近回填土的沉降高度不一致, 沉降差较大的影响路面状况。

2.3 检查井附近的回填土质量差

检查井周围回填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周围道路的行车使用状况。多数施工方进行回填土的施工时, 难以把控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含水量有偏差的回填土难以满足施工的压实度要求, 易造成井周围的下陷病害。

3 道路检查井施工改进方法

3.1 井身的施工技术要求

检查井应按照道路的设计图纸进行井身施工, 井身的收口最好不要太快。检查井的井身施工应该做到: (1) 提高检查井的井盖质量标准, 改进井盖生产工艺; (2) 设置T型橡胶圈在检查井的框口处, 以加大井框与井盖的吻合面积, 减少碰撞; (3) 改进检查井施工工艺, 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 (4) 加强路面与检查井的衔接部分砌筑强度; (5) 在井框底部增添齿状物以增强井体与井框的连接稳定性。

3.2 严格控制检查井的高程

检查井与周围路面的高程差是造成路面病害的重要诱因。在检查井施工时, 应遵照设计图纸, 准确完成放线工作, 确保检查井的标高准确性。与此同时, 还需协调检查井标高与周围路面横坡、标高的协调性, 防止高度差的产生。检查井在砌筑时, 要留有道路结构的高程, 不可一次性按标高砌筑到井顶部分, 余下部分应在井壁施工中同步完成, 从而有利于施工中对路基的碾压。

3.3 认真做好检查井基础处理

依照设计方案的图纸进行施工时, 首先应认真做好检查井的混凝土基础, 进而完成后续的砌筑环节。当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利时, 可通过换填处理来提升检查井地基的承载能力。检查井的砌筑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充分了解技术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 同时做好操作纪律, 建立规范的施工质量责任制。

3.4 检查井井壁周围的回填处理

完成检查井的砌筑工作今后, 通过砂浆进行养护, 随后将在井室附近进行回填处理。首先对于回填材料需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一般的回填工具有人工打夯机、微型压路机、蛙式打夯机等几种, 需根据施工条件和回填部位的不同灵活选用。回填的调料以雅诗快、强度高、透水性好的碎石、软砾石、中粗砂为好。根据需要铺实的厚度不高, 选用不同的夯实工具, 而且夯实度、虚铺厚度、压实工具、含水量均需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当回填土的含水量处于最佳含水量时, 连续夯实约五到六遍即可。尤其是要关注沟槽边缘、井边缘等薄弱部位。检查井施工时, 需层层检查夯实土的密实度, 另外开挖沟槽的大小也影响着回填土处理工作。断面施工需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为肥槽的回填夯实保留一定的工作面, 肥槽缝隙要进行精细处理。回填材料最好选用灰土或素土等接近最佳含水量的土质, 需要对掺有水泥的中砂土进行均匀干拌后再进行回填。回填工作需由专业人员指挥操作, 防止碾压不均匀, 保证不留死角。

参考文献

[1]苏功军.排水检查井对道路行车的危害及防治[J].天津市政设计, 2003 (1) :24-25.

[2]张金华.检查井在施工过程存在问题及防治措施引进与咨询[J].海峡科学, 2004 (12) :73.

上一篇:基础动画下一篇:教育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