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

2024-09-16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精选7篇)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1

1956年Leibow等首先报道一种新的肺部病变至命名为硬化性血管瘤以来, 其组织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目前归纳为间胚叶来源、组织细胞来源、血管内皮来源、肺泡上皮来源为主的几种学说[1,2,3,4]。多年来历经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普遍接受了上皮性来源学说, 认为是一种来自原始呼吸上皮的良性或低级别肿瘤[5,6,7]。本文对40例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进一步认知此肿瘤提供相应的科学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患者的存档石蜡标本40例, 所有患者已行肺叶或楔形肺叶切除术, 术后情况良好, 无复发或转移者。

1.2 方法

全部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4um连续切片, HE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40例患者年龄在25~72岁, 中位年龄45岁, 女性33例, 男性7例, 男:女约为5:1。多数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无任何不适症状, 均无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脏器转移发生。

2.2 影像学特点

均为单侧、单发, 外周肺内境界清楚的实性占位性肿块, 右肺25例 (63%) , 其中右肺下叶15例 (38%) , 右肺中叶8例 (13%) , 右肺上叶2例 (5%) ;左肺15例 (37%) , 其中左肺下叶11例 (28%) , 左肺上叶4例 (10%) 。

2.3 大体形态特点

结节状肿块, 无包膜, 颜色灰黄色, 出血时呈暗红色, 质地中等。肿块最大直径为0.7~6.0cm, 平均2.6cm, 1cm以下4例, 5cm以上3例, 多数为1~3cm, 33例。

2.4 组织形态学特点

构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瘤细胞主要有2种, 一为圆形细胞, 体积相对小, 有明显的边界, 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居中, 染色质细而分散, 核仁欠清楚, 胞浆嗜酸性, 可呈现泡沫状或印戒样的空泡状;另一种为立方状细胞, 类似于细支气管上皮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由这两种细胞构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4种基本组织形态结构, 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移行关系, 这4种结构分别为: (1) 实性结构:由圆形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 可有立方状细胞形成的小管状散在; (2) 乳头状结构:为表面被覆立方状细胞的较为复杂乳头, 乳头状突起的蒂内常常含有圆形细胞, 乳头间质可硬化或偶见粘液样; (3) 硬化性结构:致密的透明变性胶原灶构成, 多位于出血区周围、乳头的蒂内或实性区内; (4) 出血区, 即为血管瘤区, 呈现窦隙样, 腔隙内含有多少不一红细胞, 被覆上皮细胞, 如同血管瘤状, 可见出血灶及含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物, 还有泡沫状巨噬细胞及胆固醇裂隙, 周围很少有肉芽肿改变及慢性炎症。肿块周围肺组织呈受压或萎缩改变。

4种结构在肿瘤中以不同比例存在, 40例中有24例 (60%) 均见这4种结构, 14例 (35%) 由3种结构构成, 其中常见的结构为乳头状、实性区、硬化区这3种结构, 10例, 乳头状、硬化区、出血区2例, 乳头状、出血区、实性区1例, 出血区、硬化区、实性区1例。2例由两种结构构成, 分别为乳头状与硬化区或出血区构成。没有一例是由1种结构构成。39例 (99%) 均有乳头状结构, 其中28例 (70%) 以乳头状结构为主, 37例 (92.5%) 见实性区, 38例 (95%) 见硬化区, 以硬化区为主8例, 29例 (72.5%) 见出血区 (血管瘤) 结构。4例乳头状表面的立方形细胞具有非典型性改变, 细胞体积增大, 核浆比失调, 个别呈现单个核的瘤巨细胞, 未见细胞核病理性核分裂。

3讨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肺部疾病, 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的增生性疾病, 归为炎性假瘤的范畴, 随着病例资料积累增多及各种研究手段的发展, 1975年将其确定为真性肿瘤。以往曾用过的名称有乳头状肺泡细胞瘤,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良性神经内分泌瘤等。2003年WHO将其统一认识, 明确定义为一种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组织学所见的肺肿瘤, 包括实性、乳头状、硬化性和出血性组织结构, 增生的Ⅱ型肺泡细胞被覆在乳头状结构的表面, 可见胆固醇裂隙、慢性炎症、黄瘤细胞、含铁血黄素、钙化、板层卷样漩涡、坏死和成熟的脂肪组织。同义诊断词为肺细胞瘤、乳头状肺细胞瘤。仍称为硬化性血管瘤是因为组织学有明显的血管瘤特征, 习惯沿用至今。其组织来源近来支持的观点是, 一种来源原始呼吸上皮的良性或很低级别的肿瘤。

本文收集40例病例, 最年轻者25岁, 最长者72岁, 中位年龄45岁, 以女性居多, 占83%, 与目前的疾病发生率相符合[5], 同时也表明此病为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肺肿瘤。既往文献中收集病例较多的研究为Devouassoux报道的100例观察组中[5], 年龄最小为13岁, 最大者为76岁, 中位年龄46岁, 其中83例为女性, 文献报道的更为年轻者13岁或更为年长者76岁的发病率低[5]。

本文的病例表明此肿瘤的发生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趋势, 右肺多于左肺, 63% (25/15) , 以右肺下叶为主, 38% (15/40) , 其次为左肺下叶28% (11/40) , 余依次为右肺中叶13% (5/40) 、左肺上叶10% (4/40) 、右肺上叶5% (2/40) , 这与Devouassoux报道的100例观察组结果较为一致[5]。本文的40例患者中均为单侧、单发, 未发现单侧多发或者双侧多发的病例。在对临床症状、生物学行为、术后随访观察中尤其是其中4例形态学提示具有一定非典型性的病例, 均无不适症状发生, 为偶然体检发现, 没有淋巴结或者其他脏器转移。有些观察组发现少数病人有咳嗽 (8.5%) 、咯血 (11%) 、胸痛 (4.9%) 等症状, 也有个别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1%) [5], 但是尚未发现有其他脏器转移的报道。肿块的大小以1~3cm为多数, 82.5% (33/40) , 这与多数报道的73.7%左右的比例略高些[5], 最小者0.7cm, 最大者6.0cm, 报道中也有更小者0.3cm, 更大者7cm。本文与其他文献报道能够证明此种少见肺肿瘤具有良性单发为主及转移罕见的生物学行为特点。

组织形态学的认识较为一致, 4种结构不同比例混杂排列, 相互具有移行关系, 24例 (60%) 包含这4种结构, 14 (35%) 例中包含3种结构, 各有1例 (2%) 由2种结构构成, 分别为乳头状及硬化性或者出血性结构。出血性结构最少, 乳头状结构最多, 经常出现的3种结构是乳头状、硬化性、实性, 没有一例是仅仅由1种结构构成的肿瘤。

病理医生在诊断此类肺部疾病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炎性假瘤:两者在本质上虽不同, 但在临床或是影像学上很难鉴别, 组织形态学上也有一些貌似之处, 有时可出现残存的肺泡上皮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区及血管瘤区, 容易混淆。炎性假瘤较为多见, 没有年龄及男女性别的发病特点, 组织结构多样化, 细胞成分复杂, 不仅各个病变不同, 同一病变不同区域也不尽相同, 可有残存正常的肺泡及支气管结构。重要的是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 也有多量纤维组织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积, 纤维化的间质, 这在肺硬化性血管瘤是很少见的或者是没有的形态学表现。 (2) 类癌:肺硬化性血管瘤的部分实性区呈现的大小一致的瘤细胞与类癌有相似之处, 但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瘤细胞是在肺间质内生长, 故实性片块中常存有肺泡结构, 类癌则无, 类癌的细胞具有异型性及分裂像, 肺硬化性血管瘤则不具备;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乳头状结构较为粗大, 被覆具有Ⅱ型肺泡上皮分化特点的立方上皮, 肺类癌的乳头状结构较为纤细, 表面为瘤细胞被覆, 轴心为纤维血管束, 神经内分泌标记为确切阳性。另外, 肺硬化性血管瘤常有出血区的血管瘤样结构, 类癌则不具有此结构。 (3) 肺泡细胞癌:虽有与肺硬化性血管瘤乳头状相似结构, 但细胞的异型性形态学改变使两者易于鉴别, 肺泡细胞癌的癌细胞多呈现鞋钉状或矮柱状, 可有粘液分泌, 无血管瘤区改变。 (4) 肺副节瘤:也是少见的病变, 瘤细胞胞浆丰富, 嗜酸性颗粒状, 边界不清, 形成器官状结构, 间质血窦丰富, 瘤细胞不表达TTF-1。

参考文献

[1]Liebow AA, Hubbell DS.Sclerosing hemangioma (histocytoma, xanthoma) of the lung[J].Cancer, 1956, 9:53.

[2]Katzenstein AL.So-called 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ung.Evidence for mesothelial origin[J].Am J Surg Pathol, 1983, 7:3.

[3]Huszar M et al.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ung.Immunohis-tochemical demonstration of mesenchymal origin using antibod-ies to tissue-specific intermediate filaments[J].Cancer, 1986, 58:2422.

[4]Hill GS, Eggleston JC.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so-Ccalled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Report of a case suggesting epithelial origin[J].Cancer, 1972, 30:1092.

[5]Devouassoux-Shisheboran M, Hayashi T, Linnoila RI, et al.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100cases of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TTF-1is expressed in both round and surface cells, suggesting an origin from primitive respiratory epithelium[J].Am J Surg Pathol, 2000, 24 (7) :906~916.

[6]Chan AC, Chan JK.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 consistently expresses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TTF-1) :a new clue to its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 2000, 24 (11) :1531~1536.

[7]张建强, 周晓军, 孟奎, 等.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的表达及其组织起源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 31:42~45.

肺硬化性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7例确诊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4例, 女性患者3例, 年龄35~69岁, 平均年龄 (53.8±1.7) 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及胸部不适等症状,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胸部X线及CT检查。肿瘤位于右肺下叶2例, 右肺上叶2例, 右肺中叶1例, 左肺下叶1例, 左肺中叶1例。

1.2 方法

所有病理标本均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光镜观察, 采用SP染色法进行染色, 采用微波加热进行抗原修复, DAB显色, 后苏木精复染, PBS液取代I抗作阴性对照。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标记, 抗体包括EMA、vimentin、CgA、Syn、CD34、ER、PR, 所有抗体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肿瘤均位于肺周边部实质内, 呈圆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楚, 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实性, 质地硬韧, 部分可见出血、囊性变或钙化。

2.2 光镜观察

7例患者中病理表现为乳头状结构4例, 实性细胞片区2例, 不规则玻璃样变纤维硬化区1例, 海绵状血管瘤样区1例。乳头状结构可见复杂的乳头被覆立方状表面细胞, 乳头状突起的蒂内可见成巢成片的圆形、多角形细胞, 实性区为形态一致多角形细胞, 硬化区可见致密红染的透明变性胶原组织, 血管瘤样区可见不规则腔隙被覆上皮细胞。

2.3 免疫组化

立方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EMA及vimentin均为阳性表达, CgA和Syn有不同程度阳性, PR在多角形细胞中, ER和CD34在细胞中未见表达。

3 讨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曾被认为是肺的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随着临床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 WH0于2004年将其定义为肺真性肿瘤。该肿瘤具有良性单发为主, 罕见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特征[2]。由于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也少有特异性表现, 术前不易获得病理标本, 因此该病术前诊断困难, 临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3]。

本研究结果表明:肺硬化性血管瘤病理表现主要为乳头状结构、实性细胞片区、不规则玻璃样变纤维硬化区和海绵状血管瘤样区。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立方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EMA及vimentin均为阳性表达, CgA和Syn有不同程度阳性, PR在多角形细胞中, ER和CD34在细胞中未见表达。

由于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 临床容易出现误诊, 因此应做好和以下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1)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细胞类型较多, 而肺硬化性血管瘤中炎细胞较少, 其瘤细胞成分较单一, 可与其区别[4]; (2) 细支气管肺泡癌:乳头是纤维脉管束为轴心的真性乳头, 乳头细长, 而肺硬化性血管瘤乳头粗大, 且轴心为圆形细胞构成的实性区, 常与血管瘤样区移行[5]。 (3) 肺类癌: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瘤细胞在肺间质内弥漫分布, 细胞形态大小一致, 无异型及核分裂, 并可见肺泡结构的裂隙[6], 而类癌则无此种表现; (4) 海绵状血管瘤:形态单一, 类似海绵状血管瘤, 但扩张的管腔并非血管, 免疫组化显示CD31为阴性, 肺硬化性血管瘤可见实性区、乳头状区或硬化区。

综上所述,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帮助临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应根据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做好鉴别诊断, 以免出现误诊。

摘要: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为临床诊断提高有力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7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7例患者中病理表现为乳头状结构4例, 实性细胞片区2例, 不规则玻璃样变纤维硬化区1例, 海绵状血管瘤样区1例。乳头状结构可见复杂的乳头被覆立方状表面细胞, 实性区为形态一致多角形细胞, 硬化区可见致密红染的透明变性胶原组织, 血管瘤样区可见不规则腔隙被覆上皮细胞。立方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EMA及vimentin均为阳性表达, CgA和Syn有不同程度阳性, PR在多角形细胞中, ER和CD34在细胞中未见表达。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帮助临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应根据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做好鉴别诊断, 以免出现误诊。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病理,免疫组化

参考文献

[1]郭影, 王甜甜, 王峥.肺硬化性血管瘤1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2) :110-111.

[2]黄春静, 杨梅.肺硬化性血管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9 (5) :541.

[3]李文灿, 翟辉霞.肺硬化性血管瘤1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4) :192.

[4]董春鸽, 殷洁烽, 朱杨丽, 等.肺硬化性血管瘤18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2, 17 (2) :90-91.

[5]郭梅, 杨海军, 张静芳.2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12, 39 (5) :555-557.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3

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均来自我院外科手术送检标本。患者年龄7~13岁, 男1例, 女2例, 肿物均位于四肢的皮下组织, 术前经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血管瘤, 而行手术切除。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 常规HE切片。

2 结果

2.1 肉眼观

肿瘤均位于皮下, 椭圆形, 直径1.5~3cm, 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 呈血肿样改变。切面囊实性, 囊内为血性液体, 囊壁可见灰白结节。

2.2 镜检

镜下可见三个特征性形态改变: (1) 假血管瘤样出血性囊腔, 囊壁无内皮细胞衬覆; (2) 纤维母细胞样和组织细胞样瘤细胞在囊腔周围排列呈片状、巢状或实性;瘤细胞圆形或梭形, 胞界不清, 胞浆淡伊红色;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稀疏呈空泡状, 核膜清楚, 可见小核仁, 并可见少量核分裂象, 2个/10HPF。出血区周围瘤细胞呈合体状, 组织大小较一致。间质中隐约可见较丰富的薄壁毛细血管, 散在吞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及少许多核巨细胞。 (3) 肿瘤外周有厚的纤维性假包膜, 包膜内见小血管分布, 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呈袖套样浸润, 似慢性炎症改变。

2.3 病理诊断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3 讨论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最初由Enzinger1979年首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该瘤曾被称为血管瘤样或动脉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一个亚型。鉴于该瘤的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如好发儿童和青少年, 预后好, 除局部复发外很少转移, 而与恶性纤维细胞瘤明显不同, 故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3年版软组织肿瘤更名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WHO (2002) 最新分类中将其归入分化不确定的中间型肿瘤。我们所遇到的3例无论从临床上还是肉眼, 镜下均与文献描述的一致, 年纪轻、肿瘤位于四肢近端、位置浅、临床上似血管瘤或血肿。镜下三大特征:假血管瘤样出血囊腔、一致的组织样细胞实性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的致密性纤维假包膜。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形态复杂, 诊断时要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 皮肤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虽然两者均可出现假血管囊腔, 但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中年真皮, 为良性皮肤组织细胞瘤的一个亚型, 病变界限不清, 无包膜。可复发, 偶可转移, 这些都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不同, 不应将两者混淆。 (2)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有许多相似之处, 极易误诊。两者主要区别有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属低度恶性或中间型肿瘤, 预后好, 复发率较低;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中老年人, 为高度恶性肿瘤, 复发率高, 预后差。病理检查,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型性和异型性明显, 病理性核分裂象较多, 炎症组织和肿瘤组织混杂。 (3) 与血管瘤的鉴别是,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内假血管, 血管之间的实性组织部分可见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某些特点。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属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肿瘤, 病程发展缓慢, 复发率低, 偶见转移, 预后较好。治疗方案首选局部扩大切除, 如已切净, 则无需二次手术及辅助放疗。肿瘤如果有浸润性边界, 位于头颈部或累及骨骼肌, 则可适当辅助放疗, 避免其复发, 据文献报导复发率约为2%~11%, 转移率<1%, 罕见死亡。本院3例至今为止均未见复发及转移。

摘要: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 易误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由于此肿瘤比较少见, 对其认识有限, 国内外报道较少。现结合我院近5年来遇到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复习WHO (2002) 软组织肿瘤最新分类及相关文献, 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指甲下血管球瘤2例 篇4

1. 1 病例1 患者男, 40 岁, 左手食指指尖疼痛5 年, 患者5 年前出现左手食指指尖疼痛, 疼痛加重和缓解交替出现, 近1 年来病情逐渐加重, 频率和疼痛程度均有增加, 患者自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均无改善, 在接触低温物体时可诱发。该患者近10 年来以“痛风”于多家医院治疗均未取得明显好转。体格检查可见左手食指指甲颜色正常、无畸形, 指甲板下可见一直径约3 mm淡红色结节。轻触可诱发强烈疼痛, 并向前臂放射。Loves试验阳性, Hildreth试验阴性, 冷敏感试验阳性。X线未见骨质异常。给予手术治疗。

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麻醉, 在甲板上开三角形窗口, 去除窗口甲板, 在甲床上采取纵形切口, 显露瘤体并完整切除, 注意保护甲床[1,2]。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瘤体组织内部包含大量毛细血管, 管壁较厚, 被大量圆球状瘤细胞包裹, 瘤细胞边界清晰, 胞浆伊红淡染, 核仁多不明显, 病理学诊断为血管球瘤 ( 切片镜下见图1) 。2 个月后回访, 患者症状消失, 无复发。

1. 2 病例2 患者女, 32 岁, 左手小指畸形伴疼痛4 年。患者于4 年前出现左手小指疼痛, 且疼痛缓慢加重, 偶有缓解。患者自觉因疼痛无法用力持物, 遇冷疼痛更加明显, 无法从事冬季劳动, 自服多种止痛药物也未明显好转。2 个月前曾就诊于某医院, 诊断为“指甲下血肿”, 经切开引流处置后稍有好转, 但1 周后再次出现难忍疼痛, 故于本院就诊。体格检查可见左手小指甲板扭曲畸形, 甲周皮肤颜色正常, 甲床下有浅紫色豆粒状大小色斑。Loves试验与Hildreth试验检结果均为阳性, 冷敏感试验阳性。B超显示:左手小指指甲下可见一圆形低回声肿物, 大小约为0.8 cm×0.6 cm×0.3 cm, 边界清晰, 瘤体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X线检查未见骨质异常, 考虑血管球瘤。术中将畸形甲板剥离, 在甲床上取一纵行切口, 发现一大小约0.8 cm×0.5 cm×0.3 cm白色肿物, 有完好包膜。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麻醉, 因瘤体偏大, 所以考虑直接拔甲, 术后病理学回报诊断为血管球瘤 ( 切片镜下图见图2) 。6 个月后回访, 患者症状解除, 指甲重新长出, 未复发。

2 讨论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源于血管球小体 ( 功能主要是调节血压和体温) 的血管肌层增生, 在全身多个部位均可出现, 但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四肢末端, 尤以指甲下多见[3,4]。该病发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女性较男性多发[5]。常因局部压迫出现剧烈的压痛而就诊[6,7,8], 病情严重者可造成甲板畸形, 甲床周围呈蓝紫色色斑, 甚至造成局部指骨骨质改变。典型的血管球瘤, 具有特征性的“三联征”, 即阵发性剧痛、触压痛、遇冷敏感。具备三联征的病例诊断一般较为容易, 但因本病发病率低, 故临床上不易想到, 经常被误诊为痛风、骨疣、神经瘤等。本病临床检查的方法有:① Loves检查, 即以大头针钝头多点触碰疼痛区域, 可诱发剧痛并缩手者为阳性。且该检查可以帮助手术进行瘤体的定位。② Hildreth试验, 即患肢抬高1 min后迅速放下, 观察能否诱发疼痛, 疼痛者为阳性。③冷敏感试验, 以患处触碰低温物体, 如能诱发疼痛者为阳性。冷敏感试验敏感度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前两者。本病可以考虑采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X线检查、B超、MRI等。X线检查应注意有无骨质改变, 而MRI通常在T1 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T2 呈高信号, 对于微小病灶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但因为MRI虽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特异性稍低, 且费用较高, 故在我国临床实践当中并未广泛采用。临床可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

本病一经确诊, 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是手术切除, 完整的切除病灶可长期的缓解症状, 复发率非常低[9,10]。对于指甲下血管球瘤, 可选择的麻醉方式包括臂丛神经麻醉、指根麻醉、局部麻醉等。而手术入路的选择可直接经过指甲入路, 暴露部分面积甲板, 并去除部分甲板, 暴露甲床后开一字型切口或十字切口, 充分暴露瘤体, 此时应注意一定要切除完整, 如存在残留, 则有可能造成复发。对于瘤体较大的病例, 应考虑直接全甲拔出。同时应注意动作轻柔准确, 避免过多的使用器械损伤甲母质, 不利于指甲再生。

综上所述, 指甲下血管球瘤的诊断并不困难, 非外伤性的肢端剧烈疼痛应考虑该病。早期严密的诊断和完整的手术切除治疗对于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良性肿瘤, 发生在指甲下的血管球瘤约占手部肿瘤的2%左右。患处可出现间歇性剧烈触痛、冷感痛, Loves试验、Hildreth试验可呈阳性。本病发病率低, 故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现将本院接诊的2例指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关键词:血管球瘤,Loves试验,Hildreth试验

参考文献

[1]王坚, 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血管周细胞肿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6-359.

[2]李昌忠.胃血管球瘤5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7) :6778.

[3]Carroll RE, Berman AT.Glomus tumors of the hand.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n twenty-eight cases.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2, 54 (4) :691-703.

[4]Jablon M, Horowitz A, Bernstein D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a glomus tumor of the fingertip.J Hand Surg Am, 1990, 15 (3) :507-509.

[5]Hou SM, Shin TT, Lin M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an obscure glomus tumor in the fingertip.J Hand Surg Br, 1993, 18 (4) :482-483.

[6]高赛明, 王艳辉, 孙明举.血管球瘤32例临床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6) :4933-4934.

[7]Ekin A, Ozkan M, Kabaklioglu T.Subungual glomus tumours:a different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Hand Surg Br, 1997, 22 (2) :228-229.

[8]胡海量, 沈惠良.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21) :1679-1680.

[9]Ahn JM, You SJ, Lee YM, et al.Hypoxia-inducible factor activation protects the kidney from gentamicin-induced acute injury.PLo S ONE, 2012, 7 (11) :e48952.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周以内15例,1岁以下18例,5岁以下3例。所有患儿家属均明确本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尸解确定,在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3 讨论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称之为先天性心脏畸形,新生儿时期及儿童时期是此类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

据相关资料统计,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约0.8%左右,这表示12-20万此类疾病患儿中,30%左右都是尚不明确发病原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导致死亡或出生后即刻死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正是因为临床方面还不完全清楚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之中,结构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种类也比较多[4]。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5],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病例中室间隔缺损的发生率最高,百分比约在30%-60%左右,排名第二的是房室间隔缺损,百分比约在16%-31%左右,排名第三的是动脉导管未闭,百分比约在7%-8%左右。本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这与上述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

近年来,无论是外科手术治疗技术还是心脏诊断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很多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都已经能够准确诊断,手术矫正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预后效果也比较好。故熟知心脏解剖结构以及明确发生率较高的病理畸形,对病理生理异常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准确判断,对临床作出明确诊断和选择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此外,心血管畸形合并症较多,这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败血症、肺炎以及颅内出血是心血管畸形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很多心血管畸形患儿都容易被合并症掩盖。所以,在X光、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给予临床病理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率。针对可疑心血管畸形患儿,可及时给予超声心动图联合声学造影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给予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心导管检查,以此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

综合上述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关键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符合率,病理,临床

参考文献

[1]陈东,庞俊伟,石凤茹等.117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尸检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89-492.

[2]刘娟,杜晓诗,张世荣等.产前超声在胎儿心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9):1477-1479.

[3]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4]阮英茆.常见不同类型肺血管病病理学及从病理资料看临床存在的问题[J].心电与循环,2014,15(6):439-441,530.

[5]邹继珍,陈岚,吴莎等.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病理学研究[J].北京医学,2013,25(2):101-103.

[6]杨淑娟,王瑞华,耿斌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172-174,142.

[7]关海天.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12):120-121.

腹膜后上皮样血管球瘤1例 篇6

女,58 岁。主诉:左肾上腺区占位4 d。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年,基础血压150~140/110~90 mm Hg,最高210/120 mm Hg。体格检查:血压150/90 mm Hg。实验室检查: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4 h尿香草扁桃酸均正常。CT检查结果见图1A~E。患者行左肾上腺区肿瘤切除术,术中探及左肾上腺区直径约7 cm球形肿物,包膜完整,与肾上腺和肾上极密切粘连。切面呈鱼肉样,质地硬。冰冻切片示肾上腺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异形不明显。术后病理见图1F。免疫组化:血管CD34 及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角蛋白、钙视网膜蛋白、突触素、人波形蛋白均阴性。病理诊断:腹膜后血管周细胞瘤,上皮样血管球瘤。

2 讨论

WHO(2002 年)软组织肿瘤分类将血管球瘤列入血管周细胞性肿瘤,肿瘤由球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组成。血管球瘤的免疫表型存在变异性,但几乎均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特别是细胞间有IV型胶原的表达对诊断有一定价值。本例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 阳性,但波形蛋白阴性,与文献[1]结果基本一致。血管球瘤好发于四肢末端,罕见于深层软组织及内脏[2]。典型的皮肤血管球瘤多为单发皮下紫蓝色小结节,且伴有长期疼痛,而深在性和内脏的血管球瘤可无症状或有受累器官受损的表现。腹膜后血管球瘤CT增强扫描病灶往往表现为与血管一致性的明显强化[1]。本例增强扫描亦表现为富血供的明显强化,且可见血管通入,符合血管源性肿瘤的特点。本病灶的持续强化可能与病灶内丰富的纤维组织有关。腹膜后血管球瘤多为良性,临近的肾上腺及左肾上极形态完整,无受侵改变。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肾上腺腺瘤肿块一般较小,密度均匀且偏低,增强扫描轻度强化。②肾上腺血管瘤为囊性或实性不均质肿块,可伴有出血、钙化等;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③良性副神经节瘤病灶较大,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3]。④淋巴瘤常为实性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并常伴有淋巴结肿大。总之,腹膜后血管球瘤的影像诊断困难,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图1 CT平扫示左肾上腺区及左肾上极前方稍高密度软组织肿物(箭),最大截面约为6.2 cm×6.5 cm,密度较均匀,CT值约50 HU(箭头),包绕左肾上极(A);增强扫描病灶呈较明显持续强化,动脉期(箭,B)、静脉期(箭,C)、延迟期(箭,D)CT值分别约114 HU、145 HU及129 HU,动脉期可见临近血管包绕伸入(箭头,B);病灶边界清楚,可见包膜,病灶前方可见条形液体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箭),双肾上腺及双肾上极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左肾位置略向下移(E);病理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扁平至立方状,实性排列,胞质嗜酸并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可见血管裂隙样结构(HE,×20,F)

参考文献

[1]Folpe AL,Fanburg-Smith JC,Miettinen M,et al.Atypical and malignant glomus tumors:analysis of 52 cases,with a proposal for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glomus tumors.Am J Surg Pathol,2001,25(1):1-12.

[2]Gombos Z,Zhang PJ.Glomus tumor.Arch Pathol Lab Med,2008,132(9):1448-1452.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7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小型肿瘤, 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 多发于指甲下,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包膜是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以往手术将指甲拔除或做部分切除, 或采用甲活瓣开窗法手术切除, 术后导致新甲生长不规则[1]。2002年—2009年我院共收治甲下血管球瘤12例, 均行甲板拔除切除肿瘤, 然后“8”字缝合原位固定甲板, 术后予细心周密的护理,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2例, 女10例;年龄l5岁~59 岁, 平均34.3岁;发生部位:左手5例, 右手7例;小指4例, 中指6例, 示指2例;均位于近半侧甲下, 呈单发;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8年, 平均2.4年。12例曾行理疗和服用镇痛药等治疗, 1例局部封闭治疗, 症状无缓解。

1.2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末节手指阵发性疼痛,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手指压痛 (或触痛) 和对冷刺激较敏感[2], 另外还有指甲变形, 可见甲床下紫红色肿物和/或局部隆起, 甲下紫红色斑点。

1.3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有其灵活性、实时性、多切面显像的优势, 对血管球瘤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MRI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精确的方法, 对潜隐性血管球瘤的诊断和定位有一定价值。大部分病人在术前的X线片上没有异常表现, 7名病人在患指的末节指骨上有压迹、骨质侵蚀, 骨质侵蚀的边缘骨密度增高, 形成硬化骨缘。

1.4 治疗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血管球瘤可以获得100%的治愈, 彻底切除肿瘤是治愈的先决条件。术前对肿瘤部位进行准确标记。在麻醉之前, 术者首先让病人指出手指上最痛的部位, 然后用标记笔按压患指疼痛的部位, 找到痛点, 进行标记, 彻底切除肿瘤组织, 术中行8字缝合甲板固定。切除肿瘤后甲床不必缝合, 将已拔下的甲板用尖刀钻减压孔2个或3个, 随机分布, 远端剪出2个楔形的缺损或凹槽。将甲板复位后, 用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缝线从一侧指端的皮肤先横向缝合, 将线绕过甲板远端的凹槽后, 再从甲上皮近端横向缝合。新生甲板光滑、平整、美观, 愈合时间短, 节省了病人的就医费用, 增加了病人的满意率和自信心。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病人行甲板拔除切除肿瘤, “8”字缝合原位固定甲板术后, 需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出情况, 班班记录床边交接。渗出多需及时报告医生, 更换敷料, 避免潜在感染及甲下积液、积脓。本组病人预后均满意。

2.2 心理护理

血管球瘤的病人主要是以手部阵发性疼痛、压痛 (或触痛) 为主, 可出现入睡困难, 影响食欲和正常工作, 严重时病人甚至有截指或轻生的想法[2]。因此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 加强沟通和交流,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困惑, 指导他们勿接触过凉的刺激, 以减轻疼痛, 消除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

2.3 饮食指导

由于血管球瘤的病人对冷刺激较敏感, 因此指导病人注意勿食寒冷刺激的食物, 如冰激凌、雪糕等, 应进温热少刺激的食物。

2.4 健康指导

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病人注意患指保暖, 避免受压、防碰撞,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疼痛明显影响休息, 及时通知医生, 可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物, 保证病人的休息, 促进早日康复, 术后注意避免感染, 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

3 小结

甲下血管球瘤的病人临床较少见, 而行“8”字缝合原位固定甲板术笔者未见文献报道, 采用此种手术方式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术后回访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石奇, 方冠毅, 石小勇.8字缝合固定甲板在甲下血管球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1, 27 (3) :180.

上一篇:金属结构设备下一篇:支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