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物理学案

2024-09-27

优化物理学案(精选12篇)

优化物理学案 篇1

中学教学进行学案教学已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作为新课改之后的一个优良分支, 高中物理学案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 高中物理学案教学可以通过对学案的科学、合理编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这种学案教学方式更好的与当今的教学领域变革相契合。笔者结合多年高中物理学案教学经验, 对此有很深感悟, 在此对高中学案教学的优化设计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以期能够更好的帮助高中物理教学未来的发展。

1. 预习模式的优化

为了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往往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中都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 往往都不会对课上知识的吸收产生实质的帮助。而采用现在新课改之后的学案教学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前预习不充足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问题。现在对课前预习的设置在学案教学是这样的:首先学生要通过老师的学案设计的要求梳理新课程的主体线路, 其次要掌握新课程各个章节大体概念, 最后学生要理解和熟悉各个章节中涉及到的相关规律、公式以及概念等知识通过完成课堂预习所布置的任务,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就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并且就自己不熟悉和不理解的地方重点对待, 而不会盲目跟随老师节奏而不假思索的听完整节课。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同时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终提高其课堂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效率。

大量教学统计表明, 学生在实行了的物理学案教学的预习模式后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中的抽象概念和规律, 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普遍得到改善。学生通过完成老师之前设定好的预习方法,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 往往会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自己之前预习中出现的一些不熟悉和不了解的问题以及知识点上, 而不会选择全程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马观花。通过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上课之后听讲眼神也由过去的迷茫、迷惑变为现在的机灵、有神, 由于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会陌生, 因此课堂的氛围变得特别活跃, 效率大大提高。通过长期坚持, 相信学生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其物理学科的成绩, 也能够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并且对于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也会有所帮助。

2. 课堂上学生当“演员”, 老师当“导演”

笔者在这么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中, 往往都认为大部分需要讲授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是重点, 而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这些知识重点, 会在一整节课中都连续不断的讲授这些知识, 笔者在讲授完这些知识点之后会有很大的满足感, 但是每次物理测试的结果却经常不尽如人意。课堂上讲授的很多知识点, 实验步骤、公式以及规律在课堂上都已经讲述清楚, 并且让学生重点对待, 但是在考试中却往往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

3. 巧妙设置问题, 促进学案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学生被动跟着老师的课堂节奏学习知识,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由于整堂课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时间, 因此对于老师讲述的知识点都没有深入的理解, 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情形往往导致学生没有与老师的思想独立开, 对于其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束缚。众所周知,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物理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互混淆。而学案教学的模式则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独立并且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课程老师, 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实行了学案教学模式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笔者在课堂之上将讲课和练习有机结合, 对于一些通俗和简单的问题则一笔带过, 对于难度较高和比较新奇的问题, 则通过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而没有选择直接将答案整理好讲述给学生,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再死气沉沉。

传统教学之后, 往往老师都是唯一的主角, 希望通过自己一个人的讲述将知识毫无损失的传授给学生, 以为学生成绩不好只是因为老师自身没有将问题讲述清楚,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一直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实行学案教学之后,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主角变为了学生, 而老师只是充当把控整体节奏的导演角色, 主要的表演舞台也从老师手中交给了学生, 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潜能进行知识的探寻和吸收。笔者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会做一个摸底调查, 将课堂上学生讲述的问题进行一个了解, 确保学生最后真正的掌握了这些问题, 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学案教学模式, 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 及时改善。

4. 结论

在新形势之下, 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方面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也很好的契合了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由于学案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积极、主动、开心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培养起思维能力。笔者会切实不断努力, 切实通过学案教学模式更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之后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黎锦志.高中物理学案教学的实践[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10, (11) .

[2]赵友华.高中物理学案的优化设计策略[J].教师, 2011, (6) .

[3]孙艳美, 王梅英.“三案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7) .

[4]吴大海.高中物理学案设计——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12) .

优化物理学案 篇2

嘉积中学物理组 赵清

摘要:高中物理学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引导性 阶梯性,针对性,以及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案 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物理资料汗牛充栋,但是它们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某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编写的,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针对性不强,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做无用功。因此针对自己所在学校或者地区的学生编写适合的学案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高中物理学案作一些探讨。

第一,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步工作做好了,学案才会有质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学习还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一套,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专门设计了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个学案,在学案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题目,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第二,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引导性。实验向来是学习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突破这一难点。比如我设计的描绘一个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学案,所设计问题依次为 ①如何保证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轨迹线?③每次只能记录小球做平抛运动经过的一个位置即描一个点,而要得到轨迹需要多个点,怎么办?④怎样保证水平初速度大小不变?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O就是槽口的端点吗?应该在哪里?⑥在坐标纸上画出轨迹图,并以O点为原点建立XY轴。⑦怎样计算出所描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阶梯性。学案上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的习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做题,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圆周运动的新课学案里设计这样一道题,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组是:A.线速度、转速 B.角速度、角度C.时间、路程 D.线速度、位移。而在学案课后作业里我布置下面这道题,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转速C.角速度 D.线速度。再比如下面这两道题:如图1所示,皮带转动装置转动时,分析皮带上A、B点及轮上C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B A C(图一)

(图二)前一道题通过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因为有这道题搭台阶,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我再适当点拨。由此可见,设计阶梯性的题目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考虑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统和部分两个方面,系统的好坏不仅依赖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加速度的学习,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重点是比值定义式学习,通过直线运动来体会矢量性;第二阶段是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后学习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加速度该阶段的学案应该重点从画图角度确定速度变化量设计;第三阶段就是必修2的平抛运动,该阶段应该把比值定义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设计关于加速度的题目;第四阶段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学习,此时完全可以用引导学生分析的学案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统研究教材基础上总结出的,把系统性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学案上选择每一道习题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每道题具体用到哪一个知识点,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体现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常用的有以下这几种:新课型学案,侧重引导性以及和新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章节检测学案,选题侧重综合应用知识这一类;知识方法总结学案,侧重知识系统性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学习知识;高考对接学案,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一就能摸准高考脉搏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动力。

谈谈关于高中物理学案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案;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物理资料汗牛充栋,但是它们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某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编写的,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针对性不强,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做无用功。因此针对自己所在学校或者地区的学生编写适合的学案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高中物理学案作一些探讨。

第一,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步工作做好了,学案才会有质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学习还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一套,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专门设计了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个学案,在学案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题目,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第二,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引导性。实验向来是学习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突破這一难点。比如我设计的描绘一个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学案,所设计问题依次为 ①如何保证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轨迹线?③每次只能记录小球做平抛运动经过的一个位置即描一个点,而要得到轨迹需要多个点,怎么办?④怎样保证水平初速度大小不变?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O就是槽口的端点吗?应该在哪里?⑥在坐标纸上画出轨迹图,并以O点为原点建立XY轴。⑦怎样计算出所描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阶梯性。学案上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的习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做题,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圆周运动的新课学案里设计这样一道题,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组是:A.线速度、转速 B.角速度、角度C.时间、路程 D.线速度、位移。而在学案课后作业里我布置下面这道题,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转速C.角速度 D.线速度 。再比如下面这两道题:如图1所示,皮带转动装置转动时,分析皮带上A、B点及轮上C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前一道题通过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因为有这道题搭台阶,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我再适当点拨。由此可见,设计阶梯性的题目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考虑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统和部分两个方面,系统的好坏不仅依赖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加速度的学习,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重点是比值定义式学习,通过直线运动来体会矢量性;第二阶段是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后学习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加速度该阶段的学案应该重点从画图角度确定速度变化量设计;第三阶段就是必修2的平抛运动,该阶段应该把比值定义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设计关于加速度的题目;第四阶段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学习,此时完全可以用引导学生分析的学案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统研究教材基础上总结出的,把系统性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学案上选择每一道习题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每道题具体用到哪一个知识点,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体现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常用的有以下这几种:新课型学案,侧重引导性以及和新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章节检测学案,选题侧重综合应用知识这一类;知识方法总结学案,侧重知识系统性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学习知识;高考对接学案,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一就能摸准高考脉搏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动力。

当然不是每个学案都要全部按照以上特性编写,而应该有所侧重。而且在起步阶段,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人负责一部分,然后集体研究,以真正落实学案。编写应该尽量避免东拼西凑不加选择。最好学会改编题目以满足要求,能与高考进行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教科书.百度百科.

高中物理学案的优化设计策略 篇4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突出教学整体性

学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通过学案的制作,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主体构架。在制作学案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更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物理学科, 通过学案导学, 学生既能了解章节的整体知识网络, 又能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设计“力”的学案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知识: (设置填空题) (1) 力是_______对______的作用。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 (2) 力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 (3) 按力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按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可以分为___________。

学生通过课上自学, 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让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 并知道力的分类方法。理解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 也是难点, 应着重理解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同时性和方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归纳总结能力, 在揭示“力的图示”知识点时, 我在设计学案时提出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力的图示? (2) 什么是力的示意图? (3)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有何区别?

然后通过示例:作用在小车上并且方向向左的100N的力, 让学生们尝试总结力的图示的实施步骤 (见下图) :

(1) 选定研究对象, 标出作用点;

(2) 沿着力的方向, 画出作用线;

(3) 选取适当长度, 作力的标度;

(4) 依据力的大小, 画有向线段;

(5) 标明箭头指向, 写力的符号。

二、体现过程与方法, 增强学案探究性

现代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如何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文化知识是基础, 能力发展是核心, 态度情感养成是灵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师及时加强方法指导, 增强学习内容的探索性,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过程与方法是新时期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 体现了能力发展是核心, 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 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 在设计“平抛物体的运动”学案时, 指导学生达到知识目标的同时, 更多地设计了学生实践环节。借助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平抛竖落演示器、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 (课本彩图) 、刻度尺、铅笔等器材和工具,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的过程, 深刻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自行填写实验记录, 分析实验数据, 写出实验报告。找出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从而在本质上把握其规律。

三、学生自学为主导, 小组合作不能少

学案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 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教师要坚持做到: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坚持不讲, 经提示和点拨学生能领悟的让学生总结, 小组讨论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进行研讨。特别强调的是, 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物理, 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小组交流与讨论。

例如, 在设计“机械波”学案时,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外, 我还要求大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熟悉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等。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 在学案设计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为什么介质中某一点发生的振动能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随着水的上下振动而上下振动, 它会不会随水波的向前传播而向外迁移? (3) 机械波与机械振动有何区别与联系?与此同时, 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大家进行研讨, 尝试让大家总结出以下知识点:

四、处理好学案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

“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教师导学, 学生自学为主, 借助教具和小组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然而教有法, 而教无定法。物理教师用学案教学法的同时, 也要善于运用其他教学媒体和方式实现课堂的有效整合。

例如, 在讲解《电磁振荡》时, LC电路中的振荡过程很难直接描绘出来。此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LC电路的CAI课件进行模拟演示。

(1) 电容C充电——如图所示, 电容器中储存一定的电场能 (E电) 。

(2) 电容C放电———如图所示, 电场能转化为磁场能。

(3) 反向充电过程, 如图所示, 是磁场能转化为电场能的过程。

(4) 电容C再次反向放电过程。

综上所述, 学案教学是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和大胆探索。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案设计的过程中, 物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 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把握知识的关键点, 突出方法指导与过程分析, 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理解知识, 消化知识, 运用知识, 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案教学正是为了适应课改要求,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物理学案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既关乎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也直接影响学生物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学案,物理思维,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1]殷汉卿.高中物理“学案”设计的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2010 (8) .

[2]明守彪.关于“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交际:新人力, 2009 (8) .

高中物理3-5教学案 篇5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案部分

6.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生鸡蛋、铺有较厚的海绵垫的白铁桶、细线、金属小球、橡皮筋、铁架台等,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

【演示】事先在一个白铁桶的底部垫上一层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白铁桶里,事先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

演示实验2:缓冲装置的模拟

【演示】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可以把细线拉断,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就不会断了。

【让学生在惊叹中开始新课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师:给出问题

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

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己推导。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

推导过程: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

合力F=ma

由于,所以,(1)

结论: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

2.动量定理

教师:将(1)式写成(2)

(师生讨论上式的物理意义)

总结:表达式左边是物体从t时刻到t′时刻动量的变化量,右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这段时间的乘积。(2)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就越大。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即,单位:N•s,读作“牛顿秒”。

将(2)式写成(3)

(3)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讨论:如果物体所受的力不是恒力,对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应该怎样理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选修3-5教材24页第一段,理解动量定理的过程性。

总结: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

出来的。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在实际中我们常遇到变力作用的情况,比如用铁锤钉钉子,球拍击乒乓球等,钉子和乒乓球所受的作用力都不是恒力,这时变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某一个恒力的作用,则该恒力就叫变力的平均值,如图所示,是变力与平均力的F-t图象,其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冲量的大小,当两图线面积相等时,即变力与平均力在t0时间内等效。

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3.动量定理的方向性

例如:匀加速运动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与初动量方向相同,匀减速运动合外力冲量方向与初动量方向相反,甚至可以跟初动量方向成任何角度。在中学阶段,我们仅限于初、末动量的方向、合外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即一维情况),此时公式中各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负号表示,首先要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球以速度v向右运动,与墙壁碰撞后反弹的速度为v’,碰撞过程中,小球所受墙壁的作用力F的方向向左。若取向左为正方向,则小球所受墙壁的作用力为正值,初动量取负值,末动量取正值,因而根据动量定理可表示为Ft=p′一p=mv′一(一mv)=mv′十mv。此公式中F、v、v′均指该物理量的大小(此处可紧接着讲课本上的例题)。

小结:公式Ft=p′一P=△p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演示实验3:小钢球碰到坚硬大理石后返回

4.应用举例

下面,我们应用动量定理来解释鸡蛋下落是否会被打破等有关问题。

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石头和海绵垫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石头碰时作用时间短,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鸡蛋与石头相碰时作用大,会被打破,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接着再解释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

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接着再解释缓冲装置。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三)例题讲解

1、甲、乙两个物体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对应的物体的运动过程可能是

A.甲物体可能做匀加速运动

B.甲物体可能做竖直上抛运动

c.乙物体可能做匀变速运动

D.乙物体可能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解析]

a甲物体的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是一条直线,其斜率Δp/Δt恒定不变,说明物体受到恒定的合外力作用;

b由图线可以看出甲物体的动量先减小然后反向增大。综合a、b知甲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类似,所以B选项正确。

c.乙物体的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是一条曲线,曲线的斜率先增大后减小。根据动量的变化率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知,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先增大后

减小。

d.由图线还可以看出,乙物体的动量先正方向减小到零,然后反方向增大。

综合c、d可知乙物体的运动是一个变加速运动,与水平面上的小球和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相类似,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BD

[变式训练]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在水平面上等质量的a、b两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撒去推力,物体将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停下,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D,则

A.F1的冲量大于F2的冲量

B.Fl的冲量等于F2的冲量

c.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D.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

[解析]

题目中给出了速度一时间图象,由图象告诉我们很多隐含条件,如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根据斜率的大小关系确定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力的大小

关系,同时也可以从图上直接找出力作用时间的长短。

设F1、F2的作用时间分别为t1、t2,则由图知t1

选项错误;对a,由动量定理得:Flt1—F2t2=mvA;对b同理:F2t2—Fft2=mvc。

由图象知,vA=vc,tlF1t1,即A、B选项均错。[答案]

c.

2、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名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触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求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大小。

[解析]

运动员从高处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与弹性网接触受到向上的弹力后,再做竖直上抛运动。可以分过程应用动量定理求解,也可整个过程应用动量定理求解,须注意的是各矢量的方向要明确。

[答案]

方法一:运动员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v1=8m/s,方向向下。

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

v2=10m/s,方向向上。

在运动员与网接触的过程中,设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为F,以运动员为研究着对象,由动量定理,以向上为正方向,有

Δt=mv2—mv1。

解得F=1.5X103N,方向向上。

方法二:对运动员下降、与网接触、上升的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

从3.2m高处自由下落的时间为t1=0.8s,运动员弹回到5.0m高处所用的时间为t2=1s

整个过程中运动员始终受重力作用,仅在与网接触的t2=1.2s的时间内受到网对他向上的弹力FN的作用,对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有

FNt3—mg=0,则F=1500N,方向向上。

[点评]

解答本题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未能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漏算重力,误认为所求的平均力就是合外力;

没有正确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误将动量的变化写为mv2—mvlo

3、将质量m=1kg的小球,从距水平地面高h=5m处,以v。=10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

平抛运动过程中小球动量的增量ΔP;

小球落地时的动量P,;

飞行过程中小球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I

[解析]

这是一道动量、动量的增量及冲量的综合题目,在曲线运动中求动量增量Δp可直接用公式Δp=p2—p1,的方法,也可以用动量定理求解,应视情况而定。

[答案]

画出小球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于小球做平抛运动,故有h=gt2/2,小球落地时间t=1s

因为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v。保持不变,所以小球的速度增量Δv=Δvy=gt=10m/s。

所以Δp=Δpy=mΔv=10kg•m/s。

由速度合成知,落地速度v=10

m/s。

所以小球落地时的动量大小为p,=mv=10

kg•m/s。

由图知tanθ=1,则小球落地的动量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0,斜向下。

小球飞行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合外力的冲量为

I=mgt=10N•s,方向竖直向下。

[点评]

此题考查动量、动量的增量和冲量等基本概念,要注意各概念在曲线运动的求解方法及矢量的使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五)作业:“问题与练习”1~4题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6.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

谢龙

【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自学探究】、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

2、冲量:

表达式:

3、动量定理:

【合作解疑】、光滑水平桌面上,一球在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球的质量为m,线速度为v,且绳长为L,试求球运动半圆周过程中绳拉力的冲量大小。

2、质量为50kg的体操运动员从高空落下,落到垫子前的速度为1.0m/s,方向竖直向下,该运动员经垫子缓冲0.5s停下来,求垫子对运动员的作用力?

3、质量为m的钢球自高处落下,以速度v1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度为v2。在碰撞过程中,地面对钢球冲量的方向和大小为

A.向下,m

B.向下,m

c.向上,m

D.向上,m

4、通过以上的三个题目讨论:在运用动量定理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精讲点拨】

1、甲、乙两个物体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对应的物体的运动过程可能是

A.甲物体可能做匀加速运动

B.甲物体可能做竖直上抛运动

c.乙物体可能做匀变速运动

D.乙物体可能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变式训练]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在水平面上等质量的a、b两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撒去推力,物体将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停下,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D,则

A.F1的冲量大于F2的冲量

B.Fl的冲量等于F2的冲量

c.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D.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

解题反思:

2、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名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触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求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大小。

解题反思: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3、将质量m=1kg的小球,从距水平地面高h=5m处,以v。=10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

平抛运动过程中小球动量的增量ΔP;

小球落地时的动量P,;

飞行过程中小球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I

【训练巩固】

.质量为m的木箱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定拉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则在这段时间内拉力F与重力的冲量大小分别为

A.Ft,0

B.Ftcosθ,0

c.mv,mgt

D.Ft,mgt

2.人从高处跳到低处时,为了安全,一般都是让脚尖先着地,且双腿要弯曲,这是为了

A.减小冲量

B.使动量的变化减小

c.延长与地面的冲击时间,从而减小冲力

D.增大人对地的压强,起到安全作用

3.—质量为m的铁锤,以速度,竖直打在木桩上,经过Δt时间后停止,则在打击时间内,铁锤对木桩的平均冲力的大小是

A.mgΔt

B.mv/Δt

c.mv/Δt+mg

D.mv/Δt—mg

4.质量为60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由于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使他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的缓冲时间是1.2s,安全带长5m,g取10m/s2,则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的大小为

A.500N

B.1100N

c.600N

D.100N

【综合运用】

5.一辆轿车强行超车时,与另一辆迎面驶来的轿车相撞,两车相撞后连为一体,两车车身因相互挤压,皆缩短了0.5m,据测算两车相撞前的速度约为30m/s,求:

若人与车作用时间为1.0s,车祸中车内质量约60kg的人受到的平均冲力是多大?

若此人系有安全带,安全带在车祸过程中与人体作用时间是1s,求这时人体受到的平均冲力为多大?

6.如图所示,长为L的轻绳一端系于固定点o,另一端系质

量为m的小球,将小球从o点正下方L/4处以一定初速度

水平向右抛出,经—定时间绳被拉直,以后小球将以o为

圆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已知绳刚被拉直时,绳与竖直

方向成600角,求:

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

运用教学案 优化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案;高效;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教学案一体化更注重了具体教学流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但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实行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在导教学案圈圈点点就可以代替教案了。没有课前对教学内容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没有教师对导教学案各个环节精细化的设计,是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出现的,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教案中的具体环节还是要认真的落实,只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那么如何来合理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的各个环节呢?

1.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目标、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过程有目的,老师要重视对能力目标的提示和解读(注意:老师应尽可能将导学目标问题化、题目化)。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

2.诱思导学:学生结合教学案的导学提纲,首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自己找出认知上的重点、难点。针对各学科的特点一般采取分段进行的方式,具体操作我们认为可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导教学案上我们要注意几点:①设置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提前预习。②要由简单到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④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④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疑难辨析: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在教师点拨下,层层领悟最终引导出结果的方法。对于教学案中的经典例题,我们一般不给出学生现成的解答分析,而是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去解题(可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可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题汇报,在解题汇报中,我们坚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这样可以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的结果,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我们采取由教师对解题思维、方法、技巧归纳总结的形式,进而形成规律性东西。在学生分析有局限的情况下,我们可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我们在课堂上针对精选的题目,都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典例精讲: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课堂精析精讲,归纳规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每道例题后配置一道基本练习,例题分析结束后随堂训练,达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对本节新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并且对解题分析、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解题步骤等作示范性讲解,不在多,而在透。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的或学生已经讲明白的,就不再重复讲解。教师在讲解上下工夫,要能够根据课堂上的进程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要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选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达成率的检测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情况。检测题要讲究适量、适度、适时。量不求多,求精,杜绝题海战术;在深度把握方面,执行课标上比值,即每节课上的练习题中,浅题、中档题、难题三者之比为3:5:2;针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突出变式的训练。课堂上老师可随时面批部分同学的作业。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同时在测评时,要注意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6.总结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和讨论相结合,但获取的认识是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使之系统化。所以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总之,课堂中实施教学案导学,是以教学案为教案的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实施学案导学,就可以使老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向“导”转变,解决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优化物理学案 篇7

一、初中物理学案式教学的概述

学案指的是和学习有关的预案、方案和课程背景。主要包含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 教学方案就不会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 学案成为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南和参考, 在选择学习内容时, 要学会组织内容和排列顺序, 要安排好学习方式, 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改正, 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学生对自己还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会有很强的设计性, 所以, 这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学习, 不断研究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难点与方法指导、学习互动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学后反馈等环节。

二、初中物理学案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因班而异。

班级是学生组成的一个集体, 这不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相加, 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也是不同的, 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 不同的班级他们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 也会有集体不同的学科兴趣, 每个集体的自我认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早就被教育学家所认可, 所以, 教师在写学案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状况, 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的学习效果如何, 不同的班级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班级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是什么, 这些不同的特点是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一概而论的。所有班级使用的学案也不能是完全相同的。

2.因师而异。

每个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同的教育, 才让教学变得有生机, 才可以更好地弘扬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教育中成长。在所有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物理教师最不同的两种风格分别是演绎型和归纳型。演绎型指的是比较注重逻辑推理和结构演绎, 这类的物理老师会给人一种紧密的感觉, 这类老师在教学方案中, 对物理知识的呈现和学习的时间顺序和学生的预习、学习以及课后巩固等学习过程, 只是在老师指导下的知识思维逻辑的构造过程。而归纳型的教师是会把比较零散的知识点和学习资料对学生进行点线面的归纳总结, 这种类型的物理老师会给学生发散的感觉, 他们在准备学案的时候可能会和课本中知识体系的顺序有些不同, 实验和现象所产生的结论也会随机, 学生的预习过程就是学习, 课堂巩固就是对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自我管理和归纳能力比较差, 如果遇到这类老师会消化不了, 所以学校要了解每个班学生的特点, 并按照学生的特点安排合适他们的老师。

3.因教学内容而异。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所有的形式都要服务于内容, 不然也只是形式和表面的。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按照学案教学的内容分成三个要素, 一个是预习, 二是进行课堂练习, 三是要进行课后巩固。特别是关于力的图示, 可以在教案中安排大量的篇幅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操作和练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以后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教授电路知识的过程中, 要在学案中附上实验中的电路图或电路图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完善, 让学生把学案中的表格通过实验补充完整数据, 并且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过程, 写在学案上, 作为以后学习物理知识的资料。

三、总结

学案不止是以一种纸质的方案文件或者电子版的形式来呈现的, 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教案要把教学功能进行细化, 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要想发挥一定的作用:首先在物理课之前要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要把学案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 并且提出课前目标, 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 或者是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他们学会思考新问题, 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学案在学生学习物理时产生的作用就是定向引导, 总而言之, 使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 学案不是随便设计一份学案就可以称为学案的, 关于学案方面的很多问题, 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可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玲.如何构建和谐愉快的课堂[J].教师2011年09期

[2]徐金月.学案导学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初中思品学案优化设计点滴 篇8

一、精心设计, 初次优化学案

(一) 学案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

许多教师由于对导学案缺乏科学认识, 依然是目中无人的设计, 不能有效的运用问题预设达成教学目标, 主要表现为:设计的问题目的性不强、有效性不高、水平偏低、随意性大, 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设问多, 学生主动提问少等。教学设计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 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备学生, 除了了解学生目前原本的学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还要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习惯, 又要知道目前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 所以, 教师要胸中有书, 心中有人。

如在一次学校开展的思品研讨课上, 老师先让学生用十分钟时间来完成学案导读, 学生仅用三四分钟就完事大吉、无所事事, 后面的师生互动环节更是“和谐”:学生手捧教材, 读得有声有色, 学生很“用心”, 教师很“满意”, 但是待到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时, 效率低下, 准确性等无从谈起。究其原因,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不明, 问题没有梯度, 挑战性不强;学生仅局限于从教材中找答案, 不能进行积极思维, 自学压力不够。笔者认为学案导学中的问题设计除了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针对性强、有适当难度的题目来激活学生思维外, 教学问题设计要分层次, 优差兼顾, 由浅及深, 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同时要兼顾知识型问题和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

(二) 学案设计要突破教学关节点

教学关节点是课堂效果的高潮, 教师最初设计学案问题时, 就要全面考虑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反应, 并设有相应的解决预案。一次外出听课时,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九年级“生活在法治的国家中”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学案的:通过“网吧恶意纵火案”引入新课, 引发学生对守法重要性的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师利用漫画 (用自来水做假酒等) 和知识链接 (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发生) , 让学生明辨是非: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是违法的, 并说出原因, 此举意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维护法律尊严。在教学难点设计上, 教师教育学生吾日三省吾身, 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坚决不可为?小组讨论、点评“面对欺诈, 你该怎么办”;设计案例分析:《见义勇为女学生以智取胜恶歹徒》的启示。最后, 借助知识链接, 学以致用, 将知识点固化,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守法意识。因为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 凸现学生主体, 突破学生学习重难点, 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案设计要多创设问题留白

要实现高效课堂, 学案设计要求教师预设问题时要注意留白, 教师切记不能自问自答, 所谓问题留白, 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因此教师在预设学案时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知识点后, 写出困惑, 或提示学生根据预习的知识点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写下来。

如在设计八年级“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导学案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诚信的守则和诚信智慧的理解, 我安排了一个案例:十七岁的学生吴绵之在回家路上无意撞坏奔驰车的观后镜, 但车主不在, 由于吴同学赶着上课, 只好留下联系字条欲做赔偿, 或许似曾相识的故事让学生们感慨良多。我随即要求学生根据对前面知识的理解, 对案例进行分析, 自发提问并写在学案上, 以便课堂供全班同学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吴绵之的做法体现了诚信中的哪条原则?如果你遭遇类似事件, 你该怎么做?也有人说吴绵之很傻, 你如何看待?为什么?……后来, 在课上, 学生对自己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 讨论很激烈, 很快就一一解答。由此发现, 由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 不仅深化了文本, 更重要的是能唤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的质疑能力。

二、集体智慧, 二次优化学案

“众人拾柴火焰高。”优化学案设计还应该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要让集体备课真正地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首先需要教师们统一思想, 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资源共享的意识。集体备课既要有重点发言人, 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广益。开学初备课组长就要制定计划, 把教材分块落实给备课组成员, 每个人承担一部分。首先初备阶段, 教师要通读文本, 根据课标预设学案, 写出反思和困惑。其次在集体备课中, 作为中心发言人向全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案, 介绍教学思路、重难点的处理、教法和学法等。教研组一起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教学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上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 课下布置哪些作业来强化文本, 最好有课堂预案。最后根据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 由初备老师进行复备、定稿。切记:学案设计要体现集体智慧, 有制度监督, 不能搞一言堂、留一手。

三、反思感悟, 再次优化学案

“下课”并不是结束, 而是新的反思, 新思考的开始, 教师要在这样的反思、调整, 再反思、再调整中不断完善学案教案, 为下一轮上课储备资源。所以教师要学会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和课前预设比对, 发现哪些问题是学生乐于接收的, 哪些问题学生不易接受, 原因何在?是问题设计得不够成熟还是课堂某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如此一来, 预设———反思———再预设———在反思, 当反思备课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时,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会不断增长, 会设计出越来越多的符合课改要求的学案教案, 几轮下来, 一套优秀的、适合本人教风的学案就会应运而生。

改变师生关系, 优化学案设计,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在初中思品“学案导学”教学中,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认为学案设计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出优化思品学案设计的一些想法:精心设计, 初次优化学案;集体智慧, 二次优化学案;反思感悟, 再次优化学案。

关键词:优化,思品,学案设计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3、2011.10、2010.12

优化学案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篇9

第一, 实现有效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学案,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完成其中相关内容, 教师再根据学案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 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立体化发展。通过优化学案设计, 利用学案开展课前学习, 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再者, 利用学案中反馈出的疑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体现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 改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学案的有效设计与使用,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模式, 变成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师生在共同研究中解决问题, 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 在学案编写设计中, 出现了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设计练习题,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围绕着练习题进行教学, 变成另一种模式的“应试教育”, 偏离了学案设计的初衷。因此, 学案设计中应该注意落实以下几个原则。

1、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原则。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2、学习内容的问题化原则。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其次是问题的层次化,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再次是问题的知识化, 问题知识化就是把课堂探究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 即学案上的巩固提升题。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以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巩固提升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必作题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收集学生答题信息。练习完成后, 教师先检查提前做完的小组长的学案, 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学案, 然后教师抽查部分学困生的学案, 对学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由教师重点讲评。选作题 (提升性训练) , 应主要针对优秀生, 课堂时间不足, 可以在课外完成。

3、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问题式地理学案的研制 篇10

为此, 我们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地理学案的研制课题, 并完成了一轮初中地理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研制问题学案的意义

1. 服务课堂, 整合教学活动

事实上, 学案只有立足课堂、服务课堂, 才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服务课堂, 就是要服务于完整的课堂, 从学习准备阶段, 到学习展开, 再到学习总结, 乃至作业评价, 学案中都要有不同形式的呈现。鉴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之内, 因此, 学习准备和作业评价也要尽量当堂完成, 而地理学案则成为整合各个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 引领学习进程的一个程序。

服务课堂, 理当面向全体学生, 这就要求学案承载的地理信息要低起点, 小容量, 主要是课标要求的再现, 并适合课时教学。当然, 地理学案还应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这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创设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等方面。

2. 基于问题, 优化学习过程

学始于疑, 课堂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模式编制学案, 把握了课堂学习的本质, 有利于学生自主把握不同课堂时段的学习要求和重点, 进而优化学习过程。

课堂问题来源于学习内容和师生的经验世界。预设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内容中的重、难点, 其他非重点或非关键性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自习, 甚至不用课堂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把学生经常出错的内容编制到学案中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问题预设的目的和呈现的形式都有所差异, 比如, 在学习准备阶段, 问题预设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注意, 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于给学生经验世界中的旧知与新知之间搭一桥梁;又如, 在学习展开阶段, 问题预设旨在呈现学习重点。问题的提出除了设问这一方式以外, 还可以填写纲要信号图表、分布图等。另外, 每节课都在生成问题, 但在学案中很难显现, 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有教学意义、并切合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准备阶段和学习延伸阶段设计了“边学边问”和“复习提问”两个小板块。

无论是预设, 还是生成, 优秀的课堂问题一定是课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基于这样的问题学习, 必然会优化学习过程。

3. 以学定教, 提升教研实效

地理学案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载体。传统的地理备课, 注重了教的方案的预设, 教师大多只关注教案的形式上的书写, 真正研究的成分很少。而教学实践中, 教案对于教师教学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教案倒成了教学管理中形同虚设的一个文本。研制学案, 替代传统的教师抄教案的备课方式, 旨在以学定教。那么, 教师的教学个性在哪里呢?我们以为在地理学案的使用上, 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

学期之初, 我们制订学案编制计划, 并落实到责任教师。使用中, 我们利用每周周三和周五的第一、二节课, 集中研讨前一课时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 形成教学后记, 并交流对于下一课时学案的修改意见。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形式, 研讨的机会多了, 研讨的话题多了, 使得我们对于课本、课标的理解更深入了, 对于学情掌握也更具体、更准确了。

二、问题式地理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1. 学案的结构

基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思路编制地理学案, 全程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 共分四个阶段、八个板块。

(1) 学习准备阶段

(1) 问题示标: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转换成问题表述的形式, 取代以往指令性的目标表述方式, 更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也更为明确, 对于学生的预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 问题情境:新授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所谓的“脚手架”或“锚”, “问题情境”就是以问题的方式提供这样一些铺垫, 或者是与学生经验相冲突的铺垫。

(2) 学习展开阶段

(1) 问题感知:由表象到理性, 逐步掌握重点内容。其实课本编排就是协调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最优秀的案例, 学案无需一一翻版, 学案中只需呈现学习重点等关键性教学活动, 目的是指导学生把握重点。

(2) 边学边问:这是一个供学生课堂学习时随时记录问题的板块, 也将是教师进行教学诊断、掌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

(3) 课堂小结阶段

(1) 问题建构:课堂小结时, 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梳理和结构化是个重要教学环节, 学案中以填写图表等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小结, 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小结学法。

(2) 问题反馈:将本课时的基本内容以知识性问题或任务型技能训练的形式, 进行强化和巩固, 以使学生当堂掌握。

(4) 学习延伸阶段

(1) 问题探究:有的教学内容还可进一步延伸到探究性学习, 可以不失时机地开展基于课堂的问题探究。这也是体现学案开放性和选择性的一个机动灵活的板块。

(2) 复习提问:这一板块供学生自评与反思, 也可以记录课后复习时发现的问题。

2. 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学案一般在课前分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预习其中的学习目标及问题情境。课堂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案中的“问题感知”板块即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围绕重点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学案是学生完整学习过程的记录, 而优秀的学案记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 教师可抽查每一次的学案记录, 并挑选出优秀的学案记录, 及时在班级复印粘贴。学案中的“边学边问”、“复习提问”两个板块, 则是了解学情的依据, 需要教师定期收集与反馈。

开展学案教学 优化课堂效果 篇11

一.开展学案教学,必须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学到有价值的。

数学知识,教师如果还是用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不能学到他所需的有价值的数学,而且,新教材里的知识结构,是通过探究、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归纳、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构成,是让学生依据自己资质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能办到的。

学案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课前阅读课文,作好自己已学懂的知识和未懂知识的笔记,提出未懂的问题,以待上课时能通过听教师上课时的讲解或师生互动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案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和同学、教师进行合作探究,互动学习,完成学案学习。

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核心意义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呵护、培育、唤醒、生成、伴随学生成长的历程,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的优化了课堂,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到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经过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案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自主的学习。

二.展开学案教学,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素质

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就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心理上需要感到安全,需要教师及时的关心、理解、帮助、呵护,有教育家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必须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鼓励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案教学,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教师要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备课时,教师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而不是只考虑自己该如何去教,不能单纯的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如何让学生在知识、智慧、能力、情感、意志、人格、气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并能正确的评价学生,让学生认同学案教学能让自己学到有用的知识。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得好:“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意思是说:施行教育时必须依据个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学案教学中分出学生学习的层次,分别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能接受的知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发,学案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新知识,探索新知识,让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轻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精心设置疑或,诱导思考启发学生去探讨解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备课时,努力地去发掘知识点,发掘知识的链接,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性。

三.展开学案教学,以“比”促“改”,完善考评,推动专业成长

用好结果,激发团队活力。各级“赛课”活动结果由教科室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依据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与教师职称评定、外出学习交流的资格审定直接挂钩。为激励全体教师,学校设立备课、说课、评课、论文和案例评比的奖项,既表彰先进个人,又表彰优秀团队。各奖项覆盖全体,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以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

改变模式,形成长效机制。“赛课”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为教师脱颖而出创造了契机。学校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实行五年任期制的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动态竞争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年度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履行职责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结果由教科室备案存档;对履行岗位职责好、能实现分段目标的教师,继续实施培养计划;否则,取消培养资格。

优化物理学案 篇12

一、“弹性”地理学案的含义

地理学案是指为达到某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 逐渐提高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学习方案。“弹性”地理学案是指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和生活经历的学生, 为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地理问题, 逐渐提高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学习方案。“弹性”地理学案的实质是为不同类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案,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强调地理学案编写的差异性和运用的灵活性。

二、“弹性”地理学案的设计

“弹性”地理学案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问题解决和其他等部分组成。一般地, 可以大致将全班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秀生, 并根据此三类学生的情况来编写“弹性”地理学案, 该学案的框架见表1。

1. 依据课标, 设计分层目标, 体现层次性。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等, 因此, 有必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弹性”地理学案中学习目标的突出特点即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的设计, 同样需要考虑地理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和地理教学内容等因素, 注重学习目标的清晰性和可测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 学习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由于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 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 因此, 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因此, 设计学习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感到是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2. 依据目标, 设计学法指导, 体现递进性。

要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掌握不同的学习内容, 就需要有不同的学法指导。既然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具有递进性, 学习方法的要求之间也应体现递进关系。学生在掌握了较低要求的学习方法之后,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自主过渡去学习较高要求的学习方法, 以达成更高的学习目标。

3. 依据学法, 设计弹性问题, 体现针对性。

美国的《生活化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1994》中详细阐述了五项地理技能, 分别为: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 其重在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也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和反思地理成果的能力。“弹性”地理学案须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地理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既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合自身情况的地理问题。设计具有弹性的地理问题, 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 体现问题的针对性, 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此外, 设计具有弹性的地理问题, 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话题, 也可以将问题开放化。

三、“弹性”地理学案运用中易遇到的几个问题

1. 地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未削弱。

有人认为, 地理学案的运用过程中, 地理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了, 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弹性”地理学案的运用, 更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编制适合本班学生的高质量的“弹性”地理学案,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引导和解疑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等。可见,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地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并存的。

2. 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地理学案。

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地理学案, 来预习或反馈等。假如每门学科都用学案, 每节课都用学案, 每个学案中都设置预习任务, 学生不会累死, 也会烦死, 这样学生的心里会抵触学案, 直接影响到学案作用的发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弹性”地理学案的运用, 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 编写适当的内容, 适时安排和灵活运用。

摘要:面对地理学案的编写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笔者尝试设计“弹性”地理学案, 强调地理学案编写的差异性和运用的灵活性, 利于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利于促进地理差异教学。

关键词:弹性,地理学案,差异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智能手持终端论文下一篇:释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