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通用11篇)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1
一、前言
病理学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病因、发展、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性学科, 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病理学授课效果和学生接受情况将对未来学生的医疗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此文将主要讨论病理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二、病理学之理论课创新
一门学科的教学通常是理论指导行为, 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理论课的创新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实现了病理理论课的创新改革,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病理学理论课的改革主要应从采用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开始[2], 既往的病理理论课多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 使理论课枯燥、无味、晦涩, 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如今在病理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 下载海量的国内外病理及相关图文资料, 结合教学需要, 制作多媒体课件, 使病理学理论教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教学内容不再枯燥、难懂, 而变得形象、丰满、鲜活, 图文并茂, 既整合了教学资源,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效率。做到了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 使既往抽象枯燥的理论课转换为直观、生动的画面。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2.设置创新的课程安排, 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实践课程和整个教学计划相结合, 不能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分离, 要科学恰当地将实践课程穿插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因为,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来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也只有将两者的课程设置完全结合起来, 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病理理论与临床表现的融会贯通,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 如果学生只掌握了病理理论知识, 但对临床表现缺乏感性认识, 就没有体会到病理学的精髓, 所以在理论教学课件中增加大量临床病例图像资料及临床病例, 使学生在临床特点鲜明、印象深刻的基础上, 学会联系、讨论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病理学之实验课改革方向
既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是通过显微镜及投影仪进行教学的, 存在不少弊端, 学生和老师互动不好, 画面不同步, 投影仪成像不清晰, 图像质量差, 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我校于近年建成了第二综合实验大楼, 承担学校的数字化教学, 病理实验课教学包括在其中, 每次同时开放3间实验室进行病理实验课教学, 3间实验室可同步或单独教学, 每间可容纳50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每间实验室由一台教师显微镜同步连接50台学生数码显微镜, 构成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 此系统图文并茂, 使抽象的病理阅片变得具体、直接、同步, 师生同一视野, 成像清晰, 既方便了老师讲解, 又方便学生理解, 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座同步互助桥梁, 使得教学相促相长, 成为有机的整体[3]。既往实验课, 师生显微镜各自分离, 示教结束后, 学生需要独立操作显微镜, 老师不能控制学生浏览切片的过程, 不知道学生是否找到病变, 只能不停巡视, 回答学生提问, 属于被动教学, 如果发现典型病变, 需要学生轮流观看, 耗时又干扰课堂秩序。如学生遇到相同问题, 老师需重复解释。引入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后, 师生同步共览一张病理切片, 老师在显微镜下阅片、寻找病变的全过程学生可以一览无余, 解决了师生在显微图像上不同步的问题, 使教学变得简单、直接、容易接受。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的应用, 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促进师生互动, 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
四、病理学之教学改革措施
1.病理学之大体标本展示, 尸体来源越来越受限制, 诊疗水平的提高使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典型标本获取困难, 教研室标本更新减少, 大体标本陈旧、老化, 使得一些标本颜色、性状发生变化, 以致学生在大体标本示教时感觉与书本描述差距大, 典型病变不明显, 影响教学质量。教研室为了弥补大体标本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 对陈旧但还可以使用的标本重新维修;制作新的大体标本, 补充用于教学, 在数码互动系统中, 老师储存了大量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图片, 当学生遇见病变不典型的标本时, 老师可以迅速、准确调出典型的大体图片及资料, 给予指导, 弥补大体标本观察不足的缺陷。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 尽量做到同时安排相应组织切片的学习, 方便学生对病变组织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联系认识过程, 将一种疾病的大体标本同组织切片对应出现, 使学生可以明白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病变关系。同时,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习课没有但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和图片。老师在讲解大体标本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 复习解剖知识, 告诉同学什么是正常的结构, 学生才能分清什么是异常的结构, 如我们展示一个胃癌 (溃疡型) 标本, 需要复习正常解剖学知识, 告诉同学哪里是大弯侧, 哪里是小弯侧, 哪里是黏膜面, 哪里是浆膜面, 溃疡长在黏膜面, 这时, 老师再提示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点, 学生就会做出癌性溃疡的判断。因此老师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解决问题, 避免说教法。
2.病理学之教学模式转变, 既往的教学多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没能很好地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将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的生动、简单、易接受。如何将单调、难以理解的实验课变得有趣、直接、生动。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 重点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式”、“导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掌握病理学的本质和规律。
3.强化病理学课堂讨论, 要对教学内容展开一定的讨论,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所观察的不同尸体解剖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互相的交流与讨论死者所诱发死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同时按照尸检情况, 肉眼查验器官所存在的一些病变情况, 然后讨论在显微镜中所发现的微观病理情况。最后, 依据自身所具有的相关医学知识, 对不同的死者做出相应的死亡诊断。经过老师对于所有的观点加以分析与总结, 最后做出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
4.注重医德教育, 我们还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置自身的医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 不管未来从事哪一行业, 均须具备职业道德。而作为医生尤是如此。而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知识的职责, 同样更兼负责教育人才的职责。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未来从事的是医生这一特殊行业, 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一样的非常重要。不过, 如果单纯采用说教方式, 就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当采取一定的实例教学,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德和责任的重要性。例如, 在前不久我院的病理科门诊就接到了一位来自很远地方的病人亲属, 他坐了将近50个小时的汽车, 同时携带了病人手术的标本, 让我们做下相关的病理检测。不过, 其所带来的标本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 导致其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而不能完成相应的病理检查工作, 使该病人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 也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通过上述事例, 我们能发现以下问题:其一, 要是当地制作标本医生不知怎样处理标本,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强化病理学的学习;其二, 要是当地制作标本的医生知道怎样处理标本, 而并没有对病人将具体情况说明, 那么可以反映出该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5.病理学之考核模式转变, 如果不进行考核, 就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也不可以评估病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如何。但是, 过于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 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磨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利于病理学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 在制定考评制度时, 要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 不仅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还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评价体系, 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使学生对于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具有积极性与热情, 推动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五、结语
在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在进行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时, 往往课堂上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对单调。通常采取提问和答疑的方式进行交流, 导致互动性明显不足。采用这样的互动方式, 让学生即使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那么, 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地掌握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严重地影响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因此, 对于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来说, 其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该专业的自身特征,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设置相关课程, 同时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模式, 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热情。多关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日后从医时更充分的运用。
摘要:既往的病理学授课模式单一, 效果不尽如人意,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应用病理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 也不利于当下医疗系统的发展。病理学授课的改革主要应从理论课创新、实验课改革, 大体标本展示等方面入手, 达到与时俱进并满足医疗发展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病理学,理论课创新,实验课改革,大体标本展示
参考文献
[1]唐海林, 宋颖, 罗招阳, 等.尸体解剖在病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21 (5) :396-398.
[2]万能章.T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08) :106-107.
[3]叶翠芳, 李和, 杨世明.数字切片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 (4) :497-499.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2
班级:
姓名:蒙镇波
学号:
︽ 管 理 学 在 工 程 中 的 应用 ︾ 心 得 体 会11水利工程(20111222342)班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我们水利工程专业进入二年上学期,我选了《管理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这门选修课。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以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
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创造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
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 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应有其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含糊不清.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进而不断的发展生产力;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
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高级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
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管理学也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发现问题的学科,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住真正实践的考验。
以下是我对管理总的看法: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的范围之内并含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索然形成学派的时候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3
【摘要】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都重在讲人体机能,学科相近,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形势,笔者教研室开展了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改革,通过讨论制定教学大纲、编撰教材以及在护理学专业实施教学,通过实施发现,整合改革能较好地解决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数减少的问题,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上课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但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
【关键词】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31-02
生理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正常人体功能与机理的学科,其内容具有逻辑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相当多的内容较难理解和接受,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其内容更是一环扣着一环,逻辑性更强,理解与接受更加困难,在当前医学基础课程的学时明显缩减的情况下[1],想深入掌握微妙复杂的人体机理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又要较好完成现代教育对学生具有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思维的教育任务,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2]。
为此,我们把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有机整合,同时加强与临床疾病联系,寻找适合并能适应现代特征与教育要求的改革方法。
一、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优势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均侧重人体功能与机制,生理学重在正常机体的活动规律与机制,病理生理学则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均重在功能,均是功能性、实验性的学科,并且两门课程研究水平相同,一般生理学课程开在病理生理学之前,病理生理学为加强前后连贯性以及逻辑性讲述清楚,部分内容会重复前面生理学内容,现把两门课程有机整合,既可避免不需要的重复,又能较理想的解决了医学基础课程学时缩短的问题,也能把重点难点多讲讲透,两门课程具能与临床病例联系,尤其是病理生理学,整合之后腾出更多时间联系生活与临床病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锻炼思维的能力,甚至有时间把新发展的新知识带到学生面前,开阔学生视野。
二、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要素
1.教师要扎实掌握生理学与病理生课程内容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虽说均是讲述机体规律与机制的学科,但是在大部分医学院线虽同属于基础学科,但分属于不同教研室,由不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在我们学院,这两门课程在同一教研室,上课教师多年按照系统疾病同时负责这两门课程,所以同时熟悉这两门课程,有条件有机整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此我们细心编撰了一部整合教材。
2.教师知识面要宽广,教学内容要丰富
生理学教学内容具涉及到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活动规律与机制,知识点多,难点多,要想深入浅出的讲透讲明,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涉及有关知识,要注意搜集典型的生活实例、网络报道、科学讲座及临床案例,把这些穿插到理论课讲述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专注,课堂效率就会提升,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蕴涵其中的理论知识,生理学尤其病理生理学属于基础“桥梁”性学科,与多学科密切交叉,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
3.课程设计合理,与疾病联系密切,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按照课题既定的教改理念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本着既能体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密切联系临床,增加临床案例的原则编写教材,设计课程,比如在绪论章,除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机体功能调节外,整合进病理生理学的病因学的内容,在细胞章节,除了主要讲述生理学的跨膜物质转运、生物电现象,还增加了最近科研的重点信号通路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疾病,如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相关疾病。由于生理学的尿生成过程与病理生理学中的肾功能不全紧密联系,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与肾的调节关系密切,故也放在同一章节。重点难点多讲,简单浅显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然后以习题的形式检验,如能量代谢的生理学内容就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病理生理学则要讲述相关内容,即“发热”章节。
三、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的初步实施及成效
我们教研室首先多次开研讨会深入讨论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接着按照最后讨论的结果编写相应教学大纲,继而编撰教材,我们随后在 2015级护理学专业部分班级进行了整合实施的教学试点工作,护理学专业其他班级按照传统进行,在教学课堂上根据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讨论式、提问式、TBL式等,通过对比教学效果,细心观察学生上课反馈,学生直接谈话,发现上整合课程班的学生上课的活跃度、专注度以及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分析能力方面明显提高。具体成效如下:
1.学生自学能力得以提高
学习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学生大学以前的小学、初高中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老师被动接收,上了大学要慢慢学会自学,学会高效率的自学,何况现代网络发达,自学途径多。先自学简单内容,比如我们的“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就较简单易懂,我们尝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刚开始以思考题的形式把重点留给他们做,并且在网络上也能学到较多的知识,老师也会提醒学生要用学到的知识辨识在网络上查到的内容,不能全信。然后在课堂上留出几分钟分钟的时间自学一些简单段落,询问他们这些段落讲的主要内容,学会快速抓重点,学会快速归纳,这必然督促他们集中精神自学,这样逐渐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也部分解决了课时被逐渐缩减的状况。
2.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高效率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界的呼声,也是减轻学生给负担的一种途径,然学生腾出时间去运动、去发展兴趣和去参加社团活动,全方面发展,大学毕竟不同于小中学, 尤其是公认医学生,更应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下学习负担。通过课堂上部分自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们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学习,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谈论式、多媒体、提问式、互动式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也就能得以明显提高。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具备较高的临床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很重要的基础科学,主要任务是夯实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绝对不应该把基础知识与病例分割开来,而应该以解决病例为出发点为导向来引导学生思考出现此种症状与体检结果的机制,理解机制防治原则就好理解。我们这次整合教材加入大量典型病例,在解决一个个病例中既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兴趣,初步培养了临床分析思维能力。
4.体会与思考
通过开始编制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课程的大纲、教材以及在护理班级开展教学的尝试以及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我对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1)首先,在我院开展整合教学改革具备可行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接受程度来逐步开展整合教学,在试行阶段采用先在一定专业学生试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的形式较为严谨合适;(2)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尽可能增多临床知识与经验。教研室一般在基础医学院,教师毕业后长期只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医生执照和行医资格,很少或基本不参加临床实践,病理生理的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的教师毕业后鲜有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至少应该多去听听临床课程,至少多与相关临床课程老师多多沟通,增加临床知识;(3)课程中与课程结束时应该设置调查问卷,多多了解学生对于整合的感受与建议;(4)教学改革还需要学校教务目前增加支持度,培养计划是两门课程,学生毕业成绩就需要两门成绩,而整合课程只有一个成绩,这个问题需待解决;(5)教学整合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试行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要不断完善大纲与教材,还需要不断努力。但是由于课时问题,我们未能在一个学期完成整合课程,故而护理学专业的考试章节内容与题目不同,未能从考试成绩方面深入客观比较分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国兴,李育.本科生理教学现状与思考 医学教育探索 2006,5(7):607-608.
藏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之我见 篇4
1 藏医学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
藏医学专业是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设置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学制五年。藏医课程权重占50%, 现代医学课程权重占25%, 其他课程 (公共课和中医学) 占25%。由于现代医学课程比重较小、学时有限, 要保证其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与系统性且内容相互衔接, 有一定难度。同时, 藏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学是以藏语教育为主, 文化基础差, 对其现代医学课程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
2 课程内容取舍及教学方法选择
病理学实践性极强, 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所以需对教授内容进行取舍。首先对病理学基础内容如组织细胞损伤、修复、适应的基本形态学变化、炎症、局部血循环障碍、肿瘤等涉及到的概念、特点要交待清楚。其次对西医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内容适当选择性讲解, 如大叶性肺炎病理分期、结核病、肝硬化结节和假小叶、溃疡、动脉硬化、肾盂肾炎、肾炎的病理特点等。再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藏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 除基本概念外, 尽量减少理论讲解, 应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挂图、大体标本、切片等多种直观展示为主, 以易于学生理解。从选择临床病例入手, 提出和讲解该病例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长期受教育观念的束缚, 我校广大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更新,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借助书本、语言、教案和板书等媒体进行讲解, 学生则靠看、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新精神。用多媒体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 不仅减少了课堂板书时间, 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在病理学教学中, 多媒体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力求把教材弄懂吃透, 设计好教学内容, 选择好多媒体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反馈,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授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动态, 从学生的表情和神态上洞察他们的心理状态, 及时灵活地调整讲授的语速、音调及知识的深度、广度, 控制好课件播放速度, 防止视觉和听觉疲劳, 避免为演示而演示, 每一张幻灯片都应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看清文字和图片并做好笔记。同时注意师生间的交流, 避免学生注意力涣散, 产生视觉疲劳, 在教学中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 忽视板书, 如果讲解速度过快, 超出学生的思维速度, 学生会既疲惫又抓不住重点,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G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00-01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要求学生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而且做人和对事情的处理方面方都应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经管类的学生更是如此,那么在新时期下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教好管理学原理,又能做到提起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力的确认,其实无论那种学科,都需要合适的老师才能教好,对于像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对老师的要求标准更应该高标准
因为—个好老师不但能在课堂上把管理学原理能灵活运用的教好,还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深的影响,那么我们新时期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呢?我觉得对于教管理学的老师不仅仅是需要他本身的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能好,还应该有大量的社会从事工作及管理咨询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把死书本的知识能讲活。仅仅是这两点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学老师,还应该对于教学的过程中。能灵活的运用特色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在禅房里念经。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是天渊之别,当前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并极力推崇的方法是媒体直观法,媒体直观法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管理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结合媒体教学法还要使用案例情境教学法,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听录音、音乐,也可以是放电影、录像等。并且再故事的选择上要进行今古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到现实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有丰富的管理案例,并且还能让学生在精彩的历史长河发生的故事中用管理的方式看问题。如在管理概述中,在讲解西方管理理论时候,不妨举这样的例子,中古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西方国家什么理论有相似之处。在讲到领导魅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亮剑》中李云龙对和尚的之死的做法进行分析。还可以我们从领导和决策及计划上来对诸葛亮进行重新评价。采用这种氛围营造法,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总之,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树立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探索、掌握、改进并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刚进大学新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原理的兴趣和爱好大有裨益。
3教学态度
不管老师有多高的水平和能运用好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态度那也只能死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对岗位和学生的热爱,把学生当自己的儿女或亲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学生的将来考虑,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才能用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的培养,新时期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并且管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本课程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整个管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做到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德智的存在,最重要讨论之后要进行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好的做人态度。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4作业和考试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校医学生100名, 均为通过全国高考录取入学, 其中男44名, 女56名, 年龄19~21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 授课前, 老师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 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找出不懂得地方。 (2) 课上, 老师按照书本内容进行逐条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 (3) 课后, 老师布置作业, 让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 (1) 授课前, 老师根据教学要求, 给予学生临床案例, 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进行学习以及课本预习。 (2) 50名学生, 10人一组, 对老师所给的临床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记录下疑难问题。 (3) 课堂上, 老师先简单介绍所学内容, 随后进入“答疑解惑”时间, 每组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通过知识引导的方式, 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争议较大的问题, 先保留, 等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在进行探讨。 (4) 小组成员将问题都提出并解答后, 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指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指出每个小组在讨论时忽略的知识点。 (5) 根据每个小组问题的不同, 分别安排不同的课后作业,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知识点。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效果诊断
经过一个月的教学比较, 对两组学生就学过的《病理学》知识点进行测验, 包括了客观题和主观题, 满分100分, 80分以上为优秀, 70分以上为良好, 60分以上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对100名学生进行教学方法评价的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是否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扩大了知识范围、是否加强沟通能力, 是否提高自我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等。
1.4统计学原理
两组学生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测试主要是为了考察两组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案例分析的能力, 包括了30分的客观题和70分的主观题。通过测试, 对照组成绩优秀的7人, 成绩良好的11人, 成绩合格的12人, 成绩不合格的20人, 成绩合格率60%;实验组成绩优秀的13人, 成绩良好的19人, 成绩合格的15人, 成绩不合格的3人, 成绩合格率9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对100名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评价的问卷调查, 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结语
PBL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 有着许多的优势: (1)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教学, 这种方法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 教学模式单一, 不利于病理学的教学;PBL教学方法将学生和老师的位置做了调换, 让学生处在主导地位, 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进行教学,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主要是看和听, 主动提问的少, 而老师也只是一昧的灌输书本上的知识, 拓展的少, 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非常不利的;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 从而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拓展, 例如通过典型临床案例, 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随后老师在进行思路点拨, 最终得出答案。 (3)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看和听, 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角度毕竟有限, 这就常常导致学生走进知识的误区;PBL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为存在形式, 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分析, 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 深入了解到病理学知识, 甚至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当然, 在病理学中运用PBL教学方式还需注意几点问题:第一, 老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点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 能够事先想到一些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应做个了解, 所给出的案例要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对学生的教学和引导要做到循序渐进, 不能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盲目思索, 也不能学生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给学生思索空间。有条件的学校, 老师还可以在课后带学生走进病房, 完成病史采集、书写患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等,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病理知识。
在病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式,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力动, 提高学习效率。总之, PBL教学法在病理学的教学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值得医学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石佳, 陈长庚.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 :142-143.
[2]朱雨.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4 (4) :157.
[3]刘小花.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1) :46-47.
[4]沈道清.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医药, 2011 (17) :2687.
[5]鲁华.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南方医学教育, 2009 (4) :25-26.
护理学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7
1.“活 ”学大体标本
(1)串联基础知识
大体标本可以最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观察大体标本时,首先要明确标本是什么组织器官,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组织解剖学学习的内容。学生中普遍存在此种情况,应试被动地学习,学一门丢一门。我们在给学生展示大体标本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组织器官,要让学生回忆组织解剖学知识,自己说,并给予适当提示。比如:一个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标本, 血管取纵切面展示, 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何种脏器。提示学生:是实质性还是空腔脏器? 显然是管腔状脏器的切面。让学生回顾实质和空腔脏器都包含哪些及其结构,呼吸道(气管)壁有软骨环支撑,消化道内壁则有黏膜结构(皱襞、绒毛),一一排除,且该组织器官有分支结构,最后得出是血管来源的标本。
(2)联系临床 症状
实验学习过程中, 要将标本形态结构的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即临床表现联系起来。给学生观察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标本,如食管癌的标本。食管癌主要发生于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不管哪一型,都可能导致食管管腔病理狭窄。让学生边观察标本,边结合食管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不难说出食管癌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且应该对此类患者如何护理。
(3)将标本“立 体化”
让学生做个“有头脑”的护士,拓展思维,联系病理生理知识,使标本“立体化”。例如,在讲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的慢性肺淤血大体标本时,不仅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标本,而且让学生分析发病机制。结合循环血液流向启发学生:肺淤血可由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并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通过思考分析,学生由基本病变拓展到对某一疾病比较完整的认 识 , 培养全方 位的思维模式[2]。
(4)学生讲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唱主角。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大体标本,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后派一代表描述此标本,并给每个小组打分,分数最高者给予表扬。此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给予鼓励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率。
2.浅 学镜下结构
根据护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只需让他们宏观掌握大体病变,而疾病的镜下细微改变不需详细讲述。给学生镜下观察切片标本有个大致了解, 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些典型病变即可[3]。
3.动 物实验
开展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动物实验 (如空气栓塞实验),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人类疾病,让护生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过程及病理变化有感观的认识,不仅加深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4.临床病例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是病理实验课中学生较感兴趣的一个环节,通过病例中提供的资料,结合病理理论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做出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病理知识活学活用,而且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分析内在因果联系,学生的归纳推理、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丰富的病理实验课内容,让护生提高学习自主性,打牢基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为打造高素质护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以上只是笔者的经验之谈,病理实验教学这门艺术科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因此,笔者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教学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探索。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病理实验课内容,探讨如何为临床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药理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8
1 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 听不懂, 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看小说、睡觉等, 影响课堂纪律。究其原因, 生源是个主要问题。以往毕业生包分配, 招生按学生志愿, 择优录取, 学生基础好, 主动学, 培养的是一线高素质医药卫生专门人才。而近年来, 我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此时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不符合中等卫生学校生源的基本状况。《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生源基础差、素质低这一突出现象,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统筹考虑教学实际, 淡化学科意识, 重视实用性, 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如口腔专业, 应侧重讲解局麻药、镇痛药、抗菌药等内容, 护理专业应侧重讲解药物作用,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 全科专业的药物原理内容的讲解应少而精, 适当增加介绍药物应用和常见病药物治疗基本方案、用药病例等内容。按照教学计划制订好教学内容, 调整好教学顺序。本着“专业够用, 岗位实用”的原则, 灵活掌握,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
2 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药理专业课理论性强、抽象、枯燥,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难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缺乏主动性。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可使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静态的教材动态化, 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药理学教学中具有如下优势: (1)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繁杂的药物作用原理由浅入深, 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直观而有趣,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多媒体教学使药理学的综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助于教学贯通。药理学教学同基础医学各学科联系十分紧密,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相关的知识系统而灵活地归纳在一起, 温故而知新。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一些药物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多媒体教学形式可提高教学效率。我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药理学, 但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一样, 多媒体教学形式使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轻松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衍生出多个电子教案以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为教师备课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师生互动交流性不强; (2) 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3) 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 即不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讲强心苷类药时,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表现和症状系统直观地列举出来, 用强心苷类药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一系列症状, 讲解直观、易懂, 列表比较强心苷类药的特点、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等。将不良反应的防治用板书以问答题的形式写到黑板上, 这样一张一弛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特点, 又将传统的板书教学适当的穿插进去, 通过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相得益彰, 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实验课教学
病理学教学改革之体会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教学,方法
1 加诸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提升学生课堂效果
在当前的医学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自根本阻滞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拓展。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普遍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的存在, 可在教学课堂中采取以多媒体授课的方式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 以PPT为载体导入高清晰质量的病理图片与影片及动画来增强学生的主观印象, 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目的。其次在病理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做到与临床教学相结合, 通过开展相关的讨论与经典案例的分析, 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导, 做到学生创新思维及独立理解能力的优化提升。
2 加强实习课堂的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病理学实习课程, 在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教学环节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及理论知识的领悟作为教学根据。医学病理学实习课中, 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引导模式为主。即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之前, 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病理图片作为切入点, 进行病变特点的简要分析, 以具象的可视化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引入课程的目的。其次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促使每个学生细致观察切片情况, 又可以借助投影仪器在大屏幕上方显示教学内容, 向学生指出典型病变的位置, 避免学生单独思考中的错误认识。从课堂多媒体设备方面来讲, 师生之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切实达到对医学病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3 理论教学与课堂实际相结合, 促进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针对如何观察病理切片的教学问题, 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力, 培养他们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所要做的工作, 并非盲目灌输和指导, 而是要适时、适度的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在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和描述病理图片所显示出的内容时, 教师在对学生所分析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这种针对性的观察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医学病理学研究过程中,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新鲜感会使他们产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心理, 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 做到对课堂形式的新颖性把握, 可以完善加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自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每堂实验课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教师可制订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 在每堂课均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图纸, 详细标注病变特点, 并清晰指出周围组织与其之间的关系, 做好文字备注。事实如此的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同时, 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较为直观的了解, 真正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4 从局部到整体观察大体标本
医学病理学教学中, 大体标本的观察是一门为临床课学习的基础课程。教师在观察大体标本的课堂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 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镊子等医疗工具进行不同的标本观察, 对所研究的标本和病变的来源、形状、颜色、质地、重量、切面等等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分析, 从实际出发,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 透析诱发疾病的原因、发病过程及机理表现, 分别严格记录肉眼观其病变特点和镜下特点表现, 在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令同学们回答, 并对学生所回答的结果进行提问, 诸如为什么会存在此病因情况, 为什么会得出此类结论与答案等等, 在通过集体讨论全面分析研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
5 理论结合临床做好病例分析
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实验课堂往往采取与相关临床实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目的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切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病例的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 应当与临床实例紧密结合, 使学生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讨论的形式可以分小组进行, 教师应要求学生们针对真实病例展开谈论前, 广泛查阅有关书籍, 完备发言资料, 做好发言准备。如若发言不充分, 小组内部成员则可以对其进行补充, 最后由老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分析、评价与讲解。讨论过程期间, 学生通过各抒己见, 可牢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增强对相关疾病的整体分析能力。同时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病理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不仅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而且又能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生机富有活力。
6 营造第二教学课堂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创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主体自发性营造学习空间的行为, 这种行为方式是综合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对于一些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专业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而言, 此课堂可以为他们弥补第一课堂中的学习不足与缺陷,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充分使之认识与了解医学病理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卢化爱.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3) :95-96.
[2]张海燕, 周玲生.高职高专病理学综合教学方法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3) :53-54.
[3]卓建红, 周振座, 任传伟.加强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J].广西医学, 2006, 28 (12) :2006-2008.
浅谈食品毒理学教学的若干体会 篇10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应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是检验和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方方面面[1]。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的形势需要,2002 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于2007 年首次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本文在结合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若干心得体会,期待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建立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需要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和认识各种毒理作用的本质[2];要透彻领会食品毒理学的精髓,必需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课后,同学反馈说该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记忆,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新的概念和原理恰当处置于已有的结构体系之中。此外,在“食品毒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与动物医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动物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若能从学科间的联系入手,讲解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就会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由浅入深的阶梯式教学规律,我们采用的是本校孙震教授主编的《简明食品毒理学》,兼顾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指导;为了使一些爱好者更加透彻掌握理论概念,我们还选用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建科博士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食品类)《食品毒理学》,该教材在系统介绍“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基本反映了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的新进展。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国内外重大中毒事件的分析,如奶粉中三聚氰胺、苏丹红的毒理学相关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为了充实食品毒理学实验教材,笔者查阅文献、自编教案,将复杂深奥的原理浓缩、提炼、归纳,进而将其融合到课程中,着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等方面,起到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2 专题科研教学法
教材中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教材上只是泛泛的讲了一些方法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学生印象不深;而毒理学的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又必须结合细胞及整体组织水平的试验结果才能对物质的毒理学特性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及判断。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设置了一个专题:地沟油食品是否有害健康。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并注意相关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强调文献中科学研究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作演讲,老师根据演讲内容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及科研素质,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表述形象。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以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自信心稍显不足,研究思维也不够科学,这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多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我们课题组就吸纳了一些本科生参与到大学生研究创新计划,并准备在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该方面的工作。
3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的严密性是影响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质量和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教学2 大部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2、3]。
3.1 实验课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除了教师讲解、板书示范外,还融合了挂图、照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大大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解释不清的教学难题,使整个实验过程变得轻松,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一些很重要的长期性实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凡是抽象不易被理解接受的,尽量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视频的优势使实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授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时,开始学生们纪律比较混乱,觉得小白鼠比较好玩,当说到它对毕业后今后从事药品检验有很重大的实用价值时及录像示教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且在实验中,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避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老套教学。
3.2 实习教学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们主动联系无锡市动植物检疫局、无锡市疾控中心,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技术的各个环节操作,达到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丰富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 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彦波,韩剑众.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 (12): 95-97.
[3]安广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8,6(2): 60-61.
完善中职病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熟悉教材和学生, 因材施教
要想讲好一门课, 首先要知道教材面向的学生层次, 教材要达到的课程任务和目标是什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有不同的课程安排,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内容, 同时查阅相关资料, 熟知病理学与基础课、临床课之间的结合点, 精心撰写每一节教案, 做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同时, 应当结合中职生起点较低, 理解及接受能力稍差的特点, 认真考虑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在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 教师应当在授课时, 务必把概念讲解清楚, 学生只有分清概念, 才能对所学内容全面、正确地掌握。对于课时受限, 学时内无法讲授的疾病, 可以在能讲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变的举例, 以此来扩充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比如肿瘤一章中涉及常见肿瘤的举例时, 就可以将乳腺癌、宫颈癌等肿瘤内容扩充到其中, 突出特征性的病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对临床常见病变有初步的认识,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 又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学习临床打下基础。
二、完善课堂教学, 激兴提效
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 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关系, 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合理的课堂设计,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 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一) 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恰当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讲解的新课当中, 为新课的讲解打下基础。导入方式是多样的, 可以通过病案的导入, 由教师提供病例,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栓塞时, 引入健康的孕妇因难产、羊水栓塞死亡的病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产生为什么健康的孕妇会在分娩过程中突然死亡以及为什么在产妇的肺动脉内会出现羊水的成分等疑问。还可以巧妙的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理现象, 譬如日常生活中, 为什么吃饱饭会瞌睡, 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学充血, 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充血现象。让学生感到病理学知识并不是书本文字, 而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随时可以接触到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当然,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 无论哪种导入的方法, 教师的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丰富教学过程, 实现教与学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 合理的课堂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可以发挥教师能动性,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索取, 从而提高病理教学质量。
其中的启发式教学, 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了解学生接受的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逆向思维, 以旧推新, 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我学习、自我分析以及自我探究的能力, 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发掘, 更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比如在讲解淤血结局时, 就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内容, 引导学生推导可能出现的结局, 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再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 结合自身炎症时的体验, 描述炎症的临床表现, 并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表现的原因, 以此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这种双向促进的教学手段, 往往比沉闷、单一的讲授效果更佳。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 教师可以恰当地将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具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比如将栓子的运行途径及栓塞后的影响, 制作成动画的形式, 学生通过视频认识空气栓塞的发生等等, 不仅可以形象、直观、有效地解决病理学内容抽象、复杂的问题, 弥补教学和实验条件的不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力, 既增加了教学的魅力,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 强化语言艺术, 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语言运用不得当, 手段使用不合理, 常常会导致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可能产生认知障碍, 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语言应当生动风趣、富有情感, 讲解内容应当由浅入深, 由日常到临床、由具体到抽象, 重点突出, 概念精准, 尽量做到语言的少而精。例如, 在讲解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时, 可以把主要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大、混、淡”和“大、黄、油”;在讲解肿瘤细胞核形态异型性时, 可以概括为“大、深、怪”等等, 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正确地掌握语言艺术的同时, 丰富的教学形式同样重要。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生动有趣的演示, 比如可以请学生自己演示白细胞的渗出及吞噬过程,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性, 直观地接受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四) 注重课堂小结, 讲练结合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 及时的课堂小结对于知识点的概括来说尤为重要。其中, 板书的设置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不仅在讲授的过程中, 可以将知识点罗列详细, 使之层次清晰, 而且可以在总结的过程中, 结合彩色粉笔的勾勒, 让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学习目标明确, 便于学生复习。
此外, 教师在每节课后, 可以设置适量针对性的练习, 这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再次巩固, 加深记忆。练习可以设计成连连看、找不同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做出正确答案,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病变, 对理论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印证和复习。对于一些典型的病变标本, 可以激励学生自己讲解其病变特点, 不足之处教师加以纠正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病变的印象,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病变的能力, 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病理学内容知识点多, 学生难免对所学知识缺乏连贯性、整体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整章讲完之后, 通过综合病例的设置, 比如设计炎症的病例当中, 可以穿插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应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辨别病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既复习了重点, 又将多章节的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 构建知识网络,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